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传习录
王阳明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邓林鹤 楼主
今天又读了一遍传习录,起码应是第五遍阅读吧,因为这是我买的第五本,每一本也都没有放过不读。最快的阅读是一口气读完的,只用了一个傍晚的时间,最长的用时也没有超过两天。说明我读书除了不看注释外对原文也不十分的认真。近两次的阅读有留意排版和断句,都发现了错误的地方,尤其是上次读上海古籍出版社那个白文本,买时曾寄厚望,读时最叫人失望。
2012年09月22日 16点09分 1
level 8
邓林鹤 楼主
其实我最乐此不疲的阅读是故事书,稍有费劲的书甚至不能读完,只有读出了兴趣才会下气力去读,比如《红楼梦》《存在与虚无》之类都是在产生兴趣之后才下的气力,但也不至于让我一再的去读,尽管我这人不好追求新事物/只好收集曾经感动过的旧爱好,而那些感动也只限于温和地陪伴,比如《局外人》,看了郭宏安译本后又读了柳鸣九译本,再拿到郭宏安译本后暂且就无心再读,而《1984》初读时血脉汹涌,再拿到其他版本时却不曾打开。为何能数次阅读《传习录》?每次又有什么收获?
2012年09月22日 16点09分 2
level 8
邓林鹤 楼主
对于《红楼梦》,虽说在第二次阅读时有新的感触,终究没能让我读完第二遍,芥川小说的多种版本比照阅读只因为小说写得清晰,至于海德格尔柏格森福柯,虽说初读后有许多没通透的地方,也终于没再读。更多的书更是直接不拜读(但凡提及的才是我曾有意兴的)。
2012年09月22日 16点09分 3
level 8
邓林鹤 楼主
初读《传习录》很是惊叹:这书直要把我心中那莫知其名的东西说个通透!然而很不认同那个版本,所以希望看到好的版本,但当时市场上几乎没有《传习录》这书,费了很大劲才在旧书摊上找到第二本,略胜于第一本,虽说注释也一样不尽人意,于是我整合了一下,粗略地作了一些校正,然后搁下(这书的正确读法正是读完就搁下的)。又过了几年,世面上赫然出现了各种《传习录》版本以及王阳明传记,像是已经把王阳明宣传成偶像了,对于传记我倒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曾经拜读过“中国思想家大系”中关于阳明的一本,但对《传习录》又奢望能得到一个善本,经比对,某版本还算严谨,读完后也觉得不是意思。至此,阅读《传习录》已经不再是纯然的“六经注我”的心态,已经对王阳明的雄辩论道产生了些许疑虑,因为在多年的践行中发觉有所乖违。后来遇见了白文本,这正是我最习惯阅读的古籍文本,读后却对它大失所望,排版校对工作极差,不过这一遍阅读却完全发意于找王阳明的谬误根源,印证自己对王阳明的背弃的合理性。自此,也就尽弃所阅了。这次购买纯属凑单购买,因为我反反复复的买书从来都是那么几本,决不肯凭空的购买任何一本不曾感动过的书,所以凑单时候就又卖了一本《传习录》
2012年09月22日 17点09分 4
level 8
邓林鹤 楼主
而这次阅读,完全的未着一分意思,是则是其是,非则是其非,于其是非毫无一丝褒贬义气。于是,我说这是我买到的最好的《传习录》版本。(说明,古籍善本多属国有,不予刊行,其流传也多有散失,有赖于出版社作整理、校对、排版、标点等工作,才能够与读者见面。于是即便是知名出版社/知名学者/在刊校工作上都有所不尽意,正如德语学者翻译德国哲学,每一个译本都将是一种再创作,如果译者不足以穷尽作者思想的话,古文整理工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商家与学者多有一个借名一个图利的苟且行为,所以读书得其大意即可。)
2012年09月22日 17点09分 5
level 8
邓林鹤 楼主
读书,最怕使自己在义理知解上更趋精妙,读毕,有一毫意思缱绻不去,遂甚恶之。
2012年09月22日 23点09分 6
level 8
邓林鹤 楼主
白文本,干干净净的原文,不带任何注译导读的
2012年09月25日 06点09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