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L☞ anoldstar
卖茶卖酒,利益相关
关注数: 64 粉丝数: 740 发帖数: 5,599 关注贴吧数: 11
2023年,普洱茶会崩盘嘛? 2023的普洱茶会不会崩盘? 普洱茶最出名的炒作崩盘是2007年,很多炒家赔掉底裤。2014到15年大益和一线山头茶的价格也有较大波动。有意思的是两次波动时隔8年,而2023年刚好是下一个8年,普洱茶会崩盘吗? 从几个方面来看下普洱面临的现状 1.没钱了,没钱了,没钱了 疫情三年,很多行业的人都收入吃紧,餐饮、旅游、影视等行业更是困难,茶叶不是必需品,而且有太多可以替代的便宜茶选择,普洱茶产量极大,所受的冲击在茶叶中也会是极大的。 2.直播的倾销冲击 抖音等一系列平台直播的便宜普洱茶,很多品质一言难尽,卖的就是一张包装纸。因为生意太好,活活把九块九包邮的老班章炒到了十九块九。很多茶商都在被逼低价出货,劣币驱逐良币,品质不错的老茶价格高了卖不掉,而想喝好茶的人却买不到想要的茶。 3. 去年疫情导致茶山大量库存 2022年春茶季我都呆在云南,茶商来得特别少,少到连旅馆都成了淡季价。很多茶商都因为疫情被困,而且去茶区设卡非常严重,没有茶农给你开证明根本去不了。所以2022年有很多头春古树都压在茶农手里卖不掉。 那后来为什么茶商没去买呢?因为不少茶商如果不是看着树上采的鲜叶做的茶都根本不敢买。靠喝他们喝不出真假,这也是普洱茶圈的有趣现状之一。 4.大益行情不好 大益老板吴远之一手缔造了大益茶的金融帝国,他的去世对大益的金融炒作影响很大,又恰逢国家打击普洱茶的炒作,再加上疫情的冲击,这样的三合一的冲击使得大益很多中期茶品在2022年跌了50%以上,带动了很多别的二线品牌中期茶的跳水,2023年,我们拭目以待大益的变化。 5.中期茶仓库存问题 有很多文章谈到过广东的库存普洱茶问题。据统计光是东莞有近30万吨的普洱茶库存。在普洱茶市场良好时,它们能保持收支平衡。而在市场低迷时,资金不足的茶商只能通过低价抛售的方式来处理。 6.陈年茶类竞争 普洱茶的卖点之一就是陈年,但随着别的茶类的市场教育和炒作,更多的陈年茶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近3-5年,白茶以它特有的香气、陈年的变化成为市场新宠,价格也是翻了好几倍。而六堡、安茶这类黑茶,在陈年上有明显的优势,在老茶客的圈子里流行并逐渐往普通茶客这里传播,这些都在分摊普洱茶原有的市场。 老岩茶,老铁观音,也在拼命运作自己的陈年概念,话说我这两天就在网上和人抢老岩茶,抢的很白热化,不过大部分人并不明白很多岩茶和铁观音陈年能力相当有限,能陈年的都是有很多限制要求的。 7.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不确定性 普洱茶最初以越陈越香的概念走红,但是90年代以前的普洱,不是仓储有问题就是天价,和普通茶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而2000年后的普洱,很多茶并没有表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这里面有工艺的原因,也有树种,以及仓储的影响。有机会我会写写文章来分析这些问题。而越陈越香的概念在走过了20多个年头之后,无法给很多茶客一个确定的信心,在这个特殊时期也会进一步动摇普洱的销售 总结一下 个人认为 明年的普洱茶市场,一线山头的价格和销售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像老班章这样产量过大的山头,还是会有价格动摇。二三线山头茶影响最大,在春茶销售季过后,会有很大的下跌。台地茶等低端茶,由于直播间低价茶的需要,影响最小。 大品牌们会以更亲民价格更多炫目的山头茶茶纸来维系市场。 每年中秋前后,都是茶厂低价收购茶农手上卖不出去的茶的时候。但去年22年的时候,我得到的消息是大益和陈X号都没有动静,我想,这说明了很多问题。 中期茶的普洱,会持续低迷。 而普洱老茶市场,可能成为避风港,反而会进一步走高,从拍卖市场上的反馈来看也是如此。 要是高端山头茶能多降点儿价那我就更高兴了。 一家之言,欢迎不同看法和讨论
普洱品饮参考-可在别处求 最近有一些朋友因为喝到了一些我做的普洱茶而加了我的微信,并且希望从我这里学到一些普洱茶的知识。 我确实有一段时间不怎么聊普洱了,让我们再来说说普洱吧。 很多人把普洱视为喝茶的终极,其实大可不必。 普洱与其说是终极,不如说普洱有大量的性价比较好的中低端茶品可供选择,能让人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窥中国茶的魅力。 不过,大多数人仍然把普洱的刺激以为强劲,失衡以为个性,香气以为等级,浓酽以为内质,苦涩以为茶味,从中得到了一幅面目全非的普洱茶宝藏图。 我经常说,一个茶的真正理解,要去别处求。如果只喝普洱一种茶,几乎很难会真正体会到普洱的细节好坏,无论你喝了多久喝了多少喝的多贵,往往都是不够的。 像十年曼峨赛班章之类的P话,都是因为不能理解老曼峨和老班章的等级差别 比如海拔对于普洱的影响就很乱,因为在连绵不绝的群山和高原中,海拔起到的云雾堆积作用特别差,山韵表现不佳,所以昔归用600米的低海拔打了无数高海拔茶的脸。就像滑竹梁子被称勐海屋脊,但其实好茶很少,滑竹梁子最高海拔的寨子一般都视为坝㠓和蚌龙,二者都只能算勐海二流以下的产区。 体会海拔,山韵,最适合的茶之一就是单丛,乌岽山韵无敌。当然台湾大禹岭也是很好的选择,但一是官方已经禁采,假茶太多。二是渠道太难,就不推荐了。 而产区等级的概念,在武夷正岩是很好感知的。比如不同产区的肉桂,表现就很不一样,也容易做等级评价。 普洱的问题是,不同产区的树种是不一样的,有不同风格和表现。就像老班章和易武弯弓比产区等级,一般人是比较不了,因为树种不同。在跨树种风格下做等级审评,确实是比较难的。 比如我把那卡评为勐海第二产区,但为什么那卡价格不高呢?部分原因在于那卡茶树是高涩种,需高树龄和完整杀青工艺才容易入口,不然,就要放到若干年之后才能进入适饮期。 那么,如果用岩茶的肉桂这一树种,去比较在不同山场里的表现,就比较容易感知到产区的优劣,再通过山场的优劣去进一步跨树种审评,也就开始能进一步把树种和山场分开去喝,获得对于普洱产区的优劣概念。 再比如说,很多人感受不到曼松的好,其实在于曼松的很多优点是非常细腻的,是普洱里的小家碧玉,更从审美上进入曼松,更容易体会曼松的高级。 这时候,中国的顶级绿茶和白茶,在这方面是比较容易融会贯通的,很多都是细腻婉转代表,狮峰龙井阳中带阴,清冽而带江南春天的清新之气。猴坑猴魁兰底婆娑,生津回甘持久不绝,有悠扬之气。福鼎高山老树银针厚重而香裹,无夺人之艳但有绕梁之味。 回头再来喝曼松,就容易体会曼松的轻巧、精细、清甜不腻,岩韵的利落,虽是小树也能有开阔的水路,活性的茶汤,种种细节上的高级了。 至于普洱熟茶,我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喝过好的正苍梧的农家双蒸双压老六堡,普洱熟茶的鸡肋就会浮现了,关于这个要写的解释太多了。不展开了。 祝喝到好茶
普洱行业整体水准偏低的原因 第一 主要是普洱系统总体还是偏复杂的 虽然没有岩茶复杂 但是引入了时间轴 所以确实还是挺复杂的 我见过几个新茶门儿清的茶商 老茶审评惨不忍睹 第二 正面作用的厂牌太少 正确标本的获取较难 即使获得正确标本 由于云南实在太大了 无论哪个寨子 其实都分三六九等 最好的老班章和 最差的老班章 我觉得差五个等级 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标本里面还要细分 就像勃艮第要有特级园一级园村级大区 你激八得分等级 第三 没有领军人物 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的 茶农,茶商,爱好者,大师 互相攻击 ----以下是一些实例 举个例子 我说过很多次 中期老班章 褪去了特征性香气 和体感冲击力以后 能盲喝判断有70%以上准确率的 我一共见过两个人 其余,全是棒槌 为什么,因为喝不出精细的等级标准 只有愉悦度标准 再说个几个很简单的,代表行业水准的事 熟茶能判断树龄的人,你见过几个? 其实也不用说熟茶了,生茶我就因为说我能喝大致树感被喷成翔了 不同产区的等级体系,有一个哪怕是有权重可依的类型表格了吗? 杀青工艺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被消费者认知的标准了吗? 乌龙茶已经细化到角质层厚薄分析,叶脉分析,气孔密度对于工艺失水影响,普洱呢? 我在茶区时,我会帮茶农定柴火堆放的中心火点位置导致的炒茶手法调整,不然就是百花齐放 一直告诉茶农萎凋槽不能一直吹,因为叶片边缘失水快于叶心,要有走水还阳的基本概念 道阻且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第一次喝50年代的普洱 前几日参加了沈老板的茶市集,做的非常专业,学习了很多。 市集开铺之前,已经有茶友早来,晚上11点,4个人在宾馆里,用自带的吉谷和茶具喝茶。 我拿出了两款2款老茶,同行这里花钱买的,同行做新茶是大高手,但是老茶我个人觉得他的审评问题较大。但这次看到东西难得,心痒之下还是各买了泡茶样。 先用50年代的普洱散茶开始,这样年纪的东西,喝到对的就是缘分,好不好喝不是我等穷人太有资格要求的。 茶汤随冲泡从浅褐往深褐加深,仔细看看还是有红色,如喝过不少号级印级茶的Z大师形容的相似,枯木腐叶感极重。上次在H哥家中喝了40年代的六堡社前,也有相似。但是明显普洱的厚度稠度,潜藏的香气要重得多。 茶味基本转没了,对这款茶来说,已经是处于它的衰败期了,但是因为已经喝不出溯源,分析也无从说起,仓是退的挺干净的,没有什么仓味了。 倒是很好的样本,对于普洱的转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按个人的猜测,原料的等级应该不高。因为上个月喝的70年代七子饼,结构还是有模有样的。 4个人互夸茶缘好,其实几个人里面,BB同学虽然年纪最轻,但他老师现在是中国中轻年茶人翘楚,喝到好茶的机会比我们多的多。夸不过2分钟,4人相继腹痛,痛随腹部上走。基本符合中学课本上吃了观音土之后的特征。 猛喝了几泡新茶才有减缓,众人心有余悸,都言生平仅遇。此后数日,我茶界毒农的新绰号就在市集传开了。 至于当晚另一款何家人在02年做的麻黑高杆一茶,请听下回分解
离开两月,茶友说我的棍味不纯了 用力学习了新晋大神的帖子只能感叹,想不到神棍界也那么内卷了。光靠玄学已经镇不住场了,还是要修仙啊! 所谓:大道无边各苦修 金丹不成一场空 两月没开贴,聊聊到现在为止今年的神棍茶缘吧 提醒,我所有喝到的茶,都可能是卖的噢。 在云南原产地其实没喝到什么特别惊艳的茶,红水河的微产区算一个,基本能PK掉大多数弯弓(以我的审评标准),今年的弯弓新贵野猪林不行, 在弯弓也是二流地块,倒是橄榄坡有惊喜,但是价格已经炒起来了就没了兴趣。白石今年被包的早,就以前的品饮经验来说,生态足够好,除外就平常了,凤凰窝被炒上天,依然我心目中的小甜水而已。 武夷山喝了鬼洞几个小品种,正太阴正太阳,太阴非常棒,辛辣复杂。鬼洞铁罗汉更是无话可说的好,拍烂大腿的好。武夷名丛我一直以铁罗汉为尊,随茶龄渐长喝到内容越深而愈发沉迷。 另喝到一个大竹湾百年老枞,凶煞。杨明的外鬼洞奇种,发酵过了些料还是极稳。工艺一直很稳的梁师傅今年的天车架肉桂翻车,去年我出五位数买他这个茶,今年喝着就先溜了。 回上海后喝到G自己做的牛栏坑奇丹,盖了帽。之前金交椅茶厂的老陈做的奇丹工艺一直差口气,害得我一直没体会过顶级大红袍的魅力,补上一憾。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喝到八仙过海里长势最大的一棵,李仔坪。悠悠绕绕的香气泛上来之后是茶味的凶猛一击,如拨云见日,叹为观止。之前喝过的单丛顶,是单丛发烧友老刘请喝的鸡笼刊母树,八仙虽幼,然而种实在太好,生生压过一头,末了问G,哪棵树能压过这个,LKC?他摇摇头说不行,还得是TTX。 说起来也是有意思,喝完不多久,就跑去了乌岽,还遇上茶友约我日出喝茶,我又不是真的修仙,婉拒了,等他拍了照片,大悔。翌日,去湖厝爬山,一睹锯多仔母树风采,大失所望。 最后一天在中心沿遇上母树大户郭民平老爷子,一大把年纪还是自己做茶,自己泡茶招待客人,蹭了兄弟古树,圆满下山。 回上海总是S总约茶,我的点头镇荒野老枞把他两个荒野都秒了,看来一出普洱这个范围,他就不再是“S无敌”。那天最后一个茶PK,我拿了茶王树里的茶王树,PK他弯弓河三棵高杆挑采,最后打平。再后一次约,就是喝一棵王子山没砍过头的古树了。 怎么形容呢,五岳归来不看山,曼松归来不看岳。 最近总在茶群里show六堡,被问怎么开始卖六堡了?我说六堡被低估得厉害了,虽然料比顶尖普洱还是差,但是熟茶工艺成熟度远超普洱,哪怕是生茶,我从梧桐的古树喝到恭州的单株,一圈下来也是收获颇丰。 本周最大的收获却不是茶,上次去陈立老师家喝茶他说起老鸭溪窖绝版了,朋友去帮他买来都是假酒,这怎么难得倒全酒种选手的我,立马找线人搞来一瓶试试 这周到货后开瓶一喝,正是: 酱头浓尾 细腻绵长 岁月如诗 核酸永恒 明天青竺陈老师有个茶马古道的讲座,开车上门送去
普洱不进化-品赏篇(一):香气(下) 接上一篇,茶汤喝下去后,香气在口腔中,随温度上升,会往上颚施加力度,香气越有力气的茶,给予上颚的“顶”的感觉也就越明显,而力度越差的茶,则越“平”,有些茶甚至没有一点力度,在对比的情况下,感觉是贴着舌面就下到肚子里去了,比如Xxxx茶。 在这个香气的不同感受里,可以辅助地帮助我们判断树的等级。 另外比较反常识的一点,香气的触觉力度并不代表香气的浓度,也许一个喝起来没有什么香气的茶,却会很顶,而香气很强烈的茶,也可能没有力度。这是很有意思的,就不科普了,因为具体原因是我的一个猜测,非可证实的理论。 在原有的很多茶汤香气分类里会说:浮香、飘香、入水香、水含香,水即香、水生香什么的。我的分法就比较简单粗暴,分为鼻前香气和鼻后香气, 鼻前香气,就是浮香、飘香这类描述,目前我将它定义为,部分难溶于热水的香气,会在饮用前和饮用中,通过茶汤表面的挥发不断被我们鼻子吸到。 而入水香、水含香,水即香、水生香等等文字玄学,我一律归为鼻后香气,也就是茶汤通过口腔后,被鼻后嗅觉捕捉的香气 而鼻后香气之中,以留存长短为重要等级高低,又以喉部的香气返香为佳。 喝香气,被我戏称为喝茶段位中的入门级,但其实它又贯穿了茶的大部分品饮认知阶段,了解香气不止是嗅觉,也是触觉,了解香气不一定能被分辨但可以被感知,很多茶汤的了解就能更进一步。 祝常喝到好茶
偷偷摸摸去喝茶 昨晚有单丛同行约茶 跑到茶城楼下正是晚上8点整 在楼下娄了一圈,没有一家饭店开张,凄凉 最后在Family转了一盒三杯鸡,店员用瓦楞纸包了递给我。 盒饭揣在手里然后继续在茶城楼下娄一圈,因为门都锁着。 最后又在另一头贴着暂停营业的大门边上,和保安说我要去3XX室,说好了的 摆手让我溜进去,踩着不转的电动扶梯到了朋友的店 最开始喝的茶,自然是朋友的单丛,喝到鸭屎香的时候我说 鸭屎香得喝中高海拔的,鸭屎香是劣种,到了高海拔,光照不够,香气就不行了 他说喲你单丛也懂一些嘛,这个都是我们单丛茶商知道的事。 同行的鸭屎香工艺不错,树龄不大也把厚稠度做出来了,发酵控制的很轻 他说,这个不是茶农做的,是一个喜欢单丛的教书先生,每年自己去凤凰山做一波 我一拍大腿,这不就是未来的我吗!我明年可是在武夷山预约了场地练手了 喝到后来的时候还提到另一个共同单丛同行,是被人领进门的。 我喝过他的茶,领他进门的,他的老师,卖给他的茶价,比行价贵了2倍以上是起码的。 而且工艺,还不是很对。 我常常说,喝茶要往上走,时间金钱天赋机缘都很重要。 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其实也就毁了你学茶做茶的地基。 所以我还是一直感谢G大师的,说起来他倒是一等一的单丛宗派嫡系,毕竟黄瑞光当年不是随便收真弟子的。 不过他最近抱怨我老是支使他师妹做事 --------“蹭饭蹭茶都听说过,没听过蹭师妹的!,你蹭师妹我可见一次埋汰一次,不然过几年你要是叫我师弟算怎么回事?(G大师年纪比我小)“ ---------”师姐此言差矣!“
普洱不进化-品赏篇(一):香气(上) 我曾经写过一个开玩笑的喝茶九段论,里面的第一段,就是喝香气。 对于很多人,喝香气很可能就是一辈子走不出的一个阶段了。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喝香气的Level,到了喝滋味、结构等阶段。 比如,我给很多资深的茶友喝过跑香但是仓储正常的中期茶,基本没有一个人能判断原料的等级。 脱离香气来进行茶的判断,确实是需要经验、交流,以及靠谱的标本才能更有方向性地趋近的。 如果按照咖啡和葡萄酒的风味轮体系给普洱茶做归类的话 我会粗略地将香气分为 花果蜜类香 坚果类香 土木类香 烟香 无法归类香 比如:野韵里往往同时包含坚果类和土木类香,而陈香我则归入土木类香,如类海鲜的腥味,其实也是一种生态良好的,高湿度茶树森林混生环境里常常能够闻到的气味(假如你真的走过这类环境的话),菌香也归入在土木类之中。 这类分法,仅仅是为了帮助记忆,不一定能代表茶的好坏。 但有些香气是可以衡量茶的好坏的。 有一次我在帖子里说,茶汤是有空间感的,比如水路的宽窄,茶味的长短,各种综合的感受到最后会形成茶汤的空间感。 在形成空间感里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于香气的触觉力度。 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实在乌龙茶审评里面,就有闻盖碗的杯盖香,通过盖香的触觉力度,来判断茶叶等级。所谓触觉力度呢,就是香气达到鼻子,是软软地散了,还是轻轻地摸一下鼻子,还是像一只空气做的手,按在鼻子上面。 而茶汤进入口腔,香气是随温度上升,紧紧地按住你的上颚,还是升不起来,升一半,就是香气的触觉力度,也因此影响了茶汤的空间感受。
有茶说茶,有水吹水 朋友来了有好茶,伞冰来了就拉黑 百度会员一年188,你值得拥有 不值得讨论的人,不多提了,我还是那句话 作为一个茶商,我始终相信: 路遥知马力,茶久见人心 因为-----光Ri是不行的 好了,上海明天解封,我自3月18号离开上海,踏上西双版纳之路,5月去武夷山,再暂居杭州,流浪也近2个半月了。T-back都洗了6轮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按李白的说法,我现在的心情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今天,聊聊2022年花了很多时间去逛去了解的易武产区:弯弓 今天如雷贯耳的,薄荷塘、多依树、白茶园,凤凰窝都可以算是从弯弓里分出来的,而还有更多不太为人所知,只在发烧友圈子里的,白石、橄榄坡,以及传统的大庙等产区。 之所以分了这么多微产区出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每个微产区里,一样有好有坏,不是名字按上去了,茶就好了。 说到底,一起狂欢的茶商和茶农,也是共同参与一起炒作,对于茶质,喝得清楚的没几个。 但总体来说,弯弓大片区,和刮风寨大片区一样,是目前的易武国有林最高水平的大片区,绝非天门山百花潭等新兴产区可比 即使在它内质已经下降的今天。 我之前有说过,喝易武,要求一个正字, 传统非国有林产区,以麻黑石门坎为代表,水路宽广,香气丰富,内质充沛,柔和饱满,是易武传统产区的翘楚 刮风寨虽然没有非常统一的风格,但是蜜香凸显,茶汤厚实沉稳,顶级地块水细而宽,收敛强,有渊渟岳峙之相,最具王者之气 弯弓最难懂,香气不算强,但顶级小区块丰富而变幻,茶汤活力惊人,阴柔而婆娑却纯净至极,细节之美不得与人说,韵味迷人,但也是最难体会的茶。 有人说喝懂了弯弓,才真正喝懂了易武。 那么,祝喝到好茶
普洱不进化(五)---生津是生津,回甘是回甘 (上次漏写了,这次重新写一下) 生津是生津,回甘是回甘。就像凶大不见得腚翘,老实不见得善良。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 这些吧,老子在道德经里都说过了。 我们回过头来说生津回甘。 生津回甘总体是弱的正相关。 因为它们都是茶高等级的表现,所以往往生津好的,甜度也高。甜度高的生津也强 当然,喝起来甜度高的,回甘不见得强。因为甜度高有很多种可能性,比如不够苦,或者内质弱,都可能显得甜度高。 能够大致分辨绝对味觉和相对味觉,那喝茶又进阶一步了。 目前的整体划分,甜度是和碳代谢相关性更强的,关于回甘则有很多不同理论见解,都有道理,但是在压倒性的公论出现以前,去说明其原理并不是特别有意义。 从实例上来说,回甘比甜度,更能说明其内质的充沛性。在其粘附于口腔中物质,在唾液酶的分解中,不断产生绵绵不绝的回甘。 所以,回甘中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是可转化为回甘的前导物质,第二是粘附于口腔较强的物质,比如可溶性果胶 而茶汤的生津,从品质层面,我自己认可的,主要是舌底。 很多人说的舌面生津(舌面有唾液腺嘛拜托),两颊生津,从品质角度,我都不怎么认可。 舌底生津,也有几个层面 1. 茶味 2.酸度 3.涩度 4.凉感 这4个层面都能刺激舌底生津,但与茶汤品质最相关的生津,主要是1和4 就先写到这儿吧
普洱不进化(七)--后陈的进一步探讨归纳 每一年,对于普洱要有新的认知,只是我的自我鞭策,今年对于后陈,说说我新的归纳 1.有些普洱茶为什么后陈好喝,因为它原料实在太差了,新茶就是没法喝的。茶叶有一个适制性要求,比如很多普洱当年是做滇红多,因为红茶工艺能去掉很多苦涩 又比如香港人最早发明的港仓熟成,再到70年代的熟茶工艺完善这条线,都是因为很多普洱,没法现喝。 所以,与其说是那部分普洱越陈越好,不如说它在新茶时不适合喝,苦涩类物质要陈化、氧化、转化后,才喝得下去。 所以,很多吹捧传统工艺的,其实吹捧的,都是原料有够差,差到不放个10几年广仓都咽不下去。 2.所有的“新”工艺,其实都是在试图解决较差原料的普洱的较快饮用问题 香港自50年代开始港仓熟化实验,在彼时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新工艺 熟茶,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借用黑茶工艺的新工艺,只是现在已被归入为普洱茶正统体系而已 这些年,过度萎凋的普洱,也能降低一部分苦涩 运用黄茶工艺和理念,用湿热反应去苦涩,也是一种主流工艺 很多工艺的运用,正如我的第一点所说,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原料的级别不够。 举例来说,我去某寨子,他们寨子的树种特点就是高香高涩,几乎家家都焖炒渥黄,从小树乔木大树古树都如此,但到了单株级别的大古树,又用了正常工艺,原因很简单,到了这个级别,它的涩度已经够低了,正常做就可以。 老班章就不需要新工艺,正常做,正常喝,随随便便就称王。 3. 工艺对后陈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要跳开后陈神话,看总分。 这话怎么理解,就是一个茶的完整表达,能有几分。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茶的茶质,如果完美表达是100分的表达,那么就是它最好的表达 有部分茶,因为工艺不好杀青不够,它的茶质表达可能就只有60分,在广仓放10年以上,青转掉了,茶质表达70分,它就变好了。 如果你放在昆仓,那么放30年,也转不出来的 在小厂里,这种情况很多见,于是很多人都特别兴奋,觉得传统工艺真是太棒了,就是要新茶难喝才是传统工艺等等。 这部分工艺问题,和第一点的原料太差问题,共同构成了很多人心目中普洱的越陈越好。 我个人更倾向于茶质的完整表达,也就是,正常做,也就是去想办法接近100分的表达,在后期,因为完整表达的产生的香气,可能会有一定挥发性的问题,但也能够是一个85分以上的表达。如果香气的挥发性弱,可能会是一个90分以上的表达。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工艺,因为是总体走下坡路的曲线,所以就成了他们眼中万恶的新工艺。 萎凋过度,对于后陈的影响会大一些,主要影响浓度。 黄茶工艺,主要就是固化作用,放在较长时间来看,更多影响平衡度和个性,当然,工艺不行,做的闷了,那就是一辈子 4.原料对后陈的影响 这个方面有几点 一.原料香气的挥发性越高,逃逸越多,后期口腔就比较空,比如老班章 二.原料丰富性越高,后期就越不容易空 三. 原料茶味越足,后期能长存的时限就越长,茶味不足的,在转化中空的情况就越早 四.普洱的香气,总体是从丰富往单一转化的,纯料尤其,所以很多人觉得纯料不能长存 五.拼配能增加丰富度,所以在转化中会有优势,但如果拼的不好,会更差 六.即使茶味是持续弱,体感(茶气)在温湿度适宜的后陈中,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总体是不断增强的 (当然,仓储即工艺,好的仓储对于普洱的后期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且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工艺,其仓储方法都应该有不同,但这个,就不在这个文章里展开了)
顶级茶客的区别是什么 顶级茶客,我见过的不多 2个半 顶级葡萄酒客我见的多些 殊途同归 比如吕杨刘琳,都是天赋,努力,时间,砸钱,和际遇。 所以造就了中国唯二国际认证的两个人 跨酒种的大师比较少,我比较看好YY同学,虽然他现在还不出名,但是能让80岁的季克良愿意教的人,不多。 茶的区别在哪,天赋,努力,时间,砸钱,际遇。还不够,要有人领路。 比如ZH兄,上海博物馆老人了,早年跟着香港台湾古董圈号级茶也喝过不少了,但是能成顶级茶客,还是后来遇到“头部以下没有用”大师一起喝了好几年,终于进阶,我不及也。 那么说说顶级茶客的区别吧 1 长期训练提升清晰度 比如中国葡萄酒盲品冠军我大概认识不到10个,有几个拿冠军太多,被禁赛了。我知道训练最凶的是梁扬,当年一年喝1万种酒,平均每天30种,这些人当时大都有别的职业,用的都是业余时间。 这样训练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今年茶季快结束时,我可以给地块打甲乙丙级别,之前我必须对泡。现在茶季一个月集中喝下来,脑海的记忆坐标足够我做出比较粗略的判断了,当然,过半年就不行了,训练一间断,就回去了,和运动员一样的。 2 开发口腔 茶的很多感知是长期训练后的口腔敏感度提升,他能喝到你不一定能喝到。不管是涩的感知度,细度,分别度,喉韵的纬度,味觉遮盖性的解构。 ××%的茶客没有喉韵,这次不说多少了,得罪人也要模糊地得罪,情商level up 3 同样时间内对味觉嗅觉信息的采集效率 我完整喝清楚一款茶,要7-8泡以上,一年前大概要12泡以上。浓厚稠细润长苦甜酸力度复杂度留存喉韵等等,20多个指标,一口只能喝几个。 顶级茶客,喝3-4口就喝全了,他们的很多反应已经直觉化了小脑化了,所以处理效率提升很大,
2022,重新再认识和做易武 我有一篇关于易武的回答,在知乎上得到了不少的赞同。 里面有些认识,今年在易武被更新了,有些则进一步巩固了我以前的看法 比如关于易武的一句话:是普洱的起点也是终点。 说的就不好。 普洱的起点,明显是冰岛比较好。 当然,好是好,就是太机把贵 你不能说拿拉菲当红酒的起点吧? 互相骗骗吧 比如XX是中国最美的女人 恩,你说的对,祝你晚上双手都有收获。 回过头说,易武倒是不贵,小树茶成本0.5以内,不少并不难喝。 易武名气这么大,主要还是号级茶存世的原因。其实号级茶里据传倚邦料和蛮砖料都用的很多,如果东西不好,存100年也不好。我记得何作如就公开说过陈云号不好,陈云号用的是哪里的料呢?张家湾,现在也是三流易武。 所以,张家湾也好、易比也好,大漆树也好,曼秀也好,省点儿心思,这些产区,现在喝了也不行,以后存出来也不会行的。 那些说易武茶新茶喝起来没力气,要放了才有力气的,都是半桶水。会喝茶的,易武新茶的力气都是明明白白的,所谓绵里藏针、天鹅绒里的铁拳,不管中国还是法国,都是一个意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道德都是说给能明白道德的人听的。 今年有人寄给我一个景谷的大单株,我喝了以后说,水粗树大,但茶味如此之足,实在不像景谷。后来发现是他搞错了,那天给我喝的是勐海的单株。后来喝到正版了,水细树大茶味不足,恩,这就对了嘛,易昌号当年的景谷料,放到现在20年,已经茶味大散,空余浓度,就是这个原因。 易武,茶味是足足的,就是茶汤不锋利,不苦不酽,让很多人以为易武新茶较淡,其实易武茶内质丰厚,茶力雄浑,实一时之选也。 中期茶很多易武,很多不算靠谱。99易昌是传统产区的匀堆,匀的不匀,不算稳定。99元宝茶里面搀了台地,99绿大树南糯料,张毅顺时兴系列良莠不齐,有机会倒是想喝喝96真纯雅,不过,如果和现在做的好的易武比,那时候的易武还是太粗糙了,不过时间也是本钱,老易武的韵味还是高级。现在的易武的最大问题是采摘过度,果有林采久了,也就泯然众人矣。
今年的4星那卡班章易武之---班章 2022的4星那卡班章易武3个配方,在今天24号早上2点半,在酒店前台下的茶台上终于都拼完了 接近半个月的来回试料,定方案,换料子。把这算是我的第一批商业拼配了搞完,也是长出一口气。 保安跑过来问我---在喝茶? ---不,工作。 保安嫌弃地看了我一眼,走开了。 对于拼配来说,相对平价的,级别不是特别高的料,其实比级别高的好搞,原因不是很方便讲,毕竟有一定行业含量,就不说了。 整体来说,4星班章拼下来还是有惊喜的。在我自己的天地人体系里,4星班章最后地的级别表现,在勐海系里是极为靠前的。 它和老班章在风格上最大的区别是苦重一些,所以化得慢一些,但是说的不要脸一点,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苦重可以被看成风格。而它苦化尽以后的甜,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在这个等级范围内,不要问我是不是古树?问,我就说台地。 苦重的问题,明年可以解决,找到一味料,拼进去就更像老班章风格了,不过我估计今年的风格,应该也有很多人会喜欢,到时候看明年要不要出两个版本吧。 如果你要问我对这个拼配的看法,我会说它是一个很干净的拼配班章,而且回味很好。 我一直一直说,滋味易得,干净难求。 即使是很好很贵的普洱,回味往往也会有少许涩口,干喉等等。 早上4点,喝完躺床上,嘴里生津不绝,甘甜不断。 放心地睡了。
2022年, 做茶的一些琐事(衣食住行) 2022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呆了一个多月做茶 有陆续地和同行朋友们吃饭、喝茶、喝酒,聊过去的事,聊做茶的心得。 但更多时候,还是一个人开着车,几小时几小时在无尽的山路上盘旋,从相似的山路到相似的山路盘旋,有时候因为走得多了,开始给一些标志性的,能认得出的地方起代号,比如那片白色大石头是徐家汇,那棵倒下来的大树是东方明珠,那边拐角的竹子林是迪斯尼,有了标记,就开得有奔头一些,不会那么想死,开着开着,能看的见最后的寨子。 做完茶,则往往是深夜,继续开几个小时的车下茶山,租的车是基础款,不带大灯转弯功能,只能在一次次盘旋里侧身去看,以免开飞出车道去。 前几年修曼松王子山路的时候,听说就有好几辆车掉下了山,朋友还拍过水泥车残骸的照片给我,中国的很多基建都伴随着不宣于世的伤损,都是人填出来的。 朋友也劝过我,不要在云南的深夜开山路。不开能怎滴,留在茶农家过夜吗? 也不是没有试过,最后天亮了还没有睡着。 比如床太硬,那卡一家茶农家的床,椰棕的床垫中间断了,刚好把屁股陷在里面,结果人反弓着,一会儿就背疼到没法睡、 去年蛮砖的茶农家睡到过有跳蚤,咬了一身,怕传给女儿,洗了随身所有衣物才敢回家。 车子因为租得太小,在里面也睡不着,曾经试过一晚,座椅换了各种排列组合,换了十几个体位都睡不好。还不如开回去,就算是深夜,也要睡在一张舒适的床上啊。 一个月里一共租了3辆车,第一辆是哈弗大狗,排量1.5T,崭新。一共跑了两千多公里,作为一名油一样的男子:拿到手油耗是8.5,被我干到9.1。第二辆是大众探影,跑了1万多公里,油耗7.5,被我干到7.9,第三辆是日产劲客,5万多公里,油耗6.6干到6.8干不上去了,尽力了。 总体来说,劲客最好用,山路拐弯不容易甩尾,油耗低加速可以接受,除了茶地,不下雨的话别的路大致都能撒欢的跑。 云南那些特别烂的山路,经验、信心、技术都比较重要,有一次和朋友开了两辆车去蛮砖,我们一起的茶农朋友指点了一条近路,极陡的泥和碎石路,中途我就卡住了,茶农挤开我,踩着油门轻轻松松开上去了,然后朋友的车不久也卡住了,他再跳下我的车奔过去,30分钟的路他来回跑了4趟,不服不行,你自己就是开不上去。 一个月里,内裤洗了三轮了,上衣两轮,短裤加塑料鞋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西双版纳的春天都很好用,我买的是一双甲板鞋,和一般的塑料洞洞鞋比它只多了一项功能:防滑。 在雨天,它能救你的命 第一次去超陡的果有林,穿着网红鞋HOKA one的登山版,把脚走崴了,断断续续爬了几次,去买了登山杖,一下子技能点满了,能和茶农较劲了,得意洋洋地在只能站着茶农和山羊的陡壁上行走,真是去茶地必备的道具,切记切记。 有了登山杖后,心也就野了,上茶山换成了塑料鞋造走,鞋底被树枝穿了洞。所以,人本来不会死,都是作死的。 西双版纳吃下来,景洪>勐海>易武,景洪的niwo,西餐做的不输上海一些不错的小馆子,美美咖啡的面包在云南也是有水准的,大宝同学听说我在景洪被逼的天天吃西餐,说景洪的东北菜也不错你不妨试试。 茶季快结束时,连下了几天雨,在景洪呆着,试茶吃饭健身给老婆打视频电话,不知魏晋。前几天易武的茶农问我,我定的那棵大单株什么时候来拿,我说不了,你给我寄吧,我要在景洪过糜烂生活。 她很感慨,还是老板好啊,赚到钱了就开心地花。 我说不,没赚到钱,但是做人还是要开心,你下景洪了我请你! 那棵大单株真不错
树大的中期易武 说中期易武,肯定先说易昌号。 99年的只喝过歪沱,没匀堆,每一泡树龄都不一定一样。 张毅的顺时兴也是这个问题。 说明那时候真的是太混乱了。 99绿大树么,并不是什么真易武,这个反正我说了也没人信,就当我在Pua吧。 早期都是古树混采,树龄大小就看采的这片地里本身树的大小,要是后来种的树多,就生生拉成一个中树茶水准。 2月份在昆明几个茶城喝了点儿小作坊中期易武。 有当年干燥没做好发酸的 有杀青没做好不香的 有树龄低的 但是无一例外的,都不知道自己的茶是易武哪儿的。 都是易武老街上的统货,拿了自己压,根本不分寨子。 个个都觉得自己的易武牛逼,进货价狮子大开口。 我就笑笑。 中期茶喝过树最大的易武,一个是上海某发烧茶友的05麻黑,接近单株级别(个人把单株作为一个树大小的划分),势大力猛,但是麻黑,不是什么好地块,终究是有些粗鄙,采的也不匀,嘴里杂。 另外是一个05的小厂易武,也算是惊喜,但是涩不算低,还是存的干了些,醇厚度全是底子的,转化没转化出啥,地也就是个麻黑+水平。 又想想,在那个年代,这都已经算是精品了。即使今天做的茶,只要有量的,还不是只能上台地。做小规模山头茶的,又能有几家真的做出了精气神?自己不也是为了找个靠谱的炒茶师傅焦头烂额。 慢慢来吧,真要搞极品,过去的事就过去吧,要靠以后的自己。
普洱不进化(六):烟味、烟韵 & 酸和梅子酸(韵) 先说目前的结论:烟味是外来气味,为吸附所得,主要有 1.茶农初制所毛茶对方时烟味吸附 2.阴雨天不能晒干,用火塘等方式干燥所吸附 3.后期仓储时吸附 4.故意加烟进去吸附 烟味是中度挥发性气味,在较干燥温度下,能保存很长时间。我喝过西北仓30年的甲沱,烟大到崩溃,劣质。 烟味的劣质,只是个人一种感官上的排斥,或者说:因为烟味不平衡的排斥。 传统审判里把普洱的烟味列入异杂味,个人觉得多少有点不公平,为毛正山小种就能有特权。 当然,劣质烟味,可以分析。 比如 1 过强过冲的烟味,是为劣质,可以随仓储散去。 2 有浓重的焦油味,是吸附了更多燃烧时的异味,更劣质,散起来更难一些。 3 有烟有酸,非常多见。个人认为是用柴火类干燥时不彻底,导致的酸化,更为劣质,酸味很难转掉。 在烟味比较平衡的情况下,烟味可以看成是普洱的香气的一种,增加了冲击力,对于喜欢这一口的茶友,是加分项。 至于烟味过强,有时候只能通过通风或者较高湿度去转化,带来的问题就是别的香气成分的伴随性损失。 烟味和烟韵的区别是: 烟味是吸附式的,品饮时是单一的,死的,以强度感存在的。 烟韵是转化的,品饮时是丰富的,活的,有留存与变化的。 在最近进一步的研究里,个人通过老茶的品饮,拼配,得出如下结论。 1 目前所得的标本里,布朗片区的苦茶种或苦甜茶种通过匀堆和拼配,有一定几率产生烟韵。 2 老班章村的树种,在陈年里未遇到较显烟韵的产生,可能因为老班章的苦茶种种类较少的缘故,难以产生拼配后的烟韵(在试过了02 04 05 08 09的老班章纯料后所得) 3 其余产区目前未找到烟韵的转化 刚才在谈烟时,谈到了酸味。酸味是茶汤天然存在的部分。但是突兀的酸味,一般都是因为工艺问题。 1.刚才提到的干燥不彻底,不及时,产生的闷酸,酸溲味。 2. 杀青不足,后期有反酸可能。 酸和梅子酸的区别是: 酸味是是单一缺乏变化的,尖锐的,失衡的。 梅子酸是丰富的,柔和的,有一定愉悦感的。 梅子酸的形成,目前仍然倾向于:本身酸度较高的生普,在滋味平衡度不强的情况下,在湿度较高和一定跑香的仓储情况下,使得酸度和果味凸显,而形成的口腔表现。 同样的,如果是苦度较高的生普,在湿度较高和一定跑香的仓储情况下,使得苦度凸显,也会形成更苦的口感,而不是正常仓储情况下,苦是越存越弱的。 当香气和口感平衡的话,梅子酸(韵)则融合于整体的味觉变现之下,不会跳将出来。 当然,有没有可能有普洱本身就香气欠缺,或者因为工艺缺陷,使得香气形成不足,提前出现梅子味呢? 我觉得是可能的。
元宵已到,再派一次熟茶吧 之前要过茶样的茶友,后续既没有联系过我,也没有在虎兄的贴吧开汤的,这次就别再要茶样了吧。 不管茶商还是茶友,大家互相尊重,对等交流,细水长流。 这次派两款熟茶,每款16克,顺丰到付。限量30份。 这次的熟茶派送要求也很简单,在虎兄吧里给予茶样简单感受、反馈,或者开汤都可,时限一个月内。不愿意,也就不报名吧。 我不做什么爬楼,没有意义。愿意反馈,也愿意试这两款熟茶的,先本帖子留言吧。 互相理解,感谢大家 一 2000 乔木春料老熟茶 市面上少见的乔木春料老熟茶了,2000年左右,用的都是夏秋料,哪有什么春料,说春料的,大概都是我这样的骗子茶商。 找到这款熟茶是在昆明,后来也带去了勐海,遇到石昆牧老师也喝了一下,他也赞同这是春料,恭喜了我,但他觉得转化较好应该是广仓,后来问了批发商确实如此。 就历史而言,这款熟茶基本可以算当时极为难得的料子了,轻发酵,叶底无一根焦条,颜色均匀,活性十足,工艺超过当时勐海茶厂的平均水准,当然,我认为这是因为运气,而不是技术。 熟茶要好喝:料、工、拼配、运气 。这四项,都很重要 老熟茶的魅力,是很容易体会的。复杂度,陈感,舒适度,滑度等等。已转化出桂圆、蜜饯、枣类香气。 还有老熟茶非常难得的,生津,回甘和清凉喉韵。 缺点的话,和现在的好料熟茶比起来,原料还是不够硬,赢在时间吧。 ----2011 布朗大树熟茶 这款熟茶是我找到的浓郁型的熟茶,晓茶找的熟茶有两个基本点。 1 是春茶 2 非台地小树 只有春茶,才能出足够的浓度丰富度 只有更高的树龄 才能有口腔结构的饱满 发酵的其实比较轻 无论干茶和叶底看得出 叶底偏咖啡色,无焦条,还有进一步转化空间 在工艺上做的不错 随便泡泡就成酱油色,浓郁度非常高,有很重的可可巧克力味,微苦底,浓厚度滑度都不错 不是特别耐泡,推敲是工艺前段的黑曲霉作用时间过长,细胞壁破坏太厉害,导致水溶速率过快,所以这款茶,要快出汤 水路偏粗,但是滑度高,部分掩盖了这一缺陷
老班章的转化和一些转化细节讨论 最近老金的的公众号写了我和他讨论老班章转化的问题。 也就展开说说。 我说的某些事不太符合常识,凡是你不同意的,欢迎你认为我是为了卖茶。 在转化中,除开原料,先要谈工艺。 现在流行杀青不透,保留活性。那么你这个茶,大概率是二十年青都转不掉了。 青转不掉有什么问题? 一是在3到10几年之间,严谨点儿说就是尴尬期开始之后到青没有转掉之前,茶质会淡,没有浓度,因为青就是茶质没做出来的结果。因为放几年就淡了没味道了,很多人就当成是新工艺。 二是在湿度高的情况下容易返青,返青,就是有异味,青臭味,很多人就当新工艺,或者有仓味。 三是在中间阶段会返酸,也会很难喝。也有很多人就当新工艺啊,或者以为存坏了。 反正不管什么事,喝普洱,只要喝的不合心意,大部分都是以小白骂新工艺结束,好一口大锅。 就像美国总统给下一任留三封信那个梗一样。 (青的转化,其实可以参考白茶的转化途径) 工艺完整度高的茶,后期的脉络其实是比较简单的 厚、稠、喉韵、水路细度,都会变得更好 浓度是有损失有获得,复杂度减少等等。这些我都说过。 老班章的香气,很多属于花香,是高挥发性香气,很难保存,还会消融于高湿度。 所以老班章不能存的太湿。 不能存的太湿,那么转化就会慢一些,尤其是微生物把非水溶性多糖转为可溶性单双糖的占比会小。 所以厚稠度上去就慢。 这个,一是只能是交给时间,20年不够,你就30年呗。 还有就是你有钱啊,直接上大古树,赢在起跑线。 很多仓储完美的老茶,厚稠度棒棒的,我拿一个新茶就能PK掉,无他,赢在起跑线而已。 最后说三点 1 我依然是反对杀青不透的,杀青杀透了,高温生成的香气成分才充分,你只要存的好,终归会留一部分下去。杀青杀不透,后水解转化青是低温生成的的水溶性物质,很多低沸点香气难保存,另外永远没有某些丰富迷人的高沸点生成香气的味道。 2 大部分老班章都不是纯料,本身就是拼配,老班章树种丰富,但是用拼配的思路做老班章茶的,还是不够多。好好做好本村内的树种拼配,对未来的转化有很大帮助 3 香气除了挥发,转化,还有遮盖效应。很多时候存了一些年的茶有一些以前没有的香气,大部分不是转化出来的香气,而是失去以后的香气。你以前闻到的,是A+B+C=D 的香气,后来你闻到的,可能是A可能是B而已,而不是转化出来的什么香气。
普洱不进化(四)转化,从不是越陈越香(下) 普洱的转化,是晒青绿茶向黑茶方向的转化 其余的茶类,大部分也是随时间向黑茶的方向转化,红绿白青黄,有各自的区别,但方向都是往黑茶去的。 普洱的转化,香气和口感会越来越单一,失去的物质也多于转化的物质,李扬总在洗脑说,游离氨基酸随转化越来越多,他敢不敢去做实验室测试看看到底是新茶多还是老茶多。 所以,还是那句话,普洱的转化,是风格的不同,是从一种茶变成另一种茶的渐变。你可以更喜欢这个时间点上的任何一个节点,但是,它不能被绝对地去定义好与坏。 但是,转化是有迹可循,有判断标准,有起伏,有输赢的。 比如:浓度在转化中,就是比较复杂的,它有可能越转越浓,也可能越转越淡。 在我个人看来,茶汤的浓度虽然是TDS,但它属于:嗅觉、触觉、味觉的综合感知,在其中,可能味觉的占比是比较小的。 特别我个人是把苦甜酸鲜作为单独的茶汤味觉指标看待,而不是浓度。比如我会说:老曼峨苦茶的苦度很高,但是大部分老曼峨苦茶的浓度不高。 很遗憾,我说的这部分浓度,是有可能挥发的。 这个挥发机制,我没有研究透,但是 1 它有一部分属于低挥发性香气物质,如果你存的不好,会挥发。 2 在摊凉杀青流程中,如果摊凉时间较短,一部分香气物质没有形成,在茶汤里表现为浓度,在后期存放里,它会继续水解,重新形成香气物质而挥发。 很多人觉得现在很多工序完整,杀青充分的新茶太香了,所以属于新工艺,所以以后不会好喝。但其实,那些摊凉时间较短,香气物质没有充分形成的茶,后期在仓储里形成的香气,一样会挥发。 香气香气,香在很大意义上,就是挥发才会被你闻到。无非就是有些易挥发,有些不易挥发。有些多溶于空气,有些多溶于水。 而且,后水解形成的香气,往往不如前期工序完整杀青充分形成的香气要香、要丰富、要完整。 这里着重指出一点,香气有遮盖效应,在转化中,你喝到的香气的不断变化,有时候只是一个复杂的香气呈现里,一部分的香气挥发掉之后,呈现出的剩余香气而已,而不是什么转化香。 说到底,香气和浓度在某些层面,是同一内质的不同表现。同一个茶,香气多一些,浓度少一些,浓度强一些,香气少一些。 所以,浓度在很多情况下,会越存越淡,并不是新不新工艺的问题。 当然,在后期转化到了一定程度时候,浓度有重新上升的可能性。 但厚度、稠度、润度、滑度,都会随着好的仓储增加。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茶生起跑线的问题,一个茶,可能在起跑线上就赢了,有些茶跑三十年,可能厚稠润滑都不如它的新茶。 看看周围的富二代,都能明白。 但是长期的高转化仓储,对于茶味的要求就比较高,也就是说,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要够,弱一些的茶,广东仓20年内就能转空了,茶味耗尽,成为一碗有滋有味的红汤水。 茶味,我说过了,很多人是喝不出来的。喝不出的,就不会觉得有问题,反而认为是极品。 回到一个终极问题来,什么样的茶值得等待,值得去转化。 先说纯料,大部分纯料,不适合长期转化,或者一般人不会喜欢长期转化后的纯料 在(中)篇里,我说到,从转化潜力来说 易武薄荷塘>老班章纯料>冰岛茶王树 冰岛茶王树为什么特别不适合? 老班章为什么不那么适合? 易武为什么又适合? 再说到拼配,同等原料等级下,拼配做的好的茶,比大部分纯料适合存放和转化。 在后期存放里,由于纯料的香气逐渐单一化,会使得大部分纯料的茶汤有“空”的错觉,从而影响了愉悦度。 而拼配的料,即使单一化,由于来源不同,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立香气而显得丰富,不容易出现过于单一化的情况。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中期的拼配茶,其实绝大部分拼配得都不好,还有很多人以为是拼配的茶,其实根本就不是拼配。 很多人人说好的中期茶,无非证明了两个 1 幸存者偏差,有无数种也努力拼配或者瞎即把拼过的茶都没法喝。 包括大益也是一样,中期大益我喝的少,有拼配得很好的,但是其中拼配失败可不算少。 2 喝不出材料的短板,只喝到了愉悦度。就像我和一些朋友去吃过大众点评上分值超高的一些小店,调味做的真是不错,用料也是真的差。
普洱不进化(四)转化,从不是越陈越香(中) 工艺足够好,原料足够好的茶,新茶就足够好喝,无论是冰岛500年古树, 老班章的羽毛种或者甜茶种大单株挑采,还是薄荷塘一类。 用传统工艺,正常摊凉,正常杀青,正常晒干,现饮,可以做到茶汤淡黄, 苦涩尽褪,有香有水,厚稠饱满,余韵绵长,一时之选也。 而说到仓储和陈年潜力:薄荷塘一类第一,然后是老班章单株挑采,最后冰岛大古树 仓储即工艺。 一切要根据茶叶的情况去决定仓储,而不是僵硬地说什么酶促、微生物、湿热和氧化等四个变化。 挥发性香气高的茶,第一要足够密封,通风度低,第二要中低温中低湿地去存。 杀青不够的茶,最好不要压饼,散茶放几年,青味走了以后再压饼。可惜,我认识的人里面,除了极少数有认知又有钱又有良知的茶商,没人会这么做。 那些杀青不够又压饼的茶,可以高温中高湿的存,通风度中低,等青转化之后,视情况调整仓储。 挥发性香气低的茶,可以中高温中高湿存,通风度中低。 仓储的湿度核心是茶叶含水率而不是空气湿度,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不要倒置因果。 在这里谈一下尴尬期的问题 尴尬期的形成,主要是两个原因 核心原因是:氨基酸在头几年的的迅速减少,使得茶汤的鲜甜缺失,茶汤平衡被打破。随茶饼状态不同,仓储不同在3-5年都可能发生 次要非一定原因:杀青不足,内质表达不足,加剧了氨基酸缺失后茶汤的空乏。 度过尴尬期的原因,转化到积累了一定的陈化风味物质,一部分的糖苷和多糖被分解,酶促、微生物、湿热作用共同下填补了一部分的茶汤平衡感,重新建立起茶汤结构。 次要非一定原因:一部分杀青欠的不是特别多的茶,经过几年仓储合适的转化会把青转掉,帮助茶汤提升口感(也就是说,因为尴尬期的时候带青表现会特别差,转过去以后又似乎显得特别好了) 再强调一下:普洱的转化,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不断失去和另外获得的一个双向过程,不存在一定转到什么时候最好喝,而是你喜欢在什么时候喝而已。 就像小鲜肉,老腊肉、都会有人喜欢。不存在哪个一定好的问题。 但是,原料都是第一位的,垃圾再存也是垃圾,一个肥胖猥琐的老腊肉,只有在一本爱情片里才会有市场罢了。
普洱不进化(三)拼配和纯料哪个更好 1.大部分拼配和纯料的争论,很多时候没有说到点子上。 拼配在六大系里都很常见。 比如,某批单号料如果做得特别好,特别出类拔萃,就是可以单独拿出来卖高价的。 但是如果大家做得都差不多,把很多同产地同原料,但不同天数制作的不同批次料做匀堆,丰富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遇到大师傅,匀堆是可以用拼配的理念去做的,会更好。 能多好呢? 还是不如那个单批的,因为运气做出来的最好的那个单号茶好。 然而当我们说好的时候,说的是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好就是喜欢。 喜欢在掏钱方面很有意义,在更高层面的审美机制里,不是那么有意义。 2.我做岩茶的时候,遇到一些特别好的原料做工也好,做到毛茶我就不怎么想焙了,成品茶我只吃轻轻的一道火,几乎就只走了一个过场。 基本上,所有资深的岩茶茶客都不爱我这样的茶,“没味道”,“半成品”,“淡出鸟来”。 为什么,因为火是调味,是辣度,是盐。 越好的原料,辣度和盐越要控制住。 当你习惯了刺激度、愉悦度,你对茶原料的要求,就没有那么敏感了。 就普洱来说,拼配也是用纯料做的拼配,当我们说拼配和纯料哪个好的时候,我们应该说相同价格的纯料和拼配原料。 然而事实上,市面上拼配用的原料一般是纯料价格的几分之一或者几十分之一。 前段时间有茶友给我寄了金大福的几个茶,有几个茶我喝不下去,秋料拼在里面,浓酽刺口,喝的直皱眉头,他则没有这个刺激不行。我的中期纯料,他喝着空、薄、寡。 3.纯料后期会不会转到空、薄、寡呢? 有很大可能。 让我们用熟茶做个例子,熟茶可以看成是生茶的另外一种转化方向。 但是一些纯料发出来的熟茶并不好喝。单一,缺乏愉悦感,很难找到喜欢的点。 在普洱的转化里,香气和内含物质的多样性,都是从丰富走向单一方向的。在香气单一化的情况下,感受上就会显得空,尤其是一些新茶香气高扬的纯料生茶。 而良好拼配的茶,转化后的不同香气,则提供了口感的丰富度和支撑,生茶的老茶是这样,熟茶也是这样。 回到本文开头,有些优秀的纯料,即使转化后也没有这种困扰,比如好的易武、倚邦等等,只会愈加魅力四射,愈加高不可攀。 4. 拼配茶的受众远远超过纯料。回到我的比方来,平价的拼配茶有点像一盘麻婆豆腐,做的好的麻婆豆腐,很少会有人不喜欢。 台地拼台地的拼配茶,能保证统一性。虽然等级不高,但是有拼出协调口感的可能性。 但是台地拼,上限非常有限。在你喝不出原料区别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棒,当你喝得出区别了,就很难自我陶醉了。 所以就有了大小树拼,不少深受欢迎的名茶,就是这么拼配的,它用更高树龄的树带来更好的内质和结构,口感的愉悦感也能加分不少。 很遗憾,站在我自己的品饮体系里,这是非常糟糕的拼配方法,只能卖给不敏感的茶客。 就像一些人鼓吹古法里要大小树混采才能口感丰富一样。 因为那不是丰富,那是口感杂乱带来的刺激。 不同树龄的树拼配带来的杂感,同样是一道门槛,感受不到的时候,觉得天宽地阔,心旷神怡。感受到了,就觉得恶鬼当道,世事多艰。 喝茶就是这样,刚开始喝觉得什么茶都好喝,什么茶都有趣,喝得上去了,就有了要求,很多看不上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往上走的,时间、金钱、天赋、缘分,四位一体。 5.古树拼配是个小圈子里的东西,它面对的水中捞月,是无法给顶级料配对的悖论。 顶级料只能作为味精,可以给别的差一些等级的茶送温暖,自身无法再更进一步,有如天人相隔,不可逾越。 什么老班章拼冰岛,几个易武一流产区匀个堆之类的,都是自毁长城的大招。 我曾和茶友聊天说,绝大多数的普洱,一定是拼配了比纯料更好喝。 但是到了一定等级的普洱,以现存的普洱拼配师的水准和原料选择的可能性来说,只会越拼越难喝。 非不能也,实不能也
2021,在拉几堆里学喝茶 2021年,慢慢学着从烂仓里去推敲茶原来的水准了。 这个事,挺难的,比难更难的,是身体的排斥(太几把难受)。 余华在文论里说:长篇小说家写作最难受的,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正在往拉几堆上堆拉几。 喝有问题的仓,有时候就像在拉几堆里找宝贝,喝到最后发现还是拉几。 既怀疑自己的情商,也怀疑自己的智商。 但有时和高手一起喝,还是能有收获的,比如有一次喝一个90年代的茶,明明是干仓,但喝出了旧皮革的味道。 大家都觉得是异杂味,只有某人喝了一口说:”返青“。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回去30多度放了一个多月,青味褪散,真是:”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喝岩茶的时候,最难的一关是:工艺归工艺,原料归原料。 知道工艺差的岩茶是什么水平?能把牛栏坑做到外山的水准去。 透过工艺去喝原料,是很多人要迈的关隘。 到普洱,就是要透过仓储去喝原料,真的是很像。 真是到了湿仓,也就直接扔了。 难受的是有异味,保存不善,各种小毛病。幸运一点的,则是昆仓,仅仅是内质有损,喝着倒是不难受。 苦重或酸重的中期茶,要去判断酸苦是茶原来的状态,还是仓储打破平衡导致的酸苦,就让人焦头烂额,仓储不佳导致的酸苦,是否可以通过仓储调整重新存回来,又是门大学问。 又比如 是茶存放跑香了,还是这款茶树本身就不香? 是茶存放不佳,还是二春料导致的单薄? 玩进去了,就很好玩,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些问题和人争论不休。 转化正面的老茶,喉韵加深,厚稠已出,给推断原料带来更多干扰,抽丝剥茧的乐趣也就在此。 经常一起玩的一位老茶人Y,手上好货一堆。每次和我喝茶都要说我胡说八道,但又总宽容我这个小辈。 有次说起他有永年九九上次前的试验饼,也就是05绿永年之前的一版,太俊林给他的,光板无飞,妥妥三无。 他说:这个比大货好多了,用的是最好的料。 我喝了下说:和大货一个料,你转化的好而已。 ”胡说八道!”前辈大怒,拂袖而去。 “别走啊老Y,沈P平的私藏什么时候蹭一泡喝啊?“ ”下辈子吧!“
普洱不进化(二)--苦涩,以及转化(下) 涩类物质,原料上来说,主要就是茶多酚。 茶多酚里涩度关联最大的,是脂类儿茶素。 但是涩度的表现,同时受涩度相关物质的绝对值和茶汤平衡涩度物质的影响。 也就是说,可能你有很多涩类物质,但是其实你喝着不涩,或者(苦)涩度高却能很快化掉。 这也就是某些名山名寨的价值了, 虽然普洱涩度绝对物质很明确,但是涩度的表现非常复杂,其构成原理也不能完全解释,只能用表述的方式列举 1 小树涩--- 因为树龄小碳代谢强,平衡涩度的风味物质不够而显涩。 2 修剪涩--- 台刈,台地茶的修剪,老树的修枝,都会引发茶树的刺激性生长,带来更高的涩度。所以同等条件下,台地茶的涩度一般大于小树。 3 采摘偏老的涩 ---芽叶留在树上,采摘不及时,叶形较大,会产生粗老涩,涩度的颗粒感变大,带有粗粝感,就是粗老涩 4 总光照积累涩:阳光过强导致的代谢以碳代谢为主,茶多酚和糖类占比较高。容易出现涩不化等现象。临沧不少茶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涩显。 5 是个普洱就涩:绝大部分普洱因为大叶种的缘故,先天涩高,原罪! 6 土壤粘性高带来的粗涩:往往形成于舌面和上颚 7 树感不统一带来的杂涩:因为树感不同,导致水路杂而带来的杂涩,十分常见 8 季节涩:二春、秋茶、夏茶等,茶汤不平衡而导致的涩感 9 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散涩 不能明确成因 另外,常见的工艺涩如下: 10 杀青不足的青涩 11 茶叶采摘或运输中伤到叶脉的涩 ,常见于国有林 12 摊凉脱水过度带来的死涩 其中以 3 6 7 8 11 12 最难转化。务必多加小心。 切记切记 本篇神棍记告一段落,下次再写
普洱不进化(二)--苦涩,以及它的转化(上) 我在自己的抖音号说了,苦涩是茶的本性,正如茹毛饮血也是人类的本性。人类通过文明的承袭、教育的归化、社会的制度,使得我们超越本性,成为不断进步的物种。 茶也是一样,好的茶,苦涩是有控制的、有结构的,有愉悦度的,也唯有超越了苦涩本性的表达,才是好茶。 先说苦,苦的来源: 一:原料 咖啡碱等 茶多酚中的糖苷类物质 苦茶碱 咖啡碱的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转化也比较慢。 茶多酚类的苦,转化是较快的。依靠水解酶可以转化。 这其中,最稳定的,应该是苦茶碱,也就是说,像老曼峨,小勐宋这类的苦茶种,苦的转化是最慢的。 所以,“十年曼峨胜班章”这种话,和我遇到个茅台经销商说陈年的王子酒不输新飞天一样。 都是“扯”! 至于咖啡碱,其实也不用过多地去做判断,好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结合,会加强茶叶浓醇的表现。只要出现过强的苦,都是苦的溢出比较难转化的。 苦,无论湿和干,都是会慢慢变少的。只是很慢,急不来。 特别重要的是工艺缺陷的苦,基本不转。 敲黑板:基本不转! 比如炒焦的叶底,比如受损叶脉的苦水。 在转化中,很多人最忽视的一点,就是如果仓储不好,茶可能会越转越苦。 这一点,很多人是不相信的。就像我说梅子味常常是茶内质不足的表现,也被当成是胡说一样。 但还是说一句:比如跑香过多,或者比如高温低湿氧化过多,这类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苦味变强的结果。不是苦味的绝对值变强了,而是平衡苦味的风味物质变少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