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点读书时的随记充实本吧,潦草多有不成文处,供诸君一哂。
朱熹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伊川门人 楼主
今人欲尊孔,却常谓“去圣乃得真孔子”,余谓自有生民以来,皆“取圣乃得真孔子”。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此谓唯大德卓然确立,小处方能进退取舍无不得中,小德之出入犹小过卦,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之类。常人看似过中而君子以为实得中,此仁熟义精之事,非小事可以糊涂之谓。
“辞达而已矣”,此非教人说话简省,盖执一端便不是圣人之道。譬如搭火车,多搭一站少搭一站皆不能达,立言亦如此,措辞过与不及皆不是“达”,当随人而发,恰到好处方可谓“达”。然达后必“已”,絮絮不止又是过了,故曰“达而已矣”。
“割不正不食”,古人手饭,每疑“割”或为一类食肉餐刀,与席不正不坐对言。圣人自割肉必正,然庖人割肉时有不正,圣人岂能因此废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前人解“绘”为作画,此诗言美人而已,并未言及绘画。“绘事”似是说美人妆容。“素”与“绚”对,指质朴天然貌。今日女子绘眉扑粉,极尽装扮雕琢之能事后,必揩去余妆溢脂以求仿佛天生丽质,如此,巧笑顾盼方能得其宜。此即“礼后”,礼虽以约束节制为用,无此反不能成其美。《易》云:白贲,无咎。
圣人之学,纯然一团阳刚而已。然非不能柔,其柔也刚,永贞之坤,孰刚于此?
正常人,似唯有纯乎天理之圣人可以当之,匹夫匹妇,谓之普通人则可。
天命之性,我之所以为人;气质之性,我之所以为我。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非两个性,人人皆五常俱全,是天命之性;然天生物不齐,五常难免有长短薄厚之偏,是为气质之性。有此便有不中,有不中便有恶。譬如人皆有四肢,是天命之性,四肢却人人不同、有长短、黑白、美丑之差异。说两个性方便,说一个性通透。五常正性,如凡梅花必是五瓣,然五瓣匀停者极少,故人多为气质之性所拘泥。有花瓣匀停而不大者——“忠信如丘,不如丘之好学者也”;有花瓣大而不匀停者——“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唯圣人大且匀停,然圣人虽大亦不自画——“尧舜其犹病诸!”
权,复经之谓也。行权本乎诚,一有作伪,便流于释氏善巧方便、密行权教之窠臼,其间不容发,故子思言“圣人不以权教人”。
今人体道,常谓“勿向外求,当向心内求”,自以为得其正
鹄。不知心有何内外?此有“内外”正是障蔽。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何读为荷,负荷意,是隐者悯夫子独力支撑崩坏之世。易云:“复自道,何其咎”亦然。
曾子名参,读作“参见”之“参”,今人多读为“人参”之“参”。盖不知曾子有一子名“申”。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此是子夏拈出子游的病处,‘区’字是区域的意思。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植物界尤其如此。譬如竹子长在南方、芦苇生在水里,麦、稻、松、桑区域井然不相杂乱。而圣人之道却不如此,圣人之道范围天地却本末一贯,绝无一毫间断。洒扫、应对、进退之类虽然粗鄙,但倘若直心行之,圣人之道自在其中。到圣人地位,洒扫应对之类也废不得,所以前边说‘孰先传焉?孰后倦焉?’
五行非五种物质。行者,运化流转之意也。一事一物便必具五行:萌动生发时为木、光泽粲然时为火、收敛沉熟时为金、流行四散时为水,与其它事物冗杂时为土。
“为人谋而不忠乎?”不是为人划策,似是曾子自问为人每日心念有自欺处否。以曾子之纯之贤,岂能日日为他人谋划皆有不忠之病?此“为人”与“其为人也孝悌”之“为人”相似,立身之道而已。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否音读作“否极泰来”之“否”,否卦为天地不通象,此亦取不通意。读“缶”音,取“非”意则不成句。
《礼》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非指教学先于建国,乾坤始交而难生,屯建侯而后发蒙,乾坤屯蒙之序是其义也。
2012年12月02日 12点12分 1
level 11
君所论极为精妙!鄙人受教!
余常以为,孔子非独仲尼之谓也,实天理之聚也!若孔子去圣,则去此天理,无此理则圣贤亦不足法也!
阴阳非气也,实乃万物之两端也,去两端则万物失其中,失其中则万物不得立,故无阴阳则万物不存;五行非物也,实乃万物之性也,物失其性则至于同流,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故无五行天地不得周流不息!
……
谢谢楼主分享!
2012年12月02日 15点12分 3
唉,昨晚思维有点混乱,言语不慎,甚为惶恐,恐有污君益,现作以下更正:将“无此理则圣贤亦不足法也”改为“无此理随周孔之才亦不足为也”。去天理,当言不得圣贤。谓“去圣乃得真孔子”者,实非孔,非圣人之法也。无此理,“真”当不存,更遑论真孔!
2012年12月03日 03点12分
回其益无方先生: 您过誉了,都是信手记下来的,有时自己看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先生之论圣人,我以为然。英雄豪杰,各以一偏之才留名后世,圣人纯全,百姓反而难得其名而称之。天地无人格却能生圣人以教化百姓,其神妙有如此者,伊川先生谓“圣人乃天地之用”,今日思之,又玩味再三。
2012年12月03日 11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濂溪先生于《太极图说》道尽圣人功用。圣人明于日月,与天地并称而为三。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岂因人之见而有异耶?
2012年12月03日 15点12分
@伊川门人 “立人极”三字最是精妙,可谓胜过千万万语。为人立极,善莫大焉!
2012年12月03日 16点12分
level 1
ID注册时间为证,我先发现这个宝地的。。。
我还想跟着吧主好好学习呢,不愿回避,shu~
2012年12月02日 15点12分 4
在下不敢。楼主见识正大,您可与他相与讨论。
2012年12月02日 15点12分
level 13
幸甚!
敢问楼主,在下可否将楼主札记,说与家师及舍师弟师妹?
2012年12月02日 15点12分 5
陪臣小姐的学问是我一见便心生敬畏的,我这种得之于地铁食肆的野路子学问,怎么好意思给您老师过目?不过,我也当真好奇您的老师是谁,我虽不关注学界,但以他能教出你这种程度的弟子来说,我早该知道并关注他了,可我的记忆里似乎还没有这样的老先生。如果能得到您恩师的片言点评,我将深感荣幸。
2012年12月03日 11点12分
刚刚自己读了一遍,这篇杂记散乱无章,实在有累尊师之目。我另有两篇文字稍为成文,祈赐邮箱地址投递,他日尊师若惠然肯指一二,庶几可免我独学无友之粗陋。
2012年12月03日 12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就您的札记来看,您实在是谦逊了。但既涉家师,不敢代尊长辞。家师虽居高校,但因几乎不参加会议不发表论文,故知者寥寥。在下不肖无状,深负师恩,您所言,闻之惶恐。家师邮箱,不便留於此处,不知您可否加一下在下的QQ号码,是254768580。抱歉冒昧了。
2012年12月03日 13点12分
[我来了]师姐,我上网来找您玩儿,无意窥得这位学长的文字!!!真的是伊川的门人吗??
2012年12月05日 06点12分
level 13
所感一二,先谨陈於此,请楼主指正。嗣后有感,将附於后。
今人尊孔,却言“去圣乃得真孔子”,在下亦每叹之。此出以真为善而真不本於善是一原之大本,遂使气禀之偏人欲之蔽与志意言行之差忒之蛇鼠狼狈沆瀣一气居然称“真”,认欲为理,靡所底止,遂诬必“有错”乃为人,造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等词,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必出人为之伪,盖实图以此自恕,何曾知有真?
家师旧言,“真小人”非小人居然为真,无非“真是个小人”此判断为真而已。人一旦以为真小人居然可贵,此其自欺自诬自贼亦甚矣。
人一旦肯自见良知良能之萌蘖,见得其发见何以如是之良,不计任何经验事相不拘任何机械因果,只是当然不容已者直一而发,便知人性必善,必有圣人,圣人不必名孔子,但必为真实之位。本乎此,而后能自敬敬人,自信信人。
2012年12月02日 15点12分 6
义字常训作宜,我常说还得加上一分勇才更是义字。一百年前年轻人不尊圣人是有勇气的,今日之人,敢尊圣人所需的勇气必十倍之,然而一旦真见圣人之心,任他敢三军独对也不敢不尊夫子。不容然后见君子,素王于圣人何加焉?孔老二于圣人何伤哉?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2012年12月03日 13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是如此。
2012年12月05日 13点12分
level 13
论天命气质之性,谓“我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甚允当。惟在下旧日以为为防人听差计,一向只说气质之性为天命之性全体堕在气质中,或指气质之中的天命之性而谓之气质之性,而不说两性。朱子有一喻,鲤鱼肚中水只是江中水,但既从肚里过,便不同。要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实无丝毫加减差互,惟气质之性在气质中,其因气质所著见之当然,因气拘理定,必非道理之所有可能的当然著见,仅为此气禀所可透出者而已,气质之性丝毫不带气质,固气质虽为恶伪之不根之根,气质之性却纯善无恶,一旦将恶伪引入气质之性,则“妙合而凝”者不妙,将不免天命之性虚悬无用,如死物在心,而气质之性下染气质,沦为一物矣。
2012年12月02日 16点12分 7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断非有两个性。此段是当初说与初学者时所记,当时大概是欲先分说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待其稍见规模,再进之以不二。此种说法近来亦稍觉麻烦,当时也是勉强见得,故而不从容,紫阳陪臣之说更缜密。
2012年12月04日 04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不敢。不过,不管不一不二,或者完全一样但就是不同听起来多让人头大,在下宁肯一上来就说死只是一个性,免得后面总是忘不了“两个”,呵呵。
2012年12月05日 13点12分
回复 紫阳陪臣 :鲤鱼之喻,不知识朱子何时说。落入中和旧说之弊。又后断言,论气质之性纯善无恶,不能有染,不过以天命之性杀气质之性,又以气质之性杀天命之性,不能合一,反不相成。
2012年12月08日 02点12分
即是,若言气质之性纯善无恶。那么,人有善有恶是根据哪个性?人好色恶臭又是根据哪个性?人欲食求暖趋利避害又根据哪个行性?你说气质之性与气质不是一物,如果就共相与实例而言,这是自然。如果两者皆就超越现象而言,那你说气质之性与气质不同,前者不能染,后者有染,那所谓气质不就是另一个性,
2012年12月08日 02点12分
level 13
朱子意,经权有两解而相通。
一、经纲权目。如经是为子当孝,权则是具体如何冬温夏凊昏定晨省。权曲折尽经。
二、经常权变。如夏衣葛冬衣裘为经,设使某年夏冷冬热,则夏衣裘冬衣葛为权。
舍经无以为权。不教学者知常,而教之行权,是妄意躐等,必妨学问。
“圣行权,贤守经”,学者就日用常行切问近思,他日曲折、非常之事来前,不过以心中所存应对,不顾目前,却先思一旦有何曲折蹊跷事来前如何处,非务本之学。
2012年12月02日 16点12分 8
叔嫂不通问,小经也;临危救死,大经也。嫂溺援之以手,是拨小经以归大经也,嫂溺不援,叛道离经者也。故而前面云“权,复经之谓也”,如今看,嫌立言太过俭省,然而与朱子之说实无异。圣门言权,与佛氏之流荡失守之“权”差异极大,彼善巧方便、密行示现、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诸说不知坏了多少人。
2012年12月04日 05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嗯。君子知常。
2012年12月05日 13点12分
心无邪,行亦无邪!无所谓小经者之说!心即理也! 吾用阳明大贤之理对之,望吾祖勿怪!
2012年12月08日 16点12分
回复 真一夜白 :在下虽然告假,晚上上来一看,却见您此语,实不容缄默。您是文公先生后裔,请容在下自居您家老仆且尽一言!倘若您明见是非,认得阳明何说为是,令祖岂是不顾是非务要人顺从之人,何必设勿怪之语?
2012年12月08日 16点12分
level 13
名与字应,曾子字子舆,自当读为参乘之参。
(今日已晚,暂先告辞。)
2012年12月02日 16点12分 9
level 9
发片言而洞隐微,观行迹而见心术,都是日积月累的感悟啊。期待楼主在此长驻下来。
2012年12月03日 09点12分 10
您过誉了,朋友间时时切磋提撕是天下乐事,共勉。
2012年12月04日 05点12分
level 13
土为冲气,寄王四时,说为冗杂,似乎不妥。土阴阳调和,倒似金木水火,皆有土在。如四德不言信,而信即实有其仁、实有其义、实有其礼、实有其智。
2012年12月05日 13点12分 11
哈哈,我昨天下午还想问为啥是"冗杂"呢.这个汉学家的解释和"信"之说是一回事吧.但是"冗杂"措辞意味不大好.
2012年12月06日 06点12分
回复 Arsenicca :不愧是学出一脉,师生三人于此处之见竟不期而全合。
2012年12月06日 11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嗯。在下读语类时,便见朱子之说与张子之说小别。要之亦难论,如五行气行於天质行於地,为气为质便不同;亦元气流行之序与五行生出之序之不同。说皆可通。
2012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在下所以致疑,倒主要是因“与万物冗杂”五字。“气”、“物”泛说,可以通用,但若分说,“物”则妙合而凝,已成形质。因此,一物必有阴阳,必有五行,如人气阳血阴,脏腑经络具五行之象。所以,土是难与“万物”冗杂的。
2012年12月06日 14点12分
level 13
所谓“归纳”者,自红苹果、红樱桃归纳出红之类,是为“类概念”,故愈往上,愈以牺牲其实质内容而获得普遍性。吾儒之理,绝非归纳而得,盖吾儒之理,由上而下。愈上,愈充实广大,气拘理定,而后为类属、为个体也。八卦之理非归纳得来,如龙、老年男子、首等,皆彰乾健之理,故为乾象,乾健之理却不是从这些象中归纳出来的。
2012年12月05日 14点12分 12
诚是。归纳一词的确不好,要见此理须是博览归纳,然理是自在,无需归纳。
2012年12月05日 17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实际上,尊师将此“归纳”二字画红,我就看出问题来了。[拍砖]
2012年12月05日 17点12分
记得归纳这个词我以前用,师姊也指纠过.但是如果这里解释归纳所得为[概念],我恐这只是归纳法之颇狭的一义,未安.理固是自上统摄下来,学却是自下上达,而笔记所论在一个"得"字.若有蔽,盖在"归纳"表不明由物达理的一间.另,我以为西学方法,是先人且用著,后人才对其发生哲学自觉的,而在治学范式的固定过程中,
2012年12月06日 05点12分
方法也被限定.西学语式原不能合於儒学的,但如要借用其话语,亦不拘于其限定.不知老师是怎麽说的?
2012年12月06日 06点12分
level 4
春秋之世,异於文武,遑论尧舜,礼乐仁义之与滔滔者,孺子妇人且明其不能,况夫子之圣哲,道之不行,固知之矣,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守死善道耳。其在夫子,执一善而拳拳服膺,终身弗失,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朝闻夕死可矣,矧荷蒉接舆长沮桀溺之哂哉。避世山林,与鸟兽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唯当分析之日,欲求寸土以归止而不能,迟来怅恨,而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老氏曰无,释氏曰空,夫子之善,何以为善,不亦执一念之迂愚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远人求道,道法自然,向心求法,万法唯识,然事外无心,心外无事,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天人之道,可须臾离乎?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素隐行怪,似是而惑人。夫唯孔子,圣之时者也,时者,时中也,春秋之世,损益因革,继往开来,三极彝道,训深稽古,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儒家以激於道而极其说於性善,以激於法而极其说於颂声作,墨家滞於有而暗於鬼,终不离东夷之教,道与法一沦於虚一滞於物,卓哉,惟儒者诚诸夏中道之教,视百家为深远也。有若曰圣人,犹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良有以也。唯取法乎上而得乎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千里之行,始於跬步,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中道而废者,求仁得仁,又何憾焉?芝兰之芳,爝火之明,伊尹之志,孔颜之乐,其唯在此乎?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2012年12月09日 02点12分 13
每见到类似于"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的声言,便觉得所论甚卑.既以为擧一废百是索隐行怪,又怎麽说得聃周虚诞嗣宗妄作? [不高兴]
2012年12月09日 05点12分
回复 Arsenicca :所恶执一,指执一无权,聃周虚诞嗣宗妄作,只是过与不及,致远而泥,失了大本,并非毫无可观。小生若入了歧途而不自知,还请姐姐叩胫明言。[呵呵]
2012年12月09日 13点12分
回复 明夷之需 :岂敢.我误解了这句话,看作合流之说.抱歉.今天再看知道前面两句话是以释老之说反攻其自身,然后谓其执一.[鞠躬]
2012年12月11日 02点12分
回复 @Arsenicca :
2012年12月11日 04点12分
level 6
法不同道同矣…皆为民也…不应有门户之见…
2012年12月09日 08点12分 15
level 6
再回陪臣小姐:“仆”之一字…让某不胜惶恐…某之一支祖上自江浙迁两湖…后至常德…早以不复往昔书香门第之风…乾隆年间至此一族皆为村夫…亦无出类拔萃者光复门庭…穷困潦倒奔波于生计…何敢借先祖光辉欺于世人…吾惶恐…
2012年12月09日 08点12分 16
level 4

名为字表,曾子字子舆,以此推之,参,恐为乘骖之意,非参加之参。乘骖也可写成乘参。周汉时参、申固不同音,不存在说父子不避的可能。参,上古音侵部。申,上古音真部。即使到了中古时期,二字仍不同音,广韵曰参,所今切,韵尾收m,申,失人切,韵尾收n。甚至今天的福建广东一带,二字仍不同音。伊川门人是从宋朝穿越过来的,当然晓得滴。[呵呵]顺便真诚地对伊川门人致以诚挚的敬意,其论多有精到处,实发人深省,仆五体投地,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心得与大家分享,不胜感激。
2012年12月09日 16点12分 17
不敢当,先生小学功夫深厚,论曾子名字甚为精详,我始知前非,感激不尽。
2012年12月09日 17点12分
回复 伊川门人 :小学功夫某实羞愧难当,不过查了下字典罢了,呵呵。郢书燕说,虽推论过程有误,毕竟结论正确,先生为吾师姐之所畏也,仆更实难望其项背,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向您学习。[呵呵]
2012年12月10日 07点12分
ps:名为字表,误,当作名以字表,或名为字所表。[瀑布汗~]某打字不认真,羞愧ing。
2012年12月10日 07点12分
回复 明夷之需 :尊师姐? [啊!] 难道我(在现实裏)认识您吗?
2012年12月11日 02点12分
level 13

@真一夜白
看来在下还是得再回复一贴,把话说得更清楚些。
“仆”之一字,虽是情绪激荡下直接出口未曾顾虑,但这样的自称,是对您生而为文公先生后人的尊敬,您不必因您的学力,家族的现状这样的原因,而觉得难以承受。事实上,在下想来,真正遵从文公先生教诲,求知行相合的学问的朱子后学,对于文公先生的后人,仅因这个位分,都会由衷生出敬意。
您大概也能看出来,在下的前两条回复,虽然自称是“痛惜”,其实也已经含怒了。之所以含怒,并不是在下居然有类似于您是文公先生后人便不应当“用阳明大贤之理对之”这样的想法。这门学问,从来是求知行相合的,即使朱子学式微到现在这种程度,在下也从不认为传续甚至光大朱子学,需要去强行牵挽人来认同朱子,这对于真正的学问,可以说是焉能为有无的。在下虽然有很强的立场或者说门户,在需要表明身份的时候,会直接说,在下可冒昧自居朱子后学,但是,道理只是一个是,只是一个应当,倘若在下说自己遵朱子教诲,乃是因为在下以自己的学问工夫,“亲见”其为“是”的,“应当”的,这个意味下,在下因为服膺道理、圣人,“亲见”朱子所指进路足以通达,因而服膺朱子,不是仅仅为这个人而已。在下前面没有把话说清楚,或许让您误会在下认为您应该因您的身份而认从朱子——如果是这样,那是在下辜负所学,愧对文公先生。道理天下之公,学术天下之公,只论是非当然。
事实上,在下含怒,是因“望吾祖勿怪”一语。您这句话让在下觉得您是在表达:如您所举的几句话,您认为阳明说的是对的,但是,您又觉得您是朱子后人,这样说,似乎对于朱子心有不安。当然,在下并不打算,也不应当去逆测您的不安究竟何来,但在下会认为,如果仅因作为朱子后人说了阳明所说是对的便不安,这个不安便是不必要的。因为,您若稍稍对朱子的为人及学问有些了解,便不必担心朱子居然会仅因自己的后人说了句阳明说得对便不高兴。当年在下读语类,读到朱子直接说“若有个髙妙底道理,而圣人隐之,便是圣人大无状,不忠不信,圣人首先犯着”,惊骇之余,深叹朱子对于道理、圣人信到如此地步。朱子既然只认道理当然,连“若明明有高妙的道理但圣人藏起来不说,那就是圣人无状、不忠不信”这样的话都直接说了,对于圣人尚且只因其言行全合道理而信之,您认为朱子会希望他的后人不问道理是非只要是他说的话便认可么?
您似乎一直在说,不应存门户之见,不论阳明还是朱子,后学都应明见其是非,只要其说得是,便认从。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成立的,甚至应当是在非常根本的地方成立的。但是,希望您能明白,说出原则,远比真实地根据原则去判断容易。如“不应存门户之见”,倘若尚且不知这个人的门户和那个人的门户各在什么地方,如何判断什么是“门户之见”?如“不论朱子阳明,只要说得对便认从”,谁来判断其说得对不对?根据什么来判断?学者不是天生圣人,这样的判断能力便须养成。而不是马上就有的。因此,在下才会问您,您知不知道阳明说“心即理”,朱子说“圣人之心即理理即心”各出于何种考虑,知不知道朱子为何将格物致知置于正心诚意之前。如果您是在知道、了解,从容评断之后,得出阳明说得对的结论,那么,在下只会要么认同您的观点,要么与您就着道理讨论切磋,不会含怒。但是若您连被您比较的双方观点,都未曾做到基本了解(在下不知您对阳明学了解多少,但如您论“
以外物善其身格物穷理”,对於朱子学,确是隔膜的),您如此轻易下评断,便恐怕有失君子端厚之旨。人只有自己有“立锥之地”,才能从容论勿存门户之见,人只有自己对于是非的根据有所把握,才能论是非。您既称“吾祖”,如果真有不安,您不妨为“在未曾对您的先祖的学问有基本了解之前,便轻易比较先祖和其他人的高下,轻下评断”感到不安。在下说“痛惜”,便是为此。
如果您希望对朱子学有所了解,在下若能帮上忙,您可直言,不必有所顾虑。今日吧中争论,已涉朱子学义理根柢,在下若要应对,非三言两语所可说清,而在下的导师,又令在下尽快修订一篇论文,因此在下告假数日,准备修订完论文后,再返回吧中详论之。但对于您,在下实在不能缄默不言。故回复如上。但这几日,已颇为怠慢,还请您不要怪罪。数日后,在下得闲,对于您的帖子,自当及时回复。
紫阳陪臣敬上
2012年12月10日 01点12分 19
陪臣小姐…吾有一惑…始不得解…未及复制…就请移尊驾于《心学初学之贴,求同讨论。》以解吾惑…不甚感激…
2012年12月12日 13点12分
回复 真一夜白 :在下确实尚未忙完手边之事,难以分心应对学问话题。还望恕罪。今日出面处理吧务,是因事情已不容在下不出面。可否请宽缓数日?
2012年12月12日 13点12分
level 6
某以传闻之说,臆断悬度。惭愧!
某言“望吾祖勿怪”,实乃以传闻之说,先入为主,以为阳明大贤与吾祖为敌,揣度吾祖之意,方口出此言。实乃大逆也,以此观之,吾知行合一之修还不够。
某悉心学不过一二日,初闻其理,亦惊亦喜,结合当下之世风,私以为乃治世之良方,乃以阳明大贤为吾师。吾祖之学,仅限家训!
引经据典,吾不喜,吾独喜大理,点化吾心。
吾求理之途重远,万望陪臣小姐点拨一二,亦使某了解吾祖,受用吾身。
2012年12月11日 05点12分 20
level 6
某实不知 q i n g …勿怪…x i a o j i e 事大…先忙…某之事不急…
2012年12月12日 13点12分 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