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周7 敬周7
关注数: 21 粉丝数: 77 发帖数: 1,993 关注贴吧数: 14
漫谈京剧艺术大概其! 京剧的剧目广泛,题材众多,然而每出戏,不论出处、人物、表演、唱年、服装等等,都有其渊源!看到一贴,提到罗成叫关,那位朋友说的很好!但看到有网友回帖,意思是说成形的玩意,唱了这么多年,就应该保持,错了也是对的!况且是艺术家的杰作!对此种态度,开诚布公讲,我对此十分反感! 这里都是喜欢京剧的朋友!但不管这里有没有专业的演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希望大家不要这么想!认为艺术家的东西就是绝对的好!其实,往往艺术家也有失误的地方!这行倒霉就倒霉在无所谓上!也就是俗话说的京剧艺术大概其! 罗成是罗成,决不是罗士信!如果说他是演艺,不用太追究历史的话,那么在戏文中乔国老是不是可以把刘备介绍说是刘邦的直系之后?反正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艺的,放在戏文中更可以演艺了!叫关、小显后面就是哭罗成!那么秦琼哭的是罗成还是罗士信?最起码有没有这段历史,人物得对的上号啊! 中国戏曲的题材,大多源于历史、民间传说、小说传奇,还有一种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而彼岸故事!基本上就这四种!那么京剧更是这样!老先生们把艺术都研究绝了!也可以说是研究决了!每一出戏无论唱、念、做、表还是服装道具、唱腔板式、节奏快慢、戏情戏理诸多方面,都尽可能的追求完美!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们,不断的加工、磨炼,才床沿出了这些经典剧目!然而,艺术家们也有疏忽的地方!不是全都完美!像叫关中罗士信就是典型的败笔!是犯了历史大错!这样例子有很多!裘盛戎先生姚期,万花亭中有句唱:穿过了万花亭太和殿上!汉代远没有太和殿!哪来的太和殿啊?这就是败笔!不如老词草桥关的考究!再如三家店:一不是响马并贼叩,二不是歹人把城偷!这歹人把城偷根本就是为了合辙胡凑的!不挨边!也没道理!老谭派此戏就不是这个词! 这些艺术家并不是艺术功力达不到,也不是说艺术家的艺术不好!评论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和评论这出戏本身是两个概念! 在说说现在后学的这些演员!马连良先生在继承了前人的艺术上,不大胆的进行创新、改革,就没有马连良!裘盛戎不大胆创新,就没有裘盛戎!所有大家、好角都是如此!而现在的演员们,唱了很多大戏了!也改了不少!把老先生们的经典剧目唱了个遍!该改的没改,不该改的自己胡唱!没有自己的特色,一味的死学!甚至和艺术家一个味!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往往细节的地方,没人在乎! 还有一点,这个圈里的没人敢大胆指出!老师这么教的,不敢改!错的也得这么唱!祖师爷就这么传的!反正大概其就得了! 希望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们,能对得起艺术!对得起国家的培植!对得起观众!好的要继承!老艺术家们好的东西现在没继承好!老艺术家一些缺陷的东西,现在糊里糊涂学得还挺带劲!一帮棒槌,就想捧角!角唱得再好,哪怕形成了自己的一派,也就罢了!竟说今人已超过了梅兰芳!京剧艺术有这帮糊涂人,也好不了哪去! 所以说,争口气吧同志们!
继续聊 对不起,刚才有事,咱们继续聊!现在的演员,往往戏对他们是次要的,怎么赚钱、如何搞对象、怎么玩等等是他们的住要事情!大道理不多讲,往往观众的过分热情害了这些演员、害了艺术! 有朋友问,为什么这出戏他是这词,而他又是那词?这并不新鲜!京剧的流派众多,在传承与发展中各自有渊源! 谭鑫培把空城计从场次到唱段、唱词、唱腔全都改了!这还要提到过去的保守问题,谭鑫培成名了,他敢改,敢于冲破保守的思想,并且成为了一出谭派名剧!无生不学!谭鑫培改这出戏是有道理的!老本失街亭就有大段西皮慢板,空城计又有一段慢板,场次很乱!干嘛不改?这出戏谭鑫培给老佛爷演,老佛爷大喜,把朝珠给了谭鑫培!谭鑫培演出完了不敢卸妆,直接跪在老佛爷面前听旨,老佛爷把朝珠直接就戴在了这位诸葛亮的身上,以后再演这出,他还敢不戴老佛爷亲自赏赐的这朝珠吗?于是,诸葛亮戴上了朝珠!道教吗,干嘛戴佛珠啊?后人学者,都这么演!但是,有些演员演别的戏也戴朝珠?群英会、战北原等等!干嘛呀?戴上瘾了?没道理啊! 有些专业演员,看到音配像周信芳战长沙后,说这黄忠扮相不对!敢说周信芳不对?没道理啊?周先生这个扮相没错啊?不一定黄忠就戴扎巾,原本黄忠就是戴扎巾、额子,没有归顺刘备时还戴翎子、狐尾了!都可以的!唱词、唱腔也一样!版本众多,打渔杀家黄派就唱二黄不唱西皮! 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学习、研究的东西很多!说冲破保守是好事!但无拘束的胡改乱编就不好了! 国家每年花很多钱给剧团,剧团每年都出一出新编戏!服装、道具、音乐设计、舞台美术等就花了大价钱!华而不实!干嘛呢?舞台背景多么多么漂亮,不如一桌、二椅!赵氏孤儿总是经典!现在每年各大剧团花这么多地方钱编出来的玩意演完了完成任务就完事!用你啊! 不如抓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挖掘、恢复一些传统戏!现在唱老生的算是空、探、二,唱旦角的就是武、玉、龙这几出!听都听吐了!没有新鲜感!现在学艺的小孩,谁会马鞍山?上来就学上天台啊、文昭关啊、二进宫啊!老先生们成名的代表作是在无数小戏、基础戏之上才形成的!你连基础还没有呢,就学成名作、代表作,这能学的好吗?失传的东西能不更多吗?说句不中听的话,专业的都是一波不如一波,都不懂戏了,何况是戏迷、观众呢? 反过来再说,现在学马派的都是赵、秦、甘、四等这些马派名剧,马连良唱三字经这类小戏,为什么没人敢动?我想一是功力不足,二是戏不熟! 还想说一点,这行往往过于纠结于门派!说你没拜师你就不是正宗!你唱马派的怎么还唱杨派戏?其实倒霉就倒霉在这上! 余叔岩、言菊朋等等都学谭鑫培,余叔岩拜师谭鑫培,也没学到什么,都是向谭鑫培的老战友们学的,谭给余叔岩说太平桥,半天不到,坐在那说说地方,你记住就学,记不住就不教了!这也叫亲授!谭鑫培给周信芳说过好几出戏,也得谭氏亲授,没有拜师,这就不算正宗!我就觉得没道理!言菊朋学谭完全是看、记、听,请教别人,谭派唱的也很好!而且都是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马连良学余,没有拜师,杨宝森也一样,但学余最好!纠结于正宗有意义吗?余叔岩的弟子,除谭富英,没有一位自成一派地方!相反,把前人的艺术学到一定程度,根据自己的特色,海纳百川,打破保守观念,自成一派!马连良学谭、学余、学孙、学刘,高庆奎更是杂学!周信芳也一样! 现在的演员,朱强老师就不错,不但唱马派,青石山照唱,没有马派味道!张克唱杨派,也唱赵氏孤儿,是一种学习!吸收营养挺好! 就先聊到这吧!
周恩来的细心 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和崇高恰恰是通过一些细小的环节的积淀撞击党心、军心、民心;与“大”的作为相映成辉,进而成为古今之“完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有一天,总理突然叫工作人员细报他家里的收支情况;工作人员汇报念道3月2日买盐一斤,1毛五分钱时,总理说停!“你们买盐多花了我一分钱”。工作人员很快找到那张买盐的发票,上面写着“大盐一斤,一角五分”。总理给民政部门打电话询问民用食盐为什么涨价?当得知是因为北京卫生局为防止市民患大脖子病而对食用盐加碘,才促使价格上涨,总理这才放心。日理万机的总理竟能知道工作人员报的食盐的价钱多一分钱,可见周恩来情系民生心细如发、凸显总理对民生问题极端负责的务实作风。1959年一月,总理到从化看望养病的邓颖超,并在当地视察;从化温泉全国有名,但也出现问题,温泉被干部疗养院占了,当地百姓难以享受温泉,总理发现后,问地方干部为什么不给群众建一些浴池,当总理得知因为经费困难时,总理很生气,批评道:“都知道温泉好,能治病,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却洗不上温泉,你们说群众会怎么想?你们在温泉边修建这么好的房子给我们住,我们随时都可以享受到温泉,温泉地区的老百姓却洗不上温泉,我和小超都感到不安!修干部疗养院有经费,给当地群众修建浴池就经费有困难?”他提议,到这里疗养的同志,向他们募捐,给人民建一座温泉浴室!
闲聊京剧名角的别称 京剧名角众多,往往内外行对他们都有尊称或是美誉,也有一些艺名是自己起的。 程长庚是精忠庙首,京剧的奠基人之一,一代宗师,人称大老板,所演群英会之鲁肃,更有活鲁肃之美誉! 俞菊笙,武生宗师,身材魁梧,人称俞毛包。 孙菊仙,天津人,到天津演出时,乡里都称他为老乡亲。 徐小香,小生鼻祖,相传所演周瑜一角出神入化,人称活周瑜。 谭鑫培,嗓音亮,因其父艺名谭叫天,故人称小叫天。 杨小楼,因其父艺名杨猴子,故人称小杨猴子!此外,杨小楼被评为国剧宗师! 周瑞安,武生名宿,由于腿功甚好,八大锤之陆文龙总是有一腿绝活,故人称周一腿。 薛凤池,武生名宿,由于开打勇猛,走东西火爆,故人称舍命薛。 陈德霖,弟子众多,且教戏得法,辈份很高,故人称老夫子。 王瑶卿,类似陈德霖,且又有所进步,梅尚程荀等等名家都是其传人,根据不同条件,打造不同风格,故人称通天教主。 王凤卿,行二,人称凤二爷。 姜妙香,德高望重,排行老六,人称姜六爷。 龚云浦,人称龚老旦。 李多奎,尊称李多爷。 李顺亭,人称大李五。 汪桂芬,人称汪大头。 孙毓堃,艺名小振亭。 此外,还有五龄童、麒麟童、盖叫天、盖叫地、盖三省、谭大爷、叶三爷、苗二爷、水仙花、金霸王、活曹操、活蒋干等等……
闲聊谭富英! 看到一篇关于谭富英先生的帖子,大家众说不一,在这里也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表演艺术大师二字,老辈讲只梅兰芳、周信芳二位,现在许多艺术前辈也都被追认为大师,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等;梅先生代表了一个表演体系,可见一斑!那么谭富英先生可称一代宗师,后人学者众多,且艺术造诣高深!大师与宗师还是有区别的! 谭富英先生天赋极好,科里红,出了科也红,这是很少见的。他的唱、念、做、打、表无一不佳,不然,也不能被评为四大须生,因为过去好角太多了,没有超乎寻常的能耐,别说是评四大须生了,就是想挑班也很难!可见,谭富英先生的艺术功力是很高的! 听早年的录音,我们不能以老唱片为主要评论、学习的对象!只能作为参考!谭富英早年的录音,很多段子也不铆劲,有些段子尺寸过快,因为过去老唱片灌制的时候,时间有限,所以很多地方都得改或是加快,而且老先生们也怕好好唱,怕听众买回唱片偷学会了,所以也不好好唱!如果我们今天能听到他早年的演出录音,肯定就另一种感受了! 我们看谭富英的剧照,没有一张不好看的,身上漂亮、鞕适!而且他秉承家学,定军山、战太平等靠把戏演来得心应手,谭先生不光只有这几出,在科班时,经常演出百凉楼等靠把戏,武功根基很好,谭先生还能演连环套等戏的开口跳,可见其武功之深! 谭先生的戏,我最爱听五十年代他的静场录音,桑园寄子的叹兄弟一段,洪羊洞自那日,战太平一段,以及乌盆记,绝!其嗓音与唱段、行腔的运用,气力之充沛、精神之饱满,与人与之抗衡!音配像中的戏,基本上都是偷着唱,因为唱角很累,能偷就偷者不乏有之,谭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但是,他虽唱的槽,但不失人物的特色,你铆上唱念你唱不过他这偷着唱的,你也偷着唱更唱不过他,这就是功力!没有好好唱念的积累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电影群英会中,谭先生的鲁肃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别人学他的唱念、身段、做派,学不上来! 听过谭富英先生教戏录音的朋友们,也不难听出,谭先生教戏很严格,吐字、发音都很讲究!可见不是不会、不懂。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