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Henry 我不是Henry
小姑娘不听话多半是卖萌捏一捏就好了。
关注数: 5,653 粉丝数: 6,189 发帖数: 170,823 关注贴吧数: 3,001
草拟本恶和致命游戏的人物对应 何静=高焱:莫名其妙第一个被杀的平民。 程娅芳=李雅欣:第一个出局的杀手,良心发现后甘愿与被害人同死。 梁一冰=肖朗&卢淳:梁一冰是警察,肖朗&卢淳是优柔寡断的女巫&没人相信的预言家,最终都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就去世了。 邹奎=程凌&孟月:都有战斗力,都情绪不稳,需要吃药克制。邹奎是警察,程凌是猎人,都有身份,也都会分析。孟月和程凌捆绑不解释,也可以对应邹奎的一部分性格。 杜明泽=林枫&郭文潜:杜明泽是平民,林枫和郭文潜是狼,无法精准对应,但也没有办法,下文详。邹奎和杜明泽日常对立,程凌和郭文潜也是如此。杜明泽号票或场外杀邹奎,郭文潜也可以号票或场外杀程凌&孟月。发现可以杀人后杜明泽、林枫、郭文潜都会选择杀人。不同的是一定条件下杜明泽能服从邹奎领导,而郭文潜早就知道程凌是敌人了。 李翰成=蒋楚楚:在有希望破局的情况下愿意配合破局,发现无望后只要我能活队友死就死吧。第三天李翰成和肖白不是一个阵营了,陷害肖白当然不算卖队友,我说的是第二天害邹奎。蒋楚楚身为守卫,多次消极比赛坐视队友死亡,实际效果趋近于李翰成的平民身份,最后还谋杀最后的队友丁子萱。 曹倩=韩晴雪:都是女性,曹倩是警察,韩晴雪是高智商平民,都会分析。曹倩坑死队友邹奎,韩晴雪场外杀死队友程凌。都有被恶人陷害票杀、临死暴走骂街的平行剧情。 魏蓉=纪铭希:都是恶人身份,都不止一次效力于幕后恶势力,都厌恶幕后,都在一定条件下愿意选择死亡。 肖白=丁子萱:身份无法完全对应是因为肖白是杀手而丁子萱是平民。都不想杀人。都和上一位有感情线。都有希望存活到最后。
《致命游戏》正常规则的平行推演 第一天所有人都不知道杀人会真死。正常规则下平民10只是退出游戏而没有死,【同理不考虑其他角色之间的感情羁绊。】狼6也就不会产生良心负担,再被7感化也会为了游戏胜利在投票的时候推猎人7走。 我思考了半天7会带走狼警1、6还是白狼王11.无关人命的话没必要非带走6不可。7死了身份曝光就代表陷害他的6狼面大了。按道理应该带走最暗的一个,但是最暗的狼3又没有浮出水面,明显的三狼里最暗的似乎还是6,那么带走6. 下一天狼苦肉计刀1骗女巫5解药(这个不变,因为5信1预言家),白天票走真预言家12.晚上狼杀5,5不***扰也不被人杀于是顺利毒死11,11无法发动技能。 天亮后:1、平民2、3、守卫4、平民8、平民9活着,2狼1神3民。对跳预言家足够坐实1的身份,投票后1可以走了。1敢把警徽给3吗? 正常规则下排除3通过剧透恫吓劫持4的操作。入夜后,3趁4无法自守杀死4,神全灭。如果规则不算狼赢的话,2和9高智商,只有傻白甜8可能被3带走。1不把警徽给3则3无法通过投票弄死好人,但如果给3,8可能完全不信3了。所以假设无警徽。 走向1:8被3带票,平票(2和9不集票的可能性不大),晚上3从2和9里选一个杀了白天继续骗8跟票或弃票?那要看8能傻到什么程度。 走向2:8不被3带票,三民杀狼结束。 这样算下来,即使白狼王不在场外疯狂杀人,狼队也是可以撑到决赛的。
【乱扯】如果莫愁对乾隆揭发福康安 乾隆:你这伤是怎么回事? 莫愁:福康安打的,他要嫔妾陷害纪先生,嫔妾不从,他就打,现在阴雨天还会痒,被人碰到还会疼,皇上要为嫔妾做主啊!而且,他还…… 乾隆(怒):来人,传福康安! …… 乾隆:你竟然敢打朕的爱妃!你想做年羹尧吗? 福康安:不敢……哪个爱妃啊? 乾隆(怒):莫愁啊! 福康安:……奴才想起来了,奴才是打过她,可她当时还不是妃子吧? 乾隆:……的确不是。 福康安:那是因为她私闯书商陈渭沅家,掳人妻女,奴才好心要她认罪就可以当场释放,她反而骂奴才。后来纪晓岚和蓝侍卫来了,说太后要看书,可这书没有莫愁又写不了,奴才才不得不放了她的。奴才后来都忘了再把她逮起来了,等想起来的时候,奴才已经奉皇命出征了。 乾隆:……《红楼梦》。 福康安:奴才秉公执法何错之有?连纪晓岚都说了,国法如山,王子犯法尚且与庶民同罪,何况一个区区的莫愁乎?难道只要有皇上的宠爱,就可以置国法不顾了? 乾隆:她说你打她是因为她不肯配合你陷害纪晓岚。 福康安:没有的事!谁能证明?(陶香云已经死了,陈老板已经走了,就算找来陈老板,你猜他会帮老朋友还是帮死仇?) 乾隆:她说你杀了黄克明。 福康安:没有的事!谁能证明? 乾隆:她说那些所谓十四王爷的刺客都是你派的。 福康安:没有的事!谁能证明?奴才秉公执法得罪了她,她就竟然仗着皇上的宠爱说出这些没有的事陷害奴才。有些事本来奴才碍于体面不想外宣,现在她要让奴才死,奴才也顾不得了。奴才手下的兵被她打伤的、打死的,奴才都有记录,皇上要是不信,奴才可以叫他们来对质。就凭这些事,她就该下大狱,奴才只是抽她几鞭子已经便宜她了。 乾隆:……她救驾有功,朕尽可以降旨赦免。 福康安:皇上圣明。 福康安OS:当初我出征在外没机会抖你的黑历史,那些反对你进宫的人又太笨光想血统和出身没去找你的黑材料,才让你钻了空子,本来现在木已成舟我也不好让皇上难堪,如果你懂事我也不想做太绝。既然如此,那别怪我不留情面了。很快,前朝、后宫、民间都会传遍,宫里的莫娘娘是个差点被押赴刑场问斩的女犯,就算皇上要查来源,我有的是办法让他查不到我头上来。 乾隆OS:莫愁啊莫愁,朕本以为你懂事乖巧识大体,不想你竟然仗着朕的宠爱屡屡触犯国法,还陷害朕的大将军,你和那些乱政的后宫有什么分别!看在你救驾有功,朕可以低调处理从轻发落,但是朕再也不会找你了! ============================ 乾隆:你这伤是怎么回事? 莫愁:这是嫔妾以前与人交手弄伤的,已经找太医抓过药了,不碍事,谢皇上关心。
瞎胡写了一个续集,莫愁视角的,有恶趣味 放一个简单版看看反响。(我竟然发现多年前很不满意的设定竟然可以圆上呢。) 莫愁因为生有皇子进封为妃。 太后想D莫愁的胎终究让莫愁对太后有了芥蒂感到后怕,虽然孩子被太后抱走了,但她担心太后要是总看到她,总有一天会想起当初反对她进宫和生子的理由,也担心后宫知道她差点拐跑皇帝会把她当靶子,担心自己未婚生子、出身草莽被人指指点点,于是存心避宠,尽量避免和皇帝太后同框;如果小月进宫,她为了避免交通大臣的嫌疑也多不见或只是远远看着,带话嘱托小月有事找太后,找她没用。所以考渙题泄露的时候,莫愁得以置身事外。看到银妃为家人出头的下场,莫愁庆幸自己没有着急为纪先生出头。乾隆问她为什么不出头,她说自己现在不能偏袒大臣了。 包括莫愁在内后宫都没有再怀Y,乾隆对莫愁的宠爱也变得平均,后宫还是感激莫愁没拐跑皇帝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适应后,莫愁和后宫开始进入时而聊天时而打猎骑射的融洽相处模式。 莫愁虽然不再看到士兵就想打,但总怀疑有的士兵认得自己,可能被她打过,也可能打过她,反正都记不清了。 虽然如今养尊处优,锦衣华服,但莫愁还是经常看到或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疤痕,多年过去了,还是有一些疤痕天阴了会痒,被碰到会疼,但平时在公众场合为了保持仪态,她即使痒了也只能忍着不去抓,疼了也要保持微笑。莫愁想起这些都是拜福康安所赐,怀疑福康安的鞭子浸了药水,并且开始明白杀死黄克明的、派刺客冒充十四王爷手下砍了她一刀的都是福康安,但知道皇帝不可能动福康安,反而可能被福康安抖出自己的过往让整个后宫都知道自己曾经是个女犯,最终选择隐忍不发,遇到蓝侍卫和张公公的时候打了招呼,感谢了他们的救命之恩,示意他们帮自己隐瞒。皇帝看到伤疤的时候,她推说是跑江湖的时候受的。那些伤处不便给太医瞧见,她只能对太医口述,也担心被看出自己是被福康安的鞭子打的进而被看出曾经是女犯,所以对具体的症状没有细说,因此虽然用过药但也不对症,也就一直没有彻底治好。有一次宫女伺候莫愁洗澡碰到伤处,莫愁一龇牙,宫女就吓得求饶,之后为了避免宫女担惊受怕,莫愁再疼也憋着不出声,连表情也不做。 莫愁从太后身边的宫女得知要她D胎的是和珅,但感觉也没有办法。传旨让莫愁D胎且态度倨傲的钱公公每次见了莫愁都躲着走,但其实莫愁想谢谢他没逼她当面喝药。 乾隆每次微服也好出巡也好都不带莫愁,莫愁也没申请,她觉得1皇帝不想靠女人保护2皇帝不想她再受伤害了,以前无所谓但现在她再受伤害就已经属于皇家体面问题了3皇帝泡妞没理由带她4她一旦出宫有可能遇到自己打过或打过自己的官兵。乾隆一次次泡妞都无果,她明白那些姑娘都没像她那样爱上乾隆,只有自己最傻,好好的女侠在明明可以选择的情况下硬是心甘情愿地怀了龙子活成了皇家的金丝雀,而且还不能指望皇帝为自己报仇。 小月归来的时候莫愁远远看着就认出了她,但为了避嫌还是没有出头。得知何渙文远死了,莫愁想起黄克明。 笔谈事件,莫愁全程没有跟风。(后宫一口一个汉家女子,莫愁要是跟风不仅人设崩塌还等于自黑啊。) 纪晓岚举莫愁的例子要乾隆认芊芊,气得乾隆找莫愁吐槽。 风渙波过后,太后没了,乾隆也老了不进后宫了,莫愁和后宫抱团取暖,也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了感情,并且通过儿子搭上十五阿哥。 嘉庆元年,乾隆退位,十五阿哥登基改元嘉庆,福康安、和琳病死军中。 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嘉庆亲政,升莫愁为太妃,开始肃渙清和珅一渙党。莫愁知道时机到了,就把自己知道的连同自己那些原本不愿为人所知的黑历史全写下来交给儿子让儿子交给嘉庆,儿子看到额娘人生如此丰富当场惊呆。丰绅殷德得免,嘉庆说假以时日也会把福康安身上过分的荣宠全都讨回来。 和珅事后,莫愁请求陪小月回乡省亲,但大清没有妃嫔省亲的规矩,莫愁只能派人陪小月回乡帮小月寻找亲生家族,以及照应以前的小弟,并托小月代自己拜祭黄克明(这事没法托别人,她没法跟人说那是她前未婚夫)。结果那人回报莫愁说不但帮小月找到了家族,还发现燕城人都在纪渙念她,加油添醋地传说她的故事,把她当初蹲过的牢房、戴过的手铐、坐过的槛车都区别对待,甚至还给她立庙祭祀,莫愁哭笑不得,大概老家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莫愁的儿子告诉莫愁说找到康熙遗命说成年皇子母可以随子居住,并且向嘉庆请到一座宅院,结果莫愁一眼就看出是陈渭沅的旧宅,想起了被福康安刑讯的恐惧。儿子明白原委,当即派人去找陈渭沅算账,正好陈渭沅已经回京寓居,就被找来了,一眼就认出眼前的太妃娘娘就是当初被福康安刑讯那位,瑟瑟发抖。莫愁问:你还想扒我的皮抽我的筋吗?福康安打得我现在还疼。陈渭沅吓得求饶,说自己已经改过自新,为了给亡妻赎罪,后来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都是他整理发行的,并且说出了福康安鞭子药水的破解方法。莫愁说物归原主把宅子还给陈渭沅,陈渭沅不敢受,次年远赴辽东投靠盛京将军晋昌为幕僚。 莫愁的儿子请教太医后确认陈渭沅的药方可靠,照方抓药,当然不会说这些药给谁用。莫愁的伤疤虽然不可能彻底消失,但疼痒症状大为好转。 因为陈府有自己不愉快的回忆,莫愁也没要,她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需要,反正她是不会缺宅子的,将来只要静等嘉庆给她的儿子分府,她就可以出宫和儿子一起住了,期待将来儿子娶妻生子,自己含饴弄孙。 (至于我没写到的地方,大家可以像我一样自渙由发挥,在原电视剧的尾巴上各自续上各自认为的好结局。)
柳下惠三次罢官 领人谓展禽曰:「鲁聘夫子,夫子三黜,无忧色何?」禽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洛,吾不知其枯。」(《御览》九百九十四) 前秦/东晋苻朗写的 拂衣褰裳,无吞舟之漏网;挂冠悬节,虑我志之未从。傥获展禽之免,有美慈明之进。 南梁/西魏/北周萧大圜写的 是以子文三已令尹,展禽三黜士师。 唐朝吕才写的 盖闻列草深岫,不改先冬之悴;植松涧底,无夺后凋之荣。故展禽三黜,而无下愚之誉;千秋一时,而无上智之声。 南朝齐刘祥写的 展禽三黜,安仁再免;奚辞棘署?俯集桐华。杨炯写的 展禽下位,贾生不试。权德舆写的 人非士师,同展禽之三黜,才异河阳,若潘仁之再免。作者杨行恽,穆宗时人。 鶢鶋止於鲁郊,下展禽之故也;鹈鹕集於魏沼,不用管宁之应也。李德裕的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於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 蘧 宁 以之卷舒, 柳下 以之三黜。” 100多年後的孔子在談到這事時還十分氣憤,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 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 汉刘向《列女传·柳下惠妻》:“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妻曰:‘无乃渎乎?’”
更正一下,自己以前发的隋朝沈光段子有误 《北史》:光字总持,吴兴人也。父居道,仕陈为吏部侍郎。陈灭,徙家长安。皇太子勇引署学士。后为汉王谅府掾,谅败,除名。  光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略综书记,微有词藻,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家贫,父兄并以佣书为事,光独跅〈拖中"扌改弓"〉,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年所附。人多赡遗,得以养亲,每致甘食美服,未尝困匮。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值绳绝,非人力所及。光谓僧曰:"当相为上绳。"与诸僧惊喜。光因取索口衔,拍竿而上,直至龙头。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余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 《隋书》:沈光,字总持,吴兴人也。父君道,仕陈吏部侍郎,陈灭,家于长安。皇太子勇引署学士。后为汉王谅府掾,谅败,除名。光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略综书记,微有词藻,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家甚贫窭,父兄并以佣书为事,光独跅驰,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年之所朋附。人多赡遗,得以养亲,每致甘食美服,未尝困匮。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馀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 那个效力过杨勇和杨谅的是其父沈君道,而不是他。
感觉找到了黑太子和兰公不合的证据 Mortimer【指第三代边疆伯爵Edmund】, now styled Earl of March and Ulster, became Marshal of England in 1369, and was employed in various diplomatic missions during the next following years. He was a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appointed by the Peers to confer with the Commons in 1373 – the first instance of such a joint conference since the institution of representative parliaments on the question of granting supplies for John of Gaunt's war in France. He participated in the opposition to Edward III and the court party, which grew in strength towards the end of the reign, taking the popular side and 【being prominent in the Good Parliament of 1376 among the lords who supported the Prince of Wales and opposed the Court Party and John of Gaunt.】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in this parliament was March's steward, Peter de la Mare, (1294-1387 of Little Hereford, Hereford), who firmly withstood John of Gaunt in stating the grievances of the Commons, in supporting the impeachment of several high court officials, and in procuring the banishment of the king's mistress, Alice Perrers. March was a member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ncil appointed by the same parliament after the death of Edward, the Black Prince to attend the king and advise him in all public affairs.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Good Parliament its acts were reversed by John of Gaunt, March's steward was jailed, and March himself was ordered to inspect Calais and other remote royal castles as part of his duty as Marshal of England. March chose instead to resign the post. 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理查二世会选择这位堂姐夫一支而不是三叔一支继位了,也能理解三边为什么辞职保平安还是被兰公踢到爱尔兰了(然后死于非命)。
【转】辛德勇读《赵正书》︱句读之谜:成蟜叛秦了吗? 成蟜叛秦廷:成见与新说 秦老爹庄襄王子楚,确实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本来不过是一个很不受待见的“诸庶孽孙”,没有继承王位的机会。可是,为了当上太子,他可以放着自己亲妈不管,认太子妃华阳夫人为娘;妈都不管真假了,儿子是谁种下的,也就更无所谓,当吕不韦献给他的美姬一生下那个叫“正”的孩子,就马上把她立为夫人。这样,从接班为王,到传位于子,上承下续,三下五除二,该安排的,就都毫不犹豫地早早安排妥当了(《史记·吕不韦列传》)。 由此看来,说他颇有一番雄心大志并不为过,给自己的第一个宝贝儿子取名为“正”,不仅与孩子的生日契合,同时还借此体现他的政治抱负,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推测。历史研究,总是根据有限的史料,来以管窥豹,推测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做当然会有很大局限,甚至常常要冒失误的风险,但这就是历史研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替代。我们所能做的,除了不断加深拓宽研究者的史学修养之外,只能是尽量从另外一些角度多窥探到几块豹皮上的斑点,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者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减低其主观认识的偏差。 有意思的是,秦始皇有个弟弟,名叫“成蟜”。《史记》对他这位老弟的记载很少,主要见于《秦始皇本纪》。《战国策·秦策》也提到了他,名字或书作“成桥”或书作“盛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影印宋绍兴刻本《战国策·秦策四》)。另外《史记·春申君列传》也是书作“盛桥”,应当是承用了《战国策》的写法。目前在没有其他史料相勘比的情况下,我认为,两相比较,还是姑且以《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写法为准会更稳妥些,过去清人梁玉绳就是持这样的处理意见(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〇)。这是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秦国官方的史书《秦纪》作依据,自然会更准确。《战国策》的“盛”应是通作“成”,“桥”则通作“蟜”。 其实《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述的成蟜行事,只是他去世的缘由和经过: (秦王政)八年,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 上面文句的标点,都依从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其中有些句读,并不妥当。但这段内容的问题,主要不是其点校者的判读,而是前人的解读。自古以来,读史者的解读就大可斟酌。 后世对《史记》上述记载的解读,其基调,最早可见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史记》“秦始皇八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是岁,始皇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迁其民于临洮。明年有嫪毐之诛。鱼阴类,民之象,逆流而上者,民将不从君令为逆行也。 刘向是西汉后期人,可见这样的解释,渊源之早。对这段文字的涵义,唐人颜师古注《汉书》,复进一步清楚阐释说: 本使长安君击赵,至屯留而谋反作乱,故赐长安君死,斩其军吏,迁其黔首也。 这样的表述,就把这些人的解读展示得一清二楚:赵正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在率兵击赵的途中反叛,结果却反被秦王赵正处死。后世有许多人又相继做过多次解释,大体上都没有逸出于这一思路之外。
《新唐书》辩误一则:子虚乌有的晚唐淮南将领聂彦章(外一则) 《新唐书·杨行密传》: 天祐二年,王茂章、李德诚拔润州,杀安仁义。以王茂章为润州团练使。聂彦章等率舟师复伐殷,攻岳州。许德勋、詹佶以舟千二百柁入蛤子湖〈王弁〉山之南,为木龙锁舟,夜徙三百舸断杨林岸。彦章入荆江,将趋江陵。佶蹑之,德勋以梅花海鹘迅舸进,断木龙,舟蔽江,车弩乱发,执彦章,溺死万人。殷释彦章还,德勋谓曰:"为我谢吴王,仆等数人在,湖、湘不可冀也。" 据小编所知,聂彦章此人只在这里出现一次。再看《九国志·许德勋传》: 天成中,淮将王彦章、苗伦等寇岳州,舟帅万余人蔽江而下,屯君山侧。殷遣德勋率艨艟战舰千艘以御之。德勋谓诸将曰:“淮人远来,掩吾不备,今若以全师临之,必惧而遁矣。”乃潜师屯角子湖,偃旗卧鼓,夜遣裨将王环以战舰二百,断杨林浦,绝其归路。淮人觉之,迟明淮人移军荆江口,将会荆南兵,合攻岳阳。德勋选轻舰三百,令裨将詹信先袭淮人,且行且战。德勋拥艨艟自后而至,大战荆江中,淮人大败,斩首千余级,溺死者甚众,擒彦章及伦以归。而行密遣使来行成,且请二将,殷以礼归之,遣德勋饯彦章等。德勋谓之曰:“楚国虽小,旧臣宿将尚在,愿公此归,勿以湖南为念。若须得志,当待马子争草,然后可图也。”彦章等媿谢而去。 这巧合也忒多了吧?难道许德勋、詹佶(还是詹信?)俩人在天成年间重演了一遍二十多年前的战斗?大吴的群演也忒配合了吧?当翻拍电影呢? 还有,天成年间哪来的杨行密遣使?莫非是老杨看不过儿子们被权臣又杀又欺负的,诈尸了? 这样,小编感觉真相是,新唐书调皮了,不但把王彦章(和后梁名将不是一人!)、苗璘(《九国志》这里咋成苗伦了?)合成为虚构人物“聂彦章”,还把战斗时间提前了二十多年来恶心早已作古的杨行密! 《新唐书》辩误外一则:被夜袭活捉了两次的泠业 新唐书·杨行密传: 行密乃以李神福为鄂岳招讨使,刘存副之,遣冷业攻马殷。杜洪战屡败,婴城,请救于全忠。全忠使韩勍率步兵万人屯滠口,荆南节度使成汭亦悉众救洪。神福逆战,败之,汭溺死,勍引众走。冷业屯平江,为三壁。殷将许德勋以锐卒号"定南刀"夜袭业,击三壁皆破,禽业,掠上高、唐年而去。是时,杜洪困甚,且禽;会田頵、安仁义绝行密,行密召神福、存还计事,洪复振。頵之败,更以台濛为宣州观察使,复遣神福、存攻鄂州。顺义军使汪武与頵连和,歙州刺史陶雅攻钟传,兵过武所,迎谒,缚武于军。 资治通鉴: (开平元年)冬,十月,高季昌遣其将倪可福会楚将秦彦晖攻朗州,雷彦恭遣使乞降于淮南,且告急。弘农王遣将泠业将水军屯平江,李饶将步骑屯浏阳以救之,楚王殷遣岳州刺史许德勋将兵拒之。泠业进屯朗口,德勋使善游者五十人,以木枝叶覆其首,持长刀浮江而下,夜犯其营,且举火,业军中惊扰。德以大军进击,大破之,追至鹿角镇,擒业;又破浏阳寨,擒李饶;掠上高、唐年而归。斩业、饶于长沙市。 九国志·许德勋传: 梁开平初,淮将冷业寇平江,以德勋为东面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去淮军五里下营。业以游骑侦邂,书夜不绝。德勋选习水者五十人,斩木取其枝叶戴之,各持长刀,浮江而下,夜犯业营,令举火为号。俄而营中扰乱,自相蹂藉。火举,德勋以劲兵奄至,大败淮军,斩首千余级,擒业及裨将二十余人以归。 十国春秋·杨渥世家: 冬十月荆南将倪可福会楚兵攻朗州彦恭遣使乞降且告急王遣将冷业帅水师屯昌江李饶将歩骑屯浏阳以救之楚将许德勲迎拒我师业进屯朗口德勲遣兵夜袭业营军中惊扰楚人以大军继之师败业奔鹿角镇被执楚人已又破浏阳寨禽饶二人皆死焉 十国春秋·马殷世家: 冬十月遣秦彦晖与荆南将倪可福攻朗州彦恭乞降于淮南淮南命将冷业屯昌江李饶屯浏阳以援之王遣岳州刺史许德勲拒其师未几执业于鹿角镇执饶于浏阳寨而归斩之市中 十国春秋·许德勋传: 开平初长沙兵会荆南伐雷彦恭时淮南将冷业李饶綂兵救朗州武穆王命德勲拒之德勲先使善泅者五人以木枝叶覆其首持长刀巨斧浮江而下中夜犯业营猝举火哗声若雷淮人殊不测一军尽惊扰德勲乃麾大军进击大破之追至鹿角镇擒业又破浏阳寨擒饶随掠上高唐年数十壁斩业饶长沙市中 新五代史·楚世家: 朗州雷彦恭召吴人攻平江,许德勋击败之。 除了《新唐书·杨行密传》以外,其他记载都指出许德勋生擒泠业是开平元年十月事。只有《新唐书·杨行密传》独树一帜把这事提前到了杨行密攻灭武昌军节度使杜洪之前。 对此,我只能说: 欧阳文忠公,您老人家皮了。
别拿三八二十三恶心孔子颜回了 这个段子近年来流传得有些广: 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那人回答:“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虽然不情愿,颜回还是把帽子递给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接着,对颜回说:“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孔子淡淡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还有加长版的,颜回觉得孔子老糊涂了辞行,孔子还教育他“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莫动手”,于是颜回雷雨天免于遭劈及在天黑时错把老婆和妹妹当奸夫淫妇杀了,这才领悟孔子高明,回来找孔子认错请教,孔子再教育他一番人命更要紧的道理。 的确看起来好像好有道理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很容易发现不对。我赌五毛钱这事不存在。 一方面,我不知道这个史书原文在哪里,这根本不像是文言文翻译成的。据说还出现了子路版,要不要再来个子贡、子游、子张、子夏、子羽、子舆、子有版,最后再来个指压板?“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的确是孔子说的,那么是不是随便编个段子,最后由孔子说一句《论语》里的话结尾,就能圆过去了? 一方面,什么时候对不对看的不是观点本身,而是谁口气更大了?我平时说服一个人,摆事实讲道理很辛苦还不一定行,合着只要我以鼍死鼍相鼍逼,就可以说啥是啥、畅通无阻了?咋不去《武林外传》客串南宫残花呢? 如果一个瞎编的故事只要广为流传就能被当成真的,我希望我这篇也能广为流传。 就算编故事也是好的,因为旨在教人变通?他敢赌命就要世界对他让步就是唯一的变通方法了?感谢知友“钟定胜”给了我这个角度的启发,下文会详解。 因为傻子敢拿命赌,其他人没有,所以伪颜回成了不懂乘法的笨蛋,卖布的平白少收了一个钱。 如果这事是真的,我是一个善良的颜回,我就抓住那个傻子然后改口也赌命,孔子眼里我颜回的命肯定比傻子的命金贵(大家都知道颜回死的时候孔子啥反应),我必胜。不行就再赌大,拿全族赌。 我要是一个黑化的颜回,就从此事事和人赌命事事找这个伪孔子评理,只要敢拿脑袋赌博,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说这个孕妇是我老婆、那间房子是我的,都行。 编故事你编王大锤潘凤刘三刀什么的多好,两千年前的孔子颜回招你惹你了? 这不是我和王大锤潘凤刘三刀什么的有仇,这个故事最初的主角真不是孔子颜回!
别拿三八二十三恶心孔子颜回了 这个段子近年来流传得有些广: 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那人回答:“我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虽然不情愿,颜回还是把帽子递给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接着,对颜回说:“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孔子淡淡地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还有加长版的,颜回觉得孔子老糊涂了辞行,孔子还教育他“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莫动手”,于是颜回雷雨天免于遭劈及在天黑时错把老婆和妹妹当奸夫淫妇杀了,这才领悟孔子高明,回来找孔子认错请教,孔子再教育他一番人命更要紧的道理。 的确看起来好像好有道理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很容易发现不对。我赌五毛钱这事不存在。 一方面,我不知道这个史书原文在哪里,这根本不像是文言文翻译成的。据说还出现了子路版,要不要再来个子贡、子游、子张、子夏、子羽、子舆、子有版,最后再来个指压板?“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的确是孔子说的,那么是不是随便编个段子,最后由孔子说一句《论语》里的话结尾,就能圆过去了? 一方面,什么时候对不对看的不是观点本身,而是谁口气更大了?我平时说服一个人,摆事实讲道理很辛苦还不一定行,合着只要我以***,就可以说啥是啥、畅通无阻了?咋不去《武林外传》客串南宫残花呢? 如果一个瞎编的故事只要广为流传就能被当成真的,我希望我这篇也能广为流传。 就算编故事也是好的,因为旨在教人变通?他敢赌命就要世界对他让步就是唯一的变通方法了?感谢知友“钟定胜”给了我这个角度的启发,下文会详解。 因为傻子敢拿命赌,其他人没有,所以伪颜回成了不懂乘法的笨蛋,卖布的平白少收了一个钱。 如果这事是真的,我是一个善良的颜回,我就抓住那个傻子然后改口也赌命,孔子眼里我颜回的命肯定比傻子的命金贵(大家都知道颜回死的时候孔子啥反应),我必胜。不行就再赌大,拿全族赌。 我要是一个黑化的颜回,就从此事事和人赌命事事找这个伪孔子评理,只要敢拿脑袋赌博,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说这个孕妇是我老婆、那间房子是我的,都行。 编故事你编王大锤潘凤刘三刀什么的多好,两千年前的孔子颜回招你惹你了? 这不是我和王大锤潘凤刘三刀什么的有仇,这个故事最初的主角真不是孔子颜回!
被亨利八世的遗嘱钦睮定的王睮位继承人们被嫌弃的人生 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有五个长大成睮人的儿子:黑太子爱德华、克拉伦斯公爵莱奥内尔、兰开斯特公爵约翰、约克公爵埃德蒙、格洛斯特公爵托马斯。因为最大的两个儿子先死,所以由黑太子的年幼儿子继位为理查二世,由最大的叔叔兰公辅政。 1399年兰公死后,理查二世没收了兰家的庄园,结果被兰家世子亨利也就是他的堂弟反杀,亨利称王,史称亨利四世,开创了金雀花王朝的旁支兰开斯特王朝。理查二世死后,黑太子一脉绝后。按理说接下去继承权应该轮到二房克公这一支,但第一代克公只有一个女儿,亨利四世就以外姓为由否决了这一支的优先继承权。不曾想克公的后裔和约公的后裔通婚,本是四房的约公男系后裔仗着具备了二房克公的血统超了三房兰公的车,利睮用兰朝国王亨利六世暗弱之机谋求王睮位,引发了玫瑰战争(1455年—1485年),并一度夺取王睮位建立约克王朝。期间,包括亨利六世在内,第一代兰公的所有合法(区别于私生)男系子孙全都因内战而交代,只有亨利四世异母弟的儿子的外孙亨利·都铎逃到法国,勉强成为兰朝势力的代睮理人,并在1485年的博斯沃思平原战役中杀死约朝末代国王理查三世,建立都铎王朝,登基为亨利七世。理查三世曾为了自己登基宣布亡兄爱德华四世的婚姻和子女非法,亨利七世就恢复爱德华四世妻儿的合法性,娶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为王睮后,完成了兰、约两家的合流,后来又镇睮压了约朝其他包括最后的男系血脉在内的一些王睮位觊觎者,结束了内战,更将分别象征两家的红玫瑰和白玫瑰家徽组成了新的红白玫瑰徽章。
他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却被《三国演义》黑成了无用小人 话说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的节奏就加快了,剧情也紧凑了;说到蜀汉后期,有这么一号人物,出场于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然一时官僚以后主荒皟淫,多有疑怨者。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时右将军阎宇,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闻姜维统兵在祁山,乃说皓奏后主曰:「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后主从其言,遣使赍诏,召回姜维。维正在祁山攻打寨栅,忽一日三道诏至,宣维班师。维只得遵命,先令洮阳兵退,次后与张翼徐徐而退。邓艾在寨中,只听得一夜鼓角喧天,不知何意。至平明,人报蜀兵尽退,止留空寨。艾疑有计,不敢追袭。姜维径到汉中,歇住人马,自与使命入成都见后主。后主一连十日不朝。维心中疑惑。是日至东华门,遇见秘皟书郎郤正。维问曰:「天子召维班师,公知其故否?」正笑曰:「大将军何尚不知?黄皓欲使阎宇立功,奏闻朝皟廷,发诏取回将军。今闻邓艾善能用兵,因此寝其事矣。」维大怒曰:「我必杀此宦竖!」郤正止之曰:「大将军继武侯之事,任大职重,岂可造次?倘若天子不容,反为不美矣。」维谢曰:「先生之言是也。」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历皟史小说,虽然结合了官史、野史和民间文化,对一些历皟史记载不详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补充,但也有一些和正史冲皟突的地方,一旦和正史冲皟突,便做不得准了。 《三国演义》对阎宇的描述是:身无寸功,仅靠依附黄皓做到右将军,通皟过黄皓图谋取代姜维领兵,导致后主刘禅召回正围皟攻邓艾于祁山的姜维,结果黄皓和阎宇知道邓艾善于用兵,又不敢让阎宇带兵了,只白白损失了姜维的立功良机。 如果果真如此,一个身无寸功的人能做到右将军,还想夺取兵权对敌作战甚至还希求以此立功,则蜀汉的军国大事如同儿戏,这可不仅仅是黑了阎宇,更是黑了刘禅了。 那么,历皟史上的阎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国志·马忠传》裴注: 阎宇字文平,南郡人也。 《三国志·马忠传》: 张表,时名士,清望逾(马)忠。阎宇,宿有功干,于事精勤。继踵在(马)忠后,其威风称绩,皆不及(马)忠。 可见《三国演义》说阎宇“身无寸功”基本是为了突出黄皓之恶的剧情需要了,虽然不及马忠,但也是勤奋有功的宿将。 有资料显示,阎宇早就是蜀汉的大官了,做到多大呢,说出来吓你一跳: 《宋书·州郡志三》: 南浦令,刘禅建兴八年十月,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 看,早在建兴八年(230年),阎宇已经做到益州牧了。众所周知,蜀汉主要的领地就是益州一州,李严想皟做巴州牧都不可得,阎宇当时能做到这个位置,可以说不但在李严之上,更是和诸葛亮平起平坐了。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发现哪里不对? 建兴八年,诸葛亮还在世。 《三国志·诸葛亮传》: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益州牧是诸葛亮领的,哪里又冒出个益州牧来?难道还分单双日坐堂不成?《华阳国志·巴志》: 迄吴平,巴东后省羊渠,置南浦。 可见羊渠改南浦明明是晋灭吴后的事,与阎宇何干?这部分内容详见凌富亚《蜀汉政区地理研究》。 综上,《宋书》的这个阎宇曾任益州牧的记载,怕是乌龙。 据《三国志·杨戏传》及杨戏《季汉辅臣赞》,可见蜀汉有众多重臣因为“失其行皟事,故不为传”,蜀汉官皟员的履历缺失十分严重。阎宇并不是杨戏的作赞对象,事迹简单地附在<马忠传>,导致如果除去上述那个乌龙不算,他可考的仕途生涯只有区区六七年了。 延熙(238年—257年)末年,阎宇接替张表成为蜀汉第六任庲(音“来”)降都督,出镇南中。景耀元年(258年),阎宇回朝任右大将军。《华阳国志》说他任右卫大将军,这是衍文了。阎宇也是蜀汉最后一任可考的庲降都督。庲降都督是三国蜀汉管理南中(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的行政长官,有招徕、降服之意。 虽然阎宇回朝了,庲降都督也不设了,但南中的事还是要有人打理的,此人就是阎宇的参军,后来的建宁太守霍弋: 《华阳国志》卷四: 后以阎宇为都督,霍弋为参军。弋甚善参毗之礼,代宇为监军、安南将军。 这一年,蜀汉的盟友东吴也正值多事之秋。东吴皟刚发生权臣孙綝废孙亮、立孙休的政皟变。 孙綝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刚登上权力中心就在政皟治斗皟争中诛杀滕胤、吕据、王惇等文武要员,随后发兵响应曹魏诸葛诞之乱,结果不但一无所获还损兵折将,更杀死自家大将朱异,如今又擅行废立,早已失去人心。东吴骠骑将军施绩担心东吴还会继续内乱,为魏所乘,就秘密写信给蜀汉,说我们东吴担心被曹魏兼并,你们蜀汉一定要帮我们啊。 于是阎宇受命为永安都督,率五千军增守巴东郡,正好也接替了因病回朝的时任都督宗预。巴东郡的治所,就是俗称的白帝城、永安。 《三国志·施绩传》: 孙秉政,大臣疑贰,绩恐吴必扰乱,而中皟国乘衅,乃密书结蜀,使为并兼之虑。蜀遣右将军阎宇将兵五千,增白帝守,以须绩之后命。 这一年年末,孙休一举端掉了孙綝集皟团,东吴的朝局可算稳定下来了,施绩可以放心了。 但是,屯巴东的阎宇并没有因此结束使命回朝。 朝中的局势也有些变化,尚书令陈祗死了。 陈祗是费祎提拔的,真才实学肯定是有的,但因为与黄皓关系好又有些谄媚,风评并不好;他死后,刘禅很悲痛,谥其为“忠侯”,也显得有些讽刺。 陈祗生前帮助黄皓干预朝政,互相表里;陈祗一死,黄皓独大了。黄皓排斥异己,不免也就打击了一些正直人皟士,比如罗宪: 《晋书·罗宪传》: 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 这样,罗宪就不得不去巴东找阎宇报到了。 阎宇不用担心被黄皓打击,《三国演义》说他和黄皓关系好、黄皓想用他取代姜维也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加工: 《三国志·姜维传》: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皟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被黄皓排挤的罗宪遇到了黄皓的朋友阎宇,但是,阎宇并不打算协助黄皓继续排挤罗宪。 《晋书·罗宪传》: 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罗)宪领军,为(阎)宇副贰。 《襄阳耆旧记·卷二·罗宪》: 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 阎宇爱惜人才,让罗宪做了自己的副手。 阎宇两次担任都督,两次的副手分别是霍弋、罗宪,都是正直敢言的能人。阎宇的眼光和用人标准,可见一斑—— 《三国志·霍峻传附霍弋传》: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转护军,统事如前。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皟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 所以让阎宇取代姜维这样的论调,未必只有出于黄皓这样任人唯亲的小人考量才能说,如果其他人也觉得阎宇比姜维更优秀,也会这么说的。 比如蜀汉有这么一员临死时曾经感慨自己未能除掉黄皓的以身许国的重臣,在当时也和黄皓意见一致: 孙盛《异同记》: 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是的,这人就是当时的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正是由于针对自己的势力太大,出身降将的姜维瑟瑟发皟抖,为了自保,去沓中种麦,不回成都了。由此也可见,虽然同是录尚书事,但姜维的权限已经赶不上诸葛亮、蒋琬、费祎这几位前辈了。 《华阳国志》: 姜维恶皓之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诱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皓协比阎宇,欲废维树宇。故维惧不敢还。 姜维避祸才一年,曹魏就兴兵伐蜀了。南中的霍弋请求发兵勤王,结果“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虽然姜维进行了坚决的抵皟抗,但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在本文开篇的引文后,阎宇在《三国演义》中再未出场,似乎并没有挺身而出救蜀汉于危亡,愈发坐实了其无用小人的人设。事实上,这也是冤枉了他。 《晋书·罗宪传》: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 《襄阳耆旧记·卷二·罗宪》: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皟人,令宪守永安城。 前面霍弋要勤王的时候,刘禅还以为不劳霍弋,但必然在某一时刻还是意识到了危皟机,调霍弋可能来不及了,于是从巴东调阎宇的军皟队勤王,只留下二千皟人随罗宪守永安。 文平尽力了,亡皟国不怪他。 史料并没有记载阎宇的军皟队有多少,也没有记载蜀汉灭皟亡时是不是已经到了成都。 蜀汉灭皟亡后,原本救援蜀汉的吴军想夺取永安,罗宪选择了投靠曹魏,以二千守军打败吴将步协,并抵皟抗吴镇军将军陆抗的三万围城大军半年之久直至魏军发兵助其解围。 罗宪就这样进入了曹魏的编制,在南中的霍弋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而他们共同的老上级阎宇,和他最后一次统领的军皟队一起突然失去了踪影。其中应该不乏永安本地人皟士,但显然他们并没有回去参与到守卫永安的战斗中。 也许是在勤王途中得知蜀汉已亡便就地解散了吧,阎宇本身也是为蜀汉服役多年的老将了,本来也是时候退休了,何况,他的国皟家已经不在了,继续战斗也没有皟意义了。 不知他是否也会和互为内部竞争对手的姜维发出一样的感慨: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书生误国:末世帝师耿南仲 周宣王六年(前822年),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太师皇父及程伯休父率周六师征讨淮夷。大军沿淮水东行,沿途对淮夷民众广施恩泽。经过激烈战斗,周军击败淮夷中势力最强的徐国。徐国归降后,淮夷各方国、部族皆臣服于周。 《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诗经·小雅·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赫赫南仲”,意即“威仪不凡、威风凛凛的南仲”。《诗经》记载了南仲作为周朝大夫,驱逐玁狁、打跑西戎的赫赫战功。 北宋后期的某一年(不是我卖关子,实在是没查到),开封府的一户耿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耿家的家长为他取名南仲。也许这个名字寄托了长辈们对他的厚望,希望他也像那位西周卿士一样,成为扫荡外族、威震四方的名将。 他的名字,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了就是要和外族打交道的。 北宋末年,风云突变,金人兵临城下。 这位南仲和那位先辈不一样:他是一个标准的文科生,凭借科举进身。虽然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但早已功成名就、光耀门楣、位高权重,连皇帝都要叫他老师,已经能左右国家的政策。 他,能像那位真正的南仲那样,为大宋朝力挽狂澜于既倒吗? 年轻时的耿南仲,通晓《易经》,有贤名。元丰五年(1082年)中进士。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八月,时任国子监主簿,被翰林学士蒋之奇应诏推荐为可以做台阁清要官员。 耿南仲历任两浙常平司提举、河北西路常平司提举,改河北西路转运判官、广南东路及夔州路提刑,荆湖、江西转运副使,入朝为户部员外郎、辟雍司业(即国子司业),因事罢为衢州知州。政和元年(1111年)三月,为侍讲、司门员外郎。二年(1112年),以礼部员外郎为太子右庶子。 然后,他的工作就稳定了。 他给两位皇子侍读,这两位皇子一个是嫡长子定王赵桓,一个是王贵妃所出的三皇子嘉王赵楷。 政和五年(1115年),赵桓被立为太子。 这一年的二月,耿南仲被任为徽猷阁侍讲。政和七年(1117年)十月,试太子詹事,后又任徽猷阁直学士,改宝文阁直学士,教授皇太子赵桓《易经》。这可以说是专业对口了。 宣和元年(1119年),赵桓奏称耿南仲已讲完《孟子》,请求让耿南仲讲《诗经》,获准。 ——想必耿南仲对那位真正的南仲也是有所了解的吧。 但是,赵桓很有危机感,他这个太子是靠拼妈得来的,他父皇并没有很中意他。 徽宗中意的是耿南仲的另一个学生,也就是他的异母弟,赵楷。 这个赵楷了不得,因为第二任皇后所出的二皇子赵柽早夭,所以赵楷事实上是仅次于赵桓的帝位继承人。他本人又类似父皇徽宗,多才多艺,善于绘画,文学也不简单。重和元年(1118年),他竟然偷偷去参加科举。不知道是不是耿南仲教导有方,这位爷竟然不是靠拼爹而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举夺魁! 宋徽宗一看,那还了得,为免非议,点了那一届的第二名为状元。 后来宋徽宗加赵楷太傅,又违反宗室不领实职的常例任赵楷为提举皇城司,出入禁省。 即使赵桓已经是太子,也难防旁人觊觎之心不死。赵桓厌恶太傅王黼,王黼就秘密谋划让当时改封郓王的赵楷夺嫡。赵桓子赵谌被任为节度使、封崇国公,王黼认为赵谌仅可当观察使,对赵桓说“皇孙不同于皇子”,召耿南仲到府第,指使他代东宫起草代赵谌辞官的奏章,使得赵谌没有被任官,意图以此动摇赵桓的地位。 可以说,赵桓、赵楷之争,耿南仲是亲历的。他甚至还有幸亲历了更大的场面: 金兵南下,宋徽宗仓促甩锅给赵桓,自己带着亲信和爱子赵楷跑路了。 这是要当背锅侠呢,赵桓当然不肯。正好他也病倒了,宰相百官排队等候,日暮了也不敢退去。宰相李邦彦说:“皇太子素亲耿南仲,可召之入。”于是耿南仲与门下侍郎吴敏到殿中侍疾,照顾赵桓就医用药直至夜半,赵桓稍醒,就这样不情不愿地登基成为了宋钦宗。 这时,耿南仲已经给他做了十多年的老师,父母也已经得到了追赠。 钦宗拜耿南仲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免去签书之职。因耿南仲是东宫旧臣,礼敬尊重他,赐宅一区。 耿南仲以为自己给皇帝当过多年老师,总该发达了,结果只做到门下侍郎,惨遭吴敏、李纲超车,心理不平衡了。 对金的大政策上,李纲主战,耿南仲偏偏主和,导致一些作战的准备工作半途而废。前知严州李邈上御敌之策,宋钦宗觉得可以,但耿南仲主和,于是没戏了。耿南仲指称伏阙上书的太学生陈东等为主战派李纲所指使,建议逮捕涉事数人下御史府,钦宗不从。 金人暂时退兵后,钦宗想尽办法说服太上皇宋徽宗回京。宰相们在延和殿奏事时,耿南仲商议屏去太上皇左右。李纲说耿南仲不以尧、舜之道辅佐钦宗,是暗而多疑。钦宗只是笑,耿南仲愤怒了。退朝后,钦宗在睿思殿召对耿南仲、李纲等,赐茶完毕,耿南仲突然起身说:“臣刚才在百官队伍中看到了左司谏陈公辅,他是李纲结连士民伏阙上书之人,岂可为谏官?请求下御史狱对质。”钦宗愕然。李纲说:“臣与南仲所论是国事,南仲却说这话!愿因陈公辅事被下吏问讯。”钦宗不认可耿南仲所奏,但耿南仲仍坚持。李纲因而请辞,钦宗不允。在太上皇回京后,耿南仲的建议生效了,太上皇的左右都被罢黜了。太上皇本想让儿子背锅,结果却被儿子软禁了。 谢克家、孙觌、李擢、李会、王及之、王时雍、刘观七人结党依附耿南仲主和。耿南仲和吴敏不顾御史中丞陈过庭和陈公辅反对,一起推荐李纲去救被金人围攻的太原,结果大败。金人兵临开封,众臣多主战,耿南仲却和翰林学士承旨吴幵坚持割地求和。耿南仲还指责敢说话的陈公辅是李纲党羽,陈公辅辞职,被贬。左正言程瑀辩解,无果。 朝中的主战派还有同知枢密院事许翰、太宰兼门下侍郎徐处仁。 许翰不但是主战派,而且早就是一个敢于和“六贼”为敌的耿直之人,也坚持朝廷务必要吸取前朝教训,重用“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这样的沙场宿将。 但是,与此同时,许翰却又坑死了种师道的亲弟弟、同为沙场宿将的“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因误信错误军情,他接连敦促种师中发兵救三镇,更不惜以军人最看重的名誉进行道德绑架,导致种师中仓促之下不带辎重和赏赐就上了前线,结果在种种原因下不但怒送人头,宋军的士气也遭到大损。 后来许翰罢官,徐处仁又与吴敏在钦宗面前争执,耿南仲与依附自己上位的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唐恪、户部尚书兼开封尹聂山欲排挤二人取而代之,指使中丞李回弹劾,于是徐处仁、吴敏都被罢免。 吴敏:我们不都是主和派吗? 聂山:呵呵。 聂山本来是王太傅的人,后来又跟了蔡京,因此与老王反目,被老王贬官。钦宗诛杀六贼时,老王名列其中。正好吴敏起用聂山为开封府尹,聂山就派人去给老王发了盒饭,而且很礼貌地把老王的尸体丢在了路边。 吴敏感到聂山如此的作风怕要不为自己所用,于是提拔唐恪、徐处仁,丢下了聂山。 当陈东伏阙上书时,开封府尹已经成了王时雍。他想把陈东等人抓起来,在聂山坚持劝止下不果。钦宗很欣赏聂山,取西汉周昌之意,赐名聂昌。 王时雍离任后会很没节操,连继任的开封府尹也一样没节操。 中书侍郎何㮚反对割地,请求建四道总管,由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分别率军勤王。军队已响应,唐恪、耿南仲、聂昌却合谋认为:正要安民却不停调兵,如果让金朝人知道了怎么办,赶紧发檄文止住军队。 何㮚出身状元,还是御史中丞时就敢弹劾王太傅,以后还能做到更高的位子。 但是,他也不靠谱。 中书舍人刘珏说李纲勇于报国,被吏部侍郎冯澥指为为李纲游说而被贬。耿直的中书舍人胡安国封还词头,且弹劾冯澥越职言事。结果何先生和耿南仲一起把胡安国踢飞了。 何先生做了宰相以后会更不靠谱,下文分解。 当时天象不吉,彗星出于寅、艮之间。连老天爷都以天象示警了,耿南仲却说这是应在外夷身上。谏官李光对此有异议,被踢飞。 金朝使者王汭持右副元帅完颜宗望书信,欺诈耿南仲等大员说割地可以求和。十月,真定失守,唐恪、聂昌、耿南仲诬奏真定通判献城。 老将种师道得知真定、太原皆失守,檄召西南两道兵赴阙,南道总管张叔夜、陕西制置使钱盖各自统兵赴阙勤王,而唐恪、耿南仲仍然坚定地主和。正好,种师道病死了,二位爷就发檄文止住诸军前进,两路军也各自回师。 十一月,钦宗因对战和拿不定主意,召百官于延英殿商议割三镇(其实本来就已经差不多了)。耿南仲说皇弟肃王赵枢已出使河北军,建议派兵部尚书王云出使完颜宗望,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莫俦出使完颜宗翰。钦宗让他再与少宰商议,耿南仲又说只遣王云、吏部侍郎李若水亦可。 少宰是谁呢?唐恪。 太学博士万俟虚、监察御史晁贯之等去找唐恪建议主战,唐恪说“皇上欲以耿南仲、王尚书定议,遣康王前去了。”康王就是赵构,因为耿南仲主和,就提出让耿南仲一起去。钦宗因耿南仲年老,命其子中书舍人耿延禧为参议官代行。 这次并没有成行,因为局势有变,金人进逼了。完颜宗望要求让赵构成行才许和,耿南仲召王云到府告谕,要让赵构出使。金军兵临洛阳,不复言割让三镇,直接请求画黄河为界。王汭要钦宗派左右亲信大臣商议休兵,钦宗与唐恪等商议遣大臣去讲和办理割地,耿南仲以年老有病为由相辞,聂昌以亲人为由相辞,反而陈过庭愿意效死。钦宗大怒,令耿南仲出使河东完颜宗望军、聂昌出使河北完颜宗翰军,分别作为告和使,持书于军前,并赐河东河北两路守臣诏书,商议割地。 闰十一月,耿南仲陪同王汭去卫州。乡兵打算杀王汭,王汭逃跑,耿南仲独自去卫州,卫州人不接纳。 无独有偶,到了绛州的聂昌也遭到闭门不纳。不同的是,聂先生的运气差到爆。 他知道黄河一带的民风,出发时,早已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被绛州闭门不纳后,聂先生手持诏书缒城而上,果然被暴民撕了。 死者为大,这里要给聂昌稍稍平个反。他虽然依附耿南仲这位主和先驱,但事实上一旦和谈希望渺茫,他就会本性爆发,热血上头,成为主战派。先前他官拜同知枢密院时,就在入宫谢恩时谈论御敌之策,反对割三镇,建议发檄文集结军队,围歼敌军,必要的时候我聂某也可以亲自上……很得到钦宗的欣赏。就在那场死亡之旅前,他遇到了完颜宗翰,还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身为朝廷代表的礼遇。出发时,他也曾对钦宗说,一旦和谈无望,他会尽力发动河北的力量勤王。 派主战派去办理割地,钦宗也是够了——此公更骚的操作是曾经派金朝使者送信策反辽朝降金的将领,给了金人问罪的借口,耿老师好教法! 得知聂昌死讯,耿南仲不敢动作了,住在卫州城外。 身负皇命,没完成任务,何去何从?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