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江晓鹤 江小鹤2023
关注数: 29 粉丝数: 205 发帖数: 4,857 关注贴吧数: 55
《雪堂燕游草》所指“小武当山八景”何在 “石壁千寻峭到天,太空一气涌年年。崴疆也被当阳日,定许嘉名配醴泉。”这是琉球儒学大师程顺则(1663—1743年)赞美福建南浦观前石壁泉的诗句。他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高耸入云的石壁和源源不断的瀑布,仿佛是宇宙中的气流汇聚而成,蕴含着程朱理学的世界观。在他的笔下,福建这片被阳光照耀的土地,变幻成一个美丽而神圣的福地。 中琉友好交往历史500多年间,琉球王室派遣了多批进贡使和数量众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读书习礼”和“专业技能”。来闽的留学生中,以程顺则、蔡铎、曾益、蔡肇功、周新命、蔡大鼎等人的汉诗作品最具代表性。《皇清诗选》入选25位诗人的70首汉诗,程诗竟占21首;清雍正三年(1725年)刊行的《中山诗文集》是琉球唯一的一部汉诗文总集,收录了程顺则《雪堂燕游草》的85首,占诗集1/3多;岛尻胜太郎选、上里贤一注的《琉球汉诗选》(1990年版)8家91首诗中,程诗占1/4强。可见程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程顺则,字宠文,号念庵或雪堂,系明初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和儒学大师。他不仅是一位官员,也是一位著名汉诗家,早在1689年第二次来福州时获得《枕山楼课儿诗话》一书,就认为这是指导琉球人创作汉诗的最好教材,带回琉球后广为传播。他的汉诗在琉球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现存程诗118首,包括《雪堂燕游草》85首、《雪堂杂俎》28首、《雪堂纪荣诗·奉答诸公宴集雪堂赋诗纪荣》1首、《那霸市史·程氏家谱》4首,近来发现浦城县观前村《张氏族谱》里有程顺则汉诗作品3首。 程顺则诗集以《雪堂杂俎》《雪堂燕游草》最为著名,《雪堂杂俎》以琉球风物为题材的作品居多,《雪堂燕游草》则以出使中国尤其闽地之游历、见闻、感恩为主要内容。例如《雪堂燕游草》首联“朝天画舫发琼河,北望京华雨露多。从此一帆风送去,扣舷齐唱太平歌”。这首诗是程顺则及琉球进贡使一行人抵达福州柔远驿(今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琯后街21号)所作。作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使节出发前往北京朝贡的情景:载有琉球使节的船只被装饰得十分华丽,其前后有中国护卫船包围,港口上不仅有琉球使节和福州官员,岸上还有送行的百姓。敲打船舷齐声高唱“太平歌”来祈求旅途平安。寓意表达了对中华“柔远恩深礼法宽”的感恩之情,歌颂其对琉球一贯采取“怀柔远人”的方针。 又如《留别闽中诸同游》:“多谢诸公爱不才,论交时上驿亭来。春意对酒莺声早,夜榻分题蝶梦催。何以职方中外隔,遂令画舫海天开。从今消息凭鸿雁,每至深秋便溯洄。”表达了诗人离别福建的师友们的依依不舍之情,对福建相遇美好的人、事、物的感恩。“每至深秋便溯洄”的画外音,描述了琉球人会像鸿雁一样每逢深秋又会回来朝贡的情景,表达了对宗主国的忠心和感激之情。 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中山诗文集》和程顺则的《雪堂燕游草》中都有一系列关于“小武当山八景”的汉诗。世人包括琉球人一直认为这些是他回程途经武当山所作的诗句,但是武当山地处湖北省襄阳道均县,不在其往返京城到福州的必经之路,且在其日志或官方记录中都从未有到达武当山游历的记载,一时无从考据。 琉球使节来华后往返京城的路线一般是:使节船沿闽江而上,从延平(今南平)行经建西,朝浦城前进。从浦城经陆路翻越仙霞岭,进入浙江省。从杭州出发,沿着大运河北上,前往北京。次年春天,上京使节则从北京返回福州,在夏季前后乘坐琉球来的接贡船回国。 《小武当山八景》中3首汉诗如下—— 《一笔峰》(《中山诗文集》收录):玉皇天案校书仙,待草通明彩笔鲜。自赠墨池词赋客,山中含露已千年。 《石壁泉》(《雪堂燕游草》收录):石壁千寻峭到天,太虚一气涌年年。九重圣主当阳日,甘露香中出醴泉。 《仰天狮》(《雪堂燕游草》收录):建水层峦断复连,中间一献蹲青烟。云龙雾豹深藏久,不及狮峰得仰天。 后来,有人特地去田野调查,沿着程顺则当年的朝贡路线考证,发现从北京一路长途跋涉,越过浙江省边界的仙霞岭进入福建地界的浦城,在浦城的南浦有座小山,当地人称“小武当山”,山上有名为“一笔峰”“石壁泉”“仰天狮”等特色景点。村里有座道观,村子也因此得名“观前村”。恰巧在观前村的《张氏族谱》里发现了3首程顺则的汉诗作品—— 《狮岩宿雾》:叠嶂层峦断复连,更饶神骏传青烟。云龙雾豹深藏久,不及狮岩得仰天。 《飞瀑溅珠》:石壁千寻峭到天,太空一气涌年年。崴疆也被当阳日,定许嘉名配醴泉。 《笔岫千霄》:玉皇案侧校书仙,一束凌云彩笔妍。自赠墨池词赋客,山中垂露已千年。 在《张氏族谱》中还保留“琉球国程顺则笔题”字样。而对比这6首汉诗,会发现有重复或相似的部分。例如《一笔峰》与《笔岫千霄》的后两句“自赠墨池词赋客,山中含露已千年”相同,道教的神祇“玉皇”与“校书仙”也相同;《石壁泉》与《飞瀑溅珠》中“石壁千寻峭到天”相同,而第二句的“太虚一气涌年年”在《张氏族谱》中却变成“太空一气涌年年”,不知是笔误还是有意修改;《仰天狮》与《狮岩宿雾》的第三句“云龙雾豹深藏久”相同,第一句和第四句“建水层峦断复连”“不及狮峰得仰天”在《张氏族谱》中改为“叠嶂层峦断复连”“不及狮岩得仰天”。 程顺则汉诗中出现了中国神话的人物和地名,充满了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些汉诗在琉球长期被认为是虚构的,没有人想到过这其实是观前村附近的实际风景。福建民间的地方族谱几百年来能完整保留程顺则的汉诗,证明了他作为诗人在当时的中国受到很高的评价和赞誉,也是中琉友好交流最朴素的历史见证。 程顺则一生5次来到福州,其中4次上北京。1683年,他被授以“通事”(翻译)一职,同时以勤学身份在福州苦读4年,学成归国,升任接贡存留通事、进贡大通事、正议大夫、谢恩使的官职来华进京。1703年,程顺则同紫金大夫蔡铎、正议大夫蔡应瑞制定琉球官制和礼仪,依照琉球语的汉字发音,对琉球位阶的名字进行汉字表记;1706年重修官制,写成《中山王府官制》呈献给尚贞王,琉球的九品十八阶制度至此基本形成。三人还对《历代宝案》进行整理和考证。至今,琉球人仍亲切地称程顺则为“名护亲方”,“名护”是琉球地名,“亲方”是“师傅”之意,甚至因他将中国的儒学思想、教育制度传播教化琉球人,世人尊他为“琉球圣人”。 儒学在琉球国推广和普及,程顺则居功至伟,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江户幕府时代的日本。1691年,他花25金购买《十七史》(共计1592卷)捐赠给琉球国的孔子庙;1691年,以进贡北京大通事身份,在福州刊行《雪堂燕游草》并带回琉球;1706年,以正议大夫身份上京朝贡,在福州花60金出版《六谕衍义》《指南广义》《焚余稿》(次子搏万的诗集);1720年,以册封(正使海宝、副使徐葆光)的谢恩使身份赴京,在江南自费购买《皇清诗选》数十部(一部三十卷),分别献给首里王府书院、评定所、孔子庙各一部,其余赠予师友,他还重金购买朱子真迹一册,献给尚益王。 程顺则在福州编印《六谕衍义》,这是中国学者范鋐所作的一部儒学书籍,宣导修身齐家、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琉球三司官蔡温参照《六谕衍义》,编成教科书《御教条》在琉球国推广普及。 1713年,程顺则献给萨摩藩主岛津齐彬《程氏本六谕衍义》,岛津又转献给幕府将军德川吉宗。德川马上命令荻生祖徕刊行训点本《官刻六谕衍义》(1722年),和室鸠巢的日文版《官刻六谕衍义大意》(1723年),在各地的寺子屋作为庶民教育的教材推广使用。
台湾地区旅游逆差人次将达千万、金额7300亿 均为史上最大 今年1至8月有497万境外旅客赴台,却有多达1138万台湾旅客出境,逆差达641万人次,未至年底已打破历年纪录。据推估,今年台湾地区出境旅客上看1750万人次,境外旅客可能只来750万人次,一来一往相差达千万人次,产值逆差将达7300亿元(新台币,下同),都是史上最大。 报道称,台观光部门设定的“一千万境外旅客赴台”目标几可确定破功,而全年台湾出境人次推估1750万人次,已超越疫情前2019年的高峰。 根据台观光部门报告,2023年境外旅客在台人均消费41590元,乘以750万人次,产值约3120亿元;台湾民众出境平均每趟花费60481元,乘以1750万人次,总花费约1.05兆元。也就是说,台湾民众出境消费额,比境外旅客赴台多花了7380亿元。 台湾中华优质旅游发展协会理事长李奇岳表示,赴台境外旅客前3大市场分别为日韩、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现在大陆游客没了,日币又因为汇率太低,影响日本人来访意愿,因地震及风灾,韩国人赴台也变少,反倒是港澳地区的旅客从第4名冲上第1名。 他指出,去韩国的日本客也变少了,但衰退没有台湾地区严重,一大原因就是两岸之间氛围不好,这对台湾观光业是很大的硬伤。 台湾静宜大学观光系副教授黄正聪则说,观察今年上半年的旅馆业财报,约有一半的业者亏损,若下半年还是没起色,就要祈祷不要出现倒闭潮。
探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新展:沉浸式体验“两岸同源” 作为唯一一座以反映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为专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于9月27日起正式开放,并在随后的“十一”假期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成为福建泉州的热门“打卡地”。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地理、民族、文化等多角度感受闽台两岸的不解之缘。   体态雍容的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披头散发的木雕法主公像、仪态华丽庄严的妈祖塑像、铸有“鹿港郊”所属46家商号的清代鹿港郊公置铁钟……在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展厅里,一件件文物无声述说两岸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这尊泥塑彩绘郑成功坐像由我馆工作人员赴台参访考察时征集而来,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体量最大的清代郑成功像。”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晓岚介绍,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在原有展品基础上,新增了570多件展品,郑成功坐像也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还创新展陈形式,打造出沉浸式体验空间“闽人勇渡黑水沟”、放大版动态化《康熙台湾舆图》等新媒体互动体验项目,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站在展厅内的一块三折屏前,参观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东山陆桥”的形成、出现以及最终淹没于海水之下的过程。资料显示,“东山陆桥”发端于福建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延伸至台湾西部,是一道静卧在台湾海峡波涛下的浅滩;历史上“陆桥”至少出现过7次,但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回升以及台湾海峡的形成,在距今约8500年前淹没于海底。   长期以来,东山岛渔民经常从附近海域捞获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不仅是“东山陆桥”的见证,而且以其各种刻痕传递着史前时期两岸人类与动物通过“陆桥”迁徙、往来的重要信息。   除了“东山陆桥”,参观者还可以站在倾斜的人造船身中,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沉浸式感受“闽人勇渡黑水沟”的颠簸与艰辛;在一张巨大的《康熙台湾舆图》上,通过投影技术,一步步观看福建先民以台南平原为起点,逐渐向南北方向开拓,全面开发台湾的过程;通过数字动画技术,获得动态鲜活的视觉体验,仿佛置身《单德谟奉命巡视台湾图卷》中……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沈文锋表示,与旧展相比,新展通过艺术造景、互动展项、数字化空间等方式,创新展陈形式,让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和感受两岸渊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将这段历史重演,让更多两岸民众体会到‘闽台本就相连,两岸自古就是一家人’的事实。”   梁祥贤是第一批参观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的台胞之一。他说,“看完《闽台缘》主题展览,我对闽人迁台历史和闽台两岸血缘、文缘、商缘等联结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更多台胞来看看《闽台缘》主题展览。”   据了解,“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了金漆拓福、木偶体验等体验项目,并将闭馆时间延长至19时。10月1日至5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入馆超8万人次。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郑国防表示,接下来该博物馆将继续做好涉台藏品的征集、研究、阐释、利用,做好两岸谱牒、两岸家书等“迁台记忆”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让涉台文物“活起来”,讲好“两岸一家亲”的故事,让更多两岸同胞感受到彼此间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期待在球场上结识更多台湾朋友” “台北的篮球氛围很赞,能够和这么多优秀的同龄人交手,收获了很宝贵的经验。”首次来台湾参加比赛的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队员王映铮告诉记者,在台期间和不少台湾队员交换了联系方式,“期待在球场上结识更多台湾朋友,也希望他们未来可以来江苏交流”。 2024登峰造极青年篮球邀请赛高中组别赛事近日在台北体育馆举办。来自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的13名球员特别受邀来台,与台北松山高中、新北南山高中、新北泰山高中等学校的球员同场竞技,交流经验。 首场比赛,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迎战劲旅台北松山高中,开场两队便进入快速攻防,比分交替领先。第四节末,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数次强攻未果,松山高中则抓住机会反击快攻得手拉开比分,最终锁定胜局。 松山高中队员查杰本场比赛砍下全场最高的20分。他告诉记者,大陆球员的防守意识很好,反击速度也很快。“此前我只在线上看过大陆球队的比赛,今天是第一次面对面交流,刚还和大陆朋友在场外聊了天。”查杰说,比赛前双方球员交换了精心准备的礼物,赛后还一起交流了比赛中的几个关键攻防,“相信大家未来有机会在更大的赛场上一起打球”。 “台湾同学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体能方面优势明显,值得我们的队员学习。”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总教练袁洋表示,此次参与交流赛的队员均是首次来台,连续几场比赛下来大家都收获颇丰。“两岸球员各有优势,希望能够多走动、多交流,共同进步。”他说。 多年来,海峡两岸篮球交流持续热络,多位台湾球员曾在大陆职业篮球俱乐部效力,福建、浙江、湖北等大陆多地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两岸篮球交流活动,邀请岛内各年龄段篮球队来大陆参赛,以球会友。 松山高中队总教练叶韦乔已经执教7年,曾多次带队到广东、江苏等地与大陆的中学篮球队交流、竞技。“交流赛是难得的历练机会,大陆球员有很大的身体优势,战术打法也很有特点,这要求我们注重利用速度和配合来弥补我们的劣势。”叶韦乔说,感谢两岸学生带来的精彩比赛,期待看到更多大陆的球员来台湾交流。 比赛之余,连云港外国语学校师生还到访台北101大楼、西门町等地,感受宝岛风情。“台湾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都很热情。”该校学生徐熙恒表示,以前从课本上了解到宝岛有日月潭、阿里山,但这次赛程安排紧密,期待下次再去走走看看。 赛事主办方之一、台湾中华文化教育暨体育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李玉龙表示,交流赛不仅展示了两岸青年学生精湛的篮球技艺,更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让篮球场成为两岸年轻人交流互鉴的桥梁。“期待未来创造更多类似平台,让两岸学生能够在多元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活动中共同成长。”李玉龙说。
吉林各地丰富多彩文旅节庆活动点亮黄金周 10月6日,“十一”长假已过大半,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吉林各个景区呈现出了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盛况。独具魅力的吉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文旅演艺精彩不断、重点景区人气爆棚,不同方式的旅行证明了吉林的多样性。 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省红色旅游景区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四平战役纪念馆开展“倾听国旗故事·见证岁月辉煌”主题活动,“我与国旗合个影”拍照打卡环节深受游客喜爱。寒葱岭红色旅游观光区组织开展延边第二届红色文化旅游活动,通过赏枫叶、品民俗、尝美食、观赛事、看演出等展现敦化市的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客流量较上年同期增长超50%。 吉林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玉皇山烈士陵园、五女峰抗联密营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人头攒动,游客们参观陈列馆,追寻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的革命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鸡冠山抗联活动地、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白山市江源区石人血泪山罹难矿工纪念馆等接待游客量均同比增长50%以上。 文旅演艺精彩不断 国庆期间,一批精品演出“扎堆儿”上演。长影旧址博物馆除了红色舞台剧《长歌影魂》、“长影NPC”沉浸式游览、大型沉浸式戏剧《消失的母带》三大“招牌演艺项目”,国庆期间又推出全新“长影NPC”演出剧目《白毛女》,10月2日、3日连续两天入馆人数创下历史新高。伪满皇宫博物院推出迎宾马术表演、大型文旅演艺《炫·墨》,前5天接待游客同比增长6.8%。 长影世纪城联手吉林艺术学院,以实景打造、真人演绎与舞美相结合的方式,重现长影经典影片《英雄赞歌》。 长春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推出《莲花仙子传》与大型抗战实景剧《抗联抗联》,10月3日晚,辽源市首部大型文旅舞台剧《辽水琶音乐古今》在超级ONE篮球主题公园精彩上演,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现场观看。 假日期间,《四季如歌》文艺演出、“醉美金秋·相约延边”延边青年快闪活动、延边群众优秀节目展演等文化活动,在充分展示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时,让市民、游客切实感受节庆喜悦氛围。 此外,还有省交响乐团的《岁月留声》音乐会、吉剧儿童剧《新版真假孙悟空》、长影乐团的《我的祖国》交响音乐会等一系列精彩演出轮番上演。
美国制造业连续第三个月萎缩 当地时间9月23日,美国标普全球(S&P Global)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美国制造业连续第三个月萎缩并创下15个月新低,服务业的扩张速度略有放缓,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增速下滑。 具体来看,9月美国综合PMI为54.4点,略高于经济学家预计的54.3,较8月前值54.6小幅下滑0.2个点。9月美国综合PMI仍高于50点的荣枯分水岭,显示美国经济有望在第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但也显现出一定的增长放缓迹象。 当月,服务业PMI为55.4点,低于8月份的55.7。这是服务业PMI连续22个月扩张。其中,服务业价格输出分项指数初值上升至54.5,创2024年3月份以来新高。服务提供商的投入价格以一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 制造业活动则降至15个月低点47点,预期和8月前值分别为48.6和47.9,9月制造业PMI仍处于收缩状态,且连续第三个月萎缩。新订单分项指数初值降至42.7,创2022年12月以来新低,且连续三个月萎缩。就业分项指数初值降至2020年6月以来新低。订单量大幅收缩,因此拖累工厂就业快速萎缩。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生产商表示,由于销售疲软,需要放缓运营。 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首席商业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姆森表示,数据表明第三季度美国经济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增长,但制造业疲弱和政治不确定性增加对经济前景构成“重大阻力”。同时,物价以六个月来最快速度上涨,可能引发对通胀压力的担忧,这表明美联储不能完全将注意力从通胀目标上转移开。 此外,9月份综合PMI数据表明产出持续强劲扩张,但也有一些警示灯在闪烁,特别是在制造业持续下滑以及商业信心令人担忧地下跌之际,美国经济增长对服务业过于依赖。 此外,该指数的分项指标未来产出指数(衡量对未来一年经济产出的乐观情绪)触及2022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表明“企业信心、需求、招聘和投资都受到围绕美国总统选举不确定性的抑制”,为许多公司未来一年经营前景蒙上阴影。
“一轮明月照家国”——两岸同胞在京度中秋、话团圆 一轮明月照家国”中秋晚会14日晚在北京举行,300余位在京生活的台湾同胞齐聚,度中秋、话团圆。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苏辉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那一湾浅浅的台湾海峡,曾阻隔着亲人的音讯,阻断着回家的路。几十年载不动的乡情,化为了千万人的遗憾。秋空明月悬,又是一年中秋至,值此佳节,共邀两岸同胞集聚一堂,共叙乡情。 当天晚会共安排了17个节目,分为“明月寄乡思”“天涯共此时”“千秋家国梦”三个篇章,既有《月亮代表我的心》《原乡》等在两岸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也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雀之灵》等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晚会由民族歌舞团承办。 闽南语歌曲《原乡》作者、台湾音乐人杨慕对中新网记者说,《原乡》这首歌创作的初衷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山河的眷恋。在中秋佳节,面对现场的两岸同胞唱这首歌,感觉特别不一样。 “我是台湾东部小孩,小时候能感受家里浓郁的中秋节氛围。”杨慕说,过去说“回家”一定是指回台湾,这些年在两岸生活、发展,相信许多行走两岸的台湾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两边都成了自己的家”。 来自台湾新北的媒体人张先鹏在北京工作多年,他这些年利用工作机会走遍大陆。“中秋节对我这样的游子意义很重,即使今年不能和台湾的家人们在一起,能和这么多两岸的朋友们相聚,是缘分、也是一种团圆。”
隋唐两朝为何要三番五次攻打高句丽?(二)  贞观十七年,高句丽联合百济攻取新罗40余城,新罗危在旦夕,向唐朝请求援助。此时的唐朝,经过十余年的“贞观之治”,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于是唐太宗决定攻打高句丽,彻底解决这个由来已久的“顽症”。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以高句丽“残虐其民”、“侵暴邻国”、“违我诏令”为由,凭借“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今朕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耳”的话语,说服了众人,于是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自己率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八里镇营城子村)碰到了极善守城的高句丽人的顽强阻击。因为急于求成、用兵仓促,结果唐军遭遇失败。而薛仁贵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脱颖而出、一战成名的。兵败后,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   唐太宗带着遗憾离世后,唐高宗继承了父亲遗志,任用文韬武略、成熟稳健的薛仁贵等人,历经新城、金山、扶余、平壤四大战役,终于将高句丽消灭,并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自此,这场历经两朝四代、历时70余年、先后出兵十余次的平定高句丽战争宣告结束。   唐王朝统一高句丽的过程中和统一之后,又对高句丽人采取了内迁的政策。先后被迁徙到内地的高句丽人有近一半或三分之一强,约有23万~28万人,广泛分布于今天的北京、山西、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市。在唐王朝内迁高句丽人的同时,新罗也趁机掳掠和接纳了部分高句丽人,加上之后它采取积极向北扩张的政策,占据了部分高句丽政权的领土,约有不到十万(不到高句丽人总人口的八分之一)高句丽人加入到了今天朝鲜族先民建立的新罗政权中,成为今朝鲜族的先民,而其余高句丽人则散入靺鞨突厥等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民族之中。也就是说约八分之七的高句丽人融入到了中华民族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两岸共话“台湾校园民谣之美” 温婉动人的《外婆的澎湖湾》,大气磅礴的《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台湾知名歌手叶佳修、李建复22日现身上海的一个研讨会,用这些传唱至今的台湾校园民谣勾起在场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发展研究会(以下简称“海民会”)主办。两岸艺术家、专家学者、台青代表会聚一堂,共话“台湾校园民谣之美:传播与青年交流”。 继1974年台湾青年歌手叶佳修创作《流浪者的独白》后,李建复、蔡琴、罗大佑等青年创作歌手不断涌现,台湾校园民谣这一艺术形式开始以其纯真深情的特点在流行乐坛绽放异彩。1979年,台湾校园民谣通过电台广播节目传入大陆,并掀起经久不衰的传唱热潮。 此次研讨会旨在纪念台湾校园民谣兴起50周年暨传入大陆45周年。海民会会长高美琴表示,除了描写校园生活与青春驿动,台湾校园民谣中不乏抒发思乡与家国情怀的经典作品,至今在两岸民间有着深深的共鸣。 “台湾校园民谣刚传入大陆时,海峡两岸隔绝已久。这一以青年为主体的音乐传播现象客观上成为两岸交流的前奏,并促使两岸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日渐兴盛。”高美琴说,举办研讨会回顾校园民谣在海峡两岸传唱的过往,有利于理解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影响,推动两岸青年的交流融合更加深入。 台湾校园民谣领军人物叶佳修表示,台湾校园民谣曲子朗朗上口、歌词雅俗共赏,其兴起是当代知识分子集体投入文化传承的风潮。两岸同文同种,使这些民谣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异常快速。 聚焦台湾校园民谣的兴起与发展、创作经历与词曲之美、对大陆流行音乐的影响,以及两岸青年文化艺术交流等议题,与会者分享观点并热烈讨论。嘉宾们表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台湾校园民谣对于两岸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据了解,包括此次研讨会在内,海民会策划发起了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校园民谣进校园”,作为上海正在开展的“2024海峡两岸青年活力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
港媒曝光富士康“回归”中国内地原因 据香港《亚洲周刊》8月5日报道,在近年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下,富士康作为苹果手机生产链巨头,也在疫情之后将部分产业链转移到了印度、越南等地,但近日却出现了逆转。 7月下旬,富士康宣布将在河南郑州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扩大供应链条,吸引更多订单。富士康在中国内地也进入招聘旺季。亦有消息指出,iPhone 16系列仍然要在内地组装。根据相关资料,富士康对河南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去年富士康郑州工厂所在的新郑综保区进出口额达到近4073亿元人民币,占河南省进出口总值的一半。 报道称,富士康“回归”绝非偶然,印度和越南“失宠”背后的根源问题还在于工人素质、产业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印度工人受教育程度不如中国,印度工厂组装的iPhone 15良品率仅有一半。越南、印度的供应链不齐全也是另一个主要原因,虽然两国的人工成本低于中国,但有不少越南和印度工厂需要的零件仍要从中国进口,工厂还要支付昂贵的运输费用,拉高了总成本。基础设施欠缺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印度、越南的电力落后,在工厂生产的电力高峰期面临限电的困境,印度民间的偷电现象也广泛存在,进一步提升生产成本。
“民族国家”之外的琉球 事实上,如今习以为常的历史概念“琉球处分”在战前的日本并没有流传开来。这是因为,明治政府企图将“吞并琉球”这一件事件纳入“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所以有意地混淆与模糊琉球与日本内地(本土四岛)废藩置县的区别。“琉球处分”并非最开始的官方用语。日本吞并琉球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在1872年,将“琉球王国”改为“琉球藩”,将其纳入国内的行政管辖,再在1879年通过“废藩置县”,改“琉球藩”为“冲绳县”。这个过程最开始被称为“琉球藩处分”。但正如森宣雄所指出的一样,对于日本而言,琉球问题的本质是根据当时通行的《万国公法》重新“匡正”中日关系,而并非处理日本国内的各“藩”之间的问题。所以松田道之才会以“琉球处分”取代“琉球藩处分”。 西周与他翻译的《万国公法》事实上,在明治政府成立之际,对是否要“吞并琉球”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方面,由于在历史上,萨摩藩在征服琉球的同时,又默许琉球继续保持中国的“藩属国”的地位。如此一来,它便可以通过琉球的中转,间接地与中国进行贸易,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益。这一点对萨摩藩最后能够领导明治维新,推翻幕府统治起着重要作用。在明治维新以后,萨摩藩仍然舍不得失去这条利益线。另一方面,假若真的将琉球纳入日本的版图之内,那么明治政府不得不从内地派遣警察、教师、公务员等,建立基本的行政体系。这对于刚刚建立政权的明治政府而言,是一笔巨额的财政负担。因为它还不得不处理国内的士族叛乱(西南战争)、农民起义等等棘手的问题,很难再有余力冒着与中国关系破裂的代价,吞并琉球。 此外,就是对于一直自诩为“皇国”的日本而言,对接受“蛮夷”琉球人存在着人种上的歧视。例如,当外务省提出将琉球国王列入日本“华族”之时,作为立法机关的左院回复曰,“琉球国王乃琉球之人类,不应该与国内的人类相互混淆”,主张继续保持琉球的“属国”地位。换言之,明治高层领导人否认了“琉球人”作为“日本人”的资格。这样的意见,在当时至少得到了大隈重信(1838-1922)、木户孝允(1833-1877)、伊藤博文(1841-1909)的支持。
第一节 高句丽的建立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23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14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26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2004年,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坐落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谢必震:“闽人三十六姓”何以入琉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琉球国在哪里?与中国有何历史渊源?谢必震:琉球国位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九州之间,即今日冲绳地区。传说中认为琉球国自“天孙氏”开始,传至25代。琉球国舜天王之后为英祖王时代(1260年至1349年),1350年起进入察度王时代。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诏谕四海,中国与琉球国建立宗藩关系。清承明制,中琉友好交往500多年,直到1879年琉球国为日本所吞并。 古琉球王国都城遗址首里城。受访者供图实际上,琉球国在与明朝建立正式邦交之前,就与中国有海上交通往来。日本考古学界调查表明,11世纪末、12世纪初以后,中国陶瓷经日本博多传入琉球群岛,并逐渐普及群岛全域。然而,琉球群岛发现的两种中国粗瓷,在博多并未出土过。对此,日本学者田中克子指出,这两种陶瓷应是13世纪至15世纪福建北部窑厂烧制之物,在琉球群岛发现而未在博多出土,说明了在中琉官方进贡贸易制度确立之前,民间可能已有直接的贸易往来。1974年,琉球八重山考古发掘大量南宋时期福建闽清义窑的瓷片。这些并非自博多转口的瓷器,也印证了13世纪福建与琉球存在贸易交通往来。 琉球八重山福州闽清义窑南宋瓷。受访者供图明朝初年与琉球国建立正式邦交关系后,中国册封琉球,琉球朝贡中国,中国向琉球派遣闽人三十六姓帮助其来往朝贡,琉球派遣大量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通过不同途径,中华文明在琉球广为传播,在政治制度、思想理念、文化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刻影响了琉球社会。 中新社记者:福州为何有琉球馆、琉球墓?谢必震:明初实行海禁,对外交往规定福建通琉球、浙江通日本、广东通东南亚各国。最初,福建市舶司设在泉州,琉球人来中国必须从泉州上岸,泉州设“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使臣。明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移置福州,琉球人的登陆地点从泉州改为福州,建“柔远驿”。当时,驻留柔远驿的大多是琉球人,故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柔远驿叫成“琉球馆”。 福州琉球馆。受访者供图明清时期,中琉交往以福建为平台。明成化年后,琉球人主要在福州活动。一部分是使团人员滞留福州。每次琉球使团来华都有300人之多,除规定25人进京外,其他人都留在福州等待,在此从事贸易活动、学习技术。还有一部分是各地遇难飘风的琉球人,按规定,无论他们在哪里获救,都会被辗转护送到福州驿馆,等待安排回国。有的琉球人不幸病故,就永远长眠在福州。据载,清代,在福州亡故的琉球人有578人,大多就地埋葬。 福州琉球墓群。受访者供图历史上,福州琉球墓群有多处,金鸡山、吉祥山、望北台、张坑山、高盖山都是琉球墓地。现存的琉球墓地,仅存张坑山和高盖山两处。中新社记者:“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对琉球有何贡献和影响?谢必震:明代史籍记载,1392年,朱元璋赐给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其中多为河口(今福州小万寿桥附近)一带善于驾船的福州人。不过所谓“闽人三十六姓”仅是一个概数,实际迁入琉球国的,远远超出三十六个姓氏。琉球国较贫穷,航海力量薄弱,是“缚竹为筏,不驾舟楫”的状况。明朝政府不仅向琉球国赠送海舟,还宣布“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明朝实行海禁,以海外贸易为生的闽人颇受影响,而一纸颁令赐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实际上让往返中国与琉球贸易的闽人有了合法地位,消除了海禁与反海禁的矛盾。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帝王委派属民到辖地或属地行“封邦建国”之举。昔周王室分封诸侯,赐之遗民,命以太史,本为古制遗义。明朝将三十六姓赐派琉球,亦沿此举。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促进了琉球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儒家文化也随之传入,当地逐渐成为“风俗纯美”的“衣冠礼仪之乡”。
日出处的琉球争议 事实上,在明治成立之际,对是否要“吞并琉球”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方面,由于在历史上,萨摩藩在征服琉球的同时,又默许琉球继续保持中国的“藩属国”的地位。如此一来,它便可以通过琉球的中转,间接地与中国进行贸易,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益。这一点对萨摩藩最后能够领导明治维新,推翻幕府统治起着重要作用。在明治维新以后,萨摩藩仍然舍不得失去这条利益线。另一方面,假若真的将琉球纳入日本的版图之内,那么明治政府不得不从内地派遣警察、教师、公务员等,建立基本的行政体系。这对于刚刚建立政权的明治而言,是一笔巨额的财政负担。因为它还不得不处理国内的士族叛乱(西南战争)、农民起义等等棘手的问题,很难再有余力冒着与中国关系破裂的代价,吞并琉球。 此外,就是对于一直自诩为“皇国”的日本而言,对接受“蛮夷”琉球人存在着人种上的歧视。例如,当外务省提出将琉球国王列入日本“华族”之时,作为立法机关的左院回复曰,“琉球国王乃琉球之人类,不应该与国内的人类相互混淆”,主张继续保持琉球的“属国”地位。换言之,明治高层领导人否认了“琉球人”作为“日本人”的资格。这样的意见,在当时至少得到了大隈重信(1838-1922)、木户孝允(1833-1877)、伊藤博文(1841-1909)的支持。 1903年,在大阪举行的第五回国内劝业博览会中,“琉球人”作为“劣等人种”供展览尽管面对如此大的反对力量,但日本最后还是选择吞并琉球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国防的考虑。正如时任陆军大辅的山县有朋(1838-1922)明确指出的一样,琉球虽然土地狭小,但其地位于日本本土、中国大陆及台湾之间,是海上交通要地。如果日本不去吞并琉球,西洋列强恐怕也会占领。事实上,英国对此地也早有觊觎。例如,Frederic H. Balfour(1846-1909)写道,“假若我英国得此(琉球)群岛,在此地布兵设防,驻屯于太平洋之中,一定提高我英国在东洋之地位”。因此,井上毅(1844-1895)才会呼吁,要将琉球改为“皇国之翰屏”。
起源 高句丽是一个发源于中国东北辽东四郡中玄菟郡治下的高句丽县,高句丽建立之后,先后击败肃慎,鲜卑等族。后又多次同扶余发生战争,最终扶余战败,高句丽逐渐在辽东谋得一席之地。 西汉 公元前37年,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扶余人朱蒙因权力之争从北扶余带走了一个小部族,这构成了日后高句丽的王族,并且合并了周边一些小民族和政权。东汉 公元3年都城迁至今吉林省集安,此后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强大后的高句丽对外扩张野心毕露,东汉永初三年和元初五年两次入侵中国辽东地区,均被东汉将领耿夔、蔡讽等率兵击退。三国魏 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毌丘俭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从玄菟出兵进攻高句丽。高句丽位宫率领两万军队迎击毌丘俭,在沸流水交战,毌丘俭两度失败,损失六千人。再战毌丘俭以四千人大败位宫,歼灭高句丽军队一万八千人。后毋丘俭以为高句丽已经灭亡便撤兵。晋 毋丘俭一战70多年后高句丽的余部又死灰复燃,重建了都城,并再次袭击辽东地区。而此时正值西晋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王朝自顾不暇,高句丽也趁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郡和带方郡。十六国燕 公元342年, 鲜卑族慕容部的前燕统治者慕容皝在位时,高句丽每年秋季都来犯边,掠夺燕国的人口。慕容皝出大军11万讨伐高句丽,再次攻陷高句丽首都,将高句丽的首都劫掠一空,劫掠了五万余男女百姓,焚烧掉高钊的宫室,毁灭了丸都而归。公元407年后燕灭国,辽东的慕容氏已经衰弱。高句丽的广开土王在位时,先后打败了契丹、百济、倭国,声威大震。并趁机出兵西进,终于夺取了辽东、辽西等地。夺得了大量的人口土地财富,高句丽终于成为强国。南北朝 公元427年都城迁至朝鲜半岛平壤。但此时高句丽仍然长期向南朝称臣,多次遣使到中原入贡,前后入贡达109次。同时与北朝对抗,控制了扶余和契丹等部族,并多次与北魏发生战争。公元491年,在高句丽持续打击下扶余人灭亡,其人口部分归附高句丽,至此高句丽的国势也达到了极盛。隋 597年,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先发制人攻击隋在冀州道的军事驻地。隋文帝以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领水陆三十万伐高句丽,但 时逢雨季,道路泥泞,隋军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 死者十之八九。 此后再三次征讨高句丽,大业八年一征高句丽,大业九年二征高句丽,大业十年三征高句丽,在连续打击之下,高句丽王高元现出降表,隋炀帝令大军撤退。唐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对高句丽用兵攻打辽东,高句丽步骑四万来救辽东城,唐军斩首敌军数千。 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出兵攻打高句丽。命牛进达和李勣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攻陷石城,高句丽王被迫遣王子高任武入长安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648),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唐军渡过鸭渌,在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高宗永徽五年(654),高句丽与靺鞨联合,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打败联军。 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杀获千馀人。 高宗显庆三年(658)六月,程名振、将薛仁贵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斩首四百余级,捕虏百余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五百级。 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 高宗显庆五年(660),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伐百济。 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唐军从成山渡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抵抗唐军。唐军击破百济军,百济死数千人,其余都溃逃了。苏定方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向百济的都城进军。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击破百济军,杀一万多人,攻灭百济,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高宗龙朔元年(661),唐募四万四千馀人,前往平壤、镂方行营。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率领回纥等诸部兵进攻高句丽。苏定方在浿江击败高句丽,包围了平壤城。九月,契苾何力率军乘冰渡水,斩首高句丽军三万级。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苏定方攻平壤失利,刘仁愿、刘仁轨率军攻克百济,打通了新罗运粮通道。百济王派使者到高句丽、倭国求援军来抵抗唐军。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百济和倭国增援高句丽,刘仁轨在白江口四次击败倭军,焚烧倭船四百艘。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两位王子投降,百济彻底平定。不久之后唐军攻占任存城。 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自知无法与唐王朝继续抗衡的高句丽,遣太子福男来唐侍祠。 高宗乾封元年(666),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安陆人郝处俊为副大总管,进攻高丽,唐军攻占二十余座城池,斩敌六万余。 高宗乾封二年(667),李勣率兵攻下高句丽16座城,契苾何力指挥唐军攻击,击败敌军,斩首一万多级,乘胜攻占七座城。薛仁贵率唐军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五万馀级,攻占南苏、木底、苍岩三城。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薛仁贵攻破高句丽的扶余城,李勣又截杀泉男建的援军三万人。泉男建率领残部,龟缩于高句丽亡国的最后一座城池平壤,唐军乘势发动最后的围攻战。九月十二日,高句丽人僧信诚悄悄开城投降,唐军攻破平壤。 经过唐朝30多年对高句丽不间断战争,于668年春夏之交,各路唐军成功会师于高句丽的首都平壤城,俘虏了泉男建和国王高藏。至此,历时700年高氏高句丽国最终被强大的唐王朝从历史抹灭。高句丽人去向 高句丽政权灭亡后,高句丽人纷纷散奔四处流落,部分投奔突厥,有些转投唐朝。唐开元三年(715年),逃亡突厥的高句丽莫离支高文简、大首领高拱毅与其他四名突厥首领率合万余帐依附唐朝。从此高句丽人湮灭在各民族融合之中。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