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吾儿 畏吾儿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负我必逆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59 发帖数: 106,896 关注贴吧数: 17
EAST装置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  12月30日晚,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EAST控制大厅里,正在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在注入能量达到1.73吉焦的条件下,实现电子温度近7000万摄氏度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   EAST装置运行15年来,先后实现了1兆安、1.6亿度、1056秒的等离子体运行,通过开放共享的建制化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了EAST设计参数指标,在稳态等离子体运行的工程和物理上继续保持国际引领。EAST装置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为自主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近年来,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部门支持下,EAST装置进行了系列性能升级,本轮实验于2021年12月初开始,将持续至2022年6月,EAST大科学团队将在未来聚变堆类似条件下向高参数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等科学目标发起冲击。   核聚变能源具有资源丰富、无碳排放和清洁安全等突出优点,是人类未来最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大贡献。近年来,核聚变研究事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给予核聚变研究大力支持下,合肥科学岛上的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理实验成果和工程技术能力引领国际前沿。   等离子体所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团队四代磁约束聚变人,始终不忘科技报国初心,坚守人类聚变能源梦想,践行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弘扬科学家精神,正在为早日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开发应用而不懈努力奋斗,为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创新发展不断作出更多中国人的贡献。EAST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
共聚“首届国防科技工业软件高峰论坛” 工业软件是制造强国之基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自主工业软件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国防科技工业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符合我国制造业实际需求的工业软件,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软件产业蓬勃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关村科创智慧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2021国防科技工业软件高峰论坛”,汇聚行业智慧、共筑产业生态。 本次高峰论坛于2021年12月30日上午9时在云端召开,以“自立自强勇创新、强基铸魂构生态”为主题,围绕国防科技工业软件自主创新及生态构建、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业软件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热点议题展开研讨。 权威专家研判发展趋势 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中航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原首席顾问宁振波发表权威演讲,为国防科技工业软件发展建言献策。 行业专家共享发展之道 论坛将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邀请重点企业及行业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并分享解决方案,为国防科技工业软件技术及产品创新分享智慧。 合作伙伴共谋发展大计 论坛还将邀请众多软件领域合作伙伴参与论坛深入探讨,搭建工业软件生态合作伙伴间的沟通桥梁,为共建产业生态发挥积极作用。 最新日程安排公布如下: 12月30日上午9时,与您相约云端,共聚“2021国防科技工业软件高峰论坛”。
对付中国,这招不灵了!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2月28日报道,原题:美中竞争恶化,中东夹在其中备感焦虑。 随着一年结束和旋风外交加速,中东已成为美中政经战场,尽管中东竭力想置身于这场大国竞争之外。本月早些时候,阿联酋一名高官表示对美中对决感到绝望。这表明美中竞争多么令中东地区领导人焦虑。 阿外交顾问安瓦·加尔加什证实了关于阿联酋(美国的重要地区盟友)关闭了一个中国设施的报道,因为美国指控该设施被用作军事基地。他明确表示,阿布扎比只是口头上支持美国情报工作,其实并不认同华盛顿的描述,只是不想惹恼这个战略盟友。 但美国不会总能赢得影响力之争。几天后,阿布扎比显然决定停止取悦美国,暂停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美制F-35飞机采购。美国把阿联酋从其电信网络移除华为产品作为军售条件,阿布扎比不同意。一名阿官员说,他们决定放弃F-35战机而坚持与华为合作的背后是“成本/受益分析”。 阿联酋确定了一个新基调:不打算在涉华问题上总向美方要求低头,并驳斥华盛顿关于中国贸易交易是秘密军事活动伪装的说法。此举不仅为海湾国家还为整个地区树立榜样。在该地区,中国迅速增长的贸易关系超越了旧地缘政治竞争,美国的长期霸权可能即将结束。 北京与利雅得、德黑兰等国建立广泛经贸伙伴关系。在那些已是强大贸易伙伴的经济体,中国立足更为深厚,比如阿联酋。中东被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环节。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在美国退出情况下该地区对冲风险的机会。 大西洋理事会学者乔纳森·富尔顿说:“目前情况是,曾主导地区的域外大国(美国)看起来要离开。但你有中国,一个顶级贸易伙伴。” 分析人士认为,若华盛顿迫使中东在美中之间做选择,答案显而易见——地区朋友还不愿惹恼美国,特别是在美国的中东军事力量仍庞大的当下。 但最终,中东地区可能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中国的胡萝卜,哪怕这意味着要挨美国的大棒。富尔顿说,该地区朝向中国是“自然规律。下个世纪可能就是这样”。 在中东,美国涉华政策的主要弱点是,未能提出一套替代北京的有利可图的交易方案。例如,美国胁迫阿联酋取消华为交易,却又不愿提供有竞争力的第二选项。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副研究员廷·埃尔卡迪说:“若美国真想向各国施压并赢得这场所谓的新冷战,就须摆脱光说不练,拿出真金白银。” 在缺少西方竞争性方案替代中国合作的情况下,答案不言自喻。中国在地区的根基只会越来越深并迅速扩大。各国将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埃尔卡迪说:“如今,美国迫使各国在美中之间做选择的筹码很少了。各国有更多选择、更多贷款,这本身就是件好事。”
我国空间站半年内两次“紧急避撞”SpaceX星链卫星,网友:4万颗 大数据文摘出品 为了避开星链卫星,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实施了两次“紧急避碰”。 根据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文件显示,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12月初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普通照会。 照会的内容显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在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搭载的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危险。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针对有关美国卫星,两次实施“紧急避碰”。这件事件立即在知乎引发了讨论,目前该问题已经被浏览七百多万次,“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也给出了官方回应。 半年内进行两次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 在给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的照会中,我国代表团表示,2021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了5次发射任务,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稳定运行在高度390千米附近的近圆地球轨道,轨道倾角约41.5°。 在此期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Starlink)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空间站组合体分别于7月1日和10月21日实施对美国星链卫星的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紧急避碰”)。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紧急避碰 美国星链-1095卫星自2020年4月19日起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约555千米的轨道上。2021年5月16日至6月24日,该卫星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米后,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7月1日,该卫星与中国空间站间出现近距离接近事件。 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于7月1日晚主动采取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第二次紧急避碰 2021年10月21日,美国星链-2305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鉴于该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存在与空间站碰撞风险。为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中国空间站于当日再次实施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我们的太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燃料进行紧急避撞 为了回应网友的关切,坐落于北京航天城的“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也进行了官方回应。 首先,“我们的太空”让网友们不用担心,“天宫”空间站的碎片预警的水平已经规避的能力很强,可以确保空间站和宇航员的安全。 请大家伙放心,我国空间碎片预警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我国空间站设计中的机动变轨能力(传统推进剂姿态发动机+霍尔推进发动机)+充足的燃料补给(天舟货船的在轨燃料补给),能够保证我国的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建造、运营期间,能够处理、规避绝大多数空间碎片(物体)的危险威胁,确保我国空间站的安全和航天员的安全,确保任务的顺利实施,为人类打造一个探索科技的安全的太空实验室!然后,“我们的太空”也表示,所有国家都要遵守《外层空间条约》,并且约束本国和本国商业公司的行为。 太空是人类的,属于全世界人类的太空,是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共同的现在、未来家园,作为《外层空间条约》的签订方,各国均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有义务、有人性、有责任,对于外太空他国的航天器,特别是载人航天器,必须提前告知对方以及联合国本国的太空行为,任何缔约国均应遵守条约并约束本国、本国商业公司的行为,不能随意、任意乃至于任性!!星链未来还有四万多卫星要发射 星链(Starlink)是太空服务公司SpaceX计划推出的一项通过近地轨道卫星群,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 2015年,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西雅图宣布推出星链计划,马斯克希望通过星链让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实现高速上网。 SpaceX计划在2020年代中期之前在三个轨道上部署接近12000颗卫星:首先在550公里轨道部署约1600颗卫星,然后是在1150公里轨道部署约2800颗Ku波段和Ka波段卫星,最后是在340公里轨道部署约7500颗V波段卫星。整个计划预计需要约100亿美元的支出。 2019年10月,美国再次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申请,要把“星链”卫星的总数扩大到42000颗。 根据统计,星链目前: 已发射卫星总数(2021年9月14日):1791 脱离轨道卫星数(2021年6月16日):76 目前在轨卫星数(2021年9月14日):1715 也就是说,未来星链还有超过四万颗卫星需要发射。 星链庞大的卫星网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光污染、太空垃圾与碰撞等问题上。 很多人对将数千颗卫星放置在轨道上产生长期垃圾危险的担忧,SpaceX通过降低计划中的卫星轨道做了部分缓解,失效卫星会在几年内脱离轨道。 但是碰撞依风险依旧很高,2019年9月份,欧洲航天局的风神地球观测卫星不得不改变轨道,避免与一颗名为“Starlink 44”的星链卫星碰撞。根据欧空局空间碎片办公室主任霍尔格·克拉格的说法,两颗卫星之间的碰撞风险是千分之一,比需要避免碰撞机动的临界值高出10倍。 然而,尽管风神在“Starlink 44”之前九个月就已经占领了这片区域,但SpaceX公司拒绝移动他们的卫星。 事后SpaceX给出的解释是通信系统出Bug了,没看到邮件。目前,天文学界对星链发射大量卫星的计划一直存在不少批评的声音。
我国空间站半年内两次“紧急避撞”SpaceX星链卫星,网友:4万颗 大数据文摘出品 为了避开星链卫星,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实施了两次“紧急避碰”。 根据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文件显示,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12月初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普通照会。 照会的内容显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在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搭载的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危险。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针对有关美国卫星,两次实施“紧急避碰”。这件事件立即在知乎引发了讨论,目前该问题已经被浏览七百多万次,“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也给出了官方回应。 半年内进行两次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 在给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的照会中,我国代表团表示,2021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了5次发射任务,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稳定运行在高度390千米附近的近圆地球轨道,轨道倾角约41.5°。 在此期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Starlink)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空间站组合体分别于7月1日和10月21日实施对美国星链卫星的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紧急避碰”)。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紧急避碰 美国星链-1095卫星自2020年4月19日起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约555千米的轨道上。2021年5月16日至6月24日,该卫星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米后,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7月1日,该卫星与中国空间站间出现近距离接近事件。 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于7月1日晚主动采取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第二次紧急避碰 2021年10月21日,美国星链-2305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鉴于该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存在与空间站碰撞风险。为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中国空间站于当日再次实施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我们的太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燃料进行紧急避撞 为了回应网友的关切,坐落于北京航天城的“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也进行了官方回应。 首先,“我们的太空”让网友们不用担心,“天宫”空间站的碎片预警的水平已经规避的能力很强,可以确保空间站和宇航员的安全。 请大家伙放心,我国空间碎片预警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我国空间站设计中的机动变轨能力(传统推进剂姿态发动机+霍尔推进发动机)+充足的燃料补给(天舟货船的在轨燃料补给),能够保证我国的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建造、运营期间,能够处理、规避绝大多数空间碎片(物体)的危险威胁,确保我国空间站的安全和航天员的安全,确保任务的顺利实施,为人类打造一个探索科技的安全的太空实验室!然后,“我们的太空”也表示,所有国家都要遵守《外层空间条约》,并且约束本国和本国商业公司的行为。 太空是人类的,属于全世界人类的太空,是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共同的现在、未来家园,作为《外层空间条约》的签订方,各国均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有义务、有人性、有责任,对于外太空他国的航天器,特别是载人航天器,必须提前告知对方以及联合国本国的太空行为,任何缔约国均应遵守条约并约束本国、本国商业公司的行为,不能随意、任意乃至于任性!!星链未来还有四万多卫星要发射 星链(Starlink)是太空服务公司SpaceX计划推出的一项通过近地轨道卫星群,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 2015年,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西雅图宣布推出星链计划,马斯克希望通过星链让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实现高速上网。 SpaceX计划在2020年代中期之前在三个轨道上部署接近12000颗卫星:首先在550公里轨道部署约1600颗卫星,然后是在1150公里轨道部署约2800颗Ku波段和Ka波段卫星,最后是在340公里轨道部署约7500颗V波段卫星。整个计划预计需要约100亿美元的支出。 2019年10月,美国再次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申请,要把“星链”卫星的总数扩大到42000颗。 根据统计,星链目前: 已发射卫星总数(2021年9月14日):1791 脱离轨道卫星数(2021年6月16日):76 目前在轨卫星数(2021年9月14日):1715 也就是说,未来星链还有超过四万颗卫星需要发射。 星链庞大的卫星网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光污染、太空垃圾与碰撞等问题上。 很多人对将数千颗卫星放置在轨道上产生长期垃圾危险的担忧,SpaceX通过降低计划中的卫星轨道做了部分缓解,失效卫星会在几年内脱离轨道。 但是碰撞依风险依旧很高,2019年9月份,欧洲航天局的风神地球观测卫星不得不改变轨道,避免与一颗名为“Starlink 44”的星链卫星碰撞。根据欧空局空间碎片办公室主任霍尔格·克拉格的说法,两颗卫星之间的碰撞风险是千分之一,比需要避免碰撞机动的临界值高出10倍。 然而,尽管风神在“Starlink 44”之前九个月就已经占领了这片区域,但SpaceX公司拒绝移动他们的卫星。 事后SpaceX给出的解释是通信系统出Bug了,没看到邮件。目前,天文学界对星链发射大量卫星的计划一直存在不少批评的声音。
国内首个“散改集”全自动工艺系统在日照港启用 12月30日,国内首个“散改集”全自动工艺系统在日照港启用。 日照港是国内焦炭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的最大发运港,焦炭年下水量超1300万吨。过去的焦炭作业采取露天的“散改集”作业模式,存在货物粉渣增多、环保压力大,有人机交叉安全隐患等不足,制约了港口可持续发展。日照港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融合发展平台,全新设计了“流程化、模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散改集”新型工艺系统,在强化作业抑尘、减少货物破损、提高装箱效率、提升自动化水平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提升了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能级。据了解,该系统主要有卸车、堆料、取料、装箱和水平运输五大系统模块,拥有长360米、宽75米的工艺大棚、条形仓、自动卸车除尘间、地下廊道等封闭作业区域,年设计作业量最高达16万标箱,可降低6%的焦炭破碎率,为客户减少60元/吨成本。该系统多数工艺设备为国内首创,满足客户干熄焦不加水装箱的需求,抑尘率高达97%,真正实现干熄焦“干来干走”。其中,国内首创高精度智能称重翻箱机系统、通过式液压卸车平台等一系列智能工艺设备,实现数据共享与贸易交割功能,避免二次倒运;国内首次在港口“散改集”场景中规模化应用油电混合低门架跨运车,灵活轻便、高效节能,大幅提高堆场利用率;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远程控制堆料机、无人值守自动过磅和全自动化装箱系统,精准备仓,降低风险,可节省50%人工成本;全系统引入永磁电机,提高30%效率,降低20%能耗;具有建设周期短、工作环境优、作业效率高、安全性强等显著优势。
关于无障碍,我们都想错了什么? 摘要 终有一天,科技将抹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作者 | 壹勺 编辑 | 卫诗婕 最早在 2007 年,安卓就发布了为盲人设计的读屏软件。但直到 2018 年 10 月,谷歌安卓才有了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专职无障碍设计师,夏冰莹。 从广告部转岗至无障碍设计,夏冰莹始终专注于为小众用户发声。在谷歌,坐在她身旁的同事是为全球 30 亿用户优化系统设计,而她只为其中 15% 的残障人士优化体验。夏冰莹并不为此失落,「如果每一个做产品的人都只想『满足 70% 的人就够了』,那剩下的 30% 的人怎么办?」 近年来,随着 AI 技术在大公司的发展,无障碍领域也迎来了一个春天。谷歌内部许多部门研发了 AI 新技术,常会主动寻求与无障碍部门的合作。而在中国,自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开始,更多国内企业关注到了无障碍设计。 疫情以后,夏冰莹一直致力于在中文世界普及「信息无障碍」和「科技平权」。她真正希望看到的转变是,从「需要治疗的疾病」到「需要改进的社会」。 而关于无障碍的理念,夏冰莹表示,许多人都「理解错了」,包容性的设计理念在于抛却你对用户做出的狭隘假设,去拥抱更广泛、更真实的使用情况。 在由 OPPO 独家冠名赞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2 上,夏冰莹讲述了无障碍的现在和未来。以下为经整理的访谈实录。夏冰莹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2 上远程在线分享 01 「为别人的生活做出点改善」 极客公园:今天在座相信绝大多数都是健全人士,而我们知道,无障碍设计是为身体障碍的群体而服务的。我有一个好奇,无障碍设计和我们大多数人有什么相关性吗? 夏冰莹:其实我们每个人随着年龄渐长,都会变成某种程度的残障人士。我们的家人也是。 比如有一阵子我一直加班,某天早上起床之后眼睛非常痛,那天我都在用读屏软件操作手机。我的一位朋友因为脊椎神经性压迫做了手术,长达半年时间他看东西有重影,我就会建议他,在手机上打开一些设定,能够减轻对眼睛的压力。 做无障碍并不是一个帮助少数人群、投入爱心、不求回报的公益项目,而更多的是帮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尤其我们作为定义未来科技的人,更要认识到这一点。 极客公园:嗯,了解。那么你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无障碍设计师呢,这是一个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选择? 夏冰莹:最早其实我在谷歌的广告组,这个部门特别强调钱,强调 KPI,我并不喜欢。但是我当时的工作主要是说服公司上下关注小企业、小商户。他们虽然钱少,但是占大多数,是最需要帮助的用户,因为大企业已经有很多钱、很多资源了。我喜欢为他们发声,这也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让公司看到这些平时不那么被重视的用户的潜力,或者说科技在他们身上能发挥的潜力,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也是以此为契机,一方面是我很喜欢为小众用户发声,另一方面,我很喜欢 machine learning、AI 相关的东西,刚好就找到了无障碍,一个能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的领域。 极客公园:据说你是当时谷歌安卓内唯一一位无障碍设计师? 夏冰莹:对,其实早在 14 年前,安卓就出现了给盲人用的读屏软件。但一直以来,并没有人全职做无障碍,都是临时借调设计资源来帮忙。所以我刚刚接手的时候,整个无障碍的产品线是一个比较零散的状态。我开始慢慢把产品线整理了起来,把这项工作变得稍微有了一点战略性,而不是原来「今天说一就做一,明天说二就做二」的感觉。 极客公园:你觉得你加入的时候,谷歌对于无障碍真的足够重视吗? 夏冰莹:因为美国立法的关系,再加上公司有一些内部的标准,达标还是能做到的。但我认为很多公司做到达标之后,不会再花精力去做更多的优化。当然,谷歌、苹果、微软这三家公司在无障碍方面都是比较出名的,包括之所以会有我这个专职的岗位,也是因为谷歌想花一些额外的资源去做更多的探索。 极客公园:我知道坐在你隔壁的同事是为 30 亿用户去优化系统设计,而你是为其中 15% 的身体障碍的用户优化产品体验,这种规模的对比会让你产生落差吗? 夏冰莹:让我经常感到气馁的是,因为残障用户占少数,所以我在试图让别人更加重视无障碍的时候经常会碰壁,比方说,在你第一次 set up 手机,初始启动的时候,我想要放一页「你需不需要无障碍的帮助?」,同事会要我拿出数据来说服他:加一个无障碍的功能会不会有足够多的人用?系统的空间很宝贵,常规设计又要求极简,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人用才能添加功能。这个数据我是拿不出来的,因为用户没有多到 persuasive。 但另一方面,其实很多同事都很羡慕我的工作。我们服务的用户虽然是少数,但是这种服务给他们生活品质带来的提高远大于其他同事在做的事。我们会收到感谢信,说你做的功能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你让我出门变得更简单了,让我和别人沟通更容易了,让我可以看医生了,让我可以和我的小孩聊天了。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是一件让大家都会觉得「真好」的事情。这会让你产生价值感。 做设计师的,可能都是想要为别人的生活做出点什么改善,才进入这个行业。适合盲人使用的电脑键盘 | 图片来源:trendhunter 极客公园:你曾经说艺术是以自我表达为中心的,而设计师为他人服务的。你本身是交互设计专业,应该期待看到用户最直接、最深层次的反馈。 夏冰莹:对,交互设计专业从学校开始就被教育,要以用户为中心,要设身处地地解决别人的问题,以这样的出发点做设计。之前,可能大部分产品设计师会想,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就好。比如一个产品如果能满足 70% 的人的需求,它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每个产品都只满足了 70% 的人,那剩下 30% 的人怎么办?他们用什么? 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我每天早上爬起来,工作 8 个小时是有价值的。 极客公园:你刚才提到工作当中可能有时候会有一些气馁感,那除此之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夏冰莹:最难的可能是我作为一个健全人,没有办法真的 100% 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放在一个残障人士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当然我们也会强调无障碍的团队里面要有一定比例的残障同事,但是这些同事其实也并不能代表大部分的用户——因为能进谷歌的残障人士,也已经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他们对科技的理解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 要找到他们真正的需求,需要花很多精力。我们要比别人做更多的用户调研采访,亲身做一些体验,比如去盲人学校参观,比如去辅助器材的租赁店跟他们的店员聊天,跟那些***聊天——这需要很强的决心和耐心。 02 自下而上的滚雪球 极客公园:像你提到的,这方面工作需要决心和耐心,还有成本投入。我们会认为,企业对于无障碍的投入多少是有一些惧怕的,不光因为成本大,也可能因为难度高。你认为呢?如何解决企业内心的恐惧? 夏冰莹: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觉得企业一听到残障、无障碍改善这种话题,就会觉得一是投入很大,二是非常的麻烦,根本不想去碰它。大家会想,如果我雇佣一个盲人,他怎么工作?他怎么和同事打交道?我们的门禁他能用吗?我们的电梯他能用吗?想着就麻烦,还不如不让他来工作了。但其实如果真的和他们沟通一下,作为一名残障人士,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早已学会了适应这个不那么友善的社会。很多时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的麻烦。 我举一个例子,B 站的 up 主,大程子好妹妹,她之前在美团工作,她分享的美团给她做出的无障碍改善,其实也就是门口加一个过道,把门禁的地方做得宽一点点,也就这样而已,花不了几个钱。公司为 UP 主做的无障碍改造 | 图片来源:大程子好妹妹 极客公园:还有一个误区可能是,我们会刻板地认为身体障碍人士在专业能力方面会稍显欠缺。其实昨天下午的演讲嘉宾,一同科技的创始人蔡勇斌也已经告诉我们,他是一名视障人士,也是一名程序员,他完全能与大厂的专业工程师们进行无障碍的深度交流。 夏冰莹:其实盲人和聋人也并不笨,他们的普遍受教育水平低下,只是因为我们教育资源分配得不平等。但是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得到了丰富的资源,成为了很成功的人。 在大公司工作的残障人士,绝大多数都是这类人。这也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状。其实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并不会差别对待,你一定要达到某个标准才能来工作,无论你身体是否残障,这个标准是一样的,这个标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绝大多数的***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而被淘汰,但我仍然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苹果做得非常优秀的一件事,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原来盲人也能在苹果店工作,他们也能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正常的接待顾客,他们也是活生生的正常人。 我们在调研过程当中,很多的盲人聋人会跟我们说,别人不把他当人。比如一个盲人跟我说过,她跟她妈妈出门的时候,别人会问她妈妈,这是你女儿吗?她为什么是盲人?她怎么了?她今年多大了?她在做什么?明明就是在眼前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对方会拒绝和她沟通,就好像她不是一个真的人一样。 把更多的残障人士放在一个正常的、能与社会大众接触的工作中,让更多人看到,原来残障人士也是正常人,这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远远超过企业给***提供岗位这件事本身。更深远的影响是,当更多人觉得残障人士也是普通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教育机会平等,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残障人士能成为普通的打工人。蔡勇斌在 IF2022 现场 极客公园:最近这几年,谷歌无障碍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夏冰莹:最近这些年,尤其因为 AI 方面的进步,比如很多团队开发了一项 AI 新技术或是机器学习的技术,没处使怎么办呢?无障碍这一块好像需要很多 AI,人们就会开始发现无障碍的潜力。我相信不只是谷歌是这样,很多公司都是这样。 比如 B 站最近上线了 AI 字幕,最早其实是因为工信部说必须要做无障碍改造,B 站才设立了无障碍专项。但当他们开始了解这个领域之后,发现很有意思,把已有的语音识别技术放在视频上,那就可以自动生成字幕,这不仅方便了听障人士,也方便静音的时候要看视频的人,晚上要看视频的人等等。 包括美国谷歌、微软、苹果这样的公司,一开始都是以合规为切入点,最后慢慢发展成了很多员工自发去做更多探索的、有趣的项目,诞生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只要有一个开始,它就会慢慢地滚雪球,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公司也不需要太过畏惧会投入很多的资源,会很麻烦等等。 极客公园:我可以这样理解吗,随着 AI 这些年在大公司的发展,无障碍这一领域其实迎来了一个春天? 夏冰莹:对,AI 它归根究底是增强人类本身的感知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一个技术,最先惠及的会是那些原本感知受到限制或者执行能力受到限制的人。 像谷歌这种大公司,经常隔三差五的会有做研究的同事来说,我有这样一个技术,好像它能帮到盲人,或是好像它能帮到聋人,你们有没有兴趣?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几年前还没有这么的明显,近几年越来越多,所以我个人也非常的兴奋,很希望看到 AI 无障碍的爆发性的增长。 极客公园:那些研究组的同事为什么会有这个意识主动找到你们呢? 夏冰莹:更多是因为我们内部的宣传,在谷歌、苹果或者微软,内部的新人培训会有很多无障碍相关知识,公司从上到下都比较重视,它是一个滚雪球一样的存在。经常有内部同事邀请我们去做分享,这是一个慢慢循序、渐渐增长的 relation boarding。 03 无障碍的终点:无差距 极客公园:我知道你和 B 站、小米这些公司一直都有交流。那据你观察,国内的这些大厂在无障碍设计这一块,进程如何呢? 夏冰莹:我觉得他们是在飞速增长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是工信部的无障碍适老化改造行动,以此为契机,让公司开始在这方面进行资源投入。通常是,领导层面有达到合规的需求,然后就分发了一些资源来做这个。具体到执行的人,他们开始了解到一些国内外的资源,会找到我,然后觉得这件事有趣,有意义。 我一直认为无障碍主要是一个从下到上的过程,要有真的对无障碍很有热情的员工,有这种动力、去提这些想法做这些事,才会带动更多的人看到。更多人想要做达到达标以上的额外的东西。这是我很乐意看到的。 国内的情况是很明显在越来越好的。 极客公园:刚才你也提到了工信部的立法,你怎么看待这个法案呢?由于其中杜绝了特别版 App 商业化的可能,你之前提出过一个担忧,担心大厂只是为了「交作业」。 夏冰莹:对,我觉得这个法案提高意识的价值大于它真正的执行力度方面的价值。你明显能看到有一些公司,公共场合不太好点名了,是为了应付事,比如做一个老年版。可想而知就不会有什么人用。 极客公园:为什么老年版的 App 就一定很少人用? 夏冰莹:首先,老年版的 app 很难找到,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 app,而是一个微信小程序。被发现的可能很低。比如我第一次去设置支付宝老年版的时候,我还得上网查一个教程,第一步你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七八步才做完。 工信部要求老年版要简洁,比如滴滴,你看它首页是各种乱七八糟的增值服务。但是老年版要简洁,它就得去掉这些东西,也去掉了广告,可想而知,在这种场景下能够从用户身上获取的额外收益是很低的。企业可能就不会想要更多人去使用它,不想要有人用,就会把它藏得很深。IF2022 会场,极客公园执行总编卫诗婕对谈夏冰莹。 极客公园: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确实非常猖狂。从这个角度看,我会觉得这是一个悖论。杜绝了商业化的可能,对企业来说他确实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去参与。但是一旦开了商业化的口子,又确实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诈骗。对于企业和社会,都很难担这个风险,这可能是立法背后的隐衷。那么有没有什么做得好的案例? 夏冰莹:百度做了一个大字版,我觉得是蛮不错的,从用户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独做一个老年版 app。还有 B 站或者是小米,真正的把无障碍的功能融入到产品之内,比如 B 站的 AI 字幕,小米也做了很多市场方面的探索,都不是把特殊人群当作特殊化的对待,而是从平等对待每一个用户的角度出发。 包括我想说,工信部法案所提倡的内容中,多多少少能看出来有一点特殊化的,就是善待少数人群,包容——甚至不是包容,而是 aconate,就是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特别待遇。这样的一些概念在里面是我不太赞同的。 我觉得不应该把他们当成特殊人群,他们就是普通人,只不过是眼睛看不见的普通人,或者是耳朵听不见的普通人而已。 极客公园:今天,我们最期待商业机构率先去做出推动,因为它们可能最有 power,我们也期待企业具有同理心,但好像一味用社会责任感去捆绑企业又太理想化。而且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价值,我很好奇你会怎样去说服企业,让他们知道做无障碍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是远高于想象的? 夏冰莹:其实主动来联系我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看了我的文章而产生兴趣,想在公司内部做更好的无障碍,但是他一跟领导提无障碍,他们都觉得这太遥远了,做不到。我也去过许多企业做培训,对此我准备过几个 talking points。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部分就不多说了。 剩下几点中,一个是做无障碍所带来的品牌价值。比如说苹果、小米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被大家认为是很有责任心,很有价值,值得我去支持,很友善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 CSR 和帮助残障人士的一些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而且我认为,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抢先做这个事情,它就永远会被别人当做最有责任心、做得最好的企业。而你是跟跑者。 另一方面,既然大环境都在推动无障碍这个事情,那么它的发展就是必然的。越早开始做无障碍,你付出的成本就越低。如果你在开发设计流程的最开始就考虑到了无障碍,后续的工作就会简单很多。如果你所有东西都发布了,上线了,再回头去做无障碍改善,会有几千个 bug 要修复,要从头改你的设计,改程序,这是非常昂贵、非常耗时耗力的。其实很多公司也是卡在这一步。 最后一点也是我强调过很多次的一点,为残障人士做出的改善能帮助到普遍大众,形成扩大效应。当你打磨好各种小细节,为残障人士都能做好产品的时候,一定会给健全人也带来使用体验上的提高。因为一个视力不好的人都能很流畅地使用,那么一个视力好的人当然能用得更方便更快乐,这就会成为你产品的一个卖点,它会让你的产品对所有人在更多情况下都更好用。Google为视障人群打造的虚拟盲文键盘 极客公园:你最终希望通过科普,通过企业、社会和大众的努力去达到的理想愿景是什么样的? 夏冰莹:我希望我们在看待无障碍这个话题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应该平等对待所有用户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说我们要特别地对待特殊的用户。因为当特殊化的时候,你必然会把这个人群隔离开来,我觉得科技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机会点就是 AI,它能很大程度上抹平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 比如说盲人有了读屏软件之后,就可以正常的用电脑,他就能胜任任何的办公室工作,在有读屏软件之前,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轮椅也是比较古老一点的科技,坐上轮椅之后,一个本来没有办法行动、没有办法出门的人也能正常工作。其实科技在发展过程当中,一直在磨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让一个残障人士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达到和健全人没有区别的程度,这样的一个状态是我最期待的愿景。总有一天我们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为它已经被科技和人的观念抹平了。
中国将迎来人工智能黄金十年机遇期 2021,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10周年。 钱老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家喻户晓,青史流芳。 他晚年的另一项重大业绩—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则远未被公众充分认知。 事实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钱学森就以其战略科学家的超凡嗅觉,逐步形成了对智能时代的深刻洞察。 1977年7月,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提出“要把我国已有的大量科技情报资料单位通过高密度信息储存、电子计算机检索、通信线路和终端显示设备等组成一个全国性的情报资料网”,进入八十年代,钱学森进一步捕捉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技术和战略潜能,将其重要性与两弹一星相类比,提出:“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就像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一样,在智能机方面,一定要下苦功夫建立自己的基础”。 那些年里,钱老在不同场合,不遗余力宣传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80年代展望2000年,21世纪,一定要攻下人工智能、第五代计算机的关,我们的做法要有中国特色。” “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在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中,我提请大家重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主要经由钱老的倡议与推动,1986年,智能计算机得以作为主题项目,列入“863计划”(306主题),尽管其后主题名称屡有变化,研究范围亦扩展至“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但863-306在我国信息技术向世界前沿赶超的过程中,始终担当着核心角色,其成果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有着极为深远影响。 应用牵引、企业牵头 四十年后,越来越多观察者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于钱老的远见有了更直观体会。 如果说汽车等机电产品扩展了人类身体能力,手机等ICT产品大大扩展了人类视听觉感受能力的边界,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则日益显示出成为人类思维能力倍增器的前景。 前两项重大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生活乃至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使得人工智能技术,顺理成章被视为世界各国声望与国力竞争的又一个“高边疆”。 在这场竞逐中,中国人不能掉队。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公布,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成为这份民族复兴关键期总蓝图里,异常显眼的部分。 《纲要》提出,“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其后罗列的八大前沿科技领域,首先描述的就是人工智能;七大重点部署的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中,涵盖 “前沿基础理论突破,专用芯片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构建,学习推理与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领域创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主题,位居第一;六大“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的产业变革领域,类脑智能同样首当其冲...... 蓝图擎画的美好图景,又该通过怎样的路径抵达?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钱老在发展路径上已经给出了清晰的准则,即“我们的做法要有中国特色”。 何谓尖端技术研发的“中国特色”? 应用牵引、企业牵头,是笔者所总结的两大关键性线索。 所谓应用牵引,即新中国第一份科技发展纲要《十二年科学规划》所确立的核心原则—“以任务带学科”,其效能,已经通过两弹一星大科学工程的奇迹,得到充分证明。而企业牵头,则是改革开放后以《八年规划》为开端,中国科技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一科研规律的认识与总结。 应用牵引与企业牵头,“珠联璧合”的中国特色科研方法论,缔造了新世纪以来高速铁路等一系列公众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奇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向上突破,同样遵循着这一淬炼完善的中国科研方法论。 在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发展上,中国企业与世界强手们,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出发,这种相对均衡的态势,使得中国人在底层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上,有着更大的施展空间和投入意愿。以百度为例,这家定位为“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AI公司”,目前每年研发投入已达到营收20%左右,居于国内民企500强的顶尖水平,如此高强度投入,是以往中国企业难以想象的,也带动该公司AI相关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列国内第一,其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文心大模型、昆仑芯片等属于底层“造轮子”的软硬件技术,性能已可与国外同类热门产品媲美。 终端需求牵引下的应用研究,一向是中国企业“拿手绝技”,人工智能领域同样不例外,在底层技术研发之外,“百度大脑”对外开放AI能力近1400项,日调用量超过1万亿次。按照GitHub统计的累积拉取请求排名,百度飞桨已在世界主流AI开发平台中排名第二,且是TOP5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赛道—自动驾驶,百度的阿波罗(Apollo)自动驾驶技术平台同样是“中国阵营”的代表,曾在美国加州的自动驾驶路测同台比拼中,力压谷歌Waymo夺得第一。以业务规模计,百度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提供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也已相继在北上广等城市落地。 更进一步看,百度于2017年牵头组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内互联网科技企业首家),同时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已远远超出商业范畴,清晰显示出这家企业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是AI成长的深厚土壤” 百度,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跨越式发展的“主角”?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美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军企业谷歌,同样“出身”自搜索引擎业务,这绝非一种纯然的巧合,大规模信息检索的工业实践,为百度等企业带来了对信息与智能技术的特殊敏锐性。 而能将这种“比较优势”切实在战略中贯彻,则离不开企业的 “聚焦”,借用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其名作《基业长青》中的比喻,平庸的企业如同狐狸,随波逐流跟风取巧,而卓越的企业,往往具备刺猬般的专注。 一个小小的指标,足以体现百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聚焦”:2017年以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已经连续撰写了三本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专著,迄今为止,仍然是国内所能找到对人工智能产业实践的最佳读本。实践深度,是这种知识沉淀速度的前提。 有趣的是,作为百度创始人,毕业于北大信息管理专业(当年名为图书馆情报学)的李彦宏,走上信息搜索引擎创业之路,再到确立向“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AI公司”战略性转型,恰好暗合钱学森人工智能思想的发展脉络。 除了企业“个性”因素,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宏观因素,那就是中国这片新兴产业发展的富饶土壤。 12月27日,面向AI开发者的百度Create大会以线上方式举办。 李彦宏在演讲中,同样提到了“中国因素”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相当精彩的概括:“中国有着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也有着完善的产业链,更有着鼓励创新创造的政策。毫无疑问,中国是AI成长的深厚土壤。 ” 需求侧的深度与广度、供给侧的要素集成便利、连同产业政策激励扶持,为企业创新活力的释放营造了有利环境,百度等中国技术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离不开祖国这片大地的滋养支撑。 这次百度Create大会,集中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多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实践的深厚积累,这样的综合积累,早已超越了展示会议论文、模型精度等单项成果的“手工作坊”式发展阶段,跨越到“工业大生产”的层次。与世界级巨头同步推出的百度ERNIE等亿级参数大模型、超大模型,使终端用户的“小数据”,也足以快速训练足够精度的AI模型,已经显示出“AI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的全新应用潜力。 进入技术前沿“无人区”的百度,对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探索越来越具有原创乃至独创特征,其在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前沿探索,正在推动相关技术社区和行业运用的早期落地,如百度推出的业界首个mRNA疫苗序列设计算法,可以在短短十分钟内找出稳定的疫苗序列。目前,该公司已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推动疫苗和药物研发。 当天活动中,李彦宏还与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进行了一场虚拟月球上的对话,畅想人工智能在人类探索深空的无限可能。李彦宏认为, AI所具备的感知和控制两大能力,在航天事业中将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可以让未来的月球科研站更加智能,也能应用在无人值守的科学探测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也期待,我们的无人汽车可以开到月球上去。”回顾钱学森先生八十年代的呼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80年代展望2000年,21世纪,一定要攻下人工智能、第五代计算机的关”。 走向宇宙征途中的所能发挥的应用价值,形象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人类能力边界”的意义。 这个当时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通过包括百度在内,产学研用共同体的努力,正在逐渐成为现实,我们越来越习以为常的人脸识别、无人收费站、无人便利店……折射出人工智能技术,从奇观与“魔法”,向日常生活润物无声渗透的轨迹。 由单点应用到行业与地域的点、线、面,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中国这片希望的土壤上壮大,正如李彦宏在百度Create2021演讲中所言,“一直以来,百度把探索人工智能视为星辰大海一般的征途。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社会即将到来,对此,我一直抱有坚定的信心。” 在这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 “中国故事”必将越来越精彩。:,。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流感病毒“阿喀琉斯之踵”找到 为通用流感疫苗研发铺平道路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芝加哥大学和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新发现了流感病毒的一个“阿喀琉斯之踵”,在寻求通用流感疫苗方面取得了进展。近日,他们在《自然》杂志上报告称,即便病毒每年都发生变异,但针对病毒长期被忽视部分的抗体(研究人员称为锚抗体),有可能识别出各种各样的流感毒株。   “发现病毒上一个新的‘弱点部位’总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因为它为合理的疫苗设计铺平了道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论文共同作者之一Andrew Ward说,“这也表明,尽管流感疫苗研究付出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但仍有新的东西有待发现。”   “通过确定大量变异流感毒株共有的抗体易感性部位,我们可以设计出受病毒突变影响较小的疫苗。”论文共同作者之一、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儿科教授Patrick Wilson(之前在芝加哥大学工作)说。   在一个典型的年份,流感在美国影响超2000万人,并导致超2万人死亡。流感疫苗通常诱使免疫系统产生能识别血凝素(HA)头部的抗体,HA是一种从流感病毒表面向外延伸的蛋白质。HA头部是最容易到达的区域,这使其成为免疫系统的一个目标。然而,它也是最容易变异的区域之一,因此常常需要新的疫苗。   研究人员已设计出了更通用的流感疫苗,刺激人体产生针对HA不易变化的茎段的抗体,茎段在流感病毒粒子和HA头部之间。目前,一些通用流感疫苗正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这项新研究中,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合作团队对358种不同的抗体进行了鉴定。这些抗体存在于人的血液中,这些人或接种过季节性流感疫苗(正在进行一期试验的通用流感疫苗),或曾感染过流感。   研究显示,许多存在于参与者血液中的抗体是已知的能识别HA头部或茎部的抗体。值得注意的是,一组新的抗体脱颖而出,它们结合在茎段的最底部——靠近HA附着于流感病毒粒子膜上的位置。   研究人员对此开展了进一步研究。他们从21个个体中鉴定出50种不同的HA锚抗体。他们发现,这些抗体可以识别多种H1流感病毒,而H1流感病毒是许多季节性流感毒株的组成部分。在实验室测试中,一些抗体还能识别H2和H5流感毒株。在小鼠中,抗体成功保护小鼠免受3种不同H1流感病毒的感染。   重要的是,这些抗体似乎在人体中相当普遍,并且是任何人的身体都能产生的一类抗体。   “人类的免疫系统已经有能力制造针对这种表位的抗体,所以现在只需应用现代蛋白质工程方法制造出疫苗,诱导出足够多数量的抗体。”论文第一作者之一、芝加哥大学博士后Jenna Guthmiller补充道。   相关论文信息: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8%2Fs41586-021-04356-8+&urlrefer=ccac6f62554cfa22b87bdf8ded69a7e1
青藏高原湖泊快速扩张引发大规模的流域重组研究取得进展 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特别是羌塘内流区的湖泊总体呈现快速扩张趋势。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湖泊面积、水位、水量、水质等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较少涉及湖泊扩张对流域地貌形态和水系拓扑关系的反馈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宋春桥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者,结合多年野外调查和多源遥感数据开展研究,发现随着水位的快速上升,部分湖泊已从原有湖盆溢出,进而改变了湖盆间的水文连通性,并引发大规模的水系流域重组织。   该研究提出了面向湖泊间汇流关系的青藏高原内流区流域自动划分算法,并结合多源多时相遥感观测,探测到2000—2018年期间青藏高原内流区共发生11起流域水系拓扑关系改变与重组事件,涉及24个内流湖盆,总面积约61000km2。其中表现出两种不同演化模式:合并型水系流域重组织,即空间邻近的两个终端湖随着水位上涨,越过两者间分水岭并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湖;溢出型水系流域重组织,即湖泊溢出后,因距离和水位差的原因无法合并为一个统一大湖,而是形成了上下游的汇流关系。   水系流域重组织的发生对湖泊自然演化过程和湖泊周边水文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例如,2017年以来,扎日南木错的快速扩张部分可解释为其北部的蔡几错发生溢出,并通过新形成的水系成为扎日南木错的上游补给湖。汇水区域的扩大加速了扎日南木错的扩张,并对其周边草场、村镇以及公路等造成威胁。此外,水系流域重组织事件并不局限于内流湖盆间,当封闭湖泊溢出、突破现有分水岭并汇入外流流域,还将引发内外流域空间范围的转变,对河源区的流域地貌整体格局与水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例如,2011年,卓乃湖溃决引发一系列流域重组事件,最终导致盐湖快速扩张,逐渐逼近内外流区的分水岭。2019年,人工修筑水渠实现了盐湖与长江流域清水河的相连,短期内消除了盐湖因为溢出乃至溃决而威胁青藏铁路的可能性。同时,水文连通性的改变也造成长江河源区吞并了盐湖所在内流河湖系统,总计溯源约8400km2,而新形成的河道在长度上已超过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的长度。   考虑到青藏高原暖湿化趋势在较大概率上还将持续,该研究结合湖泊水量变化速率和湖盆地貌形态,对该区域未来潜在发生的水系流域重组织事件进行了时空预测:假设该区域湖泊将持续21世纪初以来的水量变化速率,预计2030年前羌塘内流区还将发生11起流域重组事件。研究认为,对于潜在发生水系流域重组织区域需要加强观测,特别是关注湖泊溃坝、冰川崩塌等突发性事件导致的流域重组可能进一步引发水文地质灾害和生态风险。   该研究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其潜在影响提供了新的支撑案例。研究揭示的青藏高原内流区正在发生的大区域、高频次的水系流域重组织方式也是对传统研究关注地质年代以河流袭夺为标志的流域重组事件的补充。   相关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eomorphology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论文链接:1 2   扎日南木错流域已发生的水系流域重组织事件的水文地貌过程
大连化物所发现钙钛矿在高压下保持优异的载流子输运性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超快时间分辨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金盛烨、研究员田文明等在高压环境下光生载流子输运研究中取得进展,通过时空分辨荧光扫描成像技术,实现了高压环境下载流子输运的直接观测,并发现钙钛矿在高压环境下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载流子输运性能。   作为重要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压力可有效缩短原子间距,增强电子轨道耦合,进而改变物质的电子和晶体结构,从而揭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也在发现新结构、新现象和阐释新机制方面发挥着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压力可以有效改变钙钛矿材料的光电特性,且在一定的压力范围内可以提升器件的光电性能。钙钛矿材料的载流子寿命、载流子迁移率和迁移距离是决定器件性能的重要参数。了解这些核心参数在压力作用下如何变化,对理解压力对钙钛矿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高压下材料性质研究主要在金刚石对顶砧压腔内完成,受到压腔空间以及传压介质限制,采用传统方法测量高压下载流子输运性能具有巨大挑战。   该研究将金刚石对顶砧与时空分辨荧光扫描成像等技术相结合,在高压环境下直接观测到三维钙钛矿MAPbI3单晶中的载流子输运过程,并发现在0.4至5.7GPa压力范围内,三维钙钛矿MAPbI3单晶的扩散系数比常压提高30%以上,载流子依然可以保持5至8μm迁移距离。同时,结合高压下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表征技术,证明了MAPbI3单晶在0.3至0.4GPa发生了由四方相到立方相的结构转变,在大约3GPa发生了等结构相变。   该研究揭示了压力对三维钙钛矿MAPbI3载流子输运的影响,并为利用压力来调节或优化钙钛矿的光电特性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上。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古脊椎所等通过古DNA研究揭示东亚家猪母系遗传历史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表共同主导完成的古代东亚家猪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成果。研究获取了42例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猪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发现有部分类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直到现在连续存在于中国家猪群体中;全新世以来,家猪群体具有2次快速的种群扩增现象。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东亚地区的家猪母系遗传历史。   动物的成功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猪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农业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研究动物驯化的重要“模式动物”。至少在1万到8千年前,家猪已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和中国中原地区独立驯化。古DNA研究已证实安纳托利亚的家猪在约8500年前随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人口进入欧洲,但进入欧洲的家猪不断与欧洲本地野猪混合,导致欧洲现生的家猪仅保留0-4%的近东祖源成分,显示出几乎完全替代的情况。而该项研究发现,东亚的情况与欧洲完全不同。   该研究获取了42例中国黄河流域古代猪(来自于陕西鱼化寨和杨官寨等、安徽尉迟寺、河北小里、青海喇家遗址)高质量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时间跨度为约7500-2500年前。研究发现,遗址中出土的部分中国古代猪(25%,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与一些东亚现代的家猪线粒体基因组类型一样,表明它们存在母系遗传的连续性,且至少可以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结果支持黄河流域作为一个主要的家猪独立驯化中心。研究还发现,古代家猪和现生家猪的线粒体相似度很高,大多数东亚现代家猪分享较近的线粒体基因组类型,并且群体具有很小的遗传距离值,反映出东亚家猪可能来源于一个母系遗传多样性本来就低的祖源群体,也可能与家猪选育的过程有关系。   系统进化分枝树的分析支持湄公河流域(包括中国西南地区、越南等地)是东亚大部分家猪群体的祖先群体(野猪群体)的来源地。这一区域可能作为末次冰盛期时的生态庇护所,帮助保留了大量的母系遗传类型,所以在所有家猪和野猪群体中拥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对古代和现代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进行突变率的推算发现,东亚家猪群体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2万年以内。全新世以来,家猪群体有2次较大规模的母系有效群体扩增事件,分别开始于大约7000年和4000年前,扩增现象与东亚的气候环境、外来农畜引入及农业社会形成与发展相联系。这也反映了家猪的母系遗传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相关成果发表在《遗传学报(英文版)》上,研究得到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论文链接东亚家猪可能的起源区域及黄河流域野猪被驯化后的群体扩散方向示意图
安徽省光学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12月26日,安徽省光学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市科学岛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理事长单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承办,安徽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魏军锋,学会理事长刘文清院士,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出席大会并致辞。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各专委会委员代表及全省各地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会秘书长谢品华研究员主持。  刘文清院士致大会欢迎辞,代表安徽省光学学会向与会领导和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他系统总结了第九届理事会工作以来学会建设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指出当下学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为“十四五”阶段学会创新发展擘画了蓝图。  魏军锋代表省科协对安徽省光学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了省光学学会的工作,对学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勉励学会科技工作者以更加积极进取的行动推进学会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服务安徽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刘建国代表学会挂靠单位讲话,他表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将一如既往重视、支持省光学学会的建设发展,并热情邀请全省光学领域科技工作者与合肥研究院开展交流合作。  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安徽省光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安徽省光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安徽省光学学会章程》《安徽省光学学会换届选举办法》《安徽省光学学会会员会费收取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和常务理事、监事会监事。随后,新一届理事会召开了安徽省光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同时召开了安徽省光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党员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委员。会议同期召开了安徽省光学学会第二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监事长。  魏军锋为安徽省光学学会第十届理事长和副理事长颁发聘书,同时为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授牌;新一届理事长和副理事长为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进行授牌;刘文清院士为中国科大明海和刘文教授颁发荣誉理事证书,感谢他们为省光学学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并为新一届监事会监事颁发聘书。   领导致辞、宣读文件    颁发聘书、荣誉证书    授牌
中国科大在柔性电子器件制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信息学院赵刚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结合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和液态金属模板印刷的新型柔性电子器件制备技术(图1)。相关工作以“Stencil Printing of Liquid Metal upon Electrospun Nanofibers Enables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Electronics”为题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期刊《ACS Nano》。图1.柔性电子器件构造新策略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柔性电子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已经在电子皮肤、软机器人、人机交互、可穿戴设备以及植入式医疗系统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随着物联网的高速发展,简单的柔性电子器件已经不能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场景,因此多功能与高集成度的柔性电子系统亟待被研究与开发。目前,材料和制造技术仍然是制约柔性电子发展和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柔性电子设备的制造过程中,研究人员不仅要考虑其物理、化学和功能特性,还要考虑用户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等。同时,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子器件的可回收性、自愈性和可重构性也成为开发人员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通过传统材料和制造工艺获得的柔性电子器件往往不能同时兼顾上述性能,并且制造过程通常需要昂贵的设备、复杂的步骤、高标准的操作环境和指定的材料特性。受限于这些因素,柔性电子的大规模集成和封装以及多层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大信息学院赵刚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绿色化的柔性电子器件制备技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获得热塑性聚氨酯(TPU)纳米纤维膜作为柔性基底,然后利用模板印刷在基底膜上构造液态金属(LM)图案化电路(图1)。此外,可以通过逐层组装的策略来参数化制备柔性电路、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及它们的复合器件。该方案制备的柔性电子器件具有优异的可拉伸性、透气性和稳定性,同时它们是多层和可重构的。研究人员演示了该策略的广泛应用前景例如:柔性显示器、柔性应变传感器、柔性触觉传感器(图2),柔性NFC通讯设备等,最后他们还演示了柔性电子设备的回收和重构这一绿色化方案(图3)。这种新颖的制造策略将对柔性电子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产生积极影响。图2. 柔性电子器件应用实例:超级可拉伸纤维、柔性显示屏、触觉传感器等图3.柔性电子器件的回收与重构 中国科大信息学院博士生王蒙和马超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赵刚教授为该文章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索类基金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acs.org%2Fdoi%2F10.1021%2Facsnano.1c05762&urlrefer=ae82320f02aa6383cda11706ed72f2b1
第二届精密测量物理国际研讨会通知  精密测量物理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前沿,它既能推动科学前沿的发展、科学仪器的创新,又能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精密测量物理国际研讨会旨在分享精密测量物理及其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精密测量领域的前沿课题进行梳理凝练,预估下一步研究重点,对精密测量物理的国际合作进行探讨,寻求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第一届精密测量物理国际研讨会已于2019年4月在武汉召开,对精密测量物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全面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届精密测量物理国际研讨会”将于2022年2月25日至28日在武汉召开。2月25日全天报到。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协办。届时将集聚国内外本领域多位知名院士专家与会作权威学术报告,为本研究领域提供一个展示科学与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应用、探讨携手合作的开放学术平台。   会议主题   基本物理常数测量   基本物理规律检验   原子分子光物理   磁共振物理与多学科交叉   量子精密测量   精密测量仪器   会议形式包括大会主旨报告、特邀专家报告、优秀口头报告、创新技术与产品展示等。会议期间食宿和交通费自理。有意参会者请于2022年1月23日前将附件中的会议回执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期待您的参会!   指导委员会   叶朝辉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罗俊 华中科技大学   潘建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杜江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红星 武汉大学   骆清铭 海南大学   孙和平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刘买利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Zhehong Gan The 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 USA   James Faller JILA,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USA   Riqiang Fu The 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 USA   Savely Karshenboim Max-Planck-Institut für Quantenoptik, Germany   Vladimir I. Korobov Jointed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Russia   Vadim Milyuk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Krzysztof Pachucki Warsaw University, Poland   Ernst M. Rasel Leibniz University Hannover, Germany   Boqin Sun Chevron Corporation, USA   Alexey Taichenachev Institute of Laser Physics SB RAS, Novosibirsk, Russia   Daiwen Ya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ZongChao Yan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Canada   丁尚武 台湾中山大学   马龙生 华东师范大学   尤力 清华大学   王为 兰州大学   卢征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尚斌 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   陈忠 厦门大学   金长文 北京大学   易俗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张卫平 上海交通大学   张首刚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张靖 山西大学   胡忠坤 华中科技大学   邓风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高克林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梅刚华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詹明生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组织委员会   柳晓军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周欣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李发泉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王谨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江开军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李从刚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陈世桢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管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会议联系人   管桦 13659816211、027-87197312   李从刚 13697329062、027-87199319   毕奕炯 13871306696、027-87198842   会议专用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长时间序列积雪面积遥感产品数据集发布 积雪面积是研究水文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地表能量平衡、水体通量、水文过程、大气及其海洋循环等具有显著影响。1978年卫星数据观测表明,北半球积雪持续减少,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温度每升高1℃,北半球积雪面积缩减100-280万平方公里。在全球升温背景下,一套长时间序列的高空间分辨率积雪面积遥感产品对于气候变化及其反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科研团队基于1981-2019年AVHRR遥感数据,利用GEE平台,发展了集成云雪区分、积雪识别和云下积雪恢复的反演算法,并制备了38年中国逐日无云5 km积雪面积数据集(图1)。算法通过云雪区分方案和改进判别阈值有效地解决了云雪混淆问题,运用多级决策树分类算法有效的提高了积雪判别精度问题,采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构建时空立方体解决了云下积雪恢复问题,图2展示了数据集的制备流程。应用地面实测积雪数据和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产品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产品的总体精度达到86.1%,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总体精度(71.8%)。该数据集将为剖析我国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积雪时空分布及其对水文,气候,生态影响提供支撑。   目前,该套数据集已在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在线发布。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NIEER AVHRR snow cover extent product over China – a long-term daily snow record for regional climate research为题,发表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数据链接图1.中国AVHRR逐日无云5km积雪面积产品示意图(1985.11.15)图2.AVHRR逐日无云5km积雪面积产品制备流程图
脑智卓越中心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12月20日,Movement Disorders在线发表了题为A Novel SPAST Mutation Results in Spastin Accumulation and Defects in Microtubule Dynam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静宇研究组完成。该研究对遗传病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和Sanger测序,并结合细胞系模型分析,发现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致病基因SPAST编码的截短蛋白质spastin可通过异构体特异性的方式干扰微管的动态平衡,进而导致HSP的发生。研究进一步提出spastin的截短突变体可能通过长期的细胞积累方式影响皮质脊髓束的功能,为探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SPG4)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下肢进行性痉挛和无力。由SPAST基因突变引起的痉挛性截瘫4型是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HSP亚型。目前,普遍认为该基因突变导致的蛋白质功能丧失引起单倍量不足(haploinsufficiency)是该疾病的致病机制,但该学说未能较好地阐明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型和突变蛋白质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且相应的临床干预治疗进展较为缓慢。   SPAST基因主要编码M1(68 kDa)和M87(60 kDa)两种异构体并发挥微管剪切活性,维持微管的动态平衡。研究组前期收集了六个自然村的三个大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247名成员,67名患者)(图1),通过连锁分析将三个家系的致病区段同时定位到SPAST基因座,进一步的Sanger测序证实所有病人均携带SPAST的一个新的插入突变c.985dupA(p.Met329Asnfs*3),该突变产生两种截短异构体dupA-M1和dupA-M87,这两种突变体的蛋白质降解速率降低。同时,研究还发现dupA-M1与微管紧密结合(细胞内纤维状分布),且阻断了微管的解聚过程;而dupA-M87却均匀地分布于胞质与细胞核中,未显示出对微管解聚的干扰(图2A)。   该研究发现SPAST突变导致的spastin截短体可在细胞内长时程积累,或导致高表达spastin的皮质脊髓束及其远端轴突中产生细胞毒性。此外,该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突变体spastin可能通过异构体特异性的方式影响皮质脊髓束的功能,从而导致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疾病(图2B)。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上海市的资助。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科研人员参与该工作。图1.三个来自同一个祖先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痉挛性截瘫家系系谱  图2.(A)野生型(WT-M1和WT-M87)和截短体(dupA-M1和dupA-M87)蛋白质的细胞定位;(B)spastin突变体c.985dupA(p.Met329Asnfs*3)的致病机制假说
兰州化物所仿真湿滑水凝胶器官模型研究获进展 在现代生物医学中,与活体器官、动物试验和人体临床试验等医疗辅助测试手段相比,组织器官模型能够反映生物体的组织器官结构形态和生理环境,同时具有成本低、易操作等特点。水凝胶和生物体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匹配度、生物相容性。发展新一代水凝胶基的人体器官模型,模拟组织器官生理环境和界面物质交换,具有多方面优势。   近期,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龙课题组提出3D打印热可逆水凝胶模板结合金属离子诱导超分子组装策略,实现具有内部通道、合适力学性能、梯度结构以及物质交换界面的仿真湿滑水凝胶组织器官模型,包括血管网络、肺、肝、胃、肠、膀胱、手等生物器官结构。   体外模拟测试表明,与传统的硅胶基和树脂基血管模型相比,水凝胶血管模型在用于模拟导丝介入过程中提供了优异的水润滑性能,更加接近真实的血管生理环境,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和更稳定的摩擦行为。此外,水凝胶消化系统模型还可用于模拟体外可控药物释放过程。   相关成果以Growing Hydrogel Organ Mannequins with Interconnected Cavity Structures为题,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和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仿真湿滑水凝胶组织器官模型的制备过程仿真湿滑水凝胶组织器官模型水凝胶血管复制品用于模拟导丝介入和消化系统模拟药物释放
宁波材料所等发展出纳米电热催化降解技术 近日,Nature Catalysi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在耦合场催化领域题为Decreasing the catalytic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diesel soot using electrified conductive oxide catalyst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由宁波材料所非金属催化团队研究员张建、济南大学教授张昭良与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钟志诚合作完成。   催化燃烧是有效降解碳基污染物的普遍方法,研究人员在活性位设计合成与反应机理研究上持续取得进展。传统催化燃烧方法虽然可以将碳烟起燃温度降至排气温度范围内(~300℃)以实现其被动消除,但车辆处于频繁怠速状态下排气温度低于200℃,现有技术较难突破这一温度限制。   宁波材料所非金属催化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多相催化研究,开发用于生物质转化与典型化工反应的高效多相催化材料(Nat. Commun., 2015, 6, 7181; Appl. Catal. B, 2021, 297, 120396; Chem. Comm, 2013, 49, 8151; Green Chem., 2021, 23, 3241等)。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尝试将非传统的电加热方式引入催化燃烧过程,创新地发展了碳烟燃烧的电气化催化方法。对导电纳米金属氧化物施加低电压形成贯穿电流,产生电热效应和电子效应引发与之接触的碳烟燃烧反应,依托负载钾的纳米氧化锡锑导体催化剂,设计了程序控制电功率线性增长的电气化策略。在通电初始5分钟内可完成50%以上的碳烟转化、燃烧温度在75℃以下,显著降低了燃烧温度对催化剂-碳烟接触方式的依赖,性能远优于传统热催化反应(50%碳烟转化率温度>300℃)。该方法只需施加低电压即可实现碳烟的高效催化净化,摆脱了外加热源并减少了热传递损失,能耗可降低一到两个数量级。   科研人员通过机理研究揭示电流可驱动催化剂晶格氧移动,促进晶格氧与碳烟的反应,从而提升活性结构催化碳烟燃烧活性。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导电催化剂颗粒与碳烟颗粒之间相对的电场力流化效应,即两种颗粒在电场库伦力作用下会产生逆向运动,该效应可增强催化剂和碳烟之间的接触。催化燃烧电气化方法突破了传统热催化的碳烟起燃温度限制,有望用于柴油车及油电混动车尾气后处理,即以车载电源为动力并将电气化策略集成到电子控制单元,实现碳烟颗粒物排放的实时控制。   该成果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申请PCT专利1项,获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基于纳米电热催化的整体器件也在甲醛降解、杀毒灭菌等场景体现出优异性能。   上述工作得到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中科院海西创新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图1.电气化催化与传统热催化的碳烟起燃温度比较图图2.导电催化剂颗粒与碳烟颗粒电场力流化效应增强接触示意图
金属所等在碳纳米管手性改造与分子结晶体管研究中获进展 半导体性碳纳米管具有大长径比、无悬键表面、高载流子迁移率、室温弹道输运等独特结构特征和优异电学性质,被认为是十纳米以下高性能、低功耗晶体管沟道材料的候选。碳纳米管的导电属性取决于其螺旋(手性)结构,通常制备出的碳纳米管为金属性和半导体性碳纳米管的混合物。近年来,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与手性分离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单根碳纳米管的手性及导电属性调控仍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研究员刘畅等与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俄罗斯国立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开展了碳纳米管手性改造与分子结晶体管研究。科研人员利用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单根碳纳米管进行原位加工、表征与测量,精确控制透射电镜样品杆上的压电纳米探针对碳纳米管施加焦耳热和拉伸应力,诱导局部塑性变形与手性演变;利用球差校正电镜图像和纳米束电子衍射图谱对变形前后碳纳米管的手性进行分析,在近三十次连续手性转变过程中发现碳纳米管的手性角具有向高角度转变的明显趋势;结合原位测量以碳纳米管为导电沟道的悬空晶体管的电学输运性质,实现了金属性碳纳米管向半导体性碳纳米管的可控转变。运用该方法制备出沟道长度仅为2.8纳米的金属-半导体-金属构型碳纳米管分子结晶体管(如图),并观察到其室温量子相干输运性质和法布里-珀罗(Fabry-Pérot)干涉效应。该研究为碳纳米管的手性及导电属性调控提供了新途径,显示了碳纳米管分子节晶体管的优异性能。   12月24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A-D)单根碳纳米管的原位加工过程、(E-F)碳纳米管电学性质从金属性到半导体性的转变、(G)沟道长度仅为2.8纳米的碳纳米管分子结晶体管、(H-I)该晶体管的转移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解析植物中独特的双链RNA合成机制  转座子(transposon)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Barbara McClintock在玉米中发现,在细菌、病毒以及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广泛分布。转座子类似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活跃的转座子对基因组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高等生物通过对转座子DNA进行甲基化修饰将其沉默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RNA导向的DNA甲基化(RdDM)途径是高等植物基因组甲基化的重要途径。在该途径中,植物独有的两个RNA聚合酶(Pol IV和Pol V)发挥了核心作用。Pol IV与RDR2合作产生小干扰RNA的dsRNA前体,经过加工后形成24个碱基的小干扰RNA,随后这些小干扰RNA在Argonaut蛋白的帮助下与RNA聚合酶Pol V产生的scaffold RNA配对,从而招募DNA甲基转移酶(DRM2)完成DNA的甲基化。   Pol IV和Pol V作为真核生物的第四个和第五个多亚基RNA聚合酶,其基因转录区域、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机制、转录调控方式均和Pol I、Pol II和Pol III有较大区别。Pol IV转录的独特之处在于, Pol IV能够与RDR2形成复合物,直接以双链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催化dsRNA的合成。虽然植物Pol IV和Pol V于2005年被发现,但其三维结构仍然未被报道,影响了关于Pol IV和Pol V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研究团队、王佳伟研究团队以及浙江大学冯钰团队合作,首次解析了植物Pol IV的结构,揭示了植物Pol IV-RDR2两种RNA聚合酶组装成的独特复合物构造,并提出了Pol IV-RDR2以底物内部传递的机制实现双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RNA。   该研究克服了低丰度超大蛋白质复合物的制备瓶颈,通过拟南芥的悬浮细胞体系纯化了内源的Pol IV-RDR2复合物,随后通过冷冻电镜单颗粒重构技术,解析了Pol IV-RDR2全酶和Pol IV-RDR2转录延伸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结合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实验进一步阐明了Pol IV和RDR2协作的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三维结构支持Pol IV由Pol II进化而来,然而几亿年的进化使Pol IV的催化中心和外部结构单元与Pol II有所不同。首先,Pol IV蛋白的外部结构单元不能与TFIIB、TFIIE、TFIIF等Pol II特异转录起始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保证了Pol IV与Pol II的转录相互独立。其次,Pol IV催化中心的核心元件发生变化,提示Pol IV转录过程容易发生停滞和倒退。   该研究最有意义的发现在于Pol IV和RDR2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且这两个聚合酶的催化中心由一个内部的通道相连接,Pol IV以双链DNA为模板合成的单链RNA通过这个内部通道直接传递给RDR2,从而RDR2能够以这条单链RNA为模板输出双链RNA。据此,研究人员提出了Pol IV-RDR2复合物以RNA内部传递的机制实现双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RNA的模型。首先,Pol IV在基因组DNA上前进,以双链DNA为模板合成一定长度的单链RNA,在转录延伸过程中由于染色体的多重障碍以及Pol IV的内在性质导致Pol IV转录暂停并发生倒退,在Pol IV倒退的过程中,Pol IV合成的单链RNA从内部通道进入RDR2的催化中心,该单链RNA随后被RDR2用作模板合成双链RNA。RDR2在合成双链RNA的过程中会促使Pol IV合成的单链RNA逐渐从Pol IV的催化中心解离。最后,RDR2完成双链RNA的合成和释放。上述特殊的作用机制能够保证 Pol IV合成的单链RNA直接传递至RDR2,防止单链RNA的降解,另外,Pol IV-RDR2经过一轮双链RNA合成之后,又回到转录起点,能够开始下一轮双链RNA合成,高效地实现了双链RNA的扩增。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真核生物第四个多亚基RNA聚合酶的三维构造,阐明了两种RNA聚合酶Pol IV和RDR2协作转录的独特分子机制,回答了RdDM途径中双链RNA如何合成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拓展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加深了对植物表观遗传机制的理解。   相关成果以Pol IV and RDR2: A two-RNA-polymerase machine that produces double-stranded RNA为题,于12月24日发表在《科学》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和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Pol IV-RDR2的三维结构以及二者高效合作合成双链RNA的机制
合肥研究院举行2022年研究生元旦联欢会 12月24日下午,合肥研究院2022年研究生元旦联欢会在机关食堂多功能厅举行。合肥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士平、副院长程艳,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陶悦群、副总经理朱哲、各科研单元、机关职能处室、支撑部门领导、嘉宾和500余名研究生一起共迎新年。   黄晨光在致辞中回顾了合肥研究院2021年取得的瞩目成绩,并代表合肥研究院向全院教职工和研究生致以新年问候。他指出,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合肥研究院成立20周年,合肥研究院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艰苦开拓、立志伟业一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传承,并寄语研究生在思想上,要与时代共进,主动响应党和国家的要求,在学问上,要把握社会的需求,跟进、引领科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身心上,要保持健康,要强筋骨历风雨。   同学们为本次联欢会带来了一幕幕美轮美奂的精彩演出,整场晚会流行与古典兼收,奔放与内敛共存,形式多样,精彩绝伦,给现场和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演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享受。   朗诵《夜空中最亮的星》让人感叹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武术协会带来的情景剧《崛起》展现出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与家国情怀。话剧《钱学森》,合唱《星辰大海》、《新科岛》,舞蹈《山楂树之恋》、《舞韵瑜伽》,魔术舞台剧《魔幻餐厅》等节目让人眼前一亮,博得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邹士平、程艳、陈宗发、吴新潮、赵南京、徐国盛、汪国忠、高理富、王锐、方志友抽取了联欢会幸运观众,并向科学岛全体师生送上了美好的新年祝福。   联欢会现场举行了2021年合肥研究院“悦群品学兼优奖学金”颁奖仪式。合肥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士平和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悦群为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同学颁奖并对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  “百年峥嵘创伟业,廿载研途谱华章”。此次联欢会不仅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节目,更传递了科学岛研究生坚强沉稳,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新的一年,全体科学岛研究生将满怀壮志,奋斗不止,再创新辉!主持阵容黄晨光书记致辞悦群奖学金特等奖颁奖  悦群奖学金一等奖颁奖抽取幸运观众精彩节目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打通农村垃圾治理最后一公里 红网时刻12月29日讯(通讯员 钱俊宇 李简)隆冬时节,走进县溪镇多星村,村部楼附近的再生资源回收站格外醒目,在这里,村民们把垃圾分类投放,就可以获赠积分,一定量的积分即可以兑换到粮油、农资、纸巾、盐等生活必需品。“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后,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住得也更舒心了”多星村党支部书记莫政桥说道。多星村焕然一新的变化,来自于县溪镇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今年来,县溪镇以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为突破口,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动员群众参与、探索建立“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切实打通农村垃圾治理最后一公里,构筑起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绿色通道”,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加大治理投入。该镇坚持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垃圾治理的治本之策,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落实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目前,该镇共建成“县溪镇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配备垃圾转运车6台。同时,按照方便村民就近投放的原则,投入20万元,在全镇20个行政村(居委会)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74个,共投放垃圾分类桶30套。选聘104名公益性岗位人员,重点从事各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建立回收机制。与本县农村电商平台运营商“通道湘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结合该公司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推进本镇垃圾分类管理一体化治理,通过建立健全“户分类、村回收、镇分拣、县处理”机制,镇级设置“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村级设置“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站”,村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掌上通道)下单处理家中可回收物,或自己将垃圾、废品等送至村级回收站进行初次分类,然后通过湘村电商公司的物流配送体系,把可回收资源依次运送到“镇级再生资源回收中心”进行精细化处理,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和末端进行资源最大化利用。余下的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则由镇政府另外定期清运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集中处理。加强宣传引导。制定村规民约,向每家每户发出《倡议书》,号召全体村民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齐心倡导新风尚,共创宜居美丽新家园。同时,充分结合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行动,通过联户干部、党员进组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发放资料5000余份,并利用村村响广播每日进行播报宣传,使农户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推动农户主动参与垃圾治理工作,营造了村村联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激励考评。致力于“变废为宝、绿色循环”,设立“再生资源回收兑换超市”,通过回收站分拣后,村民可直接在超市兑换现金或农资、生活用品等实物,同时获赠一定积分,积分可以冲抵快递物流费或在线上商城兑换商品,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结合党建工作,创新推行村级“幸福基金”,建立“镇对村、村对组、组对户”的“三级联动”考评监督机制,开展“幸福基金”积分评定、“幸福超市”积分兑换活动,定期进行“幸福小家”“幸福小组”“幸福村落”荣誉评比,通过“指标引领评比,评比推动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赢得积分”“积分兑换商品,享受劳动成果”的方法,激发广大群众自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观能动性。 截至目前,该镇已累计回收各类再生资源30余吨,农村垃圾收运率达100%,村民自愿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大大增强,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2021科技创新中国 代言硬核智造丨创新的刻度 “羲和号”成功探日、“人造太阳”创造奇迹、“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投入科学运行……2021年已进入倒计时,这一年中国科技带给世界太多惊喜,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一次次技术攻关与突破的背后,都是科技工作者们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成果,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能”,在世界科技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相信未来,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可期。 “羲和号”探日 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2021年是航天大年,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备受瞩目,中国航天重磅消息频频传出。 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此外,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我国正式开启行星探测时代。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 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5月28日,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以1.2亿摄氏度的温度持续“燃烧”101秒,将原世界纪录延长了5倍。这意味着人类让核聚变成为未来清洁新能源的努力,又一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EAST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九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核聚变能源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几乎取之不竭,排放无污染,被视为“终极能源”。 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二号问世 比超算快千万倍图源:中国科大 5月7日,《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研究成果,“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求解“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以上,这使得中国成为目前唯一在两条技术路线上达到“量子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量子计算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技术,“量子优越性”像个门槛,是指当新生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在某个问题上的计算能力超过了最强的传统计算机,就证明其未来有多方超越的可能。 10月底,潘建伟团队进一步研制出了66比特的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2.0”,在随机线路采样任务上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运行 探索宇宙之谜图源:央视新闻 11月,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建成,并正式进入科学运行阶段。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坐落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它的建成,正式开启了高能宇宙线起源这一世纪之谜的科学探索。 宇宙线是宇宙高能粒子流的总称,它就像是来自宇宙的雨滴,携带着各种神秘信息抵达地球。而这个占地1.3平方公里的探测器阵列,就如同是一个巨大的集雨装置,每天能够捕获几十亿个高能宇宙线事例。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次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 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 成功“留住光”图源:央视新闻 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成功地让光“慢下来”,把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打破德国团队创造的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真空中光每秒钟可“狂奔”约30万公里,但在不同的介质中,由于存在折射率,光速可以慢下来。 量子U盘在全球卫星量子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这一成果将光存储时间从分钟量级推进至小时量级,满足了量子U盘对光存储寿命指标的基本需求。接下来,通过优化存储效率及信噪比,有望实现量子U盘,从而可以基于经典运输工具实现量子信息的传输,建立一种全新的量子信道。 我国首个运载火箭长筒段贮箱问世 “飞天逐梦”有保障图源:人民网 2月,我国首个3.35米直径火箭长筒段贮箱在八院800所问世。装载火箭燃料的贮箱,是决定火箭运载能力的关键核心部件。该贮箱采用了5米级长筒段,首次实现了国内近2米级筒段向5米级筒段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长筒段研制技术,火箭在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研制上又取得重大突破。 长筒段将现有多个筒段整合为一,有效提高了火箭结构的可靠性。尤为重要的是,生产效率可提高30%以上,研制成本可降低20%以上。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0到1原创性突破”图源:新华社 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这意味着,不需要种植农作物,直接在生产车间中制造淀粉成为可能。 农作物的种植通常需要较长周期,需要使用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以及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而粮食危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粮食淀粉可持续供给、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 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土地的玉米淀粉年平均产量。这是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中国科学家的又一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 “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图源:科技日报 7月20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跑出了600公里时速的中国速度,是当前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它的成功研制,填补了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对于打造我国高端装备产业新引擎,形成轨道交通领跑新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竣工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速转型图源:新华社 4月24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全面竣工,标志着我国已形成从科研设计、生产试飞到交付运营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大飞机产业链条。 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的建成打通了大飞机进入民用航空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口,对促进国产大飞机加快实现商业化运营,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速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村村通宽带全面实现,农村宽带网络负担大幅降低 中新财经12月30日电 (记者 吴涛)“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贫困地区通信难等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30日在新闻发布会介绍。30日,工信部举行“村村通宽带”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工信部 谢存称,“十三五”初期,我国尚有5万个行政村未通宽带,其中包括大量建档立卡贫困村,还有15万个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不足4Mbps,城乡存在明显“数字鸿沟”。 2015年10月以后,工信部先后部署七批电信普遍服务建设任务,从支持光纤通达转向4G网络建设,从支持行政村向边疆、海岛拓展。累计支持全国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和6万个农村4G基站建设。 据介绍,其中三分之一的任务部署在贫困地区,推动行政村、贫困村、“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通宽带比例分别从不足70%、62%、26%全部提升到100%,农村光纤平均下载速率超过100Mbps,农村及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 谢存表示,工信部还着眼降低上网门槛,开展精准降费,保障“用得起”网络。在面向全国广大用户提速降费的基础上,要求电信普遍服务资费不得高于其他地区。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面向农村脱贫户持续给予5折及以下基础通信服务资费折扣,精准降费举措已惠及农村脱贫户超过2800万户,累计让利超过88亿元。 “在广大农村地区,每月只需要三四十元,用户即可享受个人手机、固定宽带和网络电视的套餐包,农村用户使用宽带网络的负担大幅降低,获得感有效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2%,较‘十三五’初期翻了一番,城乡普及率差异缩小了15个百分点。”谢存称。 谢存还表示,全国中小学校(含教学点)100%宽带通达,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脱贫县,优质基础教育医疗资源加速向农村拓展。广泛覆盖的城乡网络,有力保障2亿学生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有效支撑科学精准防控疫情,助力乡村治理和基层党建,促进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353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9万亿元。网络流量为农村群众带来了产品销量、增加了收入数量、提高了生活质量。”谢存称。
抖音电商,就是要“吃下”低频男性? 文丨螳螂观察,作者丨余一 搞定买家后,抖音要如何才能搞定卖家? “我发现抖音电商真的很好用,最近在上面买了点腊肉。味道挺不错,要不要分你点?”刚一见面,S君就向笔者聊起他最近的购物心得。 关于使用抖音购物的过程他本人相当满意,至于原因在他看来就是“方便、快捷”。S君的网络购物频率远低于绝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包括男性,例如他说自己淘宝一年打开的次数可能不到10次,购买频次更是一年仅为2-3次,相比之下通过抖音他在20天内,一共消费了7笔,涵盖食品、服装、生活用品等几个类别,消费金额过千元。 以至于他自己也很疑惑,甚至问道“你说一男的30多岁了,突然喜欢上抖音购物,这正常吗?” 抖音电商凭什么让低频男性买单? 为什么能让低频消费者形成购物转化?为什么又是抖音?在与S君聊天过后,归纳出了三大特性,分别是“碎片化”、“即买即走”、“高信任度及没有套路的低价”,这三大要素正成为推动低频男性消费者为抖音电商买单的直接原因。 “就是在闲暇时间刷着抖音,但现在抖音里面推荐的直播内容越来越多,而直播里面带货的内容又占据大头,原本没有任何消费需求,就是单纯看到觉得合适于是就买了。” “碎片化”正成为那些不以购物为目男性用户消费的关键性原因之一。“碎片化消费”并不仅仅只出现在了抖音电商领域,甚至于碎片化消费还要早于抖音电商,只是在抖音电商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早就遍布商场、四处可见的盲盒机,又比如多年前就出现在各大车站的按摩椅,本身而言“碎片化消费”是没有用户性别之分的,快速、简便、愉悦感,这是碎片化消费场景赋予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 但为何抖音电商的“碎片化”尤其会吸引男性用户?其一,众多电商渠道下,抖音是唯一一个做到了“碎片化”的平台,它不以消费为最终目的,在大量的内容下购物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使得男性用户没有压力;其二,基于“兴趣电商”模式,内容与消费场景的穿插,绝大多数用户看到的都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其他电商平台所不具备的,所以相比其他平台更能引起男性用户不以消费为目的的消费。 “买完付款后,我又可以继续刷抖音打发时间。不像我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只有每次我有明确购物需求时,我才会打开那些平台,而且他们的消费过程都比较繁琐,比如我要买个鼠标,我要挑品牌、看功能、比价格,一系列操作下来就觉得好麻烦,甚至有些浪费时间。”S君说,这是他为什么更喜欢使用抖音购物的第二个原因。 其实,说白了就是绝大多数男性对于“购物”这件事的态度,决定了“即买即走”的模式更符合他们,因为直播的模式以及没有竞品的窗口,帮助男性用户降低了决策门槛。就像逛商场时,女性消费者绝大多数是以“逛”为主,买为辅;而男性相对来说更有目的性,他们只会去他们有需求的店铺。 但是在抖音电商的模式下,他们让男性体验到了“逛”的乐趣,当然不是逛商场,而是在内容池中“看到了有人卖东西,觉得还不错,下单购物,离开,继续逛....”,不同于纯粹的直播带货,在内容加持下“即买即走”的状态让男性用户不会觉得“累”。 最后,则是价格这个能打动一切消费者的因素。“以前,我购物宁愿选择比如奥莱之类的线下商场,一方面是品牌方面有保障,即便是在天猫,我很难判断所谓的旗舰店究竟是不是正品,但我为什么放心抖音呢?一个品牌以直播的形式带货,几万观众,如果是假的不早应该被官方取缔了吗?另一个,就是价格要比线上还便宜。抖音里面许多我常穿的运动品牌都在卖货,价格相比奥莱更低。” 当被问起,都是低价为何不选择拼多多时?S君说因为消费体验太差,“曾因帮别人‘砍一刀’也下载过拼多多,先不说那些现金红包有多难拿,一次平台弹窗说给我发了张30元代金券下单完成即返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买了件20多的商品,然后点击返现只返了2块多,原来这个返现是分期的,需要用户每天登录点击。我试了几天第一天最多,之后就是1块多、几毛钱,太扯淡我就卸载了。” 显然,“高信任度及没有套路的低价”攻破了像S君这样男性用户的最后一道防线,成为让他们买单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说到消费体验,抖音电商又有消费体验吗? 没有体验的抖音电商,如何达成“峰终定律”? 说白了,抖音电商是一个“冲动消费”的平台,与其他直播电商一样,快节奏的消费频率、在非品牌直播间产品好坏完全取决于网红主播、缺乏评价体系之类的,这些都在被抖音电商用户不断吐槽,但该买的却也是一样没落下。 那是因为抖音电商也有着一套“独立且独特”的“峰终定律”。峰终定律是指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最著名的案例便是宜家,峰值方面:通过故意设计出的曲折复杂的购物路线,指引你在走完整各卖场的过程中找到需要的商品;终值方面:在完成购物后,1元钱的甜筒、免费的续杯饮料都已经成为宜家的招牌,许多用户甚至专程去到宜家就为体验这1块钱的甜筒。 抖音电商又是如何达成“峰终”的?用户在抖音上获取的峰值,并不是来自消费环节,而来自于抖音大量的内容池,因为兴趣推荐的机制,影视、娱乐、文化等“有趣的短视频”相当于用个性化内容满足了用户高峰体验,并且是长时间的峰值体验,都说抖音1分钟,人间3小时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刷抖音这件事,其实本身是不具备“终值”的,因为它不存在一个固定流程,当你花大量时间刷完退出后,获得的其实更多是一种无力感,甚至会觉得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而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到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即购物环节的出现或多或少弥补了这个缺失的“终值”。 “总体来看,我在使用抖音电商后还是愉悦的,特别是当我买了到相比线下店还要便宜的商品时,我会觉得是赚了的,特别是在我原本没打算购置商品时。另外,加上现在马上要过年了,买点农副产品,从现在的使用结果来看,都不错。”S君最后如此总结了下他的抖音电商体验。 当然,为了抓住这个由消费给用户带去的“终值”,抖音也算是做了相当努力,最近其发布《平台治理这一年》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累计处罚了超97万个违规创作者,处罚违规商家超40万次,拦截了超9100万次违规商品发布,封杀了上万个销售侵权商品的店铺,疑似假货订单低于万分之一,打假力度居业界前列。同时协助有关部门,打击633名违法人员,涉案金额超4亿元。 这或许也是S君因使用抖音电商较晚,从而躲过了“差口碑时代”获得较不错消费体验的原因,看起来抖音电商在被更多人认可,然而抖音卖货一定就是们好生意吗? 抖音带火“直播电商”,商家有苦难言? 互联网电商这两年一直都不算太平静,整体电商平台的日子也不算好过,这一点从传统电商豪强公布财报数据便可见一斑。 阿里巴巴此前发布三季报,数据显示Q3营收2006.9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285.24亿元,同比下降39%。京东三季报显示,2021Q3实现营收2187.08亿元,略超市场预期;但净利润亏损28.07亿元,净利润增速为-136.84%。拼多多的情况相对较好,这是因为营收基数较低的原因,但增速上依旧出现放缓。 再看二线平台,南极电商Q3,营收27.75亿,增长仅为0.0827%、净利润更是下降44%以上。苏宁易购则称得上是最惨,2021年Q3营业收入1156亿,同比增长-36.1%;净利润-75.68亿,同比下跌达到1483%。 平台不好过,对应而当商户又能有多好过?再加上前不久头号带货主播薇娅的事发,又一次给直播带货敲响了警钟。所以,即便抖音电商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但是对于商户而言,在抖音卖货一直就不是件容易事。 首先,虽然直播电商没有门槛,但“账号”能被多少人看见却有“算法约束”,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流量。抖音的机制是“数据算法推荐”,短视频内容质量在决定用户基数,只有越高的点赞、转发、完播率,抖音才会将这条内容推向更大的用户池。 这就与淘宝、B站等直播平台存在明显差异,在淘宝或B站,你开启直播你便出现在了“所有观众的视野中”,只是会根据你房间人数,决定前后,但每一个用户都能直接进入。抖音就不同,系统不推荐可能许多用户一辈子也看不到你的直播间。 其次,抖音的流量消耗过于“夸张”成为不少商户直言抖音生意难做的核心原因。既然知道抖音算法需要流量支撑,为了做起来商户唯一的办法就是买流量,但投入产出比太低。 此前,有数据显示2020年淘宝GMV超4000千亿,而抖音GMV则超5000亿。但问题在于,抖音的GMV或许水分更多,这个水分是指退货率及不付款人数。网上有抖音商户反应,在花了“大价钱”导流后,GMV确实会有显著提升,然而第二天会发现可能会出现40%-50%的退货,第三天退货仍会持续,实际成交量可能只有三成。 最后就是,不少商户反应在购买抖音流量后投放并不是那么精准,缺乏实际存留。关于这一点,其实就是商户与用户之间在抖音是没有粘性的,又或是极低。像S君就告诉我们,他在抖音上买过一次腊肉后,此后不少天内抖音都会向他推荐相同产品,但商户却不再是那一家,可能是同类产品中流量更好的几家。 所以,综合来看,抖音在大力推广“兴趣电商”、“货找人”的模式下,确实抹去了用户压力,但却给商户带去了更大压力。或许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抖音想要做出改变,在实现“货找人”的同时,也能实现“人找货”。于是,日前抖音电商独立App“抖音盒子”正式上线。 虽说是定位“向年轻人提供时尚产品和生活方式内容”的电商APP,怎么做反倒失去了抖音的特色。此前有人说如此体量的字节跳动,为何孵化不出一个拼多多,答案就是根本不需要,因为传统电商平台不缺一个抖音。 从抖音盒子来看,仅仅是用短视频替代了传统电商平台中的照片,之外与其他电商平台没有了任何差异。虽然看似有一定解决商户流量问题,但与抖音内容脱节后,又会有用户吗?中消协2020年曾发布《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抖音直播消费者满意度仅次于阿里系,对于一个狭义上甚至都不能被称为电商平台的平台而言,这样的成绩以及十分难得。 所以,抖音要做的其实仅是在现有基础上,看怎么解决商户的问题,而不是看似大刀阔斧地“重新开始”。淘宝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足足用了近10年,抖音又需要多久?
乐山大佛又双叒叕脸花了:治水提出30年,为何没有做? 2019年4月,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乐山大佛结束了200多天的“闭关体检”,被蒸汽、砂纸和无铅布“保养”过的脸重现粉嫩。但这份光鲜没持续多久,几个月后,黑斑再度出现在大佛的脸颊。 2021年12月21日,距离上一次脸部保养已快两年,冬至日的四川省乐山市天气晴朗。从岷江河畔远眺,枕着绿树的大佛与皴石融为一体——鼻子是“黑三角”,微生物组成的黑斑爬满脸颊,蔓延至全身。 其实,鼻黑脸花是乐山大佛面容的常态。在过去几十年中,历经数次“粉刷”的大佛,脸部抹灰多达6~7层。四川盆地氤氲的水气,滋润了修缮层的细孔,成了微生物的乐园。 “如果不治理排水,每次用锤灰抢救式地抹一遍,也只能维持两三年。”此前参与修缮的工程师说。修缮层空鼓,难以固定。研究者曾在大佛脸部的眉周边发现铁钉,那是早年间人们为固定锤灰的无奈之举。进入新世纪,锤灰改进了工艺,在传统的水泥、石灰、炭灰和麻刀之外,又加入红砂岩,令质地更接近砂岩山体,但若湿气不绝,再好的敷料都会空鼓、裂开,直至脱落。 现如今,距上次“抢救”还不到两年,条带状的裂痕已经从大佛发际线向下贯穿眉毛。下巴处的空鼓形成斑片,已经翘起明显的裂纹。在抢救的重点——大佛胸口,仍旧爬着裂痕。 早在1991年,有关部门就组织力量对大佛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研究,当时的研究结论是,要想真正保护好大佛,应当治理其排水系统。但此后30年至今,“粉刷”却几乎成了大佛历次修缮与抢救工作的重心。2021年12月21日,乐山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已经隐入脚手架中,上面的横幅写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乐山大佛脖颈下满是青苔和黑斑,胸口修复部位出现裂痕,右下颌部位出现明显的空鼓裂痕,鼻子已经全黑,太阳穴的裂痕穿过眉梢。摄影/本刊记者 苑苏文 造佛与修佛 凌云山西面,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高62米的乐山大佛端坐水前。1300年前,古人劈开整座山,耗费三代人,耗时90年,凿出了这座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唐代建造之初,大佛涂满彩色妆銮,为减少山体渗水对大佛的影响,建造者利用大佛的螺髻和衣领褶皱设置排水沟槽,在大佛头肩胸后侧与山体连接处,凿了三个排水廊道,以防日晒雨淋,大佛身周还建有“大象阁”。宋代改名“天宁阁”,是文人墨客打卡之处。但在宋之后的几百年中,巨大的楼阁毁于战火,只在大佛膝上平台残留了立柱管脚隼卯眼。 没有任何图纸流传下来,也就没人知道最初的佛容。1914年,法国人维克多·色伽蓝拍摄了大佛第一张照片,当时的大佛正被修缮,头顶和肩部搭有施工架和长梯,满头发髻在中间缺了一片,大佛的鼻子已被磨平,眼口只剩痕迹,照片取景只到大佛胸口,而胸口上长满植物。这场修缮由凌云寺的僧侣们施行,抢修后的大佛有了第一张脸:螺髻在额前排成弧,双眼半睁,嘴唇丰润。 1962~196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大佛的首次修缮,由时任乐山县副县长郭培谦主管,他是郭沫若的侄子,在修缮期间骑自行车摔下公路桥身亡。这次工程主要对大佛头、肩、两手、膝和双脚进行修补。 在这次修缮中,施工人员发现,大佛的鼻子底部是空的,里面为木头骨架,外面抹着锤灰,有水从嘴、鼻流出的痕迹。至今,大佛的鼻子骨架仍为木质,木质鼻子更易滋长微生物。这也是每次修缮后,大佛鼻子都率先变黑的原因。 1963年,修缮后的大佛有了红闪闪的朱砂印,微闭下视的双眼,白净的面颊,薄薄的下唇,只是鼻子依然乌黑。“白面书生”接近大佛现今的面容。1972~1975年“文革”期间,大佛和身侧的“九曲栈道”危岩再度迎来修补和加固。大佛的头、肩、双手和双脚又抹上了一层水泥锤灰。历经这两次修缮,大佛唇薄面白的容貌固定了下来。 抹灰只能暂时维持表面光鲜。在《1988年至1989年乐山大佛整治工程纪略》中,客观评价了1962年修缮的成果:“由于技术有限,只能算是给大佛修整了一次面貌,但未达到对大佛进行一次彻底的维修。大佛的风化程度仍在持续蔓延。” 到了1980年代,乐山大佛已到了需要抢救的程度。乐山市政府在1982年成立了乐山大佛综合整治委员会,1985年经省市专家的现场勘察,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佛身上张性构造裂隙长度约三百米,造成了纵向分离,横向尚连的危崖破体,且风化裂隙可导致坡体表层裂成碎块脱落。大佛基座同时接受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条水系侧向、垂直、旋卷三种水力的冲刷,使大佛南北侧250米范围内形成冲蚀坑72个,坑的最大深度为4.7米。如果水下软弱夹层被裂隙切割的危崖块体受地震影响,大佛就要移位,或跌入江中。” 在1988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举行的“乐山大佛整治方案汇报会”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朱长翎和四川省文化厅相关领导决定立即启动危崖抢救工程,并由国家文物局下达23万元前期工程费。同年制定了1990年至1991年大佛维修工程的计划安排,其第一条就约定,在1990年大佛维修工程中,主要解决大佛地区防渗透治水排水的问题。 1989年4月,当时的国家科委批准了《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这是迄今为止对大佛最全面的研究,由当时的中国文物研究所黄克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家郁等专家带领实施。1991年7月,研究结项时还强调要“治理大佛的渗水”,还建议改善大佛周围建筑群的防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流和生活用水下渗危害大佛。佛身原有的排水系统要在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如加大第三层排水廊道的纵向断面,开挖至相对隔水层,并将左右不对称的洞穴打通。还可考虑在大佛背后打排孔结合水平廊道等办法来组织饱水带的渗水对大佛的危害。 上述研究还建议实施佛体防风化措施,采用具有保护功能的遮蔽建筑物(如建造透明轻质薄壳形背光式大棚),抑或采用喷涂防护材料或药物,在作维修方案设计时,需进行可行性研究。 被搁置的排水工程 但在此后30年间,这些治水和防风化工程都未落实。 1990年代,在历次重要节点来临之前,大佛都会迎来一次修缮。比如,1994年的修缮,伴随而来的是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而1996年修缮后,峨眉山——乐山大佛在当年年底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但这些修缮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大佛的表面进行粉刷。 1998年4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及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专家考察乐山大佛,对新入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进行复检。这年9月17日,经过中央、省、市有关专家评审鉴定,确定了第一批大佛重点保护项目,一共四项,其中之一,就是“大佛佛身排水项目”,其具体方案是:“拟充分利用原有排水系统 ,采用竖井-横洞排水方式,以减除地下渗水对大佛岩体侵蚀和表面风化等危害。计划投资50万元。” 四项保护项目由地方制定,于1998年报国家文物局审批。2001年,被称作“乐山大佛建造史上最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工程”拉开帷幕,这次修缮举世瞩目,不止有世界银行文化遗产专家多诺德·汉克博士和助手包顿先生专程赶赴维修现场,也吸引了200余家媒体作了现场报道。 据当年资料记载,这场修缮于3月 24日开启,4月28日竣工,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采用传统锤灰材料,对乐山大佛头部螺髻的剥落面层进行了修补,清除大佛的“鼻黑”“脸花”“泪痕”及不合理的水泥层,修补了双脚。 但在具体施工中,排水项目不见了。2001年修复总指挥曾志亮曾表示,他也希望解决渗水问题,并提出按照1991年黄克忠等人前期研究的方案,打通大佛胸后两个未贯通的排水廊道,但未获批。 一位参与修缮工程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没有获批的原因,在当时,一是缺乏前期研究数据,难以保证治水工程的效果;二是经济原因。“2001年对文物保护重视不够,经费也不足,当时几十万的经费就是大项目了。”这位专家说,从2005年之后,国家才大幅增加对文物保护项目的投资。 缺少对水的治理,治标不治本。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粉刷大佛的锤灰,好比家中墙壁的抹面,如果墙长期在水里泡着,那么墙必然要起皮和脱落。对应到大佛身上,就是修缮层的空鼓开裂和剥落。“不解决大佛身后水的问题,只用锤灰修复,最多也就顶个两三年的事。”他透露,2001年那次修缮之后,大佛的胸前在2005年就发现了因修缮层空鼓而产生的裂痕,后来裂痕不断扩大,空鼓层开始剥落。 2018年10月到2019年4月,大佛在脚手架里再度“闭关”。不过这次工程不是修缮,而是被定位于“前期研究与勘测、以及抢险工程”,针对的是大佛胸腹部后期修缮层起鼓脱落病害。 孙博是此次项目的负责人。“文物工程分为四档,分别是日常维护、抢险工程、修缮工程和重建工程。”他说,对大佛来说,日常维护就是清洗表面微生物,抢险即对胸口的险情进行处理,修缮则为维修和修复,而重建就是恢复已灭失的古建筑,比如曾与大佛共存的大象阁。 孙博提到,当时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项目经费不足400万元,其中包含90万元的大佛胸口抢险工程。2018年10月起,他们用一个多月搭好了脚手架,之后对大佛的状况进行勘探研究,再根据研究后的数据制定方案,请专家评审,再经由四川省文物厅上报国家文物局。 但这项工程依然不包括水害治理。据2018年12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给四川省文物局的批复:“大佛水害治理及本体维修加固等整体保护方案尚未确定,建议本次工程的主要目标为险情排除,在大佛整体保护项目启动前确保文物及人员安全。工程范围宜限定为局部险情部位。” 这意味着修缮后的保持期依旧只有3~5年。“当时专家们达成统一意见,不开展排水工程,只修补锤灰层,只解决暂时的问题。下一步继续做勘察研究,监测水的状况。”孙博说。 巨大的成本 当大佛隐于脚手架内,旅游业受影响,景区也有压力。2018年底,孙博搭好脚手架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主要进行勘测和专家评估工作,并针对胸腹部空鼓开裂撰写报告,当层层上报的批复返回他手上时,已经是2019年1月,距离春节只有20多天,管委会当时要求春节前完工,到了春节,他们不得已拆除了罩住佛头的脚手架,将大佛面容向游客露了出来,春节后,又继续施工一个月。 在乐山市,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是旅游业的支柱。2018年,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全年接待游客410.12万人次,门票收入2.96亿元,这一数字在全国石窟寺景点中居于前列。这一年年底,因脚手架遮住了大佛两百余天,令景区门票收入遭受了损失,2019年的景区门票收入比2018年减少7000万元。一位接近景区的人士告诉记者,大佛经过那次维修后,景区人员收入甚至受到了影响,“加班费和绩效奖金都变少了。” 这不免让外界怀疑,对大佛动工如此“谨慎”,是否也有旅游业受损的顾虑。对此,乐山大佛管委会党政办主任、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院长范元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门票的损失是乐山市政府为保护大佛付出的“心甘情愿”的代价。“我们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大佛的保护工程,虽然工程要关闭整个栈道,所有的游客都不能下去看大佛,对我们的旅游收入会产生影响,但是市政府依然决定要关那么久。” 乐山大佛每年两三亿元的门票收入都用在何方?记者获悉,乐山大佛管委会是乐山市政府派出机构,有在编人员近300人。2021年6月,又成立了副县级事业单位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编制25人,在此之前,负责乐山大佛研究保护的是管委会内设机构。而景区运营由国企乐山大佛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景区的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与企业签合同,在旅游旺季,这些人员数量高达2000人。接近景区管委会的一位人士称,每年景区的收入主要用于人力成本和运营开支。 这位人士还透露,乐山大佛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次动工都需要上报国家文物局,邀请专家进行谨慎的论证,大佛管委会只有进行除草、给大佛“洗脸”等日常维护的权限。此外,大佛的保护经费主要由国家文物局下拨,地方鲜有配套。 然而,按照相关政策,景区经营性收入一部分要用于文物保护。根据国家相关政策,2013年5月10日, 四川省政府在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写道:文物旅游景区经营性收入中,应按不低于 5%的比例优先用于文物保护。 但当记者向范元元问及这项政策,她表示自己并不熟悉。“这对我们是个利好。”她解释说,大佛研究院成立还不足半年,她还在理顺业务,“现在的研究院有独立的财权,相信会为大佛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范元元否认因成本问题而暂缓修缮大佛。她认为,文物修缮需要谨慎,在修缮之前,应开展涉及多学科的勘测研究,少则一年,多则五年,才能拿出足够科学的数据。 神秘的大佛 于1991年结项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初步提出了包括治理水害在内的保护建议,而如今已经过去了30年。大佛渗水的来源是什么?大佛内部水往哪里流?排水究竟怎么改?都缺乏相对权威的研究。 “学界的研究长期停滞。”孙博告诉记者,如今乐山大佛排水系统的研究,“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始。”如今在学术期刊上,多是一线工程人员发表的数据。陈列在乐山大佛博物馆的大佛历史图片。翻拍/本刊记者 苑苏文 孙博所在的中铁科研院西北院从1989年起就参与大佛的修缮,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也是这两年开始对大佛渗水来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大佛眼下的主要病害,是以头部为主的空鼓开裂和渗水。“病害因素如果排名的话,可能渗水是最重要的。”经过初步研究,孙博发现渗水很大比例来源于雨水。“下雨几十分钟后,大佛胸后饱水层的渗水量直接上来了。” 雨水一直威胁着大佛。在本世纪初,受周围工业区排放的影响,大佛曾遭受数年的酸雨冲刷,大佛眼睛的颜料被侵蚀后,产生了“大佛闭眼”的容貌。 如果要抵挡雨水,那么要不要给大佛,甚至整个山体加个“帽子”?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的詹长法说,根据石窟考古和石窟寺建筑资料表明,尽管大佛在唐宋时有屋顶,但加帽子的思路仍在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尤其当乐山大佛成为世界遗产地后,在其上面进行任何添加和去除都要通过严格的评估。“必须要有依据”。因为没有相对全面的科学研究,屋檐方案也同样搁置下来。 范元元介绍,大佛研究院正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探讨建设乐山大佛的遮盖保护性设施的可行性。但对大佛本体的遮盖,“国家文物局特别谨慎”。而孙博目前已经获得国家文物局支持,将于2022年对大佛附属窟龛的保护进行研究。“先做一个小型的实验。”通过对大佛附属窟龛进行遮蔽,能够得出数据,说明遮蔽物对大佛风化速度的作用。 范元元将研究的缺乏归因于过去技术水平不足。她提出,直到2013年,才找到专业设备架设在岷江的岛上,面对大佛进行三位扫描。“相当于人做了个X光。”这次探测过后,他们发现大佛的嘴巴是受过伤的。她指出,在早前技术手段不成熟的时候,“不动就是最好的保护”。 但国内其他石窟寺早已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做了很多工作。詹长法介绍说,在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陕西彬县大佛寺,专家根据危岩渗水的检测,专门设计了疏导方案。“引导着不要从大佛面部、胸部或者表面流过就行。”而在2015年完成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他带领团队使用了8种地质勘测技术,将整个岩体内排水渗水的通路都调查清晰。 “但我们做得还不够,绝对不够,甚至可以说就是没有。”詹长法说,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与条件,如果想把乐山大佛体内的排水渗水机制查清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为什么没有做? 此外,詹长法还指出,中国已有9处石窟寺列入世界遗产地名单,都面临和乐山大佛同样的问题。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在石窟考古、技术勘测、综合科学评估等方面比较薄弱,对中国石窟寺保护利用领域的创新思维相对滞后,“缺乏认真、严肃、客观、科学和准确的描述”。 对现代研究者来说,甚至连古人的用意都未能完全摸透。1300年前的建造者,为大佛设计了巧妙的排水系统,他们利用大佛的衣领褶皱和发髻设置排水沟槽,在大佛头部、肩部、胸部后侧与山体连接处,还凿了三个排水廊道。除了乐山大佛,在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著名摩崖石刻,也都由早期古人修建了巧妙的排水设施。 没人能说清改造千年前排水廊道后的效果。“廊道靠近山体的一侧,是钟乳石样的,靠近大佛的却是干的。”范元元介绍,最神秘的,是大佛胸口后面的第三层排水廊道,与其说是廊道,不如说是两个没有贯通的洞口。“这两侧廊道都是在大佛建造时凿刻的,是不对称的,我们要考证为什么没有贯通。” 在30年前的治水建议中,专家建议将胸口廊道贯通,还有人建议是修建竖井排水,但范元元认为,这都是“贸然”的举措,还需要请地质学家和力学专家研究承载大佛的基岩,看能否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会不会造成大佛的不稳定?”这项研究如今仍未结题,还没有定论。 2021年,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下称“乐山大佛管委会”)再度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大佛治水项目,仍未获立项。 在川渝地区,除了最大的乐山大佛,还有上千座石窟寺,它们都面临雨水和渗水的威胁,但也都屹立千年而不倒。詹长法期望,乐山大佛保护工程能成为保护石窟寺的示范性项目,“专业队伍配置起来,科研设备架设起来,合作机制建立起来。如果乐山大佛的问题能够妥善解决,那么对川渝地区的上千座石窟寺都是个福音。” 乐山大佛高62米,已经是凌云山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詹长法提出,对大佛的治理应当伴随着环境整治,“(治理)严肃复杂且久远,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需要有计划,有耐心。”
合肥研究院举行2022年研究生元旦联欢会 12月24日下午,合肥研究院2022年研究生元旦联欢会在机关食堂多功能厅举行。合肥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士平、副院长程艳,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陶悦群、副总经理朱哲、各科研单元、机关职能处室、支撑部门领导、嘉宾和500余名研究生一起共迎新年。   黄晨光在致辞中回顾了合肥研究院2021年取得的瞩目成绩,并代表合肥研究院向全院教职工和研究生致以新年问候。他指出,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合肥研究院成立20周年,合肥研究院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艰苦开拓、立志伟业一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传承,并寄语研究生在思想上,要与时代共进,主动响应党和国家的要求,在学问上,要把握社会的需求,跟进、引领科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身心上,要保持健康,要强筋骨历风雨。   同学们为本次联欢会带来了一幕幕美轮美奂的精彩演出,整场晚会流行与古典兼收,奔放与内敛共存,形式多样,精彩绝伦,给现场和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演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享受。   朗诵《夜空中最亮的星》让人感叹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武术协会带来的情景剧《崛起》展现出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与家国情怀。话剧《钱学森》,合唱《星辰大海》、《新科岛》,舞蹈《山楂树之恋》、《舞韵瑜伽》,魔术舞台剧《魔幻餐厅》等节目让人眼前一亮,博得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邹士平、程艳、陈宗发、吴新潮、赵南京、徐国盛、汪国忠、高理富、王锐、方志友抽取了联欢会幸运观众,并向科学岛全体师生送上了美好的新年祝福。   联欢会现场举行了2021年合肥研究院“悦群品学兼优奖学金”颁奖仪式。合肥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士平和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悦群为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同学颁奖并对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  “百年峥嵘创伟业,廿载研途谱华章”。此次联欢会不仅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节目,更传递了科学岛研究生坚强沉稳,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新的一年,全体科学岛研究生将满怀壮志,奋斗不止,再创新辉!主持阵容黄晨光书记致辞悦群奖学金特等奖颁奖  悦群奖学金一等奖颁奖抽取幸运观众精彩节目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关于开展2021年度各科研单元兼职辅导员岗位述职考核的通知 各科研单元:   为进一步加强合肥研究院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全面评价兼职辅导员工作实绩和工作表现,选拔树立优秀兼职辅导员的模范,推动队伍整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根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兼职班主任和兼职辅导员岗位管理办法》(科合院发研字〔2021〕9号)文件精神,现决定开展兼职辅导员岗位述职考核工作,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考核对象   1.截至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各科研单元在岗的兼职辅导员。   2.因产、病、事假等原因当年履职时间不足6个月的,或新聘的兼职辅导员,当年兼任时间不足6个月的,需完成考核各项流程,但不参与优秀等级的评定。   二、考核程序   1.2022年1月4日前兼职辅导员填写并提交考核表电子版(附件1)至研究生处。1月5日研究生处打包电子版发送各科研单元。   2.2022年1月11日前各科研单元组织学生代表、导师代表、管理部门代表等人员共同对兼职辅导员年度工作实绩和表现进行测评(附件2测评表供参考)。   3.2022年1月12日前各科研单元报送兼职辅导员年度岗位述职考核结果(盖章件)和个人考核表纸质件至研究生处。   4.研究生处公示五个工作日(仅公布优秀和不合格人员名单),公示无异议后,发布正式考核文件并兑现奖惩。   三、考核说明   1.考核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师生公认的原则,师生测评与组织评定相结合,注重实绩与贡献。   2.考核结果设置为三个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优秀指标数另行通知,“不合格”等级人员按实际考核结果报送。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考核结果应评为“不合格”: (1)有违纪行为发生的;   (2)因个人工作疏忽而导致重大事故的;   (3)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传播不良思想、反动言论的;   (4)工作懈怠,且经科研单元或研究生处提醒依旧没有改进的;   (5)学生评价很差的;   (6)其它特殊情况,管理部门认为未能履行岗位职责的。   4.对于考核结果有异议的,须本人在公示期内向研究生处提交书面申诉,由研究生处组织有关代表讨论决定其最终考核结果。   四、联系人   研究生处 朱利君   电话:65596812 邮箱:[email protected]   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    2021年12月28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hf.cas.cn%2Fsbpy%2Fyjsb%2Ftzgg2019%2F202112%2Ft20211230_6330427.html&urlrefer=10a6fe4349a0dffcd23d773d854b0c2b
科学岛研制高性能金属减振器助力“5米光学卫星02星”实现高精度 12月26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携载“5米光学卫星02星”(资源一号02E星)成功发射。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研制的高性能金属减振器继成功应用于“高分七号”后,再一次作为重要减振件登上“5米光学卫星02星”,助力对陆资源调查监测。   “5米光学卫星02星” 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业务星,属于中等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主要用于开展陆地资源调查监测,为相关国土资源的调查、监测、监管和产能监控等主体业务提供国产数据支持。对地可获取优于5米全色、10米多光谱以及30米高光谱图像数据,形成具有中等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陆地资源遥感观测能力。   针对高分卫星中控制力矩陀螺(CMG)在火箭发射和在轨运行中存在的强振动冲击损伤和微振动干扰等难题,高阻尼材料研究团队在固体所创始人葛庭燧院士发现并提出的晶界内耗研究基础上,基于“高密度孪晶界面运动耗能”的高阻尼材料设计原理,研制了兼有金属刚性和橡胶高阻尼特性的微振动敏感型减振合金,并在航天五院总体部相关专家的设计指导下,成功将其设计研制为满足卫星CMG减振、支撑等多功能一体化减振构件,在卫星服役工况下可满足90%以上振动能抑制需求。   基于高阻尼合金在“高分七号”中的成功应用,2020年3月,“5米光学卫星02星”高阻尼减振器研制任务正式启动时,确定该星中的全部3套CMG全部采用高阻尼金属减振方案,以实现CMG减隔振100%覆盖。在项目执行中,高阻尼材料研究团队通过多次技术方案论证和优化,基于前期建立的相对完善的高性能产品材料工艺标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顺利完成了全部3套CMG减振器的研制生产任务,全部减振器正样(共计12件)于2020年6月一次性交付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验收。   未来,研究团队将在高标准完成已承担的航天任务基础上,结合高分卫星、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等更高减振需求,保持现有研究优势,持续拓展具有高强韧、极低温、宽温域、宽频谱等综合特性的新型高阻尼材料研究,为满足我国航天领域针对关键减振材料的多方位需求做出努力和贡献。 图1. CMG多功能一体化减振构件 图2. 高阻尼材料研究团队
第一届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展示交流活动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工程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一届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展示交流活动日前成功举办,截至2021年12月1日,活动网站交流展示栏目单份作品浏览量约30至500次,合计总浏览量已达19533次,累计下载6500次。为促进各院校在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上的交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6月至8月开展“第一届能源动力类专业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线展示交流活动”的征集评审活动。本次活动依托于网站“能源动力类毕业论文(设计)展示交流系统(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202.197.9.245%2F&urlrefer=0db8ea4825acdd06aded8ad694cfea84)”,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设计,国防科技大学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6月1日,首届活动通知正式出台,面向全国300余所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等专业征集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每所院校推荐不超过能源动力类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2%的优秀作品参与活动,同时推荐不超过2名本单位评审专家。活动吸引了83家院校报名,推荐作品269份,推荐评审专家161位。 7月13日,首届活动作品函评正式启动,组委会建立了包含能动教指委专家、节能减排大赛评审专家和各报名推荐专家的208人评审专家库。每份作品由7位以上专家评审,最终收回有效意见1968份,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取平均分作为作品成绩。 8月5日,能动类教指委召开主任会议,讨论并授予西安交通大学马奔驰《基于太阳能全光谱利用的光伏发电协同聚光光热耦合分解水制氢研究》等102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为“2021年度能源动力类全国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荣誉称号。8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山东大学)闭幕式上公布了优秀作品名单。第一届能源动力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交流展示活动在教育部能动类教指委的指导下,在我校教务处、工程科学学院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交流成果丰硕显著,为全国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搭建了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交流互动平台,有力提升了高质量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建设工作,促进了全国能源动力类本科教学工作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