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基咪装机
林北是王德发
有装机配置上面的问题跟需求可私
关注数: 67
粉丝数: 133
发帖数: 1,057
关注贴吧数: 21
撕裂者9000上市,旗舰跑分居然持平前代?售价超12000美元! 来源——AMP实验室 有点问题 线程撕裂者推出以来,就在消费级领域的多线程处理器性能上直接称霸,甚至直接把酷睿至尊打没声了。而后续推出的线程撕裂者Pro系列更是在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其旗舰芯片通常提供相当高的内核数量,这也使得它们获得非常高的多核性能分数。 Geekbench应该是各位耳熟能详的测试项目,不过这个基准测试在多线程性能测试下更加偏袒英特尔处理器,即便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英特尔这边在多线程跑分中比内核更多的线程撕裂者CPU更快。然而,AMD最新推出的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代号Shimada Peak,现在已经出现在了排行榜上,这款TR-9995WX与前辈TR-7995WX竞争,但是其分数却让人困惑。 前辈TR-7995WX在榜单上具有30759的多核性能高分,而9995WX的分数却只达到了30170分。Threadripper Pro 9995WX属于新产品,拥有96个ZEN5内核和192个线程,虽然这个数据和7995WX相同,但是理论上来说9995WX性能应该更加强大,新ZEN5架构和更快300MHz的核心频率都有助于提升9995WX的综合性能。不过在PassMark中,次级的TR-9980X则击败了TR-7995WX。相比TR-9995WX,TR-9980X足足少了32个核心,也就是说也比7995WX少了32个核心,它“只有”64核心128线程,即便如此,TR-9980X在PassMark排行榜上夺得第一,多线程性能测试中获得了147481的高分。作为对比,TR-7995WX的分数为145572分,新冠军比老一辈的TR-7980X提升高出了8%。这样看来,这种代际提升并不是很高。然而在单核分数上,TR-9980X的性能更令人印象深刻,夺得了4594分,比前代的TR-7980X提升了13.7%。同期,Threadripper Pro 9000WX系列现已面向企业市场推出,全新旗舰9995WX已上架北美平台ProVantage,报价高达12793.88美元,折合人民币高达91862元,而前辈的TR-7995WX当时的上市报价为9999美元,这似乎有点高了。新一代线程撕裂者上市也正式宣告AMD在ZEN5架构上的大体布局完成,剩下只有一些边角的锐龙型号需要补足,例如可能无X后缀的消费级锐龙处理器和之前传闻的R5-9600X3D。不过这一部分可能要等到9月份之后的消息,面对英特尔的Arrow Lake-S Refresh,只能说希望英特尔这边能有一战之力吧。
牙膏即将更新,称Arrow Lake-S Refresh处理器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 来源——AMP实验室 仅升级NPU? 韩媒 ZDNET Korea 当地时间 4 日报道称,英特尔酷睿 Ultra 200S "Arrow Lake-S" 处理器的 Refresh 刷新版本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延续 FCLGA1851 插槽兼容性的同时 CPU 与 GPU 规模不变、频率略微提升。这篇援引韩国国内 PC 行业人士的报道宣称 "Arrow Lake-S Refresh" 将得到 NPU 性能提升,从与上代 "Meteor Lake" 设计一致的 NPU3 更换为与 "Lunar Lake" 相同的 NPU4。 "Arrow Lake-S" 处理器的 NPU 单元位于 SoC Tile 中,如果更新 NPU 设计那势必需要制作新版本的 SoC Tile。相比这种大规模重设计,提升 NPU 的频率或许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但不可能满足微软定义的 40TOPS 算力标准。 我预计Arrow Lake-S可能不止于仅仅提升NPU,更多的可能像是13到14代酷睿那样的升级,后期工艺成熟后良率体质提升,芯片能够承受更高电压,这样就可以看到更高的核心频率了。
Intel被曝开始大裁员 三大业务成重灾区!18A工艺也突生变数 来源——硬件世界 陈立武就任Intel CEO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并且据说4月份就提醒员工将会大裁员,但一直没有公布裁员计划,只有一些坊间传闻。 根据最新曝料,Intel本周起已经低调开始了大规模裁员,单独通知被裁的员工,沟通相关事宜。 本次裁员会在未来几周内全面铺开,有的员工将会被通知立即走人,而有的还要等最终决定。 Intel尚未公布具体裁员人数,也暂未看到相关传闻。 Intel Foundry晶圆厂制造业务的裁员比例预计可高达15-20%,包括技术人员、工程师、研发人员等,尤其是在俄勒冈州厂区。 汽车业务将被关停,大部分员工都会被裁。 市场营销部门同样会裁掉很多人,相关业务会在很大程度上外包给埃哲森,世界上最大的咨询公司,未来会更多利用AI从事市场营销活动。 去年夏天,Intel曾经裁员多达1.5万人,公司全球员工总数降为约10.9万人。 晶圆制造与代工方面,陈立武仍然承诺坚定投入,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美国俄亥俄州、德国、以色列的工厂扩建升级计划都被暂停等等。其实在此之前,Intel已经宣布放弃20A制程,18A制程被视作Intel重现蓝色荣光,赶上甚至超越台积电的救命稻草。 不过,最近却传出Intel内部打算再度放弃18A,转而全力专注于更先进的14A制程,这到底是真的吗? 之前Intel放弃20A制程,看似中断前CEO 帕特·基辛格的5Y4N(五年四节点)策略,但外界对这样的决策普遍还是持乐观态度。 因为18A制程RibbonFET(环绕栅极晶体管)和PowerVIA(背面供电)等技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从首颗确认采18A制程的下代Panther Lake处理器曝光的细节来看,18A能效性能表现俱佳,让外界又重新对Intel先进制程燃起希望。最近,SemiAnalysis报告称,Intel有可能放弃18A制程(对外代工),资源转投更先进14A。推测原因是18A良率和成本控制进度低于预期,导致无法对外部代工客户(IFS)保证可行价格、产能和时效。 也因为如此,Intel认为不如将18A制程留给自家处理器较务实,所以到时Panther Lake很有可能是整个市场唯一采用Intel 18A制程的处理器。 不过,根据我们获得的消息,首先,这事还是一个计划,还需要等待董事会的正式决议。 第二点,不是说Intel要砍掉18A,而只是停止对外积极推广,不再在这个工艺节点上发力对外代工业务,不影响Intel既有的内部和外部订单。 也就是说,Intel自己家还是继续用,酷睿的Panther Lake,至强的Diamond Rapids/Clearwater Forest都还会用它。 至于资源转向14A开发和优化理由也很明确,就是要和台积电N2竞争。 当然,Intel目前尚未对外宣布任何放弃18A制程的消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们依然会看到18A制程在Panther Lake上开花结果。 时间节奏上,Panther Lake将在今年下半年如期量产,OEM厂商会在2026年初发布相关产品。另外,Intel前CEO帕特·基辛格承认,他在任期间低估了AI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力,这一误判可能使Intel在AI领域的布局和发展中落后于竞争对手,错失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目前Intel在AI领域的反应相对迟缓,尤其是在AI加速器和大规模机架解决方案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差距明显。 尽管Intel推出了Gaudi AI加速器,但其在云服务提供商中的采用率极低,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据报道,基辛格表示:“我和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如果你看看现在的AI芯片,芯片的性能在AI计算方面持续提升,但这些芯片的能效在三代以来都没有改变。” 基辛格此前曾将AI的重点放在“推理”上,认为Intel可以在推理需求出现时迅速抓住机会。 然而,事实证明,Intel在AI领域的进展远不如预期,未能推出与英伟达等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产品。 目前,Intel的Falcon Shores AI加速器项目已被取消,新任CEO正试图通过Jaguar Shores项目进入大规模机架市场。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英伟达和AMD已经在AI领域深耕多年,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而Intel则在这一快速增长的行业中几乎毫无建树,甚至在维持现有业务方面也面临挑战。
AMD Zen6风雨欲来 冲击7GHz!神软提前支持 来源——硬件世界 权威硬件识别、测试软件AIDA64发布了最新的7.70正式版,更新内容颇为丰富,尤其是提前初步支持AMD Zen6,包括桌面、服务器、移动全系列。 最近有关AMD Zen6的曝料不少,而且都很劲爆,比如频率远超6GHz而逼近7GHz、采用多层3D堆叠缓存、数据中心可以做到最多256核心(Zen6c)。 日前的Advancing AI大会上,AMD官方也首次预告了未来两代EPYC,预计分别采用Zen6、Zen7架构,其中明年的Venice将升级2nm工艺,最多256核心,性能提升多达70%,内存带宽可达1.6TB/s。同时,AIDA64 7.70初步支持Intel Wildcat Lake(入门型号),改进支持AMD Turin/Turin-D(EPYC 9005系列)、Shimada Peak(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Intel Bartlett Lake-S(14代酷睿新版含纯大核)。 显卡支持新增AMD Radeon AI PRO R9700、Radeon PRO W7400/W7700、Radeon RX 7300(真的有)/7400(真的有)/7800M/9060 XT/9060(真的有),Intel BMG-G31(二代锐炫高端版),NVIDIA RTX 5050/5060、RTX 5050/5060/5070笔记本。 另外,新版还首次支持PCIe 7.0(虽然标准规范还未正式发布),支持多达22种外接显示器,改进了文字缩放,增强了SensorPanel,等等。
抽奖又开始了!美光加入 三大厂GDDR7显存齐聚RTX 50系列 来源——硬件世界 三星、SK海力士之后,美光的GDDR7显存终于也开始供货NVIDIA,用于RTX 50系列显卡。至此,三大原厂聚齐。三星GDDR7显存最早用于RTX 50系列,也是绝对主力供应商,尤其是高端型号,包括2GB 32GHz(K4VAF325AC-SC32)、2GB 28GHz(K4VAF325AC-SC28)、3GB 28GHz(K4VCF325AC-SC28)三种不同版本。 SK海力士只有2GB 32GHz(H57G42MP4AX004N)一种规格,目前主要用于中高端的RTX 50系列,因为其时序控制比三星差一些,性能也更弱一点。 美光的提供两种规格,单颗容量都是2GB,等效频率一个32GHz(MT68A512M32DF-32:A),一个28GHz(MT68A512M32DF-28:A)。 只是,目前尚不清楚RTX 50系列哪些型号用了美光显存,势必又要开启新一轮“抽奖”,还好RTX 50系列目前没有爆出GDDR7显存导致的性能、稳定性问题。 同时,随着GDDR7显存供应量的增大,成本肯定能逐渐降低,但能不能带来显卡整体价格的走低,就不好说了。
【评测】60块、135mm、单塔双风扇,能压235W?九鲨JF150RS 来源——AMP实验室 小吵闹 嘻嘻,发动了一点小钞能力,给管理发了个前几天我说的那个九鲨小散热。不记得的朋友可以这里看一下数据,这玩意在PDD或者TB 最基础版(无光黑色)都是不到六十块:这玩意号称解热功耗高达235W,这个我是不信的,而且他们官方详情数据包里也没写明到底是什么测试,就写了一通套话,那意思是压到110℃也算解热了,多少有点不太严谨。 这次还是由群管理BM首发一个测试,下面就是他写的原文了。 ———— 受到AMP的邀请,测试了一款前几天出现在推文里的新风冷产品:四热管,单塔,双风扇的散热器新品,那就是来自“九鲨”的JF150RS,在某dd平台上的售价为60元。tb也是这个价 收到快递,快递包装的比较简陋,没有在内层包装外侧填充缓冲物品,所幸散热器完好无损:打开散热器包装,就可以取出散热器本体以及英特尔+AMD平台的扣具和说明书:散热器本体重量较轻,采用了四热管+穿fin工艺,底部为热管直触:配备了两把100*25规格的小风扇,塔体和市面上的12cm或者9cm风扇都没法匹配。 而说起单塔双风扇,刚好我这里还有一把目前DIY界的时尚单塔:酷冷至尊Hyper612Apex,以下简称h612a。一款60元价位的散热器,与360元的单塔王者级散热器,有多大的差距呢? 测试平台和环境: CPU:9800X3D 主板:X870E 内存:D5-6000c28 32G*2 显卡:RTX 4070Ti Advanced OC 电源:1000W 硬盘:2TB PCIe4.0 SSD 机箱:ProArt PA602 硅脂:ZS180G3 散热器:九鲨JF150RS、酷冷至尊Hyper612Apex 机箱风扇转速固定为前500转,后650—850转,室温开空调24℃浮动1℃ CPU采用了全核负压30,PBO+0的设置方案,散热器风扇转速策略统一如下:(这是我个人觉得非常安静的转速设置) ps:由于九鲨JF150RS采用了10cm小风扇的方案,放在全塔机箱内显得小小的首先是待机温度对比,如下为左边为h612a的待机温度,右边为JF150RS的待机温度:差距不大,只有3~4℃,接来下为R23的10分钟循环测试,取观察到的最高温度时刻,如下左为h612a的温度,右为JF150RS的温度:温度差距来到了10℃左右,而在R23的10分钟循环后,最终的多核跑分结果,如下:依次为h612a和JF150RS的结果可以看到两者的成绩几乎等同,差距可以归类为测试误差,JF150RS在这个场景内压制住了9800X3D。 接下来是游戏内测试,采用了《绝地求生PUBG》游戏内回放同一局录像,如下左边为h612a的温度表现,右边为JF150RS:两者的温差为7℃左右,62℃这个数值作为CPU在游戏这个场景的温度,可以说是被稳稳压制了,温度表现令人意外。 噪音表现就意料之中了,如下为左为h612a在R23时的噪音表现,右为JF150RS:50分贝的噪音大小,我个人是能明显感受到一些烦躁,而36分贝几乎就是听不见的程度。 从上面的测试结果里还能看到,JF150RS的两颗10cm小风扇在R23时转速已经来到了2300转,从而产生了比较大的噪音。但是在游戏场景中,两者的噪音都可以忽略不计。 总评:九鲨JF150RS作为一款60元价位的散热器,能有如此的散热表现,是令我惊讶的。而且它较小的尺寸,意味着可以兼容更小的机箱。噪音的问题可以相对通过调整风扇转速策略来解决,毕竟电脑买来不是只为了烤机的吧。对比单塔的王者尽管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两者价格的差距更是巨大。如果预算有限,我觉得这款九鲨JF150RS是不错的选择。 ———— 咱都不是多么多么专业的测评团队,条件有限,也不用奢求太多。六十块的散热器,就当买了个玩具,关键是这玩具表现还不赖。不过也要归功于983神力,就是这么低功率,六块钱的散热器都能压得住。 不过官方说的235W解热,这里是测不出了,因为BM手头也只有983能用。这款散热器还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它是个135mm的小型化风冷,对于机箱的兼容性更好,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全速太吵,超过50分贝,就跟在大街上玩电脑没啥区别了。
美光加入供应,开始为RTX 50系提供GDDR7显存 来源——AMP实验室 该来的也来了 根据台媒Benchlife 援引AIC合作伙伴厂商和供应链人士消息,美光GDDR7显存将和三星、海力士的现有芯片一起加入供应。这一发展将扩大英伟达的显存采购选择,RTX 50的扩大部署将因此受益。美光之前在2024年宣布,公司已经开始使用1β工艺进行生产,可用的颗粒速度为28~32Gbps。目前的状态是32Gbps芯片还处在“介绍阶段”,而28Gbps芯片已经可以联系美光进行采购。 Benchlife的消息来源表示美光芯片已经加入RTX 50阵容中,但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型号会率先使用它们,或者AIC合作伙伴厂商们何时会开始验证测试。 目前,三星依然是高端RTX 50型号的主要供应商,因为它拥有相对更好的显存时序和整体性能。相比之下,海力士的供应出现在中端和高端卡之间,一些厂商指出,海力士的GDDR7显存时序特性较为逊色,这也会影响显卡的整体性能和市场定位。VideoCardZ也指出,GDDR7显存的可用性将是英伟达后续计划中RTX 50 SUPER中期更新的关键因素。这些新型号将大规模使用3GB显存颗粒,而不是现在的2GB颗粒,这将让当前的RTX 50系显卡在不拓展显存位宽的情况下提供更高的显存容量,而确保新3GB颗粒的充足供应也是合作厂商的首要任务之一。
1000W SFX电源:银欣推出Extreme 1000Rz Platinum 来源——AMP实验室 价格未知 SilverStone 银昕 / 银欣现已推出 Extreme 1000Rz Platinum 电源。这是一款采用标准 SFX 外形规格、模组接口无可见凸起的千瓦 SFX 电源产品,为“小钢炮”DIY 装机提供了新的选择。Extreme 1000Rz Platinum 符合英特尔 SFX 4.1 标准(提供原生 600W 12V-2×6 模组接口与线材),通过 Cybenetics 白金牌效率认证,功率密度达 1260.8 W/L。其属于全模组类型,配备 EPS / PCIe 通用接头和压纹线模组线材;内部则采用全日系电解电容,安装有具备智能停转功能的 92mm FDB 轴承风扇。银昕 Extreme 1000Rz Platinum 电源拥有 OCP 过电流保护、OPP 过负载保护、OVP 过电压保护、SCP 短路保护、UVP 低电压保护、OTP 过温度保护六大防护机制,可在 40℃ 环境下 24/7 稳定运行。
罗马仕现状:京东、淘宝、拼多多官方旗舰店关闭,停工停产半年 来源——AMP实验室 就此陨落 大规模充电宝召回事件中,罗马仕影响最大,目前查询各大电商平台发现,罗马仕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的官方旗舰店均已关闭。 此外,罗马仕京东自营旗舰店也已经下架了所有充电宝产品,仅剩下数据线、充电头品类在售。今年 6 月,罗马仕曾发布召回部分罗马仕牌移动电源的消息,召回 2023 年 6 月 5 日至 2024 年 7 月 31 日期间制造的部分罗马仕 ROMOSS 牌移动电源,涉及三个型号,共计 49.1745 万台。 7 月 3 日晚,罗马仕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没有倒闭,感谢关心。定将努力解决所有朋友、用户及合作伙伴的一切问题。”对于客服已读不回的情况,罗马仕官方微博称:“近期用户咨询量较大,本次召回计划长期有效,请给我们一些时间,都会努力解决的。” 罗马仕员工 7 月 6 日凌晨突然收到了停工停产放假通知。罗马仕通知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公司业务的发展需要,经公司股东会研究决定,近段时间公司停工停产,停工时间为自 2025 年 7 月 7 日起持续 6 个月。除召回相关员工外,其余员工停工停产。期间,罗马仕员工停工停产首月公司将按照约定的标准正常支付员工工资,次月起将依据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支付劳动者生活费。
牙膏即将更新,称Arrow Lake-S Refresh处理器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 来源——AMP实验室 仅升级NPU? 韩媒 ZDNET Korea 当地时间 4 日报道称,英特尔酷睿 Ultra 200S "Arrow Lake-S" 处理器的 Refresh 刷新版本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延续 FCLGA1851 插槽兼容性的同时 CPU 与 GPU 规模不变、频率略微提升。这篇援引韩国国内 PC 行业人士的报道宣称 "Arrow Lake-S Refresh" 将得到 NPU 性能提升,从与上代 "Meteor Lake" 设计一致的 NPU3 更换为与 "Lunar Lake" 相同的 NPU4。 "Arrow Lake-S" 处理器的 NPU 单元位于 SoC Tile 中,如果更新 NPU 设计那势必需要制作新版本的 SoC Tile。相比这种大规模重设计,提升 NPU 的频率或许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但不可能满足微软定义的 40TOPS 算力标准。 我预计Arrow Lake-S可能不止于仅仅提升NPU,更多的可能像是13到14代酷睿那样的升级,后期工艺成熟后良率体质提升,芯片能够承受更高电压,这样就可以看到更高的核心频率了。
3.65GHz!影驰名人堂RTX 5090D XOC取得新三项世界纪录! 来源——AMP实验室 D版哦 OGS是一支来自希腊的世界顶尖超频团队,其名称是Overclockers.gr的缩写,该团队成立于2007年,在显卡、处理器和内存超频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团队也与多家厂商有深度合作,为产品研发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在本次的超频竞赛中,OGS使用了影驰名人堂RTX 5090 D XOC显卡,搭配ROG Maximus Z790 APEX Encore和i9-14900KF处理器。OGS团队的Stavros表示,这款名人堂特别版显卡使用的是特制的XOC BIOS,其最大功率限制达到了2000W。而这款特别版显卡也配置了两个12V-2×6供电连接,因此实际可以提供最大1200W的最大功率。 团队也是使用了屡见不鲜的液氮冷却方案,这也是极限超频中常用手段。液氮加持下的名人堂RTX 5090D XOC最后在基准测试中超过了3.5GHz,在GPUPI基准测试中更是达到了3650MHz,该测试仅使用了39.434秒即完成了。 甚至其显存频率也被超频到了36Gbps,比原本的28Gbps提升了多达28.5%。而因此,原本RTX 5090/D的显存带宽为1.792TB/s,超频后带宽飙升到了2.304TB/s。以下是三项基准测试成绩:▲Unigine 1080P Xtreme - 38237分 GPU@3540MHz VRAM@2250MHz ▲3DMark Port Royal - 47469分 GPU@3570MHz VRAM@2250MHz ▲GPUPI v3.3 32B - 39.434秒 GPU@3650MHz VRAM@2250MHz 很高兴看到OGS超频团队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但可能有人又会问,这款是D版本,那是不是正儿八经的RTX 5090是否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我觉得并不会,因为RTX 5090和D版本之间只有AI算力方面的区别,更是只有在集群训练中才能用得上,这些都不是正常超频跑的基准测试能测出的数据。 并且名人堂XOC版本就是由工厂特挑的核心打造,相比与大货RTX 5090,毫无疑问的体质更好更能超。而很遗憾的是,影驰名人堂这次只给D版本推出了XOC特挑版,毕竟影驰是个国内的公司,而5090D和5090在游戏玩家手里没有区别。 我倒是比较好奇,后续英伟达还将推出RTX 5090D v2,那这些顶级非公IP还是否会推出这款对应型号呢?
内存全面涨价潮来了:DDR4暴涨45% 比DDR5还贵一倍 来源——硬件世界 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调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DRAM内存将季增10%至15%,若加上HBM高带宽记内存,整体DRAM价格将上涨15%至20%。 主要原因是三大原厂将产能转向高端产品,并陆续宣布PC与服务器用DDR4、移动设备用LPDDR4X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期(EOL),引发市场恐慌性备货,加上传统旺季需求推升,带动DRAM价格全面上涨。TrendForce表示,第三季DDR4需求持续热络,内存原厂有意扩大售价涨幅。在厂商产能尚无法完全衔接,且部分厂商产品容量较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规格的情况下,短期内DDR4仍将供不应求。 此外,目前DDR4均优先满足服务器需求,对消费端应用的供货有限,加上消费端订单规模较小,买方缺乏议价优势,预计第三季消费DDR4价格将季增40%至45%。 相对产能集中的新一代DDR5内存,第三季价格上涨幅度相对温和,出现非常罕见的新旧产品价格走势分化的市场格局。 6月下旬,DDR4现货价首次超越同容量DDR5芯片价格一倍,创下“前代产品报价反超新一代产品”的纪录。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专业内闪存报价网站DRAMeXchange 6月23日晚间报价显示,DDR4 16Gb(1Gx16)3200现货价已涨至12美元,而同容量的DDR5 16G(2Gx8)4800/5600 23日报价6.014美元。 24日晚间,这一态势延续,DDR4 16Gb(1Gx16)3200现货均价为12.3美元,DDR5 16G(2Gx8)4800/5600为6.053美元。 业界指出,当前DRAM原厂积极锁定DDR5、HBM等高端DRAM产品,陆续调控DDR4产能,使得DDR4相应供给减少,与此同时,DDR4市场需求仍旧相对坚挺,进而支撑现货价格上涨。
RTX 5090改造五个风扇!噪音几不可闻 来源——硬件世界 高端显卡性能强大的同时,功耗和发热往往不容小觑,由此带来的噪音、温度问题也让很多玩家头疼。有动手能力的可以看看这两位高手。 首先是Reddit网友“Ultimate Shrouds”,一如其名,改造了一款微星RTX 5090万图师的散热器外壳支架,替换上了自己3D打印的设计。 改造后,该卡可以外挂两个猫头鹰A6x25 PWM风扇、两个追风者(Phanteks) T30风扇,甚至尾部还能再挂一个T30,构成五个风扇。 在满载情况下,风扇噪音只有42分贝,几乎听不到,而一般情况下RTX 5090的噪音都不低于51分贝。其次是Reddit网友“aatr”,也是3D打印了一个散热器支架,放在一块技嘉RTX 5080显卡上。 在原有散热器之上,加装了两个120mm、一个92mm风扇,都来自猫头鹰。 改造后最大的噪音来源不再是风扇,而是电线的啸叫声! 同时,显卡可以超频解锁400W功耗,实测3DMark Steel Nomad,风扇转速始终不超过1250RPM,而且核心温度不超过74℃。 这两个改造有个共同点,都没有改动原本的散热系统“内核”,只是增强了风扇部分,因此相对比较安全,只要不接错线导致短路就没问题。 当然,它们都需要很强的设计和动手能力。
18A工艺 又换接口!Intel冲击192个大核、500W功耗 来源——硬件世界 Intel目前的至强6系列处理器,采用Intel 3制造工艺,首次分为两条路线,最多128个P核大核或者288个E核小核,支持12/8通道内存,最大热设计功耗500W。 下一代至强代号为Diamond Rapids,预计命名为至强7系列,将从工艺、架构上全面升级,和桌面级的Panther Lake一样首批采用Intel 18A工艺,预计2026年发布。根据最新曝料,至强7系列将会有最多192个P核,比现在增加足足50%,终于超过AMD Zen5/Zen6家族的128个大核心。 这些核心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最多48核心,也就是可以做到满血开放,不需要再屏蔽一部分。 内存通道有两种,一是8通道,二是16通道,同样追上了AMD EPYC。 至强6系列首发支持MRDIMM,至强7系列将会支持第二代,频率最高可达惊人的12.8GHz,带宽简直恐怖。 至强7还会首次支持APX(先进性能扩展)指令集,继续全方位改进AMX(先进矩阵扩展)加速器,并原生支持更多浮点数据格式,包括NVIDIA TF32、低精度FP8。 目前,大多数推理负载在CPU上都运行得很好,至强7系列会重点加速小模型的基本推理操作,甚至可以完全在CPU上完成推理。 此外,至强7系列还会首次支持PCIe 6.0,也标志着其第一次落地。 单颗热设计功耗最高500W,和现在的至强6系列保持一致。 至强7系列支持单路、双路、四路并行,单系统最多可以做到768核心1536线程,那就是足足2000W功耗。 不过,至强7将会再次改换接口,从现在的LGA7529,变为更庞大的LGA9324。消费级方面,Intel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Arrow Lake Refresh,此次更新的重点是提高核心频率,并升级NPU。 Arrow Lake Refresh的推出被视为Intel在当前架构成熟度基础上的优化举措,通过提高核心频率,Intel希望在游戏性能上取得显著提升,尤其是在与AMD的竞争中。 当前的Arrow Lake在游戏性能上表现甚至不如上一代的Raptor Lake,相比之下,AMD的X3D系列则在游戏中持续领先。 此次Arrow Lake Refresh的更新还包括对NPU的升级,新的NPU可满足微软Copilot本地运行至少40 TOPS算力的要求。 Arrow Lake Refresh将包括桌面平台和移动平台的HX系列,属于酷睿Ultra 200系列的一部分。桌面版处理器均为TDP 125W的不锁频版本,兼容现有的800系列主板。 当然Intel的主要注意力仍集中在下一代Nova Lake上,该系列预计将于明年下半年推出,并将采用新的LGA-1954接口,因此,Arrow Lake Refresh也将是LGA-1851接口的最后一代处理器。
RTX 5090惨烈变砖 PCB都裂了!居然神奇修好 用了3根飞线 来源——硬件世界 Northwest Repairs是一家极具实力的硬件维修店铺,最近他们接手了一块损坏的PNY RTX 5090,相当惨烈,甚至PCB电路板都开裂了,这种情况确实不多见。 负责维修的Tony老师首先将显卡拆开,首先发现显存散热贴和VC均热板明显接触不良,但是VRM供电电路和表面元件看似良好。 上机,显卡根本没有真正上电,但是电路检测显示,GPU待机时的电流也有大约5A,对于RTX 5090来说基本正常,但也不算低。 将供电测试仪的输出电流从4A提高到8A,才给显卡上电,指示灯亮起,风扇开转,但依然无输出信号,说明GPU无法通过自检,看起来是供电问题。 接下来改用集显输出,开始检查显存芯片,果然一颗显存芯片被标记错误,于是拆下这颗显存,重新植球,再装回去。好消息是,自检成功了。 坏消息是,风扇立刻开始100%转速狂转,PCIe接口信号也消失了。 猜测是之前的加热过程中加剧了开裂PCB内部原有的损坏,用于和主板通信、告知GPU状态良好的PEX链接也终于扛不住了。 于是,Tony老师将GPU芯片拆下来,小心谨慎地全面清理、重新植球。 这是一项难度极高、需要极度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毕竟它是RTX 5090,并没有那么多报废板可以替换。 结果还是出现了问题,显存短路了,可能是热膨胀导致的,检查后发现正是之前重新植球的那颗显存。 第二次更换显存,短路问题解决,但显卡依然无法被系统识别,因为没有PEX信号。 这个时候,PCB内部原有的裂纹应该已经在多次加热中进一步恶化,导致内部连接大部分甚至完全断开。 检查发现,确实是有少数几个供电相位正常工作,包括12V、Vcore电路,但是Driver ON电路和一半的显存控制器断开了,说明PCB内部有一条线路完全断裂。现在就需要请出飞线了,供电完整恢复,但还是没有PEX信号,于是又加了一根飞线,桥接断开的PCIe信号。 这次终于使得PCIe信号恢复正常,GPU自检成功,Tony觉得搞定了,于是重新组装了显卡。 结果问题又出现了,PCIe再次失联,风扇又开始狂转,检测发现是一个显存相位不通电,来自3.3V PCIe电路未连接,只能再加一根飞线。 至此,维修工作终于搞定,显卡一切正常,并通过了游戏测试和烤机测试。 当然,此时的显卡依旧很脆弱,更需要小心温柔对待。RTX 5090是真的强,RTX 5090 D也不遑多让。 近日,超频团队OGS使用影驰RTX 5090 D显卡,一举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包括3DMark Port Royal、Unigine Superposition和GPUPI测试。 在超频过程中,该团队成功将GPU频率超至惊人的3650MHz,显存频率提升至36Gbps。 此次超频测试中,OGS团队使用了影驰旗舰级显卡RTX 5090D名人堂超频实验室(HOF OC LAB),搭配英特尔酷睿i9-14900KF处理器以及华硕ROG Maximus Z790 APEX Encore主板。 据OGS团队成员Stavros介绍,他们使用了XOC BIOS,其最大功耗限制高达2000W。影驰RTX 5090 D HOF XOC显卡配备了两个12V-2x6电源连接器,每个连接器可提供高达600W的功率,这意味着在BIOS限制内仍有很大的功耗余量。 至于结果,显卡在一项测试中被超频至3.6GHz以上,在两项测试中超过3.5GHz,最高频率达到了3650MHz。 显存频率则提升至36Gbps,相比其默认的28Gbps速度提高了28.5%,这一超频后的显存带宽从默认的1.792TB/s提升至2.304TB/s。 具体测试成绩如下: Unigine Superposition 1080p Xtreme:38237分(GPU频率3540MHz,显存频率2250MHz) 3DMark Port Royal:47469分(GPU频率3570MHz,显存频率2250MHz) GPUPI v3.3 32B Score:39秒434毫秒(GPU频率3650MHz,显存频率2250MHz)但是你敢想吗?GTX 1060也很能超的! 近日,一位名为TrashBench的超频爱好者,通过自制的铜管水冷散热系统,将一代神卡NVIDIA GeForce GTX 1060的频率成功超至2202MHz。 并在搭载英特尔酷睿i5-12600KF处理器的系统中,一举拿下3DMark Fire Strike排行榜的前六名。TrashBench使用的是一张华硕GTX 1060 6GB显卡,他拆掉了原装散热器,从家装店购买了一些铜管,经过切割和调整,将这些铜管安装在显卡的关键发热区域。 随后,他将这些铜管与一个水冷头和水泵相连,并用一个装满冰水的大桶作为水冷系统的储水器。 为了确保安全,他还通过一根长延长线将整个水冷系统安装在远离主机的位置。 在完成自制水冷系统后,TrashBench通过MSI Afterburner软件逐步提高显卡频率,同时密切监控温度。“最终频率稳定在2202MHz,足以完整运行Firestrike,分数足以进入GTX 1060全球Top 5和12600KF排行榜。”最终显卡频率稳定在2202MHz,在3DMark Fire Strike测试中获得了14302分,占据了GTX 1060类别中前六名的全部席位,相比改装前的12675分,性能提升了近13%。下一步,TrashBench把目标定在了GTX 1080 Ti,并可能会将电压修改加入调校组合中。
DIY精神:大神制作RTX 5080/90改装,使用追风者、猫头鹰风扇 来源——AMP实验室 好像某个厂已经做了? 海外“贴吧”Reddit用户u/aatr 展示了一个简单的采用3D打印制作的特殊框架,这个框架加装在技嘉显卡上,这让该显卡可以适配使用两个120mm和一个92mm风扇。三把风扇可以装载至原始散热器的顶部,而不会改变散热鳍片本体、均热板、导热膏或者导热垫,这些修改仅更换了风扇部分的风扇罩和风扇本身。这套改装使用了猫头鹰的静音扇,根据改装大佬的说法,显卡发出的最大声音是元器件的呜呜声,而不是风扇。在对这款RTX 5080超频后,其运行功率达到了400W,但风扇速度依然保持在1250RPM下,这种条件让改装者测试3DMark Steel Nomad期间将显卡保持在74度以下。 另一名大佬u/ultimate shrouds展示了他改装的微星RTX 5090 Ventus万图师,众所周知微星的“师”字辈都是超级丐中丐,不是迫不得已绝不能买的非公型号。而这位玩家通过定制化的风扇护罩,将它改装成了能够装配四个甚至五个风扇的怪物。上为改装成品 下为原版风扇模块 在这款爆改万图师正面,高手给他装配了两把追风者T30高性能风扇加两把猫头鹰NFA6x25 PWM小型风扇,甚至在这款改装卡背后,还能像华硕的Astral夜神一样再配置一把T30风扇,这样一来就达到了5把风扇。 在高手提供的上机实测中,原本默认的万图师在满载最大噪音测试中,噪音高达51dB,纯属又吵又叻色;而改装之后,猫头鹰和追风者四把风扇的组合仅产生42dB的噪音,并且温度也控制在了69度:这样的改装并不是人人都能很快上手,需要一些测试经验、3D打印设备和风扇组装方案。不过这是相对安全的改装DIY,因为它并不涉及到改变热管、鳍片和均热板等组件,也不会变动显卡的核心。只要玩家能把线缆连接正确(不引发短路),那这种改装DIY就是安全的,顶多改良失败而温度不佳。 不过这两位的改装让我想到了酷冷至尊自家的整机方案,酷冷为自家整机方案中设计了一款可以更换风扇的RTX 5090,这块显卡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9cm,但是也因此可以直接兼容自家的Mobius和MasterFan型号风扇。此外,这款特殊的RTX 5090也能插入别家风扇,例如上面的追风者T30性能扇,又或者也可以安装ROG风扇,让这款显卡带来信仰加持。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款RTX 5090仅随整机出售,可能我们需要等等时间,才会看到它出现在某些非正式的市场中。
工作室总监:DLSS加持后的NS2性能媲美XBox Series S 来源——AMP实验室 到底是他太弱还是你太强? 知名游戏移植工作室 Virtuos 的技术总监 Eoin O'Grady 在接受 Wccftech 采访时表示,任天堂 Switch 2 的整体 GPU 性能与 Xbox Series S 相当,这得益于 Switch 2 采用的 DLSS 技术。此外,他还对 Switch 2 的市场前景表示乐观,认为其有望超越前代 Switch 的销量,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游戏主机之一。Virtuos 成立于 2004 年,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开发工作室之一,专注于支持 AAA 级游戏的开发以及将现有游戏移植到新平台。该公司曾参与过《使命召唤》《黑暗之魂》《战地》《神秘海域》和《地平线》等知名游戏系列的开发工作,目前正协助科乐美(Konami)开发《合金装备 3》的重制版。 O'Grady 指出,Switch 2 的 GPU 性能略低于 Xbox Series S,尤其是在便携模式下,这种差距更为明显。然而,由于 Xbox Series S 不支持 DLSS 等技术,而 Switch 2 支持,因此从整体来看,两者的 GPU 性能相当。他还提到,Switch 2 的 CPU 性能更接近于 PS4,其 CPU 比 PS4 的略强一些。不过,由于大多数游戏在优化良好的情况下更依赖 GPU 而非 CPU,因此这种差异对游戏表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具体游戏及其目标帧率。O'Grady 进一步表示:“任何在 Xbox Series S 上以 60 帧运行的游戏都应该能够轻松移植到 Switch 2 上。同样,对于那些依赖 GPU 且以 30 帧运行的 Series S 游戏,移植到 Switch 2 上也不会有问题。不过,对于那些包含复杂物理效果、动画或其他对 CPU 要求较高元素的游戏,要达到 30 帧或 60 帧可能会面临更多挑战,或者需要在移植过程中进行额外优化。” 对于 Switch 2 的市场前景,O'Grady 充满信心。他指出,鉴于前代 Switch 的惊人成功,Switch 2 的销量预期已经很高。任天堂拥有庞大的忠实粉丝群体,同时,掌机游戏市场目前也在不断增长。他提到,初代 Switch、Steam Deck 以及其他高品质的掌机产品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玩家越来越希望能够在移动设备上体验 AAA 级游戏,因此他认为 Switch 2 有望超越其前代产品,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游戏主机之一。
美国在售显卡全部高于MSRP起售价!除了8GB显存 来源——硬件世界 每次新显卡发布,官方都会提供一个MSRP建议零售价,公版和非公版中的“丐版”都以此为准,但是如今,这个定价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很难找到卖“原价”的型号。 Game Nexus统计了美国新蛋、亚马逊、百思买在售的显卡,发现几乎所有新型号已经没有MSRP在售,而且定位更高的显卡,往往实际价格涨幅更高。比如说RTX 5080,目前平均售价1569.58美元,相比MSRP 999美元高了足足56.96%,是最离谱的。 RTX 5090也差不多,实际平均售价超过了3050美元,高了50%以上。 诡异的是,Intel显卡虽然市场很小,但是新一代锐炫B580、B570的平均涨价幅度都超过了50%。 AMD也不例外,尤其是现有最高端的RX 9070 XT,平均涨价幅度也超过了45%。 另一个现象就是,8GB显存虽然对于1080p游戏、主流玩家仍然基本够用,但明显被嫌弃,RX 9060 XT 8GB、RTX 5060 8GB、RTX 5060 Ti 8GB的涨价幅度都不超过15%。 RTX 9060 XT、RTX 5060 Ti同时还有16GB版本,境况就好得多,涨幅一个超过25%,一个也有17%。 最新的RTX 5050 8GB刚刚上市,尚未来得及统计,但考虑到其拉胯的性能,肯定会更加没人搭理。MSRP原价在售的显卡也不是没有,但都是很低端,同样都更多集中在8GB显存。 RTX 5060、RX 9060 XT 8GB、RTX 5060 Ti分别有多达14款、8款、5款型号以MSRP价格在售,大多数还都有现货。 其他显卡也有一些MSRP的型号,但普遍没货,而且在型号总量中的比例很低。 诡异的是,锐炫B580、锐炫B570反而完全没有MSPR版本在列。就此现象,AMD还专门解释了一番: MSPR并非只是发布价格,我们也会努力推动多家厂商都会提供原价显卡(但需考虑地域差异和或税率),但与此同时,显卡厂商都有更高价格的高配产品,这种情况也会继续。在显卡市场上,NVIDIA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近期的销售数据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TechEpiphany分享的亚马逊美国6月的显卡销量数据,RTX 5070在亚马逊美国销量排行榜上一骑绝尘,成为当仁不让的销量冠军。 整个NVIDIA系列显卡更是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优势,销量占比超过70%,达到了70.51%。 从具体数据来看,6月份,RTX 5070在亚马逊美国的销量达到了5450台,这一数字远远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紧随其后的是RTX 5060 Ti,销量为4950台,而RTX 5070 Ti也表现出色,销量为4400台。 相比之下,AMD的RX 9070 XT也有不错的表现,销量达到了3800台,消费者的行为表明,在性能和价格大致相当的情况下,游戏玩家更倾向于选择NVIDIA的显卡。 NVIDIA在整个GPU市场的份额也十分可观,6月份NVIDIA共出货了31200台GPU,占比高达70.51%,而AMD的出货量为12200台,占比27.57%。 从营收角度来看,NVIDIA的营收份额达到了78.61%,在6月份创造了1872万美元的收入,而AMD的营收仅为488万美元。 英特尔虽然在显卡市场也有所布局,但其市场份额尚未突破1%,不过其锐炫B580显卡的销量表现还算不错,6月份售出了约400台。另外,实测发现,NVIDIA旗舰显卡RTX 5090在没有完整PCIe带宽支持时,性能会受到明显影响。 根据Puget Systems的最新测试结果,这款基于Blackwell架构的GPU在视频编辑和渲染等专业应用中,若未能获得完整的PCIe带宽,性能损失可能高达25%。 Puget Systems对RTX 5090进行了测试,以评估在不同PCIe带宽下的性能表现,发现PCIe 5 x16、PCIe 5 x8和PCIe 4 x16之间的误差差异很小。当RTX 5090降低到PCIe 3 x16后,性能下降了10%,再降低到PCIe 3 x8时,性能下降了25%。 也就是说如果用户在主板上安装了其他PCIe设备,可能会导致GPU的PCIe通道被分配不足,从而影响其性能。在游戏开发和AI工作负载中,RTX 5090的性能受到的影响较小。在Unreal Engine的基准测试中,不同PCIe配置下的性能几乎没有变化。 同样,在Llama.cpp的AI基准测试中,即使GPU的PCIe带宽较低,性能也未受到明显影响。这是因为这些应用更依赖于GPU的显存。
英伟达正式进军桌面CPU市场,华硕宣布本月推出GX10 AI miniPC 来源——AMP实验室 说是进军,其实也不太对,因为在此之前英伟达官方已经推出了DGX Spark微型电脑,当时我还写了篇文章报道国内引进了这款miniPC。但即便如此,仅有官方的发布未免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华硕宣布,确认其全新 AI miniPC Ascent GX10将在本月22日(或23日,取决于不同地区时区)发布,这款微型电脑基于英伟达Grace Blackwell GB200平台,标志着首批官方确认OEM设计的GB200 miniPC上市。华硕Ascent GX10是一款紧凑型工作站,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单人或小组的AI开发或推理负载。该系统将英伟达的Grace CPU和Blackwell GPU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封装中,使其成为目前已发布最小巧、最节能的GB200系统之一。GX10将配置128G LPDDR5X内存,并且板上还将集成PCIe5设备以及nvme存储和定制散热方案。 该产品似乎标志着英伟达正式进军桌面级PC处理器,因为同期还有多家合作伙伴也会推出自己的GB10 miniPC方案。 Grace CPU是一款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方案,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应对高性能计算和服务器工作负载。不过目前以GX10为首的小型集成系统模糊了数据中心和工作站级桌面计算之间的界限。 但是,这些并不是之前传出的英伟达与联发科的合作项目,在之前的消息中,相关人士透露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将是一款“游戏型”电脑,至于真实度,我觉得还是先保持怀疑。 同期,戴尔、联想和其他供应商也在准备自己都基于Grace Blackwell平台的集成系统,除了自己内部的竞争,更多的是对友商Strix Halo系统和苹果Mac Studio展开角逐。
再更新:ZEN6架构或引入多层3D堆叠缓存,X3D处理器缓存再暴增 来源——AMP实验室 不知内存为何物了 造谣领域大神yt@Moore's Law Is Dead(MLID)在最新一期视频中,曝料称 AMD 将变革 Zen 6 架构,通过多层 3D 堆叠缓存,相比较 Zen 5 架构,FP IPC (浮点运算每时钟指令数) 增幅可达到 6~8%。在 Zen 5 架构上,每个 3D V-Cache 层最高可以缓存 64MB,而在 Zen 6 架构上,增加到 96MB。 此外 AMD 还计划重新设计芯粒(chiplets),每个核心复合芯片(CCD)可以容纳 12 核,意味着消费级桌面和笔记本电脑最多能拥有 24 个核心。在单 CCD Ryzen 处理器上,由于 CCD 包含 48MB(每个核心 4MB)和一层 3D V-Cache(96MB)计算,其 L3 缓存可以达到 144MB(48+96)。如果按照堆叠双 3D V-Cache 计算,那么 L3 缓存最高可以达到 240MB(96 + 96 + 48)。此外,Zen 6 架构还预计将带来更高的核心频率和更多的核心数量,结合先进的台积电制程工艺,这将使其在性能上更具竞争力。
知名博主统计北美显卡市场更为水深火热,英特尔显卡竟然都在溢价 来源——AMP实验室 海外知名硬件博主yt@GamersNexus 发布了一条话题视频,介绍了当前美国的显卡市场情况。GN分析了美国大部分的主要零售商在售显卡列表,揭示了一个对于买家来说非常让人消极的趋势,尤其是关注AMD Radeon RX 9070XT的玩家。随着时间推移,这款显卡的平均价格并没有下跌到600美元的建议零售价,而是夸张地飙到875美元,超出了275美元(1969元)。在统计的26个货源中,没有一款是采用官方建议零售价的。这不禁让人想起,AMD曾辩称600美元的价格只是“临时发布价格”,实际上看销售数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甚至曾经AMD还试图“纠正”像GN这样报道相关问题的媒体而有意思的是,之前国内开启618年中大促,有不少原价甚至低于原价的RX 9070系列显卡开车价格,即使是现在已经结束了促销季,溢价也远远没有达到美国的水平:而RX 9070XT也只是美国显卡市场暴涨的冰山一角,隔壁N卡卡皇RTX 5090才是价格虚高的真正王者。其在统计数据中,平均价格比建议零售价的2000美元平均高出900美元(6446元):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谁能想到英特尔这边的B580 GPU居然在美国也是溢价状态,上涨到了平均380美元,而它的官方建议零售价为250美元,高出多达130美元(931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GN的统计数据来自于亚马逊、百思买和新蛋的在售商品,根据数据集,超过一半的当代显卡没有建议零售价。非要说的是某些8GB型号,例如RTX 5060Ti 8GB和RX 9060XT 8GB,但是这些卡处在建议零售价,也证实了玩家对于2025年推出的新8GB显卡确实不感兴趣。 按照我们的刻板印象,显卡这类电子产品应该是除了我们就是美国便宜,然而现在的市场状况却截然相反。很有可能是因为今年年初那会的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而商人总是只记得涨价不记得降价,于是乎就成了现在这样。
Intel彻底没法玩!AMD Zen6要用多层3D堆叠缓存:IPC提升超Zen5 来源——硬件世界 据Moore's Law Is Dead(MLID)最新透露,AMD下一代Zen 6架构CPU将带来明显的IPC提升,以及多层3D V-Cache技术。 明年Intel和AMD将分别推出下一代Nova Lake和Zen 6架构的CPU,其中Nova Lake将引入高达56个核心、新的P/E核心等,相比Arrow Lake-S CPU,其单核性能提升10%,多核性能提升高达60%。 至于Zen 6这边,MLID的消息源表示Zen 6架构相比Zen 5架构,IPC提升幅度可达6%至8%,这一数字主要体现在浮点运算性能上,并非最终的游戏和多任务处理性能提升数据。 他进一步推测,综合考虑游戏和其他任务的性能提升后,Zen 6的最终IPC改进幅度可能会达到或超过10%。除了IPC提升,Zen 6架构还将引入更多的3D V-Cache缓存技术,MLID的消息源确认,Zen 6将配备96MB的3D V-Cache,并且支持多层3D V-Cache堆叠。 这意味着如果AMD采用两层3D V-Cache,那么Zen 6 CPU的L3缓存容量可能会达到240MB。 此外,Zen 6架构还预计将带来更高的核心频率和更多的核心数量,结合先进的台积电制程工艺,这将使其在性能上更具竞争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信息在AMD正式公布Zen 6之前都处于未经证实状态,Zen 6还有一年或更长时间才会推出,这意味着AMD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透露任何具体信息。除了在桌面端风头无两,AMD处理器在移动端同样风生水起。 比如锐龙AI Max+ 395,虽然名字臭长,但确实可以说是一款相当特殊、相当成功的产品,开辟了迷你AI工作站这一新赛道,也逐渐被开发出更多新花样,比如无风扇散热。 此前,定制笔记本厂商Framework推出了一款基于锐龙AI Max+ 395的台式机“Framework Desktop”,身材苗条只有大约4.5升,可选三种配置:锐龙AI Max+ 395+128GB、锐龙AI Max+ 395+64GB、锐龙AI Max 385+32GB。国外网友“TheJiral”试图将它改装为一套无风扇系统,基于锐龙AI Max+ 395+64GB版本,改装了大面积纯铜散热底座、多条热管、大面积散热鳍片等,不过体积也达到了7.5升。 号称散热能力可达140W,因此对付120W的锐龙AI Max+ 395理论上应该不成问题,但还需要详细测试,尤其是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温度等。 如果能搞定,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也希望有更多品牌可以推出这样的静音系统。
鸡血驱动这块:RX 9070XT挖掘潜力现已测试超过RTX 5070Ti 达7% 来源——AMP实验室 有人要高潮了 所有评测都具有时效性,而显卡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AMD显卡,其软件团队往往在产品首发的时候只能端出来个堪堪可用的驱动,而后续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会进行优化,而这段时间中,其产品性能潜力会被逐渐挖掘。 现在RX 9070XT系列发售已经过去了4个月,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一个季度的时间能改变非常多的事了。知名硬件博主yt@hardwareunboxed 将RX 9070XT重新放回了测试机器上,并且安装了最新驱动程序,与最初的3月6日发布版本进行对比。测试游戏包括《蜘蛛侠:重制版》《霍格沃茨之遗》《反恐精英2》等在内的16款游戏,搭配系统为锐龙R7-9800X3D和DDR5-6000内存,有意思的是,这场自省之战还引入了RTX 5070Ti,这让整个测试更加具有趣味性。 在一些游戏中,两张卡互有胜负,这表示并非所有改进都将归功于Radeon驱动程序,然而RX 9070XT确实也在特定游戏中性能有了显著提高,这表示驱动程序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RX 9070XT在这三款游戏中出现了重大性能改进,特别是在《蜘蛛侠:重制版》中提高了多达27%。这样的提升也让这张A卡超过了RTX 5070Ti,相比最原始的测试结果截然相反。最终在2K分辨率下,测试的所有16款游戏中,RX 9070XT的平均性能提升了9%,而RTX 5070Ti的平均性能提高了2.5%。这一来二去,使得A卡在2K分辨率下原本的落后2.5%变成了总体领先3%。在4K分辨率下,这个增益就远远没有这么明显了,两款显卡的性能提升都只有个位数,几乎和最初保持一致。 尽管性能有所提高,但显卡其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定价,驱动提升的再多也不如降价个几百块来的实在。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市场,RX 9070XT比RTX 5070Ti要便宜得多,后者往往价格要高出30%;国内市场也一样,现在以6499官方建议售价在售的RTX 5070Ti少之又少,而RX 9070XT低于MSRP价格的车却是开了一波又一波。
重大利空消息:英特尔计划放弃对客户18A工艺代工 来源——AMP实验室 非常大胆 英特尔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在最新的宣布中,英特尔将大量重组和更改原始路线图。查看英特尔的代工部门,很明显公司在对外部合作伙伴交付流程方面没有达到预期,并且英特尔的18A节点一直在推迟,这或许就是CEO考虑限制其代工部门业务的原因,甚至,在外媒ComputerBase的最新报告中,英特尔还将采取外包的形式来生产背负众望的玻璃基板,放弃自行生产。陈立武认为,英特尔18A制程工艺对于外部客户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减弱,这意味着英特尔可能需要对已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成本的Intel 18A工艺进行资本损失,损失金额可能高达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 公司方面对此类“假设情况或市场猜测”不予置评,但同时表示18A的主要客户一直是英特尔自己,目标是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其Panther Lake,并称其为美国设计和制造的最先进的处理器。不过英特尔仍将履行对现有客户的承诺,继续生产已承诺客户的18A工艺芯片,例如为亚马逊和微软生产少量芯片,同时内部芯片也将继续使用18A工艺。 但半导体部门代工业务的转型是板上钉钉的,陈立武提出的初步解决方案是将更多资源集中于新一代的Intel 14A工艺上,期望在Intel 14A工艺上对台积电取得优势,从而争取苹果和英伟达等重要客户。值得注意的是,最开始陈立武接管英特尔的时候,晶圆厂部门将被分拆的谣言便开始传出。对于后续的14A工艺,英特尔相信自己能够可以与台积电展开竞争,但是他们说了没用,需要有一个重量级客户的订单一锤定音,才能真正证明该工艺可以供外部客户使用。 目前英特尔的代工业务未来非常不容乐观,而公司对于这些最新传言也没有公开声明,现在就怕英特尔突然来一个,“我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注意注意!PNY必恩威取消国区显卡等产品个人送保!!! 来源——AMP实验室 避雷避雷 PNY 必恩威此前于 2024 年 6 月 25 日宣布对中国发售的、经合法渠道销售给消费者的显卡、存储及内存条产品实行免费个人送保服务。不过该品牌昨日(7月3日)确认了新的送修政策: 必恩威(PNY)中国大陆地区销售的显卡、固态硬盘等产品,均不支持用户个人直接送修至必恩威(PNY)原厂或指定维修点(即“个人送保”)。用户当下如遭遇必恩威(PNY)显卡、固态硬盘等产品在保修期内出现非人为损坏的性能故障,需优先联系购买该产品的授权经销商或代理商进行处理。这些商家拥有完善的售后流程,会负责初步检测并协助完成后续的送修事宜。 为什么要选择支持个人送保的品牌?这直接关系到售后权益保障。显卡支持个人送保意味着显卡出现故障或质量问题时,消费者能按照官方售后流程,直接将显卡寄回厂家或指定售后点进行检测、维修或更换,流程相对规范且高效,避免了因购买渠道限制售后权益的尴尬,能有效降低维权成本,确保显卡在使用周期内遇到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
华硕庆祝显卡业务30周年:1996年首款S3显卡“华硕375”一鸣惊人 来源——AMP实验室 “华硕品质,坚如磐石”。相信很多人认识华硕,都是从这句Slogan来的。 这个成立于1989年的DIY品牌,如今产品线已经完整覆盖至笔记本电脑、主板、显卡、服务器、光存储、有线/无线网络通讯产品、LCD、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全线3C产品。其中,显卡和主板以及笔记本电脑三大产品成为华硕的主要竞争力。 日前,华硕官网发布专题活动,庆祝显卡业务30周年。据悉,粉丝们可分享自己使用显卡的精彩瞬间,或参与网页游戏角逐,赢取包括RTX 50系列显卡在内的一系列奖品。公开资料显示,华硕在1996年推出第一款显卡 “华硕 375”,采用S3 S3Virge/DX 芯片,在3D加速概念尚未普及的时代,凭借此产品一鸣惊人,正式踏入显卡制造领域。1997-1998年,华硕成为NVIDIA中国台湾省首家合作厂商,开启了与NVIDIA的长期合作。 这一时期华硕显卡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第一片显存超频的显卡、第一片支持视频输出和视频采集的显卡以及第一片采用主动散热的显卡(风扇版)等,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9-2000年,华硕显卡在产品线相对平稳发展的同时,在显卡附加软件技术开发上取得众多成就,推出了第一片支持硬件检测的显卡、第一片配备智能散热系统的显卡、第一片具备动态超频能力的显卡等,展示了其在软件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 2001-2004 年,华硕成为最早提供中文界面驱动的厂商之一,推出3D SeeThrough魔眼功能,还发布了第一款支持游戏影像录制、游戏影像在线分享的显卡,同时其独有的驱动程序可根据应用程序需求、CPU 使用率、温度等自动调节显卡性能,发布采用 SmartCooling 技术的第二代 SmartDoctor 软件,提供更安静、更节能的使用环境。 2005-2008年,华硕确立了显卡霸主的地位。2025年上半年,推出世界上首片单卡双芯的多GPU显卡EN7800 DUAL;7月开发了全新的图像增强显示技术—— 靓彩(Splendid),成为全球唯一具备影像增强技术的显卡厂商;推出世界上第一套为电脑游戏设计的显示控制器 GAMER OSD;还推出引导技术革命的创新散热技术酷冷旋翼(Silent Cool)和悬浮热导管(Reverse Cool)。 2007年1月公布了 XG station 外置显卡,用户可通过面板上的旋钮控制显卡频率进行超频设置;7月推出OC Gear 系列超频版显卡附带光驱位前置模块;同年华硕成为世界第一大显卡制造厂商。 2009-2011年,华硕高端显卡崛起。2009年,MATRIX 系列显卡产品获得iF工业设计大奖,ROG MARS成为第一款超公版显卡;2010年发布 DirectCU Technology铜管直触技术,增强显卡散热;2011年推出 SAP 超合金供电设计,同年8月发布的ROG玩家国度的MARSII 战神显卡,采用双 GTX580 核心,成为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强、最大的显卡,并在 2012 年荣获美国 CES 颁发的电脑硬件产品创新奖。 2013-2017年,华硕显卡进入多元化发展,2013年第一张ITX显卡问世;2014 年发布全新的 Strix 游戏系列显卡,搭载DirectCU 科技及零噪音风扇技术;2015年推出 20 周年黄金纪念版980Ti;2016 年发布ROG STRIX GTX 1050/1050Ti 游戏显卡,并开始采用AUTO EXTREME全自动化制程技术;2017年发布 ROG POSEIDON 海神系列显卡,采用风冷+水冷混合散热设计,以及多款 GTX 1070Ti 系列显卡。 2018年之后,华硕显卡进入RTX时代。今年4月份,华硕ROG宣布与Bethesda及id Software合作,推出《毁灭战士:黑暗时代》联名款ROG夜神RTX 5080显卡。 华硕副总裁Kent Chien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DOOM》这一PC游戏行业的先锋开展合作,以此庆祝30周年。我们与id Software和Bethesda共同开发了这款显卡,希望它能够成为《DOOM》系列玩家们的骄傲珍藏”。
AMD顶级桌面CPU!64核线程撕裂者9980X现身跑分:直接登顶第一 来源——硬件世界 AMD前不久正式推出了新一代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一共有三款,分别是9980X 64核心、9970X 32核心、9960X 24核心。 近日,其中的旗舰64核心的9980X现身PassMark基准测试。 凭借64核128线程的恐怖规格,9980X以147481的多线程得分一举登顶桌面CPU性能榜首,在1450个测试项目中成为速度最快的台式机处理器。9980X基于Zen 5架构,拥有 64内核和128线程,3.2GHz基础频率与5.4GHz加速频率,搭配256MB三级缓存,PassMark记录的典型TDP为350W。在代际提升方面,9980X与同为64核的上代7980X(Zen 4架构,136517分)相比,性能提升约8.03%。 由于在这一细分市场缺乏竞争,AMD可能认为从一代到下一代的惊人提升在这里并无实际必要。
靠驱动暴涨27% 9070XT反超对手!AMD显卡果然战未来啊 来源——硬件世界 AMD显卡战未来,再添实锤证据! 大家经常调侃的AMD战未来,是说AMD显卡首发驱动往往没有完全释放硬件潜力,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获得更好性能,如今在RX 9070 XT上又得到了验证。根据HardwareUnboxed的测试,RX 9070 XT刚刚诞生的时候,还打不过RTX 5070 Ti,当然差距微乎其微,16款游戏的平均帧率在2K下落后2.5%、4K下落后1%。 换上最新驱动,RX 9070 XT 2K、4K下的平均帧率分别提升了9%、4%,效果明显。 部分游戏更是仿佛打了鸡血一般,2K下的《漫威蜘蛛侠重制版》、《CS2》、《霍格沃茨之遗》分别提升了27%、23%、18%之多! 相比之下,RTX 5070 Ti历经多次驱动更新,平均性能仅提升了2.5-3%。结果就反转了:RX 9070 XT 2K下的平均帧率已经领先RTX 5070 Ti 3.3%,4K下完全持平,而且1%最低帧都有所领先! 不得不说,RTX 50系列发布以来,NVIDIA的驱动确实令人难以满意,尤其是各种黑屏问题不断,修复了N个版本都没有彻底解决。不过,N卡还是市场上的绝对主流,A卡依然不入流。 2025年6月份的Steam硬件调查结果已经出炉,NVIDIA的产品依旧在显卡排行榜上占据主导地位,而AMD的 RX 9070 XT依然未出现在报告中。 显卡前十大依旧是NVIDIA的天下,在前三大名单中,RTX 4060 Laptop挤下RTX 3060成为榜首,第三位依旧是RTX 4060。 在这期榜单中,还出现了RTX 5060/5090,占比分别为0.32%/0.18% ,RTX 5060 Laptop也是首次在榜单中出现。AMD方面,虽然没有RDNA 4 GPU架构显卡上榜,但RX 6750 GRE 12GB首次出现在显卡名单中。 不过在Linux系统下,可以看到RX 9070 XT系列显卡,但在Windows、Mac与Linux综合数据下,该显卡并未被列出。 整体来看,GPU方面NVIDIA以74.07%的占比遥遥领先,AMD为17.68%,Intel为7.88%,以上数字包含独显与核显。 显存容量方面,8GB仍是最主流的选择,占比33.92%,其次是12GB(18.82%)、6GB(11.10%)和4GB(6.91%)。处理器方面,AMD与Intel的市场份额基本形成4:6的格局,Intel在6月份的统计数据下滑0.17%,占比60.27%,而AMD则上升至39.65%。 系统内存方面,16GB为主流配置,占比43.05%,其次是32GB,占比34.37%。 在分辨率方面,1920 x 1080仍是最主流的分辨率,占比54.54%,2560 x 1440的使用率提升至19.86%,而3840 x 2160的使用率则为4.49%。 在操作系统方面,Windows 11在6月份的使用率为59.84%,其次是Windows 10的35.69%和Windows 7的0.09%。顺便一提,根据AMD向美国证券委员会(SEC)最新提交的文件,AMD董事长兼CEO苏姿丰博士将获得1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45万元)的基本工资,以及价值3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6亿元)的股票期权奖励。 基本工资将从7月1日起开始计算,苏姿丰也由此成为AMD薪酬最高的高管。 股票期权将在8月15日发放给苏姿丰,2028年行权,具体取决于她作为AMD CEO的业绩表现。 第二高的是AMD CTO Mark Papermaster,基本工资87万美元,股票奖励1000万美元。 排第三的是AMD CFO Jean Hu,基本工资80万美元,股票奖励850万美元。 苏姿丰于2014年10月8日担任AMD CEO,当时的AMD可谓内忧外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低谷,市值只有20亿美元,现金流几近枯竭,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11年后,AMD的市值已经高达2250亿美元,是老对头Intel的多达2.3倍。
单塔235W解热 九鲨推出135mm紧凑风冷HF150RS单塔双风扇四热管 来源——AMP实验室 这个参数不像啊 采用小直径风扇、总高 135mm 的塔式风冷散热器由于其紧凑设计适合部分高度有限的机箱涌现了以利民 SS135 为代表的不少产品,而九鲨也面向该市场推出了其解决方案 JF150RS。135mm 高度风冷通常采用双塔单风扇结构,而 JF150RS 则是相对不常规一些的单塔双风扇。该散热器采用四热管直触 IHS 设计,41 片鳍片与热管间采用穿 Fin 紧配工艺。九鲨 JF150RS 搭载一正叶一反叶的两颗 10025 规格风扇,形成穿透塔体的前进后出气流,整体标称解热能力为 235W TDP。九鲨 JF150RS 紧凑型塔式风冷散热器包含 4 个版本,黑色/白色,黑色ARGB/白色ARGB,59.9/64.9/69.9/74.9。不过这款散热器其商品详情并没有贴出截图实测,要不本月抽奖抽几个朋友们试试?
显存缩水D中之D包装确认:RTX 5090D v2 来源——AMP实验室 彻底蚌埠住了 上月,我们从知名爆料者twi@kopite7kimi 处得到了最新的消息,传闻中的RTX 5090DD规格得到了证实,其GPU代号为GB202-240-K-A1,流处理器规模不变,还是21760个CUDA内核,甚至TDP也还是维持在575W,但是最要命的是显存砍成了平平无奇的24GB。而后续,台媒Benchlife在其他文章中也对“RTX 5090DD”带过一笔,透露预计发售时间为8月。最新的爆料信息来自于twi@zed_wang ,根据他的推文,新型号将被称为“RTX 5090 D v2”,外媒对这个命名的评价是“非常不幸”,我的评价是“笑掉大牙”。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又是一个限定于国内市场的产品。虽然英伟达并没有以官方口径表示,RTX 5090D可能因为某些政策的原因而将在我们国内市场停售,但事实上就是RTX 5090D的供应正在不断萎缩,价格一直维持在2W左右居高不下(它的官方建议售价为16499元),作为消费者根本看不到任何官方建议售价的RTX 5090D。而推特的消息泄露也得到了另一个香港媒体的佐证,香港媒体HKEPC由自己的消息渠道发文透确认,最近已经得到消息该显卡将被命名为RTX 5090D v2,型号不变仅加上版本号用作识别。 对于游戏玩家而言,缩减到24GB实际上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市面上需求超过24GB显存的游戏少之又少。但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如此大差距规格的显卡还是被强行贴上了RTX 5090的标签。如果英伟达选择尊重玩家,实际上他可以对这个核心规格再略微阉割一点,但是给到RTX 5080Ti这样的名字,然后也可以在各个地方销售它。 英伟达最近的RTX 50SUPER也一一被爆料,然而即便是RTX 5080SUPER,最终也还是停留在了GB203 GPU。这一措施表示,英伟达根本不想让一般玩家用上最高规格的GB202 GPU,也许直到50系生命周期末,我们才能看到一些损害严重的GB202芯片,被屏蔽后用在其他型号上,就像RTX 4070Ti SUPER,在后期用上了AD102芯片一样。这让我也想起了之前的一个传闻:由于友商实在没有一战之力,英伟达将在RTX 60系列之后取消xx90的规格档位。这么一个传闻也不无道理,一方面制造如GB202这样大面积的芯片良率实在太低,而下一代英伟达也将升级到3nm工艺,很可能通过设计一颗面积500+mm²的芯片对RTX 5090就有一战之力。 而面积的减小也有利于英伟达重新布局产品线,雪藏xx90档位可以让合作伙伴更多自由发挥,减少散热设计压力。至于对玩家则没什么好说的,显卡自矿潮以来就成为了卖方市场,而英伟达在消费级市场绝对的统治力,公司端上什么来玩家就老实买什么。
AMD CPU压倒性优势!周销量惊人占比93%:前十不见Intel 来源——硬件世界 据德国零售商Mindfactory的最新销售报告显示,AMD主板在DIY市场中持续领先,AM4主板的销量超过了Intel全系。 报告显示,在2025年第26周,AMD主板在Mindfactory的销量达到了1095块,占据了总销量87.25%份额,而Intel主板仅售出160块,份额仅为12.75%。 在销售额方面,AMD的总销售额为190948美元,而Intel仅为26191美元;AMD主板的平均售价也略高于Intel,为174美元,而Intel为164美元。从接口类型来看,AM5主板以825块的销量遥遥领先,AM4主板也售出了270块;相比之下,Intel的LGA 1700仅售出125块,而最新的LGA 1851仅售出35块。 这表明,不仅AMD的最新平台AM5销售火爆,其老款AM4主板在DIY市场中也比Intel的主板更受欢迎。在AMD主板的销售中,微星以77.6%的份额遥遥领先,华擎以11.8%的份额位居第二,华硕和技嘉分别以5.9%和4.7%的份额位列其后。芯片组方面,B650芯片组以51.8%的总销量位居第一,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B650芯片组为大多数追求性价比的用户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新一代的B850芯片组以23.5%的份额位居第二,老款的B550仍占18.8%的份额,而高端的X870E芯片组占5.9%。数据显示,AMD在DIY CPU市场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而Intel则明显落后。 在2025年第26周,AMD共售出2790颗CPU,占据了总销量惊人的93.31%份额,销售额达到922000美元。 相比之下,Intel仅售出200颗CPU,所占份额仅为6.69%,销售额仅为47000美元。其中AMD锐龙7 7800X3D成为当周最受欢迎的CPU,售出1360颗,远超其他型号,而其更强大的继任者锐龙7 9800X3D也售出230颗。 自2023年4月发布以来,7800X3D凭借出色性能和价格优势,一直是游戏玩家的热门选择,尤其在价格下调的情况下更具吸引力。 而Intel在DIY CPU市场的表现极为惨淡,其产品未能进入销量前十,销量最好的i7-14700K和酷睿Ultra 7 265K两款型号仅各售出20颗。 从接口销售来看,AMD的AM5平台售出2430颗,显示出大多数消费者倾向于选择AMD的最新平台。 AM4平台仍售出360颗,而Intel的1700售出170颗,最新的1851仅售出30颗。再来看一款特殊新品。 AMD的锐龙AI 300系列已经有了完整的产品线,包括三种不同核心,从高到低分别是Strix Halo、Strix Point、Krackan Point,没想到又冒出来一个更加入门级的。GeekBench 6数据库里出现了一个“Krackan Point 2”(KRK 2),来自宏碁某笔记本,处理器型号识别为锐龙AI 5 330,比目前已发布最低端的锐龙AI 5 340更低一档。 CPU部分从2个Zen5、4个Zen5c组成的6核心,精简为4核心,包括1个Zen5、3个Zen5c,基准频率显示2.0GHz,加速频率暂时不详。 GPU部分命名为Radeon 820M,相比于锐龙AI 5 340里的Radeon 840M,核心数(CU单元)从4个砍半为2个,当然架构还是RDNA 3.5。 这可能和上代的Pheonix1、Pheonix2类似,同样一种核心,分为大号、小号两个版本。性能方面,单核跑分1949、多核跑分7047,对比锐龙AI 5 340分别低了26%、30%之多。 很显然,这东西就是给Chromebook之类的廉价本准备的。
不叫5090DD!NVIDIA中国特供新卡定名:不降价 来源——硬件世界 作为中国特供版的RTX 5090D也不能卖了(虽然还有一些在售),NVIDIA于是开发了二次阉割的再度特供版,此前传闻叫做RTX 5090DD,但最终确定的是“RTX 5090D v2”。 这个名字虽然有点长,但显然合理的多,不像DD听起来就很尴尬。RTX 5090D v2的规格已经没啥秘密,芯片编号GB202-400,核心数量不变,还是21760个CUDA核心、170个RT核心、680个Tensor核心,预计频率也不会变,AI算力最高2375 TOPS。 精简的主要是显存,从原本的512-bit 32GB降至384-bit 24GB,继续采用28GHz GDDR7,因此带宽从1792GB/s降至1344GB/s。 美国政府对于RTX 5090D主要不满就是显存带宽依然太高。 RTX 5090D v2将于8月份上市,预计价格不会有明显变化,至少不会因为显存缩水而降低相应的价格。NVIDIA还宣布,在580版驱动之后,将终止对Maxwell、Pascal及Volta架构显卡Windows和Linux的驱动支持。 根据NVIDIA的说法,其将提供GTX 700(Maxwell)、900(Maxwell)、10(Pascal)和Volta系列显卡的最后一次驱动更新,这些更新将包含在580版本的驱动程序中。目前,NVIDIA正处于570系列的驱动程序阶段,该系列始于RTX 50系列GPU。 不过NVIDIA的这一决定符合硬件制造商逐步淘汰旧组件驱动支持的常规操作,毕竟这些显卡已大致有8-11年的历史了。 Steam平台2025年5月的硬件调查数据显示,即将失去驱动支持的GTX 1060和GTX 1050 Ti,仍分别保持着2.24%和1.73%的市场占有率。 虽然这一使用率低于GTX 1650和RTX 4060,但高于RTX 2070 SUPER和RTX 4070 Ti SUPER,此次支持的终止预计将影响大约8%的Steam用户。 NVIDIA尚未公布580版本驱动的具体发布时间,但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不过580版本也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这些显卡在此期间仍能接收更新。再说说RTX 5050,桌面显卡、笔记本终于上架开卖了,这也是RTX 50系列最低端的成员,但是很遗憾,没法第一时间给大家送上首发评测,因为NVIDIA又一次没有提前提供驱动。 回想上代RTX 4060 Ti发布的时候,大家都只盯着8GB版本,对于16GB不屑一顾,认为是纯粹的浪费,多花上千元增加一般显存,几乎毫无作用。 现如今,一方面是游戏画质更高,一方面是AI应用普及,大显存成为主流趋势,8GB反倒是成了“狗都不理”。RTX 5060 Ti发布的时候,NVIDIA官方给媒体送测的就只有16GB版本,我们快科技直接从AIC厂商搞到了8GB,才有了首发评测。 RTX 5060 8GB、RTX 5050 8GB虽然也提前拿到了卡,但无奈没有驱动,自然没法提前测试。 笔记本上也有类似的情况,除了最早、最高端的RTX 5090、RTX 5080提前给了笔记本产品和驱动之外,之后的RTX 5070、RTX 5060 Ti、RTX 5060、RTX 5050笔记本都非常低调,均无首发评测。 事实上,xx60显卡、笔记本一向都是用户群体最广的、出货量最大的,如今反而成了弃儿,官方都爱答不理,实在令人唏嘘。更令人心寒的是,产品本身也极为不上心了,就像这次的RTX 5050,不但显存只有8GB,CUDA核心也不过区区2560个,实际游戏性能甚至打不过上代RTX 4060,只能靠DLSS 4多帧生成来撑场面。 但即便如此,价格居然要到了2099元起! 之前的RTX 5060 Ti 8GB、RTX 5060 8GB,也是类似的情况,真让“臭打游戏”的心碎。知名零售商的最新销售数据也显示,8GB显存显卡已经成为市场的排斥对象,玩家在选购显卡时普遍会选择更大显存容量的版本。 以RTX 5060 Ti和RX 9060 XT两款显卡为例,它们都提供了8GB显存的版本,但市场反响似乎并不积极。 据德国零售商Mindfactory称,RTX 5060 Ti 16 GB的零售销量(约1700台)几乎是8GB版本(约110台)的16倍,差距显著! AMD阵营的情况更夸张,RX 9060 XT 16 GB型号的销量是8GB 型号的30倍之多。 随着DLSS、FSR等现代显卡技术的出现,对显存容量的需求水涨船高。所以,即便价格差异也让玩家不情愿选择显存容量更低的型号,来牺牲性能。 虽然Mindfactory仅代表特定地区,但这种趋势很可能在所有全球平台上都相似,因为消费者根本不会接受NVIDIA/AMD的诱惑,购买8GB型号。 所以,那句“狗都不买”,真的应验了吗?
当 NVIDIA RTX 5880 Ada 走进播控后台…… 来源——硬件世界 在媒体内容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升节目制作质量已成为广电机构、流媒体平台及专业制作公司的核心诉求。灯光变幻、机械舞台位移、巨型 LED 背景墙、实时 AR 特效叠加,这些元素在为观众带来精妙视觉体验的同时,对播控环节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 多路高码流并行处理:需实时解码并处理来自摄像机、虚拟引擎、预录素材、图文包装等多路高分辨率(4K/8K)、高帧率、高动态范围(HDR)视频信号流。● 毫秒级同步渲染:所有输入信号需在严格同步的时间轴上完成解码、特效处理、图层合成,最终生成统一且无撕裂预览画面,供导演和舞美团队即时监看与决策。● 零容错可靠性:直播或录播流程中,播控系统须保证 7x24 小时稳定运行。 在此背景下,以 NVIDIA RTX™ 5880 Ada 为代表的 NVIDIA RTX™ GPU 凭借其大显存与高带宽、先进的编解码引擎和强大的实时渲染与图形处理能力,能够化解传统播控系统的性能困局,为复杂舞台效果的精准呈现提供坚实保障。 硬件加持:提升节目质量的破局之道 深圳市圣凯尔影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凯尔影视”)是一家专营广播电视设备及影视技术服务的公司。公司拥有一批在影视领域中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良好的业务素质的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业务范围涉及影视制作技术输出、广播电视系统集成、演播室工程、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多个领域。 为提升节目质量,圣凯尔影视向广播电视行业新闻部与制作部提供一套覆盖全流程的编控解决方案,涵盖从前期拍摄录制到后期素材剪辑、HDR 监看功能、输出文件发布的各个环节。为了实现复杂强大的特效和毫秒级节目编排控制,圣凯尔影视选用 NVIDIA RTX 5880 Ada GPU 并搭载 NVIDIA Sync II 同步卡,同时集成先进的视音频软硬件系统。通过此方案,可实现多媒体工程全流程高效管理与精准控制,为用户提供广播级视音频品质、强悍的实时处理性能以及卓越的创作体验。 大显身手:NVIDIA RTX 5880 Ada 助力节目稳定播控 NVIDIA RTX 5880 Ada 凭借其第五代 NVDEC 解码引擎与第八代 NVENC 编码引擎,为 AV1、H.265 (HEVC)、H.264 等主流编解码器提供硬件加速,轻松应对多路高规格视频流的实时解码与预处理任务,特别适用于多格式混编的节目制作场景。同时,48GB GDDR6 大显存结合 960GB/s 的高带宽,使 RTX 5880 Ada 能够预加载海量视频素材与特效模板,充分满足大型晚会或直播中多机位画面实时切换的需求,确保无缝过渡。 为应对播控系统严苛的帧同步需求,RTX 5880 Ada 可搭配 NVIDIA Sync II 同步卡,有效消除多屏间的帧延迟与画面撕裂,实现从多路信号输入到最终合成输出的端到端毫秒级同步,保障播控台监视器群精准同步,为导演团队提供所见即所得的精准预览。 在实时渲染与图形处理方面,RTX 5880 Ada 于高动态播控场景中同样表现卓越。其第三代 RT Core 与第四代 Tensor Core 协同工作,可实时处理复杂的图层混合、色彩校正,乃至 AI 驱动的智能抠像、超分辨率等特效(如实时字幕生成、智能画面降噪、虚拟演播室抠像等),在严格保持同步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画面质量并拓展创意空间。NVIDIA RTX 5880 Ada 官方渲染图 圣凯尔影视凭借 RTX 5880 Ada 的卓越性能,能够应对播控过程中出现的高吞吐视频处理、实时特效渲染与多路同步输出问题,搭建起从信号输入、实时处理到冗余输出的全链路高可靠播控平台,推动传统播控向智能化演进。 NVIDIA RTX GPU 加速媒体娱乐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NVIDIA RTX 5880 Ada 在节目制作领域的卓越表现,印证了专业级 GPU 对于现代媒体工作流效率与稳定性的核心支撑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浪潮,特别是面临生成式 AI 的爆发式增长,如何精准把握技术趋势、优化资源配置,势必成为企业持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群晖NAS强制要求使用官方/认证SSD!5倍价格、垃圾性能 来源——硬件世界 NAS厂商群晖最近宣布,在新推出的NAS产品中,必须使用来自官方的、经过认证的硬盘,包括HDD、SSD。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确保兼容性和可靠性,但逃脱不了强买强卖的垄断嫌疑,因为通过认证的,只有群晖自有品牌的硬盘。 这就是司马昭之心了。 现在,群晖已经开始销售最新的自有品牌SNV5400系列企业级SSD,价格高得离谱,比如1.6TB居然要535美元,约合人民币3830元,而类似竞品便宜的只要100美元左右,差了足足5倍多。 SNV5400系列还有800GB、400GB容量版本,价格分别为285美元、175美元,约合人民币2040元、1250元,同样贵得很。 更离谱的是,SNV5400系列SSD并不是什么旗舰产品,居然仅支持PCIe 3.0 x4,峰值顺序读写速度不过3GB/s、1GB/s,放在如今完全没法看。 群晖宣称其写入寿命最高2900TBW,号称专为群晖NAS研发,但其实同样很一般。 比如西数的红盘SN700,也是NAS专用盘,也是PCIe 3.0,读写寿命就有5100TBW,是群晖的几乎两倍。 群晖这是逼着大家不跟他玩了……说到企业级SSD,美光推出了全新的美光2600 SSD QLC固态硬盘,这款SSD采用了自适应写入技术,实现了与TLC SSD相媲美的性能表现。 美光2600 SSD结合了慧荣科技的PS5029-E29T主控和自家的276层G9 QLC NAND闪存,采用无DRAM设计。 自适应写入技术是该系列的关键亮点,它通过在SLC、TLC和QLC模式之间动态切换,将不同NAND模式用作动态缓存,从而显著提升QLC的持续写入性能。具体而言,新数据首先以SLC模式写入,SLC满后切换到TLC模式,当SLC和TLC都满时,数据在SSD空闲时转移到QLC模式,最后释放SLC和TLC区域以存储新数据。 美光2600 SSD提供三种不同的尺寸规格:2230、2242和2280,均为单面设计,能够适配多种设备。 存储容量方面,用户可选择512GB、1TB或2TB版本,2TB版本顺序读取速度720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6500MB/s,随机读取速度达到1000000 IOPS,随机写入速度为1100000 IOPS。 1TB版本的顺序读取速度为7299MB/s,顺序写入速度为5800MB/s,随机读取速度为740000 IOPS,随机写入速度为1000000 IOPS。 512GB版本的顺序读取速度为5000MB/s,顺序写入速度为3000MB/s,随机读取速度为370000 IOPS,随机写入速度为690000 IOPS。 所有容量版本的读写延迟均为50微秒和12微秒。 耐用性方面,512GB版本的耐久性为200TBW,1TB版本为400TBW,2TB版本为700TBW,与常规QLC SSD相当。
跟风传闻 外网媒体称英伟达还将推出RTX 5060SUPER,搭配12GB显存 来源——AMP实验室 K佬发言前我将保持沉默 科技媒体 overclock3d 昨日(6 月 30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英伟达将推出具备 12GB GDDR7 显存的 GeForce RTX 5060 SUPER 显卡,配有 32 个 SM 单元,4096 个 CUDA 核心。科技媒体推测,如果英伟达使用 3GB GDDR7 模块,那么该显卡的位宽预估为 128-bit。 目前尚不清楚英伟达 RTX 5060 SUPER 显卡的图形总功耗(TGP)信息,因此该媒体表示暂时无法预测该显卡的性能表现。他估测不了那我来估测,换装3GB颗粒预计提升20W TDP,核心规模增长极少,预计其TimeSpy跑分可能落在12500左右。最终价格可能落在2899¥,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建立在这款显卡存在的基础上,我不认为英伟达会在这个价格区间又切出一张卡,除非公司后来想通了把RTX 5060Ti 8GB给停产,不然这里生态位是没有的。
来源——AMP实验室 要来了 英特尔官方代表 Lynn A Comp 在今日 来源——AMP实验室 要来了 英特尔官方代表 Lynn A Comp 在今日于韩国首尔举行的 Intel AI Summit Seoul 2025 峰会上展示的演示文稿,该企业计划在今年四季度推出锐炫显卡的“边缘 AI 扩展”。从与该“神秘内容”并列的产品来看,这指的应该是基于 "Battlemage" 架构的独立显卡产品,可能为锐炫 Bxx0E 嵌入式显卡系列。 在此前的COMPUTEX2025上,英特尔宣布推出了B60和B50两款设计,并且多家合作伙伴厂商同步推出设计。但其实玩家们依然还在等待B系列的B770和B750两款基于BMG-G21 GPU的定位中高端的显卡,虽然推出不久后就会受到RTX 50SUPER的夹击,但好歹也出点新产品证明自己还存活吧。
嗯~拉出来了:RTX 5050官方测试出炉,值这个价吗? 来源——AMP实验室 有没有巴掌大? 在无人关心的角落,RTX 5050悄然发布了。作为RTX 50系最末流的产品,甚至它连媒体解禁测评都没有——就好像绿厂走路上然后放了个P,然后没事人一样继续往前走。 当然,英伟达的AIC合作伙伴厂商们该干啥还是干啥,映众就准备好了相关的内部测试物料,并且已经正式公布。并且有意思的是,映众并没有对比友商的产品,而是对比的前代的RTX显卡,包括RTX 3060和RTX 4060。首先是喜闻乐见的GPUZ截图,从图表可以看到RTX 5050的基本频率是2317MHz,加速频率为2572MHz。软件并没有完全读取出设备信息,因为该驱动程序版本还是576.77而不是80,这表示它所使用的是内部版本驱动,并非公开发行。该显卡走PCIe5.0 ×8通道,拥有32个ROPs光栅单元和80个TMU,总计2560个CUDA内核,128Bit显存位宽搭配8GB GDDR6显存。这倒是提醒我了一个有意思的事,那就是这颗GPU同时兼容GDDR6和GDDR7显存,因为在移动端这款显卡搭配的是三星的GDDR7显存。 这款RTX 5050曜夜X2安装在9800X3D和DDR5-6800系统上进行测试,映众在总结中谈到,根据测试,RTX 5050实际综合性能略低于RTX 4060,即使它在基准测试中表现不错,但真正游戏中还是RTX 4060更胜一筹。不过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的驱动优化问题,因为映众所使用的还是内部版本的测试驱动,真正公开发行驱动后多半会有所优化。但是消费者也不能忽视其中两款显卡本身的硬件规格差距,RTX 4060毕竟还比RTX 5050多了512个CUDA内核,虽然说跨架构对比不太合适,但是在总规模本就比较低的情况下,还是值得一提的。有意思的是,映众还放出了这款曜夜X2的拆解图,真给我看笑了:本就贫瘠的PCB上还被挖了一块,但是右上角的8PIN供电似乎又在强撑着说自己还能打。再看看中心面积大小还不如旁边显存颗粒大的GPU芯片,很难想象这是2025年一款要卖2000+的显卡。
花十几万配顶级电脑:遭遇诡异Bug无法开机!机主绝望发帖求助 来源——硬件世界 一位3D图形工作者在组装了一台价值约2万美元(约合14.3万元人民币)的顶级DIY电脑后,遭遇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Reddit用户joel_motion介绍,他的这台电脑配备了AMD线程撕裂者Pro 7975WX处理器、两块RTX 4090显卡以及512GB的内存。 但是在一次BIOS更新失败后,电脑便无法正常启动,始终停留在Q-Code 92错误。 时间回到2024年底,joel_motion首次组装了这台电脑,最初在无机箱测试时一切正常,随后将其安装到Corsair 9000D Super Full-Tower机箱中,依然运行良好。然而,当其使用“BIOS工具”更新Asus Pro WS WRX90E-SAGE SE主板时,问题出现了,更新过程中,系统卡住,joel_motion不得不强制关机,此后电脑便一直无法启动。 幸运的是主板还在退换期内,不过在收到华硕更换回来的主板后,Q-Code 92错误依然存在,他先后更换了两次主板、一个CPU和一个GPU,甚至尝试了全新的内存和电源,但问题依旧。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存插槽尝试、清除CMOS、回退不同版本的BIOS后,joel_motion无奈之下只能在论坛上发帖求助,将自己的电脑形容为“价值13万元的废纸”。截至目前,joel_motion的似乎仍未解决,不过对于此类问题,经验丰富的PC维修人员通常会将系统简化到启动所需的最基本组件,以确定问题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CPU、一根内存、一块显卡、一个CPU散热器以及主板和显卡的电源连接到电源上,并连接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如果在这种最小配置下系统仍然无法启动,那么问题的变量就会大大减少。 由于Q-Code 92指向的是PCI总线初始化问题,这并不能精确地缩小故障范围,因此,目前尚无确切答案,如果实在无计可施,该用户或许可以考虑请一位专业的维修人员。
摩尔线程IPO上市获受理:未发布新品对标H100 来源——硬件世界 据上交所官网,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获受理。 根据招股说明书,摩尔线程计划发行公开股票不低于44447580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 本次发行后,摩尔线程第一大股东为南京神傲管理咨询合伙公司(有限合伙),持股比例13.0909%;第二大股东为创始人兼CEO张建中,持股比例9.9538%;第三大股东为杭州华傲,持股比例6.0583%。 张建中是南京神傲的一致行动人,是杭州华傲的一致行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6月11日,以自主研发的全功能GPU为核心,已成功推出四代GPU架构(苏堤、春晓、曲院、平湖),产品覆盖AI智算、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图形渲染、计算虚拟化、智能媒体、个人娱乐与生产力工具等领域。 具体包括:AI加速卡MTT S4000、专业显卡MTT S3000/S2000、桌面显卡MTT S80/S70/X300/S50/S30/S10、AI一体机D200/D400/D800、夸娥集群、智能SoC长江、SoC模组、AI算力本等。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中提到了基于第四代平湖GPU架构的未发布新产品“MTT S5000”,属于企业级AI加速卡,已用于D800 X1/X一体机、夸娥2代集群。 虽然官方没有披露其具体规格、性能,但根据快科技的独家消息,一些参与S5000测试的用户透露,这是国内真正对标NVIDIA H100的产品,同时FP8浮点算力对于DeepSeek-V3/R1这样的MoE混合专家大模型训练来说,是妥妥的绝配。2022年、2023年、2024年,摩尔线程收入分别为4608.83万元、12398.19万元、43845.95万元,其中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分别为4119.29万元、11837.66万元、42435.03万元,占比分别为89.86%、97.45%、98.16%。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3955.22万元、-167331.03万元、-149193.77万元。 研发费用分别为111649.37万元、133442.57万元、135868.90万元,分别占收入的2422.51%、1076.31%、309.88%。 截止2024年底,摩尔线程员工总数1126人,其中研发人员886人,本科、硕士、博士占比分别为24.49%、70.99%、3.50%。 2023年10月,美国将摩尔线程列入“实体清单”,未对销售产品、提供服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限制了其获取受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管制的商品、软件和技术,已通过开展国产化替代、自研等相应措施应对存在的限制,尽量减轻影响。 摩尔线程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用于摩尔线程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AI SoC芯片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另一家国产GPU企业沐曦股份的科创板IPO申请也同步获得了上交所受理,拟募资39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壁仞、燧原、格兰菲等国产GPU企业也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随着美国出口管制持续收紧,NVIDIA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拜登政府初期的95%大幅下滑至50%,这为国产GPU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窗口期。 目前,沐曦股份的主要产品全面覆盖人工智能计算、通用计算和图形渲染三大领域。 报告期内先后推出了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N系列GPU、用于训推一体和通用计算的曦云C 列GPU,以及正在研发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GPU。 根据招股书,沐曦股份自202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自主研发全栈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GPU累计销量已超25000颗。 沐曦股份计划将39亿元募资中的24.6亿元用于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的研发和产业化,4.5亿元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的研发和产业化,另有近10亿元用于面向前沿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GPU技术研发。
HDMI 2.2规范深入揭密:12K分辨率+120Hz刷新率都不是事儿 早在年初的CES 2025大展上,HDMI Forum官方就公布了新版HDMI 2.2标准规范,并公开了诸多全新特性,尤其是传输带宽翻番至惊人的96Gbps。 经过六个月的漫长等待,HDMI 2.2规范终于正式发布了!新规范堪称是HDMI 2.1 2017年11月诞生近八年来,革命性的一次重大变化。 虽然版本号只是从2.1小小地增加到2.2,但所带来的变化,远不是版本号所能表达的。 借此机会,我们和HDMI Forum总裁Chandlee Harrell、HDMI许可管理公司CEO Rob Tobias、HDMI许可管理公司亚太区授权合规部总监刘锡希一起聊了聊关于HDMI 2.2的那些事儿,对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需要解释一下,HDMI、DisplayPort都是如今非常流行的视频(兼顾音频)传输接口规范,经常被相提并论,甚至互相对比,但二者定位截然不同。 HDMI最初由东芝、索尼等电视厂商提出,因此主要面向消费电子类产品,包括电视机、游戏机、家庭投影仪、视频播放机等等,也就是侧重家庭娱乐场景,更强调音视频一体化传输,对内容版权的保护也更到位。 DisplayPort则是VESA协会为首的PC行业主导,主要用于PC电脑主板、显卡、显示器、图形工作站、电竞设备、专业投影仪等等,更偏向高性能图像传输,可以更好地支持画面同步防撕裂、高刷新率、多屏扩展等。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HDMI产品出货量已经近140亿台,仅仅2024年一年就有超过9亿台。 获得许可的HDMI采纳者已超过2000家,HDMI产品制造商、经销商更是接近10万家。 电视无疑是HDMI最大规模的应用设备。 Omdia预计,全球电视市场保持基本平稳,每年都小有增加,其中2025年电视出货量预计增加7.4万台,主要来自北美、中国、亚太市场的贡献,增幅均有2-3%,其他地区则会普遍下降2-4%。 未来五年,亚太地区的电视市场增势最为良好,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可达2%。 不过由于消费者逐步转向价格更低、功能更少的电视,导致平均售价(ASP)降低,全球市场收入也将出现小幅下跌,其中2025年就减少约10亿美元。另一方面,有追求的高端消费者也在追求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显示更清晰的电视产品。 85/98/100英寸不断增多,多数支持4K分辨率、120Hz刷新率,8K电视也在越来越多地出现,10K(10240×4320)、12K(12288×6480)、16K(15360×8640)等极高清分辨率也已露出苗头。 尤其是98/100英寸的4K LCD电视,出货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98英寸的受欢迎品牌包括TCL、三星、索尼等,比如TCL 2024年第四季度超过了8万台,三星也超过4万台。 100英寸流行的则是海信、创维、小米、TLC等,其中海信2024年第四季度逼近10万台,创维、小米也都在3万台上下。面板方面,MiniLED异军突起,2024年第四季度出货量310万台,首次超过OLED 210万台,尤其是中国市场表现抢眼,当季同比猛增280%,远远领先于182%的全球增长幅度。 品牌方面,TCL 2024年第四季度占据全球miniLED电视市场33.2%的份额,海信以28.6%紧随其后,两家合计就超过了60%。 三星的miniLED电视销量有所增长,但份额却在大幅缩水,2023年第四季度还有39.5%,2024年第四季度只剩下15.1%。另外,用户对电视的需求也在日益丰富,不但需要基础的视频、音频功能更强,比如更高的分辨率、刷新率、动态HDR、eARC(增强型音频回传通道),还有可变刷新率(VRR)、自动低延迟模式(ALLM)、快速帧传输(QCT)等多样化的HDMI增强游戏功能。 目前,所有主流电视品牌都已经普遍支持HDMI游戏功能,主流游戏掌机也普遍支持HDMI扩展坞,包括Steam Deck、Switch、ROG游戏掌机、联想拯救者系列等等。 再加上手机也可以通过USB-C转HDMI适配器来连接电视,客厅的娱乐体验远比以往丰富得多。 这也意味着,HDMI技术需要持续进化,提供更高的传输带宽、更多的技术功能,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比如HDMI 2.1 48Gbps的带宽就已经明显捉襟见肘了。HDMI 2.2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直接将带宽翻了一番,达到96Gbps,差一点就突破100Gbps大关。 对比早先的HDMI 1.4,如此高的带宽已经提升了超过8倍,对比HDMI 2.0也增加了超过4倍。 相比之下,最新的DisplayPort 2.1系列规范(包括2.1/2.1a/2.1b),带宽依然停留在80Gbps,远不及HDMI 2.2。 HDMI 2.2依然采用了HDMI 2.1开始引入的固定比率速率传输技术(FRL),对比HDMI 1.0-2.0使用的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技术(TMDS),可以实现更高的传输带宽。 FRL采用固定速率、多通道传输机制,支持最多4个通道传输数据,每个通道的最大速率在HDMI 2.2中翻番为24Gbps,从而实现最高96Gbps的高带宽。 不同于TMDS的单独时钟通道,FRL将独立的时钟信号嵌入到数据流之中,可以在接收端通过时钟恢复单元提取时钟信号。 在数据传输编码方面,TMDS采用的是8b/10b编码方式,FRL则采用压缩效率更高的16b/18b编码,使得每个通道的数据传输量更高。 Chandlee解释说,96Gbps带宽是一个跳跃式的进步,因此在物理层、编码层、链路层上都进行了链路级调整,以支持高级带宽,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变化。为了匹配如此高带宽的传输需要,HDMI 2.2同步带来了新的超高速数据线“Ultra96”(超96) HDMI 线缆,支持64Gbps、80Gbps或96Gbps带宽,当然也支持HDMI2.2规范的所有功能。 至于具体如何选择,Chandlee表示,新的带宽速度需要新的芯片,不同的应用对带宽速度的需求也是各异的,不同带宽速度之间的芯片成本差异可能不大,但是高带宽所需的芯片设计更复杂,也会需要更多时间。 有传闻称,AMD下一代显卡将升级支持HDMI 2.2,但最高仅支持80Gbps带宽,可能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支持Ultra96功能的HDMI 2.2端口,也会明显标注出Ultra96功能名称字样。Ultra96 HDMI线缆是现有Ultra HDMI线缆认证计划的一部分,每个长度的型号都必须经过测试和认证,并展示认证标签、防伪标签,方便用户识别。 Ultra96 HDMI线缆预计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上市,不过支持HDMI 2.2的终端产品可能还要等一等,官方暂未给出可预测的时间表。更充裕的带宽,加上压缩和色度子采样,HDMI 2.2可以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包括4K480、5K240、8K240、10K120、12K120。 同时,HDMI 2.2还可以支持未压缩的全色度格式,比如10位和12位的8K60 4:4:4、4K240 4:4:4。 当然,这也给AR、VR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因为它们屏幕很小、距离眼睛很近,需要海量像素才能保证清晰,HDMI 2.2新增的带宽冗余空间正好可以提高头戴式设备的像素密度,支持更高的刷新率以保证消费者不会犯晕。HDMI 2.2新增支持的延迟指示协议(LIP)也值得一提。 它主要用于改进音频和视频同步,尤其适用于多跳系统配置,如带有音频视频接收器或条形音箱的系统。 随着内容、分发、设备和安装变得更加多样化,音频视频同步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无论人物说话时明显的嘴型不对,还是快节奏游戏中的互动不同步,都会严重降低体验,甚至无法接受。 特别是当系统涉及多个音频和视频连接时,情况可能会更糟。 Rob指出,LIP是协议级应用,预计将很快进入市场,因为最终可能只需要软件层面的更新。也许在明年的CES上,我们会看到一些新产品支持LIP协议。最后汇总一下HDMI 2.2规范的主要功能!
8GB显存!RTX 5050首发上市:2099元起 却干不过RTX 4060 来源——硬件世界 RTX 50系列显卡的最后一名成员,RTX 5050今天起正式上市,建议零售价2099元起,高配版有的卖到了2299元。 据说,NVIDIA曾经考虑定价1999元起,但最后还是没能跌入2000元——没办法,AMD不够YES啊! RTX 5050采用Blackwell架构家族最小号的GB207芯片,也是该芯片的唯一型号,配备2560个CUDA核心、20个RT核心、80个Tensor核心,相比RTX 5060直接砍掉了三分之一。 显存位宽还是128-bit,但是降级为GDDR6,是全系唯一一个不用GDDR7新显存的。 整卡功耗130W,只需单个8针供电。 该卡主要面向1080p游戏,配合DLSS 4多帧生成技术,可以在高特效下取得不错的帧率,而且功耗和发热都不高,温度、噪音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RTX 5050将在今晚21点开售,到时候才会公开放出驱动,一如此前的RTX 5060,并没有提前给到媒体驱动,所以也就不会有首发评测。 硬哥已经拿到了七彩虹、映众、技嘉的RTX 5050,会尽快和大家分享评测! Inno3D倒是提前透露了了一些初步测试结果,一起来看看他的表现到底如何。 综合基准性能方面,RTX 5050和RTX 4060基本相当,略强于RTX 3060。游戏性能方面,1080p分辨率测了四款游戏,包括《无主之地 3》、《孤岛惊魂 6》、《地平线零之曙光》和《刺客信条:英灵殿》。 RTX 5050 比 RTX 3060快18.5%,但略慢于RTX 4060。 看这样子,除非RTX 5050的价格降至1500元左右,否则购买它几乎没有意义。顺便说一个好玩的事儿。 近日,一位幸运的买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在eBay上以总共650美元(约4655元人民币)购买了两张RTX 3080 GPU,却意外收到了价值更高的RTX 3090 GPU。 该用户表示,他在6月早些时候以650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两张RTX 3080显卡,这两张显卡分别来自两个独立的eBay拍卖,每张显卡的售价为325美元,标的名称为“戴尔GeForce RTX 3080 10GB GDDR6X显卡”。 然而,当他收到显卡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收到的竟然是两张价值更高的RTX 3090 GPU。 他指出:“你能看出这是3090而不是3080,因为只有3090有SLI,而且你能清楚地看到SLI的金色引脚”。这两张显卡的背板有些弯曲,散热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简单的修复并涂抹一些新的导热硅脂后,两张显卡均能正常工作。 这些戴尔显卡很可能来自品牌台式机,几天前,一张配备24GB显存的戴尔RTX 3090在eBay上以820美元的价格售出,而这位买家仅以650美元的价格就买到了两张。这位买家表示,由于自己的电源功率只有850瓦,可能无法支持两张RTX 3090 GPU同时运行,但至少他可以将其中一张显卡出售,以收回自己的投资,同时仍然保留一张性能强大的RTX 3090 GPU。 要说最惨的还是卖家,这位卖家在类似的商品列表下至少又卖出了20张RTX 3080显卡,知道真相后不知道会不会当场哭晕。
蓝宝石推出脉动 B650A WIFI 主板,提供 4 个 PCIe 槽和 2 个 M.2 来源——AMP实验室 799¥ 蓝宝石(蓝宝科技)现已推出 PULSE 脉动 B650A WIFI 主板,其采用标准 ATX 外形规格设计,提供了 4 条 PCIe 插槽和 2 个 M.2 盘位。该主板采用深色 PCB,仅为左侧 VRM、芯片组和双 M.2 盘位覆盖散热马甲。其搭载 7+2+1 相供电,支持 8 核 "Zen 5" 桌面处理器烤机不降频,拥有 1 组 EPS CPU 供电接口。蓝宝石 PULSE 脉动 B650A WIFI 主板扩展性如下: 内存: 4× DDR5 UDIMM (2DPC),支持 7400+ MT/s 超频 PCIe 插槽: 1× PCIe 4.0×16,合金加固; 1× PCIe 4.0×4,物理全长,合金加固; 2× PCIe 4.0×1。 存储: 1× M.2,PCIe 5.0×4; 1× M.2,PCIe 4.0×4; 4× SATA III 6Gbps。 网络: 有线:瑞昱 RTL8125BG,支持 2.5GbE; 无线:支持 Wi-Fi 6 & BT 5。 音频: 瑞昱 ALC897 CODEC。 外部 I/O: 板内接针:1× USB-C 5Gbps、1× 一分二 USB-A 5Gbps、2× 一分二 USB-A 480Mbps、3× 5V ARGB; 后置接口:1× HDMI、1× DisplayPort、6× USB-A 480Mbps、2× USB-A 5Gbps、1× 2.5GbE RJ45、一对 Wi-Fi 天线插孔、3× 音频插孔。 这款主板产品目前已知定价为799元,我的个人评价是,感觉像是拉皮板子。
不再召回 安克提供获赔新方案 用户自行将充电宝报废上传凭证即可 来源——AMP实验室 真要用户自行操作嘛? 30 日消息,安克于 6 月 20 日宣布召回部分批次存在自燃风险的基础款移动电源,将为用户寄送专用防火保护袋。然而由于起火担忧,部分快递公司可能拒收此类充电宝。29 日,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发文表示,安克提供了新的召回方案,只需自行把充电宝泡盐水 24 小时,然后上传泡水照片和充电宝 SN 码清晰照片即可。客服回应称,目前快递公司存在不收货无法寄回的情况,对于旧品处理方案将调整为泡盐水方案。该公司确实给出了泡盐水的召回流程。官方称“将旧移动电源浸泡在盐水中 24 小时即可,目的是彻底耗尽内部电池电量,避免直接丢弃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但是我认为,人对于电器类产品有天然的畏惧,尽管安克官方提供了演示过程,但对于用户来说,自行操作浸泡盐水仍可能存在风险。例如,如果盐水浓度、浸泡时间等细节把控不当,可能会导致充电宝耗能过程中出现意外。并且从方案来说,你不能假定每一个用户都是健全人,如果在处理过程中引发了意外,这里的安全责任由谁负责呢?
英伟达正在开辟“主权人工智能”作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市场 来源——AMP实验室 黄”坂公司 大型科技公司对英伟达的需求正在减弱,这些客户在创建满足需求的AI基础设施方面的预算已经耗尽,市场也认识到英伟达如果不作出改变,其公司的收入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很显然英伟达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而绿厂也在给出自己的答案。“主权人工智能”,这是最近在人工智能领域逐渐开始被提及的一个新词,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得谈谈这个词的概念,“主权人工智能”定义为一个国家部署和控制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的能力,它包括物理和数据基础设施。 主权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与电力、石油资源或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类似。而对于英伟达来说,公司将从这个机会中获取新的万亿美元,因为公司的客户从其他科技公司转向了国家组织。 白宫也意识到,各国都在寻求投入数十亿美元来创建AI基础设施,为了进行这种炒作,特朗普带领英伟达CEO黄仁勋进行了其本届任期的首次中东之行,这充分表明了主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将是下一个美国的投资市场。再说回英伟达将在“主权人工智能”概念中发挥什么作用。作为数据中心设施的主要供应商,英伟达作为AI工厂,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领导性的关键作用,而现在英伟达已经开始与国家支持的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建立主权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基础设施。已经公开的消息是,英伟达已与沙特阿拉伯的HUMAIN AI 合作,公司将为数字孪生设置提供数千个高级 GPU、国家云平台和模拟环境,而这已经是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市场机会。 不仅是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等中东国家也准备投入“数十亿”石油资金投资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这使他们能够确保在技术进步方面保持领先于西方。特朗普政府对这些国家提供高端英伟达芯片,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组织在这些地区展现的影响力,而他们想要主权人工智能”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地位,在竞争中击败物理人工智能和其他前景。欧洲国家也对此展现了浓厚兴趣,而同样老黄在欧洲进行了一次“巡回演出”,参加了多个会议并签署了笔交易。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英伟达与德国电信的合作,该合作项目将为欧洲制造商构建德国第一个工业AI云,而其所需超过10000个Blackwell GPU。 黄仁勋相信,AI将在未来演变成超过100万亿美元的市场,而主权人工智能和物理人工智能将是主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潮流的深度远比普通消费者所看到的要深得多,虽然该行业专注于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做的事情,但国家支持的组织现在已逐渐成为英伟达的真正交易。
13999-23947元高性价比!AMD锐龙AI Max迷你工作站集体上市 在今年初的CES 2025大展上,AMD推出了全新的锐龙AI Max系列处理器,为下一代AI PC和轻薄工作站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适合游戏玩家、创作者、专业用户等广泛用户群体。 锐龙AI Max处理器具有工作站级别的性能,拥有多达16个“Zen 5”架构的CPU核心、多达40个单元的AMD RDNA 3.5图形核心,以及一个高达50 TOPS AI算力的AMD XDNA2 NPU。 这一切都集成在超便携的设计中,可以轻松处理大型工程和建筑模型等专业图形应用,或者应对复杂AI加速工作负载的运行与开发。锐龙AI Max迷你工作站上市:AI应用本地开发与部署首选、万元级高性价比锐龙AI Max迷你工作站上市:AI应用本地开发与部署首选、万元级高性价比 锐龙AI Max处理器支持高达128GB的统一内存,其中最高可将96GB用于图形显存,既能实现无缝、可靠的多任务处理,也能支持运行超大规模的AI模型。 作为AMD 2025年AI PC处理器的旗舰型号,AMD锐龙 AI Max+ 395处理器一经宣布便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它能够在端侧运行70B大模型的惊艳表现。 对比顶级独立显卡RTX 4090,AMD锐龙AI Max+ 395处理器的AI性能可以领先多达2.2倍,功耗则低了多达87%。 此外,得益于集成高达50 TOPS AI处理能力的NPU,锐龙AI Max系列处理器可以加速运行对性能要求极高的AI工作。锐龙AI Max迷你工作站上市:AI应用本地开发与部署首选、万元级高性价比 目前,搭载锐龙AI Max系列处理器的Mini AI工作站、移动工作站产品已经纷纷上市,包括ROG幻X 2025、惠普战99 Ultra高性能笔记本移动工作站,极摩客 EVO-X2 2025、FEVM FAEX9迷你主机大模型微型工作站,联宝迷你主机工作站、磐镭YO1等等,价格从人民币13999元到23947元不等。 作为一款既能运行超大规模的AI模型以开发AI应用,又能部署测试AI解决方案,具有超强AI性能的小型工作站,锐龙AI Max处理器性价比优势突出,非常适合小规模的AI开发者和企业使用。 AMD Mini AI工作站解决方案优势: - 超小体积:主机体积不到4L,办公桌上就能用,无需额外机柜、机房设计。 - 超低能耗:整机供电不到300W,普通插座就能启用,方便部署,省电省钱。 - 超低成本:万元级整机成本,单人即可快速安装部署,降低企业使用门槛。 - 超大模型:96GB超大专属显存,原生支持70B大模型或多模态高效并行,借助Moyoyo混合量化更是可运行2350亿Qwen3大模型。 - 全栈生态: 设备:已上市多款锐龙AI Max处理器的Mini AI工作站、移动工作站方案可选。 模型:AMD生态伙伴提供量化和调优支持(如Moyoyo)。 应用:AMD AI创新生态联盟的ISV软件开发商提供适配和调优。锐龙AI Max迷你工作站上市:AI应用本地开发与部署首选、万元级高性价比 在开发应用层面,AMD 锐龙Mini AI工作站兼容ONNX Runtime、DirectML等多种模型和API,适合Windows平台部署、运行、加速主流模型应用。 AMD 锐龙Mini AI工作站还适合开发多模态AI应用原型,利于进行实验和形成Demo,帮助快速发布开源项目。 它还可以调用NPU运行YOLO等适配模型,而强大的集成GPU负责加载运行其他模型,分担各自优势负载,让多模态应用有最优算力表现。 AMD 锐龙Mini AI工作站是本地部署,无网络延迟,无token收费焦虑,最重要的是无需上云,开发数据私密又安全,算法和模型数据无外泄风险。锐龙AI Max迷你工作站上市:AI应用本地开发与部署首选、万元级高性价比 可以说,AMD锐龙 AI Max平台定义了Mini AI 工作站的性能边界,异构计算架构、开放生态和高性价比使其在端侧AI部署、边缘AI计算、创意产业、科研教育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据悉,在7月初,AMD将在深圳召开AI赋能行业的论坛,与业内合作伙伴一起探讨如何利用AMD锐龙AI MAX+ 395处理器的Mini AI工作站助力AI开发,打通AI应用到具体行业解决方案的最后一公里。 顺带一提,著名渠道代理商世平伟业(AMD/长江存储/希捷/芝奇/铠侠/群晖等),通过旗下品牌Abee也推出了一款基于锐龙AI Max+ 395处理器的AI工作站,甚至动用了水冷散热! 它同样配备了128GB LPDDR5X-8000大内存,可分配最多96GB作为显存,加上126 TOPS平台算力,无论游戏还是AI部署都不在话下。 水冷散热系统比较标准,冷头覆盖CPU本身,两侧挂装92nm风扇,连接内部冷排,号称“mini液冷”,不过看起来体积依然不小,只是具体尺寸暂时不详。 其他配置也相当豪华,其中网卡是2.5G+10G的组合,同时内置400W FlexATX小型电源(按照规范尺寸为150x81.5×40.5毫米),ATX12VO标准,白金认证。 上市时间和价格未公布,但此类产品一般都在1.5万元上下,这个水冷加持必然会更贵一些。AMD锐龙AI Max+ 395迷你机竟用上水冷!2.5G+10G双网卡
10亿元!国产GPU厂商完成新一轮融资:产品对标NVIDIA A100 来源——硬件世界 由商汤于2024年底分拆独立而来的国产GPU公司曦望Sunrise,近日完成了近1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 此次的投资方包括三一集团旗下华胥基金、第四范式、游族网络、北京利尔、松禾资本、海通开元等。 据介绍,曦望Sunrise专注高性能GPU研发,定位于“更懂AI的芯片公司”,产品线涵盖了曦望S1、S2、S3三款GPU,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 其中,S1是云边视觉推理专用芯片,主要用于视频分析模型推理,服务于商汤CV产品线计算需求。 S2是大模型推理GPGPU,兼容CUDA生态,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值得注意的是,S2从指令集到GPGPU IP架构、算子开发、编译器工具链,全部自研。 目前,S1和S2均已实现量产,S1出货量已超2万片,S2性能追平A100。 S3正在研发中,据称将在2026年量产,号称通过架构创新将推理计算成本降低至原本的1/10,挑战“让国产大模型推理成本进入1分钱时代”。
2025年6月30日电脑主机配置推荐 又是一个日常叠甲,防止有破甲弓,这一期的配置也是经过好几遍的筛选,配置上面呢,秉承着一个能用就行,不是最佳答案,大家可以做参考,有问题也欢迎指出,大家理性讨论,谢谢! 前言:一开始我写的推荐配置是根据平台上最低价格来制作的,然后产品呢说实话也是有些丐的,特别是显卡; 然后这个时候就会有朋友看到价格如此划算,预算拿着那里的配置表给我看,说这个价格能配吗?其实我文章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还在评论区置顶了相关的解释,平台的最低价格不代表我这里配的价格,还有我们出也会出一些我们很有优势的产品,这样价格才会下来,当然大家如果实在是想要我们也可以配,但是价格就比不过平台搜罗的最低价了; 还有我注意到一个问题,我写的是让大家自己去买散件的价格,我意识到能来看推荐配置大多是不太懂这些的,想着要买整机方便,到手直接开机玩的那种,那我写这些让大家去购买散件的意义是啥,可能对于有些真的是想自己动手以及体验蹲券的乐趣那些人来说真的是很有用,所以呢我这里后来就打算写我们这边的整机配置推荐,这样方便大家直接对比; 还有,接下来会一周更新一次配置推荐,原因是产品价格波动实在太大,DDR4的内存涨的飞起,显卡也是,所以及时更新我觉得更利于大家对比购买。ROG全家桶镇楼一、 行情分析: 显卡:5060、5060TI 16G、5070TI、5080依然小缺,但价格算是稳定下来了,目前还没有涨价的趋势。 内存:内存依然在涨,特别是DDR4的内存,还有D5长鑫颗粒也涨,涨的离谱,各个平台都开始涨了,所以配置上面价格对不上可能就是已经涨过价格了,然后内存涨价的现象也是能够预测的,因为三星已经声明过准备停产,可以参考往期文章:DDR4内存价格逼近DDR5 其他:价格浮动不大,CPU甚至有降价现象 目前值得购买的CPU: Intel:12100F、12400F、13490F、12600KF、14600KF;担心13,14代缩肛问题的朋友可以刷最新biso,或者调参,14600KF搭配上D4的平台是真的划算,买盒装保5年,坏了直接换新。 AMD:5600、7700、9600X、9700X、9800X3D;5600小涨但不影响它性价比的地位,没有7500F是因为最新批次少了一组电容,暴雷现象蛮多的,可以选择加点上7700或9600X,其余看预算选择。 配置上该注意的地方: 板U:主板最好是上御三家的(华硕、技嘉、微星),预算实在不够可以考虑铭瑄;还要考虑主板供电是否能够带动你的CPU,不然也是浪费了性能 显卡:50系出来就不要再去看那个40系,除非真的是有很好的价格,然后显卡主要看售后,其他什么的都差不多,然后建议呢5060TI 去选择16G版本,性价比比较高。 内存:注意颗粒就行,另外我要吹爆长鑫颗粒,预算不够可以选择6000频率 C36的长鑫颗粒内存,性能与C30相差不是很大,可以放心购买,虽然涨了一波,但还是省预算很好的一个选择;现在出现的24G M-DIE是新M-DIE,属于是最优选择,与A-DIE价格相差不大。 固态:依然是注意颗粒,游戏玩家就看颗粒,速度只要不是很慢的那种其实都差不多,感受不出来的,就选性价比的就行,钱花在刀刃上。 电源:千说万说,不能省电源,能上好的就去给我上好的,部分网红产品这些可以用,但不是很建议,特别是高瓦数的电源尽量选择用料好一点的。 机箱散热器:这里统一说明,只要机箱装得下,散热器压得住CPU温度,完全可以选择便宜的用,把钱花在刀刃上。 那么正片就开始了,具体配置图请移步至评论区观看,再次强调,这里的配置仅供参考,有问题也欢迎指出。
Intel牙膏挤爆 下代Nova Lake多线程性能提升60% 游戏硬刚AMD X3D 来源——硬件世界 近日有网友曝光了有关Intel下代Nova Lake CPU的性能数据幻灯片,其中提到单线程性能提升超过10%,多线程性能提升达到60%。 而且与Arrow Lake发布时有所不同,这张幻灯片还专门提到了“游戏性能的领导地位(leadership gaming performance)”,意味着可能会再次将重点放在游戏性能上。“领导地位”也暗示了可能比AMD的锐龙9000X3D系列更具有性能优势,如果属实,这将是一个明显的转变。 在其中也未提及对比对象,不过据推测应该是与酷睿Ultra 200S系列相比,毕竟Arrow Lake-S与Raptor Lake-S相比单线程性能上提升了8%。 多线程性能方面,Arrow Lake-S的旗舰SKU只有24核,而Nova Lake-S最高达52核,因此60%的多线程性能也符合预期。 此外,Nova Lake-S处理器还将支持更高的DDR5内存速度(8000 MT/s)和更多的PCIe 5.0通道(最多36条),这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Nova Lake-S处理器预计将于2026年推出,采用全新的LGA 1954插槽,这意味着它将不兼容现有的主板。技嘉为Intel Z890主板推出了名为“Ultra Turbo Mode”的全新BIOS功能,宣称可使酷睿Ultra 200S处理器的游戏性能提升最高35%。 Ultra Turbo Mode是技嘉首次为Z890平台推出的BIOS级优化工具,旨在通过调整硬件参数来释放英特尔酷睿Ultra 200S处理器的全部性能潜力。 根据技嘉的说法,这一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游戏性能,还能在AIDA64内存基准测试中实现高达68%的性能提升。 Ultra Turbo Mode提供了三种不同的BIOS配置文件,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LV2 Turbo Intel 200S Boost:基于英特尔的200S Boost技术,优化Fabric、Die-to-Die和DDR5内存时钟。 LV2 Turbo Mode:进一步增强CPU和DRAM参数。 LV3 Extreme Mode:据称可以解锁“最大性能潜力”,可能还包括额外的电源管理和用户工作负载监控功能,以确保主要工作负载获得最多的资源。技嘉表示,这些优化配置文件将帮助用户在不增加硬件投资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性能表现。但技嘉没有提供支持这些性能提升的详细截图。 不过,这些数据还是要谨慎对待,毕竟35%的性能提升很容易让酷睿Ultra 200S超越锐龙9000X3D,而且通常情况下,即使代际提升也不如这些。 所以这些性能提升数据可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因系统配置和使用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技嘉计划通过最新的BIOS更新,将Ultra Turbo Mode推向所有Z890主板。在服务器CPU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数十年的Intel,正在迅速失去其市场份额。 AMD EPYC处理器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收入和企业信任,同时基于ARM的服务器芯片也在逐渐获得关注。 市场分析师预测,到2027年,AMD和Intel可能会处于几乎平等的地位。市场研究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AMD不仅在2024年底的服务器处理器收入方面超过了Intel,而且在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缩小差距。 目前,AMD拥有大约33%的服务器CPU市场份额,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相比之下,Intel的份额已经下降到大约62%。 这与2017年形成了戏剧性的转变,当时Intel几乎控制了整个市场,而AMD和ARM处理器几乎不存在。 AMD的成功始于其Zen架构,其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约10%快速上升到2021年和2022年的超过20%。 IDC和Mercury Research的专家表示,这一趋势将加速,到2025年底,AMD的收入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36%,进一步将Intel的份额降低到大约55%。 展望未来,到2027年AMD可能达到40%的市场份额,而Intel预计将跌破象征性的50%大关,ARM处理器可能会继续稳步上升,可能达到10%到12%。 分析师预测,到2028年,AMD和Intel可能会处于平等地位,这将是该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收入,而不是销售的处理器数量,AMD在高端产品方面特别成功,而Intel仍然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更实惠的服务器CPU。
龙芯官宣未来三代GPGPU显卡 从对标7年前RX550到进军xnm 兼容CUDA 来源——硬件世界 龙芯近日举办了盛大发布会,正式推出龙芯3C6000系列服务器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工控与终端处理器,甚至预告了下一代CPU微架构。 与此同时,龙芯还回顾了在GPU图形核心领域的发展历程,首次披露了未来多代技术和产品规划。龙芯的主业是CPU通用处理器,而做GPU的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解决和龙芯CPU的配套问题,因为当时面临着进口低端GPU芯片供货不稳定不畅通、嵌入式GPU不适合桌面市场的情况。 有了自己的CPU、GPU,龙芯就可以形成自我配套,形成系统优势,降低系统成本。 早在2016年,龙芯GPU项目就立项了,这个时间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早很多。 2017年开展图形算法调研;2018年进行总体架构设计,同时开展结构模拟器设计;2019年完成模拟器验证,转入逻辑与结构设计阶段。 龙芯2K2000龙芯7A20002020年,龙芯首款GPU LG100诞生,应用于龙芯2K2000处理器、龙芯7A2000桥片(搭配(龙芯3号系列),性能接近AMD R5 230,至此龙芯完成了GPU结构设计与验证的全套工作。 2021年的LG110属于小幅迭代升级,在相同面积下算力性能提升了一倍,也用于龙芯7A2000。 2022年的LG120则是又一次迭代,主要是提高了光栅化精度,优化了图形与算法,龙芯2K2000后期用的就是它。龙芯的GPU设计是从零开始自研的,没有依赖境外IP,也没有历史包袱,技术上也早期的固定功能流水线、可编程流水线阶段,直接进入了统一渲染流水线架构。 当然,龙芯GPU起点并不算高,初期仅能支持OpenGL 2.1、OpenGL ES 2.0,但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代桌面应用的显示需求,可靠性和兼容性也都得到了市场验证,尤其是大幅降低了龙芯终端的成本。 迄今为止,LG100系列的出货规模已经超过了百万颗。2021年,LG100系列持续迭代的同时,龙芯就启动了第二代LG200的调研与整体设计。 这一次,龙芯调整了GPU设计思路,从统一渲染架构进步到通用计算架构,将以往的图形处理为中心,变成了计算为中心,这不亚于又一次从零起步。 之所以这么快转换方向,因为龙芯意识到,未来将是计算的天下,即使是图形处理也以计算任务的形式存在。可以说,这也为后续的通用计算、AI处理发展打下了基础。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设计、验证、迭代、磨合,加上配套驱动开发,一直到2024年,LG200才最终完工,用于这次发布的龙芯2K3000/3B6000M。 从路线图上看,它也会有一个迭代升级版本LG210,预计会在后期的龙芯2K3000/3B6000M中使用。龙芯2K3000/3B6000M中集成的LG200 GPU,图形性能有了成倍的提高,像素填充率从2GP/s提高到4GP/s,纹理填充率从2GT/s提高到8GT/s,还支持OpenGL 3.3、OpenGL ES 3.1、OpenCL 1.1。 LG200还初步支持通用计算加速和AI加速,运行目标识别等AI任务、大语言模型等都没有问题。 这可以说是龙芯的第一款GPGPU产品,官方宣称900MHz频率下FP16单精度浮点性能230.4 GFlops(2304亿次每秒)、INT8整数性能7.2 TOPS(7.2万亿次每秒)。 事实上,它的频率最高可以达到2.2-2.5GHz,适当开放频率的话FP16浮点、INT8整数性能分别可以达到256 GFlops、8 TOPS。GPGPU可以说是图形处理器历史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将通用计算、图形渲染合为一体,一肩挑,这也是现代GPU的基础特性。 对于龙芯来说,CPU补课基本完成,GPU依然还在补课阶段,尤其是API支持,之前落后太多,下一步将逐步支持OpenGL 3.2/4.0、OpenCL 3.0(虽然它已经基本凉凉),并加入新的Vulkan 1.1。 什么?你说DirectX?这是个封闭标准,纯自研的国产GPU暂时还做不到,除非买Imagination PowerVR之类的国外IP授权。 性能方面,龙芯GPU将首先继续升级架构,全面实现基本功能,然后扩展功能和性能,全面优化挖潜,逐步实现图形流水线、计算性能的可扩展,大力提高能效比、单位面积性能。这就是龙芯说的“先通后专”的发展路线,也就是先做好通用的GPU,再做好专用的GPGPU,尤其是在AI方面,当然现阶段主要面向端侧的AI推理,满足日常应用。 至于云侧的AI训练,那是AI加速卡的工作,龙芯至少目前不考虑。 龙芯未来的GPGPU也要分为三步走,并开启一个全新的龙芯9A系列,也可以叫LG300系列。龙芯GPGPU的架构设计,看起来和NVIDIA的颇为相似,也是分为多个GPC(图形处理集群),彼此通过L1N网络互连。 所有GPC加上二级缓存,通过L2N网络连接各个顶层模块,包括内存控制器、指令处理器、显示控制器、视频编解码控制器、PCIe控制器。 不同硅片之间,还可以通过LCL龙链进行互连,大大扩充芯片规模和性能。 再深入来看,GPC内部由一条GP图形流水线、多个SP流处理器组成,而每个流处理包括一个纹理单元、多个矢量单元,而每个矢量单元又包括16个FP16单精度浮点单元、1个FP32双精度浮点单元、1个Tensor张量单元(就差AI单元了)。 每个单元的性能指标,也都已经确定。需要强调的是,龙芯GPGPU虽然自研,但并不封闭,原则就是兼容主流、拥抱开源。 作为一套加速计算平台,龙芯GPGPU将具备全方位的能力,计算API方面不但支持传统的OpenCL,更是提出了兼容CUDA(暂不清楚会如何做到),可支撑训练、推理、微调等全场景AI,覆盖云侧、边缘侧、端侧全领域。 此外,图形API会紧跟OpenGL、Vulkan两大行业主流,视频编解码加速支持会逐渐覆盖更多格式。龙芯9A1000: 已经进入设计尾声阶段,即将完成流片,2026年推出。 这将是龙芯首款GPGPU专用芯片,通过它初步走通和验证设计思路,可用于独立显卡、AI加速卡。 它的定位比较低,成本也比较低,性能大致相当于AMD 7年前的入门显卡RX 550,但已经支持曲面细分、计算着色器等特性,不过图形API仅支持到OpenGL 4.0(RX 550 OpenGL 4.6)。 集成视频编解码模块,支持最常见的H.264、H.265。 AI推理性能方面,预计INT8整数格式下达到32-40 TOPS。龙芯9A2000: 2027年推出,将达到主流性能,实现完整功能,用于桌面和服务器。 通过架构优化、堆料双管齐下,大力提升性能单位比,整体性能可以提升大约4倍,比如FP16浮点达到5 TFlops,INT8整数达到160 TOPS。 它还将首次支持双硅片互连,性能再翻一倍,达到同工艺下的国际先进水平。 图形API方面终于可以支持到OpenGL 4.6,张量单元支持包括BF16在内的更多数据格式,还加入虚拟化支持。 龙芯9A3000: 暂无时间表,将首次冲击高端高性能,工艺和龙芯CPU一样演进到xnm,频率有望得以大幅提升,性能再次实现3-5倍的跃升。
两款重量级RTX 50SUPER曝出!看看你是否会被背刺? 来源——AMP实验室 可要看好时机了 不久之前,权威N卡消息分享者twi@kopite7kimi 预告了未来将会推出的两款50系SUPER升级型号,RTX 5070SUPER和RTX 5080SUPER,不过在此之前,这位老牌爆料人只透露了RTX 5080SUPER的相关规格,并且让人有些失望。 RTX 5080SUPER除了其显存替换为了24GB GDDR7显存,以及其速度正式提升到32Gbps,其最重要的GPU规模并没有改变,因为RTX 5080已经使用的是完整GB203核心,也就是10752CUDA的规模。非要再说的就是它的TDP在最新消息中被确认,提升到了415W,实在是不值一提。 当然这一档的显卡本身也属于高端定位,谈资大于使用率。玩家们其实更关注的是真咬咬牙买的起的xx70家族以及更为主流实惠的xx60系列。这就不得不谈到kimi的最新爆料,关于RTX 5070SUPER和RTX 5070Ti SUPER了。先来看各位最关心的RTX 5070SUPER,新推文称,RTX 5070SUPER将配置完整的GB205-400 GPU,这也是该GPU的完整规格,提供6400个CUDA内核,相比RTX 5070略有升级(6144+4%)。重点升级在于换装了3GB GDDR7显存颗粒,这使得拥有12个控制位的GB205 GPU可以使用18GB GDDR7显存。不过容量的改变并不会带来带宽提升,速度和位宽不变还是28Gbps/192Bit,因此带宽也还是672GB/s,不过该显卡的TGP因为更换了新的颗粒,提升到了275W,相比普通提升了25W。随后是我们猜测了许久的RTX 5070Ti SUPER,说实话我没想到这款会推出,因为它在70S和80中间的生态位略显尴尬,它的GPU规模也没有达到某个极限。而kimi最新爆料中透露了其消息,很遗憾的是它的GPU核心没变,还是GB203-350-A1,规模保持为了8960CUDA,唯一改变的是显存升级为了24GB GDDR7:因此,近期购买了RTX 5070Ti的用户,完全不必担心自己被背刺,新SUPER仅仅是多了8GB显存,可能在4K高压环境表现会好点,但是核心性能摆在这里,不会提升太多。 并且我有理由怀疑,后续会有第三方手工提供RTX 5070Ti升级24GB显存的服务,但话又说回来,买16GB显存的5070Ti的用户,平时的使用场景16GB也绝对够用了吧。 总结一下,这次RTX 50SUPER最值得的是RTX 5070SUPER,其显存来到了非常不错的18GB,并且核心性能不差,预计有Time Spy能稳定在23000分以上:现在唯一没有出炉的就是关于RTX 50的上市时间和定价了,不过我估计SUPER升级不会太快到来,预计会在明年初的CES上正式宣布,然后1月铺货,也可能提前一个月左右,总之还至少有半年。 而价格预期,我个人认为RTX 5070SUPER的定价会来到个4899,但是随后在3个月内降到一些版本有4599这么个价格,这一定价将取决于三家GDDR7显存的供应能力。总之,现在购买RTX 50系,不必担心被背刺,除非你买的是什么豪华旗舰RTX 5080。买xx70系的用户,至少能爽半年,随后再参与到70super系列的论战中
DeepSeek R2迟迟未出的原因是这个?称H20出口限制导致R2模型延迟 来源——AMP实验室 咋不用国产? 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报道,由于美国当局策略致英伟达 H20 芯片在中国内地供应短缺,继而导致 DeepSeek-R2 AI 模型开发工作延迟。 DeepSeek 使用了 5 万块 Hopper GPU 训练 R1 模型,其中包括 3 万块 H20、1 万块 H800 和 1 万块 H100。外媒援引两位知情人士透露,DeepSeek 团队近几个月一直在密集推进 R2 模型开发,但 CEO 梁文锋目前对模型的能力仍不满意,内部仍在继续提升性能,相应模型尚未准备好正式投用。 此外,相应报道同时指出,多数用户都是在英伟达的 H20 芯片上部署 / 运行现有 DeepSeek-R1 模型,随着 H20 芯片遭美国当局限制出口,除了令 DeepSeek R2 的研发更加困难外,也对现有 DeepSeek-R1 实际部署造成一定影响。 有的网友可能要问了,“不对啊,不是说DeepSeek的成本很低吗?怎么R2被硬件卡了?”,实际上这里的成本低那也是相对的,相对其他家大模型训练成本低,但是成本再低,锅里也要有米才能煮成饭啊对吧。
自适应QLC你会买吗 美光推出新型SSDMicron 2600,读速至高7299/s 来源——AMP实验室 不谈寿命? 美光(Micron)近日面向 OEM 客户推出了一款 Micron 2600 QLC SSD,这款 SSD 采用 PCIe 4.0 接口,提供 512GB-2TB 版本及 M.2 2230/2242/2280 三种尺寸,读速至高 7299 MB/s,写速至高 6500MB/s,号称性能表现足以与 TLC 争高下。Micron 2600 结合了 Phison PS5029-E29T 主控芯片与美光自家的 276 层 G9 QLC NAND 闪存,采用无 DRAM 缓存设计,使用单面 PCB,适用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及常见的各种游戏掌机。为弥补 QLC 闪存在持续写入性能上的劣势,美光在该系列中引入了 Adaptive Write Technology 自适应写入技术。也就是新数据先写入 SLC,当 SLC 缓存满后,再转入 TLC;当 SLC 和 TLC 区域都写满后,SSD 空闲时再将数据迁移到 QLC 区域,并释放 SLC / TLC 用于后续写入。通过这种动态缓存策略,SSD 能在不同负载下持续保持较高的写入性能。
相机电池都不让上飞机了?一文告诉你个人移动电源现在有哪些限制 来源——AMP实验室 首先相机电池能上飞机 时间得先追溯到6月上旬,当时有来自美国的报道传来,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 USPSC)通报称,安克 PowerCore 10000 移动电源(型号 A1263)已有 19 起起火或爆炸事故报告,导致轻微烧伤和超过 6 万美元(I约合 43.1 万元人民币)的财产损失。这款充电宝锂离子电池可能存在缺陷,存在起火风险,召回涉及约 115.8 万台产品,销售时间为 2016 年 6 月至 2022 年 12 月。 然而这只是第一波新闻,真正引爆的是在国内。本月多所北京高校学生发帖称保卫处下发通知,称“禁用罗马仕充电宝(移动电源)”。当时,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正在新闻”称,学校近期有同学发生过该品牌型号充电宝自爆自燃事件,这款自燃的概率比较高,119 消防部门也给学校发过提醒建议。 而这条消息出来之后,罗马仕旗舰店专员回应称“正在核查,信息关乎品牌商誉,已经由法务部门跟进中”,并且公司也发布声明称,“高度重视此事,已在第一时间展开核查,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取得沟通,暂未收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风险通告”。 事件来到六月中旬,罗马仕在16日发布消息,按照《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向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告了召回计划,将自即日起,召回 2023 年 6 月 5 日-2024 年 7 月 31 日期间制造的部分罗马仕 ROMOSS 牌移动电源三款产品共计 491745 台。三款型号分别为PAC20-272、PAC20-392和PLT20A-152,所以如果各位读者手头有罗马仕充电宝的,还是要再看看是不是这上文中型号的。而众所周知,充电宝的这些厂商也并非是专门生产电芯的,他们也是找上游供应商采购选品,所以,这批问题电芯也出现在了别家充电宝上。 本月20日,安克创新即日起主动对型号为 A1642 / A1647 / A1652 / A1680 / A1681 / A1689 / A1257 的部分批次产品发起召回。安克表示,在最近的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这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进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随后,充电宝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的所有电池 3C 证书被暂停或撤销。该公司由美国安普瑞斯全资子公司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主要从事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及其部件的生产销售等业务,产品覆盖移动电源以及电动工具领域、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多个品类。 事情最新发酵已经来到了交通运输方面,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 6 月 28 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 3C 标识、3C 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而对于铁路是否实行此规定的问题,12306客服人员回应称:目前铁路对携带充电宝的要求是标志清晰、单块额定输出功率不超过100W,客服暂未提及涉及3C认证或召回批次管控。那么现在回到标题,答案已经很清晰明显了,首先目前所有关于这些个人移动电源限制的施加对象都是充电宝品类,用于设备的专用电池并不在此类,也就是说相机电池并不会因为新通知而被限制。但是如果你是使用的电池棒这类通用移动电源,或者拥有可以向多种设备供电能力的电池(例如自带typec输出接口的电池),那么就会被列入限制内。目前因为规定刚刚出台,不少地方也出现了以往常见的“一刀切”处理办法,短期内可能会看到个别地方上对电池、充电宝一视同仁的处理,后续等人员培训和规定完善,基层行动就会更为准确。
再度俯冲,海外酷睿U7-265KF已降至210美元,甚至低于245K首发价 来源——AMP实验室 国内什么时候跟进? 英特尔上个月宣布酷睿 Ultra 7 265K 和 265KF 盒装版本降价 100 美元(约合 717 元人民币),来到 284~299 美元(约合 2036 ~ 2144 元人民币)。Wccftech 发现,亚马逊、Micro Center 等平台上的 Ultra 7 265KF 已经进一步降价至 209.99 美元(约合 1506 元人民币),少数 Prime 用户叠加亚马逊积分优惠后约为 199.49 美元(约合 1430 元人民币),算上信用卡还能再低 30 美元。 这对于一款原建议零售价 379~389 美元(约合 2717 ~ 2789 元人民币)的 CPU 来说,这种降幅在英特尔历史上可谓前所未见,而对于半年前首发购入这款 CPU 的用户来说恐怕也很难接受。 Wccftech 表示,规格更低的酷睿 Ultra 5 245K 建议零售价为 309~319 美元(约合 2215 ~ 2287 元人民币),在 209 美元的价位上目前尚无竞品能在性能上超越 Ultra 7 265KF。作为对比,国内酷睿 Ultra 7 265KF 目前京东单件历史最低价 2269 元,而且主板厂商提供的板 U 套装还会更划算一些。 根据 Reddit 上的用户反馈,新蛋网也提供了 372 美元(现汇率约合 2667 元人民币)的 Ultra 7 265KF+ 华擎 Z890 Lightning 的板 U 套装,附赠 16GB 的 DDR5 6400 CL32 内存。 在此之前,亚马逊、新蛋网等平台还为 2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2144 元人民币)购买英特尔酷睿 Ultra 7 265K 的用户附赠 91.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660 元人民币)的 32GB 芝奇幻锋戟 DDR5-6000 内存,以及标价 159.99 美元的两款 3A 游戏 ——《文明 7》和《消逝的光芒:困兽》。
官方PPT泄露,Nova Lake将提升至少10%单核性能 来源——AMP实验室 那可不妙了 全新酷睿Ultra 200落地后,最终其基准测试比上一代也就是14代酷睿落后了5%,而不久的将来Nova Lake Ultra 400系列将在明年推出,同时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至于其性能,现在已有官方渠道的PPT意外泄露。不过幻灯片并未指出这里的指标是哪方面的处理器,PPT显示,英特尔的目标是单线程性能提升至1.1被,多线程性能提升至1.6倍,这里的比较对象自然是和酷睿Ultra 200系列相比。有可能这是移动端也有可能是台式机,可以肯定的是,英特尔将再次把重点放在游戏性能上,这在PPT上甚至作为头条着重强调(Leadership Gaming Performance),这似乎暗示其性能可能优于现在锐龙的9000X3D系列,但是最好如此。 目前英特尔官方没有放出任何关于Nova Lake的细节,从核心配置到新平台,一切都还是猜测。目前最新的传言是Ultra 400K系列将配置多达16P+32E+4LPE总计52个核心,并且在全系Nova Lake中都会出现LP-E低功耗核心。而来自物流平台泄密的消息则透露了新平台插槽,Nova Lake-S桌面级处理器将采用LGA1954接口,而移动端则采用BGA2540接口,这两者都区分于现有的平台,用户想要新U那就势必得更换平台了。 英特尔预计将于明年推出Nova Lake,而在此之前,Arrow Lake还将推出Refresh版本,但据称只有K系列型号将获得更新改进
绿厂再放新大招,DLSS Transformer更新显存占用降低20% 来源——AMP实验室 并非全局降低 在RTX 50系发布后,英伟达宣布将看家本领DLSS的模型从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替换为了Transformer模型,新的模型基于注意力机制,放弃了硬件中的光流加速器。Transformer模型不仅在DLSS得到了应用,RTX视频超分辨率也得到了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减少了多达30%资源占用。更少参数显著提升画面质量与性能,为玩家带来更优游戏体验。而团队显然还不止于此,前几天DLSS Transformer再次迎来更新,英伟达发布了新的SDK套件,其中包含了用于超分辨率、光线重建和DLAA技术的更新版DLSS库。更为重要的是,Transformer模型结束了Beta测试。 在此版本中,英伟达还引入了对显存的使用优化,新版本使用的显存大大减少。尽管在官方的更新日志中只是简单提及了这一点,但更新的DLSS编程指南提供了有关变更更多的详细信息。 新套件下,Transformer模型在RTX 50/40/30系列显卡中,1080P分辨率占用仅87.77MB显存,相比上一版本减少了19.8%,而在2K、4K下,同样有20%的显存占用减少。这意味着DLSS运行超分辨率和光线重建模型所需要的显存更少,而对于8GB显存和1080P分辨率等常见组合,运行Transformer模型所需的显存占用下降到仅1%。 其实当时英伟达推出Transformer模型,最大的一个饼在于将帧生成/多帧生成可能下放到旧款的RTX显卡上。Transformer模型不再需要利用专用硬件,当时媒体也就这一问题问询了英伟达官方发言人,这一问题得到了积极的回答,官方称在完成50系中的MFG功能后,会试图将MFG功能进行进一步拓展。DLSS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英伟达的护城河技术,独特的AI超分辨率技术、持续的技术迭代、显著的性能优势与画质提升在游戏市场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帮助英伟达显卡保持持续优势。 而英伟达与游戏开发商的紧密合作、CUDA平台的协同效应等开发端的建设,显著增加了用户忠诚度,其他竞争对手即使能够开发出类似的AI超分辨率技术,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DLSS的性能和画质水平。
NVIDIA曾考虑RTX 5050定价1999元:最终还是没能落入2000元内 来源——硬件世界 NVIDIA RTX 50系列的最后一名成员RTX 5050已正式发布,官方建议零售价(MSRP)为249美元/人民币2099元。 根据博板堂透露,NVIDIA对RTX 5050的定价原计划是1999-2099元,但是最终还是敲定为2099元,价格没能杀到2000内。 而且这次是NVIDIA突然通知合作伙伴要发布RTX 5050显卡,比原计划提前了大概一个月,让许多显卡厂商都觉得太突然。 毕竟很多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到位,同时还要抓紧备货,不过好在应该不会影响7月1日准时发售。 整体规格方面,RTX 5050最小号的GB207芯片,也是该芯片的唯一型号,提供2560个CUDA核心、20个RT核心、80个Tensor核心,相比RTX 5060直接砍掉了三分之一。 显存位宽还是128-bit,但是降级为GDDR6,也是全系唯一一个不用GDDR7新显存的。 整体性能定位比RTX 4060稍微低一点,有些参数表现更好,有些规格不如RTX 4060,整体可性能表现可能弱于RTX 4060。NVIDIA发布GeForce RTX 5050显卡后,技嘉迅速推出了其定制版的半高刀卡——GeForce RTX 5050 OC Low Profile 8G。 这款显卡采用双槽设计,尺寸为182mm×69mm×36mm,能够适配ITX等小型机箱。该显卡配备了三风扇散热系统,与技嘉此前的RTX 3050半高卡相比,增加了额外的风扇,但整体尺寸几乎没有增加。 显卡配备了8GB GDDR6显存,显存频率为20Gbps,核心频率尚未公布,但作为一款超频版(OC)显卡,其加速频率将高于公版的2.57GHz。该显卡的TDP为130W,与参考版相同,因此技嘉也推荐使用550W电源。 在散热设计上,RTX 5050 OC Low Profile采用了定制的散热器,GPU芯片上涂有服务器级导热凝胶,直接与铜板接触。 铝制散热器通过铜热管与GPU相连,以实现更快的热量散发。这种散热方案足以有效冷却整个PCB,同时保持紧凑的体积。 接口方面,该显卡配备了双HDMI 2.1b接口、1个DP 1.4a接口和1个DP 2.1b接口,具体价格暂未公布。
最高64核心128线程!龙芯3C6000系列处理器发布 来源——硬件世界 在今天的2025龙芯产品发布会暨用户大会上,龙芯3C6000系列处理器正式发布,包括龙芯3C6000/S/D/Q等。 龙芯3C6000基于LA664架构内核,六发射流水线,通用性能比上代成倍提高。单硅片拥有16核心32线程,频率为2.0-2.2GHz,同时拥有32MB的片上高速缓存(LLC),支持四个72位内存通道,拥有多个PCIe 4x16/8接口,IO性能相比上一代3C5000成数量级提升。 通过龙链技术实现片间互连,双硅片封装即3C6000/D(3D6000),拥有32核心64线程;四硅片封装即3C6000/Q(3E6000),可达60/64核心120/128线程。其中龙链技术是对标NVLink,用于算力之间的互连,破解Chiplet的关键核心技术,可大幅降低延迟,提高带宽效率。性能方面,可达2023年市场主流产品水平,16核心的2.2GHz 3C6000/S性能可达Intel第3代至强4314(10nm/16核心32线程/2.4-3.4GHz/24MB/135W)水平。32核的3C6000D对标至强6338(32核心64线程/2.0-3.2GHz/48MB/205W);64核心的3C6000/Q更是可以对标至强铂金8380(40核心80线程/2.1GHz/60MB/270W)。胡伟武表示,从龙芯3C6000系列开始,性价比将逐步取代自主性成为选择龙芯CPU的主要原因。央视新闻官微发文点赞龙芯3C6000,称最新发布的龙芯3C6000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龙架构,无需依赖任何国外授权技术,也不依赖任何境外的供应链。 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可满足通算、智算、存储、工控、工作站等多场景的计算需求。国产软件方面也有好消息。 历经Preview、Alpha、Beta三轮社区共创测试,深度操作系统deepin 25终于在今日正式发布。 该版本中四大革新特性全面进化,带来1000+项优化修复落地,带来更可靠、更流畅、更自由的开源操作系统体验。 DDE桌面: 对桌面环境的众多组件进行了QML重构,不仅带来了肉眼可见的流畅度提升,更实现了视觉语言的全面统一。 控制中心引入了新的 “侧边栏+内容区” 分层结构,左侧导航一目了然,右侧设置直观便捷,高频操作无需层级跳转。 启动器现已支持按应用名称首字母排序,文件管理器也迎来了搜索功能的重大升级,支持 “即输即搜” 和关键词高亮。 针对笔记本用户,新增了三指、四指触控板手势的自定义能力,分屏、切换窗口等操作皆可随心设定。UOS AI: 无论在任何界面阅读,只需选中文字,AI图标便会即时浮现,一键翻译、总结、解释,甚至支持离线使用。 想调暗屏幕、或是快速创建会议日程?用自然语言对系统下达指令即可,无论是语音还是文字,系统都能心领神会。 可以选择接入 DeepSeek、百度千帆、讯飞星火等主流在线大模型,畅享云端算力;也可以在设置中安装并使用 “统信有容大模型”,实现数据不出本地的离线运行。 通过AI助手新增的智能体商店入口,可以下载不同领域的智能体,拓展AI的应用场景。磐石系统: deepin 25重磅推出 “磐石系统”,重新定义了Linux操作系统的稳定标杆。 通过将 /usr/bin 等核心目录强制设置为只读挂载,从根本上拦截了用户误操作或恶意软件对系统核心的修改,对于需要深度定制的开发者,也提供了便捷的命令一键开/关防护。 每一次系统更新前,系统都会自动创建备份快照,即便更新过程中发生意外,系统也能在重启后自动回滚至上一个正常状态。 针对公用电脑、展厅设备等场景,“无忧还原” 功能可实现重启后自动清空使用痕迹,同时支持白名单配置,兼顾安全与效率。如意玲珑: 依赖冲突是Linux用户长久以来的痛点,现在“如意玲珑” 带来终极解决方案。 玲珑通过沙箱化容器技术,将应用与依赖库彻底隔离,这意味着,一个玲珑包可以在Debian、Ubuntu、Arch、Fedora、openEuler 等7大主流发行版上直接运行,开发者无需再为不同平台重复打包。 并且已实现对AMD64、ARM64、LoongArch64等主流CPU架构的全面支持,目前玲珑生态已累计上架超过5000款软件。社区利器: 通过Distrobox子系统可以在应用商店一键安装Debian12、Ubuntu(20.04/24.04)、Arch、Fedora(41/42)等主流发行版的子系统镜像。 Treeland 窗口合成器 (预览探索):自研的渲染引擎,带来了40%的动画流畅度提升,并支持多指触控板的跟手操作,交互如丝般顺滑。 除了PC间的键鼠、剪贴板共享,新版跨端协同实现了手机与PC的突破性双向操控,在电脑大屏上可回复手机消息、操作手机应用。 架构支持方面,在AMD64稳定适配的基础上,新增ARM 64 / LoongArch64 / RISC-V架构支持,覆盖主流芯片平台;并已适配包括树莓派4B+、瑞莎Rock5B/5B+及ROCK 5 ITX主板等设备,拓展了在嵌入式及轻量级计算领域的应用。 安装器还新增17种语言,系统级翻译共覆盖 51种语言,应用商店支持区域化内容分发,为全球用户提供一致化的本地体验。
彻底疯狂!曝AMD Zen6频率逼近7GHz 来源——硬件世界 据报道,AMD下一代Zen 6架构旗舰处理器的频率有望达到惊人的近7.0GHz,这将使其在与英特尔的竞争中占据巨大优势。 Moore's Law is Dead在最新的视频中透露称,AMD的下一代Zen 6消费级锐龙处理器的频率将“远超”6.0GHz,甚至可能达到7.0GHz的惊人高度。 一款拥有24核48线程的高端Zen 6处理器,其频率高达7.0GHz,这将极大地提升其在游戏和多任务处理中的性能。 这一频率提升主要来自于制程工艺升级,AMD最初打算以5.0GHz以上的CPU频率推出Zen 4,但最终以超过5.7GHz的速度上市,而且从Zen 3到Zen 4只是一个单一节点的跳跃。 此次Zen 6的升级,AMD将在台积电的工艺节点上跨越近三个节点,从N4P到N3P,再到N2X,这将使CPU频率大幅提升。 相比之下,英特尔的Nova Lake处理器仅从N3到N3E再到N2P跨越1-1.5个节点,虽然核心数将翻倍,但在频率上仍难以与AMD的Zen 6相抗衡。有趣的是,AMD在Zen 4架构处理器的布局上又有了新的动作,一款AMD锐龙5 7400的处理器在NBD运输清单中被发现。 锐龙5 7400是是今年年初推出的7400F兄弟型号,但与7400F不同的是,它将配备集成显卡。从CPU ID来看它确实不是7400F,因为后者的ID为100-000001845,而锐龙5 7400则是"100-000001900"。 通常,AMD会推出不带集成显卡的F系列处理器来满足中低端市场的需求,而7400的集显在某些时候还是有用的。 这款处理器将拥有65W的TDP,参数与7400F相同,基于Zen 4架构,采用AM5插槽,并具有6核12线程的配置,基础频率为3.7GHz,加速频率为4.7GHz,L3缓存为32MB。 在定价方面,由于集成了显卡,预计锐龙5 7400的价格会比7400F稍高,7400F在中国发布时的售价为849元,预计7400的价格将低于1000元。 这将使其成为最便宜的锐龙7000系列处理器之一,对于那些希望以较低成本体验最新AM5平台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吸引人的选择。
PS5液金侧漏?液金偏移将严重影响导热性能 来源——AMP实验室 但是我没听说 游戏媒体 mp1st 2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索尼 PlayStation 5 游戏主机垂直放置情况下,散热用液态金属存在向下泄漏问题,降低散热效果,进而导致 APU 过热、主机自动关机。 索尼 PlayStation 5 游戏主机在其处理器和散热器之间,使用液态金属作为热界面材料。这种材料能提高热传导效率,确保最佳接触。但由于液态金属导电,必须小心隔离,否则可能对电路板(PCB)等组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Alderon Games 的创始人 Matthew Cassells 做客 Moore’s Law Is Dead 播客节目,透露了索尼 PlayStation 5 的一个重大缺陷。 他发现,当主机垂直放置时,用于散热的液态金属可能会向下泄漏,导致 APU 上出现干点(dry spots,指金属不再接触散热器),从而降低散热效率,APU 可能会过热,导致主机自动关机。 Cassells 表示亲身经历过上述问题,曾尝试通过清洁主机来修复,但无济于事。此外,索尼在 PlayStation 5 Slim 和 PlayStation 5 Pro 新款型号中尝试通过重新设计来解决问题。这些新款主机在 APU 和散热器周围增加了凸起,以防止液态金属泄漏。然而,目前尚不确定这一设计变更是否有效解决了问题。 液金偏移属于采用液金散热设备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不过PS5发布已有多年时间,我倒是并没有听说过PS5发生液金泄露的情况。索尼的PS5可以说是市面上采用液金散热中,难得没有出现液金相关问题的设备了。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