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溶土
淋溶土
关注数: 163
粉丝数: 725
发帖数: 45,861
关注贴吧数: 94
【转贴鍊接】瑞秋卡森(雷切尔·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 前两天是《寂静的春天》作者Rachel Louise Carson的生日,有不少她的纪念文章,这边提供某篇台湾的文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icrobiology.scu.edu.tw%2Fwong%2Fcourses%2Fwriting%2F96%2F9603.doc&urlrefer=e398333f0c98a52e9ff9ba5b0014c76a
【归返】从大西北回来了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柳园镇的某处戈壁 几天的西北之行结束了,在过去我虽然去过一些内陆城市,但真的没有像这次身体状况这麼糟的。从西安离开后,鼻子一到甘肃就开始作怪,而且越往西行状况就越糟糕,鼻涕黄稠稠的,并且和血块连在一起,喉咙又乾又痛了好几天,然后皮肤也开始乾燥脱皮。就这样一路来到新疆。中间还有遇到扬尘的天气。身为南方人,要适应北方的天候还算可以。但是要适应大西北的区域,则真的还需要再加强锻鍊。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曾应徵新疆荒漠治理的某份职缺但是并未成功,我现在想起来,这样的工作还真的不是只有学院当中所学的知识层面,还需要更多在地的经验,以及一个强有力的身体。不管怎麼说,这是我第一次到西北区域,虽然这趟旅程,放松出游的部分还是远大于考察(我后来才发现我的夥伴们这趟出去是想要多玩玩的)。但不管怎麼说,这都将是我日后探索西北乾燥环境的开始。一块土地能够有植被的保护真的很幸福,在西北区域骆驼刺属(Alhagi)的植物经常艰难地扮演恶地草灌植被的重要角色,但是有些区域甚至还恶劣到连骆驼刺都长不上去的情形。我想我需要好好消化这趟旅程当中所学到的各项东西。
【简讯】最近淋溶土要去一趟西北地区 如题,最近这两天和朋友要到新疆和甘肃等地大约一星期,这也是我第一次到西北的区域。虽然过去有读过一些文献,但毕竟不比实际去走过一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地理环境的东西。当然这不会只有这麼一次。但是我是一直很想去一趟乾燥地区的。希望一切顺利。有点抱歉,最近一直在准备行程上的东西,加上工作忙碌。贴子上补充的比较少一些。也因此在未来如果我在这段时间不及上网的话,请各位夥伴多帮忙灌溉这里了。感谢。 淋溶土 敬上 2014.5.10
【转贴】铅污染:杀死中国人的厉鬼 引用自ecoliugy的个人博客网页 已有 1933 次阅读 2014-4-25 16:07|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铅污染2005-09年各省区铅排放量与主要来源(via atmosenv) 今天早上看了几篇《环境健康展望》上的文章,介绍铅污染现状、影响和未来的挑战。由于我父亲前年死于白血病,我一直对病因耿耿于怀。了解了一下中国铅污染与健康的情况,不禁令人担忧起起来。 铅--重金属,广泛运用于各种工业制品之中。铅导致慢性中毒,铅致畸、致癌。铅会通过生物富集过程,积累高营养级较高的生物中,最终导致病变。铅污染易损伤人脑、神经和智力,尤其对孩子危害极大。1997年,美国医学家家研究发现,现代人骨骼中的铅浓度是400年前的人骨骼中的500-1ooo倍。由于铅富集在人的骨骼中,因此也被认为是众多血液病的诱因之一,贫血、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均可能与铅污染有关。 《环境健康展望》中文章介绍,7岁以下小孩,会到处乱摸乱吃,容易损伤孩子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国政府政府通过关停了一些铅污染严重的企业,减少含铅汽油,推广天然气等等,或者把铅污染企业从东部转移到西部,从大城市搬迁到中小城市或农村。城市儿童体内铅浓度超标(超10μg/dL)从之前35%下降到3%左右,超标率降低了不少。城市儿童,血液中含铅量下降了不少。从2000到2009年,6岁以下城市儿童,血铅浓度从7–10μg/dL 下降到2.5–6 μg/dL.。貌似取得了不少成绩。 尽管政府做了一些事,可是远远不够。据北师大1990到2000年评估报告,中国的铅污染依然很严重,地域间情况各不相同。山东、河北等煤工业区,铅中毒依然严峻,而沿海电子工业发展迅猛的广东,以及铅锌矿大量开采西南未来都面临着更严重的铅污染。此外,中国农村铅污染情况非常不明晰。还有,新的铅污染源越来越多。各种涂料、电子产品、“高档”家具,可能是未来的铅污染源(黄色使用含铅涂料国家) 就现在的生活来说,孩子们的周围,铅无处不在。各种装饰涂料、玩具、包装材料,锅碗瓢盆,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和电池,以及民间的各种偏方药中均含有铅。土壤污染,农作物通过生物富集,最终铅也会通过食物积累在人体内。受害最惨的是儿童,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不经意间便沉积到体内。成人虽然已经完成了发育,不如儿童那般脆弱,但一些饰品,如女同胞的口红、化妆品,甚至有些水龙头中都含铅,会直接进入人的体内。日积月累,便会损害人的健康,引发各种癌变。 如此严峻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与失望。作为一名从事环境教育的青年,看了铅污染的情况,瞬间觉得自己无比渺小。在如此一个悄然的恶魔与杀手之前,是那么的无力,既无力改变又无力诉说。这让我回想起来,我父亲住院其间来自云南兰坪的一位病友。常常骄傲地说,兰坪的铅锌矿非常有名,言语间透露出一种自豪感。虽然无直接证据表明,导致了当地人得白血病的概率提升,但他们一个小小的小区就有两位病友,这难免令人胡乱联想。据报道,中国每年有4000多篇研究铅与环境的论文发表,但报道解读和科普挖掘实在太少。这与气候变化领域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每年有过万篇气候变化相关论文,但通俗易懂的报道和科普却少得很,不是不着边际的连篇解读,就是生僻晦涩的教条,很难激发公共的思考。 从心理上分析,气候变化这种问题,老百姓可能不太在意。自己都管不了,哪有心思管天呢。铅矿、煤炭和汽油这种事情又太晦涩,往往只能被动接收,没太多的选择。只有疾病是可以切身的体会危难,不仅是一种恐慌,也是一种呢无奈。疾病、重金属、污染、煤炭与气候变化,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想想就让人觉得窒息,老百姓自然难以理解,也很难相信我们的政府能管得住、管得好。看着乡村满大街的假货、山寨货,假酒,假烟,假衣服,假化妆品,以及似有似无的管理。铅污染这种高端大气,无影无形的杀手,如厉鬼一样无时不刻的跟随着,在我天朝能健康活到晚年,实属万幸呐。
【转贴】美、法宣布将联手打击气候变迁 转载自气候与科学小站网页 2014年4月2日综合外电报导,郑晓稔编译,郭睿审校 美国总统欧巴马与法国总统欧兰德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他们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迁会议(COP 21)上,将透过「实际行动」寻求各国支持降低排放温室气体。 声明指出,美法两国将携手发展乾净能源、创造就业机会、转型成低碳经济,并提供开发中国家更多帮助,协助他们摆脱石化能源,并处理海平面上升与近年频繁的暴风雨现象等问题。 此外,声明也指出美法双方将在全球议题上有更多的合作,并称许该合作是「跨国合作的典范」。 欧兰德上月抵达美国华盛顿进行国事访问。外界普遍认为,该声明是自法国拒绝支持小布希总统时期的伊拉克战争以来,两国关系逐渐回温的证据。欧巴马与欧兰德也同声表示:「十年前,没人想像我们竟然可以如此紧密合作,但若干年来,我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合作模式。」 原文转载自共筑方舟 - 气候变迁调适入口网
【简讯】美国冰风暴有可能是东亚霾害所造成?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大气学者张仁义等人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亚洲严重的空气污染加速了全球的气候异常变迁!因为大气中的悬浮微粒会吸附在云层上,导致太平洋上空风暴形成速度加快,雨量等威力更惊人;而当悬浮微粒所导致的气温升高或是骤降,有可能让太平洋的风暴转移到美国本土,因此去年美国冰风暴,很有可能和中国的霾害有关。悬浮微粒还可能会吸收阳光,并进一步影响气温骤降或剧升,让冬天更冷、夏天更热。
【拜访】希望这里能持续成长 一切加油
【转贴】科学家呼吁西班牙政府禁用一种兽用药物 [img]/upload/news/images/2014/4/201442918326340.jpg[/img]秃鹰 图片来源:Bruno Barthemy秃鹰保护基金会 近日发表于《保护生物学》杂志上的一封公开信指出,西班牙政府应该撤销对一种兽用药物的批准,因为其对欧洲野生秃鹰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这种名为双氯芬酸的药物通常用于减轻疼痛。它曾导致印度的秃鹰数量下降近99%。 5名科学家(来自西班牙和瑞士不同大学的农业、生态学、生物学院系)在信中写道:“不可否认的是,摄入双氯芬酸会对欧洲秃鹰种群造成严重影响。双氯芬酸的使用已经成为生态学家、政治家、生态环保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尽管欧洲的牧场环境及卫生设备和印度相比有实质不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药物对鸟类的威胁,但研究人员仍担心该药对西班牙的潜在影响。西班牙是95%欧洲野生秃鹰的家园。 2013年3月,西班牙药品保健品机构(AEMPS)批准了该药。这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目前在很多国家被批准使用。它能减轻人类关节炎、肾结石、子宫内膜异位等引发的疼痛。在动物医学中,双氯芬酸最常用于治疗关节痛和红肿。 2003年,研究人员发现,印度3种最常见的秃鹰突然且大规模的消失可能与双氯芬酸有关。英国贝德福德郡拯救亚洲秃鹰(SAVE)项目的研究人员Chris Bowden说:“双氯芬酸导致尿酸结晶累积在脏器中(尤其是肾脏),而肾衰竭会导致鸟类死亡。”不超过20年,该药将杀死绝大多数的印度秃鹰,这3种最常见的秃鹰目前已被列入濒临灭绝(或极度濒危)物种名单。 随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规定,禁止将该药用于动物。非洲也正在试图禁止该药的使用,SAVE项目正努力推动欧盟出台针对该药的禁令。瑞士秃鹰保护基金会的José Tavares说,支持者已经将正式请求送至西班牙政府、欧洲委员会和其他8个欧盟成员国政府。此外,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也要求西班牙政府禁止使用该药。截至目前,西班牙政府尚未作出回应。但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组织希望,这封公开信能够给政府施压。(段歆涔) 《中国科学报》 (2014-04-02 第3版 国际)
【转贴】生质能源:微藻–绿色生质能源 转载自科技大观园网页 谢志鸿 | 成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 吴文腾 | 成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绿藻培养池鸟瞰图能源耗竭的冲击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促使工业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也因此大幅度成长。然而毫无节制地开发与使用化石能源却逐渐引发各种问题,其中又以能源耗竭和温室效应最为严重。 2008 年初,国际原油价格首度突破每桶 100 美元的关卡,油价上涨引发了石油耗竭的忧虑。专家估计到了 2040 年,全球大型油田将开采殆尽,而开发小型油田又会大幅提高油品的成本。此外,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会阻碍地面辐射热的散逸,造成温室效应,破坏全球生态的平衡。 温室效应的冲击 温室效应已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原融化、气候变迁等深远的影响。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20 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增加摄氏 0.6 度,也造成海平面上升 0.1 至 0.2 公尺。人类若再不采取防患措施,到了 2100 年,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将比 1990 年增加摄氏 1.4 至 5.8 度,海平面上升 0.09 至 0.88 公尺。其中海平面上升对於地势不高的沿海地区及岛屿国家将造成严重威胁。 台湾四面环海,海平面上升不只减少陆地使用面积,也会增加海水倒灌的危险,冲击浅海养殖业。此外,国际能源总署於 2006 年统计指出,台湾每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世界第 19 名。因此,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我们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永不耗竭的生质能源 为了让人类在地球上能永续发展,寻求可行性的再生能源已成为重要且迫切的议题。目前专家们研究的范围包括风能、水力能、太阳能、生质能源等。根据国际能源总署统计,生质能源是目前最被广泛使用的再生能源,它是指由生物产生的有机物质,经由直接或转化技术所产生的可利用能源。 生质能源是由植物利用太阳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土地中某些元素固定后所合成,因此只要有太阳和土地,就可以持续地种植作物,源源不绝地生产有机物质,再转化成永不耗竭的生质能源。由於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再转化成生质能源,而生质能源使用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不会超过植物生长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因此可达到碳循环的平衡。永不耗竭和碳循环平衡就是使用生质能源的两大优点。 微藻油脂的生产 目前生质柴油的原料大部分来自植物,如大豆油、油菜籽油、棕榈油等。由於这类油脂多是食用油,在供应量上有其限制,因此寻求永续且满足大量需求的稳定来源是必要的。专家们发现利用微藻做为生质柴油的来源,是一可行的选择。 如同其他植物,微藻利用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生成油脂。一般来说,微藻生产油脂的速率比植物快,在经济与时间成本考量上是颇具竞争力的。微藻的含油量视不同属种而有差异,事实上很多微藻是不产油的。一般产油微藻的含油量约为藻体重量的 20 到 50%,而某些特殊藻种甚至高达 80%。因产油速率的快慢取决於微藻的生长速率,所以选择高产油速率的微藻是第一要务。 微藻培养系统 微藻培养系统可分成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其选择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微藻的生物特性、气候状况、目标产物种类与土地、人工、能源、用水、营养源等各项成本。 开放式微藻培养系统 开放式系统大致有 4 种型态,分别是大型池、开放式槽体、圆形培养池及跑道型培养池。每种类型各有其优缺点,必须依据相关条件做为选择培养方式的依据,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开放式系统是在户外利用阳光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在规模放大上容易,成本也较低,因此是量产的主要方式。开放式培养的缺点在於培养环境易受外界,如温度、天气、光照强度及光照周期变化的影响,也容易遭受其他藻种、细菌及原生动物的污染。因为开放式培养的环境因子较不容易控制,所以培养操作上有其困难度。 密闭式微藻培养系统 密闭式系统可在发酵槽、培养袋,平板光生化反应器及管型光生化反应器内培养,应用不同,所需系统也不同。密闭式系统可用於自营、异营或混营培养,而且在户内或户外都可实施。其培养环境控制较容易,因此产率较高,品质较稳定,后续分离纯化所花费的成本也可减少。与前述系统相较,密闭式系统较不易被杂菌污染,且几乎各种微藻都可适用,但有设备成本过高,规模不易放大等缺点。 微藻培养技术 由於微藻生长必须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最主要的生长限制因子就是光。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时不可或缺的物质,也很重要。此外,氧含量控制、温度控制、盐度、养分,酸碱值、混合效果等也都对微藻的生长有重大的影响。 光 就自营生长的微藻来说,不论是培养於开放式系统或密闭式系统,光反应器设计的重点都在提高光的使用效率。目前在大规模培养藻类方面,开放式平面培养池仍是最普遍的系统。 一般在培养系统中,如果培养深度太深或微藻浓度太高,会造成光线分布不均,藻类无法有效吸收光能,致使培养效率降低。因此开发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易放大且高光使用效率的新型光生化反应器,是微藻培养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氧化碳 微藻体内含有 40 ~ 50% 的碳,生成 1 公斤的微藻细胞,需要 1.5 ~ 2.0 公斤的二氧化碳,碳对於微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自营微藻而言,本身能利用溶於水中的无机碳源,如 CO2、H2CO3、HCO3-、CO3- 等进行生长。这些无机碳源的利用会因藻种和环境条件而异,例如螺旋藻可利用 HCO3- 当做碳源,CO2 则是微藻最普遍也是最通用的碳源。 CO2 占空气中的 0.03%(ν/ν),而且不易溶解於水中。在高浓度培养微藻时,所需碳源也会增加,因此在培养系统中,常会通入 CO2 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以提供藻类充足的碳源。 氧含量 当微藻行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会被微藻吸收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且生成氧气,使得培养系统中的含氧量随之增加。研究报告指出,当氧含量过高时会抑制微藻的生长,因此降低培养环境中的含氧量有其必要性。 温度 由於温度的高低对生物体内的酵素作用有极大的影响,会影响微藻生长的速率。一般而言,太高的培养温度会降低微藻光合作用的效率,把温度控制在最适宜的范围,有利於微藻的生长。 盐度、养分与酸碱值 适宜的培养环境有助於微藻生长,因此供给足够的营养源与最佳的培养盐度及酸碱值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盐度、养分与酸碱值的变化会影响微藻的生长代谢与生成物生成,控制这些变数也有其必要性。 混合效果 微藻培养系统中的混合扰动程度,在生产高浓度微藻的程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为微藻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照时则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光照的亮暗周期会改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例,而影响微藻的生长。若提升培养系统的混合扰动程度,增加光照的亮暗频率,可使微藻细胞快速反覆地来回光区与暗区,而提升微藻的光合效率。 微藻产油的现况与挑战 利用微藻产油做为生质柴油来源的构想,早在 1980 年就有相关学者提出,但并未受到重视。直到近年来因原油价格的攀升,开发再生能源的意识逐渐提高,以微藻生产生质柴油的想法遂受到各界关注。目前许多产官学单位都已意识到,利用微藻生产生质柴油以取代目前的化石柴油是有其发展性的。 相关研究指出,在 1 公顷的土地上培养微藻,油脂的年产量可高达 100 吨以上,远高於种植其他植物的年产油量,可见以微藻生产油脂的优势。虽然目前微藻生产的生质柴油每公升成本仍高於化石柴油,但若原油的价格持续上涨,且微藻的培养技术不断改善,则微藻生产的生质柴油将有取代化石柴油的潜力。 总而言之,降低培养微藻生产生质油脂的成本,是发展生质能源的重要挑战。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是透过制程的改进及基因工程的利用,提高光生化反应器的性能及微藻的产油速率,期望达到目标,并进而建立一永续性与环保的再生能源。
【转贴】废热回收的大助力–热电材料 转载自科技大观园网页 范贤娟 | 《科学发展》特约文字编辑工厂所产生的大量废热若能回收并善加利用,可转换为电能,同时解决热污染问题。(图片来源:种子发)热电是一种把热能与电能透过固态反应相互转换的物理现象。不同材料接合时,如果二者接点间的温度不同,在其界面就会产生电流,也就是利用温差可以发电。或者如果提供外加电流,这时会让一材料吸热,一材料放热,因而产生温差,就可以造成热电致冷的应用。 这样的设备跟目前常见的发电机、冰箱、冷气等比起来,不需要庞大的管线配置和压缩机,也少了机器运转的噪音。只可惜目前转换的效率不高,一般小於8%,因此仅应用在一些小冰箱、保温杯等小型产品上。最近才进一步用於豪华汽车的坐垫,使人在炎夏进入汽车时,不需等待整个空间充满冷气才觉得舒服,而能让人一坐进车内就快速感受到贴身凉意。 不过,如果热电材料的应用仅是这些小地方,市场不会太大,就不至於吸引许多人研究。但目前全球已经有上千位学者投入,去年一年就有超过1千篇国际论文,为什麼这麼热门? 原来大家重视的是在工厂、汽车等的运作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热,如果能回收这些废热善加利用,就可转换为电能。目前全世界所发的电仅有50%用在预期的应用上,其他50%则是以热的形式耗损掉。如果能想办法把这些耗损的热能转换回电力,就能降低能量耗损,增加新的能量来源,同时解决热污染问题。这在环境保护上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许多学者投入研究。 研究这主题的学者多具物理背景,多从常用的热电材料组成去发展,所探讨的较局限於某些特定合金组成。清华大学化工系陈信文教授与吴欣洁博士则是从材料的相平衡和相变化理论,搭配大量且系统化实验验证,合理预测哪种组成、结构可能有助於提高热电材料的特性。理想的热电材料导电性要高,但导热性要差,这样才能把热锁在特定材料中维持温差。但一个物体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的关系几乎是共变的,纯金属或非金属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而要求助於半导体。 除了对材料组成要挑选外,陈教授与吴博士比起一般学者多了从热力学去考虑的线索。致力以热力学的角度解释不同材料的热能与电能的传输性质,目前也小有成果,可从其中的微结构配合理论分析再做细部的调整,果然制造出拥有很好目标特性的四元合金,即铅-银-锑-碲的热电材料系统,热电转换效率约可达到10%。 陈教授表示,他们因为对於相平衡和微结构有较多的热力学理论基础与大量的实验佐证,因此研究的成果具高度可靠性与可重复性,而这点对於高性能热电材料未来应用於商用模组极具重要性。 要把这项技术付诸实践,陈教授表示目前最主要的考量是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如果装置的成本太高,可能多数人就不愿意采用。目前看来,一般会从工厂开始,因为工厂排放的废热占总废热的比率最高,其次才是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工厂的废热是固定不断地大量产生的,这设备只要能有功用,成本慢慢就能回收。但在汽车上,则因为汽车载运它也需要消耗能源,如果消耗的能量反超过废热回收的能量,就不值得做了,因此提高热转换率是首要条件。陈教授能够提供有效、稳定的进步基础,值得持续关注。
【简讯】联合国再次重申粮食安全对世界区域稳定安全的重要性 联合国再次重申粮食安全对世界区域稳定安全的重要性。现今在中东和非洲的区域不稳定有很多是缘自粮食不稳定的问题。其中谷类存粮过低,生质能源市场和农产品市场都将受到冲击,有些区域甚至可能会遭遇粮食问题。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小型国家,如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贫困小农和居民,更容易因粮食短缺而受害。现今美国的粮食自给已达到120%、德国达到了80%,而英国也达到了65%,相较而言,亚非各国则偏低。
【转贴】栀子的新用途 引自科技大观园网页 王道还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栀子花 近年来,欧美大药厂开发新药的努力一再落空,传统的东方智慧(本草学)成为研发新药的重要资源,这里是一个例子。 成人型糖尿病又称第二型糖尿病,美国有五分之一人口有这种疾病。东亚的富裕社会,这样的病人也急速增加。这种病是因为胰脏无法制造足够的胰岛素造成的:胰脏负责制造胰岛素的细胞对於血糖失去反应,不会分泌胰岛素,血糖因而上升。以现代医学(科学医学)的路数,治疗成人型糖尿病的第一步就是追求知识,先弄清楚成人型糖尿病患体内的有关生化路径。 过去的研究显示,胰脏细胞分泌的另一种蛋白质,叫做UCP2,会抑制胰岛素细胞分泌胰岛素。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得这种病的实验室动物,例如小鼠,血液中除了血糖浓度很高,UCP2的浓度也相当高。要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小鼠制造UCP2蛋白质的基因关掉,小鼠就不会得这种糖尿病;就算养得很肥胖,都不会得。(肥胖是得这种糖尿病最重要的风险因子。)因此,研究人员推论:要是抑制成人型糖尿病患身体里的UCP2,就能缓解病情。 中国南京大学的张沈余教授从中医本草下手,发现传统本草用药栀子的萃取物可以抑制UCP2, 第一、在实验室里,把萃取物滴在正常小鼠胰脏细胞上,会使那些细胞分泌胰岛素; 第二、 把萃取物滴在无UCP2的小鼠胰脏细胞上,那些细胞没有反应; 因此,栀子的萃取物是UCP2的抑制剂。进一步分析显示,栀子萃取物中的天然交联剂(genipin)是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成分。在实验室中,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小鼠的胰脏细胞,要是浇上天然交联剂,或是这种化学物质的衍生物,细胞对血糖的反应就恢复了,会分泌胰岛素。 这种天然交联剂的功能是把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例如有人建议以天然交联剂做为人工血液的交联剂,克服人工血液中血红素分子容易遭肾脏代谢的问题。但是直接以天然交联剂做为治疗糖尿病的药并不合适;因为天然交联剂会把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会影响许多生化反应,因此直接服用天然交联剂对身体有害。 要是把天然交联剂分子做些改变,使它失去结合蛋白质的能力,也有同样的效果,只不过效果稍差。因此,下一步就是研发既能抑制UCP2,又不会影响其他生化反应的化学分子。
【转贴】电子光电:绿色能源–发电与储能 韦光华 | 交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系结晶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速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及依赖与日俱增,导致全世界石油储存快速消耗,价格也持续攀升。在数十年后,恐怕出现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因此发展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此外,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更导致温室效应,这是近年来地球气候产生巨大变异的元凶。因此全球对再生能源的重视日渐提高,使得太阳能、风力、水力、生质能等自然且低污染性的绿色能源,在未来更具竞争力。 太阳光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每小时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足够人类1年所需,如能充分利用,能源缺乏问题将可获得解决。此外,太阳能发电系统具有安全、无噪音、无污染、不耗费人力、可长期使用等优点,因而成为未来替代与绿色再生能源的首选。 世界各国,如日本、德国、美国、澳洲等,正积极发展太阳能应用科技,他们努力研发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技术,以期能提供足够的电能成为重要的供电系统。台湾因资源缺乏,90% 以上的能源须由国外进口,因此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当然很重要。又台湾位处亚热带,阳光充足,日照量大,发展太阳能电池做为新的替代能源更是合适。 太阳能发电系统包含:太阳能电池模板、电力调节器、充放电器与变压器、储能蓄电设备等。其原理是太阳光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模板上,电池吸收太阳光且把它转换成电能,因此电池的光电能量转换效率越高时,所获得的电能也就越多。 太阳能电池所产生的是直流电,须经由直流/交流转换器转换成交流电,以供家庭及工业使用。此外,白天电池所产生的电能,须藉由储能设备储存以提供夜间使用。因此高效能的太阳能电池与储能蓄电设备,是整个发电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 太阳能电池种类很多,依材料类别主要有三:矽太阳能电池、III-V 族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及有机太阳能电池。 矽太阳能电池 矽太阳能电池已商业化量产,市场占有率达 95% 以上。这类电池又可细分为单晶矽太阳能电池、多晶矽太阳能电池与非晶矽薄膜太阳能电池。 矽太阳能电池由P型及N型的矽半导体所组成,在界面处有一内建电场。当太阳光照射时,因光子的能量够大,可使矽半导体内产生电子—电洞对,并受内建电场影响而分离,电子往负极移动,电洞往正极移动,经由导线连接就可获得通过负载的电流,这就是太阳能电池发电的原理。 单晶矽太阳能电池的材料是由规则排列且高纯度的单晶矽所组成,其纯度、良率及稳定性都最高,使用寿命长,且光电转换效率约 17% 也是矽类太阳能电池中最高的。但原料价格昂贵,因此降低电池价格与提升转换效率仍是目前主要的研发方向。 多晶矽太阳能电池使用品质较低的矽晶圆材料,其晶粒较大,含较多杂质,使得光电转换效率略低,约14%。但制程较简单且成本比单晶矽便宜 20%,因而较易推广,主要市场是使用在一些低功率发电系统中,如提供路标照明的发电用。然而近年来矽晶由於市场需求大增,导致原料供不应求,价格因而持续攀升,限制了矽晶太阳能电池产能的提升。 非晶矽太阳能电池也是以矽为原料经镀膜制程而得,但矽原子排列不规则,制作时可选择玻璃、陶瓷、金属等为基板,不需使用昂贵的结晶矽基板,因而材料成本较低,且无原料缺货问题,再加上制程简易,可以大面积制作等优点,使其颇具竞争力。市场上已有很多厂商投入,但光电转换效率只有约 9%,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小时 1.5 美元。若效率能提升至 12%,成本将降为约 1.0 美元,接近市电价格,如此则真正绿色能源才可能来临。 III-V 族半导体太阳能电池 III-V 族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具有目前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其材料由砷化镓、锗、磷化铟镓等 III-V 族半导体组成。其中单一接面型的量子井结构,如砷化镓/锗,光电转换效率可达 18% 以上,而多重接面的结构,如磷化铟镓/砷化镓/锗,效率甚至可达 30% 以上。但由於材料价格过於昂贵,目前仅局限在太空卫星动力系统的使用,尚无法普及至一般民间。 有机太阳能电池 由於矽晶太阳能电池原料供不应求,在普及化上遇到了瓶颈,因而加速了次世代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就是近年来新兴的类型之一,也被视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这类的电池依材料可分为两类,一是由有机染料小分子构成,称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C);另一种由有机高分子构成,称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polymer solar cell, PSC)。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於 1991 年在国际期刊中发表后,由於材料吸光特性佳、制程简易、材料便宜、量产容易等特性,近 10 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世界各国都积极投入开发。 DSC 的结构与矽晶太阳能电池很不一样,主要由导电玻璃基板、多孔洞二氧化钛颗粒、感光有机染料分子、参与氧化还原的液态碘离子电解液、碳或白金触媒层及封装胶材所组成。目前小面积(小於 1 cm2)的 DSC 光电转换效率可达 10% 以上,不过在制成大面积模组后,效率仅约 6% 左右。 现今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 DSC 材料,是含有稀有元素钌的有机金属错合物,价格虽比矽晶材料便宜,但仍属昂贵,且电池中液态电解质在长时间照光与操作下恐有漏液现象,因而局限了其商业化的可能。研发低成本的有机非金属染料分子、改良液态电解质和封装技术来提高电池稳定性,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 高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主要是类似塑胶特性的有机高分子,重量轻、耐摔、耐冲击、低成本,且具有极佳的可挠曲性,可经由旋转涂布、喷墨印刷等方式制作在玻璃、薄金属或软性塑胶基板上,实现大量制造与大面积化的理想。虽然目前 PSC 仍以实验室研究为主,尚未商业化,但上述各项优点使得 PSC 在未来深具发展潜力。 PSC 依高分子材料与元件制作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光电转换效率,最典型的材料是聚三己基噻吩高分子(poly-3-hexylthiophene, P3HT)。实验室 PSC 的元件制作方式,是把 P3HT 高分子混合修饰过的碳球材料涂布在玻璃基板上,接著以蒸镀方式沉积一金属电极再加以封装就制作完成。 PSC 的发电原理是高分子吸收太阳光产生电荷,藉由修饰的碳球材料使不同的电荷分离并导入相对的电极中,其元件光电转换效率已高於 5%,若搭配其他高分子材料与制程改良,光电转换效率可高於 6%。但 PSC 最大的挑战是高分子材料本身的纯度不如矽晶材料,在长时间照光与使用下,稳定性不足,寿命短,因此目前仍著重於开发高吸光且高稳定性的高分子材料。 PSC 由於质轻、可挠曲、材料无污染、可连续印刷、可大面积化、成本低廉,且易整合於不同电子产品上,兼具环保与经济两大优势,如能有效改善其缺点,必能成为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明日之星。
【转贴】山鹡鸰(图) 山鹡鸰雄鸟额、头顶、后颈、肩、背等整个上体橄榄绿褐色,腰部较淡。尾上覆羽转为污黑褐色,尾黑色或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暗褐色而缀橄榄绿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仅内侧基部有一斜行黑褐色斑,羽干亦为白色,最外侧第二对尾羽先端具大型楔状白斑,第三对外侧尾羽先端具小型白斑,其余尾羽全为黑色或黑褐色。翅上小覆羽橄榄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先端白色或黄白色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翅斑。飞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基部白色,端部外侧羽缘缀以黄白色。眉纹淡黄白色,从嘴基直达耳羽上方,贯眼纹黑褐色,耳羽、颈侧橄榄褐色,颊淡黄白色杂以橄榄褐色斑点。下体颏、喉白色,喉侧微沾暗褐色斑点,胸亦为白色,前胸有一黑褐色横带,后胸亦有一黑褐色横带,但此横带不完整,在中部开裂,前胸黑色横带在中部向下突出,延伸至后胸横带开裂处,其余下体白色。两胁微沾淡棕色或橄榄褐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 虹膜暗褐或红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红色或黄白色,跗跖肉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5—19克,雌性13—22克;体长雄性148—172毫米,雌性145—173毫米;嘴峰雄性12~17毫米,雌性11~14毫米;翅雄性73~85毫米,雌性70一82毫米;尾雄性66—75毫米,雌性65—76毫米;跗跖雄性20~22毫米,雌性20~22毫米。 山鹡鸰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和东部及东南部、河北、山东,南达福建西北部,西抵四川、贵州;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江西、福建南部、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岛。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印度、安达曼群岛、缅甸东北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等地。 山鹡鸰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地森林中,尤以稀疏的次生阔叶林中较常见,也栖息于混交林、落叶林和果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林缘、河边、林间空地、甚至城镇公园中的树上。喜欢沿着粗的树枝上来回行走,栖止时尾不停地左右来回摆动,身体亦微微随着摆动,并不停地鸣叫。有时一边鸣叫一边沿着树的水平枝行走,尾仍呈水平方向左右来回摆动。鸣声为“唧呱,唧呱,唧呱,唧呱一唧”五个音节一组,见人则发出“唧”一“唧”的声音。飞行呈波浪式。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的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耳、膜翅目昆虫,如象甲、蝗虫、虻、蚁类、蝶类、蛾类等。此外也吃蜗牛、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山鹡鸰的繁殖期为5—7月。成对单独营巢繁殖。繁殖前雌雄双双在树枝间飞来飞去,相互追逐,或沿着树枝来回不停地走动,并不停地发出“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的求偶声。营巢于树粗的水平侧枝上。巢呈碗状,向上开口,主要由草茎、草叶、苔藓、花絮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有兽毛或羽毛等柔软物质,结构甚为精巧。巢的大小据5窝的测量为外径62—75毫米。内径50.61毫米,高40—75毫米,深30—38毫米。距地面高3.5—6毫米。 5月末6月初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天产卵1枚,每窝产卵多为5枚,也有少数产4枚卵的。卵灰白色或青灰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紫灰色斑点,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9—22毫米×14.5—16毫米,平均为20.O毫米×15.2毫米,重1.4—2.5克,平均为1.8克。孵卵期9天。雏鸟晚成性,刚出壳时体熏仅2克,体长为36毫米,全身红褐色,仅头顶、背中线、肩、翅、股沟和腿部有灰白色绒羽。雌雄亲鸟轮流喂雏,每日喂雏频次甚低,最快5分钟喂1次,最慢半小时喂1次,每天喂食高峰在9:00。喂养13±1天雏鸟即可离巢。 山鹡鸰在我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云南东南部和海南岛越冬。每年春季多在5月初开始迁来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南迁。 山鹡鸰在我国仅繁殖于东北和东部地区,种群数量曾经较常见。但近来由于人口增加,森林砍伐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种群数已明显减少,不少地区难于见到,应严格保护。 作者:李湘涛 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转贴】今天是国际森林日,请爱护周边的森林 转载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网页 联合国大会宣布3月21日为“国际森林日”。从2013年起,每年将于该日举办纪念活动,宣传森林和树木对地球所有生命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高人们的认识。 鼓励各国于每年国际森林日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组办与森林和树木有关的活动,如植树活动。我们期待与各国及国际伙伴合作,推动开展“国际森林日”庆祝活动。鼓励大家在当日参加社区植树活动,或参加与树木和森林有关的其他活动。森林和树木维持我们的生计并给予我们保护,提供清洁空气和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缓冲气候变化的作用。森林还给许多人带来食物、住所、就业。现在需要我们来维持和保护森林-否则我们的未来会处于危险之中。与粮农组织一道庆祝3月21日国际森林日。向世界展示树木、森林及其周边环境如何对你居住社区产生影响。种下树苗,种下希望。
【诚徵】生态保育吧吧主 生态保育吧作为探讨自然资源经营、生态维护、生态恢复以及动植物物种保护及栖地管理等议题讨论的贴吧,自2007年至今也有快六年的时间,在过去,生态保育吧曾有过另一位吧主与我一起管理贴吧,但后来因为她学业越来越繁忙,而不得不离开贴吧。之后有三年多的时间一直主要由我一人以及其它2位图片编辑在管理吧务。去年本来增设了两位小吧主以管理越来越多的广告贴,但在这几天因为百度系统审核,其中一位小吧主的在线签到数不够而被撤职。我最近因为事务较繁忙,因此一直苦于没有更多的时间能够一直常在线上为大家补充知识素材。因此很希望能有对生态学与生态相关知识有多方面了解并且有志长期在吧内服务的吧友能够一起协助吧务的管理。并且持续推动生态保育的知识宣导。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在我们吧里发文章,然后参加吧主的遴选。加入管理团队。 淋溶土 敬上 2014.3.20
【诚徵】生态保育吧吧主 生态保育吧作为探讨自然资源经营、生态维护、生态恢复以及动植物物种保护及栖地管理等议题讨论的贴吧,自2007年至今也有快六年的时间,在过去,生态保育吧曾有过另一位吧主与我一起管理贴吧,但后来因为她学业越来越繁忙,而不得不离开贴吧。之后有三年多的时间一直主要由我一人以及其它2位图片编辑在管理吧务。去年本来增设了两位小吧主以管理越来越多的广告贴,但在这几天因为百度系统审核,其中一位小吧主的在线签到数不够而被撤职。我最近因为事务较繁忙,因此一直苦于没有更多的时间能够一直常在线上为大家补充知识素材。因此很希望能有对生态学与生态相关知识有多方面了解并且有志长期在吧内服务的吧友能够一起协助吧务的管理。并且持续推动生态保育的知识宣导。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在我们吧里发文章,然后参加吧主的遴选。加入管理团队。 淋溶土 敬上 2014.3.20
【转贴】蝴蝶的长寿秘诀 转载引用自科技部科技大观园网页 王道还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格兰维尔蛱蝶(图片来源:Christian Fischer摄於德国,2009) 根据一个传统理论,生物组织「一生」消耗的氧是固定的,从小鼠到大象,绝无例外。因此,生物的寿命与新陈代谢率成反比:氧的消耗速率越快,寿命越短。过去半个世纪,这个理论演化成「自由基导致老化说」及「氧化物伤身说」。 不过,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新陈代谢率、氧化伤害和寿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例如同样体型的鸟儿与哺乳类,鸟儿的新陈代谢率比较高,可是平均寿命却是哺乳类的两倍。研究人员认为那是因为鸟儿与哺乳类的细胞膜组成不同,鸟儿的细胞膜比较禁得起自由基的摧残。此外,新陈代谢率与活性氧化剂的产量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动物实验的结果尚未发现明确的模式。例如运动能增加小鼠的寿命;强迫蝴蝶飞行反而会减寿;不过,同一种蝴蝶必须经常飞行的族群就不会。以另一种蝴蝶做实验,强迫飞行不会减寿。但是,若与在发育期间捱过饿的对照组比较,强迫飞行组的寿命较短。 最近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继续以蝴蝶做实验,他们研究的是一种欧洲蛱蝶(Melitaea cinxia)。长期田野研究已经证实,这种蛱蝶的扩散能力攸关族群的生存。研究人员把这种蛱蝶关入实验室的盒子里,测量它们释出的CO2。每隔几天,研究人员就逼迫蝴蝶运动–一次飞行10分钟。结果,释出CO2最多的蝴蝶,也就是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个体,活得最久。要是能找出运动导致长寿的分子机制就好了。
【转贴】世界上最朴素的鹬—矶鹬 图文引自小蟑螂的土土小窝 :: 随意窝 Xuite日志网页 矶鹬(Actitis hypoleucos)是鹬鴴科的入门辨识鸟种,也是我高中时期第一个认识的鹬科鸟类。世界上矶鹬属只有两种,一个是我们在欧亚地区所看到的矶鹬,另一个则是在美洲的亲戚:斑点矶鹬 (Actitis macularia)。矶鹬常会摇晃尾羽沿水边前进,遇危险则惊飞短暂距离。矶鹬在地面上走动时,它翅膀前端到胸前处有一内凹的白色,从侧面上看很像是竖起大拇指或是著名篮球鞋款Nike的白色打勾勾标志,因此常被戏称为Nike Bird或者直接就说发现一只Nike了。事实上,鹬科当中还是有其他的鸟也会有打勾勾的羽色,不过矶鹬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它的背羽、肩羽到尾羽一整个没有特色、没啥纹路的朴素褐色(褐色的深浅有时会因光线的角度而有不同),这点和其他纹路复杂的鹬鸟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胸侧分布有灰褐色的斑块。但下腹部则是白色的。因此没有特色反而成为矶鹬最大的特色。它的脚部为黄褐色到浅橄榄绿色。飞行时羽翼带有白色。有时也可在溪流边或是河口处的低空以固定两翼的方式滑翔。并且常发出细小而高亢的声音twe-we-li或是Gi-gi-gi。 矶鹬常喜欢单独行动,但有时也会看到两三只矶鹬在嬉戏的情形。它喜欢浅水边的环境,不过由於它很能适应人为的设施环境,因此城市沟渠、港口、湿地、农田也都常见到它的踪影。而且在国外还有过跑到海拔1800公尺山区水边的记录(但在台湾还是比较偏向低海拔区域,不过雪霸国家公园的生态廊道也曾有过矶鹬的出现)。矶鹬主要以直翅目(鸣虫类)、鞘翅目(小型甲虫或其幼虫)、夜蛾等昆虫为食,也常吃贝类、蠕虫,甚至小鱼和蝌蚪等小型动物。在欧亚大陆北部为夏候鸟,南部则为冬候鸟,繁殖区跨於古北界到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冬季往东南亚、非洲、印度飞行,有的也可远抵澳洲。在台湾,为冬候鸟,但也有少部份已成为四季可见的留鸟。 鹬科鸟类的嘴喙通常软软的,并且遍布血管和神经,具有很高的探测灵敏度,一些鹬不仅拥有长长的嘴喙,甚至还呈现向下弯(如大杓鹬),适合探测更深入的底栖生物或蟹类的巢穴。或向上弯(如青足鹬),顺便清扫一下水中的小动物等等造型,相较於其它各种在嘴型上特化的鹬。矶鹬的嘴喙显得很中庸。而且比较笔直。不过还是可以看到它东戳戳西戳戳的情形。与水边其他涉禽如鹭科运用一些策略式的抓鱼或是拥有一双敏锐大眼睛跑去追猎物的鴴科有著不一样的情景。
【简讯】新西兰拯救了一个鸟蛋 新西兰鴞鹦鹉(Kakapo)保护区里,保育员发现母鸟丽莎(Lisa)的鸟巢中,有某颗蛋严重碎裂!由于鴞鹦鹉是世界珍稀动物。因此巧手的保育员李丁顿 (Jo Ledington)便用胶水和胶带将碎裂的蛋壳像拼图般一一黏合。在2月28日Lisa One孵化了!成为丽莎第一个蛋生出的幼鸟。也成为生态保育上少数救援鸟蛋成功的案例。 鴞鹦鹉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或称IUCN红色名录)保护状况中,被列为极危,在当地积极复育下,2009年3月终於突破100只,2012年增加到124只。不过如此罕见珍稀的动物,在去年英国丑陋动物保护学会(the Ugly Animal Preservation Society)举办的最丑动物票选中,高居第二名,仅次海洋怪鱼水滴鱼(blobfish)之下。
【旧闻】新加坡飞禽公园放飞东方冠斑犀鸟(组图)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chinareviewnews.com&urlrefer=5b4261669a946654c1affe5b293176b2 2013-07-10 23:26:397月10日,两只东方冠斑犀鸟停在树梢。当日,新加坡裕廊飞禽公园与国家公园局在新加坡外岛乌敏岛放飞3只东方冠斑犀鸟,以丰富新加坡的野生冠斑犀鸟的基因库。新华社7月10日,一只东方冠斑犀鸟从笼子飞出,回归大自然。新华社
【求助】编程问题 运用while语句编一个题目,正确答案为"python"这个字符串。在python2.7之下,raw_input一个字符串,直到该字符串完全符合正确答案"python"为止。中间如果出现有部份答对的情形则予以提示,例如raw_input一个字符串为"pathon"则程序会print出“你答对了5个字符,但第2个字符答错了”。
【转贴】研究:「单轨」引诱癌细胞 阻肿瘤生长 BBC 17日报导,美国乔治亚州一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比人类头发还要细的奈米纤维「单轨」(Tumour monorail),可以引诱人类体内的癌细胞,并跟著移动转移到医生希望的身体部位,再经过手术切除癌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停止肿瘤继续生长,但又不破坏健康组织的效果,最后可以让癌症病人像糖尿病的患者一样,虽然罹患了癌症,但却仍然能够活著。 报导中提到,当时科学家们正在处理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这是人类大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癌细胞会在大脑中扩散,科学家模拟癌细胞通常会行走或蔓延的管道,研发出「单轨」的奈米纤维,并利用此纤维吸引癌细胞,研究人员就能够将肿瘤引导到他们选中的大脑部位。 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多种不同种类的癌细胞,能够沿著这条奈米纤维「单轨」进入培养皿中。而在对动物所做的试验结果显示,肿瘤可以被从大脑中拉出,然后进入一个人工植入的有毒凝胶中。 此外,在经过动物实验后发现,在被「单轨」吸引后的脑部肿瘤,比没有经过「单轨」处理的肿瘤小93%。 其中一名研究人员Ravi Bellamkonda表示,癌细胞通常会锁定这些自然结构并且跟著它们像是单轨列车一样,转移到大脑内的其他部位,「而我们则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替代纤维,因此可以有效的将这些癌细胞沿著不同路径到达我们所指定的身体部位」。 Bellamkonda表示,这是一种将肿瘤引向药物,并不是用药物指向肿瘤的治疗方式,因此可以把癌细胞引到人们希望它去的地方,然后杀死它。 Bellamkonda指出,使用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停止肿瘤继续生长,但又不破坏健康组织的效果,最后可以让癌症病人像糖尿病的患者一样,虽然罹患了癌症,但却仍然能够活著。 另外,利用这种办法还可以让癌症手术更加容易,通常在做癌症手术时,必须去除肿瘤周围的组织,但大脑内的任何组织被切除后,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使用奈米纤维「单轨」,可以把癌症引导到医生希望的、更容易做手术的身体和大脑部位,而手术就会更成功。 尽管如此,这一试验仍然还在初级阶段,需要经过更多对动物的试验以及对人体的临床试验之后,才能真正推广实施。
【简讯】美国首次成功制造人造肺 美国德州大学医学分部(UTMB)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制造出人类肺脏。这是再生医学向前迈进的一大步,科幻剧情成真了。科研人员预测,12年后或许就能将人造肺脏实际应用在移植医疗上。团队科学家妮可斯指出,整个研究从两名重创而死亡的儿童开始。两名死者的肺部严重受损,因此无法用作移植,但其部份组织却十分健康。研究人员取其中一人的肺部,透过去细胞化程序,除去所有物质,仅留下胶原蛋白与弹力素支架。接著研究人员取另一肺脏的细胞,将其置于框架上,并将该结构浸泡在营养液中,让细胞成长,约4星期后,人造肺脏成形。研究人员从另两名死亡儿童的肺脏,再重复相关流程,成功制造出另一枚肺脏。去细胞化程序原本需耗费4个月完成,不过医学院学生李德发挥巧思,以购买自宠物店的鱼缸,打造出提升效率的器材,利用新仪器,3天就能去除肺脏所有细胞。人造肺脏看起来就像是真正的肺脏,但仍不够紧实。恐怕未来还需10余年的继续研究,才能真正投入临床应用。
【转贴】给寄居蟹温暖的家 Okini团队为生态保育尽力 转载自华视新闻网(台湾) 2014/02/10 20:11 记者房书勤/新竹报导 抢救寄居蟹,交通大学传科系大四学生苏品匀、林慰、黄莉组成Okini团队,创设台湾第一个寄居蟹募壳资讯整合平台「蟹谢注意X全台募壳计划」脸书粉丝专页,喊出「不捡、不养、不买卖,是你对寄居蟹最好的礼物」口号,期待汇聚群众力量替寄居蟹找到家。团队也将加强新竹在地宣导,推出概念行动剧,并走进新竹市各小学实地推广寄居蟹生态保育,进一步推动新竹在地环保意识。 有感於寄居蟹募壳概念仅透过零星新闻与个人网站宣传;苏品匀的妈妈也曾在看过报导后清洗两大盘螺壳欲寄给募壳单位,却因不知该寄去哪里而作罢,让她们决定整合全台各地关心寄居蟹的相关单位,首创寄居蟹募壳计画资讯整合平台「蟹谢注意X全台募壳计划」。 Okini团队拜访桃园环境资源教育推广学会理事长王派锋与垦丁后湾推动寄居蟹保育人士杨美云。在专家带领下,亲自走上桃园新屋与垦丁后湾的海滩,并学著以盐水反覆浸泡螺壳清洗。林慰表示,在新屋的海边看到很多寄居蟹,「寄居蟹真的住进了大家寄来的岩蚵螺!」她们也在后湾看到一袋袋民众寄回的螺旋状贝壳,「还有人附上忏悔书,印象深刻。」 目前「全台募壳站」已有北、东、南三区五个点,除了网路活动分享,她们也在各地放置酷卡积极宣传,已有民众看到网站及酷卡资讯将贝壳寄到募壳站。黄莉表示,代表团队宣传有被看到并受到重视,「让我们更有信心把计画坚持下去。」 为提高民众对议题的关注,团队邀请到知名插画家奥斯卡、Vier、歪歪跨刀设计寄居蟹生态环保概念明信片和纸胶带,将「蟹谢注意X全台募壳计划」推上群众募资平台FlyingV,期盼吸引更多人注意,进一步加入概念宣导、实际行动的行列。
【请教】如果想要一群数字但是不要某个数字 例如我想要i in range(1,10)当中的数字,但是我不要当中的3,可以有简便的写法吗?
【视频】中途岛生态恶化 信天翁竟被垃圾毒死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5%2Fv_NTEyNjc5MzQ.html&urlrefer=9e56475e1a54c66c8c490507553629a6 这个虽是之前的新闻,但目前仍在发生。真的为那些信天翁感到悲哀,它们其实距离人类很遥远,但是却依旧难逃海洋塑料垃圾的威胁。而且塑料分解缓慢,却源源不绝,鸟儿误吃垃圾致死的悲剧将会是恶性循环不断重演。
【提问】如果我想用python设计一个猜文字的游戏,不知道可否办到 如题,设计一个小游戏,猜英文字,比方说teacher,如果猜对了其中一个字母,则程序就提示你答对一个字母了。然后再继续猜下去,直到完全猜出来。
【转贴】树蛙靠糖抗严寒 转贴自环境生态网
【转贴】气候偏暖环境改善 红嘴鸥留津过冬为海河添美景 作者:姜樾 资讯来源:北方网 更新时间:2014/1/24 近日,途经海河沿岸的市民经常在部分桥畔看到成群结队的小鸟飞翔觅食,给冬日的海河平添不少春意。经鸟类爱好者确认,它们是红嘴鸥,可能是今年北方气候偏暖,它们留在了本市过冬。 昨日13时许,记者根据市民反映,在狮子林桥上看到,二三十只像海鸥一样的鸟在冰面上“散步”、觅食,引得不少市民在岸边驻足观望。记者注意到,此处的部分冰面已经消融,一些缺氧窒息的小鱼成了这些鸟的午餐。这些鸟身上披着白色羽毛,翅膀边缘的羽毛是灰色的,嘴部和腿部呈红色,飞翔姿态如同海鸥一般。有的鸟儿飞翔在桥边,有的鸟儿在很薄的冰面上散步,有的鸟儿正和同伴“就餐”。一些摄影爱好者和鸟类爱好者也追随着它们,驻足在河边,用相机拍下这些“春天使者”的冰上舞姿。鸟类爱好者、护鸟志愿者张旭在河边告诉记者,这些看起来像海鸥的小鸟都是红嘴鸥,近来经常在海河上出现。据他介绍,红嘴鸥一般栖息在湖泊、河流附近,并喜欢成群活动。它们冬季本应向南方迁徙,但近两年北方冬季气候偏暖,且海河环境改善,人们也不攻击它们,才留在天津过冬。(记者姜樾)
【转贴】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对白鳍豚灭绝之谜给出答案 文章来源:文汇报 黄纯一 发布时间:2013-11-04 “长江女神”白鳍豚的灭绝究竟因为人类活动,还是气候变化?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合作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人类活动必须担负主要责任。 最近,他们成功绘制了白鳍豚的全基因组图谱。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白鳍豚从陆生至水生的进化特性,同时通过重建白鳍豚物种种群历史,确认了这个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通讯》上。 据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南京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光介绍,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相比,白鳍豚的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遗传多样性低的特征。遗传多样性低,与鲸类生物分子进化慢相关。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白鳍豚的灭绝是由于该种群已无法适应现有生存环境。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通过基因组测序重建种群历史,结果显示,大约在2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冰川消失期的末尾,由于恶劣的环境,白鳍豚曾遭遇过一次严重的“种群瓶颈”。但是,冰川消失期结束后,海平面的上升与海体的扩大为白鳍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种群数量大幅回升。 杨光告诉记者,这就证明,所谓遗传上的衰退因素其实并非白鳍豚灭绝的原因,相反正是由于目前白鳍豚种群的衰落,才造成了其遗传多样性过低的结果。“过度捕捞、船舶航运、环境污染……这些人类活动加剧了白鳍豚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这才是白鳍豚灭绝的主因。”杨光说。 同时,通过水、陆两组物种基因比较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白鳍豚其他一些进化特性:在适应水体环境的过程中,白鳍豚的基因组中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相关的基因急剧减少,而与回声定位系统相关的基因则发生了显著的加速进化。 作为世界仅存四大淡水豚之一、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从陆地重返水体的时间可追溯至数千万年前。然而,这一长期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水域的美丽生物在过去几十年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已功能性灭绝。 杨光表示,对白鳍豚全基因组的成功测序研究,除了生物遗传学上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引起公众对保护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和关注。
【转贴】北京共轭生态规划 转载自地球观察网页 资料出处: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网页 共轭生态规划是指协调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生产与生活、城市与乡村以及空间与时间之间共轭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这里的共轭指矛盾的双方相反相成、协同共生;生态包括自然生态(水、土、气、生、矿等自然生态要素间的系统关系)、经济生态(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调控等经济生活间的系统关系)和人文生态(认知、体制、文化等上层建筑间的系统关系)三层含义;规划指从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五方面去调控共轭组分间的整合、协同、循环和自生机制及耦合关系。 北京共轭生态规划将城市发展与环境的方方面面相互结合起来以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共轭规划”的主要特点: 1)应用系统生态学的整体、协同、平衡、自生效应; 2)克服因单目标、单因子传统规划方法所带来的局限性。 共轭生态规划的内涵: 1)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呼应的区域生态整合规划; 2)与建设用地规划相对应的非建设用地规划; 3)与二维土地利用规划相呼应的三维地下和近地空间资源利用规划; 4)与生产生活用水相呼应的生态水规划; 5)与物理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相呼应的生态服务功能建设规划; 6)与自然保护规划相呼应的人文生态保育规划; 7)与动脉设施建设相呼应的静脉设施建设规划; 8)与纵向管理体制相对应的横向耦合体制规划。 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共轭生态规划目标: 1)水活、廊敞、天蓝、土肥; 2)绿楔、红脉、冷桥、热串; 3)城古、巷幽、文雅、市旺。 北京共轭生态规划层次分解: 1)区域、流域、市域生态区划与规划(区域—市域;山区—平原); 2)北京湾平原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管理); 3)城市生态主动脉和糖葫芦串发展规划; 4)4-6环间逆摊饼生态建设规划; 5)2-4环间建成区生态服务功能强化规划; 6)2环内古城生态改造规划。 共轭规划的主要策略是“生态耦合”,即汇合规划中多个相互独立的方面共同形成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战略,其中包括如绿化、水源保障、交通、居住区结构等。 参考资料: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区域城市发展的复合生态管理”(70433001)研究成果《北京共轭生态规划》。
【祝福】生态保育吧祝环保吧的夥伴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新的一年是马年,生态保育吧祝福大家马年行好运,马到功成万事顺!龙马精神展宏图,马年吉祥阖家欢,幸福如意过新年!
【祝福】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送给大家这棵乌桕树(学名:Sapium sebiferum),每年近二月的时候,乌桕树也会满树通红,象徵新的一年春节的到来。乌桕树在《本草备要》、《草木便方》、《摘元方》等古代药典中都有记载,它全身几乎都可入药,又以根皮最常作为药用。保护植物的生态,其实也是保护我们的药用资源。新的一年,大家都要继续将热情投入到生态当中喔!
【素食菜谱】◇140130◆清炒臭豆腐 其实很简单。臭豆腐切条预先炸好、芹菜切丝预备著,先加入一些沙拉油加热,然后加入芹菜、豆瓣酱和辣椒清炒,之后再加入臭豆腐一起炒一遍。
【转贴】科学扭曲下的转基因 转载自科学网 蒋高明的博客分享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ciencenet.cn%2Fu%2F&urlrefer=e583e25edd013e1ca7602024d50e2786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转贴】生态平衡的耕作之道:从理论到实践 本文发表于环保部《绿叶》杂志2013年第12期 蒋高明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生态环境要良好,生态在前,农业在后。而国内搞的许多生态农业,大都没有考虑生态要素,而仅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在理想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中的各种元素是能够循环起来的,生态是平衡的。农业生态失衡是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重大事件,发达国家走过了工业化农业的弯路,投资到健康的成本越来越大。美国利用工业化办法生产食品,食品价格低廉,他们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占总收入的11%,但用来购买药物和用于医疗的非常则高达17%,这就是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生态与健康代价。鉴于此,很多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思考农业,试图恢复生态平衡的农业模式。作为有六千多年农业文明历史的中国,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能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呢? 一、生态农业的生态要素及其作用 一个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应当是相对合理的,是自然平衡的。生态农业模式,追求的是无虫害、无病害、少草害的环境,即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还存在,但由于生态平衡和适当人工干预带来的效益,没有一个物种能够爆发成灾,相应地保持了农作物的优势种群。如果实现了这些目标,则生态农业是将产量维持、环境保护、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安居、就业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至少应当保持如下要素: 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农田是在自然生态基础上,通过人类努力改造而来的,主要来自森林、湿地或草原。有的改造过程漫长,如山东、河南一带的农田就利用了四五千年,有些则比较年轻,如东北的松嫩平原,只有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美国的农田历史大多在两三百年之间,远远低于中国的农业开垦历史。如果仔细观测,农田中还保留着很多自然要素,如乡土树种、杂草、害虫、益虫或益鸟,部分中小型野生动物等,那些在偏远山区的农田自然要素更多。人类种植的谷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是长期选育的结果;饲养的动物,如猪、鸡、牛、狗、猫等,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除了人类可食的物种外,农田多样性越丰富,其系统越稳定。 二、农田湿地。农田湿地主要为鸟类或各种动物提供饮用水源,同时起到灌溉之功效。可惜的是,当前农田湿地消失严重。中国北方农村曾经的池塘、“涝洼地”,即使常年土壤湿润的地方也打不出水来了。土地联产承包后,农民种地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庄稼活很快就不够干的了,土地遂显得紧缺,那些“涝洼地”就成了农民待垦的“荒地”。农民深挖排水沟,并从远处运来沙土堵住泉眼,再垫上厚厚的土,湿地变干了。仅仅几年功夫下来,中国北方村子里的大小池塘“蒸发”了,季节沟渠也被整平了,河道两边的天然植被也被砍光种上了庄稼和杨树,在城镇周围的土地则被沥青水泥封闭了。乡村土地多了,但湿地消失了,干旱的天数多了。
【转贴】“第三极”生态变化之忧 ■本报记者 孙爱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退缩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珍稀生物资源减少等诸多警示性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与青藏高原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汤?它面临着哪些威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日前于厦门举行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年会上,相关专家纷纷就“第三极”生态现状与应对策略建言献策。 生态安全“调节器” 作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对南亚、中亚、中国东部地区有着深远影响。“东部的极端气候事件如长江流域洪水以及冰冻雨雪灾害、干旱等,都与青藏高原息息相关。”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姚檀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格局、有序的生态系统与良好的自然环境,对相邻乃至更大尺度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安全起着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行星系统的大气环流,使横扫欧亚大陆的西风环流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环流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加强了北方西部地区的干旱化程度,而南支环流在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下逐渐减弱,避免了出现类似于相同纬度如北非、中亚等地区的荒漠景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镱锂介绍说。 在姚檀栋看来,青藏高原更像是一个生态安全的“调节器”,“其中有正面的调节,也有负面的调节”。 威胁与机遇并存 “青藏高原屏障主体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对全球变化和人类干预响应十分敏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郑度表示,近年来青藏高原呈现出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域性生态屏障作用”。 冰川融化引起湖泊水面上升,增加了溃决的可能性;暴风雪事件增加,引发牧区雪灾;高原气候变化,使我国南部地区干旱事件增加。“青藏高原正面调节的作用在下降,负面调节作用在上升。”姚檀栋告诉记者。 即便如此,科学家仍然认为这些“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短期内不会大幅度、大范围改变高原整体生态系统格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在姚檀栋看来,青藏高原正在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虽然带来了威胁,但也孕育着发展机遇。 比如,气候变暖使高原植被生长的返青期提前、枯黄期延迟,从而延长了植被生长期。再加上植被的高度增加,对农牧区生产是好消息。 “植被增加还使得当地的氧气量增加,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积极的信号。”姚檀栋说。 科学“适应”是关键 在引发青藏高原一系列变化的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否占据主导地位?在科学家们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很难将自然和人为因素截然分开,但通过对人地关系典型区与高原整体生态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原整体的生态系统变化以气候变化为主要驱动。”张镱锂表示,局部地区特别是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人类活动对高原生态系统格局和功能的影响的确是十分显著的。 对此,姚檀栋持相同观点。“青藏高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少的地方之一,我不认为引发这一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因素中人类活动占主导。”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应对?“要保护好这个‘屏障’与‘调节器’,强化正面调节、降低负面调节:在利好的地区加大农牧业生产,在灾害增加区域强化应对灾害的机制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姚檀栋强调,“相较于‘应对’一词,我们更应该科学地‘适应’。” 《中国科学报》 (2014-01-23 第4版 综合)
【转贴】澳洲热浪冲击供电、农业 原文转载自台湾环境资讯中心网页 摘录自2014年1月17日经济日报综合报导 澳洲近来遭热浪侵袭,阿得雷德(Adelaide)更可能达到摄氏46度的高温。这波热浪不仅导致电力供应受限,还引发森林大火,更可能冲击农业。 澳洲南部和东南部已遭热浪侵袭近一周,阿得雷德将成为全球最热的城市。天气太热也大幅推升电力需求,导致当局限制供电,多达10万户家庭或企业受电力短缺或减少供电影响。 分析师指出,澳洲持续遭热浪侵袭,可能威胁当地农业生产,破坏其成为「亚洲粮仓」政策的效益。澳盛银行分析师狄恩说,高温会降低降雨机率,导致灌溉用水突然减少,将重创小麦和糖的收成。澳洲是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也是第三大粗糖出口国。 尽管澳洲已完成小麦收成,让农民免受热浪冲击,但东岸的畜牧业农民却陷入挣扎。由於农民难以找到足够的水和饲料餵养动物,屠宰数量攀升,澳洲基准牛肉价格东部小牛指数(EYCI)去年12月已重挫逾10%。
【转贴】全球首架 美打造水母式飞行器 【Upaper╱中央社】 美国纽约大学实验室科学家打造出全球首个仿水母微型飞行器,仅重2.1克,且盘旋、移动方式与水母如出一辙。 水母经过数百万年演化,无须经过大脑,仅靠简单的肌肉、神经系统就可移动,水母有钟形的半透明裙状结构,移动时会先鼓起,再紧密闭合,利用体内喷水反向前进。 纽约大学应用数学实验室科学家李斯楚夫、柴德瑞斯运用水母移动原理,以4片8公分长的花瓣形机翼互相叠合,形成开口向下的「圆锥体」。 「美国物理学家网站」影片显示,机轴上装上小型发动机,让机翼以每秒20次的速度上下推进,把空气从圆锥体底部排出,这个「扑翼飞机」得以稳定盘旋,且无须不断能耗校正,也能靠机翼不同的运作功率,改变方向。 李斯楚夫说,或许不用几年,扑翼无人机将非常普遍。
【简讯】北美受到冰封极端天气的袭击 由于极地涡流的侵袭,持续的严寒天气已令美国陷入如灾难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一般的景像,至今已夺去最少21条人命。有民众从高空拍到芝加哥地区结冰的照片,极为骇人,密歇根州岸边灯塔遭冰封的情形与《后天》的海报极为相似。纽约气温上周二创下118年来新低,美国有线新闻网络称,全美50州周二气温均曾跌至零度以下。甚至盛产热带水果的佛罗里达州,温度也低到连北极的雪鴞都跑来闲晃。部分气候学者借此反级暖化学说,认为现在极端低温气候的表现来看地球很有可能进入了一个20到30年的迷你冰河时期。但据另一部分气候学家推估此番极端气候仍然是温室效应所造成,因为北极的环流系统在夏季时期所受的破坏至冬季仍无法完全修复,因此让极冷的北极涡流能够长驱直入南下。
【转贴】大树荫下种咖啡,生态永绩更环保 摘自环境绿世界网页 原资料出处:环保生活资讯网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咖啡是不太符合环保,其原因之一咖啡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取用咖啡果实的种子来加以烘焙而成,大批的果肉部分实则成了废弃物。而另一个冲击更大的原因是对生态的影响。 在一九七○年代日照栽种(sun-grown)的种植技术发明之前,几乎所有品种的咖啡都是使用荫下栽种(shade-grown)技术,在大树荫下有限的面积中成长。由於技术化或日照栽种的技术使咖啡产量大增,目前全世界咖啡有半数系以此法栽种,但也导致物种丰富的森林栖息地遭到破坏,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日增,过去廿五年来,循季节迁徙的鸣禽及其他物种的栖息地骤减。 环保人士呼吁咖啡销售业者,增加荫下栽种或完全不使用化学物质的有机咖啡(organic coffee),以减少日照栽种咖啡的种地面积。以保护野生鸟类为宗旨的「奥都邦协会」发言人拜恩和国际保护团体副主席彼利吉特均表示,由於咖啡主要产地与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地区多所重叠,若改种荫下栽种或有机咖啡,对候鸟主要栖息地中南美洲的保护至关重要。 强调环保与消费意识的鸣禽基金会调查发现,小型特制咖啡公司经销的咖啡豆,只有三种是百分之百采取荫下栽种,有十八种咖啡豆为有机生长,而大多数有机咖啡是在荫下栽种。该基金会过去两年一直致力提升消费者、咖啡零售业者和咖啡制造商,「顾及鸟类的」咖啡意识。 在1999年9月的中国时报国际新闻中心萧羡一一份特稿中指出,全世界最大咖啡连锁店「星巴克」(Starbucks Corp.)从八月起在全美各家分店推出有环保观念、荫下栽种的咖啡。新的咖啡饮品是星巴克与「国际保护团体」(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合作的结晶,藉以保护候鸟及其他热带物种栖息地,并推动使用合乎环保的咖啡种植技术。 星巴克新款的荫下栽种咖啡名为「荫种墨西哥」(Shade Grown Mexico),咖啡豆产地为墨西哥恰帕斯地区。星巴克的环境暨社区事务部门主任梅可莲芭格在接受「西雅图时报」访问时说,许多消费者向该公司提出咖啡与环保问题,该公司从善如流,遂推出兼顾环保的「荫下栽种」咖啡。环保人士希望藉星巴克推出环保咖啡来抛砖引玉,促使咖啡供应商改提供荫下栽种的咖啡豆。如果荫下栽种的咖啡能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或可进一步驱使咖啡产业界,在市场上采行荫下栽种咖啡豆的单一标准,在咖啡豆中另辟「绿色」标签。 星巴克在未来三年将提供国际保护团体十五万美元,作为对墨西哥恰巴斯地区咖啡农人在技术和财务上的援助 ,以推广荫下栽种技术,进行小面积(以一英亩为单位)的咖啡种植。
【转贴】15年后登陆火星?没那麼简单 作者: 钟玉珏╱综合报导 | 中时电子报 – 2014年1月11日 上午5:30 中国时报【钟玉珏╱综合报导】 火星上丰富的资源,以及和地球颇为类似的环境条件,让探测火星成了21世纪太空科学的研究目标与重心之一,最终目标不仅是让人类登陆火星,甚至更希望让移居火星不再是天方夜谭。美国总统欧巴马2010年曾表示,人类可望在2030年代登陆火星。但如何载运研究人员及设备到达火星等挑战,仍有待人类克服。 想要完成登陆火星任务,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首先,火箭飞向火星至少需要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如何在封闭空间里长期生活,以及如何克服远离地球与家人等心理挑战,对第一批移居火星的太空人都是难题。 其次,太空船等载具所载运的食品、氧气、燃料等都是庞大的物资与重量,加上长期飞行需要宽敞空间,而人类至今还无法建造这麼庞大的载具。 再者,人体长期处於低重力的环境、或长时间暴露於宇宙辐射中,对人体可能产生何等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提出对策。另外,火星的大型尘暴对太空船的伤害也不能漠视,太空船可能消失在火星附近的锁孔星云(Keyhole Nebula)中,探索者得面临「回不来」的生命风险。 全球首位太空游客、美国亿万富豪帝托去年曾徵求一对中年已婚夫妇,在2018年以私人公司建造的火箭和太空船,将他们送往火星,展开501天火星之旅。他当时表示,将投注1亿美元资助研发太空船生命维持系统,因为这是火星探险最重要的一环。
【视频】企鹅一点也不笨! 转载自鸟类网网页 发布: 鸟博士 | 发表于 2011年10月25日 BBC Frozen Planet节目的一段视频,讲述了南极洲上阿德利企鹅们的筑巢(用于求偶)故事。看完之后不得不说,生存战略在动物的世界里一样很重要啊,于是乎,有些企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wsHRDYMdTfM%2F%3FresourceId%3D0_06_02_99&urlrefer=9070326af581bcefbe19882d8651e5f5
【转贴】联合国专家呼吁亚洲各国应注意空气污染的问题 摘自行动环保网页 联合国专家呼吁亚洲各国应注意空气污染的问题。全球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区域,这将使得肺癌成为威胁城市人健康的重要隐形杀手,近几年肺癌在中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当中名列前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在持续攀升。预估到2025年,肺癌人数有可能达到100万人,成为全球第一大的肺癌大国。而在中国邻近的南方大国印度,她的情况不比中国好到哪里去,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织2013年的研究调查,印度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印度人死亡的第五大成因,因为空气污染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也从2000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2万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平均每1小时就有一人吸入大量空气污染物而死亡。印度预估有可能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在空气污染程度追赶上中国的脚步。中国与印度再配上东南亚等日益开发迅速却又不注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城市,雾霾与PM2.5的广泛散布成为亚洲健康的一大隐忧。亚洲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全球空气甚至气候的运作。
【转贴】含糖饮料喝太多 子宫内膜癌风险增 作者: 彭宣雅 | 联合新闻网 – 2013年12月31日 下午3:17 美国国家癌症协会(NCI)赞助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喝含糖饮料越多,罹患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愈高。 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层的肿瘤有关,影响六七十岁的妇女。这篇研究从1986年至2010年,追踪美国爱荷华州超过2万3000名更年期妇女。发现,喝最多含糖饮料者,罹患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78%。 明尼苏达大学公卫学院学者Inoue-Choi表示,含糖饮料与雌激素相关癌症有关,并不让人意外。他解释,曾有其他研究发现,摄取越多含糖饮料就会越胖,而肥胖女性雌激素与胰岛素通常较正常体重者多;雌激素与胰岛素增加,正是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之一。 这篇研究显示摄取含糖饮料与子宫内膜癌有关,但并未显示因果关系。含糖饮料量摄取量在前20%者,是指每周喝1.7至60.5份饮料,相当於每周喝1罐至36罐(8盎司)以上。 亚东医院妇产科医师庄乙真表示,有糖尿病或肥胖的妇女,比较容易得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是女性产生经血剥落的位置,从青春期开始,每个月定期剥落,同时也是怀孕时胚胎著床的地方。 有糖尿病的病人排卵不规则,多年来子宫内膜没有规则剥落,长期如此会增生、增厚,久而久之就会容易产生癌病变。庄乙真建议,要避免罹患乙宫内膜癌,生活起居要正常,力行减重计画,且月经要规则。若有家族病史、多年来月经不规则,最好每半年要做一次阴道超音波,测量子宫内膜厚度,甚至有些患者需要进行内膜切片检查,可以有效预防子宫内膜癌。
【转贴】放生,为什么要如此小心翼翼 转载自鸟类网网页 发布: 鸟窝里的妖猫 | 发表于 2013年11月29日 | 分类: 鸟类救治 | 225 次阅读. 放生乱象由来已久——商品经济时代,奸商发现的无本万利的赚钱方式之一,利用的是人们向善的心理,别管行善的人是不是为了福报。 ——有将陆龟扔海里的,有往咸水湖里咕咚咕咚倒淡水鱼的,有大冬天往人家院子里扔蛇的,居然还有要放生鱼子酱的。这些是显而易见的悲剧。 ——还有,把巴西龟、鳄龟放到开放水域的、有把500只养殖场的狐狸放到一个山头的。这 些会产生更严重的恶果。僧人往水里放生陆龟 从科学的角度讲,我们之所以反对盲目放生,是因为: 1、容易刺激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现在已经不是刚好有人在卖,刚好被你买了,刚好你把它放了,刚好它活了的问题了。而是因为有人想放生,所以有人去捉,有人去卖,你买了放了,可能被他再捉回去卖给下一个好心人,直到动物被活活折腾死的问题。简化一下现在的因果链——因为你想放生,所以动物备受折磨而死。 2、动物会大批死亡。。几乎是100%。很多放生的人并不知道所放的动物是什么,更不知道它们在当时那个季节应该生活在哪里,也不知道它们应该生活在森林还是草原,湿地还是沙漠。也不管它们经过了被捕捉和贩运这两劫之后,是否还有体力在野外存活。 3、疾病传播问题。将野生动物集中囚禁,长途运输神马的,本身就是疾病传播、病毒变异的良!好!条!件! 4、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就是我们一直在大声疾呼的:“千万不要把巴西龟、鳄龟、雀鳝放到开放水域。”其实外来入侵物种远非这几种。何为外来入侵物种?即是说本来不属于当地生态系统,被人为引进后,由于没有可以制衡它的其他生物,而在当地泛滥,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的那些生物。一旦这些生物被“放生”,那么同区域的其它生物很快就会被它们消灭干净。在我国造成较大灾害的有巴西龟鳄龟雀鳝福寿螺。。。国外遭灾的还有著名的泰晤士河大闸蟹。。。。 5、基因污染。这个稍微有点高深,简单来说。。就是会为杂交创造机会,杂交后代多了,原来的纯种个体可能会越来越少。对野生动物研究人员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尚缺乏长期数据。。。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不想让善意的本心做出的事情,被利益劫持,变了味儿,甚至事与愿违。 翻了很多佛教网,没有一个说我放生动物是为了让它和更多动物死的。 既然不希望动物死,那我们就必须对自己放生的行为负责。 在此说一下我的个人意见:放生动物,最好不要刻意去买。如果遇见受伤生病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最好了解它是什么,然后尽快寻求专业救助组织的帮助,一般是联系当地林业局或森林公安。 如果是农场动物,不舍得它被杀,买下来了,那么其实不要放生,养着它比较好。经过几千年的驯化,它们早就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了。 至于野生动物的科学放生,我们要用严格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来确保动物已经完全健康,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然后把它带到适合它的生境,在它活动的最佳时间放归。
【转载】生态文明建设从举手之劳做起 原载于天涯海角时光机的博客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污染侵害了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公众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那麼,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生态文明究竟是什麼?我们该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抛却那些晦涩的标准定义不看,我们不妨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态度。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点滴转变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贡献。 也许还有人觉得,生态文明建设只是职能部门和企业的事情,和普通人关系不大。那麼,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直观地帮助我们认识每个普通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曾经有专家算过一笔账,按照我国办公设备电脑保有量1600万台、打印机1894万台计算,如果下班没有关闭电源而处于待机状态,全国每年的待机能耗高达6.38亿千瓦时。相比之下,如果我们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在下班后随手关掉电源,仅此一项就相当于建一座发电站。 每个人一个小小的举动,加起来就成了一个大贡献。生活中,这样举手之劳的事还有很多: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扔烟头;空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放入垃圾箱;不乱扔废旧电池、注意垃圾分类;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一次性用品;外出野炊时,随手拾起废弃物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植被……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习惯,一种品质;是一个理念,一个目标,一个结果;也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我想,当全体公民都能开始著手做这些小事的时候,我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指日可待。
【本吧公告】蓄意滥发广告贴者一律删贴、封锁ID并打入黑名单 由于近来一直有不肖网客利用百度系统的空隙不断制造假ID蓄意滥发广告,包括XX纸业与YY牛奶等厂商,经劝告后仍屡劝不听,因此从今而后只要与生态保育吧所谈论议题无关并且蓄意散发广告的网客,一律删除贴子,并且封ID和IP10日,并且ID打入黑名单。以维护其他吧友的权益。
【连结】用3D列印帮寄居蟹成家吧! 由于海岸贝类越来越少,垃圾却越来越多,寄居蟹们逐渐失去原有的家,而使用垃圾来作自己的壳子。最近有人利用3D打印帮寄居蟹成家,还颇有创意。 泛科学—用3D列印帮寄居蟹成家吧!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sci.tw%2Farchives%2F53590&urlrefer=b368662dbf999c91c6a1efe35a996101
【转贴】美研究:水坝、海堤改变临界值 湿地丧失运作机制 转载自环境科学报 原资料引用自环境资讯中心网页 本报2013年12月25日综合外电报导,赖雯瑄编译,郑景文审校 根据弗吉尼亚海洋科学学院和史密森环境研究中心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的回顾论文显示,无外力干扰状态下,沿海湿地可有效阻挡海平面快速上升,但人类可能破坏这些湿地所提供的防御效果。湿地做为沿海城市面对洪水和风暴时的缓冲,及净化并过滤污染物的能力方面提供了保障,但这个保障在未来可能消失不见。 此论文的作者之一马特科万(Matt Kirwan)和派翠克麦高尼加(Patrick Megonigal)表示,水坝和海堤等人工建筑正破坏大自然的机制。「在一个更自然的世界里,我们不用担心沼泽能否在现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里生存。」维吉尼亚海洋科学学院地质学家,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科万说。 湿地有多种方法自行提升高度,以防止被淹没。在地表上,涨潮是最大的助力之一。在涨潮时刻,沼泽氾滥,来自海水中泥沙的矿物变成地上新土壤。这是面对今日威胁最便利的回应系统之一:当海平面上升加速,洪水发生频繁,湿地因此快速获得土壤。地面下,植物根部的生长和死亡增加了有机物质——这种状况似乎会造成二氧化碳含量提高。然而植物腐烂可能有利於湿地发长,因为某处沼泽未保留住的泥沙,通常会流到另一个沼泽去保存。虽然某个特定湿地也许会失去土壤面积,湿地总面积却可保持不变。 但凡事都有一个临界值。如果湿地变得过於氾滥导致植被无法生长,将无法达成正向反馈回路。同样,如果泥沙输送到湿地的作业被中断,湿地也无法再新增土壤以增加高度,以抵抗海平面上升。 科学家报告显示,人类活动最直接的影响并不是海平面上升或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是有很大的权力去改变这些临界值。 地下水抽取和人工排水会导致土地下陷,就像现在的美国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因为这种土地下陷的现象,目前世界上20个最大的沿海城市中,有8座城市正遇到比气候变迁影响所带来更严重的海平面上升问题。水坝和水库的建造,使全球20%的泥沙量无法到达海岸并堆积。中国长江三角洲沼泽自西元7世纪以来,在每年以50毫米的海平面上升高度的危机中幸存,直到超过50,000个水坝兴建后,切断了泥沙量的补给,导致沼泽侵蚀加速。 史密森环境研究中心的共同作者派翠克表示。「我们知道情况总有天会到达上限,也担心这些上限,会因为人们改变环境而发生变化。」 湿地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除了高度的增长,还可以向陆地迁移做为回应。但作者指出,人类活动也已经阻碍了这种反应。科万表示,堤坝和海堤等保护沿海物业的常规方法,会阻止湿地往内陆移动,并产生「海岸线挤压」(shoreline squeeze)。由於沼泽边缘的腐蚀速度会随著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增加,作者警告,沿海堤坝和海堤等障碍物的影响也将加速气候变化。现在,我们必须决定湿地该往何处去。 ※ 本文转载自台湾湿地网 【参考资料】 ScienceDaily(2013年12月4日),Humans Threaten Wetlands' Ability to Keep Pace With Sea-Level Rise
【转贴】中研院新发现细胞自噬作用对抗自由基 转贴自台湾生物技术消息 新头壳newtalk2013.12.23 郑凯榕/综合报导 中研院生化研究所研究团队证实,在自由基造成氧化压力下,「细胞自噬作用」可分解回收受损的细胞蛋白质等,并能维持组织的完整与正常功能。这项研究结果已於本(12)月9日刊登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这项研究结果同时被今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学讯息传递》(Science Signaling )选为重点报导。 根据中央研究院新闻稿指出,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光超博士、唐弘文博士,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陈俊宏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以果蝇肠道系统及人类细胞为研究对象,证实在氧化压力下,「细胞自噬作用」(autophagy) 不只能够分解回收受损的胞器或蛋白质,更能够藉由调控干细胞增生,以及细胞死亡等方式,来维持组织的完整与正常功能,这些发现对於了解细胞自噬作用的功能有重要的学术指标意义。 研究团队解释,自由基是一种具有强大氧化能力的物质,当它过多时会氧化、破坏细胞里面的胞器或蛋白质,造成氧化压力。此时细胞自我保护重要的机制 - 「细胞自噬作用」会开始活化,在细胞内产生双层膜囊泡,吞噬并分解被自由基破坏的胞器或蛋白质,进行回收再利用。但是在氧化压力下,细胞自噬作用的调控机制及其生理功能,仍然不是很清楚。 此次由陈光超博士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氧化压力下的果蝇肠道细胞为模式系统,观测出参与细胞自噬作用的一个重要蛋白「Atg9」,会与果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dTRAF2」结合作用,活化「JNK」讯息传递及启动下游的氧化压力防护机制,包含细胞自噬(修复损坏的细胞)、细胞凋亡(让无法修复的细胞死亡)、以及促进干细胞增生(替补死亡的细胞)。 另外,研究团队更进一步发现受氧化压力活化的细胞自噬,会透过负回馈机制抑制JNK讯息传递,避免防护机制过度活化,以维持在氧化压力下组织的恒定性。而在人类细胞中,研究团队也侦测到类似的讯息调控机制,因此这篇研究成果不但对细胞自噬作用在氧化压力下所扮演的角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未来亦可能提供治疗细胞自噬失调和氧化压力等相关疾病新的思考方向。
【转贴】结网蜘蛛会坐以待毙? 摘自地球观测网页 原文出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环境资讯中心网页 作者:林育绮 对於结网的蜘蛛们大家一定不陌生,它们种类数量繁多,除了出没在山林树丛间,也常常在教室、家中墙角发现。不同的结网蜘蛛,所结的网非常多样,有圆网、皿网、漏斗网…等等,相较於主动出击猎食的蜘蛛们,坐等型的结网蜘蛛,似乎只会结个蛛网等待猎物自己上门,若迟迟等不到猎物,蜘蛛是否会有什麼对策,或者会活活饿死?让我们来看看什麼会影响结网蜘蛛的觅食策略。从结网的奥秘推敲觅食行为 欲研究影响结网蜘蛛的觅食因子,要先了解其陷阱制作,以方便实验测量与评估。首先,同一种蜘蛛的结网是否固定一致?其实不然,蜘蛛网可以表现不同的强度,就如同主动补食的蜘蛛除了直直向前走,也会一边左右移动一边前进增加遇到猎物的机率。其次,结网蜘蛛是否会一直在固定的地方结网?也不一定,当一个地方很容易捕捉到猎物,蜘蛛网就会常常被设在同一个位置,设网的位置猎物稀少时,蜘蛛就会另寻他处置网。除此之外,结网蛛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猎物时,还会微幅调整其结网策略。当影响觅食的内在或外在因素出现时,结网蜘蛛主要可调整陷阱的大小、修改网的形状或结构、重新寻找置网地点等加以应变,而生物学家们则正好可以利用这些改变来评估蜘蛛的觅食行为。 饥饿程度不同 网也不同 动物饿了就会觅食,因此捕食者常常会受到饥饿程度的影响而引发捕食行为。但是我们不会与蜘蛛沟通,究竟要如何判断蜘蛛觅食时是否有受到饥饿程度的影响,在结网捕食时有所不同?为了探究蜘蛛的行为如何受到饥饿的影响,科学家们不断思考与观察,想出间接测量的方法——让蜘蛛处於不同的肌饿程度,再看看它们觅食时的行为和一般理想状况下的觅食行为是否不同,而这其中主要观察评估的就是蜘蛛结网时对天敌的考量情形与其结网的努力程度。一般推测蜘蛛状态越好,越能防御天敌的捕抓与攻击,反之若蜘蛛越饥饿则取食时,对天敌的考量较不周全就可能面临危机。一般来说,越饥饿的蜘蛛越倾向冒著风险并且更积极的捕食。 结网也因捕食经验不同而异 结网蜘蛛在大多数人心中总是一成不变地在角落搭起一个八卦网,默默地守株待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蜘蛛结网捕食可是会依据经验有所学习改变的,例如当有生物上网时,蜘蛛辨识猎物的时间与处理猎物的时间等,会依据经验而有所不同,并且在不同地区捕食的同种蜘蛛随著经验的累积,可能会偏好不同的猎物。除了辨识与处理猎物的时间之外,结网蜘蛛还会依据捕抓猎物的经验来改变网的结构与性质。许多研究指出部分蜘蛛会随著当地数量较多的猎物大小,来改变结网的大小,给予蜘蛛较大型的猎物,可见其随之增加网的面积。另外,2007年有学者用人面蜘蛛(Nephila pilipes)进行实验,发现蜘蛛会随著不同的猎物,建造不同性质的蜘蛛网,实验以蟋蟀和苍蝇来餵食蜘蛛,结果蜘蛛在捕抓蟋蟀时,会制作较难缠、黏稠的蜘蛛网。 邻居太多 有好有坏 一个地区的结网蜘蛛密度越高,彼此的干扰竞争就会越大,因为蜘蛛侵略性的交互作用可能会让彼此消耗许多能量在防御方面,并且捕食到猎物的机率也随之降低,在一小区域蜘蛛密度居高不下的情形,最后可能免不了同类相残的结局。有趣的是,研究也发现,在猎物的数量很多,资源获取越容易的情况下,蜘蛛对於同种的邻居容忍程度会提高。除此之外,一地区的蜘蛛越多越拥挤,亦即族群的密度越大,由於干扰竞争的缘故,通常会让蜘蛛结的陷阱变小。 但族群密度高也不全然是坏事,虽然提高了竞争,也同时稀释了被天敌捕抓的机率。举例来说在一乘一平方公尺的范围内若有十只蜘蛛,对其中一只蜘蛛而言,被天敌捕抓的机率是十分之一,但一乘一平方公尺的范围内若有一百只蜘蛛,对其中一只蜘蛛而言,被天敌捕抓的机率就变成百分之一。当然,是否可稀释被天敌捕抓的机率,还必须视天敌的种类与蜘蛛群聚的方式而定,然而在大自然中确实是有天性就群聚的蜘蛛。 除了上述的生物因子之外,其实一些非生物因子也是会影响结网蜘蛛的觅食策略,例如在满月时,因为光线的因素会让蜘蛛较易暴露在天敌的搜寻之下;在温度较低的状况下,蜘蛛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能量才能达到可行动觅食的体温,因此可能会影响其分配在造网方面的能量。 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缩在角落守株待兔的蜘蛛,为了生存可是有许多觅食策略的,若一只蜘蛛始终待在同一个地方,那它在那里应该有源源不绝的食物,下次不妨观察生活周遭的蜘蛛,可能它正捕获猎物呢。
【转贴】结网蜘蛛会坐以待毙? 摘自地球观测网页 原文出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环境资讯中心网页 作者:林育绮 对於结网的蜘蛛们大家一定不陌生,它们种类数量繁多,除了出没在山林树丛间,也常常在教室、家中墙角发现。不同的结网蜘蛛,所结的网非常多样,有圆网、皿网、漏斗网…等等,相较於主动出击猎食的蜘蛛们,坐等型的结网蜘蛛,似乎只会结个蛛网等待猎物自己上门,若迟迟等不到猎物,蜘蛛是否会有什麼对策,或者会活活饿死?让我们来看看什麼会影响结网蜘蛛的觅食策略。从结网的奥秘推敲觅食行为 欲研究影响结网蜘蛛的觅食因子,要先了解其陷阱制作,以方便实验测量与评估。首先,同一种蜘蛛的结网是否固定一致?其实不然,蜘蛛网可以表现不同的强度,就如同主动补食的蜘蛛除了直直向前走,也会一边左右移动一边前进增加遇到猎物的机率。其次,结网蜘蛛是否会一直在固定的地方结网?也不一定,当一个地方很容易捕捉到猎物,蜘蛛网就会常常被设在同一个位置,设网的位置猎物稀少时,蜘蛛就会另寻他处置网。除此之外,结网蛛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猎物时,还会微幅调整其结网策略。当影响觅食的内在或外在因素出现时,结网蜘蛛主要可调整陷阱的大小、修改网的形状或结构、重新寻找置网地点等加以应变,而生物学家们则正好可以利用这些改变来评估蜘蛛的觅食行为。 饥饿程度不同 网也不同 动物饿了就会觅食,因此捕食者常常会受到饥饿程度的影响而引发捕食行为。但是我们不会与蜘蛛沟通,究竟要如何判断蜘蛛觅食时是否有受到饥饿程度的影响,在结网捕食时有所不同?为了探究蜘蛛的行为如何受到饥饿的影响,科学家们不断思考与观察,想出间接测量的方法——让蜘蛛处於不同的肌饿程度,再看看它们觅食时的行为和一般理想状况下的觅食行为是否不同,而这其中主要观察评估的就是蜘蛛结网时对天敌的考量情形与其结网的努力程度。一般推测蜘蛛状态越好,越能防御天敌的捕抓与攻击,反之若蜘蛛越饥饿则取食时,对天敌的考量较不周全就可能面临危机。一般来说,越饥饿的蜘蛛越倾向冒著风险并且更积极的捕食。 结网也因捕食经验不同而异 结网蜘蛛在大多数人心中总是一成不变地在角落搭起一个八卦网,默默地守株待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蜘蛛结网捕食可是会依据经验有所学习改变的,例如当有生物上网时,蜘蛛辨识猎物的时间与处理猎物的时间等,会依据经验而有所不同,并且在不同地区捕食的同种蜘蛛随著经验的累积,可能会偏好不同的猎物。除了辨识与处理猎物的时间之外,结网蜘蛛还会依据捕抓猎物的经验来改变网的结构与性质。许多研究指出部分蜘蛛会随著当地数量较多的猎物大小,来改变结网的大小,给予蜘蛛较大型的猎物,可见其随之增加网的面积。另外,2007年有学者用人面蜘蛛(Nephila pilipes)进行实验,发现蜘蛛会随著不同的猎物,建造不同性质的蜘蛛网,实验以蟋蟀和苍蝇来餵食蜘蛛,结果蜘蛛在捕抓蟋蟀时,会制作较难缠、黏稠的蜘蛛网。 邻居太多 有好有坏 一个地区的结网蜘蛛密度越高,彼此的干扰竞争就会越大,因为蜘蛛侵略性的交互作用可能会让彼此消耗许多能量在防御方面,并且捕食到猎物的机率也随之降低,在一小区域蜘蛛密度居高不下的情形,最后可能免不了同类相残的结局。有趣的是,研究也发现,在猎物的数量很多,资源获取越容易的情况下,蜘蛛对於同种的邻居容忍程度会提高。除此之外,一地区的蜘蛛越多越拥挤,亦即族群的密度越大,由於干扰竞争的缘故,通常会让蜘蛛结的陷阱变小。 但族群密度高也不全然是坏事,虽然提高了竞争,也同时稀释了被天敌捕抓的机率。举例来说在一乘一平方公尺的范围内若有十只蜘蛛,对其中一只蜘蛛而言,被天敌捕抓的机率是十分之一,但一乘一平方公尺的范围内若有一百只蜘蛛,对其中一只蜘蛛而言,被天敌捕抓的机率就变成百分之一。当然,是否可稀释被天敌捕抓的机率,还必须视天敌的种类与蜘蛛群聚的方式而定,然而在大自然中确实是有天性就群聚的蜘蛛。 除了上述的生物因子之外,其实一些非生物因子也是会影响结网蜘蛛的觅食策略,例如在满月时,因为光线的因素会让蜘蛛较易暴露在天敌的搜寻之下;在温度较低的状况下,蜘蛛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能量才能达到可行动觅食的体温,因此可能会影响其分配在造网方面的能量。 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缩在角落守株待兔的蜘蛛,为了生存可是有许多觅食策略的,若一只蜘蛛始终待在同一个地方,那它在那里应该有源源不绝的食物,下次不妨观察生活周遭的蜘蛛,可能它正捕获猎物呢。
【转贴】遣唐使 摘自地球观测网页 原资料出处:中华百科全书 遣唐使,乃日本继续遣隋使而来,唐太宗贞观五年,日本为舒明天皇时代。西元六三○年,乃唐太宗贞观四年,盖日本於四年遣使,到达中国大唐长安为贞观五年也。新唐书东夷、日本国传,太宗贞观五年,遣使者入朝,帝矜其远,诏有司母岁贡,遣新州刺史高仁表往谕,与日本舒明天皇争礼不平,不肯宣天子命而还,其后,又附新罗使者上书,唐高宗永徽初年,日本再派遣唐使,其王为孝德天皇,献虎魄大如斗,玛瑙若五斗器。时新罗为高丽、百济所侵略,唐高宗赐日本玺书,令其出兵援新罗。至高宗咸亨元年(六七○),日本又遣使来贺平高丽,后文化渐开,恶中国称为倭人国或倭奴国,更名国号曰日本国,自唐高宗时始也。至武后长安元年(七○一),日本是年完成大宝律令,遣朝臣其人粟田为遣唐使,已大致仿唐人文武冠带,唐书载;冠进德冠,紫袍帛带。唐玄宗开元初,粟田再为遣唐使,请从诸儒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为师,购买大批中国图书以归。其副使仲满慕大唐文化,愿留长安,改姓名曰朝衡。天宝十二年(七五三),朝衡为遣唐使。肃宗上元、德宗建中、贞元,至僖宗光启年间日本俱有遣唐使。至昭宗乾宁元年(八九四),菅原道真被任为遣唐使,时黄巢兵起,中国大乱,日本遣唐使乃绝,日本与大唐之外交关系,可谓与唐室相始终。(刘令舆)
【转贴】鲟鱼卵鱼子酱黑市走私猖獗 多个原生物种濒危 摘自地球观测网页 原文出处: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环境资讯中心网页 本报2013年12月24日综合外电报导,江惟真编译,蔡丽伶审校 是时候把鱼子酱从圣诞节礼物的候选名单剃除了!鱼子酱被视为珍馐,也是全世界最昂贵的野生动物产品之一。虽然大多数国家有合法捕捞管理办法,但非法捕捞和贸易活动仍持续活跃著。全世界的鲟鱼都在灭绝边缘徘徊,因为它们珍贵的鱼子酱一直是市场青睐的商品。「一个世纪前,鲟鱼这种古老的鱼类在多瑙河有6种原生鱼种,但今天有5种被列入极度濒危,主要原因是人类以不永续的方式食用鱼子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鲟鱼专家Jutta Jahrl表示。 「消费者必须意识到自己到底消费了什麼,自己的消费行为究竟对物种和环境造成什麼影响。」Jahrl说,「尤其是打算购买Beluga鱼子酱等野生鲟鱼鱼子酱的消费者,请绝对要三思。」 根据贸易统计数字,欧盟、美国和瑞士是鱼子酱的最大进口国,占1998年至2006年间所有合法进口鱼子酱的81%。法国和德国则是欧洲最大的市场。 因应鲟鱼数量下降,多瑙河和黑海沿岸多数国家实施了捕捞和贸易禁令。但鱼子酱走私者以非常狡猾的手段非法贸易鱼子酱,严重威胁鲟鱼数量,拯救鲟鱼也不再只是野生动物保护议题。「捕捞和贸易禁令未能遏止鱼子酱非法贸易。欧洲不断查获鱼子酱走私,显示在整个区域的鱼子酱黑市贸易相当活跃。」Jahrl说。 为了让高度濒危的鲟鱼有机会在野外复育,所有的鲟鱼物种都受到华盛顿公约CITES的保护。目前,里海鲟鱼或多瑙河鲟鱼等共享鱼种(同时出现於两个或两个以上沿海国专属经济区之鱼种)的野生鲟鱼鱼子酱,是禁止国际贸易的。欲购买鱼子酱的消费者应确保罐上有完整的一次性CITES封条。不管是野生捕捉或养殖的鱼子酱,都会有CITES封条。 鲟鱼资源除了被过度开发外,水坝的兴建会打断鲟鱼的产卵洄游,栖息地多瑙河的航行交通增加也都是影响鲟鱼数量的原因。
【简讯】南极测到新低温 美国太空总署(NASA)发表2010年卫星观测数据显示,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在南极大陆东部一条无人涉足的冰脊附近。这里有数个位置的地表温度在冬夜可降至摄氏零下92度以下,最低记录是零下93.2度。该条冰脊绵延1000公里,位于阿格斯冰穹与富士冰穹之间。最寒冷的地方并非位于冰脊最高处,而是冰脊坡上几个2公尺到4公尺深、10公里长、5公里宽的凹陷处。在这份报告之前,1983年的最低地表温度纪录是俄罗斯在南极的东方科考站所记录到的零下89.2度。过去在阿拉斯加地区记录到的最低温度是零下62度,而格陵兰岛记录的最低温度则是零下75度。在珠穆朗玛峰附近过去也曾有过最低温为零下60℃的纪录。不过,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学者史坎波斯(Ted Scambos)9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会议上,所发表的东南极(East Antarctica)测得摄氏零下94.7度(华氏零下135.8度)的低温,则是目前世界地表的最低温纪录。
【简讯】联合国海洋学者呼吁抛弃底拖网渔船的作业方式 底拖网(拖网捕捞,trawling)是一种目前已被发现对海洋生态破坏极大的捕鱼方式,在许多欧美国家都已放弃使用,但这样的渔法目前仍在中国以及部分日本等亚洲渔船当中加以使用。这类渔网的捕捉方式是把渔网用重物降到浅海海床上, 然后加足马力在海面拖动,把海床上所有的物品不分种类全都纳入网中,而用以把渔网稳定贴著海床前进的重物则会将其行经的海床环境加以全部夷平。海底生态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千年的岁月,但用底拖网往往只需几小时就能摧毁殆尽,特别是在密集的渔季,这种捕鱼方式无疑将会使得鱼类赖以维生的海草床、珊瑚礁等环境都加以摧毁,换句话说,这种捕鱼的方式与杀鸡取卵没什麼两样,而这也正是目前造成西太平洋与亚洲各大近海鱼场渔获渐趋枯竭的重要原因。底拖网的渔获往往有一半以上是属于非目标捕获物的无经济价值生物,也包括一些底栖鱼类繁殖躲藏的海底构造会在渔捞过程中被摧毁殆尽,当环境破坏了,鱼群也就不会再回来,而许多非目标生物物种一再被干扰与捕获,也将使得整个地区的食物链结构逐渐崩盘。渔业资源的枯竭也就越发快速了。近日以来联合国海洋学者又再度针对这项议题作了讨论,也呼吁抛弃底拖网渔船的作业方式。底拖网示意图(图片引自维基共享资源网页)。
【旧闻】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1/3已枯竭 转载引用自环境资讯中心网页 摘译自2012年5月22日ENS美国,纽约报导;沈瑞筠编译;蔡丽伶审校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2%,具估计有25万种海洋生物生存其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表的讯息中表示,「在人类的影响下,海洋的生物多样性虽然如此重要却逐渐丧失。」 潘基文警告,超过一半的全球渔业资源已经衰竭,甚至有1/3已经完全耗尽。30-35%的海洋环境诸如海草、红树林及珊瑚礁已经被摧毁。 塑胶碎片持续导致海洋生物死亡,而由陆地排出的污染物在沿岸水域隔绝出广大、缺乏氧气的「死区」。 潘基文指出,「加上燃烧石化燃料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致使海水增温造成海平面上升及海水酸化,我们才刚开始了解这些现象所产生的后果。」 为了增加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了解与认知,联合国大会指定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海洋生物多样性。 非营利组织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发现商业性渔业是目前对全世界的海鸟最大的威胁。包括了延绳钓船,拖网渔船和及流刺网都该为每年数十万的海鸟死亡负责。 国际鸟盟表示:「对许多种类的信天翁而言,这样的死亡率导致它们族群量的不永续,使它们濒临灭绝。另外,渔业过度捕捞造成即便是小鱼都成为商业渔业的目标物,对海鸟的负面冲击将持续增加。」 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鸟类红皮书呈现近半数海鸟面临族群量下降。开放海域鸟类情况特别严重,已知的346种海鸟中,97种为全球受威胁,17种名列极度濒危。 潘基文表示,陆域有几乎15%的面积是在各种保育规范中受保护,但是在海洋,「只有不到1%的海洋受到保护。」 「近来已有一些进展,特别在建立大尺度海洋保护区、及由生态及生物学的角度将重要的公海还有深海区地建档。」 奥勒冈州州长John Kitzhaber21日签署了一份法案指定境内3处海洋保留及保护区,这是奥勒冈州首次设立海洋保护区,也是近岸海洋保育上的新进展。这份法案提供动植物繁衍及茁壮成长的地方。 皮尤环境组织(Pew Environment Group)成员、「我们的海洋联盟」(Our Ocean Coalition)负责人Susan Allen表示:「这是奥勒冈州历史性的一刻;奥勒冈州的自然资源管理拥有悠长的历史,本法案为自1967年具里程碑性质的奥勒冈海滩法案(Beach Bill)通过后,对奥勒冈州所辖海域最重要的法案。」我们的海洋联盟组织包含了奥勒冈州的保育人士、科学家、海洋使用者及商业领袖。 在欧盟,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期三天以海洋永续为中心的系列活动,命名为「蓝色成长」(Blue Growth)。5月20日於瑞典的哥德堡办理的海洋嘉年华揭开活动序幕,展出主题包括:海洋研究、海洋环境的威胁、气候变迁效应、渔业、航运、港口的发展,海洋国家公园,海洋空间规划,风力能源和波浪能。 欧盟海洋事务和渔业部执行委员会高层发言人Maria Damanaki於5月21日举办的研讨会表示,「蓝色成长有两个目的:在海洋经济中创造新的工作、让海洋经济合理及永续的成长。」 5月22日共有26个蓝色成长的工作坊及展览举行,海洋事务利益相关者将展示涉及海洋的政策措施。 不过IUCN及其他海洋保育团体警告,黑鲔鱼(中国内陆又称为北方蓝鳍金枪鱼)、鲈鱼及鳕鱼在地中海区域已因过度捕捞及污染濒临灭绝。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IUCN列为频危的大西洋黑鲔鱼(中国内陆又称为北方蓝鳍金枪鱼),消失速率比其他物种高出许多。报告中提及大西洋黑鲔鱼因过度捕捞族群量已呈现历史新低。IUCN警告在地中海地区将会有超过40种海洋鱼类消失,包括许多魟鱼和鲨鱼。 拉姆萨湿地公约组织的秘书长Anada Tiéga提醒全球人类活动对海洋健康的直接影响。「据估计全世界约有60%的人居住在海岸区域,这会直接或间接施压於海洋区永续,比方栖地丧失、污染增加、海平面上升、干扰水的流动及沉积物。上述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近岸湿地及它们继续提供人们重要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承载力。」 南极海洋联盟的其中一个组织WWF,22日提出新的愿景:设立含括南极海洋栖地、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WWF新发表的报告「南极海洋遗产:极圈保护视野」提出海洋是如此独一无二的环境,呼吁各国政府支持海洋保育。 南极海域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10%,也是地球所剩最完整的环境之一。约有1万多种生物如企鹅、海报及鲸鱼栖息其间,但它们仍受到商业捕鱼及气候变迁的影响。WWF的报告阐述由於它基本完好的特性,超过40%的南冰洋授权保护请求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存委员会(CCAMLR)来保护本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已同意今年及明年建立环绕南极洲的海洋保护区网络。 WWF全球海洋主管John Tanzer表示:「在为时已晚前,全世界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海洋缤纷的环境。在这个充满日益严重的威胁的年代,大海需要各国政府及其他机构(如CCAMLR)的支持」 联合国潘基文秘书长表示,即将於里约热内卢召开的Rio+20将提供保卫海洋的契机。「Rio+20必须刺激联合国、各国政府及其他伙伴开始行动来管理及保护海洋,以抑制过度捕捞鱼类;扩大海洋保护区、减少海洋污染及气候变迁的影响。透过国家、区域及全球各层级的行动,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达成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为了我们想要海洋高度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在2020年达成划设10%的海洋及近岸区保护区。」 Web of Marine Life Dissolving Under Human OnslaughtNEW YORK, New York, May 22, 2012 (ENS) Oceans cover about 72 percent of Earth's surface area and there are an estimated 250,000 marine species. "Yet, despite its importance, marine biodiversity has not fared well at human hands," 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said today in his message to mark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More than half of global fisheries are exhausted and a further third depleted, warned the secretary-general. Between 30 and 35 percent of critical marine environments, such as seagrasses, mangroves and coral reefs, have been destroyed. Plastic debris continues to kill marine life, and polluted runoff from land-based activities is deadening vast areas of coastal waters, leaving these dead zones without oxygen. "Added to all of this," said Ban, "increased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is affecting the global climate, making the sea surface warmer, causing sea level to rise and increasing ocean acidity, with consequences we are only beginning to comprehend."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proclaimed May 22 as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biodiversity issues. The theme for this year's observance is marine diversity. Commercial fisheries are the most serious threat facing the world's seabirds, finds the nonprofit advocacy organization BirdLife International, which says fisheri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incidental deaths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eabirds each year. Longliners, trawlers and gillnetters are all to blame. "For several species of albatross, this level of mortality is unsustainable and they are now perilously close to extinction," says BirdLife. "In additi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overfishing on seabirds continues to increase as fisheries target ever smaller fish." The IUCN Red List Index for birds shows that nearly half of seabird species are known or suspected to be experiencing population declines. Open ocean bird species are faring particularly badly. Of the 346 known seabird species, 97 species are globally threatened, while 17 are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Secretary-general Ban says that on land nearly 15 percent of surface area is under some kind of protection, but at sea, "little more than one percent of marine environments are protected." "Lately, some progress is being made, particularl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large-scale marine reserves and documenting areas of ecological or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open-ocean and deep-sea habitats," he said. On Monday, Oregon Governor John Kitzhaber made some progress in protecting coastal waters as he signed legislation designating three marine reserves and protected areas off Cape Falcon, Cascade Head, and Cape Perpetua, creating Oregon's first system of marine reserves. Combined with two new sites designated in January, the law creates an initial network of marine reserves and protected areas off the Oregon coast to provide places for plants and animals to reproduce and thrive. "This is a historic day for Oregon," said the Pew Environment Group's Susan Allen, who directs the Our Ocean Coalition, a statewide association of Oregon conservationists, scientists, ocean users and business leaders. "Our state has a long history of natural resources stewardship.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law to protect our Territorial Sea since the landmark Beach Bill of 1967."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was marked with a three day series of events centered on sustainable activities for oceans and seas called "Blue Growth." The starting point was Sunday with a maritime festival in Gothenburg, Sweden. Exhibits focused on: maritime research, threats to the sea environmen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fishing, shipping, the development of harbors, marine national parks, maritime spatial planning, wind and wave energy. On Monday, the conference hosted high-level key speakers such as Maria Damanaki, 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Maritime Affairs and Fisheries, who said, "The dual purpose of Blue Growth [is] creating new jobs in the maritime economy and letting maritime economy grow, but sustainably and inclusively." Today, there were 26 Blue Growth workshops and an exhibition area, where maritime stakeholders showcased policy initiatives related to seas and oceans. But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which maintains the authoritative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and other marine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warned that bluefin tuna, sea bass and hake are threatened with regional extinction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because of overfishing and pollution. Concern is particularly high over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Atlantic bluefin tuna, Thunnus thynnus, which the IUCN lists as Endangered, saying, "This species has become rare relative to historical levels because of massive overfishing." More than 40 species of marine fish could disappear from the Mediterranean, including many rays and sharks, warns the IUCN, .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 Anada Tiéga, reminded the world of the direct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ocean health. "An estimated 60 percent of the world's human population live on or close to the coast, which i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using many stresses affect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astal zone, such as loss of habitat, increased pollution, accelerated sea-level rise, and interruption of flow of water and sediments," said Tiéga. "Many of these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 coastal wetlands and their capacity to continue to provide vital functions for people and biodiversity in these areas," Tiéga said. The globa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WWF, as part of the Antarctic Ocean Alliance, today unveiled a new vis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s largest marine protected area across Antarctic marine habitats. The new report, "Antarctic Ocean Legacy: A Vision for Circumpolar Protection" calls on governments to support increased marine protection for this unique environment. Visitors to Antarctica go on a whale watching excursion in a motorized inflatable. (Photo by Alumni Western) Antarctic waters make up almost 10 percent of the world's seas and are some of the most intact environments left on Earth. They are inhabited by almost 10,000 diverse species such as penguins, seals and whales, yet they are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from commercial fishing and climate change. The WWF report says that over 40 percent of the Southern Ocean warrants protection and is calling on 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to protect this area now while it remains largely intact. CCAMLR has agreed to create a network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around Antarctica this year and next. "The world must act now to conserve our diverse marine environment before it is too late," said John Tanzer, global marine director, WWF International. "The oceans need all the support governments and bodies such as CCAMLR can give in this era of increasing threats." Secretary-general Ban said that next month Rio+20, the U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io de Janerio, Brazil, will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safeguard the oceans. "Rio+20 must galvanize action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oceans through initiatives by the United Nations, governments and other partners to curb overfishing, expand marine protected areas and reduce ocean pollution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Ban said. "By taking action at the national, regional and global levels, including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aid Ban, "we can achieve the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 of conserving 10 percent of marine and coastal areas by 2020, a crucial step in protecting marine biodiversity for the future we want."
【拍摄】阳光下的一些动植物们 在河边晒太阳的翠鸟(鱼狗)在湖边优游的黑水鸡(红冠水鸡)在林荫下找食物的黑冠鳽森林中的猕猴台湾新店溪上游附近的芒草海在林间的山斑鸠(金背鸠)忙碌的虎斑蝶(黑脉桦斑蝶,Danaus genutia)与青斑蝶(Tirumala limniace) 最近这两天虽然有寒流,但是台湾好不容易扫除了阴霾,迎接了好天气,所以也有动物跑出来迎接阳光,而我也在经过野外时拍摄了一些照片。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