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心如明镜!
楼主
一,天理,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天理,道,这些名词,如果没有学习心学的人,肯定会感到无法理解。
就是很多学了传习录,也是搞不明白。
什么是天理?道又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如果不搞明白,则学心学,容易变为玄学。
我们先从大学开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没错,我们前人一直追求的道,天理,就是针对修身来讲的.
讲白的就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做人的标准。
所以,在这里心学讲的天理,天道,道,这些名词的意思就是终极的做人标准。
二.做人的标准在哪里?
先生有格竹的故事,大家应当都是知道的。
竹子上怎么可能会有做人的道理呢?先生必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以下引用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小段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以上这一段是丁肇中对先生的理解。
丁肇中先生认为要追求竹子的性质,一定要做实验,而不是象先生一样,坐在那里空想。
是呀,是呀,如果要追求竹子的性质,丁肇中先生讲的肯定是对的。
但是丁肇中先生没搞明白,先生格竹的目地是什么。
先生格竹的根本目地,就是想通过格竹搞明白做人的道理,当然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做人标准到底在哪里呢?
后来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方才真正明白。
圣人之道,吾性惧足,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什么意思,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就在我们自已身上,想在心外找做人的道理,是错误的。
好了,现在明白了吧,做人的道理在自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