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梵 宇宙大梵
关注数: 475 粉丝数: 752 发帖数: 11,519 关注贴吧数: 83
【杰德麦肯纳】真相的全貌 真相的全貌 你知道些什么呢?说真的,有什么东西是你真正、确实知道的? 且将所有意见、信念与理论暂时摆在一边,专注讨论这个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你确实知道的? 或者,就像梭罗说的: 让我们静下心来,努力使自己的双脚向下穿透意见、偏见、传统、幻相与外表组成的泥泞,这里淤积着上帝给自己的名号(这层淤泥覆盖了整个地球)……穿透教会与政府,穿透诗、哲学与宗教,直到抵达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实”的坚硬磐石底层,然后说,这就是了,绝对不会错。接着才是真正的开始…… 换言之,咱们废话少说,先弄清楚我们确实知道些什么。“我思故我在”这句格言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问题是:你知道些什么? 答案是:我存在。 其他那些所谓的事实,其实都是非事实(non-facts),属于共识现实(consensual reality与相对真相(relativetruth)的范畴。换言之,就是非真实的现实(unreal reality)与非真相的真相(untruetruth)。 “我思故我在”是用来证明事实的公式,但在继续讨论之前,要先问一下:我们还知道些什 么?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肯定的? 什么都没有。其他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真正的重点。“我存在”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是个事实,而在于它是唯一的事实。 每个人向来都知道,或者将来会知道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存在”。至于其他的一切,所有的宗教、哲学与科学,都不过是对梦境的诠释。“我存在”是唯一的事实。 “我思故我在”会孕育出摧毁宇宙的思想。除了“我思故我在”,我们一无所知;除了“我思故我在”,我们不可能确知任何事。除了“我存在”,其他的我们完全不知道。没有任何人或神可以宣称他知道的比这个更多,没有任何存在的或我们想象出来的神可以宣称他们知道的范畴超越这件事:我存在。 我们不免需要暂时扯到《旧约圣经》。摩西曾询问上帝的名字,上帝回答他:“我即是我存在。” 上帝给自己的名字就是“我存在”。 请注意,“我存在”是无法做词形变化的,它不允许任何变动。上帝并未说:“我的名字是‘我存在’,但你们可以叫我‘你存在’或‘他存在’。”我思故我在——“我存在”的声明——的范围只限于个人的主观认知。我可以说我存在,且知道这是事实,但我不能代替其他人做此声明,宣称你存在、他/她存在、我们存在、他们存在、它存在,等等。我知道我存在,仅此而已。了解这层道理后,我存在——也就是上帝的别名——真的是最初与最终,是生命、知识,以及你们的整体。 “我思故我在”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其中一边属于信仰、概念与理论的范围,跨越了那条线,就意味着抛弃这一切。一旦心智中充满了盘根错节的“我思故我在”,任何理论、观念、信仰、意见或辩论都不可能拥有现实基础。两边不可能越过那条线对话,因为在一边有道理的事情,到了另一边就说不通了。 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我思故我在”,但其实没有人真正懂它,连提出这个命题的笛卡尔亦然。若哲学教授了解“我思故我在”的真义,他们就不会成为哲学教授了。数学家兼哲学家说,所有的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但包括柏拉图哲学在内的所有哲学,一旦碰上“我思故我在”,都会沦为过时又不着边际的东西。唯独主观的“我存在”是真实的,所以,何必继续说些废话?根本没什么好说的了。 “我思故我在”并非只是某种思想或概念,而是能够蚕食自我的病毒,如果可以降低自己对它的防卫,它终究会吞噬所有的幻相。一旦了解“我思故我在”,就能够逐渐有系统地解除我们对所有自认为了解的事物的“知”,拆解我们以为是自己的那个自我。从表层理解“我思故我在”只需几分钟,但要让它从内而外将你吞噬,可能得花费数年的工夫。 人生不过是场梦,并没有所谓的“客观现实”存在。二元是无法被证明的,世间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能被证明。时间与空间、爱与恨、善与恶、因与果,都只是概念而已。若有人自称知道任何事情,其实正代表他们对唯一的那件事一无所知。主张“我存在”之外的任何真相,都只是在承认自己的无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和概念,其中所包含的真相不会比绵羊发出的哀鸣更多。最伟大的书籍中所包含的真相,也不会多于最高级的猪肉罐头。 所有人都一无所知。 你可以自己反驳上面那句话。任何人若想要否定跟“我思故我在”的意义有关的这些陈述,只需证明某件事——任何事都行——是真实的。请尽量尝试,以各种方式向它挑战,但一切只是徒劳。“我思故我在”就像一颗汽油弹,可以用来轰炸我们的心智,但请放心,真相不会灼伤我们。不过,这可不是觉醒之旅的终点。 这只是开始。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6dccb7f76e00be2fc5174f0f8c30199526f2b1a9&urlrefer=6167b2c4482d460d41e75d8db60b3b49
【元吾氏】关于万法归一的描述 这个转载过来,供长青哲学吧友参考。 一、终极真相----万物本源的描述 A、本源不能被定义 1、本源是无限的----无限不能被定义,能被定义是有限的。 2、非要强行定义的话,只能定义为:本源=无限。 B、本源只能被描述----最基本的描述 1、本源是一个无限。 2、本源是无形无相的。 3、本源是无始无终的。 4、问:本源是什么?答:人类的词汇里没有。或者说:本源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是一个"无限")。 C、本源的无限性和无限特性 1、本源是一个无限,同时包含无数个无限。 2、本源虽然无限,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有限。 3、本源虽然无形无相,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形相。 4、本源虽然无始无终,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始终。 5、本源的创造是完全自发的(spontaneous)。(不自发则回归无形无相一切似无状态。) 6、本源的创造有两种自发性:自动+主动。(自动:在物质现象界或被误认为"惯性"。主动:在物质现象界或被误认为"变异"。) 7、本源的创造是无限的。(创造是永无停息的。) 8、本源的无限性是不能被逻辑推理、不可被理喻的!(超越任何有限生命形式的有限想象力!) D、本源不可被理喻----不可描述的描述 1、本源即是唯一的,又是无限的。对于本源,1等于1,1+1等于1,1+1+1+1+1...还等于1。 ----此处的不可逻辑:壹=无限。 2、本源无形无相、似乎不存在,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存在和一切形相。(不存在的存在) ----此处的不可逻辑:不存在=存在,无形创造有形(无中生有,有含于无)。或者:零=壹,零=无限。 3、本源无始无终,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始终。 ----此处的不可逻辑:其存在没有开始和结束(没有来源,自存自在)。 4、本源没有空间,同时创造和包含所有空间。或者说:空间等于零,或者说:空间等于无限。而且:空间可被无限放大缩小。 ----此处的不可逻辑:零=无限。 5、本源没有时间,同时创造和包含所有时间。或者说:时间等于零。或者说:时间等于无限。而且:时间可被无限放大缩小。 ----此处的不可逻辑:零=无限(过去=现在=将来) 6、本源无声无光,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声光。 ----此处的不可逻辑:无声光创造有声光(有生于无,有含于无)。 7、本源不在任何地方,同时创造和包含所有地方。 ----此处的不可逻辑:零坐标点=任意坐标点。(任意两点之间的"绝对距离"=零;"相对距离"=相对参照系。) 8、本源无限小,同时也无限大。 ----此处的不可逻辑:无限小=无限大。(任意两个体积之间的"绝对差异"=零;"相对差异"=相对参照系。) 9、本源没有极性(无极),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极性(有极:即二元对立极性、正反方向的同源成对出现)。本源的每一个创造物是本源的一个"极性"、一个"表现"。 ----此处的不可逻辑:万物一体,个体是整体的表现形式,是表现与本质的关系,而不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10、本源无限抽象,同时创造和包含无限的具体。 ----此处的不可逻辑:抽象包含具体。 11、本源自知和无限知,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无知和有限知。 ----此处的不可逻辑:自知包含无知。 12、本源的变化或表现是无限的自发性,不依赖任何动力而自为动力。 ----此处的不可逻辑:自源自发+自源永动。(无中生有,无源而源) 13、本源的变化或表现是无限的任意性,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有限的规则和逻辑。 ----此处的不可逻辑:任意包含规则,任意包含逻辑。 14、本源(及其运作方式)远远超越人类所能想象的任何逻辑或理论!!! ----现代地球人,一根死筋的呆板逻辑和作茧自缚的框套理论,只是本源创造出来的一个儿童游戏。用现代地球人的有限逻辑很难理解本源的存在方式、绝对无限性和正反一体性。(但是可以通过特殊的实践方式"感知"到!) E、本源的本质与特性的近似描述 再问:本源到底是什么?再答:人类的词汇里没有。非要强行回答的话,只能给几个近似描述: 1、精神/Spirit----从本性的角度描述。(这是最近似的描述,虽然并不准确。) 2、意识/Consciousness----从特性的角度描述。(也是不准确的近似描述。) 3、自由意识/Freewill----从功能的描述角度。(也是不准确的近似描述。) 4、空无/Voidness----从视觉的角度描述。(本源在静止不运动不创造时,则处于"不表现"的状态。或者说:表现为"一无所有"。) 5、无限/Infinity----从定义的角度描述。(最近似的定义。) F、本源及其运作方式的通俗描述 本人第一次与本源合一时,除了以上的直接感知以外,当时能感知到的用现代语言对万物本源及其创造方式的最简单、最直接、最通俗的描述: 1、"一个无限/不生不灭的自由意识(Freewill/神Spirit)有着无穷无尽的自发幻想,其景象就是无限多样的宇宙和万物及各自的规则和不规则。" 2、"一个无限、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自由意识(Freewil)/精神(Spirit),有着无穷无尽的自发幻想(Spontaneous Imaginations/思想Thoughts),其景象(Imaginations/表现Expressions)就是无限多样的宇宙和万物及各自的规则和不规则。" 人类的语言实在有限,很难描述无限的东西。(语言基于定义,定义的东西也许永远不能准确描述不可定义的东西,只能无限接近。)以后要是能感知到有更好的描述方式,我再更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
五十部灵性经典:50本关于内在探索,开悟和认识你自己的伟大著作 五十部灵性经典:50本关于内在探索,开悟和认识你自己的伟大著作:   1 穆罕默德·阿萨德《麦加之路》(1954)   2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400)   3 理查德·巴赫《海鸥乔纳森》(1970)   4 黑麋鹿《黑麋鹿如是说》(1932)   5 理查德·莫里斯·巴克《宇宙意识》(1901)   6 弗里乔夫·卡普拉《物理学之道》(1976)   7 卡罗斯·卡斯塔尼达《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1972)   8 G.K.切斯特顿《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922)   9 佩玛·丘卓《恐惧之处》(2001)   10 庄周《庄子》(公元前4世纪)   11 拉姆·达斯《活在当下》(1971)   12 爱比克泰德《手册》(公元1世纪)   13 莫汗达斯·甘地《甘地自传》(1927)   14 安萨里《幸福的炼金术》(1097)   15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1923)   16 G.I.葛吉夫《与奇人相遇》(1960)   17 达各·哈马舍尔德《痕迹》(1963)   18 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安息日》(1951)   19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1922)   20 阿道斯·赫胥黎《知觉之门》(1954)   21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   2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回忆,梦境,反思》(1955)   23 玛格丽·肯普《玛格丽之书》(1436)   24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1964)   25 C.S.刘易斯《地狱来鸿》(1942)   26 马尔科姆·X《马尔科姆·X自传》(1965)   27 丹尼尔·C.迈特《卡巴拉基本》(1995)   28 威廉·萨莫塞特·毛姆《刀锋》(1944)   29 丹·米尔曼《和平战士成长记》(1980)   30 麦克尔·牛顿《灵魂之旅》(1994)   31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1975)   32 约翰·奥德农修《灵魂之友》(1997)   33 罗伯特·M.波西格《万里任禅游》(1974)   34 詹姆斯·莱德菲尔德《塞利斯廷预言》(1993)   35 米格尔·路易斯《四个约定》(1997)   36 海伦·舒克曼和威廉·塞福特《奇迹教程》(1976)   37 伊德里斯·沙《苏菲之路》(1968)   38 斯达霍克《螺旋之舞》(1979)   39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1970)   40 伊曼纽尔·斯威登堡《天堂与地狱》(1758)   41 阿维拉的圣德兰《内心的城堡》(1577)   42 特蕾莎修女《简朴道路》(1994)   43 艾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1999)   44 邱阳·创巴利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1973)   45 尼勒·多纳德·沃西《与上帝对话》(1995)   46 华理克《标竿人生》(2002)   47 西蒙·薇依《期待上帝》(1951)   48 肯恩·威尔伯《万法理论》(2000)   49 尤迦南达《一个瑜珈修行者的自传》(1946)   50 盖瑞·祖卡夫《灵魂所依》(1990) 另加【杰德麦肯纳《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灵性的自我开战》等三部】
《灵性的自我开战》杰德麦肯纳第二本中译书面世 内容简介 怪杰觉者杰德.麦肯纳,继《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之后,再度投下震撼弹,彻底动摇你的灵性观点、你的世界!  灵性的追寻是一场战争!  在这场战役里,损失就是获得,臣服就是胜利,  而你必须面对的敌人,是你自己!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命保持原样,千万别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彻底改变生命,欢迎对号入座,拿出你的战士气魄,  让本书陪着你,勇敢地碾碎你的虚假自我编织的层层谎言!   丽莎,一位嫁给牙医的律师,是两个孩子的妈,生活优渥,但患上“富裕流感”,出现以下症状:   1.不断跟他人别苗头,因而产生自我膨胀、懒惰与不满足感。   2.持续追逐成功与富裕的梦想,从而引发高度压力、过劳、浪费及负债累累等症状。   3.对经济成长不可自拔地上瘾。   然而有一天,这种日复一日、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这种灵魂一直受压迫的奴役状态,终于让她“崩溃”了……   本书作者杰德认为,大多数人毕生都活在虚假的伪装与错误的身分认同里,且毫无保留地拥抱这种虚假的自我,误以为这些平面而没有深度的角色,就是自己的真实身分,紧抓不放。这种被自我紧紧束缚住,动弹不得、麻痹僵呆的状态,就是“人类孩童”的特征。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随时可以离开这种状态,然而由于恐惧与无知,我们不想进入外头那个广大又令人害怕的世界,不想获得自由。    因缘际会之下,杰德认识了正经历崩溃过程的丽莎,陪着她挣脱枷锁,向自我开战,走上了从“人类孩童”转化为“人类成人”的旅程。人类成人的特色是臣服、 随顺生命之流、为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完全责任、和宇宙的频率同频共振,所以,“心想事成”是人类成人生活的常态,而不是奇迹。   向你的自我发动战争吧!当你消灭了自我与无我之间的分隔,就是搬开了绊脚石,开始从人类孩童转化为人类成人了。 作者简介 杰德.麦肯纳(Jed McKenna)   一个并不符合所谓“灵性老师”形象的灵性老师,喜欢打电动、骑越野车、跳伞、读惠特曼的诗。着有《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及《灵性的自我开战》等书。 译者简介 鲁宓   一个非信徒。 齐菲   自由文字工作者 名人推荐  ★金惟纯、张德芬、赖佩霞、周介伟、鲁宓,激赏推荐!   这是一本兼具麻辣灵性理论和实作灵修工具的精采好书。对我个人来说,它像一枚震撼弹,完全动摇了我的灵性观点和世界。——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除了不手软的魄力,他的柔情表述令我激赏,如“灵性开悟完全没有意义,只有在这件事情上毫无选择的人才应该去追求”。这样轻描淡写一句,即勾勒出他高超的洞见。这不是一般人能参、且说得清楚的。——赖佩霞(谘商师.作家.《魅丽》杂志发行人) 读者激动推荐    .在这本书里,杰德依旧采用类小说的形式,书中内容依旧充满呈现真相的话语。但这次,他不拐弯抹角,而是利用一个对世界、对所谓正常的人生感到厌倦的女 人为例,说明她如何在杰德的帮助之下努力弄清楚什么是真实的,什么又根本不重要。我认为,她的故事和杰德的教诲,将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   .看过杰德所有的作品之后,我认为在超脱自我、超脱身分认同方面,杰德的书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十分引人入胜,让我读得停不下来。而当我看完之后,马上又从头开始读一遍(这是第二本能让我这样做的书)。 目录 〈推荐序〉具启发性的灵性论述与辩证  赖佩霞 〈译者序〉我们唯一拥有的,是自己的觉察  鲁宓 〈导读〉一本兼具麻辣灵性理论和实操灵修工具的好书  张德芬 1 开悟史上的伟大时刻 2 永恒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 3 真相的全貌 4 简短的回顾 5 简短的预览 6 活出梦想 7 成虫 8 乌托邦 9 敌托邦 10 短视症 11 大麦克攻击 12 这句子是错的 13 一切皆真 14 盲人的国度 15 显化命运 16 没有角色的演员 17 识字的文盲 18 灵性失调 19 我,见证者 20 觉醒部 21 平凡的超能力 22 祈祷的力量 23 最美好的世界 24 幻相的三脚凳 25 另类族群 26 嘉年华会 27 后妊娠期 28 宣战 29 不自由,毋宁死 30 献给一位朋友的挽歌 31 鸭语 32 驯魔者 33 纪念死神 34 生存,或死亡(存在,或不存在) 35 终极禁忌 36 再简单也不过了 37 尾声 38 永恒的虚无:启悟后的光景
【典藏】玻姆的《隐卷序理论》 《玻姆的隐卷序理论》——【转载者按:哲学吧尽然还没有此类内容,汗】 作者:张桂权 摘要:玻姆提出的隐卷序理论以“整体”或“整体性”、“隐卷序”与“显展序”、“卷入”与“展出”、“全运动”、“能”或“能量海”等为基本概念,对宇宙、时空、运动、意识等重大哲学问题进行了独特的探讨。本文对玻姆的隐卷序理论给予了较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关键词:玻姆哲学思想 隐卷序理论 整体性 戴维·玻姆(David Joseph Bohm , 1917~1992)是饮誉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他以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玻尔创立的量子力学正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致力于量子理论的新解释,提出试图超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把二者包括在内的隐卷序理论。作为关心实在本性的物理学家,玻姆在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中和隐卷序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始终贯彻了哲学的探索和追求。他坚持实在的整体性、过程性和联系性,反对其片断性、机械性和孤立性。可以说,玻姆创立了一种整体—隐卷序的自然观或实在观,他用这种实在观解释物质与精神、时空、运动等基本哲学问题,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 下面我们来介绍和简评玻姆的隐卷序理论*。玻姆在为自己的主要著作之一《整体性与隐卷序》写的“前言”中说,“在我的科学和哲学著作中,我主要关心的是把一般实在的性质和特殊意识的性质作为一个结合的整体来理解,这个整体决不是静止的或完结了的,而是一个运动的和展开的、无终结的过程。”[1] 整体的实在观可以说是玻姆的哲学基础,而玻姆的“整体”或“整体性”从哲学上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有机体”、怀特海的“过程”、玻姆 的主要 对话伙伴之一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的精神整体;从科学上来说,来自相对论的“场论”和量子理论的“量子势及量子整体 * 玻姆的隐卷序理论是他的序、度、结构观点的深化,鉴于我在《玻姆的序— 度—结构的观点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5期 )中已讨论了他的序、度、结构观点,本文只讨论他的隐卷序理论。过去译为“隐序”,现在改译为“隐卷序”。“implicate” 的基本含义是①折迭或使缠绕,②包含、卷入、牵连,③暗示的东西。玻姆是在前两种含义上使用“implicate”一词的,故将“implicate ordre”译为“隐卷序”。玻姆用的另一个代用词是“enfolded order”折迭序、卷入序。“explicate order”过去译为“显序”,现在改译为“显展序”。“explicate”的意思是①详细说明,②揭开、切开,③解开,④剖析。“explicate order”的意思是“解开的序”、“说明的序”,故译为“显展序”。玻姆用的另一个替代词是“unfolded order”打开序、展出序性”。可见,玻姆的“整体”及“整体性”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基础。“整体”或“整体性”观念是隐卷序理论的基础观念之一。“隐卷序”(the implicate order )是和“显展序”(the explicate order )相对的术语。玻姆认为,序处于不断地“卷入”与“展出”之中,所以他又把“隐卷序”与“显展序”称之为“卷入序”(the enfolded order )和“展出序”(the unfolded order)。 那么,什么是隐卷序和显展序呢?我们先从透镜和全息图(全息照相)来说明。透镜表明,映象里的点与对象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透镜的使用强化了人们关于对象的各部分的意识和各部分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但是,在全息照相中,任何一个小区都包含了原来的整个结构,这表明了结构的未分割的整体性。玻姆认为,物理学定律主要应该涉及全息图表明的序:即描述内容的未分割的整体性这种序。在全息图的每一空间区域中,光的运动都隐含了巨大范围的、与整个被照亮的结构对应的序和度的种种差别。实际上,这种被照亮的结构大体上扩展到整个宇宙、全部过去以及对全部将来而言还隐藏着的东西之中。总序在某种隐含的意义上包含在空间和时间的每一区域中;或者反过来说,“每个空间和时间结构的区域都包含了被‘卷入在’它自身里面的总结构。”([1],p.149)在这里,玻姆通过全息图的例子说明,每一时空区域都隐含了总序(未分割整体的总序)和总结构。 【未完待续】
研究《长青哲学》就必须知道【奥尔德斯·赫胥黎】 奥尔德斯·伦纳德·赫胥黎(英语: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是英格兰作家,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杰出的成员之一。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并因捍卫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猎犬”之称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他下半生在美国生活,1937年移居洛杉矶,在那里生活到1963年去世。他以小说和大量散文作品闻名于世,也出版短篇小说、游记、电影故事和剧本。通过他的小说和散文,赫胥黎充当了社会道德、标准和理想的拷问人,有时候也是批评家。赫胥黎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是在晚年也对通灵题目如超心理学和哲学和神秘主义感兴趣。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赫胥黎在一些学术圈被认为是现代思想的领导者,位列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行列。 奥尔德斯·赫胥黎于1894年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戈德尔明,是教师伦纳德·赫胥黎和他的首任妻子茱莉亚·阿诺德的第三子。他的弟兄朱利安·赫胥黎和安德鲁·赫胥黎日后都成为了杰出的生物学家。赫胥黎最早在父亲的植物学实验室中学习,后来在一所名叫希尔塞德的学校继续学业,最后进入伊顿公学。1911年,赫胥黎患上了角膜炎,这使得他“瞎了两三年”,也使得他免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视力逐渐恢复后,他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英语文学。1916年他编辑了《牛津诗歌》,并随后以一等荣誉毕业。离开贝利奥尔学院之后,由于在财政上对父亲的亏欠,赫胥黎必须自己挣钱维持生计。他在伊顿公学教了一年法语,学生包括艾里克·布莱尔(即后来的乔治·奥威尔)和史蒂芬·伦西曼。但他在伊顿总体上被认为是一位不称职的、无法维持纪律的教师,虽然布莱尔等人对于他的用词技巧大为称赞。1918年,他曾在英国空军部短暂工作。20年代,他曾经在位于比灵赫姆的技术先进的布鲁内尔蒙德化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他著名的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1932年)的最新版序言提到这段经历便是他创作的来源。 赫胥黎在17岁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未出版),并在20岁之后开始严肃的写作。他最初出版的小说都为社会讽刺小说,以《克罗姆·耶娄》(1921年)为始。 布卢姆茨伯里派 在一战期间,赫胥黎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莫雷尔夫人的加辛顿庄园里。在此他见到了包括伯特兰·罗素和克里夫·贝尔在内的数位布卢姆茨伯里派成员。在《克罗姆·耶娄》中,他描绘了在加辛顿的生活。1919年,他同在加辛顿遇到的比利时女子玛丽娅·妮斯结婚,育有一子。20年代,一家人在意大利生活了一段时间,赫胥黎也借此拜访了自己的朋友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在1930年劳伦斯去世后,他编辑了劳伦斯的信件。在这段时间,他的创作包括了反映科技发展灭绝人性的一面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美丽新世界》,以及和平主义的作品(如《加沙盲人》)。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描绘了一个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则上运行的社会。他深受马蒂亚斯·亚历山大的影响,将他写入了《加沙盲人》中。赫胥黎在这一阶段开始创作和编辑有关和平主义的非小说作品,包括《目的和手段》、《和平主义百科全书》、以及《和平主义与哲学》,并且还是和平承诺联盟的活跃成员。 1937年,赫胥黎和妻子玛丽娅、儿子马修和朋友杰拉尔德·赫德一起搬到了好莱坞居住。他主要在美国加州南部生活,直至去世,但也在新墨西哥州的陶斯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写出了《目的和手段》一书(1937年出版)。这部作品表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和平、公正、爱如弟兄”的世界里,但在如何实现上却无法达成一致。赫德向赫胥黎介绍了基于不害原则上的吠檀多、冥想和素食主义。1938年赫胥黎与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结为好友。 1956年他与作家劳拉·阿切拉结婚。她创作了赫胥黎的传记《时光消逝的瞬间》。1960年赫胥黎被诊断患有喉癌。在随后的几年里,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赫胥黎写出了乌托邦小说《岛》。
心理学的死亡与整合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死亡与整合学的诞生 作者:肯恩·威尔伯 从1983年开始,我就不再把自己称为“超个人”心理学家或者哲学家。我开始觉得我所做的实际上是一种“一体化的”或者“整合的”工作。于是我开始写作一本整合心理学的教科书,称之为《系统、自我和结构》,两卷本,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出。可是最近我拿出了一部单卷本的东西,作为整合的心理学的概要,题目比较确切,叫做《整合的心理学——意识、精神、心理、治疗》。前面这篇文章就是这本书的总结,也是我当前的心理模型的总结。 可是整合的心理学归于现存的四种力量的任何一种都不太合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整合的心理学要做的是去“超越并且包容”前面的四种力量,可它们都强烈反对。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整合的心理学不是一种超个人心理学;她涵盖的范围似乎比目前被称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要广。我认为超个人心理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整合;因为它所有流派的理论依据都不怎么具有整合性。我相信在我们国家的超个人心理学已经非常专门化,成了一个领域,主要局限于(不是全部)加利福尼亚湾,他们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非常局限。许多批评家已经说过,超个人心理学成了加利福尼亚的时尚,就像热浴缸和迷幻剂,但我认为这种批评有点过火了。可是我也相信,一方面它的研究领域的确被狭窄化了,另一方面它的研究质量的标准也放松了,所以它的受众不再是所有人,而是限定于一个特定的团体。因此它无法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承认,现在超个人心理学研究几乎不可能从美国心理学会得到经费支持,而且除了信奉者之外,没有人会严肃看待他们的研究。实质性研究的相对缺乏使得它越来越接近于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观念形式,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 我希望整合心理学可以走出超个人心理学的误区,能够更多地建立和传统世界的关联,可以作为一种研究补充,推动意识研究的进步,同时可以维持和所有心理学力量之间的对话,能够做到相互尊重。我一直都支持所有的心理学研究力量, 将来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支持。 有人把整合心理学称为第五势力,但是我觉得这不一定有益于研究的进步(并且它可能会再次陷入游戏的怪圈:好,然后我提出一个第六势力……)。同时,我相信四种心理学势力都将慢慢消亡,作为走向灭亡的大军中的第五位,可能不是件好事。我相信, 大家都有同感,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际上已经基本死亡了。在它的位置上,将会出现各种整合能力比较强的研究思路。 换句话说,我相信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包括四种传统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存在、超个人心理学)——正在慢慢凋谢,永劫不复,再也不可能以原来的任何某种形式存在,不可能对文化和学术产重要影响。 在西方历史的这个时刻(基本上是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潮的交融)——特别是在这个时刻的美国(2000年左右)——我们正处在平面世界观的洪流之中,猖獗的科学实在论(橙色层)和极端后现代主义的“表层之外无有存在”(绿色层)狼狈为奸:简而言之,内部被排斥,外部即全部;没有深度,只有眼睛可以观察的表面。这逼迫任何完全关注或者主要关注内部的心理学形式(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必须做出重要选择。 无数的社会因素更加强了这种压力,比如医疗/保险和“照料管理”业,他们只支持短程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那些重视内部的心理学形式似乎在这种文化的逆流中就有些不合时宜。唯一被承认的经典心理学形式越来越独的偏向右手(外部)的那些研究,包括生物精神病学、行为矫正、认知疗法(注意,“认知”被界定为“对客体或客体的特征的认知”,因此认知的深度没有了,仅仅成了一种语句的操作形式,可以用来客观的描述自己;认知疗法一般而言就是“调整你的思考前提”从而可以适应科学的、客观的、右手的证据)——最终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强,像流行病一样(百忧解、多虑平、帕罗西汀等),完全都是仅仅关注外部干预。(比如可以参阅《两个心》这本好书,作者是Tanya Luhrmann;“两个心”当然是心理学的左上进路和右上进路,作者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最终谁存谁亡;如果我在这里用一个双关语来说,就是内部出局,外部登位。)保险政策里面不会包含一个人为什么会做某种行为,或者追问存在的意义,或者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的生活这样的问题,它们被认为是愚蠢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文化中它们几乎不存在。四大心理学势力中的三种(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再次被排除在外;文化的排斥带来的压力已经以某些形式危及了它们的存在,这些主要的心理学势力就像恐龙一样,慢慢从世界上消失。(我们以后会看到,这不一定是坏事。) 古老的行为主义(四种势力之一)幸存下来了,正是因为它主要关注的领域就是外部行为,并且因为它本身做了一些复杂的形式上调整,有两种形式比较受欢迎: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要注意,这两种努力的精髓都在于外部或者右手进路。认知科学关注右上象限——个人的外部——以客观、科学和经验主义的方式研究全子:人类意识被看作是神经生理机制、器官系统恶脑神经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病理学被看做是这些器官通路的病理学,治疗就是把这些器官通路修复(通常运用药物,有时候运用行为矫治)。所有这些都是运用第三人称的语言和立场。 进化心理学关注客观的器官系统(右上),关注它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右下)如何导致个体的特定行为,这些行为大多是为了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右下真理总是把它称为功能适应)。因此你之所以有那样的行为方式(男的希望有多个性伙伴,女的重视家庭生活),是因为数千年来的自然选择给你的基因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不是说进化论的心理学说的不是真理;我只是说明它们只是限定在右手。) 目前占主流的这两种心理学形式都没有内省可言,不会探索内部、深度和左手象限的内容。只有客观的存在在客观的系统、网络和生命的经验之网中运转:没有深度、没有内部、没有内省。因此,我们再次看到,心理学的三种基本势力正在慢慢凋零(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它们慢慢退出历史。 按照我的理解,在这种社会文化选择的压力下关注内部并且能够存在的,只能采取一种承认“全部象限,全部水平”的架构,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架构(或者具有同等包含能力的架构)才能包含左手和右手现实。从而研究左手或者内部的心理学可以和经过认知科学和进化论心理学检验过的真理相结合,同时不必担心堕入还原论的泥潭,不用只承认右手实在。也就是说,唯一能够存在的心理学形式是那些采纳“全部象限,全部水平”理论架构的各种心理学,完全包容意识的生物部分、客观部分、经验部分和认知部分,但是把它们分别放在一个象限中。这种整合思路包容目前主流的右手心理学的相对真理,同时勾勒一个关于大宇宙意识的大得多的图景。 整合思路就是不断指出大脑和身体(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研究的右上象限)外部的事件和心理和意识(关注内部的心理学所研究的左上象限)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指出它们都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现实相关联(左下和右下象限)——这些象限都是不可替代的。大量的学者已经指出,反对还原论的呼声已经非常强;“全象限,全水平”的建构不断提醒我们可以完全尊重四个象限的全部真理,不必走还原的路。研究者发现纯粹的可观研究、外部研究、右手研究思路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他们一直在做这种研究,深有体会),整合的思路可以帮助他们跳到一个更综合的研究思路上。 如果唯一能够存在的心理学必须采纳“全象限,全水平”的架构(包括行为主义、意向性、文化和社会等各个维度,所有一切都有从物质到身体,再到心理再到精神这样的发展历程)——这样的心理学实际上已经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心理学。也就是说,一种包含了四个象限的心理学已经不是心理学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整合心理学不是心理学的第五势力的原因,尽管很多人还是这么说)。整合心理学实际上可以说是大宇宙的一种内在特征,它的练习就是大宇宙的运动本身。这就是我认为四种心理学势力都会慢慢凋零,在他们的位置上将有各种整合心理学出现的原因。只有整合的心理学才能消除目前的新文化选择的压力(或称之为人类之爱的推动力),因为它们可以接纳目前尚未被全部接纳的小生境的现实(也就是全象限全水平的空间),它们可以通过接纳更高更广的现实,从而可以保证自己的存在。称它为“整合”的,是因为全象限全水平的架构更复合现实,进化必然会走到意识的全象限全水平的空间,这就是它存在的内在价值。相反,不太符合现实的各种进路就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这很可能把心理学的四种势力变成历史上的恐龙。同时真正的整合心理学必将“超越并且包含”四种势力的主要真理——这一点四种势力都不会同意。什么都不会丢失,完全被保存下来;远古的恐龙在今天的鸟类身上显现着自己的生命。评价任何形式的整合心理学的标准在于它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圆满地整合各种心理学派的合法研究和资料——不仅仅要整合四种主要的心理学,还要包含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现象学的/诠释学的心理学等等。当然,这个挑战非常严峻,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但是我们今天的研究已经让我们无法满足于把它看做空想,因为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出现。
【原创】《给精神乞丐的一封信》 【给精神乞丐的一封信】 “饿上几天才会死,但一日无梦就会亡”。 你知道吗,其实精神食粮才是你最需要的。日常的经验告诉你,肚子的饥饿会很难受,你会在饥饿到极点时饥不择食,这就是“肉体”的可怜,在饥饿的感觉里,垃圾也会变成美味。但你是否知道,你的真正第一需求却是精神食粮,这要比物质食粮重要的多。 听到我这么说,你肯定会发疯,“去你的精神食粮,哲学这类的思想能填饱肚子吗?”,面对如此的你,我只能无奈的说“你难道是用鼻子去吃饭吗?”精神食粮不是填你那肉囊的,而是填你那灵魂(自我意识)的。 你可曾想过你一日无梦就会死吗? 那就是因为真正的你是灵性的你,真正维持你的生命不但需要有物质食粮还需要有精神食粮,吃饱肚子只是间接手段,只是为了给大脑提供营养,但你可知道假如一天没有思想活动,你就会死吗?如果没有了意识活动,那是绝对不会像没食物或没水那样能给你机会多熬上几天的,你活不过一个晚上。 每一个不懈哲学、文学或艺术等精神食粮的人,无论他物质多么富足,我们也只能视他为“精神乞丐”。我们常听到有些人说“想这些没用的哲学干什么?”那就等于我反过来问这些人“你没事下饭馆干什么?”一样。 如同你们对美食的需求一样,精神贵族们也需要哲学这道高级精神食粮。可以想象如你这般不屑哲学思想的人,你认为想一些实际的事情就够了,顶多读一些辅导现实生活的东西,或是看些娱乐性的节目,何必去想那些不找边际的、简直是浪费时间的东西。所以你是不愿意把丝毫时间浪费在这些无用的哲学思考上面的,同时你也永远体会不到终极智慧的玄妙,永远不会懂那是能带你认识真我的途径。 你以为自己永远不需要那些超脱现实的思考,但那只是在你清醒时的想法。你不会知道,“ 饿上几天才会死,但一日无梦就会亡”的道理。虽然你拒绝了超现实的思想,但你的潜意识不会这么做,因为你只顾皮囊的生死,丝毫不管灵魂的生死,这时的你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 幸好这样的你只配成为一具肉体的司机,还没有支配你真正自我的能力,因为你还没有和它合一,你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面对你可怜的思想,你真正的自我只能替你充当“灵魂的司机”,在你睡觉时为你补充少许精神给养。 每个夜晚,你的潜意识会悄悄溜出来行乞,在你白天少的可怜的精神文化思想中搜刮残羹,以维系你的自我意识,保持觉知,确保真正的你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你可知道,假如没有深睡中的梦,没有这仅有的超现实的思想活动,你的大脑就会失去觉知而饿死,就会如同重度昏迷的人一样快速的步入死亡。 你难道还要这样下去吗?任凭自己沦落为精神的乞丐,任凭超现实思想的贫瘠,任凭你的真正自我在夜深时捡拾思想垃圾? 你可知道,你缺少的那些精神食粮让你错过了什么吗?那些可是比你垒世物质财富都珍贵的宝藏,这其中包括着存在的真理、宇宙的真相、生死的真谛、永恒的真我……。 你不能理解这些精神食粮的美味,因为你不曾闻过它们的味道,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不曾听说。每次你路过书店,就如同乞丐路过饭店一样不敢进入;你说你没有时间,就像乞丐说没有钱一样;你流浪在思想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就像乞丐一样露宿街头。 来吧,你还来得及,就像乞丐还有双手,你要做的就是停下你的双手,去活动下大脑,你可比他们拥有的多得多,因为那宝藏就被你坐在屁股下面,你只是一直没有在意而已。你只消腾出一顿饭的时间,或是挤出一次加班的时间,去打开那个宝藏。它的钥匙可以是一本书、一个画展、一场音乐会或是一次短途旅行,就这么简单,当你一旦打开锁,向内窥探的时候,你会惊异的发现,它和你想象的绝对不一样,是超出你所有经验的震撼景象,那里是一重套一重的美轮美奂的锦盒。 此时你才认识到,所有你曾经以为的精神食粮,只不过是各式各样的钥匙而已,远远不是真正的宝藏,你需要不断收集这些钥匙,好去不断的打开一道道锦盒,直到开启最后的一个盖子,你才会发现终极的实相。 每天抽出很少的一点时间,用在哲学、文学或是艺术方面,就会让你的灵魂自我吃到一次饱饭,你会发现,打那时起你的梦也会丰富精彩起来。在最深的梦中,你也会变得清晰、觉醒,你会知觉到你的真我,那个你用无尽语言也无法描绘述说的实相。 精神的乞丐,别在四处漂泊了,现在就行动,低头看一下你身下的宝箱,去收集更多的钥匙吧,解锁那些至真的奥秘,直到找到那个内在的、深邃的、永恒的你自己。
【首发】第六次为大家讲解“我们就是宇宙本身” 为什么这次叫“首发”,而不是“原创”,原因是此篇文章本来想自己写的,打算通过对“真我”的永恒体验来为大家讲解“我们就是宇宙本身”。但在近日学习肯威尔伯《全观的视野》时,突然发现有一段文字正好是描述“真我的觉知”,因此索性将自己的学习笔记摘抄于此,由于大部分文字都是取自此书,所以不能算自己的原创了,只能算是网上首发罢了。 此篇文字想让大家通过对永恒真我的体会来认识“我们就是宇宙本身”。其实肯威尔伯更加彻底的超越了宇宙限制,直奔存在本身而去,如果个别读者能突破在下的这句“我们就是宇宙本身”俗套直奔本文真髓是最好不过的了。以下就登出这篇笔记,希望大家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默默观悟,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下作者的原书。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0e7d7b1f51d6450e86e0725849d2e519de867ad0&urlrefer=b08944819a13fdb867ee2eb579fed4f6 【“真我”的觉知】 注意在你的觉知中所呈现的事物。思想中的图像和念头,身体中的情感与觉受,以及你屋子里或周围环境中的无数事物。这些都是你觉知中生起的事物。 现在回想一下,五分钟之前你的觉知中都有什么。大多数念头已经改变,大多数身体感觉都变了,大多数外部环境也改变了。但有一样不变的东西,你内在有一样东西,现在和五分钟之前都是一样的。到底是什么? 真我(I AMness)。属于真我的感受和觉知一直存在。我就是那长存的真我。真我现在存在,一会儿之前存在,一分钟之前存在,五分钟之前同样存在。 五小时之前什么存在? 真我。这种真我感是一种持续的、自知的、自我确认的、自证的真我。我所有的念头都会改变,我所有的身体感受会改变,我的环境会改变,但真我是永远临在的、鲜明的、开放的、空寂的、清晰的、广阔的、透明的、自由的。事物会改变,但这种无形的真我不会变。这种明确的此刻的真我,现在存在,一如五小时之前也存在。 五年之前什么存在? 真我。那么多的事物生生灭灭,那么多的感受来来去去,那么多的念头起起落落,所有的戏剧、恐惧、爱恨都只是发生,短暂停留,然后烟消云散。但有一样东西不来不去,那是什么?记忆中,五年前出现在你的觉知中,而此刻依然在你觉知中存在的唯一一样东西,是什么?那就是超越时间、永恒呈现的真我,我现在存在,五年之前也存在。 五个世纪以前什么存在? 唯有真我。每个人体会到的都是这同一个真我,因为它不是一个身体,不是一个念头,也不是一种物体,不是环境,不是任何可以被眼睛看见的东西。它是永远在场的观者。在所有的星球上,无论何人、何地、何时,呈现何事物,都有这开放、空寂的真我持续目睹,直到时间的终结。真我是唯一的、明确的、当下的。除此你还可能了解什么?还有什么人知道其他的东西吗?永远且唯有这闪耀的真我,它自知、自觉、自我超越,无论是现在、五分钟之前、五小时之前还是五个世纪之前,一直如此。 五千年之前? 炎黄之前,我在。宇宙存在之前,我在。这就是我的原相,是我的父母出生前,在宇宙诞生前,我就拥有的面孔,而且我永远拥有这一面孔,直到我决定要玩一回捉迷藏,然后消失在我所创造的事物中。 我绝不会再假装自己不知道,或者感觉不到自己的真我。 如此,游戏结束了。百万个念头生灭不止,百万种感觉浮沉不定,百万个事物聚散不已。但有一样东西不来不去,那就是伟大的不生不灭者,它不曾踏进也不曾离开时间之流,它是时间上的纯粹存在,漂浮在永恒之中。我就是这伟大的不生不灭者,自知、自证、自我解放。 我不是别的,就是这第一人称的大精神,是大宇宙终极的、微妙的、耀眼的全体创造性自我。我在我之中,也在你、他、她以及他们之中,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真我”。 因为在所有的已知宇宙之中,真我的全部数量只是一。 如同真我一样安住吧,就是你此时此刻所感受的真我。不生不灭的大精神在你之内闪耀,它就是你,它也是你的个人身份,是这个和那个事物,也是这个和那个真我,在万有的存在基础之中休息吧,作为这伟大和完整的真我,然后起床,在真我所创造的宇宙中开始自己新的一天。
【话题】转载<李银河>《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_李银河_新浪博客——2013.08.02 中国古谚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在鼓励人多往远处想事,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之事。扩而广之,我想说:人无大虑必有小忧。如果人心中所思尽是大事,他会比较快乐,比较超脱,比较伟大;如果人心中所思尽皆小事,他会比较痛苦,比较俗气,比较卑微。 我认识一位很杰出的女性,她的家庭婚姻生活不快乐,夫妻感情不好,由于智商高情商低,在工作单位也搞不好关系,其能力和价值总是被大大低估。如果她整日沉浸在这些眼前的琐事当中,她会度日如年。但是她的心情常常很好,生活内容也很丰富。原因何在?原来她心中常常关注的总是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之类的事情,南京的百年梧桐被毁,她伤心动肝;黄河断流,她痛心疾首。由于她的心思总在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上,眼前的痛苦被冲淡,相比之下显得无足轻重。于是,她心态很好,生活也很充实。从她的个案,我联想到,一个人的生活基调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思所想是大是小,二者完全是正相关关系:想得越大越远越快乐;想得越小越近越痛苦。 这也正是哲学尤其是生命哲学的作用,因为与国计民生问题相比,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更大更远。有位学者写了本书,叫做《哲学的慰藉》,他认为哲学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当人遇到世间的艰难困苦疑惑时,应当到哲学中去寻找慰藉。 者写了本书,叫做《哲学的慰藉》,他认为哲学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当人遇到世间的艰难困苦疑惑时,应当到哲学中去寻找慰藉。 说到哲学,我想起在美国留学时的一件往事。那年过感恩节,我们这些穷留学生手里没钱,却想旅游,就报名参加了一个教徒献爱心的活动——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自愿在感恩节时在家中招待陌生人。就这样,我、小波和他哥哥小平三人在佛罗里达州的萨瑞索塔,住进了一位教徒的家。记得那是一个很朴实的充满亲情的大家庭。父亲是一位开塔吊的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有一大堆孩子。过感恩节,每个人都得到一份礼物,就连我们几个也不例外。记得我得到的礼物是一件很厚实的套头衫,上书“sarasota”,竟然很合身,令我感动,觉得主人真是太朴实太厚道了。有一天早上吃早饭时,我们聊了起来,男主人是个很朴实很普通的美国人,身体壮实,面相和善。他挨个问问我们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我说社会学,他没说什么。轮到小波哥哥小平,他说:哲学。接下来,男主人的一个问句让我们全体陷入目瞪口呆面面相觑的尴尬境地,他问的是:什么是哲学?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竟会有一个成年人不知道什么是 说到哲学,我想起在美国留学时的一件往事。那年过感恩节,我们这些穷留学生手里没钱,却想旅游,就报名参加了一个教徒献爱心的活动——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自愿在感恩节时在家中招待陌生人。就这样,我、小波和他哥哥小平三人在佛罗里达州的萨瑞索塔,住进了一位教徒的家。记得那是一个很朴实的充满亲情的大家庭。父亲是一位开塔吊的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有一大堆孩子。过感恩节,每个人都得到一份礼物,就连我们几个也不例外。记得我得到的礼物是一件很厚实的套头衫,上书“sarasota”,竟然很合身,令我感动,觉得主人真是太朴实太厚道了。有一天早上吃早饭时,我们聊了起来,男主人是个很朴实很普通的美国人,身体壮实,面相和善。他挨个问问我们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我说社会学,他没说什么。轮到小波哥哥小平,他说:哲学。接下来,男主人的一个问句让我们全体陷入目瞪口呆面面相觑的尴尬境地,他问的是:什么是哲学?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竟会有一个成年人不知道什么是哲学,就像从来没接触过这个词似的。事后细想,许多人的确从来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完全不涉及哲学。 然而,对于一个活得清醒自觉的人来说,生活中是不可以没有哲学的。哲学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宇宙(物质世界)和人生(精神世界)的思考,帮我们走出心灵困境和眼前的不快,重新获得开朗的心境和快乐平静的人生。者写了本书,叫做《哲学的慰藉》,他认为哲学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当人遇到世间的艰难困苦疑惑时,应当到哲学中去寻找慰藉。 说到哲学,我想起在美国留学时的一件往事。那年过感恩节,我们这些穷留学生手里没钱,却想旅游,就报名参加了一个教徒献爱心的活动——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自愿在感恩节时在家中招待陌生人。就这样,我、小波和他哥哥小平三人在佛罗里达州的萨瑞索塔,住进了一位教徒的家。记得那是一个很朴实的充满亲情的大家庭。父亲是一位开塔吊的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有一大堆孩子。过感恩节,每个人都得到一份礼物,就连我们几个也不例外。记得我得到的礼物是一件很厚实的套头衫,上书“sarasota”,竟然很合身,令我感动,觉得主人真是太朴实太厚道了。有一天早上吃早饭时,我们聊了起来,男主人是个很朴实很普通的美国人,身体壮实,面相和善。他挨个问问我们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我说社会学,他没说什么。轮到小波哥哥小平,他说:哲学。接下来,男主人的一个问句让我们全体陷入目瞪口呆面面相觑的尴尬境地,他问的是:什么是哲学?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竟会有一个成年人不知道什么是 近日得到消息,我的新书《我的生命哲学》一书成为三联书店排行榜第一名。当然,我的生命哲学并不是学院派的哲学,只不过是我对生命的一些思考而已。早有哲人说过:不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长青哲学吧简介+吧规】 长青哲学吧简介: 长青哲学吧讨论的思想内容是“世界上伟大智慧传统的核心”,从人类意识诞生之初就有了长青哲学的身影。 从神话、宗教到哲学、科学,从东方到西方,无处不显露其影响,也许对“长青哲学”这个名词对你还是陌生的,但当我们提到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斯多德、普罗提诺、奥古斯丁、托马斯、笛卡尔、牛顿、休谟、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佛洛依德、荣格、马斯洛、肯威尔伯、克里希那穆提、葛吉夫、艾克哈特、空海等等的时候;当我们提到婆罗门、佛、道、犹太教、印度教、基督、伊斯兰、巴哈伊等等的时候;当我们提到瑜伽、禅、空、正见、灵修、冥想、大圆满、占星、太极等等的时候;当我们提到力学、热力学、天文、心理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量子、基因、意识、灵魂、系统论、混沌、自组织、层次理论等等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物质这么简单的时候,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死后要到哪里”、“宇宙的本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永恒与无限能否认识”等等问题的时候;这些时候,长青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一直伴随着我们如影随行,是我们骨子里的“神性”的显现,是“天人一我、当下永恒”的诉说。 欢迎回来,回到这原本就属于每个“全子”的家,当你向外探寻找不到真理实相的时候,记得回来看看,你会发现,你要找寻的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的当下。 你可能平常只关注上述长青哲学所涉及的某一个方面内容,还没有接触到其他门派类别的思想,或是曾经对其他门类的思想有所偏见或诟病,但希望你清楚,各家思想都无所谓绝对对错,只是在不同的意识层面上在各自表达罢了。长青哲学就是希望大家能搁置前嫌,发现各家其实骨子里都在探讨一个终极内容——存在的真相。长青哲学默认在这些理论中有着共同之处,且不可能一无是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摒弃“分别的‘唯’论与‘元’论”,用系统、整体、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讨论问题,求同存异的去找到并领会人类这传承思想中的核心智慧,并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日常维护相关吧规: 一般只处理首页帖子,从前的垃圾帖若未被顶上来则不被处理。 删帖原则: 1、爆粗口的,或无脏字亦可看出是恶意人身攻击的,会以回复方式警告。 2、已触及到度娘底线的政治帖及社会批判帖,若帖子内容是理性客观的,会回复警告,让楼主停止继续顶贴,而无需删帖,若楼主不听劝告而持续顶贴则直接删除。 3、野广告,直接封禁。 4、色情帖,直接封禁。 5、多次删帖或多次警告无效的,直接封禁。 【鼓励转载、推荐“好的文章、相关资深专家、相关网站、相关论坛、相关探讨群”,此类帖子不会被视为广告推广】 【长青哲学吧交流群】: 235035510 【最后谈一点 关于吧友义务行为的倡议:因为长青哲学吧涉及面广,需要吸收哲学、宗教、心理、科学、灵修、文化、艺术各方精英,鉴于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希望大家利用空闲时间为此小小社区做一份义工,多介绍、艾特、推荐好友入吧,具体地点为:http://tieba.baidu.com/p/2457302440】 请勿在吧规帖内跟帖,吧规会根据需要随时更新。
【原创】谁是这宇宙的DJ? “宇宙是一张唱片,还是一首歌曲?” 我们在看待艺术对象时的感觉尽然与看待宇宙的感觉如此不同,如果问你一张CD里有什么,你一定会回答“有音乐”,我们不会说有塑料。但如果问你宇宙有什么时,你会回答有物质或有能量,你不会说宇宙“有旋律”。 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是一个原始人,拿着一张唱片是绝对不会知道里面有音乐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是要靠耳朵去感知的。 面对一张唱片,一个原始人能看到的只有聚酯及其凹坑,只有现代人才会很平常地说CD里有音乐,这是因为我们接触唱片主要是靠“听觉”而非“视觉”。这个例子其实体现了我们的感官和语言在将我们的世界分成许多“次元”, 根深蒂固存在的二元观造成意识的分层,而在不同的意识层次上,我们对许多事物的本质产生了错觉,如果用错了感官,我们有可能就认识不到一个事物的本质。 同样的,我们对待自我、宇宙这些对象,是否也像原始人一样,也存在用错感官的可能呢?我们用意识造就的二元观去看待“我的大脑”、“我的身体”,好像“自我”是独立于我的大脑或身体之外的什么非物质的实体。还有我们存在的宇宙,我们也用二元观的“主观与客观”、“空间与时间”、“能量与物质”、“存在与非存在”、“生与死”、“有机与无机”等等这些说法,仿佛只有拆开才能看到宇宙的本质,仿佛逻辑分析过的才是可信的。那假如宇宙的存在类似唱片是靠“听”而不是靠“看”该怎么办?是靠五官之外的感官才能感知该怎么办?我们也应该发现,我们的信息接收器不仅仅只局限于五官。 我们重视我们的感官,包括眼耳口鼻触等觉知,但我们却不大会用“心”,因为那些信息接收器是外在的能看到的,而“心”则看不到,即使把心脏掏出来我们也知道那不是真正的“心”,“心”就像幽灵般看不到、摸不到。因此我们质疑和忌讳用“心”感受到的东西,认为那不是客观的,是主观的、带有个人情绪性的觉知。我们甚至不屑自古以来无数用“心”感受的大叟们的经验,尽管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著书立说告诉了许多切身的体验,但我们仍然因为这些“心性”的主观性而不去认真对待,也因为自己疏于修心无法体验而绕道而行。 因此我们日常对于自我、宇宙这些对象,就在我们五官的感知下成为了机械式的东西,在二元主义或是一元主义的思维范式中,我们不知道这些应该用“心”去感知,而且也听不进去那些“神秘体验者”们的忠告,他们试图告诉我们说自我、宇宙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而是一种旋律,一种需要靠“心”去聆听的音乐。 我们许多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其实也在意了这些忠告,但他们却抛不下那“二元观”,这就导致大家都在努力寻找这“宇宙的DJ”,好像总有只手在不断拨弄着每一个“星系唱片”。殊不知,在“心”的感知里,没有二元、也没有一元或多元。“心”的感知里只有“空”,就像音乐之于塑料的“空”一样,在物质的世界里虽然摸不到看不到,但在艺术的世界里却是圆满的、充盈的。 这个“心”也不是我们的“心智”,不是那个掌握着逻辑、线性、抽象的“心智”,这个“心”是“空、道、梵”这些“不二”的“Mind”。 它就在我们里面,但我们却体会不到,因为它被我们二元观分离出的“小我”遮蔽了;它就在我们脚下,当我们去寻找时,哪怕只迈出一小步,就已经离开它了。 这个“心”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不是推理能够触及的,不是“无限”与“永恒”就能概况的。因为 你只能“倾听”它,你在这里找不到逻辑,因为一旦用逻辑的时候,你不会“推理”出它,而是将它推离了自己。 这个“心”是最原始的感觉,是所有感知的感知,是我们不能用五官包括心智去掌握的,因为能被感知的,就不会成为最绝对的感知。 “心”才是这宇宙的接收器,它使我们知道宇宙是振动、是旋律、是一首歌,而不是一张物质的圆盘;我们是一首歌,而不是一个皮囊包裹的肉体。 “心”也是这宇宙的DJ,它使得存在以旋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堆砌。 “心”既是听者又是DJ,因为DJ在听到这首歌的同时造就了它。“心”就是这首歌本身,我们就是宇宙本身。 【你若问这首歌是什么样子的,那就请放松下来,闭上眼睛,仔细聆听你“周围”的声音,看你能否真正听到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区别呢,或者仿佛从你的头脑“内部”和“外部”的声音听起来是一样的吗?而如果在“内部”和“外部”之间真的有一种区别,那么你能够真的听到它吗?在你发现那是不能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感官是“非符号的、非概念的、瞬时的”,这首歌就是我们当下听到的样子。】
【原创】肯威尔伯作品名录(1977~2013年,不断更新中) 肯威尔伯著作目录(不断补充) 1977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中文有售《意识光谱》 1977、1996 《the atman project》 ——《阿特曼计划》或《小我计划》 1979 《no boundary》 ——中文有售《没有疆界》或《事事本无碍》 1981、1999 《up from eden》 ——《出伊甸园》 1982 《the hoiographic paradiam and other paradoxes》——《全息范式(探索科学前沿)》 1983、2001 《eye to eye》 ——《眼对眼》 1983、2005 《A sociable God》 ——《好交际的神》 1983、2000 《collected works of ken wilber》 ——《著作收录》 1984、2001 《quautum question》 ——《量子问题》 1986、2007 《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意识的转化》(ken与jack eugler等合著) 1987 《spiritual choices》 ——《灵性选择》(ken与dick anthony等合著) 1992、2000 《grace and grit》 ——中文有售《恩宠与勇气》 1995、2000 《sex,ecology,spirituality》 ——中文有售《性、生态、灵性》 1996、2007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中文有售《万法简史》 1997、2001 《the eye of spirit》 ——《灵性之眼》 1998 《the essential ken wilber》 ——《肯的精华》 1998、2011 《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al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religion)》 ——《感官与灵魂的交融:宗教与科学的整合》 1999、2000 《one taste》 ——中文有售《一味》 2000 《integral psychology 》 ——《整合心理学》 2000、2001 《A theory of everything》 ——《万物原理》 2002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中文有售《意识光谱20年纪念版》 2002、2003 《Boomeritis》(a person of low taste ,more interested in himself than in me) ————【?这个不知道应该翻译成什么,高手翻译一下吧】 2004 《the simple feeling of being》 ——《存在的简单感觉》 2006、2007 《Integral spirituality》 ——《完整的灵性》 2007 《the integral vision》 ——中文有售《全观的视野:肯•威尔伯整合方法指导》 2008 《Integral Life Practice》——中文有售《生活就像练习:肯•威尔伯整合实践之道》 2008 《the pocket ken Wilber》 ——《口袋书》
【西哲】威尔伯在哲学界的是与非 【Wilber受的影响】   Wilber对于长青哲学的概念在根本上受中观派佛教的影响,和龙树菩萨(真实历史人物)的哲学相关.无双神学例如不二吠檀多,藏传佛教,禅宗,普罗提诺,拉玛那.玛哈希都对他的哲学有很深的影响.Wilber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修行佛教沉思,跟随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沉思导师学习.包括大忍和尚,Maezumi禅师,丘扬.创巴仁波切,卡卢仁波切,贝诺仁波切,长达多古仁波切.   Wilber对于进化和心理发展的概念由奥罗宾多,吉布塞尔,存在链,德国唯心论,埃里克.詹奇,皮亚杰,亚伯拉罕.马斯洛,埃里克.埃里克森,科尔伯格,加德勒,克莱尔.格拉夫,罗伯特基根,螺旋动力学组成.他把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作私人朋友.   Wilber曾在多个场合声明很钦佩印度裔的印度教导师Adi Da(也被叫做Da Free John)的作品和Adi Da的整体现实思想,但最近对他的理论很警惕,甚至开始批评他的行为模式.有趣的是,现在和Wilber一起合作的Saniel Bonder和David Deida,两个Adi Da的前任学生,都以自己本身来尊敬精神导师,很同意Wilber对他们前任老师的批评.   Wilber对这些哲学家也都很熟悉,爱默生,怀特海,哈贝马斯,德日进. 【Wilber对他人的影响】   Wilber正在学者,组织理论家,政治分析家,社团改革家之间有逐渐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试图再构造传统神学的学者.他的作品也被很多音乐家欣赏,包括Stuart Davis, Ed Kowalczyk of Live, Saul Williams, Billy Corgan.他正和很多同意他理论方法的精神导师合作.包括David Deida, Andrew Cohen, Lama Surya Das, Father Thomas Keating Brother David Steindl-Rast, religious scholar Ronald H. Miller.   根据Wilber的出版商Shambhala(除了他的出版商以外,没有任何声明),Charles Taylor,"大概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和钦佩的在世的哲学家",写道:"我很欣赏Wilber的作品.他试图整体化这么多东西,保持视野的开阔,而我们的文化却不接受这些东西.这是项宏伟的工作."   在2004年,Wilber和人普林斯顿教授Cornel West合作了黑客帝国终极套装的评论音轨.   学院派学者能勉强接受Wilber的作品,无疑归功于其神秘主义.用Wilber的哲学来解释,很多现代哲学都处于Wilber的意识谱模型的理性部分,和意识的超理性不调和.Wilber的"八种自身透视"引起了注意,他认为对于全面理解现实是很有必要的,为整和现象学,诠释学,结构主义,经验主义,系统论和文化人类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Wilber作品的进化】   Wilber认为自己理论的进化有五个状态.根据Wilber,后来的状态并不否定之前的状态,而是超过并包含早期的状态,使理论进入一个更深更完整的整体. 【Wilber作品的批评】   克罗地亚哲学家Arvan Harvat认为试图整和像禅一样的单一理论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的模型包括绝对的一切,那如何改变呢?Wilber的回应是这都来自发展;空是不变的.超概念,一个人可以完全知道自己的超理性,那就是构建真正无双启蒙的概念.   还有,包括Georg Feuerstein也认为Wilber的新长青理论是不二论者(如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哲学和Ramanuja的Vishishtadvaita吠檀多)和单一论的禅和不二吠檀多的结合:早先的哲学区分了发散显现真实和不变的源头,而禅和不二论认为真相和本质是一致的.在一句Wilber很喜欢的禅语里说道:"涅盘就是完全意识到轮回;轮回就是完全理解涅盘."   Wilber对此类批评回应的代表出自于Speaking of Everything:   ...当我展示发展的舞台时,我明确的管SES叫做"超理性的理性改造."   无双论和一元论的区别来自于意识的层次,前者以原因透视区分空和形(要把形看作放射物),后者以无双透视等同了空和形(基础发散多余概念).   文化历史学家,诗人William Irwin Thompson,获得了Wilber对Sri Aurobindo, Jean Gebser,和东方哲学一个高度的赞赏,却严厉的批评Wilber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功绩.在他1996年的书作Coming into Being: Texts and Artifacts in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中,Thompson把Wilber的方法描述为"强制绘图和严苛分类",还客观化"大男子主义".在后来的访问中,Wilber认为自己比起哲学家和理论学家,更像是"讲故事者"和"绘图者".   很多对Wilber整体模型(比如,"Integral World Reading Room"的文章)的批评认为这理论涉及精确的技术事实,而不管Wilber的范例都是基于"确定广义性"的,那是人类知识特殊领域的基本摘要.然而,在网上一篇叫做Bald Ambition的批评文章中,Jeff Meyerhoff拿Wilber的方法论和哲学分析,认为Wilber并没有采用他自己的"确定广义性":   Wilber未声明的哲学假设本身都有问题,对不同的哲学有偏见,因为那些哲学和Wilber的假设有矛盾,而且不包括他自己的理论.   Meyerhoff说Wilber试图整合的领域的研究人员极不同意Wilber对这些领域整合的描绘.Wilber的所有综合是不可靠的.   很多批评家,像是整体论者,发展心理学者Mark Edwards(他对Meherhoff的批评也很不满),也抱怨和Wilber辩论很困难,不是因为他的论点很难,而是因为他辩论的方式.例如,Wilber经常说批评家误解了,扭曲了他的意见,或是说他们批评的东西都不是他的理论,说要理解他的东西就要阅读并理解他的书作,但是他自己的书也没有解释他复杂的思想,批评家只能从和他的对话中理解他的哲学.混合起来,Wilber选择性和人交流--他很少和批评他理论的人交流.   这些不是对Wilber大量理论的唯一批评,他的著作是一个整体.Chris Cowan,因为他和Wilber的螺旋动力学而和前任的同事Don Beck分裂的,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反驳Wilber的一个叫做"Mean Green Meme"(MGM)的概念.Bill Moyer也曾相反的引用于"Healthy Green Meme"(Cowan也对Wilber和Moyer的处境作出了回应).Cowan和Ray Harris对Wilber和Beck的"Boomeritis"的文化分析不满;Harris认为这批评很反动.   Wilber在<万物简史>中对达尔文主义的辩论--David Lane,还有包括Robert Todd Carroll这样的怀疑论者和Wilber自己在Integral Naked论坛的讨论--指出这部分有科学理解的漏洞.作为Integral Naked讨论的结果,Wilber严正的回复(出现于"Vomiting Confetti"),其中包括很多有争议的主张,他还建议学生阅读智力设计理论家Michael Behe(Discovery Institute的一名成员)的作品而不是Richard Dawkins的.他的回复被M. Alan Kazlev和其他人严肃的批评.   Wilber也因为他对Shabd Yoga的再解释而被David Lane批评,对大乘佛教被Arvan Harvat,对Sri Aurobindo被Rod Hemsell和其他人批评.Matthew Dallman和Michel Bauwens指出了很多Wilber的文化元素和当前整体论的现象.他们批评其广泛而产生的漏洞,Wilber假设整合的漏洞,和对他们的批评的反驳.他们强调Wilber和他的作为整体思想集中力量的整体学因为整体论的多面发展而沉淀.   Jorge Ferrer批评了Wilber的相关性精神性的观点和构建非独裁形式的精神.对他来说,Wilber的系统在意图和影响下是很独裁的,迫使理论结果的综合.为了达到精神理论更广阔的方式,他的著作Transpersonal Theory批评并破坏了超个人心理学,常青理论,和Wilber自己的一些理论.   John Heron认为Wilber对整体心理学的线面发展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不二个人主义的不稳定地位,而且无法承认相关精神性的中心.   Christian de Quincey认为Wilber的整体学是缺少情感的理论大厦.这个说法出自2000年<意识学习周刊>的"整体学的允诺:对Ken Wilber整体心理学的批评性感激"和其他造成Wilber和Quincey讨论的文章,可以在Quincey和Shambhala的网站上找到.
威尔伯在哲学界 Wilber受的影响   Wilber对于长青哲学的概念在根本上受中观派佛教的影响,和龙树菩萨(真实历史人物)的哲学相关.无双神学例如不二吠檀多,藏传佛教,禅宗,普罗提诺,拉玛那.玛哈希都对他的哲学有很深的影响.Wilber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修行佛教沉思,跟随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沉思导师学习.包括大忍和尚,Maezumi禅师,丘扬.创巴仁波切,卡卢仁波切,贝诺仁波切,长达多古仁波切.   Wilber对于进化和心理发展的概念由奥罗宾多,吉布塞尔,存在链,德国唯心论,埃里克.詹奇,皮亚杰,亚伯拉罕.马斯洛,埃里克.埃里克森,科尔伯格,加德勒,克莱尔.格拉夫,罗伯特基根,螺旋动力学组成.他把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作私人朋友.   Wilber曾在多个场合声明很钦佩印度裔的印度教导师Adi Da(也被叫做Da Free John)的作品和Adi Da的整体现实思想,但最近对他的理论很警惕,甚至开始批评他的行为模式.有趣的是,现在和Wilber一起合作的Saniel Bonder和David Deida,两个Adi Da的前任学生,都以自己本身来尊敬精神导师,很同意Wilber对他们前任老师的批评.   Wilber对这些哲学家也都很熟悉,爱默生,怀特海,哈贝马斯,德日进.   Wilber对他人的影响   Wilber正在学者,组织理论家,政治分析家,社团改革家之间有逐渐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试图再构造传统神学的学者.他的作品也被很多音乐家欣赏,包括Stuart Davis, Ed Kowalczyk of Live, Saul Williams, Billy Corgan.他正和很多同意他理论方法的精神导师合作.包括David Deida, Andrew Cohen, Lama Surya Das, Father Thomas Keating Brother David Steindl-Rast, religious scholar Ronald H. Miller.   根据Wilber的出版商Shambhala(除了他的出版商以外,没有任何声明),Charles Taylor,"大概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和钦佩的在世的哲学家",写道:"我很欣赏Wilber的作品.他试图整体化这么多东西,保持视野的开阔,而我们的文化却不接受这些东西.这是项宏伟的工作."   在2004年,Wilber和人普林斯顿教授Cornel West合作了黑客帝国终极套装的评论音轨.   学院派学者能勉强接受Wilber的作品,无疑归功于其神秘主义.用Wilber的哲学来解释,很多现代哲学都处于Wilber的意识谱模型的理性部分,和意识的超理性不调和.Wilber的"八种自身透视"引起了注意,他认为对于全面理解现实是很有必要的,为整和现象学,诠释学,结构主义,经验主义,系统论和文化人类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Wilber作品的进化   Wilber认为自己理论的进化有五个状态.根据Wilber,后来的状态并不否定之前的状态,而是超过并包含早期的状态,使理论进入一个更深更完整的整体.   Wilber作品的批评   克罗地亚哲学家Arvan Harvat认为试图整和像禅一样的单一理论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的模型包括绝对的一切,那如何改变呢?Wilber的回应是这都来自发展;空是不变的.超概念,一个人可以完全知道自己的超理性,那就是构建真正无双启蒙的概念.   还有,包括Georg Feuerstein也认为Wilber的新常青理论是不二论者(如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哲学和Ramanuja的Vishishtadvaita吠檀多)和单一论的禅和不二吠檀多的结合:早先的哲学区分了发散显现真实和不变的源头,而禅和不二论认为真相和本质是一致的.在一句Wilber很喜欢的禅语里说道:"涅盘就是完全意识到轮回;轮回就是完全理解涅盘."   Wilber对此类批评回应的代表出自于Speaking of Everything:   ...当我展示发展的舞台时,我明确的管SES叫做"超理性的理性改造."   无双论和一元论的区别来自于意识的层次,前者以原因透视区分空和形(要把形看作放射物),后者以无双透视等同了空和形(基础发散多余概念).   文化历史学家,诗人William Irwin Thompson,获得了Wilber对Sri Aurobindo, Jean Gebser,和东方哲学一个高度的赞赏,却严厉的批评Wilber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功绩.在他1996年的书作Coming into Being: Texts and Artifacts in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中,Thompson把Wilber的方法描述为"强制绘图和严苛分类",还客观化"大男子主义".在后来的访问中,Wilber认为自己比起哲学家和理论学家,更像是"讲故事者"和"绘图者".   很多对Wilber整体模型(比如,"Integral World Reading Room"的文章)的批评认为这理论涉及精确的技术事实,而不管Wilber的范例都是基于"确定广义性"的,那是人类知识特殊领域的基本摘要.然而,在网上一篇叫做Bald Ambition的批评文章中,Jeff Meyerhoff拿Wilber的方法论和哲学分析,认为Wilber并没有采用他自己的"确定广义性":   Wilber未声明的哲学假设本身都有问题,对不同的哲学有偏见,因为那些哲学和Wilber的假设有矛盾,而且不包括他自己的理论.   Meyerhoff说Wilber试图整合的领域的研究人员极不同意Wilber对这些领域整合的描绘.Wilber的所有综合是不可靠的.   很多批评家,像是整体论者,发展心理学者Mark Edwards(他对Meherhoff的批评也很不满),也抱怨和Wilber辩论很困难,不是因为他的论点很难,而是因为他辩论的方式.例如,Wilber经常说批评家误解了,扭曲了他的意见,或是说他们批评的东西都不是他的理论,说要理解他的东西就要阅读并理解他的书作,但是他自己的书也没有解释他复杂的思想,批评家只能从和他的对话中理解他的哲学.混合起来,Wilber选择性和人交流--他很少和批评他理论的人交流.   这些不是对Wilber大量理论的唯一批评,他的著作是一个整体.Chris Cowan,因为他和Wilber的螺旋动力学而和前任的同事Don Beck分裂的,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反驳Wilber的一个叫做"Mean Green Meme"(MGM)的概念.Bill Moyer也曾相反的引用于"Healthy Green Meme"(Cowan也对Wilber和Moyer的处境作出了回应).Cowan和Ray Harris对Wilber和Beck的"Boomeritis"的文化分析不满;Harris认为这批评很反动.   Wilber在<万物简史>中对达尔文主义的辩论--David Lane,还有包括Robert Todd Carroll这样的怀疑论者和Wilber自己在Integral Naked论坛的讨论--指出这部分有科学理解的漏洞.作为Integral Naked讨论的结果,Wilber严正的回复(出现于"Vomiting Confetti"),其中包括很多有争议的主张,他还建议学生阅读智力设计理论家Michael Behe(Discovery Institute的一名成员)的作品而不是Richard Dawkins的.他的回复被M. Alan Kazlev和其他人严肃的批评.   Wilber也因为他对Shabd Yoga的再解释而被David Lane批评,对大乘佛教被Arvan Harvat,对Sri Aurobindo被Rod Hemsell和其他人批评.Matthew Dallman和Michel Bauwens指出了很多Wilber的文化元素和当前整体论的现象.他们批评其广泛而产生的漏洞,Wilber假设整合的漏洞,和对他们的批评的反驳.他们强调Wilber和他的作为整体思想集中力量的整体学因为整体论的多面发展而沉淀.   Jorge Ferrer批评了Wilber的相关性精神性的观点和构建非独裁形式的精神.对他来说,Wilber的系统在意图和影响下是很独裁的,迫使理论结果的综合.为了达到精神理论更广阔的方式,他的著作Transpersonal Theory批评并破坏了超个人心理学,常青理论,和Wilber自己的一些理论.   John Heron认为Wilber对整体心理学的线面发展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不二个人主义的不稳定地位,而且无法承认相关精神性的中心.   Christian de Quincey认为Wilber的整体学是缺少情感的理论大厦.这个说法出自2000年<意识学习周刊>的"整体学的允诺:对Ken Wilber整体心理学的批评性感激"和其他造成Wilber和Quincey讨论的文章,可以在Quincey和Shambhala的网站上找到.
【长青哲学吧】欢迎大家入驻交流 长青哲学是世界上伟大智慧传统的核心,从人类意识诞生之初就有了长青哲学的身影。从神话、宗教到哲学、科学,从东方到西方,无处不显露其影响,也许这个名词对你还是陌生的,但当我们提到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斯多德、普罗提诺、奥古斯丁、托马斯、笛卡尔、牛顿、休谟、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佛洛依德、荣格、马斯洛、肯威尔伯等等的时候;当我们提到婆罗门、佛、道、犹太教、印度教、基督、伊斯兰等等的时候;当我们提到瑜伽、禅、空、正见、灵修、冥想、大圆满、占星、太极等等的时候;当我们提到力学、热力学、天文、心理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量子、基因、系统论、混沌、自组织、层次理论等等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物质这么简单的时候,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死后要到哪里”、“宇宙的本原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永恒与无限能否认识”等等问题的时候;这些时候,长青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一直伴随着我们如影随行,是我们骨子里的“神性”的显现,是“天人一我、当下永恒”的诉说。欢迎回来,回到这原本就属于每个“全子”的家,当你向外探寻找不到真理实相的时候,记得回来看看,你会发现,你要找寻的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的当下。
【典藏】拉尔夫•麦金纳里:哲学学生指南 [美]拉尔夫•麦金纳里 著 王立秋 译 一则导论性的笔记 “问一个人是否应该做哲学就已经是在做哲学了。”在亚里士多德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意思可能是,做哲学就像发议论——尽管你一直在做,但在被告知你在这么做的时候,它听起来还是那么地新鲜。尽管可能不可避免,但哲学,从它在公元前六世纪开始以来,已经有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轨迹。一位哲学家如何看待那段历史——这本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告诉你,他是什么样的哲学家。 现代性始于这样的假设,即,哲学尚未开始。笛卡尔首先怀疑他被告知的一切。没有一个判断不是可疑的,除非通过他设想的大量的方法的试验。只强调这点,即这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声称知道什么——在他使这个什么服从方法的怀疑之前——是不够的。如果说方法的怀疑始于笛卡尔的话,那么哲学在笛卡尔之前就没有历史了。或者说,它的历史就只是满载错误与欺骗的记录了。 自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彼此竞相追求某种使他们鹤立于同侪的原创性。追求原创的动力经常引起一种对前辈的非常负面的态度,而哲学史也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它的旨趣。在我还是一名研究生的时候,我被要求阅读汉斯•赖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的《科学哲学的兴起》(The Rise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share.iask.sina.com.cn%2Ff%2F22826376.html&urlrefer=8bebac636256ad2d2e28be4ca40ccda4 )。对赖欣巴哈来说,哲学始于十八世纪的康德,因为所有前康德的哲学都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更为新近地,我们被告知,道德哲学基于一个错误,在1903年的时候,G.E.莫尔(G.E.Moore)自满地告诉我们,先前的所有道德哲学都是站不住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A.J.艾耶尔(A.J.Ayer)说,哲学是在前几年开始的。再后来,语言学转向发生了,而我们相信,终于,哲学可以开始了。 从这点和我开篇的那些评论,你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个人在做哲学的一个确然的标志,是声称这件事情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换言之,(在哲学中)有一个否认传统的传统。然而,创造性地处理先前的努力的方式却很多。海德格尔为沿着自己的路追寻到一开始事情出错的那个点上而摧毁了本体论的历史。这意味着,尽管哲学的过去是短暂的,但它(这个过去)确实发生了。 用尼采的话来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应敦促哲学家以往真理并成为“强力的诗人”。这一评论暗示着一个奇怪的诗的概念,和一个甚至更加奇怪的哲学的概念。(它的)意思是,诗人只在表现感情,而哲学家也应该效仿。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写道,“一位从未经验过作为一个骗子的情感(即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假内行——译注)的现代哲学家的心智是如此肤浅,以至于他的作品也很可能不值一读。”你当然会好奇,克拉科夫斯基在写作这句话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也许,在这样的评论传统中——我想到的是说谎者悖论——说话人含蓄地得到了豁免。 还有一种对哲学史的更令人愉快的评价,是“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永恒哲学)”所把握的那种意蕴。这种哲学意图指出,在哲学的争论与差异与多样性之下与之外,有一种精妙的进步,如此,一切哲学家都身不由己地(malgre lui)对这一过程积累的成就做出贡献。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