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奔腾2009
万马奔腾2009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99
发帖数: 6,132
关注贴吧数: 11
2012年6月13日百度贴吧改版了,怎么没了点击次数啦!遗憾! 2012年6月13日百度贴吧改版了,怎么没了点击次数啦!遗憾!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及家族称呼大全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及家族称呼大全
万氏宗亲联谊会总部在南昌市 有事可以联系0791--88161782 万氏宗亲联谊会总部在南昌市 有事可以联系0791--88161782
客家文化与《扶风会馆》 客家文化与《扶风会馆》 作者:汤锦程 “客家”是中原汉族南迁百越南蛮之区“客而家焉”的称谓,历史上中原汉人曾有五次大迁徙,第一次是晋未至隋唐,黄河流域各州汉人不肯臣服入侵中原的异族而南迁皖赣:第二次是唐未至宋,豫皖赣人避黄巢之乱南迁闽粤;第三次宋未明初,闽赣客家人避蒙古军之锋南迁广东;第四次是清康熙至乾嘉之际赣南广东客家人因地窄人稠外迁川、桂、湘,并渡海至台湾发展;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清政府为避免客土之争,强迫客家人迁徙至海南岛、广西等地,并有大批客家人漂洋渡海远迁南亚异国他乡。据统计:客家人总人口多达2000万,分布范围达120余县。客家人迁入百越南蛮之区,为保存中原文化创立了“客家方言”,以避免被当地土著文化所异化,并在少数民族区域创立了聚族而居的“坞堡”建筑艺术,赣南称其为“围屋”;闽西称其为“土圆楼”;广东称其为“方碉”,以此防御异族的攻击。而皖南泾县的客家人万氏却独出心裁创立了《扶风会馆》,以此团结万氏家族并保存其家族文化。 万氏始源于陕西歧山,其始祖姬高是周文王第15子,因助其兄周武王灭殷有功被封于陕西咸阳东北的毕邑,史称“毕公高”。周公旦卒,毕公高接替其为辅政大臣,其与召公并列三公,掌东都(河南洛阳)事务。周康王时,毕公高以顾命大臣执政,绍周成王惠政创“成康之治”盛世。毕公高逝后,其后裔世袭毕邑大夫,并以邑名为氏名,称“毕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西戎之祸被迫放弃镐京,东迁洛阳东都,故史称“东周”。周王族东迁后,毕邑势单力孤,则陷落于西戎君汤王之手,毕氏族人或化为戎人,或东奔中原。毕公高苗裔毕万逃入晋国,其因助晋献公攻占芮国魏城有功被封为“魏邑大夫”,成为晋国的新贵族,毕万后裔或以邑名为氏,称“魏氏”;或从毕万之名为氏,称“万氏”。约公元前452年,周定王册封晋大夫魏斯、韩虔、赵籍为诸侯;公元前403年魏、韩、赵三家分晋,魏国最先进入战国七雄之列,毕氏、万氏因与魏氏王族同源皆为魏国公族,世袭不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秦始皇为防止六国贵族复辟,强迁魏、齐、楚、韩、燕、赵六国贵族入秦以便于控制。魏国公族万氏则被迫迁至陕西扶风茂陵定居,并成为抚风郡的大姓。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新朝未期,天下义兵蜂起,扶风茂陵人万修参加了起义军,起兵反抗新朝暴政。新莽地皇4年(23年),起义军奉刘玄为帝,改元“更始”;9月汉军攻入
桃花潭--扶风会馆--万家老街 桃花潭--扶风会馆--万家老街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到安徽泾县万家酒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全诗赏析 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万氏宗祠楹联汇总 我建议将万氏宗祠的楹联收集起来,以便万氏子孙学习和继承。
关于启用“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名称的通知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袁义达教授谈中华姓氏 ——袁义达教授谈中华姓氏与伏羲的渊源关系
毕万的子孙都姓什么? 毕万的子孙都姓什么? 姓万、姓魏、姓王、姓冯,考证一下原由是很有意义的事。
万村、万姓、万家人
全球万氏大宗谱编纂宗旨之我见 整理万氏源流史,理顺各族传承脉络,统一昭穆范字(世秩辈)号召实行60-100字派字诗(待制定),认识自己的国世系也就是主世系代次,尽量将其上下衔接贯通,使其世界各地万氏的各房系始祖以及始祖以下的诸祖归源归宗,研究聚落其人口现状,生存背景,民风民俗,人文地理,宗族制度的演变,居住地的交通、物产、旅游资源,地名沿革,万氏居住地分布(自然村);总结古代,近代、现代万氏族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树立先进楷模,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后代,启迪来人,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服务。
安徽无为县严桥镇濡须万氏崇本堂建祠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2012年3月10日春光明媚,上午九点钟,安徽省无为县严桥镇福泉学校内,隆重举行濡须万氏崇本堂建祠开工典礼。中华万氏宗亲联谊总会执行会长助理万长友到场祝贺,受到宗亲们的热烈欢迎。参加开工典礼的万氏宗亲人数多达300余人。
2012年3月24日(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 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在黄帝故里新郑举办,为满足海内外各界华人的拜祖需求,主办方还将开通专门的拜祖网站,大家可以通过网络礼拜先祖、表达心愿。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郑的黄帝故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月三在新郑黄帝故里公拜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典,肇始春秋,绵延至今。今年大典主题仍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大典主司仪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会长林军,主拜人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 参照往年惯例,今年大典现场的人员规模控制在2万人左右,其中内场近8000人,外场约12000人。同时,为满足海内外各界华人的拜祖需求,主办方还将开通专门的拜祖网站,欢迎大家通过网络礼拜先祖、表达心愿。
万氏家族潜江故乡行茶话会举行 2010-10-29 潜江新闻网讯(记者 杨红)在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盛大举办之际,27日下午,万氏家族潜江故乡行茶话会在七喜国际大酒店举行。市委书记朱汉桥,市长张桂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罗茂文,市政协副主席刘晓英,与前来参加第二届曹禺文化周的万氏家族欢聚一堂,共叙友情。 朱汉桥说,潜江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万氏家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虽然有很多万氏家人从未踏足过这片土地,但是对家乡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曹禺先生曾经写下的《我是潜江人》,字字珠玑、感情饱满,彰显出了曹禺先生的故乡情结。曹禺先生的外孙苏蓬先生曾到潜江时,激动不已,欣然提笔写下了:“我的根在潜江,我是潜江人”等等,这些都是万氏家人对故乡的感情流露。今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到家乡来,我相信家乡一定会让你们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我真诚地希望各位常回家乡走走、看看,感受家乡的变化;同时希望万氏家族的优秀儿女能多推介潜江,当好家乡的宣传大使,多为家乡的发展牵线搭桥。
中国历史朝代排序表 中国历史朝代排序表 为方便万氏宗亲查阅族谱时的年代对照,特查阅中国历史朝代排序,供参考! 夏(前22世纪——前18世纪) 商(前18世纪——前12世纪) 周(前1122——前249),姬 秦(前221——前206),嬴 西汉(前206——9),刘 新(9——23),王 东汉(25——220),刘 三国:魏(220——265),曹 蜀(221——263),刘 吴(222——280),孙 西晋(265——316),司马 东晋(317——420),司马 十六国:成汉(303——347),李 汉——前赵(304——329),刘 后赵(319——351),石 冉魏(350——352),冉 前燕(337——370),慕容 后燕(384——407),慕容 西燕(384——394),慕容 南燕(398——410),慕容 北燕(407——436),高[高云]、冯[冯跋、冯弘] 前秦(351——394),苻 后秦(384——417),姚 西秦(385——431),乞伏 前凉(314——376),张 后凉(386——403),吕 西凉(400——421),李 南凉(397——414),秃发 北凉(397——460),段[段业]、沮渠[沮渠蒙逊、沮渠牧犍、沮渠无讳、沮渠安周] 夏(407——431),赫连 南北朝:宋(420——479),刘 齐(479——502),萧 梁(502——557),萧 后梁(555——587),萧 陈(557——589),陈 北魏(386——534),拓跋——元[北魏孝文帝时,拓跋氏改姓元] 东魏(534——550),元 西魏(535——556),元 北周(557——581),宇文 北齐(550——577),高 隋(581——619),杨 唐(618——907),李 周(690——705),武 五代:后梁(907——923),朱 后唐(923——936),李 后晋(936——946),石 后汉(947——950),刘 后周(951——960),郭[郭威]、柴[柴荣、柴宗训] 十国:吴(892——937),杨 吴越(895——978),钱 楚(896——951),马 前蜀(891——925),王 后蜀(934——965),孟 南平(907——963),高 南唐(937——975),李 南汉(905——971),刘 北汉(951——979),刘 闽(899——944),王 宋(960——1279),赵 契丹——辽(907——1125),耶律 西夏(1032——1227),李 大理(938——1094),段 大中(1095),高 后理(1096——1254),段 北辽(1122——1123),耶律 西辽(1124——1218),耶律 金(1115——1234),完颜 蒙古——元(1206——1368),孛儿只斤 北元(1370——1402),孛儿只斤 明(1368——1644),朱 南明(1645——1662),朱 后金——清(1616——1911),爱新觉罗 明朝: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过两次皇帝,故用两个年号。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464年-1487年在位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27年-1620年在位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1644年在位 清朝: 庙号 姓名 在位年数 年号 存在时间 太祖:努尔哈赤-11年 天命 1616-1626 太宗:皇太极-17年 天聪 1627-1635 崇德1636-1643 世祖:福临-18年 顺治 1644-1661 圣祖:玄烨-61年 康熙 1662-1722 世宗:胤祯-13年 雍正 1723-1735 高宗:宏历-60年 乾隆 1736-1795 仁宗:喁琰-25年 嘉庆 1796-1820 宣宗:绵宁-30年 道光 1821-1850 文宗:奕宁-11年 咸丰 1851-1861 穆宗:载淳-13年 同治 1862-1874 德宗:载恬-34年 光绪 1875-1908 宣统:溥仪-3年 宣统 1909-1911
万氏家族续谱告竣《锦句篇》 祝贺 龙腾凤舞占鳌头 扶风子弟布神州 千支万系寻根祖 人物风彩史册留 皖.安成于公元二OO四年秋
越剧《梁祝》白雪 孙小梅
民乐欣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民乐欣赏 二胡曲《二泉映月》
江西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江西省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截至 2001年 11月,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10县级市,70个县,19个市辖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1) 南昌市,辖 5 区 4 县 :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南昌市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滨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枣鄱阳湖。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总面积7402.36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35.8%,水域面积占29.8%,岗地、低丘面积占34.4%。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区地势偏低洼,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为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米。全市水网密布。赣江、抚河、锦江、潦河流过境内,湖泊众多,有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市区东北有艾溪湖、青山湖和贤士湖;城内得天独厚的东湖、南湖、西湖和北湖等风景湖,更显江南水乡风采。南昌市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5℃,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9.3℃。 日照率为43%。年平均风速2.5米/秒。年无霜期291天。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祝万氏宗亲元宵节快乐! 祝万氏宗亲元宵节快乐!~~
江西武宁万氏祠堂竣工庆典 【视频】 武宁万氏祠堂竣工庆典 【视频】
万梓良给我们万氏宗亲带来春天的祝福(照片配乐欣赏) 万梓良给我们万氏宗亲带来春天的祝福(照片配乐欣赏)
万字书法 配乐欣赏 万字书法 配乐欣赏
祝万氏宗亲龙年春节愉快!~~ 祝万氏宗亲龙年春节愉快!~~
龙年万字春联 百尺高梧栖彩凤 万川汇海起蛟龙
中华万氏总会一届二次会议暨会长办公(扩大)会议 【视频】 中华万氏总会一届二次会议暨会长办公(扩大)会议[视频]
万氏族歌[视频] 万氏族歌 视频
联谊总会暨族谱协会增补领导人员名单 联谊总会暨族谱协会增补领导人员名单 (已经一届二次会议表决通过)
12月17日召开万氏联谊总会会长全体(扩大)会议 通知 根据会长办公会议定,决定于12月17日上午召开"万氏联谊总会会长全体(扩大)会议,现将参会人员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时间: 11月17日上午8时(16日报到) 2.地奌: 南昌市南京东路万氏集团总部 3.参与人员 总会:学文 长明 安祥 向前 万盟 泉华 德春 邦联 迪新 克平; 省市:原则每省2人,副会长必到,缺副会长的自行举荐代表(可拟作增补三机构副会长.常理事后选人).具体如下: 江西 金莲,代表1人; 福建 忠明,建平; 广东 家杰 新华 志泉; 广西 寿彬,代表1人; 湖北 建波 群华; 湖南 孝亮 金华; 江苏 代表2人; 安徽 代表2人; 重庆 均凯,代表1人; 四川 鹏昌,代表1人; 陕西 安奎,同生; 河南 明云,传会; 淅江 显哲,忠雄,万毅; 甘肃 生东 全琳; 山东 之群,代表1人; 海南 才芳; 贵州 嘉禄; 河北1人; 内蒙1人; 新疆1人. 4.参会人员要带齐各地工作(书靣)总结,新出版宗支家谱,成形统谱资料. 中华万氏宗亲联谊总会 2011.12.5
陕西境内的万氏家谱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二门万氏家谱一卷 1794 咸阳120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万氏家谱一卷 清 咸阳123 陕西 旬邑 万氏 [陕西旬邑]陕西省旬邑县西牛家万氏家谱(长门)一卷 清 咸阳124
万学文会长视察温州万桥万氏总部 二O一一年六月十八日上午8点20分,万学文会长来到温州万桥视察中华万氏统谱总部。同行的有江西南昌万金莲,安徽合肥万盟等人。他们受到温州乐清万显哲、万邦联以及万桥老年协会万忠雄、万毅等万桥宗亲们的热烈地欢迎。学文会长和万桥宗亲共同分析了总会上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今年下半年的统谱工作计划,及时的调整了总会的管理人员。他赞扬了温州万桥宗亲对统谱工作的高度重视。赞扬他们顾全大局,敢挑重担。 学文会长号召全国各地万氏宗亲向温州万桥宗亲学习,学习他们尊宗爱族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全力以赴支持中华万氏统谱编纂工作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万士福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14日召开万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办公会 14日上午在南昌市万氏集团总部会议厅,万学文会长主持召开了,中华万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办公会。
【视频】温州召开《中华万氏宗亲全国代表大会》
中华大族谱协会感谢信 作者:佚名 日期:2010年12月25日 中华大族谱协会感谢信 核心提示: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已圆满结束。作为这次国际会议的发起人和主办方之一的中华大族谱协会,特别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身,不远千里万里出席这次令人难忘的盛会! 感谢您为会议做出的各项贡献! 感谢信 出席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的各单位、各位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 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已圆满结束。作为这次国际会议的发起人和主办方之一的中华大族谱协会,特别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身,不远千里万里出席这次令人难忘的盛会! 感谢您为会议做出的各项贡献! 特别感谢与我们携手共同主办这次盛会的南京师范大学、及承办这次盛会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感谢实验室主任闾国年教授带领的团队全体师生所做的卓越贡献! 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她必将在中华谱牒文化史,乃至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会议通过的为中华谱牒文化申遗宣言,已经成为我们完成大族谱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今后的工作将围绕中华谱牒文化申遗而全面展开;它将带领我们以更严谨,更求实,更科学的态度对待谱牒工作,使谱牒续修和纂编工作进一步向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方向大步迈进;它将使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对全世界,全人类新文明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甘肃会宁万氏家谱序言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史,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此三者构成一完整体系,为华夏历史三大组成部分,记述中华民族繁衍生长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也。 我国民族素重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历时既久,形成强烈之宗族观念,乡土观念,进而溶合为国家观念,此我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历五千年经久不衰之奥秘所在也。谱牒者,详生没,记葬处,别亲疏,睦宗族。自宋代以来,儒家认为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宜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于是,士庶之家俱各修谱树牒。特别是文宗巨擘欧阳修、苏东坡诸公所创谱例,更趋系统化、科学化、人文化,至今为后人循蹈延袭。近年来,国泰民安,氏族文化研究盛行一时,建谱续牒者比比皆是。余曾浏览定(西)靖(远)会(宁)诸家新老谱牒百余本籍,然大多或掇拾高门,强为联络;或实出一本,不屑纪叙;或借重于名公巨卿之撰序;或假托隐逸文人之笔墨,大失谱谊,均难启后。且多仅记世系神主,史料支离,无传世价值。谱牒者,家之序也,有如参天巨树,论其树冠枝叶如何繁茂而其主干为一;亦如黄河发自青海,东流入海,毋论其沿途注入百千支流而主流仅一条耳。倘或谱牒不叙,不惟祖功宗德无由以彰,窃恐后之子孙支繁派广,世远年湮,而视亲支为途人,以近族为陌路者矣。谱牒作为家族之史料,对于研究家族史,乃至整个社会史,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因而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族人岂有不重之理乎!
阅读和续修家谱感想 阅读和续修家谱感想 孔 德 双 (2010年6月10日) 解放前,永靖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自然条件严酷,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贫乏,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那时的永靖县半个川即今太极川是一处极其闭塞落后的河谷盆地,虽然临河,但水利设施非常落后,仍然靠天吃饭,十年九旱,人民生活非常困难。祖父祖母及父亲、二叔在1928年至1934年之间,由于战乱、饥荒而逃荒于永登县、民和县,临时流寓在秦王川、上川口、马营腰岭湾、洒大庄、段岭乡魁山村山庄等地,到1935年前后定居在段岭乡魁山村上湾社。 父亲有经商做生意的天赋,在解放前,经常到兰州、河西、西宁等地贩运牲口和粮食,收入很不错;二叔善于经营农业,精耕细作,吃苦耐劳,庄稼年年丰收,在兄弟的艰辛劳动和齐心努力下,生活逐渐好转,成家立业。 1942年至1947年父亲担任魁家沟地区(今新寺、段岭、川城、红泉等乡)保长,为民做了大量而有益的工作,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至今还在传诵。 在195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村普遍建立初级社、高级社,为响应党的号召、国家政策,将我家的1头马(父亲骑的走马)、4头骡子、6头牛、60多只羊、农具等全部入社,作为生产队集体财产,为全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1958年修通了铁路(1958年,为解决当时在建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3座电站的物资运输难题,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负责修建了这条全长48公里的铁路,并组建了拥有“建设B型”4台蒸汽机车的铁路分局,年货运能力50万吨,同时也兼顾少量客运任务),通了火车;1958年修通(1971年修复)了兰州至刘家峡公路,通了汽车;1972年8月至1973年5月修通了环县公路。从此,打破了长期封闭落后的状况,城乡物资、信息交流,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地改善,工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经济较快的增长,文化教育普及,医疗卫生服务便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太极川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如今的太极川变为美丽的风水宝地。 在阅读和研究家谱过程中,根据1937年出版的《孔子世家谱》(三卷集岭南派卷六之二)记载的人口统计,共有4440人中,有文化的283人,占总数的6.37%。而我五房头二房之谱记载的人口统计,116人中有文化的只有2人(清朝乾隆年间两名国子监太学生),占总人数的1.72%。 祖父、祖母不识字。父辈10人中只有1人有文化(小学六年级毕业),仅占10%。德字辈包括妻子21人中,有文化的6人,占28.57%。孔姓德字辈15人中有文化的4人,占26.67%;6个妻子中2人有文化,占33.33%(有文化指小学毕业)。维字辈12人中包括妻子(不包括维相、维才,因为年龄还小),有文化的4人,占33.33%。 父辈们出生于解放前,由于生活困难,加之当时政府办学少,只有四叔解放后上学读书,小学毕业,其余都是文盲。德字辈15人出生于50年代至70年代,其中只有4人上学读书,初、高中毕业。维字辈10人中有四人上学读书,其余6人为文盲。父辈子孙三代有文化率(有文化指小学毕业)分别为10%、28.57%、40%,多数人仍然不能上学读书,其中也有不少是辍学的。究其原因,一是农村都是山旱地,广种薄收,而且劳动强度大,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生活困难,没有能力去读书;二是思想观念落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听天由命,父辈们不去克服种种困难,让孩子上学读书,甚至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女孩子上学读书甚少;三是长期居住生活在贫困山区,不知道知识的力量,不知道知识可以改变思想观念,知识可以改变人生命运,思路可以决定出路的深刻道理。这种现象不仅是我们家族,而且整个贫困山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是这样的。 我们要从阅读家谱、续修家谱和研究家谱工作中,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种种困难,克服听天由命的旧思想,让孩子们上学读书(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学习文化,使他们掌握知识,掌握自己的命运,要走出大山,面向社会,面向城市,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我们应当重视家谱的保存、续修和研究工作,特别是要详细记载家族成员的变化,移居变迁,世系人物的生平和业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家谱真正为现实服务,要充分发挥家谱追远祭祖、教育后代、传承历史、凝聚人心和学术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现代家谱”一个熟悉而由陌生的文化现象 一:现代家谱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之一 客观、真实的记录家的历史。 二:根系百家: 中华溯姓,古渊远源;肇自虞夏,史传有根;家之有谱,犹国有史; 端本寻源,尊宗敬祖;世系辈份,脉序无误;盛世修谱,启后光前; 敦亲睦族,报本崇先;功在当代,利千百年。 三:家谱--蓄养中国精神的根本: 在中华民族灿若银河的文化宝库中,国史、方志和谱牒独放异彩。她们相互交融又自成系统,相互辉映又各具特色,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精深、作用之显著,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可以与之相比拟。对如此悠久的文化现象,我们既有承传中华文明的义务,也有弘扬和发展其文化深意的历史责任。 但是,由于战乱、灾害和人为的破坏,方志和谱牒损失惨重,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和文明社会的创建中,作为具有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重要表现形式的家谱,其收集、编修和使用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区内展开,这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在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文化生活以及经济建设中,必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从而发挥巨大的作用。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氏的始迁祖大全,看看你是哪一支! • 万光宙 始迁祖:万光宙 ,谱称云台二十八将槐里候万修四十五世孙,避元季乱从南昌丰城迁婺源复迁濡须西乡湖塘圩,卒葬于濡须西乡湖塘圩舍前戚家茔,摘自:1907-7573-3,濡须崇本堂万氏世谱
医圣--万密斋
一封寻宗的信 士福宗亲: 我自上网以来,全身心都注意查寻我们分支与祖上的联系。至今仅存三点线索可追寻。 1. 湖北阳新县城本源公支 (寻查理由:迁出地——湖广麻城孝感乡 时间——明末清初 字辈——老孝感乡含“理”字派行) 只有这一支含有如此文字。万陆零的答复是无理贵、理侯二人名字。 2. 疑是理侯叔祖公支 (四川的一支——“理化光全体 心亨绍正忠 维方咸道立 永大疏廷中”。现在还不知住何县、乡、镇。 全川唯一的只有两个“理”字打头的字派——是否是理侯公支?) 3. 迁出祖籍地时带有族谱,理侯祖省亲时迎去了。有必要找到理侯祖一支,若原谱存在,便能解答若干疑问。 据此,下一步仍然找 1. 阳新县本源公支 请这一支知情族亲告知有关信息。 2“理化光全体 ……”支 迫切希望找到这一支族人的居住地址、联系方式。 请您务必帮助我完成此一心 愿 四川古蔺 万洪康 2011-9-25
【视频】大闹天宫 (动画大师 万籁鸣 )
视频: 国产动画 美丽的小金鱼 (动画大师 万籁鸣)
视频: 万氏兄弟和大闹天宫
湖南衡阳召开倡议中华万氏统谱大会
万氏统谱如何才能成功? 万氏统谱如何才能成功? 就这个问题请大家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意见。
【视频】港口万氏祭祖
千把二胡卖了近百万 在不久前于北JING举行的第20届中GUO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上,来自江苏二胡之乡——无锡新区梅村街道的多家二胡作坊出品的二胡乐器大受追捧,在4天的展销会期间,千余把二胡很快被抢购一空,销售额达到了近百万元,甚至连作坊下半年的产品都被预定一空。据悉,梅村二胡多以老红木为材料制作而成,具有音色浑厚圆润,穿透力好,音质细腻甜美清晰等特点,二胡之乡出产的二胡已经成为新区的文化产业。 展销4天 千把二胡现场卖出 据介绍,此前的第20届中GUO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在北京农展馆隆重举行,整个展销会为期4天。数千家中外知名厂商参加本次展销会。来自江苏二胡工艺之乡——无锡新区梅村街道的9家二胡制作坊也参加了此次展销。而在众多的展销商中,无锡梅村二胡可谓是相当的“抢手”。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专业展,这次展销会上,每天有数万名中外客户看样采购订货。其中,梅村制作坊带来的千余把琴第一天更是就被客户们蜂拥抢购,同时客户们预定了下半年的产品。据统计,光是这已经出手的二胡,其销售额已经接近百万元。 而抢购潮的背后,则是因为梅村二胡的“优点”,让很多客户相当地看重。业内人士介绍说,只要说到二胡,熟悉行业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得说起南方,尤其是无锡梅村制作地二胡。因为这儿的二胡,制作工艺精湛、细致,造型美观,音色亮中带柔、清澈无杂音、上下把位通畅,称得上是二胡中的“极品”。而无锡梅村作为“江苏二胡工艺之乡”,相关的二胡制作产业也是非常的发达。
【家谱知识】家谱学基本术语 世系表:血缘数据库。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 谱名:辈份代码。在修订家谱时,谱名和谱名排序就已经确定。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谱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家谱:家族史。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凑、聚在一起的规则,逐渐演变成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结构最终修炼成了现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谱。家谱修订权曾一度为氏家大姓垄断,但明代起有了转变,民间私修家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谱,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桧,也自封为名门之后。 图像:必要装饰品。家谱虽是以文字和图表为主,但图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谱中的图像包括祖先肖像、风水图、所居村庄图等,到了近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照片特别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状态的重要佐证,收入到家谱之中。 领谱字号:家谱上的条形码。家谱是仅限于家族内部流通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家谱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编成号码,颁发本族各房领取,每位领谱人都有唯一的号码,称领谱字号。一旦发生鼠咬虫蛀、遗失散落,或是私自誊录、鬻谱卖宗,就可根据登记材料找到当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责,并依照家法从重处罚。 谱序:序言。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余庆录:续后篇。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思想品德守则。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毕氏起源及毕氏名人 寻根溯源 毕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于毕(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北),其子毕万事晋,乃封于魏,居于毕者以国为氏。2、据《世本》所载,系自任姓所改。3、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鲜卑族出连氏为单姓毕;西域毕姓,本毕国胡人,以国为氏;匈奴屠各族亦有毕姓;达斡尔族毕力夹氏,汉姓为毕、杨;赫哲族毕拉氏,汉姓为毕;今彝、满、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后人有一支以国为氏,称毕姓。他们尊毕公高为毕姓的得姓始祖。 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以国为姓,是为毕姓的由来。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繁衍播迁 三千多年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说渭水的南北两岸乃毕姓之发祥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毕公高传到春秋时代的毕万之时,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为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的后裔魏文侯,后来曾经“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并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滕国(今山东滕州)有毕战,说明此际毕姓已进入山东。
毕氏起源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 毕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的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因为,毕公高传到春秋时代的毕万之时,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为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的后裔魏文侯,后来曾经“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并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毕万的后代既然曾改姓为魏,并且成为战国时代的著名姓氏。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正由于这样,现在的毕姓跟魏姓的,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 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广东省虎门镇镇口村万氏 借道南雄新安独走迁徙历程 依山结庐定居繁衍虎门望族
奥运歌曲—天空
百家讲坛:孔子眼中的义2【视频】
百家讲坛:孔子眼中的义1【视频】
百家讲坛:孔子眼中的“孝”【视频】
百家讲坛:孔子眼中的仁(下)视频
百家讲坛:孔子眼中的仁(上)视频
百家讲坛:孔子眼中的礼(下)视频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