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庄子较之二三】
道德经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图片来自:性仁心的百度相册
2013年11月30日 14点11分 1
level 7
。。。。。。。没有下文了?[委屈]不能贬低小道偶像
2013年11月30日 14点11分 2
哈哈。被你抢了宝座。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吾观书可谓之杂,以史为经,为诸子为纬。考据为辅。立义玄理之上,盘根修齐治平为论。经纬相而交织可观朴学之实学。
百家久观时常貌合神离。。。久而释然方能淡然一笑。
其中以孟与墨,荀与庄最为歧远。但是恰恰孔子死了墨子生了,孟子曰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可见墨子的影响力。墨子死了孟子生了。。有书言,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韩非有言儒墨世之显学。
杨琼曰,说谈者又以慎墨苏张为宗,则孔氏之道几乎息矣。到底孟与荀做了什么呢?让儒家孔后奄奄一息之圣道力挽狂澜,重新达到了主导地位[滑稽]
此贴取荀庄一实意虚,一用一体。。比较下各派立道之根本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6
庄荀二子比较可言儒道互补互斥之处,有点意思。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回复 big2ben :习总还说过一句话治大过若烹小鲜。。。习总是黄老是道家的。。。我们都是道家的。。。[钱]
2013年11月30日 16点11分
回复@性仁心 :好吧,不过我实在困了。我明天再来拜读你的帖子[星星月亮]
2013年11月30日 16点11分
回复 性仁心 :嘿嘿,有点意思。。
2013年12月03日 15点12分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其一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7
上来瞧瞧好像第一次发帖?哎呀,沙发没了,让我师弟抢了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回复 big2ben :谁说我第一次。。。无知者无畏啊。。。我第一次发帖好久好久了[不高兴]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回复@性仁心:好吧。饶恕我无知。。。。反正近一个月您老第一次主题贴。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单从治学角度来看,荀子更严谨。但是庄子更潇洒,试图突破知识的束缚,以精神遨游天地。不过,不得不说荀子更扎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其二
【荀子】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谓矣。
我们来反推下
好富贵则薄意志,重王公则轻道义,困外物而内腐糜。。。。。是不是这个社会的现状呢。
【庄子】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不以物累}
王弼曰:应物而不累于物,钟情而不溺于情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8
关联的不错,说明融汇的有功夫,要是再白话点,会有更多道友分享。
2013年11月30日 15点11分
回复 ysyslh :冬天手冷。。。打字很不爽的说。。。大吧体谅。。我尽量
2013年11月30日 16点11分
回复 性仁心 :[太阳] [太阳][太阳][太阳][太阳]
2013年11月30日 16点11分
1 役於物 2 役物 3物我两忘 4顺其自然
2014年02月03日 11点02分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荀子】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地受教于贤师更迅速有效的了,尊崇礼仪就 比它差一等}
【庄子】
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婴儿生下地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只因为跟会说话的人自然相处}
2013年11月30日 16点11分 9
顺其自然, 心悦诚服, 尊崇礼仪
2014年02月03日 11点02分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荀子】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大凡治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更捷径的道路,没有比得到良师更为重要,没有比专一其所好更神妙的了}
【庄子】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2013年11月30日 16点11分 11
Ps荀子性恶固要以礼束之,以学改,以先圣王鉴之。庄周则不然保其婴儿之心固守其本。。。荀子通偏以隆师守礼为要。。今人虽无善师但有善文。太史公曰藏书名山以传后人。。。此谓矣
2013年11月30日 17点11分
神一缘督以为经修内, 由礼得师秀外
2014年02月03日 11点02分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不写了。。。。太冷了。。。[乖]
在此声明我是 杂家 别给我戴儒家的大帽子。。别攻击我。。此楼我最大。。
我是杂家我为杂家代言
夫杂家之道,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博采众长于一身,融会贯通于一点。时代的大集成者。
《隋书》说杂家之书的主旨是“古者司史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其实也就是以史资政的“王治”精神。近人张琦翔也说:“杂家者,杂取众说而能自立宗旨,杂而能成家也,此所谓杂即调和意义。调和并非凑合,亦非混合中和,兼揉众长,舍去其短,免去矛盾,融合为一,此之谓调和,杂家之意以大矣。
杂家之树,"君子贵全"精的是杆,全的是根,以全养之,以杆示之。相辅相成。
杂而统一,窃唯如一颗仁义的种子埋在泥土中,渐渐长大,土中营养就是杂,这是决定种子成栋的内部条件,只有营养全树才不会偏,那些不利于仁义的东西自然不能吸收,种子就是道家说的一。守住心中的一,不管在什么样的土中都能长成心中的大树。
外部环境就是时代,时代犹如种子成长所经历的四时变化。顺势而变或曲,或直,或丛,或独。
千万杂乱始终归一,
万千变化始终守一。
方能学杂而用之,
亦能化整为零而不失其性。
杂而统也是中华文化之道。每次的文化革新都是杂而统一的结果。
孔子→荀子→理学→心学。
老子→黄老→道教。
小乘→大乘(禅宗)毫无利外。
其二我认为还有一种杂而统。是有别于荀子之说。荀子之杂是有一之杂,他有一颗仁者的种子,长出的自然是仁义之树,不管他吸收了什么营养。
而帝王之杂是先迷而得主。
荀子立于夫子的思想,杂百家而用天下。
黄老据老子之道,杂法道而用天下。
然而百家之首(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则不然,此杂守的【一】是【人道】。立人道而化百家。
帝王亦守人道杂用百家或外儒内法或内道。
第一种有主之杂是继承者(完善)
第二种杂而得主是开拓者(创新)
为道屡迁,用之无常,唯变适之。此为杂家人应具有灵魂。
用南怀瑾的话来说"用九,而不被九用,方能用九"。
法百家之道,而不被百家所固。方可用杂
2013年11月30日 16点11分 12
杂家终归是道家,其实孔夫子说的一以贯之还是不错的,合理的东西都可借鉴,不合理的都可批判,我称谓学术重心,只要尊道贵德不管那家,也不管多少家,都是想通的。杂家会继续归宗,会继续形而上的处其“实”。
2013年12月01日 02点12分
回复 ysyslh : 以上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属于多则惑了。
2013年12月01日 02点12分
看完了。
2013年12月03日 06点12分
回复 big2ben :都沉了还挖出来作甚?
2013年12月03日 06点12分
level 7
楼主杂百家,而没有自己的道,结果是不知道谁对谁错。幸亏百家除道家以外都是错误的有为法 。
所以,你的杂家还是有为法,还是不能正确解决天下问题的常人思想中最高级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处理天下的问题,即凭自己与天下人的欲望,或暂时处理问题的所谓的经验在错误地处理问题。
我为什么这样说,几千年来的百家争鸣,解决什么真正的问题了吗?没有。。社会还在竞争,剥削,压迫,战争。
而黄帝与尧舜没有战争的治理社会的弄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哲学道理的,即黄帝阴符经道理管理天下的哲学道理。一直没有得到运用。为什么一直失传。
老子弄明白了,也没有能传播开来。被天下后人之常人的孔子思想与百家常人思想所吞没。社会也几千年停留在常人思想的统治中而不得自拔。
2013年12月01日 00点12分 13
写了这么多字赞一下[笑眼]
2013年12月01日 00点12分
level 11
有才,有心。有仁?
2013年12月03日 06点12分 14
level 9
好贴。我偏向荀子。
2013年12月03日 10点12分 15
这次居然没有拆迁办?实在令我太惊讶了。居然没有吐槽……
2013年12月03日 15点12分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荀子】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 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庄子】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2013年12月03日 11点12分 16
错了吧[笑眼]
2013年12月03日 14点12分
回复 扁的是神马 :哪错[哈哈]
2013年12月03日 14点12分
回复 性仁心 :呵呵,看到老朋友,以为眼花了。误错[滑稽]
2013年12月03日 14点12分
level 11
荀子和霍布斯有相似的地方
2013年12月03日 13点12分 17
外国人了解甚少。。。。荀子是儒家少有的治国型人才。。。孟,朱,程皆学者也,立道不同
2013年12月03日 14点12分
道在隅
2013年12月03日 14点12分
回复 性仁心 :恩,思孟程朱是一系,明末的王夫之思想则表现的偏荀
2013年12月03日 14点12分
level 11
对荀子的是印象:
荀子是个倒霉蛋,后世讲他身列儒家一派,教出的弟子却以法家闻名。荀子的老师据说是墨家宋子,又说宋子的学派后来发展为名家。看起来,这对师徒是典型的调和派,这种印象也来自于荀子“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结果却是,儒家看不上“重法”的小民本色,法家又认为荀子革命不彻底,不能与上流彻底决裂。结果提起荀子大家只记得《劝学》,却很少有人知道荀子到底是个什么政治主张,悲剧了。
我对荀子另外一个比较深的印象是,荀子可能是—因为俺没有考据过—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了组织管理学概念的人。这个理论就是”明分使群“,即人类社会异于动物社会的一个根本,就是分工合作,而分工合作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所有的社会关系,礼法制度,都是建立在这个分工能使大家都受益的基础上而言的。
然而,荀子终究不能脱离历史局限,不能很好的论证”君权“与”民权“这两者间的关系,在调和”君权“与”民权“的矛盾上,荀子很是和了把稀泥,既要隆礼以明分,又要重法以抑民,还不如自己的学生彻底。
2013年12月04日 06点12分 18
写了好多字。。。。赞一个[哈哈] 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2013年12月04日 07点12分
回复 性仁心 :苏轼这种评论有失偏颇了,如果说明礼乐以重王道,荀卿不过孔子的应声虫,没有超越孔子的地方;反而韩子李斯重刑名而行霸道,倒是令秦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建立起统一的大秦帝国。相比起来,这方面更具现实意义,不知大胡子“乱”从何出?
2013年12月04日 07点12分
回复 barek34 : 李斯“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2013年12月04日 08点12分
回复 性仁心 : 李斯“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2013年12月04日 08点12分
level 11
俺其实并不关心李斯是圣是魔,李斯执政的出发点也并不考虑人的道德理念。李斯因赵高的引诱而死,徇私利而枉公法,正证明了他所建立的法治制度是有效的,死得其所。
法治的有效性不能表明其合理性,有效性关乎执法能力,合理性关乎立法原则。秦因酷法而亡,并非其执法能力差,而正表明其立法有问题。
2013年12月04日 08点12分 19
合理而不合礼。故不能中正也。 见楼下
2013年12月04日 08点12分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2013年12月04日 08点12分 20
我的古文没有问题,但也要感谢你费心翻译了一遍。这种观点就是我上面说的,上层社会对荀子的认知“粗鄙”,玩的不高级,不入流。俺们上层玩的都是合乎天命的“礼”,谁会研究小民适合的“刑”呢。
2013年12月04日 09点12分
回复 barek34 :韩愈曰荀子大醇而小疵,与庄子相同其文伪杂相和。梁启超言读孟子壮志气,读荀子增信心。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的大儒也是让儒家回归正统的大儒因其立论有违亚圣而遭拆,但其法后王与孔孟之法先王以及给先秦思想作了次很好的总结
2013年12月04日 09点12分
回复 性仁心 :至于法先王,还是法后王,我们不妨将“先、后”先拿开看看,不就是“法王”么,说到底是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先王还是后王是小问题,主要是先得维护好“王权”。在这方面,荀子比庄子差的远。说荀子给先秦思想做了总结,这话也就你敢说。
2013年12月05日 01点12分
level 10
好长好纠结的感觉,冒个泡,慢慢看
2013年12月31日 12点12分 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