璐村惂鐢ㄦ埛_0QAeJ2Z馃惥 -
关注数: 1 粉丝数: 12 发帖数: 3,768 关注贴吧数: 0
印度15岁少女河中沐浴后要嫁给眼镜蛇 印度发生一件匪夷所思的怪事:一名年仅15岁的印度少女有一次在河中洗澡时,与一条可怕的眼镜蛇结下不解之缘,居然吵着闹着要嫁给自己的白马王子——眼镜蛇! 据报道,这个匪夷所思的怪事发生在印度奥里萨邦卡里亚古达部落的一个偏僻村庄,当地有一位年仅15岁的少女名叫库舒穆,长得如花似玉,一双大眼睛更是清澈迷人,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有一天,活泼可爱的库舒穆独自一人来到风景秀丽的萨沃里河畔,跳进碧波荡漾的河水里,尽情享受沐浴的快乐。当库舒穆一边哼着动人的印度民歌、一边洗澡时,突然一条可怕的眼镜蛇悄无声息地游了过来,猛地蹿出水面,扑向正在河里洗澡的库舒穆,并用蛇身把她紧紧裹住。 见此情景,花容失色的库舒穆吓得魂飞天外,惊惶失措的她拼命与这条眼镜蛇搏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赶走了这个恐怖的家伙。 之后,由于体力严重透支,疲惫不堪的库舒穆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苏醒之后,库舒穆瞪大了眼睛看着她的父亲巴加班,嘴里冒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嫁给眼镜蛇!”之后,不可思议的怪事却发生了。从那以后,库舒穆一家人经常看见那条眼镜蛇在周围出没,还有好几次溜到了库舒穆的床底下。与此同时,库舒穆也不断哀求她的父母,让她嫁给那条眼镜蛇,并为她和蛇举行隆重的“人蛇婚礼”。 焦急万分的父亲带着女儿库舒穆遍访当地的名医,甚至还找了自称法力无边的巫师,煞有介事地举行了驱除妖蛇的仪式,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他的女儿依然一口咬定要嫁给那条眼镜蛇。无可奈何之下,库舒穆的父亲巴加班只好作出让步,同意女儿的荒唐要求,并开始为这对“人蛇情侣”筹备隆重的婚礼。一些上年纪的部落长者相信,萨沃里河畔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眼镜蛇之神”,他曾救过很多失足落水的当地人。当地人认为,这名少女将嫁给这位行侠仗义的蛇神,并一辈子与他生活在那条美丽的河里。不过,也有一些人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认为全都是幻想。
荣忠:笑岘亭记 笑岘亭者,次山元水部右堂之故基也。自次山后,而其堂遂圮。至宋熙宁间,邑侯莆田蔡君琼作亭于其上,更名曰笑岘。盖深慕次山爱君忧国,不以进退生死累其心,乃撰立《大唐中兴颂》,鲁国公颜真卿为之书,雄文健笔,焕耀今古。发明君臣父子之义,千载不磨。非若元凯之流,咨嗟叱咤,惟怪其身没而名丧,徒有岘山、万潭二碑,而卒无补于世,此其为可笑者。历唐至今,嗣而建之者鲜矣。故亭宇荡为一空,所遗者断碑残础,荒榛宿莽而已。然而物之开塞否泰以其时,当其时也,必有好事者出,而为之兴起,岂有久塞而不开,久否而不泰者乎?至元己卯孟春,佥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颍川王公按临是邑,登浯溪俯仰,嗟唐崖之碑碣尚存,而前代之亭台尽废,抚今怀昔,重为恒然。因前佥宪姚公既以首倡创建书院,以继前修,而亭台亦名贤之遗迹,殆不可缺,故复兴之。于是委群材、会众工,亲临裁度,指挥布置,运思特巧,务在于成。不日而危亭屹然,顾其梁柱雄固,耐岁月,可以凌风雨。居衽席,可以穷山川,而松篁花木之幽荫,风雨烟霞之吞吐,征帆过棹之往来,游人行客之隐见,与夫山禽野兽,崖园林鹤之飞鸣,皆在于履舄之下,昔之景物,复见于今。视千载犹一日,抑物之所当兴耳。元、颜有知,必鼓舞于九原,山灵与有光矣。特以传千万年不朽之作,岂但为一时之快欤?于以见作兴斯文之心,继述名贤之志,仁民爱物之念,使人歌咏太平,为国朝之伟迹也。荣忠忝守是邑,亦得与于此,以实序其大略,后之登斯亭者,庶知公之盛意云。(弘治《永州府志》卷七、康熙《祁阳县志》)
黑龙江林甸四合出土猛犸象骨骼化 光明日报讯 日前,黑龙江省林甸县四合水库工地施工人员在作业时,挖出一个巨牙化石,后经专家鉴定为猛犸象牙化石,初步判定距今已有4万-1万年。  当天,林甸县四合乡的王金昌在四合水库上指挥推土机干活时,发现地上冒出一截白色的东西。他认为应该是某种动物的化石,便立即向县文物管理所汇报了情况。随后,大庆猛犸象专家张凤礼等人来到了四合乡新丰村南侧的四合水库施工现场。经过专家检查后确定,这是猛犸象的门齿化石。当时这颗门齿直插入土中,直径约20公分的根部裸露于地面,长度无法判断。根据这些情况张凤礼分析,这里的土中很可能埋藏着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于是工作人员开始对现场进行保护。经工作人员的抢救性挖掘和专家们的外围搜索,一片巨大的骨骼化石露出了地面,专家鉴定为猛犸象的肋骨,长度约1米。紧接着,第二颗门齿的根部也展现在人们面前,与此同时,腕骨、趾骨、环骨及四颗巨大的臼齿也分别在方圆500平方米的范围内被发现。此次挖掘工作共发现猛犸象臼齿4颗、门齿2颗、肋骨2根以及部分趾骨和腕骨。发现的化石中最大的是一颗门齿,长1.7米,重100多斤,要3、4个人合力才能抬起。  据介绍,这一时期的动物通常叫做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大约生活在4万年到1万年前,当时生存的环境和东北现在的自然环境基本上相同,只是植被相对茂盛一些,气候比现在寒冷,那时候的环境非常适合这种动物群生存。从几年来的考古情况来看,在大庆的地域内埋藏着很多这样的古生物化石,这次发现的化石量虽然不大,但是对古生物和大庆地区环境、气候变迁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松江旧志 南宋绍熙《云间志》三卷三册(复印本) 杨潜、林至、胡林卿、朱端常等于绍熙四年( 1193 )六至十月间修纂,为古代上海地区首部志书。 杨潜,华亭知县;林至、胡林卿、朱端常,皆华亭人,进士。松江旧称华亭;云间,华亭别名。 原书为嘉庆十九年(1814)松江沈氏古倪园刊本,近代著名藏书家徐紫珊曾收藏。本书前有嘉庆学者孙星衍序,南宋杨潜序,末有钱大昕、顾广圻、孙星衍后记。半页十行,行 23 字,黑口,双鱼尾。 2 南宋绍熙《云间志》三卷三册(复印本) 杨潜、林至、胡林卿、朱端常等修纂。原书为光绪二十年(1894)徐氏观自得斋刊本,高邕题签。前有邑人闵萃祥序,述刊刻缘由甚详。时嘉庆沈氏刊版已毁于战火,且存书稀少。本刊半页十行,行 22 字,白口,单鱼尾,版心下刻“观自得斋”名。卷中钤“张破浪印”多处。按:张破浪,松江诗人,南社社员,汪伪时期任松江县图书馆馆长;闵萃祥,松江学者,为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分纂人员,后著有《光绪华亭县志拾补》一卷《校讹》一卷。 3 明代正德《华亭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四册(复印本) 华亭知县聂豹、沈锡修纂。原书为正德十六年( 1519 )初刻本,有“稽瑞楼印”、“铁琴铜剑楼”印、“吴城”、“敦复”、“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印记,可知传承有绪,后归国有也。今藏台湾,北图上图等有胶卷。另上图有初刻之残本,存 9 卷( 1-3 , 9-14 )。序二,一为孙承恩“华亭县志序”,二为沈锡“华亭县志目录序”。目录凡十五卷,漏第十六卷“遗事”。 正文前有目录义例,言其体例多参用顾清《松江府志》,实与《云间志》亦差近,则宋之修纂风格至此犹未变也。 4 明代崇祯《松江府志》五十八卷五十八册(复印本) 松江知府方岳贡、学者陈继儒、俞廷谔等修纂。原书为崇祯三年( 1630 )初刻本,上海图书馆收藏。半页九行,行 19 字,白口,单鱼尾。前有方岳贡、董其昌、陈继儒手书序,卷目后有俞廷谔叙。按:日本藏本首有曹文衡手书序。 本书尚有九十四卷本,为崇祯三年增刻,现仅存残本于上图,存卷 11-27 , 66-94 。 5 崇祯《松江府志》十九册(复印本) 6 乾隆《娄县志》三十卷首二卷六册乾隆五十三年(1788)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 杨寿楠、谢庭薰、陆锡熊等修纂。半页 11 行,行 22 字,白口,单鱼尾。前有闵鹗元、谢墉、沈初、奇丰额、张铭及知府杨寿楠、知县谢庭薰手书序。此书有民国初年重印本。 7 乾隆《华亭县志》十六卷(复印本) 冯鼎高王显曾等修纂。原书为乾隆五十六年( 1791 )初刻本。 8 嘉庆《松江府志》84卷首2卷图1卷凡40册(复印本) 宋如林、孙星衍、莫晋、张吉安、陈延庆等修纂。 原书嘉庆二十三年( 1818 )始刊,松江府明伦堂官刻本。半页 11 行,行 22 字,白口,单鱼尾,版框 20 × 13.8 厘米。前有金钊、魏元煜、陈桂生、麟祥及松江知府宋如林序。本书内容丰富,文献价值极高,为上海诸志之冠。 复印本缺末卷最后二页。 9 嘉庆《松江府志》84卷首2卷图1卷,凡14 册,1988 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线装影印本 宋如林、孙星衍、莫晋、张吉安、陈延庆等修纂。 本书据嘉庆二十二年松江府明伦堂官刻本影印。 10 光绪《松江府续志》39卷首1卷图1卷凡23册光绪十年(1884)刻本(缺第21册卷35《义烈传》,全书为40卷24册) 博润、姚光发、仇炳台等修纂。半页 10 行,行 22 字,白口,单鱼尾。前有曾国荃、吴元炳、卫荣光、谭均培、许应荣、邵友濂序及松江知府博润序。 11 光绪《松江府续志》二十一册(同上、缺、复印本) 12 光绪《娄县续志》20卷6册光绪五年(1879)刻本 汪坤厚、程其珏、张云望等修纂,半页 11 行,行 21 字,黑口单鱼尾。前有沈葆桢、吴元炳、勒方奇、刘瑞芬、赵佑宸及娄县前知县汪坤厚、娄县知县程其珏序。是书踵乾隆五十三年谢志而作,并依其体例,纂辑此后百年事。
韩国《漂海录》流芳五百年,崔溥“登陆点”始在三门县 被誉为“东方马可波罗”的韩国崔溥《漂海录》登陆点,近日成为38国驻华使节访问台州的一个热点,大韩民国驻沪总领事朴相起一行访问三门县,寻找明朝崔溥祖迹。据三门县政府外事办主任林海金介绍:“经中方考证韩方认定:崔溥‘登陆点’始在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牛头洋。”   崔溥(1454—1504)字渊渊,号锦南,明朝朝鲜全罗道罗州(即今韩国务安郡)人,24岁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奉王命赴济州岛执行公务。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三,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崔溥等在海上漂流14天,依靠“或细嚼干米,掬其溲溺以饮”维持一线生命,最后漂至“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1940年三门建县前分别属于宁海、临海两市、县)。   崔溥一行登陆之初被疑为倭寇,后送“桃渚所”经审查排除嫌疑,即受到中国官员和老百姓的礼遇和护送,自台州走陆路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故国。崔溥在中国经留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用流畅的汉文、以日记体叙写这一南北经历,为朝鲜国王提供“内参报告”,全书约5.4万余字(不包括标点),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韩友谊关系及中国明朝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献,被称:“摹写中原之巨笔”。   由于崔溥《漂海录》集中反映了生与死、忠与孝、公与私、情与义、利他与利已、人格与国格等人生重大问题,引起历代读者思考与共鸣,在朝鲜朝一代曾先后于1571年、1573年、1676年、1724年、1896年多次重版再印。1769年日本清田君锦把《漂海录》译成日文,改名《唐土行程记》。1965年美国John Meskill将《漂海录》译成英文《锦南漂海录译注》。1979年,崔溥后裔崔基泓将汉文《漂海录》译成本国文字。由于《漂海录》批评了当时宦官制度、嘲讽皇帝祭孔的虚伪,被明皇朝视为“异化”、难以进入中国,导致这本以汉文撰写的《漂海录》在中国却长期鲜为人知。1992年经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比勘点注,崔溥《漂海录》点评本才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崔溥《漂海录》成为传递中韩友谊的历史媒介。1993年11月20日,韩国全罗南道与浙江省建立友好关系。1994年6月韩国务安郡议长奇老玉一行13人访问三门。2002年7月,崔溥后裔108名代表来三门湾寻找祖迹。2002年9月务安郡与台州市缔结友好关系。   由于《漂海录》所记叙的一些地名,历经500年的沧海桑田,崔溥的登陆点及线路曾引起三门湾的三门、宁海、临海等县、市外事及地志研究人员探索。三门县外事办及县志办金贤德等研究人员,首先根据《漂海录》中正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记载,对书中崔溥登陆之初所提到的东“泊于牛头外洋”、南递送 “到桃渚所”、后北返“至健跳所”这段线路进行多次实地踏勘,发现“西里堂”、“仙岩”、“浦峰”、“山场”等地名至今三门仍在延用,书中提到的“晓,过穿岩里。里西有山,戴石壁屹立,穹隆有大窦洞,望如虹门,” 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穿岩山上。   “谈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中国,而可与此媲美的《漂海录》在中国却知之甚少,这一点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与马克波罗的‘东方见闻录’相比,韩国人用汉字写成的《漂海录》更加丰富而出色地介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12月1日在台州“与世界握手”论坛上,哈佛大学毕业的韩国驻上海总领事朴相起讲述崔溥故事时,这样评论《漂海录》,引起了与会的38国驻华使节的共鸣。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也曾这样评论道:“立身行事无不依从儒家思想的崔溥,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仅饱学而且精通。这是马可波罗等人所难望其项背的。   12月2日,在三门县副县长王大林和县政府外事办主任林海金全程陪同下,朴相起总领事一行沿着崔溥的祖迹,经过桃渚、山场、仙岩、西里、沿赤,登上牛头山,眺望牛头洋,为《漂海录》详细精湛的记录而感叹不已,也为台州三门壮丽秀美的山川而陶醉,在仙岩、穿岩、健跳大桥等标志性地点留下合影,在崔溥漂流事迹碑前认真探究崔溥在三门的足迹。在琴江山庄他对三门县崔溥“登陆点”研究成果表示满意,说:“韩国学术界也认定:崔溥‘登陆点’始在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牛头洋!”并愉快接受三门县县长谢再兴赠送的象征着中韩友谊的水晶“漂流船” .
郝经:拟汉昭烈帝讨吴孙权檄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令吕蒙取荆州,袭杀关羽,称臣于操。昭烈帝章武元年,自率诸军伐吴,移檄谕权。 年月日尚书令某谕孙权及江东将校部曲、父老士庶: 先王之典,负固不服则侵,贼贤害民则伐,矧于僭窃位号、蔑寡王室、屠害方伯、党附叛逆者哉!是用兴师以致天罚,申明逆顺,庸示播告。夫叛逆之罪小,党逆之罪大。逆而无党,则为恶者孤;实繁有徒,则为恶者众。故先王重治贼党,春秋必诛同恶。所以汤伐韦顾而夏桀丧,齐桓侵蔡而楚子服。我高皇帝虏魏豹以禽项羽,光武皇帝平隗嚣而灭公孙,皆先治贼党之义也。 国家遭阳九之厄,当四百之运,汉道弗昌,皇纲不振,致令群盗撑裂于县,曹操父子窥窬神器。陛下以帝胄皇孙,诞膺天命,龙蟠幽朔,蠖屈汉南,郁神武应运之姿,奋拨乱反正之志,一旅复夏,百折兴汉。天方佑贼,用武无所。 顾惟孙氏有功汉室,破虏则讯清河洛,讨逆则荡定江东,畀之孙权,使诛贼操。谁知托国竟匪其人!操之陷江陵,权遽欲迎降,陛下遣丞相亮谕旨,相与拒操,遂大破操于赤壁。坚甲利兵尽作灰烬,江涛山木总为汉兵,权遂不复畏曹公,天下始知有刘氏。陛下不矜不伐,推功让能,割吴越以封权,奄荆益而复汉。操不敢取,遂畀之丕。孺子童昏,夫岂我敌!方为犄角,一举荡平,祀汉配天,不失旧物。权乃谋为僭窃,妄肆奸凶,志溪壑之无厌,罪丘山而不大,顾欲如熊绎之陵中国不止。子夏之在西河,前将军督荆州。关羽、陛下亲同骨肉,分则君臣,有古义士之风,为汉虓虎之将,报效而去,操所畏敬,所当无前。权岂能敌!分权江表,置关羽荆南,身出汉中,三道并进,相与蹙操,讨贼之规也。陛下已拓定梁洋,进攻关辅,羽已威振许洛,慑服河南。权只保据江东,不谋进取,遂怵阴谋袭杀关羽,盗有襄汉,奉贼称臣,反为掣肘之仇,与作辅车之势,则权复一操,汉贼不在丕而在权矣。受其王爵,南面称孤,忘父兄之忠义,陷臣民为逆虏,倔江湖之中,经营子孙之计。一操未已,一操复生。天下之人不复知有我汉,所以必先诛权,而后图丕。 今陛下举梁益之众,连交广之师,水陆东下,顺流扬麾,星飞电迈,哭羽荆楚,尸权秣陵,恢张讨贼之威,益大复雠之义,尔皆世服于我有汉,乃二祖之遗民,宽仁之所覆育,恩泽之所涵浸。顾岂迷复,腼面事贼,舍衣冠礼乐,而断发文身,以徇蛮夷之人哉!且天道助顺,不登叛人。吴楚之王,世为僭伪,摈斥远外,不通中国,一时跳踉,卒致禽灭。故三苗逆命,终于投窜;夫差争长,自刭幕下;老劓骄恣,利刃揕胸。苟不以道,江湖之险,安足凭恃?夫权之奸虐桀猾,自视与项籍、王莽、子阳辈何如哉!卒皆覆亡不暇,则天佑我汉高庙之神灵未艾也。今尔有众为权诖误,俾为匪民,乃祖乃父,世笃忠贞,一时胁从,必未丕变,陛下总干问罪。宜去逆效顺,倒戈前行,共治贼党,并扫伪蘖。还于旧都,大者王,小者侯,各如赏典。如欲与权并命,甘为蛮夷逆虏者,则有常刑。如律令。
郝经:江石子记 余生平自书札外,于物无他嗜。及在仪真,与山川百物隔绝,每见一花木果实,辄持玩不能去手,汲汲如不得见。向也与物相忘,今则遇物辄感,有庄生所谓“去国期年,见似之者而喜”者。盖非为物移也,所见者罕也。仪真濒江,土脉秀异,或过雨,或治地,每得石子,皆奇润可爱,诸色备足。有脂白含蓄如隐玉者,有澹黄敷腴如蜡丸者,有缜黑圆莹如玄珠者,有如丹砂剥泐而不纯者,有如空青澹沱而类琴瑟者,有赤涩而芒角者,有白而络红脉者,青而黑晕重复者,黑渍而土食中边黄者,浅碧而白晕杂者,有如晴虹凝结而不散者,有如抹霞返照而孕其馀者,有如拳者焉,有如栗者焉,有如钱者焉,有洼者、平者、缺者、凸者,有蒲背者,有鸡卵者焉。每得一,则如获物外之奇宝,濯之以清泉,薰之以沉烟,置之盘盂之内,而簸弄于明月之下,方为热中而忽洒然。故尤嗜于他物,而常置诸座右。每缔顾熟视,以为造物之初,一受其成而不易者,山石而已。有千里者,有百里者,有万仞者,有数仞者,有数尺者,有数寸者。至于为砾为砂,千态万状,其变有不可胜穷者。何也?夫至坚而不易者,山石也;至柔而善变者,水波也。当其造物之初,则山在水中,水出山上。既而水落山出,不知其几千万年。其汤汤淹淹,漭漭泱泱之内,而峰峦崖谷,呀突山含嵌,崩塌摧朽,故为崒嵂峭截,坡阤岩险之状。其冲触磨戛,奔走转迸,而崖角刓弊,故为圆转之石而大小不同。其海潮之所舂食,江涛之所漱刷,煎炼日采,透彻月华,云泄露浸,膏腴精粹,久而仅存者,则此是也。其磨灭而为滓汁,复不可为形者,沙砾尘埃而已。盖至坚者之为至柔之所,变者如此。 呜呼!之石也,不知初为几千万仞,今之几千万仞,焉知他日之不为之石乎?凡有形者必变,变而必至于尽。水能变石,则天地能变水,气复变天地,而道复变气。夫高且大者,不可以为必存;小且弱者,不可以为必亡。惟在夫形器之内者,则无存亡也。昔余之行也,北逾岭,南逾恒,东则岱宗、琅邪,西则太行嵩少。所谓千里百里,万仞千仞者,无不见也。今余之止也,而乃塌焉。耳目俱丧,但与数石子日为周旋。余之行,彼高且大者,不能为余增多;余之止,此小且弱者,不能为余小损。则今日之石子,亦前日之泰山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泰山为小。彼区区之形器焉,能制于余乎?姑汲新泉,恣为溅弄,坐视诸山之为石子也。 中统五年夏六月,郝经记。
郝经:赵简子庙记 满城,故隶易州。金源氏以保州为燕都,畿内节镇升为顺天军,故复为顺天属邑。县北有古城,故县也。城之东闉独高,其上有庙,庙有像,其下大聚落,曰城东。居民以庙为简子庙,亦不知简子为何神。岁时祈赛,雩告雨泽,昭灵响答。以古庙圮侈,易而新之,请某辨其故而揭神之名。 按易州,古燕南之境也,古保州赵之北境也。当七国时,赵为长城以限燕,在易水之南。今自遂城安肃,亘出雄鄚之间。长城犹呀侈绵络,而满城在西山之阿、长城之内,则为赵地无疑,而简子则晋赵鞅也。保州西北十里许,曰廉梁,有赵将廉颇庙。去满城三十里,而近俱为赵,臣庙于赵边,为有征矣。然而贤若文子,雄若武灵,王而不祀千六七百年,独简子世祀于赵人,何哉?盖赵鞅首并邯郸,逐范中行氏,遂成三晋,则开国之主也。故赵人特祀于边,以旌其功,居民因之,遂为世祀。至宋有国,赵之自出。而宣祖则保州人,其上世陵寝皆在州城之东,其族绪则布于涿易之间。及与契丹疆白沟,而保州宿重兵,杨延朗诸将控扼西山,而满城为襟喉。且鸡距一亩二,泉泛为溏泺,以限突骑,又为宋之重边要害。简子之庙,必崇为明祀载祀典矣,故至于今而不废也。夫用物精多则魂魄强,积千年之诚,敬于其故土,则其神必灵。宜乎呵禁一方,沛泽而御厉,况其常为霸国之政,以为诸侯盟主长。吴伐齐,诛君侧之恶乎?其世祀,也宜哉!居民父老请书之壁,以告后之人,使知神之为晋大夫赵简子也。故书。 年月日,陵川郝经记。
郝经:赵简子庙记 满城,故隶易州。金源氏以保州为燕都,畿内节镇升为顺天军,故复为顺天属邑。县北有古城,故县也。城之东闉独高,其上有庙,庙有像,其下大聚落,曰城东。居民以庙为简子庙,亦不知简子为何神。岁时祈赛,雩告雨泽,昭灵响答。以古庙圮侈,易而新之,请某辨其故而揭神之名。 按易州,古燕南之境也,古保州赵之北境也。当七国时,赵为长城以限燕,在易水之南。今自遂城安肃,亘出雄鄚之间。长城犹呀侈绵络,而满城在西山之阿、长城之内,则为赵地无疑,而简子则晋赵鞅也。保州西北十里许,曰廉梁,有赵将廉颇庙。去满城三十里,而近俱为赵,臣庙于赵边,为有征矣。然而贤若文子,雄若武灵,王而不祀千六七百年,独简子世祀于赵人,何哉?盖赵鞅首并邯郸,逐范中行氏,遂成三晋,则开国之主也。故赵人特祀于边,以旌其功,居民因之,遂为世祀。至宋有国,赵之自出。而宣祖则保州人,其上世陵寝皆在州城之东,其族绪则布于涿易之间。及与契丹疆白沟,而保州宿重兵,杨延朗诸将控扼西山,而满城为襟喉。且鸡距一亩二,泉泛为溏泺,以限突骑,又为宋之重边要害。简子之庙,必崇为明祀载祀典矣,故至于今而不废也。夫用物精多则魂魄强,积千年之诚,敬于其故土,则其神必灵。宜乎呵禁一方,沛泽而御厉,况其常为霸国之政,以为诸侯盟主长。吴伐齐,诛君侧之恶乎?其世祀,也宜哉!居民父老请书之壁,以告后之人,使知神之为晋大夫赵简子也。故书。 年月日,陵川郝经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