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溶土
淋溶土
关注数: 163
粉丝数: 725
发帖数: 45,861
关注贴吧数: 94
【转贴】土壤污染:治标有办法 治本靠大家 北京新浪网 (2015-03-24 05:19) 春耕开始,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朱家井村郝亚妮将三四百斤大豆当肥料施到4亩姜田里。为何将大豆「喂」给姜田呢?原来,由於多年过度施用化肥,农田土壤退化板结,单产直线下降——从亩产1万来斤下降到6000斤。为修复地力,近几年农民们只得给姜田「喂」大豆。 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去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於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公报认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像湖南长株潭地区,通过大气沉降,每年输入土壤中的镉,每公顷达13.8克,占所有外源输入的86.8%。再比如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吨,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公顷,这些都在严重污染著土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专家吴平说。据调查,目前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以大型重污染企业、工业企业遗弃污染地、各类废弃物堆放场、大型采矿区以及工业园区污染为中心,存在著若干土壤污染严重的局域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呈转移扩散之势,出现了由工业向农业扩散、城区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上游向下游转移、水土污染向食物链延伸的趋势,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陈世宝说,污染土壤修复是一项世界性课题。过去几十年间,各国纷纷出台土壤修复计划,我国近年来也实施了一些土壤修复研究项目。目前,国际上已形成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综合使用以上手段联合修复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推广难度很大,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还得靠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以保护土壤免受污染。 首先,修复被污染的土壤,经济成本往往非常高昂。据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估计,我国全部治理被污染的土壤,资金成本可能需要几十万亿元。由於治理成本过於高昂,正在制定的土壤保护法只得侧重於采取保护性预测措施。其次,目前很多修复办法,虽然效果较好,但效率极低,历时非常漫长,受制於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大面积推广并不现实。此外,有的修复技术,虽然效率较高,历时较短,但推广难度大,在大区域内使用效果欠佳。
【转贴】气象局指内地气候显著变化 影响生态及多项工程 引自香港电台 在北京,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上世纪中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显著变化,气温平均每十年升高0.23度,变暖幅度几乎是全球的两倍,高温、乾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增多增强。 郑国光在世界气象日前夕说,本世纪以来,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相当於国内生产总值的1%,是全球水平的8倍。 郑国光认为,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巨大。主要农作物产量下降,主要河流流量减少或不稳定,另外水土流失、生态退化,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制约,青藏铁路、三峡水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战略性工程受到严重影响。
【新闻转贴】每天消失3头犀牛 南非去年盗猎仍猖獗 作者: 邹敏惠 | 环境资讯中心 – 2015年3月10日 上午5:00 摘译自2015年3月4日ENS美国,纽约报导;姜唯编译;蔡丽伶审校 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犯罪,已经和毒品、军火、人口走私,并列全球最大的跨国组织犯罪。本月初,CITES秘书长John Scanlon在中央公园动物园发表谈话,指出「人类的贪婪、无知和冷漠3个特质,是盗猎的主要驱力。」 象、犀、猿类 族群数量持续下降 根据CITES发表的新数据,2014年大象盗猎的速度,跟2013年相比完全没有起色,仍超过大象自然繁衍速度,表示整体大象数量正持续下降。 CITES报告指出,2014年南非有1,215头犀牛遭盗猎,等於每8小时就一头。94%的盗猎发生在仅剩犀牛数量最多的南非。 随著组织集团犯罪兴起,南非盗猎情况从2007年的少於20头,到2013年超过1000头。2014年盗猎犀牛角总价值约6300百万至1亿9200万美元。 根据猿类拯救计画(Great Apes Survival Partnership,GRASP)的报告,盗猎对非洲黑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和亚洲猩猩的威胁日益严重,2014年起平均每周扣押1.3件,然而有更多巨猿因走私前的捕捉和圈禁而死亡。据估计,过去14个月间,最少220只黑猩猩、106只亚洲猩猩、33只倭黑猩猩和15只大猩猩从野外消失。 盗猎三元凶:贪婪、无知、冷漠 为了纪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CITES)的签署日,联合国大会在2013年将3月3日定为世界野生动物日。 自然资源犯罪除了立即影响环境外,也剥夺了开发中国家数10亿美元的收入。今年,肯亚总统Uhuru Kenyatta烧毁15公吨的象牙,除了纪念这个日子,也向世界宣示持续对抗象牙国际贸易的领导地位和决心。 Scanlon说,好消息是,已有许多对抗这3个特质的工作正在进行。「越来越多国家把野生动植物犯罪视为严重犯罪;许多地区都在执行唤起公共意识的活动;高层政治领袖和主要意见领袖开始为此发声。」 沦落鸟园 野生金刚鹦鹉不到百只 电影「里约大冒险」里面的斯皮克斯金刚鹦鹉「阿蓝」,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现在世界上只剩下80只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大部分都在巴西境外(西班牙、德国和卡达)的鸟园中。 食蚁兽是全世界盗猎最严重的哺乳动物之一,过去10年间有超过1百万只从野外被捕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启动新计画,欲遏止亚非的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这些计画将著重於执法、控管和私人单位的参与,并加强两地区政府间的合作。World Wildlife Day: Organized Crime Threat GrowingNEW YORK, New York, March 4, 2015 (ENS)
【简讯】全球气候经济委员会呼吁大家避免粮食浪费 全球气候经济委员会(Global Commission on the Economy and Climate)委托英国顾问团“废弃物与资源行动计画”(Wrap)制作报告,呼吁世界各国优先处理粮食浪费的问题,并提出各国或可在2030年达成每年省下1940亿英磅的目标,减缓全球粮食的压力。
【新闻】美西南面临持续35年旱灾 引用自气候新闻网页美国加州连年大旱,但更大旱灾逼近眼前。一项新研究指在全球暖化下,美国西南部和中部平原,在本世纪下半叶很有可能出现持续三十五年或更长的「超级旱灾」,比近千年前令多个原住民文明灭亡的旱灾更严重。 出现机率超过八成 美国太空总署大气科学家库克(Benjamin Cook)领导的研究组,使用十七个不同电脑模型分析气温上升对北美洲影响,指如现时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和气温上升趋势不变,这两个地区在二○五○年后出现超级旱灾的机率,超过八成。 库克指气温升高会令这两个地区的泥土水份加速蒸发,令区内空气更乾更热,形成恶性循环,西南部雨水预测尤其少。另一参与研究的康奈尔大学气象科学家奥尔特(Toby Ault)说:「未来的超级旱灾就像缓慢发展的天灾。」美国从加州、内华达州到德州的西部地区,过去十四年有十一年大旱,影响逾六千四百万人,正面临超过三十五年的超级旱灾,科学家指区内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难以持续现状,需早作筹谋。
【转贴】美科学家发现「达尔文地雀」进化关键基因 北京新浪网 (2015-02-22 08:43)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大达夫尼岛上的一种大地雀(Geospiza magnirostris)。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2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导,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当年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所研究的一类雀类体内识别出一个基因,这一基因影响著鸟类喙部形状的发育,从而让当地的这一雀类能够从100多万年前的共同祖先开始,分化演化出大量具有不同鸟喙形态的分支。 这项研究展示了进化背后的基因机制,包括基因是如何从一个物种向另一个物种转移的,以及同一物种内部的基因差异如何能够塑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物种。有关这项研究的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在2月11日刊出,这一天恰好是达尔文的诞辰纪念日。在他1835年的航行考察之旅中,达尔文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种雀类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并最终导致了划时代的进化生物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在1859年的最终出版。 夫妻研究搭档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动物学及进化生物学教授彼特·格兰特(Peter Grant)表示:「现在对於进化生物学研究,我们已经了解了其背后更多的基因机制。」格兰特和他的妻子,同时也是论文合著者的罗斯玛丽·格兰特(B. Rosemary Grant)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后者是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高级科学家。格兰特夫妇对这些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乾燥的岩石岛礁上的雀类开展了长达40年的研究。 最新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进化机制是如何以不规则的方式向前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著很多的机会可以让基因在不同的物种间传播扩散并产生新的链接。如果有了合适的环境,如地理环境上与原先种群的隔绝,虽则基因差异的逐渐累积,这样的改变将最终造就一个全新的物种。 根据格兰特夫妇采集的DNA样本,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从中识别出了控制鸟类喙部形状的基因序列并将其与120只鸟类个体的对应基因样本进行比对,这些鸟类个体全部属於「达尔文雀」下的15个不同种。研究人员仔细观察额对比具有不同喙部形状的鸟类基因序列。 在对DNA序列的检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ALX1的基因,种基因此前曾经在人类额老鼠的体内被发现过,其主要作用与生物体面部特徵的形成有关。突变造成这一基因没能被激活将造成人类婴儿的严重出生缺陷。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功能基因研究教授里弗·安德森(Leif Andersson)表示:「这是一个有趣的案例,展示对於正常发育至关重要的基因组温和变异如何可以产生可见的进化效应。」 个体间的基因差异 然而安德森表示,在这项研究中最令人兴奋,最有趣的部分则是发现同一物种的不同成员之间这种基因同样存在著差异。比如说一种中等体型的雀类G. Fortis,其中的一部成员个体拥有较钝的喙,另外一些的喙部则较尖。 彼特·格兰特指出,这项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进化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在同一物种内部,当某些个体产生出对其生存有利的某些特性——如较钝的喙可以让它们更方便地打碎果实的外壳,於是便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将相关的基因遗传下去,而那些喙部较尖的个体则由於在竞争中处於劣势而逐渐消亡。格兰特表示:「这就是基因内在的差异性,在这一基础上,自然选择将发挥它的作用。」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鸟类喙部的形状对於它们在当地环境中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里会周期性的遭遇严重乾旱的侵袭,而当遭遇厄尔尼诺年则会发生严重的暴雨,当然还有时不时发生的火山爆发。鸟类在这裏使用它们较钝的喙敲开坚硬的种子外皮,从草丛中搜寻小昆虫,在仙人掌的花朵里摄取花蜜。当遭遇大旱时,只有那些可以从多种来源获得食物的鸟类个体才有最大的机会生存下来,而其他无法适应环境的鸟类则只能逐渐消亡。 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格兰特夫妇和他们的研究组已经注意到,在1977年,1985年以及2004年发生的严重乾旱期间,鸟类喙部的大小和形态差异已经通过自然选择的机制在当地雀类的进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罗斯玛丽表示:「现在我们有了一项基础较为坚实的理论,因为我们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已经三次目睹事情的发生。」 基因漂移 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工作还探讨了当两种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物种相互交配时导致的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扩散问题。尽管在鸟类中,当这类情况发生时,其得到的后代往往四不具有繁殖能力的,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雀类某些杂交后代却可以与两个物种双方的其中任意一种进行交配繁殖。这样繁殖的幼鸟可以通过叫声和外观判别出它们的父母亲鸟种类,但它们的体内则携带有来自另一种鸟类的基因遗传信息。 通过这种被称作「基因漂移」或「基因渗透」的效应,基因物质可以在不同的近亲物种间发生扩散,从而为新物种的产生创造条件。格兰特夫妇发现在过去的40年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大达夫尼岛(Daphne Major Island)上已经发生了基因漂移现象。而最新的研究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在鸟类占据这片群岛的过去100万年间,基因漂移事实上就已经广发而持续的发生著,这些发现和结果都帮助研究人员刷新了这一群岛上物种分异演化的旧有理解。 彼特·格兰特表示:「我们现在将更有把握做出估算,判断哪些种类是比较古老的,哪些种类则是较为年轻的,以及生物进化发生的大致时间。」(晨风)
【简讯】世界穿山甲(鲮鲤)日World Pangolin Day也关心中国的穿山 2月21日是世界穿山甲日World Pangolin Day。这几天,在世界各国陆续都有一些宣导关怀穿山甲(鲮鲤)的活动。在中国由于穿山甲一直以来都常被拿来药补之类的。加上穿山甲所喜好的郊山环境不断被开发破坏。因此最近10年,中国穿山甲种群数量甚至下降了90%以上。我们平常所说的穿山甲,主要是指中华穿山甲(又称鲮鲤,学名Manis pentadactyla),这是世界上目前八种穿山甲的其中一种。
【祝福】金羊年祝唐朝吧的各位夥伴新年快乐! 祝大家新年快乐!扬眉吐气!
【素食初语】◇150219◆新年快乐!羊年一切如意喔! 祝福各位吧友新年一切顺心如意!
【祝福】新年快乐!羊年行大利! 祝福各位吧友新年快乐!金羊年大家健康如意!
【转贴】肥胖必然等於不健康吗? 图片引用自维基共享资源网页 文字转载自科科普普风-科普翻译部落格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原文作者/ Priyanka Pulla (Science Magazine)翻译改写/ Gilver 原文连结 Can you be obese and still be healthy? 在现代的观念里,肥胖经常被当成不健康的体态,因为它经常带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不过,科学家注意到在肥胖者族群里,有一小撮的人虽然肥胖、却可以胖得健康。这些人可能藏著预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关键。 关於肥胖健康者的生理状态,内分泌学家Ravi Retnakaran认为他们正处於一个迈向代谢疾病的过度态;在2014年也有一篇研究14000位韩国籍代谢正常的受试者,在他们的动脉里发现早期血管阻塞沉淀形成的迹象。而最近,维也纳医学大学的科学家Harald Esterbuer最新的研究报导则宣称他们可能找到与胖而不病有关的蛋白质,称做HO-1蛋白(全名为 heme oxygenase-1,血红素氧化酵素)。 HO-1蛋白能够抑制(suppress)发炎反应,特别是在第二型糖尿病的例子里,HO-1蛋白能抑制胰岛细胞被高浓度养份刺激分泌胰岛素。科学家研究44名健康肥胖者和6名健康的人,发现44名健康肥胖者中,27名出现胰岛素耐受性的初期症状,而这正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早期迹象;另外17名健康肥胖者对胰岛素的反应则正常;然后,科学家检测这两组健康肥胖者的HO-1蛋白在组织内的含量,发现前者的HO-1蛋白含量是后者的两倍。这支持Retnakaran的观点:肥胖健康者可能处在一种步入不健康的生理状态。 接著,科学家又针对HO-1蛋白的基因进行操作实验。在第一组里,实验老鼠的HO-1基因被去掉(knock-out),再给它们吃高热量的食物,结果发现它们在摄食后,增加的体重和一般的老鼠并无不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维持正常;在第二组实验老鼠,则是过度表现HO-1基因,结果它们出现了胰岛素耐受性,亦即第二型糖尿病的前兆。 在未来,科学家将对HO-1基因进行更多的研究,从生理学的角度探讨HO-1如何造成发炎反应,才有机会知道是否能够利用它避免肥胖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这篇相关研究发表《Cell》期刊上。
【转贴】植物也会得性病:不依靠直接接触即可传播 新浪科技讯 香港时间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导,植物也会的性病吗?简而言之会,而且一直都是这样的!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知道通过植物的花粉可以传播一些性病真菌。虽然植物性病和大部分动物性病一样,对於宿主植物并不致命。但是,动物的性病概念和植物的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引起植物感染性病的真菌孢子一般通过风或者采粉昆虫在植物间传播,而动物性病则是通过直接的物理接触来传播。具体来讲,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植物性病是一种叫做花药黑粉菌(Micobotryum violaceum)的病菌引起的,它能感染开花剪秋罗属植物。感染花药黑粉菌后,雄性和雌性植物都会成为性病真菌孢子的温床,然后就能被大黄蜂或者其它传粉者传播。有时候,这些真菌甚至会刺激患病植物长出多余的花朵,以更有效的传播传染病菌。 其次,瑞典植物学家安德斯·温斯特姆(Anders Wennstrom)和拉斯·埃里克森(Lars Ericson)在研究了很多其它花类真菌后。他们发现,有些性病真菌还能从植物花朵进入土壤,从而在来年感染植物的下一代。还有些性病真菌会通过植物的花朵传播到其它植物的种子、叶子或者茎上。因为这些相互传染性病的方式并不需要两个植物都有性器官,所以科学家认为这些植物性病也许应该被称作生殖疾病,而不是性传播疾病。(文文)
【转摘】气候变迁加速!灭绝危机 人类准备好了? 中时电子报 在秘鲁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COP20)刚落幕,但在会中,开发中国家与已开发国家对於减碳协议内容有不小分歧,好不容易才达成共识,得出的竟是「不管是已开发或开发中国家,『都有共同、但有区别』减碳责任」的结论,令环保人士傻眼。近年环境议题虽已逐渐被重视,但脚步似乎还得再加快,这也不禁让人想问,人类真的准备好面对现在正发生、未来可能更严重的状况了吗? ●极端天气-高温、乾旱、暴雨 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在今年前10个月所测得的数据显示,今年的海平面均温,比起过去30年上升了摄氏0.57度;比过去10年上升了摄氏0.09度。而地球温度最高的时候分别为2010年、2005年与1998年,但在WMO的数据出炉后,2014年将超越2010年,因此今年相当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更有资料显示,历史上15个最高温的年度,有14个都在21世纪。 而这也意谓著极端天气型态将更频繁,不该出现的都会出现。12月的菲律宾,本不应会有台风出现的季节,却出现超级台风「哈格比」直扑而来,别忘记去年约11月时,「海燕」台风也曾侵袭菲律宾,当时带走上千条人命。 在英国,今年的年均温,已打破300年来的最高纪录,但这居然也是英国250年来最潮湿的冬天;而南亚、法国、土耳其都降下破纪录雨量;当东欧有2百万人受洪水影响、流离失所时,大陆黄河流域、澳洲与美国西部,却饱受乾旱之苦。种种破纪录的异相,已成常态。 ●粮食危机-作物生长成本增加 英国国家物理学会在《环境研究报告》中的最新研究发现,气候变迁恐将导致2050年全球粮食减产18%,降雨情形改变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更估计,气候变迁将使粮食价格上涨30%,食物变贵,许多地区甚至会开始闹饥荒,在未来,人类恐为了抢夺粮食而战。
【转贴】气候暖化影响种植 Pinot Noir快绝种 转自生态新闻小站 气候持续暖化,葡萄酒迷随时要转口味。专家警告,欧美酒庄正纷纷弃种不耐热的葡萄品种,红葡萄Pinot Noir及青葡萄Chardonnay快将「无得留低」。 瑞典伦德大学助理教授尼古拉斯在《科学美国人》月刊撰文,提到美国加州酒庄正试种Cabernet Franc等较耐热的葡萄,取代怕热又容易受潮的Pinot Noir,以保产量,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酿酒区亦然。 Pinot Noir本身就很难种,天气稍稍过热,味道就变苦;气候日益暖化,令原先要种四个月的葡萄太早熟,但味道未到颠峯,又欠缺色泽,葡萄农无法维持稳定品质,索性不种。尼古拉斯说:「气候变化,已影响到单一葡萄的味道,人们熟悉的红白葡萄酒味,将不再一样。」 紫外线增强,亦损害酒瓶松木塞品质。里斯本大学一项植物基因研究显示,松木的化学元素有变,影响存气品质,松木枝亦不够粗壮,只及从前的十分一;松木塞生产量减低,酒商要改用塑胶和金属瓶盖,间接影响酒味。 英国《每日邮报》/美国《科学美国人》
【祝福】2015大家新年快乐! 各位我所敬爱的贴吧夥伴们, 今年是2015年,仍然在联合国所订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年份。眼下的确是生态保育的关键时期,包括世界的气候问题、粮食问题、资源分配问题、物种大量濒危与消失的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全球的生态系统却是彼此相连在一起的。感谢这里的一些吧友长期以来一直关心著生态保育,也一直常常来这里灌溉贴吧的园地,工作虽然越来越忙碌,但是仍然心系著生态保育吧。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也祝福我们所关注的地球,一切问题都能逐渐迎刃而解,走向真正的和乐! 淋溶土 敬上 2015.1.1
【转贴】气候变迁改写粮食地图 全球迈入高粮价时代 引自地球拯救小页 转载自环资中心 本报2014年12月19日综合外电报导,姜唯编译;蔡丽伶审校 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0届缔约国大会(COP20)与会人士警告,全球暖化和降雨规律改变等气候变迁现象,正在改变热带粮食生产的地理特性,而这也是与会的粮食专家最关心的议题。专家担心,如果热带国家没有及时因应,粮食价格可能会上涨。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估计,气候变迁将导致粮食价格飙升高达30%。(来源:Global Landscapes Forum) 气候变迁直接影响收成 粮价估计上涨30% 「气候和农业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作物的收成。粮食地理将会因气候变迁而改变,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结果将会非常糟糕。」热带农业国际中心(CIAT)研究员Andy Jarvis说。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估计,气候变迁将导致粮食价格飙升高达30%。Jarvis指出,乡村地区将是第一个直接受到气候变迁冲击的地方。 咖啡、可可和豆类等作物尤其容易受到温度剧烈变化和降雨减少的影响,很可能因气候规律改变,酿成巨大损失。例如秘鲁的印加圣谷是全世界马铃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但高温、作物疾病和虫害让农民必须往高海拔移动,种植马铃薯。 另一个例子是在哥斯大黎加、瓜地马拉和宏都拉斯等中美国家,一种叫做「咖啡锈」的真菌严重影响咖啡生产,过去两年内造成中美洲10亿美元的损失。国际咖啡组织(ICO)指出,当地53%的咖啡都有危险。 2℃的大改变 咖啡种植海拔上升 影响50万小农 根据CIAT的研究,「到了2050年,咖啡种植海拔将上升300公尺,农田位於低处的农民将无法生产咖啡,危及整个咖啡供应链,也增加高海拔地区森林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压力。」 「COP的目标是将温度变化控制在2℃以内。不过2℃就足以全面改变咖啡种植地区。目前的趋势来看价格势必将飙涨,当产量下降,价格就会上升,此外更会加剧贫穷。」Jarvis说。 咖啡是尼加拉瓜的经济支柱,温度上升2℃可能让尼加拉瓜失去80%的咖啡种植区。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指出,当气温上升,目前种植海拔最高、达1600公尺的作物必须再往高处移动,影响50万小农生计。 气候变迁改变地景 农业必须增产60%才能满足需求 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助理总干事Eduardo Rojas在COP20上指出,气候变迁已经危及最弱势族群的粮食安全、收入和生计。 「增加农业的韧性是比较环境友善的做法,因为不需要使用氮肥。不过不管如何努力因应都有系统性的限制,且农业的适应能力也有限。」Rojas说。 Rojas呼吁关心气候变迁下的地景变化,确保全球8亿5百万营养不良人口能有适当的营养。不过,此时农业产量必须要增加60%才有办法供给需求了。
【旧闻转贴】火星上有多少头乳牛? 引自科技大观园网页 来源: 《科学发展》2012年12月,480期,76 ~ 79页 王道还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 今年暑假,火星探测车好奇号登陆火星,开始传回资讯。大家最想得到答案的问题是:火星大气中是否有甲烷? 那是因为2003年有3个不同的研究团队侦测到火星大气中有甲烷。这个消息令人兴奋,因为甲烷可能是生物活动的产物。在地球上,大气中的甲烷浓度高达1.7 ppm,来源有二:生物活动与地质活动。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每一年因人类活动而排放出的温室气体,甲烷占了18%,畜牧业是主要来源之一。纽西兰畜牧业排放的甲烷,占纽西兰人因温室气体的32%。 不过,有些人期望早些弄清楚火星大气中的甲烷来源,不完全出自科学的好奇心,而是为了经费。探测火星的花费非常大,花大钱从事不急之务,需要有能打动人心的理由,何况美国政府正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要是发现火星上有生物,就是个好理由。 因为我们想知道,生命是不是只有一种形式?火星上的生物是否与地球上的生物一样?(不是指长相,而是指基本的生物化学机制。)在其他的行星上,生物演化是否经历相同的过程?这些问题都涉及我们对於自己的好奇:想知道自己的来历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意义。 其实打从一开始,太空探险就不是纯科学,当年美苏的太空竞赛本来就是冷战的产物。199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地球上有些陨石来自火星,而且那些陨石有些特徵似乎与生物有些关系,於是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得到了探测火星的经费。 2003年的发现正式发表后,NASA规划於2016年发射一个专门侦测「微量气体」的探测器(trace gas observer)。可是今年(2012)初,欧巴马提出明年(2013年)的预算,把NASA的行星科学部门经费砍了20%,未来预计花费12亿美元的火星探测计画遭到取消。想要恢复原定计画,也许只能靠惊人的火星新发现了。 11月上旬,负责好奇号仪器分析的专家指出,目前还无法证实火星大气中有甲烷。
【简讯】联合国大会宣布 暨去年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以后,今年粮农组织(FAO)在七月份召开土壤论坛,并已指定明年(2015年)为国际土壤年(2015 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目前国际土壤正面临荒漠化、污染与过度开发等威胁。全球已有33%的土壤退化而无法利用。土壤持续破坏的结果将直接冲击粮食供应与水资源等问题。
【转贴】乌干达的鳄鱼危机 转载引用自小蟑螂的土土小窝 :: 随意窝 Xuite日志网页图片:乌干达的国徽(引用自维基共享资源Wikimedia Commons) 乌干达是东非的内陆高原之国。那里位於许多大河的上游区,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尼罗河的上游—白尼罗河。也是古代以来著名的世外桃源。乌干达的国徽意象:由灰冠鹤和乌干达赤羚站在尼罗河所滋养、长著咖啡和棉花的丰饶土地上,共同守护著传统部落留存下来的精神盾徽。盾徽上有著维多利亚 湖、太阳、与节庆用的鼓。然后标明著国家格言『为了神和我的祖国』。这个国徽意象也标示著乌干达所具备的丰富自然资源。其中灰冠鹤是除了黑冕鹤以外,少数能在树上栖息的鹤。也正是乌干达的国鸟。 不过曾几何时,以下这类新闻频传: 乌干达惊传鳄鱼生吞孕妇 Man Eating Crocodile Captured In Lake Victoria, Uganda 电影『史前巨鳄』的场景似乎正发生在乌干达。但是鳄鱼为何要出来攻击人类? 乌干达境内尼罗河上游水域有著为数众多的鱼类,其中罗非鱼相当闻名,而鲈鱼和鮎鱼也很多。造理说应该鳄鱼的食源并不少,没有理由挺而走险专挑人类袭击。但是乌干达维多利亚湖的默奇森湖湾是首都坎帕拉的主要水源地 ,却也同时是该市的污水排放区。由於长期使用非法捕鱼工具,加上渔场遭受严重污染,尼罗河鲈鱼平 均产量已从1999年到2001年的120万吨下降到2005年到2008年之间的55万吨,其他鱼类的产量也同样大幅下降。很多鱼类甚至都濒临绝种的威胁。也因此鳄鱼缺少食源无法生存,只能找寻可怕的出路了。 网路上有些人评论应该要大肆猎捕鳄鱼作为新的经济资源,并可维护环境安全。但是之所以造成发狂的鳄鱼,追根究柢仍然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这个本源不解决,更多的问题只会越来越浮现。
【转贴】废炉渣的问题 转载引用自小蟑螂的土土小窝 :: 随意窝 Xuite日志网页图片:土木工程常用的碎石类材料 最近许多乱掩埋废炉渣污染农地、地下水和水源地 的事件再次一一被爆出。这真的让人感到悲伤。 炉渣回收利用的议题由来以久。在国外有炉渣重制为土壤栽培介质的应用情形。充份应用炉渣的特性,可运用於硫酸镁与尿素混合过程中的混料,减少混合性 肥料的吸湿性。或是藉由炉渣以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和交换性钙含量,有效抑制十字花科蔬菜根瘤病。或是释放矽酸以占据铁铝氧化物表面的固定位置,将被固定 的磷酸加以交换出来,而增加植物对土壤磷元素的利用率。甚至水稻也可吸收炉渣再制物中的矽酸,并经由木质部运送到茎叶的表皮细胞上,以二氧化矽的形态沉积 下来,形成表皮细胞的二氧化矽薄层,以有效减少水分蒸散损失,并且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可抗阻真菌菌丝入侵与减少昆虫咬食等。 工业再制技术上,也有人将炉渣应用为水泥原料,或经过处理后作为道路铺面工程的碎石类材料,例如美国加州1995年版的Highway Design Manual或是日本的道路工程用炉石标准等等。 但不管是农业或是工业的用途,国外运用炉渣多半有经过较严格的品管与评估,并且有较为完善的法规。但很多学术界与产业界原本理想的概念,到了国内却往往被自私的利益弄得扭曲而变型。近十多年来,各式废炉渣却往往以“产品”为名而行弃置之实,许多实际上未经减污与加工处理的废弃物,就任意回填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且往往无论中央与地方都常常陷入螺丝松掉或互推皮球的情形。这也使得炉渣回收再利用的理念变了调,甚至被有心人士偷换概念成为废弃物乱填的藉口了。这其实是很令人难过的。
【转贴】全球21亿人太肥 作者编译陈澄和/综合报导 | 联合新闻网 – 2014年11月21日 下午2:50 2030年近半数成年人过重 根据20日发布的一项报告,全球每年为肥胖付出的代价已升到二兆美元(台币62兆元),几乎接近吸菸的危害,或是和武装暴乱、战争与恐怖暴行加起来的损失,一样惨重。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报告聚焦在肥胖的经济意义,把肥胖列为人类制造的三个最大社会问题之一,估计每年为全球经济带来二兆美元的成本,相当於全球国内生产毛额(GDP)的2.8%,只比吸菸与武装冲突的危害各少1000亿美元。 该报告的作者之一普斯说:「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和商业挑战。」该报告指出,全球有21亿人过重或肥胖,相当於总人口的30%,已开发国家的健康照护成本约15%是投入到这个领域,全球约5%的死亡和肥胖有关连。 而在日益富裕的新兴国家中,肥胖人口的比率也逐渐逼近已开发国家的水准;报告中预测,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不减,到2030年时,全球将有近半数的成年人体重过高或肥胖。 肥胖损害等同吸菸、战乱 报告作者指出,到目前为止,各国针对肥胖问题所做的努力相当零碎,需要的系统性因应对策仍未见踪影。 麦肯锡公司表示,肥胖问题不是单纯或单一的解答可以化解,但全球对此问题的立场分歧,只会更加阻扰实际的进展。 报告中确认74项可能有助缩减全球民众腰围的干预措施,包括限制每份包装食品的分量、家庭教育,以及在学校和工作场所推动健康餐饮。 麦肯锡报告以英国为例,指肥胖每年抹掉英国3%的GDP,是仅次於吸菸的第二大经济负担;肥胖相关问题带来的健诊成本与损失的产出,每年合计达738亿美元。 肥胖定义 BMI值>25 >●一个人如果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便被视为肥胖;BMI的计算公式是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简讯】5000多只濒死蝙蝠从天而降,澳洲正面临严重热浪袭击 图片引用自动物新闻报 当北半球正在忧虑寒冷冬天的同时。南半球的澳洲气温连日狂飙,前天在44度的热浪冲击之下,澳洲出现将近5000只蝙蝠掉落死亡的恐怖情形,现场到处尸味弥漫。让当地公共卫生单位非常忧心,出动大批人手进行清理澳洲官方已呼吁民众应远离蝙蝠掉落的区域,并避免接触任何活体,因为蝙蝠可能带有狂犬病毒。另一方面,动物救援组织在接获消息后,也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前往现场,一边洒水降温,一边救援仍然幸存的蝙蝠,截至目前为止,已救起450只幼年蝙蝠,工作人员希望一些蝙蝠得以幸存,否则有可能造成生态失衡与之后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转贴】北冰洋融冰致亚欧寒冬 2014年10月28日08:38 来源:中国科学报图片来源:GUIDO MONTANI/EPA PHOTOS/NEWSCOM 2012年1月底,一股致命的冬季寒流横扫欧洲,并用大雪掩盖了这片大陆,最后导致800多人丧生。 这样的严寒在亚欧大陆的冬季变得更常见,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环流模式带来的海冰融化是严寒时常发生的罪魁祸首。但是,由于气候模拟并没有解析出大气对海冰融化的响应,其对亚欧大陆冬季的影响仍是一个谜。 现在,新模型研究发现,这些寒冷冬季和北冰洋部分海域(与挪威和俄罗斯相邻的巴伦支海)海冰减少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鉴别了1979~2013年影响冬季气温的若干重要环流模式,尤其是北极震荡(北冰洋周围的气候模式和限制极地寒冷的空气趋势)。 第二个模型被研究人员称为温暖的北极和寒冷的欧亚大陆(WACE),他们发现了海冰融化和极端冬季间的联系。自2004~2005年起,WACE正在变得更强劲,结果是欧亚大陆中部出现严酷冬季的概率翻了一番。相关研究报告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期刊。 但这些严冬可能是变暖的更长期效应的暂时阶段:研究人员报告称,到本世纪末,北极震荡将压倒WACE的冷却效果,欧亚大陆冬季气温将逐步上升。 (唐凤 译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cience.com&urlrefer=b961af48574d6edf1b472a57c73cfb4e,10月27日)
【转贴】北冰洋的北极熊数目大减 钜亨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广新闻网) 2014-11-18 12:53 一篇新发表的研究指出,过去十年来,北冰洋一个重要的北极熊栖息地,北极熊的数量大减,原因是许多熊宝宝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吃而饿死,凶手是气候暖化,海洋的结冰面积缩小,提高了北极熊觅食的难度。 美国地质局和加拿大环境部的科学家,合作的研究发现,从2001到2010年,北冰洋(波佛特海)的北极熊数量,从一千六百头,减少到只剩九百头。主持这项研究的美国地质局科学家说,他研判是因为栖息地的环境愈来愈不稳定,不利北极熊生存。从2004到07年,科学家追踪的80头北极熊宝宝,只有两头存活,在正常状况下,新生北极熊的存活率大约可以到达五成。
【简讯】APEC后的环境启示 最近在APEC欢迎宴会上,参与会议的国际人士均赞许天空的蓝色。这使得未来官方将下更大的决心,来保护北京近郊以及推展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希望未来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是可持续的,而非如同APEC会议中北京的天空蓝美好而短暂,这只能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让APEC的天空蓝能够保持下去。相关的新闻有各版本的新闻简报。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
【转贴】国际能源署:石油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 国际能源署(IEA)说,石油价格的下跌势头将持续到2015年。该组织说,需求疲软和美国页岩气丰产意味著原油价格的跌势还未到头。 目前原油已跌到每桶不到80美金。周五(11月14日)布伦特原油交易价格跌到了近四年来的最低点--每桶78.13美金。 国际能源署说「越来越明显的迹象显示,原油市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除非发生供应问题,价格下行压力可能在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强」。 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成立的国际能源署是一个政府间组织,为29个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担任能源政策顾问。 该组织说,要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减少产量以提高价格的压力正在增加。 不过有报道说,石油输出国组织最主要的成员沙特阿拉伯并不打算减少原油产量。 OPEC成员国将於本月底在维也纳开会,讨论石油供求问题。 Opec的大部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开支依赖石油收入。 路透社的数据显示,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连续下跌八个星期,是1988年以来下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美国能源部本周说,它预测石油价格低迷将会持续到明年。 本周早些时候,国际能源署发表的报告「国际能源展望」警告说,美国页岩气产量『井喷』遮掩了国际能源安全的严重风险。 编译/责编:李莉
【转贴】吸血昆虫如何抗高温 科技部科技大观园网页 王道还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 吸饱了人血的雌蚊(Anopheles stephensi)雌蚊必须吸温血动物的血,获取产卵所需的营养。我们认为蚊子是害虫,因为它会吸血,同时传播病原。但是吸血是极为危险的营生,与贼人窃取银行保险库里的财物相当,蚊子必须演化出种种装备与本领才能达到目的。例如降落在动物的皮肤表面而不触动感应器、刺穿皮肤也不能触动感应器、吸血时要防止血液凝固、更不能惊动免疫系统。此外,血液的主成分是水,吸血无异吸水;大量的水涌入身体,会破坏体液平衡(如渗透压),因此蚊子的排泄系统必须能及时排除过量的水。 可是蚊子的吸血生涯必须克服的另一个重大风险,过去的学者都没有注意—蚊子不是温血动物,体型很小,对环境温度非常敏感。而温血动物的血对蚊子,以及蚊子体内的共生微生物而言,都算高温。大量、高温的血突然涌入体内,蚊子怎麼受得了? 去年美国一个研究团队以埃及斑蚊做实验,证明雌蚊吸血后体温在1分钟之内就会上升摄氏10度—从摄氏22度到32度。在自然界,那麼急遽的气温变化极为罕见。 研究人员发现,蚊子吸血之后,体内专门对抗热休克的机制就启动了,相关蛋白质的浓度以中肠最高。他们以温度不同的生理食盐水注入雌蚊消化道,证明抗热休克机制是水温(而不是腹部胀大)启动的。最后再以「冷」血注入雌蚊,证明血温是启动抗热休克机制的关键因子。他们还发现,地下家蚊、甘比亚疟蚊(恶性疟原虫的宿主)、臭虫都依赖同样的抗高温机制。 关於吸血昆虫抗高温的本领,另一个法国团队揭露了一个比较简单的窍门—以肛门排泄的液体(成分类似尿)做为散热物质。不过,不是每一种吸血昆虫都会利用液体的传导、蒸散作用散热,例如埃及斑蚊、地下家蚊就不会。
【警示】最近包括生态吧、自然生态吧与地球物理吧等均被蓄意破坏 听说最近包括生态吧、中国生态房吧、自然生态吧以及地球物理吧等自然科学知识相关的贴吧均被一位叫作“量子日记生还者”的人申请吧主然后恣意删除大量的贴子,并且封禁很多吧友。我在这两天才陆续收到百度消息,发现我的贴子也被删除,ID也被以发色情与政治贴的名义封禁10天(有点可笑的拉黑行为)。在这边和两位吧主提醒一下。毕竟建构贴吧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知识性的贴吧。但是要破坏却是很简单的。生态环境知识类的贴吧已经够少了,还经历这样的浩劫,只能说相当地不幸。也许有些人仍然把自私的利益摆在前面吧。
【贴子恢复】10-02丨请帮忙恢复我在地球物理吧与生态吧的贴子 管理员你们好。这几天某位名为“量子日记生还者”的ID不仅删除了我在地球物理吧和生态吧的许多贴子,还将我的ID以“发表政治贴、色情贴,此处不宜,给予封禁处罚。”的理由在生态吧、中国生态房吧、自然生态吧以及地球物理吧加以封禁10天。但是在这里恳请管理员详查,我所发的贴子绝大多数都是学术知识的贴子,我自己本身在贴吧的留言与讨论大多也与学术有关。从未去发表所谓的政治贴、色情贴。因此恳请管理员能够帮我恢复贴子。并且解除封禁。 由于该名ID似乎申请了许多贴吧的吧主,在搞破坏乱删贴与封禁之后,又失去吧主的位置。因此我根本无法去向吧主投诉。因此也请管理员能够清查一下包括生态吧、中国生态房吧、自然生态吧以及地球物理吧在内曾被“量子日记生还者”申请吧主并且大量删贴的贴吧,是否能够将一些贴子加以恢复。由于该名ID所作的事情是加总在一起的。因此在这里我同时加以反馈给管理员们。也希望管理员能够多所注意类似的情形。毕竟贴吧文章都是吧友花时间去搜集整理的资料,要破坏的人当然可以很轻易的破坏,但他所损害的也是百度贴吧的名声与公信力。感谢。
【转贴】农药残留新标:能否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转载引用自北京环保公众网 希望新标准出台的同时,生产、监管、教育多管齐下,才能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不仅要确保我们舌尖上的安全,更要确保我们子孙后代舌尖上的安全。??由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的新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标准,已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各级市场销售的果蔬等农产品,将严格按照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农药残留国家标准”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保证百姓食用安全。那么农药残留新标能否确保我们舌尖上的安全呢? “史上最严”农药残留标准 新版标准规定了387种农药在284种食品中的3650项限量指标,较此前标准分别增加了65种农药、43种食品及1357项限量指标。 新国标覆盖了蔬菜、水果、谷物、油料油脂、糖料、饮料、调味料、坚果、食用菌、哺乳动物肉类、蛋类、禽内脏和肉类等12大类作物或产品。 特别是首次制定了果汁、果脯、干制水果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农药残留限量值,基本涵盖百姓经常消费的食品种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农药残留原来是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但随着很多高毒农药限用,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已经弱化了很多,现在我国农药残留情况是历史上最好的阶段。 据农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01年开始,农业部组织了大城市的农产品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农产品市场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在97%以上,其中稻米和水果高达98%以上,蔬菜和茶叶也达95%以上。 而为了确保农产品安全,我国对农药安全性进行严格管理,农药登记需要进行二年18项急性、亚慢性和慢性等安全试验,绝不批准存在致癌致畸等安全隐患的产品登记。我国还对高毒农药采取了最严格的管理,先后禁止、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其中包括甲胺磷等在美国一些发达国家仍在广泛使用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了不足2%,而72%以上的农药是低毒产品,农药安全性已大幅提高。 农药残留标准包括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即最大残留限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等,与消费者直接关系最大的是食品或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我国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以考虑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原则,制定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 “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原来的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单项标准与国际接轨,只是项数比较少。” 朱毅表示,新标准给下一步的农药残留监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标尺,这种做法很积极。此外,农药残留国内标准提高了,我国的食品出口也更容易与国际接轨。 没有办法完全替代化学农药 全世界在面临农药残留的问题,我国农业部门也一直在致力于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包括大力发展推广生物类、低毒高效的农药等,但目前没有办法完全替代化学农药。 因此,朱毅指出,标准是最末端的监管,在源头减少高毒农药的使用即国家标准之外配套的其他监管更重要。首先要教育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浪费。以前农村科技人员很多,现在科技服务人员相对减少了,并且教育也比不上农药经销商巧舌如簧的推销,农民觉得农药很便宜而随便买随便使用,这是农药残留总是降不下来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农药生产和使用量目前都是世界第一,单位耕种面积的化学农药使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了2倍多甚至5倍,每年遭受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都非常庞大。 欧盟对农产品的支持补贴建立在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基础上。朱毅建议,我国也应该将农药的低价管制变为高价管制,提高农民使用农药的成本,这样就可以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农药的欲望。 同时国家对生产低毒高效的农药给予财政补贴,去除高毒和限用农药的财政补贴,降低高毒和限用农药的生产意愿,严格把守农药的使用、制造、贩卖各个阶段,制定法规限量购买农药。朱毅解释说,比如你有多少土地就只能购买多少农药,这样农民就不会超标使用农药了。新的标准实施了,监管也要跟进,农药残留不只是检测出来的,这些措施与标准联合使用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不必太在意农药残留 在蔬菜和水果的种植中,因为各种原因,不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会有所不同。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指出,一般来说,叶菜要比根茎类菜的农药残留多,因为它们的叶片柔软、水分多,虫子爱吃;根茎类菜埋在地底下不易招虫。 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毒性和食用的量,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但实际上,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农业部在制定残留标准时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比如100克残留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话,限量标准会设定为不超过1克,所以即使稍微有所超标,对人体产生危害也还有很大的安全空间。因此残留标准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理论上讲,即使误食残留超标农产品也可能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朱毅说,农药残留方式有两种:附着式和内吸式。附着式农药残留可采用清洗和去皮的方式去除,清洗最好用增大摩擦的方法,在农产品表面加点面粉搓洗后再用清水洗净,没必要使用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洗洁精。 而高温烹饪会消除80%~90%的内吸式农药残留。另外,农药残留在储藏的过程中也会分解,所以农产品经过洗擦、削皮、高温后,剩下来的会非常少,所以大家已经不需要特别担心农药残留的问题了。 朱毅最后表示,希望新标准出台的同时,生产、监管、教育多管齐下,才能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不仅要确保我们舌尖上的安全,更要确保我们子孙后代舌尖上的安全。
【转贴】孔雀的长尾并不妨碍飞行 转载引用自Miscellaneous999(台湾网站) 孔雀的长尾并不妨碍飞行在过去,科学家们认为,许多动物发展出对於生存没有益处,可能甚至有害处的特徵,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如雄性孔雀的尾巴、非洲长尾黑鷽(long-tailed widowbird, Euplectes progne)的长尾(见Jared Diamond的「第三种猩猩」,第六章)等。这些构造可以帮助他们吸引异性,但是对生存似乎没有明显的益处。 不过,这些构造是否真的让雄性的动物(如:孔雀)成为掠食者的最佳目标吗?毕竟,为了这炫耀与戏剧性兼具的装饰羽毛,占了它们身体的长度的60%。最近,一个研究小组终於对这个想法进行了测试。 他们建造了一个「跑道」来拍摄孔雀起飞的3D影像。透过敲打棍子来惊吓孔雀,使他们飞到更高的地方,并测量了孔雀在起飞以及第二次扑翅结束时的速度。孔雀的飞行能力的评估,是依据测量孔雀用於加速和增加身体的高度所需要使用的力量,这两者对於鸟是否能成功逃避捕食者,是最重要决定性因素(笔者按:这个研究只有测量到第二次扑翅,是否所谓的「飞行能力」应该改为「起飞能力」呢?)。研究人员同时也测量了去掉尾羽(模拟繁殖季节后发生的自然脱毛)的孔雀的飞行能力。孔雀的长尾,是否真的不妨碍飞行呢?图片来源:wiki 分析影像后发现,不论有无完整的尾羽,孔雀在起飞的能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虽然这个结果,似乎跟先前的假设违背,但是,孔雀的长尾可能会对其飞行控制能力、稳定性和地面上行走的能力造成影响。 笔者按:虽然这个研究发现,孔雀的长尾对孔雀起飞的能力似乎没有影响;但是作者只测量了五只孔雀,样本数似乎有点少?另外是,这些孔雀是圈养的,还是野生的?一般来说,圈养的动物营养状况充足,似乎在体能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非洲长尾黑鷽。图片来源:wiki 笔者在youtube上看过孔雀以及非洲长尾黑鷽飞行的录影,要说长尾对於他们的飞行完全没有影响,其实很难相信;而在求偶时,雄孔雀必需要互相竞争配偶,长长的尾巴在竞争时应该很容易成为对手下手的目标,因此能够保持尾羽完整的雄孔雀,应该比其他雄孔雀更健康吧?因此,虽然这篇研究看来似乎是违背了先前的假设,但笔者认为,研究团队应该要测量孔雀在飞行过程中其他的面相,如方向的控制、稳定性等;如果有可能,或许可以测量野生的雄孔雀,至少目前可以测量更多圈养的雄孔雀吧? 参考文献: 2014/9/17. Peacocks need not sacrifice flying skills for sexiness. Science Now.
【转贴】马尾藻与海龟 图片引用自Odyssey Charters网站原图附注: Odyssey Charters escorting rescued hatchling Sea Turtles with Friends of Gumbo Limbo Nature Center. These turtles are endangered, and need all of the help they can get! Thank You. 文字引用自松山高中生物研究社(台湾网页) 马尾藻(Sargassum),是世界海洋生态系中极为重要的生产者。照片中,马尾藻所构成的海藻床成为复育小海龟孵化的摇篮。在大航海时代里,被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与北赤道暖流所包围,有一块长3200公里,宽1100公里,包覆西经70到40度与北纬25到35度的地区正是大量马尾藻聚集的地方。也因此古代航海家给予这片海域“马尾藻海(Sargasso Sea)”这样的称呼,这片海域有著许多的传说,特别是有时候致命的马纬度无风带也会在此形成,更使得这片海域以及其所生长的马尾藻增添许多神秘的面纱。古往今来也因此很多作家或故事创作者都会以马尾藻和大航海作为题材,就连尾田荣一郎也要给骗人布来一招:必杀‧绿星马尾藻XD!! 今天我们知道马尾藻其实对海洋生态的支持相当重要。而马尾藻海也对鳗鱼的迁徙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多欧洲鳗和美洲鳗的幼鱼在那里孵化后才前往其他海域。然后成年后,又会返回到马尾藻海产卵。晚近的海洋研究也发现,马尾藻海可能对一些海龟幼年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掩避作用。甚至马尾藻也开始有人研究它的抗氧化与抗紫外线机制。於是马尾藻的神秘将注定继续延伸。
【回访】生态保育吧回访 感谢贵吧的到访。由于友情贴吧栏位用完了。因此特别将贵吧放入【连结】生态保育吧的友好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2223405452 。期许大家一同为动物保护作努力。 淋溶土 敬上 2014.9.5
【转贴】【旁观日记】三峡工程威胁上海生态? 转载引用自旁观中国网页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南华早报 ┃研究者称三峡工程对上海伤害最大 ┃Shanghaiwill be hurt most by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researchersays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院教授陈国杰表示,三峡工程会给长江的入海口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而上海将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由于三峡工程将减少上海地区的长江水流量和泥沙沉积物,海水将侵蚀并造成海岸线的水土流失。上月,在一个关于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的研讨会上,陈国杰称,泥沙沉积物对上海来说很重要,过去这些沉积物平均每年给上海带来40米的土地扩张。 在接受采访时,陈国杰表示,“江水会因为泥沙在上游水库沉积后变得更干净,这样到达入海口的泥沙量就会大幅减少”。较低的水位将会造成海水回侵,对当地鱼群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从长远来看,陈国杰认为,造成的后果还需要考虑一些有可能同时发生的极端条件,如枯水年时,长三角地区工业、农业每天对用水的大量需求,南水北调,以及不断上升的海平面等。 经济学人 ┃方位北极 ┃PolarBearings 中国是不会轻易把熊猫租借给别人的,所以今年4月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里迎来的两只借展熊猫让斯堪的纳维亚的人们感到诧异。有些评论人士认为,这都是因为北极,尤其是格陵兰岛和它的矿产资源。 当然,中国本来就是对北极感兴趣的。7月11日,中国的破冰船,雪龙号,承载65名科学家开始了中国对北极的第六次考察。一艘造价为13亿元的新破冰船也将很快投入使用。去年11月,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hina-NordicCenter)在上海落户。冰 层退去,中国感兴趣的是北方航道(the Northern SeaRoute)带来的新的货运机会。2010年,只有4艘船使用了该航道,而去年夏天已经有71艘。但目前,每一艘在该航线上行驶的船只,在一些特定的地点,都需要破冰船随行,所以还不清楚北海航线最快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大宗货物的运输——也许永远也不会。 一些气候变化的模型预测北冰洋在本世纪中期就有可能会出现夏季完全无冰的状态。北海航线将上海和鹿特丹之间的距离缩短了22%。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杨惠根表示,到2020年,中国的国际 贸易将有5%到15%会使用北海航线。 但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琳达·杰克布森(LindaJacokson)则认为这是一个“过于乐观的评估”。气候条件以及环境的敏感将会让使用该航线变得困难。
【转贴】微生物操控大师 转载引用自科技大观园网页 王道还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受菌质体寄生影响长出丛集枝条的植物 植物菌质体(phytoplasma)是营绝对寄生的细菌,寄生於植物韧皮部,利用吸食树汁维生的昆虫在植物间传播。但是菌质体寄生的植物往往会出现奇异的形态变化,例如花发育成叶丛,或长出丛集的枝条,乍看像扫帚。要是农作物受到感染,农民的损失就大了。不过,造成那些形态变化的机制以及目的,学界仍不清楚。 最近英国学者发现,寄生阿拉伯芥(与高丽菜关系亲近的植物)的菌质体,使用蛋白质SAP54干扰植物发育机制中的关键转译因子,使花发育成叶丛。然后研究人员以实验证明,因菌质体寄生而丧失生殖能力的阿拉伯芥,的确比较受菌质体中间宿主叶蝉的青睐,可能因为它们有较多的多汁叶子。 原来菌质体改造阿拉伯芥,是为了吸引叶蝉上门,帮助自己散布到其他植物。 参考资料 The sorceress*s apprentice, The Economist, April 12th - 18th, 2014, p. 74.
【转贴】预防失智症的豪赌 引自科技大观园网页 王道还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 (2013)年2月,美国神经学院学报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预估到了2050年,美国失智症(阿兹海默氏症)患者的数量会成为现在的3倍:2010年470万;2050年1,380万,其中超过700万是85岁以上。未来的照护花费会非常惊人。 阿兹海默氏症患者大脑的病理特徵是:神经元大量死亡,因为细胞中塞满了许多类淀粉蛋白斑块。而那些类淀粉蛋白斑块的形成细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是有些研究团队已针对类淀粉蛋白研发出药物,不让它们集结、沉淀、形成斑块。研究人员相信,那些药物可以预防阿兹海默氏症,或阻止病情恶化。 中秋节那天,美国国卫院宣布:以3,300万美元支持班纳失智症学院 (Banner Alzheimer*s Institute)做临床实验,观察一种这类药物的预防效果。过去的临床实验都失败了,但是支持者认为那是非战之罪,因为参与实验的人不是年纪太大,就是病情太重。班纳学院计画中的临床实验,会专门筛选基因组里有一对阿兹海默氏基因(ApoE4)的人参与。这种人有一半以上会罹患失智症,风险是一般人的10倍。参与者必须还没有出现失智症状,才能评估药物的预防效果。 参考资料 Belluck, P.(2013)Test of Alzheimer*s drug gets large Federal grant.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8, 2013.
【转贴】湖北受旱农田突破千万亩 近90万人饮水难 北京新浪网 (2014-08-09 19:16)分享| 中新社武汉8月9日电 (孙又欣 季文娟 曹旭峰)据湖北省防办9日数据显示,除咸宁、武汉两市外,其他15市州的57县市报旱,全省受旱农田首次突破千万亩,达到1007.5万亩,有89.4万人、21.9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全省死水位以下水库达到1356座。 8月8日至9日,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局部小到中雨,黄冈市、咸宁市局地小雨,其它地区基本无雨。新增黄石市、鄂州市报旱,比8日新增受旱农田33.6万亩。 当前,湖北省7市和23个县市区维持抗旱三级或四级应急响应。旱区开启94座大中型水库放水,日放水2808万立方米,其中徐家河、漳河、温峡口三座大型水库架机180台抽死水;江汉干流开启万城、罗汉寺等9座涵闸,日抢引过境客水2233万立方米,水利工程设施日放引提水7626万立方米。 7月18日出梅以来,湖北省被高温笼罩,形成缺水少雨和晴热高温叠加的乾旱高危风险,其中汉江下游沿岸虽经长江防总8月1日加大丹江口水库泄量缓解,但仍然流量小、水位偏低,难以满足汉江下游沿线用水需求。加上目前丹江口水库水位在死水位以下7.22米,河南旱情告急,需调水支援,丹江口水库6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时间难以长期维持,供需水矛盾十分突出。 8月8日,湖北省提前50多天启动“引江济汉”工程,首次调长江水入汉江后,将使汉江中下游7个市(区)受益,缓解645万亩农田的抗旱用水。(完) (原标题:湖北受旱农田突破千万亩 近90万人饮水难)
【请教】写一个猜字游戏 只有七次机会猜出程序随机选出的两位数,在猜第三次时会提示十位数字,而猜到第六次,程序将告知“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第七次仍猜失败,程序print出“抱歉,您失败了”。
【转贴】各类垃圾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分解时间 各类垃圾进入海洋后的分解年限(引自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网页) 人类倾倒或流入非常多的垃圾进入到海洋当中,各类垃圾在海洋的分解时间各不相同,但多半至少可以待上一年以上,而这类大量的垃圾也越来越引起海洋生态的危机。
【哀痛】强震重创云南,已有多名死者 哀痛。云南省今天发生规模6.3的浅层地震,新华社报导,死亡人数恐怕至少达到150人。这次浅层地震造成一些建筑物倒塌,包括一所学校的校舍。稍早美国地质调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也公布数据,表示这次地震震源深度不到1.6公里。这次地震的震央在云南的鲁甸县,当地最先传出灾情。而包括昭通、昆明也都感受到强烈的地震。这一年真的灾难好多。
【哀恸】高雄发生严重气爆,未来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需要注意 这两天,南台湾工业城市高雄前镇区发生大气爆!三多路、凯旋路、二圣路成为重灾区,马路被炸成排水沟,爆炸时整条街瞬间塌陷,有如二次大战再现。并造成二十多名民众死亡,两百多名民众受伤,目前还有人员失踪。这两天心情相当难过沉重。最近几年,工业城市的工安意外往往很容易造成极大的伤亡,一些工业气体与毒性化学物质的管控、各类地下管线的分布管理与维护真的非常重要。
【求高手帮助】关于大小数字的挑选 在这一串数字中7, 100, 20, 3, 1, 2, 60, 88, 30, 6 求写一个程序,能够找出第三大的数字,并且标示它的位置。请求高手帮助。小弟目前正在学习python当中。感激不尽
【提问】关于查找字符 我想写一个程序,能够搜寻这段话“我爱大猫熊,大猫熊很可爱,我要保护大猫熊”当中任一文字的位置和数量。比方说 findstr=input("请输入要搜寻的字:") 然后我输入“大”,程序可以告诉我这段话当中总共出现几次“大”,并且告诉我它们的位置。 请求吧友帮忙。我已经想了两天,但是程序好像一直出问题跑不出来。
【简讯】请南京上海等华中的吧友注意防台 娜基莉台风预计8月1日入夜之后,暴风圈就会接近上海、长江一带;并且在2日中午,台风中心就会侵入华中。虽然娜基莉结构较松散,不致对于华中民众造成太大的威胁,但还是请大家要小心防台。
【转贴】穿山甲被中、越老饕吃到濒临灭种 穿山甲被大量捕食,已濒临灭种。 2014-07-29 作者:王涛 【新三才综合报道】 世界保育专家7月28日说,吃蚂蚁为生的穿山甲由于肉质鲜美,成为亚洲人宴席上的珍馐,加上其身上的壳甲能当药用,现在快要被吃到绝种了。 过去10年来,这个神秘的哺乳动物成为盗猎者下手的对象,估计已有100多万只在野外被抓,并送入老饕的口中。 国际自然保护协会(IUCN)"物种存活委员会"食蚁兽专家贝里说, 21世纪人类真的不该再发生把一个物种吃到绝种,任由这种非法贸易持续,是不可原谅的。 贝里继续表示,世上8种穿山甲都名列濒临绝种名单,主因是世界各地的穿山甲都被抓卖到中国和越南。 穿山甲买卖属于非法贸易,例如中国政府将之列入保护,禁止猎捕和食用,但仍然生意兴旺,究其原因,在于除了被视为奢侈美食之外,其鳞片在中药里还用来治干癣和循环不良,虽然其药效并无实证。 穿山甲已经成为世界上非法交易最多的哺乳动物,因此IUCN不但在亚洲,也在非洲加强保护这个物种,因为非洲的穿山甲都被抓卖到亚洲以满足老饕需求。 "伦敦动物协会"专家查伦德表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中国和越南应清查其国内穿山甲鳞片存量,并加以公开,从此让野生穿山甲不再有商业上的交易。" 保育界希望从亚洲宴席上救出穿山甲,希望它从濒临绝种名单上除名,这种动物万一灭绝,它具有8千万年演化的历史即化为乌有。 穿山甲在热带森林吃蚂蚁为生,体重2到35公斤,体长30到80公分,较大的种类能长到1.5公尺。 (新三才记者王涛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王涛)
【转贴】地球发烧 气温海温百年新高 【新三才综合报道】 国际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为摄氏16.22度,创下过去百年新高纪录。气象专家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上个月平均海温17.04度,不但同样创纪录,更较上个世纪6月的平均海温增加了0.64度,「负责调节气温的海洋自身难保,部分学者指地球暖化停滞甚至逆转的说法,显然受到挑战。」 海洋变热自身难保 美国国家气候监督组织数据中心NOAA/NCDC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6.22度,不但再创新高,更较上个世纪(1901年~2000年)的6月平均气温15.5度,增加了0.72度。 更教人惊讶的是,上个月不但全球平均陆温高达14.25度,较上个世纪6月平均值13.3度高出0.95度,海温更创下17.04度新高,较上个世纪平均值16.4度,也大幅增加了0.64度。 CO2排量 难辞其咎 郑明典说,海洋占全球2/3面积,且海洋的热容大,是调节地球温度的重要关键,所以,即使地球暖化非一朝一夕,但一直以来,都是陆温增加幅度特别显著,海温则多半只是象徵性增加一点点,「上个月全球海温的增幅,似乎已改写了历史。」 天气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彭启明表示,海洋温度是海平面上升,乃至於地球暖化的重要指标。 郑明典强调,虽然国际气象专家一早就预测今年是圣婴发展年,但多数人都认为,今年的圣婴现象强度只有中间偏弱,换言之,地球暖化绝不只是圣婴现象的贡献,人类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难辞其咎。 救地球 节制吹冷气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高达401.14ppm(百万分之一浓度),不但又破了纪录,也较去年6月的398.58ppm,增加了2.56ppm,幅度相当惊人。 彭启明说,二氧化碳是一种惰性气体,所以,就算人类努力减碳,短时间内地球暖化的趋势恐仍难以扭转,但大家不应就此自暴自弃,反应更努力、更持续地透过有节制地使用冷气、少肉多菜等具体作为减少碳排放。 (新三才记者金主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香香)
【转贴】地球迈入第6次大灭绝时期 祸首是人类 转载引用自新三才网页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newsancai.com%2Fbig5%2Fscience%2F234-environment%2F60063-6-.html&urlrefer=e06c521d749a09e6ce4e74b330604ecd 2014-07-27 【新三才综合报道】 24日出刊的「科学」期刊有3篇论文同时指出,全球各地的动物因为失去栖息地与气候异常而绝种或数量锐减,意味全球正迈入第6次的「物种大灭绝」Mass Extinction时期。 其中一篇论文指出,全球人口於过去35年增加一倍,甲虫、蝴蝶、蜘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同时期则锐减45%。报告共同作者伦敦大学学院讲师柯伦说:「无脊椎动物消失的情形与较大型动物类似,令我们惊讶。我们原本以为无脊椎动物韧性更强。」 研究人员说,如果体型最小的甲虫也消失,人类仰赖的各种生态系统可能因此改变。史丹福大学教授德索说:「我们通常认为灭绝指的是特定物种自地球表面消失。这非常重要。然而同时消失的还有很重要的生态系统运作。各种动物在其间扮演我们须注意的关键角色。」 德索又说:「栖息地毁灭会助长打猎与盗猎,而在土地使用改变与气候异常的局面下,部分物种将难以找到庇护所。」报告说,过去500年,大约322个物种已经灭绝。 地球的生命曾历经五次大灭绝,通常是因为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引起。德索表示,此次灭绝异於以往的特色是,「背后的主要因素不是陨石或火山大爆发,而是人类」。科学家认为,曾经存活於地球的各种生命形式,历经5次大灭绝后已有90%绝种。 (新三才记者金主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香香)
【转贴】400万年前未灭绝 活化石出现纽西兰海域 转载自新三才网页 2014-06-24 作者:良光(译) 【新三才编译首发】有一种被认为在400万年前已灭绝的海洋生物Protulophila,日前在纽西兰附近的Picton海域被发现。▲Protulophila的开口。 根据纽西兰国家水暨大气研究所(NIWA;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学者表示,Protulophila是一种海洋中的微小生物,类似珊瑚和海葵的蠕虫,外部有很多小管。 这种生物原本只出现在欧洲和中东地区,但是今年却有一组科学家在纽西兰发现它的化石。探就其年龄竟然是落在被认定已经灭绝的时期之后,因此,研究人员重新检视这些在2008年於纽西兰收集到的样本,才发现它们被忽视了Protulophila,它有可能还活著。对这些可以长期存活的物种,科学家们通常视之为化石,并归类为「活化石」。 NIWA海洋生物学家丹尼斯•戈登(Dennis Gordon)说∶发现存活的Protulophila是一桩从化石发现生物多样性的特例。▲艺术家笔下的Protulophila。▲树脂仿制的Protulophila模型。 出处∶CNN 网站责任编辑∶汪水【新三才编译首发 转载请注明新三才】
【视频】[NHK纪录片]映像诗:日本里山–神秘水花园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3%2Fv_MTAzNDQ2MDM2.html&urlrefer=71a3c1421de82f374163d07bd26f1096 「里山倡议」是「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UNU-IAS)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举办COP10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会议上所提出的著名国际生态倡议。之所以提出这项倡议,是因为世界上类似日本里山地景(日文中所谓的里山, 是指群山之间的平原村落)的复合式邻水农村生态系,正好是人类目前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在法国,这类的农村环境多集中于法国南部例如罗纳河谷。在中国,又以安徽、湖南、伊犁等区域拥有较多这类水系环绕的农乡环境。UNU-IAS希望藉由传统农村人群和大自然环境和睦共处的理念,挽救世界已渐趋危急的农业环境。我们从“日本里山–神秘水花园”这部片子可以找到不少传统农业上所曾拥有的古老智慧。本篇视频将同时转贴在生态保育吧与生态学吧。
【视频】[NHK纪录片]映像诗:日本里山–神秘水花园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3%2Fv_MTAzNDQ2MDM2.html&urlrefer=71a3c1421de82f374163d07bd26f1096 「里山倡议」是「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UNU-IAS)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举办COP10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会议上所提出的著名国际生态倡议。之所以提出这项倡议,是因为世界上类似日本里山地景(日文中所谓的里山, 是指群山之间的平原村落)的复合式邻水农村生态系,正好是人类目前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在法国,这类的农村环境多集中于法国南部例如罗纳河谷。在中国,又以安徽、湖南、伊犁等区域拥有较多这类水系环绕的农乡环境。UNU-IAS希望藉由传统农村人群和大自然环境和睦共处的理念,挽救世界已渐趋危急的农业环境。我们从“日本里山–神秘水花园”这部片子可以找到不少传统农业上所曾拥有的古老智慧。本篇视频将同时转贴在生态保育吧与生态学吧。
【转贴】忍者蛙?or 刺客蛙? 转载自奇异动物网页忍者蛙?or 刺客蛙?一只因为突变所以眼睛长在嘴巴喉咙里面的加拿大蟾蜍,因此它看外界的东西只好一直张著嘴巴。这在吞东西吃时应该很不方便,在求偶时也许也会因此常失败。但是当环境中如果遇到会攻击别人眼睛的天敌,例如某些会喷射毒液的毒蛇;或是周边可能伤害眼睛的尖锐物品时,这种突变或许还是有益处的。
【转贴】是的,植物听得到自己被吃掉的声音 引自放泥就可网页 虽然还不确定植物是否能"感觉"自己被吃被啃,但看完以下实验,你可能会相信植物听得到声音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密苏里大学的最新报告指出,植物听得到毛毛虫吃它们时发出的"咖ㄘ咖ㄘ"咀嚼声,植物听到后甚至会加强自己的防御。这是第一次发现植物在面对捕食者入侵时会自我保护。 – 实验当中,研究人员先透过特殊的雷射麦克风录下毛毛虫吃叶子的声音,然后将毛毛虫移走。– 接著,对实验组播放刚录下的毛毛虫吃叶子的声音,对照组则是什麼声音都不播。– 最后发现,暴露在吃叶声的实验组植物分泌了更多的毛毛虫等小昆虫所不喜欢的芥子油。研究人员接下来的目标是找出植物如何接受到这些声音的震动的。
【转贴】南极“皇帝企鹅”因冰层融解濒危 转载自北京环保公众网 2014-07-02 来源:环球网 最新研究报告称,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融解,将使皇帝企鹅数目到2100年时大减逾半。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愈加明显。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融解,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到2100年时将大减超过一半。科学家呼吁把皇帝企鹅列为“濒危动物”,以减低气候变化对它们造成的冲击。 据报道,报告刊于《自然-气候变化》期刊。报告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法国的生物学研究中心、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及另外两间专门研究环境及大气的美国研究所共同发表。报告第一作者斯蒂芬妮博士称:“若海冰融化速度符合预测,那么到21世纪末,即使是罗斯海的最南部地区也将受影响。” 目前南极洲已知皇帝企鹅聚居地有45个。报告指,这些地方全都受融冰威胁,企鹅数目在2050年前,虽然仍会增加约10%,但其后将大幅减少最少19%,其中2/3地方的企鹅数目更恐剧减逾半,当中西部的印度洋及东部一带情况最严峻。 报告坦承,把皇帝企鹅列为濒危动物无助拯救它们,但认为此举将有助促成其他行动,最终可望减慢皇帝企鹅数目减少的速度及幅度。有关行动包括改变捕鱼模式,减少捕鱼网误捕企鹅,并在罗斯海一带划出企鹅专属栖息地,因为该海位处南极最南端,是最后一处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方。 据悉,皇帝企鹅,也称皇帝企鹅,是现存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一般身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可达50公斤,在南极以及周围岛屿都有分布。
【转贴】二氧化碳浓度再创新高 遏制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2014-07-05 来源:人民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而据Climate Central网站报道,今年4月至6月已经连续出现三个月月平均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00ppm。 ppm常用来表示气体浓度或溶液浓度,即百万分率,如1ppm可表示100万千克的溶液中含有1千克溶质。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0ppm标志着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正在快速增加。事实上,距今1500万年到80万年间,地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还未曾达到过400ppm的高值。工业革命以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280ppm。 二氧化碳浓度含量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作息。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当二氧化碳浓度在350~450ppm时,该环境同一般室外环境;在350~1000ppm时,人们呼吸顺畅;1000~2000ppm时,人们感觉空气浑浊,并开始觉得昏昏欲睡;2000~5000ppm,感觉头痛、嗜睡、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心跳加速、轻度恶心;而5000ppm以上时,可能导致严重缺氧,造成永久性脑损伤、昏迷、甚至死亡。 自20世纪初以来,地球平均气温增加了1.6华氏度。2009年,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同意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3.6华氏度以内。尽管科学家对确切的数字和温度限制持不同意见,但一致认为,各国应立即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候科学家皮特·坦斯(Pieter Tans)说:“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无碳燃料作为替代的主要能源。”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第一次超过400ppm发生在2013年5月9日。日前,据夏威夷莫纳罗亚观测站的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初以来该观测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维持在400ppm以上,成为月平均浓度高于400ppm的完整月份。5月份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2ppm的峰值之后,二氧化碳浓度由于季节原因开始下降,但日平均值一直维持在400ppm以上。而6月的平均浓度值也高于400ppm。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仅与人类活动有关,同时也与生物周期相关。冬季植物处于休眠状态,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并一直持续到春季。浓度值一般在5月达到峰值,随后由于植被生长繁茂并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随即开始下降。 莫纳罗亚观测站的负责人拉尔夫·基林(Ralph Keeling)表示:“观测报告指出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00ppm还是有点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他指出,考虑到北半球植被开始吸收二氧化碳以及其浓度下降的速率,有可能到7月第三周开始二氧化碳浓度将持续下降至400ppm以下。 然而,植物只在生长季节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植物都将储备2ppm左右的生长余量,这也是今年400ppm高值到来得比去年早的原因,而明年也许会比今年更早些。 坦斯预计,2015年二氧化碳浓度第一次超过400ppm可能发生在2月份,并将维持这一浓度值到7月份。随着二氧化碳不断在大气层中积累,2016年将会出现全年二氧化碳浓度高于400ppm。坦斯说:“只要人类社会持续燃烧化石能源并排放二氧化碳,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持续增加。”(森林编译)
【转贴】美六州州长签署协议保护美最大海湾 转载引用自北京环保公众网网页 2014-06-23 来源:人民网图片说明:苏珊·玛丽号离开弗吉尼亚州瑞德威尔市附近的港口,开始这一天清理水中遗留的捕蟹网和垃圾的工作。 6月16日,包括来自美国六个州的州长在内的官员签署了保护全美面积最大的海湾切萨皮克湾的协议。 《切萨皮克湾流域协议》旨在恢复和保护这片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横跨美国六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广袤水域。 在原有基础上更新的这份协仪里,特拉华州、纽约州和西弗吉尼亚州首次承诺将对这片水域进行除保护水质之外的其他恢复重建工作。 马里兰州州长马丁·奥马雷(Martin O'Malley)对路透社说:“只要我们坚持这些举措,结果就将越来越好。” 签署协议的官员包括特拉华州、马里兰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州长,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市长文森特·格雷(Vincent Gray)、切萨皮克湾委员会主席罗纳德·米勒(Ronald Miller)和美国环保局局长吉娜·麦卡锡(Gina McCarthy)。 几十年来,过度捕捞、泥沙淤积和污染给切萨皮克湾带来了巨大伤害,其中城市和农场排放的污水污染尤其严重。现在切萨皮克湾的牡蛎产量只有19世纪末的1%。 在201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非营利组织切萨皮克湾协会将这里的情况形容为“危险的不平衡”,但比起2010年来,湾区的总体生态已经有所进步。 为使这片水域达到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这份20页的协议设立了10个项目和29项预期结果,并设定了实现的时限。它们包括降低富营养化和沉积物污染,保证水体不受有毒物质侵害,保护蓝蟹、牡蛎和饵料鱼的生活环境,以及恢复湿地及水下草地河床。 弗吉尼亚州州长特瑞·麦克奥利夫(Terry McAuliffe)警告说,只有联邦政府提供更多经济援助这个项目才能顺利进行。他说他已和美国内政部部长萨莉·朱厄尔(Sally Jewell)会面,要求得到5000万美元(1美元约为6.2元人民币)的资助。
【转贴】气候变化影响全球能源系统 引用自北京环保公众网网页 2014-06-24 来源:人民网发电厂和配电网特别容易受到干旱和洪水的影响。(自路透社网站) 据路透社报道,世界能源理事会联合剑桥大学和欧洲气候基金会日前发布报告称,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干旱和洪水都会对全球能源系统造成破坏。 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能源公司产生的废气排放占比最高,约40%左右。与此同时,发电厂等能源设施也会受到全球变暖进程加快的影响。例如,由于需要水来冷却设备,且对突发的暴风雨缺乏保护设施,许多大型发电厂特别容易受到干旱和洪水影响。此外,配电网络也可能受到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发电厂应当采取适应性措施,从而避免发生严重问题,比如保护电厂免受水资源短缺的威胁和建设电网的恢复系统。 世界能源理事会秘书长克里斯托夫·弗雷(Christoph Frei)表示,各国政府必须在保护电力系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他说:“气候变化必然影响能源部门。我们需要强大而透明的政策框架,来开启我们未来迫切需要的长期投资。在各个层面都需要强大的领导能力。” 尽管各国正在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但能源使用量在全球范围内仍不断上升。如果能源公司能在风电场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领域大量投资,这一上升的趋势或许可以减缓。 研究还发现,未来十年,全球将有巨额资金投资在能源系统,但其中大部分是为了维持现有系统的运营而必须花费的资金。如果这些投资能够针对低碳燃料和提高能源效率,那么长期来看将有助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然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化石燃料仍然是电力领域的主要投资项目。 世界能源理事会全球电力倡议执行主席菲利普·朱伯特(Philippe Joubert)表示,“行业内领先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像过去一样不改变是不可能的。”
【转贴】泸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圆满完成 转载引用自湿地国际网页 发布人:云南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4-6-10 经报讯 (通讯员 李 光) 泸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近日圆满完成,《泸沽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1-2015)中期执行情况评估报告》通过了相关专家及部门的评审。 泸沽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其水质一直稳定保持类。近年来,随着泸沽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泸沽湖游客的日益增多,水质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推进泸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优化重点任务部署,确保泸沽湖“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云南省“九湖办”要求对泸沽湖“十二五”规划项目的进展、监督管理、规划任务落实等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为此,由丽江市环保局牵头,宁蒗县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国土局等规划项目责任单位积极配合,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泸沽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1-2015)中期执行情况评估报告》。评估时段为2010年至2013年6月,采用专家判断法、现场调查法、访谈法、综合评估法进行评估,对规划项目执行情况、规划目标可达性、规划任务落实情况、规划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落实等5个方面工作进行评估,并针对典型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的重点和思路。 据悉,2014年2月17日起云南省“九湖办”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对《泸沽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1-2015)中期执行情况评估报告》进行了评审,《报告》对保障泸沽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适应发展需求,水质与生态环境改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贴】阿富汗北部洪灾延续多日数百人亡 救济物资匮乏 中新网6月9日电 据外媒报道,阿富汗巴格兰省一名警方官员表示,当地自6日爆发的洪水或造成数百人死亡,目前已经找到超过80具遗体,警方与当地村民正在奋力寻找失踪者。 据报道,该名官员表示,阿富汗北部山区的洪水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由54人攀升至81人。洪水损毁了约850间房屋,千余当地居民流离失所,急切需要食物、药品的救济。 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表示,军方直升机正前往灾区就行救援工作。但由于北部地形崎岖,救援力量抵达还需要一段时间。此外,灾区当局表示已经收到了大约100顶帐篷和一些食物、毛毯,但这些补给远远不够。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得知灾区情况后,已经指派成立了一个特别政府委员会,以增加对灾区的救援力量,并向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民众表示深切的哀悼。 阿富汗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大量降雨容易引发洪灾。4月底,连日降雨造成阿富汗北部和西北部多个省份发生洪灾,导致107人死亡,上百人失踪,数千家庭被迫转移。
【转贴】地表接近80℃ 云南四川热爆了:关注2014最热年 引用自科学网-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网页 2014年06月05日 17:01 来源:中国天气网高温天里,这种路边摊鸡蛋的实验到底靠谱不靠谱? 最近,云南、四川热爆了!攀枝花大火差点烧到机场,元阳2名中年男子中暑身亡!6月4日,元江的地表温度几乎达到了80℃!万一摔一跤,没准真的就成了三级烫伤。热得这么离谱,数据帝实在忍不住来扒一扒! 天空飘来一行字:破纪录都不是事儿 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从5月中旬到现在,云南的元江、昆明、巧家,四川的西昌、攀枝花,热得破纪录都快成了家常便饭,真真让数据帝扒到手软。下面就来逐一细数。 ·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云南元江,一个年高温日数已经超过吐鲁番的城市,也是中国年高温日数的最新纪录保持者,似乎正在证明着自己“火炉”绝非浪得虚名。6月4日元江的地表温度几乎达到了80℃!万一摔一跤,没准真的就成了三级烫伤。 破纪录的不止元江。云南的昆明、巧家,四川的西昌、攀枝花,破最热纪录同样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元江、西昌、昆明、巧家均创有气象观测以来最热纪录 (1)元江6月4日最高气温43.1℃,为1953年有气象观测以来最热纪录!而且是连续创纪录!就在前一天6月3日气温42.7℃的最高纪录,仅仅保持了一天就被刷新。原纪录2005年5月27日42.5℃! (2)西昌6月1日和2日,最高气温39.7℃,为1937年有气象观测以来最热纪录!原纪录2012年5月21日39.1℃。 (3)昆明5月25日最高气温32.8℃,为1951年有气象观测以来最热纪录!原纪录1958年5月31日31.5℃。同时,昆明今年6月4日和5月26日32.6℃,均为第二高,6月2日32.3℃为第四高,6月3日31.7℃为第五高!历史前五就这样被扎堆儿囊括! (4)巧家6月3日最高气温44.4℃,创下当地有气象数据以来最热纪录。 看看常年6月上旬这些地方的平均最高气温:西昌27.2℃,元江34.3℃,昆明24.0℃!差的不是一点儿!攀枝花连创6月最热纪录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四川攀枝花!6月1日40.1℃,创下当地6月最热纪录!然后2日40.1℃追平纪录,3日40.5℃再创纪录!6月4日41.1℃,纪录还在被改写! ·不怕热一天,只怕天天热昆明、攀枝花、元江、西昌刷新连续高温纪录 (1)昆明5月29日-6月4日,连续7天最高气温超过30℃,创下当地最长连续30+纪录!(对于昆明这样的高原城市,30℃应该就算高温) (2)攀枝花5月12日-6月4日,连续24天最高气温超过35℃,创下当地最长连续35+纪录!6月1日-4日连续4天40.1℃,创连续40+纪录! (3)元江5月11日-6月4日,连续25天最高气温超过37℃,5月12-25日连续13天最高气温超过40℃,分别创下连续37+和连续40+纪录! (4)西昌6月1日-3日,连续3天超过39℃,创下当地最长39+纪录! 热得这么离谱 老天你是闹哪样? 怎么会这么热?数据帝告诉你,今年当地雨季姗姗来迟,天天晒太阳,所以气温异常高。常年5月这里已经进入雨季,就算不是每天下雨,降雨也会变得频繁,天空云量增多,这样就不利于地面热量的接收和积攒,也就不容易出现晴热天气。 但是最近一个月,四川南部、云南大部降水明显偏少,使得气温一直在高位运行,加上进入6月,太阳直射点进一步北移,四川南部和云南接收到的热量更多,这就好比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跳高,所以晴热高温天气就越发严重,只剩下“死”路一条——“热死”,还可能是“旱死”——丽江5月1日-6月4日降水量只有2.2毫米,创下历史同期最少纪录!炎热干燥的天气下,攀枝花出现森林大火,昆明的水库几乎干涸。端午节假期昆明高温,熊猫都热成了“哈巴狗”。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降雨正在向云南、四川南部一带推进。6月5日,最迟6月6日,就能到来。而且降雨会持续多日,少则3-5天,多则可能一周。总之,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热成狗了。 数据帝还想借机告诉你:气温≠体感温度≠地表温度 ·气温≠体感温度 气温是在百叶箱中测得的,也就是遮光通风的环境下。人不是活在百叶箱里面,在室外活动时,往往暴露在阳光下,走在滚烫的路面上,因此人体感觉到的温度也会和实际的气温有差异。导致差异的因为包括穿的衣服颜色,是否有风,湿度大小,是否在阳光直射下等等。 ·气温≠地表温度 夏季出现高温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经典镜头。路人甲拿着温度计往地上一戳,惊叹:“你看,这都50℃了,气象台凭什么说只有40℃,肯定是压低瞒报了!” 这画面太美,让数据帝实在不忍戳穿,但还是想跟路人甲兄台说一句:“哥们儿,你的温度计可能坏了,气象台报40℃的话,你戳地面得60℃呢!” 是的,数据帝的意思你大概已经get了——地表温度一般比空气温度高至少20℃。比如元江,6月4日14时地表温度达到了79.7℃,而当天最高气温是43.1℃!两者相差36.6℃! 所以要明确,都是温度,但针对的对象不同,一个是空气,一个是土地。气温是在距离地面1.5-2米高的百叶箱中测得(世界气象组织规定要求)的空气温度。而地表温度是陆地表面的温度。 结语:数据帝劝你千万别犯傻学人路边摊鸡蛋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想着,地表温度这样高,是不是可以摊鸡蛋了?NO!数据帝认为这种做法有点傻。WHY?因为一旦鸡蛋接触了高温的地表,就会使得地表迅速降温。地表是靠太阳加热的,鸡蛋盖上去,就无法继续被加热,不像家里的锅下面有持续的加热,因此摊鸡蛋是不可行的。 而且高温天去路边摊鸡蛋,估计鸡蛋没熟人先熟了。就像前几天某晚报记者花80分钟在路面摊熟鸡蛋,数据帝特别想问一句“你还好吗”。所以,未来如果再出现40℃以上高温,数据帝建议最好躲在家里吹空调,千万别去犯傻摊鸡蛋!
【转贴】李原园:我国很多地方水资源衰减率达到10%、20%以上 引用自湿地国际网页 发布人:中国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4-5-30 2014年5月29日10时,水利部教授级高工汪安南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李原园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详谈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主持人]刚才汪教授提到了会议当中提到水资源规划也是非常重视的,也是现在网友非常重视的,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目前水资源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潜在的水危机? [李原园]应该说我们国家是水资源条件并不优越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占世界平均的28%,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一半。水资源60%—80%是集中在汛期。经过长期发展,水资源形势越来越危急、越来越紧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短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一方面资源在不断衰减,比如说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这些地方近二三十年偏旱,再加上人为原因,水资源衰减。很多地方衰减率达到10%、20%以上,所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们的吃水用水都构成严重威胁。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