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姑姑 米粉姑姑
关注数: 51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5,086 关注贴吧数: 11
聂圣哲:黄梅戏《女驸马》背后的狗血故事提起黄梅戏,大家都会想 聂圣哲:黄梅戏《女驸马》背后的狗血故事 提起黄梅戏,大家都会想起《女驸马》,觉得《女驸马》是黄梅戏的经典。《女驸马》从诞生的1958年到现在,历经六十余载,是一个“花甲”之年的戏,不过,在传统剧目里还算是“年轻人”。 黄梅戏《女驸马》这个故事从逻辑上来讲,是绝对不成立的。怎么可能女扮男装考取进士,中了状元,还被选为驸马?呵呵,异想天开,一个带有点意淫的故事,不过也算讲人情,讲正义,教人行善……三观不错,算那时候庶民的中国梦吧。 但是,黄梅戏舞台剧《女驸马》从首演、走红到黄梅戏电影的出名,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令人唏嘘,也颇为狗血。 今天,很多五十岁以上的人对《女驸马》颇为熟悉,而且有些爱好者张口就来几个唱段,但背后的故事却是鲜为人知。 1947年,年仅19岁的贵阳师范学生王兆乾辗转数千里,在刘邓的三纵文工团当了音乐教员,算个有才的帅哥。 7月,王兆乾与剧作家胡奇奉命到潜山县山区的水吼、横冲、五庙一带宣传土改政策。其时,农民被发动起来了,分到了田地,就在祠堂唱戏庆贺土地改革的胜利。 王兆乾坐在戏楼上看戏,看着看着,忽地产生了联想:我们文工团都是南下的北方人,只会扭秧歌,打腰鼓,唱陕北民歌,能不能利用本地的民间艺术,改成黄梅调,可能更受老百姓的欢迎。 于是,王兆乾就运用黄梅调来编演现代戏。 有一次,王兆乾看到一个中年农民坐在祠堂后面,一声不响地琢磨着台上的剧情。王兆乾断定这个人不是一般的观众,就主动打起了招呼。通过交谈,才知道这人是五庙乡左弯村的村长左四和。左四和是个有文化的人,演出的海报就是他写的,而且他还会演戏。王兆乾了解情况以后,便有意向左四和学习。 不久,王兆乾奉命转到岳西,与左四和分手了。但左四和与黄梅调给他的印象,却是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严凤英第一任、第三任丈夫甘律之,吴志和提供)
让传统戏曲搭上网络“快车”中国经济网05-14 13:04中 让传统戏曲搭上网络“快车” 中国经济网 05-14 13:04中国经济网官方帐号 关注 原标题:“让传统戏曲搭上网络‘快车’” ——访全国人大代表韩再芬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韩再芬一直关注如何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帮助传统戏曲艺术进一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这段时间会继续完善相关建议,带上两会。”韩再芬告诉记者。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既面临新机遇,也迎来新挑战。“老话说‘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抖音等新媒体软件非常火爆,传播迅速、覆盖人群广,很受欢迎。传统戏曲要尽快搭上网络‘快车’,增强艺术表现力和传播力。”韩再芬说。怎样用好新兴传播方式,把传统舞台戏曲表演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来,让传统戏曲艺术能被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接受,这是摆在戏曲艺术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对此,韩再芬认为,主创人员要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新传播途径;演职人员也要在提升表演功底和水平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手段和形式把传统戏曲艺术呈献给观众。 韩再芬认为,新媒体对戏曲从业者的冲击也已凸显。有的演员通过直播平台短期内就能获得可观收入,且劳动强度远逊于日常排演。这种“赚快钱”手段不可避免地分散了一些年轻演员的注意力,影响了日常练功。如果不正确引导,对个人业务能力提升和行业持续发展都将造成干扰。韩再芬建议,有关方面应以有效方式规范、约束演员,促进他们更好成长。 ·记者手记· 为了黄梅戏艺术得到传承与发扬,韩再芬一直不遗余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受到年轻人的热捧。韩再芬思考着把新媒体与传统戏曲艺术结合,让传统戏曲艺术搭上新媒介传播的快车,让年轻一代喜欢上黄梅戏。我们也期待传统戏曲艺术能把握好新媒体时代脉搏,展现出蓬勃生命力,散发出独特魅力。 来源:安徽日报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