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点半
贰点半
谣言终结者
关注数: 683
粉丝数: 1,205
发帖数: 52,130
关注贴吧数: 1,347
【杂谈】心率及控制 @摩尔庄园NN 无论是普通体检,还是献血前的筛查,都要求心率在60-100次之间 但心率过快也是常有的事
【基本知识】一个献血证能记录多少次献血 凌晨有位吧友始终对一个献血本(证)能记录多少次献血纠缠不清。 这里明确一下: 1.献血证由原卫生部统一监制,全国统一,不存在地域差异; 2.献血证上记录献血的只有三个空位,也就是说不睡觉使用只能记好三次献血; 3.有人说献血证可以记录6次献血,那显然是把后面的用血记录页也当成献血记录页也; 4.用血记录页专用,永远不可能用于献血记录; 5.确实有的地方一个献血证记录也超过三次献身,但必须明确: (1)这是偷懒行为 (2)即便偷懒,也只记录在献血记录页 6.实际记录时,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记录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法律效益一样,有: (1)手写+印签 (2)机打 (3)条码 7.一个献血本能记录多少ml献血? (1)全血,最少:记录200ml(只记录1将) (2)全血,最多可以记录到4000ml(以记录10次,每次400ml计) (3)成分血折算,最少:400ml (4)成分血折算,最多:8000ml
提醒@孤傲侠士,请自重 @孤傲侠士 请注意言辞,任何不符合百度吧要求的言论,被删、被封,属于正常现象,请自重。 有问题请走投诉流程。 谢谢支持!
【绝命司马台】与献血无关 今天一早得到消息:上海来北京攀登司马台长城的朋友,有一人摔死。 几分钟前,国内各网络媒体已经报导了此事。
【闲谈】涨价不是万能良药,兼谈血荒 纯属闲谈,一楼度娘
投诉网诊、骂人帖@战胜痛苦 【中医】几句心里话——来求医者看看 http://tieba.baidu.com/p/2695972752 投诉理由:公然网诊,言语粗俗 截图
你有因献血使血小板代尝性增高吗? 连续献血,血小板积数代尝性增长。 从最初参加成分血捐献机采血小板开始, 28天间隔时: 连续献几个月,持续增长,最高长约20% 停2-3个月恢复到以前值 14天间隔时:最高增长约30% 停2-3个月恢复 你们呢?
【技术分析】正常献血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全血】 以最低体重50kg计 血占体重7%计,共3500ml 献全血主要影响血小板,以寿命120天计 献血间隔以180天计 180天自然更新血液,经计算得到5250ml 献血量按400ml计 由此得到由于献血需要身体造血功能变化为+7.6% —————————— 上述计算只考虑了男性,无外伤出血、内伤出血…各种出血 —————————— 如果是女性呢? 以最低体重45kg计 女性有月经出血,经计算得到由于献血需要身体造血功能变化为+8±1% —————————— 由于献血,需要人体造血机能增加的8%, 人体造血机能正常储备够不够用? 实际上人体造血机能的储备远不止8%,在需要时提高20%甚至更高是完全没问题的。
【探讨】什么是营养? 经常见到“**没有营养”之类的观点,我看不然。 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是营养?
【忆百养生】养生没有那么复杂 从百岁老人谈起 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对于长寿的探索永不止步。 但对于长寿的方法,没有谁有绝对的道理。 任何一种自认为有理的道理,都有数量并不少的反例证明不那么做也可以。
记录一下 北京第53次
【忆百养生】关于便秘 现代社会,便秘者比比皆是。 我的观点是: 1.每天定时大便是根本 不论你是谁,不论男女老幼,每天定时大便都是必须的。 拒绝定时大便的任何理由都不成立。 2.适当的运动 仅有定时大便还不够,还须辅助以适量运动。 至于何为运动、何为适量,以后再说。 3.大便要专心 读书、看报、听音乐、玩手机,均免了 待续
【闲谈】有多少义诊只不过是在卖狗皮膏药? 刚才@新酷酷龙 吧主处理@轩岐子 一事,英明果断,令人拍手称快。 其实无论现实还是网络中,打着义诊的旗号实际大卖狗皮膏药的大有人在。 在中医吧,@轩岐子 不是个案,不是首个,想必也不是最后一个。 卖狗皮膏药本身也无所谓对错,只是凡事要有个度。 1、所宣传的理论是否靠谱 @轩岐子 的理论,从特定角度看似乎有理。 但其实哪种理论从某个局部看不是有理的? 但仅在特定角度或很小的局部有理的理论是没有用处的,或者说这完全是歪理,会误导民众。 2、狗皮膏药是否有效 @轩岐子 的那套,用屁股想也知道看病是靠蒙的。 有效? 如果有效,那么不用它的方子更有效。 3、赚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方法 毕竟现在还是经济社会,每个人生存、每个机构生存都必须赚钱,谁也不可能喝西北风。 但关于网诊,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这方面讨论得多了,不说了。
【忆百养生】闲谈体寒 一楼声明: 1.不知何时被封小吧,先谢谢! 2.当初来是被拉来的,但至今搞不清本吧定位 3.如果说养生,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和这里多数观点相左,如果言语不合,那么我退出
【闲谈】扒一扒无偿献血男女性别比例 有位吧友说街头献血中mm的比例约70% 也许有区域性差异吧。 北京献血统计结果表明,男性超过60%,女性少于40%,即男女总体比例约2:1
【闲谈】@齐季格上校,从三峡水到中医的证据 @齐季格上校
木炭烤鸭 VS 木炭熬药 刚才有一帖问电磁炉熬制中药与煤炉的差异。 本吧某资深吧友发出神论,大意是柴火最佳,煤火次之,电炉(含各种用电直接或间接生热的方法)最次。 这已经不是医学而是玄学了。 —————————— 人所共知,吃烧烤食物,味道与所用之火关系密切。 原因是烧烤用品也参与到食物中去了。 木炭烤鸭味道好,煤烤的不好吃,也没几个人去试,电烤的永远烤不出木炭烤鸭的味道。 甚至木炭的品种对烤鸭和味道也起了决定作用。 —————————— 但熬中药过程中,烧烤物品并不参与到药当中。 所以用何种方式加热与中药效果没半点关系。 —————————— 意淫,还是意淫 说木生火?不是想当然是什么? 对于用不同加热方式得到的中药,敢做盲测么? —————————— 其他因素 按常规,中药宜用砂锅熬制,即便没有砂锅,也不能用金属器皿,理由从略。 但电磁炉只能加热铁磁器皿,所以直接熬药是不行的,必须用间接的方法,具体方法从略。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与最终熬得的药的效果没有关系。
醒醒吧,转基因用得着鼓吹吗? 1.如果不作标记,在作物种植、储运加工、销售过程中,能简单区分是否转基因吗? 2.如果不能,有低成本、高效率的检测手段吗? 3. 如果也没有,那么公众能做的只能是信任食品标注了
闲谈采血点位置与采血量 刚才看某吧友对解决血荒问题的建议中,有一条是建议在人口密集处设立采血点,例如车站。 思路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 1.根据北京街头采血点采集量的统计,人口最密集(或者说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几个点,采集量并不高。 采集量最高的是北京图书大厦,人口密集程度中等。 人口密度更高的动物园采集量就一般。 2.影响采集量的因素,不仅要看人口总数,还要看人口素质,是否有时间献血。 例如,在机场设立献血点,效果不会比火车站好,因为去机场的人滞留时间更短。 3.设置采集点会涉及很多因素,包括场地、供电、周边环境等,很多地方没条件。
不是笑话——生病之执着 当年非典期间,我所在的公司一PLMM发烧。 去正规三甲医院查,结果是:只是普通感冒。 她不死心,换家医院再查,仍是普通感冒,如此反复多日、多次。 在复查十几次后,终于有一天被确诊为非典,释然。 细想起来,是她的执着使她如愿以偿得上非典,而不是身体本身。 试想——整日穿插在发烧门诊,正值非典旺季,被传染也不奇怪。 此谓生病之执着。 ———————— 同比献血,献血之有益有害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那些献血后体感不适的,想来也只是“生病之执着”作祟而已。
献血中的临阵脱逃者 刚才一帖谈捐献干细胞的临阵脱逃者,其实献血中临阵脱逃者也不在少数。 当年我第一次献血,还处在“义务献血”时代。 报名者、参加体检者、合格者、最终献血者比例差不多是: 10:7:3:1 合格了又承诺去献血的人,在献血那天临时有事没去成的可能性有,但比例可以忽略。 也就是说,对外宣称一定去,但最终临阵脱逃的,占60%以上。 这还仅仅是献血。
也谈干细胞捐献“临阵脱逃” 关于近日报到的捐献干细胞临阵脱逃,不是第一次,以后也会有,都是很正常的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 1.以反悔比例数据国内外对比,都是20%,很正常 2.反悔的时机,今年的事件跟去年的事件差不多,今年是将要采,去年是采了一半 3.还是那句话,捐献者任何时候都有权反悔 不承担法律责任 3.无须考虑通过立法禁止这种行为,咱们国家登记捐献的本来就少得可怜,如果真的规定配型成功后不许反悔,那么登记捐献者再减少一半是可能的 4.媒体和舆论未必属实 就好比我不止一帖说过在公众中对献血的认识展开调查一点意义都没有,对待这类事也一样,说得头头是道、道貌岸然,实际上所有言辞是要求别人而自己从不执行的大有在 5.最重要的,也是最不重要的,捐献者的实情如何? 去年那次采集过程中放弃的那个案例,如果轮上别人,只怕90%以上的人也同样会选择放弃,那次事件中,医院有不可拜你推卸责任。 这次呢?不清楚。
术业有专攻——抽标护士 北京市血液中心,负责抽标的小护士一直是付羽,瘦高挑,穿刺、抽标一气呵成,动作娴熟,整个过程用不了一分钟。 今天付羽不在,另一个护士临时顶班,业务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扎上针了,血却流不出来,需要再来个护士帮忙把着胳膊,看上去象三个人打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是在本吧发的第一帖。 一直潜水,今天回帖中跟一吧友理论,有感而发。 ———————— 从乳腺癌谈起 统计表明,美国人乳腺癌发病率是日本的30倍。 如果归于人种、基因,那就错了。因为移居美国的日本人此病发病率会上升,接近当地人。 如果把此病归于环境,也讲不通,类似的例证同样能把环境说推翻。
童鞋,你长几斤再来吧 又是高校学生组织献血,有几个MM还很热情,刚进大厅就被叫住称体重。 “把包放下称,哎呦喂,毛重只有48啊,只能献全血,成分不够格啊!” “我不想献全血啊!” “那你回去长几斤再来吧。”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太平洋保险公司曾用的广告语之一: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 这话用于保险业,很形象、很贴切。 如果用于献血领域,也未尝不可。 ———————— 昨天在本吧看到某高校老师的言论中有一句:那么多人献血干嘛要你去? 确实,无论是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还是为数更多的家长,面对献血问题最常说的都是类似的话。 措辞可能不同,你是一个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吃亏的事让别人去做,自己不要出头
传说与现实的差距 【侠客】 电影《007》中,邦德英俊潇洒,无所不能。 现实中的007则是从各方面看极其普通的人物,因为只有没有任何明显特征的人才能担当如此重任。 ———————— 我以前同事中,也有一位曾经是某国家领导人贴身保镖,外表极其普通。
人无贵贱,血无贵贱 【从捐精谈起】 按照国人的“常识”—— 年轻人的比年长人的好; 学历高的比学历低的好; 老外的更是精品; 外星人是极品(可惜木有)。
献血时看DVD 【小插曲】 周星驰电影《国产零零柒》中的一幕:阿柒中枪,需要手术取子弹,但无麻药,于是用移魂大法——看片,老汉推车。
献血与弃血 反对献血的人曾经有种言论:血站的血多得用不了,通常这么处理: 1.浇花 2.卖给药厂 3.毛血旺
有意的&无意的 喷 几乎在所有论坛、帖吧,都能见到有意的&无意的喷子,以各种手段宣传献血的危害。 包括这个吧里也有很多次。 我以前有帖子说过,以我们规定的献血频率来看,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已经算少的了,或者说现有规定的献血频率相当保守。 以现在规定的频率献血,不可能对献血者造成伤害。 且不说欧洲北美单次采血量及允许采血的频率,就算跟同是黄色人种的周边国家比,我们的规定都属于相当保守的了。 以献血小板为例,2012.7.1起才将周期由28天降为14天。 我们公众的体质没有如同保守的规定那般弱。 28天一次血小板,身体无恙。 14天一次,也同样无恙。 规则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公众体质比以前强了,而只不过是更多向世界公认的标准靠近而已。 而那些喷子,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生病、体质变差归于献血原因,甚至把身体变胖变瘦也归于献血,除了胡乱联系还有什么? 今天的一帖我回复:如果献血后中了大奖,那么是不是可以把中大奖跟献血联系起来? 看似搞笑,其实一点也不搞笑。 因为性格缺陷,或者说人格缺陷,很多人都容易把未知利害的事件与“害”联系起来而不是与“利”联系起来。 例如: 一个人一直吃西红柿炒鸡蛋; 忽然有一天听到宣传说常吃西红柿炒鸡蛋容易得癌; 之后的几天这种宣传被各种媒体宣传; 虽然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与八卦新闻类似,只是宣传但没有任何依据; 但我们当中很多人对于这种宣传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自此两地也不吃这种菜。 即便过后有媒体出来辟谣,也改变不了这种人的心态。 而且哪天真的得了癌,会把原因归于几十年前吃过西红柿炒鸡蛋。 可笑吗? 可叹吗? 可悲吗?
西江月·献血英雄 来个藏头,词牌用西江月,只是每阙开头未对仗。 · 献 礼不分轻重, 血 牵四海宾朋。 英 名且付笑东风, 雄 关漫道侠影。 · 大 德情浓于水, 爱 意芝兰逸香。 无 上荣光真儿郎, 疆 里疆外传唱。
有多少次抽标不合格? 兴冲冲去献血,抽标不合格,确实扫兴。 迄今约百次献血,抽标不合格记录只有一次,原因是头天晚饭吃得太晚,油大了。
闲谈“假一赔十”(与献血无关) 【引子——王海“知假买假”】 《消法》公布以后,催生了有如王海“知假买假”一族,媒体也曾追踪报导。 支持者大加褒奖,称其为打假标兵,因其充分利用了法律规定的“买到假货可双倍获赔”之规定,对于制售假货者以压力。 反对者也有,还为数不少,理由是王海的行为本身已经不是消费者了,所以其本身是否合法还是问题。 多年以来,王海一族: 1.知假买假然后索赔的行为,很多时候并没有成功。 2.王海几次重大行动,以及有人效仿王海的重大行动,很多是“隆重开始,黯然收场,狼狈逃走” 3.无论是商家还是厂家,并没拿王海当一回事,那些制售假货的也没受到什么损失 4.公众所面对的假货,并没有因为有王海而有丝毫改观
闲谈减肥 【献血与增肥】 首先说一下献血与增肥。 很多言论说献血导致增肥,也有言论声称献血减肥,我都不认可。 无论我自己还是见到的千百个献血者,献血与体重增减全无半点关系。
市民参与日 前年夏天,市政府组织市民参与日,让市民参与企事业单位窗口行业的日常办公,意在让公众了解流程与各自难处。 这些行业既工商税务,也包含血液中心。 血液中心的活动,网上报名者甚众,被批准的约有30人,实际到的十几个。 我和另一名献血者应邀参与。 上午参与街头采血,下午参观血液中心各科室。 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血液中心主要领导、各科室主要领导也出来作陪。但我认为活动并不成功,因为整个活动中: 1.领导比记者多,记者比参与群众多 2.全程敷衍成分太重 不过这也没办法,群众热情度不高 3.媒体报导走形式 事后媒体报导,全是典型的官方语言,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对于一个玄学+安慰剂为主的体系,只能呵呵 曾经浪迹中医吧多年,去年到今年多次参与或发起献血利弊的讨论。 最终的结果都一样:被围攻,直至封号。 对于存在了超过2000年的体系,自然有其存曾经存在的道理,但仅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就被挤得马上就要消失的时候,还大言唯我独尊,那么除了意淫还有什么?
【闲话】劣根与遗传(与献血无关) 当年看鲁迅描写中国传统的婆媳关系,觉得很有意思。 按照我们的传统文化,婆媳之间的矛盾只存在激烈程度不同,不存在没有矛盾的状态。 所以,两代人、三代人一起生活 磕磕碰碰总免不了。 问题是——等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下一任的婆媳之间还会重复同样的故事。 如此一代传一代,永无止境。 其实,婆媳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缩影。 我们能保持超过2000年封建制度不变,自然是由民族本身的内在特点而定的。
身边的英雄 题外话:献血不需要理由,不献血的总有一万个理由 【引子】 不可否认,我们的民族有许多优点,诸如坚韧不跋。 但在献血这个话题上,表现出来的劣根性无害比优点多。 【身边的英雄】 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平时,总有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人。 关键时刻,也能见到挺身而出的人。 其中两次火灾中,我亲眼看到同学的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救人、救国家财产。
从献血看如今的年轻人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世界上罕有哪个民族成天把它挂在嘴上。 事实上又做得如何呢? 在我看来,“尊老爱幼”本身就是充满矛盾、事实上无法操作的悖论,与其纠缠不清,不如不提。 我们的文明,宣传的是“文明古国”、“四大发明”; 我们的文化,宣扬的是尊老、崇老。 我们的教育,是典型的家长制,孩子即便成年了在家里也不允许有主见。 老一辈永远看年轻人不顺眼,毁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脑残……是近年来长辈对年轻人的评语。 但是,从献血角度看并不是这么回事。 在无偿献血之前,献血主力军曾经是军队(含武警)、工人,无偿献血时代则是学生是绝对的主力,包括中学生。 在其他帖子里我说过,如果孩子去献血,哪怕有一万个理由,在家长那是面对的通常也只是一句话:有你一个不多,没你一个不少,你以为离开你地球就不转了? 孩子永远是张白纸,本来是单纯的、善良的。如果变得自私自利,那也是社会使然,最其起最大影响的首先是父母。
好基友,再等待 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一体化、国际科技一体化…… 这都是即成的事实,不必回避,也不能回避。 自去年7月1号实施的新献血法规中,有一条非常引人注目:沿袭14年的同性恋限制有所松动,对女同的限制取消。
【探讨】献血前餐 前两天有人提及献血前餐,有的地方允许吃泡面,有的地方却不允许。 确实,对于献血前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各地标准并不统一,无论是全血还是成分血都是如此。 通常血站是有食物的,或者有献血员餐厅。 但不同地市献血前餐的供餐类别差别很大。 例如: 北京的献血前餐量很少,非常清淡; 有的地方献血前餐和献血后餐没什么区别,即便算不上丰盛,但至少与“清淡”无关。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这个题目有点大,想起什么就写什么。 欢迎讨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与献血无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话出自《孟子》 早间新闻报导:南宁立法规定公交上不给老人让座就会被越下车 对此多数人拍手称快。 凡事都有来龙去脉,给老人让座是否应该、是否必须?只怕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平安城市与GDP(与献血无关) 前天有则报导,说一老人街上晕倒,临倒地前拉了一把路过的自行车。 车倒在老人身上,老人起来后一口咬定骑车人撞倒的他。 老人子女来了,也附和。 也是此人命不该绝,警察在调取监控录像后得知老人说谎。 假定: 1.如果没有监控录像 此人就认栽了吧? 2.如果老人致伤致残甚至最终致死,这个人能不能赔得起?
街头献血车上的那些事 【1.人员配置】 一台车标配4名工作人员: 司机,通常兼职宣传员 登记,通常兼职安全员 筛查,辅导填表并取血作检测 采血,完成整个采血过程 对于献血人员密集的地方,4个人不够用的,只能招义工,义工通常2-3人,但用义工的问题是: 出勤率不能保证,即便出勤也通常到得较晚 水平参差不齐
献血淡季 即便郭美美事件之前,献血也分为旺季和淡季。 1.每周周期 每周一至周五淡,周末旺。 郭美美事件之前,周三周四最淡。 原因:学生始终是献血主力军。 2.寒暑假 每年寒暑假期间都是汉淡季。 原因同样是学生是主力军。 3.季节更替 每年季节更替,尤其是春夏、夏秋。 原因:得病的较多。 4.寒冬酷暑 原因:多数人不愿出门 5.大的节日 原因:很多人回家过节了,没功夫献血 6.重大活动 奥运期间、世界杯期间,很多人彻夜看电视了。 即便去献血,由于休息不好,合格率也较低。 7.重大灾害 原因:血液需求激增,全国统一调配。
说说献血后领的 纪念品、营养品 1. T恤 最平凡、最普通,上面有血液中心Llogo或口号。 价值相当于市面上¥30的,估计采购成本¥10
北京的血托 上周日 血液中心 采血大楼门口 血托:您来献血? 我:嗯 血托:O型? 我:嗯 血托:填个表,来个互助吧 我:不 血托:给您钱,比无偿给的多 我:不用,谢谢! 血托:给钱多也不要? 我:不要,谢谢! 到血液中心献血的,超过80%会被血托截下——这是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估计的数据。
晒一下每个人第一次献血的感受 小学课本上有篇《小马过河》,讲述了凡事要自己去试、去分析分析,不要盲目偏信别人意见的道理。 对于献血的感受,不否认有一定程度的不舒服,但以我看来多数献血反应属于心理障碍而不是身体本身问题。 说一下自已: 第一次献全血,除了采样、采血时短暂的疼痛之外,没有任何感觉。感觉不到身体血液流出去,只是看到血袋涨起来了。献完也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困、累、乏。 第一次献400,同样没有任何感觉。 第一次献板,第一次回输时感觉到回输液体凉,几分钟后嘴唇少许麻,仅此而已。之后也没有任何感觉。 见过很多人有献血反应,但最严重的也不过是晕了休息一会就好。 那些被描述得非常严重的献血反应我没见过。 无论什么样的献血反应,我认为身体本身的反应都是极其轻微的,任何严重的反应首先是心理问题。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