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时知量
仁宝理财
关注数: 57
粉丝数: 43
发帖数: 842
关注贴吧数: 27
三世因果 欲知世前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世来果,今生作者是。
七大,也在六根六尘十八界里 七大,也在六根六尘十八界里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元朝白云法师词云:“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 [合十]
《指月录》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 《指月录》-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禅宗祖师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六祖惠能大鉴禅师
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 水深则流缓 语迟则人贵。
人生的态度 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都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没有日夜的横向旋转。 对于人来说,没有资格挑选环境,但有开眼看世界的权力,如果自己是在一个呼吸艰难,视听封闭的环境里,那只有一条路,读诵经典,亲近高人。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无量无边释义 以佛所说无量无边。不可于中作量边故。无量者义难测故。无边者文难知故。譬如大海无量无边。无量者深。无边者广。
沙门果释义 问何故名沙门果。答无倒勇励息除染法名曰沙门。是诸沙门所引所证名沙门果。
沙门果释义 问何故名沙门果。答无倒勇励息除染法名曰沙门。是诸沙门所引所证名沙门果。
课堂电话号码 15233308572 这是客堂电话 请在工作时间咨询
唐山兴国寺历史由来 大唐兴国禅寺,依山起楼台,莲花从此栽。演说无量义,接引众生来。大唐兴国禅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经夜宿大城山,后得胜归来,在此山建寺,取兴国安民国家永世兴旺之意,定名为大唐兴国禅寺。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寺院被毁,此后荒寂了数十年。因寺周遍植花椒树,民间又称花椒寺。
五台山南台顶 五台山南台顶距台怀镇南面25千米,海拔2489米,台顶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顶上建有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佛像。是五个台中春季来的最早冬季来的最晚的台,也是山形最平缓自然风光最绚丽的台,农历四月,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却是百花怒放。
五台山东台顶 东台望海峰 五台山东台名为望海峰,位亍台怀镇东10公里,海拔2795米,面积100余 亩,台顶曾建有服海楼。夏日夛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于海尽头癿红日喷薄而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1981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东台顶,盛夏尚 抦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于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五台山北台顶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山西省第一高峰,也是华北第一高峰。北台在台怀镇北面妙德庵村云雾山山顶上,海拔3058米。台顶平广,周围2公里,从下面仰望,云浮山腰,巅摩斗杓,故又名叶斗峰。台顶气候非常寒冷,通常每年10月便会下雪,翌年5月才会融雪。除每年6至9月外,其它月份也不便登台顶。据说这里冬季有一种极狂烈的大风,能把小树连根拔起,所以台顶甚少林木。在北台观雪,令人叫绝。下雪时,周围漫天飘飞,只见群山被白雪覆盖,大大小小,千姿百态,好一片银色世界。
五种相续介绍 相续有五。一中有相续。二生有相续。三分位相续。四法相续。五刹那相续
五种相续名词 相续有五。一中有相续。二生有相续。三分位相续。四法相续。五刹那相续。
处处无家处处家
九华山历史沿革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1500年,地藏菩萨降生于新罗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开元间(一说永徽间)渡海至此,见山明水秀,于此修行。至德初年构筑禅宇,不数年成大伽蓝。建中初,唐德宗赐名化城寺,为九华山第一座寺庙。贞元十年(794,一说贞元十九年)七月金乔觉圆寂,佛教信徒认为他是地藏菩萨化身,称他为金地藏,遂建塔纪念。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佛教在明末清初至于鼎盛。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开展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国外佛教界的交往与合作,九华山佛教逐步走向世界。
雷齋月要結束了
臨虛塵淺釋 臨虛塵淺釋
臨虛塵淺釋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三十六 问彼极微量复云何知。答应知极微是最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舍乘履抟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睹见。不可听闻。不可嗅尝。不可摩触故说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此唯三种眼见。一天眼。二转轮王眼。三住后有菩萨眼。
分享贴子
庐山天然和尚 五老峰头。白云万顷。净成楼阁。归霞倒影。坐断密移。振衣挈领。齐古德之狮紶。轶时贤之麈柄。谁堪智通。嗤减德而弗彰。独抱闲情。拥孤光而自远。砥柱洞流。楷模后学。此吾老人。南极一星。使人景仰而不可即者也。
(94)虚空、虚空界、造色大种——爱我中华老师系列开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UWVR7Kxs8kW_MiSkRyk03w&urlrefer=e2c3285b506519e0f111a72b683c95b2爱我中华:这段内容是说无色界众生已近成就无漏通,但还有造色之习气。也就是说喜欢给蠢动含灵的灵界众生强施加外束缚力,使其转化为临虚尘。
峨眉山主要寺院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主要寺院有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 万年寺,始建于晋隆安3年(399),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唐僖宗时(887—888),慧通禅师重建,更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觉寺,原名降龙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德禅师开建,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清初,住持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朝廷。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降龙院”寺名遂废。 光相寺,因峰顶的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又称“金顶寺”。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 此外,还有大安寺、大佛禅院、华藏寺、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圣水禅院、洪椿坪等寺院。
峨眉山主要寺院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主要寺院有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 万年寺,始建于晋隆安3年(399),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唐僖宗时(887—888),慧通禅师重建,更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觉寺,原名降龙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德禅师开建,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清初,住持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朝廷。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降龙院”寺名遂废。 光相寺,因峰顶的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又称“金顶寺”。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 此外,还有大安寺、大佛禅院、华藏寺、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圣水禅院、洪椿坪等寺院。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峨眉山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佛寺,实际是以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隆安三年(399)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相传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又因为山中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来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
峨眉山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佛寺,实际是以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隆安三年(399)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相传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又因为山中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来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
感恩之心的重要性 感恩,不只是感谢大恩大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良的人性美。感恩一切顺境,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恩一切逆境,增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心存感恩,心灵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生活中才会少了许多怨气和烦恼。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其实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
六月十九日 真味是淡 纯粹自然 日日是好日 壬寅虎年六月十九日
普陀山圣地 普陀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位于浙江杭州湾以东莲花洋,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景区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岛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普陀山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人间第一清静境"。 普陀山大海怀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著名景点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阳洞、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南海观音、大乘庵等。内外交通便捷,旅游环境良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音香会、朝圣盛典,海内外香游客摩肩接踵、蜂拥而之。"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为断一切众生的烦恼而精进,才是菩萨的出家 为断一切众生的烦恼而精进,才是菩萨的出家
因為飢餓而忘記時間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三十 鬼趣具四。思食偏增。曾闻一时尊者满愿为乞食故。将入布色羯逻伐底城。于城门前忽然见一老饿鬼女。问言汝今何为住此鬼女反问尊见我耶。尊答如是。鬼女便曰。我夫入城希此城中有长者等痈肿溃烂。当因挤搦收取脓血还共食之。为是我今于此住待。复问汝夫入来久近。鬼女答曰。饥渴所迷不忆我夫入城久近。然唯记此城边大河。七移城南七移城北。于今未还。尊者愍伤悒然舍去。如是鬼女饥渴多时。希望所持身相续住。故知鬼趣思食偏增。
五台山主要寺院 主要寺院 五台山是既有青庙(汉僧所住)也有黄庙(蒙藏喇嘛所住),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场。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主要寺院有: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黛螺顶。 显通寺,又称大孚灵鹫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相传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五台山,修建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名为大显通寺。现为五台山佛教协会所在地。 菩萨顶,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据传说因为是文殊居住之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年后,蒙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康熙、乾隆皇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 塔院寺,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因院中的大白塔而得名,现为五台山的主要标志。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塔院寺中的文殊塔,据传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发舍利。 黛螺顶,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多次朝拜五台山。后人把登黛螺顶朝拜文殊菩萨称为“小朝台”,素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此外,还有南禅寺、殊像寺、罗睺寺、万佛阁、十方堂、广化寺、龙泉寺、南山寺、金阁寺、竹林寺、普济寺、尊胜寺、佛母洞等。
五台山歷史沿革
五台山历史沿革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相传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发现此地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这座山的山势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并且文殊菩萨有在此显现,故二人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命名为灵鹫寺。又因汉明帝信佛,加“大孚”两字。后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寺院。至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隋文帝时,又于五个台顶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名僧辈出。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全山僧尼达万人之多。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 敕内侍张廷训造金铜文殊像置于真容院(即今菩萨顶),重修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显通寺的铜殿塔等。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庙(汉僧所住)和黄庙(蒙藏喇嘛所住)。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步调查,全山有“青庙”(汉僧所住)97处,“黄庙”(蒙藏喇嘛所住)25处。现存寺庙台内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禅寺等8座。
文殊菩萨道场缘由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即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与经文描述相符合,佛教徒即把五台山定为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法身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五台山简介1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
三伏養生要點 三伏将至,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南無文殊菩薩
慈悲心第一要 我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失去慈悲心。
清 戴梓 題羅漢畫 题画罗汉 其一 清 · 戴梓 溪水泠泠,石梁屹屹。 电逐云奔,杖履安适。 计口有二,计钵无一。 入彼尘寰,何以乞食。 不饮涧泉,不餐岭柏。 一味真如,服之无斁。
國泰民安樂
國泰民安樂 山河永固
大智文殊菩薩
除滅一切諸心毒 除滅一切諸心毒,思維修習無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智慧咒注音嗡ōng 阿a 若ro(弹舌,舌尖颤动,即大舌音)巴ba 扎zha 呐na 的di (喉音,重读),即类似 地。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大方廣寶篋經 文殊师利。颇有诸法亦入无著无诤句不。文殊言有大德须菩提。须菩提言。何者是也。答言。须菩提。一切众流入大海已为一碱味。如是须菩提。一切诸法皆悉入于无著无诤同为一味。谓解脱味。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文殊師利菩薩 《央掘魔罗经》: 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普賢菩薩行願品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日月之二義 日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宫殿四方远见故圆。 月有二义:一曰住常度,二曰宫殿。四方远见故圆。 出处:佛说长阿含经 经文记载,释迦摩尼说太阳和月亮是方的,因为远看,所以看起来是圆的。
韋馱菩薩摩訶薩 今天是韋馱菩薩的紀念日
華嚴經欣賞 得诸相好,种种庄严,同于诸佛; 能放清净大光明网,同于诸佛; 神通变化,调伏众生,同于诸佛; 无边色身,清净圆音,同于诸佛; 随众生业现净佛国,同于诸佛;
哪有自稱十地的?
禪宗公案欣賞 香严和尚云:“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枝,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作么生对?”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