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L☞ anoldstar
卖茶卖酒,利益相关
关注数: 64 粉丝数: 739 发帖数: 5,599 关注贴吧数: 11
茶酒好友白关写了个茶酒咖啡评笔记 茶酒好友白关写了个茶酒咖啡评笔记,因为茶方面他主要讨论的是岩茶,所以先发在这里吧。 “没睡好醒来思维敏捷做点笔记 葡萄酒茶咖啡从某一角度来说都是从植物制成的饮料,酒是液体制成品,而茶和咖啡都属于制成品后经液体萃取的饮料。 由于以上过程不同,葡萄酒茶咖啡在最终出品的稳定性上酒最高,开瓶即喝、茶需要水质配合以及冲泡的技艺,顾茶本身质量只能占8-9成因素,最后咖啡不但需要冲泡更是涉及到碾磨筛粉等精密过程、这使的咖啡豆占做后出品的因素也就6-7成的样子。 酒在萃取后经液体发酵所以天然含酒精,茶与咖啡是在加工过程中固体发酵以增加风味,所以其最后的萃取物是不含酒精的。缺少了酒精这个溶剂之后使得茶与咖啡的复杂度相对葡萄酒而言就下降了一个维度,特别是咖啡由于精品咖啡文化的的短暂,基本上复杂度是最低的。 顶级的葡萄酒咖啡茶在某一个角度上都讲究天地人的因素,算是一种植物叶或者果其生命表现的延续,加工的越重越深就越会令其丧失生命力变成乏味的工业产品,而加工的太轻太简单也会让自然生命力所表达的部分无法很好的的在茶酒咖啡里保存住从而流失的很快,同时过于原始的工艺也让饮品变得粗躁缺乏复杂和精致度,所以对于既要能长久保留自然新鲜的味道又要体现其更多的复杂性以及使其更精致可口审美的极致就在于工艺的精确以恰到好处。 举例而言,焙火越重的茶越不容易返青,但又何尝不是越来越接近死物,很多时候顶级的茶青才能配上足火无非是足够的生命力才经得起深度的加工。熟普比起生普缺乏的就是生命力,放一百年也基本没什么变化了。又比如最高烘焙的豆子风味的表现上是远不如轻烘焙豆子,但是轻烘焙的豆子适饮期又实在太短,一个月基本就风味流失了。再比如一些新世界的酒重烘焙百分之两百桶浓郁加硫加酸加糖使就变成了一种稳定复杂一成不变的工业饮料,而自然酒又太过于新鲜易饮却又缺乏些层次结构与陈年潜力。 每次和少爷讨论酒,少爷总说人最关键。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是悖论,不同情况下都会有不同的讨论结果。从理性上看,天与地能决定的是原料属性以及质量,而人是加工者,如何在加工的时候扬长避短发挥原材料最佳的特点才是人这个因素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甚至那些顶级大师在扬长避短的同时又能加入自己的工艺审美整合使得最后的成品得到升华。如能达到这样的结果那人的因素的确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从审美角度而言,三者其实都是香与水的组合,品鉴体系上都是香气种类的分辨以及集中度,水感在口腔中的长度、复杂度、集中度、饱满度、余味回味、以及香和水的一致性结合程度带来的整体感官完整协调性。 三种饮料涉及到的风味盘会有交叉但也各自有各自特别的区域,所以要提升自己的体感三路并行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可以使自己的进步加倍。 比如当你能喝出一款茶茶汤中底部层次的山场味之后你对喝出一款酒的产物地话特征就会有极大的帮助。酒的层次在于陈年后逐渐交替展现、甚至最后成为了老酒才会把地话层次明晰地展现出来。但茶不一样,一款茶在冲泡的时候是层次递减的,而到了最后的尾水就是其山场层次,如果要体会层次这个因素、那对喝茶来说是反过来的,你能喝懂第十水可能很简单,但往往第一水就能都分辨清晰你就是神仙,特别是对于还没退火的岩茶,所以喝茶是一个倒过来的学习过程、如果有兴趣就准备十个杯子、拿一款茶十水分别泡好之后从后往前喝逐渐领略层次的递增,这样喝一年如果你还喝不出葡萄酒的地话我只能说你天赋太低、教了你走路你还不会走,只适合转行。 上次记得有一次我无聊写的是如何理解结构、那这次就写个层次的学习方法。” 我写了一个小看法跟在后面。 对于写茶咖啡酒的对比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触类旁通和借鉴,他们的共同点远未到可以大量被使用到对比的程度。不过对于层次感的练习,白关的这一思路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这里有另外一个角度在于,岩茶在冲泡的递进里,并不仅仅是层次变得分别分明的问题,还有水溶性内物质溶出速率不同的问题,最开始溶出的氨基酸、咖啡碱、果胶比例过高而儿茶素占比较小,所以不同的溶出速率带出的不是单纯的递减,而是在不同溶出速率的茶汤里,不同的物质平衡造成的不同泡的风格不同,也是表达的不同,不能单纯地看成层次递减,茶汤随不同次冲泡而内物质婆娑变化,是茶世界的迷人之处。
目前纯料和拼配的一点体会。目前(2020.10月,喝普洱半年 目前纯料和拼配的一点体会。 目前(2020.10月,喝普洱半年) 1 个人认为,如果原料等级是60分,好拼配能把口感提升到80分,但是对会喝茶的人,同时在茶的等级指标上,喝着还是60分,提升的是愉悦感的部分,就像做菜,分为原料和调味。你做个红烧肉,做个咖喱鸡,做的好吃了。但肉的等级,对于高手来说还是吃的出来。 2 目前认为,拼配比纯料更有利于转化。因为转化本身是损失茶多酚的过程,老茶在后面的愉悦度更多来自于口感的饱满度复杂度,纯料的内物质部分虽然可能更足,但转化出的丰富度更弱一些。当然,古树因为韵好,是远强于台地的,但是古树拼配的茶,好像并没有什么代表作?可能千羽算一个? 3 你觉得很好喝的拼配,拿一个略正的纯料一对泡,你就发现不行了,因为茶质的表达在茶味上,这也是茶区别于别的饮料的特点,茶味(茶多酚的质量,力量等等),始终是有等级差的。 4 班章有五寨,老班章本身也分369等,差的老班章和好的老班章的等级差,在我看来也值得有3到5倍以上的价差(同等树龄下) 5 目前的品饮经历是,从转化来说,布朗系勐宋系特别需要拼配,没有喝过转化好的纯料布朗。 古六可以纯料转,越转越好喝,但古六可能要偏干仓一点转。 临沧片,下关目前来说,不觉得转化的代表作,我自己喜欢四喜。勐库喝的少。 思茅喝过好地,营盘山很好,但是是台地。 6 喝过最好的三无纯料克价70,确实是好的。
今晚又去找G大师试毒了。他问我,你是怎么做到天天试毒还不烦的 今晚又去找G大师试毒了。 他问我,你是怎么做到天天试毒还不烦的? 我说毒我有,我喝不出来,只能找你试,你和毒在一起,才能叫试毒。他说:Gun~~~ 先试了我捡漏的班章五寨级别的中级茶,他表示认可。毕竟最近喝老班章喝的多有一定分辨力。 再一个班章五寨中期,他说茶味散了,广东仓一定要注意,很多过于潮湿的储存,虽然没到湿仓和受潮的程度,但酚类物质会缺失,这茶不行了。 倚邦中期,地对,树小。G大师认为倚邦普通地块级别不够。我认为是小树,他认为是台地。 给他喝了一个班盆春料轻发酵熟茶,他说一不是春料,厚度不够。二发的不好,挑看叶底,有几个叶子还是绿色的,大部分咖啡色,小部分他说是焦条。我说这个焦条不焦啊,还有弹性,以前遇到的焦条都是失活的。他翻翻白眼🙄说,差的里面还有更差,尸体里还有僵尸呢。 最后奖励试毒的G大师喝单DB送我的老班章古树,并问他,单DB说老班章越靠近茶王树,卖的越贵,但是越难喝是为什么。G说没错,因为地差。“那么茶王树呢?”“够老啊,一老遮百丑啊” 然后他晚节不保,把人家送的秋料老班章喝成了春料,大呼奇怪,在我和他关于云南是四季还是旱雨季的讨论里输一局。 最后我自己喝了朋友送的DY简体云结尾,应该是广东转上海仓,还有花香药香,可能很久以前有受潮过。汤薄,略苦,后几水完全没有通常DY的拼配层次感,撇开仓储不提,无论用料和拼配都远不如喝过的白布条了。 下次还要试毒噢。
关于普洱茶的季节,这个文章很有意思,但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不 关于普洱茶的季节,这个文章很有意思,但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不同意见。 作者:南嘉木 随着近年来普洱茶的盛行,一些茶友会习惯性的将其它茶类的概念,如“春茶”、“秋茶”、“雨前茶”等,生硬的套用于普洱茶。这些依据时令季节区分茶叶的定义,在普洱茶领域之中应如何解析呢? 春茶 江南茶区阳历2~4月份采收春茶,清明节后15天内采收的春茶为上品。云南本应无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区分干雨季。因受中原文化影响,而有四季茶品之分。因云南气候的特殊性,以致所谓春茶与一般江南茶区之季节稍有差异。云南所谓春茶,泛指农历春节后,至雨季来临前,也就是2~5月中旬所采摘鲜叶都属于春茶。 谷花茶 江南茶区于农历七月三日“立秋”到了谷子开花,稻田一片金黄季节,继春茶、二水(夏茶)之后,第三次采摘的茶称为“谷花茶”。云南则称秋茶为“谷花茶”,与春茶相同理由,云南也应该没有所谓“谷花茶”。因为云南所称秋茶,应为雨季停止之后所采收,也就是应该在9月下旬至11月底之前,与江南地区“谷花”时节,差异甚大。以个人观点,以云南气候特征,普洱茶第三季茶应还是雨季茶,第四季最后一采,即称“秋茶”较为恰当。 雨前茶 云南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干季和雨季。在10月到来年5月底干季期间,4月上旬左右会下春雨,在此之前所采摘的茶菁,称之为“雨前茶”。因气候因素,低温、雨量少,“雨前茶”的特色为叶身薄而短、香气扬、味微苦,性强质重。 有部分人认为雨前质量较好,此观念源自于江南茶区的概念。在云南,因为二、三月份较为低温干燥,对于茶树生长与茶菁质量有负面影响。云南普洱茶区在2~5月底,预计来临前,共有3~4次采摘,茶菁质量最佳的时节,反而是4月初春雨过后第二次所采摘,也就是开春后第三次采摘。因雨后又助于土内养分的输送,气温提升、阳光普照有利于茶树生长,叶质也较为肥厚柔韧。 雨水茶 严格来说,只能称“雨水茶”,不能称“雨季茶”。云南气候只分干季、雨季,但在雨季时节并不是每天下雨,而干季时节也不是天天大太阳,四月份春雨其间所采摘亦称雨水茶。所谓“雨水茶”是指在下雨的时间采茶、制茶。通常雨水茶的特色,汤色较为昏暗不清亮,茶汤偏绿,口感较苦、淡薄不厚重、香气不扬,叶梗较容易糜烂不柔韧。 因普洱茶制程分两个阶段,从采摘到完成晒青毛茶是第一阶段,从晒青毛茶到紧压成品包装属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如果遇到下雨,面临的是茶菁原料、杀青温度,以及毛茶干燥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阶段,则面临紧压成品如何干燥的问题。以现代观念与科技,都能克服多数难题,维持茶质一定的水平。
作为一个专业卖岩茶的,写的岩茶答疑(1) 不能老在下关吧里水了,已经快被人说成碳化专家了,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行是卖岩茶的,这里分享一下我最近参加几次本色茶水铺,给人泡茶时被问的最多的问题。 写在回答之前的几句话: 1.我说的不一定正确,我也在学习之中 2.我比较懒,写的比较简单 3.任何行业,都在变化之中,现在对的,以后可能错了。现在错了,以后可能对了,不要执着,不要过分相信自己或者别人,就是一参考。 4. 有些问题可能有答案,有些问题只有争论。 一. 岩茶要现在和还是隔年喝? 答:手工时代的岩茶,大部分做青比较干净,焙火比较足。那时候工艺到位的岩茶,建议退火后,隔1-2年喝,或者更久。现在的岩茶,做青透的很少。所以轻火直接喝,一年内喝掉,中火大概3个月以后喝,大概2年内喝掉。足火可以大概一年后喝,大概3年内喝掉。以上都不绝对(做青透了,可以一直喝) 二.什么叫做青 答:就是去除茶叶内青叶醇和青叶醛等------我们不想在品饮时喝到的不快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难的工序。在萎调(就是茶叶的青叶晒和摊等失水工序)之后,杀青(就是炒茶树叶子)之前。 三. 青处理不透会有什么问题 答:会有青臭味、口腔上天花板发涩、导致返青、等一系列问题。焙火可以短时间掩盖问题,但火退了会返青。 以及,青不透,茶质表达有损,茶的总体品质是不足的。 四. 如何保存岩茶(兼谈老岩茶) 答:岩茶属于乌龙茶,保存方式为:微氧干燥密封中度室温--可以用无味金属罐,比如铁皮罐陈皮罐锡罐存放,里面放上食品级塑料袋,给予少量空气,使用无味硅胶干燥剂存放。温度建议在10-20度之间。 岩茶在保存期间,如果青处理不透,会返青以及出酸,如果运气好,有一定的几率转成老茶(运气不好就变成固体醋),如果运气不好,酸度过高,则只能复焙。 请注意:复焙不是必须步骤,很多书上说岩茶必须复焙,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只有工艺不好(以及保存不当)的岩茶,才需要复焙。因为每一次复焙,都是对茶质的一次伤害,反复复焙的岩茶,会越来越像一杯有甜味火味的饮料。 所以,谨慎购买老岩茶。 五.肉桂不如水仙有岩韵嘛? 答:这个问题要两看, 首先水仙是小乔木,百年水仙的内物质一定强,所表达的---我们姑且称之为岩韵的内物质比较多。 然后,同年份树龄的肉桂和水仙,结果还不一定。可惜,50年以上的老枞肉桂基本没有(茶科所推广肉桂是在80年代初) 但是!我们可以等! 六. 什么是岩韵? 答: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岩韵。 总体而言,我比较倾向于从中文字--岩和韵上来解释: 岩----风化土,陆羽说,上者生烂石。岩字所代表的,是风化土给到茶树的良好排水效果,最终在品饮时,所产生的良好生津回甘的感觉,这一点,基本上大部分的中国茶叶都是一致的(黑茶除外),同时,岩茶常说的清-香-活-甘,也是对大部分的中国茶叶一致的品质要求,并不是岩茶独有。 韵----从中文的定义来说,韵是一种审美要求,同时也代表着它不具有统一的看法,就我的看法而言,韵在这里,更多的是武夷山产地微气候+树种品种+加工方式 结合在一起,在口中形成的,带有持续性的,粘附性的香气。 而这种香气,因为受加工方式的共通性(主要是半发酵+焙火),在别的乌龙茶里会有相似的表现,比如传统铁观音和凤凰单枞,在老枞和好的山场里,也有相似的岩韵香气,但结合到树种的品种性+加工的具体区别,又有不同。 有人形容是菌类、青苔气息和香气,我个人形容为烘烤蛋白质香气。 但是,请注意,在工艺良好的足火茶里,这类香气,很大程度上都会被焙火转为焦糖类香气,通常在5水以后,才会较容易喝到。 七. 岩茶为什么会苦涩 答:苦和涩要分开,苦是味觉,涩是触觉,所以,可以苦而不涩,也可以涩而不苦。 先回答岩茶为什么会苦 1. 采摘较早--采摘早的青叶,咖啡碱含量较高,会苦 2. 树种本身品种较苦--如八仙、黄观音等 3.小地块本身土壤特性带苦---如猫儿石 4.萎调时走水不透,苦水堆积 5.焙火温度较低---咖啡碱升华温度为120度,中轻火的岩茶温度不够,咖啡碱保留太多偏苦 再回答岩茶为什么会涩 1. 茶多酚带来的天然涩,以能迅速化开为佳 2. 茶叶土壤太差的粗涩(如粘土) 3.萎调时走脱水太快,带来闷涩(主要在后天花板) 4.青不透的粘涩(主要在前天花板) 5.火味未退的火涩(颗粒大伴有焦苦)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