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林鹤 邓林鹤
支持打字,拒绝粘贴
关注数: 0 粉丝数: 75 发帖数: 2,701 关注贴吧数: 11
《传习录 门人黄省曾录 》里的两个疑问 1.注疏方面1个: 【258】先生语陆元静曰:“元静少年亦要解五经,志亦好博。但圣人教人,只怕人 不简易,他说的皆是简易之规:以今人好博之心观之,却似圣人教人差了。” ------- 陆元静是谁? 陆澄,字原静,明朝人,王阳明的弟子,上卷、中卷均有提及; 陆九渊,字子静,宋朝人。 根据此句意思,我感觉应该是在说陆九渊。 你们怎么看? 2.校点方面1个: 【285】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作效验说,如何?”先生曰: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 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 但所重不在此。” --------- 我认为应该这样断句、标点: 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作效验说,如何?” 先生曰:“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不重效验。 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 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 啊!以上从网页上面复制粘贴的285节断句上居然和我以为的一模一样!!!实在不好意思! 我读书十分粗糙,偶尔精细一次发现自己所读的版本上居然把“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断句成“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岳麓书社的均是这样断句的,所以我才拿出来谈论一下,没料到网页上复制粘贴的“中国孔子网”上面的校点居然印证了我的疑问具有成立性!!!!
传习录拾遗51条 (1)千古圣人只有这些子。又曰:“人生一世,惟有这件事。”   (2)先生曰:“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主人翁沉疴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齐矣。若主人翁服药治病,渐渐痊可,略知检束,奴婢亦自渐听指挥。及沉疴脱体,起来摆布,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3)先生曰:“合着本体的,是工夫;做得工夫的,方识本体。”   (4)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请问乡愿、狂者之辨。曰:“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洞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行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   曰:“乡愿何以断其媚也?”曰:“自其讥狂狷知之。曰:‘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故其所为,皆色取不疑,所以谓之似。然三代以下,士之取盛名干时者,不过得乡愿之似而已。究其忠信廉洁,或未免致疑于妻子也。虽欲纯乎乡愿,亦未易得。而况圣人之道乎!”   曰:“狂狷为孔子所思,然至乎传道,不及琴、张辈,而传习曾子,岂曾子乃狂狷乎?”曰:“不然。琴、张辈,狂者之禀也。虽有所得,终止于狂。曾子,中行之禀也,故能悟入圣人之道。”   (5)南逢吉曰:“吉尝以《答徐成之书》请问。先生曰:‘此书于格致诚正,及尊德性而道问学处说得尚支离。盖当时亦就二君所见者将就调停说过。细详文义,然犹未免分为两事也。’尝见一友问云:‘朱子以存心致知为二事。今以道问学为尊德性之功,作一事如何?’先生曰‘天命于我谓之性,我得此性谓之德。今要尊我之德性,须是道问学。如要尊孝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孝;尊弟之德性,便须学问个弟。学问个孝,便是尊孝之德性;学问个弟,便是尊弟之德性。不是尊德性之外,别有道问学之功;道问学之外,别有尊德性之事也。心之明觉处谓之知,知之存主处谓之心,原非有二物。存心便是致知,致知便是存心,亦非有二事。’曰:‘存心恐是静养意,与道问学不同。’曰:‘就是静中存养,还谓之学否?若亦谓之学,亦即是道问学矣。观者宜以此意求之。’”   (6)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   (7)问:“据人心所知,多有误欲作理,认贼作子处。何处乃见良知?”先生曰:“尔以为何如?”曰:“心所安处,才是良知。”曰:“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8)先生自南都以来,凡示学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为本。有问所谓,则令自求之,未尝指天理为何如也。黄冈郭善甫挈其徒良吉,走越受学,途中相与辨论未合。既至,质之先生。先生方寓楼饘,不答所问,第目摄良吉者再,指所饘盂,语曰:“此盂中下乃能盛此饘,此案下乃能载此盂,此楼下乃能载此案,地又下乃能载此楼。惟下乃大也。”   (9)一日,市中哄而诟。甲曰:“尔无天理。”乙曰:“尔无天理。”甲曰:“尔欺心。”乙曰:“尔欺心。”先生闻之,呼弟子,曰:“听之,夫夫哼哼讲学也。”弟子曰:“诟也,焉学?”曰:“汝不闻乎?曰‘天理’,曰‘心’,非讲学而何?”曰:“既学矣,焉诟?”曰:“夫夫也,惟知责诸人,不知及诸已故也。”   (10)先生尝曰:“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学问头脑,至此已是说得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耳。”   又曰:“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可惜此理沦埋已久。学者苦于闻见障蔽,无人头处,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孤负此知耳。”  
谦虚使人进步 刘邦说,分析局势我不如张良,打仗我不如韩信,管理我不如萧何。。。 因为这话,许多人就认为刘邦是个一无所能的人,汉朝的建立全部依仗张良韩信一干人。是这样吗?刘邦谦虚罢了!刘邦以汉纳百川的雄宏气魄,知人善用,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又把他们大大地赞美一番不去和他们争功劳。 于是刘邦开辟了四百年汉室江山,开辟了八百年汉风文化,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拥有汉人的名字。 最后一个皇帝杨广说,不要以为我当皇帝只是因为接了老爹的班,就是跟各位比试文武,这皇帝座位照样该我坐。 或许杨广的确就是这样功能非凡,可是他大业未成,身死国亡了。 (注明:隋明帝杨广是最后一个以谥号行世的皇帝,故此我称他最后的皇帝。) 把李世民的说话辑录成语录看看,你会为他无微不至的装13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牛皮吹得再清新脱俗,软的就是软的,印度阿三的神油没有让他显得更雄伟,而是要了他的小命。就是这个看起来像男人的嗑药丸的李世民彻底的葬送了汉文明。 像刘邦一样谦虚,会有大成;像杨广一样骄傲,只有半截大业;像李世民一样装13,如果侥幸没被单雄信宰掉的话就贻害无穷。 本吧前几天有个愿意免费给大家讲如何得道的朋友,他的热心一再被骄傲的人和装13的人浇凉水,最终也没有如愿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