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
阳明稻盛学徒
赋予事物良知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1,465
关注贴吧数: 6
论证万物一体! 我:万物实则是与我们同体的。 我:会不会明白? 糖葫芦:你再明确点说说 我:比如,你的手是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糖葫芦:恩 我:是吧。 我:那么空气是不是你身体一部分? 糖葫芦:不是吧 我:空气也是我们身体一部分。 我:我来讲。 我:你的手,是不是你意所产生的物呢? 糖葫芦:恩 我:那么空气,大山,石头,树木,动物,都是我意产生的物! 糖葫芦:恩 我:即然都是我意产生的物,要区分什么彼此呢? 我:它们就是一个整体。 糖葫芦:恩,这么理解也行 我:所以讲万物都是我身体一部分。 我:没有心脏活不了? 没有空气活的了? 没有大地,活的了? 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论证万物一体! 我:万物实则是与我们同体的。 我:会不会明白? 糖葫芦:你再明确点说说 我:比如,你的手是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糖葫芦:恩 我:是吧。 我:那么空气是不是你身体一部分? 糖葫芦:不是吧 我:空气也是我们身体一部分。 我:我来讲。 我:你的手,是不是你意所产生的物呢? 糖葫芦:恩 我:那么空气,大山,石头,树木,动物,都是我意产生的物! 糖葫芦:恩 我:即然都是我意产生的物,要区分什么彼此呢? 我:它们就是一个整体。 糖葫芦:恩,这么理解也行 我:所以讲万物都是我身体一部分。 我:没有心脏活不了? 没有空气活的了? 没有大地,活的了? 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传习录这一段很精彩!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 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 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 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 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 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 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 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 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 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白话文版本--教条示龙场诸生(作者:王阳明) 立志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幺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愤怒他,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交母愤怒他,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 勤学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实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智能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确实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改过 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没有过失,可是注重在能够改过。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于廉耻忠信的德行吗?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吗?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能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勤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固然是不可以不极力的悔过;但是也不应当因此自卑,以至于没有了充分地改过就善的心了,只要能有一天完全除掉旧有的恶习,虽然从前做过强盗贼寇,今天仍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君子啊。如果说我从前已经这样坏,今天虽能改过而向善,别人也将不会相信我,而且也无法补救以前的过失,反而怀抱着羞愧、疑惑、沮丧的心理,而甘愿在污秽沉迷中到死呢,那我也就绝望了。 责善 所谓“互相责求向善,是朋友相处的道理”;但是必须做到无所谓的『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朋友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如果首先揭发他的过失罪恶,极力的毁谤斥责,使他无地容身,他将产生惭愧羞耻或愤怒怨恨的心;虽然想要委屈自己来听从,可是在情势上已经不可能。这等于是激怒他使他做坏事了。所以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的名声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论要求朋友为善的道理。即使这样,我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也是不可以啊;他人用这种态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击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怎幺可以不乐意接受而且内心感激他呢?我对于圣道没有什幺心得,我的学问是粗浅的。各位同学跟随我来此求学,我常整夜思量,罪恶还不能免除,何况过失呢?有人说:“事奉老师不可以冒犯,也不可以隐讳不说”,因此就说老师没有可以劝谏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劝谏老师的方法,要坦直却不至于恶言冒犯,要用委婉的态度不至于隐讳不说。假使我是对的。这就是教者学者彼此互相规劝而长进的啊。各位同学责求向善,应当从要求我为善开始。
立志,立志,立志后方能格物。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如志不立,则格物不成。 格物不成,则致知不成。 致知不成,则诚意不成。 诚意不成,则正心不成。 正心不成,则身不能修。 志者,强烈意愿! 立个符合良知的强烈意烈,此是修身的起点。
全国多地举行祭孔大典 全国多地举行祭孔大典
论立志 立志太重要。志不立,做什么事情都难成功! 什么是立志呢? 判断是否有立志的一个标准。 是否有持续一生的强烈意愿? 如杲有,则是有立志。 如果无,则是无立志。 如果这个意愿不是良知认可。 那么我们就无法依靠这个强烈意愿除去心中的不良念头。 如果没有意愿。 那么我们没有强烈意愿除去心中的不良念头。 如果这个意愿是良知认可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靠这个强烈意愿除去心中的不良念头。 由此可见立志的重要性。
论立志 立志太重要。志不立,做什么事情都难成功! 什么是立志呢? 判断是否有立志的一个标准。 是否有持续一生的强烈意愿? 如杲有,则是有立志。 如果无,则是无立志。 如果这个意愿不是良知认可。 那么我们就无法依靠这个强烈意愿除去心中的不良念头。 如果没有意愿。 那么我们没有强烈意愿除去心中的不良念头。 如果这个意愿是良知认可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靠这个强烈意愿除去心中的不良念头。 由此可见立志的重要性。
致知与格物 致知在心学中的就是致良知。 什么是致良知呢? 第一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当我们作错事时她就会跳出来提醒我们,这个声音就是良知。 第二要相信完全良知,并且把她的指示落实在行动中。 如何做到? 这就要在格物上下功夫。意之所在便是物。 吃饭是一物!说话是一物,逛街是!学习是!工作是,谈恋爱也是!人每天所面对的物很多,该如何办呢? 学徒认为要抓重点。 能够深刻的影响人生主要的两大物,就是学习和工作,要把这两大物格好对我们有个幸福的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把学习这一物格好呢?这里面有个决窍!就是爱上学习,把学习看成你的热恋情人,发现学习的快乐,你只要有强烈的意愿想发现学习的快乐就一定能发现!当你找到学习的快乐时就能很好把这一物格好。 如何能把工作这一物格好呢?决窍还是爱上学习,把工作看成你的热恋情人,发现工作的快乐,你只要有强烈的意愿想发现工作的快乐就一定能发现!当你找到工作的快乐时就能很好把这一物格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任何想致良知不通过磨砺就想能做好,都是幻想不可能实现的! 让我们努力的磨砺自己吧!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致知与格物 致知在心学中的就是致良知。 什么是致良知呢? 第一就是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当我们作错事时她就会跳出来提醒我们,这个声音就是良知。 第二要相信完全良知,并且把她的指示落实在行动中。 如何做到? 这就要在格物上下功夫。意之所在便是物。 吃饭是一物!说话是一物,逛街是!学习是!工作是,谈恋爱也是!人每天所面对的物很多,该如何办呢? 学徒认为要抓重点。 能够深刻的影响人生主要的两大物,就是学习和工作,要把这两大物格好对我们有个幸福的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把学习这一物格好呢?这里面有个决窍!就是爱上学习,把学习看成你的热恋情人,发现学习的快乐,你只要有强烈的意愿想发现学习的快乐就一定能发现!当你找到学习的快乐时就能很好把这一物格好。 如何能把工作这一物格好呢?决窍还是爱上学习,把工作看成你的热恋情人,发现工作的快乐,你只要有强烈的意愿想发现工作的快乐就一定能发现!当你找到工作的快乐时就能很好把这一物格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任何想致良知不通过磨砺就想能做好,都是幻想不可能实现的! 让我们努力的磨砺自己吧!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近来用功一些体会! 致良知,事上磨。如果你是学生,请你拼命学习。如果你工作了,请你拼命工作。这样才是真正的事上磨。极其认真过好每一天。让自己爱上学习,爱上工作,只有喜欢学习,喜欢工作,才能拼命。什么叫拼命,奥运会举重运动员的用力一举就是拼命。竭尽全力学习和工作吧!因为只有拼命学习和工作才是我们美好人生唯一办法。 如果不去拼命学习和工作,致良终究只会是一场空。让我们爱上学习,爱上工作,拼命了,为了家人,为了社会,更为自己有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稻盛和夫关于如果达到美好人生的的报告!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4%2Fv_MTE1Njk1NjM3.html%3Fqq-pf-to%3Dpcqq.c2c&urlrefer=df15cecda5f8afc888a2f9dedb3c0d4f 稻盛和夫关于如果达到美好人生的的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稻盛和夫关于如果达到美好人生的的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4%2Fv_MTE1Njk1NjM3.html%3Fqq-pf-to%3Dpcqq.c2c&urlrefer=df15cecda5f8afc888a2f9dedb3c0d4f 稻盛和夫关于如果达到美好人生的的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自从用了烧饼
最近接触基督教一些内容有感! 最近接触基督教的一些内容。 此教也是在用功除私欲。 不过,他称之为撒旦。 把良知称为主而已。 基督教的一些歌确实是很好听的。 主是我力量,我力量 主是患难中力量 主是我帮助,我帮助 主是随时帮助 主是避难所,我避难所 主是坚固避难所 主是我力量,我帮助 惟主是避难所 大地虽会改变,高山虽会摇动 大海翻腾,大浪颤抖 但我们却不害怕 喂~ 哦 喂~哦 喂~ 哦 喂~哦 喂~ 哦 喂~哦 喂~ 哦 喂~哦
一张图让你明白心学内容。 谁控制我们的视听言动,谁就是本体! 谁就是我们的主人格,谁就是我们最高决策。 这就看我们怎么选择,让良知控制我们的视听言动呢,还是让私欲控制我们的视听言动。 良知是处处都有益于我们。 私欲是处处都加害我们。
心学与多重人格,很有意思一些想法!!!! 最近看了多重人格的相关概念,觉的很有意思。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 即“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之前已发生过的事情。 )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只是我们没有那么严重。 先生不是有这种提法: 先生曰:“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主人翁沉疴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齐矣。若主人翁服药治病,渐渐痊可,略知检束,奴婢亦自渐听指挥。及沉疴脱体,起来摆布,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先生讲,恶人者,失其本体。还讲良知是心之本休。 那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人格,而良和也是其中一种。 那么圣贤,则是时时刻刻良知都是主人格,其它的人格被除了干净。 而我们普通人,则以良知为主人格,偶尔时常被其它人格篡位。 而恶人都,则以其它人格为主,偶尔时常被良知人格篡位。 那么格物的意思,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成,把除良知以外的人格杀死。 致知的意思,就是把良知成为主人格。
传习录----精彩的片段! 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工夫。 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简谈如何修身!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修身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处理与外界关系时,如果处处时时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顺顺利利! 如何做到事事都达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人正了,事就正。所以需从人本身自已抓起。 而念头是人行动的起始点,所以要从人的念头抓起。 人的念头有二种形式,过与不及的念头,和不偏不倚的念头。 当过与不及的念头产生时,没有及时除去,并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过与不及! 当不偏不倚念头产生时,及时抓住,并完善之,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不偏不倚! 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这里的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良知!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过与不及的念头,然后除去并让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不偏不倚的念头,然后不断精益求精,并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 良知即是先天,也是后天。 所谓讲的先天,是指人懂的扩充良知,而动物却不懂,这是指先天。 所谓讲的后天,是指人的良知必需来源于实践,才可以扩充良知,而扩充良 知只能依靠原有的良知。 用良知分辨当有更好的念头出现时,则原有的念头就从不偏不倚变为不及了。所以不偏不倚并不是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良知是什么就是让你知道不能闯红灯,不能当小偷那个知,便是良知。 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 良知就是中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 良知为什么能分辨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 良知本身就由不偏不倚的念头组成的,故而能分辨! 如此坚持,久之,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顺利。 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理解了我这篇文章,心学算是入门了。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修身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处理与外界关系时,如果处处时时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顺顺利利! 如何做到事事都达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人正了,事就正。所以需从人本身自已抓起。 而念头是人行动的起始点,所以要从人的念头抓起。 人的念头有二种形式,过与不及的念头,和不偏不倚的念头。 当过与不及的念头产生时,没有及时除去,并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过与不及! 当不偏不倚念头产生时,及时抓住,并完善之,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不偏不倚! 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这里的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良知!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过与不及的念头,然后除去并让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不偏不倚的念头,然后不断精益求精,并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 良知即是先天,也是后天。 所谓讲的先天,是指人懂的扩充良知,而动物确不懂,这是指先天。 所谓讲的后天,是指人的良知必需来源于实践,才可以扩充良知,而扩充良 知只能依靠原有的良知。 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良知的一种解释。如果良知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 良知解释不通就是错误!所谓客观的真理是没有的。 良知是什么就是让你知道不能闯红灯,不能当小偷那个知,便是良知。 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 良知就是中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 良知为什么能分辨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 良知本身就由不偏不倚的念头组成的,故而能分辨! 如此坚持,久之,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顺利。 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何让自已变的强大?请看这里! 如何称为强大,强大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处理与外界关系时,如果处处时时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顺顺利利! 如何做到事事都达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人正了,事就正。所以需从人本身自已抓起。 而念头是人行动的起始点,所以要从人的念头抓起。 人的念头有二种形式,过与不及的念头,和不偏不倚的念头。 当过与不及的念头产生时,没有及时除去,并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过与不及! 当不偏不倚念头产生时,及时抓住,并完善之,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不偏不倚! 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这里的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良知!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过与不及的念头,然后除去并让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不偏不倚的念头,然后不断精益求精,并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 良知为什么能分辨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 因为良知本身就由不偏不倚的念头组成的,故而能分辨出来! 如此坚持,久之,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顺利。 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简谈如何修身!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修身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处理与外界关系时,如果处处时时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顺顺利利! 如何做到事事都达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人正了,事就正。所以需从人本身自已抓起。 而念头是人行动的起始点,所以要从人的念头抓起。 人的念头有二种形式,过与不及的念头,和不偏不倚的念头。 当过与不及的念头产生时,没有及时除去,并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过与不及! 当不偏不倚念头产生时,及时抓住,并完善之,让它们落实在形动中,那么所做的事情也一定是不偏不倚! 用什么标准去衡量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这里的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良知!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过与不及的念头,然后除去并让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不偏不倚的念头,然后不断精益求精,并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 良知为什么能分辨过与不及和不偏不倚的念头呢? 因为良知本身就由不偏不倚的念头组成的,故而能分辨出来! 如此坚持,久之,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顺利。 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简谈如何修身!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修身是为了更好的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在处理与外界关系时,如果处处时时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顺顺利利! 如何做到时时都达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只要把过与不及的念头除去,并让这些不正的念头在落实行动前在心中除去。那么我们留下就一定是不偏不倚的念头,一定是正的念头。 就是孔夫子讲的中庸之道。 如何发现那些过与不及的念头,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呢?这里的有一个唯一的标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良知!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过与不及的念头,然后除去并让它消灭在萌芽之中! 人处理具体的事物上,我们运用良知,良知自然会知道了不偏不倚的念头,然后不断精益求精,并落实的具体的行动中。 良知为什么能分辨过与不及与不偏不倚的念头呢? 因为良知本身就由不偏不倚的念头组成的,故而能分辨出来! 如此坚持,久之,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顺利。 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什么是立志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教条示龙场诸生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所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 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 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 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 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 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大家有关于修身的问题可以再此贴问! 大家有关于修身的问题可以再此贴问!
怎么还有人买退市长油呢?实在想不通! 怎么还有人买退市长油呢?实在想不通! 能否给个合理解释?
新人入门书籍 传习录白话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AJLHs&urlrefer=f333da41b03e2c4f45bac61a9638ac38 传习录沙滩孤燕讲解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Eh8i6&urlrefer=b07e0ee07a80afef60155ac7c1571971
想要股票炒的好,请进来看看!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修身吧欢迎你!
做一下宣传,修身吧! 大家有空可以到此吧,发言。
如何修身,答案就是这里!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谈心学,论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 1.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2.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3.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马 戈 知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建在知识这座大厦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知识,人类还会过着茹毛饮血.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但是奇怪了,为什么夫子确把知识当成是老二呢,老二不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老二,人类还过着动物一样的生活,还有比老二更为重要的?老二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那老大是谁?夫子没有给出答案。 直到先生出现,先生讲良知就是老大。什么是老大,就是更牛B,权力更大的意思。那为什么说良知要当老大,先生为什么这么讲呢?诸位听我分析 第一:我们人要不要学习这种或者那种知识要听从良知,如果不然会招到意想不到坏后果! 1.比如怎样做地沟油的知识,这也是种知识!我们应当学吗?当然不能学呀,良知告诉我们不要学! 2.比如如何才能更爽快的吸毒!这也是种知识!我们应当学吗?应当不能学呀,良知告诉我们不要学! 所以,这就是夫子讲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择,用什么去择,就是良知。 所以讲良知是老大! 第二:良知可以扩充,良知扩充的活水源头,来自哪里,就是知识呀! 知识经过我们良知的择后,就化为了良知,就扩充了良知,我的良知能力就上了一个台阶。 如果良知不从知识处去吸取力量,那良知也是无水之源,有什么用了。 所以诸位同志们,知识就是力量呀!我们良知力量就来源于知识! 所以我说,扩充我们的良知,除去我们的私欲,这两个面的功夫,还有什么疑问呢?
稻盛和夫与王阳明! 我今天想谈的这位圣人是日本人。 名字叫稻盛和夫! 先生讲无一丝之私欲就是圣人! 那么稻盛和夫是做到了。 先生离我们太远,我们看到不先生的音容笑貌,聆听不了他的教悔! 但我们可以看到活的着圣人,他的言语,他的音容笑貌! 稻盛和夫有个公式,我是非常非常认同! 我把他的公式与先生的讲法一比较,发现居然完全一致! 稻盛和夫的公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 = 人格理念×热情×能力 我也总结一下先生的公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扩充良知×去私欲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惊人的相似。 稻盛和夫讲热情,热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扩充我们的良和。 所以,我认为先生讲扩充良知比稻盛和夫更高明! 稻盛和夫讲的人格理念,是指正确的做人,而先生讲去人欲,我还是认为先生讲的比 稻盛和夫更高明! 他们都是圣人,我本不该在份量上相互比较,但我确实是有踏实用功的人,把自已的想法讲出来,我想吧里的同志也不会太过指责我吧!
怎么修身!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王阳明心学的哲学!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简谈儒家是什么!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视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视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简谈儒家是什么!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关于贴吧吧主民主选举的建议! 本人有些建议! 贴吧能否进行改进,对吧主,进行民主投票选举! 投票人需要是本吧的会员。 大家都可以参加,由选票最高的人当吧主! 这样,可以把贴吧搞的更火, 那你们肯定会引起 李彦宏的关注,这样你们管理组的成员,加工资还会是问题吗? 比如这个,我要申请吧主,没有个五六年是不可能的。 一天一贴,都要6年。
关于贴吧吧主民主选举的建议! 本人有些建议! 贴吧能否进行改进,对吧主,进行民主投票选举! 投票人需要是本吧的会员。 大家都可以参加,由选票最高的人当吧主! 这样,可以把贴吧搞的更火, 那你们肯定会引起 李彦宏的关注,这样你们管理组的成员,加工资还会是问题吗? 比如这个,我要申请吧主,没有个五六年是不可能的。 一天一贴,都要6年。
关于贴吧吧主民主选举的建议! 本人有些建议! 贴吧能否进行改进,对吧主,进行民主投票选举! 投票人需要是本吧的会员。 大家都可以参加,由选票最高的人当吧主! 这样,可以把贴吧搞的更火, 那你们肯定会引起 李彦宏的关注,这样你们管理组的成员,加工资还会是问题吗? 比如这个,我要申请吧主,没有个五六年是不可能的。 一天一贴,都要6年。
如何修身,答案在这里!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什么是儒家?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礼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礼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简谈心学是什么?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视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视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简谈心学是什么! 儒家发源自孔子,发展自孟子,大成自王阳明先生! 先生把儒家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我们现在学的心学便是。 什么是心学?心学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修身的问题! 问:我们的身由什么组成? 答:口,眼,鼻,耳,四肢!这就是我们的身。 问:如何修口,眼,鼻,耳,四肢?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怎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答:人的主宰便是心! 心正,作用到眼,则眼就没有非视的视! 心正,作用到耳,则耳就没有非视的听! 心正,作用到口,则口就没有非礼的言! 心正,作到四肢,则四肢就没有非礼的动! 问:如何做到心正? 答:心没有不正的! 问:即然心没有不正的,那要如何用功呢? 答:必须在心的发动处用功! 心的发挥便是意,要在意念处用功! 一念发在好善上,便要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 问:即然正心的功夫,要落实在诚意上,那么诚意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 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我的良知。 我知道了善,依着这个良知做去; 我知道不善,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 此便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诚意的功夫了! 致良知,赋予事物良知! 问:即然诚意的功夫要落实在致良知上,那么致良知的功夫该如何做呢? 答:我们不能做悬空的致知!致知一定要落实在事物上去用功!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对的,便去扩充! 我们意所在的事物上,良知分辨错的,便去除去! 就是扩充良知,除去私欲! 所以说在具体的事物上, 我们实实在在的扩充了良知,除去了私欲, 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赋予了事物良知,然后讲我们的意就诚了,我们的心就正了, 我们的身就修了。 阳明稻盛学徒
谈心学,论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 1.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丹·伯斯特)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2.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3.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马 戈 知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建在知识这座大厦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知识,人类还会过着茹毛饮血.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但是奇怪了,为什么夫子确把知识当成是老二呢,老二不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老二,人类还过着动物一样的生活,还有比老二更为重要的?老二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那老大是谁?夫子没有给出答案。 直到先生出现,先生讲良知就是老大。什么是老大,就是更牛B,权力更大的意思。那为什么说良知要当老大,先生为什么这么讲呢?诸位听我分析 第一:我们人要不要学习这种或者那种知识要听从良知,如果不然会招到意想不到坏后果! 1.比如怎样做地沟油的知识,这也是种知识!我们应当学吗?当然不能学呀,良知告诉我们不要学! 2.比如如何才能更爽快的吸毒!这也是种知识!我们应当学吗?应当不能学呀,良知告诉我们不要学! 所以,这就是夫子讲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择,用什么去择,就是良知。 所以讲良知是老大! 第二:良知可以扩充,良知扩充的活水源头,来自哪里,就是知识呀! 知识经过我们良知的择后,就化为了良知,就扩充了良知,我的良知能力就上了一个台阶。 如果良知不从知识处去吸取力量,那良知也是无水之源,有什么用了。 所以诸位同志们,知识就是力量呀!我们良知力量就来源于知识! 所以我说,扩充我们的良知,除去我们的私欲,这两个面的功夫,还有什么疑问呢?
浅谈心学的二个要点!(心学的功夫)就是这么简单,真切!!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心学的二个要点. 很多人认真学习心学,但还是总感觉不到心学的要点, 不知心学的功夫到底是如何做的? 我想把我自已的体会,毫无保留讲出来! 如果有认真看过几遍传习录的同志们,一定会对以下的文字不感到陌生! 第一个要点:存天理 第 二个要点:去人欲! 第一个要点:好善如好好色 第二个要点:恶恶如恶恶臭! 第一个要点: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 第二个要点: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第一个要点:为善是格物 第二个要点:去恶是格物! 第一个要点:责善 第二个要点:改过! 第一个要点:见贤思齐焉 第二个要点: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所以各位同志呀!看了以上的文字就不要再怀疑了,心学重点就二点。 善与恶,用什么分辨,只能用良知分辨! 就象金子一样,我们不但要扩充我们的善,就是让金子份量变大! 还要除去我们的恶,就是让我们的金子变纯! 就只有这二个要点,明白了,每天下功夫努力去做, 假以时日,虽愚也聪,虽柔也刚。 加油同志们!!!!!
新人学习心学入门必读《传习录》和有关书籍(有译文和评析) 传习录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kTMAURt&urlrefer=58148eb4872331b65b81cc36bd196e40 大学问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mgkFm4K&urlrefer=f7ee80893edf752432083e700d996337 孟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eQFt7Dg&urlrefer=498464eca2293cab28fd1c0f8d10e831 中庸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pJ0igUf&urlrefer=844a2a584f25995d5f5179292f4fc261 论语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mgE1wko&urlrefer=a24e7470d2f1493a5c9afe6da0f1036e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o6v0zwu&urlrefer=ae6a38f6fa966a26a8c1b8c47454be61
本人普及一下心学的基本概念!也只是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心学是一门真正的修身的学问!她是多么的简易,她是多么的真切。 她可以引导人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 她可以引导人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 她可以引导人成为一个有正气的人。 她可以引导人成为一个无愧于天地之间的人。 第一个概念:良知 第一层意思: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让我们知道不能做小偷,不能乱打人,不能闯红灯,不能吃回扣. 让我们见到父亲自然知孝,见到兄长自然知第,这个知,就是良知。 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与身具来就有,不假外求。) 第二层意思:良知是要以扩充,可以存养。 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良而从之!择,用什么去择,用良知! 择后就扩充了我的良知。 学,问,思,辨, 用什么去学?用良知去学! 用什么去问?用良知去问! 用什么去思?用良知去思! 用什么去思?用良知去辨! 学问思辨后必有所得,这个得便是存养了良知,扩充了良知. 第二个概念:致良知 在事事物物中体现我本具有的良知。 重点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体现我本来具有的良知,便是致良知。 重在落实,重在行动。 第三个概念:知行合一 知:便是良知。 行:便是行动。 良知与行动一致便是知行合一。 第四个概念:心即理 心的本体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所有一切是与非的标准! 第五个概念:格物 格者正也,扭其不正为正。 物者事也,意之所在便是物。 从我们一睡觉起床,我们的意就开始发发挥作用。 意在吃饭,吃饭便是一物。 意在说话,说话便是一物。 意在走路,走路便是一物。 格物的意思,就是在意之所在那一物上,用良知去分遍,对就存,错就除,这就是格物。
学徒来讲解: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这四句大家要好好理解。心,意,知,物实则是一个东西。 比如说我, 对我女儿来讲我是爸爸 对我老婆来讲我是老公 对我妈妈来讲我是儿子。 对我爷爷来讲我是孙子。 我还是我。 大家来看先生的原话: 1. 必须要实践了照顾父母的冬暖夏凉和日常奉养的“意”,务必做到问心无愧而不自欺(自己的天良),然后才可以称其为“诚意”。 2.一定要落实所知道的让父母冬暖夏凉的具体实行方法,落实所知道的能适宜奉养双亲的方法,然后才能称之为“致知”。 3.对于照顾父母冬暖夏凉的事,一定要完全依照自己良知所指示的具体步骤去做,没有一丝一毫的愧心之处;对于奉养双亲的事,一定要完全依照自己良知所指示的具体步骤去做,没有一丝一毫的愧心之处,然后才能称之为“格物”。 以上三种讲法,其实只是一件事情, 照看好父母这件事情。 在意叫诚意 在知叫致知 在物就格物 其实只是一个事情。 如果心中的意在侍奉父母双亲上,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个‘物’; 如果心中的意在于事奉国君,那么事奉国君就是一‘物’; 心中的意在于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物’。 但我们用功需得在格物上用功。 意在某件事情上,用良知分辩是非,对在存,错就除。 此便是存养天理,此便是扩充良知。 功夫用久了,虽柔必刚,虽笨必聪。 相信学徒!!!
咋天买一本(王阳明详传)的书,真是上品,好书。 咋天买一本王阳明详传的书,真是上品,好书。 日本人高濑武次郎写的,比之市面上粗枝烂造的书,好上不知多少。 吧里的同心,也可去买来看看。
心外无理,无外无物,此两句真是误人子弟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重点强调无理与无物. 而先生原话是: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强调的确是无心外! 此处差毫里,缺谬之千里!
在下愚钝,心学上已有所得,吧中朋友有关于心学问题,都可提问! 在下愚钝,心学上已有所得,吧中朋友有关于心学问题,都可提问!
有福州的朋友吗?我建了个群148615909,欢迎进来!! 有福州的朋友吗?我建了个群148615909,欢迎进来!! 如果群里面的朋友多的放,我想以后搞读书会!!
浅谈唯物与唯心 唯物与唯心,两种看世界的方式并没有对与错,它们只是人们用来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所以方式没有对与错,只有好用与不好用的区别!! 唯物主义看世界的方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换个说法就是,物质就是客观存在。它们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是哲学范畴,具有可知性,是具有唯一性的客观实在。 物质只能被人所复写、摄影、反映,跟人的意识是没有关系,与人是冰冷的关系。 唯心主义看世界的方式: 天地,风雨雷电,鬼神,都是我意识产生的,如果没有我的意识,这些物质对我本人来讲也是不存在的,假如我死了,那么我的世界便消失了。天地万物以及我本身的肉体都是我的灵明产生的,所以世界万物与我是一个共同体。 用此种方式看世界,那么天地万物与我就是共同体,与我的关系就是温暖的,和谐的,都统一在我的良知的作用下。 当我没有私欲阻隔,我的良知得以充塞流行,那么就能达到物我一体,这就是致知,致知后意诚。
浅淡看世界两种方式--唯物与唯心 唯物与唯心,两种看世界的方式并没有对与错,它们只是人们用来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所以方式没有对与错,只有好用与不好用的区别!! 唯物主义看世界的方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换个说法就是,物质就是客观存在。它们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是哲学范畴,具有可知性,是具有唯一性的客观实在。 物质只能被人所复写、摄影、反映,跟人的意识是没有关系,与人是冰冷的关系。 唯心主义看世界的方式: 天地,风雨雷电,鬼神,都是我意识产生的,如果没有我的意识,这些物质对我本人来讲也是不存在的,假如我死了,那么我的世界便消失了。天地万物以及我本身的肉体都是我的灵明产生的,所以世界万物与我是一个共同体。 用此种方式看世界,那么天地万物与我就是共同体,与我的关系就是温暖的,和谐的,都统一在我的良知的作用下。 当我没有私欲阻隔,我的良知得以充塞流行,那么就能达到物我一体,这就是致知,致知后意诚。
心学的这句话,一下要背起来好好体会!!!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物我一体,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心外无物,量子解说 TOP4 世界是意识决定的吗? 要说哪一种现代科学理论最神秘莫测,“量子论”假如排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 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粒子世界中的现象。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释”以及玻尔的“互补原理”。它们都是如此的诡异,能彻底颠覆你对世界的认知。 在学习中学物理时,一般会碰到这样的题目,告诉你炮弹的初始位置在A点,初始速度是V,初始射角是θ(这些统称为炮弹的初始状态),让你计算在时间T之后,炮弹会在哪个位置,速度是多少。 这个题目充分反映了经典力学对于世界的认识。它认为任何事件都有前因后果,这种因果关系可以用科学定律来描述。我们只要知道了“初始状态”,根据科学定律和方程,就可以预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然而这个题目在量子论中却根本不成立。经典力学眼中的世界是确定的,任何事物都有确定的状态,比如一个篮球,在每一时刻都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力学中,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说,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速度(通常说动量),最多只能确定其中之一。它表明,粒子根本就不像篮球那样,有确定的初始状态,粒子世界完全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波恩的“概率解释”同样令人吃惊。波恩说,在粒子世界中,我们没办法像预测篮球的运动轨迹那样,根据物理定律来预测粒子接下来的行踪。粒子最终会出现在哪里,这完全是随机的,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有概率。想通过计算来确定粒子的踪迹,并不比用掷骰子确定来得更准确。 爱坦斯坦对此十分反感,他说:“量子力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不是真的……我毫无保留地相信,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但现实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他完全错了,上帝确实在掷骰子。 假如前面这些说法已经让你难以接受,那么还有比它们更恐怖的,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它居然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 玻尔说,粒子的状态非常奇特。它有时候是粒子,有时候会变成波,这叫“波—粒二重性”。转换的关键在于意识,当你观察它时,它就变成粒子呈现在你面前;当没人观察它时,它就变成波弥漫于整个空间。 这段话要怎么理解呢?波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不是实体,而粒子却是实在的点状物体。“互补原理”的意思是说,当没有人看粒子的时候,它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而是幽灵般的波;但当你一睁开眼睛,所有的幻影立刻消失,它马上变成一个实在的粒子,让你能够看到它。 这像不像是《倩女幽魂》中的画面?当你定睛看时,小倩站在你的面前,笑吟吟地看着你;但当你转过身去,她却立刻化作一道轻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还能算是科学理论吗?它简直就是《聊斋》中的鬼故事! 量子论过于惊世骇俗,不可避免地引来了无数的攻击,然而那些设计来否定它的实验,却无不更加证明了它的正确性。现在许多物理学家们,已经只顾埋头享受量子论带来的现实好处,再不去管它背后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哲学意义。 我们眼中的宏观世界是由粒子组成的。如果每一种粒子都是有人观察时才是实在的,没人观察时就只是一种虚幻的波,那么由它组成的整个世界应该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什么?难道真像乔治·贝克莱主教说的那样,“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才变得真实的? 有人用调侃的语气很好地描述了这一问题:“当我们不看它时,月亮是不存在的”。 难道世界真的只是个幻境,是意识决定的,世界就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请教一下,不胜感激! 我买了本,春山茂雄写的脑内革命,拿给我朋友看,他看了几天,说这种书都是糊编乱作的,我想问下,日本是否确有春山茂雄其人与其书?他的脑内革命一书真的在日本销量很火吗?
请教一下,不胜感激 我买了本,春山茂雄写的脑内革命,拿给我朋友看,他看了几天,说这种书都是糊编乱作的,我想问下,日本是否确有春山茂雄其人与其书?他的脑内革命一书真的在日本销量很火吗?
请教一下,不胜感激! 我买了本,春山茂雄写的脑内革命,拿给我朋友看,他看了几天,说这种书都是糊编乱作的,我想问下,日本是否确有春山茂雄其人与其书?他的脑内革命一书真的在日本销量很火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