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岸01
天边的岸01
玩盏喜见黑,玩猫也喜黑
关注数: 684
粉丝数: 842
发帖数: 11,101
关注贴吧数: 137
驷盏实斑大束口,不凡之美
叶诗超最美落叶*
古法,心向往之....... 由于也是一名不太入门的玩家,所以觉得自己越发跟不上步伐。每日在吧里,看到铺天盖地的“古法”,不禁肃然起敬!由于知识匮乏,遂到处查阅,何谓“古法”。才知道,所谓古法,或是代代相传,或是有明确出处的古籍明确记载,应该是包括建盏釉水的配比数据、胎泥的配比,不同规格建盏的不同处理方式,窑口的建造数据和要求,烧制的全部具体流程等。这在其他很多窑口,都是有此类的工序的古籍文字记载。于是乎,弱弱的问一声,建窑的古法何来?从宋代传承过来的?还是古籍明明白白记载的? 关于古法,很想问一声,何时算古?明清还是唐宋?亦或是秦汉?中国瓷器的发展,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古人在发现了瓷器的烧造技巧后,千百年来,一直走在进步的道路上,工艺在不断提高,瓷器的艺术价值也在呈阶段性的提升。这说明,所谓的古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稳步的向前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瓷器呈现更为精确与美丽。
独一只的叶诗超禅定落叶!实斑哦!
驷盏又一只漂亮的实斑9束口
银斑,玩一点结实的!
隐毫(玉毫),兔毫中的天王山!
驷盏9口实斑束口盏,追的就是极致和难得
驷盏,尝试不一样的器型!
从釉色,从毫纹的精致 叶诗超师傅的兔毫盏,幽蓝景致,看着一日日的进步。
如此金属蓝毫,让人心旌摇荡! 幽蓝的釉色,荡人心魄。盏内外的兔毫纹,分布均匀,毫纹根根立体,动感十足。看得到小叶师傅的每日的精进。
极致之美,唯有青黑隐斑
美至不可方物的隐斑 把隐斑做到极致,蔡捷发挥了潜能。两只蔡捷顶级的将军肚横空出世。让我们重新去衡量隐斑还有多少极致的空间
驷盏黑底银斑,不可多得!
实斑的黑底银斑 黑釉银油滴,实斑的美,是一种高阶的美!
叶礼旺最高等级的青黑银毫。
兔毫该有的釉色,才显其美! 经久耐看的兔毫,也仅止于此吧!看看叶礼旺的青黑银毫和金属毫。
欣赏黑底银斑的实斑之美
9口径束口,驷盏真正的实斑!
一种平衡,一种精致,一种内敛,一种气度
但拒白起不越楚,一将功成万骨枯!
千般情愁化烟去,一盏浓茶了心绪。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张力、大气皆源于实力
一隐江湖万山重,拂去凡尘千秋梦
好的银斑,就是养眼!
最喜欢的黑底银斑!
叶诗超10口隐蓝毫,一种内敛美的极致体现。
隐斑新玩法
另类墨禅,咱玩不同器型 驷盏墨禅推出的是禅定,偶然扫到居然还藏着一只供御款,不一样的另类乌金墨禅。玩到特别的就是让人欣喜
玉盘,青黑玉毫
黑釉银斑,也来玩玩 两个作者的黑釉银斑,难得在手,就来个对对碰。这两只也是第一次上手。
颇具质朴古味的兔毫盏 今收到好友师傅发来的快递,打开后颇为惊喜。是一只精致的仿古味道的兔毫小敞口。在此感谢🙏🙏
复刻摊王,走一圈地摊 天天见摊王捡了宝贝,看来老是端着拿着身段,也和好东西无缘。也学着穿个拖鞋,赤膊挂着背心,到地摊走一圈。每日便当的、也没个碗,顺手挑一只吧!这碗毛估估半斤饭可以装!
兔毫盏 一个幽怀玄古的世界 建盏,作为中国高古瓷中的黑瓷,在中国悠远广博的瓷器世界中,宛若一幅清明上河图中飘出的《高山流水》琴曲,阴阳顿挫间透着雅意与质朴,一动一静中,唱出古人千年的悲歌与情怀,说出古人雅与拙之间的辨证哲学。 在建盏令人眼花缭乱的千变釉色中,兔毫盏则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当我们缅怀古人,走在古龙窑的遗址上,漫山遍野的残片,最多映入眼帘的,就是万千的兔毫盏残片。其变化之多,足以达到匪夷所思,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何看待一只兔毫新盏的品质,作为一个玩家,也有一些粗浅的心得,供广大盏友探讨。这是一家之言,个人的理解和眼光难免有所局限和偏颇,算是投石问路,与大家分享。下面按照我所知的烧制难度与审美角度,分别阐述个人的理解。 烧制难度较低的品种,相对来说,出品率较高,譬如黄兔毫,对于还原烧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出现异样变化的几率就变低。因此,产品较易控制品质,自然市场货量极大。我们看到很多低价的黄兔毫茶具,成批的出现在市场,也是这个道理。同样,这样的兔毫,毫纹排列稀疏,单根毫纹较粗,整体毫纹平面,缺乏立体感,也很难谈的上变化。很多盏品玻化度过强,失去了建盏的韵味,可欣赏度自然也就偏低了。但作为兔毫入门盏,投资不大,便可上手,领略一下兔毫盏的味道,也不失为一种个人选择。 青毫作为高一品阶的盏品,整体盏色开始向青黑进化。多出现于大束口或是大的撇口盏。整体色泽的变深,同时出现了毫纹的叠层效果,让盏的可欣赏度大大提升。一些佳作足以让人惊叹。所谓青毫,盏底色主要还是偏青蓝,毫纹的底色则仍旧发黄,大多数盏品的口沿呈一圈黄色或是淡灰色,有碍整体欣赏,这成为一处硬伤,偶有毫纹到口的,则自然成为青毫的佳品,值得收藏,但毫纹平面,缺乏立体层次感的问题仍旧存在。 青黑银毫是近年的新品,体现了匠人们向高难度进步的决心和成果。盏色呈青黑色,个别作品甚至接近黑色。而兔毫纹的颜色开始从黄色转变为灰白色,配合底色的青黑,加上毫纹已有一定的晶体立体感,在不同角度光源的折射下,会让我们看到银色的异样变化。毫纹叠层明显,摆脱了以往兔毫的平面、机械的感觉,显得更为自然。整体感觉已经初露仿古的味道,非常值得把玩欣赏,由于毫纹有立体感,入水可看到些许变化,让人回味。同品质也有泛蓝釉底色的银毫,则另有一番滋味。但也有一些作品,毫纹根根上顶天,下顶地,粗看貌似很美,实则把兔毫纹的各类变化统统吃掉了,让人索然。一些盏品同样干口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大多数盏品的口沿呈黄灰色,与盏面整体色冲突较大。 金属银毫是匠人们依据发现的很多极具特色的老盏残片,挖掘烧制的精品,其变化也是最多。不同的烧制技法,让我们看到千变万化的金属兔毫的魅力。当然,优劣对比度也是最大。有的盏品为了追求金属质感的毫纹,不能兼顾釉面的玻化,金属感显露无疑,却让釉面显得干涩,缺乏润度,这也是一处败笔。但有的金属银毫作品,丝丝毫纹犹如水晶般通透晶莹,且具有明显的动感,仿佛这根根金属银毫还在不停的缓缓流动着。高品阶的盏品已然解决了干口问题,口沿或是黑色,或是茶末色,玻化到位,油润光泽。盏面的欣赏亦可有一个完整性的体现。由于此类盏的烧制难度极高,高温加上还原烧的要求很高。配合胎泥的含铁量的提升,导致盏面釉斑较多,也时常出现较多的针眼,甚至小的气泡。但作为高品阶的盏品,多为追求仿古的老玩家的推崇,自然包容度也大。但作为不足,也是师傅们正在努力克服的主攻方向。金属银毫的高品阶的另一个标志,就真的要提到那句“盏色贵青黑”了。底釉色越是接近黑色,越是能烘托出金属银毫的质感和动态。但绝大多数盏品,或偏黄色,或是棕黑色。这其中的工艺难度,与诸多师傅的交流中得知,保持毫纹的优秀特征,与底釉烧黑,是存在很大的矛盾,其还原节点的把控区域极窄,所谓好盏难求的道理也就蕴含其中。金属银毫中的干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虽然仍有很多的盏品还是存在口沿色泽的偏淡,也算影响其品质的一个要求环节了。 乌金隐毫,尽管玩盏也有年数了,这样的新盏仍未得一见。老盏残片收藏过一些,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图片也欣赏过,免不了成为我心头的一大遗憾。与诸多资深师傅的交流学习中,也得到一些说法,徽宗《大观茶论》中的“玉毫条达”所指的玉毫,大致指的就是这种兔毫盏,常光下,我们粗看的是一只乌金黑釉盏,但在折光或是注水后,丝丝隐隐的淡灰色毫纹便显现出来,在水中晃动,极为玄妙。且毫纹清晰,叠层自然,实为天赐。烧制工艺的火候和寸劲,实在无法找到突破口去控制。很多师傅仍旧在默默的做着尝试,未来,一定会有佳作让我们玩家欣赏。因为其烧制难度和稀有性(目前无),所以个人把此类兔毫盏列为最高等级也不为过。努力着,就是希望。 以上只是个人多年玩盏的心得和理解,在与诸多同好盏友交流,与诸多师傅的沟通学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不足或是错误之处,也请大家包容。
午夜观山 夜山闻蛙鸣,拂盏醉茶香
建盏 -一个懵懂的世界 喜爱建盏算起来也有四年了,从最初被其变化莫测的釉色所吸引,到现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起起落落,过程中也认得了很多的朋友,感受到同好同喜交流的快乐,也有针尖对麦芒的敌对。其中喜怒哀乐,言不尽于此。曾数次想过抛却建盏的爱好,终一日悟到,建盏无错,错的不过是这个圈子的人,包括自己。建盏技艺仍旧在提高,美轮美奂的精品建盏仍旧在那里静静等着有缘人。 玩家仿佛是这个圈子里最苦的人,建盏师傅远在天边,遥不可及,为了自己的喜爱,不得不面对内心极其抵触的商家,稍有不慎,便被商家圈羊。常见玩家奋笔疾书,历数商家之不良。鲜有理解赞美商家之举。这是市场使然,早已见怪不怪了。可曾想过商家卖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一只盏,卖的是自己对于建盏的认知,卖的是自己眼光,卖的也是自己积攒下的人脉。所有这些,消耗的是精力、时间和金钱。这无一不是人生中巨大的成本。由于商家中确有大量知识匮乏,以次充好,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存在,导致商家仿佛成了玩家的敌人。可曾想过,建阳这么多师傅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任何玩家都可以敲门而入,也可以潇洒的和师傅一盏清茶,谈天论地。可那却不是现实!师傅们也都是千姿百态之人,孤傲者有之,平淡者有之,暴脾气的亦有之。没有人脉,见着和没见着一个样,你连好东西都见不到,更何谈在师傅们面前问价? 再说商家,建盏的兴衰,与商家群体是密不可分的。师傅的市场认可度,很大因素也是盏商的推动,这是不是秘密的秘密。太多玩盏的人玩着玩着就玩成了股票,追涨不追跌。师傅的兴衰也在盏商的翻云覆雨下,变成了潮起潮落。一年前还高朋满座,一年后便门可罗雀,那是常有的事。有些商家对于瓷器的知识储备非常厚实,可以这样说,有些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于建盏的发展预判,超过大多数师傅,这真不为过。这些盏商对于建盏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他们也和一批老玩家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个的群体。这些群体汇集成力量,推动着建盏市场的良序发展。自然,也会有对建盏一知半解,便以此为生的商家,看到市场那些师傅被热捧,便去追那些师傅的盏,好卖就行。自己卖的的盏捧上天,自己不卖的可劲的踩。甚至更甚者,直接到师傅那里拍图,以图卖盏,竟也卖的不亦乐乎。于是乎,一个个坑便有了,等着诸多小白跌落其中。不同商家带给建盏新爱好者的自然就是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结果。 再来说说师傅,时常听圈子里的人说起,建盏现在烧制的门槛很低,阿猫阿狗随便买个炉子,买到釉水就可以开工了。几年前建阳才不到一百家烧盏,现在居然演变成快三千家了,十分惊人!可如今,能得到大多数玩家认可追捧的,还是那些,一双手数不够,两双手数基本够用了。最多成就了建发地摊的兴起。入行的人多了,求口饭吃,自然就要找捷径。于是乎,烧建盏的就被戏说成三派:建阳系、德化系、景德镇系。这无非就是暗示烧制工艺中变化。在釉水、胎土配比上做足文章。更有甚者,打着创新的旗号,堂而皇之的推一些五彩绚烂的东西,标上建盏之名,求适合的价位。建盏的釉色是多变的,但规律却是可循的。一位师傅做不到精通所有的变化。能把自己最擅长的某几种釉色烧到极致,便已可吃天下了。即便是兔毫或者油滴,其中的变化就数不胜数。一只盏,釉色要美,器型要漂亮,底足修的要有味道,胎质要符合建盏粗瓷的要求,口沿要尽可能的润(建盏干口是自然规律,本就是建盏特性)。做到这些便十分之不易。可精于自己作品细节的师傅,又有多少?老师傅有老师傅的资历和经验,年轻师傅也有自己的冲劲和无限的精力。釉水的配比,胎土的比例,温度变化的控制,还原节点的把握,一切可变量都决定着盏品的品质,犹如变戏法一样。我崇拜那些老艺人的坚守和执着,同样,也敬佩这些执着的年轻师傅钻研的狠劲。可对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唯利是图,钻营市场的师傅,除了鄙夷就剩避而远之了。 建盏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几乎是井喷式的,泥沙俱下是社会正常现象。未来建盏仍旧可玩可藏。玩家、商家、师傅同样都是在各自圈子进进出出。玩家玩得透的,如鱼得水;商家赚到钱的越做越大;师傅精于技艺的自然会功成名就。反之,该洗洗睡的,早点吹灯拔蜡的好。
建盏,一个懵懂的世界 喜爱建盏算起来也有四年了,从最初被其变化莫测的釉色所吸引,到现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起起落落,过程中也认得了很多的朋友,感受到同好同喜交流的快乐,也有针尖对麦芒的敌对。其中喜怒哀乐,言不尽于此。曾数次想过抛却建盏的爱好,终一日悟到,建盏无错,错的不过是这个圈子的人,包括自己。建盏技艺仍旧在提高,美轮美奂的精品建盏仍旧在那里静静等着有缘人。 玩家仿佛是这个圈子里最苦的人,建盏师傅远在天边,遥不可及,为了自己的喜爱,不得不面对内心极其抵触的商家,稍有不慎,便被商家圈羊。常见玩家奋笔疾书,历数商家之不良。鲜有理解赞美商家之举。这是市场使然,早已见怪不怪了。可曾想过商家卖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一只盏,卖的是自己对于建盏的认知,卖的是自己眼光,卖的也是自己积攒下的人脉。所有这些,消耗的是精力、时间和金钱。这无一不是人生中巨大的成本。由于商家中确有大量知识匮乏,以次充好,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存在,导致商家仿佛成了玩家的敌人。可曾想过,建阳这么多师傅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任何玩家都可以敲门而入,也可以潇洒的和师傅一盏清茶,谈天论地。可那却不是现实!师傅们也都是千姿百态之人,孤傲者有之,平淡者有之,暴脾气的亦有之。没有人脉,见着和没见着一个样,你连好东西都见不到,更何谈在师傅们面前问价? 再说商家,建盏的兴衰,与商家群体是密不可分的。师傅的市场认可度,很大因素也是盏商的推动,这是不是秘密的秘密。太多玩盏的人玩着玩着就玩成了股票,追涨不追跌。师傅的兴衰也在盏商的翻云覆雨下,变成了潮起潮落。一年前还高朋满座,一年后便门可罗雀,那是常有的事。有些商家对于瓷器的知识储备非常厚实,可以这样说,有些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于建盏的发展预判,超过大多数师傅,这真不为过。这些盏商对于建盏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他们也和一批老玩家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个的群体。这些群体汇集成力量,推动着建盏市场的良序发展。自然,也会有对建盏一知半解,便以此为生的商家,看到市场那些师傅被热捧,便去追那些师傅的盏,好卖就行。自己卖的的盏捧上天,自己不卖的可劲的踩。甚至更甚者,直接到师傅那里拍图,以图卖盏,竟也卖的不亦乐乎。于是乎,一个个坑便有了,等着诸多小白跌落其中。不同商家带给建盏新爱好者的自然就是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结果。 再来说说师傅,时常听圈子里的人说起,建盏现在烧制的门槛很低,阿猫阿狗随便买个炉子,买到釉水就可以开工了。几年前建阳才不到一百家烧盏,现在居然演变成快三千家了,十分惊人!可如今,能得到大多数玩家认可追捧的,还是那些,一双手数不够,两双手数基本够用了。最多成就了建发地摊的兴起。入行的人多了,求口饭吃,自然就要找捷径。于是乎,烧建盏的就被戏说成三派:建阳系、德化系、景德镇系。这无非就是暗示烧制工艺中变化。在釉水、胎土配比上做足文章。更有甚者,打着创新的旗号,堂而皇之的推一些五彩绚烂的东西,标上建盏之名,求适合的价位。建盏的釉色是多变的,但规律却是可循的。一位师傅做不到精通所有的变化。能把自己最擅长的某几种釉色烧到极致,便已可吃天下了。即便是兔毫或者油滴,其中的变化就数不胜数。一只盏,釉色要美,器型要漂亮,底足修的要有味道,胎质要符合建盏粗瓷的要求,口沿要尽可能的润(建盏干口是自然规律,本就是建盏特性)。做到这些便十分之不易。可精于自己作品细节的师傅,又有多少?老师傅有老师傅的资历和经验,年轻师傅也有自己的冲劲和无限的精力。釉水的配比,胎土的比例,温度变化的控制,还原节点的把握,一切可变量都决定着盏品的品质,犹如变戏法一样。我崇拜那些老艺人的坚守和执着,同样,也敬佩这些执着的年轻师傅钻研的狠劲。可对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唯利是图,钻营市场的师傅,除了鄙夷就剩避而远之了。 建盏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几乎是井喷式的,泥沙俱下是社会正常现象。未来建盏仍旧可玩可藏。玩家、商家、师傅同样都是在各自圈子进进出出。玩家玩得透的,如鱼得水;商家赚到钱的越做越大;师傅精于技艺的自然会功成名就。反之,该洗洗睡的,早点吹灯拔蜡的好。
建阳之收获季节 跑建阳溜达一圈,与诸多师傅品茶聊天。收获颇多,也学到了很多,也更正了自己很多以前似是而非的知识点。当然,不撸一点养眼的盏,那是说不过去的! 先上驷盏十八的大撇口!油润的釉面,饱满厚实的大银斑。非常漂亮的油滴分布!
银斑趣谈-与江汉旺师傅的交流 一日,在微信里和江汉旺师傅聊起油滴中的银斑,何谓最美的银斑油滴?大家各抒己见,很多擅长烧制油滴盏的师傅都各有自己的特色。这里,我们不考虑盏的整体观感,仅仅是讨论了油滴斑纹的特质。我和江师傅都对裴春元师傅的银斑赞不绝口。斑纹厚实,边缘清晰,釉面似一层油膜覆盖,使釉面温润,去掉了很多油滴盏的突兀与干涩。江师傅也一直在学习和研究这样的银斑。说到兴头儿上,发给我看他刚刚试验成功的样品图,让我着实吃惊不小。在我记忆中,除却裴师傅的作品,极少看到这样的银斑。从心里,也为这样肯静下心去钻研,去不断尝试的年轻师傅感到敬佩。也衷心祝福江师傅烧出更好的作品! 下面两图是江师傅的银斑与裴师傅的银斑的比较图。
给吧里盏商的一点诫言 现在吧里管理松了很多,太多当初吧规的条款,现在已形同虚设。譬如回帖留微信号,也只是见到了删帖,不是太过分的叫卖,也就不封禁。现在。吧里铺天盖地的盏商叫卖贴,留给玩家的交流空间被挤压的无从插足了。在此,有一些话需要给吧里的盏商说道说道了。 第一、请诸位盏商自己提升自己对于建盏的专业知识。卖盏的同时,可以传达正确的建盏知识,也是一件功德。不要为了卖盏胡说八道,指鹿为马!现在的建盏市场杂乱无章,作为盏商对于建盏的型、釉、烧制工艺和现在太多师傅偷梁换柱,借鸡生蛋的手法,并不是没人知道,希望盏商们不要为了赚几个钱,便失了公德心。如果你真不懂,建议你还是转行吧! 第二、发帖展示可以,请勿开口闭口“精品”“极品”之类极易误导玩家和新人的说辞。盏品是否是精品和极品,是众多玩家去定义的,不是盏商来定义的。你要定义也行,你先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资深玩家再说。 第三、现在很多柴烧建盏进入市场,很多盏商也在大力宣传,但在宣传时,请不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无事生非的攻击电窑工艺,如果再有如此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立即封禁,绝不姑息。
恍若星辰璀璨,银河落九天 偶然机会,收入一只奉成的银毫。却与奉成以往的银毫截然不同。好文并非细致如密,而是自然散落,幽黑的釉面中,自然散落的毫纹星星点点,颇有银河落九天的意境。
恍若星辰璀璨,银河落九天 偶然机会,收入一只奉成的银毫。却与奉成以往的银毫截然不同。好文并非细致如密,而是自然散落,幽黑的釉面中,自然散落的毫纹星星点点,颇有银河落九天的意境。
何谓“匠心”?困惑之…… 自打喜爱建盏也有几年了,于是乎,网络、杂志钻进去便拔不出来了。可能最多见到的词儿就是“匠心”二字。随着玩盏的不能自拔,越发对于这两个字难以理解,产生诸多困惑。 建盏复烧怎么算也有二十多年了,加上国家组织研究人员研究古釉方的时间,可能更长。在建盏烧制上坚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师傅也有之。遂,“匠心”一词儿便多了起来。那何谓真正的“匠心”?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烧盏卖盏便誉为有“匠心”?个人认为这样理解,对于这个颇感神圣的词儿略显的不丰满。 建盏停烧近千年,作为宋代瓷器的一个重要分类,他的繁荣是有时代背景的。作为匠人,不仅仅是会烧盏,更应该了解建盏赋予的宋代的文化气息,尽可能的去贴近宋文化的精髓,给广大的建盏爱好者表达建盏的魅力,诠释宋文化的审美境界和高度。而不是带着明显商业目的,去把建盏的烧制演变成一种商品的制造。同时,可以有更多的经验与见识成文,让爱好者去拜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目前,很多发烧级玩家的认知都不输于烧盏的师傅,这是一种悲哀,也是对“匠人”这词儿的莫大讽刺,更何况是“匠心”二字? 宋人的审美是被公认的至高境界,而我们在宋瓷的观赏中,极少看得到五颜六色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素色和单色作品。在仅有的关于建盏的描述的文字以及文人歌颂的诗词中,也都是对于兔毫和鹧鸪斑的赞美,极少有诗词描写五颜六色的绚烂。这和当前的市场明显出现了偏离,这其实就是文化认知不足所致。尽管我们在残片的挖掘中,也是常有靓丽颜色的油滴出现,但显然那不是宋人烧盏的主流的东西,更加不能证明那就是宋人追求的极致美。当前的南辕北辙现象让人哀叹建盏未来的生命力,如此境遇,何谈“匠心”二字?说多了都是泪,冠名多了便是一笑话了。没钱玩老盏,看看这些精美的残片聊以安慰吧!
午夜金砂星满天 把盏忽闻仙客来 建阳之行的意外收获,得一只小香炉的乌金釉盏。口沿略呈茶末釉色,盏内乌金毫无过分波化之感,而是油润温和,点点金砂若隐若现。盏底在强光下,竟然隐隐看到如水泡一般的油滴漂浮其间,让人遐想。 这是与好友一起拜访黄祥迪师傅时,参观窑炉,偶然所见,有幸得之馈赠。细细把玩,确属佳品!与盏友共赏!
初夏建阳游记之寻毫奉成 再访建阳,带拜访名家之心情而来。于张家之银毫,本就有膜拜之心。在友人的引荐下,终于可登堂拜访张奉成,得一交流的契机。 三两句寒暄,便感到奉成性格的内敛,言语不多,温和客气。端茶递烟,无一丝大家的孤傲做派。三盏茶毕,我便急问奉成近期有何好盏可赏,奉成微笑答,你随便看看吧,真的没有留下什么了。气窑难烧,佳品甚少。遂展厅中兜兜转转,拍了几张图,又回落座。便言起今日收了两片银毫残片,想与奉成共赏,奉成闻言,颇有兴致,竟起身转座,细细的看着诸多兔毫残片的图片,看毕,默默走回里屋,一盏茶的功夫,手捧一只盏,递与我手。这是一只12.5的束口盏,毫纹苍劲,错落有致,色泽幽青。大喜!遂厚颜极力收之。奉成说,既你喜欢此盏,也识得其中的好处,便收去吧!便小心翼翼藏于囊中,不枉此行矣!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仙宫琼阁醉朦腾,不解凡间疾苦声。 下野终知民意贵,凤凰浴火获重生! 烈火重生准瞬间,高歌乱世忘愁眠。 江湖不禁人间怨,一样涅槃度九天。
偶入两只老兔毫残片,共赏! 关于兔毫,古人由于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的界定,我们唯有努力去参透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从诸多残片中,管中窥豹的去感悟古人的技艺。 这两块隐毫残片,粗看就是色泽极润的乌金黑釉盏,器型周正,束口的止水线控制准确,内外尺度不温不火。当把盏放置强光下,才会惊艳的显示出其兔毫盏的魅力。分布均匀,单毫粗细适中,若粗则显重,若细则轻浮。真的是难得的美盏,也是新盏中,我未见到的类型。[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偶入两只老残片,共赏 关于兔毫,古人由于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的界定,我们唯有努力去参透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从诸多残片中,管中窥豹的去感悟古人的技艺。 这两块隐毫残片,粗看就是色泽极润的乌金黑釉盏,器型周正,束口的止水线控制准确,内外尺度不温不火。当把盏放置强光下,才会惊艳的显示出其兔毫盏的魅力。分布均匀,单毫粗细适中,若粗则显重,若细则轻浮。真的是难得的美盏,也是新盏中,我未见到的类型。
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关注二(油滴篇) 收藏残片多以提高为主。偶尔也收了几片油滴,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藏友不吝把自己的残片油滴拿出来共享!
银毫学习中…… 啥也别说了,上图!新老混杂在一起,醉迷乱眼中
兔毫之乱入乱赏 最近疯狂迷恋上兔毫,于是乎便有了下面这些五花八门的兔毫
兔毫之乱入乱赏 最近开始迷恋兔毫了,如是乎,见到许多毫。 五花八门
如何看待建盏的品级和品质 今儿咱们就以一个俗人的眼光,去看看这个貌似很专业的问题。 说事儿之前,随便说个故事(我不卖盏,不是拿故事忽悠人)当年齐白石进京开画室,他的画风很长时间得不到业内的认可,觉得画面过分简约,格调不高。到最后,齐白石对自己也产生了疑惑。直至有一日,得到一位业内资深的举人画家的评判和指点。告诉他用心追求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坚持自己。才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之路。终于成就大师的成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审美的理解,要得到广泛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今日被认为的粗陋简约,不代表永远得不到认可。 如今的建盏也有点类似于这个故事。新建盏的复烧,不过区区几十年而已,进入大众视点,更是不超过10年。目前的太多师傅,也是依据自身对于老盏的理解,去模仿,去寻找那份感觉。审美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更加没有业内权威的条条框框。这一点,无论爱好者还是业内师傅,谁也没有资格去界定什么是规则。但烧制的方式方法,在这几十年中,已慢慢积累出一套达成共识的认知。同时,在辨识盏品的好与差上,也有了一个最基础的判断方法。但仅仅是最基础,几十年的研发和烧制,很多学者也有过很多纯理论的学术报告,但所有这些学术论文中,都没有去明确指出,如何去界定建盏的品阶。但现实生活中,建盏的品阶还是有隐隐约约约定俗成的规则可以去追寻摸索。但每个人的审美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各花入各眼这般道理在这里,是绝对存在的。当不符合自身审美的时候,这只盏可能在眼里满是缺点,而自己喜欢的盏,看到的是满满的优点,这些都无可非议。即便同一种釉面的盏,只能说会有更好,没有最好。既然如此,我们追求的是烧盏师傅呈现的风格与自己审美的契合,而不是去没完没了的横向比较,板着教科书去比较,是很幼稚的,何况压根也没有建盏教科书的存在。如果玩过其他的瓷器,对这一点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 再来说说价格体系,在别的朋友的帖子里也有过一些看法,这里随便唠叨几句。没有国家标准的核定价。开什么价格,完全是烧盏师傅和接货的盏商自己订的。烧盏师傅对于自己的实力和市场多少都有自己的判定,随便乱开高价,那是游戏自己了(不排除个别盏商的恶意斩人行为)。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尺度。这里面就含有自己的职称或是正规称号,烧盏的底蕴,对自己作品的认知和认定等等。这些也需要玩家多听多问多了解。这里就谈谈底蕴吧,或许对于建盏的新爱好者有所帮助。建盏属于瓷器,那么所有瓷器都有共性。除去建盏对于釉水的调配把控和烧制技巧。就简简单单(只是我们爱好者看起来简单)的拉坯,就不是一日之功。从对器型的感知,到认真跟老师傅学习,再到自己上手摸索,技术定型,再到可以渗入自己对于器型的理解,反反复复的修正。成为一名有技艺的师傅,没有十几年以上的浸润,那是想都不要想的,这还得自己有这悟性,悟性差的,可能更加需要时间的历练。这是一种逻辑!非要石头缝里蹦出一个孙猴子,瓷器圈子里貌似没出过这样的神人。有些烧建盏没几年的师傅,被盏商吹嘘的釉面又好,拉坯又好,极品层出不穷,你信吗?你愿意信,只能说你没真懂,如果自己觉得自己懂,也深信这是真的,那只剩下呵呵了。 吧里老鸟无数,就本人而言,从哪个角度说,都也只是新人而已,玩盏不超过三年,要自称老鸟,纯属打脸。中国瓷器博大精深,建盏亦如此,我要是玩个两三年,接触的盏多了,就觉得自己是老鸟了,要么建盏真的就是粗鄙的东西,不值得一提,要么就是自己肤浅,井底之蛙。要学要看的东西很多,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对于建盏有很深理解的人很多,多听听不同角度的理解,才会多角度立体的去看建盏,因为自知没有水平,所以从不点评别人的盏,能说的无非仅仅是个人玩的心得而已,一点点自己的感受。很多烧盏师傅都没有搞的清清楚楚的东西,爱好者就洞察的一清二楚了,不管谁愿意信,我是不信的。我从不崇拜什么大师,也不愿意去讽刺贬低年轻师傅的作品。有技艺水平的差异,也有每个人对于建盏风格不同的认知,不是说百花齐放才是春吗?建盏是刚刚走上发展之路,过早定义其为艺术品,有点早。指望自己收藏可以升值,这想法幼稚了一点。要不要收藏?要的!因为我喜欢,收藏的是一份自己的心情,把玩的是自己的一份心境。 我所叙述的,只是自己这两三年玩盏的心得,做一个交流罢了,觉得对你有帮助,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的看是最好的,专业知识懂之甚少,不能带给新朋友,也请见谅。有些话不是谦虚,而是玩过这些年,接触到很多资深玩家,让我知道了对于一种瓷器,既然用心的投入去玩了,就必须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有一份绝对的尊重。
如何看待建盏的品级和品质 今儿咱们就以一个俗人的眼光,去看看这个貌似很专业的问题。 说事儿之前,随便说个故事(我不卖盏,不是拿故事忽悠人)当年齐白石进京开画室,他的画风很长时间得不到业内的认可,觉得画面过分简约,格调不高。到最后,齐白石对自己也产生了疑惑。直至有一日,得到一位业内资深的举人画家的评判和指点。告诉他用心追求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坚持自己。才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之路。终于成就大师的成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审美的理解,要得到广泛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今日被认为的粗陋简约,不代表永远得不到认可。 如今的建盏也有点类似于这个故事。新建盏的复烧,不过区区几十年而已,进入大众视点,更是不超过10年。目前的太多师傅,也是依据自身对于老盏的理解,去模仿,去寻找那份感觉。审美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更加没有业内权威的条条框框。这一点,无论爱好者还是业内师傅,谁也没有资格去界定什么是规则。但烧制的方式方法,在这几十年中,已慢慢积累出一套达成共识的认知。同时,在辨识盏品的好与差上,也有了一个最基础的判断方法。但仅仅是最基础,几十年的研发和烧制,很多学者也有过很多纯理论的学术报告,但所有这些学术论文中,都没有去明确指出,如何去界定建盏的品阶。但现实生活中,建盏的品阶还是有隐隐约约约定俗成的规则可以去追寻摸索。但每个人的审美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各花入各眼这般道理在这里,是绝对存在的。当不符合自身审美的时候,这只盏可能在眼里满是缺点,而自己喜欢的盏,看到的是满满的优点,这些都无可非议。即便同一种釉面的盏,只能说会有更好,没有最好。既然如此,我们追求的是烧盏师傅呈现的风格与自己审美的契合,而不是去没完没了的横向比较,板着教科书去比较,是很幼稚的,何况压根也没有建盏教科书的存在。如果玩过其他的瓷器,对这一点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 再来说说价格体系,在别的朋友的帖子里也有过一些看法,这里随便唠叨几句。没有国家标准的核定价。开什么价格,完全是烧盏师傅和接货的盏商自己订的。烧盏师傅对于自己的实力和市场多少都有自己的判定,随便乱开高价,那是游戏自己了(不排除个别盏商的恶意斩人行为)。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尺度。这里面就含有自己的职称或是正规称号,烧盏的底蕴,对自己作品的认知和认定等等。这些也需要玩家多听多问多了解。这里就谈谈底蕴吧,或许对于建盏的新爱好者有所帮助。建盏属于瓷器,那么所有瓷器都有共性。除去建盏对于釉水的调配把控和烧制技巧。就简简单单(只是我们爱好者看起来简单)的拉坯,就不是一日之功。从对器型的感知,到认真跟老师傅学习,再到自己上手摸索,技术定型,再到可以渗入自己对于器型的理解,反反复复的修正。成为一名有技艺的师傅,没有十几年以上的浸润,那是想都不要想的,这还得自己有这悟性,悟性差的,可能更加需要时间的历练。这是一种逻辑!非要石头缝里蹦出一个孙猴子,瓷器圈子里貌似没出过这样的神人。有些烧建盏没几年的师傅,被盏商吹嘘的釉面又好,拉坯又好,极品层出不穷,你信吗?你愿意信,只能说你没真懂,如果自己觉得自己懂,也深信这是真的,那只剩下呵呵了。 吧里老鸟无数,就本人而言,从哪个角度说,都也只是新人而已,玩盏不超过三年,要自称老鸟,纯属打脸。中国瓷器博大精深,建盏亦如此,我要是玩个两三年,接触的盏多了,就觉得自己是老鸟了,要么建盏真的就是粗鄙的东西,不值得一提,要么就是自己肤浅,井底之蛙。要学要看的东西很多,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对于建盏有很深理解的人很多,多听听不同角度的理解,才会多角度立体的去看建盏,因为自知没有水平,所以从不点评别人的盏,能说的无非仅仅是个人玩的心得而已,一点点自己的感受。很多烧盏师傅都没有搞的清清楚楚的东西,爱好者就洞察的一清二楚了,不管谁愿意信,我是不信的。我从不崇拜什么大师,也不愿意去讽刺贬低年轻师傅的作品。有技艺水平的差异,也有每个人对于建盏风格不同的认知,不是说百花齐放才是春吗?建盏是刚刚走上发展之路,过早定义其为艺术品,有点早。指望自己收藏可以升值,这想法幼稚了一点。要不要收藏?要的!因为我喜欢,收藏的是一份自己的心情,把玩的是自己的一份心境。 我所叙述的,只是自己这两三年玩盏的心得,做一个交流罢了,觉得对你有帮助,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的看是最好的,专业知识懂之甚少,不能带给新朋友,也请见谅。有些话不是谦虚,而是玩过这些年,接触到很多资深玩家,让我知道了对于一种瓷器,既然用心的投入去玩了,就必须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有一份绝对的尊重。
建盏,玩的就是心境和品行 建盏目前略有新热,从国家致力发掘遗失千年的古老技艺,到现在诸多师傅热火朝天的烧制,也不过区区二三十年。没有太多明确的规则和审美界定,导致现在建盏市场看似欣欣向荣,实则五花八门,尚未走向成熟,便已乱象横生了。但这并不妨碍爱好者去喜爱建盏,但如此乱象之下,玩家则需有一个明镜的心境,和良正的品行。 困扰玩家的无非就是盏的品质和价格体系。 关于盏的品质,这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可以分辨各类建盏的优与良,才可以知道那些属于残次,那些是瑕疵,哪些可以包容,哪些不可认可。随着工艺水平的整体提高,盏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也是一年优于一年。但烧盏确实是一门学问。师傅们需要在诸多环节上积累经验,从胎泥到釉水的原料,从器型控制(手工),再到炉子的温度控制,学问很深。绝不是两三年便可以达到的境界。这是自然规律,一门手艺,如果两三年阿猫阿狗就可以达到顶级,这还算一门学问和手艺吗?那就是贻笑大方了!建阳浸润在烧盏里十数年,二十几年的也有。因此,各类盏烧的达到一定水准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说十几个可能确切一些。可网络上盏商倾销的盏,涉及的师傅数百人有余了,其中的分辨,玩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关于价格体系,国家没有核价,因此价格那就有点天马行空了,没有具体的依据。有的玩家痛斥无良盏商,把不够品级的盏高价卖给了自己,在通斥他们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去好好了解这个市场?有没有做足功课?现在是信息时代,有什么东西是网络上查证不到的?在自己觉得受骗上当的同时,有没有去看看自己是否太过于莽撞了?所谓冲动是魔鬼。钱在自己口袋里,要自己做主才行。人家不是偷不是抢,这也真谈不上骗。吃亏了只是自己的无知和冲动。盏品的价格无非是与烧盏师傅积累获得的名号,圈子里积累的名气和口碑,以及具体盏品的尺寸、品质所决定的。话又说回来,没有绝对便宜的价格。这一点要清楚,市场有规律,自然也有人情价,生面孔和熟面孔那绝对会不一样,而且差别很大!别羡慕,那些老手不也是这样交着学费一步步走来的吗? 关于盏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各式各样的都有,有大的,有小的。这其中没法去界定谁好谁不好。个人认为,既然做这门生意,必须是真懂,与盏商多交流,然后多处印证,就可以知道该盏商到底是明白人,还是纯忽悠。这一点不难。各种建盏吧里,大多数盏商和初级玩家,很多玩儿了很多年的老鸟,轻易也不会出现在吧里,指望时时刻刻都泡在吧里的所谓老鸟,您还是留点心吧.....除了吧里的吧主、小吧主还能时常露个脸做个管理,那些资深老鸟都有事做的,不会时时刻刻来辅导新人,雷锋曾经有过,当今不多了。另外,很多说的天花乱坠的,是不是真正的老鸟,还是盏商的托儿,您还是花点时间去想想吧。 建盏属于粗瓷,比不得白瓷、青瓷那么隽秀完美(即便青瓷、白瓷也会有不完美,看不看的出,就看自己的道行),寻一只完美无瑕的盏,几乎不可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道理在这里很适用。如果你很有运气,找到了真正老玩家,恭喜你,你的进步会是神速的,你手里得到值得把玩的好盏也就不是梦了。任何地方,别信什么绝品和极品的说法。建盏的魅力也就在于无法一家独大,任何一种盏品,要分个高低,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儿。玩的就是心境。这个圈子,真正的行家,绝记不会到处评头论足,到处指点江山。明白了这些道理,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品行了。玩盏交友其乐融融,你如果没有利益之心,也就不会掺合任何乱事,坏了自己的玩盏心境。
意外的收获!洗出茶末釉的小曜变! 每日闲下来,洗洗残片,找个乐子。今晚这乐子有点大,啥也不说,看图!
江湖两兄弟之相逢 两只一样的器型,被我无意时间收在了一起。一来这器型也是江湖少见,有着作者的随性,二来,可以偶然凑了一对儿,也满足了好事成双的中国传统思维。一多斑,一少斑,相得映彰。
两种感觉,两个世界的巧遇 醉心于建盏,也偶尔兼顾一下别的精致。确实是两个世界,两种感觉
香炉与束口的偶相逢 新得两只盏,把玩良久,喜不自胜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