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实老人
惟实老人
关注数: 22
粉丝数: 19
发帖数: 1,147
关注贴吧数: 2
吧主少了一个 感谢这位吧主当年的辛苦付出,呵呵。
小发现 到元清吧转了转,发现前些日子来本吧发贴“元朝头号开国功臣高兴”的家伙,论调终于现出本色,原来就是哈哈孽畜。 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7894719960&z=747896482&pn=0&rn=30&lm=0&word=%D4%AA%C7%E5#7894719960 实话实说,他的观点极端偏激,但不能简单说是错的。
卖妻子办行装的元代蒙古士兵 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齐诺,驭吏治民有方,以暇日正街衢,表里巷,国学兴工,尤尽其力。俄进同签枢密院事,上疏言:“蒙古军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动涉万里,装橐、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鬻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当发,前后相仍,困苦日甚。今边陲无事而虚殚兵力,诚为非计。请以近甘肃之兵戍之,而山东、河东前戍者,官为出钱赎其田产、妻子。”从之。未几,迁参议中书省事,赞决机务,精练明敏,凡干禄之人由它途进者,一切不用,时论翕然称焉。“续资治通鉴” 如同古今中外任何时期一样,元代当然有民族矛盾。但是,以为元代是蒙古人的天堂,甚至如何如何,那是虚妄的。元代的普通蒙古士兵是非常勤苦地奔波驻守,出生入死,保证了国家四方无事,人民不识兵革。他们,值得我们敬重。
经常出现的 “----”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病毒吗?好像在元代吧特别频繁。
建德门地铁站 建德门地铁站命名源于其车站地处元大都城门之一的“建德门”。元大都北部城墙西侧城门,取意于《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元朝灭亡时,元顺帝从此门逃走。健德门站因地处老北京元大都的西北门健德门旧址附近而得名,该城门曾是元军出征北上的必经之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大将徐达攻占了元大都后,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五里,在今天的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城墙。元大都旧城墙被废弃后,健德门也逐渐消失,只留下一个地名。 地铁10号线上的健德门站,因地处老北京元大都的健德门旧址附近而得名。 说到健德门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元朝修建大都城时,在北城垣上设了两个城门,其中西北面的叫健德门,取意于《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该城门是元军出征北上的必经之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徐达率军攻打元大都时,元顺帝一见不妙,夜半时打开健德门北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朝灭亡后,徐达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2.5公里,在今天的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城垣。元大都旧城墙被废弃后,健德门也就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地名。 1998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南段时,在此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因紧邻健德门旧址而称健德门桥,从而使这一老地名得以恢复。10号线修建时又在此设站,最初称八达岭高速站,后经广泛征求各方建议后,更名为健德门站,由此也唤起人们对一段历史的记忆。
元代吧的名人堂开放了 吧主无论如何也应该把自己加上吧,呵呵。
成吉思汗家族驸马的家谱可望破解元史 东方网10月13日消息:在中国历史上,由成吉思汗奠基的大元帝国被明王朝替代后,纯粹的蒙古族政权是否就此消亡?“一代天骄”秘密陵墓的位置,是否有线索可寻?专家认为,这些历史之谜有望在成吉思汗家族驸马图琳固英的家谱中找到答案。这份家谱收藏在辽宁省西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左县)档案馆。它长八米,宽一点七米,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蒙古族家谱。它记载了从一六三五年至清朝光绪年间十四代、一千九百多名该家族男性成员的姓名和社会地位。不少史学家认为,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入大都(元代都城,今北京)后,当时的元代统治者元顺帝撤离到蒙古草原,并占据了明朝势力范围外的某些地区继续称汗。中外学者将元顺帝的儿子、汗位继承者爱猷识里达腊延续的政权称作“北元”。图琳固英的家谱则为这种推测提供了新证据。
最强悍的王朝:元朝 编者按:元代就像一个历史巨人一样结结实实地扎在了中华的大地上。它的建立,彻底结束了两宋时尚存的南北对峙、几个民族政quan并存的局面。中国自秦汉以后,又一次实现了真正的大统一,而且是史无前例的超大统一。本书就像是破解元朝历史的密电码,它以更加独特的思想立意和真实详尽的历史资料为基准,从蒙古部族的起源到成吉思汗的强悍,从涓涓的额尔古纳河边到欧洲蓝色的多瑙河畔;从大元盛世的创建到北元政权的延续,从元大都的恢宏到罗马教廷的不安……无论是时间的纵向延续还是空间的横向跳跃,无不让我们从各个方向和角度解读了帝国强大的顺理成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 作者:梅朝荣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晚年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图中画牧马官驱骏马十数匹驰逐于野水长堤、绿波红树之间。此图布局讲究藏露,中景露地不露天,林木、坡石、人马置于右半部,人马向左方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左方只露出树干和溪水,把树干和远山远水藏于画外。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尚有无限景物,画似尽而意未尽。作者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人马线描工细劲健,严谨中蕴隽秀;树石、陂陀行笔凝重,苍逸中含清润。绿岸、丹枫、红衣,设色浓郁中显清丽,且色不掩笔,淳厚而富于韵致。十匹马的神态各异,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低首就饮,或引颈长鸣,人马虽小。意态生动。此图是形神兼备、妙逸并具的佳作。
天人合一”神奇的蒙古族和蒙古民族文化 “天人合一”神奇的蒙古族和蒙古民族文化 草原上的神奇民族—蒙古族 中国北方草原面积广大,长久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道绿色长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功能保护着这片文明古地—中国。内蒙古大草原是中国北方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富饶美丽的赞誉。一千三百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流传千载而不衰,则是这片土地曾经美丽富饶 的最好见证。 美丽富饶的草原人杰地灵,不仅鬼斧神工般的刻写了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哺育了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息繁衍的民族,历史上,乌桓、柔然、敕勒、回纥、鲜卑、匈奴、突厥、契丹、女贞和蒙古都曾在这片茫茫草原上谱写下他们的历史,留下无数动人的赞歌,然而,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中,仅有这个民族—蒙古族,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勇敢、坚强送去一个又一个历史过客,最终成为北方辽阔草原的主人。 “天人合一”的和谐游牧文明 蒙古族成为北方草原的主人并创造下辉煌灿烂的文化,这并非偶然,这与蒙古族的民族性格紧密相关,是天、地、人和谐的最佳见证。千百年来蒙古人用智慧与勤劳来经营和保护着这片富饶而又美丽的“天国”。 草原是蒙古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它的苍茫辽阔不仅塑造了蒙古人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在大草原上,地广人稀,很难想象他们会定居下来,在某一个狭小的地方放牧,而且世代相传。畜逐水草而动,人随牲畜而居,四时迁徙,车马为家,皮毛当衣,肉奶为食则是蒙古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必然选择。而正是这种生活生产方式,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原天堂,铸就了内涵深刻而丰富的草原文明,并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为中华文明添色加彩。 生产方式-游牧 草原游牧文化内涵深刻,内容颇多,以各种载体表达出的内容无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调。游牧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形式,它对草原文明的产生、形成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蒙古史》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各部落各有其地段,有界限之,在此段内,随气候迁徙,春季居山,冬近则归平原”。游牧民族为了减少对草地的过度利用,牧民们总结出了许多畜牧经验,据不同畜群的习性、种类和特征进行移牧、轮牧和游牧,随季节而移动;水是生命之源,牧场一般限于沿河流湖泊一带的地方,以保证有足够的水来放养牲畜;草是牲畜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保护草地,他们每一块牧场承载的牲畜种类和数量是有限定的。因此,勤劳坚强的民族,不怕严寒酷暑频繁倒场(夏季在夏营盘地放牧,秋季牧民赶着牲畜、带着生活用品迁徙到冬营盘地,第二年春又回到夏营盘地,年复一年的在大草原上流动),通过流动给被牲畜啃食踩踏过的草地一个可以休养生息进而恢复的机会。这种看似简单的生产活动似乎没有什么深刻的哲学道理,事实上恰恰相反,游牧不但可以使牧业生产适应干旱大风的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气候条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严酷自然气候条件下的脆弱草原自然生态系统不会因受到过大的放牧压力而遭到破坏。单从这一点来讲,游牧可以说是保护草原的一种“文化生态样式”,保证了草原优良牧草的生生不息、维系了生命之源——水资源的永不枯竭。 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草原游牧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族生活的特殊自然环境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衣食来源。传统的蒙古族饮食主要有四类,即红、白、面和茶。这些都是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的名贵佳肴,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热忱和豪放。 红食,是指的是肉食,蒙语称“乌兰伊得干”。肉类食品是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牛羊肉为主。牛羊肉的吃法很多,主要有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烤全羊、羊肉串、涮羊肉等等。肉食作为蒙古人的主要食物以区别其它地区和民族的饮食,其一,和他们的生产方式有关,过去他们从事单一的畜牧业生产,仅有牛羊而少有其他可供食用的材料,另一方面,北方草原气候条件恶劣,尤其是冬天,只有肉类食物才有可能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能量。
元朝的军事指挥 成吉思汗建国之后,确定了蒙古军队的指挥系统。蒙古军队“自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各有长”(《黑鞑事略》)。十夫长又称为“牌子头”,蒙古语作“阿儿班那颜”(“那颜”,意为“官人”),百户长称为“札温那颜”,千户长为“敏罕那颜”,万户长为“土绵那颜”。有时还设五十户长,称为“塔宾那颜”。由于千户是蒙古军队的基本军事单位,所以千户,除一些分赐给蒙古宗王(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成员)外,都分编在蒙古左、右两翼军内。左、右两翼军各设万户长一名,掌管本翼各千户的军队。在出征作战时,蒙古大汗亲征,宗王、万户长、千户长等听从大汗的直接指挥。受命指挥军队作战的蒙古宗王有权节制参战的其他宗王和各千户长官,万户长和千户长则节制下级军官。 汉军的指挥系统初期比较混乱。成吉思汗西征时,授命左翼蒙古军万户长木华黎统管中原汉军,但部分汉军实际上听命于东道蒙古宗王(成吉思汗诸弟)。汉军军官或称都元帅、元帅,或称节度使、留守、兵马都提控等。窝阔台汗即位后,划一汉军编制,按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授受汉军军官官职。在汉军万户之上,设立统军都元帅,多由探马赤军将领担任。都元帅掌管镇戍中原的探马赤军,节制各汉军万户,统一指挥前线作战。蒙古大军出征,都元帅要督率属下军队参战,接受大汗指定的宗王、万户长、千户长等前线指挥官的调遣。 忽必烈即位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蒙古国时期蒙古军分为两翼,由万户长而下一统到底和都元帅节制汉军的指挥体制,在中央设立枢密院,作为掌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地方统军机构几经变化后也基本趋于稳定,形成了一整套制度。 枢密院设立于中统四年(1263)五月。按照忽必烈的规定,全国军队均由枢密院节制,“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戌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元史·百官志二》)。全国统一之后,枢密院的职能更为明确,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蒙古末代大汗-察哈尔林丹汗 1603年,蒙古布延薛禅汗去世,次年由他的长孙林丹汗继位。 林丹汗即位后,在巴林部境内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浩特(城)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林丹汗加强了传统的左右翼三万户的地方行政体制,命永谢布部却热斯塔布囊为特命大臣,率领一支军队驻防赵城(今呼和浩特一带),管理右翼三万户的蒙古各部,任命乌齐叶特(内喀尔喀)鄂托克锡尔呼纳克洪台吉为管理左翼三万户的特命大臣。察哈尔八鄂托克虽属左翼三万户,但直属林丹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