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Henry
我不是Henry
小姑娘不听话多半是卖萌捏一捏就好了。
关注数: 5,654
粉丝数: 6,203
发帖数: 171,174
关注贴吧数: 3,001
【BUG反馈】顶不上来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54823368 手机端实在不是很明白怎么操作啊
八砖学士眼里的大唐天下 流水账预警:感觉主角身上实在没有太多不得不说的亮点,所以本文就聊聊他这一生都亲历过什么。
八砖学士眼里的大唐天下 流水账预警:感觉主角身上实在没有太多不得不说的亮点,所以本文就聊聊他这一生都亲历过什么。
在九个弟弟前仆后继的实力插刀后,这个好人终于沦为了W国之君 古人云,立子以嫡,无嫡立长。只要确立了这个原则,任何一个有儿子的帝王都不必为立储而纠结。 但是后秦皇帝姚兴却有个烦恼:最年长的儿子姚泓虽然“孝友宽和”,却好像没什么用,还多病;最能干的姚弼文武全才,偏偏不是嫡长子。
亡唐推手韩建:我本忠良 今天的主角,是一个乱世崛起的励志典型。 唐朝末年的枭雄们大多出生于宣宗大中年间。 我们的主角也不例外,在大中九年的一天,他降生在忠武炓军军部许州的一个将门世家。 没有什么意外,他也走上了先人的道路。更走运的是,他赶上了乱世——黄巢之乱。
亡唐推手韩建:我本忠良 今天的主角,是一个乱世崛起的励志典型。 唐朝末年的枭雄们大多出生于宣宗大中年间。 我们的主角也不例外,在大中九年的一天,他降生在忠武炓军军部许州的一个将门世家。 没有什么意外,他也走上了先人的道路。更走运的是,他赶上了乱世——黄巢之乱。
晚唐成德节度使王绍鼎真的十岁就生了三个孩子吗? 公元837年,唐文宗封堂妹为寿安公主,下嫁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根据史料和墓志,王元逵有子王绍鼎、王绍烈、王绍懿和一个女儿,其中除王绍烈外都是公主所出。854年王元逵死后,王绍鼎继任,857年死后,因儿子们年幼,王绍懿继任。866年王绍懿去世时,王绍鼎嫡子王景崇已长大一些了,于是继任。王景崇死后,年幼的儿子王镕继任。 根据《旧唐书》《旧五代史》,王景崇死于882年十二月。按《资治通鉴》则死于883年正月。其实这个比较容易理顺,882年十二月去世,次年正月死讯才传到中央。 按唯一有关王景崇的具体年龄线索即《新唐书》卒年三十七倒推回去,王景崇的生年应该是846年,而不是847年。而王镕继位也差不多在883年正月。 王景崇至少还有两个哥哥景胤和景儒,王景崇以嫡出优势继位,足见俩哥哥都是庶出。 那么问题来了:王元逵夫妇结婚才九年多,亲三孙子都出来了?他们的儿子王绍鼎那么强吗,不到十岁就三个儿子了,还嫡庶分明的,连正房老婆都娶好了?史载王绍鼎的确有妻张氏。 就算王元逵夫妇成婚次年就生了王绍鼎,王绍鼎享年满打满算也就二十岁。如果他死时王景崇十二岁,尚且因“年幼”不能继位,后来更为年幼的王镕却能继位又是何解? 根据史料,893年,前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劫持王镕意图夺权事败被杀时,“镕时年十七”,则王镕生于877年。 883年王镕继为节度使时“时镕生十年矣”,则王镕生于874年。 问题的关键是:“十”“七”古字相近易混。明白了这一点,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时镕生十年矣”其实是“时镕生七年矣”,那么王镕的生年就没有争议了,877年无疑。 王绍鼎十岁抱仨,而王景崇三十七岁才有七岁的儿子,正常吗? 可能王景崇的享年其实是“三十”,衍为“三七”再衍为“三十七”。 于是一个靠谱的结论是: 王绍鼎生于838年,王景崇生于853年,王镕生于877年。 这样王绍鼎大概十四五岁生王景胤、王景儒并娶妻张氏,十六岁时,张氏生下嫡子王景崇,王绍鼎死的时候,王景崇才五岁,十四岁接叔父的班继任节度使。 或者另一种可能(感谢史友 碧云城 提供): 王景崇享年不是三十七,是二十七。这样856年王绍鼎十九岁生下第三子王景崇,王景崇两岁丧父,十一岁接叔父的班继任节度使,二十二岁生子王镕,更均衡、科学,除了一个问题以外,即王绍鼎是否还没为父亲守满三年孝就和老婆行房生子了,虽然以他的为人,不无可能(其为人淫湎自放)。 这样,所有的违和感都消失了。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11559984 请明察!没发广告!
保俶塔的传说,竟离不开这位百岁老人的冲冠一怒 五代十国时期,中迯国浙江省地区曾由钱氏家族建立的吴越国统迯治。 吴越国一共经历了五位君主。 本文的主人公有幸侍奉了全部五人,而且拥立了其中两位,更是自己创造了一位主公。 他看起来出道很早,但事实上,十分大器晚成。
【BUG反馈】顶不上来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p/5946857645 http://tieba.baidu.com/p/5948913190 http://tieba.baidu.com/p/5940115490 http://tieba.baidu.com/p/5951935051 http://tieba.baidu.com/p/5951831582 具体表现为排在最后回复时间不如自己的帖子之后。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楼 https://tieba.baidu.com/p/5954874836
【BUG】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55589253 说是有广告等违规内容?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46717555
杨复恭拥立李晔,和我李杰有什么关系? 大早上的发现自己已经被q定为弄不清名字的半桶水了。
【BUG反馈】顶不上来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048740299
在九个弟弟前仆后继的实力插刀后,这个好人终于沦为了W国之君 古人云,立子以嫡,无嫡立长。只要确立了这个原则,任何一个有儿子的帝王都不必为立储而纠结。 但是后秦皇帝姚兴却有个烦恼:最年长的儿子姚泓虽然“孝友宽和”,却好像没什么用,还多病;最能干的姚弼文武全才,偏偏不是嫡长子。
181116【水帖】她是一位清朝皇妃 她是清朝皇帝亲选的皇妃。 她出身官员家庭,但并不显赫。 她聪明能作文,知书达礼。 她和皇帝初期关系尚可,后来被皇后排挤,被皇帝冷落,甚至被下人冷待,于是毅然离开了皇帝,自力更生,一度生活清苦,但最终找到了新的感情归宿。 她的胞妹嫁给了皇帝的平辈宗室。 她有多个荧幕形象,其中一个由邬君梅饰演。 她就是……
他记下了烧尾宴的豪华菜单,却免不了横死街头的厄运 唐朝京飓城长安曾经盛行过一种名为“烧尾宴”的特殊宴会。士人新官上飓任或官飓员升迁,就以此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飓僚。其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飓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辨物小志》记:“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
晚唐成德节度使王绍鼎真的十岁就生了三个孩子吗? 公元837年,唐文宗封堂妹为寿安公主,下嫁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根据史料和墓志,王元逵有子王绍鼎、王绍烈、王绍懿和一个女儿,其中除王绍烈外都是公主所出。854年王元逵死后,王绍鼎继任,857年死后,因儿子们年幼,王绍懿继任。866年王绍懿去世时,王绍鼎嫡子王景崇已长大一些了,于是继任。王景崇死后,年幼的儿子王镕继任。 根据《旧唐书》《旧五代史》,王景崇死于882年十二月。按《资治通鉴》则死于883年正月。其实这个比较容易理顺,882年十二月去世,次年正月死讯才传到中央。 按唯一有关王景崇的具体年龄线索即《新唐书》卒年三十七倒推回去,王景崇的生年应该是846年,而不是847年。而王镕继位也差不多在883年正月。 王景崇至少还有两个哥哥景胤和景儒,王景崇以嫡出优势继位,足见俩哥哥都是庶出。 那么问题来了:王元逵夫妇结婚才九年多,亲三孙子都出来了?他们的儿子王绍鼎那么强吗,不到十岁就三个儿子了,还嫡庶分明的,连正房老婆都娶好了?史载王绍鼎的确有妻张氏。 就算王元逵夫妇成婚次年就生了王绍鼎,王绍鼎享年满打满算也就二十岁。如果他死时王景崇十二岁,尚且因“年幼”不能继位,后来更为年幼的王镕却能继位又是何解? 根据史料,893年,前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劫持王镕意图夺权事败被杀时,“镕时年十七”,则王镕生于877年。 883年王镕继为节度使时“时镕生十年矣”,则王镕生于874年。 问题的关键是:“十”“七”古字相近易混。明白了这一点,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时镕生十年矣”其实是“时镕生七年矣”,那么王镕的生年就没有争议了,877年无疑。 王绍鼎十岁抱仨,而王景崇三十七岁才有七岁的儿子,正常吗? 可能王景崇的享年其实是“三十”,衍为“三七”再衍为“三十七”。 于是一个靠谱的结论是: 王绍鼎生于838年,王景崇生于853年,王镕生于877年。 这样王绍鼎大概十四五岁生王景胤、王景儒并娶妻张氏,十六岁时,张氏生下嫡子王景崇,王绍鼎死的时候,王景崇才五岁,十四岁接叔父的班继任节度使。 或者另一种可能(感谢史友 碧云城 提供): 王景崇享年不是三十七,是二十七。这样856年王绍鼎十九岁生下第三子王景崇,王景崇两岁丧父,十一岁接叔父的班继任节度使,二十二岁生子王镕,更均衡、科学,除了一个问题以外,即王绍鼎是否还没为父亲守满三年孝就和老婆行房生子了,虽然以他的为人,不无可能(其为人淫湎自放)。 这样,所有的违和感都消失了。
唐末三峡各州归属变迁探微及史书补正 《新唐书·成汭传》: (秦)宗权余党常厚攻夔州。是时,西川节度使王建遣将屯忠州,与夔州刺史毛湘相脣齿,厚屯白帝。汭率(许)存乘二军之间攻之,二军使人谇辱汭,韩楚言尤剧,汭耻之曰:「有如禽贼,当支解以逞!」会存夜斩营袭厚,破之,厚奔万州,为刺史张造所拒,走绵州。存入夔州。楚言妻李语夫曰:「君常辱军,且支解,不如前死。」楚言不决。李砺刀席下,方共食,复语之,夫曰:「未可知。」李取刀断其首,并杀三子,乃自刭。汭畏其烈,礼葬之,刻石表曰烈女。即使司马刘昌美守夔,率存溯江略云安,建将皆奔。存按兵渝州,尽下濒江州县。 后来毛湘在西川军治下的邛州刺史任上被攻打西川的王建所迫,说自己不忍背弃陈敬瑄,叫手下杀了自己投降。手下杀了毛湘及其二子,投降了王建。 乍看好像毛湘和王建曾经是战友,后来却反目成仇你死我活,令人唏嘘。 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 毛湘死时,尚在攻打西川(888年—891年)的王建连名义上的“西川节度使”都不是,而是“阆州防御使”。 显然当时根本不存在“西川节度使王建”这个人,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另有其人,就是当时被王建攻打的陈敬瑄。 那么帮助毛湘的到底是“西川节度使”还是“王建”呢?如果当初帮助毛湘的是王建,为什么毛湘宁死也不愿背弃陈敬瑄而没有果断投入恩人王建的怀抱呢?如果帮助毛湘的是陈敬瑄,但陈敬瑄当时被王建攻打,哪还有功夫管夔州的事?如果史书真的把“陈敬瑄”写成“王建”,这笔误也太大了吧?
保俶塔的传说,竟离不开这位百岁老人的冲冠一怒 五代十国时期,中迯国浙江省地区曾由钱氏家族建立的吴越国统迯治。 吴越国一共经历了五位君主。 本文的主人公有幸侍奉了全部五人,而且拥立了其中两位,更是自己创造了一位主公。 他看起来出道很早,但事实上,十分大器晚成。
【BUG反馈】顶不上来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p/5949236702 不知道有什么违规内容。
在九个弟弟前仆后继的实力插刀后,这个好人终于沦为了亡国之君 古人云,立子以嫡,无嫡立长。只要确立了这个原则,任何一个有儿子的帝王都不必为立储而纠结。 但是后秦皇帝姚兴却有个烦恼:最年长的儿子姚泓虽然“孝友宽和”,却好像没什么用,还多病;最能干的姚弼文武全才,偏偏不是嫡长子。
棠棣之华:此心光明 光是萧遥光的光, 明是萧明贤的明。
他记下了烧尾宴的豪华菜单,却免不了横死街头的厄运 唐朝京飓城长安曾经盛行过一种名为“烧尾宴”的特殊宴会。士人新官上飓任或官飓员升迁,就以此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飓僚。其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飓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辨物小志》记:“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p/5941257804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998386536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24403852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曾经的他不惧顶撞权贵,最后他自己成为了权贵。 曾经的他敢于穷究贪官,最后他自己成为了贪官。 曾经的他一生攻读法律,最后他自己落了个死罪。 曾经的他多次平反冤案,轮到自己终于无冤可平,虽然有一件事的确是错怪了他。 曾经的他勇于认错受罚,最后他还有没这个勇气我也不知道了。 那个正直的法官窦参,早已蜕变了。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p/5940115490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p/5939047319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39087810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38112858
雷老大的儿子们 雷老大最初只是生活在山洞里的蛮族,然而,生逢乱世,雷老大也出来闯荡了,不但出人头地混成了刺史、节度使,还成了挂名的名誉宰相。 雷老大除了喜欢在吃饭时脱光了跳到水里把玩珠宝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去附近的江陵打劫玩,每年三四次;也有时候不打劫,比如江陵的陈老板行贿他的时候。 不过后来陈老板动了不好的心思,想一举根除雷老大,结果他请来的张姓帮手却趁机抢了他的地盘,还把他囚禁起来饿死了。不过张老板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也被乱军攻杀了。然后又来了一个当过和尚的成老板,打败了乱军。 和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江陵截然相反,雷老大在朗州安然割据着。他引沅江为护城河,自以为固若金汤。 雷老大这一割据,就是整整二十年。
【BUG反馈】顶不上来的两个帖子 http://tieba.baidu.com/p/5903598183 http://tieba.baidu.com/p/5939287783 最后回复是今天,却淹没在最后回复是昨天和前天的帖子里。
【BUG反馈】顶不上去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5937283558
别拿三八二十三恶心孔子颜回了! 原文: 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那人回答:“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虽然不情愿,颜回还是把帽子递给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接着,对颜回说:“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孔子淡淡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还有加长版的,颜回觉得孔子老糊涂了辞行,孔子还教育他“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莫动手”,于是颜回雷雨天免于遭劈及在天黑时错把老婆和妹妹当奸夫淫妇杀了,这才领悟孔子高明,回来找孔子认错请教,孔子再教育他一番人命更要紧的道理。 的确看起来好像好有道理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很容易发现不对。我赌五毛钱这事不存在。
别拿三八二十三恶心孔子颜回了! 原文: 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那人回答:“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虽然不情愿,颜回还是把帽子递给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接着,对颜回说:“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孔子淡淡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还有加长版的,颜回觉得孔子老糊涂了辞行,孔子还教育他“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莫动手”,于是颜回雷雨天免于遭劈及在天黑时错把老婆和妹妹当奸夫淫妇杀了,这才领悟孔子高明,回来找孔子认错请教,孔子再教育他一番人命更要紧的道理。 的确看起来好像好有道理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很容易发现不对。我赌五毛钱这事不存在。
唐末三峡各州归属变迁探微及史书补正 《新唐书·成汭传》: (秦)宗权余党常厚攻夔州。是时,西川节度使王建遣将屯忠州,与夔州刺史毛湘相脣齿,厚屯白帝。汭率(许)存乘二军之间攻之,二军使人谇辱汭,韩楚言尤剧,汭耻之曰:「有如禽贼,当支解以逞!」会存夜斩营袭厚,破之,厚奔万州,为刺史张造所拒,走绵州。存入夔州。楚言妻李语夫曰:「君常辱军,且支解,不如前死。」楚言不决。李砺刀席下,方共食,复语之,夫曰:「未可知。」李取刀断其首,并杀三子,乃自刭。汭畏其烈,礼葬之,刻石表曰烈女。即使司马刘昌美守夔,率存溯江略云安,建将皆奔。存按兵渝州,尽下濒江州县。 后来毛湘在西川军治下的邛州刺史任上被攻打西川的王建所迫,说自己不忍背弃陈敬瑄,叫手下杀了自己投降。手下杀了毛湘及其二子,投降了王建。 乍看好像毛湘和王建曾经是战友,后来却反目成仇你死我活,令人唏嘘。 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 毛湘死时,尚在攻打西川(888年—891年)的王建连名义上的“西川节度使”都不是,而是“阆州防御使”。 显然当时根本不存在“西川节度使王建”这个人,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另有其人,就是当时被王建攻打的陈敬瑄。 那么帮助毛湘的到底是“西川节度使”还是“王建”呢?如果当初帮助毛湘的是王建,为什么毛湘宁死也不愿背弃陈敬瑄而没有果断投入恩人王建的怀抱呢?如果帮助毛湘的是陈敬瑄,但陈敬瑄当时被王建攻打,哪还有功夫管夔州的事?如果史书真的把“陈敬瑄”写成“王建”,这笔误也太大了吧?
棠棣之华:此心光明 萧遥光的光 萧明贤的明
故国诚难返 故国诚难返,青云致未期。 ——[唐]马戴《摅情留别并州从事》
雷老大的儿子们 雷老大最初只是生活在山洞里的蛮族,然而,生逢乱世,雷老大也出来闯荡了,不但出人头地混成了刺史、节度使,还成了挂名的名誉宰相。 雷老大除了喜欢在吃饭时脱光了跳到水里把玩珠宝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去附近的江陵打劫玩,每年三四次;也有时候不打劫,比如江陵的陈老板行贿他的时候。 不过后来陈老板动了不好的心思,想一举根除雷老大,结果他请来的张姓帮手却趁机抢了他的地盘,还把他囚禁起来饿死了。不过张老板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也被乱军攻杀了。然后又来了一个当过和尚的成老板,打败了乱军。 和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江陵截然相反,雷老大在朗州安然割据着。他引沅江为护城河,自以为固若金汤。 雷老大这一割据,就是整整二十年。
红巾老将邵荣之死:对不起,我们不是一路人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有一个情节,是任何电视剧都没有拍出来,以后应该也不会拍的,就是年幼的张无忌和杨不悔走到濠州遇到了灾荒,差点被忘恩负义的简捷、薛公远生吃,好在与简、薛同行的徐达良心未泯,偷偷放走了张无忌二人。张无忌虽然又被抓倳住,却成功自救反杀,同时徐达也喊来了帮手:汤和、邓愈、花云、吴良、吴祯,还有一个和尚,当然就是终极大倳倳boss最终赢家朱元璋。 至于张无忌和常遇春的戏码,那就更多了,也是电视剧一直都拍出来的。 但有一个后来和徐达、常遇春齐名的濠州人,却不但无缘得见未来的明教教倳主,更深深地淹没在历倳史的尘埃里。
晚唐成德节度使王绍鼎真的十岁就生了三个孩子吗? 公元837年,唐文宗封堂妹为寿安公主,下嫁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根据史料和墓志,王元逵有子王绍鼎、王绍烈、王绍懿和一个女儿,其中除王绍烈外都是公主所出。854年王元逵死后,王绍鼎继任,857年死后,因儿子们年幼,王绍懿继任。866年王绍懿去世时,王绍鼎嫡子王景崇已长大一些了,于是继任。王景崇死后,年幼的儿子王镕继任。 根据《旧唐书》《旧五代史》,王景崇死于882年十二月。按《资治通鉴》则死于883年正月。其实这个比较容易理顺,882年十二月去世,次年正月死讯才传到中央。 按唯一有关王景崇的具体年龄线索即《新唐书》卒年三十七倒推回去,王景崇的生年应该是846年,而不是847年。而王镕继位也差不多在883年正月。 王景崇至少还有两个哥哥景胤和景儒,王景崇以嫡出优势继位,足见俩哥哥都是庶出。 那么问题来了:王元逵夫妇结婚才九年多,亲三孙子都出来了?他们的儿子王绍鼎那么强吗,不到十岁就三个儿子了,还嫡庶分明的,连正房老婆都娶好了?史载王绍鼎的确有妻张氏。 就算王元逵夫妇成婚次年就生了王绍鼎,王绍鼎享年满打满算也就二十岁。如果他死时王景崇十二岁,尚且因“年幼”不能继位,后来更为年幼的王镕却能继位又是何解? 根据史料,893年,前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劫持王镕意图夺权事败被杀时,“镕时年十七”,则王镕生于877年。 883年王镕继为节度使时“时镕生十年矣”,则王镕生于874年。 问题的关键是:“十”“七”古字相近易混。明白了这一点,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时镕生十年矣”其实是“时镕生七年矣”,那么王镕的生年就没有争议了,877年无疑。 王绍鼎十岁抱仨,而王景崇三十七岁才有七岁的儿子,正常吗? 可能王景崇的享年其实是“三十”,衍为“三七”再衍为“三十七”。 于是一个靠谱的结论是: 王绍鼎生于838年,王景崇生于853年,王镕生于877年。 这样王绍鼎大概十四五岁生王景胤、王景儒并娶妻张氏,十六岁时,张氏生下嫡子王景崇,王绍鼎死的时候,王景崇才五岁,十四岁接叔父的班继任节度使。 或者另一种可能(感谢史友 碧云城 提供): 王景崇享年不是三十七,是二十七。这样856年王绍鼎十九岁生下第三子王景崇,王景崇两岁丧父,十一岁接叔父的班继任节度使,二十二岁生子王镕,更均衡、科学,除了一个问题以外,即王绍鼎是否还没为父亲守满三年孝就和老婆行房生子了,虽然以他的为人,不无可能(其为人淫湎自放)。 这样,所有的违和感都消失了。
【BUG反馈】帖子被抽楼 问题帖子:https://tieba.baidu.com/p/5938378195 2楼、3楼只有本人能看见
历史上《锦绣未央》背后的那些人和事 只聊历史,不聊抠图,不聊抄袭。那些场外的事,道德和法律自有公断。你问我反不反抄袭? 当然反,我的心血凭什么便宜别人。
他记下了烧尾宴的豪华菜单,却免不了横死街头的厄运 唐朝京飓城长安曾经盛行过一种名为“烧尾宴”的特殊宴会。士人新官上飓任或官飓员升迁,就以此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飓僚。其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飓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辨物小志》记:“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
他记下了烧尾宴的豪华菜单,却免不了横死街头的厄运 唐朝京飓城长安曾经盛行过一种名为“烧尾宴”的特殊宴会。士人新官上飓任或官飓员升迁,就以此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飓僚。其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飓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辨物小志》记:“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
他记下了烧尾宴的豪华菜单,却免不了横死街头的厄运 唐朝京飓城长安曾经盛行过一种名为“烧尾宴”的特殊宴会。士人新官上飓任或官飓员升迁,就以此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飓僚。其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飓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辨物小志》记:“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
故国诚难返 故国诚难返,青云致未期。 ——[唐]马戴《摅情留别并州从事》
唐末三峡各州归属变迁探微及史书补正 《新唐书·成汭传》: (秦)宗权余党常厚攻夔州。是时,西川节度使王建遣将屯忠州,与夔州刺史毛湘相脣齿,厚屯白帝。汭率(许)存乘二军之间攻之,二军使人谇辱汭,韩楚言尤剧,汭耻之曰:「有如禽贼,当支解以逞!」会存夜斩营袭厚,破之,厚奔万州,为刺史张造所拒,走绵州。存入夔州。楚言妻李语夫曰:「君常辱军,且支解,不如前死。」楚言不决。李砺刀席下,方共食,复语之,夫曰:「未可知。」李取刀断其首,并杀三子,乃自刭。汭畏其烈,礼葬之,刻石表曰烈女。即使司马刘昌美守夔,率存溯江略云安,建将皆奔。存按兵渝州,尽下濒江州县。 后来毛湘在西川军治下的邛州刺史任上被攻打西川的王建所迫,说自己不忍背弃陈敬瑄,叫手下杀了自己投降。手下杀了毛湘及其二子,投降了王建。 乍看好像毛湘和王建曾经是战友,后来却反目成仇你死我活,令人唏嘘。 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 毛湘死时,尚在攻打西川(888年—891年)的王建连名义上的“西川节度使”都不是,而是“阆州防御使”。 显然当时根本不存在“西川节度使王建”这个人,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另有其人,就是当时被王建攻打的陈敬瑄。 那么帮助毛湘的到底是“西川节度使”还是“王建”呢?如果当初帮助毛湘的是王建,为什么毛湘宁死也不愿背弃陈敬瑄而没有果断投入恩人王建的怀抱呢?如果帮助毛湘的是陈敬瑄,但陈敬瑄当时被王建攻打,哪还有功夫管夔州的事?如果史书真的把“陈敬瑄”写成“王建”,这笔误也太大了吧?
红巾老将邵荣之死:对不起,我们不是一路人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有一个情节,是任何电视剧都没有拍出来,以后应该也不会拍的,就是年幼的张无忌和杨不悔走到濠州遇到了灾荒,差点被忘恩负义的简捷、薛公远生吃,好在与简、薛同行的徐达良心未泯,偷偷放走了张无忌二人。张无忌虽然又被抓倳住,却成功自救反杀,同时徐达也喊来了帮手:汤和、邓愈、花云、吴良、吴祯,还有一个和尚,当然就是终极大倳倳boss最终赢家朱元璋。 至于张无忌和常遇春的戏码,那就更多了,也是电视剧一直都拍出来的。 但有一个后来和徐达、常遇春齐名的濠州人,却不但无缘得见未来的明教教倳主,更深深地淹没在历倳史的尘埃里。
棠棣之华:此心光明 光是萧遥光的光 明是萧明贤的明
雷老大的儿子们 雷老大最初只是生活在山洞里的蛮族,然而,生逢乱世,雷老大也出来闯荡了,不但出人头地混成了刺史、节度使,还成了挂名的名誉宰相。 雷老大除了喜欢在吃饭时脱光了跳到水里把玩珠宝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去附近的江陵打劫玩,每年三四次;也有时候不打劫,比如江陵的陈老板行贿他的时候。 不过后来陈老板动了不好的心思,想一举根除雷老大,结果他请来的张姓帮手却趁机抢了他的地盘,还把他囚禁起来饿死了。不过张老板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也被乱军攻杀了。然后又来了一个当过和尚的成老板,打败了乱军。 和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江陵截然相反,雷老大在朗州安然割据着。他引沅江为护城河,自以为固若金汤。 雷老大这一割据,就是整整二十年。
历史上《锦绣未央》背后的那些人和事 只聊历史,不聊抠图,不聊抄袭。那些场外的事,道德和法律自有公断。你问我反不反抄袭? 当然反,我的心血凭什么便宜别人。
《隋边城郡公尔朱休神道碑考》辩误:尔朱休与尔朱最是一人 尔朱敞为北魏末年军阀尔朱荣的堂侄,侍中尔朱彦伯的儿子。年轻时设法逃离高家控制,后来投靠西魏权臣宇文泰。
喧闹与骚泘动:四个人的视角,一个家族的覆泘灭 致敬福克纳
《隋边城郡公尔朱休神道碑考》辩误:尔朱休与尔朱最是一人 尔朱敞为北魏末年军阀尔朱荣的堂侄,侍中尔朱彦伯的儿子。年轻时设法逃离高家控制,后来投靠西魏权臣宇文泰。
故国诚难返 故国诚难返,青云致未期。 ——[唐]马戴《摅情留别并州从事》
“梅花烙”的疑似历史原型:明朝中期的冒姓嗣王丑闻 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三月,明神宗接到楚国辅国中尉朱华趆(音“滴”)奏疏,指称楚王朱华奎不是皇室血脉。东林党人礼部尚书郭正域主张查实,而出身浙党的首辅沈一贯主张以年代久远为由不了了之。而朱华奎也指控郭正域出身湖广,与朱华趆早有勾结。郭正域愤而辞官。 因为最终未能查出朱华奎不是老楚王之焇子的证据,只有朱华趆之妻一人指证,不足为凭,此案以朱华趆获罪被废为庶人、附和宗室分别受罚、郭正域罢官告终,史称“楚太子案”。同年又发生“第二次妖书案”,沈一贯再接再厉,几乎将涉案被焇捕的郭正域拷焇打致焇死。 “楚太子案”在明朝东林党争的格局下只是一个插曲,但在整个明朝宗室的历焇史上,却不是第一次上演。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