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郑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姓氏起源: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 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 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2007年11月01日 06点11分
1
level 8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南郑一支: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东郑一支: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2007年11月01日 06点11分
3
level 8
河南的两支: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qiyi,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
2007年11月01日 06点11分
4
level 8
另一支河南郑氏是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后,宙公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郑据到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说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大穰,不仅解决了秦国困惑多年的粮食问题,而且还使后人代代受益无穷。因此,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郑国之子郑如,郑如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
2007年11月01日 06点11分
5
level 8
二、迁徙分布 郑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东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参加了项羽qiyi,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时,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汉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中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2007年11月01日 06点11分
7
level 8
宙公世系的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他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死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义为人,感动了皇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为大司农。他奏请皇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库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元和元年(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总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皇帝问明情况,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也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 (今江宁县)。建兴四年 (316年)出任信安县令,死后葬于信安西门外。庠公长子平公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 (今九江)。庠公次子昭公,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卒后葬长乐。现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际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湖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丰,称夹祭先生,亦为此支后裔。 彭城(今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2007年11月01日 06点11分
8
level 1
我家所在的地方,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北面,大洪山余脉的南段,这里整个村就叫郑岭村,附近有很多郑姓,但从上文看不出是什么来源。待考证。
2007年11月01日 09点11分
11
level 1
我去过荥阳,荥阳有个市标,是郑氏三公的塑像,不知道都是谁。挺好看的。
2007年11月08日 12点11分
13
level 8
梁阿,,,也发过了。。在姓氏渊源精品贴里面找一下。。。
2007年11月17日 12点11分
17