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茂隐士 果茂隐士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 发帖数: 1,935 关注贴吧数: 0
[中国古代十大皇帝的怪癖] 从夏启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我国共有过67个王朝、446位帝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和农民起义政权未计)。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开始,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稷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皇帝与普通臣民不同,臣民可以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皇帝的唯一职责就是使国家繁荣昌盛,使人民安居乐业。皇帝若置国事而不理,而像臣民一样放纵个人的爱好,那就是“不务正业”的“怪癖”皇帝。   同性恋皇帝   同性恋是一个时尚的词语,但它不合中国国情,因为它在中国的存在非常古老,汉哀帝刘欣就是其中的一个。   董贤英俊潇洒,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选为太子舍人。哀帝在与他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恋,封他为董门郎,并封其父亲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不久,董贤又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汉书·董贤传》载,这时董贤“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巨万,贵震朝廷。”两人形影不离,同床共枕。有一次哀帝醒来,衣袖被董贤压住,他怕拉动袖子惊醒“爱人”,于是用刀子将其割断,可见其爱恋之深。哀帝还为董贤建造了一栋与皇宫类似的宫殿,并将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给董贤,自己则用次品。他为了与恋人生生世世在一起,还为董贤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了一座冢茔。《汉书·董贤传》载,哀帝还曾开玩笑地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吓得大臣们目瞪口呆。这种要“爱情”不要江山的恋情在历史上实为罕见。如此忠贞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   菩萨皇帝   历史上有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宗、北周武帝、唐代武宗、五代周世宗)灭佛,但也有过梁武帝、武则天、唐中宗那样忠实的佛教信徒。其中以“皇帝菩萨”(大臣们在奏章中这样称呼)梁武帝萧衍最为突出。   武帝大力倡导佛教,耗费巨资修建庙宇,当时全国有大小寺庙2846所,其中以大爱敬寺、智度寺、解脱寺、同泰寺规模最大。唐朝诗人杜牧曾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还写了大量的佛教著作,“虽万机多务,犹卷不掇手,燃烛侧立,常至戊夜。”且部头极大,其中《制旨大涅经讲疏》有10l卷。同时,武帝还创立了儒佛道三教同源的理论,认为儒教、道教皆来源于佛教。还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以前佛教中无此规定,他根据《涅经》等上乘佛教的内容写了《断酒肉文》,从此,以身作则,过着苦行僧的日子:每日只吃一顿饭,不沾酒肉,住小殿暗室,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武帝还曾三次舍身寺庙:大通元年(527年),他突然跑到同泰寺当奴隶,与众僧一起生活,后来被大臣“赎回”;两年后,又跑到佛庙里去了;太清元年(547年),84岁的他第三次舍身寺院,且坚持呆了一个多月。三次“赎回”武帝花钱四亿。   佛祖没有保佑这位忠实的信徒,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发动政变,攻克建康,菩萨皇帝被俘,后来被活活饿死。   象棋皇帝   “闷来时,取过象棋来下,要学作做士与象,得力当家。小卒儿向前行,休说回头话。须学车行直,莫似马行斜。若有他人阻隔了我恩情也,我就炮儿般一会子打。”(《桂枝儿·咏部八卷》)唐肃宗李亨热衷于象棋,却不学士象,不学卒车,偏偏学马行斜。   上朝积祸加天宝之乱(也称安史之乱)。肃宗与爱妃张良娣拥兵西逃。逃命途中,他还念念不忘象棋,置堆积如山的军情战报而不理,与张氏整天下棋作乐。丞相李泌进言劝说:若不悬崖勒马,有重蹈“马嵬坡事件”(士兵哗变,杀杨国忠等人)的危险。肃宗仍毫无收敛,为了掩人耳目,命令太监将“金铜成形”的棋子换成“干树鸡”雕成的木质棋子,这样,旁人就听不到他们下棋掷子时发出的声音了。人们称这种棋子为“宝应象棋”。文学作品中,东晋谢安、三国孔明、元末刘伯温都能“帷幄之中下棋,千里之外决胜”,肃宗好像也不示弱。   蹴鞠皇帝   唐僖宗李儇嗜好骑马、斗鸡和蹴鞠。他曾得意地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他有时一玩就是二三个时辰,连饭都忘了吃,急得身边的太监侍女们团团转。他还多次勒令地方官员举荐球技高超的青年入宫陪他击球,有不少人因善蹴鞠而被封为封疆大吏。宦官田令孜的哥哥陈敬碹赢了球,被封为西川节度使。当然,也有许多人因踢球失误而丢了性命。   玩物必丧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在长恒起义,随后黄巢响应。起义好不容易平息后,田令孜又专权,蹴鞠皇帝常常和亲信们谈起朝政而泪流满面。光启元年(885年),李克用进兵长安,僖宗四处逃命,文德元年(888年)忧愤而死。  木匠皇帝   明熹宗朱山校不听先贤教诲——“祖法尧舜,宪章文武”,却去学鲁班,学喻皓,学李诫,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   熹宗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山东徐鸿儒起义和陕西王二之起义。熹宗却不务正业,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吴宝崖在《旷园杂志》中写到:熹宗“尝于庭院中盖小宫殿,高四尺许,玲珑巧妙”。由于经常沉迷其中,技巧娴熟,据《先拨志》载:“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熹宗的贪玩使得宦官专政,奸佞弄权,正如《酌中志余》所述:“当斫削得意之时,或有急切章疏,奏请定夺,识字女官朗诵职衔姓名毕,玉音辄谕王体乾辈曰:‘我都知道了,你们用心行去。’诸奸于是恣其爱憎,批红施行。”魏忠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扩充势力,步步夺权的。   《明史卷二十二·熹宗》中评说:“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熹宗专心致志地盖着他的“宫殿”,奸佞们却在悄悄地挖着他的墙脚,熹宗死后仅十多年,明朝就灭亡了。(
■历史上的2月4日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中国丧失部分主权 http://www1.wst.net.cn/scripts/flex/TodayOnHistory/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203/1902年2月4日第一个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美国飞行员林白诞生·1903年2月4日二十世纪中国首例伪钞案,主犯均为日本人·1906年2月4日冥王星的发现者克莱德-汤博诞生·1922年2月4日印度乔里乔拉发生村民反抗英殖民统治事件·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举行震惊中外的大罢工·1932年2月4日“一.二八”事件图片集(图文)·1932年2月4日“一.二八”事件战争规模升级(图文)·1951年2月4日中国政府决定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1968年2月4日内蒙古制造“内人党”冤案·1968年2月4日世界上第一艘远洋气垫船下水·1975年2月4日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图文)·1976年2月4日危地马拉发生强烈地震,6千多人丧生·1983年2月4日著名诗人萧三逝世·1985年2月4日我国第一所针炙医院在合肥成立·1993年2月4日俄罗斯成功地进行太空镜实验(图文)·1993年2月4日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1917-1993)在京病逝(图文)·1994年2月4日美国解除对越南实施19年之久的贸易禁运·1994年2月4日中国实现纳米技术的突破·1995年2月4日中美贸易知识产权战一触即发·1997年2月4日前美式橄榄球明星辛普森被判有罪(图文)·1999年2月4日俄宇航员进行“人造月亮”试验
哈萨克汗国的兴衰 ZT 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出诺盖汗国和乌孜别克(月即别)汗国等。 1456年(明景泰七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又译作克拉依汗),乘乌兹别克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刺之机,与贾尼别克汗(阿布赛义德)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向东迁徒,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我国明代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楚河、塔拉斯河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他们反抗和脱离乌孜别克阿不勒海尔汗的压迫而东走,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克烈汗、贾尼别克汗与亦力把里统治者联盟,共同对抗阿不勒海尔汗。 1468年(明成化四年)冬,利用阿不勒海尔汗在往征哈萨克汗国途中丧生,乌兹别克汗国内乱之机,征服东钦察草原各游牧部落,乘机占领锡尔河流域的卡腊套山大部分地区。附近哈萨克部落纷纷归附,逼使乌兹别克继位者穆罕默德·昔班尼汗逃往帖木儿汗国的土耳克斯坦城。 1470年(成化六年),又率军攻土耳克斯坦城,迫昔班尼逃往布哈拉。随着军事的胜利,汗国领土不断扩展至巴尔喀什湖西北广大草原及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直至中亚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地。并不断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察合台汗国中从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融合,人口增至20余万。 16世纪初,哈萨克汗国在贾尼别克汗之子哈斯木统治时期(1511~1523年或1508—1518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达到空前繁荣。哈斯木汗联合东察哈台汗国统治者,与昔班尼汗进行了长期战争。对内统一哈萨克诸部,其领地南部包括锡尔河流域及其城市,东南包括七河流域,东北达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部至雅克河流域。首府从锡晏那克城迁至土耳克斯坦城。
中国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参半。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就完全得到了证实。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  关于周武王灭商的确切年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  “中国”的本意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国”字说起。“国”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于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正因为一个“国”不过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范围很小,大的也不过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县城,小的大概只等于一个“三家村”。由于绝大部分国人也得从事农耕,国中也包括大片农田,所以一个国的范围比单纯的居民点还是要大些。可以想像,这样的国的数量必定很多。相传大禹召集各国在涂山(今地说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说较早)聚会,据说参加并表示接受大禹领导的有“万国”之多。当然,“万”并不是实数,但数量一定也不少。到商朝第一位君主汤的时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个。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到达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南黄河上)时,原来归属于商的国(史称诸侯,实际是用了以后的名称)有八百个投向周王。到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据说还有1773个。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认的国称为诸侯;但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们居住的城邑都是“国”。既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国,在名称上就渐渐产生了区别。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前面提到,周武王在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了他,就是因为已经占有了商的京师。《诗经。大雅》中的《民劳》篇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诗句,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    “中国”的扩大和变化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沣河以西)和镐(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一带)及其周围地区。灭商以后,依据周人的习惯,将原来商的京师(殷,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也黍“中国”。到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
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  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  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火药时代:火绳枪时代 火药是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春秋之际,最早的运用是在唐代。而经过五代十国之乱后,到了宋代则出现了世界上被第一种被军队正式认可且列入正式装备的武器:震天雷。而之后的明代更是将火器向朝廷直辖的野战部队大规模推广。虽然明代的单兵火器质量不高。但是在火炮方面则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则毫不逊色。。。但是清代之后中国军队的火药类武器被弓马所代替。。。而火药也从杀人的利器变成欢庆佳节的庆吉之物。。。残念。。。就在我们玩烟花的时候,欧洲在做什么了?这个问题被1840年鸦片战争的硝烟所回答。。。但是欧洲是如何超过我们的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内容。。。火药火药的成分大家都相当地熟悉了。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一硝,二硫,三木炭”。(这个。。。不知道说对了没有。。。)其中已经明显得说明了火药的成分和配制比例。而在高中的化学课上我们也都知道了硝石就是硝酸钾。火药确确实实的是中国人发明的。根据记载是在唐代与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的恒罗斯之战后传入到阿拉伯世界。与他们一同传入阿拉伯世界的还有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说是“传”,其实是此战唐军的被俘人员被阿拉伯人当作奴隶一样的使用。。。这点虽然在许多的书籍里没有提到。但是看看当时阿拉伯帝国的社会风气再加上是以被俘人员的身份。。。是可以现象的出来。。。(好象又偏题。。。以后还是少灌些水吧。。。)而欧洲人是从十字军时代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但是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在十字军之前。欧洲的一些国家和个人就通过了各种非正式的渠道得到了火药的配方和制作工序。只是这种东西只被当时的极少数人当作一种科学,而非巫术或是什么奇迹。但是正式的记载是在1250年,欧洲人首次使用了火药。。。早期的实用火药并不可靠而且价格昂贵。这是欧洲迟迟不肯装备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只是其中之一。。。)火药的成分其实已经在前面说过了。但是由于硝、硫、炭三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较重的硝石就会跑到下面去,而较轻的炭则会跑到上面。这样的结果就将造成火药的性能下降。虽然可以在使用的时候加以搅拌。但是如果遇到突然的一÷情况或是事先没有经过准备。那么威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的时候会变成空谈。。。另外原始火药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一点。通常的装填方法是将火药塞满,理论上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事实上这种装填火药的方法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的发挥火药的威力。因为火药之间没有一定的空隙,于是药仓里不同部位的火药燃烧的时间也不相同。这点不仅仅是对昂贵的火药的一种浪费。而且最致命的地方是在战场上,这会造成火药威力的不足进而影响武器的命中率。不过这个问题在后来得到了解决。欧洲采用了粒式火药。。。这种火药由于是以一种固定的比例所配制的。所以其的成分比例相当地稳定。而且由于是粒式,所以火药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可以保证火药几乎是同时被点燃。。。这样保证火药的威力并改良火药武器奠定了基础。。。(此文对于火器的研究,也就以此为一个时间断代吧。。。)火药武器欧洲的火药武器是如何出现的。。。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但是我现在却没有办法回答你们的问题。理由很简单。。。没有确切时间的资料。原始的火枪是无何发明的?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据说是欧洲人发现将火药装在一端开口的管状容器里并点燃会产生相当的威力。。。但是这种说法小刀我觉得并不完全的准确。。。小刀我更加相信欧洲的火药武器是参考了中国火炮技术的说法。蒙古帝国西征的时候曾经在东欧使用过火炮。但是欧洲人从这个途径获得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从火药武器最先装备各国部队的时间来看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欧洲从金帐汗国获得可能性不大。而另一个途径就是穆斯林方面。据说当年在蒙古帝国走过强盛期的之后在波斯一带败给了穆斯林军队。此战也导致了两个后果。。。一、将一些蒙古帝国成员吸引成了穆斯林并最终被同化;二、蒙古军队所使用的火药武器被穆斯林军队缴获。对火药并不陌生的穆斯林军队开始试着仿制和改进。估计就是那个14世纪之前就流入到了欧洲。依靠欧洲自己的些许发现,加上所获得火药武器的原理,最终出现了欧洲自己的火药武器。。。
炼丹术中的化学方法 炼丹术起源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汉武帝也妄想“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从此,炼丹成为风气,开始盛行。历代都出现炼丹方士,也就是所谓的炼丹家。炼丹家的目的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样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炼丹术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炼丹术所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显示了化学的原始形态。  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火法炼丹”。它直接与火药的发明有关系。所谓“火法炼丹”大约是一种无水的加热方法,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学方法,这也是炼丹术这种愚昧的职业能够产生发明的基础。炼丹家的虔诚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挫折,使得炼丹家不得不反复实验和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在发明火药之前,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如硫化汞等。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  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
纸的发明过程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韩信在未发迹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为生的。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借助竹器沥干丝缕也是此法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造纸中抄纸的原型。我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  1973年在甘肃金关出土,为西汉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伊犁河谷 据说,汉朝时,乌孙人被匈奴驱赶到伊犁河流域生活。后来,汉武帝曾派人劝他们返回故地,但乌孙人已不愿离开,伊犁的草原太让人留恋了。   一切都开始于一条向西流的河——伊犁河,从天山深处流出的三条支流:喀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交汇出伊犁河的身躯,它在滋润了水草丰美的伊犁大草原后,向西流进哈萨克斯坦,投入巴尔喀什湖的怀抱,成为一条全长1236公里的国际河流。   1762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后,就是根据这条河的名字,将这一地区定名为伊犁。从此,伊犁就代表着这块天山怀抱中的河谷盆地。   伊犁河谷东起乌拉斯台,西至中哈边界,东窄西宽,整个形状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它北面的天山拦住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南天山阻挡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吹来的热浪干风,向西敞开的喇叭口则接纳了大西洋、地中海的暖湿气流,使这里降水丰沛,山清水绿,草壮苗肥,成为亚欧大陆腹地干旱荒漠中的一座湿岛。   于是,在伊犁河谷,无论是山麓还是平原,到处都可以看到水草茂盛、一望无际的牧场,伊犁河两岸更有5万平方公里的肥沃良田,盛产的优质稻麦,让伊犁享有“新疆粮仓”的美誉,而且,这里还是新疆最大的油料作物生产基地。   巩乃斯草原是伊犁大草原最美的一部分,它分布于新源县、巩留县和尼勒克县境内,巩乃斯河穿流其间。   巩乃斯的山地草甸草原最具特色,绵延的山岭上生长着茂密的云杉,大片的草场犹如展开的绿色地毯,铺满山坡,白云般的羊群点缀其间;巩乃斯河清澈的流水,时而湍急,时而舒缓,肥壮的牛马悠闲地在河边散步。   古时的乌孙人就是因为留恋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放弃了返回故乡的机会。此后,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从内地进入伊犁河谷有两条路:一是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翻天山,沿巩乃斯沟向西,另一条是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顺果子沟向南,他们既是古丝绸之路的故道,也是现在218和312国道的路线。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就曾经由此向西横扫欧洲,后来,他还把这里封给他的儿子察合台,建立了察合台汗国。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把这里作为新疆屯田的重要地区。   看着今天伊犁大草原上崛起的一座座城市,人们不禁感叹:被这片美丽土地所深深吸引的,又何止是放弃故乡的乌孙人!
1642年12月25日 牛顿诞辰 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竖立着一座墓碑,碑文用拉丁文写成的。碑文的最末一句是这样写的:“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一位人类之光。”——这是英国政府对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赞颂。  1642年12月25日,依撒克·牛顿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出生前两个月,父亲去世;他2岁时,母亲改嫁。此后,他由外祖母抚养。童年时代的牛顿,性情孤僻,爱好思索,特别喜欢制作各种机械玩具。有一次,他制作一架小水车,拿到溪边试验,居然灵巧地转动起来。有个同学故意把他砸坏,牛顿平时很温和,这一次他再也忍耐不住,冲上去把那个同学教训了一顿。12岁那年,牛顿到市镇上读中学。没多久,母亲因后夫去世又回来了,还带来3个孩子。母亲叫牛顿辍学回家帮助做农活。牛顿一边放牧耕种,一边抓紧时间学习和思考问题。因为专心致志地读书,结果让牛迷了路;为了测量风力在暴风雨中跑来跑去,弄得浑身湿透。母亲担心他出事,又叫他去继续上学。  1661年,牛顿考进剑桥大学。在这里,他遇上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巴罗教授。巴罗以研究数学、天文学和希腊文著称于世。他发现牛顿是株好苗子,便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专长给牛顿。1665年,牛顿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留在剑桥研究室,1668年获得硕士学位。次年,巴罗教授为了让牛顿这株好苗尽早地破土成长,便以年迈为由,辞去数学教授的职务,竭力推荐年仅27岁的牛顿继任自己的职务。从此,牛顿的钻研精神是惊人的,真正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有一次,他一边读书,一边煮鸡蛋,揭锅时发现煮的竟是怀表。还有一次,他请一个朋友来吃饭,自己却在内室做实验,朋友见他不出来,就把自己的那份鸡吃掉。后来牛顿出来见到餐桌上的鸡骨,竟自言自语地说:“我以为自己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啦!”  牛顿作为一个科学家和近代科学的力学奠基人,他在科学的很多领域里都取得巨人的成就,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但是,他非常谦虚,保持着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他在临终遗言中说:“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象是在海滨上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欢欣。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仍展现在面前。”
古代十大酷刑 剥 皮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 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从定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 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腰 斩 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车 裂 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 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 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俱五刑 把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凌 迟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 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发展成死刑的艺术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缢 首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 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开始旋转那张弓, 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断气...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烹 煮 即「请君入瓮」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办?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宫 刑 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出史记,也才会在「报任少卿书」里写出「身直为闺阁之臣」这样的句子. 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首先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来,那个人就算废了,大概最后会死于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
从笑话看19世纪中叶中、西方军事技术方面的奇异的差别 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有位是中国皇帝的亲戚的军事将领想出一个打败西方蛮族的计划。他建议在猴子的背后挂上鞭炮,然后把猴子抛到停泊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甲板上。这个计划被批准后,19只猴子关在笼子里被带到了中国人的司令部,但却找不到一个敢到英国军舰的射程内去抛猴子的人。 这一事件反映出19世纪中叶中、西方军事技术方面的奇异的差别。中国总督林则徐曾试图禁止鸦片流入国内,并顶住了英国人的第一次强攻,但他也认识到外国军事力量的优势。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我只请你对此保密”,他这样要求他的朋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他不愿意公开这些观点,说明他担心这会在同僚和上司中引起敌对反应。这种担心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统治中国的士大夫除少数人外仍然极其厌恶和藐视西方的一切。虽然失败的打击迫使他们采取某些措施,效仿西方的武器和技术,但在实际中他们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官吏们在机械事务方面的无能已无可救药,纵然他们真诚地想模仿西方——从根本上说,他们并不想模仿西方。因而,在1842年到1858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中国面对欧洲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一、俄国扩张的地理环境 为了理解俄国人横越欧亚平原的惊人扩张,必须了解这些平原的地理情况。打开地图,首先看到的是它们的令人惊愕的面积。确实,俄国与巨大——无限的空间相联系。有句农谚说:“俄国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这世界包括地球陆地表面的六分之一,比美国、加拿大和中美洲合在一起还大。当夜晚降临到波罗的海海岸的列宁格勒时,在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正破晓。这两座城市间的距离是5000哩,而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间的距离为3000哩。在考察俄国向东、美国向西的扩张时,应该记住这一对比。 俄国大片陆地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惊人的地形上的一致。它在极大程度上是一块平坦的平原区。乌拉尔山脉确以南北方向横亘在这些平原上;通常认为,它把俄国分成不相连的、独特的两部分——欧洲俄国和亚洲俄国。但实情是,乌拉尔山脉只是一道平均高度仅2,000呎、狭长的、久经消蚀的山脉,而且,它们逶迤南下到北纬51 o处便不再延伸,留下一块伸展到里海的、宽阔平坦的沙漠区为缺口。在这些情况下,整个平原区必须看作是一个地理统一体——欧亚大陆的次大陆。这种地形上的一致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俄国人能如此迅速地扩张到这整个地区、为什么这地区至今仍在莫斯科的控制下。如果要划一条穿越欧亚平原的分界线,那么,这条分界线不应是沿乌拉尔山脉竖穿南北,而应是横贯东西,把东南面有着沙漠和半沙漠环境的中亚同北面有着森林和冰冻的首原的西伯利亚区别开来。 地括当代大半个俄国的欧亚平原为一条从黑海伸展到太平洋的天然边界所围绕。这条边界由连续不断的一系列山脉、沙漠和内海组成——它从西面的高加索山脉起,往东依次为里海、乌斯秋尔特沙漠、咸海、克孜勒库姆沙漠、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山区、天山山脉、戈壁沙漠,最后是东至太平洋的大兴安岭。围绕欧亚平原的山脉圈挡住了来自太平洋的湿风和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季风;这一点可解释中亚的沙漠气候和西伯利亚的寒冷、干燥的气候。西起波罗的海、东迄太平洋的整个辽阔的西伯利亚实质上有着同样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短暂炎热,冬季馒长酷寒。气候的一致和地形的一致一样,促进了俄国向东的扩张,因为边疆开发者在东西5,00O哩的整个平原区感到同样的安适。但是,边疆开发者发现,中亚沙漠区是陌生、可怕的。他们还发现,这些沙漠被迥然有别于西伯利亚软弱的部落的、军事上强大的穆斯林汗国占据着。结果,俄国人直到他们抵达更北面的太平洋已有250年时才控制中亚沙漠地带。
白人和天山的关系(转载) 白种人形成后以一个单一部落集团的形式分散居住在天山南北和拉姆河左右岸直到,至于推进是分次分批进行的,至于多少已难于考证了,至少3万年前,或于白种人形成不久,他们进到北非埃及欧洲等地,这些白种人,驱逐了原有的当地土著,就是黑人,可能没有越过阿尔卑斯山,他们可能也不是游牧部落,狩猎可能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在以后许多年,现在意义上的印欧人才开始迁徙,那个时节里他们是牧人,他们从天山南北两路出发,迁移的原因是黄帝集团的西进,黄帝集团的一支在祁连山与他们发生过激战,所有白种人集团瓦解,向北一只到科不多以北地带躲藏,后来一部分向西越过俄罗斯草原进入欧洲,他们是凯尔特人的祖先,特征是红色的头发.留在当地的叫做坚昆人,后来叫基尔基斯,溃逃的集团往南进入南疆,当时那里很多绿洲,他们在那里定居,往西到吐火炉以北,里海附近,建立城邦国家.在土库曼一带直到哈萨克草原,是他们以游牧方式存在的部落,也就是原部落集团的主要部分.这样中央大道就让开了,黄帝集团的一支沿着这个大道追击白种人集团,一直到波斯湾的尽头.他们没有再遇到雅利安人的集团,所以在那里修建城市定居下来.其中的一个城市叫乌尔,多年以后,有个叫亚伯兰的人西击向西迁移的雅利安人集团,到达阿兰地方,在那里他可能受阻失败然后向南迁徙到迦南地居住,受到同化,但是所有犹太人都是黄帝子孙,他们是为我们追击雅利安人受困在那里的,他们和雅利安是死敌.永世的死敌.东方,凯尔特人和雅利安人争夺中亚草原两败,凯尔特人远迁俄罗斯,波兰,捷克,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等地,排挤了当地人.雅利安在中亚受创,部落联盟再度瓦解.如狂风般的迁徙开始,先进入印度伊朗,后来伊朗的一只由小亚细亚进入巴尔干,再度挤压凯尔特人,占据德国北非,由中亚迁徙来的雅利安集团在俄罗斯草原和他们汇合,在诺夫哥罗德建立城邦定居,往北进入北欧,他们的进展是最惨烈的,经历的战斗也最多,所以他们的神话里多是全体毁灭的故事.在巴尔干,雅利安集团继续以牧猎的生活方式,存在,并且不断南迁,在2000纪,和1600纪两次大规模南迁希腊罗马建立各城邦国家,公元前1200年左右(或1400年)迁徙而来的阿开亚人和早迁徙而来的特洛伊人激 战在特洛伊城,特洛伊毁灭,部分特洛伊人渡海远逃意大利,和当地人共同建立了拉丁姆王国,就是后来的拉丁集团.500年后出现了罗马. 凯尔特人和雅利安人不是一个民族,虽然他们都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共同部落集团,但是他们在人种上(是古代人种,现在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已经和英国人同化.)他们的特征是凯尔特人是红头发占优势,雅利安人是黄头发占优势.巴斯克人,是最古老的欧洲居民,他们和所有雅利安和凯尔特人不同. 匈奴是个后来出现的民族,他们比狄人就是丁零部落(他们原来居住在黄河中游一带游牧,后来和中原发生战争而远徙,他们和商经常战争但也贸易,基本属于商文化圈范畴他们没有匈奴强大,但是迁徙一样的远,在商代他们就已经扩散到里海以北地区,而他们的路线是由中西伯利亚无人地区,他们是牧人更是强盗,他们是突厥人的祖先,和匈奴有渊源,有共同祖先)晚到草原,匈奴人讲古突厥语,人种上属于黄种人,他们征服坚昆丁零并且和特们结盟.并且和西域个城邦经常联系,任用官员由秦制,不以匈奴人为限,广录贤才,所以在他们统治集团里有白种人特征,但这在他们民族里微乎其微,他们基本上属于战国时候的戎狄.就是半拉中原人.文化上属于周文化圈.即华夏文化圈. 斯拉夫人里有突厥血统,如俄罗斯人。南欧的保加利亚人是南部斯拉夫人与突厥种保加尔人混合而成;罗马尼亚人是古罗马人与当地人结合的后裔;南欧的民族基本上与阿拉伯人通婚,面相与中欧北欧不同;匈牙利是匈奴后裔与西来的马扎尔人结合而成,其中马扎尔人占了多数,逐渐同化了匈奴人;突厥种是个典型的杂种种族,如亚洲的乌兹别克人就是突厥与蒙古的混血,乌兹别克人看上去既象白种人,又象黄种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