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九 步九
关注数: 74 粉丝数: 148 发帖数: 7,380 关注贴吧数: 97
我们的乐园 集团公司投产20周年,我是其中的创造者、亲历者和受益者。报社为此进行“我们一起走过征文”,我想说的话想写的事太多,但什么是最想说的话最具代表性的事呢。 每天上下班,我随人流从生活区的中心公园走过,这块最具可视性、公益性、标志性的地方有无变化?它的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 公园的建设大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处于社区中心的此地主要建筑是个大型副食品商场,随着商品经营个体化、便捷化的深入,副食品商场的存在意义每日俱下,只好进行改建,所有建筑拆除后,此地还闲置近二年。当时怎么使用这块黄金地段,引起职工的广泛关注,我在职代会就听代表们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一种意见是:盖经济实用住房,解决需求不断增长的职工住房问题。另一种意见是:着眼可持续性发展,重视我们居住的环境与质量,进行公益性建设。形象的说法就是:“扶贫要进行,特区也要建设。”最后集团公司从长计议,统筹规划,建设了集亭台径廊、泉草树竹、雕塑绘画、南韵北味于一体的中心公园。从此,这里成了天脊人休闲纳凉、赏景健身的乐园。 其间,公园也进行过一些完善和改进,而最让人惊喜的是今年夏天的改造。当四周的围栏和定期上锁的大门被拆除后,这种动作不大意义深刻的变化突然让我们的眼前和心头都充满了阳光。 绿化、亮化、硬化---大规模现代城市化建设理念是时任市委书记吕日周2000年提出并在市区轰轰烈烈推广开来。拆墙透绿,石头文化,环卫治理一时成为本地人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语。分期目标,责任到人,媒体监督,园林化城市建设的步伐起步快,力度大,影响深,效果佳。 时隔七年,一个区县郊外的工矿企业,不是指令性,也不是应景性的这种变化说明什么?是决策者胸怀高远,是设计者设计人性,还是使用者选择浪漫,抑或是三者的统一。 古人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称为文明盛世,它的基本条件是稳定开放和信任。任何人不愿在时刻提防或被监督的环境中生存。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家是最美的,这说明美不是公式计算出来的,也不是投资堆积起来的,很大程度上它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也许,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职工收入不是最高,企业的实力不是最强,但并不影响职工对自己家园宜居亲和的真实感受。这是企业素养和气度的体现,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体现。 企业大地的主角是人,“宜居”是企业发展的底线。我们不仅要追求GTP,更要追求幸福指数。我对公园变化的感受是拆除封闭围栏,提升了幸福指数。公园是家园的缩影,是企业所有人共同的创造和拥有。我坚信:今天在我们昨天的努力下诞生,明天将在我们的创造中延续,企业是我们永远的乐园。
家在农村真好 家是人一生永久的牵挂和向往。家是人的根系所在。现代汉语词典对家的解释为:家庭所在的地方。我生于父母生死未离开过的农村,成人时方离开那片热土,自然本真的生活,使自己拥有了切实而丰富的心灵基础,这是我的幸运。 但是,原生态农村生活贫困、落后,村民中小学毕业的也寥若晨星,与时代同步的城市生活成为年少时人人内心的一种渴望和梦想。然而,我离开家乡三十年了,一直生存在城乡结合部,体验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兼容自慰。二00四年儿子到市里就读高中,为了将来社会对人才高知识、高技术的竞争需要,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昂贵地在学校附近租用一套单元房,每天下班后回市里,给孩子以生活保障和在家的相同感受。 两年的准市民生活,并没有和这座城市建立亲近感,硬化、亮化、绿化、街道扩展、老城翻新、高楼破土、人们行色匆匆、城市日新月异。正如理论家们认定目前的世界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基因时代、纳米时代……但我们还无法判断这到底是否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时代。是文明进步的,还是颓废苦难的,然而生命之高贵,就在于他在自然与自己创造的社会里,无时无刻都在寻找自己必须遵循的那个和谐的点。 这不是理论性的,也不是制度性的,这是来自于生命的真实需求,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在虚无缥缈疲惫浮华中过不踏实不安宁的生活,生命的向往是永恒不变的,人们永远希望无论怎样新的时代、新的社会,都过着健康、快乐、幸福、安宁的生活。 城市犹如一方屏幕,富足得遍地生金,生动的满目时尚,但是渐渐地,无聊和寂寞弄得你无法忍耐,无论你怎样调整视野和状态,懊丧总是锁定在心中,感到那是别人的风采,那铺天盖地的绚烂,让你无所适从,环境的浮躁使人不能清静自守,煽起了人们多余的欲望。所以,陌生、孤独和无奈也会不时地向心头袭来。其实,人对物质世界的需求十分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情感的富足,而精神情感需要物的承载和记忆的传递,城市的快速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承载情感的空间和强化记忆的时间。 回首童年,回望家乡,虽有新房拨地,油路延伸,但更多的是古宅老树,炊烟农耕,山依旧,水依旧,生老病死,四季更替,农村的眼光没有被功利所牵引,犹如一幅有历史纵深感的乡村图画,使人情景交融,亲切自然,踏实而温暖。无论你走出多远,走出多久,那怕你的父辈已故去多年,你都能找到可亲、可信、可言、可悦的景物和氛围,从而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常回家看看,不断地重温和回炉自己的家乡情怀,摆脱私家车与健身器的尴尬对白,站在土地上,感受和谐,体悟和丈量生命的真实和自己的存在。 我无意反对现代文明,舒适便捷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追求,但必须遵循物质和精神的和谐原则,我们要建设常态文明,减少割舍情感的“人造文明”和追逐功利的“形象文明”。乡村是挽留情感的圣地,城市是追赶时代的乐园。童年的渴望是为了物质的需要,现在的渴望是为了精神的需求。人是个感性动物,如果一个人家在城市而找不到家的感觉是一件失望而痛苦的事情,我想说,家在农村真好。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