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开欧卡 有空开欧卡
关注数: 79 粉丝数: 195 发帖数: 9,449 关注贴吧数: 30
转《盘点欧洲国家新一轮工业革命最新进展 》 导读: 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智慧城市、智能楼宇、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3D打印等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而部分欧洲国家一些项目进展之快出乎意料。 OFweek工控网讯:关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时间、内容和是否存在目前还存有争议。就这一问题,我们请教了欧洲三国的政府和企业界人士,大家普遍对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判断是认可的;它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实体世界的渗透融合和深度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智慧城市、智能楼宇、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3D打印等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   如2012年初德国产业界提出了“工业4.0”计划,即认为当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蒸汽机,第二次的特点是电气化,第三次是信息技术IT,而第四次是信息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结合cyp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德国要积极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重点围绕智慧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方向,巩固和提升其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德国经济部为此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该计划的实施,第四次工业革命已上升到德国国家战略。法国一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也普遍认为,尽管法国政府没有提出明确计划,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将会推动人类的显著进步。如应用信息技术用于能效管理,可以节约城市30%-70%的能源,减少20%的交通拥挤、15%的建筑运行成本和20%的水消耗。   巴塞罗那市政府官员表示,巴塞罗那推动信息技术对旧工业革命地区和产业的改造,将智慧城市、电动汽车等创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发展智慧城市、移动城市,保持了城市活力。
转《嘿~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 依庄防 2014-12-8 08:10 今年10月份我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一群同行见面,并做为期5天的workshop(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大家合力出一个期刊杂志的special issue(特辑)合集,一共7篇文章。见面之前我认真的阅读了其中两位同事的博士论文,和我们这次的主题相关。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说,hey,我认真的读了你的论文,他们无不惊讶的看着我。第二天其中一位同事过来开玩笑说,我昨天和我太太Skype的时候告诉她说你看了我的论文,她问我“Why would she do that(潜台词是说:她是脑子坏了吗?为什么要看你的论文)”。听到这里我们一大群同事都笑了。我觉得这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懂的笑话——-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写的东西,最后到底有多少个人看。有一种名人效应,就是你开始做东西没人知道,后来有一群人觉得你做了好工作就开始引用,然后你就出名了,出名了,关注你的工作的人就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雪球效应,是每一个做科研的人的梦想的吧。但是。。。。。。 我常常问我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花那么多时间计算,建模,写科技论文发表,审稿,再修改,再审稿,再修改(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无限循环下去)。Publish or Perish大家一直说。研究成果或发表或(死亡)被打在十八层地狱---这是作为科研人员只要在正统的研究所或者大学想被升职,想做滚雪球的最核心,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通常只有的这两种选择Publish or Perish。这个过程又是及其的漫长和痛苦的。我读博士的时候为了发表一篇SCI用了非常久的时间,两位审稿人觉得写得非常不错,方法和讨论都很到位。当时第三位审稿人一直不给意见,我们非常苦恼,一直写信追问编辑,编辑说那位审稿人一直不回复。后来ta终于回复了,说他不同意发表我的文章,因为我在回答他的提问的时候非常的粗鲁。我记得我的文章里写的是A内容,他却一直问我B问题,明显他并没有阅读我的文章。所以我记得我回答他的时候明显是没有耐心的---真是年轻气盛觉得没他这么欺负人的。后来历时两年终于发表了。我和我导师开玩笑说,发表文章根本不是做science(科研)的一部分,导师说的确是这样的,发表文章的确像是搞政治辩论一样的,人总会想法设法挑各种毛病拒绝你。 发文章这件事情,有些人花长一些时间,有些人花短一些,但总是要想法设法把自己手头的活计卖出去。是个菜鸟就花多点时间,虚心接受各种意见,是个熟练工出活快一点。做科研发文章这件事情,其实和工厂里面做工的伙计是一样的。不过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聪明那么一点点,做出来的工作有用那么一些。但是最后有几个人在读我们的工作?我觉得下次和同事见面,我们不要问你的文章发了吗?而应该问,Hey,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了?
转《中国和美国科学家的不同》——依庄防, 2014-11-21 06:34 来美国的一年多来,让我对自己过去的科学教育和思维方式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经历和刚刚了解美国科研领域的经验,这个经验基本还很新鲜,属于还看不到海只听到潮汐声的阶段。认识还比较粗浅,有不妥之初请大家见谅。也请大家补充。 1. 科研预期(expected output)不同; 做一个科学研究对预期结果不同。中国科学家最先看到,或者是科学界最先期待或者最先获得资助的项目是:你的研究能够带来什么效益,最好是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对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最好。美国科学界看得比较具体,比如你的研究能够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有趣”似乎就是他们的期望。所以美国科研的预期结果会特别具体。因此中国科学家做科研都带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但是美国科学家却感觉在玩有趣的游戏。现在美国科研经费也被砍得很厉害,所以这里的前提假设也是在经费充足的时候。 2. 科研结果沟通;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把好的实用的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政策决策都应该搬上科学家们的议程。中国科学家对外,特别是科普这一块还比较欠缺。科普的作用就是把科学发现用大众能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在国内收到正统的教育的科学家,沟通这个能力就没有被正式的训练过。所以不能简单的说成中国科学家本身做的东西高深,或者喜欢玩晦涩难懂这样的游戏---是中国科学家真的不懂和普通大众的沟通,科学家自己也很少坐在一块沟通。近年来有点改观,不过应该也是申请研究经费的需要。在美国特别是大的靠不同的资金来源资助的NGO(非盈利机构),IGO(国际政府间机构),都会设有一个对外沟通专家(communication specialist)这样一个职位。这些人是负责把机构做的晦涩难懂的科研结果和发现做成普通大众能够懂得的、获取和理解的知识发布出来。美国的科学家本身被聘用的时候就已经要求具有写作和沟通的能力,所以沟通这个能力基本上是默认的。其实,大众的科学品味是被培养出来的,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特别晦涩难懂,而且特别没有意思怎么可能有人看呢,所以科研沟通这个能力很重要。 在国内现比较受欢迎(或是在风口浪尖)的比较有趣且能够科普的教授,似乎都是在美国受到至少博士教育和工作的经历。 3.对科研的忠诚度; 在美国我见到了一个“中国科学家”,打引号是因为这个科学家在国内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美国读博士后留在美国做教授做了20多年。我向他说明我来访问的目的之一是想找一份research position,他先和我提起美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博学。意思是美国科学家阅读量非常大,什么都学,什么都看看玩玩,所以相应知道的东西非常多。在美国定义这个人特别“有趣”---就是这个人很博学并且想法新颖。中国科学家似乎更偏”专“这个方向。我认为”专“是专业领域和专一似的忠诚,就是中国科学家对于自己领域的东西可能了如指掌,并且认为非常特别,但是可能对其他东西可能就不太懂或者完全不懂。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对自己的科研领域了如指掌,对别个领域不太了解,又不太会沟通或者说不太科普---这些特点加在一块儿,似乎对大家来说最好的安全感(comfort zone)就是”清高“,就是演变为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没办法和大众沟通这样的局面。 4. 对于知识吸取方式的不同; 中国科学家中似乎‘能够有想法’的都是那些能够申请到国家重要科学经费的人,这些人要爬到那个程度也是不容易的。普通一些的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充其量就只能当一个科研打工者。就是要全盘接受既定的科研项目思想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通常做科研的人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或者提不起兴趣的,所以说,到最后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还是挺难的。在美国也有类似的项目,就是项目很大,经费足,所有的研究方向是既定的,这些项目的项目负责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 -PI)也很喜欢招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因为这些人往往能够干活且听话。美国科学家或者普通的美国人(这里主要指美国白人)似乎都有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接受一个知识首先会问为什么。批判就是批评和判断,不只是中国科学家,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似乎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即你根本不可能批评一个被教授的知识点,更不用说进一步的判断了。 5.关于“有问题”; 我个人认为科研的开展方式是不适合中国人的思维的。“问题”这个词在英语里面可以是question也可能是problem。但是在中国你要是“有问题”就惨了,似乎就是麻烦的制造者(trouble-maker)。但是科研就是提一系列问题和追根究底的过程。我自己就太爱提问题,在国内还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麻烦似乎因为我是少数民族,大家以为我提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我语言理解能力的问题,而且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宽容的。中国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就不太会提问题,所以就更应该特意的培养批判和提问题的思维。在美国,你要是有问题会提问题那教授可就高兴死了。如果用“按图索骥”这个词“问题”似乎就是这个科研蓝图中的“图和路线”。有问题才会有解决方案和答案。 大家说呢? P.S.: 请注意这里说的有问题和会提问题是两个层次。并不是说有问题就一定要问别人。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是你针对自己应该懂和理解的部分一直向你认为可以回答问题的人提问而选择逃避自我找寻答案,我个人认为是智商和情商问题。中美国教授都一样,能够成功的那些也是踏实工作的人,所以这些人最后也会被归类为是”那些有趣的科学家“。这里也并不是说谁好谁不好,只是因为我对中国的体系似乎了解得相对美国多一些所以更容易看到问题
20141020课前阅读材料 [转载]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中国企业还需回归本分 作者:杨光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zwgl.com.cn%2Fcn%2Freadinfo.asp%3Fid%3D696%26bid%3D742%26nid%3D12394&urlrefer=c98d1ba0eed2d70487b8ddea7b2dde2b)   2014年,当中国企业家们为是否应向互联网“全面投降”而争论不休时,还有谁敢不把“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挂在嘴上?   有,德国人。   对,居然就是这个世界第四、金融危机以来唯一生机勃勃的经济大国。今年《中外管理》杂志组团探寻德国精密制造DNA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宝马、赢创、海瑞克、汉斯格雅等各类型的德国行业领军企业,也聆听了德国商科第一的曼海姆商学院多位教授对中小企业与创新管理的深入解析。但令我无比惊讶的是,我接触的所有德国人,不论管理者还是学者,抑或官员,竟没有一个主动提到过“internet”这个单词!   是德国人老土吗?是德国经济落后吗?是德国不懂时代和创新吗?恐怕没人敢这么说——反而我们在那里体验到了国内难以想象的至爽WIFI——那么,德国人又为何如此“冷淡”互联网呢?   其实,这就如同我此前讨论企业文化“三重门”时提到过的,我们要弄明白自己心里的信仰是什么,自己脚下的土壤是什么,进而弄明白自己最终的个性是什么,自己最终的作为是什么。   创新,美国造!   那不妨先谈谈最推崇互联网思维的,为什么是美国人。   因为美国人是真正信仰创新的,他们的土壤是催生创新的,他们的个性也是擅长创新的。我在与海尔CEO张瑞敏交流中曾有过共识:美国就是一个举国支持创新的生态系统。不论是幼儿教育,还是资本市场,核心都是为了创新而展开的。比如,美国幼儿园阿姨在剪纸课上,在示范剪出一条鱼之后对孩子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剪鱼!她示范的只是工具和方法,但她要你学会的却是创造,而不是模仿。资本市场也是如此,他们可以不断追捧微软、苹果、谷歌、脸谱,也会热购京东和阿里巴巴——哪怕它还在亏损,哪怕它来自海外——只要持续创新,就会获得资本市场的掌声。因此,虽然“微软”是美国的,但美国却是最不怕“微软”走向衰落的国家。   美国人很清楚,自己的“个性”本分,应展现在“创意”和“营销”,而非“制造”上。因为有的是比他们的土壤和个性更适合去“制造”的国家。于是,他们在将“制造”不断外包给全世界的同时,亦成为全世界“最应该”去创造和拥抱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国家。显然,通过个性、交互、体验、大数据,进而持续引领创新和营销的制高点,对于无需为品质而操心的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品质,德国造!   而德国人,则选择了美国人让出来的“制造”。   一方面,他们比美国人更严谨,他们坚信人类无论如何创新,都颠覆不了对产品的需求,颠覆不了对优秀而稳定的品质的需求。想想看,要将一个几乎每台机器都需要的普通轴承做到使用寿命至少半个世纪,一台不管是否智能化的冰箱至少10年内不会有故障,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至少在100年里不会倒塌,真的需要借助互联网来“交互”实现吗?   另一方面,美国式为创新而生的体系,注定只会催生少数塔尖上的明星公司。但是,德国式为品质而生的扎实体制,却使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拥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提到“隐形冠军”,谁能不想到令人望而生畏且动辄百年基业的德国军团?这也是德国人绝口不提互联网,却“明目张胆”深感自豪的原因。   如果以为德国人自绝于互联网时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德国人近年提出的“工业4.0”,恰恰是德国人基于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对自身优势深刻的理解后综合出来的个性化战略。他们知道自己的本分是制造,他们知道人类永远需要制造,他们也知道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只是把信息化融入进自己本来的优势上,以创造出自己符合时代与个性的进一步优势!   中国……   那么,中国呢?   当我们的教育坚守以考试为己任,我们的食品至今与有毒相依,我们的机器始终与维修如影随形,当我们连基本的人性包容和品质需求都满足不了时,我们却突然像美国人一样高谈个性化定制、云计算服务,是不是太“奢侈”了呢?在“创新”与“品质”两方面,中国企业会不会最终像中国足球一样不伦不类呢?   我无意否定任何潮流,而只想提及潮流的另一面。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20141016课前阅读材料 转发一段资料。 本周课开始部分,我会做简单的讲解可能的话会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建议大家提前看一下,避免上课时听不懂或者无法参与讨论。 ps:电子邮件仅仅发出了不到50人就彻底残废了,所以就通过这种方法给大家分发材料了。 --------------------------------------------------------------下面是材料------ 《三星坠落:最糟的日子还没到来》 现如今的大众,都充满了“邪恶”的恶趣味。不再关心某个名人、明星,或某家企业是如何从无到有,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更关心的是他们如何从天堂坠入深渊。这样他们才能嘲笑一句:“早知如此,何必努力。”如今,三星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处境。在财大气粗了好几年后,不景气的财报凸显出它的无力,也让很多人在等着看它的笑话。 事实上,三星坠落并不是骤然而至,而是有着深刻根源。正所谓最强势的地方就是最薄弱的环节,三星最终还是败在了成就自己巅峰的移动业务上。如今的三星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却没有适当的对策——要不然在有下滑苗头的时候就该找出办法。对三星来说,最糟的日子还没到来,困难或许才刚刚浮出水面。 财报报急 三星手足无措 从财报上来看,三星坠落的速度就像流星一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快。三星2014年一季度运营利润为8.4万亿韩元(约合80亿美元),同比下滑4.3%。仅仅三个月以后,三星二季度营收为52万亿韩元(515亿美元),同比下滑约10%;运营利润为7.2万亿韩元(71亿美元),同比下滑24.5%!而近日发布的三季度初步财报显示,营收仅为47万亿韩元(约合442亿美元),同比下滑20%;运营利润更是同比下滑59.7%,仅为4.1万亿韩元(约合38亿美元)。 三星财报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呈现下滑趋势,下滑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其中,运营利润的下滑幅度几乎是三星近五年来最大的一次。但面对急速下滑的营收和利润,三星却丝毫没有给出强有力的回应。即使做出一些小打小闹的举措,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四个季度,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三星都处于坠落状态,对于这样一家巨头来说,几乎无法想象。更严重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下滑的态势似乎没有丝毫减弱、停止的迹象。 苹果、中国手机厂商双重打压 三星移动业务堪忧 归根结底,三星财报下滑的背后是原本最强势的移动业务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据了解,去年移动业务部门为三星贡献68%的运营利润。而截至今年二季度,仅为三星贡献59%的运营利润,下滑近10个百分点。移动业务是三星无可争议的支柱,但正是它的下滑,让三星处于了危险的边缘。移动业务的不景气不仅让三星股价直线下跌,甚至影响到消费者对其品牌价值的肯定,进而形成滚雪球效应,曾经的王者诺基亚的坍塌,就是最好的实例。 而对移动业务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苹果和中国大陆手机厂商在高端和中低端的双重夹击和打压。三星在前两年之所以能够受到许多用户的青睐,大屏智能手机是其最强有力的武器。随着中国大陆手机厂商的崛起,小米、华为、联想、中兴及二三线厂商大打大屏、高配、低价战略后,三星智能大屏手机的销量就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在近一年来,表现尤为严重。同样的系统,同样的配置,三星仅以品牌附加值就卖出天价,越来越被追求性价比的用户所排斥。 虽然,当前三星依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出货量还是第一,但与紧随其后的厂商差距已经微乎其微。三星原本大好的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也被蚕食殆尽,中国这最具潜力的市场为三星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小。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手机厂商开始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在全球市场炫耀、推销自己低价优质的智能移动终端,都在给予三星极大压力。国外用户不仅知道山东蓝翔的挖掘机技术强,更知道中国智能手机已经可以与众多国际巨头扳手腕。 此外,很多果粉之所以无奈购买三星手机,就是因为苹果尚未推出大屏iPhone。当然,更多的用户是在苦苦等待。就在苹果大屏手机——iPhone 6/Plus推出以后,必交立刻引爆用户购买欲望,其上市三天就狂销1000万台!这无疑夺走三星众多的潜在用户。而且三星虽然抢在苹果之前发布Note 4/Edge,但限于仓促上马,准备不足,竟然还没有iPhone 6/Plus上市快。甚至Note 4还爆出严重工艺问题,也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苹果和中国大陆手机厂商给予三星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三星在高中低端全线产品都已遇到强有力的挑战,注定分身乏术。而两头不讨好的三星,即使每年花费上百亿美元的营销费用,如果没有革命性的产品技术亮点,也未必能挽回用户的青睐?并且当移动业务遭到重创之后,三星想再弥补,也绝非易事。 另谋它路?三星再建芯片厂 对于三星来说,移动业务是其门脸,必须得做。但如果实在没办法挽回,三星也已经准备好退路,在其他领域积蓄发力。譬如,三星的芯片业务依旧运营良好。分析师预计,到今年年底,芯片业务带来的利润将占到50%以上(去年为20%),这将超越移动业务成为三星最重要的支柱。为此,三星将投入15.6万亿韩元(约合150亿美元)在韩国建设一家半导体工厂。新工厂位于韩国首尔以南的京畿道平泽市,工厂建设将从明年上半年开工,计划2017年下半年完工并投产。 但芯片业务真的能够挽救三星于水火之中?要知道,苹果认识到将芯片全部交给三星制造是不可行的,所以已经将部分业务交给台积电。在这样的形势下,盲目扩张芯片厂真的适合吗?此外,三星自家芯片与高通、联发科相比还有些差距,并不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个人从中长期看4~5年内也影响不了行业大局。 当然,三星没有将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还进军智能家居平台、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多个领域。只是这些都只能称得上是备选防守性方案,在目前的影响力依然没有移动智能终端那么强势。但随着移动业务的不断疲软,如果有一天三星不再推出智能手机也别惊讶,毕竟一切都有可能——IBM都不卖“小红点”笔记本了,这世道还有什么不可能! 最糟日子尚未到来 三星或将成下一个诺基亚 综上所述,移动业务的不景气、营收/利润双下滑……三星看似已经被逼到角落里,但其实最糟的日子尚未到来。如今三星的坠落几乎是全方面,移动业务暂且不说,其还退出了欧洲笔记本市场!但更关键的是,面临新老帅交替的如今,三星没有支撑起自己庞大商业帝国的核心力量。不管是智能手机、笔记本,还是可穿戴设备等热门产品,如今的三星几乎没有具有大革命性意义的技术和产品。它更像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代工厂,只是将Android系统、Windows系统塞入一堆硬件中而已。反观三星自以为老对手的苹果,虽然硬件与设计上面临与三星一样的问题,但其毕竟还拥有专属自己的灵魂——iOS、OS X、App Store…… 要知道没有灵魂,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不会永远叱咤市场。三星如今所处的困境,其实早在数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在接下来的时间,三星的状况或许会变得越来越遭。成为第二个HTC、黑莓或是诺基亚?别笑,也不是没有可能!(责编/单明珠) 本文来自虎嗅网,部分内容有删减。 引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yuedu.163.com%2Fnews_reader%2F%23%2F~%2Fsource%3Fid%3D426f1ed9-b19b-44f5-bcad-9f58930fc65e_1%26cid%3Db3acc6e3340b4196befeb27fc2889fc4_1+++&urlrefer=18c71dab50a75f216b164cfd38b858d2 ------------------------end-----------------------------------------------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