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周7 敬周7
关注数: 21 粉丝数: 77 发帖数: 1,993 关注贴吧数: 14
闲聊谭富英 在京剧历史上,很少有像谭富英先生那样在科里红,出了科仍然红的京剧名伶!且是一代宗师。 谭富英出身梨园世家,祖父谭鑫培也不是上来就红。谭富英在科班,文武昆乱不挡,天性聪明,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谭富英在继承谭派、余派方面,并不是很全面。比如,老谭门的辕门斩子,谭富英就一直不敢动;又如谭门天雷报,谭富英早年虽也演过,但影响不大。 谭富英先生的戏路,主要还是沿老谭派和余派数路为主,定军山,战太平,珠帘寨,空城计等是他的代表剧目。由于他的嗓音条件,基本不用唱别的,他的一出四郎探母,观众百听不厌!而谭富英先生所拍摄的电影四郎探母,比其他诸位都要早,可见他的艺术魅力。 谭富英的腮音,有遗传因素,同时,也是他懒着唱的一个办法。但这种懒着唱,却成为了他的一大特点,发展到后来,越唱越亮堂,很多人也都学他的这种腮音,最典型的是高盛麟。谭富英先生唱腔糙,不像马连良、杨宝森那样细致,但他的唱腔却适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包括他的念白,很多都不能学,不规矩,但是,他的念白却有人物,虽说唱念糙,但却在人物剧情之中,也算是他的艺术特点之一。 谭富英的老唱片或是录音,不管有没有腮音的,基本都不能学,都很粗糙,并不是他的真实水平。我个人认为,谭富英先生静场录音乌盆记、桑园寄子,洪羊洞以及战太平等,是他的巅峰之作!当然,也包括他的这出空城计,我们听到的他的空城计,特别是尺寸上,把握的不温不火,堪称谭派经典。
由这张照片聊起 珠联璧合的“三绝”,杨宝忠杨宝森杭子和。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hiphotos.baidu.com%2Fforum%2Fwh%253D625%252C1000%253Bq%253D80%253Bg%253D0%2Fsign%3D3d5195fce9c4b74534c1bf10fdc93226%2F236a2834349b033b6cb1ef0f17ce36d3d439bdee.jpg&urlrefer=2d42119ff93ebb16f080668368158576 看到这张照片,有些激动!我在曹世嘉先生处曾看过先生的收藏的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就是这张。当时我称为“天津三大贤”,绝对是重量级的三位先生! 杨宝忠先生晚年凄惨,他死的时候,就在老天津戏校的一间琴房,那间琴房一直都在。文革期间受到很大挫折,吃了不少苦头,最后死在琴房,当时没人知道,事后才被人发现,甚是凄惨! 杨宝忠先生早年也是唱老生的,斩皇袍,辕门斩子,李陵碑,捉放曹,武家坡,法门寺,四郎探母,黄金台,击鼓骂曹,定军山,珠帘寨,御碑亭等戏,都是他常演的剧目。后来改胡琴,也是非常出色的一位琴师!杨先生性格比较怪,往往得罪不少人,马连良不敢用他的琴,因为他的琴艺出神入化,常常能盖过台上的角儿,如果一出戏一多半的叫好声、掌声是给琴师的,那么那位唱戏的角儿就会很尴尬了… 杨先生后来专拉老生戏,与杨宝森一直合作。他们哥俩有时也是相互有意见,但多年的配合,练就他们的一种独有的默契_琴师拉琴师的,演员唱演员的!这是一种境界,听他们演出的录音,经常能听到给胡琴叫好,胡琴盖过演员,但杨宝森却能拿住胡琴,两人互相较量、互相牵制,劲儿却往一处使!这种配合,恐怕只有这哥俩了。
京剧剧目的发展和传承 提到锁五龙,有人提出金少山演全本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还真没法回答,因为没有说法。先不说金少山会多少戏,过去演戏,上演的大量剧目,很多今天都见不到了,这不新鲜。反而现在要是上演个什么多年不见的戏,倒是很新鲜。杨燕毅当初演全本锁五龙时,提前一大堆的宣传…但实际演出,和老的大相径庭。 有些剧目的来源包括演法有说法、有讲究。但有些没有说法,比如金少山演全本锁五龙,就是演出老戏,很正常!金少山早年演戏,包括所有演员,在鼎盛时期或是刚出道正火的时候,都是很卖力的,这也包括有竞争的因素。那时候好角太多了,想让观众花钱看你的演出,你就要从多方面都要考虑到了,天天唱空城计、锁麟囊,也没人看!好歹唱唱,不卖力气偷懒唱也不行,成角了,观众认可了、熟悉你了,到岁数了,演法有变化另说。比如,高庆奎,他能把乱楚宫、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专诸别母、鱼肠剑、刺王僚连演,后来到刺王僚赶花脸! 金少山早年唱全本普天乐,过去的普天乐分八本,后来基本就不唱了。 很多剧目,前辈是为了把戏精益求精,如空城计,老的演法,诸葛亮三报时,有一大段西皮慢板,后面空城计又是一段慢板,这就显得啰嗦了,两段大慢板没必要,所以对此进行改动。又如定军山,黄忠为什么上来从下场门上?因为前面还有严颜、黄忠二将双起霸,严颜从上场门上,上场门下,黄忠从下场门上,下场门下,再上场时自然从下场门再上。如果不明白的,就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 有些戏就是为了演来省事,比如捉放曹,一般都演行路宿店,陈宫怎么就和曹操在一起了呢?前面公堂一场,都有交待。只有放曹,没有捉曹,虽说余叔岩也这么唱,但必定属于没头有尾,导致现在演员基本不会公堂,只会行路宿店,因为学时就这么学的。珠帘寨,李嗣源怎么就和程敬思遇上了呢?前面也有交待。因为这出戏李克用是主角,前面李克用没事,一般演出就从李克用头场开始。实际上前面野狐岭还是有交待的。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到现在,演出更省事,减的基本都没嘛了,只是为了演出节省时间,交待不交待的就更无所谓了!把戏唱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八大锤陆文龙上来就开打,您能看明白吗?
闲聊锁五龙 有朋友提到锁五龙,问了几个问题,觉得这有的聊。 锁五龙,又名擒五龙,也有叫雄信反唐、斩雄信的,一般多演其中一场,百年来没人演全本,故今多见舞台的这一场戏,叫斩雄信更为合适。 全本锁五龙,五龙,指的是五位乱世反王。隋炀帝即位后,昏庸无道,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各霸一方。所谓五龙,是郑王王世充,南阳王朱灿,白玉王高谈圣,夏明王窦建德,襄阳王雷大鹏。 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唐朝,命李世民平定各路反王。单雄信投奔王世充,王将胞妹许配单雄信,单雄信成了郑王驸马爷。李世民、徐茂功暗探洛阳,被单雄信追杀,徐劝其归唐,单雄信为报李渊杀兄仇,不肯归唐。这样,贾家楼结拜的兄弟彻底绝交!随即尉迟恭救驾。随后,五路反王聚首于洛阳议事,忽报单雄信之子安玉在红桃山搬兵途中被唐营黑、白二夫人杀死,雄信更是悲愤,这才辞别公主,独闯唐营被擒。李世民再三劝降,单雄信假装归顺,李世民给他松绑时,单雄信夺刀行刺未遂,这才被斩。 秦琼押粮回来,哭雄信矣。这时,五龙闯来,罗成等力擒之。 以上是全本锁五龙的剧情。老本单雄信大骂李世民,唱兵发洛阳为何来一句后,还有我儿搬兵被你害,可怜他一命丧泉台。单家门庭绝后代,海样冤仇怎丢开!今已经没有这样唱的了。 多少年来无人演全本。这是出大戏,唱的是单雄信,累的是罗成。金少山演过全本。李洪春先生能全堂。十年前,杨燕毅演出过全本,但是改编的,加了大段反二黄,失色不少。
娱乐帖 话说有这么一小尧天,小可与我的一位抚琴访友,去至郊外游玩;我二人来到桃花村,一片青草洼,不见桃花,走出去真是如滑油山一般;一会,来到了杏花村,见一酒丐,手里拿着葫芦谷,有如八仙的铁拐李;我二人一看,面前有座浔阳楼,于是,我们进楼饮酒。 楼有三层高,在楼上,能观山川美景,只见二龙山接九龙山,那面是平顶山,远处还有水帘洞,好不壮观! 我二人饮酒至兴,要行监酒令,我那位朋友,文能文天祥,武能定燕平!我自知和他太白对诗,不是对手,只能认伐子都了。他让我说出我家藏的一些古董,我说:有古瓷瓶、无缨枪、一口剑、鱼肠剑、白猿教刀、辕门射戟、盗钩、飞叉阵、雌雄鞭、耍锏、八大锤、演火棍、玉镜台、朱耷卖画、二度梅、采石矶、水火袍、子母炮、霸王碑、李陵碑、九龙杯、串龙珠、十美图、摇钱树、还有一元古钱,还有红鬃烈马、火焰驹、吕布试马、白龙马,最值钱的还是打龙袍和海潮珠! 我那好友听后,一个劲的称赞,并言道,若与这些东西有九美缘,一定要让他看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免已经九更天了,我那朋友有些贵妃醉酒了,我雇了一辆挑华车,送他回到了他的探亲家,我准备回家,临行之时,为表谢意,他赠我绨袍一件… 娱乐一帖,看看有多少戏吧!
从铁兄一帖聊起 铁兄发帖,提到残唐五代,京剧中体现这一时期的剧目有一些,但现在能见于舞台的基本就剩下珠帘寨、飞虎山了,偶尔能见到花脸的沙陀国和小生的飞虎山。 铁兄说到几个戏,都是前后能联系上的,如祥梅寺后面接珠帘寨,再接雅观楼等,比较全面,但还有几出。有一出戏,名落巢山,花脸戏,讲的就是黄巢自刎的故事。这出戏恐怕今天没人会了。 关于珠帘寨,戏中人物周德威,原本是老生扮相,绿靠,翎子,狐尾,黑三,额子,扎巾,非常漂亮。后因为谭鑫培以老生唱李克用,避免台上两个角色同在舞台上有限重复(特别是武戏),老谭就改周德威为花脸,这个活也就成为了两门报。但出处却是源于老生,所以,老戏飞虎山中,周德威还是老生,穿的还是绿蟒。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本身这个活就是两门报。这个已经无所谓了。都说老生扮演的人物基本都是好人、忠义、正直的人物,这也只是相对而言,陈世美不就是坏蛋吗?其实,周德威这个人物也一样。另有一出,名说灵,是一出小生、老生、花脸为主的合作戏。讲的就是李克用死后,周德威要继承王位,众家太保和程敬思与周德威辩说事。此戏失传已久,能者几乎从姜妙香年代就见不到了,实际上这出说灵在姜先生之前的小生前辈中尚有会者。此戏就是小生版本的二进宫,是一出小生唱功戏。这出戏的周德威,是花脸扮演。 铁兄还提到了很多戏,都是残唐五代时期的故事。据我所知,近十年的时间里,有些戏还能看到,至少还有人会,如太平桥、汴梁图等。杜鹏在90年代还演出过太平桥,武老生路子,听老先生讲,改的地方比较多,与传统老的太平桥相比,简单了不少,也失色不少。
谈谈革命样板戏 我说样板戏算是京腔,有人不服!其实,没有什么服不服的,也没有说服谁谁谁的意思,就是感受而已。 很多人喜欢唱样板戏,穿林海啊、我迈步啊、十七年、小常宝啊、这个女人不寻常啊…家喻户晓,因为样板戏代表着一个时代,很多人是听样板戏长大的,又由喜欢样板戏而喜欢了京剧。不否认,样板戏的唱段很动听!但京剧艺术就是京剧艺术,再怎么改不能出京剧这个圈。 单单站那唱一段样板戏,可以;但从整体角度讲,样板戏与京剧的区别还是满大的! 样板戏的唱腔板式,往往听不出是西皮还是二黄,唱出来的感觉就像于魁智等人唱的京歌,所谓的京歌,也不算歌曲,换个地方使就是一段现代戏,包括程派江姐还是红梅赞来着,也都是一个意思。 念白,韵白是没有了!所有人物都是普通话式的念白,发音位置如60年代大喇叭广播员的劲头。一切上口字、尖团字也没有了。 京剧的特征,讲究的就是四声五法,唱念做打各有讲究! 再说表演方面,京剧身形动作的表演的劲头、那工范儿,在样板戏中基本没有,除保留了京剧传统程式的一些开打、翻荡子、圆场外,其他表演劲头更接近舞蹈的范儿,这个可能用语言不好表达清楚,就是舞蹈的那种仰着头、往上挺的那种范儿,包括起范儿走一些东西,都是那种感觉;而老戏的范儿,熟悉京剧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和舞蹈是两工范儿。举个例子,舞蹈演员,压腿、踢腿都是绷脚尖,而京剧都是勾脚面。而样板戏的起范儿更多贴近舞蹈范儿,这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传统艺术的许多表演方法和技巧,在样板戏中也不能施展。 而且,样板戏的出现,小生这一行没有了,小生演员基本都改行了。 样板戏还不像现代戏,如李少春的白毛女,马连良等人的杜鹃山,有京剧特有的东西。 以上,是针对京剧表演的程式等方面,与样板戏做个比较,来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的区别,这种区别差距太大了!
谈谈武老生和武生的区别 开门见山,武老生和武生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行当,表演上区别还是很大的! 一些武老生和靠把老生戏,武生演员都演,比如说宁武关,余叔岩的周遇吉,以身段取胜,他的身段有别于老范儿,讲究以柔克刚,刚柔并行,他的身段是钱派的身形,昆曲是边唱边舞,而且身段还要表现得刚柔并进,这是很难的,一般老生都拿不下这出,包括贯大元老年轻时也学这出,但自知太难,就放弃了!这是相对更讲究而言,要是就学个路子谁都能学。而武生演此戏,以做工、开打取胜,身段讲究是顺,开打讲究直工直令,如张世麟演对刀步战,就以稳准狠的开打、身形表演取胜! 同样一出戏,武生演,山膀拉到哪?武老生、靠把老生演,山膀又拉到哪?这都是不一样的。包括起霸、走边,提甲的动作,位置在哪?踢腿,老生踢腿踢到哪?就不能像武生唱高宠那样,腿踢到脑门,那就不叫武老生! 打金砖,老生唱这出,没有太多的花样,很多青年,有些武生演员唱这出,太庙那场,完了命的翻花活,七百二僵尸都能上,就跟战冀州似的,这就是武生了,老生没有这么多东西,吊毛、抢背、甩发、僵尸,顶多再翻个大出场就得了!有些演员竟能翻小翻提甚至更复杂的大跟头!老生没有这些东西,李少春也不翻这些! 老生就是老生,武生就是武生,表演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闲聊… 这个帖子,咱就是闲聊,没有主题。 前几天,聊聊谭家,提到谭正岩的艺术方面的不足,当然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提出来不是为了把谭正岩来下水,是希望他能进步,能更好!没有侮辱的意思!在这里,首先,希望广大的戏曲爱好者们能够嘴下留情!艺术的不足可以指出,但演员毕竟不容易!所以,这个帖子发出去,可能又要得罪不少人,如果提到的某位演员的缺点,又说到某位朋友的心里去了,也希望朋友们嘴下留情。 最近关于程派的帖子比较多,大家说什么的都有;我个人觉得,程派,还是李丹林、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这辈地道!说现在的程派,要我说首推张火丁!为什么?有嗓子!有嗓子的程派,一下就把程派又抬高了!现在的教学方法就有问题,凡是嗓子好的,老师一听,行,这孩子嗓子不错,学梅派吧!那个学张派吧!一听这个,嗓子一般、发闷,得了,学程派吧!程派就这样被误导了!熟不知有嗓子唱出来程派那更好听啊!现在都学程先生小嗓发闷那劲头,他是男的,你是女的,他嗓子条件有限,你嗓子要比他好,你特意学那发闷劲头干嘛呀?好嗓子也让你学糟蹋了!这一点,李世济算是学对了!李世济,有人说他是李派,这个太过了!毕竟她没有脱胎程派。但她绝对不是死学!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东西,而且符合京剧的规律!她没有程先生那嗓音特点,索性就根据自己的条件唱! 还有一点,程派,什么叫程派?就是春秋亭外?就是一霎时?就是骂殿、六月雪?就是春闺梦?就是祭塔、文姬归汉?那叫唱死人!不叫程派!很多戏迷票友都喜欢唱程派,一唱唱半天,有时还觉得不过瘾…因为喜欢、热爱,所以才要唱!这是完全可以的!但作为专业程派艺术继承人,还是希望能全面发展,还别说程砚秋的武戏、昆曲戏,就是程派那水袖功夫,就程先生晚年那电影荒山泪的劲头,现在的演员,哪个能来的好?注意,我不是说能来,而是说能来的好?这东西,还是那句话,就怕比啊!希望还是多方面继承吧! 说某位演员评一级,凭什么啊…等等,这就更复杂了!说某位演员已经是团长了,你也应该问问,凭什么啊?意思一样! 说某位演员资格老,艺术上没什么,但政治思想跟的紧!另一位不多言不多语的老先生,艺术上造诣很深!让你拜师你拜第一位你就对了!呵呵,你拜第二位你能学到能耐,但你就是什么也不是!你问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是体质问题还是道德问题还是…道理很简单,您自己想吧…
闲聊京剧这里面的事 京剧,梨园行,这里面啊,难! 有人说杨宝森生前没红火!一代宗师都没红过,那么他生前都没人认,死后谁还琢磨他呢?但就有人敢这么说! 大师级的人物,京剧界只有两位:梅兰芳、周信芳!至于程长庚,都称其为大老板,徐小香,京剧小生开山鼻祖;谭鑫培,伶界大王;杨小楼,国剧宗师;被评为表演艺术大师的只有二芳先生! 至于说现在的演员,真正能算什么级别,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 马连良也好,但也没评为大师!这个行业就是这么难! 前辈们成名了,不见得就成派了!往往都是其在中年以后被评为流派创始人!提到红火,很少有梅兰芳,马连良等出科没几年就红的,更少有谭富英这样科里红,出了科没费劲还是红的!这行业就是这样难!高盛麟好吧?裘盛戎好吧?哥俩解放后才火!至前一直搭班,最没落时,哥俩穿一条彩裤!他们这等级别的人物尚且如此…现在的演员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那是过去!现在,观众不给我发工资,我吃的是皇粮老本!艺术上总是不能进步!观众对京剧艺术到底是怎样的欣赏标准__你看我长的帅不帅?我的嗓子好不好?我唱的还能听过去吧?这三点就可以了!演员有了这三点就可以立足于观众心中!再加上我得个大奖,评个一级,以后我就是艺术家了!再发展发展,比如现在的某些演员,都快自立门户了!!!呵呵,每一位前辈,成就都不是赛出来的!都是练出来的,演出来的,唱出来的,拼出来的!换句话说,比的是技艺的高低,比的是水平的深浅;周啸天当年要是好好玩,四大须生就有他一位,也就没奚啸伯先生了!那就是马、谭、杨、周了!都是真艺术,没有虚假的!你说这行难不难! 评价一位演员的艺术,要有个标准!于魁智唱的好!他哪好?说杨宝森那嗓子,那唱的可不如于魁智唱的好听!这不算评价京剧艺术的总的标准,这只能说是个人崇拜或是听个热闹吧!这是真不懂京剧!就像流行歌曲,听歌的人又比听于魁智的人多的多的多了,但歌曲再受欢迎,那终归是歌曲,不能说歌曲好听,京剧也那么改吧!或者说把歌曲当京剧听那行吗?毕竟,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门类!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的圈儿!还说高盛麟,他的高宠,就摔三个衩,多一个也不摔!有些演员玩命摔,越摔越高,越摔越带劲,火爆,精彩,过瘾…精彩吗?不讲究啊!远不如高盛麟摔三个!就三个!高盛麟不能摔十个越摔越高的?不是不能,因为他是在演戏,演人物,演戏理!不是卖艺、砸夯的!说这个字为什么要上口,那个字为什么不用上口,京剧的讲究多了…
闲聊谭门 吴小如先生的去世,是京剧的一个损失!见过真神!老先生们晚年大多比较凄凉!这种凄凉,更多是精神上的__聊戏、学戏、有肯学者问艺!吴小如如此,谭元寿恐怕也是如此! 谭元寿先生虽然弟子很多,基本上当代当家诸位老生名角都拜在其门下!其实,与其说拜在其门下,不如说拜在其名下!演员要的就是一个名分!谭元寿名分最高,最有影响力,所以都拜他!就像有些演员,拜师归拜师,嘛也学不着!然元寿老的内心恐怕也并不觉得高兴,收徒弟,不愿意收也得收,任务嘛,多少也给的面子!如果谭富英现在还活着,恐怕都要拜谭富英了! 这行业,大多数不愿意收太多徒弟,因为自己的水平总觉得有限,要是遇到好苗子,谁都愿意收!李少春天资聪慧,乃余叔岩之爱徒,谭富英都比不了!说到谭家,谭门虽七代,听我一一从头说开怀! 谭志道,肯定好!一个非专业科班的,还是地方戏出身的,能在京城站住脚,那可是北京啊!这年头想在北京唱戏成角难!那年头更难!并且能有一号,一般人不能!一提谭叫天,人人皆知!还是有玩意的! 谭鑫培,不用多说了!一代伶界大王!无生不学之!对整个京剧影响太大了! 到了谭小培,对他父亲说:你子不如我子!又对其子说:你父不如我父!在他那个年代,好角太多,谭小培就不算什么了! 谭富英,不用多说了!创立新谭派,艺术可见一斑! 到了谭元寿,艺术造诣方面有些打了折扣。元寿老虽世家出身,但他入科时不算出类拔萃,一开始学不上戏!那时候,不管你是谭鑫培的孙子还是程长庚的孙子,唱戏来不得半点虚假!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说谭元寿水平不行,那是因为那年头好角太多了!这行业就怕比!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论艺术! 到了谭孝曾,不多说了!大家都明白!遗传基因变化太大了! 谭正岩,开门见山的讲,先天条件不是很好。但毕竟战马超之类武戏还能动一动,唱武戏不容易,这一点应该肯定。但在技艺方面,还差的很远,希望日后能有大的进步与提升!至于谭门本家之代表剧目,最好还是不要动,动了,戏迷观众包括内行在内,对其失望的种种评价就可以理解了!还是那句话,这行就怕比,你是谭门之后,你就更要加倍努力!别人都比你好,你这谭门之后又有何服人之处呢?
谈谈样板戏 谈到京剧革命样板戏,我觉得这是一把双刃剑! 有朋友说,样板戏发展了京剧!与其说发展京剧不如说发展了样板戏,在这里,只谈京剧样板戏。 说样板戏发展了京剧,从哪里体现?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可能没有不会唱的!特别是四五十岁的朋友们,对样板戏不会陌生,但对样板戏不陌生的人与喜欢京剧的人是两个概念!很多人就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听样板戏、看样板戏,电台里、电影院里,基本天天都放样板戏,你看也得看,不听也得听,因为没有别的听,也没有别的看!样板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发展,必然会有所影响!很多人除了样板戏是在特殊时期熏出来的,对传统戏一概不知!甚至说不会唱、没看过、没听过、听不懂等等!那个年代,老戏一概禁演,很多人在那个年代还是青年人、刚接触京剧的时候,他们没见过传统戏,不知道京剧到底是什么概念,就以为样板戏就是京剧!想看老戏你都没地方看去!因此也导致很多传统戏长期不上演而失传!虽说对样板戏不陌生,但改革开放后,娱乐项目越来越多,那些对样板戏不陌生的人们也都不会天天听样板戏了,听歌曲、跳舞等等等等,唯独京剧听得少,因为听不懂……一系列理由!那么,这与本身对京剧喜欢的人相比,喜欢京剧的朋友除了样板戏,对传统戏还是很喜欢的,甚至是天天离不开京剧! 样板戏与京剧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没有上口字,没有中州韵、湖广韵,京白也少了,翎子、狐尾、各种盔头、服装、道具、髯口等等都看不到了,甚至连厚底都没了!文武场的几大件也都改成了交响乐…我们看到电影版的样板戏,看上去多好啊!人们都说,现在舞台演出这些戏,就没有那种电影版的水平,差太多了…熟不知,你让原班人马在舞台上演出他也来不了电影版的那水平! 样板戏不适合京剧的发展!歌舞剧、话剧可以,但京剧就不太适合! 现在有很多大型新编京剧也都用交响乐配合演出,但效果呢?我想大家也都知道答案。
马年聊聊和马有关的戏、人、物、事 京剧舞台上,无论台上台下,和马有关的戏、人、物、事很多。 与马想关的戏,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红鬃烈马、盗御马,前者是一出虚构的大戏,家喻户晓,也出现了影视题材,后者,喜欢京剧的朋友们也大都知道,有一首歌,说唱脸谱,其中就有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虽说是戏文,但却有历史根源。窦尔墩历史有其人,河北人氏,真名窦二东,武艺高强,为人豪爽,好杀富济贫,因反清复明,后在连环套占山为王,但最终还是被清廷拿获,发配到边疆,就在今东北与苏联边境,当时,镇守将欣赏窦二东的武艺与为人,加之当时俄国侵犯边境,镇守将让窦二东带罪立功,奋勇杀敌!窦二东杀退俄国侵略者不知多少次,声名远震,俄国人闻名吓破胆!但最终窦二东在一次交战时,因寡不敌众,于康熙年间英勇就义!窦二东的后人在当地扎了根,现在,那里仍保留了窦家村! 说人,首想到的就是马连良先生!马姓名角很多,聊聊马德成先生。马先生是武生三德之一,宗黄派武生,擅长老头戏,而且能老生,还能梆子,会戏极多!马老有几出绝戏,其中以“二岭”为拿手,一出绝燕岭,一出狮陀岭,现早已失传。 物,与京剧相关的物件,最通用、常见的就是马鞭、马褂!马鞭代表着人物在骑马,有时也可代表骑驴,早期的马鞭与现在舞台上用的不一样,最早的马鞭很简单,也接近真实,没有舞台美感,而马褂,清代的服装,但在京剧舞台上,什么年代的人物都能穿! 与马相关的事,在京剧舞台、和京剧有关的很多,比如,薛平贵降伏了红鬃烈马,秦琼卖的是黄骠马,霸王坐骑是乌骓马,罗成骑的是白龙马……很多演员,特别 是花脸活,不管大活还是二路活,有些唱词也都有比如:人来带过或者辞别谁谁跨乌骓!这是不准的!乌骓只有霸王的坐骑叫乌骓! 先聊到这吧!
从京剧艺术谈起 此贴发出,恐怕有人就不爱听!但我还是要说,就是这直脾气! 1+1等于2!都知道!怎么算也是等于2,死规矩、死定律!京剧也有一些死规矩的东西,比如说程式化的一些表演等等很多基本规律。但京剧和1+1等于2还不太一样,有很多不是很死的东西,可以变!变的很巧妙!比如说,八大流派须生全唱为国家这段二黄原板,但唱出来八个风格八种味道!你说你也能改,你就不灵!为什么?人家八种味道,都唱的很巧妙,有道理,符合京剧的死规律(这个死规律指的是京剧四声、行腔、吐字、板式等),换句话说,京剧的变化也是在一些特定死规律的基础上让它“不死”。就好比你写1+1等于2可能写出来是一种风格,他写出来又是一种风格,风格不一样,但前提是写出这个“1"都是一竖,不能写成0+0等于2!也不能写出1+1等于3!还有一点,写出的风格不一样,需要有个练习的过程,首先要明白1+1等于2,,其次要不知练习写多少便,最后才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1+1! 现在很多人,盲目崇拜!有时候,说评论一位演员的表演,只要你说出某位演员的不足,反映的有几种:一种不回复、不发表任何意见!一种就是有同感的!还有一种就是比你批判的还厉害的!一种是存心骂这位演员的!还有一种就是不愿意的!你客观评论,有人会反驳你,说人家唱的挺好,你不要这么狂傲啊如何如何……举个例子,如那位神秘老师,有人提出了对她的意见,但有人也不爱听!还有人捧那位老师!捧,没关系,但得说出个所以然来!不然,人家提出来的意见,我觉得还是有道理、有必要的!毕竟,不能误导别人一些莫须有的东西!这是一种对京剧、对所有朋友们的一种责任。 还有一种,提出的观点有人反驳,反驳的对不对?比如,有人提出兰文云不就是那几出骨子老戏吗?怎么和袁、赵啊比呢等等……又有人说对花枪获奖了等等!对此反驳,我觉得是对的!为什么?因为有道理也有责任说明一些问题! 这不是仁者见仁、各有欣赏水平不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 不反对对花枪是一出经典戏!但没有老戏的基础,不会有这出戏!兰文云的老旦,现在恐怕还没有谁能超越她!可能又有人会说我怎么就能这样狂傲等等!没关系,只要您提出来,我就很您不客气!但我也不白跟您不客气,我告诉您兰文云怎么好、其他人怎么不好! 艺无止境!打个比方,一件普通的瓷器,就是一件民窑,清代的。你每天都看,觉得淘到了宝贝了!决定好好收藏!你是天天看,爱不释手!有一天,你请位专家来鉴定,那位专家拿在手里看半天说,您这可是康熙年间的民窑啊!不错的一件东西,真好!于是你很高兴!你又遇到一位专家,请他看看,那位专家看看,说了一句留着吧!那么第一位专家鉴定的实物有限!第二位专家在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古玩研究鉴定工作!所以说他们的经历、阅历不一样,观点也不一样!天天接触、研究皇家官窑、上等极品,你再看到普通民窑,自然就不会感到稀奇!一般,古玩资深专家、行家基本不去古玩市场,什么北京的潘家园,那里看不见资深专家,他们要去了,潘家园也就别开张了,再说人家专家一般也看不上那些所卖之物!京剧艺术也是如此! 艺术,就是要评论,不能只是好好好,不能提缺点!那位朋友说的很对,不要总是每位前辈,有名的就大师,没那么些大师!马连良台下照样被叫倒好,可是,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训,才练就了他以后演戏从各个方面、很小的细节都非常注意、毫不吗虎!说演员没有夸出来的! 现在也一样,哪啊?就都艺术家了!很多人胡捧!捧的不是艺术,而是人!谁长得帅就喜欢谁!哪都好!戏迷与粉丝不一样! 说现在的演员,这个拍成影视剧获奖了,那个参赛获奖了,人家不好能获奖吗?呵呵,其实,获奖并不代表什么!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专业里面,有几位是对比赛大加称赞的? 还有,关于对伟人的怀念问题,我也想谈一谈!说伟人贴、政治贴跟京剧没有关系,干嘛要发到京剧吧?其实,元旦、春节和京剧没有关系!为啥吧里也要搞演唱会啥的?元旦、春节,中国的传统!毛主席也一样!怀念伟人是一种老百姓约定俗成的观念!没什么不对!想阻止、改变,那是逆天而行!与政治说有关系也没什么关系!京剧吧里没人讨论政治,但缅怀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伟大领袖,人们的积极热情是挡不住的!别有用心的人辱骂伟人,偏往政治上胡扯,这种人打死活该!该踢踢!不用多说什么! 还是那句话,大家因京剧聚在一起,谁和谁也没仇!该谦虚时谦虚,该讲实话就实事求是!就像有人说我删了她的贴,然后又回复了她的回复!没有根据的乱讲,太不负责!都多一些责任感吧!
话说翠屏山 翠屏山这个戏,过去很火!老生、武生、小生、花旦、武旦、小花脸都能这个戏。 石秀这个人物,可以说老生、武生、小生行当都能演,谭鑫培演此戏最为出名,他的六合刀是特意从武术学过来的,后者如杨小楼就按老谭的演。老谭进宫应差,第一出戏演的就是这出。 除谭鑫培,程长庚、杨月楼、俞菊笙、杨小楼、张桂轩、李春来、尚和玉、王又宸、时慧宝、谭小培、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李洪春、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陈少霖、王喜秀、沈富贵、孙毓堃、高盛麟、李兰亭、马德成、瑞德宝、沈华轩、张世麟、王金璐、奚啸伯、李少春、李万春、程继仙、茹富兰、姜妙香、叶盛兰等等,都能此戏!再如李顺亭、张春彦、李鸣玉等之杨雄,也都很著名,此外侯喜瑞也唱杨雄。旦角如余玉琴、田际云、田桂凤、于连泉、尚小云、九阵风、宋德珠、荀慧生、陈永玲等等,都擅长此戏,至于小花脸,王长林等等,都会这个戏! 王又宸、奚啸伯等,他们唱前面,不能六合刀等开打,所以只卖唱,后面多由武生演,尚和玉不擅唱,就多演后面。时慧宝晚年,有一次唱这戏,也是只唱前面,后面由张世麟张大爷扮演! 此戏,大多唱皮黄,也有唱梆子的,张桂轩就唱梆子,那时京剧,很多都是皮黄、梆子两下锅,张桂轩的伐子都也唱梆子! 这个戏是一出杀奸戏,在诸多杀奸这中,此戏最为火爆,文武带打,演的人也多,可惜,今很少见于舞台。
新气象之感 天津下起了鹅毛小雪,瑞雪照丰年,好兆头!吧里的风波也该平息了!来个新气象! 红衣老师说我对京剧执着热爱,呵呵,我真是无地自容,这只是我在一些前辈们身上学的一点东西吧。大人说我会的全教给他,说实话,我会的不多,但具体会多少,我也不知道,没统计过。不过提起学戏,我想到了集结号。颇有感触。 集结号,大多是青年在里面交流、学习!但群里不仅限于青年,爱戏的都是一家人!首先说,这个群我很惊讶,我不知道,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青年甚至是中学生喜欢京剧、爱京剧!漂亮的女青年、帅小伙,时尚帅气,却想不到这么喜欢京剧!说实话,我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朋友们喜欢、热爱京剧艺术,但有时也琢磨不透,为啥他们会如此这般的喜欢京剧呢?真是想不到!我很感动!所以我要感谢他们! 更让我感动是,有这么两位,一位是大人!一位是夜鹰同志!这两位,我更难以琢磨!他们都是喜欢流行歌曲很多年的青年,突然喜欢上了京剧,后来就入进去了,现在,几乎歌曲不听了,张嘴就是戏!而且,像大人,会唱很多段子了!夜鹰同志,更是了不起!也是唱歌曲,从不喜欢京剧,但后来可能和大人一样,喜欢上了京剧,一段大雪飘,听了四天,竟然能唱出大概!我很惊讶!这两位,大人“笨”,所谓笨,不是说他真笨,这与接触京剧时间短有关系,但他却很执着,肯学、肯练,不厌其烦的唱!属于“笨”鸟先飞型!这在过去常见,现在,专业的能有这劲头的不多!夜鹰,音乐感很强,不敢说他以后会不会对京剧艺术很执着,但是希望他能坚持下去。 当然,群里的朋友们还有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总之,我要感谢他们!我要感谢他们对京剧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令我激动的,还有就是能够结识一些朋友,有年龄比我大的,也有年龄比我小的,可以说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红衣老师、逍遥、七星阁主、道兄、虎林、三郎、公主等等,也包括群里的朋友们,我在他们身上都学到不少东西,更多的是那种精神!我也看到了京剧还是能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尊重与热爱的! 这里,我要先谈谈红衣老师。 红衣老师的父亲是资深的京剧剧作家,所创作的的戏中,以小商河为例,算是新编的一出小生戏!虽说是新编,但不失传统,又很新颖,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剧作家是很重要的!这也丰富了小生的剧目以及小生的表演模式。这是现在很多剧作家、新编工作者要特别研究学习的!红衣老师自然得其父之真谛,对京剧的创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我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剧作家中有成就、有风格、有见地的老师!可以说,我们是一见如故!从他父子那里我学到许多从前没接触过东西,算是两代的良师益友了! 再说道兄,与他接触,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啊!我从他学得很多宝贵的艺术!没有他对我传授,我有一些戏,早就想学,恐怕想学也学不成!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他!真的是良师益友!而且,他也是为数不多的肯下功夫研究汪笑侬派艺术的研究者!懂的东西多,青年人能有如此境界,不得不从发自内心的佩服他!而且,同过他,还结识了很多位朋友,从他们身上,我受益多多!雪飞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其他诸位不知在不在群里,这里就不多说了,特此感谢他们,给了我很多营养! 新年快到了,本就有感触,又赶上今日降雪,咱们来个新年新气象!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过去的就过去好了,大家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又有不愉快!大家因京剧而在一起,与京剧之缘,不应把社会上不正之风、把戏班那些不道德的传统带进这里!特别是那些青年朋友们,他们有的还未步入社会,为他们带个好头,肯定影响一大片!他们是可爱的!谢谢大家!也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
价值与责任 看到朋友发贴,有一些很珍贵的老照片,其中有八张珠帘寨剧照,很珍贵。 先说价值吧。余叔岩舞台生涯短暂,见过他演戏的,至少也要刘增复老那岁数的。影像资料留下过,但未能就传下来,唯独留有十八张半老唱片让我们领略余派的余韵,但并非舞台演出录音,只能做参考。还有就是留下不多的剧照,不要小看这些剧照,对研究余派身段,这些余先生的剧照能给我们提供信息,有欣赏价值,也有研究价值。不光是余的剧照,其他前辈的也一样。 再探责任。很多剧照、资料也不是很准。有些报刊、杂志、书籍上,印有剧照并标有说明,往往很多说明不知什么原因,都有错误或者说是失误,这就会影响很多朋友,特别是刚入门刚接触京剧的,更容易被“误入歧途”,这样,一来二去传开来、传下去,错误影响后人。 俗话说,宁穿破,不穿错。演员对穿着是很重视的。每出戏的人物,穿戴什么都是有讲究的,有些戏被流派唱火了之后,学者都按着学,如老谭的定军山就是例子,他戴扎巾,后学者也都戴扎巾,当然,戴扎巾盔也不算错,因为老谭之前甚至是老谭未成名之前唱这个戏也戴扎巾盔。又如珠帘寨,老生唱珠帘寨始于谭鑫培,包括服装扮相,后学者没有改的,都戴草王盔、八面威、翎子、狐尾。这是个死规矩的东西,没人超越。如果说这出戏今天也失传了、不见于舞台了,那么我们只能靠听录音唱片、看剧本、观剧照了,如果说这珠帘寨的剧照,误写成汜水关,那么后人就会一直以为这是汜水关,就把珠帘寨给遗忘了,或者说汜水关的剧照,误写成珠帘寨,后人都以为这是珠帘寨,即便恢复挖掘了这出戏,使其重见舞台,那么都按汜水关的扮相演,越演越错,为什么?因为这出戏没见过,有证据,那书上标着珠帘寨呢!实际上是把汜水关标错成珠帘寨了。 还有那些老唱片,以前也说过,有的为了与录音时间相温和,(过去灌唱片,技术差,往往时间短)演员就要删减唱腔、词句,有的艺人保守,错着唱、懒着唱、改着唱,就是为了不让听唱片的人听会了真玩意,不然,你都会了,我就没饭了!所以有很多唱片非舞台演出版本,也只能做参考和欣赏。 刚才看到八位珠帘寨剧照,其中,周信芳先生那张就明显不是珠帘寨,由于剧照是黑白的,只能看到是什么穿戴,看不出服装的颜色,所以,就不好说是哪出戏了!
转贴 谈沙桥饯别及其他 早上发帖,谈到关于京剧姊妹本的问题,有朋友问,为啥老旦演唐僧?不免对这个问题聊聊。 我发过好几个帖子,都谈到了老旦的。京剧这东西就是令人琢磨不透,讲究很多,因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太深了!呵呵,其实也好理解。 京剧舞台上的老旦,就是老年妇女!而在京剧舞台上,老旦一般多为善良、慈祥的形象,当然,也有不慈祥的,但大多数都很慈祥。京剧中,唐僧以慈悲为怀,用老旦展示,符合慈祥善良的性格,以表示唐僧的慈善,这是一种比喻,一种大写意!不懂京剧的观众,可能就不会理解。所以,按戏班之例,沙桥饯别之唐僧,归老旦行当。据说,谭志道、谭鑫培父子在家经常用这戏吊嗓子,可以确定,谭鑫培是会这个戏的,只不过谭鑫培唱李世民,属于二路活,成名之后肯定不唱。龚老旦唱过这出,陪他唱李世民的是大李五。这出老旦戏在龚老旦那年代还算是时不时的能看到,到了李多奎时代,演的就少了。余叔岩录制过提龙笔一段,但未演出过此戏。余叔岩把这段以及马鞍山、安居平五路等戏,作为调嗓子的剧目唱段研究,后来,陈大濩把此戏进行加工整理,再后来如汪正华先生也整理此戏,李军此戏就学汪先生。老生主演李世民,唐僧为小生扮,属于二路活,由姜妙香先生设计唱腔。 那么提龙笔一段,原本是二黄原板,李顺亭改慢板,此外,现在看到的老生主演的,都不是余派名剧,因为余叔岩没有这出戏。 话说老旦戏,王树芳所演的,是龚老旦数路,过去唱这个戏,唐僧头场上,是光头,后面戴五佛冠,由于王是女同志,所以头场就是戴僧帽。 其实,老旦失传剧目很多,武老旦戏除了对花枪,其他武老旦戏更是看不见了!近日,听七星阁主唱乳娘教枪,这就是一出武老旦戏,可惜不见于京剧舞台!唱做为主的老旦戏更是少的可怜!
谈沙桥饯别及其他 早上发帖,谈到关于京剧姊妹本的问题,有朋友问,为啥老旦演唐僧?不免对这个问题聊聊。 我发过好几个帖子,都谈到了老旦的。京剧这东西就是令人琢磨不透,讲究很多,因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太深了!呵呵,其实也好理解。 京剧舞台上的老旦,就是老年妇女!而在京剧舞台上,老旦一般多为善良、慈祥的形象,当然,也有不慈祥的,但大多数都很慈祥。京剧中,唐僧以慈悲为怀,用老旦展示,符合慈祥善良的性格,以表示唐僧的慈善,这是一种比喻,一种大写意!不懂京剧的观众,可能就不会理解。所以,按戏班之例,沙桥饯别之唐僧,归老旦行当。据说,谭志道、谭鑫培父子在家经常用这戏吊嗓子,可以确定,谭鑫培是会这个戏的,只不过谭鑫培唱李世民,属于二路活,成名之后肯定不唱。龚老旦唱过这出,陪他唱李世民的是大李五。这出老旦戏在龚老旦那年代还算是时不时的能看到,到了李多奎时代,演的就少了。余叔岩录制过提龙笔一段,但未演出过此戏。余叔岩把这段以及马鞍山、安居平五路等戏,作为调嗓子的剧目唱段研究,后来,陈大濩把此戏进行加工整理,再后来如汪正华先生也整理此戏,李军此戏就学汪先生。老生主演李世民,唐僧为小生扮,属于二路活,由姜妙香先生设计唱腔。 那么提龙笔一段,原本是二黄原板,李顺亭改慢板,此外,现在看到的老生主演的,都不是余派名剧,因为余叔岩没有这出戏。 话说老旦戏,王树芳所演的,是龚老旦数路,过去唱这个戏,唐僧头场上,是光头,后面戴五佛冠,由于王是女同志,所以头场就是戴僧帽。 其实,老旦失传剧目很多,武老旦戏除了对花枪,其他武老旦戏更是看不见了!近日,听七星阁主唱乳娘教枪,这就是一出武老旦戏,可惜不见于京剧舞台!唱做为主的老旦戏更是少的可怜!
话说京剧姊妹本与同一人物两门报 看到有朋友提到了关于京剧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不同行当的贴子,大家说了很多例子,这倒使我想到一个研究的课题。 刘曾复老曾写过文章,提到京剧姊妹本,这姊妹本就是指同一题材的不同剧目。由于京剧的传承较广,流派、名角很多,剧作家也多,所以在这么多年的传承仲,就有了很多演法、版本。 比如,金水桥与选元戎,都是同一题材,金水桥以旦角、老生、老旦为主,而选元戎是以老生、小花脸为主,那么这就是同一题材的两出戏。又如,搜孤救孤和赵氏孤儿。这样的例子很多。 同一行当,在不同的剧目中有不同的行当刻划,如状元媒中的六郎,是武生,洪羊洞就是老生了!前面六郎年轻,后面六郎是上岁数了,所以按不同行当分配,这很好理解。但有些戏就不属于这种情况。比如说程咬津,贾家楼和响马传,都是同一题材,但程的行当就不一样,记得铁兄说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又如太湖山和打渔杀家的李俊,花脸、老生两个行当。这样例子也有很多。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同一出戏的同一人物,可两门报。八大锤的陆文龙,小生、武生都能唱,这就不属于同一题材的两出戏了。但珠帘寨这个戏,花脸、老生都唱,九江口也是一样,这类戏如何下定义,算是同一题材的两出戏还是像八大锤那样算是同一出戏两门报?有待于研究。 还有一种,如沙桥饯别,有老生、老旦两种演法。这个戏说起来比较复杂。老的,以老旦演唐僧为主,李世民算二路活。以老生演李世民为主的,唐僧以小生扮演。那么这算两种不同的演法,只不过都叫沙桥饯别,如果有两个戏名,那这就属于同一题材的两出戏!就不能说唐僧是两门报,因为老旦唱是主戏,小生唱是配戏。现在,金喜泉版本,可以说完全按照王树芳版本套的,板式、唱词都一样,而李世民也都是按余派老生正戏唱,那么这就成了一出老生、老旦或是小生的合作对戏了,而且,唐僧也成了老旦、小生可两门报了! 提起这个戏,很好,王佩瑜说的很好,完成这几段唱就ok了,但很难!七星阁主唱老旦,很想和他合作唱唱这出,有机会一定要的!呵呵!
选吧主 总不上吧,变化挺大,吧主辞职,不知为啥! 刚才看到竞选吧主的贴子,有二位,齐鲁小龙先生和七星阁主,觉得挺有意思。 首先,我上来看到页面上两个帖子挨着,一说选齐鲁,一说选七星,我看成了都是一个人,齐、七,又都是四个字,呵呵,眼神不好,却吓我一跳,我心说,怎么会有两个帖子,都是呼吁一个人的呢?仔细一看,哈哈,是两位!看完之后,有些感慨。 齐鲁小龙先生,看到了他的简介,我觉得挺佩服的!能唱出名堂来!不简单!也不容易!但必经与先生接触少,这里,我着重谈谈七星阁主。 七星阁主,我与他接触较多,经常能听他唱!我很惊呆!我也不是捧他,我们接触的也不多,实话实说!我对他说,你不下海太可惜了!其嗓子、音质,没挑儿!男老旦少啊!确实打心里羡慕他这条哈儿! 昨天,又听他唱奚派老生,我又是一惊!第一次听他唱奚派,没想到劲头十足! 有时,总能听到他在群里给朋友们说戏,有时也聊戏,这位小七爷我算是服了他了!能唱戏、能说戏又能聊戏,还能制作戏(伴奏等电脑方面)。 不免有些感慨,专业的演员们应该有种危机感啦!呵呵!必经,京剧艺术这东西,高手如云…… 我想说,发此帖,并不是因为我和七星阁主熟悉、相好、关系好、为了捧他、力挺他才发的!只是想起来闲聊几句而已,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有时候爱聊,看到有人提到小七爷,正好心中颇有感触,有感而发!不妥之出,还望各位海涵!
闲聊逍遥津 本不想再发帖了,觉得竟是抬杠的,攒火,拌嘴没意思!损人又怕伤了他的自尊!也不是我不谦虚、训人,看到不对的我就是要说! 闲话少叙,进入正题!看到有人提起逍遥津,这戏的渊源有的聊! 先说逍遥津这个戏,高派名剧!其实,最早是老乡亲的戏,汪笑侬也唱,刘鸿升把这戏唱火了!后来,高庆奎先生继承、发展了这出,成为高派名剧! 这出戏,王帽老生戏,老的把这类窝囊人物说作衰派!主要卖唱,卖的就是“父子们在宫院……”那段!汪派有全本汉献帝,包括逍遥津、受禅台!高庆奎先生演这个戏,可就大了! 为什么叫逍遥津?因为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情节,名战合肥!这出战合肥本应在逍遥津后面,高庆奎演这出,前面还要加单刀会,本应是单刀会、逍遥津、战合肥,这么个顺序,但是演员人少,都得赶活,由于赶活,往往来不及,为了赶活,所以就把战合肥、逍遥津倒了个个儿,这样,就成了单刀会、战合肥、逍遥津三出戏连演的顺序了!演出前,门外牌子上要有说明,这样,观众看了也就明白了! 现在都说逍遥津,就是白逼宫,也就是曹操逼宫!其实,打吉平之后,还有曹操逼董妃,再杀死董承,再逼汉献帝,整个才叫白逼宫! 京剧剧目广泛,版本众多,一个同样的戏名,就有好几出戏,如汜水关,就有四出,战合肥也一样,富连成也有一出战合肥,就和高庆奎这个就不一样。有时后,同一出戏,由于流派不同,往往演法也不一样。比如这出单刀会,高先生把单刀会与逍遥津、战合肥连演,就单刀会一戏,至少有三、四种演法。南边唱昆曲,河北、天津等地唱吹腔、皮黄风搅雪,程永龙就这么唱,还有一种就是现在普通常见的这出单刀会!基本上都是李洪春的路子,归根到底,都是宗法三麻子! 昆曲此戏,有训子的情节。但三麻子这个戏,虽说唱昆腔,但属于北昆! 过去,这个戏前面还有连讨荆州的,按说,四本取南郡中,最后一本就是讨荆州,演到鲁肃回营向周瑜说明情况,周瑜生气止!北边不演桑巴丘,那么,单刀会前面,连演讨荆州,就不是取南郡,主要关羽有一段二六,六句唱,林树森有此唱段唱片!后面再接演黄文下书等!如果不加前面,就从黄文下书开始!
慢说老旦 京剧行当中,小生、老旦算是比较冷的,这个冷字包含几个概念。小生比老旦好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咱们慢慢聊。 很多人说老旦行,没有专攻,都是老生行兼职!这个说法我不太赞同。为什么说老旦行一般都是老生演员兼职?我想可能大家对此有些误解。说谭志道就是唱老生的,也演老旦,汪桂芬、谢宝云这些都是如此,老旦没有专攻!这是错误的。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万变不离其宗!谭志道原本就非专业科班出身,有嗓子,擅长大嗓,到了北京以唱老旦为主,当然,他那个时候,还没有京剧的正式形成,他只能说是捎带唱老生行。汪桂芬也是擅长老生、老旦,谢最早就是唱老生,后改专攻老旦。谭鑫培就不演老旦,专攻老生!不是每位唱老生的都唱老旦!可见还是有分工的!包括龚老旦,早年学老生,后来改老旦,专攻之。李多奎也是如此,适合唱老旦!还有一些演员,在科班时,先生为了能让你将来有饭吃,根据学生不同的条件,会有不同的安排!如唐连诗、曹世嘉等,都属于如此,单唱老生,可能将来未必能够用,多学一行将来能有饭吃!周信芳也曾从萧老学过一出钓金龟!像谭富英他就不用学唱老旦,他老生就够用了!这就好比小生与旦角!唱小生的,徐小香、德珺如、到姜妙香、叶盛兰等,都是旦角改小生,那么小生、老旦都一样,不能说小生没有专攻,都是旦角兼职!老旦也一样! 小生早年唱法,也不是现在这样,唱腔设计与旦角没有太大区别!徐小香借鉴汉调龙德云唱法,开小生龙虎音之唱法,从德珺如的唱片中,我们能了解一下早年小生的唱法,后姜妙香、叶盛兰、俞老这几位把京剧小生的唱法加工、提升,与旦角、武生等有了明显的本质区别!老旦也是如此,早日老旦,与老生的声腔没有太大区别,(这也是很多人说老生兼职老旦的一个误解原因),龚老旦的出现,开了老旦声腔与老生声腔区别开来的先河,影响后世!到了李多奎,又把老旦升华了,许多老腔老调都加以改革,影响更是深远,至今学老旦的只有李多奎一派! 老旦有很多剧目现在基本失传!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小生比老旦好点的原因。小生剧目有100余出,今还能看到一些文的、武的、昆曲的各类小生戏!老旦在剧目上,没有小生戏多!而且,今能看到的老旦戏更是少的可怜! 老旦过去都是男的扮演,也不一定都是唱功为主!也有武的,而且需要翻、摔、开打等!过去,熊连喜、龚老旦,可能是由于票友下海的缘故,武的老旦戏多不动!到了李多奎先生,一些老旦戏又失传了!还有一些老旦重活,如得意缘、焚棉山、宁武关、清风亭之类,大多丑行、老生演员代替!今基本都是女同志演老旦,有些活就更来不了了!比如,得意缘中的老旦,人物就是个爆脾气的人物,非出来架子味道不可,我管这活叫架子老旦!呵呵,就是说要演出那种暴躁的性格!孙甫亭、马富禄来这类活太适合了!而女同志扮演,就出不来那种火候、感觉!再如焚棉山,老旦与老生有配合,老旦有很多身段表演以及翻摔动作!过去这出戏演的人就少,为什么?找不到能翻摔、擅做派的老旦! 关于老旦的剧目,今能看到的更是少的可怜!除了钓金龟、行路训子、哭灵、望儿楼、遇后龙袍、孝感天、岳母刺字,音配像还能看到个目莲救母、滑油山,偶而能看到别皇宫,十几年前李鸣岩先生还演过徐母骂曹、太君辞朝,这是传统戏!解放后的一些老旦戏如罢宴、李逵探母、对花枪、杨门女将、洪母骂畴这几出,基本没有什么了!实际上老旦戏还有很多,惜失传的太多了!
闲聊内廷供奉 话说慈禧太后喜欢京剧,对京剧的贡献倒是很大!南府升平署慢慢变成了以京剧为主!民间好角都进宫了,专为皇家演出,就是内廷供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皇粮铁饭碗!所以很多演员都想在北京扎根,争取考上公务员!呵呵,不过那会伶人虽地位不高,和当官的没法比,但是一旦得到老佛爷的宠爱,那可就不得了啊!好歹赏下点,就能吃一辈子!比当官的也不次!很多大官都没有这机会,当然贪污就另说了。 谭鑫培就是例子,慈禧宠爱他,李连英都嫉妒了,老谭平常演的好,慈禧高兴,偶尔唱错了,也没事,有时唱错了照样赏点!要是其他演员,唱错了可不得了,挨打都是小事,就怕丧命!所以这皇粮也不好吃!也就是谭鑫培! 有位武生迟月亭老先生,常年与杨小楼合作,也曾是内廷供奉!有一次,他演出完事,和平常一样,跪那听着,头也不敢抬,动都不敢动一下。这慈禧懂戏,有时候她闭眼听戏,也是拍着板眼,你哪句唱错了、哪个腔唱的不对、唱没板了或是今儿你唱的这戏不是以前的腔、词什么的,这位老佛爷全都懂!给她演戏放松不得。可见慈禧是真懂戏。演员们演出完事,不能休息、不能卸妆,就得跪那听着,她要是高兴了、满意了,可能能赏,要是不高兴、不满意就不好说了,要是大怒,那就更不好说了!话说这位迟老先生也是一样,演出完事跪在那,浑身冒冷汗!等会老佛爷赏下了!这才算松了口气。是什么?赏了一盘点心!这是老佛爷赏下的,得供起来,不敢吃! 等后来,把点心掰开了…… 为什么说好歹赏下点就够你吃一辈子呢?把点心掰开一看,里面是一块大金豆子!那年月金豆可了不得啊!一块点心里面包一块金豆,一盘点心您想想,多少金豆啊!一两白银折合人民币二、三百,何况金子?您算算吧!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