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时知量 仁宝理财
关注数: 57 粉丝数: 43 发帖数: 842 关注贴吧数: 27
“论心”之六——正确的认识观是成就修行的根本 作者爱我中华 我们学佛,要尽量保持平静的心态。在思想上,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修行认识观。所谓正确认识观,就是指在行者心里,必须要清醒认识到,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虚妄相。并且要把握住真相,远离一切虚妄相,才能得到心态的平静,以成就大智慧。 在现实中,我们常会因各种人事物的引诱,被情不自禁的缠绕其中,即扰乱了清静的心境,还会造作出新的业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看清一切现象的本质。让我们的清静心态,不再受到干扰。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这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以及所有的“虚妄相”,指的究竟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理解,虚妄相一定虚假不实,同时也必是个暂态之相。如果我们错认虚妄相,以为实有,不断去攀缘,计较,谋划。势必以妄造妄,所得结果必不真实,依然还是虚妄。 佛法里有个十分重要的规律,“缘起性空”。是说虚空原本空寂,并不存在一切万有。一切万有都是依众生心念起伏,随缘生起,以致“成住坏灭”。因此万物是没有“自我永恒存在”的特性的。这种随因果规律变化,不能恒久住世,不断生灭的一切现象,就是佛陀所说的虚妄相。这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实旨。 那么自然,相对于如如不动,非生非灭的虚空(虚空法身佛),才是呈现在万物面前唯一的“真如法相”。正如《楞严经》所言,虚空的存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就是说“真相”并非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因而生。虚空本非生灭,法尔如是。 但恰恰是“真相无相”,所以佛陀才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为色与音声本身就是虚妄相,怎么能从虚妄相中见到真相呢?只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说,当我们不执著任何形象时,才能见到虚空法身佛的真实面目,亦即真相。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能尝试、分辨、接触到的一切,分明感觉都是真实存在的各类实体。这让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看看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事物,包括我们自身,包括我们不断起伏生灭的心念,又有哪一个不是暂态的“虚妄相”呢?如果我们以虚妄心,去攀缘虚妄相,所造业缘亦是虚妄。不但加重业障,灵力下降。业缘牵引,自然就形成了生死流转。怎么能够净化心灵,成就大智慧呢? 可见,真觉恒常,却空虚无相。虚妄虽假,却充实可及。难怪正如《楞严经》所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就不足奇怪了。 然而,一切众生毕竟生存在虚妄之中,要借假修真,就必须使心态常住于真相之中,即“生无所住心”,以保持住自然平和的心态,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虚妄心逐渐平复,最终找回本有的“真心”。但切记绝不走极端。根据需要,虽游戏于虚妄,却不执著于虚妄。这种“亦真亦幻”的生存方式,可以谓之“中道”。亦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续完)
论“心” ——之五:净化心灵之目的与方法 作者 爱我中华 大家都有着自我存在的感受,其实这就是自我本心的感受。前述已知,心体是佛性灵子集合体,故心体本无生灭。但“肉体众生”无知,执着于人有生死,于是在人生的有限之年,极度贪欲,不停编织着各自的美梦。殊不知在自心内,积累了深重的业障。一旦脱却肉身,依旧会沉浸于无尽的轮回之中,不得自在。 那么,我心(我的神识)既然本无生灭,我们为什么不为自己选择一个自由舒适的永生状态,反而沉迷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呢?我们可曾想过:虚空无限,我是否曾经溶入过。众生无量,我是否曾经体察过。面对此问,芸芸众生无有敢承当者。但我今实言告汝: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体一份子,实为佛子。那时我们的心性,本具无上灵性。本来永生(常),舒适(乐),自在(我),清澈通透无碍(净)。无处不到,无处不晓。相互无作用力于对方,相互所占空间不受任何阻隔,相互无需抢占补给,相互心性通透,故诸佛平等,自由极乐。 而现在我们的心性,业障深重,灵性低下。有很强的自我欲,习气个性。于是众生之间,便自然分野出了阶级,阶级斗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为一己之私无所不作。在如此“堪忍世界”(娑婆世界)里,众生常处于迷茫,障碍,苦恼,艰辛,恐惧,生死轮回,而不觉。苦不堪言,而为乐。究其根源,皆是因为众生攀缘于虚妄,迷失了本有的真常大智慧,不识宇宙真相和宇宙规律所致。 《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可见,即便是高灵性众生,若“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必然会心生万法(造业)。心又生心,心行造作,依次生心,心性渐暗,流转生死,随业深重,灵力渐劣,由虚渐有,终落实体。这便是《楞严经》所说的第一种“无始生死根本”。此为“性动”。 另者,我们知道,空间有两个极端,一者是充满灵性的虚空。另一者是丧失灵性的实体。两者之间,便是一切有情。若使充满灵性的虚空,直接滋生出一切有情、以及丧失灵性的实体,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虚空虽充满灵性,“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但本性乃净,没有思维力(心力),故无力滋生万法。况佛陀也从未讲过“性生万法”之义。这也是《楞严经》所说的第二种“元清净体”之根本。此为“性静”。 从《楞严经》所给出的“两种根本”得知,高灵性众生,经历劫变,直至堕落成没有灵性的实体,唯赖心力(攀缘心、虚妄心)使然。从人世间看,思维创造力(心力),是通向人类幸福的根本驱动力。从出世间看,心力竟是迫使灵性堕落的根本元凶。由此,我们是否悟到了什么:佛性灵子是形成一切万有的基本元素,心力则是创造一切万有的设计师。此也正是“心生万法”之义。 心力来自于心意识,也就是思维,念头。思维越是着意,认真,冲动,心力越强。心灵污染越重,灵性越低。因此,若愈使灵性升华,回归于原本的“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就应以“性静”为本,摒弃思维,远离心力。 我们看到,正因为虚空无心,虽然时刻承受着无量众生的心力干扰,却如如不动,安住于本性的“元清净体”,方能永葆无上觉性。由此不难想到,虚空的无心,与有情众生的清净心态,应是“有所等效”。有情众生完全可依止虚空(虚空法身佛),作为成就佛道的“究竟样板”。 于是,行者在修持中,首先应该身心放松,心若虚空(清静心)。此时神识里的无量业结,和五根所摄入的外尘,也会类似虚空中的无量众生,释放出各类杂散干扰,扰乱行者清静的心境。倘若行者能随时平伏(观照)自心(自我监督机制),不随念跑,始终“轻松平和”的保持住清净的心态,就自然不会产生心力,也就不可能再滋生出新的业结(众生)。而内心里原有的旧业,也会随着心态平静,不再继续承受自我心力的束缚,而逐渐散开,复原为神识内的自由灵能。这也正是“明心见性”的真实义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虚空毕竟无心,无论众生如何干扰,虚空依然无心。而行者毕竟有心,虽安住于“性静”,但心体内外的各类干扰,随时都有可能促使行者起心动念。虽常回光返照,亦不免时常出现随杂念跑的现象。鉴于此,我们也可尝试选择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耳根圆通法”与前者的区别:前者住守的是“内在的清静心态”。“耳根圆通法”则住守的是“外在的各种杂音干扰”。何以故?因为外界的杂音是无序的,不成信息,不易被心念追随记忆,不能造成新业,故行者自然会保持住清净的心态。这种方法的自我监督机制,只是监督自心是否在随时倾听外境杂音。“耳根圆通法”与“默念咒语法”很是相似,咒语一般不翻译,也是无序不成信息,虽心念耳闻,也不易被心念追随记忆而构成影像。故修持效果类似。 通常,行者内心的清净状态,取决于行者内心存储的业结,和外尘的干扰程度。随着行者定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业结的不断净化,心静的效果会逐渐向好。所以,修行本是个慢功夫,造业正犹如“得病如山倒”,消业却犹如“祛病如抽丝”,绝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心急势必形成心力,徒增新业,得不偿失。
论“心” ——之五:净化心灵之目的与方法 作者爱我中华 大家都有着自我存在的感受,其实这就是自我本心的感受。前述已知,心体是佛性灵子集合体,故心体本无生灭。但“肉体众生”无知,执着于人有生死,于是在人生的有限之年,极度贪欲,不停编织着各自的美梦。殊不知在自心内,积累了深重的业障。一旦脱却肉身,依旧会沉浸于无尽的轮回之中,不得自在。 那么,我心(我的神识)既然本无生灭,我们为什么不为自己选择一个自由舒适的永生状态,反而沉迷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呢?我们可曾想过:虚空无限,我是否曾经溶入过。众生无量,我是否曾经体察过。面对此问,芸芸众生无有敢承当者。但我今实言告汝: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体一份子,实为佛子。那时我们的心性,本具无上灵性。本来永生(常),舒适(乐),自在(我),清澈通透无碍(净)。无处不到,无处不晓。相互无作用力于对方,相互所占空间不受任何阻隔,相互无需抢占补给,相互心性通透,故诸佛平等,自由极乐。 而现在我们的心性,业障深重,灵性低下。有很强的自我欲,习气个性。于是众生之间,便自然分野出了阶级,阶级斗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为一己之私无所不作。在如此“堪忍世界”(娑婆世界)里,众生常处于迷茫,障碍,苦恼,艰辛,恐惧,生死轮回,而不觉。苦不堪言,而为乐。究其根源,皆是因为众生攀缘于虚妄,迷失了本有的真常大智慧,不识宇宙真相和宇宙规律所致。 《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可见,即便是高灵性众生,若“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必然会心生万法(造业)。心又生心,心行造作,依次生心,心性渐暗,流转生死,随业深重,灵力渐劣,由虚渐有,终落实体。这便是《楞严经》所说的第一种“无始生死根本”。此为“性动”。 另者,我们知道,空间有两个极端,一者是充满灵性的虚空。另一者是丧失灵性的实体。两者之间,便是一切有情。若使充满灵性的虚空,直接滋生出一切有情、以及丧失灵性的实体,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虚空虽充满灵性,“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但本性乃净,没有思维力(心力),故无力滋生万法。况佛陀也从未讲过“性生万法”之义。这也是《楞严经》所说的第二种“元清净体”之根本。此为“性静”。 从《楞严经》所给出的“两种根本”得知,高灵性众生,经历劫变,直至堕落成没有灵性的实体,唯赖心力(攀缘心、虚妄心)使然。从人世间看,思维创造力(心力),是通向人类幸福的根本驱动力。从出世间看,心力竟是迫使灵性堕落的根本元凶。由此,我们是否悟到了什么:佛性灵子是形成一切万有的基本元素,心力则是创造一切万有的设计师。此也正是“心生万法”之义。 心力来自于心意识,也就是思维,念头。思维越是着意,认真,冲动,心力越强。心灵污染越重,灵性越低。因此,若愈使灵性升华,回归于原本的“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就应以“性静”为本,摒弃思维,远离心力。 我们看到,正因为虚空无心,虽然时刻承受着无量众生的心力干扰,却如如不动,安住于本性的“元清净体”,方能永葆无上觉性。由此不难想到,虚空的无心,与有情众生的清净心态,应是“有所等效”。有情众生完全可依止虚空(虚空法身佛),作为成就佛道的“究竟样板”。 于是,行者在修持中,首先应该身心放松,心若虚空(清静心)。此时神识里的无量业结,和五根所摄入的外尘,也会类似虚空中的无量众生,释放出各类杂散干扰,扰乱行者清静的心境。倘若行者能随时平伏(观照)自心(自我监督机制),不随念跑,始终“轻松平和”的保持住清净的心态,就自然不会产生心力,也就不可能再滋生出新的业结(众生)。而内心里原有的旧业,也会随着心态平静,不再继续承受自我心力的束缚,而逐渐散开,复原为神识内的自由灵能。这也正是“明心见性”的真实义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虚空毕竟无心,无论众生如何干扰,虚空依然无心。而行者毕竟有心,虽安住于“性静”,但心体内外的各类干扰,随时都有可能促使行者起心动念。虽常回光返照,亦不免时常出现随杂念跑的现象。鉴于此,我们也可尝试选择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耳根圆通法”与前者的区别:前者住守的是“内在的清静心态”。“耳根圆通法”则住守的是“外在的各种杂音干扰”。何以故?因为外界的杂音是无序的,不成信息,不易被心念追随记忆,不能造成新业,故行者自然会保持住清净的心态。这种方法的自我监督机制,只是监督自心是否在随时倾听外境杂音。“耳根圆通法”与“默念咒语法”很是相似,咒语一般不翻译,也是无序不成信息,虽心念耳闻,也不易被心念追随记忆而构成影像。故修持效果类似。 通常,行者内心的清净状态,取决于行者内心存储的业结,和外尘的干扰程度。随着行者定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业结的不断净化,心静的效果会逐渐向好。所以,修行本是个慢功夫,造业正犹如“得病如山倒”,消业却犹如“祛病如抽丝”,绝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心急势必形成心力,徒增新业,得不偿失。
“论”心————之四、低能级众生的心体结构与特点 作者:爱我中华(如交流请关注吧主私信) 若以大海为喻,不同深度水势各不相同。大海的最底层,清净通透,水稳如基。随着水势升高,渐有水流喘动。直至水面,惊涛骇浪。然不同层次众生,心体的清净程度,恰如大海水层的不同深度,亦复如是。下面,在不考虑“意生身”(心体外形)的前提下,以低能级众生的心体(虚妄心)为例,探讨一下理想心体的内在结构。 心的理想法相,似如“球状灵能场”。随着心灵思绪不断变化,心体灵能场内的自由灵能,会不断累积成结,形成记忆存储。这也是众生存储在心中的“记忆感受影像包”。随着众生历劫流转,心体灵能场内将会逐渐集结成无穷限量、密度不同大小的灵能结。并以密度最大的灵能结为中心,依灵能结密度次第减弱,围绕中心,逐层排列到心体边缘。这就是众生“球状灵能场”心体的内在结构。 从心体内在结构来看,密度大的灵能结,绝不是一朝一夕,绝不是一次两次的重复造作,所形成的。从心体灵能场的角度看,密度大的灵能结,所占心体灵能的比重,一定足够大。同时,密度大的灵能结,一定寄居于心体中心。所以诸多个密度大的灵能结,自然就主宰了众生的习气和欲望。 再从心体内在结构来看,心体内的自由灵能,会渗透到心体灵能场的各个部位。心体灵性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由灵能的清净程度。其清净程度越高,心体灵性越高。心力越大。记忆存储(识)能力越强。所以,心行造作越发认真、计较、冲动,心力越大。心体内(心识)集结的业结密度就越大,越不易散开。 问:心体内的自由灵能,能否会自动游离于本心体之外?答:心体内每一枚变异态佛性子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没有较强的外力牵拉,是不会轻易脱离自心本体的。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佛之法身“佛心”,本节又讨论了低能级众生之心“虚妄心”,现在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心”再作进一步认识。 《楞严经》一卷初始,佛陀与阿难“七处征心”的对话中,佛陀对阿难说:“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注释:无始以来的无上智慧,“圆满清净的本体(虚空)”,“识精圆明(原始态佛性灵子)”,能滋生诸种缘法。而今恰恰因诸众生过于攀缘之故,被遗失掉了。正由于诸众生遗失了圆明本性,虽然终日劳作,却不能有所觉悟,由此便陷入各种生死恶趣之中。 佛陀在这里分明是给出了“心”的定义:“清净圆满的本体(虚空),识精圆明(原始态佛性灵子),能滋生诸种缘法。”也就是说,唯有如此灵觉,才能被称为“心”(真心)。 此心唯佛本具。虽然“众生心”是由佛心造作滋生而出。但因众生不断攀缘造作,其心体内的自由灵能浓密度,远高于佛心体内“几近原始态”的佛性子灵能。故佛级以下低能级众生,完全遗失掉了“真心”原有的本性。“众生心”相对于“真心”来说,就是个赝品。由于“众生心”从骨子里,根本不存在真心的任何信息。故若没有诸佛菩萨的教化引导,众生是绝对无力觉醒,知晓宇宙真相和宇宙规律。其实“众生心”也犹如肉身一样,皆是虚空光华。所以也称“众生心”为“虚妄心”。 《佛说佛地经》“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而不为色过所染污;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遍一切众生心性,由真实故不相舍离,而不为彼过所染污。” 从《佛地经》知,虚空和化身佛之法身(佛心),会渗透到众生心体的各个部位,构成众生存在的衬底。此谓佛与众生同体。但佛法身内的“几近原始态”佛性子,与众生心体没有相关性,此谓佛与众生无缘。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依据,就来源于此。可知,佛心永远是众生心的根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特别提示:诸佛法身能够作为众生衬底,溶于众生心田里,对众生而言,将是莫大荣幸(当然此现象法尔如是,并非诸佛有意为之)。相当于给众生佩戴了“智慧望远镜”。众生若能精进修持,心体内的自由灵能会不断微细化,当其微细程度越接近高灵性众生法身,觉性感知能力就越强。就犹如自心体量增大一样。犹有“心如大海”之感。 所以大修行者们的感知能力,都是依著佛法身的衬托,从自心地里涌发出来的。同理,无量诸佛的大智慧,也是来自于虚空法身佛“无量圆满的觉性海”,作为衬底而得成就。此既谓之“法界体性智”。
论“心” ——之三:心生万法 作者:爱我中华 虚空法身佛与它的化身佛,其法身(心体)皆通透无碍。都具有“不沾滞”的特点。由于不沾滞,使得虚空法身佛与它的化身佛,永远是一切众生存在的衬底,而与众生的一切变化运动无关。但化身佛又是滋生一切众生的母体。所以,当化身佛受到外境干扰,若有意形成心念(生起心力),便会产生“想行识”三阴。动念极细微者,所生三阴极弱,止念后会自然复原,归于寂静。低灵力众生皆无力察觉,唯佛与佛能觉。若动念渐强(心力偏重),所生三阴增强,便会因佛法身的通透无碍性,使得自身所造作业结,会毫无沾滞的脱离原佛法身,形成次能级众生。 其实,虚空内一切万有,无不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次能级众生。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万法唯心,三界唯识”的变异现象。次能级众生,常被称名为原生佛的化身,或舍利。 《圆觉经》“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此段譬喻,佛犹如金矿中提炼出来的金子,一旦成金,永不复为矿。其真实含义是说:佛级众生绝不会堕落成低能级众生。因为佛级众生,是以舍弃法身内的极微灵能结(业结),来维持原佛法身依旧清净的。故佛法身(佛心)又可称名为“金刚不坏之身”。而众生亦可理解为是含金之矿,唯当不断修持提纯,才能成就正觉。 佛级众生的神识,是由无量同类变异态佛性子聚集而成。而低能级众生的神识,则是由无量非同类变异态佛性子聚集而成。虽然两者神识所形成的基本元素,都是变异态佛性子,但两者变异程度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没有丝毫可比性。 佛级众生神识内的变异态佛性子灵能的清净程度,非常接近原始态佛性子灵能的清净程度。而罗汉级以下的低能级众生,其神识内的变异态佛性子灵能的变异程度,已经具有很浓的“地”性。一旦起心动念,所造之业,将无法脱离自身神识,而只能存储于神识之内。随着业结淤积越来越多,其神识灵性不断下降。更有甚者,若低能级众生心识内所存业结,达到极为浓密的程度(构成暗物质),便会很容易受到外力的束缚作用,使其觉性完全泯灭,被挤压成为无“心”众生,即纯物质的基本元素“邻虚尘”。于是,万物便有了“有情”和“无情”众生之划分。 综上所述,已知形成虚空、以及构成心体的基本元素,都是佛性灵子。因此,由心所滋生出来的一切万物的基本元素,也必然是佛性灵子。 《华严经》针对虚空、万有的认识,明确给出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经典精句。故知:佛性灵子是形成虚空、以及一切万有的基本元素。一切万有都是由佛性灵子所组合而成的、不同结构的集合体。 (待续,互相交流学习,请关注后留微信号)
论“心” ——之三:心生万法 作者:爱我中华 虚空法身佛与它的化身佛,其法身(心体)皆通透无碍。都具有“不沾滞”的特点。由于不沾滞,使得虚空法身佛与它的化身佛,永远是一切众生存在的衬底,而与众生的一切变化运动无关。但化身佛又是滋生一切众生的母体。所以,当化身佛受到外境干扰,若有意形成心念(生起心力),便会产生“想行识”三阴。动念极细微者,所生三阴极弱,止念后会自然复原,归于寂静。低灵力众生皆无力察觉,唯佛与佛能觉。若动念渐强(心力偏重),所生三阴增强,便会因佛法身的通透无碍性,使得自身所造作业结,会毫无沾滞的脱离原佛法身,形成次能级众生。 其实,虚空内一切万有,无不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次能级众生。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万法唯心,三界唯识”的变异现象。次能级众生,常被称名为原生佛的化身,或舍利。 《圆觉经》“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此段譬喻,佛犹如金矿中提炼出来的金子,一旦成金,永不复为矿。其真实含义是说:佛级众生绝不会堕落成低能级众生。因为佛级众生,是以舍弃法身内的极微灵能结(业结),来维持原佛法身依旧清净的。故佛法身(佛心)又可称名为“金刚不坏之身”。而众生亦可理解为是含金之矿,唯当不断修持提纯,才能成就正觉。 佛级众生的神识,是由无量同类变异态佛性子聚集而成。而低能级众生的神识,则是由无量非同类变异态佛性子聚集而成。虽然两者神识所形成的基本元素,都是变异态佛性子,但两者变异程度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没有丝毫可比性。 佛级众生神识内的变异态佛性子灵能的清净程度,非常接近原始态佛性子灵能的清净程度。而罗汉级以下的低能级众生,其神识内的变异态佛性子灵能的变异程度,已经具有很浓的“地”性。一旦起心动念,所造之业,将无法脱离自身神识,而只能存储于神识之内。随着业结淤积越来越多,其神识灵性不断下降。更有甚者,若低能级众生心识内所存业结,达到极为浓密的程度(构成暗物质),便会很容易受到外力的束缚作用,使其觉性完全泯灭,被挤压成为无“心”众生,即纯物质的基本元素“邻虚尘”。于是,万物便有了“有情”和“无情”众生之划分。 综上所述,已知形成虚空、以及构成心体的基本元素,都是佛性灵子。因此,由心所滋生出来的一切万物的基本元素,也必然是佛性灵子。 《华严经》针对虚空、万有的认识,明确给出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经典精句。故知:佛性灵子是形成虚空、以及一切万有的基本元素。一切万有都是由佛性灵子所组合而成的、不同结构的集合体。 (待续,互相交流学习,请关注后留微信号)
论“心” ——之二:心是怎样生成的 作者:爱我中华 二、心是怎样生成的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尔时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即以金刚三业向诸如来作如是言。诸佛世尊,当知虚空与一切法,非和合非不和合。虚空无所行,一切所向,及一切处,无所出现。诸如来当知,诸梦想法,亦复如是。即彼一切法,皆从梦中平等出生。如佛世尊,一切如来亦同诸法,皆从梦中平等出生,随顺安住。诸如来当知,虚空无色相,亦无所出现,无对复无碍。彼一切法,离相无碍,亦复如是。” 由于佛性子的活性使然,虚空不可能永远处于虚无的原始状态。一旦某些佛性子灵能,产生极微变化,或相互扰动,原始态的佛性子就会从“虚无”,转化成“渐有”的“变异态”。处于变异态的佛性子灵能,要浓稠于原始态的佛性子灵能,并会随缘显现出“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特性。由此也就具有了形成心体的初机。 注意,原始态佛性子,法相虽为“虚无”,但绝不等同于空无。也就是说,虚空绝不等同于真空,因为没有任何条件,能够支撑真空的存在。而变异态佛性子,法相虽为“渐有”,但绝不等同于实有。而却有可能随缘,逐渐变异成实有。当然,变异态佛性子,也可在没有外力的束缚下,会自然逐渐恢复到寂静虚无的原始状态。 若当两变异态佛性子之间,具有完全相同的变异程度时(同类),便会产生极大的互缘相关性。由此,相互之间便形成了引力(量子纠缠)。当诸多同类佛性子聚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庞大、有限的球状灵能场体,这就形成了“心”。此“心”也是万物的初始状态。佛教称此“心”,为虚空法身佛的“化身佛”。我国道教称此为“太极状态”。 各教派对心的称呼很多,譬如:法身、净土、秽土、刹土、神识、灵魂、魂魄、灵能场、灵界众生,等等。其中灵界众生,又可划分为:佛、菩萨、罗汉、天、人、神、鬼、等,都是变相对不同结构“心”的称呼。所以,“心、佛、众生,本三无差别”。 《六祖法宝坛经》“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此句充分阐述了“心情”二字的含义。虚空无心,不具有情,是不可能滋生出万法的。更进一步若无佛性,一切就会“陈僵死寂,虚空不在”。 从上述探讨,不难看出,从浩瀚如如不动、且无有心机的虚空,一旦缺失整体心力的管理,在局部就会形成潜移默化,逐渐分化变异成无穷数量的“派系团体”。也就是说,佛性子从原始态,会随缘转化成变异态,使得虚空形成无穷数量、体量不同大小的心体。或者再换一种说法,虚空法身佛具有无穷数量、体量不同大小的化身(无量诸佛)。有了心体必有情怀,故此,有情必有种,万法由此生。
论“心” ——之二:心是怎样生成的 作者:爱我中华 二、心是怎样生成的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尔时世尊大毗卢遮那如来,即以金刚三业向诸如来作如是言。诸佛世尊,当知虚空与一切法,非和合非不和合。虚空无所行,一切所向,及一切处,无所出现。诸如来当知,诸梦想法,亦复如是。即彼一切法,皆从梦中平等出生。如佛世尊,一切如来亦同诸法,皆从梦中平等出生,随顺安住。诸如来当知,虚空无色相,亦无所出现,无对复无碍。彼一切法,离相无碍,亦复如是。” 由于佛性子的活性使然,虚空不可能永远处于虚无的原始状态。一旦某些佛性子灵能,产生极微变化,或相互扰动,原始态的佛性子就会从“虚无”,转化成“渐有”的“变异态”。处于变异态的佛性子灵能,要浓稠于原始态的佛性子灵能,并会随缘显现出“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特性。由此也就具有了形成心体的初机。 注意,原始态佛性子,法相虽为“虚无”,但绝不等同于空无。也就是说,虚空绝不等同于真空,因为没有任何条件,能够支撑真空的存在。而变异态佛性子,法相虽为“渐有”,但绝不等同于实有。而却有可能随缘,逐渐变异成实有。当然,变异态佛性子,也可在没有外力的束缚下,会自然逐渐恢复到寂静虚无的原始状态。 若当两变异态佛性子之间,具有完全相同的变异程度时(同类),便会产生极大的互缘相关性。由此,相互之间便形成了引力(量子纠缠)。当诸多同类佛性子聚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庞大、有限的球状灵能场体,这就形成了“心”。此“心”也是万物的初始状态。佛教称此“心”,为虚空法身佛的“化身佛”。我国道教称此为“太极状态”。 各教派对心的称呼很多,譬如:法身、净土、秽土、刹土、神识、灵魂、魂魄、灵能场、灵界众生,等等。其中灵界众生,又可划分为:佛、菩萨、罗汉、天、人、神、鬼、等,都是变相对不同结构“心”的称呼。所以,“心、佛、众生,本三无差别”。 《六祖法宝坛经》“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此句充分阐述了“心情”二字的含义。虚空无心,不具有情,是不可能滋生出万法的。更进一步若无佛性,一切就会“陈僵死寂,虚空不在”。 从上述探讨,不难看出,从浩瀚如如不动、且无有心机的虚空,一旦缺失整体心力的管理,在局部就会形成潜移默化,逐渐分化变异成无穷数量的“派系团体”。也就是说,佛性子从原始态,会随缘转化成变异态,使得虚空形成无穷数量、体量不同大小的心体。或者再换一种说法,虚空法身佛具有无穷数量、体量不同大小的化身(无量诸佛)。有了心体必有情怀,故此,有情必有种,万法由此生。
论“心” ——之一、虚空与“心”的概念 作者:爱我中华 《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我们学佛,旨在提高智慧,了脱生死。修行的关键,是在心上下功夫。若能对心的生成、状态、特性,变化规律,有所了解,这样,就会更为稳妥的把握好修心过程。下面逐步展开对心的探讨。 一、虚空与“心”的概念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是什么?心是受外境影响,具有觉受(受),具有思想(想),连续思维造作(行),不断记忆存储(识),以致滋生万法(色)的灵体。综合其心理行为,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 虚空中一切万物,从无到有,从有还无,无不周而复始,迁流不息的变易着。显然,是虚空演化了万物。若无虚空,何来万物。故虚空是万物之根。佛教对万物的滋生演绎,有着最究竟的见解,即是“心生万法”。那么,虚空的心是什么样子呢? 《佛说解节经》“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微细甚深难可通达,此言希有是无对说。世尊,若世尊正教中,勤修观行诸比丘等,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尚难通达。况诸外道在正教外,岂能证知一味真实。佛言如是,须菩提如是。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见最难见,遍一切处一味真实。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 从量子理论角度看,形成虚空的基本元素,也是唯一元素,是虚空子。虚空子本非生灭,体量小而无内,却无处不在。正是由于这无穷数量、浩瀚无垠的“虚空子”海,才彰显出大而无外的虚空法相。 虚空能够滋生万物,全赖虚空子的活性(或称灵性、觉性、佛性)。在如下讨论中,将虚空子改称为“佛性灵子、佛性子”更为贴切。此也正是《佛说解节经》所言及的“一味真实”。 虚空本是无有限量的“佛性灵子”海,佛性灵子在虚空中只是一个灵性点。其虽有灵性,却不具备思维。就如同电视屏幕中的一粒像素。唯有当无量多的佛性子聚集,形成有限的立体佛性灵子场(灵能场),就好似足够大的立体屏幕,才能具备思维和成相能力(多元组合排列)。这就如同电视屏幕,具备足够多的像素,才能显像一样。这种能够思维成相的有限立体灵能场,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心体。唯有这样的心体存在,才能具备心理行为(五蕴)的变化。 注意,心体是具有边界的,有边界必有中心,有向心力。心,又等同于中心。心(中心)若生起念头(产生心力),必会引起心体内部自由灵能的排列灵动。故心(中心)具有思维主宰性。心动(心力造作)生识(记忆存储),就会在心内产生记忆存储,故心思万法,必为滋生万物打下基础。诚然,万物都有中心,但若无灵性,不为有心。 再看广阔无际的虚空,虽遍满灵性,却无有中心。无中心者,必定无心。无有心者,自然无情。故知虚空,仅是个充满灵性的“无心地”。虚空既然无心,自然如如不动,没有心力作用于漫无边际的佛性灵子海,使得佛性海完全处于原始自在的“虚无状态”之中。 处于原始态的佛性子,常显现“空、觉”两特性。“空”是指佛性子体量小而无内,具有极虚弱的灵能,相对不占据空间(注:若绝对不占据空间,虚空也就不存在了)。“觉”是指佛性子具有活性(佛性)。 佛教把“完全处于原始态的佛性灵子海”,称为:虚空、虚空法身佛、如来藏、真如实相、一真法界、真心、真我、等等。我国道教称此为“混沌状态”,或“无极状态”。显然,无心的虚空,没有心力造作,是无法满足“心生万法”的。(待续)
论“心” ——之一、虚空与“心”的概念 作者:爱我中华 《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我们学佛,旨在提高智慧,了脱生死。修行的关键,是在心上下功夫。若能对心的生成、状态、特性,变化规律,有所了解,这样,就会更为稳妥的把握好修心过程。下面逐步展开对心的探讨。 一、虚空与“心”的概念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是什么?心是受外境影响,具有觉受(受),具有思想(想),连续思维造作(行),不断记忆存储(识),以致滋生万法(色)的灵体。综合其心理行为,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 虚空中一切万物,从无到有,从有还无,无不周而复始,迁流不息的变易着。显然,是虚空演化了万物。若无虚空,何来万物。故虚空是万物之根。佛教对万物的滋生演绎,有着最究竟的见解,即是“心生万法”。那么,虚空的心是什么样子呢? 《佛说解节经》“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微细甚深难可通达,此言希有是无对说。世尊,若世尊正教中,勤修观行诸比丘等,一味真实遍一切处,尚难通达。况诸外道在正教外,岂能证知一味真实。佛言如是,须菩提如是。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见最难见,遍一切处一味真实。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 从量子理论角度看,形成虚空的基本元素,也是唯一元素,是虚空子。虚空子本非生灭,体量小而无内,却无处不在。正是由于这无穷数量、浩瀚无垠的“虚空子”海,才彰显出大而无外的虚空法相。 虚空能够滋生万物,全赖虚空子的活性(或称灵性、觉性、佛性)。在如下讨论中,将虚空子改称为“佛性灵子、佛性子”更为贴切。此也正是《佛说解节经》所言及的“一味真实”。 虚空本是无有限量的“佛性灵子”海,佛性灵子在虚空中只是一个灵性点。其虽有灵性,却不具备思维。就如同电视屏幕中的一粒像素。唯有当无量多的佛性子聚集,形成有限的立体佛性灵子场(灵能场),就好似足够大的立体屏幕,才能具备思维和成相能力(多元组合排列)。这就如同电视屏幕,具备足够多的像素,才能显像一样。这种能够思维成相的有限立体灵能场,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心体。唯有这样的心体存在,才能具备心理行为(五蕴)的变化。 注意,心体是具有边界的,有边界必有中心,有向心力。心,又等同于中心。心(中心)若生起念头(产生心力),必会引起心体内部自由灵能的排列灵动。故心(中心)具有思维主宰性。心动(心力造作)生识(记忆存储),就会在心内产生记忆存储,故心思万法,必为滋生万物打下基础。诚然,万物都有中心,但若无灵性,不为有心。 再看广阔无际的虚空,虽遍满灵性,却无有中心。无中心者,必定无心。无有心者,自然无情。故知虚空,仅是个充满灵性的“无心地”。虚空既然无心,自然如如不动,没有心力作用于漫无边际的佛性灵子海,使得佛性海完全处于原始自在的“虚无状态”之中。 处于原始态的佛性子,常显现“空、觉”两特性。“空”是指佛性子体量小而无内,具有极虚弱的灵能,相对不占据空间(注:若绝对不占据空间,虚空也就不存在了)。“觉”是指佛性子具有活性(佛性)。 佛教把“完全处于原始态的佛性灵子海”,称为:虚空、虚空法身佛、如来藏、真如实相、一真法界、真心、真我、等等。我国道教称此为“混沌状态”,或“无极状态”。显然,无心的虚空,没有心力造作,是无法满足“心生万法”的。(待续)
轩辕皇帝正妃 NO.1 拐子 黄帝的正妃嫘祖在阳平桑园发现了蚕,她们经常一起摘桑养蚕,抽丝剥茧。在共同的劳作中,嫫母发现大家在滚烫的锅里巢丝时,是非常辛苦危险的。高温闷热不说,一不小心就会烫伤。于是就想起自己在打仗时,士兵用的勾敌人腿脚的拐子,向前一伸,只要勾住敌人的衣服毛发或是腿脚,双手一翻一扭,就把敌人撩到在地,士兵冲上去砍杀。于是,嫫母就顺手折了一枝工字型的树枝,剥了皮。走到正煮的沸腾的蚕茧的锅里,并搅动起来。煮熟的蚕茧被拐子一搅,蚕茧上的丝头就黏住拐子。嫫母不停搅动,蚕丝就不停的缠上去。不一会儿,锅里漂浮的蚕茧上的丝,就被拐子抽光,锅里漂浮一层蚕蛹。 正在抽丝剥茧,忙的满斗大汗的嫘祖看见嫫母手里拿个树枝搅动。放下手中的活,带领一群妇女过来观看。当看到平时又苦又累,又脏又臭的抽丝剥茧的活,很快被嫫母用一根树杈轻松的干完,都非常惊奇,一起夸赞嫫母聪明。于是大家纷纷效仿起嫫母,从旁边的树上折下与嫫母手中相同的树枝剥了皮,在煮着蚕茧的锅里搅起来,果然繁重的巢丝工作被这一截树枝给轻松解决了。 嫘祖手牵着嫫母边走边说:“自己虽然无意之间发现了蚕,并且很快学会了养蚕,学会了抽丝剥茧,也把丝用于织布匹,但把经纬线梳理好后,还是像编制物品一样,让人平坐在地上,伸直腿用脚蹬着交好的线子木棍,另一头用绳索绑在腰里去织布。时间短还可以,要是织布时间长,整个人都受不了。腰酸背疼,甚至腿僵硬的都不会走路了。这样织布真是要人命,体力弱的人根本受不了。嫘祖与几个身强力壮的妇女都得轮换着织布,现在嫘祖因为织布就累了一身病,一天不如一天。 嫫母看着脸色苍白的嫘祖,一阵心疼。在黄帝的四个妃子里,她俩关系最好,她敬重嫘祖,嫘祖也把她当做自己的亲姐妹一样看待,有好吃的给她留着,有好穿的,第一个先给她穿。二人甚至同吃同寝,形影不离。就是这几天嫘祖身体有病,黄帝便让她来陪伴。 “妹妹你很聪明,又随着黄帝征讨四方,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能不能也替姐姐想想办法,改变一下现在这种织布方法,最起码不让织布的人这么累。” “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对于织布我帮个忙,打个下手好看,要是让我想办法,那比骑马打仗还难。”嫫母就知道自己不是玩机灵的人。【图片】
喾 五帝介绍之三 在“五帝”之中,唐尧和虞舜的名气如日中天,他们共同创造了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唐虞之治”;而“五帝”之中的青阳少昊帝和高阳颛顼帝,那也是声名如雷贯耳,唯独“五帝”之三的帝喾,与其他四位相比有些默默无闻,而实际上帝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一点不比“五帝”中的其他四位帝王差,甚至更为显赫,原因如下: 首先,帝喾本就是“五帝”之一,《史记》记载其“生而神灵,自言其名”,言其执政“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作为“五帝”之首少昊帝的孙子和黄帝的曾孙,帝喾不但有着显赫的身世,而且他后世子孙的显赫功绩,让他成为诸多姓氏的先祖。 第一, 帝喾是帝尧的父亲。尧帝的显赫功勋自不必多说,作为非长子的他,能从哥哥帝挚手中受让天子之位,本就由于他的非凡能力。他平复四夷,开启禅让,拉开了“唐虞之治”的宏伟序幕,成为后世崇仰的圣明帝王。 第二, 帝喾是商朝开国君王成汤的先祖。帝喾之子契生了昭明,昭明生了相土,到成汤为帝喾第十四代子孙。成汤牧野之战打败夏桀,创建了传承17世31王、延续五六百年的商王朝。 第三, 帝喾还是周朝开国君王周文武和周武王的先祖。姜原是帝喾的元妃,她的儿子后稷被认为是周文王姬昌的先祖。姬昌与其儿子姬发,打败了商纣王,开启了八百年大周王朝,他们的子孙被分封到了全国各地,成为各地诸侯国的开国君王;这众多的诸侯国,成为了后世相关姓氏的先祖,也让帝喾成为他们共同的更早的先祖。 帝喾是少昊帝子孙中最显赫的帝王,其子孙中不但有位列“五帝”的尧帝,还有商朝开国之君商汤和周朝开国之君周文王和周武王,这在“五帝”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帝尧之子丹朱不肖,帝舜之子商均也不肖;夏朝的奠基者大禹和夏朝的创建者夏启,或许能让颛顼帝欣慰,但与帝喾相比,还是帝喾更为显赫,您觉得呢?您是“五帝”之中哪位帝王的后裔?帝喾和他子孙的世系传承,以及周朝分封列国的故事,在《史记》中都有记载,建议每位家长都能抽时间与孩子一起读读,让孩子从中寻找先祖的光辉业绩,也顺便领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风采。
织娘娘故事(二) NO.1 拐子 黄帝的正妃嫘祖在阳平桑园发现了蚕,她们经常一起摘桑养蚕,抽丝剥茧。在共同的劳作中,嫫母发现大家在滚烫的锅里巢丝时,是非常辛苦危险的。高温闷热不说,一不小心就会烫伤。于是就想起自己在打仗时,士兵用的勾敌人腿脚的拐子,向前一伸,只要勾住敌人的衣服毛发或是腿脚,双手一翻一扭,就把敌人撩到在地,士兵冲上去砍杀。于是,嫫母就顺手折了一枝工字型的树枝,剥了皮。走到正煮的沸腾的蚕茧的锅里,并搅动起来。煮熟的蚕茧被拐子一搅,蚕茧上的丝头就黏住拐子。嫫母不停搅动,蚕丝就不停的缠上去。不一会儿,锅里漂浮的蚕茧上的丝,就被拐子抽光,锅里漂浮一层蚕蛹。 正在抽丝剥茧,忙的满斗大汗的嫘祖看见嫫母手里拿个树枝搅动。放下手中的活,带领一群妇女过来观看。当看到平时又苦又累,又脏又臭的抽丝剥茧的活,很快被嫫母用一根树杈轻松的干完,都非常惊奇,一起夸赞嫫母聪明。于是大家纷纷效仿起嫫母,从旁边的树上折下与嫫母手中相同的树枝剥了皮,在煮着蚕茧的锅里搅起来,果然繁重的巢丝工作被这一截树枝给轻松解决了。 嫘祖手牵着嫫母边走边说:“自己虽然无意之间发现了蚕,并且很快学会了养蚕,学会了抽丝剥茧,也把丝用于织布匹,但把经纬线梳理好后,还是像编制物品一样,让人平坐在地上,伸直腿用脚蹬着交好的线子木棍,另一头用绳索绑在腰里去织布。时间短还可以,要是织布时间长,整个人都受不了。腰酸背疼,甚至腿僵硬的都不会走路了。这样织布真是要人命,体力弱的人根本受不了。嫘祖与几个身强力壮的妇女都得轮换着织布,现在嫘祖因为织布就累了一身病,一天不如一天。 嫫母看着脸色苍白的嫘祖,一阵心疼。在黄帝的四个妃子里,她俩关系最好,她敬重嫘祖,嫘祖也把她当做自己的亲姐妹一样看待,有好吃的给她留着,有好穿的,第一个先给她穿。二人甚至同吃同寝,形影不离。就是这几天嫘祖身体有病,黄帝便让她来陪伴。 “妹妹你很聪明,又随着黄帝征讨四方,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能不能也替姐姐想想办法,改变一下现在这种织布方法,最起码不让织布的人这么累。” “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对于织布我帮个忙,打个下手好看,要是让我想办法,那比骑马打仗还难。”嫫母就知道自己不是玩机灵的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