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伊川门人
楼主
今人欲尊孔,却常谓“去圣乃得真孔子”,余谓自有生民以来,皆“取圣乃得真孔子”。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此谓唯大德卓然确立,小处方能进退取舍无不得中,小德之出入犹小过卦,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之类。常人看似过中而君子以为实得中,此仁熟义精之事,非小事可以糊涂之谓。
“辞达而已矣”,此非教人说话简省,盖执一端便不是圣人之道。譬如搭火车,多搭一站少搭一站皆不能达,立言亦如此,措辞过与不及皆不是“达”,当随人而发,恰到好处方可谓“达”。然达后必“已”,絮絮不止又是过了,故曰“达而已矣”。
“割不正不食”,古人手饭,每疑“割”或为一类食肉餐刀,与席不正不坐对言。圣人自割肉必正,然庖人割肉时有不正,圣人岂能因此废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前人解“绘”为作画,此诗言美人而已,并未言及绘画。“绘事”似是说美人妆容。“素”与“绚”对,指质朴天然貌。今日女子绘眉扑粉,极尽装扮雕琢之能事后,必揩去余妆溢脂以求仿佛天生丽质,如此,巧笑顾盼方能得其宜。此即“礼后”,礼虽以约束节制为用,无此反不能成其美。《易》云:白贲,无咎。
圣人之学,纯然一团阳刚而已。然非不能柔,其柔也刚,永贞之坤,孰刚于此?
正常人,似唯有纯乎天理之圣人可以当之,匹夫匹妇,谓之普通人则可。
天命之性,我之所以为人;气质之性,我之所以为我。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非两个性,人人皆五常俱全,是天命之性;然天生物不齐,五常难免有长短薄厚之偏,是为气质之性。有此便有不中,有不中便有恶。譬如人皆有四肢,是天命之性,四肢却人人不同、有长短、黑白、美丑之差异。说两个性方便,说一个性通透。五常正性,如凡梅花必是五瓣,然五瓣匀停者极少,故人多为气质之性所拘泥。有花瓣匀停而不大者——“忠信如丘,不如丘之好学者也”;有花瓣大而不匀停者——“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唯圣人大且匀停,然圣人虽大亦不自画——“尧舜其犹病诸!”
权,复经之谓也。行权本乎诚,一有作伪,便流于释氏善巧方便、密行权教之窠臼,其间不容发,故子思言“圣人不以权教人”。
今人体道,常谓“勿向外求,当向心内求”,自以为得其正
鹄。不知心有何内外?此有“内外”正是障蔽。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何读为荷,负荷意,是隐者悯夫子独力支撑崩坏之世。易云:“复自道,何其咎”亦然。
曾子名参,读作“参见”之“参”,今人多读为“人参”之“参”。盖不知曾子有一子名“申”。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此是子夏拈出子游的病处,‘区’字是区域的意思。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植物界尤其如此。譬如竹子长在南方、芦苇生在水里,麦、稻、松、桑区域井然不相杂乱。而圣人之道却不如此,圣人之道范围天地却本末一贯,绝无一毫间断。洒扫、应对、进退之类虽然粗鄙,但倘若直心行之,圣人之道自在其中。到圣人地位,洒扫应对之类也废不得,所以前边说‘孰先传焉?孰后倦焉?’
五行非五种物质。行者,运化流转之意也。一事一物便必具五行:萌动生发时为木、光泽粲然时为火、收敛沉熟时为金、流行四散时为水,与其它事物冗杂时为土。
“为人谋而不忠乎?”不是为人划策,似是曾子自问为人每日心念有自欺处否。以曾子之纯之贤,岂能日日为他人谋划皆有不忠之病?此“为人”与“其为人也孝悌”之“为人”相似,立身之道而已。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否音读作“否极泰来”之“否”,否卦为天地不通象,此亦取不通意。读“缶”音,取“非”意则不成句。
《礼》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非指教学先于建国,乾坤始交而难生,屯建侯而后发蒙,乾坤屯蒙之序是其义也。
2012年12月02日 12点12分
1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此谓唯大德卓然确立,小处方能进退取舍无不得中,小德之出入犹小过卦,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之类。常人看似过中而君子以为实得中,此仁熟义精之事,非小事可以糊涂之谓。
“辞达而已矣”,此非教人说话简省,盖执一端便不是圣人之道。譬如搭火车,多搭一站少搭一站皆不能达,立言亦如此,措辞过与不及皆不是“达”,当随人而发,恰到好处方可谓“达”。然达后必“已”,絮絮不止又是过了,故曰“达而已矣”。
“割不正不食”,古人手饭,每疑“割”或为一类食肉餐刀,与席不正不坐对言。圣人自割肉必正,然庖人割肉时有不正,圣人岂能因此废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前人解“绘”为作画,此诗言美人而已,并未言及绘画。“绘事”似是说美人妆容。“素”与“绚”对,指质朴天然貌。今日女子绘眉扑粉,极尽装扮雕琢之能事后,必揩去余妆溢脂以求仿佛天生丽质,如此,巧笑顾盼方能得其宜。此即“礼后”,礼虽以约束节制为用,无此反不能成其美。《易》云:白贲,无咎。
圣人之学,纯然一团阳刚而已。然非不能柔,其柔也刚,永贞之坤,孰刚于此?
正常人,似唯有纯乎天理之圣人可以当之,匹夫匹妇,谓之普通人则可。
天命之性,我之所以为人;气质之性,我之所以为我。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非两个性,人人皆五常俱全,是天命之性;然天生物不齐,五常难免有长短薄厚之偏,是为气质之性。有此便有不中,有不中便有恶。譬如人皆有四肢,是天命之性,四肢却人人不同、有长短、黑白、美丑之差异。说两个性方便,说一个性通透。五常正性,如凡梅花必是五瓣,然五瓣匀停者极少,故人多为气质之性所拘泥。有花瓣匀停而不大者——“忠信如丘,不如丘之好学者也”;有花瓣大而不匀停者——“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唯圣人大且匀停,然圣人虽大亦不自画——“尧舜其犹病诸!”
权,复经之谓也。行权本乎诚,一有作伪,便流于释氏善巧方便、密行权教之窠臼,其间不容发,故子思言“圣人不以权教人”。
今人体道,常谓“勿向外求,当向心内求”,自以为得其正
鹄。不知心有何内外?此有“内外”正是障蔽。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何读为荷,负荷意,是隐者悯夫子独力支撑崩坏之世。易云:“复自道,何其咎”亦然。
曾子名参,读作“参见”之“参”,今人多读为“人参”之“参”。盖不知曾子有一子名“申”。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此是子夏拈出子游的病处,‘区’字是区域的意思。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植物界尤其如此。譬如竹子长在南方、芦苇生在水里,麦、稻、松、桑区域井然不相杂乱。而圣人之道却不如此,圣人之道范围天地却本末一贯,绝无一毫间断。洒扫、应对、进退之类虽然粗鄙,但倘若直心行之,圣人之道自在其中。到圣人地位,洒扫应对之类也废不得,所以前边说‘孰先传焉?孰后倦焉?’
五行非五种物质。行者,运化流转之意也。一事一物便必具五行:萌动生发时为木、光泽粲然时为火、收敛沉熟时为金、流行四散时为水,与其它事物冗杂时为土。
“为人谋而不忠乎?”不是为人划策,似是曾子自问为人每日心念有自欺处否。以曾子之纯之贤,岂能日日为他人谋划皆有不忠之病?此“为人”与“其为人也孝悌”之“为人”相似,立身之道而已。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否音读作“否极泰来”之“否”,否卦为天地不通象,此亦取不通意。读“缶”音,取“非”意则不成句。
《礼》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非指教学先于建国,乾坤始交而难生,屯建侯而后发蒙,乾坤屯蒙之序是其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