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大姐 珠大姐
关注数: 412 粉丝数: 297 发帖数: 7,616 关注贴吧数: 18
【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 文 / 朴槿惠 我走过的路与众不同。在大学时期,我梦想成为电子科学领域的产业主力军。 但是,在我22岁时,母亲突然过世,我的人生道路也从此完全改变了。我自然而然地弥补母亲的空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但不出几年,父亲也同样离我们而去。在我不到30岁的时候,双亲都遇刺身亡,我和弟妹们的心情何等的绝望和痛苦,可想而知。 让我更绝望的是,陪在父亲身边的人一一离开,而且我的父母由于政治原因受到人们的指责。 我仿佛失去了一切,连呼吸都很困难,想要放弃一切。每当我看见其他家庭手拉手去郊游,在心理念叨: “若我也出生在平凡的家庭,那多好啊……”。 熬过如此痛苦的时间,恢复平静,是不断地与自己进行对话,与自己斗争的过程。读东西方的古典书籍,进行冥想,天天写日记,回顾自身,这样慢慢地坚定了内心。 就在这时,有一本书悄悄地走进我的心房,成为了人生的导师,那就是冯友兰先生所写的《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的活着。 如同我的外号 “笔记公主”,我无论见任何人,听到什么样的内容,会把所有的内容都会记下来,看书的时候也是如此。 读《中国哲学史》时,我把每个引起共鸣,让我有所领悟的句子都写在笔记本上,将含蓄的文字和字里行间中找到的真理刻在我心里。现在偶尔也会翻开以前的笔记本来回忆当时的感受。 “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矫揉造作,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家的无为、无心。” “推己及人,即为‘仁’。” “坐密室如通行,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这些句子依然深深地打动我心。 自与《中国哲学史》相遇,我恢复了心里的宁静,明白了之前所不能理解的许多事情。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为了在这场斗争中获得胜利,最重要的是内心必须坚定,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我懂得了平凡但珍贵的道理:金钱、名誉和权力都如同刹那间烟消云散的一抹灰烬,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此人生的苦难成为激励我的伙伴,真理成为照亮我前程的灯塔。 溪流有石头才能发出清脆的流水声,人生亦是如此,遇到痛苦之石才能歌唱生活。我也因经历了痛苦的时间,使全新的人生价值在心底深深找根。当我失去一切深陷绝望的时候,反而看到了崭新的希望。 与其放弃,不如再一次思考命运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不论大小轻重,不如再一次思考自己存在的理由。若把挫折当做伙伴,把真理当做灯塔,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找到克服的方法。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把深藏已久的东方精神遗产挖掘并擦亮,使其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让我们明白如何坚定地走过这花花世界。对于我来说,遇见这本书,是无比珍贵的缘分。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 文/随风而去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   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谁指点;   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有谁相伴。 泥土因为靠近玫瑰,吸收了它的芬芳,从而也能散发出芬芳的香气,给别人带来玫瑰的香味。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和他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臭味相投”就是这么来的。在一个题为“创造财富”的论坛上,一位发言人给现场听众做了这样一个小测试,他说:“请大家每人拿出一张纸,写下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6个人,也可以说是与你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记下他们的月收入,然后算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这个平均值便能反映你个人月收入的多少。”测试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人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两句话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朋友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你能走多远,在于你与谁同行。如果你想展翅高飞,那么请你多与雄鹰为伍,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你成天和小鸡混在一起,那你就不大可能高飞。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有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和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他们良好的影响。 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 经常与酗酒、赌博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钻营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经常与牢骚满腹的人对话,你就会变得牢骚满腹;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见财起意、见利忘义之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假如你希望更好的话,你的朋友一定要比你更优秀,因为只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经验。假如你老是跟同一群人做同样的事情,你的成长显然是有限的。 人是一种圈子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大家的区别在于:有的人圈子小,有的人圈子大;有的人圈子能量高,有的人圈子能量低;有的人会经营圈子,有的人不会经营圈子;有的人依靠圈子左右逢源、飞黄腾达,有的人脱离圈子捉襟见肘、一事无成。 无论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一般不会超过八九个人,甚至更少,通常情况只有三四个人。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坏,往往也只跟这几个人有关,你的圈子一般是被这几个人所限定的。 因此,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和什么样的人形成势力范围,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甚至是你终身最大的一件事。
晚上有人对你说晚安真正的意思你弄懂了吗?(不看后悔) 你有和喜欢的人聊到很晚的经历么? ­ ­ 你有和他或她说完晚安才关机睡觉的习惯么? ­ ­ 那么我告诉你关于晚安的秘密! ­ ­ ­ 有一天,天堂放假,一个天使来到人间,为了化解自己的无聊,对一个女孩说,我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权利,金钱,美貌,爱情…… ­ ­ 女孩想得很认真,天使有些害怕,如果她说一些他实现不了的愿望,会很没面子。总之一定要让她看到天使是多么厉害,我要她崇拜我,我要让她感激我。 ­ ­ “我想每天睡前都能听到你对我说晚安!” ­ ­ 天使惊讶于如此简单的愿望,忽然有一种大材小用的感慨。“好,这很容易!”天使根本没有多想,就如此轻易的答应了。女孩也就欢欣雀跃,满心期待着愿望一天一天实现。 ­ 晚上,在qq上,天使对女孩说:“晚安!”还画了一个“:*”,说这是给她的晚安kiss。女孩也就满足的睡去,梦都散发着甜甜的味道。 也偶尔,网关断了,天使也会打个电话给她,对她说晚安,并在电话的另一端亲她的额头,祝她好梦。 ­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天使要开始忙自己的事情了,他或许是太忙了,连说晚安的时间都没有了。于是,每天晚上,女孩都满怀期待的等着自己的晚安,却每晚都在失落中入睡,梦里,女孩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忙碌的天使,他或许忙得忘记了晚安的约定,或许等他有空了,他会把亏欠的晚安都补给她。最终,天使忙得都忘记了女孩,终于永远的飞走了,带着那许多亏欠的晚安。 ­ 很久之后,天堂放假的日子,一大群天使来到人间,他们问女孩,我们可以每人帮你实现一个愿望,权利,金钱,美貌,爱情…… ­ ­ 女孩却没有说出自己的愿望,她知道,这是个简单到无法实现的愿望,哪怕是天使,也不能。 真正的天使其实是这个女孩子自已的本身而晚安只是告诉你,我会想你!
怎么面对死亡(转)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 , 那麽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因为生存和死亡 , 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出生时 , 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烦可怜 , 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生与死 , 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 不同的人 , 有不同的看法、 想法及立场。 这个主题 , 在近叁十年来 , 渐渐受到东、 西方人士的重视 , 有许多的学者 , 从哲学、 宗教、 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 在西藏系统的佛教 , 谈到很多关於这类的问题 , 我大致上也看过一些 , 不过 , 我今天不是以西藏佛教的角度来讨论 , 而是以中国汉传系统佛教的立场 , 来谈谈生与死的尊严。 我不是一个研究生死学的学者专家 , 我只知道从佛法的观点 , 对佛法的认识 , 以及对生死的体验及观察 , 来加以说明; 今天的这场演讲 , 我将它分为八个子题。 一、 由生命的无奈 , 无所依赖及无所适从 , 转变为生命的可爱、 可贵与自我肯定。 有很多佛教徒 , 对生命的感受是负面的 , 认为生命是无奈的、 受罪的 , 是一种负担 , 这是不了解佛法的原因。 佛说: 「人身难得 , 佛法难闻。 」 我们法身的慧命 , 就是要如何开悟? 如何成佛? 开悟成佛 , 一定要用我们这个色身 , 才能达成修行的目的; 色身就是肉体的生命 , 也只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 , 才可以听到佛法、 修行佛法。 许多人认为修行 , 是要到佛国净土去修 ,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因为菩萨要成佛 , 一定是在人间 , 不是以其他类别的众生形态成佛。 必须先要有人的身体之后 , 才能发心; 发菩萨心 , 修菩萨道 , 然后成佛。 因此 , 人的身体是最可爱的、 可贵的; 由凡夫成为菩萨 , 由菩萨到佛 , 都是在人间修成的。 二、 生命的出生与死亡, 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生未必可喜 , 死未必可哀 , 生命若无尊严 , 何喜之有? 死亡若有尊严 , 何可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 , 那麽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因为生存和死亡 , 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出生时 , 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烦可怜 , 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如果生存、 生活得没有尊严 , 那死亡有什麽好可惜的? 生命又有什麽可喜的? 相反的 , 如果死亡得很有尊严 , 那死亡又有什麽可以悲哀的呢? 叁、 生命的尊严 , 是从活得有意义、 有价值、 有目标之中 , 来体验和显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