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梁支座 盖梁支座
关注数: 221 粉丝数: 4,994 发帖数: 101,295 关注贴吧数: 97
#耳边一分钟# A&futura SE300播放器 当我们谈到Astell_Kern 的播放器,总是会首先想起让每个发烧友都心驰神往的SP系列,亦或是便携讨巧的SR系系列,甚至是颇具“砖”味的KANN系列,而对于SE系列则往往不那么熟悉,毕竟这个系列的产品并不算多嘛。 虽然SE系列产品型号不算多,但每一个都“身怀绝技”,比如SE180的可更换整体音频模块设计、SE200的多DAC设计…… 这一次SE300不出意外地给我们带来了Astell&Kern历史上首次采用的R-2R构架设计。其实R-2R构架在今天并不稀奇,甚至一些小尾巴也采用了这个技术,但当R-2R与Astell&Kern的音频技术结合起来,自然又给我们带来很多完全不同以往的体验。 首先,SE300的声音具备R-2R结构的典型特征——声音纯净、通透、精致、舒展,对于有经验的玩家而言,一耳朵下去就可以感受到非常纯粹的R-2R风格。在此基础上,SE300的音色中融入了偏为暖润的色调,同时也适度地增加了声线的厚度和中、低频的量感,让声音听起来更具渲染力和耐听度。同时,SE300也具有极高的可玩性,其OS/NOS模式调节可以让我们在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中自由切换,来满足不同音乐风格和烧友的口味偏好。我个人则是喜欢相对更加温和、耐听的NOS模式多一点。 SE300的多重放大模式和增益模式,都可以让我们根据搭配、喜好、音乐风格来自己寻找更合适的声音表现。 但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从风格上,还是驱动条件上来看,SE300显然还更适合搭配耳塞,而对于搭配大耳机的表现能力,则相对不够突出。 在声音特点上,SE300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在声音上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往往很多HIFI设备,都喜欢尽量直接地把音乐元素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而SE300则更加强调声音的层次感和主次关系,总是能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中蕴藏着更多的内容和情绪,也让我们每次听音乐的时候,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内敛、含蓄而又暗藏锋芒的声音,来源于调音经验的长年积累和对音乐理解的历史沉淀。我觉得SE300并不能算是个非常均衡全面的声音风格,它更多还是比较适合人声、流行音乐以及小编制器乐这些风格。对于特别硬核的音乐风格,SE300还是不太合适。SE300的声音素质在其价位上是合格的,尤其以解析力和纯净度见长,而在声场、动态方面中规中规。SE300的素质水平在SE系列中具有明显优势,但与SP3000相比确实还略逊一筹。 如果想静下心来,好好听一听歌曲中的喜怒哀乐,SE300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惊喜】达音科 隼Ultra耳机评测 一、惊喜 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我基本上总是在出差。 旅途中用什么耳机,一直是我的一个大难题。且不说从佩戴、便携、价格等方面的因素来考量,就是声音风格上,其实也挺难选择的。有些耳机声音太淡,会让人觉得乏味;有些耳机过于偏科而不耐听;还有些耳机对前端的要求太高,也不可能总是背着大砖头四处奔波。 相比之前使用的动辄万元以上的旗舰塞而言,我把隼Ultra装进行囊的时候,对它的期望值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更多还是觉得这条新上市的耳塞可能会给我带来一点新鲜感,而当我真正认真听了这条售价一千五百多的耳塞时,则切实地感觉到了“惊喜”。 说到这个惊喜,就得重点说一说这个“惊”字。 入烧二十年,其实很难有耳塞“惊”到我,至少很难有耳塞以“正面形象”惊到我。 我对于隼Ultra的惊讶在于,之前听到隼Pro的时候,就觉得那已经应该是“隼”系列的终极形态了,达音科当然具备研发出更高端系列产品的能力,但是在“隼”这个千元级别的系列中,隼Pro的声音形态已经是几近于完备,在其框架中没有明显短板了。 如果在这个基本盘上,不大幅度提升素质、调整声音形态框架,我是很难想象出这个系列的下一代产品还能在哪里找到提升空间。 而隼Ultra则恰恰没有受限于前作成功的藩篱,以更高的声音水平和更丰富的声音架构实实在在地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惊喜”。
【惊喜】达音科 隼Ultra耳机评测 一、惊喜 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我基本上总是在出差。 旅途中用什么耳机,一直是我的一个大难题。且不说从佩戴、便携、价格等方面的因素来考量,就是声音风格上,其实也挺难选择的。有些耳机声音太淡,会让人觉得乏味;有些耳机过于偏科而不耐听;还有些耳机对前端的要求太高,也不可能总是背着大砖头四处奔波。 相比之前使用的动辄万元以上的旗舰塞而言,我把隼Ultra装进行囊的时候,对它的期望值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更多还是觉得这条新上市的耳塞可能会给我带来一点新鲜感,而当我真正认真听了这条售价一千五百多的耳塞时,则切实地感觉到了“惊喜”。 说到这个惊喜,就得重点说一说这个“惊”字。 入烧二十年,其实很难有耳塞“惊”到我,至少很难有耳塞以“正面形象”惊到我。 我对于隼Ultra的惊讶在于,之前听到隼Pro的时候,就觉得那已经应该是“隼”系列的终极形态了,达音科当然具备研发出更高端系列产品的能力,但是在“隼”这个千元级别的系列中,隼Pro的声音形态已经是几近于完备,在其框架中没有明显短板了。 如果在这个基本盘上,不大幅度提升素质、调整声音形态框架,我是很难想象出这个系列的下一代产品还能在哪里找到提升空间。 而隼Ultra则恰恰没有受限于前作成功的藩篱,以更高的声音水平和更丰富的声音架构实实在在地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惊喜”。
【惊喜】达音科 隼Ultra耳机评测 一、惊喜 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我基本上总是在出差。 旅途中用什么耳机,一直是我的一个大难题。且不说从佩戴、便携、价格等方面的因素来考量,就是声音风格上,其实也挺难选择的。有些耳机声音太淡,会让人觉得乏味;有些耳机过于偏科而不耐听;还有些耳机对前端的要求太高,也不可能总是背着大砖头四处奔波。 相比之前使用的动辄万元以上的旗舰塞而言,我把隼Ultra装进行囊的时候,对它的期望值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更多还是觉得这条新上市的耳塞可能会给我带来一点新鲜感,而当我真正认真听了这条售价一千五百多的耳塞时,则切实地感觉到了“惊喜”。 说到这个惊喜,就得重点说一说这个“惊”字。 入烧二十年,其实很难有耳塞“惊”到我,至少很难有耳塞以“正面形象”惊到我。 我对于隼Ultra的惊讶在于,之前听到隼Pro的时候,就觉得那已经应该是“隼”系列的终极形态了,达音科当然具备研发出更高端系列产品的能力,但是在“隼”这个千元级别的系列中,隼Pro的声音形态已经是几近于完备,在其框架中没有明显短板了。 如果在这个基本盘上,不大幅度提升素质、调整声音形态框架,我是很难想象出这个系列的下一代产品还能在哪里找到提升空间。 而隼Ultra则恰恰没有受限于前作成功的藩篱,以更高的声音水平和更丰富的声音架构实实在在地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惊喜”。
【坐享其成】ONIX欧尼士 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评测 一、解决 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烧友来讲,听音乐这个事儿,逐渐地变成了“刚需”要求。 曾几何时,我也曾经热衷于“折腾”并乐此不疲——比如用各种奇怪的软件给播放器传输音乐甚至视频、或者用CD机的光纤输出给MD机刻录、台式机能用分体尽量不使用一体机、能用CD转盘则坚决不用PC输出…… 这些看似繁琐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我当时的HIFI乐趣。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也越来越忙,我的音乐空间被挤压得越发喘不过气来,我越来越“懒惰”,寻找便捷、高效的听音方式,成为了我这几年HIFI生活的主题。 把台式机换成了带有蓝牙功能的一体机、把曾经最爱的NOMAD JUKEBOX3和BEOSOUND2播放器束之高阁;再把随身听都切换成安卓模式……漂亮!Triple Kill! 音响系统和随身听都已经完成了“自动化”改造,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当然就是大耳机系统了。 前段时间,我卖掉了原用于桌面的电子管耳放之后,就一直在考虑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台机或桌面系统来听大耳机,是不是要搞一个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但是这样的话,音源又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如果搞一个带有系统和流媒体的“跨界一体机”,还总觉得一方面在使用体验上还不是那么方便,另一方面市面上的选择也终究还是不多。 所以,原本让我颇为“享受”的发烧过程,如今让我觉得无奈。HIFI,对于我来讲,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坐享其成】ONIX欧尼士 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评测 一、解决 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烧友来讲,听音乐这个事儿,逐渐地变成了“刚需”要求。 曾几何时,我也曾经热衷于“折腾”并乐此不疲——比如用各种奇怪的软件给播放器传输音乐甚至视频、或者用CD机的光纤输出给MD机刻录、台式机能用分体尽量不使用一体机、能用CD转盘则坚决不用PC输出…… 这些看似繁琐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我当时的HIFI乐趣。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也越来越忙,我的音乐空间被挤压得越发喘不过气来,我越来越“懒惰”,寻找便捷、高效的听音方式,成为了我这几年HIFI生活的主题。 把台式机换成了带有蓝牙功能的一体机、把曾经最爱的NOMAD JUKEBOX3和BEOSOUND2播放器束之高阁;再把随身听都切换成安卓模式……漂亮!Triple Kill! 音响系统和随身听都已经完成了“自动化”改造,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当然就是大耳机系统了。 前段时间,我卖掉了原用于桌面的电子管耳放之后,就一直在考虑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台机或桌面系统来听大耳机,是不是要搞一个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但是这样的话,音源又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如果搞一个带有系统和流媒体的“跨界一体机”,还总觉得一方面在使用体验上还不是那么方便,另一方面市面上的选择也终究还是不多。 所以,原本让我颇为“享受”的发烧过程,如今让我觉得无奈。HIFI,对于我来讲,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坐享其成】ONIX欧尼士 Miracle个人音频中心评测 一、解决 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烧友来讲,听音乐这个事儿,逐渐地变成了“刚需”要求。 曾几何时,我也曾经热衷于“折腾”并乐此不疲——比如用各种奇怪的软件给播放器传输音乐甚至视频、或者用CD机的光纤输出给MD机刻录、台式机能用分体尽量不使用一体机、能用CD转盘则坚决不用PC输出…… 这些看似繁琐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我当时的HIFI乐趣。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也越来越忙,我的音乐空间被挤压得越发喘不过气来,我越来越“懒惰”,寻找便捷、高效的听音方式,成为了我这几年HIFI生活的主题。 把台式机换成了带有蓝牙功能的一体机、把曾经最爱的NOMAD JUKEBOX3和BEOSOUND2播放器束之高阁;再把随身听都切换成安卓模式……漂亮!Triple Kill! 音响系统和随身听都已经完成了“自动化”改造,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当然就是大耳机系统了。 前段时间,我卖掉了原用于桌面的电子管耳放之后,就一直在考虑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台机或桌面系统来听大耳机,是不是要搞一个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但是这样的话,音源又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如果搞一个带有系统和流媒体的“跨界一体机”,还总觉得一方面在使用体验上还不是那么方便,另一方面市面上的选择也终究还是不多。 所以,原本让我颇为“享受”的发烧过程,如今让我觉得无奈。HIFI,对于我来讲,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耳边一分钟# 凯声钛铃Plus平头塞听感 每个发烧友都应该有至少一条平头塞。 无论是九块九包邮的“悔恨之泪”,还是几千元的旗舰塞,平头塞能够带给我们的音乐体验是其它类型耳机所不能替代的。且不必说悬挂式佩戴的舒适感、也不必说开放式结构带来的自然、宽松的声音体验,更不必说平头塞发展几十年在声音味道上的底蕴与沉淀,就是近些年来,这“后平头时代”里的的新声音、新体验,就足以让发烧友们感受到不一样的音乐享受了。 比如我们今天要一起聊一聊的这条凯声钛铃Plus旗舰平头塞。(下文简称钛铃Plus) 钛铃Plus这条平头从整体结果框架上,更倾向于传统意味,并没有采用复合单元、高阻抗或者复杂的混音后腔或笛管设计,而是在单元材质、音圈工艺、腔体声学性能等方面下足功夫,在保证音质水准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耳机的佩戴使用体验和适用范围。 钛铃Plus的声音素质具备了“旗舰平头”的框架和水准,在声音内容、声场、力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钛铃Plus在声音的纯净度上的表现,在平头塞中可以说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 与目前大多数旗舰级平头塞不同的是,钛铃Plus在声音素质的表现力上,是比较含蓄内敛的,并没有过于强调那种“暴力解析”式的表现方式,而是更加平和、更具层次感地让声音细节以不同的音色、味道缓缓展现开来,我们每一次听钛铃Plus得时候,都会感受到更多的声音细节和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钛铃Plus在声音风格上,相比目前绝大多数旗舰平头耳塞更具兼容性,对各个类型音乐风格,都有很好的表现能力。特别是在常规的流行类音乐方面,钛铃Plus声音色调温润、鲜活,在保证了声音素质水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声音的厚度和温和感,声线相对柔和,略带一点染色,让钛铃Plus的流行人声表现力独树一帜,极具水准和特色。当然,钛铃Plus在古典乐方面也有非常不错表现能力,声场、动态足以支撑交响乐的场面感,同时各个器乐的音色真实性、辨识度都有很好的发挥。 同时,钛铃Plus对于搭配器材和驱动能力的要求都不高,几乎任何设备与钛铃Plus搭配都可以取得一个非常不错的音质水平,即使我们用手机直推钛铃Plus,也可以感受到旗舰平头塞的水准和高水平的音乐体验。 我觉得这些年来,确实有很多高端平头塞都表现出了比较高的声音素质、独特的乐感与个性、以及各种剑走偏锋的结构和技术,而凯声钛铃Plus则是用了一个相对常规的结构方式,以更广泛的风格兼容性、更舒适的听感、更开放的兼容性和适用场景,让平头塞真正能够成为广大发烧友的HIFI设备。
【动铁的那些事儿】——达音科SA6 MK2动铁耳机评测 一、动铁之谜 十多年前,我在本地一个耳机店里闲逛的时候,店里来了一对情侣。男的滔滔不绝地跟女孩子讲各种耳机品牌、类型、风格、特点,就连跟在身后的店员都不住地点头称是。当讲到动铁耳机的时候,女孩子突然发问“动铁耳机比传统耳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导致在场的四个人都愣住了——当然,也包括我。 最后还是店员用“更加清晰、解析更好”敷衍过去。 是啊,那时候的动铁耳机绝对是稀罕物,以至于我们都很难去说清楚它的特点,或者给它一个稍微形而上的概括。 时隔多年,虽然耳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动铁耳机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更加多姿多彩的声音内容,但无论怎样变化,动铁耳机的声音里总是有一些不同于其它类型耳机的味道和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其魅力所在。纯动铁耳机不同于动圈的平铺直叙、也不同于静电耳机的飘洒写意、甚至不同于复合结构耳机的那种面面俱到,它始终会给我一种难以名状的独有质感。 “动铁耳机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独特的风格和属性?”一时间,还真的难以回答。每次想出一个看似可能的答案后,就马上会有反例出来否定。 在听过了数百条动铁耳机后,我觉得,问题的答案反而模糊起来,林林总总的动铁耳机所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形态如迷宫一般,让我们在HiFi与音乐中流连并迷失。 破解动铁之谜,也成为了多年来我在HiFi这件事情上偏执的乐趣之一。每次听到新的纯动铁耳机,都会不自觉地希望从中探寻动铁的味道和精髓。 达音科继2020年发布纯动铁耳机SA6之后,最近又带来了其续作产品SA6 MK2,我们也就此机会,再来聊一聊动铁的那些事儿。
【动铁的那些事儿】——达音科SA6 MK2动铁耳机评测 一、动铁之谜 十多年前,我在本地一个耳机店里闲逛的时候,店里来了一对情侣。男的滔滔不绝地跟女孩子讲各种耳机品牌、类型、风格、特点,就连跟在身后的店员都不住地点头称是。当讲到动铁耳机的时候,女孩子突然发问“动铁耳机比传统耳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导致在场的四个人都愣住了——当然,也包括我。 最后还是店员用“更加清晰、解析更好”敷衍过去。 是啊,那时候的动铁耳机绝对是稀罕物,以至于我们都很难去说清楚它的特点,或者给它一个稍微形而上的概括。 时隔多年,虽然耳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动铁耳机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更加多姿多彩的声音内容,但无论怎样变化,动铁耳机的声音里总是有一些不同于其它类型耳机的味道和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其魅力所在。纯动铁耳机不同于动圈的平铺直叙、也不同于静电耳机的飘洒写意、甚至不同于复合结构耳机的那种面面俱到,它始终会给我一种难以名状的独有质感。 “动铁耳机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独特的风格和属性?”一时间,还真的难以回答。每次想出一个看似可能的答案后,就马上会有反例出来否定。 在听过了数百条动铁耳机后,我觉得,问题的答案反而模糊起来,林林总总的动铁耳机所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形态如迷宫一般,让我们在HiFi与音乐中流连并迷失。 破解动铁之谜,也成为了多年来我在HiFi这件事情上偏执的乐趣之一。每次听到新的纯动铁耳机,都会不自觉地希望从中探寻动铁的味道和精髓。 达音科继2020年发布纯动铁耳机SA6之后,最近又带来了其续作产品SA6 MK2,我们也就此机会,再来聊一聊动铁的那些事儿。
【动铁的那些事儿】达音科SA6 MK2动铁耳机评测 一、动铁之谜 十多年前,我在本地一个耳机店里闲逛的时候,店里来了一对情侣。男的滔滔不绝地跟女孩子讲各种耳机品牌、类型、风格、特点,就连跟在身后的店员都不住地点头称是。当讲到动铁耳机的时候,女孩子突然发问“动铁耳机比传统耳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导致在场的四个人都愣住了——当然,也包括我。 最后还是店员用“更加清晰、解析更好”敷衍过去。 是啊,那时候的动铁耳机绝对是稀罕物,以至于我们都很难去说清楚它的特点,或者给它一个稍微形而上的概括。 时隔多年,虽然耳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动铁耳机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更加多姿多彩的声音内容,但无论怎样变化,动铁耳机的声音里总是有一些不同于其它类型耳机的味道和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其魅力所在。纯动铁耳机不同于动圈的平铺直叙、也不同于静电耳机的飘洒写意、甚至不同于复合结构耳机的那种面面俱到,它始终会给我一种难以名状的独有质感。 “动铁耳机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独特的风格和属性?”一时间,还真的难以回答。每次想出一个看似可能的答案后,就马上会有反例出来否定。 在听过了数百条动铁耳机后,我觉得,问题的答案反而模糊起来,林林总总的动铁耳机所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形态如迷宫一般,让我们在HIFI与音乐中流连并迷失。 破解动铁之谜,也成为了多年来我在HIFI这件事情上偏执的乐趣之一。每次听到新的纯动铁耳机,都会不自觉地希望从中探寻动铁的味道和精髓。 达音科继2020年发布纯动铁耳机SA6之后,最近又带来了其续作产品SA6 MK2,我们也就此机会,再来聊一聊动铁的那些事儿。
【重新定义流行风格】——NOBLE RONIN(罗林)耳机评测 一、否定 所谓 HiFi,大抵上是我们发烧友们通过对器材的研究与实践,来一步一步地完成我们自身音乐认知与修养提升的过程。 所以器材对于我们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启发。我们通过对不同器材的了解,来探寻音乐和声音带给我们的不同层次的意义。每个烧友对于器材的看法自然各不相同,我觉得对于自己来讲,大致可以以这样三个层次来衡量: 我们听取不同器材的意义首先是“积累”,绝大多数器材都属于这样的一个层面,通过对不同的声音风格的理解,我们可以体验到更多不同的乐感和韵味。 当器材的声音水准在某些方面高于了我们此前惯常使用的设备,对于我们而言,其意义可以被归纳为“提升”了。能够达到这个层面的设备就可以称之为“好”设备了,这样的设备在一定的层面或角度上能够有所突破,在音乐上给我们带来更高、更好的体验与新的感悟。 如果器材声音取得更进一步突破,其意义就不仅仅是“提升”了,而在于“重新定义”。这些器材在音乐某一个侧面的演绎也许已经超越了我们过往认知或想象的边界,可以为我们对音乐和声音的理解带来刷新,这类设备在HiFi领域可以说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这其中,我个人觉得最难的一个点,就在于重新定义之前,我们要“否定”自己原有的观念和衡量标准。 我曾不止一次说过,否定自己是发烧友们突破和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发烧乐趣的关键,“今是昨非”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快乐。 但是,让骄傲的发烧友去否定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包括我个人在内,哪个发烧友不是对自己的喜好信心满满,并惯于对器材指点江山呢? 在“否定”之前,我们还是不妨先了解一下这条NOBLE诺岱音响RONIN耳机(以下简称 NOBLE RONIN)。
【重新定义流行风格】——NOBLE RONIN(罗林)耳机评测 一、否定 所谓 HiFi,大抵上是我们发烧友们通过对器材的研究与实践,来一步一步地完成我们自身音乐认知与修养提升的过程。 所以器材对于我们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启发。我们通过对不同器材的了解,来探寻音乐和声音带给我们的不同层次的意义。每个烧友对于器材的看法自然各不相同,我觉得对于自己来讲,大致可以以这样三个层次来衡量: 我们听取不同器材的意义首先是“积累”,绝大多数器材都属于这样的一个层面,通过对不同的声音风格的理解,我们可以体验到更多不同的乐感和韵味。 当器材的声音水准在某些方面高于了我们此前惯常使用的设备,对于我们而言,其意义可以被归纳为“提升”了。能够达到这个层面的设备就可以称之为“好”设备了,这样的设备在一定的层面或角度上能够有所突破,在音乐上给我们带来更高、更好的体验与新的感悟。 如果器材声音取得更进一步突破,其意义就不仅仅是“提升”了,而在于“重新定义”。这些器材在音乐某一个侧面的演绎也许已经超越了我们过往认知或想象的边界,可以为我们对音乐和声音的理解带来刷新,这类设备在HiFi领域可以说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这其中,我个人觉得最难的一个点,就在于重新定义之前,我们要“否定”自己原有的观念和衡量标准。 我曾不止一次说过,否定自己是发烧友们突破和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发烧乐趣的关键,“今是昨非”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快乐。 但是,让骄傲的发烧友去否定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包括我个人在内,哪个发烧友不是对自己的喜好信心满满,并惯于对器材指点江山呢? 在“否定”之前,我们还是不妨先了解一下这条NOBLE诺岱音响RONIN耳机(以下简称 NOBLE RONIN)。
【重新定义流行风格】——NOBLE RONIN(罗林)耳机评测 一、否定 所谓 HiFi,大抵上是我们发烧友们通过对器材的研究与实践,来一步一步地完成我们自身音乐认知与修养提升的过程。 所以器材对于我们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启发。我们通过对不同器材的了解,来探寻音乐和声音带给我们的不同层次的意义。每个烧友对于器材的看法自然各不相同,我觉得对于自己来讲,大致可以以这样三个层次来衡量: 我们听取不同器材的意义首先是“积累”,绝大多数器材都属于这样的一个层面,通过对不同的声音风格的理解,我们可以体验到更多不同的乐感和韵味。 当器材的声音水准在某些方面高于了我们此前惯常使用的设备,对于我们而言,其意义可以被归纳为“提升”了。能够达到这个层面的设备就可以称之为“好”设备了,这样的设备在一定的层面或角度上能够有所突破,在音乐上给我们带来更高、更好的体验与新的感悟。 如果器材声音取得更进一步突破,其意义就不仅仅是“提升”了,而在于“重新定义”。这些器材在音乐某一个侧面的演绎也许已经超越了我们过往认知或想象的边界,可以为我们对音乐和声音的理解带来刷新,这类设备在HiFi领域可以说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这其中,我个人觉得最难的一个点,就在于重新定义之前,我们要“否定”自己原有的观念和衡量标准。 我曾不止一次说过,否定自己是发烧友们突破和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发烧乐趣的关键,“今是昨非”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快乐。 但是,让骄傲的发烧友去否定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包括我个人在内,哪个发烧友不是对自己的喜好信心满满,并惯于对器材指点江山呢? 在“否定”之前,我们还是不妨先了解一下这条NOBLE诺岱音响RONIN耳机(以下简称 NOBLE RONIN)。
#抛砖# 031 什么阻碍了你烧箱子? 我们都知道,HIFI的完全体是音箱系统, 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很少涉猎音箱系统, 包括我也是这样。 虽然我前两年也开始逐渐向音箱试探, 但终究还是不能算是个“音响玩家”, 我想可能很多吧友都与我有相类似的经历。 究其原因,大概是如下几点: 1、音响系统知识的匮乏,很多耳机烧友面对音箱系统第一反应就是一头雾水,不止从何做起。 2、听音环境的限制,随身烧友以年轻人为主,还很难具备独立的听音空间。 3、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实音响系统相比如今的高端耳机甚至随身系统并不一定贵很多,但音响系统的起步预算确实相对高一些,特别是在系统设备齐备后,电源、线材、机柜、支架、脚钉等等配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4、听音习惯难以调整。很多烧友习惯了耳机的声音特点,一时间转移到音箱后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特别是对于很多发烧友而言,会觉得音箱的声音很“缓慢”,不如耳机那样直接,听音箱的时候总会很“着急”。 5、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现在的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忙,真正有时间坐下来安静欣赏音箱的时间很少,即便是有一点时间,也很难快速融入音响系统的音乐环境,这一点就远不如耳机的声音感觉来得直接、便捷。 6、对音响系统不了解,总觉得与自己无关。 请问一下,您是哪一种类型呢?又打算怎样克服困难,让自己成为“音箱发烧友”呢?
【五毒俱全】——LETSHUOER铄耳Cadenza 12旗舰耳机评测 通常来讲,发烧友们喜欢用“毒”这个字来表达对器材的赞许。 其实这个“毒”也不可一概而论,结合器材的水平和我们自身的鉴赏能力,我觉得大致可分为这几个层面。 第一层是完整性,声音要具备最基本的素质和水准,要相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其整体内容,解析力、空间感、纯净度等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展示。满足了这些要求的耳机,才能够算是迈进了HiFi品类的门槛。 第二层是乐感的诠释和表达,耳机需要能够表达出与音乐内容、音乐情绪相契合的特点,要能够传递音乐与听者之间的共鸣和互动。具备了对音乐内容的传递和表达能力的耳机,算是初窥了HiFi的路径并步入正轨了。 第三层是自身特点的展示,优秀的耳机不但要真实地表达出音乐本身的内容和情感,还要把韵味、调性以及设计者对音乐的理解传递给听者,并引起共鸣。具备了自身独特韵味的耳机,就可以说是在HiFi领域具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了。 第四层是层次性,一个耳机在展示自身素质、音乐乐感以及独特韵味的时候,要具有布局上的层次感,能够把声音的主次顺序、音色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搭配、组合、音乐风格如抽丝剥茧一般次第展现,让听者每听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样具有“层次化”表现能力的耳机,才真正算得上一个“好耳机”。 第五层应该是创新性,当一款耳机的各个方面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将素质、乐感、韵味、层次等内容融会贯通时,就应该具有其它耳机所没有的突破和创新,让听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音质体验。这样的耳机,才能被称为“顶级”。 这些层面都是耳机能力水准所在,五个层面也就可以戏称为“五毒”。 对于一款普通的耳机来讲,我们可能只要求前面的一、两个层面就可以了,对于一款优秀的耳机,我们就要以三、四个层面来要求,但是对于这款来自铄耳LETSHUOER(下文简称“铄耳”)的Cadenza 12旗舰耳机来讲,我们就不能不以全部的五个层面来衡量了,看看这款售价15888的耳塞,是否能够“五毒俱全”。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