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 阳明稻盛学徒
赋予事物良知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1,465 关注贴吧数: 6
白话文版本--教条示龙场诸生(作者:王阳明) 立志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幺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愤怒他,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交母愤怒他,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 勤学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智能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确实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改过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没有过失,可是注重在能够改过。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于廉耻忠信的德行吗?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吗?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能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勤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固然是不可以不极力的悔过;但是也不应当因此自卑,以至于没有了充分地改过就善的心了,只要能有一天完全除掉旧有的恶习,虽然从前做过强盗贼寇,今天仍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君子啊。如果说我从前已经这样坏,今天虽能改过而向善,别人也将不会相信我,而且也无法补救以前的过失,反而怀抱着羞愧、疑惑、沮丧的心理,而甘愿在污秽沉迷中到死呢,那我也就绝望了。 责善 所谓“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到无所谓的『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如果首先揭发他的过失罪恶,极力的毁谤斥责,使他无地容身,他将产生惭愧羞耻或愤怒怨恨的心;虽然想要委屈自己来听从,可是在情势上已经不可能。这等于是激怒他使他做坏事了。所以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的名声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论要求朋友为善的道理。即使这样,我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也是不可以啊;他人用这种态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击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怎幺可以不乐意接受而且内心感激他呢?我对于圣道没有什幺心得,我的学问是粗浅的。各位同学跟随我来此求学,我常整夜思量,罪恶还不能免除,何况过失呢?有人说:“事奉老师不可以冒犯,也不可以隐讳不说”,因此就说老师没有可以劝谏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劝谏老师的方法,要坦直却不至于恶言冒犯,要用委婉的态度不至于隐讳不说。假使我是对的。这就是教者学者彼此互相规劝而长进的啊。各位同学责求向善,应当从要求我为善开始。
心学与多重人格,很有意思一些想法!!!! 最近看了多重人格的相关概念,觉的很有意思。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 即“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之前已发生过的事情。 )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只是我们没有那么严重。 先生不是有这种提法: 先生曰:“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主人翁沉疴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齐矣。若主人翁服药治病,渐渐痊可,略知检束,奴婢亦自渐听指挥。及沉疴脱体,起来摆布,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先生讲,恶人者,失其本体。还讲良知是心之本休。 那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而良和也是其中一种。 那么圣贤,则是时时刻刻良知都是主人格,其它的人格被除了干净。 而我们普通人,则以良知为主人格,偶尔时常被其它人格篡位。 而恶人都,则以其它人格为主,偶尔时常被良知人格篡位。 那么格物的意思,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成,把除良知以外的人格杀死。 致知的意思,就是把良知成为主人格。
传习录----精彩的片段! 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工夫。 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简谈如何修身!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修身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处理与外界关系时,如果处处时时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顺顺利利! 如何做到事事都达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人正了,事就正。所以需从人本身自已抓起。 而念头是人行动的起始点,所以要从人的念头抓起。 人的念头有二种形式,过与不及的念头,和不偏不倚的念头。 当过与不及的念头产生时,没有及时除去,并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过与不及! 当不偏不倚念头产生时,及时抓住,并完善之,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不偏不倚! 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这里的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良知!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过与不及的念头,然后除去并让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不偏不倚的念头,然后不断精益求精,并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 良知即是先天,也是后天。 所谓讲的先天,是指人懂的扩充良知,而动物却不懂,这是指先天。 所谓讲的后天,是指人的良知必需来源于实践,才可以扩充良知,而扩充良 知只能依靠原有的良知。 用良知分辨当有更好的念头出现时,则原有的念头就从不偏不倚变为不及了。所以不偏不倚并不是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良知是什么就是让你知道不能闯红灯,不能当小偷那个知,便是良知。 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 良知就是中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 良知为什么能分辨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 良知本身就由不偏不倚的念头组成的,故而能分辨! 如此坚持,久之,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顺利。 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理解了我这篇文章,心学算是入门了。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修身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处理与外界关系时,如果处处时时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顺顺利利! 如何做到事事都达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人正了,事就正。所以需从人本身自已抓起。 而念头是人行动的起始点,所以要从人的念头抓起。 人的念头有二种形式,过与不及的念头,和不偏不倚的念头。 当过与不及的念头产生时,没有及时除去,并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过与不及! 当不偏不倚念头产生时,及时抓住,并完善之,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不偏不倚! 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这里的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良知!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过与不及的念头,然后除去并让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不偏不倚的念头,然后不断精益求精,并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 良知即是先天,也是后天。 所谓讲的先天,是指人懂的扩充良知,而动物确不懂,这是指先天。 所谓讲的后天,是指人的良知必需来源于实践,才可以扩充良知,而扩充良 知只能依靠原有的良知。 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良知的一种解释。如果良知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 良知解释不通就是错误!所谓客观的真理是没有的。 良知是什么就是让你知道不能闯红灯,不能当小偷那个知,便是良知。 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 良知就是中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 良知为什么能分辨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 良知本身就由不偏不倚的念头组成的,故而能分辨! 如此坚持,久之,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顺利。 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教条示龙场诸生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所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 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 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 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   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 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想要股票炒的好,请进来看看!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修身吧欢迎你!
如何修身,答案就是这里!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谈心学,论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 1.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2.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3.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马 戈 知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建在知识这座大厦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知识,人类还会过着茹毛饮血.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但是奇怪了,为什么夫子确把知识当成是老二呢,老二不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老二,人类还过着动物一样的生活,还有比老二更为重要的?老二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那老大是谁?夫子没有给出答案。 直到先生出现,先生讲良知就是老大。什么是老大,就是更牛B,权力更大的意思。那为什么说良知要当老大,先生为什么这么讲呢?诸位听我分析 第一:我们人要不要学习这种或者那种知识要听从良知,如果不然会招到意想不到坏后果! 1.比如怎样做地沟油的知识,这也是种知识!我们应当学吗?当然不能学呀,良知告诉我们不要学! 2.比如如何才能更爽快的吸毒!这也是种知识!我们应当学吗?应当不能学呀,良知告诉我们不要学! 所以,这就是夫子讲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择,用什么去择,就是良知。 所以讲良知是老大! 第二:良知可以扩充,良知扩充的活水源头,来自哪里,就是知识呀! 知识经过我们良知的择后,就化为了良知,就扩充了良知,我的良知能力就上了一个台阶。 如果良知不从知识处去吸取力量,那良知也是无水之源,有什么用了。 所以诸位同志们,知识就是力量呀!我们良知力量就来源于知识! 所以我说,扩充我们的良知,除去我们的私欲,这两个面的功夫,还有什么疑问呢?
怎么修身!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王阳明心学的哲学!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简谈儒家是什么!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视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视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简谈儒家是什么!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如何修身,答案在这里!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什么是儒家?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简谈心学是什么?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视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视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简谈心学是什么!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视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视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 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 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谈心学,论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 1.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2.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3.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马 戈 知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建在知识这座大厦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知识,人类还会过着茹毛饮血.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但是奇怪了,为什么夫子确把知识当成是老二呢,老二不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老二,人类还过着动物一样的生活,还有比老二更为重要的?老二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那老大是谁?夫子没有给出答案。 直到先生出现,先生讲良知就是老大。什么是老大,就是更牛B,权力更大的意思。那为什么说良知要当老大,先生为什么这么讲呢?诸位听我分析 第一:我们人要不要学习这种或者那种知识要听从良知,如果不然会招到意想不到坏后果! 1.比如怎样做地沟油的知识,这也是种知识!我们应当学吗?当然不能学呀,良知告诉我们不要学! 2.比如如何才能更爽快的吸毒!这也是种知识!我们应当学吗?应当不能学呀,良知告诉我们不要学! 所以,这就是夫子讲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择,用什么去择,就是良知。 所以讲良知是老大! 第二:良知可以扩充,良知扩充的活水源头,来自哪里,就是知识呀! 知识经过我们良知的择后,就化为了良知,就扩充了良知,我的良知能力就上了一个台阶。 如果良知不从知识处去吸取力量,那良知也是无水之源,有什么用了。 所以诸位同志们,知识就是力量呀!我们良知力量就来源于知识! 所以我说,扩充我们的良知,除去我们的私欲,这两个面的功夫,还有什么疑问呢?
本人普及一下心学的基本概念!也只是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心学是一门真正的修身的学问!她是多么的简易,她是多么的真切。 她可以引导人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 她可以引导人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 她可以引导人成为一个有正气的人。 她可以引导人成为一个无愧于天地之间的人。 第一个概念:良知 第一层意思: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让我们知道不能做小偷,不能乱打人,不能闯红灯,不能吃回扣. 让我们见到父亲自然知孝,见到兄长自然知第,这个知,就是良知。 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与身具来就有,不假外求。) 第二层意思:良知是要以扩充,可以存养。 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良而从之!择,用什么去择,用良知! 择后就扩充了我的良知。 学,问,思,辨, 用什么去学?用良知去学! 用什么去问?用良知去问! 用什么去思?用良知去思! 用什么去思?用良知去辨! 学问思辨后必有所得,这个得便是存养了良知,扩充了良知. 第二个概念:致良知 在事事物物中体现我本具有的良知。 重点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体现我本来具有的良知,便是致良知。 重在落实,重在行动。 第三个概念:知行合一 知:便是良知。 行:便是行动。 良知与行动一致便是知行合一。 第四个概念:心即理 心的本体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所有一切是与非的标准! 第五个概念:格物 格者正也,扭其不正为正。 物者事也,意之所在便是物。 从我们一睡觉起床,我们的意就开始发发挥作用。 意在吃饭,吃饭便是一物。 意在说话,说话便是一物。 意在走路,走路便是一物。 格物的意思,就是在意之所在那一物上,用良知去分遍,对就存,错就除,这就是格物。
学徒来讲解: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这四句大家要好好理解。心,意,知,物实则是一个东西。 比如说我, 对我女儿来讲我是爸爸 对我老婆来讲我是老公 对我妈妈来讲我是儿子。 对我爷爷来讲我是孙子。 我还是我。 大家来看先生的原话: 1. 必须要实践了照顾父母的冬暖夏凉和日常奉养的“意”,务必做到问心无愧而不自欺(自己的天良),然后才可以称其为“诚意”。 2.一定要落实所知道的让父母冬暖夏凉的具体实行方法,落实所知道的能适宜奉养双亲的方法,然后才能称之为“致知”。 3.对于照顾父母冬暖夏凉的事,一定要完全依照自己良知所指示的具体步骤去做,没有一丝一毫的愧心之处;对于奉养双亲的事,一定要完全依照自己良知所指示的具体步骤去做,没有一丝一毫的愧心之处,然后才能称之为“格物”。 以上三种讲法,其实只是一件事情, 照看好父母这件事情。 在意叫诚意 在知叫致知 在物就格物 其实只是一个事情。 如果心中的意在侍奉父母双亲上,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个‘物’; 如果心中的意在于事奉国君,那么事奉国君就是一‘物’; 心中的意在于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物’。 但我们用功需得在格物上用功。 意在某件事情上,用良知分辩是非,对在存,错就除。 此便是存养天理,此便是扩充良知。 功夫用久了,虽柔必刚,虽笨必聪。 相信学徒!!!
心外无物,量子解说 TOP4 世界是意识决定的吗? 要说哪一种现代科学理论最神秘莫测,“量子论”假如排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 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粒子世界中的现象。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释”以及玻尔的“互补原理”。它们都是如此的诡异,能彻底颠覆你对世界的认知。 在学习中学物理时,一般会碰到这样的题目,告诉你炮弹的初始位置在A点,初始速度是V,初始射角是θ(这些统称为炮弹的初始状态),让你计算在时间T之后,炮弹会在哪个位置,速度是多少。 这个题目充分反映了经典力学对于世界的认识。它认为任何事件都有前因后果,这种因果关系可以用科学定律来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了“初始状态”,根据科学定律和方程,就可以预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然而这个题目在量子论中却根本不成立。经典力学眼中的世界是确定的,任何事物都有确定的状态,比如一个篮球,在每一时刻都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力学中,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说,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通常说动量),最多只能确定其中之一。它表明,粒子根本就不像篮球那样,有确定的初始状态,粒子世界完全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波恩的“概率解释”同样令人吃惊。波恩说,在粒子世界中,我们没办法像预测篮球的运动轨迹那样,根据物理定律来预测粒子接下来的行踪。粒子最终会出现在哪里,这完全是随机的,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有概率。想通过计算来确定粒子的踪迹,并不比用掷骰子确定来得更准确。 爱坦斯坦对此十分反感,他说:“量子力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不是真的……我毫无保留地相信,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但现实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他完全错了,上帝确实在掷骰子。 假如前面这些说法已经让你难以接受,那么还有比它们更恐怖的,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它居然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 玻尔说,粒子的状态非常奇特。它有时候是粒子,有时候会变成波,这叫“波—粒二重性”。转换的关键在于意识,当你观察它时,它就变成粒子呈现在你面前;当没人观察它时,它就变成波弥漫于整个空间。 这段话要怎么理解呢?波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是实体,而粒子却是实在的点状物体。“互补原理”的意思是说,当没有人看粒子的时候,它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而是幽灵般的波;但当你一睁开眼睛,所有的幻影立刻消失,它马上变成一个实在的粒子,让你能够看到它。 这像不像是《倩女幽魂》中的画面?当你定睛看时,小倩站在你的面前,笑吟吟地看着你;但当你转过身去,她却立刻化作一道轻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还能算是科学理论吗?它简直就是《聊斋》中的鬼故事! 量子论过于惊世骇俗,不可避免地引来了无数的攻击,然而那些设计来否定它的实验,却无不更加证明了它的正确性。现在许多物理学家们,已经只顾埋头享受量子论带来的现实好处,再不去管它背后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哲学意义。 我们眼中的宏观世界是由粒子组成的。如果每一种粒子都是有人观察时才是实在的,没人观察时就只是一种虚幻的波,那么由它组成的整个世界应该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什么?难道真像乔治·贝克莱主教说的那样,“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才变得真实的? 有人用调侃的语气很好地描述了这一问题:“当我们不看它时,月亮是不存在的”。 难道世界真的只是个幻境,是意识决定的,世界就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