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是个粗人 咱是个粗人
关注数: 73 粉丝数: 127 发帖数: 6,707 关注贴吧数: 36
游广州陈家祠 (大量图片,建议wf下观看) 粗人曾在广州工作十四年,但因工作性质原因,从来都是路过景区而不入,昨天有幸游览了陈家祠,被我们老一辈匠人的技艺所震撼,特与大家分享。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二十年间1890一1894年,是从前姓陈的广州人用以供奉祖先的庙寺。现在为AAAA级景区。那时,广州姓陈的不但居多,且最有地位。因此他们集资建起了这座陈氏合族祠。 该祠从上至下,从外至里,所有的堂、院、廊、厅、门、窗、栏杆、屋脊,大量地运用了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铁铸等加以装饰。既有镂雕于石栏杆的瓜果、花鸟、云纹,镶嵌于各处的铸铁花等纤巧小品,又有雕塑于屋脊长达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彩绘中最多的是反映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景象,以及菠萝、荔枝、杨桃、木瓜等南方佳果。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工艺之大成,成为中国少见的一座雕塑艺术建筑。 该祠第一排大殿曾为客厅和书塾(中国过去的祠堂多附设私塾);第二排大殿用于聚会;第三大殿则供奉祖先牌位,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两侧,等级森严。祠内是广东全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华荟萃之地,种类繁多,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属、贝壳十余种。这些民间工艺品和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共展一堂,相互辉映,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客来此欣赏,获得美的享受。 陈家祠里面的陶塑《道祖像》镇楼
从《道德经》中看为人处世的七个原则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言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地:指选择恰当的地方,即应处的地方位;仁:友善的意思,孔子的“仁”是“爱人”,但爱憎分明。老子的“仁”是亲而不爱,远而不恨。两者是有区别的。整段话用现今的话来说是“安心处于应处于的地位,心象深渊一样平静与清静,以友善之心与人交往,说话要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则处理政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善于把握行动的时机。正因为不强求结果,才没有真正的忧虑。 什么是“居善地”呢?   说白一点,就是呆在自己该呆的地方。那哪里是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呢?这很难一概而论的,关键是要看自己的才能,个性等等,才决定你合适不合适你在某个地方的,如果你没清醒认识到自我,站错了地方,说不准地位不保,而且还有危险。 什么是“心善渊”呢?   也就是心要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与影响。在物质社会的今天,要如何避免受到不良习气的污染,受到社会的惊扰呢?这就需要你通过学习,或感悟,或自我修炼,要把自己的心像磐石一样稳固,不易受外界情况所影响。 什么是“与善仁”呢?   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与嘉许。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有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这不是真正的“仁”。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对强者,对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比比皆是的。 什么是“言善信”呢?   就是说话要讲信用。这个道理很简单的,大家都了解,说得也比较多,我想不必要多的解释了。 什么是“正善治”呢?   就是忠于职守,用业绩说话。古今中外,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可能过时,无论什么理念都有可能被更新,就是用业绩说话这一条永远不会过时。如果用业绩说话都不灵了,不按自然法则去处理事务,不要说这家公司或这个团体该倒闭了,所以这一点上,我们不必存任何侥幸心理的。 什么是“事善能”呢?   也就是说做力所能及的事。将它理解为有办事才能也未尝不可。但才能有大小,是相对事情难易程度而言的。孟子曾说:“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确实力有不逮,也没办法。但有些事情我们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勉强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什么是“动善时”呢?   也就是合理把握时机。这是一个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什么时机做起来才合适?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眼光和阅历。有的人能在适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有的人却让事情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我们的眼光与阅历不够,如何做到“动善时”呢?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是一个好的方法。除此之外,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去做,一般错不了。如果你做的事情对他人有利的,总是合宜的。 摘自网络,原作者信息不详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庄子的爱情观:相忘江湖还是相扶到老 《庄子·大宗师》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我认为,庄子眼中的爱,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相濡以沫”   就像两条鱼活在车辙的水中,眼看水将涸、命将休,这两条鱼为了生存,就相互呼着湿气,滋润着对方。这样的爱情在人类生活中不鲜见,男女双方越是在困难的时候,爱情越是牢固不破。其实有爱的日子谈不上苦。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无数事实证明,夫妻二人在艰难岁月中相携相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感情愈发深厚。这样的爱情就像在苦咸水中浸泡的菜,虽少了点新鲜色,但其保持久远,嚼劲十足。   第二重境界是“相忘江湖”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一种爱叫放手。当爱成了一方的累赘,能做到为爱舍弃,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庄子与其妻穷困潦倒,一日三餐难以为继,妻子叫庄子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郁闷地回到家中,心想与妻子像困在车辙里的鱼一样相呴以湿地过日子,还不如爱到放手。于是休掉了妻子,让妻子嫁到了富家,使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当然,相忘于江湖,不是彼此离心离德,形同陌路,没爱就决绝地转身。那种厌旧爱,求新欢的“相忘”,更不是庄子所说的爱的境界。相忘于江湖,不是背叛,而是为了爱。这种相忘于江湖,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成全。   第三重境界应是“相扶到老”   爱到地老天荒,爱到白发苍苍,爱到海枯石烂,爱到熹微晨光……庄子说:“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也就是说,尧的圣明也好,桀的昏聩也罢,不如两忘,而归于一种“道”。我想,此“道”,作为君主,是为君之道;作为爱情,就是和谐之道吧。茫茫人海相识难,相扶到老更不易。好的夫妻,是你让着我,我护着你,即使偶有风雨雷电,转眼又是一晴天。对错两相忘,爱情弥久长。这种境界,谁不期待?
道家静功 至意境方为真境界   涉及实修,照练后果自负。(依吧规注明) 转自广州纯阳观微信 1.静功总说   道家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修炼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入手、了手以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知静功在道家修炼总炼之中的重要性。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基础的起手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最高级的功法。修炼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2.静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返听   返听即返听于内。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人静。   口须塞兑   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舌抵上腭   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自然呼吸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3.静功的层次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逐步印证:   身静   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只要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甚至感觉舒适,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   心静   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头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虚无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心静,为静功之中层。   意静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气功家讲静功,做到身体不动就是成功,很难深入把握内在的念头,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意念,更加难以做到心静,这样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而已。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只有道家真正的静功之学,由身静之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以为心静并不彻底,还要深入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见中华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   (摘自腾讯道学)
习静(下) 涉及实修,照练后果自负。(依吧规声明) 我们了解了道教性功上如何修静,至于命功的修静又如何呢?道教的“命功”也就是修炼内丹,大致以人体为炉鼎,以人身三宝——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方法而达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到内丹修成,自会脱胎换骨,阳神出现,脱壳飞升。这是一套复杂的人体锻炼工程,向为教门之秘,如不得真师指点,盲修瞎炼,反易出错。本来咱们全真道索有“先性后命”的传统,也就是主张修炼以修心性为主。当年长春丘祖十九岁便随重阳王祖修行,但从师三年时间中,祖师并不传一言内丹口诀,只是时时事事磨炼其心性,丘祖只有一次偶然地偷听了祖师与丹阳马祖的谈话,偷学了一点养气的工夫,后来丘祖得道后,才领悟到祖师的用心,如果没有心性的静定,是难以成丹的,而当性功完满之时,丹药却却能自然合成,所以丘祖总结全真修行为“三分命功,七分性学”。按此,我们只需勤修心性,自有所成,固不必着意于炼何功修何法的。只是有些居士反映说,空谈修性,没一个下手实处,总是难以把握。为此我想借用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近代著名仙学家陈撄宁居士所提倡的“静功”与大家分享。该功法是陈老先生于解放后指导神经衰弱患者疗养的办法,一般的人也非常适合学习。   这“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工夫,比起其他功法来,此功是有利无弊,做得合法,能多治好很多医药所不能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体上也多少有点益处,纵然没有效验,也决不会做出新的病来。此外无论男女老幼,心思灵活不灵活,只要愿意做都可以做,只是性情浮躁者比性情安定者得效要慢一些。   做这“静功”以身心完全休息为原则,姿式不关重要,或盘腿坐,或垂腿坐,或仰卧,或侧卧,两眼或全闭或半闭,两手或交互相握,或左右分开,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随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体要正直,不要弯曲,但也不要使劲地硬挺着,四面要凌空,不要有倚靠。卧式,自脚至头,要逐渐高起,不要如水平,但又不宜仅用·高枕放于水平线的床上,这样只能使头高,而全身不能顺着斜起之势逐渐地向上增高,可用硬床,将头部下面的两只床脚垫高六七寸,令床一头高一头低即可,但脑贫血的病人则不宜。无论坐卧,都需全身尽量放松,凡是束缚身体之物如皮鞋、皮带等皆应去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受压迫。用功时间以早晨天刚明时最佳,其余时间也随意可做。若用坐功,最少要坐三十分钟,最多不宜超过一小时半,若用睡功,即不拘时间长短,能睡几时就是几时。惟饱餐后不宜即行用功。其他还要注意要选择寂静的环境,使听神经不受刺激;要保持空气的清新,使嗅神经不受刺激;光线要不太明不太暗,使视神经不受刺激;饮食要清淡,最好戒烟酒,使味神经不受刺激;要做好气温的调节,不太冷不太热 ,遇雷雨天气时不宜练功;平时如果能够配合一些诸如太极拳这样的柔软动功效果更好;当然最好能多断绝世缘,使思想寄托于“心息相依”的工夫上。   此“静功”分三步,第一步,身体不动;第二步,念头不动;第三步,把自己身体忘记,不知道有“我”。起首做工夫时,不论是坐是卧,总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紧张,不让它有丝毫的拘束,自己感觉非常的适意,做得恰到好处时,时间虽然经过长久,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酸疼、麻木等各种难以忍受的情况,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但思想上有缠缚尚未解除;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预计,脑筋完全休息,这样就是精神得到安静了,但心中尚知道有一个“我相”存在;更进一步,就入于浑浑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不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假使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仍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这样不能算真正的忘我。   使脑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道家立出许多法门,其中以庄子的“听息”法为最好。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都忘记了,这是有效的入静方法。   入静之后,有少数人会出现身体不由自主地动起来的情况,这是一个排除体内疾病障碍的过程,几次之后,障碍排清了,四肢百节气脉顺畅以后,身体自然就不动了。所以此功法治有治愈病症的作用,尤其是属于亚健康状态,总觉得不舒服,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吃药也不见好,用此静功疗法确有神效。如果那种自发的动作过大过强,且不易停止的话,就应该暂时停止炼功,等咨询过有经验者再行炼功。   大家看这个静功,说是一套功法,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象其他功法那样有固定的动作套路和具体的意念方法,一切都是那么随意,只是要求思想入静就行了。这就是道家“无为”的体现,这才是道家最正宗的道法,《道德经》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旦执著于具体的动作方法,那就错了。这里没有跟大家介绍道教内丹如何修炼,实际上内丹就是在这入静的基础上自然合成的,没有什么神秘的。   在这一讲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了道教修炼的基础——习“静”,《道德经》中说:“静为躁君”,又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道教徒的气质应该是清静而不浑浊,沉静而不浮躁的,作为一个道教的信徒,如果想在道教的修持上有所精进,务需切记这一个“静”字。最后以先师宝垣公垂训的一首偈子结束本讲,亦与众共勉:“精神耕耘,静心随司,静志静事,随缘随陟。”   (第五讲完。作者为罗浮山黄龙古观梁崇雄道长,本文原载《恒道》杂志)
悟真轩| 太极拳练习之十大禁忌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太极拳也是祖国文化的结晶,是中华传统辩证哲学思想与武术、吐纳术、导引术的完美结合,其健身、养生的作用已被大众接受。那么,练习太极拳时有何禁忌呢?   1.忌串门走户   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2.忌杂拳同练   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3.忌过急速成   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4.忌过火求功   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5.忌松散无力   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6.忌僵硬练力   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刚,松是太极之门,僵硬是太极之绊,用气滞气,用力伤气,是太极拳之大忌。   7.忌突击使招   太极拳的技击法则是:不撞不顶,逆来顺受,以力而化力,以四两拔千斤。突击使招不但不能取胜,反而容易两败俱伤。   8.忌轻浮奇舞   身沉则气沉,轻浮则气燥,平、稳、沉、实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之拳法,“圆、旋”是太极拳法运动的轨迹。是拳则有击,没有不打人之拳,太极拳是一种“巧妙力”之拳,轻浮奇舞,花花架子,好看不中用,也与养生无益。   9.忌心杂多言   练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净心调息,生津炼丹。心中杂念是练好拳的一大障碍,必须排除。其次,俗言有“屁多无病,言多无命”之说,练拳者边练边说话,是耗津耗气的罪魁祸首,也要严格控制。   10.忌神不守舍   太极拳是三分形式七分意,十分技巧在神气。招为术,神为势,有招无神招无力,招术神通才灵威。神力透心,神威难测,神光威严赛锐器。练太极拳一定要达到手、眼、身合步,精神气意通。 (本帖转自广州纯阳观微信)
转一篇关于汉服的文章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heartwillgo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
哥退了,临退之前再啰嗦点啥! 首先要感谢一下各位吧友,如:日月、花花、老八、张大师、老王振今等等就不一一列数了。感谢你们让我见到了你们敏捷的思维和渊博的学识,包括天马行空的辩才等等,都让粗人感慨不已。 临行之前粗人就吧里的现象还想再啰嗦几句: 1.劝吧友不要信教 虽然国家提倡信仰自由,但,有一利必有一害。正所谓“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当上帝说要有光的同时,阴暗便随之而来。这便是道的法则,恕不细说,智者自悟! 2.劝吧友不要盲目科学 何为科学?百度的结论是:“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那么,对人类有益的是否就是科学?君不见因为过度砍伐森林,沙漠正在逐渐侵蚀着我们的家园,工业的发展、汽车的过剩,把北京变成了“雾都”,抗生素的滥用,直接的后果就是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所以粗人愚以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所以大家还是不要动不动就拿着科学的棒子乱舞了,因为“科学”不见得就真的科学。 3.劝吧友谦虚好学 我劝大家不要信教而非教家之书不可读,不但要读,而且要多多的读。只要吸取其精华,屏弃其糟粕,能够流传几千年的东西可并非俗物。 今观吧中多有不知道而乱是非者,连书都没有读过却不懂装懂、断章取义。这是不可取的。庄子评论这些为“未成呼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古人多以井蟆喻愚,吧中虽多蛟龙,然若以海为井,蛟亦为蟆。 各位珍重粗人去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