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吾儿
畏吾儿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负我必逆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59
发帖数: 106,896
关注贴吧数: 17
【河北工业大学】校领导以“四不两直”方式督查红桥校区疫情防控 1月18日下午,校长韩旭、党委副书记贺立军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到红桥校区三个院就食堂饮食、值班值守和疫情防控工作检查指导。韩旭指出,校园疫情防控面临的任务依然严峻,保障好校内师生生活特别是食堂用餐是重中之重。韩旭要求,相关部门要全力以赴,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现场办公,努力提高饭菜质量等各方面的服务水平,教学科研设施应开尽开,保障师生合理需求。韩旭强调,疫情防控来不得半点虚的,该戴口罩要口罩,该保持距离要保持距离,定好的规范都要严格执行。每到一处,校领导都会随机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贺立军要求,学校办公室要把检查指导发现的问题梳理汇总并反馈相关部门,督促尽快解决。 学校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陪同检查指导。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子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创佳绩 近日,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在校区基础部数学建模指导组教师的悉心指导,校区学生团队顽强拼搏,参赛的42支代表队有28支代表队获奖:省一等奖6组,省二等奖9组,省三等奖12组,成功参赛奖1组。 这项每年一次的竞赛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创办于1992年,2002年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独家冠名赞助,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30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校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竞赛持续健康发展,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是首批入选“高校竞赛排行榜”的19项竞赛之一。2021年,来自全国及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566所院校/校区、49529队(本科45075队、专科4454队)、14万多人报名参赛。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在赛前的培训中,校区还邀请了往届获奖的优秀学长、学姐代表给同学们答疑解惑,与同学们交流如何“玩转”数模,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获奖名单
古脊椎所等通过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泥河湾盆地麻地沟古人类生存环 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是理解人类演化和行为适应性的重要基础。中国北方的泥河湾盆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学术界所关注。当前,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气候变率增大的大环境背景下,泥河湾盆地内不同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区域环境及古人类技术行为的适应性尚缺乏系统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西班牙高级科学研究委员会历史研究所,首次采用哺乳动物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古人类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并结合石器技术分析尝试探讨人类行为适应性的相关问题。 麻地沟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西北缘。2007年,裴树文在该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古地磁研究表明古人类在麻地沟遗址活动的时间大约为距今1.2Ma,处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Middle 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MPT)。该研究选取77枚出土自麻地沟遗址的哺乳动物牙齿标本,通过牙釉质的整体采样和序列采样进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麻地沟遗址的生态景观与区域环境的季节变化。整体取样结果表明,MPT初期,麻地沟遗址区域环境表现出多元的特征,植被景观包括纯C3环境、C3/C4混合环境以及接近纯C4的环境,其中以C3/C4混合环境占据优势。这反映了该区域的生态特征包括较为密闭的林地环境和较为开阔的疏林草原环境,并以后者为主导。序列取样结果则进一步显示,C4植被在某些时段内占据一定的优势,表明麻地沟遗址C4植被在整个区域景观中具有重要地位;周边区域环境经历着干湿冷暖的季节性变化,整体环境多变。石器技术研究显示,麻地沟遗址利用者具有灵活的石料开发策略,选择硅质白云岩进行砸击剥片,运用锤击法对燧石进行剥片以获取锋利的边缘,挑选质量高的燧石修理成石器。这种灵活的技术策略可能为古人类对于多变环境及多元植被景观的积极适应,而多样化的环境又可能驱动了技术策略的灵活化,并帮助古人类调整技术适应环境的挑战。 该研究首次将动物牙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运用于探索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人类技术策略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成果对于探讨早期人类在东亚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应行为具有意义,有望促进早期人类技术演化的多元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 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前沿》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麻地沟遗址动物群δ13C和δ18O值分布散点图麻地沟遗址动物群生态位重建
合肥研究院等发现淋巴结基质细胞新亚群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江力玮与美国哈佛医学院移植研究中心主任Reza Abdi合作,在淋巴结内基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领域取得进展,发现了淋巴结基质细胞的一个新亚群,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Immunology。 淋巴结发挥功能的关键在于基质细胞的存在,这些细胞不仅为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提供支架,产生一个适于免疫反应进行的微环境,而且还执行多种生理功能。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类特殊的表达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的基质细胞亚群,位于高内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s,HEV)和淋巴管(lymphatics)附近,是属于淋巴结成纤维网状细胞(fibroblastic reticular cells,FRCs)的一个亚群。研究表明,这群基质细胞内的瘦素信号在维持小鼠淋巴结脉管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方面起关键作用:瘦素信号缺陷导致淋巴管破裂、HEV渗漏以及淋巴结内炎症反应增加。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淋巴结内基质细胞在代谢性疾病(二型糖尿病)炎症反应调节中的潜在重要性。糖尿病在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其重要特征之一是慢性炎症反应加剧,该研究为靶向淋巴结、治疗代谢性疾病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该项研究获得中科院重点人才计划青年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荧光显微照片显示HEV和淋巴管周围的一类特殊的表达瘦素受体的基质细胞亚群
运动促进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进展 随着医学进步,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但在存活患者中80%以上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如常见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以神经干细胞为代表的细胞替代治疗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愈带来希望。然而,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否与宿主神经系统整合,是否具有体内功能仍然备受质疑,阻碍了神经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潘光锦团队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授胡昔权团队,以缺血性脑卒中(MCAO)动物为模型,在神经干细胞治疗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在神经干细胞移植结合运动训练促进移植神经细胞的体内成熟和动物行为学功能修复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Physical exercise promotes integration of grafted cells and function recovery in an acute stroke rat model为题,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上。 人神经细胞的体内成熟需要较长时间,大部分研究显示需要半年至1年以上,容易错失脑卒中后康复的最佳时间窗口。研究发现,术后及时的运动训练可以显著促进移植人神经干细胞分化及成熟,并与宿主神经元形成神经环路,将该过程缩短至1-3个月。细胞移植结合运动训练的实验组在脑梗死体积、神经元分化成熟以及宿主神经血管再生等多项指标明显优于损伤对照组、单细胞移植和单运动训练组,在运动功能恢复方面也表现最佳。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该组合介入手段创造了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和再生的脑内微环境:损伤灶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增加,血管生成增强,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下降;神经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神经可塑性具有活动依赖性的特点,运动训练引起相关神经突触活动水平和神经递质水平显著上升,从而促进了损伤神经环路的重建和运动功能恢复。 运动训练因其非侵入性、安全低风险以及无副作用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该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移植细胞的成熟和整合,神经干细胞移植结合运动训练的组合介入有望为相关神经疾病提供新型治疗方案,对推动神经干细胞的临床转化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小鼠实验表明康复训练促进移植神经细胞成熟与环路重建
上海光源实现储存环单束团流强高于20mA和同步辐射单脉冲超快硬X 近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取得关键进展。储存环内安装的国内首台无源超导三次谐波腔模组将束团长度拉伸约3倍,结合束团纯化系统,实现了混合束团填充模式下单束团流强高于20mA(图1),支持快速X光成像线站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单脉冲超快硬X射线成像,其成像时间分辨率达到60 ps,并被应用到气泡动力学的超快测量,清晰观测到在激光烧蚀后不同时刻水中气泡的形核、长大、破裂以及射流过程的超瞬态图像,尤其是清晰观测到传统光学诊断手段无法观测到的微射流过程(图2),为气泡动力学这一经典问题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手段。 上海光源储存环采用被动式的超导高次谐波腔,运行频率1500 MHz,自2006年进行理论与模型腔设计研究,后在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加速器性能拓展中作为束团长度控制系统的工程任务,开展了超导腔、恒温器、调谐器和高次模吸收器等的国产化自主研制。2021年2月,完成4.2K下模组的水平测试,结果表明Q0~ 4.0×108 @ Eacc = 7.5 MV/m和Q0 ~ 3.8×108 @ Eacc = 10.0 MV/m;2021年8月,完成隧道内安装就位、降温和信号调试;2021年11月9日以来的带束调试,在储存环均匀填充四个束团串共556个束团时,束团长度(半高宽)从55 ps拉长至122 ps;混合填充1个单束团和520个束团串时,束团长度(半高宽)拉长至165.7 ps,拉伸倍数约3倍,且单束团内的流强高于24 mA,皆优于系统设计指标,为快速X光成像线站的测试提供了良好的束流条件。 快速X光成像线站是一条硬X射线能量段、实现从毫秒到亚百皮秒时间分辨和微米级空间分辨成像的光束线站,该线站配置有先进的材料动态响应实验平台、高速流体动力学实验平台、动态显微CT实验平台(图3),其液氮冷却低温波荡器、液氮冷却双晶单色器、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最短成像曝光时间60 ps)、高速X射线成像探测器(成像帧频达到5 M fps)、快速X射线成像探测器(成像帧频达到100000 fps)、快门系统(控制通光时间 < 1 ms)、同步定时系统(定时精度达到5 ps)等光束线站关键设备均由上海光源自主研制。特别是,研制成功大数值孔径三镜头双路光学转换系统与两个ICCD相机组合成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图4a);与微通道板和高速CMOS相机组合成多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图4b);可一次拍摄双幅或多幅单脉冲成像图像,时间分辨率可达60 ps,空间分辨率可达1.3 μm,对于不可重复的超快过程可实现连续、高分辨、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如图5所示,为基于研制的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拍摄得到激光加载后两个时刻上的水中气泡的瞬态图像,可以清晰观测到一次激光加载后,水中气泡在两个时刻上不同的结构变化,两幅图像之间最短时间间隔为1.44 μs(为电子绕储存环一周的时间)。 此外,实验站还配备了一级轻气炮、霍普金森杆、燃油喷雾室、高温样品室、力学加载试验机等原位装置和自动换样机械手。该线站的建成表明,上海光源自主建设高水平硬X射线光束线站的能力登上了新台阶,我国已成功突破了同步辐射X射线超快成像的关键技术并取得重要进展,这将为我国在材料冲击响应、结构动力学、高速流体动力学、软物质动力学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为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推进剂和轻质合金动态服役行为研究提供了超快显微观测能力,并对关键工程材料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图1.超导三次谐波腔的安装、就位和带束调试 图2.单脉冲X射线超快成像在激光加载后不同时刻(15 μs、20 μs、30 μs、40 μs、50 μs)获得的水中气泡的瞬态图像并观测到气泡中的射流现象图3.快速X光成像线站实验站 图4.研制的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a)研制的大数值孔径三镜头双路光学转换系统,与两个ICCD相机组合成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b)研制的大数值孔径三镜头双路光学转换系统,与微通道板和高速CMOS相机组合成多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图5.基于研制的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拍摄得到激光加载后两个时刻上的水中气泡的瞬态图像,两幅图像之间最短时间间隔为1.44 μs
等离子体所举办聚变遥操作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 1月5日,等离子体所举办聚变遥操作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本次交流会以线上会议方式进行。来自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计30余人参加会议。等离子体所一室副主任程勇主持会议。 交流会上,程勇首先对各位科研人员参加此次交流会表示感谢,希望借此机会加强各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碰撞出火花,未来以“大团队作战”方式为CFETR遥操作系统和CRAFT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持。等离子体所潘洪涛在会上做了“CFETR&CRAFT遥操作进展”的开场报告,重点介绍了CRAFT遥操作系统的研制进展及未来规划。随后参会人员分别就无人机&仿生飞行器、遥操作主从控制、遥操作系统故障诊断及预测性维护、机器人运动控制、力反馈控制、重载臂变形预测及补偿、机器人结构轻量化等课题进行了汇报。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和讨论。 此次青年学术交流会的顺利召开,搭建了多方团队学术交流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加深对彼此研究领域的了解,为未来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磁约束安徽省实验室暨聚变高层战略研讨会举办 1月12日,磁约束安徽省实验室暨聚变高层战略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三十余家单位多位院士在内的5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磁约束聚变安徽省实验室发展、大科学装置建设及运行进行研讨,共谋聚变发展新篇章。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出席并致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副院长宋云涛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宋云涛主持,大会报告及研讨交流由詹文龙院士主持。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方式同步进行。 罗平在致辞中表示要依托磁约束聚变安徽省实验室等平台优势,积极打造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融通发展。她建议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围绕磁约束聚变安徽省实验室建设以及国家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定位、发展规划及目标等,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和意见建议,共绘国家磁约束核聚变发展蓝图。 黄晨光在致辞中表示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将依托CRAFT、EAST等大科学装置,致力打造成为聚变领域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策源地,重大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地和顶尖科技人才的汇聚培养高地。希望各位院士专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推动磁约束聚变能源未来发展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建议。 宋云涛、李建刚院士、万宝年院士分别作了专题汇报和介绍。与会院士和专家们就磁约束聚变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EAST装置下一步研究计划等主题内容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表示要按照国际一流、全国领先谋划布局,以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目标,聚焦聚变能源发展,开展前瞻性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下一步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及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推动和谋划未来磁约束聚变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现场 罗平厅长致辞 黄晨光书记致辞 宋云涛研究员、李建刚院士、万宝年院士分别做专题汇报 与会院士和专家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 合影
强磁场中心举办国家基金申请经验交流会 1月14日,强磁场科学中心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作题为“国家基金申请经验交流”的经验分享报告。报告会由中心副主任杜海峰研究员主持,科学岛各所100多位老师和学生济济一堂,认真聆听了报告。 余彦解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技巧,并分享了相关申请经验。报告中,她重点从基金申请书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及规范性等角度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过程中的技巧。申请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决定基金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基金命中率,余彦从如何选题、摘要的写法、立项依据的侧重点、研究基础的总结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余彦的报告内容全面丰富、深入浅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兼任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目前在Science, Nature Energy,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Adv. Mater. 30余篇。SCI他引24000余次,H因子86。入选“科睿唯安”以及“爱思唯尔”材料类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德国Wiley出版社“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等众多奖项。 余彦教授作报告 报告现场
合肥创新院召开2021年度总结述职报告会 1月14日,合肥创新院召开了2021年度总结述职报告会,创新院全体员工参加会议。 会上,创新院院长吴仲城对全体员工一年来的工作落实情况表示肯定,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他希望大家汲取经验,摒弃不足,满怀信心,以更清醒的头脑、更旺盛的斗志、更奋发的姿态和更充沛的干劲,向新年的既定目标前进。 创新院全体员工分别围绕2021年度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述职汇报。会议现场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正样通过验收 1月18日,安光所承研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在北京、上海、合肥三地视频验收会上,通过了正样产品验收。 验收专家组由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航天八院科技委、气象环境卫星总体部、509所和合肥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经现场听取汇报、质询和评议,验收专家组指出:EMI经过高光谱观测卫星、大气环境星等型号任务的多次迭代,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载荷产品,之前高光谱观测卫星搭载的EMI在轨应用优秀,相信本次验收的EMI在轨运行后将取得预期效果。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探测谱段涵盖了从紫外到长波红外的光学波段,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观测能力,覆盖环境、资源、气象用户的主要观测需求。EMI在卫星任务期间主要用于获取紫外到可见波段的高光谱遥感产品,实现对全球大气痕量成分分布和变化的定量监测,为全球/区域痕量污染气体成分的分布和变化提供科学数据。面向国家污染减排、环境质量监管、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污染气体、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大气成分、气候变化等高光谱遥感监测应用示范。EMI载荷于2020年10月立项,2021年5月完成零部件装配,10月完成系统调试、测试,11月完成环境试验,12月完成测试定标工作。2022年1月10日完成出所质量评审,2022年1月1日交付验收评审。在型号研制、完成进度中处于领先序位。承研的安光所载荷研制团队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克服疫情等影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航天产品质量特殊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严格按照航天管理要求,落实航天载荷的研制工作,产品设计、加工、装配、调试、测试及试验,事前严密策划,全过程严格控制,按照“零缺陷”要求,保证了项目研制满足航天管理要求。
#[视频]视频大作战#原来如此………………
#[视频]视频大作战#……………………
#[视频]视频大作战#哈哈哈哈哈
#[视频]视频大作战#太好了,造福人类
中国工业大学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河北工业大学】三筛有序高效!为实现天津社会面“清零”贡献“ 今晨6时,迎着零下六度的寒风,我校在红桥校区、北辰校区开启了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本轮检测历时8小时,共完成对7232人的筛查。自1月8日本次天津疫情发生以来,全体河工人积极配合,不畏艰难,万众一心,为实现天津社会全面清零贡献着“河工力量”。 正如校党委书记李强指出,几天来,全校上下闻令而动、昼夜作战,大家在疫情防控中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开展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形成了强大的战“疫”力量。这里边有干部,有教师,也有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无数份寒冬中的感动,无数次善意的传递,无数个温暖的瞬间,汇聚成一幅幅河工人抗击疫情最生动的图景。 疫情防控 “怎么重视也不过分,怎么做细也不过分,怎么抓实也不过分”疫情防控,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细致入微的安排。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布置会议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斌从做好校园防疫、服务保障、离津师生健康管理等方面,就近期疫情防控工作作了细致部署。李强传达了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庭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教育组来校指导检查时的指示要求,就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要深刻认识当前疫情防控的复杂性紧迫性重要性,要坚决推动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到底见实效,要夯实责任确保疫情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李强强调,疫情防控工作“怎么重视也不过分,怎么做细也不过分,怎么抓实也不过分”。全校上下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紧绷防疫之弦、织密织牢常态化防控之网,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站好岗、守好责,全力守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工大力量。 名额“秒光”,报名志愿者要提前”占坑儿““这个核酸检测还有没有第三轮呀?要是还有我提前占个坑。” “嗯呢。会有的。” “我还想再占一个坑,我同学也想来,昨天晚上她没抢上一直跟我念叨。” 这是结束上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时,两个留校研究生在微信上的对话,他们心心念念、要提前“占个坑”的正是报名当核酸检测中的学生志愿者。据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介绍,在2021级研究生报到的同时,研究生会就在这些新生中发起成立了人数达160人的志愿者微信群,这些志愿者在2021年9月学校的全员核酸检测中就发挥了作用。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学校的每一轮全员核酸检测,都少不了这些青年学子的身影。每次发起报名,名额都是“秒光”的状态。通过一线抗“疫”的经历,他们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成长。机械工程学院2020级研究生张明超说,我们有一份热,便要发一分光。这次的志愿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疫情局势虽让人紧张,但我们的抗疫力量不容小觑。我们坚信:绚丽多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志愿服务工作治愈了我的思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四平老师2021年刚刚入职,学院党委发出志愿者倡议后也第一时间报了名。“疫情来得突然,最初两天,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满脑子想得都是能不能如期回家过年。接到学院党委做志愿者工作的倡议,我觉得自己年纪小,也住在校内,就第一时间报了名。校内志愿服务从中午一点持续到晚上十点多,天气虽然冷,但是检测现场却充满活力。志愿者老师们之前互不相识,但大家都想让其他人多去暖和的地方工作一会儿,自己在风口多坚持一会儿。为了节约时间,大家都自然而然跑起来工作。忘不了工作结束时大家互道“辛苦”!志愿服务工作治愈了我的思乡,我决定和学生们一起在天津过大年。” 实现 “四个百分百”背后的艰辛截至2022年1月13日中午12点,在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有力督促和各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实现了离津人员的“四个百分百”(通知离津师生百分之百、社区报备百分之百、核酸检测百分之百,反馈核酸结果百分百),为全市和全国疫情防控做出了河北工大的贡献。在“四个百分百”的背后,却包含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安全工作处治安科科长陈安一个多月前右手骨折,但仍坚守一线,为准确掌握2021年12月23日以来离津人员信息,他连续数天奋战到深夜。面对多名已离职保员联系困难、配合度差、甚至谎报离津信息等情况,他先后与这些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政府机关、派出所联系进行核实。曾经,仅仅为了一名离职人员,他就数次与河北省沧州市,天津市北辰区、西青区、东丽区相关派出所沟通协调,数次请求警方上门核实信息。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全部离职保安人员的统计工作,用责任与担当为师生筑起保护生命健康安全的铜墙铁壁。 支起小帐篷,送来“小太阳”一杯杯姜糖水,一碗碗热汤面,暖了多少在严寒中工作的检测人员。 本轮检测,学校又在现场增加了20顶小帐篷,20个“小太阳”,尽最大可能改善检测环境,送去冬日温暖。 原计划寒假只开放部分食堂,但各校区都有因为疫情不能回家的学生,目前全校所有自营食堂均正常开放。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食堂工作人员连夜在餐桌上安装了就餐隔板,保证同学们就餐时的安全健康。 让身在异国的他们也能完成防控要求 疫情到来时,还有70余名外教和留学生仍留在校内学习、工作、生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们不知所措,甚至因为语言不通,与其他同学相比,更多了几分茫然。 党员志愿者、河北工业大学亚利桑那工业学院的陈昭纯老师说,从政策解读到核酸检测安排,从信息填报到核验检测结果,几天时间里,我们打了上百通电话,发出上千条信息,只为让身在异国的他们也能顺利、高效地配合完成各项疫情防控要求,向来自世界各国的他们展示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美国外教Benjamin Dudley才刚刚来到中国一个月,学院就迅速帮助他申请好健康码、行程卡,并教会他如何使用护照登记个人信息,查验核酸检测结果,为配合防疫工作做好了各项准备。 女儿眼中的抗疫英雄看到教师公寓征集党员志愿者,研究生院的陶富老师虽然已经连续加班好几天,但还是毫不犹豫的报名请战,6岁的女儿说“爸爸好多天没陪我了,但是爸爸去当抗疫英雄我很自豪。” “女儿的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作为一名党员,关键时刻,就要冲锋在前,危难时刻,必须挺身而出,穿上“红马甲”,肩上扛起的是责任与担当。” 摸底排查、划分区域、搭建检测点,开展核酸信息采集、秩序维护,提醒保持距离,志愿者和各楼宇负责人联动沟通,组织逐楼逐户分段采集,检测现场秩序井然,安全高效。经过10小时的奋战,陶富老师圆满完成核酸检测任务。
【西北工业大学】再次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西工大新闻网1月12日电(林童 陈莹)1月1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文、王堃团队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昆明动物所张国捷等团队合作研究的项目《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成功入选。这是继2019年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后,王文教授带领的团队再次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年度评选,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王文教授带领的团队两次均成功入选,充分彰显了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这也是学校以海内外优秀人才快速聚集的新形势为契机,积极筹建具有鲜明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特区战略布局的重要成果。 学校自2014年启动“人才特区”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布局,于2015年建立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人才特区,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上大胆创新,在学科发展、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以超常规的措施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育新模式。经过4年多的建设,2019年11月正式成立生态环境学院,不断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肥沃土壤,形成了人才聚集、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持续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王文教授的团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并壮大起来,团队包含了邱强、王堃、陈垒等骨干成员,主要从事组学大数据、生物适应进化机制及其仿生应用等研究。 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阐明了长期有争议的反刍动物进化历史,解析了反刍动物独特性状的遗传基础;探究了鹿角快速再生和鹿抗癌能力的遗传基础;揭示了驯鹿昼夜节律丧失、高效维生素D和钙代谢等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探索开拓了研究重大生命现象的新途径,成果的三篇研究长文以封面故事同时发表于《科学》杂志(Science,2019,364:eaav6446;Science,2019,364:eaav6335;Science,2019,364:eaav6312)。反刍动物适应进化的机制及其对健康医学的启示2019年度”反刍动物基因组进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启示“证书 本次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团队发现硬骨鱼祖先已进化出了陆生适应性相关的初步遗传基础,在肺鱼代表的肉鳍鱼内得到进一步加强,到四足动物最终完善而成功登上了陆地。Science报道该成果揭示了“隐藏在现生鱼类中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奥秘”;瑞典科学院院士Per Alhberg教授撰文指出该项成果克服了化石研究难以研究软组织器官和生理学问题的挑战,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脊椎动物登陆研究专家Neil Shubin撰文指出该成果为理解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的研究“提供了关键认知和长久期待的数据”。该成果两篇研究论文以封面故事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21,184(5):1362-1376;1377-1391)。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演化过程的主要遗传创新 未来,西北工业大学将进一步聚焦“四个面向”,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科研价值取向,立足自身发展特色,夯实基础研究能力,探索前沿交叉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力打造国之重器,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生态环境学院也将进一步结合学校传统学科优势,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努力打造一流生态环境人才培养高地、一流研究机构和战略智库。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软件学院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 哈工大全媒体(陈鄞/文)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文公布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全国共有33所高校入选,我校计算学部软件学院榜上有名。 自2000年12月成立以来,软件学院以大型工业管理软件和行业服务应用为中心,研发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云制造服务平台、企业应用软件集成开发与运行平台、高可信与高可靠软件研发与测试环境、智能化软件开发工具集等系统,支持企业与商业系统的快速研发、实施与应用,在航天、航空、造船、汽车、装备制造、石油、电力、物流等行业得到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院还围绕医疗、养老、教育、物流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学术研究,持续为占GDP超过50%的现代服务业贡献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传统产业的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打造国计民生领域的国之重器。 软件学院将以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为契机,“立足航天、面向工业、服务行业”,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培养满足国家和黑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学院将基于现有基础开展学科转型规划,组建科研团队,在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深化与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产教融合,共建产学协同育人平台,推动软件产业生态构建,推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相关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于2020年6月发布《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同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将聚焦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五大领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启全国软件人才战略的新一轮布局。
大气所揭示冷激量并非内蒙古草地返青期的有效预测变量 为应对外界周期性环境变化,温带植物在秋冬季节通常会先后进入内休眠(endo-dormancy)和生态休眠(eco-dormancy)两个阶段。其中,生态休眠一般会在外界条件变得适宜后被解除。相反,内休眠由植物的生理因素控制(即使外界环境变得有利也不会停止),其需要一定的低温冷激量(chilling accumulation, CA)才能被打破从而进入生态休眠。在当前的全球变暖背景下,植物冬季受到的冷激量正在减少,并有可能导致其来年春季物候(比如返青期)延迟。有研究指出,为准确预测温带植物的春季生育期,当前以积温为主要驱动变量的物候模型需要添加冷激量的计算模块。然而,这些报道多针对木本植物,而冷激量是否对温带草本植物的返青期(vegetation green-up date,VGD)起决定性作用还有待明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基于我国内蒙古温带草地8个牧试站(图1)的长期(1982-2019年)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冬季冷激量对该地区27个建群种牧草返青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绝大多数牧草来讲,研究时段内植被返青期与冷激量并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图2)。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的模拟结果进一步证明,冷激量对植被返青期的影响远小于积温和降水等其他调控因子(图3)。这表明,在内蒙古温带草地,冷激量并不是植被返青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当前没有必要在预测返青期的积温模型中添加冷激量的计算模块。对于这一结果,研究人员给出了两种可能解释:研究区的冬季足够漫长和寒冷,以致尽管过去数十年间温度上升,牧草对冬季冷激量的需求(chilling requirement,CR)仍然能被满足。当CR被满足后,额外的CA不会对植物内休眠的解除和春季返青期产生进一步影响;与木本植物不同,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冬季休眠期内地上部分凋亡而根等其他器官存活于地下,土壤和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条件不同,因此以往用于研究木本植物物候的冷激需求(CR)假说可能并不适用于草本植物。 该成果以Chilling accumulation is not an effective predictor of vegetation green-up date in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s为标题,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工作获得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图1 研究区八个长期定位牧试站的分布,MAT和MAP分别为多年平均温度和降水,Meadow、Typical、Desert分别表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图2 内蒙古温带草地各种植物返青期(VGD)与冬季冷激量(CA)的线性回归结果,图中数字为斜率,粗体表示统计显著(P < 0.05) 图3 基于增强回归树 (BRT) 模型判断的各自变量对植被返青期变化的相对影响(relative influence,RI),Species、HR、AP、DOP、CA、Clay分别为品种、热量需求、累积降水量、降水天数、冷激量、和土壤粘粒含量
沈阳自动化所在空间机器人自主操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空间机器人自主操控方面取得进展,针对航天器平台和机械臂的动力学耦合提出基于时延估计的无模型解耦控制算法,相关研究成果以Attitude Decoupling Control of Semifloating Space Robots Using Time-Delay Estimation and Supertwisting Control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上。 由于外太空高低温、超真空、强辐射等恶劣环境,由航天器和机械臂组成的空间机器人系统具备航天器的机动能力和机械臂的操作能力,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在轨服务和深空探测领域。空间机器人可承载大量的自主操作任务,如抓捕、装配、搬运以及采样返回等。对于此类机器人,航天器平台和机械臂之间存在复杂的动力学耦合作用,影响机械臂末端的操作精度。因此,如何有效抑制或补偿基—臂耦合作用是空间机器人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此,沈阳自动化所空间自动化技术研究室科研人员基于时延估计(Time-delay estimation, TDE)算法和超扭转控制(Super-twisting control, STC),提出一种无模型鲁棒解耦控制算法。该方法本质为瞬态学习控制算法,通过引入常数对角阵对动力学模型进行改造,将新模型划分为线性项和新非线性项,利用模型前一时刻的观测信息和控制输入来估计当前时刻系统的新非线性项,实现系统高效解耦。该方法优点在于不需要实时计算系统模型参数,算法具有内在自适应性,计算效率高。该成果将为后续开展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和深空探测任务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和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的支持。空间机器人与控制方法
铁基超导Fe(Te,Se)中晶格畴壁缺陷束缚态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关于铁基超导Fe(Te,Se)中晶格畴壁缺陷束缚态的研究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自2014年理论上指出由于具有多轨道特征,铁基超导的电子结构在某些条件下具有类似于拓扑绝缘体中能带拓扑特性以来,关于铁基超导拓扑物态的后续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迅速。近年来,实验通过测量具有拓扑电子结构的铁基超导体中拓扑缺陷(单间隙铁杂质、线缺陷和磁通涡旋等)对超导态响应,发现这些拓扑缺陷所束缚的准粒子特性表现出类似马约拉纳准粒子的特征。结合铁基超导中拓扑物态理论,一种理解是这些铁基超导体系中存在二维表面或一维边界拓扑超导态,拓扑缺陷可以束缚马约拉纳准粒子。然而,不同实验组的测量表明,杂质、线缺陷和磁通涡旋对超导态的响应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尚未达到对实验结果理解的共识性。 该研究针对近来实验上报道的Fe(Te,Se)中晶格位错导致的一维畴壁(一种线缺陷)的超导准粒子束缚态开展理论研究。研究发现,晶格畴壁的构型及其铁磁基态对形成具有线性色散的一维马约拉纳准粒子具有关键作用,可以解释实验上观测到的晶格畴壁STM成像特征以及近常数态密度的STS谱。以此为基础,研究提出通过操控晶格畴壁的铁磁性来实现马约拉纳零模的产生与融合,并进一步提出理论方案来实现马约拉纳零模的编织操作以期对其非阿贝尔统计性质的证明提供新思路。 具体而言,该工作通过第一性原理建模并计算了Fe(Te,Se)中多种可能的晶格位错导致的晶格畴壁构型,通过理论模拟STM图像,发现只有一种晶格畴壁构型与实验结果一致(图1(a)-(d)),其重要特征包含两点:一是其畴壁取向与晶格位错方向成45°角(图1(a)-(d)),二是由于畴壁处下层的Fe-Te/Se键断裂导致畴壁会形成隆起的结构(图1(c)-(d))。进一步计算表明,由于晶格畴壁处Fe的3d电子局域性增强,其会形成沿着畴壁走向的面内铁磁性(图1(e))。基于此,研究提出一个界面拓扑超导-铁磁-界面拓扑超导的有效模型(图2 (a)),其物理图像是Cooper对电子通过铁磁层被散射后,铁磁层会对超导序参量贡献一个额外的相位,相位的大小与铁磁层的宽度和有效交换场强度有关,可以类比FFLO的超导态(图2 (b))。通过具体求解该有效模型发现,当相位严格等于pi时可以得到线性色散的一维马约拉纳准粒子,考虑可能的相位偏差情况,可以解释实验上隧道谱的细微变化(图2 (c))。此外,研究还预测了界面相位电池效应(图2 (d)),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操控铁磁层磁矩的大小来实现马约拉纳零模的产生与融合(图3 (a)-(c)),理论上提出一种方案来构筑超导铁磁环路结构(图3 (d)-(e)),通过调节超导的相位差来实现四个马约拉纳零摸的编织操作(图3 (f)-(g)),并通过利用AB效应的干涉电路来读出相应的编织结果(图3 (h)-(i)),以期为证明马约拉纳零模的非阿贝尔统计性质提供新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a)-(c) Fe(Te,Se)的俯视和侧视图,灰色区域是晶格畴壁区,(a)和(b)表示畴壁处的铁原子具有AFM和FM序;(d) 理论模拟的STM图像,晶格畴壁与晶格位错方向成45°角;(e) 畴壁的磁基态能随关联的变化以及铁的有效磁矩图2.(a) 有效模型,(b) Cooper对的散射由于铁磁作用导致其超导序参量获得额外相位,(c) 考虑相位涨落与自能效应的STS谱, (d) 相位电池效应导致非零的隧穿电流 图3.(a)-(e) 用来产生、融合和编织马约拉纳零模的示意图,(f) 对应(d)中环路的超导相位差以及铁磁引起的相位分布,(g) 绝热编织操作,(h)-(i) 基于AB效应的干涉电路及其电导振荡
合肥创新院召开2021年度总结述职报告会 1月14日,合肥创新院召开了2021年度总结述职报告会,创新院全体员工参加会议。 会上,创新院院长吴仲城对全体员工一年来的工作落实情况表示肯定,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他希望大家汲取经验,摒弃不足,满怀信心,以更清醒的头脑、更旺盛的斗志、更奋发的姿态和更充沛的干劲,向新年的既定目标前进。 创新院全体员工分别围绕2021年度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述职汇报。会议现场
等离子体所召开“内培外引”工作交流会 1月12日,等离子体所召开“内培外引”工作交流会。等离子体所党委书记吴新潮、副所长胡建生、所长特别助理何友珍、所综合办主任黄素贞以及相关人员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胡建生主持。 会上,吴新潮详细介绍了等离子体所2021年度人才项目申报及获批情况。黄素贞对等离子体所目前国内外人才引进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人才工作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会场上,与会人员就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博士后引进和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人才项目申报等方面发表看法和建议,畅所欲言,纷纷为所里“内培外引”人才工作建言献策。 最后,吴新潮在总结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和科研发展,等离子体所急需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进人才的言传身教、切身体验,树立典范,打造样板,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不断提高人才吸引力,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长。
#[视频]视频大作战#宏伟的布达拉宫
学校举办智能化工专业建设高端研讨会 为满足科技革命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加快化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1月8日,学校举办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化工专业建设高端研讨会。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梁斌教授,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李伯耿教授等23位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玉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俞书宏在开幕式上致辞。 吴玉程、俞书宏分别在致辞中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全国各地的参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本次会议,共同探讨化工类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并对我校智能化工专业建设给予建设性指导。 会议以化工类专业的智能化升级为主题,围绕化工类专业如何面对智能制造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化工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专业课程建设等议题,邀请四川大学梁斌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钟秦教授、武汉工程大学喻发全教授等作大会主题报告。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陆杨在会上就“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化工专业的建设与思考”作专题报告。 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崔鹏教授主持线上点评和线下讨论,20余位教指委委员和企业专家对化工类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化工专业建设及发展等进行了点评和热烈讨论,大家对我校化工类专业智能化的新工科建设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校智能化工创新实验班建设的师资结构、课程体系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来自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方民族大学等高校和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卡奥斯创智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50余位专家、教师和企业代表,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负责同志及90余位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报告相结合、线上点评和线下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与全国的学者进行分享和交流。与会专家既交流了化工类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研讨了智能化工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建设思路,对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专业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化工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同时对我校智能化工专业方向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校2021年“十大新闻”揭晓 学校2021年十大新闻评选近日揭晓。经投票和专家评议,“学校高位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有力有序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表彰大会,开展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校友李宏塔荣获‘七一勋章’。”等10条新闻入选合肥工业大学2021年十大新闻。 1.学校高位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有力有序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表彰大会,开展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校友李宏塔荣获“七一勋章”。 2.书记校长开局项目——“‘四史’融入思政课改革创优行动”“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深化人才培养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成果丰硕。 3.11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央赛道)达31个;3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杨善林院士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 4.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工程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5.平台建设取得重要新进展,“智能互联系统的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成功获批。“数据科学与智慧社会治理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全国仅9个)。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6.科研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到账科研经费、2020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数取得新突破。相关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向学校发来感谢信。 7.学校社会美誉度持续提升,新华网《新华访谈》专访校党委书记,专题介绍学校高质量党建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校长在央视《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专题节目深情讲述学校办学成就和“工业报国”故事。 8.学校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国家级人才项目再创新高,首次实施“斛兵学者”和“青年学术英才”计划遴选聘任;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定式,教师评价与绩效分配改革方案成功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9.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扛起定点帮扶工作责任,系统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两个项目入选第一批部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首次选派3位退休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赴河池学院援教。 10.学校推进学生教育评价改革,多措并举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成绩单、资助育人、心理育人、就业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被教育部等专题报道,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学习;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军训汇演等典礼仪式教育社会关注浏览量突破200万;2021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6.35%。
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近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布了2022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批名单,我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申报的“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成功入选,获得为期3年的资助支持,这是我校首次获批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外方合作院校为雅典国立理工大学,执行期为3年,主要选派类别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该项目瞄准我国碳中和驱动下的新能源发展需求,聚焦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依托合作双方既有平台、基地,以实际可再生能源并网科学问题为导向,开展“工大特色、国家需要、世界前沿”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后备力量。 该项目的成功获批,是对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认可,为我校深化与世界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及“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接下来,我校将积极做好获批项目的选派管理及新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助推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重点支持中外双方“强校合作”和优势学科领域“强项合作”,旨在鼓励和推动高校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培养更多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项目执行周期为3年,实行“先立项,后选派”管理模式,由各申报单位自主设计项目,自主选派人员,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人员往返国际旅费和资助期限内的奖学金。
中国科大首次实验实现基于局域操作的最优量子门检验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门的测量检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朱黄俊和北京理工大学尚江伟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基于局域操作的最优量子门检验。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1月1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入选“编辑推荐”文章。 量子门是构建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实现高保真度的量子门操作是容错量子计算的必要条件。如何检验实际制备的量子门保真度是否达到要求是实现容错量子计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量子门中参数个数随着量子系统大小指数增加,传统量子过程层析方案随量子门的规模增大测量次数和计算量都呈指数增长。对于未来大规模的量子门和量子线路的质量表征,传统采用的量子过程层析方法已经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国际上近期发展的新理论方法——量子门检验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曙光,它对于大多数量子门都能达到最优的样本复杂度,并且只用到局域操作。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存在困难,它对实验误差和量子门瑕疵并不鲁棒。 项国勇小组与合作者把量子门检验的思想与近年来该小组系统发展的多参数量子精密测量平台[Nat. Commun.9,1(2018); PRL 124,060502(2020); PRL 125,020501(2020);PRL 126,070503 (2021)]相结合,改进了量子门检验的数据处理算法,使得量子门检验在保留高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对误差的鲁棒性。改进后的量子门检验通过对量子门输出进行多次的局域投影测量,来实现对量子门的失真度上界∈进行估计。实验结果显示∈的估计值和样本数n呈接近反比关系,也就是1/n的估计精度。这意味着该工作实现了最优的样本复杂度1/∈的量子门检验,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所需要的样本复杂度并不随量子门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图1 最优量子门检验方案示意图 利用最优量子门检验,研究组对两比特CNOT门和三比特Toffoli门分别进行了检验。两者平均而言只需用到1600次和2600次测量就能检验保真度是否达到了99%和97%以上,所使用的测量基数目仅为20和32个。作为对比,用量子过程层析去刻画它们的失真度需要324和4096个测量基,以及上百万次测量。因此,量子门检验对大规模量子门和量子线路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图2 CNOT门的检验结果。(a)显著性水平(b)失真度上界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张瑞祺,副研究员侯志博为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journals.aps.org%2Fprl%2Fabstract%2F10.1103%2FPhysRevLett.128.020502&urlrefer=ec94232c00ec94b3a9b1eee56368e19a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部)
#[视频]视频大作战#哇塞……………………
#[视频]视频大作战#哇,是星火~~~
#[视频]视频大作战#汤加地震可真严重!
#[视频]视频大作战#原来这就是#电子失恋
少年班学院举办专业班班主任聘任仪式 2022年1月10日下午,少年班学院专业班班主任聘任仪式在水上报告厅成功举行。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受聘专业班班主任、少年班学院领导、老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仪式,仪式由少年班学院院长卢征天主持。 聘任仪式上,卢院长首先感谢了各位出席嘉宾并介绍了专业班基本情况,此次学院共聘请了来自不同专业的27名教授。他表示,专业班班主任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非常感谢各位教授把宝贵的时间奉献出来指导学生,支持少年班学院的工作。 学院党总支书记李震宇回忆当年侯建国教授(现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曾在少年班担任学导。学院期望专业班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提升班级凝聚力;发挥专业指导作用,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资源,助力学生未来规划。同时李书记表示,行政班班主任与专业班班主任是互作“加法”的关系,需要多加沟通、共同努力,发挥互补作用,充分激发少院学生的潜力。1999年,少年班学导组成立大会间歇侯建国教授同学生交流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李群祥作为专业班班主任代表发言。他首先介绍了个人所任专业班班班级情况,对少院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了充分肯定。然后他承诺,在担任少年班学院专业班班主任期间,会尽心了解学生想法,为学生提供专业课建议和去向支持,同时希望通过班主任工作宣传,吸引更多的少院学生选择修读化学与材料学科。 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郭民生代表少院全体行政班班主任和教学秘书,对专业班班主任的工作表示支持,并衷心祝愿专业班班主任工作可以落地开花,结出硕果。 随后,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为受聘班主任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仪式后专业班班主任与学生代表展开了密切交谈,至此,少年班学院专业班班主任受聘仪式圆满结束。专业班班主任聘任名单(按专业班顺序):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sgy.ustc.edu.cn%2Fprofessional-class-teacher&urlrefer=94cf67d2c39980921ac8bd8b7a2d0953 欧阳毅、兰小红、侯新民、程艺、陈卿、李平、胡太忠、刘杰、许金时、王冠中、王群、刘树彬、袁业飞、张榕京、郑坚、李群祥、王荣生、符传孩、王奉超、褚建勋、陈勋、陈雪锦、许胤龙、华蓓、李京、孙广中、徐云。
我校与国内学者合作首次探测到活动星系演化进程中恒星形成率的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活动星系研究团队与广西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合作单位研究人员首次探测到活动星系演化进程中恒星形成率的反弹现象。论文于2022年1月1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 星系是宇宙的基本单元,如同人类的细胞之于人类本身。星系形成和演化过程是理解宇宙演化历史和限制宇宙学参数的关键之一。基于冷暗物质的理论预言的星系质量分布与观测相比,在小质量和大质量端均有超出。许多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小质量端需要超新星的反馈而大质量端则需要有巨型黑洞驱动的活动星系核反馈来调节理论与观测之间的差异。图1:理论与观测的星系质量分布存在差异 活动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外流气体将质量,角动量以及能量从星系核区携带至寄主星系中, 是连接星系核区和寄主星系的纽带,因而被认为是活动星系核反馈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外流的反馈是否有效,如有效,其反馈是正还是负目前依然是天文学和宇宙学领域中最受关注的争议之一。 在此前对外流物理性质的研究中,我系王挺贵教授,刘桂琳教授研究组特任副研究员何志成博士发展一种用光变测量外流物理参数的全新方法,并利用斯隆大样本巡天数据,发现大部分高速外流尺度在数十光年以上,并且有足够的能量影响星系的演化(该工作于2019年1月发表于《自然-天文学》)。继该工作后,何志成便着眼于寻找外流对星系演化是否产生反馈的观测证据。 根据活动星系外流产生的光谱特征,可将活动性星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低电离宽吸收线,高电离宽吸收线,无宽吸收线活动星系。从时间演化角度来看,三种类型代表了不同的活动星系演化时期。因此比较三种类型活动星系的恒星形成率的差异或许能找出外流对星系演化反馈作用的线索。研究人员利用图2:首次探测到活动星系演化进程中恒星形成率的反弹现象。 斯隆巡天最新释放的数据,组建成上述三种类型的活动星系样本。研究人员发现恒星形成率从低电离吸收线至高电离吸收线时期,恒星形成率出现下降,随后从高电离吸收线到无吸收线时期恒星形成率出现反弹。研究人员建立如图3的演化模型解释以上的观测现象。图3:活动星系及其恒星形成的演化图景。 在活动星系早期,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被浓厚的尘埃包裹,但此时星系中心黑洞已经驱动尘埃和气体产生非常强烈的外流。因此这个阶段在光谱上表现为:光谱因尘埃消光会很红,同时存在明显的低电离的蓝移吸收线。这个时期星系中有大量的尘埃和气体,并且外流仅存在于星系中心小尺度上,对恒星形成还未有影响。因而这个时期有着非常剧烈的恒星形成。根据这个类型的源比例可以大约推测,这个阶段的维持时间一般不超过百万年。随着时间的演化,外流尺度在增加,并且冲出尘埃的包裹,到达星系尺度,尘埃消光减弱,光谱变蓝,同时外流气体电离度提高。因而在光谱上表现为低电离吸收线消失,仅表现为高电离吸收线。这个时期外流对恒星形成产生显著的压制作用。根据这个类型的源比例可以大约推测,这个阶段的维持时间一般超过千万年的时标。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大质量O型星的典型寿命约为数百万年。因此在这个时期,我们看到恒星形成率的显著下降在时标上是自洽的。随着尘埃和气体含量的减弱,外流逐渐减弱,外流对恒星形成的压制作用也在减弱,因而会出现恒星形成的反弹现象。该观测结果表明外流对星系的恒星形成存在着全局性的压制作用。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陈志福副研究员。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大特任副研究员何志成。其他主要的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研究所何子山教授,庄明阳博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学院顾秋生教授,中国科大天文系王挺贵教授和刘桂琳教授。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大青年创新重点基金等资助。 文章地址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550-021-01561-3&urlrefer=985fe5c464018abd60e412a82bf3106e
工程热物理所在吸附式制冷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供冷供热约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耗的50%,预计在未来十年将保持快速增长。目前大部分热能供应来自化石燃料,贡献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在双碳目标的迫切需求下,发展低碳供冷供热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区别于电力驱动的制冷制热解决方案,吸附式制冷/热泵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能、低温废热等低品位热能进行驱动,是一种具有潜力的低碳供冷供热技术,而开发高效稳定的吸附材料是吸附式制冷/热泵应用的决定性因素。 针对传统硅胶和活性炭吸附性能差、新兴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成本高和难以规模生产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传热传质中心研制出性能优良且具有产业化潜力的SFO型磷酸铝分子筛材料。详细测试表征分析表明,SFO型磷酸铝为20-120 nm厚的片状形貌(图1),具有优异的水热稳定性,在沸水中浸泡24小时仍保持其结晶度、骨架结构及微孔率。S形水吸附等温线表明其具有适宜的亲水性和极低的吸附焓(图2)。此外,该材料在63 °C的超低驱动温度下表现出优异的制冷性能系数COPc = 0.85,为目前国内外已有报道的最高值。热泵条件下,该材料在82 °C的驱动温度下性能系数可达COPH = 1.75(图3)。SFO型磷酸铝还显示了较快的吸脱附动力学性能,在5 °C蒸发温度与 65 °C脱附温度工况下,单位质量制冷能力可达到SCP80% = 1.1 kW kg-1,超过了商用吸附剂和现有的MOFs,并且原材料成本更低。 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low-temperature-driven water-based sorption refrigeration enabled by low-cost zeolite-like porous aluminophosphat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的支持,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图1.SFO型磷酸铝分子筛的形貌特征图2.SFO型磷酸铝分子筛的水吸附性能图3.SFO型磷酸铝分子筛制冷热泵性能
苏州医工所等提出跨模态融合的宫颈病变无创筛查新方法 宫颈癌是全世界女性第二高发癌症,2020年全球有超过50万妇女罹患宫颈癌,并有约34.2万人因此死亡。虽然接种HPV疫苗能够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但是HPV疫苗的覆盖面有限,特别是在高龄妇女人群和发展中国家未得到有效接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0年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了《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呼吁适龄女性定期接受宫颈病变筛查,从而有效预防或及时治疗宫颈癌。虽然宫颈区域组织活检是确诊宫颈病变的金标准,但病理活检有创,不仅体验不佳,而且还可能引起宫颈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不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定期筛查。细胞学检查、HPV检测和阴道镜图像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宫颈病变无创筛查方法。然而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较低,HPV检测的灵敏度高但存在较多的假阳性情况,阴道镜图像检查高度依赖医生经验且准确度不高。因此,提升宫颈病变无创筛查效率,实现客观、精准的早期筛查,有助于临床建立全覆盖的宫颈癌筛查体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夏威等提出了一种跨模态融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和阴道镜图像检查结果的宫颈病变无创筛查新方法(图1)。该研究共纳入2160位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受试者,其中正常或低级别病变1718例,高级别病变或宫颈癌442例。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方法构建了阴道镜图像自动筛查模型,输出患者病变概率,实现阴道镜图像客观定量解读,并对细胞学检查结果和HPV检测结果进行类别编码,采用逻辑回归方法将类别编码与阴道镜图像自动输出的病变概率跨模态融合,从而构建综合筛查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跨模态融合的综合筛查模型的准确率达到92.1%,显著优于单一筛查方法(细胞学检查、HPV检测和阴道镜图像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74.9%、74.2%和75.1%),证明现有筛查方法所反映的疾病特征具有较好的互补性。所提方法在不改变现有宫颈病变筛查流程的情况下,有效整合现有临床诊断手段,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通过信息深度融合实现筛查效率的提升,为客观、精准的宫颈病变无创筛查提供更加完备的新手段,有助于提升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宫颈癌早期筛查能力。 相关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研究工作获得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基于跨模态融合的宫颈病变无创筛查方法流程图
研究揭示小细胞肺癌细胞亚型转变导致转移机制 2022年1月5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季红斌研究组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勇研究组合作的题为Identification of TAZ as the essential molecular switch in orchestrating SCLC phenotypic transition and metastasi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中,研究人员揭示调控小细胞肺癌细胞亚群转变及转移的关键分子TAZ及其作用机制。 小细胞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肺癌亚型,极易发生远处转移。目前对于负责小细胞肺癌转移的细胞亚型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利用自发小鼠模型,研究人员发现小细胞肺癌原发瘤内存在异质性:部分肿瘤细胞呈现神经粘附分子NCAM高表达、基质细胞分子CD44低表达,即NCAMhiCD44lo/-表型特征;而另一些肿瘤细胞则呈现NCAM低表达CD44高表达,即NCAMloCD44hi表型特征。此外,远端转移灶一致呈现出NCAMhiCD44lo/-表型特征,暗示该细胞亚群可能负责小细胞肺癌转移,后续肿瘤转移小鼠实验验证了这一猜想。NCAMloCD44hi细胞随着肿瘤恶性进展会转变为NCAMhiCD44lo/-细胞从而获得高转移潜能。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小细胞肺癌恶性进展Hippo 信号通路核心分子TAZ受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调控并发生下调,引发NCAMloCD44hi亚群向NCAMhiCD44lo/-亚群发生转变,并最终促进小细胞肺癌转移。TAZ激活可以反向促进NCAMhiCD44lo/-亚群向NCAMloCD44hi亚群发生转变,从而抑制小细胞肺癌转移。动物模型中的发现进一步得到临床数据支持。公共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表明,小细胞肺癌转移灶中大多数肿瘤细胞呈现NCAMhiCD44lo/-特征。中国人临床样本分析进一步发现,NCAMhi/CD44lo/-/TAZlo表达特征与更差的患者预后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NCAMhiCD44lo/-亚群负责小细胞肺癌转移,其来源于TAZ下调引发的细胞亚群转变,而TAZ在细胞亚群转变及小细胞肺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分子开关作用。研究为深入理解小细胞肺癌转移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TAZ调控小细胞肺癌亚群转变及转移的模式图
古脊椎所等发现迄今中更新世颅容量最大的古人类 近日,《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邢松和刘武,以及国外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论文Evolution of cranial capacity revisited: A view from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cranium from Xujiayao China,报道了关于中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人头骨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运用CT技术和镜像原理,首次复原出许家窑人较为完整的头盖骨,为观测许家窑人整体的形态特征提供了重要标本材料(图2)。研究结合颅内模和公式法,推算出许家窑人的颅容量约为1700 cm3,接近之前报道的许昌人的颅容量(1800 cm3),比许昌人的年代早了近6万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更新世颅容量最大的“大头人”。 1976-1979年,许家窑人类化石发现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交界处的许家窑遗址(又名侯家窑遗址),化石比较破碎,包括18块头骨碎片和3颗游离的牙齿,代表大约10个以上的个体。根据伴生出土的哺乳动物种类、地层埋藏情况及各种年代测定方法,许家窑人生存的年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0-16万年。以往研究显示,许家窑人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其体质特征呈现出东亚直立人、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的混合特征,其演化位置相继被归入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晚期古老型人类、丹尼索瓦人以及未知人群,其牙齿的生长发育模式已进入现代人行列。 通常认为,古人类的颅容量随着地质年代增大,例如,南方古猿颅容量为404-530 cm3,能人颅容量为510-752 cm3,直立人的颅容量为600-1251 cm3,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颅容量为1100-1450 cm3,到了晚更新世早期的早期现代人以及尼安德特人的颅容量增大到 > 1500 cm3。近年来,新化石的发现,改变了传统认知(图3):2013年,非洲发现的距今30万年左右的纳莱迪人(H. naledi),其颅容量只有560 cm3;2003年,印度尼西亚发现的距今10-5万年的弗洛里斯人(H. floresiensis)颅容量只有400 cm3;2017年,报道的距今12.5-10.5万年的许昌人颅容量竟达到1800 cm3。对于个别更新世古人类脑量的跳跃性变化,虽然有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如食物的多样性、环境气候的变化、人类行为的复杂化等,但诸多假说不能令人信服。 许家窑人、许昌人,二者头骨的形态非常相似,都是大头、低颅,且均具有尼安德特人特有的内耳迷路模式,二者或是同一人群。考虑到许家窑人的年代早于许昌人,许家窑人或是许昌人的直接祖先。在距今30-10万年左右,中国境内可能生存着一类体质特征特殊的“大头人”。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些古人类学者围绕热点的丹尼索瓦人提出假说,可能丹尼索瓦人就存在于中国的化石记录中,特别是许昌人、许家窑人,如若如此,丹尼索瓦人的颅容量可能也很大。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图1.许家窑人遗址(左)及其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复原头骨(右) 图2.许家窑人头骨化石碎片及其复原的头骨和颅内模(吴秀杰供图)。A1-3:PA1486,枕骨外侧面、顶面和内侧面观;B1-3:PA1490,右侧顶骨外侧面、内侧面和顶面观;C1-4:PA 1498,左侧颞骨外面、近中面、侧面和下面观;D1-6:3D虚拟复原头骨的顶面、前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和下面观;E1-3:3D虚拟复原颅内模顶面、后面和右侧面观。图3.更新世部分古人类颅容量随地质年代变异的地区间比较(吴秀杰供图)
上海微系统所研制出触嗅一体智能仿生机械手 由地震、滑坡、塌方等掩埋事故造成的视觉感知障碍对受困人员的搜索和定位造成阻碍。为了确保最佳救援时机,提升搜救成功率和生还率,依托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针对极端环境无视觉输入情况下对受困人员的识别与救援需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团队受自然界星鼻鼹鼠“触嗅融合”感知启发,将MEMS嗅觉、触觉柔性传感器阵列与多模态机器学习算法融合,构建了仿星鼻鼹鼠触嗅一体智能机械手(如图)。得益于硅基MEMS气体传感器(灵敏度超越人类1个数量级)、压力传感器(探测限超越人类1个数量级)的优异性能,该机械手手指触摸物体后可准确获取其局部微形貌、材质硬度和整体轮廓等关键特征,掌心可同步嗅出物体“指纹”气味,进一步通过仿生触嗅联觉 (BOT) 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实时处理,最终完成识别人体、确认部位、判断掩埋状态、移开障碍物、闭环救援。 上海微系统所科研人员与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合作,通过到一线消防救援单位实地调研,真实还原构建了人体被瓦砾石堆覆盖的掩埋场景,在此环境下对包括人体在内的11种典型物体进行识别,触嗅联觉识别准确率达96.9%,较单一感觉提升了15%。相较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于Nature(DOI:10.1038/s41586-019-1234-z)的单一触觉(548个传感器)感知研究,该工作通过触(70个)、嗅(6个)联觉,仅使用1/7数量的传感器,达到了更理想的识别目的,并且缩小后的传感器规模和样本量更适合复杂环境、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快速反应和应用。此外,面对在实际救援中常见的存在干扰气体或器件部分损坏等情况,通过多模态感知的互补和神经网络的快速调节,该系统仍保持良好的准确率(>80%)。 相关研究成果以A star-nose-like tactile-olfactory bionic sensing array for robust object recognition in non-visual environments为题,于2022年1月10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用于应急救援掩埋场景的触嗅一体仿生智能机械手
合肥研究院召开2021年度安全保密质量先进表彰暨2022年度责任书签 1月10日下午,合肥研究院召开2021年度安全、保密、质量先进表彰暨2022年度责任书签订会。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党委书记黄晨光、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士平、副院长吴海信,各科研单元分管所领导、综合办分管主任,院机关管理部门负责人,获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合肥研究院领导与各科研单元、各部门负责人分别签订了2022年度《安全责任书》《保密责任书》。 会上,安全管理处处长谭立青作《合肥研究院2021年度安全工作汇报》,保密办主任朱卉乔作《合肥研究院2021年度保密工作汇报》,质量办主任朱正恺作《合肥研究院2021年度质量计量工作汇报》,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并提出2022年的工作重点。 黄晨光、邹士平、吴海信分别宣读2021年度安全、保密、质量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决定。与会院领导、各科研单元负责人为受表彰的安全、保密、质量计量先进集体代表、先进个人代表颁发了奖牌、奖杯和荣誉证书。 刘建国在总结中介绍了2021年合肥研究院在体制机制改革、重大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经费争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安全、保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合肥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和保障,他向为安全、保密和质量计量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表示感谢,也对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 刘建国要求全体职工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坚持“积极防范、突出重点”的方针,绷紧“保密”之弦,筑牢国家“安全”线;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持续改进科研管理工作。他希望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开启2022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落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会场院领导讲话、宣读表彰决定会议主持、工作汇报安全责任书签订保密责任书签订安全先进表彰保密先进表彰质量先进表彰
合肥研究院“栀子花讲堂”第17期开讲 1月10日,合肥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首席科学家张立德做客合肥研究院“栀子花讲堂”,以《电子的运动对纳米材料的重要性》为题为中科大附中科学岛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学校党支部书记、合肥研究院院办副主任王杰参加报告会。 张立德研究员虽已83岁高龄,但退而不休,一直心系科学教育,帮助研究所指导研究生,关心科学岛科普工作。讲座中,他用科学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纳米技术和新产业革命的关系,还有纳米技术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他提出,对于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现在还有许多仍未解决、突破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探索未知,发扬科学家精神。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注重创新,主动提高创新意识,为国家科技创新出一份力。 王杰在总结发言中对张立德研究员参加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对他80岁老龄依然坚持科普讲学、撒播科学种子的精神表示敬佩。他希望参加讲座的同学们继承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和理想,好好学习,茁壮成长。 张立德研究员曾担任国家攀登预选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和国家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较早开展纳米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员之一,在纳米材料制备科学、技术工程化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合肥研究院老科协副会长、科学岛科普报告团资深报告专家,张立德研究员一直潜心科普事业,积极向公众普及纳米科学知识。 本次讲座是“栀子花讲堂”第17期报告。栀子花讲堂首场报告会开讲于2017年6月3日。该讲堂是一个致力于科学与文学、艺术进行融合的讲堂,以期让更多的听众了解科学、走进科学、爱上科学。
化学所等发展出高弹性水凝胶材料 聚合物水凝胶,作为一类通过化学交联或物理相互作用形成的高分子三维网络,因具有类似于生物组织的高含水量而表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在组织工程、药物释放、生物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然而,传统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较差,其实际应用受限。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邱东研究员课题组致力于强韧水凝胶的开发与功能化研究,并取得系列进展。研究团队从调控高分子链间相互作用角度出发,提出了高分子链氢键作用“时域调控”策略(Advanced Materials)以及“连体网络”增强策略(Science Advances),实现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的提升;实现了水凝胶的多种功能化,发展了黏附型水凝胶(Chinese Chemical Letters)、耐盐性水凝胶(Polymer)以及表面具有褶皱结构的仿生水凝胶(Chemical Communications)。 近日,该课题组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从高分子/纳米颗粒相互作用调控角度出发,将高度枝化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比表面积高达1000 m2.g-1)引入到适度化学交联的聚合物胶网络,发展了一类高含水量的纯弹性纳米复合水凝胶材料。在含水量达96 wt%的条件下,该类纳米复合水凝胶表现出高达11.5倍的断裂伸长率。由于彻底消除了凝胶网络中的能量耗散途径(高分子链解缠结、共价键断裂等),此类纳米复合水凝胶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几乎没有任何应力回滞,表现出类似于弹簧的纯弹性力学行为。独特的弹性力学行为还赋予此类复合水凝胶材料优异的抗疲劳性质,水相环境下的动态载荷测试表明历经5000次循环拉伸处理后,此类纳米复合水凝胶依然能维持其交联网络的完整性。基于此类纳米复合水凝胶材料独特的纯弹性力学行为,研究还构建了离子型应变传感器,实现了对微小振动的高灵敏度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的支持,并获得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及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小角中子散射线站的技术支持。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及其在微小振动高精度检测中的应用
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活动周交替时期活动区螺度观测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研究团组副教授刘继宏、研究员刘煜等,利用SDO/SHARPs矢量磁场观测资料,对24与25太阳活动周交替时期两年时间内观测到的85个活动区的螺度和倾角开展了详细统计研究,发现多数样本活动区遵守螺度符号半球规则,而螺度和倾角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该工作是首次从观测角度对该时段的螺度的统计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以往的统计研究发现,活动区螺度符号在北半球主要为负,在南半球主要为正,这称为螺度符号半球规则。后期一些研究发现,在太阳活动周的开始或结束时,螺度相对于半球规则具有“错误”的符号,另一些研究并未发现此现象。通常,如果定义倾角以逆时针方向为正,则遵守乔伊定律(Joy’s law)的活动区的倾角在北半球为负,在南半球为正。因此,普遍认为,倾角的半球符号偏好与螺度的半球符号偏好相同。由于观测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不同的仪器和时间段,因而对于螺度符号半球规则以及螺度和倾角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太阳活动周的交替时期),尚没有确定的结论。 本研究中,科研人员使用SDO/HMI的SHARPs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矢量磁场观测数据,检验了太阳活动周第24周结束和第25开始时出现的活动区的螺度符号半球规则,并探究了螺度和倾角的相关性。研究处理了85个活动区,4167幅矢量磁图,时间跨度为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 总体而言,62%的样本活动区遵守螺度符号半球规则,且观测结果未显示在太阳活动周结束或开始时有任何半球规则符号反转。另外,螺度和倾角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这与根据光球螺度和倾角之间的关系推断出的太阳对流区磁螺度守恒的一般观点相反。 研究还发现,在高纬度地区,活动区的螺度和倾角的半球偏好趋势更为明显,具有相反符号的磁扭绞和磁弯曲的活动区的半球偏好比具有相同符号的活动区更为明显。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一带一路”科学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观测得到85个样本活动区的螺度αav和倾角Tilt随纬度和时间的分布图。垂直虚线标记了13个月平滑的太阳黑子数的最小值所对应的时间。(a)、(c)中两条实心黑色斜线之间/之外的数据属于24/25太阳活动周;圆圈的大小表示观测得到的αav/Tilt的相应典型值(蓝色表示负值,红色表示正值,见图的中部标示)。(b)、(d)中红色/蓝色实线是与对应于24/25太阳活动周的38/47个样本活动区的观测数据的最小二乘拟合,黑色线是整个样本的最小二乘拟合。 图2.样本活动区的螺度(x轴)和倾角(y轴)的散点图,第24/25太阳活动周的数据为红色/蓝色。左图红色/蓝色实线是与对应于太阳活动第24/25周的38/47个样本活动区的观测数据的最小二乘拟合;“CC25”和“CC24”标记了相应的相关系数。右图的底部显示了特定符号对应的详细纬度范围。
缅甸琥珀中发现迄今最古老的蚂蚁模仿者 奇翅科被认为是缅甸琥珀中最奇特的昆虫之一,最早仅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在巴西早白垩世地层和美国始新世地层中有少量产出。然而,关于奇翅科的生活习性、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历史颇具争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罗慈航在研究员王博指导下,与副研究员梁昆、博士李丽琴等合作,基于中国、美国、德国、斯洛伐克等国的馆藏标本,运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Micro-CT三维形态重建、几何形态测量学、系统发育学等技术手段,对奇翅科昆虫的形态、系统发育关系、生态行为等开展了综合分析。同时,研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类拟态蚂蚁的奇翅若虫,对拟蚁行为的早期演化提出了新观点,并论证了这类昆虫的成虫具有拟态蜂类的行为。该研究揭示了目前已知化石证据中唯一具有转换拟态行为的昆虫类群。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上。 该研究发现了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蚂蚁模仿者。拟蚁行为(myrmecomorphy)是一些动物从形态和行为上模拟蚂蚁的现象,属于一种特殊的拟态行为,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目前,已知在11个目2000多种节肢动物中独立演化超过30次。较难在化石中发现拟蚁行为的确切记录,因而关于拟蚁行为的起源及其演化机制了解较少。研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类颇为特殊的奇翅科若虫。定量的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表明,这类奇翅若虫整体的形态特征较为接近缅甸琥珀中的原始蚂蚁(蜂蚁类),且这类奇翅若虫的腹部有一定程度的收缩,类似蚂蚁的柄腹。此外,这类奇翅若虫的触角和腿部的形态、比例也较为接近蜂蚁。综合以上证据,研究显示这类奇翅若虫完美地拟态蜂蚁,即拟蚁行为在蚂蚁起源不久便已出现。该发现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确切的拟蚁行为证据,将拟蚁行为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五千万年。 该工作论证了奇翅科存在拟态蜂类的行为和转换拟态行为。研究表明,之前已报道的一类奇翅成虫的胸腹部具有一定的收缩,类似蜂类的“细腰”。同时,这类奇翅虫缩短的前翅类似蜂类的翅基片,后翅的形态也很接近蜂类的翅膀;尤其是身体的形状和大小较为接近缅甸琥珀中的长背泥蜂。这表明这类奇翅虫或具有拟态蜂类的行为,这是目前化石中最古老的蜂类拟态行为的证据。这类奇翅虫的若虫和成虫分别拟态蚂蚁和蜂类。该发现提供了目前化石证据中唯一已知的转换拟态行为(transformational mimicry,即在不同生命阶段拟态不同的对象)的证据。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奇翅虫传粉的化石证据。通过对斯洛伐克馆藏的一块缅甸琥珀的研究,研究团队在奇翅目身体及周围发现了大量裸子植物的花粉,这表明奇翅虫或是一类传粉昆虫。这是目前在多新翅部(一类较低等有翅昆虫的总称)昆虫中发现的唯一的传粉证据。奇翅虫所属的网翅总目(包含蟑螂、螳螂、白蚁)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颇为繁盛,因此,该发现也表明网翅总目可能是最古老的传粉昆虫之一。 该研究修订了异形目的分类地位。异形目被认为是缅甸琥珀中一类分类位置不清的奇特昆虫。研究基于大量标本的形态学观察和总结,以确切证据表明了异形目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奇翅若虫。 该工作厘定了奇翅科的分类地位和演化历史。研究团队选取39个类群共56个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奇翅科是网翅总目内一类特化的类群,与玉门鞘蠊近缘。奇翅科不应被单独列为一目,而应和玉门鞘蠊一起,组成与螳螂目近缘的奇翅目。奇翅目可能起源在晚侏罗世,在早白垩世兴盛,之后走向衰落,是网翅总目占据新生态位的一次“失败的”演化试验。 此外,本研究还报道了蛉类幼虫对奇翅若虫的直接捕食行为。上述发现为重建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直接证据,再次证明昆虫在白垩纪已演化出极其复杂的行为,并为阐释现代生态系统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视野。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图1.奇翅科及相关类群化石照片图2.奇翅科复原图(黎家豪绘制)图3.奇翅科若虫和蜂蚁标本照片,右侧标M的为蜂蚁图4.奇翅科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制)A:若虫,左下侧为奇翅科,右下侧两只为蜂蚁;B:成虫图5.奇翅科及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图
大连化物所实现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低碳天然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质氢键选控与活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路芳团队,实现了原生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低碳天然气。 天然气是重要基础化石能源之一,可作为发电、供热和运输的燃料,也可用于生产甲醇等大宗化学品。与石油、煤炭相比,天然气燃烧效率高、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低。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合成天然气技术路线,对于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促进农业废弃物转化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工作中,科研人员发展了一种高效的催化氢解策略,可以直接转化多种农林废弃物快速制备天然气:通过精准构建Ni2Al3合金催化活性中心,促进原生生物质大分子中碳-氧和碳-碳键的高效断裂,在温和条件下催化生物质高效转化制备天然气,其中天然气的碳收率可达93%,并且符合管道天然气的组成。全生命周期和经济评估分析表明,生物质天然气与化石天然气相比,碳排放降低了30%左右,通过初始氢压的优化,0.1MPa氢压条件下的碳排放仅为4.0MPa氢压下的10%左右。此外,利用该技术路线,有望实现从原生生物质出发,利用可再生氢气等制备生物质天然气,再通过管道输送将该天然气用于工业、住宅、交通和发电等方面。该技术路线制备的天然气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经济竞争性,为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提供了新技术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以Catalytic Production of Low-carbon Footprint Sustainable Natural Ga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大连化物所实现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低碳天然气
研究揭示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调控叶绿体ClpP蛋白酶复合体的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刘翠敏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The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loroplast ClpP complex。该研究首次解析了莱茵衣藻叶绿体ClpP蛋白酶复合体及其结合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鉴定了ClpP复合体的亚基组成与排布,揭示了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调节ClpP蛋白酶水解活性的分子机制。 植物叶绿体内的大部分蛋白质直接或间接参与光合作用。蛋白质稳态主要由负责蛋白质折叠的分子伴侣以及负责蛋白质降解的蛋白酶体调控。科研团队先前发现,叶绿体辅助分子伴侣Cpn20与分子伴侣素Cpn60相互作用协助蛋白质折叠,同时,Cpn20与ClpP蛋白酶相互作用减慢ClpP降解底物的速度。 研究通过亲合标签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叶绿体内纯化了完整的ClpP蛋白酶复合体。质谱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纯化的蛋白中含有一定量的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体外生化实验证明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与ClpP存在相互作用,并抑制ClpP蛋白酶的底物降解活性。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首次解析了ClpP复合体以及ClpP-Cpn11/20/23复合体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并进一步确定了ClpP及Cpn11/20/23各亚基的排布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网络和机制(图A、B)。研究显示,Cpn11/20/23结合于ClpP的底物运输通道顶部,抑制了ClpP的蛋白酶活性。Cpn11/20/23利用相同的环结构,分别与分子伴侣素Cpn60及ClpP蛋白酶相互作用,这表明其在叶绿体内重要的调控作用(图C、D)。 该研究首次阐明了真核细胞叶绿体中ClpP复合体的三维结构和催化机理,发现了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的全新生化功能,这为剖析分子伴侣素与蛋白酶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叶绿体内蛋白质稳态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资助,并获得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冷冻电镜系统、数据库与计算分析系统及质谱系统的支持。 论文链接 A、莱茵衣藻叶绿体ClpP-Cpn11/20/23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蓝色为Clp蛋白酶复合体结构,顶部金色的“帽子”结构是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B、ClpP复合体的亚基排布示意图;C、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的亚基排布示意图;D、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调控ClpP复合体的分子机制示意图
固体所举办兼职辅导员测评会 为进一步加强合肥研究院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整体专业化水平,1月10日,固体所举办兼职辅导员测评会。固体所综合办副主任刘毛,导师代表刘晓迪、赵邦传,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张艳丽老师以及各年级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兼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职责主要是协助院研究生处和所综合办开展研究生教育助理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设、研究生学术和文体活动等工作。会上,张艳丽向大家介绍了固体所兼职辅导员在本年度的工作和表现情况,与会师生结合对兼职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了解情况依次发言。最后大家现场填写了《合肥研究院兼职辅导员年度考核测评表》。 此次测评旨在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固体所研究生管理工作。
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举办“导学桥”精品课堂第二期导师培训活动 1月11日下午,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举办了 “导学桥”精品课堂第二期培训活动,合肥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兼职班主任(辅导员)等20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由合肥研究院副院长王俊峰主持。 王俊峰在讲话中指出,“导学桥”精品课堂培训计划,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等关于研究生导师培训全覆盖的指示精神,提升研究生导师素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而特别策划的一个促进导师学习交流、思想碰撞、共同进步的课程,以助力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次课堂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徐铜文教授带来题为《从离子膜研究谈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和团队建设》的精彩报告。作为我国电驱动离子膜领域的引领者,徐铜文从研究生成长规律和培养质量影响因素,讲到自身培养100余名研究生的主要举措和所思所悟,从自身求学和科研工作经历,讲到研究团队建设以及打破技术封锁、价格垄断,极力推进科学实验的过程。近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徐铜文娓娓道来,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科学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团队组建和发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体会。 交流讨论环节,参会人员就问题学生的培养、“产学研”过程中的困惑等内容与徐铜文进一步交流互动。 王俊峰主持培训 徐铜文作报告 交流互动 培训现场
EAST装置物理实验成果入选中科院2021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1月11日,中科院2021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发布。“EAST装置实现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入选中科院2021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2021年5月,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12月底,EAST又实现电子温度近7000万度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这些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也将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cas.cn%2Fyw%2F202201%2Ft20220111_4821493.shtml+&urlrefer=cf225f0506e3c25563d6fbc13417aa08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cas.cn%2Fjh%2F202201%2Ft20220111_4821653.shtml+&urlrefer=b8c5ebdf44026a3e3aa1cc0eb50c69a2
营养与健康所发现间歇性蛋白限制能够干预糖尿病并保护胰岛β细胞 2021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在Science Bulleti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rmittent protein restriction protects islet beta cells and improves glucose homeostasis in diabetic mic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间歇性蛋白限制可以保护糖尿病小鼠的胰岛β细胞,并改善血糖稳态。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健康挑战之一。2型糖尿病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摄入大量高能量密度食物所导致,为此,科学家提出了多种糖尿病干预策略,重点集中在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例如,强调植物性食物并减少动物性食物的地中海饮食已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的管理。一项探索三种常量营养素比例(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小鼠健康影响的研究发现,减少蛋白质摄入对于改善代谢健康和寿命至关重要。多个研究发现,减少蛋白质摄入是延长寿命和改善代谢健康的重要因素,另有一些研究显示限制某些关键的氨基酸如蛋氨酸或亮氨酸也可以改善葡萄糖稳态。 除了蛋白质或氨基酸限制的饮食策略,禁食或热量限制被认为是一种延长寿命和改善代谢健康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许多热量限制的方式如间歇性节食和时间限制性饮食,用于改善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代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间歇性节食可以有效控制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稳态,也有研究揭示了间歇性节食控制血糖稳态是通过促进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的再生所介导。 虽然持续的蛋白质或氨基酸限制以及间歇性节食已被证明可以改善糖尿病,但目前未有研究探讨间歇性的蛋白限制是否足以干预糖尿病。该研究探讨了一种间歇性蛋白限制(IPR)的饮食方式,发现IPR可以迅速缓解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以及瘦素受体缺陷导致的2型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血症。针对小鼠胰岛的进一步研究发现,IPR可以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促进β细胞增殖、并改善β细胞功能。在外周组织中,IPR可以减少肝脏的糖异生并提高骨骼肌的胰岛素敏感性。与持续性低蛋白饮食相比,IPR对于糖尿病小鼠的肝脏脂肪积累和损伤更轻。此外,小鼠胰岛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IPR可以逆转糖尿病导致的胰岛β细胞数量的减少以及胰岛免疫细胞的浸润。由于IPR这一饮食方式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并保护胰岛β细胞,比禁食或热量限制可能更易被人接受,并避免了持续性蛋白限制的不良作用,故IPR在未来有较大的应用转化潜力。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资助,并获得营养与健康所公共技术平台和动物平台的支持。 论文链接间歇性蛋白限制保护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并且改善糖稳态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水稻耐热调控新途径 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的一大重要问题,据报道,年平均温度每升高1℃,将会对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带来3%~8%左右的减产。植物在与高温的长期对抗中,进化出了不同的应对机制:一方面,植物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来提高自身对于未折叠蛋白的清除能力,从而维持蛋白内稳态平衡以获得高温抗性(如TT1)(Li et al., 2015);另一方面,植物也可以通过“以静制动”的方式,使自身钝感,减少热响应消耗,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且在热胁迫结束后快速重建以提高热胁迫下的生存能力。通过遗传学手段,挖掘耐高温的自然位点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作物耐高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G蛋白一直是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的研究热点,但是其在热胁迫耐受的分子机制方面还未有深入研究;钙信号作为第二信使,在逆境信号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钙信号如何在热信号通路的下游被解码,并转导为生理生化响应,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自然位点因其在生产应用上的重要意义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其定位难度较大,尤其是定位与耐热等复杂性状相关的位点挑战更大。继在2015年定位克隆了水稻首例抗热的QTL位点TT1,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团队又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热QTL TT2,相关研究成果以TT2 controls rice thermotolerance through SCT1-dependent alteration of wax biosynthesis为题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该成果揭示了联合G蛋白、钙信号、蜡质代谢等分子层面的水稻耐热调控新途径。 该研究团队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从水稻耐热遗传资源中定位克隆到了TT2,其编码一个G蛋白γ亚基,并且负向调控水稻的耐热性;热带粳稻来源的TT2存在一个SNP,使其编码一个提前终止形式的蛋白,获得较强的耐热性,而在高温敏感的温带粳稻中,该SNP的占比较低。在热胁迫下,相较于对照,携带耐热性位点的近等基因系NIL-TT2HPS32苗期成活率显著提高,并且成熟期的单株产量也显著提高,增幅达54.7%,表明该基因位点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T2的功能有无,影响到热胁迫后的蜡质代谢通路,在高温敏感的对照株系中,蜡质相关调控基因呈现出明显的受热诱导而下调的趋势,而在抗热的NIL-TT2HPS32株系中,有一部分蜡质基因则呈现出不响应热且稳定表达的趋势,其中包括一个正向调控蜡质合成的重要转录因子OsWR2。在抗热的NIL-TT2HPS32株系中敲除OsWR2,发现其耐高温的表型消失,证明在高温胁迫下维持正常的蜡质含量对于水稻耐热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进一步建立TT2与OsWR2表达水平的调控关系,研究人员通过对OsWR2上游启动子的分析,发现了一类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CAMTA)的结合元件CG1-like motif,并通过同源比对,找到了两个水稻的CAMTA家族成员,并命名为SCT1和SCT2;进一步实验证明SCT1可以直接结合OsWR2的启动子,影响OsWR2的表达,并且负向调控水稻的耐热性。SCT1带有钙依赖的钙调素(CaM)结合位点,可以通过与CaM的互作来解码胞内的钙信号。G蛋白之前被多次报道参与动植物的钙信号调控(如RGA1)(Ma et al., 2015),该研究也证实了TT2的功能缺失会导致热诱导的钙信号减弱。当正常功能的TT2存在时,高温会诱导钙信号的产生并使得胞内钙浓度提高,高浓度的钙离子会被CaM感知,并促进CaM与SCT1的互作,从而加强CaM对于SCT1转录活性的抑制,最终导致OsWR2在高温条件下表达量迅速下调,蜡质减少并最终无法抵御高温,呈现出热敏感的表型。当TT2功能缺失时,热诱导的钙信号减弱,进而减弱了SCT1与CaM的互作,降低了CaM对于SCT1转录活性的抑制,最终维持了OsWR2在高温胁迫下的正常表达和稳定的蜡质含量,呈现出抗热表型。 综上所述,该研究首次系统地将G蛋白调控、钙信号传导及解码、蜡质代谢通路联系起来,阐明了一条从上游信号产生到下游生理生化响应的调控通路,该通路独立于以往已知的通过热激蛋白、活性氧清除以及未折叠蛋白清除参与的植物耐热调控途径,是植物抗热领域的重要进展。TT2是一份作物耐热育种的珍贵基因资源,对未来作物借助分子设计手段实现定点耐热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链接来自热带粳稻的TT2HPS32位点使水稻在苗期和成熟期呈现出明显的抗高温表型高温胁迫下TT2-SCT1/SCT2-WR2途径调控水稻耐热性的示意图模型
紫金山天文台在弱引力透镜精确测量研究中获进展 弱引力透镜效应是遥远天体(背景星系)发出的光线在传播路径中受到引力质量偏折后,使观测到的背景星系图像发生微弱形变(通常约为1%)的一种天文现象。这种形变视觉直观上不易被发现,而通过统计上对比随机样本便可以找到该信号,对这种信号的计算可帮助测量引力透镜的质量,甚至宇宙的密度分布,因而弱引力透镜被视为是有效的宇宙学研究探针之一,也是当今众多大型巡天项目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 在实际观测中,观测到的星系图像受到其他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点扩散函数(PSF)是影响弱透镜信号测量精度的最大干扰因素之一,而弱引力透镜信号是比较微弱的一种信号,多隐藏在噪音之下,对PSF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弱引力透镜信号精确测量。因此,提高PSF测量精度成为弱引力透镜研究追求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出了新的PSF测量方法——光滑基函数主成分分析法(SPCA/iSPCA)。该方法改进传统的PSF测量方法——期望最大化主成分分析(EMPCA),引入一组光滑的基函数以拟合各阶主成分,而后线性组合,从而获得了关于PSF的光滑的主成分构建,解决了在传统PCA或EMPCA方法中对背景噪声的过拟合问题。改进的iSPCA方法避免了在传统PCA方法中对恒星图像做中心对齐,避免了插值算法可能引入的潜在问题。该方法实现了比传统方法更高精度的PSF测量,改善了弱引力透镜信号的提取。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之后,科研人员基于SPCA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利用多次曝光的星系图像来限制PSF的新方法。PSF一般是由测量点源(如恒星)获得,而新方法可利用多次曝光的展源图像(如星系图像)来进一步限制PSF。该方法有望为传统PSF的插值方法提供额外的补充,为PSF插值提供更好的限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宇宙学数值模拟数据库(CSD)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1、2 图1.分别利用EMPCA和SPCA方法对不同信噪比的恒星图像求解得到的主成分,可明显看到右侧SPCA方法构建的PSF更加光滑,避免了EMPCA的过拟合(EMPCA拟合了更多噪音)。 图2.利用新方法和传统PSF插值方法得到的PSF椭率以及大小的结果。左图是根据传统插值方法得到的结果,中间是新方法得到的结果,右侧图是两种方法结果的差异,差异基本在1%以内,说明基于多次曝光的星系图像可以为PSF带来有效的限制。
研究揭示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调控叶绿体ClpP蛋白酶复合体的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刘翠敏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The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chloroplast ClpP complex。该研究首次解析了莱茵衣藻叶绿体ClpP蛋白酶复合体及其结合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鉴定了ClpP复合体的亚基组成与排布,揭示了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调节ClpP蛋白酶水解活性的分子机制。 植物叶绿体内的大部分蛋白质直接或间接参与光合作用。蛋白质稳态主要由负责蛋白质折叠的分子伴侣以及负责蛋白质降解的蛋白酶体调控。科研团队先前发现,叶绿体辅助分子伴侣Cpn20与分子伴侣素Cpn60相互作用协助蛋白质折叠,同时,Cpn20与ClpP蛋白酶相互作用减慢ClpP降解底物的速度。 研究通过亲合标签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叶绿体内纯化了完整的ClpP蛋白酶复合体。质谱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纯化的蛋白中含有一定量的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体外生化实验证明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与ClpP存在相互作用,并抑制ClpP蛋白酶的底物降解活性。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首次解析了ClpP复合体以及ClpP-Cpn11/20/23复合体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并进一步确定了ClpP及Cpn11/20/23各亚基的排布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网络和机制(图A、B)。研究显示,Cpn11/20/23结合于ClpP的底物运输通道顶部,抑制了ClpP的蛋白酶活性。Cpn11/20/23利用相同的环结构,分别与分子伴侣素Cpn60及ClpP蛋白酶相互作用,这表明其在叶绿体内重要的调控作用(图C、D)。 该研究首次阐明了真核细胞叶绿体中ClpP复合体的三维结构和催化机理,发现了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的全新生化功能,这为剖析分子伴侣素与蛋白酶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叶绿体内蛋白质稳态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资助,并获得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冷冻电镜系统、数据库与计算分析系统及质谱系统的支持。 论文链接 A、莱茵衣藻叶绿体ClpP-Cpn11/20/23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蓝色为Clp蛋白酶复合体结构,顶部金色的“帽子”结构是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B、ClpP复合体的亚基排布示意图;C、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的亚基排布示意图;D、辅助分子伴侣Cpn11/20/23调控ClpP复合体的分子机制示意图
合肥研究院开展2021年冬季研究生公寓安全卫生检查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宿舍安全文明建设、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切实提高宿舍环境质量,2021年12月31日下午,研究院副院长程艳、研究生处李贵明处长、服务中心李平主任、院相关处室工作人员、院研会学生干部、各科研单元研会学生干部和学生党支部成员等组成11个检查组,对研究生公寓进行了安全卫生检查;检查宿舍总数253间(套),包含申请A类102间(套)和抽查151间(套)。 检查过程中,各检查组依照《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公寓安全及卫生检查评比方案》对相关研究生宿舍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在检查宿舍卫生状况的同时了解、发现和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共同营造安全卫生、温馨和谐的寝室氛围。 检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宿舍在安全、卫生等方面表现良好,宿舍整体环境能够保持干净、整洁;但是也存在部分卫生情况较差的宿舍,检查人员现场提出了整改建议,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做了进一步核查安排。 现对获得A类和C类的宿舍进行公示。 公示期:2022年1月10日-2022年1月14日。 如对结果有任何异议,请在1月14日16:00前反馈至研究生处。 联系电话:65593189部分A类宿舍部分C类宿舍
科学岛科普报告团召开专家座谈会 为进一步推动合肥研究院科普工作不断深入,进一步发挥科普报告团的作用,2021年12月31日,科学岛科普报告团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报告团名誉团长王英俭,名誉副团长单文钧、方勇华,团长张毅以及科普报告团的多位老专家和研究院的科普主管们参加会议。 合肥现代科技馆馆长、科普报告团秘书长孙裴兰从科普活动的内容、参与形式、受众对象等方面对2021年科普报告团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设想进行了详细汇报。与会专家对科普报告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合肥研究院如何进一步开展好科普工作进行讨论,提出了多项建议。专家希望未来开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时针对不同受众制定标准化的科普报告,在双减政策下将科普活动向中小学推广,与学校的科学教育融合,用丰富生动的科学实验增添科普报告的吸引力,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易理解的内容;与相关企业、政府机构的成果转化需求结合,开展科普活动,助力科学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会专家对现代科技馆未来升级改造后的展陈内容定位等也提出了想法和建议。 王英俭研究员做总结发言,感谢科普报告团做出的积极贡献,对与会人员提出的建议和设想表示赞同,指出科普要符合科学体系和科学逻辑、讲述知识方法,传授科学精神,希望报告团今后的活动和科普资源向贫困或边远山区倾斜,同时,可以与企业等单位合作,争取外部资源,创科普品牌形象,将精品科普报告的打造与与研究院的研究方向结合,形成系列化的报告。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参观了安徽尊贵现代农业科技园科普活动基地。 科学岛科普报告团成立于2019年5月16日,现有成员60多人,其中特邀院士5人、在职职工28人、退休职工21人以及在学研究生7人。座谈会现场
固体所举办兼职辅导员测评会 为进一步加强合肥研究院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整体专业化水平,1月10日,固体所举办兼职辅导员测评会。固体所综合办副主任刘毛,导师代表刘晓迪、赵邦传,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张艳丽老师以及各年级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兼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职责主要是协助院研究生处和所综合办开展研究生教育助理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设、研究生学术和文体活动等工作。会上,张艳丽向大家介绍了固体所兼职辅导员在本年度的工作和表现情况,与会师生结合对兼职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了解情况依次发言。最后大家现场填写了《合肥研究院兼职辅导员年度考核测评表》。 此次测评旨在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固体所研究生管理工作。
#[视频]视频大作战#超级精彩啊
抢课强的也太猛了吧。。。。。 早晨刚到研究室,才知道可以选课,打开系统一看,要选的专业全满了。。。。。。。手速真快。。。也没官方通知要选课了啊,我记得9月份的选课都提前了两个月通知的
上海天文台在“宇宙再电离”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通过分析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深场GOODS-S的观测数据,发现一例121亿光年之外(红移3.8)、具有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的星系。该星系的发现为探索星系驱动宇宙再电离过程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宇宙再电离过程发生在约130亿年前,涉及宇宙中第一代天体的诞生和整体宇宙的最后一次重大相变。该过程中,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氢”在整体中性氢的环境里,在第一代恒星、星系和黑洞所产生的紫外光子的电离作用下,变成了整体电离氢。因此,宇宙再电离研究是当前天文学前沿的领域之一。韦布(JWST)空间望远镜和下一代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都将“宇宙再电离”纳入核心科学目标。 然而,由于星系际介质的吸收以及流量信号随距离增加而减弱的效应,科学家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宇宙再电离时期星系所产生的莱曼电离光子对周围中性氢进行电离的过程。因此,在星系的莱曼电离光子逃逸问题上,仅局限于对中低红移处(红移4以下)的十余例具有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的星系样本研究,这些研究需要深度的紫外观测数据以获取红移后的莱曼电离光子(静止坐标系波长在912埃以下)的探测信号来计算星系对中性氢的电离能力,从而理解宇宙再电离过程。 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空间紫外深场数据对一批具有强发射线的星系进行系统搜索,并发现其中一个星系——CDFS-6664——在哈勃紫外深场图像上具有信噪比超过5的探测。根据该星系的红移(3.797)可知,该信号来自莱曼电离光子辐射,说明该星系较可能具有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现象。论文第一作者、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袁方婷介绍:“我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星系的谱线形状和光谱能量分布均符合莱曼电离光子逃逸星系的特征,还发现该星系周围环境比较特殊,其附近存在的类星体等电离源极有可能对视线方向上的中性吸收体进行了电离,使得该星系的莱曼电离光子比其他星系更容易被我们观测到。综合这些证据,我们认为该星系属于现有观测中罕见的高红移莱曼电离光子逃逸星系。” 该工作主要基于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紫外深场HDUV数据。论文合作者、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表示,该工作进一步确认了空间紫外深场的研究价值。 研究工作得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星系CDFS-6664(红移约3.8)的莱曼电离光子辐射探测、能量光谱分布和莱曼阿尔法发射线形状
首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