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L☞ anoldstar
卖茶卖酒,利益相关
关注数: 64 粉丝数: 739 发帖数: 5,599 关注贴吧数: 11
普洱不进化(一)--到底什么算普洱的传统工艺 最早的普洱记载,在陆羽死后约60余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 无采造,就是拿新鲜叶子直接搞。如果你面子大,去老班章,也能吃到村民做的老班章叶子生炒鸡蛋,据说是一绝。茶食一家亲,至今老曼峨还有做酸茶的传统,就是把茶当腌菜造。 银生就是景东,现在也有不错的茶,比如老仓福德。我特地去找来喝过,比起不少出名的思茅茶不输。 唐朝不止普洱,别的茶一样可以姜、椒、桂混饮,但在今天,别的地方可能已经失传,在云南据说仍有此饮法,有称为“罐罐茶”。 普洱如今的晒青工艺,从明开始就有记载。毕竟除了蒸青,晒青是中国最古老的工艺之一。 此外,除了杀青晒干之外,纯用日光晒干,其实在普洱茶中,一直是并行的另一条工艺线,从远古一直持续到清末。后来的月光白,感觉就是别的分支了。 民国时的工艺记载则更详细。 传奇普洱商人李拂一留下了很多关于制茶的记载。 “佛海一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气味浓厚,而制法最称窳败,不规则之多次发酵......,有绿而红一直暗褐,印度之仿制无效.....” 民国供应藏区、香港的普洱,在不规则发酵之外,还有筑茶的工序,其原理有些相当于黄茶的渥黄+熟茶发酵的雏形。 而更早的,根据程启坤,张顺高等人考证,清初的马帮驮运茶,为防止茶叶碎段,会喷晒清水至含水率15-20%(现代标准为9-10%),所以茶马古道的茶,经几十上百天运输发酵后,都是红汤茶为主。 与此同时,当时成品的普洱,以发黄霉者最受藏民欢迎。 民国时期、生晒茶、晒青茶、不同发酵度的红汤茶,各行其道,好喝就是,能卖就是,谁也不追求个玄门正宗,哪个受欢迎哪个最大。 但事实上,受交通等现实制约,成品茶里红汤茶是当时的主流,包括号级茶。 至于现在的新工艺,相对敢于折腾,没有包袱的民国时期,简直可以说是旧工艺了。 90年代,台湾茶人吕礼臻到易武时,易武几乎无人会做普洱,据说最后找了当年宋聘号的老人,掀起了沉寂了半个世纪的易武复兴。 国庆去云南,拜访几个厂,才知道我一直想实验的前半段白茶工艺,后半段熟茶工艺的设想,早有不少先行者在探索了。 其中一家厂,最新一次实验,又做废了几百公斤的料。 世事无常,星火传承,传统工艺重要吗?也许重要,然而做出超越前人的茶,才是每一代人应有的志气。 P.S. 关于贴吧里对一些厂货用新工艺的信口开河言论,还是那句话,没见过锅,没在锅边呆过完整的工序,不要言之凿凿。 什么喝出了豆香,什么高温杀青提香,什么喝出来没后期了,很多都是在讨论航天火箭用什么碳能飞得更高一点,有那点功夫,茶季去任何一个做普洱的初制所呆一礼拜,比啥都强。
茶商絮语:云南散记勐海篇(2) 勐海最好吃的一顿,不是十里烤鸡和那家著名的烧烤。 是在南糯饭店。 听名字,应该人均五百🖐🏻️,门口石狮。其实非常破烂,路边摊上面有房顶的那种破法,但是厨子是香料大师,做的菜吃得人饿念横生,欲罢不能。 辣,是比那适口的辣,再辣上那么一点点,就是那么一点点,撩人,超出阈值,可以忍受。就像把一件最性感的旗袍,衩再开高那么一点点。 香,是比那迷人的香,再复杂好多个平方。肉香,菌香,菜香,老油香,融在一起,再加上几种当地的香料。不是乱加,很有章法。忍不住叫来老板:老板这个炒肉里那股香气是啥香料啊。 老板探头看看,噢,那个啊,你说的是香柳吧,嘴角一抽,不动声色地表露一丝蔑视。 是啊,请原谅我这个没见过市面的城里人吧! 来到南糯山,当然不能错过保留节目,参观茶王树。领头的是人称南糯山食神的老李,走到茶王树的路大概有1个多公里,她一路上不停指着某个花说,这个能吃。指着某个果子说,这个也能吃,指着某叶子说,这个嚼着也不错啊。 到茶王树的路上,有时能看到食草恐龙的食物 ,莳萝。侏罗纪霸主已经灰飞烟灭,但植物仍然不声不响地生存着。 茶王树这里,有茶供应,游客必备,可以说相当难喝了。听DB说,今年的茶王树,是一个韩国老先生花几十万包的,老先生说,茶王老了,我只采一季。剩下让它休养着。 相比往死里采,一年采三季起的茶农,让人唏嘘。 说起我了解到的茶王树,不少都是命运多舛,南糯山和老班章,都是游客合影过多,踩踏造成土壤板结,一死一残。凤凰山乌岽宋种一号,被神经病砍成半死,苟活几年去世。 继续走,去半坡喝茶,聊到南糯山07年前后,政府应了农业专家的要求。号召茶农砍树,因为重发的树,增产都是翻倍起。大部分古树都被砍,除了特别大的一些古树,有些茶农不忍砍,难得地保留了下来。 听朋友们说,南糯山有户人家,拥有的古树面积很大,老人家带两个儿子,卖力砍了三天三夜,把家里所有的古树全都砍尽。到现在,没人敢在他们面前提这事儿,一提就全家脸红脖子粗和你急。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一啄一饮,莫非前定”,一句老子,一句庄子,都把道理说透了。 整个南糯,从半坡喝到石头,又喝到丫口和姑娘,基本都下不了口。当时校长听说我要去南糯,也是大为惊讶,但我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类型,都是要试过才死心,最后还是下单了南糯最贵的,拔玛。 后来收到了拔玛单株,长叹一声。默默把南糯从我的普洱地图里抹掉。 要是去吃饭,可以叫我。
茶商絮语:云南散记勐海篇(1) 今年上半年跑了三趟云南,吃了几家杀猪饭,喝了几场酒,交了几个朋友,进了几十公斤茶叶。 有住过家极差的宾馆,本来想凑合住几天,因为老板人不错,回锅肉做的一绝,虽然整个房间布置得,我坐在床边就像我是出来卖的而且价钱应该是两位数,我也打算忍了。出门在外,不要计较太多。 但是没有热水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在那卡的晚上,有一个年轻的炒茶工,说给我腾了一间房间。但是他在烧烤摊吃到半夜2点,我困得头都快扎到烧烤桌里了。 勐海最好的酒店叫国威,我住在它斜对面的一家连锁酒店。 那卡的一个汉人,带着一大箱茶叶下山,在酒店前台的茶桌和我交易。 “你把茶叶做坏了,我不能要。” 我喝着4大包工艺都不一样的单株挑采,心里骂开了娘。 茶季的时候,很多工人连轴转,到后来都是靠着本能在炒茶,要是倒下来,也就睡着了,茶炒得好不好,主要看休息的怎么样。 我只能说,也许在那卡我的运气不能算太好。 那卡的茶称霸勐宋,主要还是因为水细香高,从茶客的一个整体水准上,明白人其实是主流。 因为有人说那卡太绿茶,但是那卡称霸勐宋。有人说曼松也绿茶,但曼松山场几乎古六第一,布朗的广别几乎没人提,人家卖的奇贵还供不应求。班盆都说不如老班章,年年被老班章村民偷偷买空。 不能只看着自己身边的喝茶圈,世界很大。 不是核心的那卡,加上树龄如果小,涩度是非常高的,是高涩茶,那卡几乎人人焖黄,也是为了去涩。 新不新工艺,茶农谁管你,卖出去才是好茶。你要是愿意买涩度高的传统做法,他一样做给你,先 给 钱。 遇到做茶的里面,很喜欢贺开的2户人。有一户人家,老板姓岩,好像是傣族,喜欢聊天。 “你会喝茶,帮我喝喝看我们这几个茶怎么样?” “明年早点来,我把好的茶都给你留着,你挑不中我再卖” “我就喜欢炒茶,不赚钱我也喜欢,不炒茶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那些拉祜族的人都好懒,好懒。” “你上次说我那批茶锅没洗干净,不是的,我查了,是我下面的人买的塑料袋子质量不好,有味道,我换过了,你再闻闻” 没有味道了,一个认真的初制所老板,我去了三趟,没有买一分钱茶,但是他喜欢我。 我也喜欢他。 另外一户,开了一个客栈,老板娘喜欢人叫她姐,喜欢做单株,我那天在她家喝了20多颗单株,挑了2颗走。 贺开茶,高涩,回去之后,喉咙肌肉痉挛,有不能呼吸的错觉,在床上调整呼吸和喉咙,4点才昏了过去。 那棵贺开2号,涩化得快,复杂多变,高树龄的张力很强,清甜,是个有深度的茶。 是的,贺开总体级别不高,水路细度不到一流,浓度不到一流,韵弱一些,强度也中庸。 但是当你遇到一棵有内容的树,它有时打动你的,不是等级,不是至高的享受,而是它是一颗与众不同的树,唯其不完美,而锋芒自现。 唯其自我,而照见自身。 当你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时,有时候你会是认真的,唯那时才有所得。 那是能刻下的记忆,而不只是流水流过。
茶商保命技:喝树龄 喝树龄,就是喝树感,它同时凭借于树龄,以及树木的大小。缺一不可。 同样树龄的树,大的比小的有更好的树感,在喝的树感上,就有更好的加成,容易判断成更高树龄的树。 砍头了,有些东西就不在了。喝得清砍头树的人不多,无不是一步一个脚印,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实践过来的。 我就做不到。 喝不懂树龄,树龄跟你毫无关系,既不在口腔感受之中,也没有更多愉悦。 毕竟,内质好的树龄更小的树,是普遍存在的。 当你喝懂了树龄,就再没有办法无视它的存在,在茶汤结构里,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骨头,有肉无骨,不登大雅。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话用在品茶之路上,是适用的。 说正事: 所有的高级品饮鉴别问题都是逻辑问题 无论茶咖啡葡萄酒 逻辑不够好的,在品饮进阶时都会有较大关隘,即使感官过人。 1 举个例子,茶汤浓度受很多因素共同影响:树种,树龄,海拔,土壤肥力,化肥补充,采摘时天气情况,头春二春谷花,光照情况,不同气候,工艺,每年采摘频率,茶园管理,种植密度,总茶树体积与发芽率之比值,茶水比,冲泡手法等。 所以,浓度无法作为树龄判断的指标。只在很多参数可以确定,追溯,比较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但是,在同样的参数条件下,无主根的台地茶树可以靠对表层土壤的追肥,在浓度上超越更大树龄的茶树,在越是贫瘠的土壤情况下,这样的弯道反超效果越好。 所以,如果不能靠更多特征性的品饮判断辅助,即使在限定条件下,仍然会因为对浓度的迷信,在树龄上有错误判断。 还有很多指标,也都只能作为限定条件下的辅助判断指标,不能作为树龄判断依据。 比如,涩度。 通常来说,树龄越大的树,其涩度越低,但这只能作为同产区同品种,其余限定条件较多的条件下的一个纵向对比指标。 同是大叶种的不同树种,涩度就会有较大不同,主要受几个影响:茶多酚含量,茶多酚结构,酚氨比。 同样的树种树龄,光照的不同影响氮代谢和碳代谢的比率,最后造成酚氨比不同,影响涩度。 同样树种树龄,土壤排水性疏松性不同,对茶树茶多酚结构造成影响,影响涩度。 同样,头春二春谷花的茶多酚结构,酚氨比也不同。 树龄相差较大混采,会因为树龄不同,浸出物比率不协调造成杂涩。 所以,涩度既可以帮助你找到很多信息,帮助你作为辅助信息去判断树龄。同时这种帮助就是陷阱,很多辅助性指标会使你错误判断情况,所以,逻辑的一致性,感觉的分辨率就很重要。 2 浓度,厚度,稠度,呈弱正相关。也因为如此,都只能作为辅助判断。 生津,水路互相呈强正相关,都与树龄不绝对相关。 回甘和树龄弱正相关。 回甘和生津,弱正相关。 凉感与绝对内质呈正相关。 同样的其他限定条件下,生津与浓度呈负相关,主要是因为口腔感觉的遮盖效应,就好像有些茶你喝到尾水觉得更甜,那是因为别的物质都泡没了,只剩下甜甘感了,其实尾水的甜度是弱于之前的。 所以,请不要用这些判断树龄。 3 判断树龄的办法,能说的有两个 一是喉韵 喉韵即喉咙的感觉,包括凉感,从喉腔返上的香气和粘附感。 喉韵有天赋关系,有些人喉咙敏感,不但很快习得,同样树龄的茶,他的喉韵可能也更明显。所以,用喉韵判断树龄,要用自己的标准。 喉韵是长时间的,平稳的反馈,和喉咙发痒,卡喉,有异物感不是一回事,可以自己体会。 对大多数人而言,喉韵需要练习。很多喝茶指标都需要练习。我曾经遇到专业茶人,做茶10年,喝不清楚水路粗细,仔细一交流,发现他把润度的指标当成了粗细。 我自己喝出水路粗细大概用了5年,分清浓度和厚度用6年,今年喝出喉韵,刚好是第7年。 多喝,多练,多问自己。唯有自己不会骗自己。 二 是体感 比喉韵要不准确得多 主要不是因为每个人体感不同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体感是个和身体状态过于相关的事(早上下午,睡没睡好,吃没吃饱),甚至和外界温湿度也相关。 所以有些试茶的茶商,都是固定一个时间点,一个地方试,这样准。并且准备标准茶样对泡,要有锚⚓。 发汗打嗝放屁那些都不算啥,体感也是下行为主,同样,体感和断片差不多,都是需要长期喝,才会有以及维持。 一切品评,都要有可靠渠道的标准茶样对照对泡,人的感官是很模糊的,很不精确,只能做一个大致判断。 感谢能看到这里的朋友,喝茶的事,每个人追求不同,有人追求感觉,有人为了开心,有人喜欢猛烈,有人喜欢纯净。 有功夫想去问为什么,其实都是个人选择,我不觉得我做的学的,对茶友一定有什么帮助,也很感谢把我当成骗子的茶友。 一方面这是兴趣爱好,个人性格。 另外一方面,无非是一个单枪匹马的茶商,在茶山和茶农斗智斗勇时,不得不拼命学习的保命保钱技能罢了。与很多杰出的一线茶山收料的茶商同行比,我的水平还臭得很。
搬茶絮语 2021.6.1 6.1号去接了女儿放学,女儿说,我拿了垒球第五名噢。 那一共多少人参加啊? 一共八个! 好吧,儿童节快乐。 她做作业,我喝茶。 家里只得我们两个,因为老婆这边,亲戚去世,都去了追悼会。 昨天帮两个茶友试了6泡茶样,喝的有点累。 一个茶友的老班章龙珠,料是挺不错的。甜度和凉感都很高,树感也很强,但是杂感重,又做了焖黄,我告诉他我没本事喝不喝得出是老班章。 但以后这家,还是不要买的好。 另外一个茶友,是在线下我的易武中期茶专场上认识的,整整一天,都在我的摊上没走,还外卖了茶点过来,是个爱茶的女生,因为我是第一次见过有人做茶笔记的时候,每一泡都测TDS的。 她给我寄了三个高杆,后来我用一泡我收的蛮砖小高杆全PK掉了。我说你的树不错,但不够大。 对泡是最直观的,无可遁形 所以今晚喝不动普洱了,改喝岩茶,先喝了我复焙的竹窠肉桂,4个月了,香气复苏,只是香气里的丰富度不再了,火越高,也是把A变成B的一件事,去年在唐师傅的道场,他给我喝他一道火焙到顶的岩茶,这是他师父王顺明的传统焙法,现在会的人已经不多,喝的人也更少。 小陆,你说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喜欢喝这个味道了呢? 我不能回答。 第二泡喝了我自己试焙的牛栏坑肉桂,试验之作,只焙了10克,因为太贵。如今的焙火试验工具,是小号的太阳能管了,当年订做了一个大的,试验的时候炸了。整个手上沾了满满的银色玻璃渣,伤害性不大,惊吓性极强。一臂的血,吓得冲到龙头下洗了半天,后悔死了。 没能拍下当时的样子,活活错失了凡尔赛的机会。 那10克的牛栏坑,焙废了。 收尾用的茶,现在这几年也是天价茶了,古井的老枞,对标普洱的话大概是冰岛老寨古树。天心村小L家的。我现在是他家的酒类顾问,他们全家如今都在喝我推荐的各种酒,赞不绝口。最新的推荐给她姐的风车磨坊的佳美葡萄酒,也寄过去了。能做做生意也做做朋友,挺好的。 太太是晚饭后回来的,大姨走的突然,亲戚中很多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现场自责到失控的长辈很多。太太是见惯生死的,没什么声色,只是有点累,早早睡下了。 临睡前问我,你爸什么时候出院? 快了,就这两天。
什么样的普洱茶适合久存? 首先,老普洱和新普洱,不是一个东西。 喝不惯陈味的,不要去喝,就把它当过期食品就可以。 第二,喝不懂茶味的,什么样的普洱存到后面对你也不会太差,因为转化香总归会转出来的。茶味可能转没有了,但是你这不是喝不出来嘛。 那么下面开始写一下我的看法:这些看法属于推论,假定,不是什么一定对的事情。 1 新普洱到老普洱,是一个从一个事物变成另一个事物的过程。10年陈的普洱是什么,20年陈的普洱是什么,30年陈的普洱是什么,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我没有喝过35年以上的纯干仓,所以不能给与确切的回答。 新普洱随着陈化,氨基酸下降,鲜爽度下降,鲜爽度相关的清甜度下降。口感的甜度会逐渐偏蔗糖感。 挥发性强的香气逐渐流失,以花香类香气为主,附以一部分果香型香气。温湿度高的情况下,流失更大。 茶多酚部分逐渐氧化为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和我不知道的物质,涩度部分降低。受温湿度影响,较高温湿度下,涩度降得比较快,茶味损失较大。 咖啡碱含量在干燥情况下存储会逐渐下降,苦度降低,在较高湿度存储下可能会增加,苦味增加。 另一方面,可溶性糖和糖类中间物增加,增加了甜度的复杂度。 弱呈味性浓度逐渐转化为弱挥发性香气,与原有的没有挥发掉的香气结合,形成更复杂的香气。 厚稠度逐渐缓慢增加,可能是可溶性增厚物增加(比如不溶性果胶转化为可溶性,我瞎说的) 滑度增加
新工艺的缺陷问题 关于新工艺,我已经写了好几个帖子。我写的不一定对,也是探讨。 这一次的探讨,会争取写一些新的部分。 先回顾一下主流新工艺的构成 1 萎调过度 会出更多花果香,缺陷容易把茶做散掉(例子:下关6星大白菜),红梗红叶变多,出红茶味。脱水过度也会影响杀青流程。 2 杀青中后段高温炒,相当于炒青的辉锅工艺,会提香,缺点是酶的灭活,影响后期转化。会出绿茶的豆香糙米香 3 杀青中段低温长时间闷炒 相当于焖黄工艺,会去涩,出香,增厚增稠。极端的会加一个黄茶的闷堆过夜。 可以三种兼用。 3种里面,焖黄是最多见最主流的工艺,接受度也最高。有人说,焖黄都已经让茶能现喝了,又香又厚,又不涩,你放20年后喝,不也是这样?为什么要反对呢? 这里要区分几个概念 1 这是黄茶工艺的普洱茶,所以你喝的是一个黄茶。就像有滇红滇绿滇白一样。你喝没问题,你最好知道自己喝的是一个滇黄,这是一个知情权问题。 2 几种工艺里,最影响转化的是绿茶工艺,因为灭活。焖黄能不能转呢,我个人认为可以转。只是它转出来,很大可能不好喝。 3 我不喜欢新工艺,不仅因为转化问题,而是归根结底,我不认为这些工艺做出来的茶好喝。 特别是黄茶,在六大茶系里,基本属于快要消亡的茶,如今在普洱死灰复燃,因为能够去苦涩增香厚,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轻度的闷炒,属于正常工艺流程,可以由杀青师傅掌握。然而,重闷炒黄茶工艺的去涩会带来闷感,做出的香味没有层次,增厚的口感死而不活,特别受损最大的是生津,更进一步说,重焖黄工艺的成茶,口感是趋同的。 所以,很多名山头的假茶,都是用差山头的树焖出来的。 反对这些工艺,从我个人的角度,归根结底,只是因为不好喝而已,东施效颦,徒增笑尔。 今年我遇到的有棵好的普洱,正常工艺,从晒房里直接拿出来泡的,苦涩秒化,花香逼人,舌底鸣泉,香存留久而不散,清甜不妖。 这么好的茶,需要什么新工艺呢?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广别,濯清涟而不妖 广别,其实近于帕沙,都是香高,清甜。只是同在古树挑采级别的话,帕沙的口感更集中,更有清甜感。而广别的口感更开阔,花果类香气更丰富。 把广别说成妖茶,说成老班章的替代品,可能真有其事吧,个人觉得更多是营销口吻,无需当真,不过广别有着自己的魅力,是个性强烈而难以被定义的布朗茶。 这次的勐海苦旅,把我自己喝到的茶做个排名,总体来说 曼兴良<半坡新寨<贺开<半坡老寨<坝檬=帕真<保塘<那卡=拔玛<帕沙<广别=班盆<老班章 在我自己这个排名里,有些排名和价格不完全一致,所以也只限于自己的判定了。 广别茶,涩度高低相差较大,有些极涩,难以下咽,属于嘴里被人划了一砂纸那种涩,指着别人想说你为什么要害我却已经说不出话来。 而另一些广别古树,涩入口化得很快,清风过耳,初恋嫁人,便是如此。 而广别的统一特性,就是辨识度很强的,口感丰富度和开阔感。 丰富度,主要就是香气和滋味,广别的香气并不妖艳,远不如那卡。而且香气下沉,确切,有清晰度,滋味上,层次感,随着吞咽,在短时间上在口腔中展现的前中后段不同感受,都显得高级。 开阔感,高级。 如果有什么比不上老班章的,主要还是作为整体产区,涩度化得慢,水不够细,强度略差,纵深感略差。 但是从口感的浓度,以及丰富度上,个人推断它的后期转化潜力,远超过老班章。 广别这么没有名气和存在感,能卖的这么贵这么好,确实很牛。 好像那些长得很难看打扮得也很难看却好有钱的人!
帕沙一直以高香高涩闻名,之前网上喝过的帕沙,就像涂脂抹粉的女运动员,香则香尔,但是毫无婉转的魅力,让人可惜了这香气之,明珠暗投。 今天进帕沙,老寨的大门在修,要从旁边的土路绕行。进帕沙后,果然每一泡喝点古树涩度也居高不下,水粗,久不化,杂,粗,有一些还散。 最绝的是遇到一个学茶的小伙子,嘴里讲的头头是道。说自己家焖炒的原因,还有技巧的高超。 我喝了以后说,焖是焖了,香气也给你们焖出来了,但是你的青没杀透啊。又有青味又焖黄的茶,我这辈子第一次喝。 找了一个地方停车,然后一路往上,突然有一个开车的找茶人问路,我说我也是第一次来。他说那不如一起?于是上了他的车,两个陌生人一起去找茶。 哥们是帕沙爱好者,但是第一次来,我们一起出发去找帕沙最好的茶,犀牛塘。 与很多寨子一样,有很多的房子开着门,但是没有人,我找茶的原则是,房子不能脏乱差。破房子的人家,家里一般没有好茶树。脏的人家,做出来的茶基本都不卫生,各种杂味。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用在茶上,是合适的。 最后,在一家专做犀牛塘的茶农家里,喝到了我喝过的最好的帕沙。 也是一棵单株,闻干茶热香时,闻到顶级岩茶的香气冲击力度。在茶叶审评里,岩茶的杯盖香是重要辅助,顶级岩茶香气,感觉会像一个空气的手,按在你的鼻子上。而等级不行的茶,直接在鼻尖就散开了。 喝起来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雷扣柴,想起了百富30,就是那个香气的力度,你会形容它像一个固体,是结实的,可视的,令人起敬的。 好喝,好喝,路遇的哥们也感叹不已。 水真是细,涩秒化,嘴里干干净净,只剩下栀子花式的香气,从未有过的经历。 幸福。 下山前,大雨瓢泼,和另外一位找茶朋友相约下次喝茶,挥手再见。 下山路上,普通车子已经无法通过老寨门口泥路,绕行另一条略干净的泥路往下,不用踩油门,一路滑下去,方向盘和刹车在这种路上几度失灵。 活着到山下后,发出了一个人的欢呼。
找茶之旅:贺开 曾经辉煌,如今没落,就是贺开。 从勐海出发,去班盆和老班章的途径路线而不是目的地,就是贺开。 而班盆,行政上属于贺开。但是群众们默默地单独圈出它,让它不属于贺开。 最近贺开出名的一次,是在茶园里挂了薄荷塘等名山的假牌子。 一声长叹,曾经的名山,居然堕落成了如今的样子。 3月中某天,我自勐海出发,到贺开找茶。 道路修的宽敞舒适,一直转到高大的曼弄老寨门牌,下去一家家喝过去,水薄,涩高,香气有高低,家家都不一样。 一位本地的老哥接待我,说他家有棵单株。带我去看,他自己在坡上蹲着,叫我下去。我爬了一半,看见下面有一家野猪🐗,就连滚带爬上来了。我说,老哥,这棵不是茶树。 老哥说噢,你看错了,我说的是它旁边那棵。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更滑人心更复杂” 老哥的初制所已经到了寨子的尽头,往前是一块路牌,去往班盆和老班章都可以往这里走。 我掉头就走,收不起的茶,我是不幻想的。 再开,就到了土路和石子路。小卖部买了水和笔,老板娘听说我要买茶,就给我喝她的茶,我说做的还行,浓度不够,树龄也不够。她说去年这个茶放到年底,转的非常惊艳,有广东客户全收了,拿回去当老班章卖了。这个今年的,还得等等。我笑笑,老班章也不算多稀罕的茶叶,可惜在茶叶这个行当,活活就把它做成了天方夜谭。 小卖部老板娘介绍我她边上那家茶农,请我喝当天的古树,我一喝就吐了,杀青没杀透, 全是生青味,揉捻过度,好好一个茶做废了。起身往前走,和寨子里打听谁家有茶,古树没发芽,男人都出去干农活了,女人看见我就好想空气一样,和她们说话,就摇摇手,管自己聊天。逛了一家家门户敞开的房子,从这家到那家,都是空空荡荡,有一家楼顶上晒着茶,抓了一把,在袋子上标注:贺开无人茶。 继续往前开,避过一组组鸡群,爬到茶地里嚼树叶,苦强,涩不化,微有奶香,朝西的比超东的浓度要高,但朝东的芽头发的快些。 路边有人招呼我去试茶,是一对夫妇,从勐宋过来到这里炒茶打工,我就笑,贺开的茶也不比勐宋的贵多少啊,他们摇头,普通话说的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不想说话。 喝了他们的茶,我说目前来说,在贺开,你们的茶做工最干净,青也透了,没有闷炒,他说谢谢,这个古树茶今年的。 我站起来,:“那就算了,这个纯小树,一根古树毛都没有”。他们张张嘴,又没有说出话来,看着我离开了。 往回开的时候,经过傣族的初制所,却遇到了好茶。 花香奶香,涩低化得快,浓度高,我闭上眼。是啊,这就是好的贺开,不输很多名山,只是在这200万多棵古树的贺开,要找到这个级别的微产区,除了一家家喝,毫无捷径。 当你在城市,喝到不好喝的刮风寨,那卡,贺开,广别,贺开,倚邦,蛮砖,有时候不是因为你买到了假茶。 而是:并不是这些产区里的茶就是好茶。 喝到好茶,要不靠钱多,要不,就靠认真。大概没有别的途径了。 感谢这趟贺开之旅让我对普洱有了新的认识。
最近喝了一些中期豪茶的感受 我喝普洱的时日不长,因为性喜妄言,不招人待见,自己是知道的。 此事我看得不重,你需要和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交流,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你是在和时间长河里的自己交流,不用过于在意自己说错了什么,不断地总结所得所失,几年后的自己,一定有更多收获。 而这些,不通过试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开始喝普洱的时候,对于很多神话中的茶、十分向往,虽然G大师每每给我泼冷水也不回头。 后来,各位茶友给我很多帮助,在这半年也喝了不少来路可靠、仓储正常的中期明星茶。 比如我喝到的那饼83铁,如DB所说,没有下关的风格,疑为别厂所做,秋料比例高,人喝着很不舒服。 下关南诏04圆饼,临沧料,无班章。倒是01的并王,茶质很好,比起04南诏和01的8853,明显高出很多。 喝到的88青是树龄极小的料,也没有做拼配,个人喝起来,已经有点后继无力的感觉,猜想不会再有什么转化价值,但是因为没有喝过更老的普洱,也只能猜想。 99绿大树喝的不是顶配,但可以此类推黑紫票的水准的天花板。与99易昌号对比,很是有趣。99易昌号喝到的是正品,也不是顶配。但据好几方朋友说起,极品都是厂家自己有入仓的。已经喝不到干仓货了。但99正品,明显比绿大树厂版,用料扎实很多。 04 的珍藏白菜,上周喝到了,转出巧克力香气,在滋味的拼配上很是讨喜,虽然是台地的口感,但是体感非常强,体感不一定和古树相关,是珍藏白菜给我的启示。 但与5星孔雀一样,大厂的拼配,只在滋味上下尽苦工,其中的佼佼者,在后期的香气和口感丰富度,都会不错。 但是,等到有一天在喝茶的时候,对于水路能够有更多的体会,就会感受到几乎所有的普洱拼配,在水路上的杂感。 这个杂感,以我目前的看法,是由于不同的茶树种类、不同的茶叶产区,以及不同茶树树龄导致的茶叶水浸入物速率的不同调,而导致的。 那么,有没有相对做的好一点的呢?其实也有喝到过,05年的永年99,所选取的树龄就较为统一,口感的杂感控制得很好。 另外,最近的一次收获是前面提到喝五星孔雀的时候,它的稠厚甜蜜感非常突出,以前我喝下关和大益的拼配茶的时候,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很困惑,在那一刻我终于自以为地感觉到,那区别其实不是配方,而是工艺。
回忆2018年我组织的第一次真假茅台盲品 前年有个茅台经销商朋友,跑到鸡缸杯大亨刘益谦办公室,帮刘看看办公室的茅台真假,最后鉴定了近百箱假茅台出来,刘大亨面色铁青,虽说大部分飞天是别人送的,但有头有脸的,谁受的了这个? 经销商朋友很得意,凭着内部知识,看包装看做假,铁口直断,就差做茅台算命生意了。于是像我这样的全酒种硬核喝酒选手,就提出咱盲品一次飞天呗,是驴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当晚8人,酒带的良莠不齐,局约的是上海南昌路巷子里的博多新记。 那天的酒、回忆起来有5瓶茅台镇酒、一坛飞天15年(喝的时候我判断是假酒),一只飞天迎宾,一支18年飞天。白酒界盲品玩的比较少,大致讲解一下我们玩的流程,我把公道杯1-8写好数字,让服务员自己给8瓶酒也写个数字,他们再按他们写好的顺序倒在公道杯里,我们按公道杯判断哪支是飞天,然后公布答案。最后经销商惨败,把一支200多块成本的茅台镇酒盲成了飞天。 场上8人,6个人没有盲出(并非专业人士),只有我和我茶叶老师G大师盲出飞天,并给了18年飞天很高评价。相比之前曾喝过的17年茅台,18年茅台在当年就能有非常好的柔顺度和结构感,无需瓶中再陈年就有这么好的表现,确实出乎意料。 话说之前有篇公众号叫《茅台为什么好喝?》。说茅台好喝是因为它贵,因为实验证明人们只有在知道酒的价格的时候才会给出品质好坏的判断,如果喝一瓶很贵的酒,你告诉他很便宜,他立刻就觉得不好喝了。必须要说,这个世界上,外行都是这么看待问题的。因为自己分不出来,所以认为别人也分不出来。觉得昂贵的农产品只因为稀有和营销而变得昂贵,而不是因为它们的品质。 当然,内行人也会自我调侃,JR说过:有人问最长寿的英国葡萄酒商人Harry Waugh,他最近一次把波尔多和勃艮第盲品错是在哪一年前。他回答说:”哦,就是我今天午饭的时候。”(第一次盲品的图找不到了,先用第二次的了)
老茶和拼配的问题 还是挺喜欢老茶的,不过老茶基本没有喝到能满足我愉悦感的茶了,也可能是因为我太穷,但是喝到干仓红印或者干仓号级的机会有多少呢? 并不是所有老茶都会越存越好,即使在干仓环境里,也有树种+树龄+地块+内质的共同约束。 1 比如很多像思茅,临沧这样片区的茶,因为茶多酚结构的力度不足,在长时间陈年后会茶味不足。 2 一些香气成分主要是花香类的茶,挥发性强,在陈年后很容易变成低香,在转化香不够的情况下,会愉悦度大减。 3 即使茶味不足后,很多茶依然还能喝到涩味,用涩味来判断茶味有没有陈年潜力是不准确的。就像认为一个五大三粗,举止粗鄙的男人是个老实人一样不准确。 4 陈年后的拼配茶会拥有比纯料茶更丰富的愉悦感,同时,因为99%的拼配茶是台地,它的愉悦度是滋味的而不是作为整体的茶汤评价体系里的,如果以我粗鄙的形容,有点可以类比成是一个活很好但不能开灯的……伴侣? 5 拼配的另一个问题是,99%的拼配茶会有拼配茶类只注重滋味协调,但不注重每一泡茶汤里,不同茶类的析出物质是否统一的问题。不同茶区,不同树龄,不同揉捻度,都会造成这种不统一,在口感上,则会表现为水路的杂乱和杂涩。 水路问题不太容易察觉,但有一天你喝到了,就很难再无视它的存在了。 这两天在一个自学成才的茶农家喝了十几款茶,他有点茶痴的意思,做茶近10年,一直在改进自己的技术,过手不少顶级料,怼天怼地怼茶客,很是顶真。 我快走的时候,他泡了一泡他自己做的拼配,三棵国有林单株拼在一起,香气妖艳婆娑,从鼻子里面往外钻,甜度复杂的惊人,生津有层次感形状感,茶汤宽而充斥口腔,协调感人。 他问我怎么样。 我说我不懂,但我爱胡说,我觉得第一,相近茶区拼配会有协调感和丰富感,但到不了惊艳,惊艳要跨茶区。 第二,浓度和厚度不够。 他摇头说:“去年太旱了,实在太旱了。” 遂挥手送客(赶人)。
普洱茶质的探讨(被隔壁普洱茶吧删除的贴) ---发现我发的纯粹讨论普洱茶的帖子被隔壁吧删除得很厉害啊,还有一条讨论古六大茶山的帖子也被封了,看来没有交保护费没法谈普洱啊--- 以下是原文。 刚喝普洱茶的时候,对于台地、拼配、古树、纯料等,包括转化的问题,看过很多讨论,到今天,大致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总结吧,也就写个纪录。写纪录的原因呢,主要是纪录当下所得,也许过几年回头看,会有新的认识,但是路,总要一步步走的。 1.从内质来看、高杆>古树>台地 2.从浓度来看、土壤越偏黏土质,肥力越好的,浓度越高,所以黏土台地浓度往往高于风化土的古树和高杆。 3.从茶味来说,受到光照、相对海拔、树种、树龄、等多种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4.从强度来说,驯化度低的树种(比如老班章)高于驯化度高的树种(比如易武)、或者变异树种(比如冰岛) 5.很多人会把苦味,涩味和烟味归入强度,所以甲沱被认为是强度很高的茶,这可以成立。同样的,甲沱也是地块较差、树龄很小、芽头料使用过多,拼配缺乏结构感的茶。 6.涩度是茶树特有的茶多酚表现、而普洱的茶多酚过高,往往有多种涩度呈现,涩度是一种体验、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强度的表现,也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普洱有转化潜力的表现。个人认为:涩度成因太多,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或树龄不够、或夏秋茶、拼配失当造成的茶汤的结构不好的表现。 7.茶多酚的水浸出物比例,更大程度上在同等仓储条件下,决定了普洱茶的转化潜力,临沧思茅的转化潜力弱的原因就在此。但是,临沧茶以涩著称、所以涩并不是普洱转化有潜力的表现,而是茶多酚在茶汤比例里结构失调的表现。 8.拼配不能改变茶的等级,改变的是滋味的丰富性和协调性,调高的是愉悦感。 9.纯料和单株会有口感不够丰富的短板,在转化后往往容易更加明显,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没有转化潜力。 10.绝大多数拼配在水路上都是杂乱的,不同原料的水浸出物析出速率不同导致了这一结果,不同树龄和不同产区都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 11.我们喝树龄的时候,喝的其实是树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