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个新人类 史上首个新人类
关注数: 0 粉丝数: 147 发帖数: 28,609 关注贴吧数: 4
一些纵横绝句 纵横绝句是我发现的一种7言绝句的写法,简单地说,即是在纵向(包括斜向)、横向藏两个词在绝句中。 它与一般的藏头诗的区别,即是多藏了一个词,不过是一定要表意明确且押韵的。 这里先举一首我在写纵横绝句之前,曾经写过的一首藏头诗: 梦里古墓宿雄魂,中土已无文杰存。加得一身浮华名,冕冠落尘终入坟。 (这是我在贴吧遇到一个百度ID为“梦中加冕”的百度网友时顺手写出的一首诗) 下面到真正的纵横绝句了,至今我已写出不足二十首,并曾在起点文学网发表过其中的一部分,接下来要放在此处的是与精神学相关,但没发表在起点中文网的两首。 精容良貌 中正性,神赐天赋 骄人境。 学有所成 华且实,家国皆荣 傲群星。 (每句首字,藏“精神学家”,每句第五字,纵向竖着读,藏“中华骄傲”) 钱财度外 相和蔼,学识卓越 天际外。 森林沈城 逢接力,存得思维 国傲在。 (每句首字,藏“钱学森存”,每句第五字,纵向竖着读,藏“相逢天国”) (我在田运前辈审稿的期刊《思维科学通讯》中发表过有益思维科学发展的论文《精神学--知识树根》,而据我所知,思维科学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 想来,当初在起点文学网还曾转贴过一篇徐晋如前辈的文章放在《新诗体纵横绝句》正文上方的其它栏目中以作历史背景的交代,不知徐晋如前辈对我的这种不合辙但押韵、且绝非打油诗的绝句有何观感。
我的论文能在2009年的《思维科学通讯》上发表,thank goodness。 这至少证明《思维科学通讯》的审稿人认真阅读并理解了当时只有本科学历、但长期在图书馆自修的我的论文,尽管该论文(《精神学--知识树根》)只是包含我初步整理了的从2003-2004学年发现人脑不可描述事态到2009年这不到6年间经由思考、读书再思考而带来的收获。 单论论文的成熟程度,2009年的《精神学--知识树根》是不如2011年的《精神学-简洁的精神革命》的,后者是前者的优化和最简化,在其中我尽可能的做到了不重复前作,而与后者对比下的前者更像是一个概念和创意库,这样两篇论文虽同属同一个学科、有一定重合的内容,各自仍都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人脑不可描述事态的科学意义初探》是2009年我一同投稿的两篇论文之一,作为人脑不可描述事态的发现者,我通过这篇论文阐明了论文标题所含的“人脑不可描述事态的科学意义”。 下面在这里列一个媒体表: 沈阳二中:在高三的一个夜里发现人脑不可描述事态 东北大学:依托校内外的图书馆进行了大量阅读 百度贴吧:发表人脑不可描述事态(贴子标题为没有人能回答的问题),并首发其他的精神学子系统 百度空间:充作博客,博文包含整理出的一些自己在贴吧的发言 google sites:建立个人网站,包括小说《永恒交涉》并在自我介绍的页面提到了我在学习历程中给出的一些试题的新解法 魔方网盘:google sites被墙后上传论文的pdf版在那里 起点中文网:发表小说《见习神的游戏》,以及《新诗体纵横绝句》 暂且只说这些。
略谈“同胞” 何为同胞?有一种说法是血脉、地缘、文化上的亲近者,但有亲近者则必有疏远者,在从今日中国人称非洲人为非洲兄弟这一点看来,血脉、地缘、文化上疏远之人未必不可亲近。 与每个生长在中国的人一样,我也是自小接受义务教育的,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每周的升旗仪式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这在地处关外的沈阳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我在接受若干年教育的经历中发现血脉、地缘上亲近之人未必可爱,这是因为血脉、地缘上亲近之人在文化上的疏远,文化上你会亲近谁或疏远谁,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已选择什么文化来填充自己的性格和言行。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上曾有过诸子百家、从天竺引进的佛教、从欧洲引进的哲学,种类不可谓之不多,但归根结底,这些文化都是尚待安装于不同人的头脑的符号集或语句集。在品德上我倾向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必然会反感尔虞我诈,而你喜欢看《三国演义》,也不代表你会放弃在和平年代做一个君子的理想,而“仁义礼智信”在欧洲文化中也有其所对应的单词、可被形容的人,君子与绅士也有诸多的共通之处。在我看来,称呼和体系上有所不同的文化会有相似的构成不仅仅已经被文化的可翻译性所证实,更重要的是那说明不同人种、地缘的人有共同的文化基因,这是根植在人类基因代码上的,是天意。
当时选择注册并使用“史上首个新人类”的原因 最初在百度贴吧发表贴子“没有人能回答的问题”用的是“超越windows”,而后在被一位网友做无谓的纠缠后,注册并使用“史上首个新人类”的原因有: 1.摆脱对纠缠不断忍让的态势,并以新ID换一个新的、更倾向于辩论和斗嘴的游乐风格,但此ID并非专用于辩论,更主要的是发些微型理论给人看,书看多了不免要做些自己的思考和构造。 (这在之后受到了一些攻击并做出反击,时至今日,我可以说,我对他们的做法没有耿耿于怀,因为其中即便有攻击过度的情况,也可能仅仅是没有经验的表现,毕竟大家都是要说出些值得一看的句段的,尽管句段质量上会有参差不齐) 2.常登录“史上首个新人类”而不是“超越windows”,可以降低“超越windows”密码被盗的可能性。 (虽然大学读的是计算机系,但我只有些许关于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对计算机安全认识浅薄) 3.“史上首个”加“新人类”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组合,并不是深思熟虑的最佳选择,而我读书和创作的原因很单纯,一方面是书好,一方面是有创作的爱好。 (2006年注册的ID,继续看书、思考、积累自己构造的微型理论,2008年将其中值得一看的一部分整合到新学科精神学之下,2009年获得突破,至2011年发表最简版,要强调的是,2006年的我并没有预知到精神学2011年的模样,初中几何学得还不错的我只是喜欢哲学并乐在其中的年轻人)
笼罩在我心头的乌云,我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和庇护。 如今的我,虽已实现了学术理想,持着精神学不会失传的想法,仍有许多话想对适当的人倾述。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我就读的小学、街机游戏厅、卖日本漫画的书亭,在那时辽宁教育台(现在的北方频道)还在傍晚播放日本动画片。 小学老师从未教导我们要因中日战争仇恨日本,只是告诉我们要爱国;在一次学生写情书的事件中,老师提出婚姻是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但我要是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当然会去学生素质更高的学校。 最早见到电子游戏是在一个邻居家,游戏是红白机的《超时空要塞》,能操纵的画、音乐、音效、没有后果的战斗对还是小孩儿的我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电子游戏中投入时间并没有拉低我名列前茅的成绩。 家里有亲戚买过一卷共五本的《圣斗士星矢》给我,排序是乱的,冥王篇的一本里有很吓人的画面,对于小孩儿来说类似第一次看到小学字典里的小幅人体骨骼图那样吓人,也是在那时第一次接触希腊神话,尽管是衍生并改编过的。后来我追买过《幽游白书》中比较精彩的几卷,因为它是仿照西游记的书名,外国人模仿自己国家的文艺作品创作即是认可它,是好事儿,在那时能建立起对日本文化产品不排斥的心态,但今天我选购固态硬盘都不买东芝的,怕的是被仇日或貌似仇日或自称仇日的人归为亲日派而加以迫害,这大概可以算作一种“避害洁癖”。 和平年代,在一个国家里越是狂热地爱国便越有力量感,进而潜在地伴有安全感,但作为一个诚实、表里如一的人,我就是爱好和平,我就是害怕生灵涂炭、恶人横行,我就是害怕人类的美德、秩序和美好愿望被践踏、毁灭啊。尽管以前有过……但我相信消灭罪恶就像消灭疾病和贫穷一样,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冷静下来,客观地想,分析时事,即是分析人的观念构成、行为模式、分布区域、势力范围,地球上并非哪儿都安全,没有人祸,还有天灾,但我的不安源于对可能危害我的人无法理解,尽管精神学如此的珍贵、重要,但我只是做到2011年,其后便把机会留给学界乃至广大的民间爱好者,我努力到26岁半所拥有的是精神学独立创始人的身份,难道还会有人贪婪到要通过欺骗把我的这个身份篡夺?在信息时代,如果有人无所不用其极怎么办?每每看到名人在各类媒体上露面、言谈,偶尔就会感到他们好勇敢啊,不害怕外貌、嗓音被人采集、进而恶意伪造吗?但目前只听闻过伪造华南虎照片的新闻,我的外貌和嗓音的被采集也仅仅是有可能,但这一丝可能放在13亿的基数下所算得的结果并不太小。 博弈论中的“做最坏的打算,抱最好的期望”的观念,以及在互联网上看各式新闻的习惯,使我深感会有人为名利、女色违法犯罪。 博弈论是没考虑心理的数学,近忧正是因为远虑,而在生理上我像每一个疲惫的人一样,需要睡个好觉。
建议打算开动大脑埋首哲学的人,最好先接受一些心理学铁律。 高一的时候在折价书市买到过一本书,讲了些脑科学的大概,只是那时的我没有铁律概念,仅是理智、道德地自由而为。 在世界观上缺乏有效的倾听,只是做到遇问诚答,觉得生活环境中的人稀疏平常,好日子里风和日丽、各奔前程。 而后的一些境遇,应该归为死亡心理所造成的精神冲击(impact),并没有改变我的人格,仍旧全神贯注于眼前的真实,但无声无息的,大脑也在自我修复,或者说部分重建。 因此对于铁律呢,是有经验给的,尽量列的简要和有条理,不过请不要认为这是纸上谈兵。(简要且墨迹是分析哲学的一个特征,毕竟是说给大部分人的) 1.用比喻、也可善用比喻而不滥用比喻 2.有目的地和驾驭自我都很重要 3.通过学习和锻炼养成、增进自己的能力 4.有限种人生能够蕴含大部分的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对抗情况,这里面蕴含着人生铁律 5.智力、意志、道德是较稳定的脑功能,据说骨头只有铁的硬度的三倍,不断摄食和信息的人的脑环境也是相对开放的,但包括我在内的一部分人不知道“感觉到累”是什么原理 6.我知道医学上有一个原理,大概是任何现象都可看作一个结果,而有结果必有原因,但我还是不知道“感觉到累”是什么原理 仍旧希望有益于人,我也算是久读善思之人
作为长期文理兼修者,我在这里略谈一下我的写作。 题记:以我写的一贴为例,旨在展现我在其中的写作原理及写作心理。 读书,即是为大脑找一个锻炼理解力、驰骋思维的时空。 解说:开门见山地提及贴子的主题-“读书”,而选此主题的原因有二,一是自2004年读大学便坚持大量的自主阅读并乐在其中(高三时主要围绕高考九科),二是想就“读书”这个主题展现一些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客观、恒定而固有)。而读书与理解力、思维相关,在我看来是自然而易于理解的;锻炼理解力、驰骋思维在合乎语法、语义的同时作为两种活动可以标定后面的名词-“时空”;自认为用“时空”一词优于“空间”,因为这里面涉及作者成书的时间、书中内容的时间、读书的时间消耗。 而纯铁长炼不焦,良马久歇或躁……由此,“纸文佳作”便成了大脑的必需品,新知转为旧闻的过程也可称为“对未知知识总量的消耗”。 解说:“纯铁长炼”对应“锻炼理解力”、“良马久歇”对应“驰骋思维”,同时也是以比喻的方式表明我的观点“理解力好的人能够持续阅读,思维好的人不愿停止阅读过久”,合起来则是优秀的阅读者“长炼不焦”、“久歇或躁”。“纸文”是书籍的另一种说法(有别于网文),“纸文佳作”就是好书,“大脑的必需品”点“大脑”一词的同时表明书的价值,而后的思想则是表明读书的一个意义-“乐在新知”。 感兴趣于哲学的人,不妨面对一下这个问题-“你的大脑思到哪儿了?” 解说:因为贴子是发在哲学吧,最后点一下此吧的主题,并再点“大脑”和“驰骋思维”二词。 后记:一篇简洁的短文,除了蕴含作者本人固有的观点、兴趣、经历、写作方式之外,便是浑然天成而客观恒定的概念、词汇关系,以及“扩易缩难”的读感了(点简洁一词)。
作为“环境改造的务实派”和“自我改造的提倡者”…… ……列举一些社会上存在的认识上的“错位”。人的一生中很多行为上的错误都是认识上的错误导致的,谨小慎微、防微杜渐、闻过则喜或许是一种有效的纠错方略。我只是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有益于人,并不奢望不存在积重难返的。 享受着地球资源、科学技术、人类劳动这些现代文明成果,却以野兽的原则做人; (资源的采集运输、劳动的组织分配,都是人类的事务) 把民族性错认为盲目排外和无选择的复古,而没能力通过文化比较认清自身灵魂; (与现代文化一样,各个时期的古文化也是有其产生基础的) 希望社会进步、生活幸福并有意义,却认识不到法律的不完全下道德的重要地位; (法律的不完全有阶段性体现,而很多道德是跨越时代的) 明确劳动报酬与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的相关,却忽视劳动功效与学习历程的相关; (判别公平与否的依据还应有哪些?) 知道社会的不同部门和层次存在功能区别,却不认为其中供职的人应有性能区别。 (人生来平等,但社会需要人有不同的性能) (注:第一次重发是由于标题长度限制而表意不完整,这次重发是因为第一次重发的内容存在歧义性,表意准确化、表意完整化和消除歧义性一直是很让人费心的事,特别是在追求表达简洁的前提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