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 阳明稻盛学徒
赋予事物良知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1,465 关注贴吧数: 6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我师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重点在:正心 诚意、、致知、格物 正心与诚意 因为心的本体本来没有不正的,但是自从有意念产生之后,心中才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凡是希望正心的人,必须在意念产生时去加以校正,若是产生一个善念,就像喜爱美色那样去真正喜欢它,若是产生一个恶念,就像厌恶极臭的东西那样去真正讨厌它,这样意念就没有不诚正的,而心也就可以得正了。然而意念一经发动、产生,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若不及时明白区分它的善恶,就会将真假对错混淆起来,这样的话,虽然想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使它变为真实无妄的。所以想使意念变得纯正的人,必须在致知上下功夫。 致知 所谓的‘致知’,并不是后来的儒家学者所说的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是指的达到我心本具的良知。这种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种知性。这种知是知非的知性,不需要思考,它就知道,不需要学习,它就能做到,因此我们称它为良知。这是天命赋予的属性,这是我们心灵的本体,它就是自自然然灵昭明觉的那个主体。凡是有意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不知道的。它是善念呢,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它是不善念呢,也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这是谁也无法给予他人的那种性体。 格物 现在对于良知所知的善意,没有不真诚地去喜欢的,对于良知所知的恶意,没有不真诚地去讨厌的,这样由于不欺骗自己的良知,那么他的意念就可以变得真实无妄了。然而要想正确运用自己的良知,这怎能是影响恍惚而空洞无物的说辞呢?必然是有其实在内容的。所以说要想致知的话,必然要在格物上下功夫。‘物’就是事的意思,凡有意念产生时,必然有一件事情,意念所系缚的事情称作‘物’。‘格’就是正的意思,指的是把不正的校正过来使它变成正的这个意思。校正不正的,就是说要去除恶的意念和言行。变成正的,就是说要发善意、讲善言、做善行。这才是格字的内涵。《尚书》中有‘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的说法,格物的‘格’字实际上兼有它们的意思。 所以一切的功夫都落实在格物上,格物就是格心。 善念发,良知知道,就去扩充它,并行动。 恶念发,良知知道,就去清除它。 让自已心中没有一丝的私欲,便是圣人了。 这才是一了百了的功夫。 假如不在心体上下功夫,就是把书读的再透又有什么用呢。
心学讲什么? 一,天理,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天理,道,这些名词,如果没有学习心学的人,肯定会感到无法理解。 就是很多学了传习录,也是搞不明白。 什么是天理?道又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如果不搞明白,则学心学,容易变为玄学。 我们先从大学开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没错,我们前人一直追求的道,天理,就是针对修身来讲的. 讲白的就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做人的标准。 所以,在这里心学讲的天理,天道,道,这些名词的意思就是终极的做人标准。 二.做人的标准在哪里? 先生有格竹的故事,大家应当都是知道的。 竹子上怎么可能会有做人的道理呢?先生必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以下引用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小段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以上这一段是丁肇中对先生的理解。 丁肇中先生认为要追求竹子的性质,一定要做实验,而不是象先生一样,坐在那里空想。 是呀,是呀,如果要追求竹子的性质,丁肇中先生讲的肯定是对的。 但是丁肇中先生没搞明白,先生格竹的目地是什么。 先生格竹的根本目地,就是想通过格竹搞明白做人的道理,当然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做人标准到底在哪里呢? 后来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方才真正明白。 圣人之道,吾性惧足,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什么意思,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就在我们自已身上,想在心外找做人的道理,是错误的。 好了,现在明白了吧,做人的道理在自已身上?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