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
阳明稻盛学徒
赋予事物良知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65
发帖数: 1,465
关注贴吧数: 6
我推荐一本讲心学的书,极好! 这本书把心学的基本概念讲的十分简洁清晰,可以看看。
这本书把心学的基本概念讲明白!《走进王阳明心学》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著作中,有一部作品,宛如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无数人通往自我的探索之路!找到“安心立命”的人生志向,成就“建功立业”的人生夙愿,这本书便是记录了“千古完人”,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传习录》。然而,想要读懂《传习录》这本智慧之书,顿悟阳明心学内涵,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有人甚至花了十年、二十年的功力,苦苦研究心学,却仍于门外徘徊。还有人说,想要读懂《传习录》,必须要经历重大挫折打击才有可能领悟到阳明心学的真机! 经过对众多《传习录》相关辅助书籍的研读比较,《走进王阳明心学》这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已出版书籍中,最能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帮助初学者最快捷轻松读懂《传习录》,领悟阳明心学了!《走进王阳明心学》将心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为读者扫除了最大的阅读障碍,如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存天理等词的具体含义,以及有着相同指向的词语都做了分门别类,并选取《传习录》中比较经典的段落进行逐字逐句解读,帮助明晓心学的真精神之所在。 读者反馈!!
强烈推荐这本书!!!!
学习心学有一些年头,可以回答初学者的一些问题。 学习心学有一些年头,可以回答初学者的一些问题。
问一下,外边的人可以进到学校吗? 问一下,外边的人可以进到学校吗?
我也开一贴,关于心学,有问有答! 任何关于心学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提出!
彻底让你明白王阳明心学! 看完这个贴子就能让明白什么是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有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先从四句教的第二句讲。 有善有恶意之动的意思如下: 我们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正确的想法和情绪(这就是善念) 也会产生不正确的想法和情绪(这就是恶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 我们自已正确或者不正确的想法和情绪,自已的良知是可以分辩出来的。 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的良知知道了哪些是正确或者不正确的想法和情绪 然后把正确的想法和情绪落实行动 把不正确的想法和情绪彻底清除 这便是格物,这便是致良知。 正确的人生来自于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来自于正确的想法和情绪。 一切都是在于管理好自已的想法和情绪。
心学是简单的哲学 心学是简单实用的哲学,是用来指导我们人行为的哲学。 是人人都可以学的来,用的来的哲学,正因为些特点,所以注定心学是极其简单的。 我在这里讲一讲。 心学作用是管理我们自已。 如何管理呢? 其一:管理好我们自已的身体。 定期检查,合理锻炼。 其二:管理好我们自已的灵魂。 就是管理好我们自已的想法和情绪。 把正确的想法和情绪落实行动。 把不正确的想法和情绪彻底清除。 这里正确与不正确,以良知为标准。 当我们把正确的想法与情绪落实行动,那么我们的行动就是正确的,就会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以良知为标准把正确的想法和情绪落实行动。就是知行合一。 以良知为标准不正确的想法和情绪落实行动。就是知行不合一。
心学十八问! 问:心学是什么? 答:心学是修心的学问。 问:最终要修成什么样的境界? 答:心学最终要把自已的心体修成明镜一般的境界! 问:明镜的境界有什么用处? 答:达到明镜的境界,自然能够做到物来顺应。 问:那怎么才能达到明镜的境界? 答:要用致良知的功夫! 问:良知是什么意思? 答:能够分辩自身念头正与不正的觉知。 问:私欲是什么意思? 答:私欲就是良知认为自身不正的念头。 问: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答:良知知道自身念头的正与不正,不正的念头就除去,正的念头就保存并落实行动,这便是致良知。 问:格物是什么意思? 答:格物与致良知的意思一模一样。 问: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答: 良知知道不正的念头,却落实行动了,就不是知行合一。 良知知道不正的念头,没有落实行动,也不是知行合一。 良知知道正的念头,落实行动了,就是知行合一。 问: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答:本心就是天理,是指我们的心本来面目就是明镜。 问:心外无理是什么意思? 答:心外无理即心内有理,意思与心即理是一样的。 问: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答:心外无物即心内有物,物即是事,即是念头的意思。 具体的本意是指我们人一天中所经历的事情最终都会转化为我们的念头,故要在念头上用功,这是一了百了的功夫。 问:功夫与本体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功夫指的是致良知,本体指的是明镜. 问:致良知与明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关系? 答:惟精惟一的关系 明镜就是惟一,致良知就是惟精。 致良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明镜。为了达到明镜所以才要致良知。 问:无善无恶是什么意思? 答:无善无恶就是至善。 问:至善是什么意思? 答:至善是心之本体,是指我们的心本来面目就是明镜。 问:良知;中庸;至善;道心;不动心;无善无恶;天理;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它们的意思都一样? 答:是的,它们从不同方面描述我们心的本来面目。 问: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可我还是做不到,有时还是会听从不正的念头怎么办? 答:需要立志,十分强烈渴望自已的心能够达到明镜的境界,这便是立志。
我理解的阳明学! 我理解的阳明学是自身念头管理学。 所讲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 良知的定义就是能够分辩自身念头正与不正的觉知。 私欲的定义就是良知认为不正的念头。 致良知就是把不正的念头除去,把正的念头保存下来。 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念头指导行动,不正的念头会有可能发展成为不正的行动。 当我们心中没有一个不正的念头时,只剩下正的念头,这样所有的行动都是符合良知的。 在传习录中先生特别强调他讲知行合一的宗旨就是: 当有一个不正的念头是,虽然还没有实行,就不去禁止,这样是不对的。 一发现不正的念头,就是彻底的清除,这样就不会有不正的行动了。 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把不正的念头除去,把正的念头保存下来。
致良知与止至善 止至善是致良知的主意。 致良知是止至善的功夫。 什么是主意?什么是功夫? 我举个例子: 比如我从家里的抽屉中拿出100元钱,然后走向超市买了一桶100块钱的油。 这里买油这个主意,是我拿钱走向超市的原因。 我拿钱走向超市这一系列的动作,是为了买油所做的功夫。 好了,那么致良知是什么意思呢? 致良知就是格物,而格物就是为善去恶。 我举个例子: 比如我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打算去A地,结果错过了去A地的出口,多开了20米,此时我停在前方的应急车道上,在想干脆直接退车回去,这样就可以了,同时又有另一个声音出来,不行往前开,到前面的高速出口去掉头,我坚决的除去了想要掉头这个念头,然后选择在前面高速出口去掉头。 以上例子我把不正的念头扭正,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 以上讲的致良知的功夫。 我为什么要做致良知呢?是因为我想要达到止至善。 止至善是什么意思呢? 止至善是一种无善无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中正平和的心理状态,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著,这种状态如果动气了便是不正,便是恶。 我举个例子: 比如,我在教儿子做作业,在教之前,我心平气和。一道题反复讲了十多遍了,儿子还是听不懂,而此的我就气的肝痛,这个时侯因为生气,此时的心理状态就失衡了,便是恶了,此时侯一发觉,就要用致良在的功夫了,扭正过来。 所以, 我们做致良知的目的,是为了要达到止至善这种中正平和的心理状态。 为了达到止至善这种中正平和的心理状态,所以才要致良知。
我是小米的股东,我想请教一下,今年小米之家会开多少家? 我是小米的股东,我想请教一下,今年小米之家会开多少家?
一点思考! 学心学,第一要素便是立志,在传习录中,先生一直强调讲要立个圣人之志。 什么是圣人之志呢? 私以为圣人之志,就是一种想把自已在生活中,工作中,所遇到的事情做的完美的志向。 我总结了一下会影响把事情处理完美九大因素如下: 1.好名。 2.好利。 3.好色。 4.生病。 5.身体的健康程度。 6.愤怒过当,高兴过当,悲伤过当,害怕过当,担心过当,后悔,忌妒等等不良情绪(心理健康的程度)。 7.对相应知识掌握的程度。 8.各种可以让人让瘾的不良习惯。 9.兴趣的浓厚。
一点思考! 学心学,第一要素便是立志,在传习录中,先生一直强调讲要立个圣人之志。 什么是圣人之志呢? 私以为圣人之志,就是一种想把自已在生活中,工作中,所遇到的事情做的完美的志向。 我总结了一下会影响把事情处理完美九大因素如下: 1.好名。 2.好利。 3.好色。 4.生病。 5.身体的健康程度。 6.愤怒过当,高兴过当,悲伤过当,害怕过当,担心过当,后悔,忌妒等等不良情绪(心理健康的程度)。 7.对相应知识掌握的程度。 8.各种可以让人让瘾的不良习惯。 9.兴趣的浓厚。
来来看一下你的年收入在哪一个境界? 年收入10万以下 练气期 年收入10到20万 筑基期 年收入20到50万 结丹期 年收入50到100万 元婴期 年收入100到200万 化神期 年收入200到500万 真仙期 年收入500到1000万 金仙期 年收入1000到5000万 太乙期 年收入5000到1亿 大罗期 年收入1亿以上 道祖
拍拍可以借吗 拍拍可以借吗
我好象明白心学的真谛,不知对不对,欢迎拍砖交流! 我好象明白心学的真谛,不知对不对,欢迎拍砖交流!
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作者:吴震) 在南宋,朱熹与陆九渊恰似冤家对头,两人在思想上不断发生争吵。朱熹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道,自子思以来,儒家学问主要就“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两项工夫上着手,而当今陆九渊所做的工夫“专是尊德性事”,而我( 朱熹自称)平时所讲的工夫则在“(道) 问学上多了”,陆氏的毛病是看书不仔细,常常“杜撰道理”来掩盖学问上的缺失,而我虽在“义理上不敢乱说”,但在“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因此从今往后也应当自我反省,“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耳”( 〈朱子文集》卷5训答项平父》) 。可见,朱熹意在反省自己、打合与陆氏的矛盾冲突,本意是好的,然而在陆氏看来,完全不是这回事。 不知何故,朱熹这封书信中的说法后来传到了陆氏那里,对于朱熹欲“去两短,合两长”的调停态度,陆氏以为断断不可,他强烈地反问道:“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很显然,陆的立场是做道德内省的修养工夫(尊德性)是第一序的,而追求外在客观知识的格物工夫(道问学) 则是第二序的,两者之间的秩序不可乱。因此,在陆看来,他与朱熹的矛盾就无法调停。 本来,就人生的生长过程来看,“尊德性”不能永远第一,“道问学”也永远不能第二,两者应当是彼此交叉、互相联动才对。陆九渊担心一味强调道问学,有可能导致一生皓首穷经而忘却做人的道理,其后果就非常可怕:朱熹则担心如果过于强调尊德性,便有可能整天把道理说得天花乱坠而于书本知识全然不顾,其结果也令人担忧。质言之,朱熹主张由知识成就德性,陆氏主张由德性统领求知,这就开启了宋明儒家中“理学”与“心学”的二大路径。至于朱熹所说“去短集长”,这态度是好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去短集长?事实上,朱熹直至晚年仍然未能放弃以道问学作为为学之本的立场。 王阳明的看法显然偏向于陆氏,不满于朱子将“尊德性”与“道问学”分作两事的观点,他指出广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其实质“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传习录》下,第324 条) 。在阳明眼里,朱熹不论在心与物还是在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上,都不免犯了二元论的错误。阳明的基本立场在于:道问学不能脱离尊德性,故尊德性才是根本之工夫。尽管阳明承认尊德注不是“空空去尊”,仍然需要“问学”,但问题是,阳明所说的。问学”并不意味着“更与德性无关涉”的问学,而必须是在“存此心不失其德性”( (传习录〉下,第324 条) 的前提之下的问学。 归根结底,阳明的立场很坚定:“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因此在阳明看来,《大学》经典的核心工夫不在“格物”而在“诚意”,由于良知是“意之本体”,故诚意又须置于致良知工夫领域才能落实。之所以说尊德住和道问学应当归一,其依据正在于致良知。又由于致良知是指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上,所以,致良知便可同时包含尊德性与道问学。致良知就是叫人如何做人,以此来统领做人和做学问的全过程,这就意味着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请教冲漠无朕2016! 看了你的帖子! 很是受益!谢谢! 我有一问题! 你讲的良知是不是有这样的特性! 它象看不着摸不见的精灵一样! 没事时它就是无! 有事时,它就能知道念头的过与不及! 有善有恶意之动,善恶不是善恶,只是过与不及! 那是否遇事时看到一件恶事,也应明白它本非恶,只是过了,如此便不会动气! 还不吝赐教!
心学是什么?如何辨别自已的私欲多与少! 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有讲过这么一段话。 假如看到一个孩子掉入井里,自已就会感到害怕难受! 假如看到一只鸟哀叫,自已就会感到很不忍心! 假如看到树木折断和石头毁坏,自已就会感到很可惜! 对有生命的人和动物他们要是有痛苦,我们能够感同身受! 为此会产生害怕,恐惧,难受,非得想方设法去消除他人的痛苦,然后才会觉的开心,幸福,快乐。 这种对别人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 而人的私欲会毁灭这种天生的能力! 人的私欲越多,则对别人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越差。 人的私欲越少,则对别人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越强。 心学就是教人减少私欲,时刻保存着对别人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 具备着这种能力,那么“我”才能真正算的上一个”大”人! 一个人的私欲越多,那么他对别人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就越差。 一个人的私欲越少,那么他对别人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就越强。 我认为以上两条是不变的定理。 由以上定理可推出如下定论! 如果“我”对别人痛苦能够很容易感同身受,那么就说明“我”的私欲比较少。 如果“我”对别人痛苦不能够轻易感同身受,那么就说明“我”的私欲比较多。 还可以推出如下定论! 如果“我”真的对别人痛苦能够感同身受并落实行动,那么就说明我战胜了私欲。 对别人痛苦感能够感同身受的这种能力人人具备,这就是良知。 真的做到了对别人痛苦感同身受并落实行动,这就是致良知。
麦当娜发表炸白宫言论 川普回击:令人作呕 1月28日报道据外媒报道,美国乐坛天后麦当娜(Madonna)一向发言犀利,日前她发表曾想“炸掉白宫”的言论引发争议。美国德州HITS 105电台宣称,将无限期停播麦当娜的歌曲。 美国总统川普受访时更直批她“恶心”。川普接受“福克斯新闻”(Fox News)主持人汉尼提(Sean Hannity)访问时,对于麦当娜喊炸白宫一事,他表示:“老实说,她令人作呕。我觉得她这次是严重自我伤害。”更重批:“她这样讲令我们国家蒙羞。” 其实这已非川普首次公开批评反对他的明星,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8日接受金球奖颁发终身成就奖,她致词时虽未点名,但字字句句都在抨击美国候任总统川普;有仇必报的川普随即在推特讥嘲梅丽尔是“好莱坞最被过誉的女星之一”。
小墨已经认怂了! 1月27号在被问及美墨关系时,特朗普表示,他当天上午与墨西哥总统涅托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通话。他说,自己尊重、喜爱墨西哥人民,希望与墨西哥保持良好的关系。他表示,美国将与墨西哥进行贸易谈判,同时加强边境地区的管理。 小白脸被特总训了一个小时!
此吧一定大火! 此吧一定大火!
开讲阳明心学! 我在6月24号晚上8点整花椒直播讲阳明心学。 我的花椒号36642630 各位如有兴趣可以关注我,到时准时开讲。
谈一谈四句教! 一无三有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汝中认为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按王汝中的看法那么四句教就要改为 有善有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才真正的四有的四句教! 但先生确认为人的心体原本是无善无恶。 那么就有了四无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意是无善无恶的 知是无善无恶的 物是无善无恶的 真正的四无是接利根人的。 真正的四有是接顿根人的。 那么怎么才能利根人与顿根人都接呢。 这才有了一无三有!二者都兼顾了。
作诗一首 身在黑客帝国 心在虚拟现实 现实就是坍缩 寂灭一切痛苦
走过路过,进来瞧一瞧看一看,四句教我的理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阳明先生著名的四句教,谈一谈我对这四句的理解。 一. 在大学问中,先生有讲过:(人都有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是我们原本都具备的。) 什么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呢: 人类: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儿要掉进井里时,必会自然而然地升起害怕和同情之心,这就是说我们的仁德跟孩子是一体的。 动物:孩子还是属于自己的同类,而当我们看到飞禽和走兽发出悲哀的鸣叫或因恐惧而颤抖时,必会产生不忍心听闻或观看的心情,这就是说我们的仁德跟飞禽和走兽是一体的。 植物:飞禽和走兽还是有灵性的动物,而当我们看到花草和树木被践踏和折断时,必然会产生怜悯体恤的心情,这就是说我们的仁德跟花草树木是一体的。 无生命物质:花草树木还是有生机的植物,而当我们看到砖瓦石板被摔坏或砸碎时,必然会产生惋惜的心情,这就是说我们的仁德跟砖瓦石板也是一体的。这就是万物一体的那种性德! 人类,动物,植物,无生命物质,这四种的生命形式包含了万物! 我们对人类,动物,植物,无生命物质,产生了怵惕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悯恤之心,顾惜之心,这便是万物一体之仁。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我们本来就具备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的心本来就具备万物一体之仁。 二.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时时都是大人,我们都是在大人与小人之间摇摆! 为什么我们不可能时时都是大人,因会被私利所蒙蔽. 当我们是大人时:那么我们那颗万物一体的仁德还能像这样正常显露而不是黯然失色,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处于没有被欲望所驱使、没有被私利所蒙蔽的时候,这便是万物一体之仁。 当我们是小人时:我们的心被欲望所驱使、被私利所蒙蔽、利害产生了冲突、愤怒溢于言表时,我们就会损物害人、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自己的亲人之间也互相残害,在这种时候,我们那内心本具的万物一体仁德就彻底消亡了。 所以阳明先生说:在没有私欲障蔽的时候,虽然是小人的心,它那万物一体的仁德跟大人也是一样的;一旦有了私欲的障蔽,虽然是大人的心,也会像小人之心那样被分隔而变得狭隘鄙陋。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时而有善念是大人,时而有恶念是小人。 三. 这种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种知性。这种知是知非的知性,不需要思考,它就知道,不需要学习,它就能做到,因此我们称它为良知。这是天命赋予的属性,这是我们心灵的本体,它就是自自然然灵昭明觉的那个主体。凡是有意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不知道的。它是善念呢,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它是不善念呢,也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这是谁也无法给予他人的那种性体。 知善知恶是良知。 四. 当我们良知知道自已的善念,并真心的喜欢它,把它切切实实的落实到行动中。 当我们良知知道自已的恶念,并真心的讨厌它,并在它还是处于念头时,就除去。 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的目的就是: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恢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仁而已,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成为一个大人。 当恢复的万物一体之仁时,我们才能真真的去实现亲民(为人民服务) 而我们只有想真心的为人民服务(一定要有这样的想法),才能真正去做格物的功夫以达到万物一体之仁。 这就是我对先生四句教的理解!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子路这个人!(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子路的年龄:只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格: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少谋! 子路的装着: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讲解:子路这人就是喜形于色,结果立马就被孔子臭骂了讲他除了勇以外一无是处,真是一无是处吗?只是夫子爱之深责之切罢了。 2.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讲解:子路敢爱敢恨,不爽就是不爽,连孔子都没有办法,只能发誓了。 3.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讲解:颜回讲用则就行,不用就藏,只有我和你了。孔子肯定回答说是呀,没错,你说的太对的。子路就象争宠的孩子一样,怎么夸奖没有我的份呢?马上开启装B模式了,老板如果你要行军打战,要带上谁呢?言外之意你看我的功夫这么好,你老一定会回答,当然带上你。这当然只是子路心理YY罢了。老板的智商可不是盖的,立马就发现了子路的装B,立马就开启狂骂模式,小子象你这种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种SB的人我是不会带的。要带我也要带有勇有谋的人去。 智商是子路的硬伤呀。 4.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胡涂,大胆地来问问。” 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讲解:你看孔子多了解子路,胆子大少谋,所以要经常压压他。 5.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 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讲解:又做错事情了不是,又被孔子骂了不是。该怎么说你呢? 6.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讲解:估计讲这话之前,子路又犯了什么错事了,孔子很生气的讲只听一面之词这小子就敢断案,这小子胆大包天了。 7.闵子骞在孔子的旁边侍奉,恭敬正直的样子;子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和乐的样子。弟子各尽其性,孔子很高兴。说:像仲由这样子,恐怕不得好死啊。 讲解:孔子看到闵子,骞冉有、子贡这几个都很高兴,不错不错,学生态度恭敬和乐,当老师自然脸上也有光。一看到子路刚强的样子心情就不好,这小子怎么都不进步呢?老是觉的天下自已最牛B的样子,这样怎么得了!又开启了骂人模式,注意这句话的分量是很重很重的,不得好死呀。 8.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治理的官吏,何必还要学习呢,难道只有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这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讲解:当一个地方官自然是越有能力的人越好。当然一个能力不好的人去当也是可以,但这样是要付出很多人的代价的。所以孔子说讨厌子路这种不懂装懂的态度,所以在论语中孔子也单独对子路说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是专门针对子路讲的。 10.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子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这时,子贡正为鲁国出使到了齐国。 讲解:这段是讲子路是怎么死的过程。子路真是无脑送人头,人家蒉聩就和孔悝一起作乱,你还想一个人去捉住孔悝,而且还是对蒉聩讲,这智商我也是无语了,而且还说什么人可以死帽子不能掉,真是蠢。孔子讲他除了勇,其它真是一无是处。这大概是最准确的评价吧。
心学名词的个人理解! 心学名词的个人理解! 理解的不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良知:明白自身念头的觉知。 人欲:良知认为不对的念头。 天理:良知认为对的念头。 无善无恶:就是中庸的意思,就是最好的意思,就是完美的意思。 立志:有想法并决心去完成就是立志。 诚意:良知认为对的想法,并决心去完成。 致知:用良知去分辩想法,将其中不好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并决心去无成。 格物:在具体的事物上产生了想法,然后用良知去分辩想法,将其中不好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并决心去无成。 致良知:良知认为对的想法,并决心去完成。
天天读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解释:没什么好讲!意思大家这都懂的。
问一下? 考过科一,然后不想学车了。 驾校不肯退钱,要怎么办?
阳明心学的真义! 有人就知行合一的问题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这需要首先了解我立论的主旨。如今的人做学问,因为把知行当两回事看,所以当产生了一个恶念,虽未去做,也就不去禁止了。我主张知行合一,正是要人知道有念萌发,也就是行了。若产生了不善的念头,就把这不善的念头克去,并且需要完完全全地把它从胸中剔除。这方是我立论的主旨。” 我把先生的下半句补上去: 如今的人做学问,当产生了一个善念,虽然有了起点,但不去落实。我主张知行合一,正是要人知道有念萌发,也只是行动的起点。若产生了善的念头,这虽然已经行动了,但也只是个起点,要发杨光大完完全全地把它落实到行动中。 阳明心学的真义就是以上的全部内容了。 这也就是致良知的意思! 用良知分辨自身念头的善与恶,除去恶的念头,发扬光大善的念头,并落实到行动中。
最好的戒赌方法! 来这个吧时间不长,看了好几个吧友的故事,心就象被石头撞了一下,痛彻心菲. 我想介绍一种很实用的办法,帮助大家戒掉赌瘾。 王阳明先生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赌友真正的敌人,是自已内心(想赌的念头),这个念头是会让自已身败名裂,会让自已妻离子散, 会让自已家破人亡,是我们真正最恶毒的敌人。 这个办法就是: 致良知,用良知分辨自已的念头善与恶,落实善的念头,除去恶的念头。 良知:知道自身念头的善与恶的觉知。 具体就是找个静的地方,以最舒服的方法闭上眼睛静上10分钟,让自已的念头静下来, 然后找出想赌的念头,以及为了要赌找的各种理由,战胜这些念头,这是一场战争,需要完全相信良知,然后下定决心,就能够战胜恶毒的念头。 每天做一次,坚持一个月,我肯定各位肯定可以戒掉赌。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都有个光明美好幸福的人生。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1.0 代表人物:孔子 核心内容:仁 智 礼 义 信 克已复礼 对如何修身没有讲明白! 儒学2.0 代表人物:曾参 孟子 核心内容: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良知 良能! 如何修身虽然讲明白了,但内容晦涩难懂,后世之人难以理解! 儒学3.0 代表人物:王阳明 核心内容:致良知! 如何修身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简简单单! 良知:明白自身念头是与非的觉知! 致良知:用良知分辨自身的念头是与非,除去非的念头! 发扬光大是的念头,并落实到行动中。
农大有没有游泳馆? 农大有没有游泳馆?人多吗?
二十二中初中部如何? 二十二中初中部如何?
问下二十二中初中部如何? 问下二十二中初中部如何?
格物 致知 哪种解释正确呢?大家说说自已看法! 第一种解释: 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理,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第二种解释: 致知:致良知,用良知分辨! 格物:把不正的念头扭正,用良知分辨念头的是与非,除去非的念头,发扬光大是的念头,并落实到行动。 阳明先生讲心外无物,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之视听言动,则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物反过来会作用于人心,则会变为念头,格物则是格念头的意思。 各位说说赞成哪种解释。
有空到你们学堂跟你们交流国学! 本人也是国学的爱好者。 有空到你们学堂跟你们交流国学! 不知可否?
学徒讲解四句教中的善的意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 善就象不及,恶就象过。 就象对小孩子一样,溺爱就是讲善,虐待就是恶,所以讲溺爱和虐待都是不对的。 即没有过,也没有不及,是我们心的本体,就是良知。 后三句中的善,都是至善的意思,就是恰到好处的意思。 后三句的恶,都包含了(善与恶,就是过与不及的意思)
阳明心学,你问我答! 本人对阳明心学颇有研究。 如有对心学感兴趣可以与我交流。
阳明心学,你问我答。 本人对阳明心学颇有研究,有感兴趣可以与我交流。
想了解阳明心学,你问我答! 想了解阳明心学,你问我答!
良知 致良知 这两个心学最最重要的概念! 良知: 知道自身的念头是与非,便是良知。 致良知: 知道自身的念头是与非,除去非的念头! 发扬光大是的念头,并落实到行动中。
关于心学,你问我答! 我也来开一贴,你问我答的贴。 要向wbserverI学习,坚持做下去。
关于阳明心学,你问你答! 本人对阳明心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自认为已登堂入室。 如果吧友对阳明心学有兴趣可以发贴交流。
王阳明四句教讲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要完全搞明白四句教,这把这四句中的这些词语搞明白。 心:什么是心? 身体的主宰来讲称为心。 让我们可以视听言动这个主宰叫做心。 比如只有活人才有心,死人则没心了。 意:什么是意? 意是从心的发挥处来讲,心与外物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念头。 这个交流的过程称为意。 比如在路上我看到一个美女,产生想过去与她搭讪的念头。 (在我眼睛看到她的那一刹那!我的心发挥作用了,这个过程就叫意,一刹那的过程) 知:什么良知? 刚才讲到,心与外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念头,有的念头是善念,有的念头却是恶念。 举个例子: 比如晚上在大街上有一个落单的小孩。要是好人看到了,就会过去问孩子住哪里, 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回父母身边。 要是人犯子,就会想方设法把这个孩子拐走。 而能够知道我们念头是与非的那个知,便是良知。 物:什么是物? 物是从意的着涉处来讲。 比如我的眼睛看到一棵树,那么这棵树便是物。 我的耳朵听到美妙的声音,那么这个声音便是一物。 这就从以人为中心来讲!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第一层的意思我们的心与外物还未进行交流时,那么我们就不会产生念头,所以讲是无善无恶。 第二层的意思我们的心的本来的主人是良知,良知是无善无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 上面讲的很清楚,心与外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念头,有的念头是善念,有的念头却是恶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 而能够知道我们念头是与非的那个知,便是良知。 比如小偷偷东西,他也知道不对,所以才会偷偷摸摸的行动,让他知道不对的知,便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为在外物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善念与恶念,而我们的良知便也知道这些 念头的是与非,就要求我们扼制与除去不良的念头,扩充与发杨善的念头,这便是格物。 这里面要注意一个问题,格物完成的同时,致良知,诚意,正心,也一同完全了。 格物完成了,就可以说致良知了。 格物完成了,就可以说诚意了。 格物完成了,就可以说正心。 正心了,必然是格物已经完成了。 诚意了,必然是格物已经完成了。 致良了,必然是格物已经宛成了。
学徒来讲解下四句教!(申请每周一讲)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要完全搞明白四句教,这把这四句中的这些词语搞明白。 心:什么是心? 身体的主宰来讲称为心。 让我们可以视听言动这个主宰叫做心。 比如只有活人才有心,死人则没心了。 意:什么是意? 意是从心的发挥处来讲,心与外物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念头。 这个交流的过程称为意。 比如在路上我看到一个美女,产生想过去与她搭讪的念头。 (在我眼睛看到她的那一刹那!我的心发挥作用了,这个过程就叫意,一刹那的过程) 知:什么良知? 刚才讲到,心与外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念头,有的念头是善念,有的念头却是恶念。 举个例子: 比如晚上在大街上有一个落单的小孩。要是好人看到了,就会过去问孩子住哪里, 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回父母身边。 要是人犯子,就会想方设法把这个孩子拐走。 而能够知道我们念头是与非的那个知,便是良知。 物:什么是物? 物是从意的着涉处来讲。 比如我的眼睛看到一棵树,那么这棵树便是物。 我的耳朵听到美妙的声音,那么这个声音便是一物。 这就从以人为中心来讲! 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第一层的意思我们的心与外物还未进行交流时,那么我们就不会产生念头,所以讲是无善无恶。 第二层的意思我们的心的本来的主人是良知,良知是无善无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 上面讲的很清楚,心与外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念头,有的念头是善念,有的念头却是恶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 而能够知道我们念头是与非的那个知,便是良知。 比如小偷偷东西,他也知道不对,所以才会偷偷摸摸的行动,让他知道不对的知,便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为在外物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善念与恶念,而我们的良知便也知道这些 念头的是与非,就要求我们扼制与除去不良的念头,扩充与发杨善的念头,这便是格物。 这里面要注意一个问题,格物完成的同时,致良知,诚意,正心,也一同完全了。 格物完成了,就可以说致良知了。 格物完成了,就可以说诚意了。 格物完成了,就可以说正心。 正心了,必然是格物已经完成了。 诚意了,必然是格物已经完成了。 致良了,必然是格物已经宛成了。
明天要大跌了!
看看阳明先生是如何崇拜良知的! 虽然我不喜欢用崇拜两个字眼,但是除了用崇拜还能什么词能表达先生对良知无已复加的热情。 你看看先生是怎么讲的吧。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先生曰:“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主人翁沉疴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齐矣。若主人翁服药治病,渐渐痊可,略知检束,奴婢亦自渐听指挥。及沉疴脱体,起来摆布,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刑风到底是什么等级的? 高级君王? 还是比君王更高的?
信良知,得永生! 信良知,得永生。 信良知,得帮助。 你信良知一刻,你得一刻人生光明,你信良知一生,你得一生的光明。 良知是救世主。 信良知,那么上天一定会帮助你。 良知,你是唯一的依靠,也只有依靠你,我才有光明的人生。 我吃的饭哪里来的?良知给我的! 我穿的衣哪里来的?良知给我的! 我穿的住的房子哪里来的?良知给我的! 良知,我愿一生听从您! 我愿有我最激烈的情感相信您,并依靠你。 信良知,那么上天一定会帮助我。
依良知行事,持久力调查!
谈一谈心学是不是唯心主义! 先生说过,不管是佛家,老庄,道家,只要是好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那么马哲中,有好的思想也一样可以为我所用。 马哲对世界的认识分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我认为是非常好的。 这种分法,简单,清晰,易懂。 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物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心主义: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世界万象森罗,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它也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世界,在那孤独的唱着独角戏。 从先生的岩中花来讲起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先引用另外一个故事。 卡尔·萨根(Karl Sagan)曾经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虽然不是直接关于量子论的,但颇能说明问题。 “我的车库里有一条喷火的龙!”他这样声称。 “太稀罕了!”他的朋友连忙跑到车库中,但没有看见龙。“龙在哪里?” “哦,”萨根说,“我忘了说明,这是一条隐身的龙。” 朋友有些狐疑,不过他建议,可以撒一些粉末在地上,看看龙的爪印是不是会出现。但是萨根又声称,这龙是飘在空中的。 “那既然这条龙在喷火,我们用红外线检测仪做一个热扫描?” “也不行。”萨根说,“隐形的火也没有温度。” “要么对这条龙喷漆让它现形?”——“这条龙是非物质的,滑不溜手,油漆无处可粘。” 反正没有一种物理方法可以检测到这条龙的存在。萨根最后问:“这样一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的,飘在空中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一条任何仪器都无法探测的龙,和‘根本没有龙’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 这就好比说宇宙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星系,但是人类目前还没有探测到,那么这个星系跟那条龙有什么区别呢。先生讲这朵花,如果没有看过,那么这朵花与龙是一样的道理。 当你看到花时,它才是存在的,没有看到花时,它是不存在的。 所以,这就说明,这个世界存不存在,只取决的我们的意识,当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这个世界便是存在的,当我们死了以后,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不存在。 所以心学其实质就是唯心主义,不过唯心主义是正确罢了。
问个问题? 成武艺苑星空2009年,大哥是月冠军。 那么年冠军是谁? 是不是大哥?
珍珠有没有开TAOBAO店的,一起交流下! 刚开始感觉不好搞呀。
问一下,手上有这两块三石是什么品种,现在值多少钱! 这是前几年买的两块石头,原来是讲朋友帮忙看上的 想问下,现在能值多少钱。
学习心学的体会 细细体会自已内心的不安之心,然后通过行动让不安的心变为安心。
神秀与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是渐悟的功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这是顿悟的功夫。 想要顿悟,必需要有渐悟的功夫。 渐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自我的顿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