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管理不是简单的取舍,而是在各种挣扎中的选择。管理的道理到了实际的场景为什么走不通?管理者到底应该做什么?大家一起来思考一句阿里的土话——“管理者是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的”。
最近朋友和我说,团队的人越来越多了,但管理越来越难了。团队中能力强点的都翘辫子,团队中肯干活的都缺乏想法,自己重视的人一拍屁股揪跳槽转岗,相关部门指指点点不配合,老板随时会进来打乱节奏,自己凶一点就被人说摆架子,自己软一点又说没有魄力。
他说,兄弟,管理咋就这么难呢?
管理当然难,不难怎么会几千年都在研究这个话题。
而管理的关键就一句话“管理者是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的。”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代表着一种新的管理境界的理解与提升,每一个层次的实践和真正达成,都是因为战胜自我之后拥有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4
level 11
第一层,一个管理者是通过成就了自己团队的成员,通过给予团队成员机会、支持团队成员发展、辅导团队成员进步,最终成就了团队成员的价值,而获得自己管理者的价值的。
而这一关的难点在于,绝大多数的管理者是从一个优秀的专家成长起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P,而高P习惯于什么事都自己来处理,这样短期看起来最有效率和工作的成就感。
而当转变成为管理者之后,要甘于在幕后的寂寞,耐得住性子容忍团队成员的犯错,那绝对是一个超级大的挑战。从主角变成幕后,从自我到成就他人,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取与舍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管理者的第一关,是拥有强大自我之后的无我。
在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姜大牙在担任了团长之后,还是永远冲在最前线,拿着大刀片子和日本鬼子肉搏,享受杀敌的快感,结果被政委给他做思想工作,说你的任务是复制一百一千个姜大牙,而不是只有一个个人英雄叫姜大牙,你的冒死杀敌,其实对于团队而言是一种不负责任,因为你的受伤和牺牲会直接葬送整个部队。所以,穿过管理者的迷雾,我们发现优秀的管理者,是在管理自己的内心欲望。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5
level 11
第二层:一个中高层的管理者一定要理解,优秀的管理者是通过自己团队的努力,成就了其他团队的价值。
我们所有的子团队都是大团队达成最终目标的一个环节和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彼此是对方的土壤,是价值传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价值创造者。
这一关最难的是,自己的团队兢兢业业,但好像最后只是做了别人的垫背。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大的团队中掌控资源,成为利益的最大收益者,这是人之常情,同时也是管理者的一个最大的考验。
就像一棵树,一定会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还会有开花与结果;如果我们只追求自己团队的利益,谁都愿意成为万紫千红的花朵,甜美水润的果实,那么怎么会有人愿意成为那个每天在暗无天日、潮湿恶臭的土壤中生活的树根呢?最能懂得系统的运营体系,最能牺牲自己的人反而才是整个大团队最有价值的核心。
说起来简单,但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境界本来就足够惊世骇俗,而且要求领导者带着一帮子也有七情六欲,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常人干这种明显看起来不正常的事情,岂不比登天还难。所以,穿过管理者的迷雾,我们发现优秀的管理者,是在管理自己的内心涅盘。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6
level 11
第三层:一个高层的管理者是通过成就体系之外的价值,来成就体系内价值的。
德鲁克说:系统的价值体现在系统之外。所以我们会看到阿里巴巴的价值观中,第一条的价值观就是“客户第一”。好啦,我们是不是在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话:客户就是上帝,但这点做起来真难。
上次和一位天猫优秀的商家聊天,他说现在做电商真难,想满足那些价值敏感的客户,结果价格低了品质必然跟不上;想满足那些追求品质的客户,品质上了价格在行业内有没有优势;想促销吸引新客户,结果又怕得罪忠实的老客户;想吸引求新款的客户,结果没有销量也就没有流量和展示机会……。那个纠结啊。
有两个问题直接掐在我们管理者脖子上:到底谁是我们的客户,我要干掉什么客户?当公司利益和客户利益或者整个行业利益受损失的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
要虎口夺食,壮士断腕;忍痛割爱,成就敌人;要力排众议,孤力支撑,太难了。尤其是当你身边多年生死与共的兄弟,所有爱你跟随你的人都在以爱的名义保护你和成就你的时候,你要坚持内心的那点坚持,要经受即使多年心血可能付诸流水的时候,还能坚持你的那点坚持,太难了。
所以,穿过管理者的迷雾,我们发现优秀的管理者,是在管理自己的内心力量。管理的真相“所有伟大的管理者,都是一个伟大的自我管理者。”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7
level 11
创新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
——怀疑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先怀疑,而且必须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与创新程度成正比。第三定律——胜出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然胜出,不管经历多少曲折。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9
level 11
■郭铁成
总结人类创新历史,分析当代创新实践,不难发现:所有的创新都遵循三个基本定律。那么这三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又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创新的真相呢?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10
level 11
创新第一定律——怀疑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先怀疑,而且必须始终保持怀疑的态度。
为什么要先怀疑呢?因为只有怀疑,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提出了问题,才能展开观察、实验和逻辑分析,直到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创造新的事物。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也可以说,创新从怀疑开始。反过来,如果总是因循成见、人云亦云,就是问题成堆也不会被发现,也就无需任何证实或证伪,当然就谈不到新思想的形成、新事物的创造。
为什么要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因为事物不仅是复杂的、多面的、普遍联系的,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人们需要不断适应新情况,更新原来的认识;如果没有持续怀疑的态度,思想凝固、老化,创新就中止了。
一切伟大的科学家都具有怀疑精神。如果不怀疑地心说,就不可能有太阳中心说;如果不怀疑牛顿力学,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以马克思的格言是“怀疑一切”,所谓一切,囊括了全部时空,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一无所知的人不会怀疑任何事物,满脑子成见的人也不会怀疑任何事物。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推翻前人的成见,不仅有认识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伦理困境,即对我们尊敬的师长提出怀疑,是否违背道德原则。亚里士多德的解决之道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师恩不忘,报之以敬爱;但为了真理,对恩师也要质疑,这是大爱。
亚里士德的话,道出了创新具有反科层制的特点。所谓科层制就是官僚制,它的特点是按等级定位,下级服从上级。而创新则反其道行之,研究不分等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仅学术自由,而且可以反潮流,学术地位低的可以怀疑学术地位高的,这是一种扁平结构。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11
level 11
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与创新程度成正比。
创新是好事,为人们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为什么会有阻力呢?这时因为,创新之始,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凡是创新都是超前的,都是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超出了现有的理解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是胡说八道。既然如此,即使有人不反对,也仅仅是由于情感原因,他们实际上也认为创新是错的;但大多数人,没有情感的瓜葛,是一定要出来反对的,他们一心要为“真理”而斗争,也有“枪打出头鸟”现象。据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提出来时,全世界只有十几个能理解,到处都是反对的声音。当然,也有一种情况,人们报之以沉默,但这不是无声的支持,而是无声的扼杀。
对创新的更强劲的阻力,来自利益机制的改变。重大的创新总要进入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可是,只要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便会逐渐获得创新利润;而旧的产业体系,即旧产业的设施、设备、工艺、产品就都被毁灭了,这对既得利益者来说不是小的利润的损失,而是致命的损失。因此,很多既得利益者必然对创新加以打压。人们总是希望宽容,但事实上人们可以宽容失败,但不能宽容创新。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创新,没有一项是在宽容的环境下成长的,都是在打压下成长的。
创新程度越高,说明你的思想越是超出人们的认识水平,越是对旧的思想体系和利益格局具有毁灭效应,因此会遭到更加猛烈的打压。如果要立志创新,就要准备被冷落,被欺侮,被打压。没有这个准备是不行的。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用到创新者身上同样合适,这就是说,当国家和人民要把重大的创新任务交给你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使你内心痛苦,筋骨劳顿,饥饿消瘦,身无长物,事事不如意,这样一来,就可以不断使你心旌摇动,把你的意志锤炼得既钢强又温厚,增加了你原来不具备的本领。只有如此,才能把创新进行到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大的创新,便有多大的阻力来锤炼你;反过来,有多大的阻力锤炼你,你便有多大创新。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12
level 11
第三定律——胜出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然胜出,不管经历多少曲折。
创新发生的时候,由于巨大的阻力,也由于新事物不成熟、不稳定、不实用、不经济,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壮大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也可能暂时失败。但它最终必然战胜旧理论、旧事物,取得创新优势,成为主流。
小的可以胜过大的,弱的可以胜过强的,年轻的可以胜过年长的,资历浅的可以胜过资历深的。曾经世界第一的荷兰,就被英国超过了;曾经世界第一的英国,也被美国超过了;还有日本、韩国,也都超过了欧洲一些先发国家。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创新符合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旧的思想,旧的事物,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一定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机制导致的,这就是它的合理性,或合规律性;同样,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由于它符合未来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因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必将取代旧的思想和旧的事物,变成现实的存在。
庸俗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人们只能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和生活,但不能改变比较优势。因此,弱小的、新兴的国家就不需要自主创新,只要保持廉价劳动力“优势”,在发达的、强大的、老牌的国家后面跟踪模仿就行了。如果世界果真如此,那人类将是多么悲摧,多么没有希望。好在中国已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创新积累以后,即将创新起飞。
我们的创新经济学,就是弱者胜出的经济学。
(作者系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4-12-12 第6版 观点)
2014年12月12日 03点12分
13
level 10
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要是管理者完全退居幕后,他的徒弟成就很大,师傅还能镇得住徒弟吗?我觉得管理者不必退幕后,只用起一个协调者的角色。
2014年12月12日 05点12分
14
那么能否得到“这是徒弟用来忽悠师傅的呢”
2014年12月12日 07点12分
回复
@有空开欧卡 :也得看师傅有没有大气度培养徒弟
2014年12月12日 10点12分
level 10
马云喜欢说一些话谈梦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有些事很艰难但还是要做等等,但他归根结底是做生意的。他的话不能全信
2014年12月12日 05点12分
15
level 11
转《教师考核与“良币胜过劣币”》 王进 2014-12-12 14:50
2014年12月12日 07点12分
16
level 11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来已有,颇为常见。越是大组织,人员数量众多,素质良莠不齐,更有可能上演此类怪相。在那些员工绩效不易衡量的领域,似乎更加惨烈。高等教育界恰逢此列。由于身处其中者大多为知识工作者,按照德鲁克老先生的看法,提高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激励机制整体上与适用于体力劳动者的激励模式相悖,这就埋下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肇因:既然绩效考核不像工人们的产出(例如,每天生产多少个符合质量标准的零部件)那样一目了然,自然引发以次充优的“钻空子”动机。
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六个主要因素是:1)‘任务是什么?’2)知识工作者必须自己管理自己的生产率,同时要有自主性。3)不断的创新,必须是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的一部分。4)持续不断地学习,以及持续不断地教导。5)不只是量的问题,质也一样重要。6)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必须使得知识工作者在有其他机会时,仍愿意为这个组织工作。”前五项因素都是知识工作者所独有的生产特点,每一项的管理都困难重重。简言之,管理者无法明确得知科技工作者的任务究竟为何,也无法准确测量他们是否全力以赴且自动自发、自觉自愿,更没有能力在专业领域内评价其工作成果是否具有高创新性,这使得“质量高低”的甄别难度大大增强,也无从设计配套的评估体系精确核准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益,于是管理者更愿意将绩效评估问题简化为单纯的“量”的比较,这种“较量”思维大大增加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几率。
2014年12月12日 07点12分
17
level 11
有评估的难度并不代表管理者应当任由事态在错误方向上发展下去。如何才能让良币胜过劣币呢?可以参照西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币的特例。常理上政府都会严格管控铸币权,以获得“独门生意”的铸币收益。但是,官家的专营权往往带来币值铸造中的偷工减料,汉文帝放任私铸的尝试并未出现皇家所担心的劣币肆意横行的局面,反而是良币驱逐了劣币。按照台湾学者陈彦良的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良币与劣币的实际价值不由官府强行规定具有面值上的“同一性”而是交由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二是充分实现信息公开,运用“称钱衡”确保交易各方都能获得钱币的真实币值,从而杜绝了投机取巧的可能。
从现代商业社会回望汉文帝的做法,这两点其实无甚稀奇,在自由竞争市场完全属于“ABC”的范畴。以苹果手机为例,哪怕存在再多山寨苹果产品的手机制造商,但他们永远只能在手机上贴上自己的商标,却不敢明目张胆地印上苹果LOGO,否则别说销售量的多少,光是那一连串的诉讼官司就够他受的,要知道专利权制度还在大行其道,更何况政府持续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呢。同时,信息传播的快捷化使得全球消费者大都知道持有苹果手机与手握山寨产品之间的价值差别究竟有多大,很多年轻人不惜节衣缩食甚至采用极端卖肾之法只为实现苹果产品的手机换代,正是良币胜过劣币的最佳例证。
2014年12月12日 07点12分
18
level 11
但是,高等教育界却很难适用这些法则。一是知识工作者成果的优劣评价,先天存在较强的主观判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常态,学科间的差异更是滋生了偏见和抱怨。这本来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想清楚这是“烫手山芋”不去轻易沾手,转而充分利用那些真正与知识工作者业绩产出和成果利用相关的利益群体,依靠他们的“火眼金睛”以及社会所共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可分出优劣。但这样一来,管理者的权威就不容易得到重视。于是,“必须管”就成为底线,至于“如何去管”以及“管得怎样”,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整个教育行政体系都受这一思维模式的局限,生怕管少了就会出乱子,于是从上到下高校和教师都被异化为“原子化”的评估单元,必须在规定时间填报规定业绩内容。不仅教师抱怨连连,就连评估教师的高校也一腔闷气。二是成果的真实价值缺少适宜的“称量”机制,甚至有些指标就根本不能采用这一思路来解决问题,但管理部门创造性地开发出很多解决办法,将不易量化的指标统统当量化,运用同一性和统一性原则,确保将“评质”简化为“算量”。例如,教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听课学生应当“冷暖自知”,但当这种考评与学生成绩挂钩时,评价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学生所评者并非教师的真实授课水平,而是教师“迎合”学生的力度和“帮助”学生的效度。如果实行挂牌授课,容许学生“先听后选”,限制教师滥给分数的权力等一系列信息公开的举措时,恐怕教师在提升教学水平方面的积极性会大增,教学效果自会水涨船高,自然不用管理部门操心教师教学质量
如何评价
之难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在学生“用脚投票”的集体抉择中被大大消解。总之,只有管理部门愿意放弃“勤政思维”和“懒政方式”的不利组合,不再仅仅采用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量化指标来激励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激情,就不会再出现“用科研经费当量化为教学学时”、“用SCI论文等同于科研绩效”、“用有证可循的专利背书发明创造的真实生产力”等闹剧了。
2014年12月12日 07点12分
19
level 11
教育主管部门自认为强大管理权,其权力基础源于其具有良币和劣币区分标准的裁决权,且万万不肯放弃这一法宝。长期令出一家的做法,使得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精力实行分类管理,只能笼统地出台一些看似有用实则操作性极差的政策,结果费力不讨好。评价知识工作者的良莠,显然不是主管部门一家之能力所及,它涉及到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的建构以及知识工作者内驱力的激发。考虑到辖下学科众多,怎能寄望“一套拳打遍天下”呢?特别是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张的情况下,理当将办学自主权还给高校、还给教师、还给学生,让这些群体自愿选择符合社会竞争游戏规则的绩效产出模式,否则就让他们自行承担被淘汰的命运。须知,一旦良币与劣币间的比例关系交由教育市场决定而非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性规定,则使用劣币的补偿性费用会很高,会催生教师群体主动产出良币。反之,一旦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风向,越来越多的教师就不得不被裹胁着玩这种痛苦的游戏。这恐怕是年关将至,很多教育界人士,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者,共同的不爽吧。
2014年12月12日 07点12分
20
level 11
转《【老马24】有利才引进,无兔不撒鹰》 王云才 2014-12-14 19:33
2014年12月14日 17点12分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