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玉虚 昆仑玉虚
关注数: 0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5,459 关注贴吧数: 10
何谓昭穆 上古时代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昭穆用来区分父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文之昭也。”这十六国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儿子,均为“昭”,文王则是“穆”。武王是文王之子,为昭。共王为穆王之子,为穆。……同一辈的人即兄弟相继为君,当然是昭穆相同,鲜簋记载周厉王禘于昭王,是五世一组的定制,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夷王,怎么没有孝王的位次?因为孝王是共王之弟,被排除在外。没有二君在同一位次的事实,体现了昭穆制度分别宗族内部长幼、亲疏、远近的功能。 周昭王、鲁昭公属于穆位,周穆王是在昭位,鲁穆公在穆位,说明谥号的昭、穆与昭穆制度无关。《逸周书·谥法解》:“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曰昭,对闻周达曰昭。“谥号在君死后定,昭穆位次则由世系决定。有人认为谥昭的必为昭位,谥穆的必为穆位,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不可混淆。 昭穆制度始于何时?《左传·僖公五年》:“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成王依次为父子相承。武王之前为诸侯,“王”号为追加,但世系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按照昭穆上溯到太王。这是为了满足五世一组的形式需要所以故上推到太王。文献对各诸侯国昭穆记载很少,其实这种制度肯定是广泛实行过的。 昭穆制度源于母系社会二辈制族外婚。每个氏族内男女各有两个辈份,两个氏族的同辈异性才可以通婚,孩子的世系按母亲的世系决定。这样,第一代和第三代理论上是同辈关系。摩尔根《古代社会》介绍19世纪澳大利亚卡尔罗依部落分为两类氏族,可用甲、乙两类来区分开,甲类氏族和乙类氏族各3个氏族。每类氏族分两个辈份,以A、B区分。 甲类氏族 慕里(A组男) 布塔(A组女) 玛塔(A组女) 孔博(A组男) 库比(B组男) 伊帕塔(B组女) 卡波塔(B组女) 伊排(B组男) 每类氏族内部有A、B两个辈份,不同类氏族A组为同辈,可通婚;B组也都是同辈,可通婚。慕里只能与布塔通婚,生子为伊排,生女为伊帕塔。玛塔只能与孔博通婚,生子为库比,生女为卡波塔;卡波塔之女为布塔,与玛塔同辈。这可以在墓地的排列上得到证实。摩尔根举了一个例子:在图斯卡罗腊部落的公共墓地,凡是同一氏族的死者都葬在同一行墓地里。……夫妻分葬而且异行;父亲与其子女也不葬在同一行;但母亲与其子女、兄弟姐妹却葬在同一行。母系社会,父子属于不同氏族,是昭穆制度的根本意义。 昭穆制度与墓葬的情形相同,只不过王、诸侯一世只一位,昭、穆的排列与原始习俗如出一辙。正因为昭穆制度是上古习俗的继续,并非周代首创,所以春秋时期的宗伯、宗有司身为专职人员,却无法把问题讲清,以至后来的学者对鲁国僖公、闵公的昭穆位次作出种种解释,产生兄弟异昭穆的观点。兄弟同辈昭穆相同,现代人才弄清其实质。 中国的昭穆制度,原来来自原始社会。只有中国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几千年仍保存了这一古老的习俗。这足以支持中国是古老文明唯一未曾中断的国家这一结论。根据与昭穆制度相关的史书、文物上的记载,能够考订某些史实,纠正错误的记载。
我收集的各地姓氏排名情况 辽宁省十大姓 辽宁省十大姓次序:王、李、张、刘、赵、孙、杨、陈、于、高 福建最常见的五十个姓氏排名 陈林半边天,黄郑排满街 全省姓氏按人口数量多少排前五十位依次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叶、蔡、谢、曾、许、周、苏、朱、郭、何、徐、江、邱、罗、洪、庄、魏、沈、胡、余、肖、翁、廖、方、卢、高、钟、赖、邓、潘、范、柯、赵、游、戴、兰、雷、孙、施、蒋。 宁夏最常见的一百个姓氏排列 宁夏汉族“百家姓”中“王”为冠。调查结果显示,汉族姓氏共有745个,占全区姓氏的88.80%。其中,位列前三位的是王、张,李人口,分别占汉族人口总数的9.81%、9.07%和8.51%,3大姓氏人口占汉族人口总数的27.39%。 汉族“百家姓”顺序依次为:王,张,李,刘,杨,陈,赵,吴,马,孙,周,朱,徐,高,黄,郭,韩,胡,魏,何,曹,冯,田,贾,任,闫,杜,郑,梁,宋,许,罗,余,白,苏,唐,袁,牛,姚,崔,沈,谢,吕,董,武,石,范,贺,蒋,姜,段,丁,薛,汪,史,常,康,潘,蔡,孟,陆,陶,安,叶,尹,于,夏,顾,邢,樊,邓,柳,代,雷,雍,汤,祁,鲁,齐,郝,秦,付,侯,程,邹,路,邵,林,金,仇,毛,方,蒯,乔,尚,卢,靳,芮,司, 海南省最常见的100个姓氏排名。 按姓氏多寡次序为: 王 陈 符 李 黄 林 吴 张 刘 杨 周 郑 何 曾 黎 梁 许 邢苏 冯 蔡 罗谢 唐 董 韩 朱 胡 吉 高 钟 邓 叶 潘 莫 孙 羊 文 赵 卢 韦 郭 洪 麦 徐 谭 卓 邱 马 廖 欧 彭 云 翁 薛 陆 蒋 蒙 秦 杜 方 吕 伍 程 庄 龙 石 严 庞 蓝 柯 甘 颜 肖 兰 范 赖 覃 余 万 温 邝 蒲 容 江 詹 岑 沈 姚 盘 宋 袁 纪 曹 关 冼 劳 夏 邹 凌 湖南省最常见的20个姓氏。 湖南省最常见的20个姓氏。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调查的759913人中,共有姓氏334个,姓氏人数占调查总人数1%以上的有22个,占0.1-0.99%的有50个,在0.01%以下的有100个。按人数多少排序,排前20位的姓氏分别是:刘、李、陈、张、王、杨、黄、周、唐、罗、吴、胡、彭、肖、何、邓、谢、曾、谭、蒋。 太原十大姓 1王2张3李4刘5赵6郭7杨8陈9武10高 济南十大姓 王张李刘赵孙杨陈马徐 天津十大姓 王张李刘杨赵陈孙高马
姬姓王族,四海大家,望出荥阳----------郑 郑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姓氏起源: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 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 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转]海南高氏后裔历代迁徙、定居分布情况 琼高氏后裔历代迁徙、定居分布情况(资料来源:《琼高氏族谱》与实地查访 琼高氏始居地在文昌县昌台村,即现文昌市东路镇石马头村附近。 后裔分居全琼及雷阳各地,除了早期有少部份迁徒外,大部份是在明嘉靖年间,琼十四至十六世被当地贼首林交棉色结官兵杀害而造成的。据《琼高氏族谱》载:“按此世上下分派各地及十三属,以及雷阳。胥因林贼扰害,毙於干戈者不知凡几。其所有者兵焚之余也散,氏与茔城多失,所幸先人已录世系,珍秘家藏“。“按南世十二世下三世(即十五世),林贼作昌台陷害107家,谨骚迁与外出者存二十余人。可惜也且时谱书未续,失逸太多,愈增后人抚卷兴悲之叹“。可见,琼高氏被害是造成大理甚至全部迁徒的主因。琼五世: 原盛:未知迁徒何方,后勤部未详。 原成:五世的后世 派万州(今万宁市)琼九世: 学彰派:王所、五佐、王尤、王谟,四支俱海北(今雷州,待查) 圭彰派:王苇、王藻、后派江南(待查)、王兰 派乐会(今琼海市)琼十世: 王纪派命通:移居会同(今琼海市) 王纲派命昌、命盛 移居琼山(今已和海口制合并,称为海口)。 王嘉派命爵,移居昌化县流水村(今昌江县海尾镇流水地村)。 王进派命濂,移居儋州城东南召方(今儋州市东成镇周坊)等村琼十一世:命盛派琼禧,后派居海口市桂林场青松村,大致坡镇蓝田,南乐村。命道派坚,迁移感恩(今东方市)。命爵派琼礼,后派居昌化(今昌江县)流水村。琼祥 从昌化迁感恩(今东方市)河边、部道、老欧、那斗等村。命荣派琼玖 后派乐会(琼海市,今派待查)。 琼十二世: 琼国派所盛 后派临高县(今派待查)。 琼十三世: 思(从江徽仕琼) 派琼山县木兑村(今海口市甲子镇九所村,海口市府城,定安县龙井等村。 琼十四世: 宅坤派添堡,派儋州(今派东成镇低崖碧、周坊、吴村、四教地等村。 琼十五世: 克净派道宽,派琼山儒教村(今派分居儒教、府城、创造等村)。 琼十六世: 应派朝中、国中、廷中派会同后派迁移定安县;应任派藏中、派万州(今派分居后安镇安坡村,万城镇中央坡村等地)。善中派陵水(后派待查);应英派存中、过中、及中三支俱派儋州,因官事改姓窝,后改回本姓,后派散居儋州王五镇,东方市板桥镇文质村,乐东县黄流镇新联等村;应祥派和中、锦中、二支派崖州(今派分居乐东县莺海镇新村,黄流镇赤桃、赤命、九所镇九所村、三亚市海棠湾镇的庄头村等地;应士派贵中,派定安县,今派分居屯昌县乌坡镇从龙村,定安县龙门镇后坡村;应达派纪中,派琼山大村,青松村;应进派刚中、柔中、派琼山文毓(今派海口市长流镇文毓村;应龙派正中,派白寺(今派待查);应方派文中,派海北(今雷州市,待查);应豪派志中,派文昌白延,才门(今派文昌市重兴镇才美、才昌村;)琼海市宝树、文坎村;应用派张中,后派分居文昌市锦山镇安昌坡村、丹山村,东路镇石马头村,海口市府城镇此官村,儋州市的荣桥,万宁市的石井等村;执中,后派分居文昌市翁田镇内山、周圮等村,屯昌县的西昌镇等地;敬中,后派居居文昌市会文镇龙所园等村;应仁派启中,后派居海口市遵潭镇永藏村;应义派佑中,后派居海口市东山镇创造村。十八世: 明学派,分居文昌市抱镇甘宅、厚福村,屯昌县的轧昌坡等地;其菾派松、柏,后派居东方市八所镇那杰村、月村其敬派桂、梅,派感恩(今东方市,后派待查);其次派桃、木,后派分居东方市的河边、部道、高排、那斗、乐利、龙卧、老欧、罗带等村。此外,尚有保亭县三道镇的7个村,新政镇的8个村;白沙县阜龙乡、七坊乡、打安乡等地10多个村落属于黎、汉高姓混居地尚待进行具体调查。据我们初步查证,这些杂居地高姓渊源有两种情况:1、 正宗琼高氏受难以后,为了生存,混入黎地以后,入乡随俗,被迫改为黎族繁衍后代;2、 据《琼高氏族谱》载:“及大观元年,即徽宗九年(1107年),朝廷议置镇州靖海军节度使尚书林虑,枢密院郑居中奏云:‘琼地内黎外海,责任重要,非谙士宜不足当之。高可仁之子天宜生长琼,任惟陛下策之‘遂命天宜为镇州靖海军节度使。宜之任抚绥有法,守御有方,敷教有塾,通商有市,方四年而氏黎已煕煕矣“天宜始祖为父母官,得黎民拥护而改姓高。孰是孰非,候后质定。
高氏迁徙 高姓迁徙史 春秋至秦时期 从春秋中期齐国高氏形成,到秦朝这一时期,高姓族人虽因战乱连绵等因素而不断播迁,但大多数仍在今天的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繁衍生息。因高氏形成于齐国,所以高姓在齐国有着特殊的地位。高俣之后世代为齐国上卿。在齐国有史记载的高氏名人还有高厚、高子容、高龄、高无丕等。这一时期湖北、广东等地亦有高氏族人。据《广东通志》记载,东周显王时(前 368一前320),楚国灭掉南越国(今广东一带),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人高固归顺。高固以其才能受到楚威王的赏识,用作为宰相。在高固的辅佐下,楚国逐步强大起来,取得霸主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高固自称是齐国高氏后裔,其子孙在广东发展繁衍。 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有高俣裔孙高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30岁。子羔身高不满五尺,性格仁和,且多孝心,后来在卫国做宰相的子路(孔子的学生)让他做了费邑 (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长官。《古今万姓统谱》说他为人智不足,而厚有余。后世封他为共城(今河南省卫辉市)侯。另外,孟子弟子高叟亦为高侯之裔孙。 战国时,赵国(今山西省、河北省一带)有高氏族人高共。赵国初年建都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因高共为赵初人,所以可以说高氏此时已播迁至山西境内。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454年,晋国的智伯联合韩、魏进攻赵,将赵襄子包围在晋阳,时间长达一年多。晋阳城中断粮断炊,许多大臣都已起外心,对赵襄子失去君臣礼仪,多有怠慢,只有高共仍严格遵循君臣礼节。后来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围城,说服韩、魏,这样,韩、赵、魏联合一举灭掉了智伯而三分其地。赵襄子对群臣论功行赏,高共得到的奖赏最高。张孟谈疑惑不解,问:“晋阳之难,只有高共没有功劳,为何厚奖?”赵襄子说:“当晋阳危急关头,群臣都懈慢而不顾礼仪,只有高共不失人臣之礼,所以他的功劳在先。”宋朝大诗人范成大对高共极为推崇,在诗中写道:“颠沛须臾犹执礼,古来惟有一高共。” 战国末年,燕国(今北京市、河北省一带)人高渐离,因随荆轲刺秦王而闻名天下。《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擅长击筑(一种乐器),秦王嬴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在易水送行时,他击筑和唱。燕国灭亡后,他隐姓埋名,伺机报仇。后来被人发现,秦王得知他善于击筑,就熏瞎了他的眼睛,使其为己击筑。高渐离为秦王击筑时,他在筑内暗藏铅块行刺,结果没有击中秦王而被杀。
张氏概况 张姓概况 汉语拼音: zhang[一声] 英文译音:Cheung/Chang近代张姓分布近代,张姓人群主要分布在中国腹地黄河、长江流域,此不详述。现将张姓在边远地区的分布概况作一简要介绍。 在位于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两省,就居住人口而言,张姓是属人口较多的姓氏。浙江的嵊县、宁海、余姚、江山等地,张姓人居住较为密集,族众人多,影响较大。福建的福州、厦门以及长汀、宁化的客家民系中,张姓人较多。 五岭以南广东省的张姓民众,多为唐宋时代从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迁去的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韶关、南雄、蕉岭、梅州、大埔、兴宁等地。 西南地区的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姓张。“土司张姓”就是白族、彝族、哈尼族中的张氏,主要分布在保山、祥云、洱源、大理、元阳、北胜、开远、南华、腾冲等地。 东北三省的张姓人群大多是从内地迁去的汉族人,也有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张姓在辽宁分布较为密集。沈阳、辽阳、岫岩、绥县、锦县、兴城、朝阳、锦州、肇源等地,是张姓居住较集中的地区。 在我国台湾岛的台北、彰化、嘉义和高雄等地,有很多张姓居民。从清初到20世纪中叶,不少张姓人从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迁居台湾。因此,张姓成为台湾的大姓之一。依1995年估计,台湾地区张姓人口有1455000人,台湾向来有“无张不成乡”的谚语。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不少张姓居民。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苗族、彝族、瑶族、黎族、壮族、侗族、高山族、阿昌族、藏族、土家族、布朗族中,都有张姓人群。 旅居国外的张姓人士,以东南亚地区为最多。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地,都有不少张姓侨民。其迁徙年代有的已经很久远。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封建宗法制度的残余基本被扫除。宗族组织在我国大陆已不复存在,小家族成为社会的细胞。近年来,在河南、山西、福建、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成立了张姓研究会,开展张姓源流和张姓名人的研究活动,有些地方又重新续修张姓家谱。一些海外华侨也回国寻根问祖。在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仍有不少张姓宗亲会、联谊会存在,并开展一些活动。在台湾地区的7市18县中,除边远的台东县及连江县马祖两地外,均有宗亲会组织。他们以一县市为单位,张廖简联宗,仅张廖、张简联宗,或各姓单独,或跨县市,不拘形式,规模不等。1994年3月13日台湾省张廖简宗亲会正式成立。宗亲会又横向组成青年会、妇女会、烹饪会、插花会、茶艺会、上风舞会、各种乐器研习会、各种体育会、国术会等等,开展活动。 我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依据 1982年我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张姓人口有7800多万人,是当代中国的第三大姓。
颜氏家训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