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超越时空的智慧
老子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明心知性 楼主
要谈《老子》,先看两段史料。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礼和老子化胡的故事。史料的真伪是历史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了两千多年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文化一向称为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居官学正统地位,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影响总体上也远远大于道教。在这种总的文化趋势下,为什么会允许把老子凌驾于孔子和佛之上呢?其实在中国思想史发展方面,一直存在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面上的非常清楚,那就是正统的儒学。但是儒学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他们的祖师孔子不研究天,也不研究鬼神,说的都是一大堆教导人们去做的教条。这种教条当然很好,但是说多了就有点婆婆妈妈,招人烦了,因此必须寻找更有说服力、亲和力,更让人感觉有层次的理论。孟子、荀子都做了一些尝试,但是他们的理论功底与老庄相比,还是有些距离的,可以说不是很成功。因此非官方思想中,老庄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宋明理学索性将老庄研究的范畴纳入儒学的领域,以解决儒学先天的不足。好在几种史料上都记载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因此也不是丢人的事情。佛教进入中国,正赶上魏晋玄学兴起的时候,玄学的研究经典是《老》《庄》《易》,基本上是对老庄的阐述。比附老庄传播佛理,是佛教大师们不得不做的选择。但是释迦牟尼的理论实在是太烦琐了,离人们的生活又很远,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因此禅宗索性来了一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否定佛教的一切经典,当然释迦牟尼本人也说过“佛说一切法便是非法”。对于禅宗,一些学者认为,禅实际上是用佛教的皮囊装的道家的酒,此话也不无道理。
关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表述应当是相当准确的。孔子能讲的、能说的,就是鸟、鱼、兽这些可见之物,和对付这些可见之物的办法,即日常伦理、日常规范和日常方法。老子讲的不是,老子讲的是超出具体事务、具体规范、具体方法,甚至超越时空的大道。“骄气、多欲、态色、淫志”都是人类社会普通大众的追求,或追求所产生的表现,但是对于真正的智者,这些东西都是虚的,取得也不困难。这些是人生存的手段,方法,不是目标。人最根本的东西是自己的“身”,这是老子要告诉孔子的。
《老子》一书要讲的,不是日常的行为规范和谋略,而是超越日常,超越常态甚至超越时空的智慧。严格说来,这些东西是不能说的,一说就是错的,被人误解那是必然的,因此只能勉强去说。用经济学打个比方,孔子说的是微观经济学,老子说的是宏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你有钱,我有钱,那是好事,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放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上的钱太多了,可能就会通货膨胀。如果还不理解的话,可以举一个汽车的例子,你有车,我有车,那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果大家都有车,那是一件绝对的坏事。《老子》书中讲了大量的这种案例,比如说,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圆,它的边线肯定是曲线,但是把圆放到无穷大去看,我们还能说边线是曲线吗?
中国文化是强调聪明与智慧的区别的,聪明是针对一时、一地、一人而言的。中国人讲小聪明与大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聪明绝顶的代表,只要针对任何具体的事情,诸葛亮都能算计到极致,但是结果呢?因此说诸葛亮是一时之才,一方之雄,那是绝对准确的评价。佛教也讲大智慧,佛教的大智慧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讲的大智慧就是要抛弃所有具体的现象(色),到达智慧的彼岸。老子的大智慧,是超越日常,又存在于日常之中,即是无形,又有迹可寻。老子的大智慧让我们感觉更亲切。聆听老子的教诲,就象是站在一个充满人生阅历,参透所有世事的老者面前,听他讲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理解,去感悟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
对于《老子》,我们需要仰视。印度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奥修,写了一本《天下大道》,他就是带着一种十分崇敬的心理,或者说谈不上崇敬。他认为,读《老子》的时候,我们就象在照镜子,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是的,无论谁读老子,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论你的思维层次有多高,在《老子》书中你都可以看到智慧,一种在你的思维层次中存在的智慧。当你自认为思维层次提升了的时候,再读《老子》,你会发现,又出现了与你思维层次相对应的智慧。区区五千言,却包含了难以超越的智慧,这就是《老子》。
近代学者,颇有对老子有微言者。拾西方学人之牙慧后,来亵渎中国圣哲的智慧。除了浅薄以外,就是无知加无耻。权谋者当然可以从《老子》书中看出权谋,但是老子讲的并不是权谋。从宇宙的终极智慧中悟出权谋,那是绝对可能的。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权谋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权谋者的心智。辩证论者当然可以从《老子》书中看出辩证法,他们也称为朴素的辩证法。但是超越具象,感悟到真正的宇宙本体后,是不需要辩证法的,辩证法只是一种才智。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才智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辩证论者的才智。
老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感悟了真正的宇宙和人生。然后用精练的语言,做出了结论。启迪了中国文化的千年智慧。在老子以后的二千多年里,只要自称智者的著作中,我们都会发现老子的影响;只要有文化含量的艺术品中,我们都会看到老子的影子。正如奥修所说的,我们崇拜老子,不如说我们崇拜自己所理解的智慧。

2011年05月19日 03点05分 1
level 8
写的不错,弥罗阴阳更善
2011年05月19日 03点05分 2
level 9
强烈建议龙吧加为置顶精华![顶]
2011年05月19日 04点05分 3
level 6
韩非子说,子夏的朋友曾子来看他,见面后说你好像长胖了,子夏说我战胜了自己当然长胖了。他朋友说你是说的什么意思呢?子夏说,我看先王之道,感觉非常有道理。然后在街上走的时候,又看着富贵人家好吃好喝好玩又非常的羡慕,自己很矛盾。但最后发现先王之道讲的是对的,所以我长胖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真理就是真理·
2011年05月19日 04点05分 5
level 7
寿

2011年05月19日 08点05分 6
美哉!
2014年02月04日 00点02分
level 6
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才智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辩证论者的才智。
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权谋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权谋者的心智。
无论谁读老子,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论你的思维层次有多高,在《老子》书中你都可以看到智慧,一种在你的思维层次中存在的智慧。
说得好!!!!!
2011年05月20日 01点05分 7
level 6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2011年05月20日 04点05分 8
level 6
明心知性 楼主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和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有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很多概念,是要从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角度去理解的。而对这些概念的应用则又要回到时空之中。只有超现实和现实的统一,才是完整的老子。
老子的无和有,第一个层面,是超时空的,从超时空角度探讨的,是宇宙发生论的问题。我来自何处?我来自父母。父母来自何处?来自父母的父母。……。再往上,推至不可再推的时候,这个问题遇到了困境。必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然后可以推到类人猿,推到猴,……推到细菌,推到病毒,推到有机物,推到无机物。到了无机物以后,就不是生物进化论能解决的问题了,需要宇宙进化论。根据宇宙进化论,地球的形成只有不到50亿年的时间。宇宙进化论再往前推,便是宇宙发生论。关于宇宙的发生,现在没有公认的结论,只有假说。在所有假说中,最有影响的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学说,按照这一学说,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从宇宙大爆炸学说来看,原初的宇宙起原于一个点,物理学家们把它叫到“奇点”。这个“奇点”的体积无穷小,质量无穷大。在这个“奇点”之前,用霍金的话来说,不存在空间,也不存在时间,是不能作为我们思维的对象的。
宇宙大爆炸学说建立在现代理论物理的成就上,理论物理除了纯思辨以外,是需要借助望远镜和天文学观察的成就。
老子作为中华民族先古的智哲,在那个没有现代物理学,甚至没有望远镜的年代,在他的著作中,开篇便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不知道这个高德大哲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或许是来自纯粹的感悟,或许是来自天外的启示。这位老人家的结论是那么的明确,让我们不容有任何猜疑。
在《老子》的第四十章中,清晰无误地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明确无误地是两个概念。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来说,这个无,应当就是“奇点”之前。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属性的,是不可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这也是《老子》中明确无误地表达的。对于无,我们是不能说,不可说的。但是要谈到世界的起源,宇宙的发生,我们又不得不说。我们的思维所能触及,所能想象的,只是宇宙的起点。谈到起点,那当然是有,只有这个起点或奇点才能产生万物,生成万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名万物之母”。实质上,在谈到宇宙起源的时候,有和无又不是可以绝对可分的,在无中生有的瞬间之前,有实质上就是无。离开无,我们是不能谈起点意义上的有的。因此《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五千言,可谓是惜墨如金,但是对于宇宙起源和万有之宗的道的描述,却是不惜笔墨。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011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9
level 6
明心知性 楼主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加上《第一章》,共计用字近五百。
老子的无和有,第二个层面,是从超思维,超概念的角度探讨的,是哲学本体论的问题。
当然在《老子》中,哲学本体论与宇宙发生论没有做严格的区分。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是“有生于无”,产生一个共同的宇宙起点,这个起点就是道。也就是老子说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然后按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式产生万物。这个道既然是万物的起点,当然就包含万物的特性,也包含万物的规律。万有之中,莫不是有,万物之存在,莫不是道的存在。从现代哲学本体论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本体。所有的事物,我们可以给予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根据逻辑学的法则,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我们可以用类概念来表达同类的事物,可以用一个更大的类概念来表达更大一类的事物。如此往复,以至于无穷,我们可以推到一个外延无穷大,内涵无穷小的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囊括宇宙中的一切。西方哲学把它叫到存在,辩证唯物主义把它叫到物质。这个存在,这个物质就是哲学的本体。这个本体唯一的特性就是存在,除此以外一无所有,甚至可以说,连存在都没有,就象佛教所说的“空”。正因为这种内涵的虚无性,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无。“其小无内”,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只要说就是错的。只要说就不是它。从外延来说,它囊括了所有的存在,没有任何东西不包括在其内,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它的外化。因此道就是大。就是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所能感知最大界面,甚至超出个人,超出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因此是不能靠我们的感觉去穷极它的范围。“其大无外”,没有不在其中,是不可超越,不可逃避的。
老子的无和有,第三个层面,是从现实的,具象的角度探讨的,是超象世界降落在真实世界中的法则和真实存在。
从真实世界的角度讲,由有构成无,由无构成有。有和无是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个容器,既包括器壁,也包含由器壁构筑的空间,如果只有器壁,是一个实心体,那就不是容器,那只是一个实心体,是不能作为容器来使用的。一个房间,只有存在空间,才能发挥它的用途。我们是无法住在墙壁之中的。有是结构,无是功用。当然这是最实质、最可见,最低层次的有无之用。
真正的有无之用,是体悟天下大道,感知有无之理,化而为人生之用。其中的理论依据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我们是天地万物之一员,我们就无法逃脱天地万物之规律,就得遵循天地之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常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总之,我们一切一切的行为,应当而且必须按照道的法则,道的规律去行事。
有无之用落在人伦社会的最大应用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无为是管理学的一种境界,是需要超越具体日常行为来理解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不可能去做员工们的事情。一个优秀的王者,是不能瞎折腾的。摆脱具象,看清方向,合理分工才是智者应当做的。无为是老子人伦哲学的核心。如果有时间,将单独阐述。
老子的有和无,是老子道的核心。对老子的有无的理解,也应当从超越时空,超越形质的角度去思考,然后转化一种超越具有的实质应用。

2011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10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无先天地生故为始。天地合生有,有无合生万物故有为万物母。天地间无一物不是有无同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2014年01月26日 16点01分
谢谢,学习了。我要收藏此段。
2014年02月03日 11点02分
level 12
确实写的好,前两天没看到
2011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11
level 1
学生愚以为:探源追根,空,至德至容,空,空不知,在则有,有不知,空,故思无极,
2011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12
level 1

2011年05月30日 03点05分 13
level 14
留名
2011年05月30日 08点05分 14
level 2
写的太好了,呵呵!!!
2011年05月30日 14点05分 15
level 10
基本写得不错,比牟氏的强些,但也是老瓶新醋。[汗]
真正要学老子,首先要心敬身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本吧有两个置顶名额,建议第一个是老子原文,第二个是吧规。
2011年05月31日 11点05分 16
我是你的粉丝,问好
2014年02月03日 11点02分
level 7
果然老子吧奥修受推崇
2011年05月31日 12点05分 17
level 6
明心知性 楼主
诚如所言。正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老子,所以才写点东西,算是清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如果真的懂了,应该不用在此卖弄了。
研究老子,我不是专家。因为最近要写点关于太极拳理论的文章,所以才记录一下读《老子》的一些心得。其实研究拳理比研究纯粹的哲学问题要有意思。
承蒙吧主错爱,将贴子置顶,我想大家也都看得差不多了,建议沉下去。

2011年05月31日 12点05分 18
万物兴起皆因0的存在。为什么要沉,世人皆不如汝,是谓智者。
2012年11月18日 16点11分
level 1
诚如是之?
2011年06月01日 13点06分 20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