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rh001 -
关注数: 110 粉丝数: 668 发帖数: 38,989 关注贴吧数: 323
苏区时期,《青年实话》缘何广受青年喜爱发行量最多时达2.8万份 苏区时期,《青年实话》缘何广受青年喜爱发行量最多时达2.8万份 □本报记者邹婷整理 《青年实话》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简称少共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于1931年6月1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永丰县龙岗创刊。少共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陆定一、魏廷群先后担任主编,少共中央局领导人顾作霖、凯丰、曾镜冰、张爱萍、王盛荣、陈丕显以及肖华和刘志坚等经常为该刊撰稿。 1933年初,团中央从上海迁入苏区与少共苏区中央局合并后,《青年实话》成为团中央机关刊物。《青年实话》初期为传单版式,十六开单面油印,共四版。出版两期后,因反“围剿”战争停刊。 1931年12月1日出版第10期时,改为印小册子,增加了封面。由最初为半月刊,改为旬刊、月刊。红军主力长征前,1934年9月30日《青年实话》出版了最后一期,共发行了141期。《青年实话》先后辟有前线通讯、大事评述、莫斯科专电、团的建设、轻骑队等栏目。刊登的文章体裁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主要反映苏区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团员青年关心、乐于接受、急于了解和掌握的革命道理、青年工作方法和经验、科学生活常识、文学知识等。刊载的内容包括:传达少共苏区中央局和共青团中央的决议与宣言,记述青年红军的生活状况和英勇作战的故事,报道各地青年踊跃参军和苏区民众拥护、慰劳红军的事迹,反映苏区青年、团员生活和热烈参加革命的实际情况,介绍整理团的工作与青年群众的工作实践经验,编载各种革命歌曲,刊载白区青年群众反帝反国民党的斗争胜利,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等。 《青年实话》最突出的一点是,经常向苏区军民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常识,运用马列主义观点解释苏区革命斗争实际中的诸多问题。除选登马、恩、列、斯著作和发表理论文章外,还编撰了《马克思的事迹》《列宁革命事迹简介》《列宁与共产主义运动》《列宁的故事》等通俗材料,出版过“马克思纪念专号”和“列、李、卢纪念专号”,并在“问题解答”栏内负责解释苏区干部群众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青年实话》办得生动活泼,除发社论和评论文章外,还辟有迎合青年特点和爱好的“青年生活素描”“白区青年生活”“青年卫生顾问”“工农大众文艺”“轻骑队”“体育”“游戏”“测验”“悬赏征答”等栏目。王盛荣在《青年实话》二卷二十一号发表《青年实话出现的历史》一文中称:“青年实话是有其光荣的成绩的,她发起了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方式,如轻骑队、共产青年团礼拜六、俱乐部、体育运动等组织的创立,在几个组织的应用,青年实话特别注意到轻骑队组织的建立,在她每期的斗争中,起了她组织者的作用,团结无数的积极分子,在她自己的周围……发动反脱离群众,贪污、腐化的官僚主义的斗争,在几次斗争中,打击了官僚主义领导,获得党团内外群众的拥护,得到光荣伟大的成绩。”少共中央局凯丰在《青年实话出版的两周年》纪念文章中也欣喜地说:“青年实话的确是苏区内比较好的一个报纸,她不但获得广大青年的拥护,而且获得了成年的爱戴。”因此,《青年实话》成为指导共青团工作、教育引导苏区青年提高自身素质和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工具。《青年实话》在团员青年中,尤其是红军青年官兵中有着极大影响,成为中央苏区最受欢迎的报刊之一。《青年实话》发行量最多时达2.8万份左右,仅次于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
贺怡:柔情似水心坚如钢 贺怡:柔情似水心坚如钢 □本报记者黄书文 贺怡(1911年—1949年),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毛泽东三弟毛泽覃之妻、贺子珍胞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县妇女协会委员。1932年3月,任中共公略中心县委妇女部部长,是年冬,任中共瑞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48年冬,赴东北,次年,南下回到江西工作。9月,任中共吉安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49年11月21日乘车从赣南返回吉安途中突发车祸,不幸遇难,时年38岁。 1911年,贺怡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烟阁乡黄竹岭村,她出生时,正是大雪之后,满地白雪辉映着皎洁的月光,入眼是一个银样的世界,父亲贺焕文就给她取了个乳名叫“银圆”。 贺怡从小聪敏活泼,喜跳爱唱,很受父母兄姐的喜爱。1920年,贺怡考入永新县禾川镇秀水高等小学读书。1922年夏,她随姐姐贺子珍转入基督教会在县城办的福音学校。1926年6月,贺怡又随姐姐进入平民夜校学习,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政治上进步很快。7月,贺怡加入共青团组织,成为永新县第一批共青团员。此后,她和担任共青团永新支部书记的姐姐贺子珍一道,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在青年中发展团员,扩大共青团组织。由于贺怡工作积极、斗争性强,1927年3月由刘真、刘作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晓廉游记黑龙江 海上生明月——德卡斯特里晨昏晓廉游记黑龙江 发布时间:04-1209:12当代艺术家 王晓廉鞑靼海峡夜月。德卡斯特里海湾。海滨公园鸽房。德卡斯特里港口早晨。 在阿穆尔河边的亚戈德内村住了一夜,21日清晨,我们一路向东,朝200多公里外的海滨城市德卡斯特里进发。本来,我们原设想一直沿着阿穆尔河右岸北行,但是,车行至齐默尔曼诺夫卡后,前方有大山阻挡,山后则是一二百公里的接连不断的浩渺湖泊和湿地,修路架桥的成本可能太高,所以,公路离开阿穆尔河折向东方、通向鞑靼海峡西岸的德卡斯特里。 在连绵不断的大山间行走,中途没有村庄,沙土路也维修极差,所以汽车十分颠簸,车速也就每小时30公里的样子,一路尘土飞扬。 在头天路上,已获俄籍的司机齐先生就说起20年前在德卡斯特里的遭遇。那时,他开车为一个中国公司运输木材,结果路过该地后被军警扣押,因为这里是俄罗斯军港,平时来人很少,他来到这里被怀疑有刺探情报的嫌疑,所以把他扣下来。虽然经多方面讯问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被放走,但此事在他心里留下阴影,心有余悸。所以这次他想避开这座城市,想询问是否还有别的路通往庙街?后来,有两个俄罗斯司机告诉他,去尼古拉耶夫只有经过德卡斯特里这一条路,而且,这座城市现在也没有军警检查了,这才让齐先生放下心来。 下午经过五个小时的奔波,傍晚时分,车到德卡斯特里。在街市里头转了一圈,感觉城市不大,二三层楼房不少,但总体不是特别的繁华,相当于中国北方省份的一个乡镇规模。但与阿穆尔河沿岸的村镇比较,这里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在名叫“五星”的连锁酒店安顿好住宿,就来到了海边观景。这是一个很大海湾,现在是北京时间16:44,太阳已经落山了,但是海上已经升起了一轮没有满弦的明月,照在波涛滚滚的海面。海面上在我与月亮之间立刻反射出一条粼粼的金色光影,好像是嫦娥搭建的一座金色桥梁,迎接我们去广寒宫里做客。这个海湾,左边是一列延伸到海中的悬崖峭壁,右边海岸上有一座很高的塔,不知是灯塔还是瞭望塔?海湾的对面远处,还矗立着几座小岛,侧面,则停泊着一艘红色的海轮。虽是傍晚,还有海鸥在海面上飞翔。明月映照大海。自然想起大海与月亮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可的“海月出白浪,湖光射高楼。”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们把海月同在写得至美至善,让读者产生无尽想象。此刻,让我想起的不只是故乡的亲人,还想到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共饮龙江一江水,共望天空一轮月,真的应该共同维护两国来之不易的和平。 月照大海景色很美,但天气很凉,我们穿的都不多,只能跑到宾馆搂着月光睡觉了。 四天之后,我们清晨从庙街回返,汽车在山路跑了一整天,傍晚再次来到海滨城市德卡斯特里。次日清晨4:20,我起床想看大海日出,走出宾馆大门,却看到金色月亮还悬挂在灰蓝色的天空,但很奇怪月亮下边的地平线上却是紫色的。而且我就地旋转360度,发现四周地平线上都是紫色的霞光。而此时旭日还没有出山。显然,这紫色霞光是由地平线以下的太阳映射,但我搞不明白,这360度的平线上的紫色霞光,是太阳光芒照射到天空折射下来的?还是太阳光芒从地球侧面环绕过来的?我几个月前在黑龙江中游乌云镇就发现过这个奇特的现象。但百思不得其解。 我沿着海边公路由南向北行走,看到海港的悬臂吊车还没有动静,德卡斯特里还在睡眼惺忪。这个港口也没有停靠的船只,非常宁静。这里的经济似乎不是很发达,如果是中国的一个靠海有港口的地方,一定会非常繁忙,城市也会非常繁荣。突然,一缕阳光从海岛上射过来,照在天空和大海上,显得很明亮。太阳一点点升起来,海上温度起了变化,海面上升起了茫茫的雾气,一边往上升腾一边往前飘走,海面立刻生动起来。此时回望月亮,已经由金黄色变成淡白色。天空是个舞台,太阳升起来,就没有月亮什么事了。 4:55,我漫步来到悬崖上的公园,就是那晚看月亮时左边延伸到海中的悬崖峭壁。一进大门,迎面看到一个十字架上挂着许多涂着各种颜色的鸽子房,挺有创意的。公园里主要是绿地,绿草不是人工种植,而是那种草甸子自然生长的。阳光照着草地,露珠闪闪发光。这里很幽静,草地中间有个舞台,看来这里经常搞文艺活动。顺着脚印继续往前走, 发现右边是一排树木,其中有山楂树,果实非常鲜艳,挂满树枝。树木空隙就能看到悬崖下的海水。走到尽头,树木少了,这里也是伸向海中的悬崖峭壁的边缘。站在这里,眺望这个大海湾,海水是深蓝色的。有微风,海面吹起一些细小的波浪,还有很多白色鸥鸟贴着水面飞翔,寻找鱼虾。 早晨阳光照耀对面海岛,海岛侧面的悬崖峭壁更加明亮清晰,岛上的森林碧绿青翠。看来,这个海港城市气候还很温暖,因为从庙街回返的几百公里山路,到处都是秋叶五彩缤纷,只有这里还保持着绿意。这里的人们生活是慢节奏的,这个城市也是慢节奏的。德卡斯里这座小城,对于我们这些在大都市里生存的人来说,也算是一种放松、一种休闲……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