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姑姑 米粉姑姑
关注数: 51 粉丝数: 221 发帖数: 5,086 关注贴吧数: 11
【再芬黄梅】韩再芬参加演出 “梅绽新时代——庆祝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戏剧晚会”将在中央歌剧院上演 中国戏剧“梅花”已在神州大地次第绽放四十载。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表演艺术大奖。 40年来,评选出的梅花奖获得者遍及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涵盖65个传统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音乐剧、儿童剧、滑稽戏、舞剧等戏剧艺术门类。获奖后,他们逐渐成长为各院团的骨干、各剧种的翘楚、各戏剧艺术门类的领军人,他们常年坚守在剧种阵地、拼搏在一线、活跃在基层,成名后仍执着探索、精益求精,是深受戏迷观众喜爱的艺术家,是剧种精髓的传承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和民族根脉的守护者。 40年来,梅花奖先后驻足20多个城市,一路芬芳、驰誉华夏,见证了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表演人才的茁壮成长、薪火相传。 40年来,梅花奖坚持文艺惠民。2005年成立的梅花奖艺术团,以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足迹遍及国内外,累计演出近180场,观众约50万余人,成为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活动的重要队伍。 40年来,梅花奖的评奖机制不断探索、变革、完善,已成为我国最有特色、最富魅力、最具权威、最受瞩目的标志性文艺大奖之一,被誉为中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 12月12日,庆祝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戏剧晚会将在中央歌剧院上演。共同亲历、见证梅绽新时代,花香飘盛世!
【再芬黄梅】65年薪火相传一出戏 65年薪火相传一出戏 2023-10-20 06:13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陈 成 江露露   10月17日晚,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剧场舞台上,一袭状元袍、一件驸马套作为黄梅戏艺术的象征正在传递——87岁的麻彩楼双手捧起,交给55岁的韩再芬,韩再芬交给44岁的吴美莲,吴美莲虔诚接过,小心翼翼地传于身侧一众年轻人……随后,新编古装舞台剧《女驸马》首演65周年的纪念演出正式开始。   曾在1958年《女驸马》演出中使用的状元袍、驸马套就这样在安庆代代相传,黄梅戏也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梅香四溢”。   《女驸马》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刚成立不久的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于1958年创排、赶排出来的新创大型古装舞台剧。   “当年由王兆乾把手抄版的《双救举》改编为《女驸马》,通过团队协作,在‘不参加评奖、不宣传、经费自筹’等前提下,于1958年安徽省第二届戏曲调演上成功展演,最终成为黄梅戏的代表之作。”在剧中饰演冯素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麻彩楼告诉记者。   “希望再芬剧院以及现在的年轻演员能秉承当年创作《女驸马》的努力奋斗、忘我牺牲精神,把已经65周岁的《女驸马》传承下去,越演越好,常演常新。”麻彩楼说。   韩再芬是安徽省及黄梅戏领域首个“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身为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她从麻彩楼手中接过状元袍、驸马套,坚定地说:“我们一定守护好创作的经典剧目《女驸马》,一定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直以来,韩再芬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表演、创作人才队伍。吴美莲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摘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演出十分精彩,传承更让人敬仰。”在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李忠超动容地说,“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女驸马》历经65年、几代人传承,呈现出了非常经典的戏剧结构、成熟的戏剧内容,这对当下传承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记者 陈 成 通讯员 江露露)
【再芬黄梅】谈谈顷宁夫人这个人物~作者:君 今天来聊聊倾宁夫人这个人物。 倾宁夫人,身为大学士张英的侄媳,在桐城老家主事。她持家有道,知书达礼,体现在“文章、书法都了得”上,更体现在对“体面”的看重上。 哪怕是与吴有理针锋相对,也不失礼节和体面。白天对簿公堂,晚上吴老爷登门拜访,她也不记前嫌地以礼相待——吩咐卸去三道门槛迎客。由于话不投机,管家对吴下了逐客令,她会责怪管家:“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吴老爷如此无礼。” 对待下人,她也是“端庄心善待人好”。在得知程管家暗恋自己之后,她没有点破,而是以替其张罗婚娶的方式委婉拒绝,尊重了对方的情感和尊严,也保全了作为女主人的体面。 为了“体面”,倾宁夫人还非常执拗地据理力争。由于筑新宅反复停工“不吉利”,合族上下都反对停工,吴有理也说只要写字条承认地属吴家就不用停工。倾宁夫人却仍然坚持停工,因为官司未决就复工,“输了情理,更丢了宗族的体面。有损于大伯公的声望,更有悖于张家的家训。”在被族长公以隐秘身世和无子嗣不能代表张家相要挟后,倾宁夫人悲愤交加,当众写下责己休书,并且要状告屈从权势、徇私枉法的县令。忍痛与张家切割,是为了不连累张家,她用一种“前无古人”的决绝方式,坚持了真理,守住了原则,也恪行了大伯公“不可仗势欺人”的家训,维护了张家的声望和体面。 “体面”二字,在倾宁夫人这里,是对人的尊重,无论这个人是对头还是下人。体面还是公道人心、是非曲直。“三尺地皮不算大,曲直从来无大小。有理可以享金山, 无理不可占分毫。”即使县令惧于张家权势而颁布复工文书,看起来是自己赢了官司得了便宜,然而由于不符合规矩和法理,她是坚决不接受的——不能赢了地皮输了情理,丢了宗族的“体面”。 相较之下,吴老爷和族长公也讲体面,但是体面的内涵各有不同。族长公的体面是家族地位:“这事关张姓一族在桐城的地位!………反正你家是我张氏一族的张家,张家祠堂不能这么丢面子!”吴有理的体面是自己的面子,“一品相爷人物大,我若服软名声倒。嘴巴长在人身上,脊梁被戳脸如燎。”害怕人说自己巴结权贵,又不想真的得罪邻居,才做出了白天对簿公堂晚上走侧门道歉的可笑举动。 这二人讲求的体面,与倾宁夫人讲求的体面,在胸怀格局上高下立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虚心而有气节,挺拔兼具韧性。倾宁夫人,既坚持真理、果断严厉,又谦恭有礼,善良豁达。竹修气节人修品,竹与人的品格达到了高度契合。结尾,倾宁夫人优雅转身,款款步入竹林掩映的巷陌深处,情与理和谐,人与景交融,极富审美意趣和象征意味,余韵袅袅,意犹未尽。 又不得不说韩再芬老师细腻传神的表演,由于坐在第一排,可以清晰地欣赏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转身,每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是那么优美,浑身是戏,气场强大,且浑然天成,不落痕迹,散发着戏曲表演艺术家的独特魅力,这得益于她几十年表演功力的厚积薄发,也得益于她对于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以及自身气质和角色气质的某种贴合。作为戏迷,能静静地坐在台下看着舞台上的她风华绝代,再吐芬芳,是何等幸福的享受!想必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她也很享受吧?
【再芬黄梅】转一篇文章。 【转】嫩黄腊梅傲霜雪 大戏国粹再芬芳 黄梅戏,从山野歌舞到黄梅戏曲,走过了一条艺术演化的脱茧蜕变过程,这种艺术来自于乡土百姓生活、成就于黄梅戏艺术家们的长期耕耘、勤奋创作; 黄梅戏,发生、成长于长江之滨的安庆市城乡这块文化土壤和空间,黄梅戏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禀赋是安庆人民、乃至于全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底色和根基。 在我少年时代,我从安庆市罗岭镇黄梅村人严凤英那里听到了黄梅戏、认识了黄梅戏;今天,作为一位大男人,我又从安庆市潜山人韩再芬这里了解了作为艺术和文化的黄梅戏,看到了黄梅戏的今日辉煌,也看到了黄梅戏的未来锦绣。 没有代表人物、表演大师的戏剧戏曲种类既算不上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更谈不上创造了一种文化。黄梅戏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犹如一枝嫩黄幽雅、芬芳馥郁的冬天腊梅,她始终牢牢扎根于安庆这一块肥沃的文化土地。 黄梅戏的一度芬芳、二度芬芳、再度芬芳,与其代表人物、表演艺术大师韩再芬的名字有关;与黄梅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创造不辍有关;与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自强不息和以韩再芬为代表的黄梅戏曲艺术家们的持恒坚守、守正创新有关。 前天,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音乐评论家、“安评乐道”主持人程乐安先生制作了一期视频新作《京剧界的韩再芬,去哪儿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