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rh001
-
关注数: 110
粉丝数: 668
发帖数: 38,989
关注贴吧数: 323
五原郡 乌梁素海
意大利托斯卡纳
宫城-奥州
群马-上州
松潘军民指挥使
栃木-野州
瑞士楚格州
熊本-肥州
宫崎-向州
滋贺-江州
和歌山-纪州
静冈-骏州
山形-羽州
岩手-奥州
青森-奥州
秋田-羽州
岛根-云州
山口-长州
广岛-艺州
冈山-备州
兵库-播州
北海道
福岛-磐州
神奈川-相州
石川-贺州
新澙-越州
东京-武州
鹿儿岛-萨州
大阪-泉州
奈良
京都
英国伦敦美术馆藏画高清
哪个村还有这种功名碑 禾仓排功名碑群
韩军军情
收回指挥权重要一步!今年8月韩国人将尝试领导美军
合同参谋本部
韩军军情190701
韩军军情190701
Chair M
长野-信浓 高远城
第三分校十六期工兵科 许历农
《弋阳老兵》 黄埔三分校军训班十二期 詹啟麟 撰稿
第三分校第十七期步兵科 过镇中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六期 王升
陆军军官学校三分校
青年军208师
瑞金知縣愚齋聶先生行狀
明代安远黄乡叶氏的兴衰与长宁县的建立
红色印记今传承———沙洲坝镇洁源村红色历史探源 第233期:第03版本期出版日期:2016-12-15 红色印记今传承———沙洲坝镇洁源村红色历史探源 洁源新貌 □本报记者邹婷 洁源村是我市沙洲坝镇的一个普通小村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这个小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暖阳高照下,走进洁源,粉墙黛瓦、绿树掩映,一幢幢客家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一切都让这个古樟环抱的村落充满着浓郁的乡愁气息。倘若不是村民绘声绘色地讲起8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记者很难将这幅乡村美景与过去的烽火硝烟联系在一起。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寻洁源的过往与当下。 洁源村位于沙洲坝镇西北,辖15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目前人口3018人,是九堡、冈面等乡镇进入城区的“咽喉”。洁源村始建年代已无可考,据《瑞金县志》记载,早在宋代,洁源境内石山开始建窑烧制石灰,便有人在这一代活动。由于石头品质好,烧出来的石灰洁白如玉,烧制石灰的工艺日臻完美,因此名扬周边。 苏区时期,洁源属下肖区樟树乡,1984年改为洁源村,取意“洁白的致富源头”为洁源。“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一首《石灰吟》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富产石灰的洁源也孕育了一批拥有这些品格的人民,苏区时期,崇德向善、敢于拼搏的洁源人谱写了一个个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感人故事。《七子参军》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欧阳汝明出生在民不聊生的清末,父亲欧阳光轩英年早逝,欧阳汝明与母亲刘氏相依为命,为地主打工赚取微薄的收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汝明十几岁开始在田间劳作,二十八岁才结婚,二十九岁生子。1928年中国革命的火种点燃瑞金时,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快年近而立了,但是想起封建社会的深仇大恨,欧阳汝明就热血沸腾,希望能为革命战争尽一份力。为此,他积极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要求儿子们都去参加革命。1934年红军北上时,刚满16岁的小儿子欧阳克蓉跟随哥哥们一起参军,在长征路上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这是洁源村的真实写照。 1933年1月至1934年6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中央红军部队驻扎此地,在中央苏区扩红运动中,洁源人民积极响应“送郎当红军”的号召,当时仅1100余人的洁源村,就有400人参军和参加苏区工作,因扩红成绩突出,被中央苏区“扩红模范”的光荣称号。红军队伍驻扎洁源期间,与当地人民结下了难忘的军民鱼水情。士兵们深入各家各户了解村情民情,积极热情地帮助村民解决挑水劈柴,维修破房等生活问题。为了支持革命,洁源村人民甘愿吃红薯渣、挖野菜充饥,慷慨捐粮捐款,踊跃献鞋献物。 据史料记录,苏区时期洁源村人民共支援粮食2000多担,认购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8200元,投工投劳帮助红军运输物资、修筑工事不计其数。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陈列着战争时期用于斗争的武器弹药。斑驳的枪杆于今人而言,它们是历史的生动诠释,而在硝烟四起的战争时期,它们是凝结着人民军工智慧的杰作,抗御着敌人的侵犯,筑起了人民共和国的基石。 1927年的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兵工厂的成立亦为工农红军创造了“枪杆子”的历史。1933年,中央红军兵工厂在我市冈面乡竹园村组建成立,从各地需要出发,中央苏区分别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兵工厂、枪炮局或修械所。1930至1934年,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洁源埠角桥边万寿宫,设立中央红军兵工厂下辖的军械修理所,调来四五名军械维修专家,并在洁源招编下肖区赤卫队欧阳克椿等七八名优秀赤卫队员做维修助理,十几人在此维修前线运来的坏枪械。因设备简陋,修械所的工人凭着一个风箱炉、一个铁砧、几把火钳、几把铁锤,因陋就简地修理枪械,修好的枪械,抬到修理所前面草坪试枪,草坪上的一排排牛根子树因子弹射击留下密密麻麻的弹孔。不仅如此,他们还帮助百姓修造镰刀、锄头等农具,在为提供武器装备的同时,支援根据地生产和建设。 1934年8月红军长征前夕,修械所接到上级通知,妥善处理不能带走的枪械,于是把一些木质枪托集中烧毁,零部件用油纸包好运到石螺岭的无名山谷秘密掩埋。修械所撤离,兵工人员轻装上阵,随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军械修理所旧址 “欧阳可伦、欧阳克英、欧阳光湖……”翻开保存在烈士馆内的烈士名录,一张张薄透的纸张微微泛黄,清晰地钢笔字迹记录着一个个真实且厚重的生命。透过简洁的记录内容,洁源村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双双上战场的情景逐渐显现。据统计,苏区时期洁源村参加红军人员190名,到达陕北时仅存2人。80多年时光荏苒,红军长征的步伐已渐行渐远,但是革命的印记却永远留在洁源人民的心中。 在红色基因的引领下,借助《若干意见》的东风,勤劳的洁源人紧抓机遇,感恩奋进,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中,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产业转型迈上快车道,民生实现大改善,呈现出村庄美、产业旺、人心聚、党旗红的崭新景象,走上了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征程。洁源村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三产富民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特色,推进村庄整治,对破旧土坯房进行统一改造,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加之白墙灰瓦的客家建筑风格,整个村庄镶嵌在古樟翠绿之中,洁源显得诗意而美丽。在做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洁源村引导村民利用村庄改造成果和良好的田园风光,通过“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村民致富,启动建设了集果蔬产销、采摘、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洁源生态产业园,种植葡萄、草莓、四季豆等经济作物,成立洁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52户村民率先走上生态发展路子,采取大户带动方式,发展精品脐橙园、大棚果蔬、葡萄采摘园,形成了“一村多品”的发展格局,大部分村民从原来的“赚苦力钱”变成赚“技术钱”“市场钱”,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100元提高到6100元。村中古樟飘香,村前荷花摇曳,农家小楼错落有致。今天的洁源,如小巧别致的玉雕,魅力四射。过上新生活的洁源人民感铭党恩,红色基因始终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据村干部杨桂华介绍,踊跃报名参军是洁源村的传统,近年来已经有105位烈士后代纷纷走进部队接受磨练,杨桂华的丈夫、儿子均有着十几年军龄。“红色是鲜亮的,它催人奋进。”透过杨桂华的话语,可以看到洁源人民内心深处对红色的浓烈感情,始终不变、喷涌如昔。
名宦寓贤乡达
瑞金民国时期的县令考证 第233期:第07版本期出版日期:2016-12-15 瑞金民国时期的县令考证 □刘强▲民国14年瑞金县公署知事林品珊签发的训令。▲民国三十三年五月九日,葛连祥县长开具的委任状。▲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八日,马鲲县长开具的证明书。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然而解放后因为历次政治运动的原因,解放前的档案、资料很多都被销毁,瑞金县存留民国时期(1912年一1949年)资料较少,特别是民国时期历任县长记录不全。建国后瑞金县政府先后两次编修县志,均未详细记载相关资料。 县长是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是统治阶级政策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为尊重事实,还原历史,笔者通过查阅史志及搜集民国时期的委任状、派令、指令及政府公函等资料,基本梳理出民国时期的瑞金县的历任县长。瑞金与全国其它县市有所不同,纵观瑞金民国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年—1928年);二是国民政府统治与苏维埃红色政权交叉时期(1928—1934年);三是国民政府统治至瓦解时期(1934年—1949年)。 清以前县官的任命,主要由朝廷直接任用,清代后期由各省推选报中央批准任用。县长称知县,县政府称县衙门。知县主要为通过科举考试的获得进士、举人、贡生等人员。
山梨-甲州
钟辉:屡为革命建功 第203期:第03版本期出版日期:2015-11-05 钟辉:屡为革命建功 □实习生刘舜琪本报记者黄书文钟辉,1914年出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开辟苏北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战斗。
廷甫公祠 第198期:第05版本期出版日期:2015-10-29 廷甫公祠 廷甫公祠位于九堡镇坝溪村,为纪念钟氏祖先廷甫翁而建。廷甫翁是瑞金钟氏坝溪西关族二世祖之一,生殁皆在南宋理宗时期。到清朝康熙乙亥年间,裔孙繁衍有1200多人。为更好地祭祀先贤,方便办理婚、丧、寿、喜大事,让族亲们议事有个场所,由才进、京鸣、遐鸣、秉贡、秉吉、秉玑、秉保、秉威八人牵头,人人出银二钱,各房各户又另外踊跃捐资,兴建廷甫公祠。 公祠选址于坝溪花门斗,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建筑,长十丈余,宽四丈余。祠堂正北为神龛,龛前方为祠堂上栋,左右为厢房。厢房门外上方高悬左钟右鼓,为清明祭祀时所用。天井则置于上下栋之中央,天井堪上有一块高约40公分的长方体抱石,系习武器材。上栋左边角上靠墙立有一柄大刀,重约120斤。表明祖上习武之风颇盛,代有臂力过人之士,耍大刀犹如关云长之风范。那祠堂堂柱布局合理,有精美的镂空雕刻花鸟虫兽之垫脚石,上面冬瓜梁、横梁以托梁穿斗式卯榫相连,看不见一根钉子。上下栋中央天花板上分别绘有许多古代人物故事及龙凤呈祥图案,周边四角上画有蝙蝠形象,寓意为福星高照。祠堂左边腰门外建有东西向的厨房、客房、杂物间、卫生间等。祠堂正南有左中右三扇木质大门,两角小房各一门。正中大门外有抱鼓石一对,左右大门外亦有马鞍石摆设。石阶三级而下,大坪上有序地耸立十余根楷书“进士”“拔贡”“司马”“大夫”等学位、官名的旗杆,标志着廷甫太后裔文韬武略,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大坪外面,有一口长方形的大水塘,常年蓄满清水,可作防火急需。 到了清光绪年间,廷甫公祠年久失修,出现房瓦漏雨梁檐损坏等情况,裔孙中有辉照、封君、自原、茂才等触于孝思,谋为重建。于是发动本房6000余鸿丁出资出力,共同营建,于乙酉年1884落成,旧貌换新颜,为乡邻所赞誉。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廷甫公祠被政府征用,改建为九堡粮管所,延至如今。 现在,公祠外墙与建筑轮廓基本依旧,但内观却面目全非。祠堂门口的水塘,已被楼房所取代。只有一座重约300来斤的大铁钟,因早年间由德敬太裔孙从原址抬至德敬公祠下栋的左下角,仍存放完好。钟的表面铸就的“康熙四十三年春月吉日瑞金九堡坝溪钟廷甫公祠造”与“名、位、禄、寿”等苍劲的宋体字迹,历经数百年仍然清晰可见,它在那里静静地坐着,仿佛在年复一年地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钟明山
谢家祥:九死一生为革命 第198期:第03版本期出版日期:2015-10-29 谢家祥:九死一生为革命 关键字:革命,一生□ 本报记者刘俊良谢家祥,1914年5月出生,1932年6月参加革命,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闽西将乐、钟屋村和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宁城、古山、赤峰、杨家杖子、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广西剿匪及抗美援朝等战役,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软磨硬泡”当上红军 1914年5月,谢家祥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家里穷,没上过几天学。1933年5月,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瑞金县“扩红”,不满20岁的谢家祥“软磨硬泡”当上了红军。由于谢家祥中农家庭出身,招兵的人一开始怎么也不接受他。这可把谢家祥急坏了,他东奔西跑找人说情,最后找到县裁判长,请他写了一张纸条,才如愿以偿当上了红军。第二年10月,谢家祥就开始跟随红军开始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穿越崇山峻岭……险象环生,可谓九死一生。 2、长征途中多艰险 红军在长征中连续行军,几天几夜合不上眼是常有的事。大家累得全身无力,走几步又停下,战士们一个靠着一个像蚂蚁搬家似的向前挪动。一天夜晚,红军行进在贵州境内的深山中,谢家祥走着走着就睡着了,突然踉跄了一下,他感觉身子直往下滑,幸好紧跟在身后的同志手疾眼快,一把抓住腰带将他拉了回来。长征过夹金山,山上风大,呼呼叫。雪山的雪特别耀眼,空气却很稀薄,憋得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快到山顶的时候,谢家祥双脚突然像踩在棉花堆里似的踩不实,腿也没劲,软软地挪不了步;头也一下胀大,嗡嗡作响,像敲洋铁皮桶,晕得直想往雪地里坐。骑在马上的首长急了,拼命地喊叫:“小谢,快拉住马尾巴,千万不要坐下!”谢家祥紧紧拉住了马尾巴,终于坚持了过来。在第三次穿越草地时,红军遇到了极其严重的粮荒,有时连野菜也很难找到。有一次,前面的部队漏了大约一碗的青稞面在路上,谢家祥和战友发现后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连土带沙全捧起来,再一一挑选干净,但谁也舍不得吃。没过多久,连野菜也找不着了,大家就开始吃皮鞭、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反正能充饥就行。”后来回忆起长征途中的艰辛,谢家祥直摇头。一天晚上,实在找不到什么吃的了,谢家祥和战友只好把那碗青稞面用火烤熟,你一口我一口地轮流吃。剩下最后一口时,大家推来让去,谁也不肯吃。谢家祥回忆说:“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青稞面洒在地上,只好又一粒粒拣起来吃掉。”在1936年甘肃龙家源战斗中,谢家祥任教导连指导员。在指挥战斗时,一颗子弹打中他左背上部,横穿身体,从右胳膊出来,顿时鲜血直流。当时战斗非常激烈,为压制敌人,他忍着巨痛,咬紧牙关再次向敌方扔出一个手榴弹。随着一声巨响,他自己也倒下不省人事了。一位排长发现后,给谢家祥简单包扎一番,命令通信员将他送往后方医院抢救。苏醒后的谢家祥深知自己重伤很难得救,为了不拖累战友,他用命令的口气对通信员说:“你放下!不要管我,快去多打敌人,打死一个是一个。”通信员一边挽着他慢慢走,一边擦着泪说:“指导员,我不能丢下你,我这也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呀!”后来,他们遇到了前来支前的当地乡亲,乡亲们立即用担架抬着谢家祥向后方医院走去。途中乡亲们一边不停地换肩,一边小跑着。当看到谢家祥的双脚冻得发紫,便脱下大衣盖在他的脚上。由于抢救及时,谢家祥脱离了生命危险。后经医院8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这位从红土地上走出来的汉子又站了起来,投入到新的战斗。 3、延安的生产标兵 抗日战初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延安实行经济封锁,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时,谢家祥在军委政治处工作。开展大生产运动时,谢家祥也参加了开荒。由于左肩负过伤,左手不能用力抓东西,谢家祥只能用右手拿锄头,但他一天却能开荒一亩地,是政治处机关开荒最多的。谢家祥还在营区前的空地种上西红柿,由于精心管理,他侍弄的西红柿长得又红又大,有人便称他为“西红柿大王”。谢家祥种养这么厉害,和他小时候的经历密切相关。因为谢家祥15岁时,父亲病逝。小小年纪,他就挑起了全家农活的重担。所以后来在延安,他干起地里的活就得心应手,成为生产标兵也就不足为奇了。 4、在鸟语花香中回望人生 1978年,谢家祥从成都军区政委岗位上调到福州军区当顾问。开始他住在马鞍营区内,热爱大自然的谢家祥把住地环境营造得像鲜花的海洋,光月季、玫瑰就有20多个品种。1985年离休以后,谢家祥的家搬到铜盘,他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和全家老少,在房前屋后挖坑植树。十几年过去了,以前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二层小楼掩映在绿色的世界里。晚年的谢家祥和老伴置身于鸟语花香之中,赏赏景,做做操,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他给花草松土、除虫、浇水、施肥,早上还绕着院子走几圈,锻炼腿脚。因为经常活动筋骨,年逾九旬的他身体仍然十分硬朗,让人很难想象在战争年代他曾负过重伤。养花种树,让谢家祥拥有一副好体魄。“一保本色,二保长寿”是谢家祥的座右铭。他坚持每个星期都参加单位老干部处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党组织生活。人民军队建军80周年之际,老人回顾自己70余年风风雨雨的军人生活,颇有感慨。谢老感言:军队是个大熔炉,它给人生留下永恒的纪念。2010年8月6日,谢家祥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96岁。
乌仙山: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第196期:第02版本期出版日期:2015-10-27 乌仙山: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本报记者钟先海 地处城郊东南的乌仙山,树木葱郁,龙峰、鹏图、凤鸣三座宝塔雄踞,风光无限好吸引了无数市民前往休闲、锻炼。然而,对于乌仙山名称的来历,在浩浩荡荡的爬山队伍中,知之者却甚少。住在离乌仙山不远处村落的刘起辉,从小就听大人们讲关于乌仙山的美丽传说。刘起辉说,乌仙山传说版本很多,但大意基本雷同。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瑞金一连数月天不下雨,大片农作物和树木干枯,田地开裂,大地焦黄。旱灾降临,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大家到处祭祀,祈求上天降雨,拯救生灵。就在这时候,有人看见一位神仙从天上徐徐下凡而来。只见这位神仙身似一座小山,全身一袭乌衫,慈眉善目。神仙降落瑞金城东南一处山脉时,左脚踏在张天狮形口的石头上(即现在乌仙山寺三仙殿位置),右脚踩在山下的小河边的石板上。至今,在乌仙岽山下的小河边的石板上,仍能清晰看见有1尺多长、2公分深的右脚痕迹。而左脚印,因为建庙已经无法寻觅。落地后,神仙嘴上念念有词,挥动双手作法。一会儿,神仙驾起云雾,绕着山脉转了几圈,慢慢消失了。过后,老天便降下一场甘霖,大地得到滋润,庄稼树木重现生机,人们得到了拯救。尤其是神仙落地的那片山上,一年四季树木葱茏、山青水秀。不知道那位神仙尊称,因为他穿一身乌衫,人们便称他为乌仙。为了纪念这位乌仙,其落地的那片山便被冠名为乌仙山。 后来,人们为了造风水,在乌仙山一带的山顶上建起了龙峰、鹏图、凤鸣三座塔,构成瑞金城南优美的天际线,使坐落在山下盆地的瑞金城四面八方匀称饱满,弥补了南面天际线过低的缺陷,瑞金也因此康泰祥瑞、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清康熙年间,龙峰塔的护塔寺迁址,主持请地理先生四处堪察后,选择了乌仙岽张天狮形口,即留有乌仙左脚的山头。地理先生认为,这里本身就是神仙落地的地方,寺庙在建于此肯定错不了,而且是对神仙最好的纪念。寺庙建成后,更名为“乌仙山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起辉说,乌仙山的美丽传说,虽然是一种迷信,但它却给这座人们趋之若鹜的小山,增添了无限神秘。
文天祥在瑞金之考证 第193期:第07版本期出版日期:2015-10-22 文天祥在瑞金之考证 关键字:考证 □曾小云(瑞金文学艺术院)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赣州担任知州和率部抗元期间,其本人是否亲自到过瑞金?查阅瑞金方志和文史专家著作,均无明确记载。近日,笔者意外发现文天祥在瑞金的有关线索,故写成此文,以为抛砖引玉。 一、相关史料分析借助工具,笔者查到以下5则史料,均与文天祥在瑞金有密切关系。按成书先后顺序分列如下(关键语句用黑体标出,括号内为引者所加): ●史料一:又牧庵撰左丞李恒庙碑云:……公(李恒)出定反地,大破吴浚军十万[于]南丰,浚走如张文虎,复合兵十万,又破之,兜港伏尸三十里。浚走,合其相文天祥[于]瑞金,又大破之。天祥走据汀,别将孔遵穷追,并破赵孟瀯军,复其州而还。(元·苏天爵辑《元朝名臣事略》) ●史料二:德祐二年(应为景炎元年,引者注,下同)十二月辛酉朔,赵溍弃广州遁。乙丑,制置方兴亦遁,吴浚退走入瑞金……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军破汀关。癸巳,知循州刘兴降。壬寅,吴浚弃瑞金遁,镇抚孔遵入瑞金。文天祥走漳州,浚寻还汀州,降。([元]脱脱、阿鲁图著《宋史》卷47·本纪第47) ●史料三:七月,(文天祥)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十月,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时赏、孟溁亦提兵归,独浚兵不至。未几,浚降,来说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元]脱脱、阿鲁图著《宋史》卷418·列传第177) ●史料四:恒(李恒)遣将破吴浚兵于南丰。世杰遣都统张文虎与浚合兵十万,期必复建昌。恒复遣将败之兜港。浚走从文天祥于瑞金,又破之,天祥走汀州。遣镇抚孔遵追之,并破赵孟瀯军,取汀州。([明]宋濂等著《元史》卷129·列传第16》) ●史料五:德祐二年(应为景炎元年)十月,文天祥帅师次汀州。景炎二年,元兵破汀关(初元兵至,天祥欲据城拒敌。汀守黄去疾闻驾航海,有异志。正月,天祥移屯漳州。去疾、吴浚以城降于元。后至漳州说天祥降,天祥责以大义,斩之)。天祥与元兵战于雩都,克之。时汀州贼黄从,麾下斩其首送行,府兵势复振。([清]曾曰瑛、王锡缙主修,李绂、熊为霖主纂《乾隆汀州府志》) 除文天祥外,史料中与瑞金相关的主要人物介绍如下。 李恒(1236-1285),元朝名将。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任江西宣慰使,败文天祥于江西。至元十六年,与张弘范在厓山灭宋。 吴浚(?-1277),旴江(今江西南城)人。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被文天祥任命为同督府参赞。次年于汀州(今福建长汀)降元,并至漳州(今福建龙岩)劝降文天祥,被缢杀。吴浚还是南宋诗人,有《吴允文集》一卷,《全宋诗》录其诗16首。 孔遵,元军将领。 综上史料,推断文天祥、李恒、吴浚、孔遵与瑞金的交集大致如下。 南宋末年,以李恒等统领的元军与以文天祥等统领的宋军交战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在江西战场,李恒打败了吴浚,吴浚从南丰逃至瑞金,与文天祥在瑞金集合。元军追至瑞金,大破宋军,文天祥与吴浚逃至汀州并驻军,后移到漳州。元军占领瑞金后,由镇抚孔遵进驻。以上史料,三、五则未直接提及瑞金,一、二、四则有记瑞金,一、四两则更是明确记载文天祥与其部将和部队在瑞金。 史料一出自元人苏天爵辑录的《元朝名臣事略》,为笔者已知最早明确提出文天祥在瑞金的说法。该书共15卷,利用诸家文集中碑传等原始资料成篇。书前有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序,说明成书不得晚于此时。若干名篇赖该书得以保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当信史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介绍是书云:“……后苏霖作《有官龟鉴》,于当代事迹皆采是书。《元史》列传亦皆与是书相出入,足知其不失为信史矣。” 李恒庙碑作者牧庵,即姚燧。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元初著名理学家和文章巨匠,《元史》有传,著《牧庵集》36卷。许多名臣世勋、官宦富室之家都争相求他撰写碑铭墓志、记序之文。根据生卒可知,李恒与姚燧大抵为同时代人。故与晚出著作相比,李恒所撰碑记准确度和可信度应为更高,足可资后人编著史书采信。比如出自《元史》的史料四,其重要来源之一应该即辑入《元朝名臣事略》的李恒庙碑文。《宋史》未采信碑文关于文天祥在瑞金的记述,原因大概是该书成书仅用短短两年零七个月时间,且时值元朝崩溃前夕,故编纂得比较匆忙、草率,未及广采材料。 二、相关族谱分析瑞金明清以前的史料缺乏,但客家族谱中保存有丰富的资料,可补正史和方志未载之不足。能否从客家族谱中找到佐证呢? 在百度瑞金贴吧,笔者发现网友zqr h001发于2013年6月的一个帖子,题为《水南刘氏家谱谱序穿越时空千年之外的无声黑白》。发帖者贴出据称是瑞金市谢坊镇水南村刘氏族谱序文的两张照片,落款分别显示为欧阳修、文天祥作序。 署名文天祥序文题为《文信公老谱序》。正文多有文字舛误脱漏,落款为:宗(宋)丙(昺)帝祥兴二年己卯岁五月吉日卢(庐)陵文天祥敬撰。今以我市文史研究者刘庆春《刘广传传奇》一书收入的文天祥《刘氏族谱序》为准。序文在开篇论述族谱的功用之后,叙述了作者为刘氏族人求其为族谱作序的经过:“岁丁丑,予志在恢复,驻兵会昌,瑞金之邻邑也。有刘翁之兴举者,持其族谱。介绅士而请予曰……”落款为:宋祥兴(公元一二七九年)二年己卯岁五月吉日庐陵文天祥拜撰,与帖文稍有异。 如发帖者分析所云,序文落款“祥兴”是宋代末帝宋怀宗赵昺年号,起讫时间为公元1278年五月至公元1279年二月。祥兴二年己卯岁五月,即公元1279年五月。其时,赵昺已投海,年号自然消亡;文天祥已被俘,不可能为瑞金人族谱写序。且臣子撰文落款不大可能用皇帝的名讳、庙号,应是后人所加。对于文中的“丁未岁,予志在恢复,驻兵会昌”,发帖者推断,离当时最近的两个丁未年分别是1247年和1307年,这两个年份都与文天祥在赣南事不相吻合。而根据史实记载最有可能的时间,应是宋端宗景炎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那年恰巧是丁丑年。对此分析,笔者完全同意,并认为“丁未”极有可能为“丁丑”之误。查询文天祥年谱,是年五月,文天祥率军进入赣南,占领会昌。而谢坊镇水南村,就在会昌附近。故文天祥有可能为刘氏族谱写序文。(未完待续)
家乡的水井 第193期:第06版本期出版日期:2015-10-22 家乡的水井 □杨长德(广东韶关) 凝望着雨雾中的旷野,谛听着嘀嘀哒哒的雨声,灰蒙蒙的天气浸染我的心境,勾起了我对家乡江西瑞金五龙村浓浓的思念,一个心结总是萦绕在心头……离开家乡来到核工业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对家乡的印象似乎因时光的推移而变得模糊起来。 家乡的水井,却犹如清澈深邃的目光,总在冥冥中牵着游子的心。没有人去考究是先有村落,还是先有水井?但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这口水井滋养着家乡的人们,是几百号人赖以生计的饮用水源。水井不大,也就一个多平方米,用条石砌起来,井的四周长年生长着毛茸茸绿绿的苔藓。水井也不深,也就二米多深,弯腰蹲在井边手就能棒起一棒水来喝,农村人干活渴了,路过水井时不用任何工具,双手当水瓢喝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水井的下方,不知从何时起,村民又用条石砌了一个矩形的水井,便于女人们洗衣,也就有了上、下井之说,上井是取水饮用,下井是洗涮之用,上下井之间有一条水道,上井的水自然流到下井来,名曰“鸳鸯井”。水井静静地躺在村头,旁边有几棵硕大的樟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撑起一方天地。这里便成了村民们纳凉歇息、聊天议事、孩子们嬉戏游戏、女人们家长里短、窃窃私语的好去处,活生生的一幅农家生活画卷。水井应当是连接了泉眼的,涓涓细流长年流淌着,炎炎夏日井水总是冰凉冰凉的,沁人心脾;凛冽的寒冬,井水也总是温温的,暖人肌肤。家乡人用井水酿出的米酒,甘甜醇厚、韵味悠长,就像村民的生活有滋有味,热情淳朴的村民总是拿来招待远方的客人。水井成年累月地流躺着,映衬着家乡的日月星辰、铭记着家乡人的喜怒哀乐、见证着家乡古往今来的沧桑岁月。农村人居家过日子,担水做饭、浆衣洗涮是每天必做的事,小到十几岁、老至六七十岁的阿公阿婆对于担水都习以为常,外出回家见水缸不满,都会拎起扁担担上水桶到水井去担水。由于水位离井不深,手提起水桶稍微弯腰就能把水桶沉入井中装满水,再用力提起往井边一放,两个桶都装好水后,拿起扁担就可以了。扁担是经过改装的,扁担的两端都系着下边带铁钩的绳子。担水是很有艺术性的,一手扶着扁担,一手自然摆动,嘴里哼着赣南民间的采茶小调,沿着石阶小道,特别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幅优美的家居生活的写照,肩上颤颤悠悠、上下律动的扁担仿佛担起的是担水人有滋有味的生活……其实令我一生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离我出生的小村庄不足十华里的沙洲坝矗立着一口普普通通却声名远扬的水井,人们都尊称它为“红井”。这口滋养了中国革命的红井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仍旧流涌着,清纯、甘甜的井水仍然滋养着当地的村民和前来瞻仰的游客们的心田。 当年毛主席在瑞金时,看到当地百姓吃水非常困难,就亲自带领当地百姓开挖了这口井,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困难。“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是老区人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比崇敬和感激。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红都和首都,瑞金和北京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是历史的巧遇,还是上苍的安排?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发生了巨变,富裕起来的村民都在自家院子打了水井,便利了许多,也省去了担水的劳作。但压水井压上来的水,始终有股苦涩的泥腥味,没有古井水的清澈和甘甜,因此还是有许多人留恋到古井去担水和洗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有了这口清澈、甘甜的古井水,家乡人淳朴憨厚的个性得以滋生,无私奉献的性格得以传承,谦恭礼让的品行得以张扬。家乡的古井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印记,是我一生的精神寄托。魂牵梦绕,家乡的水井……
远去的统筹提留款 第193期:第05版本期出版日期:2015-10-22 远去的统筹提留款 □钟明山 岁月蹉跎,往事如烟。想起从前交纳统筹提留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甜酸苦辣,五味杂陈。 所谓统筹提留款,即分为乡镇统筹五项: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 村提留三项: 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其中公积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兴办集体企业; 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助、合作医疗保健及其他福利事业; 管理费用于村干部报酬和管理开支。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说起,国家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大集体共同耕作制度改为划分责任田到户。从那以后,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消亡,集体上缴农业税的规矩也免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农户上缴统筹提留款。从1984年起,瑞金县九堡乡开始组织各村收取提留款。我家住堑下村麦菜岭生产队,四口人分地约一亩八分左右,1984与1985年的提留款任务分别是14.18元与14.36元,加上水费约合人民币20元。到了1988年,除提留款15.3元,水费2.71元外,增加了民工建勤费1.58元,民兵训练费0.4元,烟叶税9.5元,生猪税5.09元,总数达34.58元。1989年除上述项目外,增加了防洪抢险费,总金额是40.31元。到1991年,又增加了本村校舍改造费101.15元,水利基金、教育附加、兵役附加、二女户养老金、农林特产税、烟叶税等统筹款,计69.98元,全家上缴的统筹提留款达200元左右。时间推移到新世纪2000年,我村全年人平统筹提留款金额上升到170余元,我家四口人便得上缴700元左右。这对于家庭收入较差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大难题。因为一亩地的产粮收入不过300元左右,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投资,加上送公粮,所剩无几,纵使部分家庭有副业收入,人均收入也不超过600元。按照国家要求收取统筹提留款在人均收入3%以内的指标,显然是高了许多。这种情况,在全县乃至全国范围内几乎大同小异。 那时每个村干部要包干2至3个村小组,催缴五六十户农民的公粮和催收钱款,而大部分农民都很难交上粮款,工作做得十分头痛。因我本人做社办工人有点工资,所以我家上缴款项还算自觉及时。据资料显示,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二十来年间,虽然国家对由农民承担的费用和劳务已作出明文规定,但由于统筹办法是直接向农民敛钱,在缺乏刚性约束的情况下,敛钱频率加大,搭车现象严重,各种摊派项目不断增加,数额逐年加码,该收的不该收的都混于筹集统筹提留款中,一并摊给农民,造成农民负担超出国家规定的定项限额。听说有一个县,1991年向农民收费的项目就达98项,乱摊派滥收费金额相当于正常统筹提留款的五倍,让农民们叫苦不迭。不仅农民不知道哪些该摊哪些不该摊,连许多村干部也说不清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2年,国家实施惠农政策,取消了统筹提留款。同时,精简村干部编制,他们的报酬也由乡镇财政按月给付。到2006年,更是停止收取农业税。农民们每年享受国家的种粮补助款,按所种责任田的多少,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农民的生活从此变了样。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搞好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生产、科学种田的积极性,更加坚定了齐奔致富路,共圆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如今,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腰包渐渐鼓起来了的农民兄弟们,正笑迎光辉灿烂的明天。
严庆堤:戎马一生建功业 第193期:第03版本期出版日期:2015-10-22 严庆堤:戎马一生建功业严庆堤(1915年———1993年),1934参加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电话员、排长、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旅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济南军区公安军政委、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院政委、工程兵科学研究设计院政委、工程兵政治部主任等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高碑店松林店攻坚战、太原城攻坚战等战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建设巩固的国防以及工程兵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15年,严庆堤出生在象湖镇河背街严屋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先天营养不足,他生下来的时候很是瘦弱,按照当地风俗,家人给他取了一个奶名,叫流民,意思是希望他健康平安长大成人。因为常年劳累,父亲严吉贵在他6岁时就病故了,后来一直由大哥严庆仪将他抚养成人。为了让严庆堤更好地成才,哥哥省吃俭用让他读了私塾。在学校,严庆堤学会了很多知识,尤其是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为后来参加革命奠定了基础。 1929年春,红军在大柏地打了一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战争结束后,年仅14岁的严庆堤正好在大柏地圩做事,亲眼见到了红军的队伍。看到群众都在夸赞红军的好作风,严庆堤自然也是喜欢上了这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1934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苏区掀起了扩红高潮,严庆堤带着对红军的仰慕和革命的信念,毅然决然地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 在之后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岁月中,严庆堤无论是当士兵还是将军,都身先士卒,英勇无敌。他说:“作为一个指挥员,只有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才能带动战士,部队才能一往无前。”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广昌告急。严庆堤听到这个消息后,要求加入红一军团,到广昌前线立功。在战略转移中,严庆堤英勇杀敌,好几次都被敌人的枪炮打得昏了过去,但是一苏醒,他又立即投入到战斗中。在长征途中,为接通被敌军炮火炸断的电话线,保障我军指挥员顺利下达命令,在电线不够时,严庆堤用自己的身体接通电话线,被军首长誉为“电不死的通信兵!”。在途中,他经历了湘江和强渡金沙江、大渡河等战役,每次战争他都身先士卒,幸运的是,次次他都能化险为夷。在抗日战争中,严庆堤参加的比较著名的战役有平型关战役、三打平山城等。解放战争中,他在华北战争中,一马当先,所向披靡,令国民党官兵闻风丧胆。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庆堤任68军政治部主任,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率领人民解放军和美帝国主义开展殊死搏斗,赢得了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