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吾儿
畏吾儿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负我必逆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59
发帖数: 106,896
关注贴吧数: 17
注意,不是滑翔机,是滑翔鸭来啦#[视频]虎年就要嗷呜#
大家是多么的爱你,你看到了吗***
苏州的地铁站建的有意思 苏州最美地铁站,北寺塔站,一抬头便是:“白墙黛瓦江南韵,水墨丹青一柿情”。。#柿子红了# #北寺塔柿子树#
#新疆五彩滩#是个好地方。#[视频]虎年就要嗷呜#
国足再争点气吧!!!!!
【合肥工业大学】学校推进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 1月24日下午,学校召开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校长梁樑出席会议,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志峰主持会议。 刘志峰从建设要求、申报指标、建设思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现代产业学院拟建方案,并对下一步建设推进工作作了说明。与会人员围绕拟建方案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梁樑对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本科生院等相关部门在前期组织申报和拟定建设方案等方面开展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校工科办学特色和产学研合作优势,突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坚持“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深化“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院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创新发展,为相关产业培养亟需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领军人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基于原有创新班培养模式,以“暑期学堂”作为特色建设内容,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将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等功能有机结合,联合合作单位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扎实推动学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双一流”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和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河北工业大学】抗疫夫妻: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 正在家中隔离观察的抗疫志愿者苗青,回想起十几天前和丈夫高志一起报名去一线抗疫的前前后后,至今仍历历在目。苗青在我校实验实训中心工作,高志是招生就业中心的教师,在学校参加完核酸检测的志愿工作后,他们又双双报名奔赴一线抗疫。一波三折的报名 1月15日晚上8点多,刚吃完饭,高志首先在微信群中看到了防疫志愿报名的消息,当即报了名。“我也不能落后啊。”苗青说,“咱也是党员,必须跟高老师一个高度,报名!” 高志随后拿出了本子,“咱们列个清单吧,把必需品提前准备出来!”夫妻俩列了清单:电脑+适配器+硬盘(U盘)、手机+充电器、身份证、洗漱用品、剃须刀、蒙脱石散、换洗内衣袜.....一一被装进了行李。 1月16日早上7点06分,苗青收到了一线志愿者报名信息表,通知8点20分到北辰校区教学楼集合。富有戏剧性的是,首先报名的高志居然没有接到通知。尽管如此,高志在帮苗青收拾行李的同时,也默默地准备了自己的行李。 没报上名,高志有点儿失落。装上两人的行李,他们开车去了学校。 到了学校,经过再次争取,高志终于成为一线抗疫的一员。 下午2点半,苗青和高志到达驻地,按照男女分组,他们被分别安排住下。最漫长的一夜 1月17日凌晨1点,苗青进入指定社区,负责值守一栋楼的楼门,阻止居民从楼里出来。 防护服里,苗青尽管穿着雪地靴,厚棉裤,鹅绒羽绒服和一件薄羽绒服,并且在肚子和后背都贴上了暖宝宝,可还是觉得冷。苗青在志愿者群里看到,有的志愿者说口罩都结冰了。 大概2点10分,苗青遇到了尴尬事,临时通知上阵前,喝了一袋牛奶。正是因为这一袋牛奶,现在竟然有了要去厕所的感觉。在当时,每人被分配守一栋楼门,如果去了厕所,岗位就会空出来,阻止不了居民从楼里出来,而每人的防护服也只有一套,去了厕所也会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中。苗青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一定要扛过去,她让自己蹲下,让暖宝宝尽量挨着肚脐,双手抱着腿,过了大概20分钟,终于感觉好多了。 早上6点50分,苗青接到通知,去居委会集合,可以返回驻地了。 “时间过得很慢。”回想起那一夜,苗青依然记忆犹新。 文/闫涵图/苗青 高志审核/霍占良 李志明每次都是匆匆的见面 在防控一线,高志与其他34名志愿者被编成一组,乘车前往指定社区,首先是进楼逐门逐户提醒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然后又逐楼逐门逐户统计核酸检测情况。 在驻地,高志除了负责人员分组、分发防疫物资、各类物资管理发放等任务外,还要做好核酸检测服务,全体成员在驻地先后共进行了五次核酸检测,由于医护人员紧张,上级只委派了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没有单独安排信息采集人员。因为高志在学校参与过核酸检测志愿服务,有工作经验,就一直负责核酸检测信息录入工作。天寒地冻,高志拿手机的手一小会儿就没有了知觉,只好两只手交换操作,努力提速尽快完成信息录入,减少志愿者的等待时间。 尽管夫妻两人同在抗疫一线,但分在不同的组,执行着不同的任务,苗青和高志两人单独只见了一次,仅仅说了两句话就告别了。每次跟其他志愿者一起领防疫物资时,苗青能匆匆地见一面高志,虽然他们来不及讲话,但眼神的交流都在为彼此打着气。记者手记: 因为高志和苗青还在隔离期,只好通过手机完成了采访。电话那一端传来的爽朗声音,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坦率和真诚。这是一对让人羡慕的伴侣,一张张合影上的灿烂笑脸,无不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激励着他们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把热爱奉献给生活。正如高志所说,志愿工作不仅仅是奉献,也是受益,“没有这次志愿服务,大家可能没有机会去体验寒风中的坚守,同伴间的默契。正是这次并肩战斗,让我和苗青更增添了一份理解和信任。”
大气所揭示南海冷涌长时间维持的原因 南海冷涌是冬季一种典型的天气现象,对南海及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作为天气现象,绝大多数的南海冷涌只有一两天的生命史,但有一些冷涌却可以持续六天乃至两周以上。相较于短时间的降温而言,持续性的冷涌事件会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持续性冷涌的变化特征和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庞博等发现南海持续性冷涌在热带外环流场上表现出与短寿命事件不同的特征,并指出斯堪的纳维亚(SCA)型环流异常横跨欧亚大陆传播至东亚地区是导致南海冷涌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80%的南海持续性冷涌爆发前,中高纬度均表现出显著的SCA型负位相的环流特征。进一步分析指出,SCA型环流异常通过促进西伯利亚一带的阻塞高压活动,进而有利于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的持续升高,并最终影响南海冷涌的维持。 该研究揭示了起源于北大西洋的环流异常能远距离调制南海的天气系统,这为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上。 论文链接短(左)、长(右)寿命冷涌事件爆发时的环流异常
苏州纳米所等通过分子结构优化结合表面钝化获得高效稳定非富勒烯 当前,高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多基于非富勒烯受体。随着研究深入,新的非富勒烯受体分子被不断设计合成,相应的器件效率也在提升。而器件的稳定性尚未达到商业化要求。已有研究报道了非富勒烯受体分子结构与器件效率之间的关系,而关注非富勒烯受体分子结构与器件稳定性之间关系的工作相对较少。探索受体分子结构与器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为后续设计合成高稳定性受体分子提供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印刷薄膜光伏实验室项目研究员骆群、研究员马昌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谭宏伟团队,探究非富勒烯受体分子结构与器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前期研究(Sol. RRL, 2021, 5, 2000638)揭示了ZnO在光照下会产生羟基自由基,进一步,羟基自由基与非富勒烯受体发生界面反应导致受体分子的端基和稠环核连接的C=C发生断裂的器件失效机理。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剖析受体分子的结构对器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选取不同分子结构的四种非富勒烯分子作为受体,比较了基于四种受体器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受体器件稳定性规律为IT-4F>Y6≈N3>ITIC。进一步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受体的光降解速率与其对应的器件的衰减速率表现一致。这表明受体的光降解速率是决定器件衰减速率的关键因素,而受体分子中端基卤素取代以及内核的β-烷基是影响其光降解速率及器件衰减速率差异的关键。DFT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端基F元素的修饰使端基和稠环核连接的C=C键合能降低,导致其更易与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此外,F原子与ZnO表面氧空位和羟基的吸附能更强,致使表面的羟基更易离去,进而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破坏受体,因而受体端基含F原子使衰减加快。而β-位烷基链能与环外双键中的氢原子发生远程作用形成“原子笼”,从而阻挡ZnO表面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对C=C进攻,进而提高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稳定性。基于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果,研究选择β-位具有更大烷基链的非富勒烯小分子L8-BO作为受体材料,结合ZnO表面的界面修饰,获得能量转化效率超过17%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且该电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T80和Ts80分别达到5140和6170小时。 该研究为后续开发高稳定性非富勒烯受体分子提供了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论文链接苏州纳米所等通过分子结构优化结合表面钝化获得高效稳定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四种受体分子结构及器件结构DFT计算分子构象及Y6分子的二维核磁谱
大连化物所等关于提升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的量子效率研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研究员李灿,与研究员章福祥/副研究员祁育等,在利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构筑全分解水制氢体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基于BiVO4可见光催化剂不同晶面双助催化剂的优化开发及其选择性负载,显著提升其用于水氧化和“Z”机制全分解水制氢性能,使全分解水制氢量子效率达到12.3%(420±10nm激发)。 利用粉末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是一条转化储存太阳能至绿色氢能的理想途径之一,受到关注。本研究中,基于前期对BiVO4光催化剂认识的基础,科研团队设计开发出新型Ir还原助催化剂和FeCoOx复合物水氧化助催化剂。研究运用选择性沉积的方法,有效地促进BiVO4的光生电荷分离和水氧化活性,进而与产氢光催化剂耦合,组装了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体系,其表观量子效率达到12.3%(420±10nm激发)。此外,研究结合XAFS等测试表征实验和理论模拟结果,阐析了FeCoOx水氧化助剂的微观结构及其促进电荷分离和水氧化性能的机理。该成果为构筑更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该团队致力于宽光谱捕光新材料的研发,取得了系列成果:拓宽了全分解水系统中产氢、产氧端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利用范围,产氢端从510nm拓展至650nm、产氧端从450nm拓展至600nm(Joule、Adv. Mater.);粉末体系Z机制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的表观量子效率先后达到6.8%(Angew. Chem. Int. Ed.)、10.3%(Joule)、12.3%(Nat. Commu.);发展了含氮半导体构筑异质结促进电荷分离的“一锅氮化”新方法(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dv. Mater.等);发展了氨辅助高温负载CoOx助催化剂改善界面电荷传输和水氧化性能的新方法(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发现了BiVO4不同晶面间光照条件下存在空间电荷分离效应,以及取得其不同晶面间双助催化剂选择性沉积大幅提升性能等新认识(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Joule等)。 相关研究成果以Unraveling of Cocatalysts Photodeposited Selectively on Facets of BiVO4 to Boost Solar Water Splitting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论文链接大连化物所实现全分解水制氢量子效率达到12.3%
大连化物所等关于提升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的量子效率研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研究员李灿,与研究员章福祥/副研究员祁育等,在利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构筑全分解水制氢体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基于BiVO4可见光催化剂不同晶面双助催化剂的优化开发及其选择性负载,显著提升其用于水氧化和“Z”机制全分解水制氢性能,使全分解水制氢量子效率达到12.3%(420±10nm激发)。 利用粉末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是一条转化储存太阳能至绿色氢能的理想途径之一,受到关注。本研究中,基于前期对BiVO4光催化剂认识的基础,科研团队设计开发出新型Ir还原助催化剂和FeCoOx复合物水氧化助催化剂。研究运用选择性沉积的方法,有效地促进BiVO4的光生电荷分离和水氧化活性,进而与产氢光催化剂耦合,组装了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体系,其表观量子效率达到12.3%(420±10nm激发)。此外,研究结合XAFS等测试表征实验和理论模拟结果,阐析了FeCoOx水氧化助剂的微观结构及其促进电荷分离和水氧化性能的机理。该成果为构筑更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该团队致力于宽光谱捕光新材料的研发,取得了系列成果:拓宽了全分解水系统中产氢、产氧端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利用范围,产氢端从510nm拓展至650nm、产氧端从450nm拓展至600nm(Joule、Adv. Mater.);粉末体系Z机制可见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氢的表观量子效率先后达到6.8%(Angew. Chem. Int. Ed.)、10.3%(Joule)、12.3%(Nat. Commu.);发展了含氮半导体构筑异质结促进电荷分离的“一锅氮化”新方法(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dv. Mater.等);发展了氨辅助高温负载CoOx助催化剂改善界面电荷传输和水氧化性能的新方法(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发现了BiVO4不同晶面间光照条件下存在空间电荷分离效应,以及取得其不同晶面间双助催化剂选择性沉积大幅提升性能等新认识(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Joule等)。 相关研究成果以Unraveling of Cocatalysts Photodeposited Selectively on Facets of BiVO4 to Boost Solar Water Splitting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论文链接大连化物所实现全分解水制氢量子效率达到12.3%
上海硅酸盐所在电致变色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性质(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利用电致变色材料制备的电致变色器件可广泛应用于节能窗和显示领域。尤其是在显示领域,响应速度慢严重制约了其应用于电子器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金平实、曹逊团队与特聘研究员孙宜阳、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杰、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John Bell以及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两个维度,首次提出利用质子中继式传输在WO3电致变色材料中实现高着/褪色比的快速切换,并成功制备出超快响应的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突破了响应速度慢导致的应用局限,拓展了应用领域。该工作将器件的响应时间降低至1s以下(0.7s),显著降低了作为电子器件的功耗,进一步推动低功耗稳态显示器件的应用进程。 氧化钨(WO3)因其优异的性能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致变色材料。WO3的电致变色过程主要是基于W元素的可逆变价以及阳离子(H+, Li+, Na+,Al3+等)的可逆嵌入和脱出来实现。其中,嵌入和脱出阳离子是影响材料着色速度和循环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众多阳离子中,质子(H+)相比于其他阳离子具有更小的离子半径和更快的迁移速度(如图1a所示),在电致变色嵌入和脱出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但是,质子往往存在于液体电解质中而无法很好集成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中。研究发现,一些固态有机聚合物如PEDOT:PSS等可以在电场作用下实现质子的快速迁移。基于该发现,研究人员首次引入可实现氢离子快速迁移的有机物(PEDOT:PSS)作为固态质子源,并与WO3电致变色层复合设计串联结构的电致变色层,研究发现在5/8 s的短脉冲刺激下仍能有效着/褪色(如图1b所示)。然而这种着/褪色的过程受限于有限的质子供应,其变化仅为约15%,还不能体现器件的全部性能。基于此,研究人员又进一步提出插入一层Na+离子源,促进H+高效释放(如图1c所示)。电压驱动下Na+进入PEDOT:PSS层,着色程度显著加深。第一性原理计算也为上述质子中继式迁移机制提供了理论证据。 研究人员进一步制备了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并评估综合性能,发现基于该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在着色过程中具有高对比度(在650 nm处达到90%)、超快的响应速度(0.7 s内着色至90%,0.9 s内褪色至65%,7.1 s内褪色至90%)、良好的着色效率(在670 nm处达到109 cm2 C-1)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3000次循环后,着褪色对比度降低小于10%)。此外,研究人员还将该设计方案拓展至大面积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30×40 cm2)和柔性器件(10×10 cm2)。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上海硅酸盐所光热调控智能材料课题组博士生邵泽伟、博士黄爱彬和集成计算材料研究中心博士明辰,通讯作者是曹逊、孙宜阳和罗宏杰。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NSO国际合作专项、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论文链接图1 中继式质子传输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示意图图2 新型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表征结果图3 新型电致变色器件的大面积和柔性制备
科学家通过SKA先导望远镜发现超强磁场新天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张翔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Curtin)研究人员Hurley-Walker等通过分析SKA先导望远镜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射电暂现源。研究认为,该射电暂现源可能是一个超长周期的磁星或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2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SKA低频先导望远镜默奇森宽场阵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MWA)的巡天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致密暂现源。该暂现源于2018年初出现,爆发周期约为18分钟,比已知最长的脉冲星爆发周期长9倍,每次爆发持续30-60秒左右,并包括短时标(<0.5秒)的爆发。大部分情况下,研究人员可观察到平滑的、以小时为单位演变的轮廓,在爆发期间,该暂现源是150 MHz波段南天最明亮的30个射电源之一。 科研人员在后续的光学、红外、高能观测中,均未发现其对应体。对其射电脉冲的色散测量表明,该暂现源位于银河系内,与太阳系的距离约4200光年。偏振测量显示出,该暂现源的线偏振度约为90%,超过了150 MHz波段中同一观测模式下的所有已知脉冲星(由于观测方法导致的平滑效应,此模式下观测到的脉冲星线偏振度不超过70%),表明该暂现源存在超强磁场。该暂现源长周期和低频波段的高偏振度均无法用已知脉冲星的理论模型和观测特征解释,研究人员由此排除其是普通脉冲星的可能性,认为该暂现源可能是磁星(Magnetar)或是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 该发现是在银道面区域长周期暂现源的首次探测,为搜寻低频暂现源打开了新窗口,未来或可发现更多该类型星体,从而有助于理解恒星的演化和死亡。 研究工作得到SKA低频先导射电望远镜,以及根据SKA数据特点定制的SKA计算集群的支持。中国SKA区域中心原型机承担了部分MWA数据的存储,参与了宽波段偏振数据的处理,完成了部分偏振图像的分析,并与澳大利亚SKA区域中心的计算设备共同完成了其他数据处理任务。 论文链接MWA发现长周期暂现源:上方为暂现源图像,下方为MWA天线示意图。图像来源: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张翔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Curtin)研究人员Hurley-Walker等通过分析SKA先导望远镜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射电暂现源。研究认为,该射电暂现源可能是一个超长周期的磁星或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2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SKA低频先导望远镜默奇森宽场阵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MWA)的巡天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致密暂现源。该暂现源于2018年初出现,爆发周期约为18分钟,比已知最长的脉冲星爆发周期长9倍,每次爆发持续30-60秒左右,并包括短时标(<0.5秒)的爆发。大部分情况下,研究人员可观察到平滑的、以小时为单位演变的轮廓,在爆发期间,该暂现源是150 MHz波段南天最明亮的30个射电源之一。 科研人员在后续的光学、红外、高能观测中,均未发现其对应体。对其射电脉冲的色散测量表明,该暂现源位于银河系内,与太阳系的距离约4200光年。偏振测量显示出,该暂现源的线偏振度约为90%,超过了150 MHz波段中同一观测模式下的所有已知脉冲星(由于观测方法导致的平滑效应,此模式下观测到的脉冲星线偏振度不超过70%),表明该暂现源存在超强磁场。该暂现源长周期和低频波段的高偏振度均无法用已知脉冲星的理论模型和观测特征解释,研究人员由此排除其是普通脉冲星的可能性,认为该暂现源可能是磁星(Magnetar)或是拥有超强磁场的白矮星。 该发现是在银道面区域长周期暂现源的首次探测,为搜寻低频暂现源打开了新窗口,未来或可发现更多该类型星体,从而有助于理解恒星的演化和死亡。 研究工作得到SKA低频先导射电望远镜,以及根据SKA数据特点定制的SKA计算集群的支持。中国SKA区域中心原型机承担了部分MWA数据的存储,参与了宽波段偏振数据的处理,完成了部分偏振图像的分析,并与澳大利亚SKA区域中心的计算设备共同完成了其他数据处理任务。 论文链接MWA发现长周期暂现源:上方为暂现源图像,下方为MWA天线示意图。图像来源: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ICRAR)
合肥研究院召开2021年度考核总结暨表彰大会 1月13日和27日,合肥研究院分别召开2021年度考核总结及表彰大会。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科研单元、职能处室及相关直属机构、支撑部门负责人等80余人参会。 在1月13日举行的考核总结会议上,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代表院班子作2021年度工作报告。报告以“筑梦启航十四五,协力奋进新征程”为题,对上一年度工作进行梳理回顾,分别从“党史教育活动”“科技创新进展”“改革发展蓝图”“人才引育突破”“服务保障优化”“建院廿年凝聚奋进”等六方面展示了一年来的工作进展及成效。 在谈到2022年工作重点时,刘建国指出,要深入贯彻学习“中国科学院党组2021年冬季扩大会议” 精神,深入分析研判新形式、新要求,围绕“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主题,按照“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求,总结过去一年在推动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将分析“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落实到重点任务布置中,要不断增强使命感、危机感、责任感,以“引领力最强、战斗力最强、组织力最强”为目标,真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 刘建国强调,新的一年,要围绕“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深入推动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要深入推进建制化科研范式改革,以中青年优秀人才为核心,推进组建“大组制”交叉团队,打造定向性、建制化科研新范式;要积极参与国重重组工作,以磁约束核聚变物理重组国家队为突破口,带动各科研单元主动调整研究方向,加强前瞻性布局及学科优化;要抢抓“十四五”机遇,聚焦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谋划系统级重大项目,加快突破更多核心技术,争取参与更多国家科技任务。 刘建国指出,要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培养聚集高水平科技人才,主动创造条件、开拓渠道、引育并举,争取多元支持,通过重点抓好战略科学家及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的培育,带动人才队伍整体能力提升及持续协调发展,并为打造国际化人才中心和科创高地奠定基础。 刘建国强调,要以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指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切实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关键作用,着力发挥各级领导干部抓落实的带头表率作用,引导形成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要持续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持续提升服务效能,规划建设国内先进的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及多元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 会上,各科研单元代表及部门负责人总结汇报了2021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深入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改进举措及下一年度重点工作思路。研究院班子成员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点评,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合肥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进行会议总结,他对各科研单元及部门的业绩表示肯定。黄晨光指出,过去一年,大家发扬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敢闯敢拼的作风,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为研究院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晨光强调,要强化时代使命感与紧迫感,加强战略目标引领,推进大装置园区建设,巩固学科集成优势;要切实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谋划及战略性布局,为创新发展提供规划保障和科学指引;要提高思想站位,提升境界格局,更新发展理念,以更广阔的心胸、更融合开放的心态开启新征程。 黄晨光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要深化制度优势,强化党对科技事业的保障力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工作各个环节。 黄晨光强调,新的一年,要凝练自身优势,瞄准工作机遇,坚定目标路径,加快部署国家级科技平台,在重点领域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要发挥建制化优势,加强资源优势整合,合力共进谋发展;在重大研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聚焦主题主线,推动落地落实。 在1月27号举行的考核表彰会上,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对相关科研单元及部门进行了授牌表彰。考核总结会现场刘建国(左)作报告,黄晨光(右)讲话授牌表彰
关于2022年博士公开招考考生信息填报和申请材料电子版上传的通知 各位考生: 请所有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简称“科学岛分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的考生登录科学岛分院研究生信息系统: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gs.hfcas.ac.cn&urlrefer=77433438b5816ac54a8a0694c4bdc5ef(默认用户名:手机号码,默认密码:身份证号码),填报以下信息: 1、考生报考信息: 填报本人基本信息、报考意向、笔试科目选择,笔试科目为英语和一门专业课,具体请见通知附件; 2、将博士申请材料按照顺序(见报名通知或系统上传说明)扫描成一个PDF文件,上传到科学岛分院研究生信息系统; 3、按照系统的格式要求上传本人2寸电子照片。 报考信息填报和电子版个人材料上传截止时间为2022年2月15日。 注意事项: 1、逾期未按要求填报报考信息和上传电子版材料的考生,将视为主动放弃科学岛分院2022年博士报考资格; 2、报考专业必须和中科大博士报名系统一致,不得有任何差别; 3、2022年工程博士报考须统一参加英语笔试,具体安排在工程博士报名截止后另行通知(预计四月份开始报名)。 4、3月1日后,将对报考考生的纸质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另行通知参加笔试和面试的具体安排。 5、联系电话0551-65592439 闫老师 科学岛分院 2022年1月25日
关于启动中科大2022年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 各位研究生: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工作部署,2022年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选派工作正式启动,选派对象为优秀在读硕士生(包括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入学通知书(或国外导师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 国家留学基金为留学人员提供资助期间内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奖学金和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 CSC对通过“所在单位或个人合作渠道”赴国外高校或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将不再提供学费资助。 CSC关于2022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办法、项目应提交的申请材料及说明、申请人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请登录国家留学网出国留学栏目中查询(网页内容正在更新中),有关工作进程安排详见附件。 联系人:陈雨婕 联系电话:63606418 联络邮箱:
[email protected]
科学岛分院 2022年1月25日
真狗*哼
#[视频]虎年就要嗷呜#哈哈哈,气死了,已经代入奶奶情绪了
#[视频]虎年就要嗷呜#好家伙,主持人开始带头说唱了,**
『水贴刷经专用』统一发到这个贴子里 这个贴子是用来给大家统一刷经验用的。
一直都想要个小院子
#[视频]虎年就要嗷呜#来自科大的新年祝福
学会了,过年回家就知道怎么怼人了
这大雪如期而至
星期三了,也下雪了,打卡准备过年吧
全网的狗子都回家过年了
【关于成立“工业五子”联盟的通知】 各高校、研究院所: 经研究决定,即日起成立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为主体,共同组成“工业五子”联盟,这五所高校是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一定影响力,为开创中国工业新未来,继续领航前行。
#清朗行动#严厉打击网络暴力。
卧槽,这天花兰博基尼绝了
对狗狗有点狠
多好的孩子,好可惜
#[视频]视频大作战#…………
#[视频]视频大作战#老师和学生都是中国人,这是反向留学吗??????
#[视频]视频大作战#这迪迦奥特曼做的真棒
蜗壳专属图片日历 via:科大dy
#[视频]视频大作战#妥,很是解压
#[视频]视频大作战#……………………
#[视频]视频大作战#入住宾馆一定要注意隐私保护
#[视频]视频大作战#唉,郑州之痛
金属所亚纳米尺度原子级分散金属Cu催化加氢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阳与特别研究助理黄飞,联合北京大学教授马丁、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宁、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温晓东等,精准调控亚纳米尺度原子级分散金属Cu配位环境,系统探究了原子级分散金属Cu催化剂配位结构对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ACS Catalysis上。 乙炔选择性加氢是工业纯化乙烯原料气用于生产高分子聚合物过程中的重要催化反应之一。如何低温高效、选择性将乙炔加氢到乙烯,而避免乙烯进一步氢化到乙烷,是这一催化反应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科研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富缺陷纳米石墨烯稳定的原子级分散Pd催化剂,在乙炔半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J. Am. Chem. Soc., 2018, 140, 13142)。研究通过对金属Cu在富缺陷石墨烯载体上进行原子级分散构建,实现了非贵金属Cu催化乙炔高效选择性加氢(Nature Commun., 2019, 10, 4431)。目前,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ADMCs)在众多催化反应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原子利用率和催化性能。因此,构建ADMCs的精细结构与配位环境,并考察其催化性能,可为研究亚纳米尺度ADMCs结构-性能关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该研究将亚纳米尺度原子级分散Cu1锚定在富缺陷纳米石墨烯载体上(Cu1/ND@G)和氮掺杂富缺陷石墨烯载体(Cu1/ND@NG)上(图1)。研究通过改变配位结构(Cu-C或Cu-N),调控亚纳米尺度原子级分散Cu的电子态(图2)。密度泛函理论(DFT)和H2-D2交换实验(图3)进一步证明,Cu-C结构有利于H2吸附解离以及目标产物的脱附,保证了催化剂优异的活性和选择性。该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将ADMCs与加氢活性-配位结构关联起来,进而指导开发新型的非贵金属加氢反应催化剂。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青年人才项目、金属所创基金培育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中国石化等的支持,并获得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支持。 论文链接图1.原子级分散Cu催化剂不同配位环境(Cu-C、Cu-N)的XAFS表征结果图2.原子级分散Cu催化剂不同配位环境(Cu-C、Cu-N)的电子结构表征结果图3.原子级分散Cu催化剂不同配位环境(Cu-C、Cu-N)活化氢气的DFT与H2-D2交换实验结果图4.原子级分散Cu催化剂不同配位环境Cu-C、Cu-N配位结构与催化加氢性能关联示意图
昆明植物所在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时空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在地下形成菌丝网络,促进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增强宿主的逆境耐受性,有利于宿主幼苗的定植和群落的建立。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譬如,全球变暖和长期氮沉降会导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丢失,进而影响其宿主植物种群的建立。探究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对于预测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具有意义。海拔和季节是研究生物群落时空格局的两个重要环境梯度。海拔增加导致温度降低,植被组成、积雪覆盖等均随之变化,而季节的交替则引起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改变。已有研究表明,海拔或季节对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均有显著影响,但目前还缺少研究同时考虑海拔和季节对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团队在局域范围内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在云南省德钦县白马雪山沿海拔梯度(>1500 m)在干季和湿季进行土壤和菌根样品采集,辅以扩增子测序分析。研究发现:白马雪山具有非常高的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检测到3416个ASV(序列变异体),691个OTU(操作分类单元,相当于物种);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在森林区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在高山草甸区域显著增加。在菌根样品中,湿季的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高于干季的多样性,而在土壤中则表现出相反的季节模式;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在不同海拔区域和季节间存在强烈的物种替代和显著的组成差异;海拔对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大于季节的影响,400 m的海拔梯度所造成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相当于干季和湿季间的群落替代;海拔梯度上比季节间更大的环境异质性塑造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更大的海拔变异。 相关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支持。 论文链接 菌根样品中各季节中不同海拔区域独有和共有的外生菌根真菌类群
遗传发育所揭示下丘脑正中隆起衰老的分子特征 衰老是一个伴随着身体生理机能渐进衰弱,从分子、细胞、代谢、组织等层面系统性改变的自然过程。下丘脑正中隆起(mdian eminence,ME)作为下丘脑和垂体的连接器官,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交互的界面。下丘脑内分泌神经元都投射到正中隆起进行激素释放,其衰老会造成激素释放和能量代谢失调,进而导致系统性衰老和生殖衰老。然而,下丘脑衰老的分子机制和细胞特征尚不明确。之前的组学研究多集中在年轻和老年组织,对于神经细胞衰老的中间转变过程以及细胞之间的互作规律鲜有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从细胞内分子网络、细胞间通讯和细胞外微环境因子三个角度,揭示下丘脑正中隆起的衰老特征,包括微炎症激活、细胞间通讯改变、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产生、代谢失调,以及潜在的表观改变。这些转录特征的改变可能驱动下丘脑衰老,也可能是衰老引起的后果,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细胞层面,该研究发现血管软脑膜细胞(vascular leptomeningeal cells,VLMC)通过分泌促炎性因子参与下丘脑衰老过程,这是一种血管下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可能与小胶质细胞共同诱导下丘脑微炎症;在信号通路层面,该研究揭示几乎所有细胞类型在衰老过程中都会对NF-κB信号通路有不同程度激活;在分子层面,鉴定出一系列过去鲜有报道的分泌性因子参与衰老过程。该研究为理解大脑衰老提供新见解,也为中年阶段的抗衰老干预提供重要线索。 该研究结果以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of the Hypothalamic Median Eminence during Aging为题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相关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资助。 下丘脑衰老的分子细胞特征:A.下丘脑正中隆起衰老的转录组特征;B.血管软脑膜细胞(VLMCs)的空间分布;C.VLMCs在衰老过程中从细胞外到细胞核的信号转导特征;D.基于NF-κB信号通路中延缓衰老的潜在药物靶点
上海有机所等在酰胺直接脱氧多氟芳基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明课题组致力于研究多金属物种参与的反应体系,包括通过金属间电子传递、基团转移实现挑战性的转化过程和探究内在规律、仿酶的双多核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和金属团簇催化等。该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在SmI2/Sm的单电子还原体系中,芳基酰胺被活化后与芳基硼酸酯发生脱氧芳基化反应,从而生成相应的1,1-二芳基甲胺类化合物(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7088–1709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课题组于近期实现了酰胺脱氧多氟芳基化反应,并与郑州大学教授蓝宇课题组合作,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初步阐释了反应可能的机制(Angew. Chem. Int. Ed. 2022, 10.1002/anie.202115497)。 基于前人在挑战性的酰胺脱氧官能团化和单电子转移活化酰胺的工作,研究团队通过将电子转移诱导活化酰胺和多氟芳烃的直接C-H官能团化相融合,实现了芳基酰胺和多氟芳烃的脱氧交叉偶联,可以便利地合成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α-多氟芳基胺化合物。该反应具有操作简单和官能团兼容性良好等优势,在酰胺直接脱氧合成胺的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除了对多氟芳基试剂和芳基酰胺底物的范围进行了考察之外,研究人员还将该方法应用于一些药物分子的转化和合成中。从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出发,该方法也可以直接合成与药物分子Buclizine和Mecilizine类似的多氟芳基胺产物。另外,廉价易得的钐粉与二碘甲烷反应可现场制备所需要的SmI2/Sm混合液,并且可实现克级规模的反应。这些工作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有机所以及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酰胺与多氟芳烃的直接脱氧多氟芳
多组学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取得系列进展 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出版的2022年度数据库专刊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CNCB-NGDC)共有10篇论文集中发布,包括1篇整体介绍和9篇数据库论文,展示了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多组学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 2021年,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与共建单位及30多家合作单位密切协同,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核心数据库资源(BioProject、BioSample、GSA、GWH、GVM、GEN、MethBank、非编码RNA、新冠病毒资源信息库、生物多样性等),同时开发出脑疾病知识库BrainBase、癌症单细胞表达谱数据库CancerSCEM、细胞药物反应知识库CeDR Atlas、细胞分类库Cell Taxonomy、分子序列组分数据库CompoDynamics、表观基因组关联分析平台EWAS Open Platform、再生知识库Regeneration Roadmap、单细胞甲基化库scMethBank、生命科学文献库OpenLB等,涉及单细胞组学和精准医学研究等多个前沿领域,建成涵盖国家人类遗传资源、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在线分析工具等在内的多组学数据资源体系,形成组学“数据—信息—知识”一体化资源系统。该资源体系的建设为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的汇交共享、安全管理和挖掘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汇聚全球数据,可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一站式数据递交和中英文服务,发布的数据编号被Springer Nature、Elsevier、Wiley、Taylor & Francis、Cell等全球主要出版集团认可。截至2021年底,组学原始数据管理体系(GSA Family)已汇交科技项目4200多个,数据量超11 PB,来自471家单位2082个用户,相关数据发表在276种国内外期刊的841篇文章上。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得到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等的资助。 论文介绍链接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多组学数据资源体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度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为探讨新时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新模式,提高我校实验教学水平,提升实验教学人才培养质量。1月13日由教务处主办,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承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第二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东区专家楼三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丛照教授,教务处吴强副处长,校内各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副主任和骨干教师,部分教师采用线上方式全程参会,共计近百位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周丛照副校长回顾了我校实验教学中心的人员、场地、设备和课程整合历史,对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肯定,强调实验教师队伍是科大发展中重要队伍。并对各个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提出更高的希望,指出各中心须结合专业特点建设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模块化实验内容,探索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探索和实践,实现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次会议特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副秘书长、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周勇义教授和国家“万人计划” 教学名师、吉林大学生物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滕利荣教授分别作题为“拥抱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及实施路径” 的主题报告。参会老师与线上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周勇义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发展,交流阐述实验教学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同时围绕教育部下阶段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要求,探讨各级示范中心及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内容。滕利荣教授在报告中从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建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内涵、从一点一滴着手课程思政及实验室安全的课程思政等方面,畅谈课程思政的体会。本次会议线下报告中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李旭老师介绍了以“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查正根老师介绍了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建设情况;核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李远杰老师介绍了本年度核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信息与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刘勇博士介绍了其主持建设的基于自主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情况;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赵伟老师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情况;工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朱雨建老师介绍了数值模拟辅助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经验和体会。 在讨论环节中,参会的各实验中心任课老师就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各级一流实验课程建设经费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实验竞赛学生奖励机制、实验教材编写、支撑岗教师理论教学工作量认定等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最后吴强副处长进行了总结,认为校内各实验教学中心虽然专业特点不同,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是促进实验教学间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家可以从研讨会中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在2022年各中心做好中心建设规划思路,持续推进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建设,并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本次研讨会顺利召开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表示感谢。(教务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合肥研究院青促会小组举办会员成长交流座谈会 为了增进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青促会”)合肥研究院小组内部交流与合作,1月19日,青促会合肥研究院小组举办会员成长交流座谈会,邀请新入选的优秀会员代表分享成长经验。 优秀会员代表朱相德和王珍珠分享了优秀会员申报材料,希望会员们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会员活动,加强交流和宣传;他们还从申请书撰写的科学性、可行性及规范性等角度分享写作技巧,详细展示了答辩PPT的汇报思路。优秀会员代表余彪重点从申报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角度,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强调论文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做好工程技术突破和应用一样可以得到优秀会员资助。三位代表的讲述内容全面丰富、深入浅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和激励作用。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和讨论。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旨在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促进其提升科研活动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拓宽学术视野,造就新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
合肥研究院获批多个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入库项目 近日,合肥市发改委、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1年度成果转化项目入库的通知》,合肥研究院牵头申报的“第三代”智能消防机器人装备产业化、便携式毒物快速检测系统研制、嫦娥钢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工程应用项目,以及联合申报的医用同位素回旋加速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成功入库。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1年度成果转化项目由合肥市首次组织遴选,旨在加快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该项目针对符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及相关交叉领域,支持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及推广。项目自2021年5月启动,经组织申报、初审、现场评估、会签报审等流程,从100余个申报项目中遴选出30个2021年度成果转化入库项目。 针对此次申报工作,合肥研究院科学中心与基础设施处联合科技促进发展处先后开展项目策划会、内部评审会等,积极组织申报,并邀请相关领域行业专家指导把关、答疑解惑。历经多次交流沟通、持续改进项目申请材料,合肥研究院成功入库多项成果转化项目。未来合肥研究院将进一步做好项目的资金申请、组织实施、培育协调等工作,争取更多的优质项目入库及资金支持,积极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
【西北工业大学】《德国应用化学》报道黄维院士团队在C和有机小 西工大新闻网1月17日电(鲁神赐)近年来, 氮杂环卡宾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相对而言,由于氮杂环卡宾与过渡金属的强配位能力, 其与过渡金属共催化反应依旧是氮杂环卡宾在接力催化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挑战性工作。如何有效实现氮杂环卡宾与过渡金属配位的可控调节, 避免催化剂失活的同时提升反应体系催化活性,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它应用于手性分子骨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鲁神赐教授课题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赵宇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过渡金属(AuCl)和有机小分子(NHC)在氧化剂条件下接力催化不对称合成吡咯并内酯,该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过渡金属和小分子共催化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德国应用化学》,简称ACIE)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柔性电子研究院硕士生蒋建锋和博士生王霞,西北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上述工作得到了陕西省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陕西省高校联合重点项目(2020GXLH-Z-02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JM-1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等经费的支持。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创刊于1888年,是德国化学学会(GDCh)的官方期刊并由Wiley-VCH出版。作为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涵盖了化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onlinelibrary.wiley.com%2Fdoi%2F10.1002%2Fanie.202115464&urlrefer=48d9778abc1bc8631b3d269ae4238d62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产学研融合 校领导调研4家 哈工大全媒体(综合 文/图)为推动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化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1月12日至13日,校党委书记熊四皓、校长韩杰才一行赴京,先后到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调研。 副校长曹喜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吴松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一同调研。 1月12日上午,校领导一行与中国航发举行座谈交流会。中国航发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建国,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李方勇,党组副书记刘林宗等出席座谈会。 双方共同回顾了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开展的密切合作,特别是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取得的合作成果,并希望未来继续发扬优良的合作传统,聚焦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发挥学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优势,持续深化战略合作共识,联合打造航空人才培养高地,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突出源头创新和应用导向,协同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究,共同打造好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支撑我国航空发动机快速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12日下午,校领导一行与航天科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航天事业发展。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刘石泉,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龚波等出席活动。 签约仪式前,双方围绕产学研合作进行座谈交流,并表示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坚持高站位全面深化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深入服务航天强国战略。双方将继续瞄准“卡脖子”问题和关键核心难题,在科学研究、技术成果、平台建设、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强资源互通共享,努力为航天强国建设出更多战略思想、战略人才、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携手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科技力量,共同答好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新时代航天梦答卷。 1月13日上午,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徐强会见熊四皓、韩杰才一行。集团党组副书记方向明,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洪等参加会见。校领导一行还参观了航天五院展厅、总装大厅和载人航天在轨支持大厅等。 双方围绕科研及人才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并表示将在未来的合作中提高政治站位,以打造航天强国战略思想策源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目标,为发展航天事业、攀登航天科技新高峰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将主动站位于党中央参谋助手高度,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赓续与中国航天事业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新时代跨学科、跨专业大力协同机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基础研究,全面推动各项合作落地生根、结出更多硕果,携手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13日下午,中国电科董事长、党组书记陈肇雄会见熊四皓、韩杰才一行。集团党组副书记李守武、副总经理黄兴东等参加会见。 双方回顾了在科研攻关、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合作成果,并表示将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牵引,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双方将围绕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智能科技、信息通信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联合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共同打造新一批国之重器,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力度,助力我国增强电子信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4家企业相关负责人、我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调研。调研现场
地化所等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增加碳酸盐风化碳汇潜力巨大 陆地岩石风化过程对大气CO2的捕获影响着全球气候,碳酸盐岩风化即岩溶作用是这一碳汇过程的重要机制。由于碳酸盐的快速溶解动力学特性,碳酸盐岩风化产生的碳汇强度远高于其他岩石类型。全球大型河流的研究表明,较少的全球碳酸盐岩分布(15.2%)贡献了大部分的溶解无机碳(DIC)通量。非岩溶区碳酸盐的这一特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研究发现富含碳酸盐的土壤可产生类似于岩溶区的碳汇通量,历史时期干旱区累积的高土壤碳酸盐含量导致一些硅酸盐岩为主的流域受到碳酸盐矿物风化的显著控制。微量碳酸盐的重要性也在人类活动中得到了体现,如过去几十年在一些农业流域中发现了河流DIC通量增加与流域碳酸盐岩粉末的使用(撒石灰)呈较好的关系,因此人为碳酸盐岩粉末的播撒被认为是一种增加风化碳汇的潜在手段。 全球有着广阔的非岩溶区,在这些地区使用碳酸盐粉末可产生多大的碳汇并带来怎样的环境效应?据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再华等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全球气象水文数据以及土壤、岩性数据,计算了全球碳酸盐岩出露区的风化碳汇强度,并分析了全球受到土壤碳酸盐影响地区风化所产生DIC汇通量,评估了在非岩溶区使用碳酸盐岩粉末可获得的碳增汇潜力。 研究表明,全球非岩溶流域土壤碳酸钙含量达5%以上的面积与流域风化产物碳酸盐贡献比例呈较好的关系,这些地区可被视为受到碳酸盐风化控制区。据分析统计,全球岩溶区以及土壤富含碳酸盐(>5%)的非岩溶区产生的DIC汇为每年1.66亿吨,这一结果与全球河流研究得到的碳酸盐风化碳汇量相近。非岩溶区使用碳酸盐岩粉末或可增加DIC汇每年达8.43亿吨,是已存碳酸盐风化DIC汇总量的近5倍,说明土地利用变化增加碳酸盐风化碳汇潜力巨大。 研究认为,未来碳酸盐风化过程会受到气候和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全球不同区域需在碳酸盐风化行为的特点之上制定相应的碳汇调控策略。此外,研究进一步对现存碳酸盐风化碳汇和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碳增汇潜力全球20强进行了排序。 相关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
上海有机所等在酰胺直接脱氧多氟芳基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明课题组致力于研究多金属物种参与的反应体系,包括通过金属间电子传递、基团转移实现挑战性的转化过程和探究内在规律、仿酶的双多核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和金属团簇催化等。该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在SmI2/Sm的单电子还原体系中,芳基酰胺被活化后与芳基硼酸酯发生脱氧芳基化反应,从而生成相应的1,1-二芳基甲胺类化合物(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7088–1709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课题组于近期实现了酰胺脱氧多氟芳基化反应,并与郑州大学教授蓝宇课题组合作,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初步阐释了反应可能的机制(Angew. Chem. Int. Ed. 2022, 10.1002/anie.202115497)。 基于前人在挑战性的酰胺脱氧官能团化和单电子转移活化酰胺的工作,研究团队通过将电子转移诱导活化酰胺和多氟芳烃的直接C-H官能团化相融合,实现了芳基酰胺和多氟芳烃的脱氧交叉偶联,可以便利地合成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α-多氟芳基胺化合物。该反应具有操作简单和官能团兼容性良好等优势,在酰胺直接脱氧合成胺的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除了对多氟芳基试剂和芳基酰胺底物的范围进行了考察之外,研究人员还将该方法应用于一些药物分子的转化和合成中。从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出发,该方法也可以直接合成与药物分子Buclizine和Mecilizine类似的多氟芳基胺产物。另外,廉价易得的钐粉与二碘甲烷反应可现场制备所需要的SmI2/Sm混合液,并且可实现克级规模的反应。这些工作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有机所以及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酰胺与多氟芳烃的直接脱氧多氟芳基化反应
多组学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取得系列进展 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出版的2022年度数据库专刊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CNCB-NGDC)共有10篇论文集中发布,包括1篇整体介绍和9篇数据库论文,展示了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多组学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 2021年,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与共建单位及30多家合作单位密切协同,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核心数据库资源(BioProject、BioSample、GSA、GWH、GVM、GEN、MethBank、非编码RNA、新冠病毒资源信息库、生物多样性等),同时开发出脑疾病知识库BrainBase、癌症单细胞表达谱数据库CancerSCEM、细胞药物反应知识库CeDR Atlas、细胞分类库Cell Taxonomy、分子序列组分数据库CompoDynamics、表观基因组关联分析平台EWAS Open Platform、再生知识库Regeneration Roadmap、单细胞甲基化库scMethBank、生命科学文献库OpenLB等,涉及单细胞组学和精准医学研究等多个前沿领域,建成涵盖国家人类遗传资源、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在线分析工具等在内的多组学数据资源体系,形成组学“数据—信息—知识”一体化资源系统。该资源体系的建设为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的汇交共享、安全管理和挖掘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汇聚全球数据,可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一站式数据递交和中英文服务,发布的数据编号被Springer Nature、Elsevier、Wiley、Taylor & Francis、Cell等全球主要出版集团认可。截至2021年底,组学原始数据管理体系(GSA Family)已汇交科技项目4200多个,数据量超11 PB,来自471家单位2082个用户,相关数据发表在276种国内外期刊的841篇文章上。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得到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等的资助。 论文介绍链接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多组学数据资源体系
昆明植物所在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时空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在地下形成菌丝网络,促进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增强宿主的逆境耐受性,有利于宿主幼苗的定植和群落的建立。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譬如,全球变暖和长期氮沉降会导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丢失,进而影响其宿主植物种群的建立。探究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对于预测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具有意义。海拔和季节是研究生物群落时空格局的两个重要环境梯度。海拔增加导致温度降低,植被组成、积雪覆盖等均随之变化,而季节的交替则引起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改变。已有研究表明,海拔或季节对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均有显著影响,但目前还缺少研究同时考虑海拔和季节对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团队在局域范围内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在云南省德钦县白马雪山沿海拔梯度(>1500 m)在干季和湿季进行土壤和菌根样品采集,辅以扩增子测序分析。研究发现:白马雪山具有非常高的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检测到3416个ASV(序列变异体),691个OTU(操作分类单元,相当于物种);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在森林区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在高山草甸区域显著增加。在菌根样品中,湿季的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高于干季的多样性,而在土壤中则表现出相反的季节模式;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在不同海拔区域和季节间存在强烈的物种替代和显著的组成差异;海拔对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大于季节的影响,400 m的海拔梯度所造成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相当于干季和湿季间的群落替代;海拔梯度上比季节间更大的环境异质性塑造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更大的海拔变异。 相关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支持。 论文链接 菌根样品中各季节中不同海拔区域独有和共有的外生菌根真菌类群
中国科大再创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安全传输距离世界纪录 我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密钥分发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的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双、银振强、何德勇、陈巍等实现了830公里光纤信道量子密钥分发,将安全传输距离的世界纪录提升了200余公里,向实现千公里陆基量子保密通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1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Photonics》上。 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物理的原理,在信息论安全的层面上提供了窃听可感知的密钥分发手段。光量子是量子信息的天然载体,但是线路中不可避免的损耗限制了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距离,也是制约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部署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延长光量子密钥分发直接传输的安全距离,成为了当前极具挑战的难点和焦点之一。 2018年提出的双场协议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极限,但其理论的完善和实验技术的开拓极具挑战性。郭光灿、韩正甫研究组在2019年首先提出了免相位后选择的双场类协议(Physical Review Applied, 11, 034053(2019)),并首次在300公里光纤信道中验证了此类协议的可行性(Physical Review X, 9, 021046(2019))。图1. 郭光灿、韩正甫团队成果与国内外其他团队成果的对比 经过2年多的探索,郭光灿、韩正甫团队提出了改进的四相位调制双场协议,并进一步提升了独立光源的锁相稳频技术、高带宽信道相位补偿技术、以及高信噪比的单光子探测信号甄别技术等关键技术,将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传输距离延长至830公里以上。相比于国内外其他研究团队的工作,该成果不仅将传输距离从五、六百公里大幅提升至八百余公里,而且将安全码率提升了50~1000倍,为实现千公里量级陆基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王双教授、银振强教授是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何德勇高级工程师、陈巍研究员和韩正甫教授是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的合作单位还包括亨通光电、上海大学和俄罗斯Scontel公司等。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566-021-00928-2&urlrefer=8cc21ecb006578f22647e22aad09fe26
2021年度CRAFT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召开 1月14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2021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召开,万元熙院士、李建刚院士、万宝年院士,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以及等离子体所领导班子等出席会议,CRAFT工程指挥部成员、课题负责人、所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项目骨干等参加会议。合肥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宣布表彰决定,万元熙院士、李建刚院士、刘建国分别为优秀课题代表、年度之星和希望之星获得者颁奖。会议由副所长陆坤主持。 宋云涛在致辞中指出2021年是砥砺奋进的一年,CRAFT项目团队凝心聚力、锐意进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一系列进展。CRAFT工程总指挥李建刚院士介绍了工程概况、2021年度项目建设进展、工程管理进展、风险分析及2022年度计划。他指出一年来项目团队秉承大科学工程的优良传统,坚持严谨求实的朴实作风,科研成果取得新进展,质量提升和管理服务实现新突破,队伍建设呈现新活力。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一年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为大科学工程贡献更大的力量。副总工程师傅鹏、副总工艺师刘志宏分别就2021年度CRAFT技术进展、CRAFT管理进展作汇报。优秀课题代表、年度之星代表、希望之星代表分别作报告。 此次总结大会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成果,激励团队全员坚守科学报国初心、勇担科学探索使命,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圆满完成2022年的各项工作目标贡献力量。宋云涛宣读表彰决定李建刚作报告陆坤主持傅鹏作技术进展汇报刘志宏作管理进展汇报优秀代表作报告
服务中心开展春节专项安全生产检查 为贯彻落实中科院要求,认真做好部门内部安全自查,1月17日下午,服务中心开展春节专项安全生产检查。 本次检查对中心11个涉及安全生产的部门逐一排查。检查组对假期保障部门的供电供水、车辆运行、环境管理等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细致检查和现场测试,以确保运行无误;对交叉楼局部实验室吊顶维修、服务市场卫生间改建、食堂电源线路改造等情况进行了复查,并与服务对象进行了意见交流。 春节期间雨雪天气的预防机制也是此次检查的重点。检查组分别对铲雪车配备、融雪盐存储、维修耗材储备情况进行了查看,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准备到位。面对春节期间大量外地人员返乡的状况,检查组还对人员流动性较强的外包食堂进行了疫情防控工作督导,要求食堂负责人认真做好人员登记及往来风险地区人员报备工作。 从检查结果看,各部门都能积极做好预防,前期自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也已整改到位,但个别部门还是存在安全教育培训、设备保养台账不健全的问题,检查组按照标准化台账的规范要求进行了明确,并督促完成整改工作。 检查供电所、供排水部 检查垃圾暂存站、交叉科研楼 检查研究生公寓、李府食堂
2021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暨中部六省光电论坛成功举办 1月16日,在安徽省科协支持下,由安徽省光学学会主办,安徽大学承办的“2021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暨中部六省光电论坛”在安徽合肥成功举行。江苏省光学学会、浙江省光学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山西省光学学会、湖南省光学学会、河南省光学学会、湖北省光学学会、江西省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环境光学专委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办本次大会。根据新冠疫情防控要求,现场参会专家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光电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贡献了27个精彩的学术报告,在线观看人数突破5000人次。会议伊始,我会理事长刘文清院士致开幕辞。他代表安徽省光学学会和本届大会组委会,向承办单位安徽大学、长三角三省一市及中部六省各兄弟学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现场及线上参会的领导嘉宾、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在全球低碳经济与新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本次论坛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光学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探讨,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安徽大学副校长高清维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中部六省发展战略,推动了环境光学、光电探测、先进激光技术等领域学术与产业交流与合作,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外地省市兄弟学会负责人通过VCR在线致辞发言。开幕式后,我会秘书长谢品华研究员主持了大会邀请报告。刘文清院士作了“双碳背景下大气环境科技创新的机遇”的报告;我会副理事长/安徽大学俞本立教授作了“激光相干测量与光纤传感”的报告;随后的三个线上邀请报告分别是:山西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肖连团教授的“金纳米粒子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用于量子传感的研究”报告;江苏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王育良教授的“人工照明的生物效应及干预方法研究”报告;浙江省光学学会/浙江大学马耀光教授的“随机结构超材料及其辐射制冷应用”报告。现场参会专家交流热烈,线上观众达到2800余人。下午大会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电科27所、中国电科41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安徽光机所、合肥知常光电等多家单位的22位知名专家,围绕“环境光学与环境监测新原理新方法(激光光谱、成像光谱等)、海洋光学及海洋探测技术、地基/机载/星载光学遥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与光学设计、民生光学(食品、药品等安全检测与监测,绿色新能源光学等)、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等专题,分为两个分会场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探讨。现场学术气氛浓厚,在线观众共计超过2300人。大会闭幕式上,我会副理事长刘勇研究员总结发言,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有关统计信息及交流成果。他再次感谢线上线下的报告专家,感谢蔻享学术平台上的各位观众朋友,感谢各兄弟学会和承办单位安徽大学的大力支持,宣布“2021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及中部六省光电论坛”圆满结束,期待朋友们来年再会! 参会专家学者们纷纷盛赞“这是一场报告质量高、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大会在求实创新、和谐进取的气氛中完美落幕。
#[视频]视频大作战#合肥的防疫要求
【西北工业大学】开课第一天,学校线上教学工作有序运行 西工大新闻网1月11日电(陈仲昌)根据西安市疫情防控形势及上级部门要求,学校2022年寒假起始时间推迟。根据学校统一安排,1月10日,学校春季学期教学工作在线上全面展开。 校长汪劲松上午专程前往长安校区,查看了首日在线教学运行情况,充分肯定了学校的线上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强调要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及时了解师生诉求,确保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其他校领导通过线上方式参与并了解两校区上课情况。开课第一天,共有545门次本科课程“在线”开课,391位老师正式“开播”,覆盖学生13015人,其中有92位教师的130个教学班实现百人同聚云端上课。38名校督导和417名院督导及200余位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巡查人员“全覆盖”地进行了教学督查和巡查,从反馈监测情况来看,开局良好,本科教学总体运行顺畅。 研究生公共课、专业课首日线上教学,应开课46门,共组织学校督导20名、学院督导18名,行政督导5名全覆盖听评课。经研究生院质量办与校院两级督导全覆盖督查,线上教学组织有序,师生精神状态饱满,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在线教学质量整体优良。 教务处多次召开疫情防控期间教学专题会议,各教学单位多次组织召开本单位的本科教学会议,周密安排在线教学工作。印发《关于做好提前启动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本科生教学安排的通知》《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通知》等,全力做好线上教学准备工作。 在教学安排方面,开课前一周增加一轮补选,以保证同学们可以最大范围选中需要修读的课程;新开设了《数学与艺术》《世界文学名著赏析》等15门综合素养课程供同学们修读。在教学支撑方面,分别与学校课程平台、“雨课堂”提前进行春季学期数据对接,调整教务系统教学校历,以完成教学周数据匹配。24小时为所有教学单位线上教学提供技术保障,为全校教师开展“雨课堂”授课培训。学生注册中心利用公众号开展学生在线学习指导35篇次,教师线上教学指导7篇次。 研究生院印发《关于提前启动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研究生教学安排工作的通知》等,制定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总体目标,成立了副校长张卫红为组长、校长助理张艳宁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决策、方案审定、实施监督、检查评估,成立了课程教学组、导师指导组、质量保障组、学习保障组、政策宣传组等五个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线上教学各项工作开展。 为保障在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研究生院进一步明确了各教学单位的工作要求,建立了工作台账,开展了在线授课培训、课前准备工作检查、校院督导全过程跟踪以及教学日志常态化发布等工作。 党委学生工作部推出了“疫情期间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规范”,在周末组织了宿舍大扫除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全校没有耳机的同学购置了耳机。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完成了教务系统、研究生教学系统与线上教学平台的数据对接,对雨课堂、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应用实施专用带宽资源保障。从师生使用情况来看,腾讯会议成为本次线上授课的首选平台,师生使用22.1万人次。学校课程平台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日师生访问量共计5486人次,教师共发布课件51个,717名同学完成作业提交。同时,提前组织力量,对全校学生宿舍网络进行扫楼式排查,共处理宿舍网络信息化问题96单。 开学首日自7:30开始对全网进入全程流量监控和实时调整。当前,我校校园出口已达64G,出口流量在上午11:30达到当日第一个峰值42Gbps,校园网平稳稳定运行,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同时,派驻联系各学院27名业务骨干从早8:00起就在各学院群解答问题,做好技术支撑,共解答师生技术问题63件。 勠力同心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教务处、研究生院与各职能部门、各学院、教学支撑单位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全面落实学校各项疫情防控要求,提前谋划、精心部署,努力推进新学期在线教学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平稳运行,实现了教学标准不缩水、教学质量不降低的目标。(部分素材来自各相关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我校被认定为黑龙江省首批“绿色学校” 哈工大全媒体(王惠萱/文)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黑龙江省2021年高校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评审结果的通报》,我校被认定为黑龙江省首批“绿色学校”。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节能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管理组织体系建设,通过运用光伏-热泵多能互补高效节能系统、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公共浴池废水余热回收系统、供热系统智慧化改造项目等举措,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近年来,学校能源消耗总量、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总用水量及人均用水量逐年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响除外)。2016年至2019年,能源消耗总量降低23.52%,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26.55%,总用水量降低17.10%,人均用水量降低11.48%。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为我省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首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