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rh001 -
关注数: 110 粉丝数: 668 发帖数: 38,989 关注贴吧数: 323
(三分校)卢建新:一点回忆 卢建新:一点回忆 2016年09月26日 21:52 非萧 三笔血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敌人的轰炸机从南方外海的航空母舰起飞,疯狂轰炸城乡和平居民。肇庆市第一次遭敌机轰炸的时候,我还在肇庆师范学校念书。敌机行凶后飞走,空袭警报还未解除,我和几位同学立刻从防空壕爬出来,到军训部和童军部抬起担架,朝被轰炸的地方跑去。城中路梁家巷很多民房被炸毁,烟硝弥漫,瓦砾中遍布血淋淋的尸体,我从中找到一个约5岁大的男孩,一条腿被弹片割断,眼睁睁待救,不能说话。我和王恩湛同学赶紧把孩子抱到担架上,朝宝月路的方便医院飞跑,把孩子交给医生抢救。这是深印在我脑子里的第一笔血债! 1938年10月11日,敌军在惠阳县澳头地区登陆,21日广州沦陷,千千万万人民饱受蹂躏。当时我在恩平参加全省第一届高中以上学生集训(第六区团)。广州沦陷后,奉命行军至连县星子,并入第四区团继续接受军训。 1939年初,集训结业,400多男女同学自愿往江西吉安参加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3团受训。当火车经江西分宜县境时,一批敌机尾随轰炸,把我们的军用专车炸成两截。敌机还不肯罢手,在上空盘旋,几番低空轰炸扫射。十多位同学受伤,两位同学被炸死。出师未捷身先死,我的脑子里为这些死伤同学记下了敌人的第二笔血债!
(三分校)两袖清风——忆父亲谢尚廉 两袖清风——忆父亲谢尚廉 日期:2009-09-08 14:54: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谢超凡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谢超凡   父亲谢尚廉(1910年11月—1999年6月),江西万载人,早年曾是黄埔军校瑞金三分校军官训练班步科毕业生,生前是安徽芜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   父亲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先后调任军政部特三团连长,陆军暂编十三师副营长,独立三十三旅干训班教官,第二十八军第五十二师一一五团三营营长,苏皖前进指挥部干训班大队长(中校团副)。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驻防皖南一线与日军对垒多年,纪律严明,廉洁奉公,爱护人民,深得群众好感。日军投降后,父亲在江南苏皖指挥部任中校参议。 1946年春,父亲随部队在安徽芜湖搞接收,在接收工作中一文不取,退役后被派往“安徽宁国灰山煤矿”任管理主任(矿长)。当时正值解放前夕,物价飞涨,矿工的微薄工资无法买到粮食,惶惶不可终日。在这危难之际,父亲慨然将自己存矿的一批大米,全部分发给矿工们。   解放后,我们全家定居在芜湖。1954年特大洪水将煤矿冲垮,无法生产和经营。父亲为了妻儿生计,做了一名搬运工人,靠拉板车度日,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然而他心情豁达,有“贫而乐”的气概。   值得一提的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杜平将军与父亲的交往,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父亲与杜伯伯同为江西万载人氏,俗称小同乡,又同在江西东洲中学读书多年,交往甚密。我们家住芜湖时生活非常艰苦,父亲早知杜伯伯在南京位高权重,却从未想到去找他。二十多年过去了,一直未与他通讯,也不对别人说起此事,但杜伯伯一直在打听父亲的下落。在1979年冬,他曾特地到父亲的老家江西宜春去寻访,没问到父亲的行踪,最后只得扫兴而返。   直到1984年春,父亲家乡有乡亲来信,告之杜将军特寻未果而返,父亲得知后才写信给杜伯伯告之在芜湖。杜伯伯非常高兴地回信,要亲自来芜湖看他。父亲只好立即回信阻驾,表示自己理应先到南京看他。这次相会竟分别了53年之久,杜伯伯对父亲的为人和品格很是敬重。他俩相见时,我父亲先说:“杜兄,你得志还不忘记我这穷故人。”杜伯伯接着说:“你有汉光武的遗风呀”!杜伯伯还关切地问父亲:“你有没有问题要我解决?”“有无困难要我相帮?”父亲都答以“没有”和“不要”。   1985年春,他们第二次在南京相会时,杜伯伯说:“尚廉同学,我已为你写好一幅字,我想只有你才相配这几个字”。父亲见题词是“两袖清风”四个大楷字,写得很工整。这字幅父亲非常喜欢,身前始终挂在他的卧室,作为激励他走完人生的座右铭。●
三分校——大家闺秀上战场,她的感受是这样的 大家闺秀上战场,她的感受是这样的……【抗战女兵 传奇人生】 原创 唐天喜 今日女报 2015-08-27 "我当初之所以报名参军,是因为叔叔的一封家书。当时我的叔叔曾振是第三战区直辖独立33旅的旅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叔叔就写了一封信回家,说国难当头,号召乡民积极参军抗日。最终在我丈夫曾宪典(又名曾荣照)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支队伍去江西鹰潭参军,里面有13个是男的,7个是女的,其中就有我。不过,去当兵的路上也很危险,有两个人被日本人打死了。" 虽然听力不太好,也遗忘了许多回忆,但今年94岁的王赛梅精神依然不错,在家人的帮助下,她勉强能和我们交流。我们也从她的只言片语里,渐渐勾勒出当年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王赛梅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21年12月 抗战经历:1937年,国民革命军独立33旅,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卫生科护士、库员。 8月7日,当记者赶到平江县上塔市镇江背村李家大屋国民党抗战女兵王赛梅家里时,她的儿子曾毅然正准备把老人家扶上轮椅推出来走走。老人家虽然能清楚地知道我们是来看望她的,也表示了感谢,但她的听力已经衰弱,腿脚浮肿,出门只能借助平江县关爱抗战老兵工作站志愿者所送的轮椅。陪同记者一起采访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两年前找到王赛梅核实其抗战老兵身份时,老人家很慈祥也很可爱,喜欢和重孙子打闹,还被他们抓住了伸舌头的表情。 虽然听力不太好,也遗忘了许多回忆,但今年94岁的王赛梅精神依然不错,在家人的帮助下,她勉强能和我们交流。我们也从她的只言片语里,渐渐勾勒出当年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实习生 钟叶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吴小兵 唐天喜
这两天“火了”的韩国三精剑是啥来头?源于中国道教和古代兵法 201801/1307:14参考军事企鹅号分享评论153   据韩国媒体报道,2018年1月11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向56名晋升准将的军官授予“三精剑”,而用于悬挂“三精剑”的墙上,则用汉字书写着“必死则生,必生则死”。那么“三精剑”究竟有哪些深刻意涵和历史典故,其与中国传统又有何关系?本文解读。   韩国制作“三精剑”授予晋升为准将的军人,其实是师承古代中国。据考证,这一做法承袭了李氏朝鲜时期国王授予将帅“四寅剑”的传统,而“四寅剑”正是源自中国道教。所谓“四寅”,是指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天干地支中,寅时代表老虎,象征军权,“四寅剑”在四寅时重合的一刻淬火打造,古人相信它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驱魔克敌。除了“四寅剑”,还有意义稍逊的“三寅剑”和“二寅剑”。  图为韩军的“三精剑   另外,剑身背面有韩文书写的“乾降精 坤援灵 日月象 冈澶形 撝雷电 运玄座 堆山恶 玄斩贞”等文字(天降下精气,地生出灵气,精气与灵气变成日月、山川河流和雷电,运功除去天地间的恶,用玄妙的道法匡扶正义),这几句咒语也是出自唐朝司马承祯的《景震剑文》,往往与星宿图一起刻在道教作法的剑上,通过符咒剑镜的形式,来达到接天地灵气,运化日月精气,号令天地鬼神,斩恶除邪的作用。   此次授剑与往次不同之处在于,这是韩军建军以来,总统首次给准将授剑,而且文在寅还把自己的亲笔签名刻在了正面剑身上,签名下还刻有忠武公李舜臣的名言“必死则生,必生则死”,而这句话也是出自中国吴起的《吴子兵法》:“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据悉,“三精剑”原来称为“三精刀”,是单刃的,而“三精剑”则是双刃剑。“三精刀”从1983年开始制作,至1985为止只授予给上将级别的军人,直到1987年才把范围放宽到准将级别。2005年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指示将“三精刀”改良为双刃的“三精剑”,并从2007年开始授予准将以上高级军官。  图为韩国总统文在寅向晋升将官授予三精剑的现场   文在寅在青瓦台迎宾馆举行的授剑仪式上对新晋将军们讲道:“‘三精剑’里包含着韩国陆海空三军一道弘扬护国、统一、繁荣这3种精神的意思。‘三精剑’启承于朝鲜时代的‘四寅剑’,所以其中的意义又深了一层。”   众所周知,韩国军队因为韩美同盟的关系,西化程度较深,其从指挥关系、军种建设到武器装备、人才培养都是走的西方军队路线。但他们仍特意保留授剑这一既有传统仪式感,又包含强烈东方文化韵味的方式,以此增强军人的民族荣誉感和历史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军队也重拾授剑这一优良传统。2017年3月15日上午,中国海军首次举行授剑仪式,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的13名全训合格的舰长和政委一起被授予“深蓝之剑”,除了“深蓝之剑”,军方还有“海之剑”和“军魂剑”,均是由军校配发给毕业生。虽然形状、花纹不同,但它们都寓意着军人的荣誉、威严,在潜移默化间凝聚着人民军队的钢铁军魂。(作者/李克宽)  图为文在寅向一名女军官授予三精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