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梁支座 盖梁支座
关注数: 221 粉丝数: 4,994 发帖数: 101,295 关注贴吧数: 97
【典型山灵味、典型R2R】山灵EH2台式解码耳放评测 一、简单聊一聊R2R 这两年,R2R解码器在发烧音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售价数十万的高端Hi-End级台式DAC,一路普及到现在的桌面小台机、随身听乃至一些小尾巴,也算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要说R2R技术本身,其实并不算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或思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在专业及民用音频设备上开始逐渐普及(甚至早于目前大家更加熟悉的Δ-Σ架构DAC)。如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PCM1704芯片,就是由BB公司在上世纪末推出的R2R架构一代“芯皇”。 什么是R2R?与目前我们常见的Δ-Σ架构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若是摊开来讲,大概可以出一本十万字的专著了,显然并不是我们今天这篇体验分享的重点。简单来说,相比Δ-Σ架构将数字信号拟合为正弦波,利用超采样实现高性能并以低通滤波去排除大部分噪声的做法,R2R架构则是通过电阻分压的原理将数字信号直接转换为对应模拟信号。如果要举一个更加生动易理解的例子,同样是烹饪牛肉,Δ-Σ架构的做法就像把牛肉打碎后做成汉堡肉饼,而R2R则是整块牛排原切后直接煎制。虽然当下汉堡肉饼早已普及进千家万户,但资深的老饕们仍时常念念不忘原切牛排的“自然口感”和“原汁原味”。 追溯历史,毫无疑问,早期原切牛排在食客间得到了最多的普及,但原切牛排(R2R)也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对原材料要求苛刻且大规模标准化量产可行度低(对电阻匹配的精度要求甚高,导致制作成本高企且性能浮动较大)。也因此,汉堡肉饼工艺(Δ-Σ)在逐渐成熟,肉馅制作更加细腻(超采样技术)且调味手段(低通滤波)更加高明后,成为了更加广泛的食客的第一选择。 不过万事有轮回,就如同大家这几年感受到的那样,Δ-Σ架构DAC芯片的军备竞赛正逐渐走向终点,在过饱和的市场环境下,烧友们越来越在意产品声音的“个性”表达而不是手机数码圈的参数堆砌。DAC芯片的性能早已不是制约音频设备表现的核心因素,更无论上游研发所遭遇的瓶颈。也因此,R2R这个“老朋友”也被越来越多普及价位的品牌和用户重新想起。 时至今日,当年的R2R芯片大多已停产,留下的不是性能达不到要求的“老古董”,就是极个别被标以“传家宝”售价的炒货型号,类似用8颗PCM1704打造机皇T300的大手笔操作,即使家大业大如山灵也很难再复刻一次。因此,我们今天要聊的EH2,和绝大部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产品一样,是一台分立式的R2R解码器(即在电路板上镶嵌分立电阻)。
【典型山灵味、典型R2R】山灵EH2台式解码耳放评测 一、简单聊一聊R2R 这两年,R2R解码器在发烧音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售价数十万的高端Hi-End级台式DAC,一路普及到现在的桌面小台机、随身听乃至一些小尾巴,也算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要说R2R技术本身,其实并不算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或思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在专业及民用音频设备上开始逐渐普及(甚至早于目前大家更加熟悉的Δ-Σ架构DAC)。如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PCM1704芯片,就是由BB公司在上世纪末推出的R2R架构一代“芯皇”。 什么是R2R?与目前我们常见的Δ-Σ架构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若是摊开来讲,大概可以出一本十万字的专著了,显然并不是我们今天这篇体验分享的重点。简单来说,相比Δ-Σ架构将数字信号拟合为正弦波,利用超采样实现高性能并以低通滤波去排除大部分噪声的做法,R2R架构则是通过电阻分压的原理将数字信号直接转换为对应模拟信号。如果要举一个更加生动易理解的例子,同样是烹饪牛肉,Δ-Σ架构的做法就像把牛肉打碎后做成汉堡肉饼,而R2R则是整块牛排原切后直接煎制。虽然当下汉堡肉饼早已普及进千家万户,但资深的老饕们仍时常念念不忘原切牛排的“自然口感”和“原汁原味”。 追溯历史,毫无疑问,早期原切牛排在食客间得到了最多的普及,但原切牛排(R2R)也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对原材料要求苛刻且大规模标准化量产可行度低(对电阻匹配的精度要求甚高,导致制作成本高企且性能浮动较大)。也因此,汉堡肉饼工艺(Δ-Σ)在逐渐成熟,肉馅制作更加细腻(超采样技术)且调味手段(低通滤波)更加高明后,成为了更加广泛的食客的第一选择。 不过万事有轮回,就如同大家这几年感受到的那样,Δ-Σ架构DAC芯片的军备竞赛正逐渐走向终点,在过饱和的市场环境下,烧友们越来越在意产品声音的“个性”表达而不是手机数码圈的参数堆砌。DAC芯片的性能早已不是制约音频设备表现的核心因素,更无论上游研发所遭遇的瓶颈。也因此,R2R这个“老朋友”也被越来越多普及价位的品牌和用户重新想起。 时至今日,当年的R2R芯片大多已停产,留下的不是性能达不到要求的“老古董”,就是极个别被标以“传家宝”售价的炒货型号,类似用8颗PCM1704打造机皇T300的大手笔操作,即使家大业大如山灵也很难再复刻一次。因此,我们今天要聊的EH2,和绝大部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产品一样,是一台分立式的R2R解码器(即在电路板上镶嵌分立电阻)。
【典型山灵味、典型R2R】山灵EH2台式解码耳放评测 一、简单聊一聊R2R 这两年,R2R解码器在发烧音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售价数十万的高端Hi-End级台式DAC,一路普及到现在的桌面小台机、随身听乃至一些小尾巴,也算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要说R2R技术本身,其实并不算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或思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在专业及民用音频设备上开始逐渐普及(甚至早于目前大家更加熟悉的Δ-Σ架构DAC)。如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PCM1704芯片,就是由BB公司在上世纪末推出的R2R架构一代“芯皇”。 什么是R2R?与目前我们常见的Δ-Σ架构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若是摊开来讲,大概可以出一本十万字的专著了,显然并不是我们今天这篇体验分享的重点。简单来说,相比Δ-Σ架构将数字信号拟合为正弦波,利用超采样实现高性能并以低通滤波去排除大部分噪声的做法,R2R架构则是通过电阻分压的原理将数字信号直接转换为对应模拟信号。如果要举一个更加生动易理解的例子,同样是烹饪牛肉,Δ-Σ架构的做法就像把牛肉打碎后做成汉堡肉饼,而R2R则是整块牛排原切后直接煎制。虽然当下汉堡肉饼早已普及进千家万户,但资深的老饕们仍时常念念不忘原切牛排的“自然口感”和“原汁原味”。 追溯历史,毫无疑问,早期原切牛排在食客间得到了最多的普及,但原切牛排(R2R)也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对原材料要求苛刻且大规模标准化量产可行度低(对电阻匹配的精度要求甚高,导致制作成本高企且性能浮动较大)。也因此,汉堡肉饼工艺(Δ-Σ)在逐渐成熟,肉馅制作更加细腻(超采样技术)且调味手段(低通滤波)更加高明后,成为了更加广泛的食客的第一选择。 不过万事有轮回,就如同大家这几年感受到的那样,Δ-Σ架构DAC芯片的军备竞赛正逐渐走向终点,在过饱和的市场环境下,烧友们越来越在意产品声音的“个性”表达而不是手机数码圈的参数堆砌。DAC芯片的性能早已不是制约音频设备表现的核心因素,更无论上游研发所遭遇的瓶颈。也因此,R2R这个“老朋友”也被越来越多普及价位的品牌和用户重新想起。 时至今日,当年的R2R芯片大多已停产,留下的不是性能达不到要求的“老古董”,就是极个别被标以“传家宝”售价的炒货型号,类似用8颗PCM1704打造机皇T300的大手笔操作,即使家大业大如山灵也很难再复刻一次。因此,我们今天要聊的EH2,和绝大部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产品一样,是一台分立式的R2R解码器(即在电路板上镶嵌分立电阻)。
山灵T35旗舰CD机听感 很多发烧友在观看电视剧《天道》的时候,无不羡慕主角那一套价值数十万的高端音响。其实,大多数发烧友对与剧中那反复强调的“双组分”结构倒是没有那么深刻的直观印象,反而是一直对那台上盖式的CD机念念不忘,看见主人公一步一步地打开CD上盖,安置好CD再扣上碟帽和盖子,这个过程的仪式感简直就是HIFI的最直观诠释。所以,我在听说山灵的旗舰CD机T35巡回到了本地的时候,就申请试听了几天,也算是圆了自己一个高端CD机的梦想吧。 上手了以后才真正意识到,我们与其说山灵T35是一台CD机,不如说是一个全功能的多媒体音频平台。山灵T35自身几乎可以包办一切音频系统方面的使用需求,既可以作为一台一体机使用也可以作为音响系统的一部分来搭配其它解码以及前、后级功放等设备。 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跳过关于山灵T35外观描述和使用过程的体验,直接分享其声音表现。 耳放版山灵T35配备了XLR平衡、4.4平衡以及6.35单端三个耳机端口,不难猜测这台血统纯正的台式CD机也兼顾了大耳机和耳塞不同使用搭配。 各种类型的大耳机在T35的演绎下,声音线条都表现出了极致的细腻透润、同时更兼具稳重端正。更为难得的则是T35对于声音空间的塑造上,让耳机系统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音箱味道,具有适度的距离感和绝对的纯净度,让耳机中的音乐内容听起来更加深邃、静谧。 特别是在搭配森海HD800S播放古典音乐的时候,它所演绎出的那种自如和优雅,是绝大多数中高端台式设备所不能企及的。比如演绎《天鹅湖》的时候,我们可以听见的是声音徐徐展开、但感受到的则如同纯白的弦乐在纯黑的背景中舒展腾挪,时而绵润、时而灵动。不过我觉得T35耳放部分的驱动力,相比顶级独立耳放产品还是存在差距,从长期角度考虑,我们还是应该给他搭配一个单独的耳放设备。 当然山灵T35也非常适合用来搭配耳塞,各种类型的耳塞在T35的驱动下,都展现出了迥异于搭配随身播放器的状态,而是表现出了更加丰盈、饱满、开阔纯净的状态,很多旗舰级耳塞在T35的驱动下都表现出了那种强烈的“脱塞感”。 另一方面,山灵T35搭配音箱系统的时候,它在声音的塑造水平上表现出了更加深厚的功力。此前我曾一直以为我那对用了好多年的达尼在声音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上是有很大程度不足的,这一次搭配了T35,我就明显地感觉到整个声音的维度都豁然开朗。我可以感觉到以前听到的那种刻板、干涩的声音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灵动的、流畅的声音线条,同时还具有了明显的光泽感,让这对书架箱第一次真正表现出了层次感。 作为一款价值十万元的音乐播放设备,山灵T35展示出了顶级设备应有声音素质和调音水准,尤其表现出了顶级设备那种纯净和深邃,信息内容也丰富、自然,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驱动能力,也足以将大多数耳机推到比较好的驱动状态,只是相对于十万元的整体系统来讲,耳放部分不是T35的主要功能 对于大多数发烧友而言,可以将山灵T35作为Hi-End级系统开端,以它作为音频系统的核心设备,再开始逐步拓展,构筑完整的系统配备。同时也可以从T35开始,让自己对于高级声音的判断和认知水平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而然我们的发烧水平获得进步和提升。
#飞傲怀旧时光# 原汁原味的音乐:飞傲DM13 CD播放器和FT1头戴耳 多年以来,我在听音乐这件事情上,大约是胡乱听听,总结下来可能是“乐趣多而收获少”,但如果一定让我给年轻发烧友传授一条经验的话,那么一定是“听音乐一定要完整地、有顺序地听完整张专辑”,切不要进入“一人一首成名曲”或者索性“单曲循环”的模式。 这样的习惯自然归结于早年间听磁带、CD以及各种硬盘播放器的经历,完整地听取一整张专辑,从中感受原汁原味的音乐内容,远比今天各种音乐平台上的“今日推荐”或“精品歌单”要好得多了。 所以我也时常想起以前书包里装满了磁带或者CD的日子,近些年来也不止一次地想过再去听一听那些CD,但也每每都忘记掉,直到飞傲把这台DM13和FT1摆在了我的面前。 作为一台便携CD机,DM13的体积是近些年来发布的新款CD机中比较小的一个,虽然不能揣在衣兜里,但放在背包里作为随身听还是没有问题的。经过实际测试,DM13的抗震能力也满足随身、便携的使用需求。 当然,毕竟是新时代的产物,DM13并没有我们印象中传统CD机的一些功能和设计,比如它用内置锂电池代替了传统的口香糖电池,同时也没有了线控以及各种音效调节这些如今看来并不常用的功能。但DM13配备了单端和平衡双输出、双先行输出,光纤、同轴数字输出,可见设计者对他的定位是多元化的,无论是作为随身还是转盘,其功能是齐备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DM13的声音。 DM13在整体声音框架上还是延续了飞傲一贯的均衡、稳重的声音体系,在声音风格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和倾向,基本上可以涵盖绝大多数音乐风格,同时也能够对大多数耳机起到良好的兼容效果。但我们这里说的均衡并不是枯燥和乏味,事实上,DM13声音是温和的、有厚度的,甚至我们可以说DM13是属于一个稍微偏暖声的音色状态,同时其声音的质感也比较扎实,凝练。无论是用来听古典、流行,还是民乐、摇滚,DM13都有非常不错的演绎和发挥。 当然,DM13相比同价位或更高一些价位的数码播放器而言,它在驱动能力、声音的纯净度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特备是驱动能力,DM13不但可以搭配耳塞,推一些全尺寸的大耳机也推的有模有样。比如搭配自家的FT1,就把FT1的声音空间、整体框架基本完全打开,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比较完整、健康的封闭式大耳机的声音框架,而这一点在同价位的便携播放器上是很难做到的;同时DM13的声音纯净、通透的程度,也堪比中高端数码播放器。 我用DM13听民乐《东游记》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觉到那种真实的音色状态和恰到好处的空间处理,已经出具台式播放器的风范了。 顺便聊一聊FT1这款耳机。这款木碗耳机在外形上相当吸引发烧友的注目,毕竟每个发烧友的心里都有一个“木碗梦”嘛。相对于“洋木碗”的昂贵,FT1显然更加亲民,让更多发烧友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木碗耳机。当然,FT1在声音上也绝不含糊,如果说DM13的音色是温暖,FT1的音色就是热情了,这款耳机用扎实的力道和绵密的质感,营造出了浓烈的氛围感和冲击力,这几天我用它来听崔健真的是太好了。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只有珍惜读书的机会才能更好地督促我们学习,如果放在音乐上,其实也是一个道理,让音乐不再是冷冰冰的二进制数字,而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唱片,我们也才能更加珍惜听到的每一个旋律,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原汁原味的音乐”。
【另一维度上的耳塞】Campfire Audio Astrolith星石耳机评测 一、耳塞的HiFi维度 便携音频毫无疑问是过去二十年间HiFi圈产品销售和技术研发的主力,这一方面是源于当下绝大部分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另外一方面,也是音乐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发展,让大家对于消费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在耳塞领域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多样化满足。 归纳起来就是,耳塞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趋势,新技术的运用层出不穷(价格也水涨船高),我们能够欣喜地听到耳塞里发出了越来越好的声音。但为何大家会感受到,居于发烧前沿的那些最具消费能力和话语权的烧友,这两年也愈发开始对耳塞的更新表现出疲态和消极情绪? 从我的角度来说,也许是高阶随身烧友们视野的拓展,在逐渐听过大耳机系统、音箱系统乃至于音乐会现场以后,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很多高端耳塞的提升还停留在同一纬度下的“复制型拓新”。也就是说,大多数高端耳塞,也许还是按照“音响二十要”的目录照方抓药——高频不足就加高频、声场不够提声场,或者搞一点泛音提升人声的质感、或把低频下潜做得更深来增强音乐的氛围感,总逃不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模式,始终很难与更高水平的声音系统相提并论。 如果我们希望让耳塞的声音也能具有更高水平、更多维度的进步,可能我们仍然要在耳机本身的结构素质、声音层次的调和以及乐感处理这几方面来探讨。
另一维度上的耳塞:Campfire Audio Astrolith星石耳机评测 一、耳塞的HiFi维度 便携音频毫无疑问是过去二十年间HiFi圈产品销售和技术研发的主力,这一方面是源于当下绝大部分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另外一方面,也是音乐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发展,让大家对于消费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在耳塞领域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多样化满足。 归纳起来就是,耳塞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趋势,新技术的运用层出不穷(价格也水涨船高),我们能够欣喜地听到耳塞里发出了越来越好的声音。但为何大家会感受到,居于发烧前沿的那些最具消费能力和话语权的烧友,这两年也愈发开始对耳塞的更新表现出疲态和消极情绪? 从我的角度来说,也许是高阶随身烧友们视野的拓展,在逐渐听过大耳机系统、音箱系统乃至于音乐会现场以后,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很多高端耳塞的提升还停留在同一纬度下的“复制型拓新”。也就是说,大多数高端耳塞,也许还是按照“音响二十要”的目录照方抓药——高频不足就加高频、声场不够提声场,或者搞一点泛音提升人声的质感、或把低频下潜做得更深来增强音乐的氛围感,总逃不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模式,始终很难与更高水平的声音系统相提并论。 如果我们希望让耳塞的声音也能具有更高水平、更多维度的进步,可能我们仍然要在耳机本身的结构素质、声音层次的调和以及乐感处理这几方面来探讨。
【另一维度上的耳塞】Campfire Audio Astrolith星石耳机评测 一、耳塞的HiFi维度 便携音频毫无疑问是过去二十年间HiFi圈产品销售和技术研发的主力,这一方面是源于当下绝大部分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另外一方面,也是音乐形态与社会意识的发展,让大家对于消费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在耳塞领域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多样化满足。 归纳起来就是,耳塞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趋势,新技术的运用层出不穷(价格也水涨船高),我们能够欣喜地听到耳塞里发出了越来越好的声音。但为何大家会感受到,居于发烧前沿的那些最具消费能力和话语权的烧友,这两年也愈发开始对耳塞的更新表现出疲态和消极情绪? 从我的角度来说,也许是高阶随身烧友们视野的拓展,在逐渐听过大耳机系统、音箱系统乃至于音乐会现场以后,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很多高端耳塞的提升还停留在同一纬度下的“复制型拓新”。也就是说,大多数高端耳塞,也许还是按照“音响二十要”的目录照方抓药——高频不足就加高频、声场不够提声场,或者搞一点泛音提升人声的质感、或把低频下潜做得更深来增强音乐的氛围感,总逃不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模式,始终很难与更高水平的声音系统相提并论。 如果我们希望让耳塞的声音也能具有更高水平、更多维度的进步,可能我们仍然要在耳机本身的结构素质、声音层次的调和以及乐感处理这几方面来探讨。
【也许是进阶价位最全能选择】——飞傲FH19耳机评测 一、兼听则明 这两年,我很喜欢把整个系列的耳机放在一起听。 比如去年就重新温习了著名的IE6、7、8、80、800这个大系列,感受设计者在调音思路上的侧重和取舍;前段时间,把一款经典型号的塞子,从基本版,到Pro版、Ultra版逐个听了一遍,感受在统一框架基础上,不同调音风格所营造出不同的可能性;最近我又把一个挺有历史的低端平头塞,从当年的经典款,到后来的周年纪念款、限量特别版等型号又全都听了一遍,每一款也是别具特色。诸如此类的玩法,这两年我是乐此不疲的。 倒不是什么特殊的怪癖,也不是要去给人家指手画脚,我就是觉得这样听很有意思,我可以在这些“性质相近、习惯相远”的声音中,捕捉到更多设计者的意图和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而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到最多的系列耳塞,还是来源于飞傲。前两年,听过FD系列后,我就感慨飞傲的调音越来越成熟;去年我把飞傲平头塞系列又复习了一遍,能够感受到,飞傲在平头塞多样化上所作出的很多努力和尝试;今年早些时候,我终于对他家的蓝牙耳机下了手,FW3和FW5虽然在声音的特色和质量上并不相同,但在坚持传统HiFi理念上的表现是一致的。 其实前几年,FH7一直是我手边最常用的耳塞,它调音真实自然,最适合做评测参考;且声音均衡耐听,久听不累;后来的FH9更是融入了不错的韵味和乐感,在进阶级别的价格上做出了高端耳塞特有的声音质感和通透感。 所以,这一次我们借着FH19的机会,也再来共同回顾这个系列,一起探寻FH系列在声音上的发展轨迹。
【也许是进阶价位最全能选择】飞傲FH19耳机评测 一、兼听则明 这两年,我很喜欢把整个系列的耳机放在一起听。 比如去年就重新温习了著名的IE6、7、8、80、800这个大系列,感受设计者在调音思路上的侧重和取舍;前段时间,把一款经典型号的塞子,从基本版,到Pro版、Ultra版逐个听了一遍,感受在统一框架基础上,不同调音风格所营造出不同的可能性;最近我又把一个挺有历史的低端平头塞,从当年的经典款,到后来的周年纪念款、限量特别版等型号又全都听了一遍,每一款也是别具特色。诸如此类的玩法,这两年我是乐此不疲的。 倒不是什么特殊的怪癖,也不是要去给人家指手画脚,我就是觉得这样听很有意思,我可以在这些“性质相近、习惯相远”的声音中,捕捉到更多设计者的意图和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而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到最多的系列耳塞,还是来源于飞傲。前两年,听过FD系列后,我就感慨飞傲的调音越来越成熟;去年我把飞傲平头塞系列又复习了一遍,能够感受到,飞傲在平头塞多样化上所作出的很多努力和尝试;今年早些时候,我终于对他家的蓝牙耳机下了手,FW3和FW5虽然在声音的特色和质量上并不相同,但在坚持传统HiFi理念上的表现是一致的。 其实前几年,FH7一直是我手边最常用的耳塞,它调音真实自然,最适合做评测参考;且声音均衡耐听,久听不累;后来的FH9更是融入了不错的韵味和乐感,在进阶级别的价格上做出了高端耳塞特有的声音质感和通透感。 所以,这一次我们借着FH19的机会,也再来共同回顾这个系列,一起探寻FH系列在声音上的发展轨迹。
【也许是进阶价位最全能选择】飞傲FH19耳机评测 一、兼听则明 这两年,我很喜欢把整个系列的耳机放在一起听。 比如去年就重新温习了著名的IE6、7、8、80、800这个大系列,感受设计者在调音思路上的侧重和取舍;前段时间,把一款经典型号的塞子,从基本版,到Pro版、Ultra版逐个听了一遍,感受在统一框架基础上,不同调音风格所营造出不同的可能性;最近我又把一个挺有历史的低端平头塞,从当年的经典款,到后来的周年纪念款、限量特别版等型号又全都听了一遍,每一款也是别具特色。诸如此类的玩法,这两年我是乐此不疲的。 倒不是什么特殊的怪癖,也不是要去给人家指手画脚,我就是觉得这样听很有意思,我可以在这些“性质相近、习惯相远”的声音中,捕捉到更多设计者的意图和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而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到最多的系列耳塞,还是来源于飞傲。前两年,听过FD系列后,我就感慨飞傲的调音越来越成熟;去年我把飞傲平头塞系列又复习了一遍,能够感受到,飞傲在平头塞多样化上所作出的很多努力和尝试;今年早些时候,我终于对他家的蓝牙耳机下了手,FW3和FW5虽然在声音的特色和质量上并不相同,但在坚持传统HiFi理念上的表现是一致的。 其实前几年,FH7一直是我手边最常用的耳塞,它调音真实自然,最适合做评测参考;且声音均衡耐听,久听不累;后来的FH9更是融入了不错的韵味和乐感,在进阶级别的价格上做出了高端耳塞特有的声音质感和通透感。 所以,这一次我们借着FH19的机会,也再来共同回顾这个系列,一起探寻FH系列在声音上的发展轨迹。
#耳边一分钟# 山灵M1Plus播放器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听这种“小播放器”是我最快乐的音乐时光。 不必像听大砖头或台式机那样,要去考虑过多的内容与细节、搭配与推力;也不必如听手机时候,总要面对各类APP的诱惑以及令人惊心动魄的信息提示,就安安心心地听歌就好,一如当年听飞碟、太空船、甚至小石头的感觉。 山灵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仍然热衷于这类“小型播放器”的老牌厂家之一,几乎每一年我们都可以看见M0系列或M1系列的新品。一年多以前,山灵发布了M1s后,其实我还是心心念念地等着M2系列或许能够更新,毕竟当年的老M2确实是我印象中太值得纪念的一款设备。没想过的是,山灵居然杀了个回马枪,又一次更新了M1系列——M1Plus。 其实山灵并没有延续传统M1系列的正方形外观设计,而是也采用了长方形竖屏这种更加“通用”的方案,所以此前我在贴吧里就看到有烧友问过“为什么不定名M2Plus?”这样的问题。 确实,当我拿到实机的时候,我也曾经疑惑于这个问题,从外形到功能,这个机器都有当年M2S的风格,但听过以后,我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山灵M1Plus并没有采用开放安卓系统,而是采用了Mtouch2.0纯音系统,也就是类似于M5S的那个系统。比较让人惊喜的是M1Plus搭载了HiFi云曲库,曲库里配备了大量高质量的音乐资源,登录即可在线听,下载购买也不贵,这也是我这几年来获取音乐资源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在声音方面,M1Plus的音质水平相比市面上绝大多数小尾巴都具备绝对的优势,对于稍有听音经验的人来讲,一耳朵下去,就能感觉到M1Plus的声音框架的完整性、声场动态、声音的纯净度乃至于音色的真实感都比一般的小尾巴有不止一个等级的提升。 这种提升对于新手玩家来讲,会随着听得越多,感受就越明显,而且对于整体对的声音水平来讲,影响是越发深远的。虽然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小尾巴做得越来越好,但是与专业播放器相比,其实还是有非常明显差距的。 除了音质,M1Plus在推力上也颇有功力。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小型播放器”居然可以焕发出这样的能量,我用它来驱动一些平时比较难推的耳塞,基本上都能到一个不错的状态,它既能推出ER4的音色和厚度、也能推出PK1的声场和动态,这对于这个体积、这个价位的播放器来讲,已经殊为难得了。 在调音方面,M1Plus是一个相对“粗线条”的,有力量、有气势,同时将声音能量相对集中于中频和中低频的播放器。我觉得M1Plus在营造音乐氛围感和人声的质感上是颇具心得的,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动次大次”的调音,因为M1Plus是属于那种扎实稳重的声音线条,而并非糊成一片的混乱。 所以,M1Plus在调音上与M1系列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都是那种扎实稳重、力道纯熟的类型,听人声和流行摇滚这一类都非常适合;而并非M2系列那种比较飘逸、宽松的调音风格,这可能也就解释了它定义为“1系列”的原因。 其实,它属于哪个系列可能也没那么重要,但给我们带来的轻松、专注的音乐时光是实打实的。
ONIX Alpha XI1 解码耳放使用体验 这些年来,确实听了不少小尾巴,但这一次对于我来讲与以往是大不相同的——因为我刚刚换了手机,新手机上不再有那个天生的3.5了。我们这里不必讨论上星期的某一天我换手机时的心路历程,毕竟我对手机的要求也很简单——能用就行。而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再失去了手机原生的3,5以后,我也不得不真正意义上重新审视小尾巴这个门类了。 前文说过,我手里的小尾巴不少,其中也不乏音质优秀、听感上佳,甚至让我给予很高评价的设备,但恰好这两天收到的ONIX Alpha XI1 (后文简称Alpha)却又让我感觉大不相同。 以往的小尾巴,要么给我的感觉总像是“火力不足恐惧症”一样,非常希望表现处自己“完整”的一面,无论是素质、推力、调音格式,总是搞得一板一眼,总是循规蹈矩者多,而勇于突破者少;另一种就是极端起来显得更加可怕,索性把重点全放在推力或某项技术上,所带来的效果算是喜忧参半。我想,大体上绝大多数小尾巴仍在刚需与HIFI的转型过程中。 Alph则不然,他们在调音上显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Alpha在声音结像的处理上并没有采用大多数小尾巴那种比较直接明快的方式,而是更显层次丰富,特别是声音的线条感的处理方式上,是非常细致且复杂的。因而,Alpha调理出来的声音在保证声音真实感和乐感表达的前提下,具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你说那味道来自音响的声音架构也好,你说那感觉来自胆机的质感打磨也好,也或是说那就是真正得模拟风格,都可以,但也又不太能够形容那种由ONIX几十年来调音底蕴打造的声音特色。就如同酿酒用老窖池会自带一种难以描述的香味,我就觉得Alpha的调音里,也自带了ONIX几十年来沉积下来的底蕴。而Alpha给我另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对于空间感的打造和布局。对于很多播放器来讲,能够由近及远地把声音铺展开就已经殊为不易,Alpha则有意识地将结像位置控制得略微远了一点,让听者真正能够感受到真实空间一样的声场体验,同时降低了主音的压迫感,让声音的质感层次更加丰富,而且也拉出了一段非常干净通透的空间让听者展开遐想。 某种意义上来讲,Alpha在调音走向上,是颇具品牌传承的,我总觉得它的声音与此前我评价过并一直非常喜爱的miracle有很大的异曲同工之处,当然,小尾巴终究与旗舰音频平台的差距终究还是很大,我们在Alpha上更多还是管窥蠡测,一点一点去体验音频体系中,更多的积淀与历史。由一个小小的“尾巴”,也能感受到ONIX音响品牌厚重的积淀,和他们对于音乐的深刻解读。 当然,作为一个小尾巴来讲,Alpha首先是非常称职的,特别是以这样的声音水准和品牌加持下,却没有把价格定得很贵,这一点是殊为难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打开一个古老品牌的声音大门。我只想说,如果选择了Alpha,就静下心来慢慢玩、慢慢体会吧。
【抛砖】084 来谈一谈你心目中的神级专辑。。 放眼音乐历史,号称“神专”的音乐专辑很多很多。。 我在这里也就简单说几张我心目中的“神专”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些专辑此处就先不提了。。 首先当然是窦唯,,很多人提起窦唯的神专,往往会说起那张著名的《黑梦》,当然,黑梦是一张优秀的专辑,但在我的心目中,还是比不上这张专辑——2006年发布的《雨吁》。这样的歌词在华语音乐中国肯定是独树一帜的,因为没有人能读懂歌词,包括窦唯本人。窦唯对这张专辑的歌词解释道,其实并没有什么含义,只是单纯地觉得这样的发音更好听。 很多人在这张专辑中听到了金戈铁马,有些人听的到了魏晋风骨 而我,总觉得像是在屋檐下静静地看了一场大雨。。 周华健《江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武侠影视最受欢迎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也产出了大量优秀的武侠影视,同时,也诞生了大量的优秀的武侠影视音乐,这其中,周华健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优秀的武侠音乐,可以说周华健唱遍了那个年代的江湖。 所以,在2013年,周华健携手张大春,给我们带来了这张《江湖》专辑 这张专辑以水浒传为故事背景,创作了十几首非常有内容和思想的歌曲及音乐,从抚今追昔到离别相思,从豁达开朗到心思凝聚,可以说这张专辑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别样感悟。 人到中年后,每次听这张专辑都特别有感触。还有一张就是周杰伦的《叶惠美》 当然,很多人都会觉得周杰伦最好的专辑应该是《范特西》,而我觉得2003年的《叶惠美》更让人喜欢。 可以说《东风破》和《以父之名》都开启了一个属于各自风格的音乐时代,这样的现象级歌曲出现在同一张音乐专辑里,就已经非常难得了。更何况还有《三年二班》《梯田》《晴天》等等。
【MAX mini】iBasso DC-Elite解码耳放评测 一、小尾巴的功能 其实世上本没有小尾巴,手机上的耳机口没了,也就有了小尾巴。 与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事物一样,被我们称为“小尾巴”的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起源于刚需。一开始,我们是拒绝这样的音频输出形式的,毕竟手机上直接带一个耳机孔显然是更方便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从拒绝小尾巴,到接受小尾巴、理解小尾巴,最后我们终于开始欣赏小尾巴。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我们对现实的接受,而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小尾巴这种产品生态,在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卷”出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远远超出了“刚需”的范畴。 其实,刚开始“卷”的时候,我们对小尾巴声音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在供电、芯片、抗干扰等条件的制约下,就是希望通过更好的调音获取稍微舒适的听感和更具针对性的风格,在满足基本音频输出的同时,让我们尽量能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音乐表达方式;后来,随着技术发展以及体积的扩大,“小尾巴”的声音素质也越来越高,我们逐渐开始注意到了小尾巴的HiFi属性;再后来,小尾巴又开始打造属于自身的声音风格和框架,俨然成为了随身HiFi领域的一个新的门类,这个时候我们显然就不能再对小尾巴“等闲视之”了。 当然,“小尾巴”的野心也绝不仅限于此,这两年来,陆续有很多小尾巴在声音素质、调音等方面的水平和表现屡创新高,也应用了很多更加专业的配置和设计,我们也必须更加正视这股新生力量,以“纯粹的HiFi视角”来评测了。
【MAX mini】iBasso DC-Elite解码耳放评测 一、小尾巴的功能 其实世上本没有小尾巴,手机上的耳机口没了,也就有了小尾巴。 与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事物一样,被我们称为“小尾巴”的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起源于刚需。一开始,我们是拒绝这样的音频输出形式的,毕竟手机上直接带一个耳机孔显然是更方便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从拒绝小尾巴,到接受小尾巴、理解小尾巴,最后我们终于开始欣赏小尾巴。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我们对现实的接受,而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小尾巴这种产品生态,在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卷”出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远远超出了“刚需”的范畴。 其实,刚开始“卷”的时候,我们对小尾巴声音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在供电、芯片、抗干扰等条件的制约下,就是希望通过更好的调音获取稍微舒适的听感和更具针对性的风格,在满足基本音频输出的同时,让我们尽量能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音乐表达方式;后来,随着技术发展以及体积的扩大,“小尾巴”的声音素质也越来越高,我们逐渐开始注意到了小尾巴的HiFi属性;再后来,小尾巴又开始打造属于自身的声音风格和框架,俨然成为了随身HiFi领域的一个新的门类,这个时候我们显然就不能再对小尾巴“等闲视之”了。 当然,“小尾巴”的野心也绝不仅限于此,这两年来,陆续有很多小尾巴在声音素质、调音等方面的水平和表现屡创新高,也应用了很多更加专业的配置和设计,我们也必须更加正视这股新生力量,以“纯粹的HiFi视角”来评测了。
【MAX mini】iBasso DC-Elite解码耳放评测 一、小尾巴的功能 其实世上本没有小尾巴,手机上的耳机口没了,也就有了小尾巴。 与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事物一样,被我们称为“小尾巴”的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起源于刚需。一开始,我们是拒绝这样的音频输出形式的,毕竟手机上直接带一个耳机孔显然是更方便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从拒绝小尾巴,到接受小尾巴、理解小尾巴,最后我们终于开始欣赏小尾巴。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我们对现实的接受,而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小尾巴这种产品生态,在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卷”出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远远超出了“刚需”的范畴。 其实,刚开始“卷”的时候,我们对小尾巴声音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在供电、芯片、抗干扰等条件的制约下,就是希望通过更好的调音获取稍微舒适的听感和更具针对性的风格,在满足基本音频输出的同时,让我们尽量能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音乐表达方式;后来,随着技术发展以及体积的扩大,“小尾巴”的声音素质也越来越高,我们逐渐开始注意到了小尾巴的HiFi属性;再后来,小尾巴又开始打造属于自身的声音风格和框架,俨然成为了随身HiFi领域的一个新的门类,这个时候我们显然就不能再对小尾巴“等闲视之”了。 当然,“小尾巴”的野心也绝不仅限于此,这两年来,陆续有很多小尾巴在声音素质、调音等方面的水平和表现屡创新高,也应用了很多更加专业的配置和设计,我们也必须更加正视这股新生力量,以“纯粹的HiFi视角”来评测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