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奔腾2009 万马奔腾2009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99 发帖数: 6,132 关注贴吧数: 11
梁带村古墓唤醒了北芮国 自2005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韩城梁带村两周时期的墓葬群勘探发掘以来,使这一在地下沉睡了二千八百多年的古老的诸侯国———北芮国,终于撩开她那神秘的面纱,显露在世人面前了。 北芮国与南芮国原本是一家 芮国是周文王为西伯侯时,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伯爵,故称为芮伯国。故地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即渭水入黄河处的附近,也称渭汭,古代汭通作芮,故名芮国。芮一作内。 《诗经·大雅·绵》:“虞芮质厥成。”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芮国在陕西大荔县东南,即此芮伯国。虞芮争田,去求西伯侯评断,入周界,见“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为之感动,遂还,俱让而去。芮伯国封国七十里以外叫闲田。虞芮争田的“闲原”,在河东河北县西六十五里,即《诗》之魏国,今山西芮城县。 《史记·秦本纪》《正义》注,《括地志》云:“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伯国。”这一段话说明,南芮乡故城也叫南芮国,在今大荔管的原朝邑县南30里,即渭汭。在南芮国以北、黄河西岸,又有北芮城,也叫北芮国,即今韩城市梁带村附近。不管是南芮国,还是北芮国,都是古代的芮伯国。 北芮国是周司徒芮伯的采邑 周成王亲政后,朝内设三公、三孤和六卿。六卿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其中司徒是主管教化的官。 北芮国的芮伯在西周王室担任司徒,为六卿之一。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xhctv.com%2Fnovel%2Fshow.asp%3Fid%3D1591&urlrefer=60086032ab7b33b1682c43725f49048e
世 界 万 氏 宗 亲 联 谊 会 新 春 贺 辞 世 界 万 氏 宗 亲 联 谊 会 新 春 贺 辞 金龙回首辞旧岁,银蛇挥舞迎新春。值此中华民族传统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向全国以及海外万氏宗亲拜年,并致以新春的祝福! 过去的2012年,是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底在南昌召开的一届二次暨会长办公扩大会议精神,以联宗、编纂统谱、发展经济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族宗亲,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全面开拓新局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世界万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是世界万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3月底我们在香港注册了“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机构,成功地召开了一届三次暨会长办公(扩大)会议,执行委员会二次(扩大)会议和统谱研讨会。这些会议描绘了万氏族谱和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顺利实现了总会迁址南昌后的工作交替。浙江、京津冀地区已成立了万氏宗亲联谊会机构。广东、广西、重庆、安徽成立了万氏宗亲联谊筹备会。江西的赣北、赣东、赣西、赣中片区相继成立了万氏宗亲联谊会组织。总会宗亲联谊活动足迹遍及浙江、湖南、广东、福建、安徽、湖北、江苏、重庆、甘肃、陕西、河南、河北等省市。接待了到访总会核对族谱、寻宗、求助的各地宗亲34批170余人次。统谱的共性研究和各地资料收集初见成效,《海南万氏族谱分卷》已完成初稿,商界发展联谊会筹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全族万氏宗亲正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为完成统谱大业、促进万氏事业发展而积极努力。 2013年,是万氏宗亲联宗、统谱工作和万氏经济发展进程中关键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落实绍芬部长的五点指示精神,坚持以编纂统谱为主线,以组建各省市县万氏宗亲联谊会和商界发展联谊会为抓手,强化阵地建设,加强历史文化研究,营造和谐氛围,提高执行力,把联宗、统谱和发展经济三大工作推向深入。下大力加快商界联谊会的筹备进程,把海内外万氏企业精英组织起来,为万氏企业家提供联系渠道和活动平台,促进万氏企业和万氏经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推动尚未成立联谊会的省市县尽早组建联谊机构,逐步形成宗亲联谊组织机构网络。强化统谱的调研和资料收集等基础性工作,分解落实任务,加强研究探索,为全面启动总谱编篡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位宗亲,新的一年任重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完成统谱大业,为万氏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懈努力! 祝全族宗亲合家欢乐,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中原姓氏播迁漳州 汉族姓氏的进化与大规模的人群迁移、民族融合和同化的进程是同步的。姓氏播衍迁徙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我国许多姓氏是以中原为其中心地带向四周播衍迁徙,中原地带,包括今河南全省、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部分地区。姓氏发展的这一特点,是由姓氏起源决定的。历史上,我国很多传世姓氏的基本来源都以黄河流域为其发源地,其中又以河南、山西、陕西最为突出,所谓“天下汉姓,中原寻根”。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一万多个姓氏中有4820个为汉族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汉族姓氏的38%。 其二,在历代的士族迁徙的过程中,次数最多、人口最众、持续时间最长的则是南迁。换言之,今日我国南方各地的姓氏,多是由北方士族大举南迁所为。这既有地理环境原因,还有历史等诸多原因,而直接导致大举南迁,缘于北方诸多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中原。姓氏播衍的基本走向是自北往南的历史过程,并呈现从西北、东北往华中、中原,进而再向江南、西南、岭南梯度辐射状态。 一、中华姓氏迁徙原因 就姓氏迁徙的本身而言,可归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家强制性的移民。历朝统治阶级,为了加强所统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消除各地的反叛势力,维护当朝的统治,强制性地组织移民,尤其早期朝代最为突出。见于史料记载的事例很多,如战国时期在秦灭巴蜀以后,便设置蜀郡,强迁关中民众万户到蜀郡,开垦土地,发展生产。汉代,统治者又组织移民,“关东贫民徙陇西、代北、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人口”(《汉书·武帝纪》)。特别是汉初,为消除各地旧贵族和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刘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大约有20万之众。 第二,因留戍而定居异地。历代统治者在周边都调用了大批留戍边防,这些由统治者直接调遣去的官兵,与当地的妇女结为夫妻,组成小家庭,便定居了下来。如秦代留戍长城或岭南的,汉留戍西域的,唐代留戍闽中的。又如唐初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建置漳州;明洪武年间在漳州沿海兴建的镇海卫,诏浙、闽互徙;清代福建向河南的军事移驻屯垦;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因官职迁调、仕宦而移居他地。因官职迁调或因仕宦于某个朝代,或因王朝或诸割据政权的建立而移居他地。多为一个家族的迁徙,往往又因世代为官异地,其后代家族不仅显贵,而且还形成了许多异地望族。这不仅是历代姓氏家族形成郡望的主要原因,也是姓氏迁徙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姓氏寻觅家族脉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仕宦于某个朝代而迁徙是历代最普遍的现象,中国历代王朝的改换是相当频繁的,自然其王朝的都城也有所变动。故而因仕宦于某个朝代而迁入其都或统辖地的人数也是非常多的,而迁入的人士,又多出自业大族大之家。 第四,因战乱、自然灾害迁徙外地。因王室之乱,少数民族人主中原而导致的各地连年的战乱,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成千上万的家族被迫离乡背井,迁徙外地,以求生存,这也是导致各姓氏家族迁徙的最主要的原因,以魏晋、唐五代、金元三个不同时期最为突出,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民族大迁徙。其迁徙的方向则主要为我国南方,其人口之众多,规模及相继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其它时代或别的原因导致迁徙所无法比拟的。中原先民的几次南迁,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自然也将中原的姓氏播植于南方各地。进入明代,“闽之福、兴、泉、漳襟山带海,田不足耕”,又因倭乱和海禁,已使人们陷入困境。到了清初又行迁界,“民田废弃二万余顷”,“沿海之庐舍田犬亩化为斥卤,老弱妇子转沟壑,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而使人们更苦。山区因其山多田少,谋生不易,加上连年的战乱和饥疫,也难生存。故为摆脱困境,人们只好背乡离境,再次外迁。古代迁徙多为聚族而迁,所以,到明清时期,南方也出现了许多姓氏大族。 第五,因避仇而留居异地。在封建时代,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避仇者因迁入异地而往往改他姓,并导致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迁徙,构成了姓氏来源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为异地某个姓氏家族的繁衍增加了新的血液。 第六,因子孙繁衍昌盛而迁。多为聚族而迁,这是历代姓氏家族迁徙异地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在全国范围的迁徙,中原汉人的南迁,是分多次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迁徙。漳州姓氏播衍迁徙是在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民族大迁徙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也是伴随着中原士族南迁福建而进行的。这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民族大迁徙方向则主要为我国南方,尤以魏晋、唐五代、金元三个不同时期最为突出。
族谱 - 家谱应用的研究 族谱编辑本段又称家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族谱 - 族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百家类纂》原为道光皇帝之师万承风所珍藏 江西修水《百家类纂》首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此书原为道光皇帝之师万承风所珍藏 2010年6月11日上午,记者从修水图书馆获悉,该馆收藏的38册《百家类纂四十卷》(内府藏本)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是修水县图书馆第一本入选的古籍书,标志着该县古书籍保护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记者在修水图书馆看到极为珍贵的《百家类纂》一书,从书中查知,该书为明隆庆元年丁卯春正月,浙东慈溪人沈津所撰。该书在《四库总目提要》中有描述。“明隆庆元年,沈津任含山县教谕时所撰《百家类纂》,列子类纂,隆庆元年刊本,简称类纂,共四十卷(内府藏本)。” 该书共38册40卷,四部分类为子类,其刻本为明万历年间,版框为19X13.9cm,装帧形式为线装,开本为27X17.2cm,共38册。 本书每册正文前钤盖有朱印两方,分别签章为“古瓦山房万氏珍藏”、“分宁万氏藏书”。据了解,古瓦山房系万承风室名,从中可看出,此书为万承风所珍藏。万承风(1752-1812),字卜东,一字和圃,江西修水人。乾隆四十六年(1081)中进士,曾任宣宗道光皇帝的旻宁的老师二十余年。作为一代帝师,万承风学识渊博,而这些学识主要来源于不断地读书,因此,他平生藏书丰富,收藏有近六千册书籍,其书斋名为“古瓦山房”,因此内府藏本的《百家类纂》为其珍藏不容置疑。 修水这部《百家类纂》为明隆庆元年所撰,明万历年间刻本,距今430多年,修水图书馆在书页上书有“哲学”两字,入归哲学类。估计为目前海内孤本,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据悉,此次《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书籍入选具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修水县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将借此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古书籍收集与保护的力度,让修水古书籍重放光彩。
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 在古代,中原地区的经济发达,在全国占有主导地位。伴随着每一次战乱,黄河流域的人民就开始向边远地区迁移,他们中大部分迁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迁去,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末和元初。前者在安史之乱后一直持续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边境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北迁,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封建化,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后者是从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迁徙边疆,这次迁徙,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另一种情况,为了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蒙恬打败匈奴迁30万户到河套地区。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既巩固了西北边疆,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明初,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也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 在中国古大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 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络绎不绝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这一类型的移民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移民,主体是汉族。其迁徙的原因主要有: ① 逃避战乱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东汉到两晋时期、唐末安史之乱后以及南宋到元初的北民南迁,都主要是这一原因。 ② 自然环境的变化 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开垦,生态破坏较严重,而当时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较好,气候适宜。南方相对好的自然环境就吸引诸多北方人民南迁至长江流域。 ③ 人民心理。 拥护正统的王朝,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特别的心理,在中原王朝南迁后,北方人民也会抱定正统心理追随到南方,最明显的是东晋时期和南宋时期的北民南移高潮。 (三)从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往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 汉族政权为壮大实力,经常招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入内地。三国时期,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 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对北方民族的强烈诱惑力,使北方民族经常南下,特别在天灾人祸的时候,大量少数民族南下西北和华北地区,迅速与当地汉族融合,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当北方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建立了统治后,也往往会出现一个边疆民族南迁黄河流域的高潮。比如北魏迁都洛阳、契丹夺取幽云十六洲、金灭北宋、元朝定都北京以及满清入关等这些重大事件后,均出现民族迁移高潮。
720个古怪姓氏藏在常州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很多江苏的市民可能不知道,在常州这个现代化城市里,就集聚了1000多种姓氏,其中罕见的姓氏竟然达到了700多个,从这一点来说,常州是江苏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记者日前从常州市有关部门得知,常州现有姓氏大约为1120个,除400余个常用姓氏外,人数很少的姓氏竟达720多个,但这700多个稀见姓氏,合计人口总量却只占总人口的0.8%。这也让常州的罕见姓氏,表现出了一些有趣的特点。 “如有相当一部分的姓氏,因为拥有者仅有一个人,这就意味着,该人的迁进迁出,就使该姓在常州时有时无。”常州当地一位文化学者告诉记者。此外,近些年来,由于人才流动,外籍人士进入常州频繁,使得常州姓氏大幅度增加,其中罕见姓氏增加得特别快。 有以植物为姓的,如:桃、杏、松、柳、菊、荷、树、竹、柏、麦、芋、桑、藕、果、楝、桂、豆、菜、栗、梨、麻、芹、莳、莲、蓬、莴、获、枫、菱、蒲等; 有以金属玉石为姓的,如:银、铜、锡、铅、玉、铁、宝、贝等; 有以色、香、味为姓的,如:红、乌、黑、兰、紫、赤、咸、盐、甘、美、鲜、淡、毒、染、彩、翠等; 有以动物为姓的,如:凤、龙、鹤、雕、兽、牛、羊、雁、雀、羽、鹿、燕、鱼、熊等; 有以数字单位为姓的,如:三、伍、六、七、大、半、乙、双、千、页、列、支、元、台等; 有以自然现象为姓的,如:雨、雪、冰、水、冷、寒、暑、冻、炎、春、秋、冬、空、溢、朝、夕、午等; 有以山川地形为姓的,如:土、山、湖、海、池、河、坎、沟、井、塘、浪、漠、渚、溪等。 有以用具物品为姓的,如:伞、锁、绳、针、箱、琴、镜、窗、筛、筐、笛、鼓等; 有以人体容貌为姓的,如:牙、头、首、耳、皮、肉、喜、怒、恨、乐、静、勤、善、穿、问、仰、美、衣、冠、汁、汗、肥等; 有以方位动作为姓的,如:东、南、上、左、右、前、后、竖、横、开、关、来、奔、冲、力、满、浅、游、早、迟、移、甩、煎、敖、断、超、留等; 有以军事术语为姓的,如:将、帅、师、团、营、连、排、班、兵、勇、卒、相、士、军、弓、箭、刀、戈等。 (消息源自龙虎网)
江苏万氏进士名录 万 树 摘要: 江苏宜兴人,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考承,号红友。父擢为户部主事,崇祯十五年,合监淮安仓务,升本部郎中,值甲申之变,在淮安官署殉难。舅父吴炳是明末戏曲家。树生于崇祯庚午(1630年),卒... 万士和 摘要: 江苏宜兴人,生于正德丙子(1516年),卒于万历丙戌(1586年),字思节,号履庵,明诗文家。师从武进唐顺之。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礼部主事、江西佥事、提学副使、湖广参政、江西按察使... 万贡珍 摘要: 江苏宜兴人,字荔门。道光癸未进士。由庶常改官户曹,充军机章京。出守归德府知府,以才敏称。调开封,清厘积狱,卓著治声。丁艰。服阕,选黄州。有争沙洲命案事,连坐数十人,上台主严惩,欲尽置... 万松龄 摘要: 江苏宜兴人,字星钟。雍正七年经魁。壬子,分校江西秋闱,称得士。考取内阁中书。乾隆二年,召试博学鸿词第一,授翰林院检讨,武英殿行走,充一统志纂修官,分修授时通考,分校御纂唐宋文醇,校对... 万应馨 摘要: 字华亭。松龄子。幼聪慧,与同郡黄景仁齐名。年十五,从卢都转见曾学诗,以七言排律二百韵为贽。稍长,问业于齐侍郎召南,旋受知于朱学士竹君,学益进,名益著。领乡荐后,考取咸安宫教习,入直内... 万中道 摘要: 江苏宜兴人,字体传,号厚存。名诸生,学邃理醇,立品端洁,其教人一以清心主静为宗。中道少承父训,刻苦自励。早岁补诸生,有文誉。乾隆十五年举于乡,乾隆十六年辛未科吴鸿榜二甲进士。初授吏部... 万吉 摘要: 江苏宜兴人,字克修,世称古斋先生。生于成化甲辰(1484年),卒于嘉靖丙午(1546年)。邑痒生,嘉靖丁酉(1537年)岁贡授浙江桐庐县训导。为人方严则峻,刻意师先儒,尤尊朱子。平生寇履饮食,拱...
镇村之宝明朝太医《万氏医贯》留世 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井里村有一件“镇村之宝”,是在400多年前一位当朝太医留下的医书——《万氏医贯》。几百年来,村里家家户户传抄收藏,一代代后人悬壶济世,井里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村。近日,村里的柯氏后人正打算拍摄一部电视剧,将围绕着这本医书的传奇故事搬上荧幕。   井里村,位于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西面,地接揭东登岗镇,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子里大约只有1000人,但短短的村道两侧却分布着好几家颇具规模的诊所、医寓。   村里的柯耀锐医师告诉记者,井里村的人有行医的传统,特别是在儿科、皮肤科和内科较为出名,广泛分布在潮汕、深圳、海南等地。这行医传统的由来,自明嘉靖年间的当朝太医万宁流落梧州留给井里村人柯玉井一本《万氏医贯》说起,该书汇集宫廷秘方、祖传家训而成。   在《万氏医贯》传人柯树泉看来,因为有几百年来家族对中医传统的坚持,才有他自己今天的成就。如今,柯树泉正着手准备把祖先柯玉井的故事拍成电视剧,让世人能够从中认识中医的魅力。   据医源资料库的《中医词典》记载:《万氏医贯》,儿科著作,三卷。明朝万宁(邦宁)撰于1567年。前二卷列述胎原、初生诸病及五脏主病等,各病之后多附作者治案;末卷罗列上述二卷中的治疗方剂,多系家传效方。 清刻本《万氏医贯》。
万氏兄弟成功挑战“吉尼斯”  150米3D地画《时尚之都,理想之城》诞生   2月18日,广州3D地画艺术家万氏兄弟在中山星汇云锦广场发布了挑战吉尼斯纪录的3D地画作品《时尚之都,理想之城》,该画作全长150米,打破了之前创下的128.7米纪录。在与广大艺术爱好者一起见证了这幅巨画展示的精彩瞬间后,万氏两兄弟接受了新快报记者的专访,谈及两人的创作之路及此次挑战吉尼斯纪录的灵感。   3D立体画是近年兴起的新颖时尚艺术,双胞胎兄弟万以琚(大万)和万以珩(小万)则是国内颇有名气的3D地画艺术家,自2004年接触3D地画以来,创作了50余幅3D地画作品,并以新颖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成为新一代视觉艺术的领军人物。   当天,3D立体地画《时尚之都,理想之城》揭开神秘面纱,并铺设于星汇云锦广场临南区中心商务区中轴线兴南路,内容主要围绕中山作为领先旅游城市的特色,以时尚为主题、未来为背景,通过梦幻的手法,把电梯作为通往时尚终点的纽带,让观众在身临时尚的旅程里感受错觉艺术。此外,画中还包括有通往未来之城的时尚电梯、时尚建筑、未来时尚工具、时尚橱窗等精品元素展示。   据知,这个作品不仅是万氏兄弟在作品规模上创下的新高,更体现了他们挖掘的“未来之城”的创作概念。开放首日,这幅巨画就赢来了观众的极度追捧。
万氏老年养生趣闻 1.清字长寿歌 相传长沙东乡曾隐居过一位122岁的老翁,他留下了一首清字长寿歌,歌词是: 清白的一生德性好,清爽的一身勤洗澡。清醒的头脑睡得早,清新的空气常晨跑。 清淡的饮食求温饱,清洁的房间多打扫。清香的烟酒不沾好,清宁的环境无烦恼。 清心的生活情欲少,清亮的眼睛人未老。 2.老年养心歌 人老年事高长,注意心身涵养。编支养心之歌,献给长者思量。 人间运动永恒,身体锻炼经常。待人处事接物,做到心情舒畅。 疾病挫折坎坷,务须达观开朗。邻里以和为贵,不要舌战唇枪。 年老乐不至极,万勿过分悲伤。暴怒血压升高,牢骚肝损脾胀。 即使蒙冤委曲,冷静处置何妨。心平气和愉快,长寿幸福健康。 3.养生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领取几许退休钱,多也不嫌,少也不嫌。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衫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内孙外孙同待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4.养生箴言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静,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决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勇而气和,斯为大勇。有作用者,气宇定是不凡。 有受用者,才情泱然不露。意粗性暴,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万祥骈集。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 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清。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 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观操守在利害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 观镇定在震惊时。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大事难事看担当,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5.孙真人长寿歌 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切莫贪**。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亥寝鸣云鼓,晨兴漱玉津。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卒。寿天休论命,修行在各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6.戒怒歌 君不见,大怒冲天贯斗牛,擎拳嚼齿怒双眸,兵戈水火亦不畏,暗伤性命君知否。 又不见,楚霸、周公瑾,匹马乌江空自刎,只因一气殒天年,才使英雄千载忿。 劝时人,须戒性,纵使闹中还取静,假如一怒不忘躯,亦至血衰生百病,耳欲聋来又伤眼,谁知怒气 伤肝胆,血气方刚宜慎之,莫待临危悔时晚。 7.现代长寿歌 衣着整洁最当先,新式可穿,老式可穿。膳食调好饱三餐,细粮香甜,粗粮香甜。 居室布置贵雅观,坐也安然,睡也安然。晨起锻炼去公园,快走三圈,慢走三圈。 书法练习情趣深,大字一篇,小字一篇。下棋用脑益寿年,输也三盘,赢也三盘。 运动场上转一转,排球也玩,篮球也玩。三五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小孙活泼绕膝前,乐趣无边,喜悦无边。老夫老妻逛公园,携手并肩,边走边谈。 恩爱夫妻胜当年,比胶还粘,比蜜还甜。有害嗜好不沾边,烟也不抽,酒也不贪。 豁达大度心地宽,能跑火车,能开轮船。无忧无虑乐晚年,不是神仙,胜以神仙。 8.酒色财气歌 宋朝和尚佛印写了一首酒色财气诗: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是谁能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苏东坡见了和诗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王安石见了和诗道: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宋神宗和诗道: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钢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 9.寿字歌 寿 有短 也有长 早衰可防 运动是良方 讲卫生防肥胖 戒烟少酒身健壮 坦荡无忧心情舒畅 情绪稳定乐观又开朗 遇怒不要恼遇难不急躁 遇喜勿激动逢急事防慌张 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食定量 生活有规律健康长寿相得益彰 10.进补: 我老今年八十八,身体硬朗气色佳; 每日酌饮XXX,祝您好运长寿来!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