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明心知性
楼主
要谈《老子》,先看两段史料。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礼和老子化胡的故事。史料的真伪是历史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了两千多年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文化一向称为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居官学正统地位,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影响总体上也远远大于道教。在这种总的文化趋势下,为什么会允许把老子凌驾于孔子和佛之上呢?其实在中国思想史发展方面,一直存在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面上的非常清楚,那就是正统的儒学。但是儒学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他们的祖师孔子不研究天,也不研究鬼神,说的都是一大堆教导人们去做的教条。这种教条当然很好,但是说多了就有点婆婆妈妈,招人烦了,因此必须寻找更有说服力、亲和力,更让人感觉有层次的理论。孟子、荀子都做了一些尝试,但是他们的理论功底与老庄相比,还是有些距离的,可以说不是很成功。因此非官方思想中,老庄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宋明理学索性将老庄研究的范畴纳入儒学的领域,以解决儒学先天的不足。好在几种史料上都记载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因此也不是丢人的事情。佛教进入中国,正赶上魏晋玄学兴起的时候,玄学的研究经典是《老》《庄》《易》,基本上是对老庄的阐述。比附老庄传播佛理,是佛教大师们不得不做的选择。但是释迦牟尼的理论实在是太烦琐了,离人们的生活又很远,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因此禅宗索性来了一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否定佛教的一切经典,当然释迦牟尼本人也说过“佛说一切法便是非法”。对于禅宗,一些学者认为,禅实际上是用佛教的皮囊装的道家的酒,此话也不无道理。
关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表述应当是相当准确的。孔子能讲的、能说的,就是鸟、鱼、兽这些可见之物,和对付这些可见之物的办法,即日常伦理、日常规范和日常方法。老子讲的不是,老子讲的是超出具体事务、具体规范、具体方法,甚至超越时空的大道。“骄气、多欲、态色、淫志”都是人类社会普通大众的追求,或追求所产生的表现,但是对于真正的智者,这些东西都是虚的,取得也不困难。这些是人生存的手段,方法,不是目标。人最根本的东西是自己的“身”,这是老子要告诉孔子的。
《老子》一书要讲的,不是日常的行为规范和谋略,而是超越日常,超越常态甚至超越时空的智慧。严格说来,这些东西是不能说的,一说就是错的,被人误解那是必然的,因此只能勉强去说。用经济学打个比方,孔子说的是微观经济学,老子说的是宏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你有钱,我有钱,那是好事,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放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上的钱太多了,可能就会通货膨胀。如果还不理解的话,可以举一个汽车的例子,你有车,我有车,那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果大家都有车,那是一件绝对的坏事。《老子》书中讲了大量的这种案例,比如说,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圆,它的边线肯定是曲线,但是把圆放到无穷大去看,我们还能说边线是曲线吗?
中国文化是强调聪明与智慧的区别的,聪明是针对一时、一地、一人而言的。中国人讲小聪明与大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聪明绝顶的代表,只要针对任何具体的事情,诸葛亮都能算计到极致,但是结果呢?因此说诸葛亮是一时之才,一方之雄,那是绝对准确的评价。佛教也讲大智慧,佛教的大智慧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讲的大智慧就是要抛弃所有具体的现象(色),到达智慧的彼岸。老子的大智慧,是超越日常,又存在于日常之中,即是无形,又有迹可寻。老子的大智慧让我们感觉更亲切。聆听老子的教诲,就象是站在一个充满人生阅历,参透所有世事的老者面前,听他讲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理解,去感悟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
对于《老子》,我们需要仰视。印度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奥修,写了一本《天下大道》,他就是带着一种十分崇敬的心理,或者说谈不上崇敬。他认为,读《老子》的时候,我们就象在照镜子,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是的,无论谁读老子,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论你的思维层次有多高,在《老子》书中你都可以看到智慧,一种在你的思维层次中存在的智慧。当你自认为思维层次提升了的时候,再读《老子》,你会发现,又出现了与你思维层次相对应的智慧。区区五千言,却包含了难以超越的智慧,这就是《老子》。
近代学者,颇有对老子有微言者。拾西方学人之牙慧后,来亵渎中国圣哲的智慧。除了浅薄以外,就是无知加无耻。权谋者当然可以从《老子》书中看出权谋,但是老子讲的并不是权谋。从宇宙的终极智慧中悟出权谋,那是绝对可能的。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权谋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权谋者的心智。辩证论者当然可以从《老子》书中看出辩证法,他们也称为朴素的辩证法。但是超越具象,感悟到真正的宇宙本体后,是不需要辩证法的,辩证法只是一种才智。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才智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辩证论者的才智。
老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感悟了真正的宇宙和人生。然后用精练的语言,做出了结论。启迪了中国文化的千年智慧。在老子以后的二千多年里,只要自称智者的著作中,我们都会发现老子的影响;只要有文化含量的艺术品中,我们都会看到老子的影子。正如奥修所说的,我们崇拜老子,不如说我们崇拜自己所理解的智慧。
2011年05月19日 03点05分
1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礼和老子化胡的故事。史料的真伪是历史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了两千多年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文化一向称为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居官学正统地位,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影响总体上也远远大于道教。在这种总的文化趋势下,为什么会允许把老子凌驾于孔子和佛之上呢?其实在中国思想史发展方面,一直存在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面上的非常清楚,那就是正统的儒学。但是儒学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他们的祖师孔子不研究天,也不研究鬼神,说的都是一大堆教导人们去做的教条。这种教条当然很好,但是说多了就有点婆婆妈妈,招人烦了,因此必须寻找更有说服力、亲和力,更让人感觉有层次的理论。孟子、荀子都做了一些尝试,但是他们的理论功底与老庄相比,还是有些距离的,可以说不是很成功。因此非官方思想中,老庄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宋明理学索性将老庄研究的范畴纳入儒学的领域,以解决儒学先天的不足。好在几种史料上都记载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因此也不是丢人的事情。佛教进入中国,正赶上魏晋玄学兴起的时候,玄学的研究经典是《老》《庄》《易》,基本上是对老庄的阐述。比附老庄传播佛理,是佛教大师们不得不做的选择。但是释迦牟尼的理论实在是太烦琐了,离人们的生活又很远,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因此禅宗索性来了一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否定佛教的一切经典,当然释迦牟尼本人也说过“佛说一切法便是非法”。对于禅宗,一些学者认为,禅实际上是用佛教的皮囊装的道家的酒,此话也不无道理。
关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表述应当是相当准确的。孔子能讲的、能说的,就是鸟、鱼、兽这些可见之物,和对付这些可见之物的办法,即日常伦理、日常规范和日常方法。老子讲的不是,老子讲的是超出具体事务、具体规范、具体方法,甚至超越时空的大道。“骄气、多欲、态色、淫志”都是人类社会普通大众的追求,或追求所产生的表现,但是对于真正的智者,这些东西都是虚的,取得也不困难。这些是人生存的手段,方法,不是目标。人最根本的东西是自己的“身”,这是老子要告诉孔子的。
《老子》一书要讲的,不是日常的行为规范和谋略,而是超越日常,超越常态甚至超越时空的智慧。严格说来,这些东西是不能说的,一说就是错的,被人误解那是必然的,因此只能勉强去说。用经济学打个比方,孔子说的是微观经济学,老子说的是宏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你有钱,我有钱,那是好事,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放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上的钱太多了,可能就会通货膨胀。如果还不理解的话,可以举一个汽车的例子,你有车,我有车,那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果大家都有车,那是一件绝对的坏事。《老子》书中讲了大量的这种案例,比如说,我们日常所看到的圆,它的边线肯定是曲线,但是把圆放到无穷大去看,我们还能说边线是曲线吗?
中国文化是强调聪明与智慧的区别的,聪明是针对一时、一地、一人而言的。中国人讲小聪明与大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聪明绝顶的代表,只要针对任何具体的事情,诸葛亮都能算计到极致,但是结果呢?因此说诸葛亮是一时之才,一方之雄,那是绝对准确的评价。佛教也讲大智慧,佛教的大智慧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讲的大智慧就是要抛弃所有具体的现象(色),到达智慧的彼岸。老子的大智慧,是超越日常,又存在于日常之中,即是无形,又有迹可寻。老子的大智慧让我们感觉更亲切。聆听老子的教诲,就象是站在一个充满人生阅历,参透所有世事的老者面前,听他讲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理解,去感悟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
对于《老子》,我们需要仰视。印度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奥修,写了一本《天下大道》,他就是带着一种十分崇敬的心理,或者说谈不上崇敬。他认为,读《老子》的时候,我们就象在照镜子,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是的,无论谁读老子,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论你的思维层次有多高,在《老子》书中你都可以看到智慧,一种在你的思维层次中存在的智慧。当你自认为思维层次提升了的时候,再读《老子》,你会发现,又出现了与你思维层次相对应的智慧。区区五千言,却包含了难以超越的智慧,这就是《老子》。
近代学者,颇有对老子有微言者。拾西方学人之牙慧后,来亵渎中国圣哲的智慧。除了浅薄以外,就是无知加无耻。权谋者当然可以从《老子》书中看出权谋,但是老子讲的并不是权谋。从宇宙的终极智慧中悟出权谋,那是绝对可能的。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权谋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权谋者的心智。辩证论者当然可以从《老子》书中看出辩证法,他们也称为朴素的辩证法。但是超越具象,感悟到真正的宇宙本体后,是不需要辩证法的,辩证法只是一种才智。老子是蔑视并且屏弃才智的,正是他的蔑视和屏弃,启发了辩证论者的才智。
老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感悟了真正的宇宙和人生。然后用精练的语言,做出了结论。启迪了中国文化的千年智慧。在老子以后的二千多年里,只要自称智者的著作中,我们都会发现老子的影响;只要有文化含量的艺术品中,我们都会看到老子的影子。正如奥修所说的,我们崇拜老子,不如说我们崇拜自己所理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