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大姐 珠大姐
关注数: 412 粉丝数: 297 发帖数: 7,616 关注贴吧数: 18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啊啊,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子思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 《子思》为子思及其门徒所作。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思想家,鲁国人。相传子思曾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子。他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返回鲁国。子思发挥了孔子“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观念,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后孟子受业于他的门人,全盘接受并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从而建立了思孟学派。他一生除授徒外,致力于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即著录其著述23篇,相传《礼记》中之《丧记》、《坊记》也出自他手。南宋咸淳三年(1267)被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被封为“述圣”。       《子思》书自秦代以来已亡失了,但《子思》中的著作散见于《阙里志》、《韩非子》、《马总意林》、《说苑》、《文选注》、《中论》、《吕氏春秋》。《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子思》共23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子思》是由崇川冯云■校刊的《子思》六卷,第一卷《记问》、《杂训》、《居卫》;第二卷《巡狩》、《公仪》、《抗志》;第三卷《补遗》;第四卷《附录》;第五卷《祠墓古迹》;第六卷《世职》。这样,经过校勘的《子思》在形式上依然是完整的、成系统的。
选对舞台成就自己(Z)(20101120) 何谓为才,就是放对地方的人才。有些科学家连音阶都抓不准;有些画家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可是他们「把自己放对地方」,所以成就非凡。史蒂芬.史匹柏就是个例子,他因为高中的成绩非常差,没有任何电影科系愿意准许他入学。相反的,他走进电影工作室,认真学到了他所需的技能。今天,他不但制作了许多评价极高的影片,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导演。毕卡索刚出道时原本想当诗人,结果他的诗被极具鉴识能力的丝泰茵夫人评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转意。幸好有这位贵妇的提醒,否则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画家了吗?其实,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属的地方适不适合而已。如美味的汤汁滴到衬衫上即变「肮脏」,床第间的私密用语到了街上即成「脏话」。是不是很有趣!原本含在口中的食物,只要吐出来就变得「呕心」,把它吞下去反而「有营养」。即便是肮脏污秽的垃圾,只要放对地方(埋在土里),也能滋养大地,开出美丽的花朵,长出能够带给我们健康的食物。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是没用或卑贱的,任何人或物,只要放对了地方,都会成为有用的「可造之材」。希望每个人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并且尽情欢唱生命之歌。 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选对舞台,走自己的路,然后尽情地发挥独特的才华与能力。(南丰公益书院)
教授谈对儿童品德教育和经典教育的关系(Z)(20101118)     思想依于人心,人心的结构和能力是差不多的,所以人类的思维有相当的模式性。有关读经与德行的问题,许多人会像 david747 所说的那样思考,其中也有模式在,亦即有一个人心的「根」在,由此根而生而长,而有结果。 首先,人自然有一颗求完美的心,这是人向上向善的动力,可以说是一种「圣性」;但这个求完美,如不善用,会变成责备的心;求全和责备,都在「理」的层次上对人生有所希求。「理」,是纯粹的,是容易一下把握到的,但,理总会被要求要实现在「事」上而后止,而「事」是多样的,有程序的,不容易一时达成的。所以,责备一不善用,就变成挑剔批评,见「事」一时不得完美如理,就起了愤世嫉俗的心;愤嫉之极,常发狠而致鲁莽毁灭在所不惜;而这些责求挑剔愤恨及毁灭,本皆来自于「求完善」的「本心」,所以有人,甚至带动大批徒党,进行绝世浩劫,而还自以为是「替天行道」。人间一切大罪大恶从此而出。人一时昏昧糊涂,即会由善而变为不善,所谓「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可不察。 如何善用此向往神圣之本心本意,而无差错?中庸教人要有「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宽容的雅量,大学又教人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若能于此「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譬如读经与德行两种教育,既皆有意义,皆欲匡导人心,理应乐观其并育并行,共扶圣业。若一时不能完全顾及,亦应以「本末」问题安排,徐徐而图,令得两面圆满,方是道理。若有人以「是非」问题来看待,以至读经与德行形同水火,必欲其「你死我活」,何其愚昧也!何其可悲也! 至于何者为本,何者为末?亦不是截然可判者。以人生之总体言,固当以德行为本,而学问为末,尤其「呫哔咿唔记诵之学」,更是末中之末。然以人生之成长经历看,则要求小儿「循规蹈矩」,未必合乎人情,而「呫哔咿唔」,乃小儿之本领,幼年不读,老来难成,所以,欲求学问,当在「幼时」以「记诵」为本也。 又,学问有两类,一者知识,二者智慧。空有知识,而无德性者,知识反济其奸。但有智慧者,必兼尊德性。读经所诵者,是智慧之书,虽未必即能开启智慧,然必增其开启智慧之契机,则无可疑也。于读经之时,可同时施行德行教育。不必停下读经,专做德行也。又,因读经而开智慧者,必然有大德,斯又有越乎「循规蹈矩」之教者矣。 又,责问教读经的人:「你是诚实的人吗?」,认为诚实了,才可以教读经。犹如责问人:「你是圣人吗?不是圣人,还敢用圣人之道教人?」注意!这是五四时代胡适之的技俩,他说:「你懂经典吗?不懂经典,还敢教孩子读经,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也是误用了「求完备」的思考模式,让中国人误入歧途将近一百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糊涂,这种思考法,真是可叹!我在「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就曾经反问:「如果家长不懂经典,就不可以教孩子读经,那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懂经典?」结论当然是「永远不懂」!同理,如果一个德行不够完美的人,就不可以教孩子德行,甚至不可以教他圣人的道理(读经),那中国人何时会有德行?何时文化能够复兴? 我们推广读经,不仅是希望孩子能从经典中,得到聪明和学问,最重要的,乃在期待他立君子圣贤之志。所以实施读经的人,必定同时注意德行教育。 但不会等待大人们都成学者圣贤了,才来教读经,才来教德行。我们这一代是被牺牲了,我们的学问不好,德行不高,但我们的教育不能等。 我认为教育的最高意义,不在于由圣贤教出圣贤,乃是能由匹夫匹妇即能教出圣贤。因为教育所凭藉者,一是身教,一是言教。粗浅的看,「言教不如身教」,是不错的。但一个普通的家长老师,有何高德之行,可以做为「圣人之师」?所以,深入来看,应该说「身教不如言教」,如果此「言」是圣贤之言的话。 经典,即是圣贤之言,家长教师与儿童,同时读经,皆受经典之启发,改过迁善进德修业,将日进而不自知,此方真是「德行教育」。毕竟德行是一辈子的事,是要从内心处考察的,是不能量化的,不能只看表面的,不能以一些既定的标准来苛求,也不是当前有了一两个合乎德行的举止,便可视为成功,便可保证一生无憾的。 近年来,我们希望教读经者,同时必教德行,而期相辅相成,使天下老少渐进乎善而已。不知教德行者,何以要求读经师生必俱为圣人,苟一时不成圣人,便要排斥读经,岂非求全太过,而至鲁莽乎?
再访巴菲特与盖茨(1)作者:芮成钢(20101008) 早上7点半到,遇到同事,大家不约而同的都问:睡得好吗?有几个钟头? 在这里再次感谢一起努力的同事们,大家都是玩了命似的,这几天几乎都是不眠不休。 昨晚在分别对话了巴菲特与比尔,当时的感觉就是他们是“互补型”。而当今早,他们一起坐下来和我聊天时,这种“互补“体现得更充分。 比尔明显喜欢巴菲特在自己身边,每一个问答过程中,他都会频频与巴菲特互动交流。就像一个大男孩,和自己的哥儿们闲话,完全忘了有三台摄像机对着他们,很自然。 同事说,忘了问问盖茨是否看《The Big Bang Theory》,会不会喜欢Sheldon。其实,盖茨的身上,确实散发着浓浓的TBBT里的那种Geek的逻辑科学男孩的气质。 整理了一下这些天的采访内容,与大家分享。 9月30日上午8:00   对话巴菲特与盖茨   慈善始于家庭 芮成钢:首先,美国有一古老谚语:慈善始于家庭。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对家庭的责任也是一种慈善活动? 盖茨:慈善始于家庭,这意味着,对家人尽责是你的首要义务。它也意味着,你要观察四周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大多数人都是身边学会第一次施与。随着他们施舍经历的增多,他们可能会开始放眼整个国家、甚至世界。你亲眼所见后,就会发现最好的方法。 巴菲特:在美国,大多数的捐款都是流向教堂。理论上,教堂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很普遍的捐赠渠道。他们也会捐赠给当地的学校、本地慈善组织等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是很好的慈善途径。 芮成钢:您年轻的时候,比较吝于花钱。您现在对金钱的态度改变了很多,是什么改变了您的态度?您现在如此慷慨。 盖茨:刚开始的时候,我很穷。而到了35岁的时候,我所拥有的金钱已远远超出我们家人所需要的数目。我发现我的财富能以超常的速度增长,因此晚些年后我对拥有多少金钱已经比较超然。与其在六十岁的时候捐赠几百万美元,也许我到七十岁的时候捐赠几十亿,对社会来说更有利。我一直都有一定数额的捐款,但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五年前。 芮成钢:那您是一直都如此慷慨地做善事的吗? 盖茨:做慈善时,我们很少谈及孩子。给孩子们的金钱数目,可能会有损于他们的自我发展动力、人们看到他们的方式、他们的职业发展、以及他们走出社会寻找自我道路的方式。我在教育上、生活上尽力给了我的孩子们所需的一切,但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赚钱。给孩子们留下几十亿的遗产,对他们自身及整个社会都是不利的。 慈善是全社会的事 芮成钢:在我看来,您呼吁美国富人将财富捐赠出来,是个正常的社会现象,比如说,在美国人们需要缴纳15-20%的税。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准则,说富人应该将百分之多少的财富捐赠给社会。那么继您之后的捐赠者,是否知道他们该怎么做? 盖茨:有两个目标,一是人们需要明智地捐赠, 通过善举互相学习,我们也鼓励人们在更年轻的时候投入这一事业,即使是同等数量的捐款,你在年轻时会更有活力,更清楚世界上正发生什么事,这会有助于你的成功。捐赠得越早,影响会越大。富人们不需要一个准则,来要求他们捐款,即使他们不想捐赠,也是个人选择。但有先例的话,人们可以相互模仿,他们会更享受善举,也会带来更大影响。 巴菲特:我成长在一个几乎没有人会捐款的时代。我们现在的行为当然不一样了,他人的行动会影响你,你所尊敬的人对你的影响尤其大。如果我们成长过程中,看到人们都会慷慨捐款,这会影响到我们。另外,一旦开始了,捐款和善举都会随时日增多。很少有人会逆水行舟越捐越少。可能每次捐同样的数目,但不会越捐越少,大多数时候,捐赠得数额都会越来越多。
孙云晓:父母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伙伴(20101007)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许多父母的烦恼也是前所未有的。譬如,烦孩子太缠人啦,烦孩子太磨蹭啦,烦孩子太娇气啦,烦孩子太任性啦,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应当怎么看待这些让父母烦恼的现象。 2005年9月,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当代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是:信任我(63.5%)、说话算数(49.2%)、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23.3%)、表扬我(22.7%)、给我辅导功课(16.7%)、对我管得比较松(16.1%)、与我一起锻炼(15.0%)、和我出去游玩(14.9%)、与我一起玩(11.4%)。调查还发现,当代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是:说话不算数(43.6%)、对我管得太多(32.6%)、他们不和睦(22.7%)、限制我交朋友(21.0%)、不与我交流(20.5%)拿我出气(17.6%)、不平等地对待我(15.7%)、自己看电视却不让我看(14.8%)、在家玩牌打麻将(13.6%)、总是训斥我(13.4%)、逼我读书(13.0%)、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10.2%)。 从以上孩子们对父母的“最喜欢”和“最不满意”,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条极为重要的脉络,即当代中小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加重了,这可能是独生子女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请看孩子们的渴望:“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与我一起锻炼”、“和我出去游玩”、“与我一起玩”等等,这难道不是以朋友的标准向父母呼吁吗?
惩罚孩子的九个原则(20101007)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因为经不住批评的孩子是脆弱的。对父母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这是孩子成长的人生路标。因为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也就学不会承担责任。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我一直在强调,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在提倡表扬、奖励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夸奖、表扬孩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如果仅仅是害怕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与举动,而一味地姑息孩子犯下的错误,这将会酿成大错,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孩子的九个原则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所谓惩罚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有很多种方式。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鼓励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经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      我一直强调: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惩罚学生越要尊重学生。惩罚的方法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应该是让他明白,你是一个人,你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实当一个人做了错事的时候,他内心里有一种惩罚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1922日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禁用的烟花爆竹,其中一种威力特大的炮竹叫“鱼雷”。一天下午,他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一声巨响,引来了**,把他带到了警局。因违反禁令,要罚款14.5美元。14.5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鱼雷”是你放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4.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但究竟应该怎么惩罚孩子?有些“错误”是否就应该去惩罚?我的教育建议是: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内心里首先要相信孩子还是好孩子。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时候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他在父母眼里并非一无是处。      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了!”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把父母的话早忘了。这样无法起到惩罚作用。所以,当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赶快执行您的惩罚措施。
情系玉树 加多宝集团再捐1.1亿(Z) 2010年4月20日晚,《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举行。这台经中央批准,由中宣部、民政部、广电总局、中国红十字总会联合主办的大型赈灾晚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来自企业、文艺界及其它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掀起了一波波捐赠热潮。 晚会现场,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阳爱星郑重表示,“加多宝集团和美丽的青海省,和伟大的青海省人民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集团旗下的昆仑山矿泉水就是来自青海昆仑山玉珠峰,此时此刻,我们加多宝集团的每一位员工和灾区人民一样更是感同身受。我们虔诚的祈祷,希望灾区人民能够早日脱离苦海,重建美好家园!”并表示加多宝集团再次向灾区捐款1.1亿元人民币,现场掌声雷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此前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加多宝也曾捐出民营企业史上最高的单笔捐款数额1亿元。此举再度重演,书写了民族企业捐赠的一个传奇。 会后,加多宝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多宝集团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一份子,旗下品牌王老吉、昆仑山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广大人们的支持。对于灾区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此次捐款,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而已。同时他也表示,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再小的力量对灾区来说也是一种支持,希望社会各界共同行动起来,关注灾情、奉献爱心,帮助灾区群众尽快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中华慈善总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多宝集团作为中国民营企业代表再一次捐出了高达一亿元的赈灾捐款,书写了中国企业慈善事业新篇章。2008年,正是它率先捐出了国内有史以来最高的单笔捐款数额,带动了其它企业踊跃认捐,从某种意义上,加多宝的慈善壮举对于全行业乃至全社会范围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了中国的慈善事业迅猛发展。 另据记者了解,此前,加多宝集团曾在前段的西南干旱时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捐赠昆仑山水6.1万箱,价值超过500万元。4月18日,考虑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处高原,部分救援队员已经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加多宝集团捐赠1000万元,主要用于在西宁至玉树的沿途和玉树地震灾区建5座吸氧站,免费为伤病员、孩子、医生、紧急救援人员、货运司机、媒体记者等人员提供吸氧服务,为一线救援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据了解,每座吸氧站安排100台负离子氧气设备,预计日服务超过1万人次。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