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吾儿 畏吾儿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负我必逆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59 发帖数: 106,896 关注贴吧数: 17
【河工大】河工战“疫”|二十四小时不打烊:放心,我们都在! 疫情卷土重来, 整个津城都像是被阴霾笼罩。 校园中原本的平静被“打破”, 为了全校师生的安全, 开启了封闭管理模式。 但别怕,莫慌, 有一种坚守, 叫做“放心,我们在”!自3月18日起, 我校五十名辅导员暂别家人, 集中入驻学生宿舍园区办公。 一通通电话、一段段讯息; 一次次询问、一遍遍叮嘱; 一条条科普、一天天排查…… 他们以生为本,以校为家, 不知疲惫地穿梭在学生之间, 做大家二十四小时的“守护神”。风雪中同学们帮老师搬运行李 春雪突降,辅导员们冒着风雪、提着行李和学生们住到了一起。冰天雪地中,他们用爱、责任与担当点燃了奉献之火,照亮了抗“疫”之路,温暖了每一位河工学子的心。 “入学时是老师们帮我们搬行李,这次换我们来。”同学们听到辅导员们入住宿舍的消息后,又兴奋又感动,大家自发地到宿舍楼门口等待辅导员,帮他们搬行李,亲热地拉着老师聊天分享日常。晚上,还有同学贴心地送来自己打的热水,执着地要老师留下。“老师们能够住在宿舍,我们感觉特别的安心。我的辅导员孩子还很小,但是她毫不犹豫就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真的又感动又感谢。真诚地向每一位老师致敬!疫情期间,我们会严格遵守校园防疫规定,尽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筑起防疫城,打赢这场防控战。”“自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战疫情。全校师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疫情宣战,作为一名河工辅导员为了确保全校师生的安全,我也住进了熟悉的学生宿舍,为抗疫而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和担当。”理学院辅导员吕晓辉说。“出行前家中两个年幼的娃哭着问我:‘妈妈你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家?’我说‘妈妈要去跟病毒抗战,打败病毒就回家!’希望全体师生继续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而努力,早日迎来春暖花又开!”机械工程学院的辅导员们有的放下家中生病的孩子,有的刚刚结束冬奥会志愿者的隔离还未回过几次家,就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来。他们没有一句怨言,都表示会万分珍惜本次入住学生宿舍的机会,全力保障学生安全,竭诚为每一名学生服务,把工作做实、做好、做细,凝心聚力,共克疫情,用实际行动证明:工大的辅导员是一支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打得赢的队伍。 “虽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但学校的关爱和体贴入微的物资,融化了寒冷,让这冰雪天气依旧温暖。”土木与交通学院的辅导员们感慨地说道,“入住学生宿舍,与大家一起打水、夜晚小剧场聊天,仿佛又回到了大学的青葱时代。封控期间我们会一直在校内陪伴大家,服务二十四小时在线,与同学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时期。”情系学生,“寓”见温暖。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是深入学生群体表达对学生关心关爱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我们在疫情期间住学生宿舍,能给封闭管理的学生们带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多的温暖。我们也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安抚学生的负面消极情绪,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引导,相信在这个春天,我们一定能够携手战胜疫情。”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认真说道。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入住后第一时间走访学生宿舍,关心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宿舍冷不冷?暖气热吗?空调能不能用?宿舍网络怎么样?……”尽管疫情之下的学生生活受到局限,但是24小时的守护进一步拉近了辅导员和同学们心与心的距离。他们没有超能力, 却化身同学们的“超人”, 将24小时全身心投入变成了日常。 每个24小时, 辅导员们都会以一百分的信心, 和一百分的坚定, 为河工学子排忧解难。 让我们一起怀着希望, 拥抱暖意, 不负春光、不负梦想, 愿春回大地时万物更新,守得云开见月明。
【河工大】河工战“疫”|二十四小时不打烊:放心,我们都在! 疫情卷土重来, 整个津城都像是被阴霾笼罩。 校园中原本的平静被“打破”, 为了全校师生的安全, 开启了封闭管理模式。 但别怕,莫慌, 有一种坚守, 叫做“放心,我们在”!自3月18日起, 我校五十名辅导员暂别家人, 集中入驻学生宿舍园区办公。 一通通电话、一段段讯息; 一次次询问、一遍遍叮嘱; 一条条科普、一天天排查…… 他们以生为本,以校为家, 不知疲惫地穿梭在学生之间, 做大家二十四小时的“守护神”。风雪中同学们帮老师搬运行李 春雪突降,辅导员们冒着风雪、提着行李和学生们住到了一起。冰天雪地中,他们用爱、责任与担当点燃了奉献之火,照亮了抗“疫”之路,温暖了每一位河工学子的心。 “入学时是老师们帮我们搬行李,这次换我们来。”同学们听到辅导员们入住宿舍的消息后,又兴奋又感动,大家自发地到宿舍楼门口等待辅导员,帮他们搬行李,亲热地拉着老师聊天分享日常。晚上,还有同学贴心地送来自己打的热水,执着地要老师留下。“老师们能够住在宿舍,我们感觉特别的安心。我的辅导员孩子还很小,但是她毫不犹豫就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真的又感动又感谢。真诚地向每一位老师致敬!疫情期间,我们会严格遵守校园防疫规定,尽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筑起防疫城,打赢这场防控战。”“自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战疫情。全校师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疫情宣战,作为一名河工辅导员为了确保全校师生的安全,我也住进了熟悉的学生宿舍,为抗疫而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和担当。”理学院辅导员吕晓辉说。“出行前家中两个年幼的娃哭着问我:‘妈妈你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家?’我说‘妈妈要去跟病毒抗战,打败病毒就回家!’希望全体师生继续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而努力,早日迎来春暖花又开!”机械工程学院的辅导员们有的放下家中生病的孩子,有的刚刚结束冬奥会志愿者的隔离还未回过几次家,就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来。他们没有一句怨言,都表示会万分珍惜本次入住学生宿舍的机会,全力保障学生安全,竭诚为每一名学生服务,把工作做实、做好、做细,凝心聚力,共克疫情,用实际行动证明:工大的辅导员是一支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打得赢的队伍。 “虽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但学校的关爱和体贴入微的物资,融化了寒冷,让这冰雪天气依旧温暖。”土木与交通学院的辅导员们感慨地说道,“入住学生宿舍,与大家一起打水、夜晚小剧场聊天,仿佛又回到了大学的青葱时代。封控期间我们会一直在校内陪伴大家,服务二十四小时在线,与同学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时期。”情系学生,“寓”见温暖。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是深入学生群体表达对学生关心关爱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我们在疫情期间住学生宿舍,能给封闭管理的学生们带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多的温暖。我们也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安抚学生的负面消极情绪,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引导,相信在这个春天,我们一定能够携手战胜疫情。”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认真说道。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入住后第一时间走访学生宿舍,关心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宿舍冷不冷?暖气热吗?空调能不能用?宿舍网络怎么样?……”尽管疫情之下的学生生活受到局限,但是24小时的守护进一步拉近了辅导员和同学们心与心的距离。他们没有超能力, 却化身同学们的“超人”, 将24小时全身心投入变成了日常。 每个24小时, 辅导员们都会以一百分的信心, 和一百分的坚定, 为河工学子排忧解难。 让我们一起怀着希望, 拥抱暖意, 不负春光、不负梦想, 愿春回大地时万物更新,守得云开见月明。
【合工大】我校在新能源汽车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我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石琴教授团队,在新能源汽车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A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pproach with Slip Ratio Estimation for Electric Motor Anti-lock Braking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TIE)上发表(DOI: 10.1109/TIE.2021.3112966)。 新能源汽车有别于传统燃油汽车,可以采用电动机进行回馈制动,回收整车制动能量,提高能量使用效率,增加续驶里程。但是,在电动机回馈制动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在低附路面,电动机回馈转矩过大会导致车轮抱死;二是电动机转矩响应非常快(毫秒级),进一步导致车轮抱死速度快。上述问题给新能源汽车在回馈制动过程中整车稳定性带来新的挑战。而传统内燃机转矩响应较慢(秒级),两者相差超过百倍,再沿袭车速和轮速作为状态变量构建整车动力学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够准确描述车轮在运动过程中的瞬态特征,也难以满足电动机回馈制动过程中的控制需求。团队尝试以车轮滑移率为状态变量,电动机转矩与地面制动力的综合等效转矩为系统输入,构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动动力学模型,开展电动机回馈制动车轮防抱死整车稳定性控制研究。 为了实现对车轮滑移率的精准控制,该研究首次应用PI观测器对地面制动力进行实时计算,获得地面利用附着系数,根据车轮的状态,进一步提取出地面最大附着系数。为了应用地面附着系数进行整车稳定性控制,基于估计得到的地面附着系数,石琴团队在汽车研究领域首次勾画出地面理想滑移率曲线,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地面理想滑移率曲线构建方法,如图2所示,地面理想滑移率曲线不仅仅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稳定性控制,也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化整车稳定性控制的车轮滑移率找到了理论上的优化边界。理想滑移率曲线及其构建方法 该项研究得到了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0-076,安徽省发改委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工程项目等项目资助,本校博士生贺泽佳为第一作者,指导教师石琴教授为第二作者,贺林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近一年内,石琴教授团队在新能源汽车动力学与控制方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Vehicle System Dynamics》《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等汽车研究领域著名期刊上,在学术研究领域为我校车辆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ieeexplore.ieee.org%2Fdocument%2F9546632%2Fauthors%23authors&urlrefer=18fb93ea9f78259c6293759f3ff4e817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3月19日下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合肥举行。由19位两院院士和2位资深管理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以线上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听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报告并进行了论证。   会议由合肥市政府副市长何逢阳主持。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志,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科技处处长陈胜,科技部中国21世纪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处长王磊等先后致辞。刘文清院士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汇报。合肥市蜀山区委书记王海霞就“中国环境谷”建设情况进行详细汇报。   实施方案论证阶段由专家组组长郝吉明院士,副组长曲久辉院士、潘德炉院士共同主持。专家组就环境研究院发展定位、布局、建设内容、运行体制机制等展开讨论和质询。   环境研究院将依托省内外生态环境领域优势学科力量,围绕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国家环境产业创新源头、关键装备来源中心,打造千亿级战略新兴环保产业集群,引领环境产业跨越式发展。   据悉,环境研究院将分阶段建设,其中,近期建设目标计划于2025 年前完成,将建成国内一流的环境科技新型研发机构,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安徽省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成为全国环境领域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环境研究院中远期将致力于产生国际领先的原始创新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成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创新源头、重大关键装备来源中心,形成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引领国家环境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专家组一致认为,环境研究院建设意义重大,目标明确,布局合理,群体优势明显,建设基础扎实,有实力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环境研究院在运行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人才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举措有新意,组建实施方案切实可行。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环境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论证,建议尽快实施运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2022年硕士招生复试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部署要求,保证我校2022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安全、顺利完成,依据教育部、安徽省关于做好教育考试招生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结合我院防疫工作实际要求,制定本复试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   (一)坚持把维护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原则。   (二)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   (三)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政策透明、程序规范、信息公开、监督机制健全。 二、组织领导   (一)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组全面负责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   (二)学校纪委、监察处全程监督复试录取工作。   (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以下简称“科学岛分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小组,组长由主要负责人担任,并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科学岛硕士生复试录取工作。   (四)研究生院统筹安排复试录取工作,协同相关部处提供疫情防控形势下力所能及的支持。   (五)学校安排复试录取工作检查人员,全程跟进监督录取工作各环节。   (六)严格落实复试录取工作各环节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三、复试形式、内容和要求   2022年科学岛分院各科研单元硕士招生复试实行网络复试,网络复试使用学校统一指定的复试平台。   网络复试应采用结构化即时问答形式,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60分)(包括思想政治品德、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潜质等)、专业知识(20分)、外语能力(20分)。   四、复试时间安排   学校复试录取工作拟主要安排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3月24日-4月上旬):完成复试、调剂录取工作;   第二阶段(录取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按教育部规定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五、复试前期准备   (一)3月22号之前确定复试专家组成员,科学岛分院研究生复试专家组按学科(专业)或以研究室/中心为单位组成若干业务能力复试专家组,小组成员由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研究生导师组成,每个复试专家组成员不得少于5人,其中研究生导师不少于3人。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负责本组复试的各个环节。   (二)3月20号前通知考生须按学校通知要求提前准备好带摄像头、麦克风和话筒的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用于网络复试。   (三)3月20号之前由考生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扫描件电子版,包括考生身份证、准考证、大学学习成绩单、本科毕业设计、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补充材料,往届生还需要提供毕业证和学位证复印件,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到科学岛分院。   (四)3月20日,做好网络复试的命题工作,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工作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确保命题工作安全,复试题目内容规范、结构合理、题量充足、难度适中,能在开放式考试环境下体现出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五)3月20日前,网络复试管理员培训科学岛分院所有工作人员,确保以上人员熟练使用网络复试平台。网络复试管理员培训若干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在3月20号之前联系考生,考生在这段时间可以检验网络和设备、熟悉流程和要求,提前发现和排除复试风险,有利于正式复试安全、流畅、稳定进行。   (六)网络复试平台:网络复试须统一使用指定的小鱼易连网络复试平台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xylink.com%2Fdownload&urlrefer=4508263bb5d57e911c8bcc7fea971db7,考生及复试管理人员使用说明将在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yz.ustc.edu.cn%2F&urlrefer=452c1145cca3200459c42392e11c6032另行提供下载(极特殊情况下,院系可向学校申请使用备用的腾讯会议复试平台应急,有关说明也将在上述网站提供下载)。各院系需配备运行稳定、存储空间充足的专用电脑,提前购置、安装、测试好投影仪、音视频采集设备。需指定专人负责以上工作,保障运行稳定。   (七)人员信息摸排:科学岛分院复试前对参与复试的考生、教师及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情况摸排,了解考生否存在因疫情无法参加复试情况,并视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确认考生目前在用的手机与报考时填写手机是否一致,如有更换,需统计更新信息,报研招办进行更新。   (八)网络模拟演练:院系应至少提前一天组织模拟演练,复试组、考生可以此检验网络和设备、熟悉流程和要求,提前发现和排除复试风险,有利于正式复试安全、流畅、稳定进行。   (九)复试防疫要求:   (1)为规范网络复试过程,方便统筹分组考核和评分管理,网络复试时,复试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应集中在复试室,共同完成复试工作,但须按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健康码、行程码为绿码且体温正常的工作人员方可参加复试工作。复试人员在复试前一周应进行每天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出现身体异常的要及时诊疗,复试前3天有发热、干咳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不得参加复试工作。   (3)复试组人员应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安排专门疫情防控人员,按照本地及学校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好复试组人员健康信息摸排、防疫物资准备、进场体温检测、专属区域划分、场所和设备消杀等相关工作,对测温异常人员,应按防疫流程和要求进行处置。   六、复试工作流程   (一)3月24-25号,科学岛分院各科研单元开始组织复试。复试专家组和相关工作人员在8:30之前到相应的考场就坐并准备就绪。   (二)每天上午9:00正式开始复试。考生须携带本人《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候考。考生登录进小鱼易连后,首先按照网络复试管理员的指令,进行身份验证:不得佩戴帽子、口罩,面部及上半身须清晰出现在视频画面正中间;头发不可遮挡耳朵,不得戴耳饰。应自觉配合、服从、及时响应复试工作人员的相关指令,配合完成身份验证核查、周围环境检查等。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复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   (三)由各中心复试组长指令考生用中文做自我介绍,时间1分钟。   (四)英语能力测试。复试专家组组长从英语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篇英文短文,放置于摄像头前,指令考生进行现场大声读一篇,然后进行翻译。考生抽取后的题目,不再重复使用。英语能力测试时间一般为5分钟。英语能力测试满分20分。   (五)专业知识测试。专业知识以口试形式进行考察。进一步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考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包括对所报考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的了解情况),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反应和表达能力,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每位考生的口试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专业知识口试满分为20分。   (六)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由复试专家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放性提问。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相关课程基础知识点,参加的科研实践情况,获得的奖励,已取得的成果,对本学科的认识,将来的学习和研究计划等,通过这些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一般不少于10分钟。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满分60分。   (七)思想品德考核。思想品德的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复试专家组在对考生的专业知识考核中,通过与考生的面谈,直接了解考生的思想政治情况。   科学岛分院可通过"函调"向考生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或学生管理部门了解考生的思想品德情况。   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八)所有考察结束后,由复试专家组组长告诉学生复试结束。   (九)当前考生在进行复试时,应由网络复试管理员联系下一位考生进行复试候场,待当前考生复试结束后,再将该候场考生拉进小鱼易连网络视频复试室。如此重复,直至完成所有考生的复试。   七、成绩统计和拟录取   所有考生完成复试后,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取各组复试专家的打分表,统计各位考生的复试成绩。考生复试成绩为复试专家组各项考核环节打分的平均分。分数在复试结束后进行现场统计,并由复试专家组成员签字确认。   复试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复试成绩不及格者或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复试成绩=英语能力测试平均分+专业知识测试平均分+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平均分   复试结束后,将考生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后,得出考生总成绩。录取按照考生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考生总成绩加权平均采用下列公式:   考生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    2022年3月18日
【西工大】西工大获中国橄榄球协会2021年度特别感谢单位奖 西工大新闻网3月14日电(徐耀铎)2021年度橄榄球年会于2022年2月15日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任、中国橄榄球协会主席陈应表宣读了2021年度为中国橄榄球协会及橄榄球、水球两个项目做出突出贡献的42个先进集体和130名先进个人名单。其中,西北工业大学被评为特别感谢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体育部教师徐耀铎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奖。2021年,橄榄球运动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展十周年之际,是收获满满的一年。校橄榄球队于2021年5月获得全国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男子甲组冠军;体育部教师徐耀铎于5月2日选调到国家女子橄榄球队担任助理教练备战东京奥运会,协助中国女子橄榄球获得东京奥运会第七名;8月21日,中国国家女子橄榄球队驻训西北工业大学,备战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获得全运会冠军;9月2日,西北工业大学当选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橄榄球分会主席单位,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所当选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单位高校;11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第十届“新和杯”橄榄球三航杯赛落下帷幕,橄榄球运动已成为西工大群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激励“三实一新”的西工大学子顽强拼搏、勇猛精进。2011年校体育部有26名教师参与学习触式橄榄球,其中20名教师能胜任触式橄榄球教学。2012年开设触式橄榄球选修课,2015年开设触式橄榄球必修课。在获得中国橄榄球协会、大学生体育协会等有关部门的认可后,期待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引领全国高校橄榄球运动的发展,期盼橄榄球运动能在高校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成为大学生们喜爱的一项运动。
【河工大】全力蓄能!河工做你安全靠山 截至3月16日22点,天津市已有封控区97个,管控区69个,防范区2个。当前,疫情形势仍十分严峻复杂。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学校已在第一时间全面启动“十项管理措施”,筑牢校园疫情防线,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秩序井然。 全力蓄能!河工做你安全靠山! 请大家放心!我们已把好“门关”! 严守学校大门目前,学校已第一时间暂停外来访客入校。学校已尽可能压缩服务外包和第三方人员进校数量,允许入校的百分之百纳入管控范围。 严格楼宇管理当前,为最大限度保障防控数据可查可控,校内每个楼宇只开放一个出入口,出入口张贴场所码。全体师生员工出入各楼宇都要扫码或者刷一卡通,以此更细更严地做好人员轨迹管理。 请大家放心!我们会严格把控!疫情当前,学校实行相对封闭管理。要求全校师生严格做好健康监测、日报告和因病缺勤追踪,教职工尽量减少进出校园频次,来校教职员工严格按照“两点一线”方式生活工作,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目前校内快递点已暂停运行;将保洁和绿化作业与师生活动错开时间。从明天开始,学校对第三方服务人员进行全封闭管理,24小时不离校。 请大家放心!我们已科学开展核酸检测! 学生返校前,学校已组织在校师生员工于3月7日进行全员核酸检测,确保校园安全。学生返校期间,学校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自主安排预防性核酸检测工作,在学生返校后第1天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于返校后第3日、第7日检测和全员大筛。 按照天津市教育两委的有关要求,我校将在本周内完成两次预防性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今日已圆满完成第一次核酸检测工作,第二次将于3月18日进行。截止目前,所有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请大家放心!生活所需已“备料”充足!北辰校区有物美超市,红桥校区设立临时购物点,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需要。当前,学校所有校区的食堂餐桌,均已加装挡板,张贴距离地贴。疫情期间,食堂已延长供餐时间,提供打包盒和打包袋。 学校已储备医用外科口罩10万只,N95口罩2万只,其他消杀物资足量供应,保障全校常态化防控下使用半个月以上。如遇紧急情况,我们已确保物资采购渠道畅通,12小时内保证送达,全力保障防疫物资充足。 开学前,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指导学生工作系统、后勤服务中心、安全工作处等多部门协同,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防患于未然。目前,学校已备好200余间房间作为隔离房间。请大家放心!我们的背后是党和政府! 一直以来,省、市领导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支持指导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管理措施。学校主动对接属地北辰区和红桥区,服从管理、密切协同,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3月16日下午,天津市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庭凯到我校调研,检查指导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并对学校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做出具体指示。 疫情形势依旧严峻,防控一刻不可松懈。 请大家放心, 学校会倾尽所能,护大家周全; 请大家定心, 河工永远是你们,最强力的靠山! 同心抗疫,共克时艰。 全体河工人, 河北工业大学,与你同在!
【北工大】聂祚仁校长在第六届陈振传基金会-南洋理工大学高级领 3月11日,第六届陈振传基金会-南洋理工大学高级领导力提升高端论坛通过线上方式隆重举行。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受邀出席并作题为“立足北京,面向世界,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奋力迈向世界一流”的主旨报告。聂祚仁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和成效,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开放办学、社会服务等方面介绍了新形势、新要求下北京工业大学深化综合改革的理念与举措。聂祚仁指出,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北京工业大学统筹谋划、守正创新,聚焦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激发“双一流”建设新活力。聂祚仁还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概况,总结了与南洋理工大学在师资培训和学生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希望未来两校能进一步深化合作,惠及更多师生。本届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由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主办。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新加坡制造商会总会等中新两国高等教育界及企业界代表齐聚云端、深入探讨、分享交流宝贵经验。南洋理工大学前校长詹道存教授、副校长连萧思教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论坛历经六年发展,已吸引50多所中国“双一流”高校参加,成为中新两国高校互学互鉴、拓展合作空间的重要平台之一。
【合工大】我校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汪惠丽教授团队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Gut Microbiota Shapes Social Dominance Through Modulating HDAC2 in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上发表并成为编辑推荐论文。图1 在线论文图 肠道菌群是由多达百万亿个微生物所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表现有关,也是部分食品营养成分发挥健康调节作用的重要“超级器官”枢纽。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是食品营养、微生物和整个生命科学及医学的研究热点。但是,肠道菌群是否参与到社会等级行为的预决定过程目前尚不清楚。社会等级是在人和群居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础的社会组织行为,与机体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密切相关。目前,人们对于等级决定因素的认识还不充分,尤其是针对社会等级的肠脑轴机制是否存在及以何种形式存在仍不清楚。《Gut Microbiota Shapes Social Dominance Through Modulating HDAC2 in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论文深入探究了肠道菌群对社会等级行为的关键作用及影响途径,发现以高丰度的毛螺菌、Muri菌等为“核心菌群”的特定菌群结构能够驱使SD大鼠在竞争行为学实验中占据优势。本论文随后识别出一条以肠道代谢物丁酸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2为关键靶点的肠脑轴途径,并发现HDAC2的脑区特异性、细胞特异性的表达以及对内侧前额叶皮层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调控作用是影响等级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图2 敲低HDAC2后可使大鼠获得优势地位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本校硕士生汪天、徐锦春和徐毅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徐毅副教授和汪惠丽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毕楠玺在膜片钳实验中提供了重要帮助。 近年来,汪惠丽教授团队在食品营养成分对神经功能的调节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以及《The Faseb Journal》等杂志上,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撑。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celrep.2022.110478&urlrefer=38f0a4a0d0e6b701d2857de58200bd17
动物所发现飞蝗群聚信息素通过“催促”模式诱发雌虫性成熟和产卵 群居动物常常表现出高度的繁殖同步性,即群体中的个体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殖周期。同步的性成熟和生殖周期有利于群体的维持和集体迁徙。同步繁育可极大提高动物群体内个体交配成功率和后代存活率,降低个体被捕食风险,增强群体动物的环境适应力,是动物群体行为的核心生物学特征之一。然而,生殖同步性在动物群体内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却长期困扰动物学界。目前,有关生殖同步性的发生机制主要有季节性气候因子诱导、内在节律(生物钟)诱导和个体间信号交流诱导等假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间信息交流在生殖同步性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哺乳动物中发现的“怀特”效应论认为群体中雄性释放的化学信号可以诱导群体中雌性生理周期的同步性。然而,由于同步性研究涉及群体中不同个体对内外环境因子的差异应答,其机制研究不容易开展,有关生殖同步的具体机制至今鲜有报道。   飞蝗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害虫。在种群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飞蝗可以由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可以聚群成灾的“群居型”。群体生活的群居型飞蝗在行为和发育等多个生命特征上呈现出一致性特点,是开展群体同步性现象研究的理想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宪辉团队、中科院院士康乐团队合作,揭示飞蝗聚集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具有促进雌性个体同步性成熟的功能,即他们两年前发现的飞蝗聚集信息素同时也调节飞蝗的生殖节律,其调控机制非常复杂。   研究分析群居和散居型雌虫的末端卵母细胞发育和首次产卵时间发现,群居型雌性比散居型个体性成熟更早并且更一致,产卵时间也更为集中。通过性别控制实验进一步发现,飞蝗雌虫性成熟同步现象是由群居型雄性体表化学挥发物诱发的,而群居雌性和散居雄性体表挥发物并不能诱发雌性同步生殖。用群居型雄虫气味刺激嗅觉功能缺失突变体品系的雌性飞蝗,不能观察到它们的性成熟同步现象。这些实验证明,飞蝗群体内嗅觉信号对诱导飞蝗雌性同步性成熟的关键作用。   嗅觉信号的关键成分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群居雄性、群居雌性、散居雄性成虫体表挥发物组成及含量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该研究鉴定出5种群居型雄性成虫释放量高的挥发物。逐个检测5个挥发气味的同步效应后发现,只有4-乙烯基苯甲醚(4-VA)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的同步效应。此外,对不同发育状态的雌性个体进行效应检测发现,4-VA能够促进年轻雌性性成熟速率,而对年龄偏大的雌性(羽化后5—6天)没有明显作用。但触角电位及单感器反应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雌性飞蝗对4-VA的嗅觉感知能力并无显著差异,表明这种促性成熟效应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嗅觉接受能力导致的。   那是什么机制影响了4-VA促性成熟效应的年龄差异呢?通过转录组分析多个组织的转录表达谱发现,4-VA处理的年轻雌性的咽侧体中保幼激素(JH)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且血淋巴中JH的滴度显著上升,但该通路在年龄偏大的雌性中并没有显著变化。利用4-VA嗅觉受体缺失突变飞蝗品系(Or35-/-)进行JH回补实验显示,羽化后3—4天经JH类似物处理后,突变体雌性的性成熟同步性显著提升。因为JH是飞蝗生殖调控的关键内分泌激素。该结果表明,保幼激素通路介导了不同年龄雌性个体对4-VA敏感性的差异。   该研究表明,雄性高挥发气味4-VA通过在特定的发育时间窗口激活雌性成虫的JH通路,让年轻的雌性个体加速性成熟,通过这种“追赶”策略,来实现群体内不同个体间性成熟同步。   该研究为“怀特”效应提供了新案例,为理解该理论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4-VA的功能多效性表明该化合物在飞蝗大规模群体形成和维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该化合物及其特异性嗅觉受体有望成为未来蝗灾可持续治理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分子靶标。   相关成果以Aggregation pheromone 4-vinylanisole promotes the synchrony of sexual maturation in female locusts 为题,发表在eLife上。研究得到中科院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伙伴计划和中科院青年促进会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群居雄性成虫高挥发的4-VA促进雌性性成熟同步性机制
沈阳生态所在草原生产力的稳定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净初级生产力的形成和维持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由地上和地下生产力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取样条件、研究方法、研究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对地下生产力的了解远远滞后于对地上生产力的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而言,地下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46%,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这一数字为64%。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化学计量学组研究团队依托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建立的草甸草原氮素添加控制实验平台,基于对96个群落的地上和地下生产力为期五年的连续监测(2016—2020年),结合多尺度生产力稳定性理论框架,研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局域、区域) 草甸草原地上、地下以及总生产力稳定性在多种氮素输入量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研究显示,随着氮素输入量的增加,植物多样性逐渐丧失,进而降低了局域和区域尺度上的地上生产力稳定性,但没有改变两种空间尺度上的地下生产力稳定性和总生产力稳定性。地下生产力稳定性决定了总生产力稳定性对氮添加的响应模式。对于地上生产力和地下生产力而言,其空间异步性在维持区域尺度上生产力的稳定性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这同时说明,地下生产力的稳定性对氮素输入的响应与地上生产力的响应截然不同。由于地下生产力对总生产力的较大贡献,该研究认为,以往研究中所得到的“氮素输入降低地上生产力稳定性”的结论不能简单推至生态系统总生产力。   相关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氮添加对草甸草原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
深圳先进院提出梯度光场编码的双光子快速三维成像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提出一种基于激发光梯度编码的快速三维成像技术,可使双光子体成像速度比传统技术提升5至10倍。   双光子显微镜具有亚微米级的成像分辨率和毫米级的成像深度,被广泛应用在神经结构和功能成像以及其他活体成像研究中。传统的双光子三维成像是将双光子激发的焦点在样品中进行逐层的二维扫描来实现的,这种三维成像方法不仅速度受限且增加了样品暴露在高能激光中的时间,对生物组织造成光损伤和光漂白,不利于活体组织的长时间成像。   该研究提出的新型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只需要进行两次二维扫描即可获得样品的三维信息,极大降低了激光对样品的损害。   在生活中,可利用编码来确定位置。与此类似,梯度光场技术设计了一对轴向拉长并且强度梯度变化的焦点,利用这对焦点的强度变化来编码并解析出物体的位置:横向扫描第一个梯度焦点得到的图像中,位置较浅处的样品荧光强度强,位置较深处的样品荧光强度弱,第二个焦点对应的图像则正好相反。两幅图像的和反映了样品的真实三维荧光强度,图像的比值则反映了荧光的深度信息。该方法可一次分辨深度12微米内三维信息,荧光点轴向定位精度为0.63微米。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镜非常适合活体细胞的三维成像,在观测巨噬细胞吞噬荧光小球的实验中,能够快速捕捉荧光小球在巨噬细胞内外的三维运动轨迹,并精确定量出巨噬细胞运载小球的速度。   相关成果以Axial gradient excitation accelerates volumetric imaging of two-photon microscopy为题,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支持。   论文链接(a):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成像原理、(b):巨噬细胞吞噬小球过程、(c):小球的运动轨迹、(d):小球运动轨迹的量化与评估
关于举办合肥研究院第三期“导学桥”精品课堂的通知 各位导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等关于研究生导师培训全覆盖的指示精神,提升研究生导师素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处特推出“导学桥”精品课堂培训计划。   第三期课程特邀甬江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崔平研究员开讲,安排详见文末海报,请全体导师积极参与,请可以参会的导师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致电65596812告知,以便我们做好会务协调工作。   同时,也欢迎其他感兴趣的老师、同学们积极参会! 特别提示: 因受疫情影响,本次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线下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线下人员以邮件和电话报名为准。线上视频会议口令将邮件告知各位导师。 报名线下参会人员请于下午1:50前佩戴口罩,签到入场。会前14天内如有境内中高风险地区、港台地区、国外旅行史,或被判定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或已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尚在随访或医学观察期内,一律不得参会。 会务安排后期如有变动,另行告知报名人员。    固体物理研究所 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   2022年3月14日  会务安排后期如有变动,另行告知报名人员。
邓伦,你的房子塌了 #邓伦偷逃税被查#【#邓伦偷逃税被追缴并罚款1.06亿元#】近期,根据税收监管中的线索,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经税收大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邓伦涉嫌偷逃税款,依法对其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税务检查。经查,邓伦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进行虚假申报,偷逃个人所得税4765.82万元,其他少缴个人所得税1399.32万元。在税务检查过程中,邓伦能够积极配合检查并主动补缴税款4455.03万元,同时主动报告税务机关尚未掌握的涉税违法行为。综合考虑上述情况,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上海市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邓伦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06亿元。其中,对其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偷税但主动自查补缴的4455.03万元,处0.5倍罚款计2227.52万元;对其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偷税但未主动自查补缴的310.79万元,处4倍罚款计1243.16万元。日前,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已依法向邓伦送达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持续加强对文娱领域从业人员的税收监管,并对协助偷逃税款的相关经纪公司及经纪人、中介机构等进行联动检查,依法严肃查处涉税违法行为,不断提升文娱领域从业人员及企业的税法遵从度,进一步营造法治公平的税收环境。(总台央视记者王楠)
【河工大】我校原子尺度研究团队在金属材料强塑性研究方面取得新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原子尺度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Enhancing strength and ductility via crystalline-amorphousnanoarchitectures in TiZr-based alloy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纳米尺度晶体-非晶三维双联续结构有助于改善材料强度和塑性的固有矛盾,实现材料强度和塑性的同时提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明开胜副教授,中科院金属所朱正旺研究员为共同一作,通讯作者为河北工业大学郑士建教授、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王健教授和北京大学韦小丁教授。论文第一通讯单位为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强度和塑性是金属结构材料的两个重要力学性能。但是,强度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其塑性的降低,即强度和塑性呈倒置关系。例如,细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会降低应变硬化能力,从而降低塑性。金属非晶材料(又称金属玻璃)通常要比对应的晶体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但是其在<2%塑性应变下就会出现灾难性的脆性断裂。由连续的非晶基体和微米尺度晶体枝晶组成的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MGMC,如图1a-b所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强度和塑性,但是MGMC在拉伸下没有应变硬化能力,所以MGMC的抗拉强度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与晶体材料不同,随着特征尺寸减小到纳米级,金属玻璃的变形能力显著增强。因此,由纳米非晶相和晶体相组成的晶体-非晶复合材料有望同时获得高强度和高塑性。作者设计了一种独特的TiZr基纳米晶-非晶复合材料,该合金由等轴的微米晶组成,且每个晶粒内部由三维双连续晶体-非晶纳米双相结构(3Dbicontinuous crystalline-amorphous nanoarchitectures,3D-BCAN) 组成(图1)。图1. 三维双连续晶体-非晶纳米双相结构(3D-BCAN) 亚稳的晶体相通过位错滑移和马氏体相变产生塑性变形,而纳米非晶相由于界面约束表现出均匀的塑性变形。如图2a-c原位拉伸测试表明,与单一晶体和非晶相材料相比,3D-BCAN 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塑性和应变硬化能力,使TiZr 基合金具有超高屈服强度(~1.80 GPa)、抗拉强度(~2.3 GPa)和高塑性(均匀延伸率~7.0%)。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图2d)和有限元模拟(图2e),作者揭示了晶体-非晶纳米双相结构协同变形机制,即非晶相对晶体相施加额外的应变硬化,而晶体相阻止了非晶相中的过早剪切局部化。这些独特的机制赋予TiZr 基合金优异的强度、塑性和应变硬化能力。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通过三维双连续纳米双相结构设计来制备高强韧晶体-非晶纳米复合材料的新策略。图2. (A)TiZr基纳米晶非晶复合材料的拉伸真应力应变曲线;(B-C)原位拉伸前后样品的SEM图片;(D)TEM分析和(E)有限元模拟表明塑性变形首先均匀发生在晶体区域,然后在非晶区域形成大量均匀分布的微小剪切变形区。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science.org%2Fdoi%2Ffull%2F10.1126%2Fsciadv.abm2884%3Faf%3D&urlrefer=c9cb2b37905e3c26caa205517d3ab20f"R 作者简介:郑士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6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长期致力于金属结构材料与能源材料的原子尺度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高温、高应力、强辐照等极端使役环境下原子尺度界面结构对高温合金、钛合金、层状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抗核辐照损伤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能源电池材料服役过程中原子尺度衰变机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引用近5000次,并受邀在(国际塑性、损伤与断裂会议等)高水平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1项。获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9)、天津市创新类领军人才(2019)等荣誉,并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2016-至今)等学会理事。明开胜,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启航A岗,于2020年1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于同年4月加入河北工业大学。于2017.09-2019.09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公派留学。于2021年任Coatings 期刊客座编辑。研究方向为新型高强韧金属材料(包括高熵合金、晶体-非晶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强韧化机理以及多尺度形变机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北省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Acta Material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Scripta Materialia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得荣誉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突出贡献奖”等。
【北工大】北京工业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北京工业大学新增焊接技术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2个本科专业,以及社会学、环境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3个第二学位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和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进行建设。该专业对应的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经过近60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形成包括焊接材料、智能焊接装备、激光先进制造和增材制造等多个有特色的优势方向,致力于培养德能兼备、基础厚、口径宽、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完备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具有鲜明的复合交叉特点。该专业依托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立以“大数据管理与商业分析”为主的多学科交叉应用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高素质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北工大本科专业总数达72个,新增本科专业的获批,使学校的专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对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深远意义。面向未来,学校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新专业建设;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北工大】北工大特聘教授、校友钟宁当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2月8日,根据日本工程院理事会通过的决议,北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校友钟宁当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Foreign Fellow,The Engineering Academy of Japan)。钟宁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1995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后,在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任博士研究员, 2001年至今任日本前桥工科大学教授。钟宁教授是国际网络智能协会(WIC: Web Intelligence Consortium)创办人并任主席、IEEE/WIC/ACM网络智能国际学术会议和脑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的发起人之一并任指导委员会主席、Web Intelligence(IOS Press)国际学术期刊创刊主编和Brain Informatics(Springer Nature)国际学术期刊创刊人并任主编、Brain Informatics & Health(Springer Nature)丛书系列创刊人并任主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Information Fusion、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钟宁教授自1997年起被北京工业大学聘为特聘教授,致力于推动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依托信息学部成立了“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该基地承担了多项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为提升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钟宁教授与学校其他教师合作培养了2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指导多名青年教师,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日本工程院(EAJ,The Engineering Academy of Japan)成立于1987年,由大学、产业界以及国家机关中在工程及科学技术相关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并具有重要领导和指导地位的人士组成,目前有院士828名,外籍院士47名。该机构于1990年加盟国际工程院联盟(CAETS),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哈工大】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课题组揭示胆固醇抑制T细胞受体活 哈工大全媒体(陈彦 文/图)3月10日,我校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课题组以“胆固醇通过直接限制TCR-CD3核心通道的构象变化抑制T细胞受体激活”为题,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胆固醇抑制T细胞受体活性的分子机制。 T细胞是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细胞,在病毒感染、癌症以及自体免疫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T细胞通过其TCR-CD3受体复合物特异性识别抗原,将胞外的抗原识别信号跨膜传递到T细胞内,激活胞内的适应性免疫信号通路,启动免疫反应。在2019年,该课题组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人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组装的结构基础”(Structural basis of assembly of the human TCR-CD3 complex)的研究文章,首次解析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包含全部8个亚基)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TCR-CD3亚基在膜外侧以及膜内识别、组装成功能复合物的分子机制。但一直以来,T细胞受体如何将胞外抗原信号传递到胞内激活T细胞的这一关键机制的结构基础并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该课题组解析了人源野生型、硫酸胆固醇结合型以及组成型激活的3种状态的TCR-CD3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首先通过解析3.2埃的野生型TCR-CD3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发现两个胆固醇分子结合在TCR-CD3复合物的跨膜螺旋围成的通道内(课题组称之为“胆固醇结合通道”,通过质谱、解析硫酸胆固醇结合的TCR-CD3复合物、放射性标记胆固醇竞争性实验,证实TCR胆固醇结合通道结合的是胆固醇分子)。在该静息态的TCR复合物结构中,CD3ζ亚基跨膜螺旋的中间至C端和TCR其他亚基的互作主要由两个尾部相连的胆固醇二聚体分子介导,胆固醇二聚体分子就像闩锁将CD3ζ的跨膜α螺旋锁定在非活性的构象状态。 之后,课题组基于TCR结构产生系列突变体以阻断其与胆固醇结合,功能实验发现TCR突变体获得了不依赖抗原的CD3ζ亚基胞内区的磷酸化,说明突变体具有组成型激活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这些突变体组成型激活的机制,该课题组解析了其中一个组成型激活的突变体(TCRβ L281A/L285A)的结构,分析发现该突变体的胆固醇结合通道中的胆固醇二聚体分子结合被打破,将该突变体和野生型TCR复合物结构进行比较,发现该突变体在CD3ζ跨膜螺旋近C端区发生显著的构象变化,势必带动与C端紧密相连的CD3ζ胞内尾巴发生构象变化,暴露出其磷酸化位点,进而激活胞内信号通路。 TCR复合物作为T细胞识别抗原、启动免疫反应的关键分子,其激活活性受到精确调控,以免在没有抗原结合或非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发非特异性的激活,进而导致自免疫反应。因此,在未结合抗原时,TCR通过结合胆固醇分子使其维持在静息态构象,结合特异性抗原后,触发TCR构象变化,解除胆固醇对TCR的构象限制,从而激活TCR。该研究通过捕捉到TCR在静息和激活两种状态的构象,揭示胆固醇限制TCR活性的机制,对认识TCR从静息状态到激活状态的构象变化提供结构和理论依据,同时为理性设计靶向TCR调控T细胞活性的新型免疫疗法,治疗自免疫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为通讯作者。生命学院博士后陈彦、朱玉威副研究员、博士生李想和本科生高文博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学院博士生甄梓期、博士后董德、本科生黄不了、张帆研究员和电镜平台马卓、张安琪、郭长友参与该研究的部分工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宋小翠和马燕老师进行了质谱工作。本项目受到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原创探索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molcel.2022.02.017&urlrefer=1428ac3240fb98fd6cd0bd939618869d胆固醇(CLR)和硫酸胆固醇(CS)结合状态下的TCR复合物结构组成型激活态和野生型TCR结构比较(A)以及TCR工作模型(B)
【合工大】我校在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药物科学与工程系廖晨钟教授/谢周令副教授团队,在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的两篇论文在美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连续发表。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是药物化学和新药研发领域的重要期刊,相当一部分改变人类命运的上市药物均发表在该刊。廖晨钟教授/谢周令副教授团队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性论文《Targeting the S2 Subsite Enables the 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Novel Highly Selective Factor XIa Inhibitors》报道了我校在发现新型低出血风险抗凝药所取得的进展;第二篇综述性文章《Lessons Learned from Past Cyclin-Dependent Kinase Drug Discovery Efforts》是针对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药物研发的思考。两篇文章合肥工业大学均为第一作者单位。 上市的新型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虽然克服了肝素和华法林传统抗凝药的诸多缺点,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导致一定的出血风险,威胁病人生命。因而,研发一款减少或避免出血风险的新型抗凝药十分必要。研究表明,抑制FXIa凝血因子能有效地降低血栓形成并没有明显出血倾向。目前,已有不少FXIa小分子抑制剂报道,但大部分在酶活性上对高度同源的多种酶选择性不高,导致了一些可能临床副作用,如高出血风险。《Targeting the S2 Subsite Enables the 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Novel Highly Selective Factor XIa Inhibitors》论文采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发现了FXIa活性和选择性大幅提升的优势化合物35。生物学研究发现,化合物35能有效抑制血栓,同时对小鼠无明显毒性及出血风险。目前,化合物35已作为安全有效的抗凝候选药物在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本校硕士生姚宁宁、中国药科大学硕士生贾志萍为共同第一作者,廖晨钟教授、孔毅副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和谢周令副教授为通讯作者。CDK有20个亚型,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临床上,CDK抑制剂已经是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的重要药物,目前已有四款CDK抑制剂被批准上市。尽管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生物机制、多靶点抑制、亚型选择性、联合疗法、药物耐药和药物代谢稳定性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Lessons Learned from Past Cyclin-Dependent Kinase Drug Discovery Efforts》通过聚焦这些关键问题系统阐述并讨论了CDK抑制剂研发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了CDK抑制剂研究未来的新方向,为CDK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本文谢周令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廖晨钟教授为通讯作者。 近年来,廖晨钟教授团队在小分子药物设计与发现领域取得了多方面进展,为我校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上述发表的论文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资助。文章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acs.org%2Fdoi%2F10.1021%2Facs.jmedchem.1c02153.&urlrefer=64a61813ef73335c609c4742b24f81e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acs.org%2Fdoi%2F10.1021%2Facs.jmedchem.1c02190.&urlrefer=616481cd8c99075f96df1a1741df6541
【合工大】学校举行“龙磁奖(助)学金”签约仪式 3月3日下午,我校“龙磁奖(助)学金”捐资签约仪式在屯溪路校区学术会议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余其俊同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熊咏鸽等共同见证签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玉程向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颁发捐赠证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心报,安徽智泓净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延松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现场 余其俊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表示感谢。他指出,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实力雄厚、发展迅速的上市公司,此次在我校设立奖(助)学金,是对学校教育事业尤其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生资助工作的大力支持,充分体现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国家人才战略、彰显时代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必将激励我校受捐赠学生乃至更多青年奋发有为、爱心传承。余其俊致辞 余其俊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余其俊指出,近年来,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为特色的政产学研用“合工大模式”得到了地方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高度认可。余其俊表示,学校的学科布局、科研优势与安徽龙磁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双方合作前景广阔,期待双方在本次设立奖助学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他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开启校企战略合作新篇章。 熊咏鸽简要介绍了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对合肥工业大学近年来取得的办学成就表示充分肯定,并详细介绍了在学校设立“龙磁奖(助)学金”的初衷,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合肥工业大学的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实现共赢。吴玉程颁发捐赠纪念证书 校友会办公室主任丁兆罡和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加广分别代表学校和公司签署了“龙磁奖(助)学金”捐赠协议书。根据协议,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龙磁奖(助)学金”,首次捐资150万元用以支持我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等项目。“龙磁奖(助)学金”自2022年开始,每学年评选一次,奖励资助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品学兼优优秀学生干部和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学生。双方签署“龙磁奖(助)学金”捐赠协议书 签约仪式后,双方就加强产学研合作进行充分交流。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校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研院、校友会办公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钟小要主持。“龙磁奖(助)学金”捐资签约仪式合影
高效癌症化学动力学治疗取得新进展 科研人员设计出碳包覆氧化亚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王辉研究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乾旺教授、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所钱俊超副研究员合作,采用溶剂热法设计了一种氮掺杂碳包覆的氧化亚铜空心纳米胶囊(HCONC),未来有望应用于高效癌症化学动力学治疗,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Small上。   近年来,由于选择性高、侵袭性小,肿瘤微环境(TME)响应性的化学动力学治疗(CDT)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传统CDT主要集中在Fe2+介导的Fenton反应,其受到较强肿瘤微酸环境和较低反应速率的限制。此外,肿瘤细胞中谷胱甘肽(GSH)的过度表达会破坏细胞内的活性氧(ROS),导致治疗效果有限。因此,设计一种生物相容性的纳米催化剂来抑制GSH的过度表达以增强CDT效果变得很有必要。   在各种金属基纳米催化剂中,亚铜基纳米催化剂在弱酸性条件下甚至在中性介质中都表现出作为类芬顿剂的巨大潜力。此外,由于Cu+/Cu2+的低氧化还原电位,亚铜基纳米催化剂对·OH的生成和降低GSH过度表达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然而,亚铜基纳米催化剂的易氧化性和潜在的离子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本研究中,HCONC中Cu+介导的类Fenton反应不仅能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有效地分解H2O2生成?OH,同时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的Cu+也可以消耗过度表达的GSH,防止新生的ROS被分解。此外,薄层碳巧妙地附着在空心氧化亚铜(Cu2O)纳米晶表面,有效地阻止了Cu+的氧化,提高了Cu2O纳米晶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HCONC具有出色的抗肿瘤能力,可用于降低肿瘤细胞中GSH过度表达并加速CDT的效果,因此在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中有望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协同创新培育计划、合肥市自然科学基金、合肥研究院院长基金拔尖培育计划、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方向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羟基自由基检测部分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上完成。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onlinelibrary.wiley.com%2Fdoi%2F10.1002%2Fsmll.202107422+&urlrefer=d2e08b831c206d6165a8f9e61113c1efHCONC催化的级联反应用于肿瘤的化学动力学治疗示意图
安光所1人1集体分获安徽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巾帼文明岗称号 3月4日,在安徽省直妇工委召开的省直机关妇女岗位建功表彰大会上,安光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秦敏研究员获“安徽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安光所航天产品质量保障团队获“安徽省直机关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秦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痕量气体光谱学探测技术和自由基前体物的大气化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和课题30余项;突破紫外光腔技术及光谱识别和精确解析算法,使团队成为国际上采用光腔技术开展活性氮自由基前体物准确定量及收支研究的顶尖团队之一,连续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指导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名,多人次获多种奖学金;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曾获2018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相关成果为揭示我国高污染、强氧化性大气环境下灰霾细粒子的生成机制和增长特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数据,在北京奥运会、G20、金砖五国峰会等国家重大赛事及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女性职工占71.4%的航天产品质量保障团队,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充分发挥先锋引领示范作用,立足岗位不断创新,提高航天载荷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积极服务航天载荷产品研制。该团队在组长罗海燕,副组长金洁、孙真的组织下,以型号产品质量为中心,围绕立项、研制、交付三个环节,实施全链路服务保障,做好航天载荷产品的产保、文档管理、工艺过程、光机电设计、党务党建等工作。多年来,团队在狠抓航天产品型号任务的同时,积极策划基金培育类项目,为航天载荷产品提供电装保障,累计完成载荷初样阶段产品、地面配套产品、横向产品近200套;提供外协电装复检、跟产;完成正样产品合盖检查33台单机。为13个航天载荷型号任务配套了20个FPGA软件产品,确保0项质量问题。团队的科研成果取得了丰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获取了一系列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充分展现了吃苦耐劳的航天精神,彰显了巾帼风采。
【合工大】新学期开学工作平稳有序 2月25日至27日,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正式返校报到。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为做好春季学期开学工作,学校科学安排,周密部署,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实行分批次错峰返校。截至27日晚,我校符合返校条件的学生顺利返校,学校新学期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2月26日和2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余其俊,校长梁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玉程,校党委副书记陈鸿海,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晓平、季益洪,副校长郑磊分别前往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和宣城校区,检查指导新学期开学工作。 检查中,校领导深入学生返校报到现场、110指挥中心、教学楼、学生宿舍、师生食堂、校医院、教育超市、书吧等地,认真听取相关单位负责人的介绍,详细询问学生返校情况、新学期课程安排开展和教学设施运行情况、疫情防控落实情况以及有关开学服务保障工作,现场检查了具自动核验安康码码色、监测体温等功能于一体的疫情防控“智能验证终端”使用情况,并与一线员工和正在办理报到手续和相关业务的师生亲切交谈,听取相关工作意见建议。 余其俊、梁樑对新学期教学管理服务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给予充分肯定,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余其俊、梁樑强调,全体教职员工要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细化新学期工作安排,切实落实好学生返校复学各项工作部署,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新学期学校教育教学等有序开展、高效运行。 余其俊、梁樑要求,全校各部门要深化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精气神提起来,把标杆立起来,多出实招硬招,多办实事好事,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水平,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成效推进学校各方面事业快速稳步发展。 校领导还来到正在建设的羽毛球馆和校医院翻新改造施工现场,实地了解施工进展等情况,要求相关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把关施工质量和进度,确保按期投入使用,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学校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检查。
上海光机所在转角双层石墨烯产生超快光电流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激光控制转角双层石墨烯产生超快光电流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B上。   超快光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在亚飞秒时间尺度上相干操纵固体中的电子运动成为可能。近年来,人们利用周期量级驱动光脉冲在一系列的绝缘体和半导体材料中都激发出了光电流,并对这个过程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转角双层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狄拉克材料,展现了很多全新的物理现象,例如超导性和类模特绝缘态等,引起了很多关注。   研究人员建立了两种独立互补的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通约构型的转角双层石墨烯在少周期圆偏振激光脉冲激励下的光致电流过程。结果表明,光致电流会受到光电场载波波形的控制,体现出对光脉冲载波包络相位和探测电极取向的共同依赖。此外,不同的光电场强度可以引起电子跃迁机制的改变,当驱动光场增大到强场范围时,光电流表现出非单调行为,甚至发生明显的方向反转,这在单层石墨烯和传统的AA、AB堆叠的双层石墨烯中不会发生。研究人员成功揭示了电流反转的主要原因在于费米能级附近几条能带之间直接和间接电子跃迁的量子干涉,这是由于层间相互作用和扭转角引入了新的自由度,使得转角双层石墨烯形成周期性更高的莫尔超晶格,从而导致布里渊区的能带折叠,让这种干涉过程更容易发生。该项研究为探索层状二维材料的非线性光学响应奠定了基础,也为超快光电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论文链接
【哈工大】生命学院胡颖教授课题组在肿瘤细胞钙稳态调控机制方面 哈工大全媒体(郑善亮 文/图)近日,我校生命学院胡颖教授研究团队在肿瘤细胞内质网钙稳态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内容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论文题目为《iASPP通过抑制Gp78介导的TMCO1降解维持Ca2+稳态促进肿瘤生长和耐药》(iASPP suppresses Gp78-mediated TMCO1 degradation to maintain Ca2+ homeostasis and control tumor growth and drug resistance)。 钙离子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着一系列生命活动过程,对维系细胞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钙稳态调节蛋白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内质网是细胞内最重要的钙库,定位在内质网的钙离子通道蛋白TMCO1是细胞应对内质网钙过载,维持钙稳态的关键分子。该基因变异可导致青光眼或颅面畸形、骨骼发育异常和智力残疾等病理变化。然而,TMCO1是否在肿瘤中发挥作用却尚未明确。 胡颖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MCO1蛋白在多种肿瘤患者的组织标本中高表达,进一步通过肿瘤细胞模型以及裸鼠成瘤模型研究发现抑制该基因表达可有效阻滞肿瘤的恶性增殖,并特异性地提高了肿瘤细胞对钙信号依赖性药物的敏感性,提示TMCO1可以作为肿瘤治疗或联合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则揭示了TMCO1在肿瘤中高表达的分子基础,为靶向该基因治疗肿瘤提供了线索。研究发现,TMCO1的mRNA水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并未呈现出明显升高的态势,其蛋白水平的升高主要是由E3连接酶Gp78介导的TMCO1降解受阻所致。团队成员通过质谱分析技术筛选到了Gp78的活性调控因子——癌基因iASPP。分析发现,iASPP可与TMCO1竞争性结合Gp78,进而抑制了Gp78对TMCO1的降解活性。团队基于该机制,发现特异性抑制iASPP表达可有效抑制TMCO1,影响钙稳态,并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提高化疗敏感性的作用。研究明确了iASPP-Gp78/TMCO1轴通过调控钙稳态促进肿瘤生长,导致肿瘤耐药的新机制,丰富并拓展了钙稳态参与肿瘤恶性表型形成的科学观点,为打破钙稳态治疗肿瘤提供了重要的靶点和潜在的干预策略。 胡颖团队一直致力于肿瘤耐药分子机制研究,为高效抗癌、建立预测肿瘤患者治疗响应程度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实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经费支持。生命学院博士生郑善亮为第一作者,胡颖教授为通讯作者。生命学院博士生赵东、张文馨,副研究员王星文参与其中。该研究获得华大基因侯桂雪博士、林梁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唐铁山研究员、博士生赵松,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栗医生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pnas.org%2Fcontent%2F119%2F6%2Fe2111380119&urlrefer=2903547fac8d99b0e9c4c87337e1f40fiASPP-Gp78/TMCO1轴通过调控钙稳态促进肿瘤生长导致肿瘤耐药的模式图
【合工大】合肥工业大学挺进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 2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合肥工业大学斩获历史最好成绩,分别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TOP100中排名大幅跃升至第8位(上年度为22位);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TOP300中位列第19位(上年度为26位);在《2017-2021年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全部)中位列第18位(上年度为24位);在《2017-2021年全国理工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20中,排名第16位(首次入榜);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六轮总榜单(本科)》TOP300中位列第30位(上年度为33位),各项榜单全面刷新。 自2017年12月1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专家工作组发布2012-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以来,我国高校竞赛第三方评估拉开序幕,迄今已经开展六轮评估,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推动和发挥学科竞赛类活动在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规范和引导,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教学集成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称号。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引导、激励师生积极参与,竞赛管理不断规范,竞赛成绩逐年提升。2021年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866项,其中国际级奖266项、国家级奖581项、省部级奖1019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超1.4万人次,获奖超5000人次。 当前,学校正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和教育部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深入落实学校“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深度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北工大】信息学部科研成果助力“冰丝带”建成一流智慧场馆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冬奥会开赛以来,奥运健儿在“冰丝带”里屡创新纪录。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科研团队开发的基于云边端协同的国家速滑馆智慧环境监控和数据汇聚共享系统,实现了馆内各区域温湿度、翻转座椅状态、烟感、有机性挥发气体等环境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共享和可视化展示,助力环境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及时调控,为“冰丝带”提供优质观赛体验和场馆精细化管理作出贡献。2018年4月以来,信息学部林绍福教授团队多次赴国家速滑馆施工现场调研,与各方技术专家、速滑馆建设方分析智慧场馆建设需求和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团队研究确定了“服务办赛、参赛、观赛需求,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运营智能化、服务体验智能化”的科研方向,努力实现“赛时向冬奥会各方提供舒适环境、贴心服务和互动体验,赛后场馆可持续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建设目标。 实现多源异构系统的数据采集、汇聚和共享,预先布线、预留电源支撑临时性突发性环境监控需求,调控赛道附近温湿度助力制冰降耗、增效,区分人流密度智能管控环境……针对智慧场馆建设的难点,林绍福教授团队反复研究论证、深入工地调研、一线寻计问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团队科技实力雄厚、攻关能力强、奉献精神好的优势,圆满完成建设方案咨询服务并参与系统建设。团队通过综合运用感知数据低功耗传输、边端数据协同、多源数据汇聚共享等技术实现设备的环境状态自适应;通过灵活部署无线传感器,实现环境状态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和可视化,助力对冰面及附近温湿度动态监测和智能管控等。一系列先进理念和先进科技的融合运用,帮助场馆运营方实时监测预判环境状态变化情况、无感化调控区域环境、维护保持赛道冰面,为“冰丝带”节能降耗减碳贡献“工大智慧”、提供“工大方案”。
【哈工大】哈工大这项研究,“瞄准”肿瘤细胞! 8日,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胡颖教授研究团队在肿瘤细胞内质网钙稳态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撰写的《iASPP通过抑制Gp78介导的TMCO1降解维持Ca2+稳态促进肿瘤生长和耐药》论文,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钙离子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着一系列生命活动过程,对维系细胞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钙稳态调节蛋白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内质网是细胞内最重要的钙库,定位在内质网的钙离子通道蛋白TMCO1是细胞应对内质网钙过载,维持钙稳态的关键分子。该基因变异可导致青光眼或颅面畸形、骨骼发育异常和智力残疾等病理变化。然而,内质网的钙离子通道蛋白是否在肿瘤中发挥作用却尚未明确。 胡颖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内质网的钙离子通道蛋白在多种肿瘤患者的组织标本中高表达,进一步通过肿瘤细胞模型以及裸鼠成瘤模型研究发现抑制该基因表达可有效阻滞肿瘤的恶性增殖,并特异性地提高了肿瘤细胞对钙信号依赖性药物的敏感性,提示内质网的钙离子通道蛋白可以作为肿瘤治疗或联合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则揭示了内质网的钙离子通道蛋白在肿瘤中高表达的分子基础,为靶向该基因治疗肿瘤提供了线索。 研究发现,TMCO1的mRNA水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并未呈现出明显升高的态势,其蛋白水平的升高主要是由E3连接酶Gp78介导的TMCO1降解受阻所致。团队成员通过质谱分析技术筛选到了Gp78的活性调控因子——癌基因iASPP。分析发现,iASPP可与TMCO1竞争性结合Gp78,进而抑制了Gp78对TMCO1的降解活性。团队基于该机制,发现特异性抑制iASPP表达可有效抑制TMCO1,影响钙稳态,并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提高化疗敏感性的作用。研究明确了iASPP-Gp78/TMCO1轴通过调控钙稳态促进肿瘤生长,导致肿瘤耐药的新机制,丰富并拓展了钙稳态参与肿瘤恶性表型形成的科学观点,为打破钙稳态治疗肿瘤提供了重要的靶点和潜在的干预策略。 胡颖团队一直致力于肿瘤耐药分子机制研究,为高效抗癌、建立预测肿瘤患者治疗响应程度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实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经费支持。生命学院博士生郑善亮为第一作者,胡颖教授为通讯作者。生命学院博士生赵东、张文馨,副研究员王星文参与其中。该研究获得华大基因侯桂雪博士、林梁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唐铁山研究员、博士生赵松,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栗医生的大力支持。
研究阐明分子筛笼内受阻路易斯酸碱对的催化性能 受阻的路易斯酸碱对(Frustrated Lewis Pairs,FLP)是均相催化反应中的重要概念,在FLP复合物中路易斯酸(LA)和路易斯碱(LB)的直接结合被位阻效应抑制,使LA和LB能够分别作为电子对受体和给体活化小分子。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多相催化体系以解释金属氧化物表面缺陷和掺杂位点的高催化反应活性。鉴于此,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安民研究团队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迎旭、博士韩晶峰合作,进一步将FLP概念拓展到分子筛催化体系,并探究其对于氢气和烷烃活化的能力。   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烃的稳定反应期,多甲苯碳正离子和环戊二烯碳正离子作为烃池中间体物种驱动烯烃通过芳烃循环的高效产出,且这些碳正离子已被多种光谱方法确认。从受阻的路易斯酸碱对的概念出发,研究发现笼状SSZ-13和SAPO-34分子筛甲醇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碳正离子由于其缺电子属性本身是一种天然的路易斯酸,而碳正离子的生成总是伴随着去质子的布朗斯特酸位点(Si-O-Al-),负电荷氧原子则是富电子属性的路易斯碱。更重要的是,碳正离子与Si-O-Al-的直接键合被分子筛的孔道限域效应阻碍,因而形成了受阻的路易斯酸碱对,如图1所示。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新型受阻路易斯酸碱对的催化反应活性,研究通过理论计算讨论了这些FLP对于氢气裂解的活性,势能面计算发现这些FLP能够有效地解离氢气,且电荷计算和轨道分析表面氢气的裂解以异裂的方式进行,这是典型的FLP活化小分子活化的特点,如图2所示。这种FLP的催化活性可以灵活地通过多甲苯碳正离子的甲基个数和额外的布朗斯特酸位点进行调节。多甲苯碳正离子的活性随甲基个数的增加而减小,而额外的布朗斯特酸位点则能有效地提高路易斯碱的活性。分子筛笼内多甲苯碳正离子与骨架负电荷氧原子中心所形成的FLP对于氢气的裂解合理解释了甲醇制烯烃过程中通过加入氢气抑制积碳生成的可能原因。   FLP除可用于裂解氢气之外,还表现出对于烷烃C-H键的活化能力。而烷烃是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烃反应的副产物之一,因而讨论多甲苯碳正离子与骨架负电荷氧原子中心形成的FLP对于烷烃的活化能力也十分重要。研究考察FLP对于甲烷和乙烷的活化能力发现,FLP活化甲烷和乙烷的能垒高于200 kJ/mol,说明催化活性偏低。然而,FLP对于丙烷及以上烷烃具有很好的脱氢反应活性(102.5~172.0 kJ/mol)。与氢气裂解过程类似,烷烃脱氢的能垒也能通过多甲苯碳正离子的甲基数和分子筛中额外的布朗斯特酸位点进行调控。   研究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方法,对FLP丙烷脱氢成丙烯过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实了含FLP的分子筛对于丙烷脱氢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图3)。该研究不仅从受阻的路易斯酸碱对角度重新认识了被分子筛限域的碳正离子,而且发现了这些受阻的路易斯酸碱对能够用于裂解氢气和烷烃脱氢。   该研究扩展了受阻的路易斯酸碱概念,确定了分子筛笼内碳正离子与分子筛骨架负电荷氧原子中心形成受阻的路易斯酸碱对的催化反应活性,并对甲醇制烯烃反应网络提出了新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论文链接  (a)碳正离子驱动的甲醇制烯烃的芳烃循环机制;(b)受阻的路易斯酸碱对结构;(c)分子筛笼中的碳正离子组成的路易斯酸碱对;(d)分子筛催化反应中常见的多甲苯碳正离子受阻的路易斯酸碱对裂解氢气的势能面及活化能(a)及反应过程的分子轨道演化(b)(a)烷烃FLP脱氢成烯烃的机理(b)丙烷在含FLP和无FLP的SAPO-34分子筛丙烷脱氢的GC-MS实验
天津工生所在氨基酸工业菌种从头设计创制研究中获进展  氨基酸是生命体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广泛用于饲料、食品、医药和日化领域。氨基酸工业是我国生物制造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高水平的工业菌种被认为是生物制造的“芯片”。系统与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对工程菌种的设计和创制能力,但从头创建工业水平的菌种较为困难。核心限制是缺乏高效的工业微生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和高性能的催化、调控、转运等功能元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系统与合成生物技术研究组和系统生物学平台实验室合作,在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氨基酸高产菌种从头设计创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以氨基酸工业的主力菌种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和高附加值氨基酸L-脯氨酸为研究对象,获得如下成果:(1)针对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编辑存在的效率低、Cas9毒性高等问题,通过转录-翻译多级调控Cas9表达的严谨性和表达量,实现了基于双链DNA模板的高效基因敲除和敲入,常规编辑效率最高>90%,219 kb大片段敲除效率>30%;优化噬菌体重组蛋白RecT依赖的单链DNA重组,基因突变效率可达100%,与现有方法相比,编辑效率和操作简便性大幅提升。(2)L-脯氨酸合成关键酶γ-谷氨酸激酶ProB活性受L-脯氨酸反馈抑制,且反馈抑制与底物结合位于相同区域,设计改造较为困难。针对该问题,对UniProt数据库中900余条ProB序列进行序列保守性分析,结合晶体结构模拟锁定解除反馈抑制的潜在位点,基于上述单链DNA重组技术在染色体原位构建了5个氨基酸位点的饱和突变库,筛选到较已报道最优突变体的L-脯氨酸产量提升24%的新突变体。(3)为设计具有最高原子经济性的L-脯氨酸合成途径,预测关键的代谢流控制靶点,基于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进行了代谢流量平衡分析;引入异源的NADP+依赖型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N,葡萄糖合成L-脯氨酸的理论转化率可由0.86 mol/mol提高至0.98 mol/mol,L-脯氨酸终端合成途径基因、草酰乙酸回补途径基因和上述GapN是关键的流量控制靶点。(4)为在染色体上精细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构建了谷氨酸棒杆菌多个天然启动子的突变体文库,基于荧光成像系统筛选获得具有梯度表达强度,且最高强度提升>40倍的启动子文库;应用启动子文库精细调控上述流量控制基因的表达,大幅提升了流向目标产物L-脯氨酸的代谢流量。(5)针对L-脯氨酸外排蛋白未知,无法开展转运工程研究的问题,构建了谷氨酸棒杆菌全部397个膜转运蛋白基因的CRISPRi阵列文库,筛选到目前唯一一个L-脯氨酸外排蛋白Cgl2622;运用增强产物L-脯氨酸外排,阻断合成前体L-谷氨酸外排的转运工程策略,构建获得高产菌株PRO-19,采用工业原料5 L罐分批补料发酵,L-脯氨酸产量达到142.4 g/L,生产强度2.90 g/L/h,转化率0.31 g/g,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该研究综合运用代谢途径设计、基因组编辑、关键酶改造、基因精细表达调控和新型功能元件挖掘等技术手段,从头创制了无质粒、没有抗生素抗性标记、无需诱导剂的L-脯氨酸高产谷氨酸棒杆菌。多位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论文报道了有价值的高产菌种,并提供了从头创制工业菌种的通用流程。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天津市“项目+团队”重点培养专项、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等的支持,并获得天津工业生物所高通量编辑与筛选平台实验室、生物设计中心和生物催化与绿色化工团队的协助。   论文链接L-脯氨酸外排蛋白的CRISPRi筛选及功能鉴定
新疆生地所在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中获进展  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环境及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地表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生物圈和大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被物候能较好地反映植被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应用GIMMS3g NDVI数据集(1982—2015)对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评估了青藏高原植被物候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旨在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合理化保护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   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的生长季开始(SOS)、生长季长度(LOS)年际变化波动幅度均较大;从SOS趋势变化来看,研究区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大体呈现提前0.19天/a。而对于生长季结束(EOS)来说,研究区98.60%的区域表现为滞后趋势;在研究区内,季前降水是影响东北部SOS变化的主要因素(p<0.05),而季前气温和降水共同导致了东北部EOS的滞后;季前4月或5月降水是驱动不同植被SOS变化的主要因子,而季前气温和降水共同驱动不同植被EOS的变化;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共同导致了植被物候变化的复杂性。   相关成果以Driving Forces of the Changes in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为题发表在Remote Sensing。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安光所在大气二氧化氮探测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近日,安光所张为俊研究员团队在大气二氧化氮探测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利用相敏检测的振幅调制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一种用于快速灵敏检测NO2的新方法》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ACS)出版的Analytical Chemistry上(SCI一区,IF=6.986),并申请了发明专利保护。二氧化氮(NO2)是对流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在大气复合污染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高灵敏准确测量对大气化学研究以及大气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团队赵卫雄研究员和周家成博士等人发展了一种基于多模激光的振幅调制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AM-CEAS),使用宽带多模二极管激光器(中心波长406 nm),实现了NO2超高灵敏度探测,在1s和30s采样时间下,探测极限分别达到35 pptv和8 pptv,低于相同条件下腔衰荡吸收光谱技术(CRDS)探测极限的4倍。该方法利用衰荡时间测量,可免去腔镜反射率标校等过程,实现绝对浓度的直接测量,并且具有共轴腔衰荡吸收光谱的高光注入效率、离轴腔增强吸收光谱的低腔膜噪声以及调制光谱的窄带高灵敏度微弱信号探测等优点。仪器简单、可靠、低成本和自校准,可长期稳定运行、免人工维护,具有很好的科研和业务应用前景。目前,该仪器正在北京参加超大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外场综合协同观测研究,用于北京城区大气活性氮的测量,仪器无人值守,运行状况良好,获得了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后续将进一步应用于青藏高原背景站点,开展常年的NO2观测,填补空白,为青藏高原大气化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和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资助。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